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想的论文(模板17篇)

时间:2023-12-23 04:45:06 作者:翰墨

思想是我们与世界交流和理解的桥梁,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他人和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与思想相关的名人名言,供大家参考。"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命运。"——歌德 "人的思想是一种力量,正如热能和光能那样。"——爱因斯坦 "思想是每个人灵魂中的窗户。"——雨果 "思想是人类最伟大的力量。"——马克思 "思想是人类最高尚的东西,它开辟着人类头脑中的花园。"——居里夫人 "思想像夏日的花朵,含苞待放,绽放后香气四溢。"——叔本华 "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达到目的。"——列宁 "思想永远是革命的中心。"——毛泽东 "思想的光辉是永远留世的。"——卢梭 "思想是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杜威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论文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一定要改变将学生作为容器的旧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注意师生共同活动,变语文教学中的“一言堂”为“群言堂”,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语文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探求语文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2.融洽课堂气氛营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之一。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要求逐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建立以学习主动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过程,大力推进语文教学活动由“教知识”向“学知识”的过程转变,使语文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勇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融洽课堂气氛,以利于师生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成果分享。诚然,融洽课堂气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能通过一定教学策略的运用,一定教学方法的体现,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畅所欲言,充分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3.安全心理过程暗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坏如何,对各类知识信息的摄取、传递和迁移创造能力能否得到有效的形成十分重要,而且还直接决定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体现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不断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知道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是指导学生语文学习和推动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中我们要更多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情趣、爱好形成过程;关注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方向。

创造精神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课堂教学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语文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语文求知欲望。事实上,疑问是探求语文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支点,作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必须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教学悬念,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言而喻,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比较活跃的,创造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引导、去启发他们,激活他们内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他们真实的一面。

2.夯实基础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样也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掌握贯通的条件下,才会有所创新。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文本欣赏能力,包括正确文艺观,审美情趣,才有可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夯实基础知识与死记硬背不恰当地联系起来,死记硬背是应试教育的特征,与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格格不入的。我们这儿强调的夯实基础知识是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生活实践获取知识经验和方法,就是积累。积累之后,又把知识、经验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就是创造。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和深厚的生活实践基础,是创造之源,创造之本,语文知识的基础性就在于通过语文应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拓展思维空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知道,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所以有人认为思维发展是创新精神的核心要素,这话不无道理。鉴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室有限空间的约束,而要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平时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顺着自己的思维去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去影响和左右学生的思维。可以说教学中只有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都展现出来,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逐步培养。同时,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思维训练的拓展,帮助学生摆脱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不断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学习,自主吸纳知识,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和实践。

三、结束语。

民族的创造力归根结底要依靠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准,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本质,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我们相信随着语文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将更富有成效。

[摘要]创新日益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到关系学科教学质量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着特殊使命,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想的论文

面对瞬息万变的新形势,语文教师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导航人,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认真研究语文教学新课题,大胆破除陈旧套路,着眼于现代人才的综合素养,把语文教学活动构建成激活创新思维、培育创新人才的“高速路”。

1、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开放是世界潮流,竞争日趋国际化,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捷、信息的发达,导致了政治、文化、法律、教育、信仰、价值观的融合。

2、知识更新加快。知识时刻在更新,大学生未毕业,所学知识已折旧大半。教师压力增大,终身学习成为自觉要求。学生学习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

3、创新成为时尚。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人,没有创新性思维,将一事无成;一个企业,没有创造精神,就没有发展;一个教师,没有创新精神,就会被淘汰。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综合素养要求通才,要求创新精神。

4、教育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加大力度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人们认识到素质合格、个性健康、人格健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1、教育理念滞后。

(1)教育思想硬化。政治意识太强,政治风雨随时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导致语文学科意识淡化、弱化。

(2)教育观念失衡。“学而优则仕”,官本位、钱本位思想根深基固,却忽视了“德”。能创造、善竞争才是现代教育的潮流。

(3)语言教学受到冷落。教师教“文”不教“语”,学生学“文”不学“语”。这是因为考试考“文”不考“语”,导致学生表达能力下降。

(4)作文教学的教条化。模仿多、创意少,套话多、真话少,模式多、丰富少,这是多年来施行“文体教学”和强调“政治中心明确、思想健康突出”的结果。要提倡以“生活”为主线的“读、说、写、用”教学思路,融合“新概念作文”理念,尽力跳出老套路。

(5)师生创意普遍衰退。教师备课程式化,学生接受被动化、任务化,越来越老套,不思趣味化、灵活化、探索化,更谈不上创新性。

2、教学方法落后。

(1)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课堂上,教师重“双基”、重认知教育目标,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学习兴趣和意志的培养。

(2)少数教师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不尊重、不公正、不民主、态度冷淡。成绩差的学生,有的容易被老师遗忘。

(3)盲目追求“课堂气氛”。问题设置简单,未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直问直答式教学,被误判为“课堂气氛好”。

