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通用15篇)

时间:2023-12-12 00:48:49 作者:字海

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加出色的作品。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通过对传统物理实验教学不足的分析,结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提出物理实验教学在教材、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方案,以期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果.

作者:沙金巧范君柳朱爱敏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数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09刊名:硅谷英文刊名:siliconvalley年,卷(期):“”(24)分类号:g64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素质教育

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3.1采用“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我们日常生活实际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涉及数值分析课程内容的相应的一系列数学问题,以问题带动数值分析课程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借助数学方法中经常使用的归纳、分析、演练等手段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然后从理论上研究采用哪种方法以及思想去解决问题。借助数学模型,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分析这些方法具有什么优点以及缺点,并且这些方法分别适用于解决哪种类型的问题。在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问题教学法带来的好处,用一系列的问题带动这些学生对数值分析课程内容的思考与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

3.2采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对比分析法,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明白一些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方法的应用,更加深刻准确地掌握课程知识内容。对于数值分析课程而言,老师可以通过对比传统数学教育以及目前学习的数值分析课程,以此达到对比教学法的目的。传统的数学教育将教学主要内容集中在高等数学这块,它十分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分析,由于大多数数学问题都有复杂繁琐的特点,许多涉及数学问题的理工科的专业问题就出现了很难解决的情况。若不能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就容易导致一些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失去学习兴趣。反观数值分析这门课程,它具有实用性非常强的特点,它的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其他专业的学习课程中,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它也有很大的实用性。因此,对于传统的数学教育以及现在的数值分析这两门课程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区别,老师有必要通过对比教学法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详细说明。老师可以通过某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传统数学方法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而数值分析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达到对比教学法的目的,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掌握数值分析课程,也让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效率更高。

3.3重视思维方式的培养。

数值分析这门课程与高数、线性代数、概率论等数学课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存在明显的区别。数值分析这门课程应用于实际问题,并且解决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高数等数学课程更加追求的是这些问题的精确度以及对此进行的理论推导。针对数值分析课程的特点,老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在数值分析课程方面的思维方式。

目前我们国家各个高校之间大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不同院系之间很少进行交流,这些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也缺少对彼此的了解,这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之间进行团队合作以及协作交流。我们计划将数值分析的教学过程与数学建模结合起来,将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组组合,增加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机会,发挥每个组中每个组员的专业优势,优势互补,合作交流,一起完成一些数值分析问题。同时,我们可以鼓励这些学生积极与老师进行合作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以及知识互补的目标。让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学生老师集中在一起,思维迸发,一起合作努力解决数值分析课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科学计算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5结语。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如今这个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一定要重视对数值分析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应用。同时,为了更好地响应我们国家目前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目标,我们一定要重视对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逐步进行实践探索,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最终实现对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杜廷松.关于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综述和思考[j].大学数学,2007,23(2):8-15.

[3]刘春凤,何亚丽.应用数值分析[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职业生涯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在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面临着愈加严峻的不利局面,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层面的极大关注。在高校教育系统开设职业生涯管理课程,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构建适宜且积极的就业观和相关职业理念。因此,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系统的不断扩展,大学生就业情况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社会形势,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作为高校教育系统,需要给予带学生以必要的就业指导及服务水平,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基本的职业素养以及职业生涯管理意识。实质上,大学生就业形势趋于严峻,国家、社会及家庭层面都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主要在于大学毕业生处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对于未来就业形式以及自身的职业规划并未有系统的认识和准备的了解,如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已成为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职业生涯管理课程的教学意义便在于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置挖掘大学生的自我潜能,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职业规划的课程教学,帮助大学生更加明确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规划性,增强应对职场变化以及就激烈竞争的心理意识,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及能力,从而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成功的机会。

职业生涯管理课程是一门具备时代意义的公共类型课程,此课程的教学性质定义为以职业发展为教学中心,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教学目的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其主要功能在于强调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良性且积极的就业观和职业观,促进大学生能够更加正确地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以提升其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一)优化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教学功能

传统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的传授型教学为主,注重理论式教学,

学生处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地位,这与职业生涯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功能存在不符。因此需不断强化职业生涯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功能,引导学生在听中学,在说中学,在做中学。通过了解基本的职业发展阶段性特点,掌握就业市场最新需求信息以及劳动法等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职业知识理论体系。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课堂研讨以及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于自身职业规划进行自主性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际规划能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趣味性

针对职业生涯管理课程进行改革探索,可以通过丰富其课程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趣味性而实现。职业规划课程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过程、实际就业市场的信息分析过程、学生构建个人角色和求职行动的过程、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育过程。在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深化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以开放性的思维角度不断调整自我认知,帮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核心竞争力,从而能够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和自我价值。

(三)控制教学规模,增强层级性学习的有效性

职业生涯管理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的教学性质不一样,因此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了提升课堂体验和课堂质量,可以适当开展小班教学的模式,通过组织学习小组加强实践活动的效果。这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游戏环节、实践模拟等多样化的互动活动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规模的控制,提升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并且也能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另外职业生涯规划需增强层级性学习的有效性,避免仅针对毕业生层级而突击开课教学的情况。可以从大一层级开始唤醒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在大二层级帮助学生探索职业偏好和职业兴趣,而在大三和大四层级则可以进行职业规划的制定和具体实施,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入学初期便开始建立职业意识,有意识地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

