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设计(精选22篇)

时间:2023-12-04 07:15:28 作者:雁落霞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时间安排所要开展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有的人教学设计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作者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

1、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试着依照该诗结构写写身边《有的人》。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学生能声情并茂地朗诵这首诗。

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新课导学明目标

1、同学们,这几天的学习,我们的目光一直追随一个人,这个人就是——

(出示鲁迅人像)

2、对于鲁迅,你都了解什么呢?

师: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他最后的遗言是什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指名一生读。

二、依学定教自主互助适时引导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目标: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关于读书这一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先拿出预习卡,看第一块内容。这里老师把读书分为三级目标,一是读正确,二是读出韵律,三是读出感情。

1、读正确通过预习,能把诗读正确请举手,看来咱们班同学都有较强的独立认字的能力,字词无障碍,这一环节就无需教了。

2、读出韵律

能读出韵律,是读的中级目标,怎样才能称得上是读出韵律呢?

生:就是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通过预习,能将这首诗歌读出韵律的请举手。(生举手,师点数。)

推荐一位同学选一小节展示一下。

生1:读自选一小节。

师:你们听出来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了吗?请你当当小老师,教教大家你的读诗方法。

小老师上台教大家怎么读出诗歌的节奏。

各学习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选择一节诗歌,练习读,师巡视指导。

检查展示各小组学习情况,互评小组学习结果。

过渡:过同学之间互教互助黄老师欣喜地看到你们都能有节奏地读好这首诗。加油吧,向朗读的最高目标冲刺!

3、指导读出感情

师:怎想读出感情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先来交流交流,课前的先学都读懂了什么?因为要读出诗的感情,应建立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之上。拿出预习卡,看第二个表格。

交流自读结果:

理解第一小节中两个“活”与“死”各指什么?

从第二节的“骑”与“俯”读明白了:

懂得"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意。

你们听出什么情感?想到了哪两个词?请生逐一板书。

师范读生用心感受听着听着,你想到哪两个词。

分小组感情朗读诗歌

三、领悟写法

1、比较读,组内讨论: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这两种人,“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1、生质疑

2、共解疑

首诗是纪念鲁迅的,但诗中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的名字。为什么?

你从哪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想到了他的哪件事呢?

为什么纪念鲁迅的文章却不写鲁迅的名字?

3、哪些人也是作者要歌颂的人呢?

全班配乐齐读

出示作家巴尔扎克有一句关于诗的经典的论述,“诗句是一些种子,应当在别人心底开花。(生齐读)

我们先让她开出最小的一朵。这朵花就是试着写出我们自己心中的《有的人》提示:

(1)可以想想身边的大人或同学们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而且这两个优缺点是一组反义词,

小组内可以思考交流。

(2)想想是什么样的行为让他有这样的优点和缺点。

(3)不同的行为会带来什么不同的结果?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创作,各小组选择一个写字快的同学执笔。

小组汇报

小结:写的真好!你们的诗是所有我看到的诗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期望你们当中能够诞生出杰出的诗人。我提议,现在让我们为自己鼓掌,祝愿我们梦想成真!

有的人教学设计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一、轻叩鲁迅,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深情地呼唤他!(幻灯出示鲁迅图片)

师:鲁迅,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它勾起了同学们怎样的记忆?

师: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影像资料。(课件播放《鲁迅》电影片尾葬礼部分)

师:为什么你的眼里饱含泪水?心里在想些什么?

师导或接:(来给鲁迅送葬的人这么多,鲁迅这株野草烧尽了,迎来的却是到处青青的野草!)是呀!“鲁迅死了,他还活在我们的心中!”(课件出示)

师导: 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读题

二、读准诗歌,理顺思路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诗歌——自由的诵读。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 (以评促读)

师:你还想展示哪里?

师:看一看、听一听朗读家是如何诵读的? (课件播放20xx年新诗会沙桐诵诵的《有的人》)

师:同学们,你似乎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问:臧克家记录了哪两类人?

三、拨反为正,积蓄情感

师:哪些诗句刻画了反动派的丑陋面目?

生:找出来读一读。

师:指导读好

师:用你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这些人是什么样的人?

师:你喜欢这样的人吗?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吗?

师引读:

a、骑在人民头上的——

(生读完“人民把他摔垮”后,接臧克家在《三谈“有的人”》中说到曾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小小的修改,原句是:人民把他摔倒) (课件出示)

生品词:

师引读:

b、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c、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师:你看到了他们怎样的下场?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仅是不喜欢,那简直就是恨呀!是呀!这些人就是行尸走肉,他们没有了人道,没有人亲情,没有了民族…… (课件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生:齐读

四、走进鲁迅,对比烘托

师:同学们,仅仅就是你恨吗?还有谁恨?

