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大全(17篇)

时间:2023-12-16 19:18:13 作者:笔舞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作文的要点和结构,让我们的文章更富有逻辑和条理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合理设计“现代仪器分析”实验内容,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非常重要,既要在基础理论与实验课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怎样将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又要根据本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及实际需要,融进一些有新意、能真正体现课程特点、激发学生热情的内容。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一些大学生比较关注、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实验内容,如“河南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的质量比较”、“不同厂家牛奶的质量比较”和“奶粉中三聚氰胺的检测”等,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与责任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实验中的求真欲,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促使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2切实抓好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工作。

实验前的预习是做好实验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要求。应让学生清楚预习的内容,实验前应复习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熟悉实验原理,预习实验教材中本次实验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做到目的明确、原理清楚、做法明白,然后在此基础上写好实验提纲。另外,通过测试题目,对每个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测试,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个体及总体的预习情况和对实验掌握程度,以便于发现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讲解,这样既加强了教师实验课讲解的针对性,又使教师能够把主要精力用于观察和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更合理有效地利用实验课内时间。

2.3加大开放性实验力度,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

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查阅、记忆、思维、想像和表达能力,而传统的`“三定式”实验教学方式,即在实验手段上采用规定好的实验线路和步骤,使用规定的仪器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导致学生没有选择余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均受到了局限,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研究生加大开放性实验的力度,做到随时预约、合理安排,尽量满足研究生的实验要求,鼓励研究生将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进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从而增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2.4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考核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而考核方式也起着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作用,科学的考核方式会推动学生的学习向最佳方向发展。传统的实验考核只是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来评分,而且实验成绩不计入学生最后的课程考试成绩,这样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实验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在实验课上不认真听讲,不专心做实验,课后抄袭其他学生的实验报告,实验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我们通过实行多元化的考评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考评体系主要体现在预习情况、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学习态度的综合评定等。多元化的考评体系,更加注重评价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过程、善于思考的能力,它能科学合理、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实验课程学习的真实水平,激发了学生自主训练和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学风。

3结束语。

实践证明,“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是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我院通过改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安排实验内容、加大开放实验室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充分发挥了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科研创新意识,培养了其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也意识到对于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进一步探讨。

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视培养实践性人才,并且要求学生要学以致用。本文基于对《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的研究,了几点具体教学改革策略,为实现教学改革有效性,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并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从而不断培养更多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1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服务社会为根本,在培养学生过程,重视教学实践,并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不断实施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为此,本文基于有效实践,总结了几点教学改革策略,希望分析能够进一步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质量提高提供有效助力。

2注重兴趣培养。

兴趣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的基础,只有学生拥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以积极主动地姿态投身到学习之中,而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激发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兴趣,通常采取以下的方法。首先,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选择较为基础、难度较低的模块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求最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可能出现的挫败感。其次,在进行实验任务的布置过程中,教师应当找寻具备趣味性、对动手要求高的实验,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转化为主动。再次,教师要提前布置好课程设计题目。教师要带领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任务,从而首先了解到预先学习的内容,不仅能够降低学习任务还能够有效调度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最后,教师要充分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发现学生之中对嵌入式系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的同学,并鼓励其持续学习。同时,要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并参与一定的国家设计比赛,不仅能够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能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3.1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力量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嵌入式教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教师应当做好对课程的调整与优化,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做出一定的拓展。我国目前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学生作为互联网用户的'最大使用群体,往往对互联网的运用相对较为娴熟,能够利用好高度资源共享的互联网资源。所以,教师应当在授课的过程中,留出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自主使用互联网搜寻相关的资料。此外,还可以布置一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完成探究、讨论与分析。

3.2更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嵌入式课堂相对较为结构松散,其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分开进行。这样的教学方法,即使部分学生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时间推移较长,也无法充分将理论知识化为实践所用,实验课程质量无法保证。近年来,我国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嵌入式的培训班,其培训内容为mcu与arm为主,同时还设立了一定的c语言基础的教学课程。不仅许多有需求的社会工作人员参与到培训班之中,还有许多学校学生也报名参加了社会的培训班,也从侧面表现出学校的嵌入式课程的不足与问题,因此嵌入式课程的改革已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在社会的培训班之中,往往最为常用的方式为“教、学、做”为一体的模式,这样的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操作方法,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即学生往往只有短期记忆,没有形成长期记忆,不利于未来踏入社会岗位之中。在转型优化的过程中,学校应当充分吸收课外培训班的“教、学、做”一体模式的优势,让学生不仅学习到理论知识,还能将其付诸为实践操作所用。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只根据教材课本进行讲解,要运用好目前高度发达的多媒体模式,落实“边做边讲”的授课模式,教师讲解一个知识点,学生落实一个知识点的操作。区别于社会的培训班,学校里的课程相对知识点更为牢固,学生有更为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让学生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嵌入式系统的应用人才,为其后续踏入社会岗位夯实基础,为社会输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3.3加大实践环节培养力度。

嵌入式课程,是一项高度强调实践培训的课程。普通的理论课程仅能帮助学生掌握部分知识点,却没有做好知识点上的串联。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师的最佳方案即为做好实践环节的培养。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找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内容,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案后,让学生完成实践任务,达到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控制好实践任务的难度系数,不然学生完成有困难,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打击。教师可采用分等级设置实践任务的方式,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完成基础的实践设计任务,而高阶段的任务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加以尝试和操作。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的实践操作活动,例如参加全国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应用大赛等,从而不局限于书本上的应用知识内容,让学生获得更为完善、全面的知识考察,最终为其踏入社会岗位夯实基础,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嵌入式专业的教学是一项高度契合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学,所以相关教师应当组织好学生的校企合作实践学习。教师应当找寻相对难度较低的岗位,让学生进行实习工作,以求更好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要将企业化的管理理念和建设目标给予学生,让学生真正以从业者的心态完成实践操作,以求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企业也可以将自身的建设目标告诉教师,让学校完成定向人才的培养工作,达到互惠共利的目的。

4科学设置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考察学生的实践水平,学校应当摒弃传统的考试方法,仅仅以最终的成绩评定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应当在考核前,考察学生原有的水平与能力,当学生在原有技术水平上有所进步和收获时,就应当予以及时的肯定,而非仅仅凭借最终的成绩来下定论。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过程,不能只以其最后的作品或结果给予学生定论,只有这样才能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驱动其以更为积极主动地姿态投身到相关学习任务之中。

5结束语。

总之,作为应用型高校,要重视教学实践,在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过程。要根据自身及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培养出更优秀的嵌入式系统的人才。

参考文献。

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本文论述了《仪器分析》(含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我们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性、研究性与创新性人才为基本目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启发式教学,通过改革使教学结构更趋于合理,体现出仪器分析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及教学手段的连贯性。

分析化学是一门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状态进行系统测量与表征的科学,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1]它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仪器分析》课程是综合性大学和高等师范院校中一门新颖的交叉学科。[2,3]《仪器分析》(含实验)课程目前是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应用化学、环境科学和工程以及化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主干基础课程。仪器分析是一门集化学、物理学、生物化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4]由单纯提供分析测试数据,上升到从原始的分析测试数据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价值的静态和动态物质信息,以解决自然科学各领域中的关键问题。作为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物质的信息科学,仪器分析的发展被寄予越来越大的期望,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本科生的仪器分析理论与实验课程体系的教学,也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结合目前的化学领域发展现状和教学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涉及面较广且综合性较强,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传授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又要介绍仪器的基本结构、测试原理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尤其是各种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而就目前我校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尚与国内其他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缺乏及时更新,这本身与仪器分析方法的飞速发展是相矛盾的。因此,通过对《仪器分析》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实践,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理论与实验密切结合等途径,合理优化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对培养综合性、研究与创新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仪器分析方法的迅速发展和更新,我国各高校都普遍增大了《仪器分析》课程内容的比重,并且结合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来更新教学内容,以便培养知识结构较新、动手能力颇强的学生。同时,各高校按照教育部《关于对基础课实验室进行合格评估的通知》精神,建设了一批合格实验室和实验中心,对于推动实验教学改革、突出本科教学在学校的中心地位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中,北京大学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总学时数达到60学时,实验有18个,涵盖了11种仪器分析方法。