加强职业生涯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首先需要从优化教学模式着手,增强职业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功能;其次需丰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控制教学规模,增强层级性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构建。

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本文论述了《仪器分析》(含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我们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性、研究性与创新性人才为基本目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启发式教学,通过改革使教学结构更趋于合理,体现出仪器分析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及教学手段的连贯性。

分析化学是一门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状态进行系统测量与表征的科学,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1]它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仪器分析》课程是综合性大学和高等师范院校中一门新颖的交叉学科。[2,3]《仪器分析》(含实验)课程目前是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应用化学、环境科学和工程以及化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主干基础课程。仪器分析是一门集化学、物理学、生物化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4]由单纯提供分析测试数据,上升到从原始的分析测试数据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价值的静态和动态物质信息,以解决自然科学各领域中的关键问题。作为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物质的信息科学,仪器分析的发展被寄予越来越大的期望,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本科生的仪器分析理论与实验课程体系的教学,也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结合目前的化学领域发展现状和教学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涉及面较广且综合性较强,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传授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又要介绍仪器的基本结构、测试原理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尤其是各种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而就目前我校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尚与国内其他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缺乏及时更新,这本身与仪器分析方法的飞速发展是相矛盾的。因此,通过对《仪器分析》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实践,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理论与实验密切结合等途径,合理优化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对培养综合性、研究与创新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仪器分析方法的迅速发展和更新,我国各高校都普遍增大了《仪器分析》课程内容的比重,并且结合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来更新教学内容,以便培养知识结构较新、动手能力颇强的学生。同时,各高校按照教育部《关于对基础课实验室进行合格评估的通知》精神,建设了一批合格实验室和实验中心,对于推动实验教学改革、突出本科教学在学校的中心地位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中,北京大学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总学时数达到60学时,实验有18个,涵盖了11种仪器分析方法。

南京大学的《仪器分析》实验开出时间为大学二年级的两个学期,共有26个实验项目以供选择,课程教学的总学时数达到48学时,其中前13个实验项目为必选实验,后13个实验项目为选修实验。中山大学的《基础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总学时数达到54学时,开设基础性实验17个,综合型实验9个。其中选做实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例如铅锌矿烟道灰中锗的光谱定量分析,单扫描示波极谱法――废水中镉的测定和中药冲剂中有效成分的分析等。此外,还组织实验每8人一组前往分析测试中心、化学院实验中心和各研究所进行大型仪器教学参观。因此,我们亟需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将《仪器分析》课程的改革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一、研究现有课程体系,重视教学实践内容。

我们必须了解课程自身的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首先,仪器分析理论课程涉及的学科和领域非常广泛,仪器工作原理往往是多学科交叉,比其他基础课更抽象、更枯燥,化学和环境专业的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是由于课堂上介绍仪器原理时未能见到实物,故常理解不透,印象也不深,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仪器的工作原理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不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由此可见,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把教学从偏重知识记忆、偏重教师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创建一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其自身个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比较式教学法、课堂讨论、实验演示等,或者按照仪器分析方法发展历程的方法,再结合相关国际刊物文献资料学习探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仪器分析实验作为仪器分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化学课程相比较,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存在严重的三多三少的矛盾,即班次多、人数多、实验组多,而老师少、仪器少、实验室少。此外,还存在重复验证实验多,综合实验少;合作完成实验多,独立操作的实践机会少等情况。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以前主要集中在验证性实验和规范化操作,缺乏科学的思维训练和创造性激励。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前根本没有阅读过仪器使用说明书,遇到问题时通常依靠老师来解决,在实验中完全缺乏主动性,能力得不到及时地培养和提高。

此外,所涉及的大型贵重仪器实验或是演示实验,学生操作时间短,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受到大型仪器数量的限制,虽然采取大循环(每组2~4人)做实验,但学生实际上机操作时间依然偏少。为提高学生上机的时间利用率,所开出的12个实验基本上都是成功率高、现象明显的验证性实验。在实验课中,许多学生反映独自操作的机会少,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希望实验室能随时对外开放,能有更多的实验机会,能让他们自己设计、验证实验。往往给学生自己动手的空间和机会,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学习才能成为一种自觉性行为,懂得“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叶圣陶语)的道理。

二、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突出多媒体教学。

兴趣才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很多教学模式从主观能动性出发,就是为了在更大程度上激发或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我们就需要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多媒体就是目前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途径。通过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一些实际教学问题。多媒体教学能够展示平时课堂上难以在黑板上完成的实验装置、光路图、电路图或仪器外观形状等,还可以对实验进行模拟操作,让学生对仪器有直观感觉的认识,一目了然。

不但可以将大型精密仪器的形状、各部分结构、工作原理甚至操作技术,以图片、影片等形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而且可以把各方法原理以动画形式模拟出来,甚至还可以借助模拟仿真实验,让学生了解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影响因素,大大增强了课堂的表现力。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直观形象地表达教学主题,[5]当然,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会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听课的环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可以做到听课和记笔记两不误,而采用多媒体上课后,往往让学生感觉讲课进度加快,来不及记笔记。