生:(人民、鲁迅)

师:毛主席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课件出示)

师:这身硬骨头对敌人是横眉冷对,这位空前的民族英雄对人民是怎样的呢?

生:

a、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b、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c、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d、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预设环节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哪个字最震憾你的心灵?

师:你想起了鲁迅的哪一句话? (课件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生:齐读

生:

a、送书给周晔,关心儿童,把少年儿童当作朋友。

b、自己病的吭吭地咳,还时时关心女佣阿三。

c、救助黄包车夫,为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半跪着。

d、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

e、……

师:俯首甘为孺子牛——多么伟大的鲁迅呀!可是,1936年10月19日,鲁迅永远闭上了眼睛,一位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作马的人民公仆就这样走了,永远地走了!

师导:小小的周烨忍心让自己的伯父就这样走了吗?生接读——

(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课件哀乐响起)

师:同学们,你忍心就这样让鲁迅走了吗? (反复问几个同学)

师: (课件出示: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生:深情地诵读

预设环节二: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你喜欢野草吗?

师:你想起了谁的诗歌?白居易的《草》

师:鲁迅一直以野草自比,在《野草——题辞》里面他这样记叙:“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课件出示)

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生:鲁迅的死换来了更多的像他一样的顽强的战士!

生: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课件出示)

生:现次齐读——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回扣主题)

生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生齐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课件出示)

师:鲁迅死了,但他的精神必将传遍大江南北,他的精神必将永垂不朽!面对着可亲可敬的鲁迅,面对着这些丑陋卑鄙的反动派,一边是浓浓的爱,一边是深深的恨,哪两位同学分工带上这分明的爱憎读一读诗歌。

生读: a、读恨,b、读爱 (课件配乐)

师:鲁迅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所以今天,鲁迅逝世七十多年的今天,我们又说起了鲁迅;所以《亚洲》周刊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评为亚洲所有作品第一名;所以《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人》一书中,他占据了重要的席位。随着历史的发展,可能会有更多的所以,因为他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留给我们这些中华少年的太多太多。

五、讴歌鲁迅,体悟生命

师:《有的人》——诗人臧克家就用这样的语言深切怀念着鲁迅!同学们,你知道吗?大后天——10月19日就是鲁迅逝世周年纪念日,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深切缅怀鲁迅先生吧!

生:练笔展示

师:在同学们的笔下,鲁迅更加真切了,鲁迅更加伟岸了。在同学们的笔下,生命的意义在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在不断体现。

师:(课件出示):

1、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

3、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

六、作业设计

2、大后天——10月19日就是鲁迅逝世周年纪念日,请同学们为鲁迅写一段铭文。

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作者说过:“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的伟大。”“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这首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涵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含义

1课时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1、(播放视频文件)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出示幻灯片)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出示幻灯片9、8,齐读)

(4)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

(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

(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有的人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

潜力目标: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你正在浏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资料。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资料。

1.学生齐读诗歌。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有的人教学设计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并能将其灵活运用到日常写作中。

一课时

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一.谈话导入

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学生评价)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初读: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三.品读全诗,领会情感

1.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

适时点拨: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学生自读自悟)

2.交流自己的感悟

适时点拨:1 《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讨论: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炼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4.评价赏析,引导创作: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试创作一句或一小节。(交流展示)。

赠送诗歌: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有的人》教学反思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我在课后积极反思,现将教学中点滴感受赘述于下,愿得到同行的指点。

这首诗歌我还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除此之外,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文以载道,是古训中对语文学科功能的阐释。语文学科,作为德育材料是丰富而生动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适时的进行德育渗透。事实证明,善于捕捉时机的德育渗透,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味的为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或者脱离了教育最佳时机而盲目的空洞说教,则显得苍白而无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立足语文教学,参与教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健康的成长。

《有的人》教学设计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1、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一、初识鲁迅,质疑题目。

师:(幻灯出示鲁迅图片)孩子们,你们认识他吗?说说你了解他一些什么?

师:出示鲁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早年,在日本仙台学医,看到旧中国人民的思想不觉悟,他毅然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用笔作武器抨击黑暗的旧社会。他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夜以继日地写作。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

引题:著名诗人臧克家在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会上,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读题。

师:诗歌是为了纪念鲁迅的,为什么不用《纪念鲁迅》为题?(板?)。

师:结合同学们的预习,诗中概括性地写了哪几类人?