南京大学的《仪器分析》实验开出时间为大学二年级的两个学期,共有26个实验项目以供选择,课程教学的总学时数达到48学时,其中前13个实验项目为必选实验,后13个实验项目为选修实验。中山大学的《基础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总学时数达到54学时,开设基础性实验17个,综合型实验9个。其中选做实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例如铅锌矿烟道灰中锗的光谱定量分析,单扫描示波极谱法――废水中镉的测定和中药冲剂中有效成分的分析等。此外,还组织实验每8人一组前往分析测试中心、化学院实验中心和各研究所进行大型仪器教学参观。因此,我们亟需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将《仪器分析》课程的改革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一、研究现有课程体系,重视教学实践内容。

我们必须了解课程自身的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首先,仪器分析理论课程涉及的学科和领域非常广泛,仪器工作原理往往是多学科交叉,比其他基础课更抽象、更枯燥,化学和环境专业的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是由于课堂上介绍仪器原理时未能见到实物,故常理解不透,印象也不深,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仪器的工作原理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不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由此可见,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把教学从偏重知识记忆、偏重教师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创建一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其自身个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比较式教学法、课堂讨论、实验演示等,或者按照仪器分析方法发展历程的方法,再结合相关国际刊物文献资料学习探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仪器分析实验作为仪器分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化学课程相比较,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存在严重的三多三少的矛盾,即班次多、人数多、实验组多,而老师少、仪器少、实验室少。此外,还存在重复验证实验多,综合实验少;合作完成实验多,独立操作的实践机会少等情况。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以前主要集中在验证性实验和规范化操作,缺乏科学的思维训练和创造性激励。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前根本没有阅读过仪器使用说明书,遇到问题时通常依靠老师来解决,在实验中完全缺乏主动性,能力得不到及时地培养和提高。

此外,所涉及的大型贵重仪器实验或是演示实验,学生操作时间短,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受到大型仪器数量的限制,虽然采取大循环(每组2~4人)做实验,但学生实际上机操作时间依然偏少。为提高学生上机的时间利用率,所开出的12个实验基本上都是成功率高、现象明显的验证性实验。在实验课中,许多学生反映独自操作的机会少,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希望实验室能随时对外开放,能有更多的实验机会,能让他们自己设计、验证实验。往往给学生自己动手的空间和机会,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学习才能成为一种自觉性行为,懂得“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叶圣陶语)的道理。

二、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突出多媒体教学。

兴趣才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很多教学模式从主观能动性出发,就是为了在更大程度上激发或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我们就需要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多媒体就是目前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途径。通过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一些实际教学问题。多媒体教学能够展示平时课堂上难以在黑板上完成的实验装置、光路图、电路图或仪器外观形状等,还可以对实验进行模拟操作,让学生对仪器有直观感觉的认识,一目了然。

不但可以将大型精密仪器的形状、各部分结构、工作原理甚至操作技术,以图片、影片等形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而且可以把各方法原理以动画形式模拟出来,甚至还可以借助模拟仿真实验,让学生了解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影响因素,大大增强了课堂的表现力。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直观形象地表达教学主题,[5]当然,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会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听课的环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可以做到听课和记笔记两不误,而采用多媒体上课后,往往让学生感觉讲课进度加快,来不及记笔记。

此外,在讲解分析方法的原理时,涉及到公式的推导,有些学生思考速度跟不上讲课速度。因此,在听课这一环节上,要求学生上课前结合课本中的思考题进行预习,上课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认真听,适当作些记录,无须照抄笔记,课后再利用课件进行复习和巩固。传统的教学模式能一直延续下来,说明必然有它不可忽视的优势,而《仪器分析》的课程内容的特点又决定了需要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那我们就应该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我们的课堂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渗透课程的重要性。

要学好一门课程,取决于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制订教学计划,实行分层次教学,有选择、有重点地介绍不同的仪器及其应用实例。其中,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要重点学习各种有机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等的分析检测以及蛋白质、酶、氨基酸等生物分子的分析等;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要求他们重点掌握生产过程的监控,如化工生产方面原材料、中间体和出厂成品的质量检测等;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要重点学习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物的检测。要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会给自己将来的工作或者科研带来很大的帮助,并从内心重视这门课程。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仪器分析的原理方法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例如,涉及食品安全的毒、苏丹红事件,涉及环境安全问题的水体重金属污染、空气中污染物的监测等,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仪器分析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诱导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从仪器分析课程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去学习,带来的效果是任何一种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四、改进实践教学的方式,多用启发式教学。

目前传统的实验教学的指导方式是,告诉学生实验的原理、仪器、实验步骤,甚至连细节和注意点也一一交代,学生被动地按照实验的步骤一步步机械地完成即可,未能真正达到投入学习的目的,所学到的仪器分析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并未真正融合,使得学生不愿动脑筋,甚至不预习,实验时只需逐条看黑板、结合讲义也能完成实验,其结果只是使学生通过实验课巩固或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尽管教师做得很细致很周到,但这样的实验很难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且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更不用说培养其创新能力了。

五、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增添设计性实验。

学习的过程已经不再是抄写黑板上的那些条条框框了,而是在于培养自己利用新的知识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本身就是一场教与学的革命。为了提高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分析仪器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的作用,需要对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作较大幅度的调整。基本思路是将仪器分析实验的教学在12周内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以原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为目标的必做实验,第二阶段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开放式设计性选做实验。

科技论文。

相关信息。

的综合性实验报告。也可将老师的一些科研成果设计成仪器分析实验,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一些前沿研究领域以及科技创新和论文撰写的全过程。教师主要起辅导答疑的作用,而学生才是自主学习的主人。

通过几年来对《仪器分析》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实践,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理论与实验密切结合等途径,合理优化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对培养综合性、研究与创新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利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撰写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综合归纳能力、科技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研讨式教学孕育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其创新热情,培养了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jy1703072。

前言。

《移动通信》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课程主要讲述蜂窝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典型移动通信系统(gsm,cdma)的关键技术,包括移动通信中调制解调算法,移动通信信道传播特性和抗衰落技术,时分多址(tdma)数字蜂窝网的组网原理等[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移动通信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2]。

一、课程内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移动通信教学需要介绍各种信号调制解调的算法,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移动信道的特征;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信号分集接收、纠错编码技术和均衡技术,组网技术的多址访问、区域覆盖、信道配置、网络结构、信令和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技术,gsm系统总体、无线接口、控制与管理和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课程还需要补充介绍4g、5g移动通信核心技术原理[3]。

在移动通信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快速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对课堂教学理论内容要求不断提高[4]。在以前,我国移动通信处于由数字无线电技术组成的数字蜂窝组网技术构成的移动通信系统时代。2009-,移动通信发展到基于cdma技术的3g通信时代。之后,移动通信进入4g时代,典型代表是数据传输速率显著增大。目前,5g通信技术标准已经正在制定。不同阶段移动通信关键核心技术进展较大,移动通信课程不仅需要介绍基础理论知识,还要补充最新技术发展。增加了课程难度,对有限的课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有限课时内讲授完移动通信基础组网技术和最新技术发展是移动通信教学的一个难点[2,5]。