(4)“填鸭式”教学占主导地位。教师讲,学生被动听,教师只管“完成自己的讲课任务”而不考虑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缺少参与机会和自主活动时间,难于激发学习兴趣。

(5)单纯以考分评价师生,导致教学评估错位。以考分论英雄,给师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也导致某些教师急功近利搞应试教学,忽视了学生良好素养形成方面的训练。这种现象常被误认为“对工作很负责”。

1、教育理念应优化。

(1)教学目的要优化。要以能“读、写、讲、背”为目的,以促成功为目的,以促健康人格为目的,不以考试成绩为目的。把教学目的具体化为教学目标,按可能、可行、可察、可测的原则逐层分解到课时,在实施过程中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为目的,不单纯考虑讲课进度。

(2)强化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师要创造条件,激励学生超前思维,勇于向老师挑战,倡导民主教学;勇于向教材挑战,大胆置疑探索;主动在思维运动中创新,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3)以启智为目的。我们有许多先进的经验可以借鉴,如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尝试教学、愉快教学等等。中学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要“启发”而不要“灌输”,尤其要打好科学的思维基础。要把教室变成“娱乐室”,把授课变成导学,引导学生陶冶情操、感受美德、萌发创新理念。

2、教学方法风格化。

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个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本无孰优孰劣之分,关键在于启发思维和创新能力。

3、教学活动最佳化。

教学活动要有趣、有效、新颖,课内外、室内外、校内外结合,声、光、电、像充分利用。要在学生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或确定研究的课题、项目,自己搜集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与创新精神。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民族、环境、文化等,灵活选用讲授、讨论、参观、调查等组织形式。

4、教学评价科学化。

要紧扣语文学科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以学生背诵、阅读、写作、口语能力的提高来评价教与学。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评价要重视语文知识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的发展。要强化教学评价体系中教育行政机关的作用。

总之,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务求实效、勇于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形成各自健康的人格、个性、创新意识,为国家造就合格人才,以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文档为doc格式。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论文

文贵创新。这种新,应该体现在文章构思上。

一、观念创新。

一般说来,文章系统是由形象、观念、技巧组成的三维结构。所谓观念创新,就是要让学生在写作构思时要力求提出新的看法和新的见解。

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

首先要避免雷同,写出独到之处。如《滴水穿石的联想》这一文题,当有人表现了持之以恒的观念之后,为避免重复、雷同,我们至少可以构思以下几个新的看法:一是联想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二是联想到困难如顽石,其实并不可怕;三是联想到世界上的小事(人)物往往可以战胜貌似强大的事(人)物。如此等等。

其次是要使文章表现出时代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相关。比如写一篇讨论学习孔繁森的文章,就一要以培育孔繁森式的一代新人为学孔繁森的目的;二要以孔繁森精神为学孔繁森的内容;三要以百花齐放为学孔繁森的形式。这样,写出的文章观念,才有可能和时代精神合拍。

二、形象创新。

中学生写作构思的形象创新,旨在要求通过文章的有限篇幅,写出新的形象。

首先,这种形象既要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又要能鲜明地映照社会端倪,具备当代意识,让读者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明白一些什么,特别是对中学生读者,应有尽可能大的启示。

其次,构思并力求表现出人物的双重性格,既写出人物积极向上的一面,又写出人物的固有弱点和不足,不能写成十全十美的高、大、全,或者头上生疮脚板流脓坏透顶的丑八怪。

三、结构创新。

文章结构的构思创新,是要以谙熟中学常见文体基本结构为前提,只有熟练地把握了常见的基本结构,才有可能实现结构创新。

四、手法创新。

构思时有了观念和形象上的创新仍然是不够的,还必须用一定的形式去表现它。从中学记叙文写作手法的基本模式来看,以下10种写人的手法,都可在构思时循序渐进地使用:通过一件事表现一个人;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通过一件物表现一个人;通过一个场面表现一个人;通过一件事表现一群人;通过几件事表现一群人;通过一个场面表现一群人;人物小传;以物喻人;综合写人。

只要对这10种手法驾轻就熟,中学生在记叙文中写起人来,就会得心应手,时时(间或)还会构思出新颖独到的手法来。

五、角度创新。

据说一个戏剧演员表现哭泣,不是对着观众以袖掩面,而是背对观众抽动双肩,其表演的真实感,超过了掩面的工夫。

文章写作也是这样,角度构思新颖与否,对一篇文章的成败至关重要。中学生应该牢牢记取:站在不同位置去观察不同的层次,就可形成不同的角度;这个角度假若别人没有发现,就是你的角度创新。

以写一篇《孔乙己》的读后杂感为例,就可以站在不同的.位置去考察不同的层次,创造不同的角度。

角度之一:议笑。分析比较丁举人的狂笑、掌柜的奸笑、众人的哄笑和取笑、孩子们凑热闹的笑以及我的附和的笑,把握人物典型,探求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角度之二:议偷。探讨偷与酒的关系,分析孔乙己好吃懒做的性格;探讨偷与笑的关系,分析社会环境的冷漠;探讨偷与打的关系,分析等级制度的罪恶;探讨偷与情的关系,分析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