师:活着—死了,死了—活着。(相机板书)。

二、对比朗诵,深层探究。

师:自由的诵读全诗,把写这两种人的诗句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标出。

师生交流(课件出示重组后的诗歌)。

生:同桌合作诵读。

生:展示读(评价)。

师:这样一读,这两种人的对比就更加鲜明,更加强烈了。

师:你知道这两种人分别是怎样活的吗?我们先看到第一种人。(课件出示重组的.反动派的诗句)。

三、对话交流,读中悟情。

a: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师:找出诗句,读一读。

师:平时我只听说过“骑……”?这里骑什么?(板骑)。

师:孩子们,这个“骑”还是骑的意思吗?(剥削、压迫)。

师:这个“骑”字,让你联想到什么?一个人,一幅画面,一段影视剧,一句话,一个词?

师借学生的画面引:反动派作威作福的画面。(引:汉奸走狗——小兵张嘎、周扒皮、李三刀……)。

师:是啊!这些人骑在人民头上自以为怎么样?(读“骑”诗句)。

师:同学们,这些人怎么样?用一个词来形容。(读“骑”诗句)。

师:孩子们,你知道被骑的这些人民,这些老百姓怎样吗?(借机出示幻灯,教师语言烘托)。

师:只要这些作威作福的人活着,人民能活吗?——读“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师:孩子,你就是被骑的人民,你心里涌动着什么?(恨,恨之入骨……)(板恨)。

师:此时,你最想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借机读反动派下场句)。

(指导读摔跨策略)a你不是恨吗?

b你不是恨之入骨吗?孩子咬咬牙!

c加上你的动作,让我感觉到你的恨!

b: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同学们,我们接着看一看另一种人是怎么活的?

师:什么叫俯?你能做个动作吗?(板:俯)。

师:孩子们,像刚才我们联想“骑”字那样,你从俯想到些什么?

师:(鲁迅半跪包扎伤口图)鲁迅跪出的是什么?

师:像鲁迅一样为人民而跪的人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课件出示一组“俯”图片。

师:你还知道谁?

师:出示题目:_____,这就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引导写图片之外的内容)。

师:这样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读)。

师:是呀!面对这样的人,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爱(板书)。

这样的人的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

读:诗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指导朗诵。

策略:a、记住了他五十年!哪位同学记住他更长时间?

b、嗯!不错,你注意了哪个词?

c、注意一下“永远”,让大伙感觉到到地老天荒,人民还记住他!

师:鲁迅死了吗?

师:是呀,鲁迅没有死,他的精神还活在第一个人的心中,13年后,臧克家想起了他,七十多年后的现在,《亚洲》周刊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评为亚洲所有作品第一名;在《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人》一书中,他占据了重要的席位。鲁迅必将永垂不朽!

师:一边是深深的恨,一边是沉沉的爱……(对比读诗)。

四、拓展延伸,探寻真理。

师:同学们,这两种人分别活着的是什么?死去的又是什么呢?

生:肉体、灵魂、精神……。

师:孩子们,明白了这些,诗歌也就学完了。最后我们一起配上音乐能背的和老师一起背诵,不能背诵的朗诵。

师:学完这篇课文,我想同学们对于活着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我们再来读一读其它的关于这方面的感悟!(出示名言)。

1、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潜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毛泽东。

2、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到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

——鲁迅。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四、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外读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

有的人教学设计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理解为什么题目不直接用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而是“有的人”?

朗读法自读自悟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引出鲁迅

1、出示课件(鲁迅的头像)让学生结合课文谈鲁迅(板书鲁迅人民)

2、引出课题(板书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

4、教师配乐范读

引导读诗理解内容

1、“有的人”在诗中出现了八次,但它表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一种“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另一种“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

全诗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做了怎样的对比?

2、从哪些诗句能看出是诗人为纪念鲁迅而写呢?

3、如何理解截然不同的“有的人”

4、人民对截然不同的“有的人”的态度。

5、如何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6、怎样把这首诗读好。

7、你想对鲁迅说哪些心里话;你想对那些与人民为敌的人发出怎样的呐喊?

拓展延伸

1、理解为什么题目不直接用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而用“有的人”?