第二,移动通信课程试验箱无法保证全部学生深入学习移动通信关键核心技术。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专业为例,我学校之前使用的南京润众科技有限公司rz8001移动通信实验箱。该实验箱可以完成各伪随机序列产生,信号编码、调制和解调波形实测等基础实验,以及移动通信7号信令演示等系统实验。

上述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移动通信基础算法的掌握,但是无法促进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更深入地学习,制约了教学效果。移动通信实验设备价格较贵,如果仅仅依靠学校更新试验设备,是无法赶上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步伐[3]。因此如何有效开展符合最新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实验环节,就成为了移动通信课程教学的另一个难点[2]。

二、课程内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高移动通信教学质量,我校电子信息专业与中兴通讯学院西安培训实习中心合作,合理优化课堂教学与实习内容,从多个方面提高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中重点讲授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和最新进展,负责理论方面教学。中兴通讯学院西安培训实习中心负责实践环节教学。中兴通讯学院西安培训实习中心拥有较先进的通信设备试验机房,如无线类的3g,gsm,cdma,wlan等。培训过程按照企业要求开展,可以有效保证实践环节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将部分先学课程中介绍过知识点让学生自主进行复习,教师讲授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和知识点。将《通信原理》和《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已经学习过调制解调算法原理和纠错编码技术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复习,对相关算法进行仿真,包括调制解调原理概述、数字频率调制、数字相位调制、噪声与干扰、纠错编码技术等。学生以作业形式汇报学习结果,保证学生对移动通信基础算法的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移动信道传播特性、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移动信道传播模型、组网技术、多址技术、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网络结构、信令、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gsm系统的无线接口、控制与管理、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等内容。同时,补充介绍4g通信核心技术,包括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智能天线技术思想,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基于ip的核心网技术,拓展介绍5g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上述内容的`学习保证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基础框架具有较为扎实的掌握。

在中兴通讯学院西安培训中心实习中,重点突出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搭建、配置和管理。实习内容包括学生实践操作gsm网络质量评估和双频优化,无线参数设置与调整、gsm网络网络规划,路测软件和工具的使用,分析讨论无线网络优化实际案例等。以lte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为背景,学生自动进行频分双工(fdd)的基站硬件配置,时分双工(tdd)基站硬件配置和网管配置操作(fdd和tdd)。上述实习内容和移动通信课堂教学内容充分结合,互为补充。在强调移动通信网络基础原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最新移动通信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在实习过程中,重点强调学生自主动手能力,以考试和答辩相结合的形式对实习效果进行考核。

三、结束语。

移动通信是电子信息专业面向未来通信技术发展需求的必要课程。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减少课堂教学与商用技术发展的差距。借助面向应用的实践培训,增强学生在移动通信技术实际操作能力,可以较好地提升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质量,为学生后续就业和深造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4]莊陵,曹建玲,李强,“新移动通信技术背景下的信号处理课程群教学改革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36.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相继引入到大学物理的教学中来,对于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学生的思维也互联网化了,如何集中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物理思想的建立并在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予以强化和渗透,是信息化时代下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文结合平时教学实践,对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12.044。

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基本结构、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和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研究基础。大学物理课程作为传授物理学知识和培养物理学思想的载体,是理工类大学的重要基础课。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物理学思想并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在网络无处不在的信息时代,如何在大学物理的教学工作中,充分合理地利用互联网资源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甚至乐在其中,是教育工作者者需要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1互联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引入。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互联网带给人类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人性等各个方面的深层变革。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互联网思维代表着透明、开放、共享、公平和公正。从商业运营的角度出发,互联网思维的引入使得电商以顾客为中心不断优化商业生态环境和运营规则。而对教学工作而言,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计算机联网,更是人类知识的联网,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多方位、多角度、图文并茂的“文献资料”以及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形成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使得学习信息变得更加丰富快捷,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可以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学相长。例如,一方面通过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点播音频、视频课件,查阅电子教案等教学内容,完成在线自测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学生平时喜闻乐见的qq、微信、微博等通讯软件,用建群加组的方式,于课前课后进行师生互动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从教学运行的角度而言,互联网思维的引入意味着物理教学的方式向着“平台化”、“交互化”、“多元化”和“群组化”等方向发展。

2互联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

在单位提供的丰富教学平台资源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平时的工作实践,努力践行物理教育的“平台化”、“交互化”、“多元化”和“群组化”。“平台化”包括物理系已有的教学资源平台和学生个人的展现平台。通过指导学生使用集校内外优秀教学课件为一体的资源平台,使他们能够不拘泥于单一课本和单个老师的约束,博采众长。同时,平台后端提供的在线提问环节和交流bbs作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平台,为他们提供展现自身独特学习方法和理解方式的渠道,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潜能,激活他们的内生力量。“交互化”包括“课堂交互化”和“线上线下交互化”。“课堂交互化”是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讨论,让课堂的主体从老师变为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线上线下交互化”是指我们通过建立互联网pc端与移动端的学员、老师互动平台,创建学习型组织氛围,让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熟悉并常用的`微博、微信、二维码等网络微时代的产物,“多元化”传递物理知识和理念。由于在虚拟环境里,每个人的角色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家都有平等的话语权,而平等的话语权能够促进学生尊重自我,释放出真实的想法,使潜力得到激发。举例来说,在讲授定轴转动刚体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时,课前我首先在微博上放一个短小的视频,是大家在电视中常见的花样滑冰和跳水比赛的镜头,然后留言请大家思考滑冰运动员为什么能在瞬间快速旋转,跳水运动员为什么能在空中迅速翻转?同学们对此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反应,有的很好奇,在网上搜寻答案;有的自己提前预习书本,思考用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公式去推导证明;有的甚至还举一反三,列出其他一些类似的例子。尽管视频引起的共鸣程度有高低,但毋庸置疑的是它很好地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激发了他们主动思考的兴趣,当正式上课讲授这一段内容时,大家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课后,再在微信上制作一个10分钟的微视频作为深化总结,向大家讲述:其实小到原子内部,大到宇宙天体,都严格遵守着角动量守恒定律。在天文学中容易理解的角动量守恒事例是星球的自转周期恒定。对于那些固体的星球,其形状大体不变,在不受外力矩的情况下角动量守恒就意味着它们的角速度守恒,自转周期恒定。例如地球的自转周期我们可以近似认为就是24小时。事实上也正是通过对星体自转周期的观察和测定,人类在20世纪60年代证明了中子星的存在。科学家通过接收中子星自转时发出的射电脉冲精确测定它的时间周期性,人类发现的第一颗中子星的脉冲周期只有1秒多一点的时间,你能想象偌大一个星球,转一圈只需要一秒钟的时间吗?用我们今天学的角动量守恒定律就可以很好地解释。课后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宇宙中大大小小各种层次的天体系统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旋转的盘形结构?这样一来,有效地吸引了学生课前主动思考,课上带着问题听讲,课后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结合起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促进物理思想在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渗透和强化。“群组化”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理论群、实践群来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智慧,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氛围,推动团队精神。有些同学的动手能力很强,但理论基础不够;有些同学可能擅长纸上谈兵而怯于动手,通过不同特色群组的建立,可以让大家各自发挥特长,各尽其能。同时开展不同群组之间的比赛与竞争,看哪个组能更快更好地完成物理问题的论证。最后再通过比较,看看是否实践数据验证了理论推导,而理论知识又有效指导了实践的方向。虽然结论是肯定的,但是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和对比,其对知识点的印象之深、理解之透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

3结论。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知识点本身较为抽象化且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纯粹依靠课堂上板书或ppt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网络作为90后大学生娱乐、学习、搜索资讯和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构成了他们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从互联网中抽取出来,并巧妙地将互联网资源为我所用,寓教于网,是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老师应当研究和探索的重要教改课题。物理教学中有许多艰涩难懂的公式,日常教学中是通过实验、讲解等被动形式传递给学生。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利用微博、微信和网络资源平台等多功能软件工具,能够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的缺陷,以平等的姿态、以群聊、图片、flash动画等形式将物理知识转化成更好理解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具有融入物理教学的天然优势。互联网时代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迎接这种挑战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视角观察和发现新问题,基于互联网思维并借助互联网手段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不断开拓教育改革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2]秦羽丰,曹学成,姜贵君.浅谈大学物理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健全人格方面的几点体会[j].科教文汇(下旬刊),(4).