角度之三:议比。分析作品中孔乙己脸色动作进出场的对比;能谋生的条件和偷的对比;孔乙己与丁举人的对比;喜剧气氛与悲剧命运的对比,探求作品主题,把握人物命运。

角度之四:议眼。通过文眼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是这么过的分析,理解文章结构特点,理解作品主题。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写作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这样,我们不妨首先站在不同位置对文题进行考察,以冀构思出全新的角度。

总之,文贵创新,构思尤贵创新。要实现作文构思的不断创新,还需我们在写作的实践中去感受,去积累,去领悟。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一点感论文

这几年,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语文课程改革成果骄人,课堂教学与以往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众多的公开课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可总感觉有很多课我们平常是上不来的。那么,最常态的语文课该怎么上?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呢?笔者认为,夯实“双基”,追求本色的课堂才是我们应追求的理想境界。正如薛法根老师说: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搞训练。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

现在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复杂,形式多,花样多,让人觉得“乱花渐欲迷人眼”,但仔细咀嚼,却又感觉平淡,缺乏内涵。新课程强调学科整合,关注学生的个性张扬,但语文学科的整合绝不是各学科的大杂烩,张扬个性要以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不能让非语文活动占据课堂。譬如我曾听《吆喝》公开课就非常热闹,教师把文中出现的所有“吆喝”用合理的语言串起来让学生逐一模仿。学生模仿得很到位,课堂上笑声不断,掌声不断。

但反思一下这堂课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多少?课堂上展示“吆喝”的学生课前需花多少时间练习?老师课前难道就不需花大量时间指导吗?课堂看似热闹,其实轻松花哨有余而扎实严谨不足。再如《恐龙无处不在》,老师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多种恐龙图片介绍恐龙。学生看到繁多的恐龙图片惊讶不已,沉醉其中。当老师想让学生回归课本时,一堂课的三分之一时间已过。这难道不是剥夺了学生学习“真语文”的时间吗?这难道不是为了增加课堂的.可观性,冲淡语文本色,甚至失去语文本色吗?所以,我们要上简单、朴实的语文课。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在深入浅出上做文章,准确地把握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从而使教学内容简约、教学过程简化、教学手段简便、教学语言简洁……简单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

二、扎扎实实搞训练。

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专务是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中最主要的活动应该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有专家用这样几个词概括语文课的实质:“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然而,现今的语文教学,字、词、句、段、篇,读、写、听、说等基础性的东西似乎被边缘化了。课堂上,见到的是师生的忙忙碌碌与喋喋不休,却很难见到教师引领学生咀嚼语言,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句、段、篇,读、写、听、说等语文实践活动;见到的是连珠炮似的提问或穷追不舍的追问,却很难看到教师挤出一点时间来让学生自己去潜心会文、静心思考、动笔写写,更难看到师生之间能够静心聆听,及时纠正学生发言时的语病……如此教学,只是虚化了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我们若再看看名师的课恰恰是朴实无华,注重扎扎实实训练的。

我听过全国特级教师袁源老师的一节文言教学课,至今记忆犹新。仔细想想那堂课就是最普通的文言教学课:诵读课文、重点词语释义、文意的解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自然、淳朴、本色、不刻意雕琢。但我听后收获很大,好像有了顿悟,豁然开朗了,突然明白了:文言课文这样教很有实效,我们普通老师也可以这样教,并且同样能教好。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课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吧!所以,我们要上扎实、高效的语文课。教师上课应注重实效,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该训练时要大胆训练,该讲解时要主动讲解。在“训练”与“感悟”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让“训练”与“感悟”并举。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母语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语文课堂应该是润泽生命的殿堂,语文的本色应该是简单、朴实、扎实、高效的。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真正返璞归真,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达到“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色。”的境界。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一点感论文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课文中有着大量的诗歌、散文、游记、小说等。这些作品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因此,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美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几乎每篇课文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形式。通过审美的教育,既能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又能使他们具有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力,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美育一直受到冷落,尽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但由于人们美育意识淡薄,往往只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知识性,忽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有现实意义的。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美的思想情感要通过精妙的语言来表现。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不论是研究诗词的构思美,还是分析散文的意境美,都是要经过对语言美的分析才能完成。有的作品句式灵活,变化多端,这些都要引导学生去体味、琢磨,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高尔基说过:“文学是借助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语言是美的核心,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就要引导学生重锤敲打,使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得以闪光,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孙犁的《荷花淀》,作者为景物连用四个“白”:“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银白的世界”、“洁白的小褂”,反复渲染,一幅幽静高远,色彩优美的夜景呈现在面前。作者用“白”给人一种宁静清幽的感受,寄托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感情。体味作者苦心经营的关键词语,可使学生领略作者用字的匠心。