2、让学生用上“有的人”“奉献”“索取”“我们”写一些东西。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有的人奉献

有的人人民

有的人索取

《有的人》教学设计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一、导入:

师: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听录音。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幻灯】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生:动笔写。(2分钟)。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师:同组的同学交流过了,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再请一组同学,我们来打擂台,能不能比上一组说得好。

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是:

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沽名钓誉之徒大公无私之士。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以下内容形成板书】。

生:生死(人生价值)、言行(对人民的态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觉悟)、作用(社会影响、人生观、)、结局(“下场”感情色彩不宜)。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板书】。

师: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生:朗读。

师:很好。现在能背吗?有感情地背诵。

(注:这是为上市级大型公开课而设计的教案)。

有的人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正确读记“伟大、不朽”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方法与过程: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有的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

1.理解新词:“谦逊、挖掘、衣衫褴褛恍惚吝惜耸人听闻敬畏愚鲁心领神会”;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以情感为线索连事成文的方法,以及作者用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细腻、敏锐的心灵感悟,揭示善良与美的主题。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从看似平常的小事中体会有些人那默默无闻的崇高品质,品味几件小事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本文人物描写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张晓风资料及经典作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师:我们身边有许多很普通的人,我们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却默默地给我们带来许多帮助,使我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无私、博爱,在不经意之间,触发了我们心灵最深处的思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张晓风,一起去感悟几位普通人带给我们的礼物,感受人性美的魅力。(板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作家张晓风笔下的几位普通人,名字甚至容貌都不清晰,但他们高尚的品质却使作者铭记于心,也令我们心生敬意。

1.通过预习,说说课文都写了哪些普通人?

2.小组交流预习后收获。

3.集体交流:

(1)文章写了四个普通人:女教师米店胖老板中年乞丐代数老师。

(2)文章分两大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某些人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记叙四件事。

第一层(从“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至“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写一位谦逊的女教师偶然的称赞对我自信心的影响。

第二层(从“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至“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讲了一位米店女老板对承诺的信守。

第三层(从“有一个夏天”至“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写了因错过一次助人的机会,而产生的自责。

第四层(从“对于代数中行列式”至文章结束),讲了代数老师在特殊情况下给“我”进行列式的事情。

4.学生质疑问难。

难点预设。

(1)女教师一句“我要谢谢这位同学”令我兴奋不已;(2)女老板的“不敢”让我敬畏行业道德的尊严;(3)中年人“黎黑”“扭曲”的脸使我同情之心顿生;(4)数学老师“蹲在泥地上,拣了一块碎石子”的讲解让我领悟到人生最美的风景。

三、精读感悟,体会品质。

师:全文以我情感上的感动、感悟为线索,连接四件小事,使得本文十分生动、感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用最简练的语言,给四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1.学生默读课文后,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以文章语言加小标题:

(1)“挖”字的含义。

(2)有所畏惧。

(3)不可弥补的遗憾。

(4)君子谋道。

以文章内容与中心加小标题:

(1)不吝惜的称赞。

(2)有所畏惧的诚实。

(3)不可丢弃的同情。

(4)难能可贵的敬业。

3.师:对这四件事,你们都有什么感受吗?你们又想起来什么事来?结合自己周围的事例来谈出自己的感受。

4.分组讨论。

5.集体交流:

学生读有关句子,谈体会。

抓重点句,引导学生体会普通人的崇高品质。

(1)女教师:实事求是,为人谦逊的的人格魅力,挖掘出了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2)胖老板:不需要任何字据,也不需要什么样信誓旦旦的语言,这一切就足以表明她的自律,让“我”肃然起敬。

(3)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及时伸出热情的手,无论他是富人还是乞丐。

(4)代数教师;以大地为纸张,以利石为彩笔,用这种最朴素却又极大震撼力的方式,泰然地给我上了最后一节代数课。从这个“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身上,让我实实在在地领悟到了“君子谋道”的精神。

理解“君子谋道”

原文: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的。意思是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

6.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7.你们又想起来什么事来?结合自己周围的事例来谈出自己的感受。8.师小结:

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一张张时常浮现的脸,一次次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师引读课文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经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可能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句子解读:

总领下文对“有些人”的回忆。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人比喻成“晴空”,把人生某一段时光喻为“雨季”,用人们在雨季里对晴空的期盼与怀念,表明自己对“有些人”的深刻情感。

四、了解作者,感悟散文大家的写作特点。

五、总结全课,深化主题。

本课通过叙述与自己相关的平凡人的四件小事,告诉人们需要存留的几种真情:不吝惜的称赞;有所畏惧的诚实;不可丢弃的同情;难能可贵的敬业。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人生感悟。让我们也怀着一颗细腻、敏锐的心灵,去感悟,去揭示生活中的善与美。