[3]张三慧.大学物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现代仪器分析”作为一门随科学发展不断更新的课程,其分析原理、仪器应用均在不断更新,课堂上除了传授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外,还要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仪器的发展现状。比如现代仪器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和大规模联机化,往往一个实验室内装配有从工艺流程的探索到初产品的制备、分离、提纯、分析等一系列的仪器,这些仪器大多不是应用同一种技术进行操作和控制实验的,这就意味着现代仪器分析的发展所涉及的技术范围越来越广,远远超过了以前“仪器分析”所涉及的范围,因此教师在“现代仪器分析”的教学中就不能只侧重于某一技术,而忽略其他新产生的或是新关联的技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又了解现有的发展,对知识有全面系统的掌握,这是教师进行“现代仪器分析”教学的难点。

在现代教学当中,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从头讲到尾”的教学形式已不再适用,而多媒体以其声、形、景、动、静结合等多样的表现形式,大容量、超时空、良好的启发性和易接受性等特点,已广泛地渗透到现代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深奥的微观过程、仪器的外观与内部构造、运行原理、发光原理等书本知识,转化为制作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图文并茂、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形成了一种文、图、声、像并茂和人机交互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感觉接受知识,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记忆。同时,还节省了教师板书的书写时间,使授课的信息量加大,知识容量扩大,优化了教育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另外,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实现“实验室”进课堂。每个学生可通过模拟的实验室课件进入“虚拟实验室”,反复地在仿真软件上进行仪器操作,这样不仅可以形象地理解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而且能通过自己亲身的仿真操作,获取直观的感性经验,掌握仪器操作要领,节约了实验成本,而且可以有效缓解“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开设有限、所用仪器水平相对较低、大型新型仪器数量不足等不利条件,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更直观的理解和掌握,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及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探索使用pbl教学法及其他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现代仪器分析”课堂教学中,内容与时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必须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课堂多媒体教学讲授、演示、提问、讨论和课外讲座等多种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辨疑点,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法,也称作基于问题学习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学生通过合适的问题情景,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的能力在探知中升华,在锐取中创新,可以采取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方式,最终提升学生的多维能力,包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应对变化的能力、终身的自学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这些都是目前用人单位所重视的。基于pbl法,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手段促进理论教学。

(1)提供网络教学第二平台,创建分析化学课程网站。除了多媒体课件、讲义等常规内容外,还提供大量的课外学习资源及链接网络,进一步拓宽专业视野,增强学生专业能力。

(2)查阅文献、写综述,并制作ppt进行全班答辩。由于学生对科研了解不多,通过查阅文献就某种分析方法撰写综述,可以让学生了解该方法的应用,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组织材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科技论文的结构及书写方式。完成ppt制作并答辩,可以锻炼学生文字处理的能力,并检查学生知识消化与否和抗应变的能力。

(3)拆装废旧仪器。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他现代教学理念还包括启发式开放教学,学教并重(blendinglearning),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加以尝试。

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教学老师在教授数值分析这门课程时,要充分利用诸如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将数值分析课程做成课件,利用动画短片等方法展现数值分析课程中的一些计算方法,让这些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值分析这门课程。动画等多媒体方式可以让数学分析课程内容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现在这些学生目前,让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跃,提高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效率。将生动形象的动画课件与严谨科学的数值分析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可以让复杂难懂的数值分析课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学生也可以更加轻松地掌握这门课程的学习,提高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2.2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要想获得一个高效率的教学工作,那么就一定要重视教学模式。数值分析是一门涉及大量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方法的课程,教学模式与这门课程能否很好地被学生理解以及掌握有十分大的关系。在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模式中,我们要重视每个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诚然,每个教学方法我们都需要对它进行严谨科学的推导证明,但是这个过程往往会让人觉得繁琐并且不易理解。因此,我们需要适当地多结合一些实际问题,通过一些实际问题以及动画演示等多媒体方式更加直观地解释数值分析课程中的计算方法以及理论。总而言之,就是要改革以往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模式,辅之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提高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效率。

2.3上机实践。

学好数值分析课程不仅要掌握好计算方法以及理论知识,上机实践也十分重要。通过相应的一系列上机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自己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计算方法应用到计算机的实际操作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理论知识带动实际应用,实际应用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要熟练地掌握编程能力,同时还不能忽视对数值算法的学习。另外,我们还需要要求这些学生能够对现有的一些程序作出一定的改进,能够融合使用一定的计算机技巧。为了锻炼这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应用能力,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计算复杂需要借助计算机操作并且实际应用性强的问题作为课后作业。这种课后作业可以很好地锻炼这些学生更加熟练利用平时学习的数值分析方法,并且培养他们在计算机上编写程序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重视这些学生的上机实验操作,假以时日,这些学生的数值分析课程一定可以掌握得更好,老师们也可以获得一个更高效率的数值分析教学结果。

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现代仪器分析”是化学、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相互关联的综合性学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汇集了众多学科的前言理论和最新成果,具有理论深、实践强、更新快的特点。高等农林院校是培养和输送农业科技人才与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摇篮,为我国农业、林业建设培养大批科技和管理人才。为满足农林院校各专业的要求,培养适于农林领域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笔者从福建农林大学“现代仪器分析”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构筑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课程体系的构筑与实施进行了探索研究。

“现代仪器分析”是该校农、林、理、工、生物类等各专业学生后续专业技能的必备需求,对各专业学生的后续课程学习、专业技能提升及就业竞争力增强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是该校农林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各专业本科生的基础主干课程之一,是在原有“分析化学”课程中化学分析法的进一步深化。该校各专业学生分析测试样品类型不同,对现代仪器分析技能要求的差异很大,拟从本课程在该校各专业学生后续专业技能需求和执行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全校“现代仪器分析”类课程分为a,b,c和双语共4个类别,课程性质定为科类基础课或专业限定选修课,制定不同类别的教学大纲,设计相应的实验课,构筑课程的分类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各类仪器分析基本原理与相关分析样品仪器操作应用的零对接。