此外,在讲解分析方法的原理时,涉及到公式的推导,有些学生思考速度跟不上讲课速度。因此,在听课这一环节上,要求学生上课前结合课本中的思考题进行预习,上课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认真听,适当作些记录,无须照抄笔记,课后再利用课件进行复习和巩固。传统的教学模式能一直延续下来,说明必然有它不可忽视的优势,而《仪器分析》的课程内容的特点又决定了需要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那我们就应该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我们的课堂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渗透课程的重要性。

要学好一门课程,取决于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制订教学计划,实行分层次教学,有选择、有重点地介绍不同的仪器及其应用实例。其中,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要重点学习各种有机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等的分析检测以及蛋白质、酶、氨基酸等生物分子的分析等;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要求他们重点掌握生产过程的监控,如化工生产方面原材料、中间体和出厂成品的质量检测等;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要重点学习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物的检测。要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会给自己将来的工作或者科研带来很大的帮助,并从内心重视这门课程。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仪器分析的原理方法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例如,涉及食品安全的毒、苏丹红事件,涉及环境安全问题的水体重金属污染、空气中污染物的监测等,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仪器分析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诱导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从仪器分析课程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去学习,带来的效果是任何一种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四、改进实践教学的方式,多用启发式教学。

目前传统的实验教学的指导方式是,告诉学生实验的原理、仪器、实验步骤,甚至连细节和注意点也一一交代,学生被动地按照实验的步骤一步步机械地完成即可,未能真正达到投入学习的目的,所学到的仪器分析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并未真正融合,使得学生不愿动脑筋,甚至不预习,实验时只需逐条看黑板、结合讲义也能完成实验,其结果只是使学生通过实验课巩固或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尽管教师做得很细致很周到,但这样的实验很难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且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更不用说培养其创新能力了。

五、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增添设计性实验。

学习的过程已经不再是抄写黑板上的那些条条框框了,而是在于培养自己利用新的知识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本身就是一场教与学的革命。为了提高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分析仪器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的作用,需要对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作较大幅度的调整。基本思路是将仪器分析实验的教学在12周内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以原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为目标的必做实验,第二阶段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开放式设计性选做实验。

科技论文。

相关信息。

的综合性实验报告。也可将老师的一些科研成果设计成仪器分析实验,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一些前沿研究领域以及科技创新和论文撰写的全过程。教师主要起辅导答疑的作用,而学生才是自主学习的主人。

通过几年来对《仪器分析》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实践,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理论与实验密切结合等途径,合理优化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对培养综合性、研究与创新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利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撰写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综合归纳能力、科技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研讨式教学孕育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其创新热情,培养了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现代仪器分析”作为一门随科学发展不断更新的课程,其分析原理、仪器应用均在不断更新,课堂上除了传授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外,还要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仪器的发展现状。比如现代仪器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和大规模联机化,往往一个实验室内装配有从工艺流程的探索到初产品的制备、分离、提纯、分析等一系列的仪器,这些仪器大多不是应用同一种技术进行操作和控制实验的,这就意味着现代仪器分析的发展所涉及的技术范围越来越广,远远超过了以前“仪器分析”所涉及的范围,因此教师在“现代仪器分析”的教学中就不能只侧重于某一技术,而忽略其他新产生的或是新关联的技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又了解现有的发展,对知识有全面系统的掌握,这是教师进行“现代仪器分析”教学的难点。

在现代教学当中,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从头讲到尾”的教学形式已不再适用,而多媒体以其声、形、景、动、静结合等多样的表现形式,大容量、超时空、良好的启发性和易接受性等特点,已广泛地渗透到现代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深奥的微观过程、仪器的外观与内部构造、运行原理、发光原理等书本知识,转化为制作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图文并茂、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形成了一种文、图、声、像并茂和人机交互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感觉接受知识,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记忆。同时,还节省了教师板书的书写时间,使授课的信息量加大,知识容量扩大,优化了教育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另外,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实现“实验室”进课堂。每个学生可通过模拟的实验室课件进入“虚拟实验室”,反复地在仿真软件上进行仪器操作,这样不仅可以形象地理解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而且能通过自己亲身的仿真操作,获取直观的感性经验,掌握仪器操作要领,节约了实验成本,而且可以有效缓解“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开设有限、所用仪器水平相对较低、大型新型仪器数量不足等不利条件,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更直观的理解和掌握,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及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探索使用pbl教学法及其他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现代仪器分析”课堂教学中,内容与时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必须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课堂多媒体教学讲授、演示、提问、讨论和课外讲座等多种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辨疑点,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法,也称作基于问题学习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学生通过合适的问题情景,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的能力在探知中升华,在锐取中创新,可以采取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方式,最终提升学生的多维能力,包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应对变化的能力、终身的自学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这些都是目前用人单位所重视的。基于pbl法,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手段促进理论教学。

(1)提供网络教学第二平台,创建分析化学课程网站。除了多媒体课件、讲义等常规内容外,还提供大量的课外学习资源及链接网络,进一步拓宽专业视野,增强学生专业能力。

(2)查阅文献、写综述,并制作ppt进行全班答辩。由于学生对科研了解不多,通过查阅文献就某种分析方法撰写综述,可以让学生了解该方法的应用,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组织材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科技论文的结构及书写方式。完成ppt制作并答辩,可以锻炼学生文字处理的能力,并检查学生知识消化与否和抗应变的能力。