有些人品质感悟。

女老师谦逊称赞不吝惜的称赞。

胖老板信守诺言。

有所畏惧的诚实。

乞丐不可弥补的遗憾不可丢弃的同情。

代数老师君子谋道难能可贵的敬业。

《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以下是百分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的人》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1 对教材的理解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全诗共七节。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2 学生学龄特点、心理特征分析

学生在学习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见解,善于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更喜欢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动机。

3 理念应用

(1)激发读书动机

在教学中,以“比赛读书”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准备活动中,“无为而为”地深究了教材;在活动中,理清思维,感悟教材。

(2)有效实现对话,发展语文素养

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深究文字的内涵;与同学的对话,完善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对话,深化对情感的感知;与作者的对话,感悟表达意图。

(3)多元评价,营造竞争合作的学习氛围

生生互评,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在多元的评价中,学生准确了解自己思维,知识,技能的水平。

(4)以读代讲,引导发表个人见解

有层次的组织读书,由浅入深地感知教材,最终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内容,研读语言文字内涵,感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培养倾听他人见解的习惯,锻炼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及人民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培养学生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课前交流: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谈话导入: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学生评价)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请大家看课题,本文课题与其他课题有什么不同。(介绍副标题)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

初读: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检查,评价,正音)

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自己的感悟,适时点拨:

1 《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讨论: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炼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4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评价赏析,引导创作: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试创作一句或一小节。 (交流展示)。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爱人民 人民爱

《有的人》教学设计

1: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

3: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诵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涵与情感。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哲理。

一:引人,介绍背景。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有的人》,(板书)。文明之前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以及《一面》,同学们对鲁迅也有一定的了解。1936年,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快快收敛,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文明能忘记他吗?在鲁迅逝世后的第十三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来纪念鲁迅先生,作者用浓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概况。

师:有谁了解呢?(课件演示,补充。)

师:出示鲁迅散文诗《自嘲》,本诗是鲁迅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写的,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时期。提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让学生尝试了解,引入对鲁迅先生的评价,由此进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感知特点。

师:全班齐读诗歌,标上小节,找出生词,并思考思考诗歌有什么特点?

不朽 (腐朽) 摔垮(倒霉)

特点:运用了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三:品读诗歌。

师:听范读。思考两个问题1:文中写了哪几种人?并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2:找出诗中的对比句?(课件演示)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中两个“死”字和两个“活”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呢?(课件演示)

师:谁来总结第一小节?

板书:1:作者揭示了两种人,指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这里表达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什么态度呢?“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从这句话你联想到了什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了一种什么精神?(出示《野草》阅读)

师:“有的人,他活着……”这两句话揭示了两种人对对社会产生的什么影响?

师:谁来总结2~4节?

板书:2~4:作者从两种人对待人民不同的态度中,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

第五节:注重解释:“摔”“垮”以及之间的联系。

第六节:注重解释“烂”。以及青青草原给你带来的影响?

第七节:反动派得到了该得的下场,为人民奉献的人也得到了胜利与人民的尊敬。

师:谁来总结5~7小节?

板书:5~7节作者写了人民对这两种人不同的态度,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感情。

师:显而易见,本文应该分为几段呢?

第一段:1……

第二段:2~4……

第三段:5~7……

四:精读课文,并总结。

师:齐读,并思考几个问题。

1:我们把这首诗的题目改成《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2: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哪些道理?

3: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该怎么做?

《有的人》教学设计

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能从读中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情感。

2、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通过朗读,能理解作都所要表达的情感。

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二、鲁迅的生平简介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 提问:通过我们这一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以及你的课外阅读,谁来说说你对鲁迅的了解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或点名回答)

2、我们一起再来温故一下鲁迅的简介。出示:幻灯片2。(学生齐声朗读)。接着出示一下个灯片,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真实的自我写照。

3、看看本课的写作背景。出示灯片3,师读。

三:读诗

1、出示灯片4,师范读。

2、 师强调: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要声情并茂,把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从字里行间给读出来。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后,点名朗诵。相机指点。

3、师:下面我们听听别人的朗诵。出示灯片5。

4、小组内朗读。(师: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一起朗诵朗诵,待会儿,我们各小组间比比,哪小组读得更有感染力。)

5、小组间比一比。(师:别的小组在朗读时,其他小组要认真倾听,听听别人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有问题,以便我们在读的`时候引起注意。其他小组读完之后要给予掌声。)