2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现代仪器分析”作为福建农业大学农、林、理、工、生物类等各专业的科类基础课或专业限定选修课,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保证学生掌握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一些重要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操作和应用。对于“现代仪器分析a”课程,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40学时,主要适用于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工类的学生,这类课程还要给学生讲解无机质谱、有机质谱及色谱-质谱联用的原理和知识,让学生对物质结构的鉴定有较清晰的思路。“红外”这一章中还要加入官能团结构解析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完这门课程之后,对现代仪器的分析性能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对于“现代仪器分析b”课程,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21学时,主要适用于生物类的学生,这类课程除了讲解一些重要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操作和应用外,还专门讲解样品的前处理技术,让学生对生物样品的处理和对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有较清晰的理解。对于“现代仪器分析c”课程,包含了理论和实验2个部分,实验未单独设课。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共计48学时,主要适用于农林专业的学生,这类课程的讲解更偏重于在农林样品的分析应用上。对于“现代仪器分析双语”课程,也是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21学时,主要适用于生物科学基地班的学生,除了讲解原理、操作和应用外,还训练学生的英文思维和英文阅读能力,让学生对各类仪器的英文用法、英文术语有所了解,为学生出国深造做准备。

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具有内容新、更新快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专业的需要,跟进仪器分析相关的研究前沿,拓展学生专技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自编实验讲义,以就业为导向,使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贴近就业、贴近热点,反映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与学生未来就业密切关联。教学实践证明,这些与就业相关的教学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岗位中的竞争能力。

3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开设“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操作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几年来,笔者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进行了改革与实践,结合笔者的科研经历,采用符合学生专业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1结合教师科研经历,理论课采用模块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仪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是本门课程的教学难点,对授课教师的实践技能也提出较高的要求。针对本门课程的这一特点,选择学历背景为“分析化学”的教师作为授课教师,采用团队授课教学方法进行本门课程的教学,每位授课教师的授课内容均是其科研的研究方向。例如,选择光谱分析研究方向的教师讲授光谱分析法和相关实验课,选择色谱分析研究方向的'教师讲解色谱分析和相关实验课,选择电化学分析研究方向的教师讲授电化学分析法和相关实验课,选择质谱与质谱联用研究方向的教师讲授质谱与质谱联用分析法和相关实验课。让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触到教材以外的实例,直观地了解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应用潜力,加深对抽象性强、不易理解和记忆的现代仪器分析原理的记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结合学生专业需求,实验课采用小班循环授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操作兴趣。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是加强学生对仪器分析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该实验课教学的开展分三步走。首先,结合各任课教师的科研方向和学生的专业需求,为学生选定合适的实验内容;其次,申报以学生小组作为负责人的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发出适宜于该专业学生需求的、可用于实际样品测定的分析方法,写出实验指导书;最后,将指导书编辑成册,加上实验室各种大型仪器的操作指南,编写成实验讲义,在每学期开课前,先指导学生开展预实验,再以小班循环授课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学生通过参与预实验和协助教师指导实验等环节,对样品的前处理和仪器操作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虽然多花了时间,但是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操作兴趣显著提高。

3.3结合网络教学平台,不断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仪器分析的技术和手段更新速度非常快,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中国期刊网及相关的英文网站等网络资源,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认识基础知识应用的实例,知晓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不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新知识创造条件。教师在网站中放置了内容丰富的教学辅助材料,包括多媒体课件、习题参考答案、试题库、参考书等教学辅助材料,让学生检索相关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福建农林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方便地在网络上看到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课件、授课教案、习题及其参考答案等,以加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利用qq及时答复学生课程中的疑问;网络课堂的建设和使用,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解决了教材内容更新慢与学科发展快的矛盾,也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4结合学生专业基础,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学习“现代仪器分析”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差异很大,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这一困难,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握知识的主线,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于理论性和概念性较强的部分,以课堂讲授为主,在帮助学生巩固以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对于抽象性强、不易理解和记忆的章节,在传统讲授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大量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问题,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讲授光谱分析基本原理时,主要采用传统ppt讲授和flash动画展示,直观展现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组成、操作方法及各种干扰;讲授光谱分析技术应用时,主要采用课堂讨论和实例应用,加强与学生专业的关联,并最终通过上述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帮助学生理解仪器的原理、使用和维护。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中,多种考核方法并重使用。首先,在开课的前一学期末,向学校提交考试改革申请表,列出学生综合考核的方面,包括模块考试、课程论文、章节归纳、课后习题、课堂主题ppt汇报、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等环节。其次,在第一次开课时,向学生详细讲述考核细节并严格执行。学生通过综合训练,逐渐形成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及课后总结的学习习惯,通过4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门学科不断交叉、渗透,各种现代仪器分析的方法与技术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各个科技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和重要的信息,对该校农、林、理、工、生物类等各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大批高层次的掌握农、林、生物样品分析的科研和技术人员。为积极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师通过构筑现代仪器分析分类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现代仪器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农、林、环境与生物样品分析等领域培养合格的分析检测人才。

职业生涯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在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面临着愈加严峻的不利局面,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层面的极大关注。在高校教育系统开设职业生涯管理课程,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构建适宜且积极的就业观和相关职业理念。因此,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系统的不断扩展,大学生就业情况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社会形势,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作为高校教育系统,需要给予带学生以必要的就业指导及服务水平,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基本的职业素养以及职业生涯管理意识。实质上,大学生就业形势趋于严峻,国家、社会及家庭层面都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主要在于大学毕业生处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对于未来就业形式以及自身的职业规划并未有系统的认识和准备的了解,如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已成为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职业生涯管理课程的教学意义便在于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置挖掘大学生的自我潜能,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职业规划的课程教学,帮助大学生更加明确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规划性,增强应对职场变化以及就激烈竞争的心理意识,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及能力,从而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成功的机会。

职业生涯管理课程是一门具备时代意义的公共类型课程,此课程的教学性质定义为以职业发展为教学中心,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教学目的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其主要功能在于强调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良性且积极的就业观和职业观,促进大学生能够更加正确地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以提升其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一)优化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教学功能

传统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的传授型教学为主,注重理论式教学,

学生处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地位,这与职业生涯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功能存在不符。因此需不断强化职业生涯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功能,引导学生在听中学,在说中学,在做中学。通过了解基本的职业发展阶段性特点,掌握就业市场最新需求信息以及劳动法等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职业知识理论体系。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课堂研讨以及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于自身职业规划进行自主性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际规划能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趣味性

针对职业生涯管理课程进行改革探索,可以通过丰富其课程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趣味性而实现。职业规划课程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过程、实际就业市场的信息分析过程、学生构建个人角色和求职行动的过程、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育过程。在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深化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以开放性的思维角度不断调整自我认知,帮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核心竞争力,从而能够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和自我价值。

(三)控制教学规模,增强层级性学习的有效性

职业生涯管理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的教学性质不一样,因此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了提升课堂体验和课堂质量,可以适当开展小班教学的模式,通过组织学习小组加强实践活动的效果。这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游戏环节、实践模拟等多样化的互动活动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规模的控制,提升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并且也能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另外职业生涯规划需增强层级性学习的有效性,避免仅针对毕业生层级而突击开课教学的情况。可以从大一层级开始唤醒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在大二层级帮助学生探索职业偏好和职业兴趣,而在大三和大四层级则可以进行职业规划的制定和具体实施,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入学初期便开始建立职业意识,有意识地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

加强职业生涯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首先需要从优化教学模式着手,增强职业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功能;其次需丰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控制教学规模,增强层级性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构建。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色彩具有能够调节人情绪的特殊作用,不同的色彩给人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的色彩使人产生的情绪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红色通常让人感到热情、产生兴奋的感觉等,而黑色则令人感到压抑、沉闷、冷酷,这就是色彩独有的特色,是其不同于其它的明显地方。色彩在很多地方起到不同的作用,在园林设计中,色彩所担任的角色也是非常具有其独特性的。