《荷塘月色》一文语言细腻,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文中的叠词运用精巧传神,给人以美感,堪称一绝,如文中的开头和结尾,作者不愿打破一个“静”字,用“悄悄”出门,“轻轻”回来。这两个叠词巧妙地融进了作者的深沉的心情,与全文的意境、情调也和谐统一。月色下的荷塘呢?“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有“田田”的像“亭亭”舞女裙的叶子。这一连三个叠词,展现了荷塘的“曲线”美和叶子的丰盛美姿。

接着,朦胧月下,微风善解人意,送来“缕缕”荷香。这一“缕缕”不仅写出荷香的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更写出了沁人心脾的温馨。叶美,花美,当然离不开“脉脉”的流水,这一“脉脉”传神之笔,赋予了水的姿和情。它不仅写出了流水的文静之态,更绘出了流水饱含情思之韵。全篇课文像这样的叠词,共有二十处之多,它使文章产生了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教学中如能抓住一些关键性叠词分析,拨动学生美的心弦,启示他们情思萌发,从而也就丰富了他们的审美情感。

文学作品所描摹的形象之所以能唤起读者的美感,是因为经过文字的刺激,能观此思彼。这个“思”就是想象、联想,通过想象能使读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再现文章或诗词中所描绘的人和景,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特别是那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描写,往往要涉及到景物的形、声、色,因此,教学时就需要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展开联想,使脑中图景清晰起来,立体起来,把书中的'无我之境想象成有我之境,使外物与内情融合,从而引发审美情感。

文学作品是作者审美观和审美理想的体现。艺术美的力量在于他对审美客体的本质的揭露,读者只有深入到审美对象的内里才能产生与作者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所以,不把审美感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就不能使学生产生深沉稳定的审美情感。

当今的社会,培养怎样素质的人才能跟时代同步前进?应该首先是对人的意志、品质、情操的培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人的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虽然写的是他人他事,只要上课时教师带领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同样能收到育人的效果。

法国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名著,他们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当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这艺术殿堂漫游时,就要挖掘教材中能体现美感的语言文字,调动种种教学手段来感受教材中能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善、美。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一定的美学知识,就不能进行审美教育。不论是词藻优美的散文,还是感情丰富的诗歌,离开了美的欣赏,偏离了情感教育,只抓住了一些字、词、句而游离于宏观分析之外,那只能是干巴巴的说教。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美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就要求教师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美的心弦,使他们感受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使他们自觉地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摘要:小学高年级学生相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情感更加丰富和敏感,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助于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深刻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快速理解课文,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情感教育能够强化师生间的交流,让他们的情感表达更加准确。文章详细分析了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以期为研究情感教育的语文教研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首先,情感教育能够快速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较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而言,小学生更注重教师对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句表扬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等,都能让小学生兴奋,并在兴奋的情感下更容易对学习产生兴趣。其次,情感教育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比较严肃的,严肃的'态度使得教学课堂比较生硬,学生往往会感到害怕,在此心境下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情感教育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平易近人,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下来引导学生,更容易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效率更高。最后,情感教育能够强化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把更多精力放在课程内容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忽略学生的感受,情感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认知引导,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所向,增进彼此间的交流。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虽然通俗易懂,但都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的过程中,应该对课本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深入的挖掘。比如在教授《怀念母亲》时,除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本中的生字、生词和句子以外,要让学生知道课文的梗概,在此基础上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自己的母亲同祖**亲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地位,情感基调由此奠定。后来详写了自己同母亲之间的关系,相处时间不太多但是母子情感没有减少,母亲的离世让作者深深感到对母亲的歉疚,由此引发出作者怀念母亲之情。在此处,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作者与母亲见面次数和时间都非常有限,应尽的孝还没有完成,母亲便匆匆离去,这会留给作者多少遗憾。由此让学生由己及人地思考,自己对母亲是否尽到了孝道,如果没机会尽孝将会多么遗憾,以此逐步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歉疚之情。作者在怀念自己母亲之后,因为长时间离开自己的祖国,而引发对祖**亲的深切怀念,作者对于两个母亲的敬意和怀念之情一脉相承,浑然一体。

(二)创设情感教育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只依靠单纯地口头讲解显然不够。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被快速且深刻地激发情感,由此进行情感教育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比如教授《詹天佑》一文,课文有一部分写詹天佑修建铁路时遇到的各种艰难环境,例如“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等,若教师不厌其烦地强调地理环境多么恶劣,勘探及挖掘起来困难重重等,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元素创设出詹天佑修建铁路时的情境,把居庸关的山势直接播放出来,展现出山顶上渗泉水、隧道满是泥浆的图片或视频,把八达岭隧道的长度用通火车的形式动态展现出来,一定会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课文所描述的环境,由此引发他们的想象: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尚且艰难,詹天佑和他的团队还要忍受严寒和饥饿来修建铁路,他们的精神多么让人钦佩!在此情境下,教师再来讲解詹天佑修铁路的事迹时,学生一定会快速理解文章中描述的环境,理解当时修铁路的建设者的心理状态,由此快速激发学生的敬仰之情。