6、分角色朗诵,男生读诗的每一小节的前二行,女生读诗的每小节后两行。读了之后,师简单评评。

7、师生一起朗诵。

四、赏析诗歌。

2、回答灯片6上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打出灯片6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并小结: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写文章的时候,恰入其分地运用对比手法、从正反二方面来刻画和描述,往往能造成强烈的情感冲突,更能彰显文章的中心。

3、找出每小节的对比。边引导学生回答边出示灯片7。

4、学习第一小节中的对比。“活着———死了”分别指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并打出灯片7上的答案,师:这样的人我们有哪些词语来形容他们?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虽生犹死 苟且偷生 行尸走肉。“死了———活着”又分别是指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并打出灯片7上的答案。师:鲁迅先生虽然死了,他的精神还活在人民的心中。我们用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他 呢?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虽死犹生 英名永存 流芳百世。

5、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诗人又是从哪些方面方面来进行对比刻画的呢?分别出示灯片8、9、10,师加以指导学习。并小结:从对待人民的态度来说,有的人是横行霸道,作威作福;而鲁迅先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人生的目的来看,有的人是活着为自己,死后想留名,而鲁迅先生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对社会有影响来说,有的人一生都在侵害人民的利益,而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捍卫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奔走呼吁,奋笔疾呼。因此这二种人注定会有不同的结局和下场。

6、师:下面我们来读读这二种人截然不同的下场吧。出示课件11,师生一起朗读。

7、师:可见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像一句歌词里所写:天地之间有杆称,那称砣是老百姓。也正如毛主席所说: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们说鲁迅先生的死属于哪一类呀?对,他没有死,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的精神将万古长青!我们祝愿鲁迅先生……?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鲁迅———永垂不朽!

8、出示灯片12,师:我们来看看伟大领袖毛主席是如何评论他的。师读。

五、总结拓展

1、 师:同学们,学了这一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我们有哪些感悟呢?出示课件13。让学生自由发言或点名回答后,师打出灯片13问题的老师的寄语,师读。

2、再读课文。播放课件中的朗读配音rm,师生一起朗读。

3、课后同学们再读一读语文书中87页上作家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有的人》教学设计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2、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3、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二、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

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教师范读。

2、再读课文。

(1)这首诗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

(2)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

(1)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

(2)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4.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

5.欣赏诗歌。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入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进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根据你收集到的资料,交流一下对本诗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

他已经死/了;

他/还活着。

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谈自己的体会: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22日上午10时船靠 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教学反思:

《有的人》教学设计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1、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轻叩鲁迅,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深情地呼唤他!(幻灯出示鲁迅图片)。

师:鲁迅,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它勾起了同学们怎样的记忆?

师: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影像资料。(课件播放《鲁迅》电影片尾葬礼部分)。

师:为什么你的眼里饱含泪水?心里在想些什么?

师导或接:(来给鲁迅送葬的人这么多,鲁迅这株野草烧尽了,迎来的却是到处青青的野草!)是呀!“鲁迅死了,他还活在我们的心中!”(课件出示)。

师导: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读题。

二、读准诗歌,理顺思路。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诗歌——自由的诵读。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以评促读)。

师:你还想展示哪里?

师:看一看、听一听朗读家是如何诵读的?(课件播放2009年新诗会沙桐诵诵的《有的人》)。

师:同学们,你似乎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问:臧克家记录了哪两类人?

三、拨反为正,积蓄情感。

师:哪些诗句刻画了反动派的丑陋面目?

生:找出来读一读。

师:指导读好。

师:用你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这些人是什么样的人?

师:你喜欢这样的人吗?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吗?

师引读:a 骑在人民头上的——。

(生读完“人民把他摔垮”后,接臧克家在《三谈“有的人”》中说到曾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小小的修改,原句是:人民把他摔倒)(课件出示)。

生品词:

师引读:b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c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师:你看到了他们怎样的下场?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仅是不喜欢,那简直就是恨呀!是呀!这些人就是行尸走肉,他们没有了人道,没有人亲情,没有了民族……(课件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生:齐读。

四、走进鲁迅,对比烘托。

师:同学们,仅仅就是你恨吗?还有谁恨?

生:(人民、鲁迅)。

师:毛主席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课件出示)。

师:这身硬骨头对敌人是横眉冷对,这位空前的民族英雄对人民是怎样的呢?

生:a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b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c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d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预设环节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哪个字最震憾你的心灵?