1、色彩可丰富园林景色。

园林景观包括很多美学特征,包括色彩、形态、味道等,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园林景观是由各种色彩通过一定的美化有效结合而成的,风格迥异、姿态多样,暖系色彩给人一种温馨、热闹的感觉,而冷系色彩则有一种冷艳、安静的浓重感。色彩不同方式不同手段的运用制造出别样的园林景观,给人神秘而美妙的独特感,作为园林景观的而组成部分,色彩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容小觑的。

2、色彩能够创造不同意境。

园林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亮点,亲和、唯美、与生态相适应的园林设计能够给人带来亲切感。对我国而言,意境一直是我们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精神效果,就像古诗词需要意境美与现实结合一样,在园林设计中,意境是园林景观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精神层次的表达,它能够完美体现园林设计的思想和效果,既是人们主观想象的产物,又是园林景观的客观反映。

3、色彩能过给人带来美感。

色彩既抽象地活在人们的思维中,也客观而真实地地存在于园林设计中,色彩具有一种张力美,不同的色彩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体现出不同风格的主题。园林设计主要是围绕生态环境的,因此,色彩的表现上更加体现环境的主题,给人一种质朴、安然、和谐的美感。

园林景观建筑加之色彩予以补充和点缀,就更显得多姿多彩,俨然是一幅天然美的图画。色彩在园林景观中是富有多样化的,其给予园林景观生命和活力,把一个没有生命的'客观物体点缀得活灵活现,仿佛在一瞬间拥有了生命。生态环境的要求是一定的,但是通过园林设计凸显的主题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就此来说,园林景观设计的依据是没有一定界限的,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多样,色彩不一,按色调的角度来说,主要有暖色系、冷色系、对比色、同类色、金银色和黑白色等。

1、暖色系。

顾名思义,暖色系所带给人的感受就是温暖、和谐、安稳的,是园林景观设计中较为常用的色彩,主要有红、黄、橙三种比较接近的色彩,因为其象征着欢快、热情、温暖、和谐等多种美好的含义,经常被广泛运用于花坛、大厅以及一些热烈的场面。另外,暖色系还具有平衡人们心理温度和活动的重要作用,所以不宜大面积使用在可见度高的地方,如高速公路等,容易吸引人们的视觉,分散注意力,造成危害。

2、冷色系。

冷色的色彩主要是指青、蓝及其邻近的色彩。由于冷色系的波长较短,可见度比较低,在视觉上给人造成距离感。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对一些空间较小的环境边缘,可以选择冷色调的植物或者花卉来进行组织与设计,达到增强空间深远感的目的。由于冷色系具有收缩感,同等面积的色块,在视觉上冷色系就显得比较小,在园林景观的建设上,冷色系与暖色系合理搭配,可以渲染出一种明朗欢快的氛围。现在一些城市的广场设计上,一般将一些冷色系与暖色系的植物或者花卉摆在一起,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满足感。但是单调的使用冷色系一般会给人带来非常肃静,庄严的感觉,常被用于一些大型园陵的设计上。

3、同类色。

同类色就是相差不大、比较接近的色彩,其在色相、明度、纯度上都比较接近,很容易混淆,难以辨认,因而协调度很好,在空间和心理上都会产生柔和的感觉,并且对于造景来说,也能凸显出层次感。

4、对比色。

对比色主要是运用色彩的强大差异,合理科学的搭配与组织,比较醒目,张扬,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室外环境设计中使用的比较多。对比色在园林景观建设中,主要是通过利用对比色组成各种具有艺术感的图案、花坛和建筑物等,能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让人感受到快乐与热闹。另一方面,补色对比具有不同的明度与纯度的对比,通过合理的补色,使园林在植物种植上的面积搭配合理,对比色彩在景观植物造景中有着重要的运用,特别是在植物花卉的组合中,人们常常用“万绿丛中一点红”来形容此方式的特单。使用对比色,可以大大的提高园林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园林建设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5、金银色和黑白色。

金银色和黑白色在园林景观设计的点缀中很少用到,大部分应用在墙体、护栏等一些建筑方面,金银色在现代园林建筑中是比较普通的色彩,其他环境中使用少;而黑白色被称为极色,多应用在南方传统的园林建筑中,表现出古代文人清雅的风格。

3结束语。

总的来说,色彩是多种多样的,给社会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更是平添了许多魅力。色彩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色彩,世界将呈现出一片灰暗,生活也将失去它独有的美感。我们要合理充分运用各种色彩,将园林设计与其很好地结合起来,突出时代特性。

工业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a.信息工程系;b.外语系;c.汽车工程系,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针对“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要求,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设想,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设计及教学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结果表明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网络程序设计;评价体系;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十二五教改重点项目(2011jgz065)资助。

作者简介:胡庆辉(1976-),男,副教授,博士,重庆开县人,主要从事多核学习、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及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研究。

一、背景。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在利用各种应用程序实现用户之间的交互。打开浏览器,打开各种各样的聊天和通信工具,我们随时接触到的是网络。未来的it产业,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应用将成为核心。高性能的服务器设计、分布式程序的管理、数据的高效传输以及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控制等,都是网络程序设计者要考虑的问题。“网络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网络”的后续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对学生加深理解和运用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及程序设计能力的提高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学生将来是从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还是计算机网络相关的科研和管理工作,都极有可能需要进行网络程序设计,因此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程序设计能力不强、操作系统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不扎实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编程能力差,不能熟练运用vc开发工具。目前的一些高级开发工具,如vc、java、vb、。net、delphi等,都可以实现基于网络协议栈的编程,但是除了vc以外,其他开发工具都是在一个较高抽象层次上进行面向对象的开发,利用这些工具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网络通信的底层接口,而vc环境提供了底层的网络编程接口,因此通常是作为“网络程序设计”开发环境的首选。但由于vc环境中的mfc基础类库非常庞大,系统结构复杂,应用程序设计接口难于掌握,因此尽管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c语言程序设计”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基础课程,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理解和运用vc开发工具。

2.一些前期的专业基础课掌握不扎实。本课程会大量涉及到“计算机网络”和“操作系统”两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如线程、进程、同步、互斥等概念;网络协议模型中各层次的`地位及工作原理;等等。而这些课程只偏重理论的教学,没有将一些原理应用到实践上,导致学生理解困难,没有办法灵活运用。

3.现有的“网络程序设计”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往往出现两极分化,有的过于注重基础,只讲授简单的套接字接口、应用层的ftp、http和pop3协议等方面的编程,没有涉及到与身边密切相关的一些网络程序,如广播、多播技术、arp欺骗技术、p2p数据交换技术等,学生只能学到一些简单的应用,和工作的需求相距较远。有的教材偏难,甚至涉及到底层协议的开发,这样的教材也不适合应用型本科层次的学生。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根据多年的“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教学改革设想,针对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合于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实践结果表明新方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及提高实践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教学内容的选取。作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中,同时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课程偏重于学生的网络编程能力,对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工程驾驭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学内容既要注重基础,也要注重实际应用的需要,强调课程的工程化和实用性等特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的原理,我们针对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设计了相关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网络协议、一些经典的网络编程技术和实际应用案例等内容有机整合。在理论教学中,我们选择了8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讲授,并设计了一一对应的教学案例,如表1所示。

在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中,第1部分对过往知识的简单回顾,包括所涉及到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方面的知识,并以一些常用的网络程序为例,简单介绍其工作原理;第2部分是考虑到学生没有vc的编程经验,通过对话框应用程序和单文档应用程序,简要介绍mfc的基本框架以及用vc程序的架构、代码的执行过程等;第3部分是对传输层之上的套接字编程接口进行介绍,同时通过设计一个应答的聊天程序,让学生理解套接字的工作过程;第4部分介绍了一个典型的应用层协议ftp的软件开发,其他的如pop3协议、http协议等与ftp协议的开发过程异曲同工,因此没有介绍;第5部分通过多线程方式实现ftp文件的上传和下载,让学生掌握多线程技术;第6~7部分选择的是一些与身边密切相关的网络应用,包括广播和多播、网络扫描和检测技术及点对点(p2p)通讯技术等。