(3)拆装废旧仪器。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他现代教学理念还包括启发式开放教学,学教并重(blendinglearning),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加以尝试。

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现代仪器分析”是化学、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相互关联的综合性学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汇集了众多学科的前言理论和最新成果,具有理论深、实践强、更新快的特点。高等农林院校是培养和输送农业科技人才与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摇篮,为我国农业、林业建设培养大批科技和管理人才。为满足农林院校各专业的要求,培养适于农林领域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笔者从福建农林大学“现代仪器分析”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构筑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课程体系的构筑与实施进行了探索研究。

“现代仪器分析”是该校农、林、理、工、生物类等各专业学生后续专业技能的必备需求,对各专业学生的后续课程学习、专业技能提升及就业竞争力增强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是该校农林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各专业本科生的基础主干课程之一,是在原有“分析化学”课程中化学分析法的进一步深化。该校各专业学生分析测试样品类型不同,对现代仪器分析技能要求的差异很大,拟从本课程在该校各专业学生后续专业技能需求和执行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全校“现代仪器分析”类课程分为a,b,c和双语共4个类别,课程性质定为科类基础课或专业限定选修课,制定不同类别的教学大纲,设计相应的实验课,构筑课程的分类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各类仪器分析基本原理与相关分析样品仪器操作应用的零对接。

2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现代仪器分析”作为福建农业大学农、林、理、工、生物类等各专业的科类基础课或专业限定选修课,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保证学生掌握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一些重要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操作和应用。对于“现代仪器分析a”课程,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40学时,主要适用于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工类的学生,这类课程还要给学生讲解无机质谱、有机质谱及色谱-质谱联用的原理和知识,让学生对物质结构的鉴定有较清晰的思路。“红外”这一章中还要加入官能团结构解析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完这门课程之后,对现代仪器的分析性能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对于“现代仪器分析b”课程,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21学时,主要适用于生物类的学生,这类课程除了讲解一些重要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操作和应用外,还专门讲解样品的前处理技术,让学生对生物样品的处理和对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有较清晰的理解。对于“现代仪器分析c”课程,包含了理论和实验2个部分,实验未单独设课。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共计48学时,主要适用于农林专业的学生,这类课程的讲解更偏重于在农林样品的分析应用上。对于“现代仪器分析双语”课程,也是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21学时,主要适用于生物科学基地班的学生,除了讲解原理、操作和应用外,还训练学生的英文思维和英文阅读能力,让学生对各类仪器的英文用法、英文术语有所了解,为学生出国深造做准备。

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具有内容新、更新快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专业的需要,跟进仪器分析相关的研究前沿,拓展学生专技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自编实验讲义,以就业为导向,使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贴近就业、贴近热点,反映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与学生未来就业密切关联。教学实践证明,这些与就业相关的教学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岗位中的竞争能力。

3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开设“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操作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几年来,笔者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进行了改革与实践,结合笔者的科研经历,采用符合学生专业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1结合教师科研经历,理论课采用模块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仪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是本门课程的教学难点,对授课教师的实践技能也提出较高的要求。针对本门课程的这一特点,选择学历背景为“分析化学”的教师作为授课教师,采用团队授课教学方法进行本门课程的教学,每位授课教师的授课内容均是其科研的研究方向。例如,选择光谱分析研究方向的教师讲授光谱分析法和相关实验课,选择色谱分析研究方向的'教师讲解色谱分析和相关实验课,选择电化学分析研究方向的教师讲授电化学分析法和相关实验课,选择质谱与质谱联用研究方向的教师讲授质谱与质谱联用分析法和相关实验课。让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触到教材以外的实例,直观地了解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应用潜力,加深对抽象性强、不易理解和记忆的现代仪器分析原理的记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结合学生专业需求,实验课采用小班循环授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操作兴趣。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是加强学生对仪器分析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该实验课教学的开展分三步走。首先,结合各任课教师的科研方向和学生的专业需求,为学生选定合适的实验内容;其次,申报以学生小组作为负责人的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发出适宜于该专业学生需求的、可用于实际样品测定的分析方法,写出实验指导书;最后,将指导书编辑成册,加上实验室各种大型仪器的操作指南,编写成实验讲义,在每学期开课前,先指导学生开展预实验,再以小班循环授课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学生通过参与预实验和协助教师指导实验等环节,对样品的前处理和仪器操作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虽然多花了时间,但是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操作兴趣显著提高。