师:你想起了鲁迅的哪一句话?(课件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生:齐读。

生:a 送书给周晔,关心儿童,把少年儿童当作朋友。

b 自己病的吭吭地咳,还时时关心女佣阿三。

c 救助黄包车夫,为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半跪着。

d 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

e ……。

师:俯首甘为孺子牛——多么伟大的鲁迅呀!可是,1936年10月19日,鲁迅永远闭上了眼睛,一位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作马的人民公仆就这样走了,永远地走了!

师导:小小的周烨忍心让自己的伯父就这样走了吗?生接读——。

(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课件哀乐响起)。

师:同学们,你忍心就这样让鲁迅走了吗?(反复问几个同学)。

师:(课件出示: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生:深情地诵读。

预设环节二: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你喜欢野草吗?

师:你想起了谁的诗歌?白居易的《草》。

师:鲁迅一直以野草自比,在《野草——题辞》里面他这样记叙:“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课件出示)。

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生:鲁迅的死换来了更多的像他一样的顽强的战士!

生: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课件出示)。

生:现次齐读——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回扣主题)。

生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生齐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课件出示)。

师:鲁迅死了,但他的精神必将传遍大江南北,他的精神必将永垂不朽!面对着可亲可敬的鲁迅,面对着这些丑陋卑鄙的反动派,一边是浓浓的爱,一边是深深的恨,哪两位同学分工带上这分明的爱憎读一读诗歌。

生读:a读恨,b读爱 (课件配乐)。

师:鲁迅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所以今天,鲁迅逝世七十多年的今天,我们又说起了鲁迅;所以《亚洲》周刊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评为亚洲所有作品第一名;所以《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人》一书中,他占据了重要的席位。随着历史的发展,可能会有更多的所以,因为他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留给我们这些中华少年的太多太多。

五、讴歌鲁迅,体悟生命。

师:《有的人》——诗人臧克家就用这样的语言深切怀念着鲁迅!同学们,你知道吗?大后天——10月19日就是鲁迅逝世74周年纪念日,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深切缅怀鲁迅先生吧!

生:练笔展示。

师:在同学们的笔下,鲁迅更加真切了,鲁迅更加伟岸了。在同学们的笔下,生命的意义在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在不断体现。

师:(课件出示):

1、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

3、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

六、作业设计。

2、大后天——10月19日就是鲁迅逝世74周年纪念日,请同学们为鲁迅写一段铭文。

《有的人》教学设计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查找鲁迅及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1、出示鲁迅像,这位是谁?你了解吗?教师出示鲁迅资料。指名读。

过渡:鲁迅是一个时刻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人,他爱人民, 人民永远怀念他。板书:爱人民,人民爱。今天,我们学习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3、一起来认识一下臧克家,课件出示臧克家资料及写作背景,教师口述。

1、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首诗歌,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课文,每读一遍的感受和收获都是不一样的,看看谁的收获最多。边读边注。

2、生自渎诗歌

3、交流收获。

学生说不到的教师提示:

1) 哪些句子表达出了作者对鲁迅的怀念。

2) 描写了几种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4、相信其他同学肯定还有很多感受和收获,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来吧。

想读哪一小节就读哪一小节。

5、指名读。

6、教师指导读、范读、理解读。

7、如果将文中“有的人”替换成某一种人怎么换,代到诗句中读一读。

过渡:这首诗歌不只是单纯的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哪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着,歌颂了鲁迅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板书:无私奉献

1、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拿起你的笔,快速记下你此时的感受。

3、交流感受

教师赠言:同学们让我们把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学习,以期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4、最后给大家留一项作业课件出示,教师读。

收集有关鲁迅的名言、故事、著作等,办一期纪念鲁迅为主体的手抄报。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一开始安排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引导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拓展到21世纪的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学生说得非常好,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起来,于是安排了写,记下此时的感受。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时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还要注意对比朗读的训练,以便帮助学生体会诗歌内涵,并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重点句子及鲁迅先生图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冷对孺子牛。”

同学们,你知道这句话出自于何处吗?(出示鲁迅先生的图像)。

2、 1936年10月19日 ,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板书课题《有的人》,齐读课题,从课题质疑。

预设:(1)、课题是《有的人》,为什么还要有一个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呢?

(2)、课文主要是写“有的人”,还是“鲁迅”?