(三)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就只是纸上谈兵,语文中的人文情感来源于实际生活,而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和思考。比如在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作者对于伯父的情感。在亲情尚且不太能理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可能无法达到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高年级学生的情感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他们对于周围人的态度、语言、看法等各种行为都非常敏感,教师只要稍加引导,便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亲情观。为此,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前作业让学生去完成,如让学生给自己的大伯、叔叔、婶婶等亲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日常生活中同亲人间的相处模式,讲述和亲人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光,在思考以及回忆亲人的生活点滴中感受亲情的可贵。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课文的讲解,讲解过程中对亲情教育进行适当的渗透,让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和理解亲情,这样不仅使学生快速内化课文内容,还能让他们学习到可贵的亲情观。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不仅能有效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科目,激发他们的情感认知,还对他们更有效地学习其他科目有帮助。但情感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相对比较复杂,关于情感教育的研究和实施一直没有定向的法则参考。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不断探索和尝试,除了以上介绍的在课本中挖掘情感教育素材、通过创设情境来强化情感教育、把情感教育投入生活实践中等方法外,还可以尝试探寻更多的情感教育方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想情感处于敏感期,稍微进行引导和教育,便会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此,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情感教育,把握好情感教育的正确方式和方法,在日常教育中尽可能地渗透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吕月青.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2).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摘要:情感教育是中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文章就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提出了三点策略,即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情感。

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态度及信念,是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体现。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很多学生表现出情感冷漠,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们,为人处世能力差,情感道德严重缺失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1]。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但目前,中职语文教学重认知、轻情感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方面的关怀和教育,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这种问题的出现给中职语文教学敲响了警钟。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佳作名篇,尽管这些优秀的作品风格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包含对家国、生活、亲情、好友及壮丽河山的情感抒发。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些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语文教学成效。例如,语文教材中有散文《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记载了母亲的点点滴滴和一言一行,把一个勤劳、简朴、慈祥、关爱儿子的母亲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起来感人至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唤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还有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同样是写自己的母亲,重点突出了母亲那伟大、内隐又不求任何回报的母爱,也正是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感染下,作者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因此,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就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众多的情感教育素材。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因而,在中职语文情感教育过程中,中职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极为重要[2]。但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听,学生缺乏体验感,致使情感教育缺失有效的载体。针对中职学生,语文教师可以联系一些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开展一些活动,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与情感有着密切关系的节日,举办一些讲故事、诵读优秀诗文、小演讲、演课本剧、续编故事等之类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使其从中获取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又譬如,在母亲节,教师可以先介绍母亲节的由来和风俗习惯,然后以“我的母亲”为主题,举办一场小演讲比赛,让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演讲当中,然后让学生根据主题与他人进行亲情方面情感交流,由此,既强化了学生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亲情有进一步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情感。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新课程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诵读,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与作品相关的意境和画面,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思想启迪,有所感悟[3]。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这是一首饱含深情的词,作品前几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使用叠字的修辞手法,将作者的愁苦凄凉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后面陆续写了梧桐、黄花、细雨、过雁等,将愁绪进行层层叠加,读来让人感慨不已,使学生为作者生不逢时和人生际遇产生深深的同情。这样的一部作品,如果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解,将大大削弱文章的情感。而如果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有感情的诵读,可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亡国之恨和沦落之苦,同时也对我们今天幸福快乐的生活倍加珍惜。总之,情感教学是中职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借助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是实施情感教学的目的。当然,情感教育能否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还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情感修养,以及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情感教学的实效,帮助中职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2]吴小丽,何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11):8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一点感论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力戒关起门来教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让学生听、评、写、思,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语文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开门教学联系社会关注社会。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找准切入点联系社会。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我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新教材中《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时,重点放在反思人类破坏生存环境的行为上,我补充了相关材料,或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手段收集人类破坏自然的资料,如过度开发、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乱排乱放等,收集破坏生态的具体例子,如因生态恶化而引发的.灾难——干旱、洪水等,再运用多媒体展示,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震撼,真切地感受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酷现状,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重视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组织各种活动关注社会。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组织开展,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于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清理塑料袋活动,请农民工来讲述打工经历,组织寻找网络新热词。

我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小沈阳为什么会红”的讨论中,悉数名人成名之前的辛苦。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90后学生,只要加引导,他们是很能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

三、写作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刚升入高中时,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这使我焦虑并深感紧迫。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我的表哥是房奴》中写到,我表哥努力考上了重点大学,从农村到了城市,拿了北京户口,但又能怎样?他开始买不起房,只能租房。等工作几年有些积蓄,可一看房价还是高不可攀!父母把一生的积蓄拿出来帮着买了房子,还一起还贷。“有时感到对不起父母,但也没办法。不过,我深知,人生的道路还很长,只有靠自己去努力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看着父母苍老的面孔和结满老茧的双手,哥哭了,“我没有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美好的晚年,真的很无奈。”