2.实验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环节有益的补充,也是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的关键环。考虑到学生自身水平参差不齐,我们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以及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实验,尽可能选择身边应用比较广泛的案例贯穿实验环节,课堂上所讲的案例可以作为学生上机的demo,学生在此基础之上补充和完善。根据难易程度,我们将实验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结构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实验,强调学生熟悉vc开发平台和利用套接字接口实现基本网络通讯程序;第二层是高级实验,它在基础实验之上,实现应用层ftp协议的编程、多线程编程、arp欺骗及打洞编程等;第三层是我们设计了两个综合实验,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和编程知识,实现一个较大的程序,学生在完成高级实验时,也可以自己选择题目,但要求选择的题目必须能够体现知识的充分应用。前两层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第三层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或课程实训时间完成,然后统一在实验室演示和考核。

由于网络程序都涉及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通讯,单独一个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每个实验,因此要求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每组2~3人,共同协作,完成实验内容,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项目协同能力。每次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个小组提交实验报告,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编写报告内容,涉及到问题的描述及定义、问题的解决方案、问题的设计思路与规划、概要及详细设计、编程体会等。实验报告是对每个案例的总结与回顾,可以加深学生对案例及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学生的文档编写能力。

3.教学方法的设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其工程性、实用性等特点,我们采用了经典的案例教学法,采用经典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选择的案例尽量保证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比如在讲多线程编程技术时,可以在已开发的ftp客户端程序基础之上完善完成多线程的上传和下载功能;在讲到打洞技术时,可以在第3部分已经设计的简单聊天程序之上,实现不同局域网之间的通信;等等。在教学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方向转移,尽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在对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方向上,力求过程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精确性评价与模糊性评价相结合;考核内容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倡导灵活多样的考核原则,考虑学生差异,注重学习和发展过程评价。考核方法不再仅以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来评判,实验过程的评价占有较大的比重,根据学生在小组中承担的工作量及小组的完成情况,给出每个学生的成绩,这样可使一些动手能力强但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获得满意的评价结果。

三、结语。

通过对“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设计了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的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课程工程性、实用性的特点,将教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紧密地结合,构建案例教学的模式,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在上机实践环节,我们采用了分组的方式,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学时少、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理解和掌握不牢固等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其他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城镇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域供水工作、水资源管理工作和防汛保安工作等,近几年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在保障基本用水的前提下水系景观的营造能有效改善小城镇的气候条件,水体的净化和水环境的整治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创造独具特色的城镇景观。

1.2水是生命之源。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尤其对于那些依山傍水的小城镇,水系景观不仅维系着城镇的居民生活,也是展现城镇景观风貌的重要元素。

1.3改造与建设水系景观。

城镇的水系景观通常存在两个极端的现象,一是过度人工化的水景规划设计,原有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水系景观被完全破坏;二是污水遍布、淤泥堆积的亟待整治与改造的河流水系。在拦河筑坝、开发水电的水利工程改造过程中,原有的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大量物种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小。水系的园林景观与水利的改造并没有相互配合,相互改善,而是完全忽略了园林景观的重要性。以现状水系为基础改造与建设水系景观,在花费较少投资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缓解水利工程对于生态平衡的影响。水系景观可以为各类生物提供栖息的'场所,可以通过植物的种植净化水体,还可以为城镇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设计部的各个专业中,园林设计管理作为其中之一,其管理的目标基本是一致的,即品质保证、进度控制、成本控制。

2.1启动阶段。

在总平报建前,规划的过程中景观设计师要参与总平的评审,把总平中对园林景观设计中产生的影响提出自己的专业意见,避免总平报建通过后,一些建筑规划上的问题使景观设计无法更好的做出效果,达到营销目的的景观要求。避免景观设计为迁就建筑规划中一些节点,使景观效果大打折扣。应该使景观与建筑融合在一起,达到和谐统一。与营销部、开发部、成本部、工程部等召开园林景观设计启动会,收集各部门的意见,讨论项目的定位,营销方案中景观的定位,及当地楼盘园林景观的卖点等。最后确定本项目的景观设计的方向,风格特点,及成本的投入。制作景观设计任务书,列出与设计有关的项目具体情况,及本次设计的范围。详细列出设计各个阶段的成果要求,把项目的重点要求,及难点特别阐述。对景观投入的成本,及设计的进度要求等在设计任务书中一一体现。对设计单位进行招标。了解设计单位的过往项目,及作品图纸的水准。根据项目的定位及设计成本来确定设计公司。不同的设计公司收费不一样,成本允许可选择国际知名的设计公司进行合作。如项目定位不高,成本不高,可选择当地设计公司合作。档次不同的公司设计水平自然不一样,但也不全是知名公司就一定能出好作品,还得靠地产公司的设计师进行把控与审核,通过交流协调才能出适合自己项目的好作品。确定好设计公司后,还要对负责设计本项目的设计团队进行了解和考核。很多公司都招有一些刚毕业不久的新员工,或者工作经验不是很丰富的员工。在设计团队里的主设计师一定要确保经验丰富。有必要可以查看一些设计师的过往作品,是否达到本公司设计的水准要求。一般公司的设计合同都会有模板,但对于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设计公司,要仔细审核加入一些有利项目设计条款,使双方能够更好的配合。

2.2概念与方案设计阶段。

概念阶段主要是把项目及营销的定位,及景观风格等体现出来,在总的规划上不偏离。设计团队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项目的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适合项目的作品。在概念阶段,主要审核总的景观框架,功能的分区,交通流线,及竖向的处理。在景观的节点上,是否有景观亮点,或者整个概念方案是否能契合营销要求的景观卖点。比如在总的景观框架概念上含有一定的故事性主题,或许艺术理念性主题,成为项目的特色,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成为营销方案上的重要因素。景观概念方案通过后,方案阶段进一步深化概念,首先要满足技术经济指标,在此情况下优化空间的布局,满足消防车道的同时,结合建筑的布局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对各个区的景观节点进行优化,使每个景点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又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审核各个节点是否与认可的意向图片符合,是否适合项目的定位及具有一定的创新特性,而不是一味的参照其它项目。园林建筑风格,铺装的形式,小品的样式等是否符合项目要求,和项目风格达到和谐统一。软景和硬景的比例要合理控制,绿化要结合功能的分区,道路的划分及园建的布局,进行有节奏有疏密的合理配置。综合以上的设计做一个初步的成本分析,合理控制在景观成本的范围内。在方案的阶段就要和建筑、水电、结构等专业进行沟通协调。比如建筑的风井、综合管线的走向,管井的位置,结构的承重等,都要一一复核是否与景观方案设计产生冲突。