3.3结合网络教学平台,不断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仪器分析的技术和手段更新速度非常快,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中国期刊网及相关的英文网站等网络资源,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认识基础知识应用的实例,知晓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不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新知识创造条件。教师在网站中放置了内容丰富的教学辅助材料,包括多媒体课件、习题参考答案、试题库、参考书等教学辅助材料,让学生检索相关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福建农林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方便地在网络上看到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课件、授课教案、习题及其参考答案等,以加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利用qq及时答复学生课程中的疑问;网络课堂的建设和使用,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解决了教材内容更新慢与学科发展快的矛盾,也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4结合学生专业基础,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学习“现代仪器分析”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差异很大,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这一困难,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握知识的主线,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于理论性和概念性较强的部分,以课堂讲授为主,在帮助学生巩固以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对于抽象性强、不易理解和记忆的章节,在传统讲授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大量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问题,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讲授光谱分析基本原理时,主要采用传统ppt讲授和flash动画展示,直观展现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组成、操作方法及各种干扰;讲授光谱分析技术应用时,主要采用课堂讨论和实例应用,加强与学生专业的关联,并最终通过上述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帮助学生理解仪器的原理、使用和维护。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中,多种考核方法并重使用。首先,在开课的前一学期末,向学校提交考试改革申请表,列出学生综合考核的方面,包括模块考试、课程论文、章节归纳、课后习题、课堂主题ppt汇报、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等环节。其次,在第一次开课时,向学生详细讲述考核细节并严格执行。学生通过综合训练,逐渐形成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及课后总结的学习习惯,通过4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门学科不断交叉、渗透,各种现代仪器分析的方法与技术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各个科技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和重要的信息,对该校农、林、理、工、生物类等各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大批高层次的掌握农、林、生物样品分析的科研和技术人员。为积极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师通过构筑现代仪器分析分类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现代仪器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农、林、环境与生物样品分析等领域培养合格的分析检测人才。

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合理设计“现代仪器分析”实验内容,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非常重要,既要在基础理论与实验课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怎样将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又要根据本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及实际需要,融进一些有新意、能真正体现课程特点、激发学生热情的内容。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一些大学生比较关注、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实验内容,如“河南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的质量比较”、“不同厂家牛奶的质量比较”和“奶粉中三聚氰胺的检测”等,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与责任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实验中的求真欲,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促使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2切实抓好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工作。

实验前的预习是做好实验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要求。应让学生清楚预习的内容,实验前应复习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熟悉实验原理,预习实验教材中本次实验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做到目的明确、原理清楚、做法明白,然后在此基础上写好实验提纲。另外,通过测试题目,对每个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测试,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个体及总体的预习情况和对实验掌握程度,以便于发现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讲解,这样既加强了教师实验课讲解的针对性,又使教师能够把主要精力用于观察和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更合理有效地利用实验课内时间。

2.3加大开放性实验力度,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

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查阅、记忆、思维、想像和表达能力,而传统的`“三定式”实验教学方式,即在实验手段上采用规定好的实验线路和步骤,使用规定的仪器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导致学生没有选择余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均受到了局限,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研究生加大开放性实验的力度,做到随时预约、合理安排,尽量满足研究生的实验要求,鼓励研究生将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进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从而增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2.4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考核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而考核方式也起着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作用,科学的考核方式会推动学生的学习向最佳方向发展。传统的实验考核只是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来评分,而且实验成绩不计入学生最后的课程考试成绩,这样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实验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在实验课上不认真听讲,不专心做实验,课后抄袭其他学生的实验报告,实验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我们通过实行多元化的考评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考评体系主要体现在预习情况、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学习态度的综合评定等。多元化的考评体系,更加注重评价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过程、善于思考的能力,它能科学合理、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实验课程学习的真实水平,激发了学生自主训练和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学风。

3结束语。

实践证明,“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是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我院通过改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安排实验内容、加大开放实验室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充分发挥了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科研创新意识,培养了其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也意识到对于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进一步探讨。

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型精密仪器的不断增加,如何培养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准确掌握和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运用这些先进的实验手段进行科学研究,对于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造就高素质人才,促进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极为重要。

“现代仪器分析”是中医药院校药学研究生的必修基础课。近几年来,为了积极适应现代仪器分析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新形势,着眼于研究生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学科对“现代仪器分析”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做了改革和实践,构建了“现代仪器分析”教学的新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相继引入到大学物理的教学中来,对于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学生的思维也互联网化了,如何集中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物理思想的建立并在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予以强化和渗透,是信息化时代下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文结合平时教学实践,对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12.044。

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基本结构、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和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研究基础。大学物理课程作为传授物理学知识和培养物理学思想的载体,是理工类大学的重要基础课。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物理学思想并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在网络无处不在的信息时代,如何在大学物理的教学工作中,充分合理地利用互联网资源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甚至乐在其中,是教育工作者者需要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1互联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引入。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互联网带给人类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人性等各个方面的深层变革。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互联网思维代表着透明、开放、共享、公平和公正。从商业运营的角度出发,互联网思维的引入使得电商以顾客为中心不断优化商业生态环境和运营规则。而对教学工作而言,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计算机联网,更是人类知识的联网,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多方位、多角度、图文并茂的“文献资料”以及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形成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使得学习信息变得更加丰富快捷,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可以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学相长。例如,一方面通过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点播音频、视频课件,查阅电子教案等教学内容,完成在线自测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学生平时喜闻乐见的qq、微信、微博等通讯软件,用建群加组的方式,于课前课后进行师生互动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从教学运行的角度而言,互联网思维的引入意味着物理教学的方式向着“平台化”、“交互化”、“多元化”和“群组化”等方向发展。