经过以上“开门教学”,我执教班的学生对社会的视觉变得敏锐起来,并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质量也得以全面提高。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论文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引出学生的情教师要具有一股爱学生的真情,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就像五年级教材中理想的翅膀一文中的刘老师,在课堂上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与赞许,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及时给与鼓励,尊重信任学生,尤其对差生要给与更多的关心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我学习,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和《讲话》为中、小学语文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小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矗。

三、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2.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只有教师改变其教学观念才会有效实现其教学创新,教师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主要动力,不断进行探究,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最终奋斗目标,才能全面看到教学投入与教学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这样教师审评教学质量可以以经济性以及高效性方面出发,争取在有限的时间以及有限的教学经验之内达成提升教学效率以及质量的最终目标。

针对这一情况,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起“对象”意识。

语文教学工作是教、学两大方面进行的,离开“学”就体现不出“教”。语文教师展开教学时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观念。还应该树立良好的“全人”的概念。

促进学生发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不能单单是一个方面的内容。

语文教师应以自身情况来进行自我评价,切勿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自夸,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自身实际出发。

浅谈冥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进入各个领域,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网络在丰富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对中学生学习产生了巨大影响。初中语文作为中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研究如何规避网络带来的问题和利用网络来辅助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冲突、问题)。

网络和语文教学的主要作用体都是中学生,而网络改变了传统上的中学生的学习和认知习惯,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的问题。主要问题包括以下三点。

1.网络语言。

词语表意模糊,如“偶喜欢”(我喜欢)、酱紫(这样子)和斑竹(版主)。这些字我们通常认定为错别字,但多数学生已经一定程度上接受这些字和词语的用法。这势必将学生引入一个误区,只要音相同,字对错无所谓;语言形式错综复,如“i服了u”(我服了你)。有些句子数字、英语和汉字夹杂,像这样的句子如果在书面表达上出现,将使语言形式错乱;语言口语化,像“难过的要死掉了”“……的说”这些词语和用法在规范的汉语中没有的,违背了常人的语言习惯。

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非常大,而学生的判断力、自制力又相对较弱,如果他们在为了掌握语言规范之前就过多地被不规范语言熏染,对其今后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2.电子阅读。

电子阅读是一种由文本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随着日常生活水平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电子阅读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日渐成为高中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阅读的开放性、丰富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一方面为初中生阅读提供了海量的阅读资源,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种种弊端和隐患。如频频出现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信息垃圾太多,会让学生沉迷、迷失自我、浪费时间、损害眼睛等。

3.移动设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普及率也越来越高,人们对移动设备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

中学生甚至部分小学生都人手一台移动设备(主要为手机),移动设备一方面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通讯,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移动设备上。

网络工具包括很多,如搜索工具、媒体工具、聊天工具等。在这些工具中,网络聊天工具在初中学生中的使用率很高,而一般网的络聊天工具年轻教师同样会使用。这样网络聊天工具理论上可以成为学生和教师之间课堂以外的另一种交流方式。由于初中学生好奇心较强、自我表现聊欲望强和怯于与人直接交流的特点,同时在课堂上一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都被限制。通过网络聊天工具可以让学生敢于与老师交流,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课堂。组建基于网络聊天室的网络课堂,讨论一些与课本相关的语文知识、文学常识等等,在网络课堂上避免使用网络语言,并保持一定的秩序。这样既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也增加了学生的'语文知识。

2.网络资源的提供。

网络创造比较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教师按照课程的结构,在网络上建立完整系统的教学信息资源库(包括教和学两方面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由学生根据需要,通过点播视频,多媒体信息或选择教学课件等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选择余地。网上有丰富的电子资源,如电子阅览室,电子图书馆,网上期刊,网上书城,学生只要掌握一定的网络通讯操作技能和资料检索能力,就可通过网上搜索引擎,方便快捷地获得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查找资料,并且不再需要保持对于自己的体验与看法的沉默,利用新媒体,学生能够制作文章、说明、声音、视频图像等,参加不同的讨论并且附上他们的进一步解释。现代社会“从动手做中学习”成为教学的基本原则,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并有着一种个人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如文学大师资料的收集,一些比较生疏的词语的语义查询。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学生通过网络,自己收集组织材料,并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虽然网络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新的契机和途径,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网络。所以教师在使用网络辅助语文教学的同时应该确保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三、结束语。

本文从网络技术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问题和影响出发,对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采用网络技术面临的问题、可行性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为中学语文教师进行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尝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万慧芳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陈奕网络文化时代的语文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

[3]安中海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革新,。

浅谈冥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巧用对联来概括文意,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运用鉴赏能力。

前言。

多少年来,我们在聆听“风声雨声读书声”中长大,在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中成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教会我们如何去博爱,去为人民服务;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让我们懂得如何去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用深邃的思想去思考未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鉴赏、运用甚至当堂创作一些对联,对于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大有裨益。

1.依据文本内容,引入对联,为导入新课开好头。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依据教材文本对所要探讨的的问题作一个高度巧妙的概括,特别是一些重点词语,以引用对联入手,可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利于学生对这些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与加深记忆。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应用对联,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语文学习的情境中。这种情境一旦被打开,学生便会全身心投入到对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中,他们也定会为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而折服,也为进一步地研读文本内容创造了条件。