2.3扩初设计阶段。

景观扩初设计是方案的深化和补充。需完善总平、铺装、竖向及尺寸,还有一些关键节点的方案深化图,以及水电、绿化的初步完善。审核总平,将建筑总平与景观总平进行叠图。复核技术经济指标,比如绿化率、消防车道、消防登高面、停车位指标等。复核竖向设计,完成面的标高是否一致,与建筑的入口的交接是顺畅,及无障碍坡道的设置等。复核与结构是否有冲突,比如覆土厚度,园林建筑,大型乔木是否在荷载范围内。与综合管网叠图复核是否有冲突等。审核园建、铺装、小品等是否与方案设计吻合。雕塑小品初步设计如明确通过,则交由雕塑公司进行二次设计。绿化设计方面,明确植物的搭配风格,及配置图初步完成。审核苗木的搭配层次,苗木品种的选择,大型乔木的`选择。审核给排水图及照明布置图是否合理。将园林景观扩初图发给各个专业,与各专业沟通,收集各专业意见,进一步优化园林图纸。组织营销、成本、物业等各部门召开图纸评审会,会上阐述园林景观设计初步定图的效果,明确各部门意见,有利于进行施工图的设计,避免到施工图阶段出现大改的情况。

2.4施工图阶段。

施工图是设计的最后阶段,因此最需要重点把控,细致审图,理解施工图是否能达到项目要求的最终效果。合理完整的施工图可以减少现场施工的设计变更,可以合理的控制成本。施工图需要逐步细致的审核与把控:首先全面的过一遍完整的施工图,检查总体上是否偏离通过的方案及扩初,能否达到所制定的方案目标,及项目要求的最终效果。再细致审核总图,包括铺装总图,竖向与尺寸总图。铺装的材料、形式是否达到要求,材料的运用是否在造价的控制范围内。竖向设计是否合理,地形设计是否与绿化融合达到效果,排水系统、照明系统等是否合理。仔细审核硬景、水景等细部大样设计,注意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比如景观建筑是否符合建筑结构承重,消防车道是否达到要求,人行出入口是否按规范进行无障碍设计等。与综合管网图叠图,复核各种管井所在的位置是否影响景观效果。绿化配植很关键,在景观效果里占的比重最大。核对苗木的选择及种植的层次,以及景观节点的搭配效果。看图的时候,要有一个成形的概念,才可知效果。施工图阶段的管理,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图纸的进度把控,不要在设计单位完成整套图的时候才接收。可阶段性成果叫设计发图过来审核,避免后期大改浪费过多工作量。进度的控制要结合整个工程的进度,及公司布置的设计节点进度,初步的核算设计的工作量所需时间,尽量提前完成。

2.5施工阶段配合。

施工图下发工程部的同时,电子版也抄送各个专业。同各专业、工程部、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把会审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复核,交由设计院进行修改,把问题在施工前解决。对材料样板定样,材料进场时协助现场工程师对材料抽样检查。大面铺装施工前,对铺装样块审核是否达到设计要求。苗木进场前,对施工单位将采购的苗木进行审核,没有达到设计要求的,令施工单位另行找苗。施工过程中,定期下工地巡检,处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需要变更的问题。及检查施工单位的是否按图施工,施工工艺是否达到要求。

3结束语。

景观设计管理的关键在于管理与协调,而不是设计。管理是贯穿整个项目全过程的。每个阶段的管理是连续性的,涉及协调的不单是景观设计单位,还有公司各个部门各个专业。在房地产项目中,进度与质量是最关键的,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把握重点,协调梳理过程中的取舍,顺利按时完成设计管理工作,同时做出好的园林景观作品。

参考文献:

[1]张舟.房地产园林景观建设研发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卢卓君.社区景观设计理念设计与实战指南[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叶徐夫,刘金燕,施淑彬.居住区景观设计全流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理德(美)著.陈建业,赵寅(译).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王倩,裴继彪.房地产园林景观设计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城市地理,,(22).

[6]吴国荣,王微.3f原则在可持续的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5).

[7]康晓琼.房地产景观设计实施效果的控制[j].现代园艺.2014,(07).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当前园林景观设计,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园林景观设计的服务功能,不断满足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实质性要求,不仅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而且也是人们精神的栖息地,在这里可以放下城市的快节奏生活,达到全身心的放松。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也是极其注重这方面的特质,不断改善人的居住环境,将人摆在重要的地位和位置。

2.2重视生态化原则。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注重保持园林景观设计的原生态性,注重对地域性景观要素的保护。这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特点及地理特色,针对性地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与解读,找出最合理的`方案。与自然高度结合,保持自然最原生态的面貌。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而言,对保护自然,回归自然,注重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人有重要的意义。

2.3凸出地域文化特色。

中国地大物博,地域上南北、东西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对于我们园林景观设计是一大优势,也提供了最现实、珍贵的素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充分挖掘出地方特色,彰显地域文化,是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特色与优势,对我国园林景观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利于形成国际影响力。

2.4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对于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而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是现代追求的一大目标,注重原生态性,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人居环境的适宜性,体现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重要理念与理性追求,这不仅与保护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相吻合,也从自然中寻求灵感与创造力,这符合人类世代居住的长远目标,对于城市发展意义显著。

2.5艺术与技术的高度融合。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文艺术也充分彰显,艺术也与技术高度融合,体现出浓厚的现代美学特质,不仅符合最新的审美观念,艺术上的诸多构想也依托强大的高新科学技术在园林景观都得到实现,开拓了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空间,这也成为了当前园林景观设计的一大优势与特色。注重艺术性以及与技术的高度融合,设计理念更加合理、科学,设计出美的园林景观,彰显人类的创造力。

3结语。

当前,园林景观设计以全新的理念,与城市发展的水平,与人类对居住环境要求相契合。在设计上,更加符合园林的人文性关怀,这是我国提升城市综合能力、城市建设水平的一大表现,对于人类长远的居住要求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设计上注重挖掘地域特色、以人为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体现现代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更能彰显园林景观设计凸显时代特色,体现人类科技水平和人的创造力。我国当前的园林景观设计要迎合这一理念,不断创新,设计出体现中国城市发展特色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孙华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案规划简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8。

[3]李忠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景观设计[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对于园林植物保护的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应该确定学习任务与内容,这就需要广泛地调查园林绿化企业,再对园林的绿化岗位群进行设定,以此计划典型工作任务。然后针对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从而确保任务的完成。

1.2通过专业岗位需要改革评价体系。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改革,需要进行考核与评价方式的改革,而改革也需要依据专业的岗位需求来进行。因此,对于培养技术型与管理型的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需要采取过程与结果考核的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教师评小组以及小组互评等考核方式,以笔试与口试的方法为主,包含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等内容。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当前园林景观迅速发展,在设计中也更加注重突出地域特色,凸显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达到艺术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先进的理念,完美的设计,使我国当前的园林景观发展获得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化;地域特色。

现代园林景观作为艺术品,是以植物造景的重要艺术品,是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的范围很广泛,含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雕塑小品,还有各种新型的材料等。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体现视觉美、听觉美、形象美。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越来越引起足够的重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适宜的生活环境和户外的生活空间,而且能够体现出不同城市的发展特色。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但不得不指出的是,虽然各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各个城市中还是会发现雷同、类似的园林景观设计,没有凸显地域特色;利用当地的独有文化、地理位置、人文景观是可以开发出最具特色的园林景观。这种简单的模仿与复制缺乏创新,缺乏人文性的地域关怀,造成资源的浪费,对于城市建设自身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需要对当地历史文化、人文发展状况、现状存在的问题、水源、土壤、气候等各方面因素做充分的调研,再认真做好设计,充分体现当地园林景观设计的主题、理念、地域特色,从而满足城市发展与市民对于园林景观设计的需求,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

在房地产市场的剧烈竞争中,园林景观已成为营销的关键因素之一。优秀的园林景观可提高房地产的价值,成为项目的品牌形象,这主要依靠优质的景观设计管理及施工管理。房地产开发中的设计管理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目的成功与否,是否能达到销售目标,地产中的设计部是重要关键部门。本文将探讨房地产设计部中园林景观的设计管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