2互联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

在单位提供的丰富教学平台资源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平时的工作实践,努力践行物理教育的“平台化”、“交互化”、“多元化”和“群组化”。“平台化”包括物理系已有的教学资源平台和学生个人的展现平台。通过指导学生使用集校内外优秀教学课件为一体的资源平台,使他们能够不拘泥于单一课本和单个老师的约束,博采众长。同时,平台后端提供的在线提问环节和交流bbs作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平台,为他们提供展现自身独特学习方法和理解方式的渠道,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潜能,激活他们的内生力量。“交互化”包括“课堂交互化”和“线上线下交互化”。“课堂交互化”是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讨论,让课堂的主体从老师变为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线上线下交互化”是指我们通过建立互联网pc端与移动端的学员、老师互动平台,创建学习型组织氛围,让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熟悉并常用的`微博、微信、二维码等网络微时代的产物,“多元化”传递物理知识和理念。由于在虚拟环境里,每个人的角色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家都有平等的话语权,而平等的话语权能够促进学生尊重自我,释放出真实的想法,使潜力得到激发。举例来说,在讲授定轴转动刚体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时,课前我首先在微博上放一个短小的视频,是大家在电视中常见的花样滑冰和跳水比赛的镜头,然后留言请大家思考滑冰运动员为什么能在瞬间快速旋转,跳水运动员为什么能在空中迅速翻转?同学们对此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反应,有的很好奇,在网上搜寻答案;有的自己提前预习书本,思考用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公式去推导证明;有的甚至还举一反三,列出其他一些类似的例子。尽管视频引起的共鸣程度有高低,但毋庸置疑的是它很好地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激发了他们主动思考的兴趣,当正式上课讲授这一段内容时,大家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课后,再在微信上制作一个10分钟的微视频作为深化总结,向大家讲述:其实小到原子内部,大到宇宙天体,都严格遵守着角动量守恒定律。在天文学中容易理解的角动量守恒事例是星球的自转周期恒定。对于那些固体的星球,其形状大体不变,在不受外力矩的情况下角动量守恒就意味着它们的角速度守恒,自转周期恒定。例如地球的自转周期我们可以近似认为就是24小时。事实上也正是通过对星体自转周期的观察和测定,人类在20世纪60年代证明了中子星的存在。科学家通过接收中子星自转时发出的射电脉冲精确测定它的时间周期性,人类发现的第一颗中子星的脉冲周期只有1秒多一点的时间,你能想象偌大一个星球,转一圈只需要一秒钟的时间吗?用我们今天学的角动量守恒定律就可以很好地解释。课后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宇宙中大大小小各种层次的天体系统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旋转的盘形结构?这样一来,有效地吸引了学生课前主动思考,课上带着问题听讲,课后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结合起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促进物理思想在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渗透和强化。“群组化”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理论群、实践群来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智慧,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氛围,推动团队精神。有些同学的动手能力很强,但理论基础不够;有些同学可能擅长纸上谈兵而怯于动手,通过不同特色群组的建立,可以让大家各自发挥特长,各尽其能。同时开展不同群组之间的比赛与竞争,看哪个组能更快更好地完成物理问题的论证。最后再通过比较,看看是否实践数据验证了理论推导,而理论知识又有效指导了实践的方向。虽然结论是肯定的,但是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和对比,其对知识点的印象之深、理解之透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

3结论。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知识点本身较为抽象化且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纯粹依靠课堂上板书或ppt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网络作为90后大学生娱乐、学习、搜索资讯和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构成了他们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从互联网中抽取出来,并巧妙地将互联网资源为我所用,寓教于网,是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老师应当研究和探索的重要教改课题。物理教学中有许多艰涩难懂的公式,日常教学中是通过实验、讲解等被动形式传递给学生。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利用微博、微信和网络资源平台等多功能软件工具,能够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的缺陷,以平等的姿态、以群聊、图片、flash动画等形式将物理知识转化成更好理解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具有融入物理教学的天然优势。互联网时代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迎接这种挑战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视角观察和发现新问题,基于互联网思维并借助互联网手段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不断开拓教育改革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2]秦羽丰,曹学成,姜贵君.浅谈大学物理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健全人格方面的几点体会[j].科教文汇(下旬刊),(4).

[3]张三慧.大学物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小城镇水系的总体规划不仅控制着城镇的整个水网系统,也直接影响水系园林景观格局,这是水系园林景观建设的基本框架。小城镇水系园林景观建设要以生态的理念为出发点,以水系总体规划为基础,形成系统的建设体系。水系园林景观建设,包括植物的种植,驳岸的处理方式,滨水广场的分布与规模等,都可以形成统一的特色,突显城镇水景风貌。小城镇水系园林景观应该以自然、生态的理念为基础,尽量减少人工化的硬质景观,以自然的驳岸、自由的植物群落为主,充分利用水系两侧的地形变化,在条件允许的场地内,开辟居民可以亲水的空间。在不影响水质的前提下,让人们能够通过水系景观接触大自然。

2.2保护和利用自然水系。

保护和利用自然水系,合理调节和控制洪水水位。很多城镇水系都面临着排洪和泄洪的需求,而硬质的、宽大的河岸通常形成小城镇舒适的自然景观,而完全不符合这一条件的人工化驳岸将直接影响水系景观的质量。既要保留小城镇现有的自然水系的水利功能,同时,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改造形成变化的水岸景观,例如,水陆两生的植物种植,耐水浸的栈道或平台,阶梯式的看台等,都可以在水位较低时形成优美的水系景观,在水位较高时被淹没。自然的规律并不能改变,它反而为水系景观增加了多样性和趣味性。