笔者在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用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设疑导入:这两幅对联吟咏的是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略一思索,便有同学猜出杜甫。我顺势说:“那么,你们知道草堂吗?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草堂――为秋风所破歌的茅屋,聆听诗人的吟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教学《醉翁亭记》时,笔者用对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字称翁”为导语,让学生思考此联与作者的联系(两联的末字综合在一起正好是作者别号“醉翁”),学生通过“醉翁”这个词就能知道文本是欧阳修所作。再由此探究此联与课文内容的联系,让学生知晓一定的文化背景。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倍增,强烈的求知欲也被进一步地激活,他们也就会积极投入到课文学习的思维活动中。

2.借用对联,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深化情趣意境。

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借助引用对联来进一步概括课文内容。这种概括能够培养学生组织运用语言和对文本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的综合能力,也是一种理清思路、掌握内容的有效途径,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如何发挥想象运用汉语进行简洁表达的好方法。这种表达形式更能激起学生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在运用对联的表达过程中,他们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同时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对联形式的概括提炼,也为提高自身的语言综合概括能力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笔者出示一对联:“十年思念,天涯咫尺,兄弟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生人。”学生通过阅读体味这样的对联,便能够想象得到: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万能的,即使是再深的兄弟手足情谊也会被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所代替。学生对此感受非常深刻,深切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金钱关系。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时用对联“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来殿后煞尾,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全面评价了闻先生殉难所产生的极大影响,艺术概括言简意赅,震撼效果气吞山河。在学习《沁园春雪》时,引用嵌字对联“泽色绘成新世界,东风吹复旧山河”,高度颂扬了政治家毛主席非凡的抱负和别人所未有的英雄战略眼光,为学生加深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鼓励学生撰写对联,激发创作灵感,训练表达思维。

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要求学生就教材文本作深入的思考,联想发挥,并且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的创新思维,写对联。汉语言对联要求字数相等、对仗工整,要求立意新颖、用词贴切、风雅不俗。学生在刚开始撰写对联时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耐心指导,鼓励其迎难而上,认真地揣词用语,并结合文本思想内容有机的联系撰写对联,可有效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自主探索能力。如教学《醉翁亭记》时,笔者让学生以文中内容为主干,利用文中短语句子来组织对联,以此引导兴趣推进读书。学生兴趣盎然,一幅幅对联脱口而出。“蔚然深秀琅琊山,翼然凌空醉翁亭”;“滁人游醉翁宴,众宾欢太守醉”;“日出云归朝暮美,野芳佳木四季丽”“觥筹交错众宾欢,苍颜白发太守醉”;“山肴野素泉香酒冽,游宴欢;觥筹交错臣民同乐,太守醉”……在总结课文时,我出了上联“醉翁亭里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要求学生联系《岳阳楼记》对出下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以天下为忧”。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巩固了所学内容,使语文课凸显出无穷的情趣魅力。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开展对联专题活动,以此来交汇学生的知识与文化,融合其素养与能力。欣赏对联,指出对联所指人物,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些人物的理解记忆:如“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组织对对联活动――如出示读书对联的上联:“《朝花夕拾》忆亲人师长”,学生思考后作答下联:“《三国演义》颂英雄豪杰”或“《傅雷家书》谈生活艺术”等;给出上联:“品美文若饮甘露”,学生对出下联:“读好书如沐春风”。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思维探究也得到了拓展延伸。课堂上的对联艺术熏陶,唤醒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有意无意地去关注找寻相关联语,并品评玩味,创作对联兴味盎然。在校园征集警示语的活动中,我班学生拟写了“四季添青,足下留情”;“爽心悦目,旷怀怡神”;“世界在这里浓缩,未来从脚下延伸”;“随手一扔,你丢下的是自己的素质;轻轻一弯,你捡起的是自己的道德”等工整广告联词,受到了师生的一致赞誉。

结语。

实践证明,恰当地将对联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读之思之,就如含英咀华,齿颊留香,产生了以少胜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大大激活了语文教学,有效促使学生放飞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其文化底蕴。

[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1.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方法要根据学校、学生、教材多方面综合考虑,主要的几种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感悟法、练习法等等,当然一堂课也可能用到多种教学方法,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2.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兴趣提高,思维活跃,创新的思维不断被激发。

总之,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创新的理论知识,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让学生既学到获取知识的本领,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造就有用的创新人才。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在科学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化时代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教育来说,新课标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新要求,改革和创新成为教学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就目前来说,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是残留了许多传统的思想,这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应有的能力得不到提升,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自我塑造。针对这一话题详述了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到改革和创新。

论文:浅谈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我国中小学新课改的实施,新教材的应用,需要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而且,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传授给学生有效合理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堂;新型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实行,对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新的教材的使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又有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使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