2.3通过强化“蓝线”和“绿线”的管理。

水系园林景观的建设可适当拓展水岸两侧的面积,依托现有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形成水系景观的节点,使线性的景观形成段落和变化的节奏,并增加水系景观的人文价值。通过强化“蓝线”和“绿线”的管理,来严格保护水系及周边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划定重要地段水系两侧的保护和建设区域,尤其是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或城镇绿地。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质量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从而推动了园林景观的建设,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些变化无不得益于园林景观的设计及建设,成绩是十分巨大的,但在在园林建设过程中,仍然有许之不足之处。本文主要针对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同时给出了一些改进策略。

1.1实用性方面欠缺。

在很多城镇小区的园林建设中,设计方面欠缺实用性,很多地方仅仅是为了满足绿化的需要,在景观的设计建设上实用性不强,功能比较单一,不能同居民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有的甚至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了设计而设计,造成建设成本的增加,产生一定的浪费。比如北方地区多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而且冬季比较长,不适合建设一些喷泉之类的景点,但是北方城市在园林建设中有很多地方都有喷泉设计,可实际情况是景点建设完成后,喷泉基本都属于闲置状态,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有的几年以后便弃之不用了。

园林景观少不了各种植物的装饰,在规划时一定要综合考虑这些植物的生态群落问题,要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但在实际建设中,往往只偏重一种或者几种植物,造成景观的设计单一呆板,缺少艺术性,同时也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在园林景观中“乔、灌草”结构是最利于生态完整的,但是很多地区在建设时,过度追求大面积的草坪设计,而忽视其他植物的合理配置,降低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同时草坪也增加了不少养护成本。

1.3缺少艺术性及人文关怀。

在园林景观设计时,一定要从地区特点出发,设计上要展示和体现城市的特色,展示历史及人文,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同时还要考虑群众的精神需求,一般设计目标都是以人为中心的,居住在其中的人及外来的人才是主体。但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往往忽视这两个方面,很多城市的景观设计过度追求艺术而忽视了自然的原则,人为引进一些本不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植物种类,反而造成成活率低的情况,造成巨大浪费。另外各种植物景观的配置上人为痕迹过重,不符合人们的精神需要,园林设计中的人文关怀绝不是仅仅设置几个休息的座椅或者健身设施就能达到的。

1.4违背自然原则使用绿化部件。

绿化部件的使用一定要遵循自然的原则,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往往存在为了设计而设计的情况,不合理使用绿化部件。比如人为制造一些草坪、花坛的形状,这些绿化部件的应用一定要合理,盲目使用会弄巧成拙,对整体景观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占用大量资源,产生浪费,不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的建立。

2.1要重视绿色生态的建设和保护。

园林规划人员在景观设计时一定要对绿化的区域进行详细的考察,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切忌闭门造车。一定要考虑到园林生态问题,要以人为本,同时还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确保原有生态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规划拓展,设计出实用的、美观的、舒适的园林景观。设计人员要结合规划区域的气候特点及地理风貌,在设计上突出展示当地的特色、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尽可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避免盲目引进不适合当地生长的外来植物品种,要把景观和生态列为重要事项,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2.2合理布局,统一规划。

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一定要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要先从宏观上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这样能够形成统一的设计风格,科学协调园林景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达成统一,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优美的城市园林景观体系。在统一的布局下,设计人员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坚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要考虑群众的生活需求,既要注重实用性,也要考虑精神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人们生活习惯和活动方式,进行差异化的微观设计,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需要,协调园林景观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促进园林景观的自然化和生态化发展。城市的园林景观是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在规划和设计园林景观时,要最大程度地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地的利用率,将集中设计和分散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

实用性原则是要以人为本的设计体现,园林景观设计中每一块草坪的铺设、每个小设施的布置、每条人行步道的建设甚至每棵树的位置都要体现一定的实用性。实用性一方面是方便居民的出行和居住,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生活的场所。另一方面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园林环境,感受到园林景观的人性关怀。所以在设计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居住情况及自然环境的实际,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规划,要注重实用性,体现园林景观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4合理使用绿化部件。

在园林景观设计时,绿化部件的合理使用对于园林设计的艺术效果体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如果不加限制的盲目乱用,则会对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产生一定的冲击,而且造成一定的浪费,使园林建设成本增加。一定要立足长远,合理使用绿化部件,注重园林设计的自然美,少人工辅助,能避免使用的就尽量不使用。园林工作者要认识到艺术美是在自然的绿化环境基础上体现的。设计中重视运用人文因素,加强情感化设计,使人文历史元素和自然景观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整个园林景观设计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

3、结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景观设计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设计人员要不断更新设计理念,紧跟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节奏,遵循园林景观设计原则,以人为本,注重生态与自然,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构建舒适、和谐的现代园林景观。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边缘学科,园林景观设计融合了自然与社会学科,涵盖公园、建筑、度假等多种领域,并且涉及艺术学、建筑学、心理学以及植物学等多个学科。虽然,当前各中职学校在课程开展中提出了“工学结合”的理念,但是学生在实际的课程学习中却很少有实践的机会,如何才能让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完美结合起来,彰显出园林景观设计的综合性,成为了当前中职学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

当前,中职学校在开展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时应当明确人才服务与建筑领域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在建筑、景观设计全过程中都渗透着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思维素养,并具备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设计都能对园林建筑与环境关系进行协调的能力[1]。要想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首先,要依托建筑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实现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与建筑学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方面,学生要掌握不同类型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以及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在针对不同园林景观设计的原理开展教学时,可以与所在地的园林公司合作,带领学生深入园林实地,边实践边学习,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设计原理,感受到所学课程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要开展实地教学、案例教学、园林景观模型制作等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建筑与园林景观之间的空间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感知,从而使得园林景观设计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最后,要借助市、省乃至国家级技能大赛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大赛,一方面借比赛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比赛学习别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

二、创新教学方法。

要勇于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将以往“填鸭式”“满灌式”教学逐步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模式发展。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通过开展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法、微课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来拓展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课程开展的初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专业词汇进行理解,掌握相关的园林景观构成要素,并且熟练运用这些构成要素开展景观设计。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充分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进行教学设计。增强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课程的关联性,激发学生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2]。此外,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最后,创新教学模式,开展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为主的自动式教学方法。例如,在对专业知识、设计原理等进行讲解时,我就采取了案例教学法,将需要传授的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案例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对不同的案例进行钻研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在改善建筑和环境关系过程中,园林景观设计所发挥出来的作用。接着我向学生展示了同类型园林景观不同设计方法和风格的案例作为学习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制作成微课,利用校园网络推送到学习的平台,学生随时可以通过手机查阅。鼓励学生运用景观设计专业语言对案例进行分析,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总之,增强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应用型学习,是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最佳方式。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由于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对教师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想学好这门综合性强,具有学科交叉性的课程,不仅仅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夯实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包含建筑学、植物学、心理学以及文学艺术等,还需要掌握设计技巧以及相关的园林法规。其次,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同样是园林景观设计语言的学习。园林景观设计的表达是建立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设计语言理解透彻的基础之上的,并对建筑设计语言以及其他学科语言相互融合,促进多种语言融会贯通。所以,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素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这些语言的运用和融合。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当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业,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这门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坚持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创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适应未来岗位的真正人才。

参考文献: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随着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学术上的交流,在沿袭传统的园林建筑技术之上,我国将建筑学,植物学,文化研究等多方要素也都一一应用到园林建设之中,当前我国园林建设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园林建设要遵循保护生态的原则。

2园林建设的理念不断更新,并与园艺业发达的国家进行交流。

3园林建设的技术不断进步。除看到我国园林的现状之外,我国园林建设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我国园林设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与发达国家人员有一定的差距,设计理念较为陈旧,缺乏新的设计创意,设计水平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2.我国的园林建设技术和施工工艺较为落后。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建筑技术和施工工艺。

3.园林建设存在着极为重要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园林植物的选取,及成本的大投入,效益的低产出。

4.园林建设未能够很好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二、当前城市园林建设的`分析。

城市的园林建设如何能够更好地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服务是文化与科学能否融合的体现。从一个城市的园林景观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风土人情,文化特点,地域风情等等。在现阶段的园林设计中,如何融入更多的文化要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把文化融入到园林景观中,就需要对文化进行分析解读:。

1.传统文化的解读。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留存的文明古国。在这千年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文化气息早已深入骨髓。从现有保留的园林来看均表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厚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近些年一方面由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我国受到西方文化观念的冲击,又由于现代社会的变化迅速导致人们渴望追求稳定的生活同时国家一系列注重传统文化的政策的颁发为园林建设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那俺的的契机。

2.挖掘文化内涵。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极其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性。在每一座城市园林中,每一株树,每一片草,每一块石头都被赋予了独特的人文气息。当这些实物被融入设计者的情感之后,便能够无形之中散发一种文化魅力,将这种文化情感容易园林建设之中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挖掘这些潜在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唤醒人们心中的文化意义,主要是因为这些元素融入了园林设计师的理念和理想,而这些情感都存在于城市同林景观的深层内涵当中,挖掘这些深层次的景观文化的内涵。

三、如何看待现有园林的人文体现。

如何看待园林中体现的人文关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办法相提并论的,将出纳通文化融入到园林建设中去不但可以赋予园林新的生命,还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传递,一举两得。

2.我国的园林建设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想要弥补这些不足,就必须要从文化本身来入手。如果放任不理的话,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城市园林景观的功能发挥。因此,只有在园林技术上不断创新,将文化要输溶于其中,方能弥补我国园林现存的缺憾。

3.我国的园林建设与西方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可以借助文化来的表现来展现城市的人文精神风貌。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地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不断的提高,为此对园林的建设要求也原来越高。因此在城市的建设中想要用园林景观充分表现城市的风土人情就需要借用多种方式来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生态环保问题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这也意味着今后园林景观设计应当凸显出以人为本理念,并且成为了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园林景观设计人才,对中职学校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必须要突破传统中职学校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局限性,探索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专业技能过硬,职业素养高的园林景观设计人才。基于此,本文将对中职学校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进行探索,以期能够促进该课程的创新性发展。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

在房地产市场的剧烈竞争中,园林景观已成为营销的关键因素之一。优秀的园林景观可提高房地产的价值,成为项目的品牌形象,这主要依靠优质的景观设计管理及施工管理。房地产开发中的设计管理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目的成功与否,是否能达到销售目标,地产中的设计部是重要关键部门。本文将探讨房地产设计部中园林景观的设计管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