一、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的中心思想就是从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向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转移,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首先,教师要认清课堂中的主体,改变这种“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辅导者和指导者。这一观念的转变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应该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从而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其次,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这样学生对一些问题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大家一起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尊重主体就是全面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爱好不同,因材施教,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在提问、作业和考核中都是有层次性的,这样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加强教学的生动性。

语文课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课内容比较生动具有故事性。研究表明,启发思维和好奇心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能够熟练地驾驭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提高教学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并且乐于去学习。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同教师及时探讨,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三、教师要做到两个转变。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即转变语文学科等人文学科不重视现代化教学的思想。现代化教学已经在教育领域实现全面运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有了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与学的理论,从而使整个教学体制发生变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新课程标准里面重点推崇的。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不改变教学模式只是对教学内容、手段的改进,就好比医生口中“治标不治本”一样,是无法在语文课堂上体现素质教育的。现如今许多教师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些先进的教学软件,但是这只是方便了教师如何授课,却没有考虑到学生如何去学习,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探求知识的问题。这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病,不改变这种现状,“师讲生听”的问题就不能解决。所以,教师要充分学习研究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互动性强、共享性好的优点,使用教师主导学生学习,二者相互结合的教学软件,建立全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四、建立新型的语文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学习者实现自我激励、自我监督,学生自己确定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制定课程进度,对本学期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寻找薄弱点。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内在动力支持自己,改变了从前逼迫学习的方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二)协作学习。

协作的目的是为了信息与资源的共同分享,经过沟通,增大处理问题的角度。协作亦为一种“主动”的学习方法,一种扩展了的、几人参加的、自己的“、外向”主动学习方法。协作学习,需要科学地分配学习小组,按照学生的独特区别,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长,科学地实施分组。其中,小组长应该轮替担当,使每个学生均获得锻炼,让学生互相启迪、互相弥补、一起提升,使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积极参加,积极探究,使学生于快乐轻松中学习语文知识。

五、结语。

如今的教育不只是传授学生知识,更关键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创新研究的精神。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尽可能多地展现学生的主导作用,传授给学生有效合理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融洽、民主的学习气氛中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清.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2).

[2]姜秀艳.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

从一题多解角度浅谈创新思想的培养论文

摘要:从文化创意产业的涵义及分类出发,分析了河北省保定农村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并对保定市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政策提出几点建议,以更好地促进保定市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农村;保定市。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人们精神需求的升华的体现,它不仅使保定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以继承,而且使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同时,在经济体系中融入了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文化创意产业的涵义及分类。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是创造力,是个人或者团体通过智慧、技能等手段,并以现有文化为基础,借助高科技手段加以创新与发展的一种新兴行业。依据我国的行业标准可以将文化创意产业划分为4类: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传媒产业和软件及计算机服务。文化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和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

2保定农村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为创造力,还需要结合高科技手段,但是目前保定农村暂时不能满足这样的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思想认识制约着保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知识信息,但目前,农村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具备的专业的科技知识;其次,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农民的思想认识比较保守,即便有创新能力的农民,受传统思想与创业风险的影响,也不会轻易尝试创新的想法;最后,农村很少对农民培训科技方面的知识,造成农民没有提高科技知识的途径,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无法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制约着保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2资金不足制约着保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在创业的过程中,资金不足就成了长期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再加上农村金融市场滞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担保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农民在金融机构要求的条件苛刻,手续过于繁琐,影响农民创新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大了吸引投资的难度,不利于保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3基础设备落后不能满足保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由于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村文化创意企业的相关科研知识及技术设备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设备落后,造成保定农村创意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工艺落后,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

2.4缺少特色文化底蕴保定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受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经济基础、科技知识及基础设备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民生产的农村文化创意产品的内容过于单一,各个农村千篇一律,都主要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要内容,其中所含的商业气息严重,缺少了特色文化底蕴,很难形成持久的吸引力。这也制约着保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保定市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政策策略。

保定市农村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并结合保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从实际情况出发,开辟符合自身发展的途径。同时,政府通过制定鼓励创新政策、金融担保政策、农民科技知识培训政策和龙头企业引领政策等来提高农村创意产业在市场竞争的优势,推动农村科技,农业创新产业的和谐发展。

3.1产品创新政策保定市是“戏剧之乡”,且农村环境优美,事宜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及文化艺术的'发展,对于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等属于弱势项目。因此,政府发挥主导优势,不断加大对旅游产品的创新的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优势,构建农业生态观光园,集生态旅游观光,采摘与艺术表演于一身,使人们在旅游观光的同时能领略到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

3.2支持龙头企业政策政府从政策上加大对农村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着力培植出一批具有规模大、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及带动力强的企业集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吸引外界投资,促进保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3信贷政策支持资金的投入是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除了政府对农村加大资金投入外,还应该放宽信贷业务政策。金融机构要优先支持符合授信条件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积极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和农民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进而达到促进保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目的。

3.4农民科技知识培训政策保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政府加大政策引导高科技人才下乡,并加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培训,并不定期请专家来农村讲座,等借以提高农村农民的素质,并逐步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