二、初步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自由朗诵,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指名读诗。

3、请大家再把这首诗自由朗诵一遍,看看哪些诗句清楚地体现出是对鲁迅先生的纪念。找出来的同学谈谈你的答案和理由。(学生朗读)。

4、学生交流。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是从鲁迅先生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变化而来的,作者这样写表明对鲁迅先生的纪念。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因为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题辞中就提到“野草”和“地火”。(理解“野草”和“地火”。)。

(全诗表面写了很多“有的人”,但归纳起来并不多,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象鲁迅先生那样的人,另一种是不具备鲁迅先生那种精神品格的人。作者不是单纯地纪念鲁迅先生,而是由鲁迅先生推而广之,引发更深的思考。)。

三、深入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作者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他是依据什么得出这样的观点的?请大家认真阅读全诗,并简要讨论,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思考:生与死的问题。

观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理解两个“死”“活”)。

依据:(1)“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欺压人民的人和为人民服务的人。)。

指导感情朗读(骄横地、诚恳地)。(鄙夷地、激昂地)。

(2)“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一心想着个人名利的人和愿意为进步牺牲一切的人。)。

指导感情朗读(鄙夷地、激昂地)。

(3)“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损人利已的人和牺牲自我、造福他人的人。)。

指导感情朗读(气愤地、赞扬地)。

四、探索写法有感情朗读课文。

1、这首诗除了形象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外,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呢?说说你的看法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把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的形象和下场来做对比,更好地阐明深刻的道理。)。

2、由此看来,,全诗的结构就十分清晰明了了。第一节以议论总领全诗,二到四节、五到七节分别将两种人形象与结局进行对比。

3、以饱含哲理的议论开头,用形象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来表现抽象的哲理,使这首诗显得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让我们饱含感情地将这首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的好诗齐声朗读一遍,能背诵那是最妙不过的了。(生齐声朗诵或背诵)。

五、获得启发。

1、读完臧克家的这首《有的人》,同学们能告诉我生存的意义与目的应该是什么吗?

3、布置作业。

(1)摘抄有关生命意义的名言。

《有的人》教学设计

课件: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主席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6009;,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有的人》教学设计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1、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一、初识鲁迅,质疑题目

师:(幻灯出示鲁迅图片)孩子们,你们认识他吗?说说你了解他一些什么?

师:出示鲁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早年,在日本仙台学医,看到旧中国人民的思想不觉悟,他毅然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用笔作武器抨击黑暗的旧社会。他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夜以继日地写作。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

引题:著名诗人臧克家在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会上,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读题

师:诗歌是为了纪念鲁迅的,为什么不用《纪念鲁迅》为题?(板?)

师:结合同学们的预习,诗中概括性地写了哪几类人?

师:活着—死了,死了—活着。(相机板书)

二、对比朗诵,深层探究

师:自由的诵读全诗,把写这两种人的诗句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标出。

师生交流(课件出示重组后的诗歌)

生:同桌合作诵读

生:展示读(评价)

师:这样一读,这两种人的对比就更加鲜明,更加强烈了。

师:你知道这两种人分别是怎样活的吗?我们先看到第一种人。(课件出示重组的反动派的诗句)

三、对话交流,读中悟情

a: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师:找出诗句,读一读

师:平时我只听说过“骑……”?这里骑什么?(板骑)

师:孩子们,这个“骑”还是骑的意思吗?(剥削、压迫)

师:这个“骑”字,让你联想到什么?一个人,一幅画面,一段影视剧,一句话,一个词?

师借学生的画面引:反动派作威作福的画面。(引:汉奸走狗——小兵张嘎、周扒皮、李三刀……)

师:是啊!这些人骑在人民头上自以为怎么样?(读“骑”诗句)

师:同学们,这些人怎么样?用一个词来形容。(读“骑”诗句)

师:孩子们,你知道被骑的这些人民,这些老百姓怎样吗?(借机出示幻灯,教师语言烘托)

师:只要这些作威作福的人活着,人民能活吗?——读“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师:孩子,你就是被骑的人民,你心里涌动着什么?(恨,恨之入骨……)(板恨)

师:此时,你最想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借机读反动派下场句)

(指导读摔跨策略)a你不是恨吗?

b你不是恨之入骨吗?孩子咬咬牙!

c加上你的动作,让我感觉到你的恨!

b: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同学们,我们接着看一看另一种人是怎么活的?

师:什么叫俯?你能做个动作吗?(板:俯)

师:孩子们,像刚才我们联想“骑”字那样,你从俯想到些什么?

师:(鲁迅半跪包扎伤口图)鲁迅跪出的是什么?

师:像鲁迅一样为人民而跪的人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课件出示一组“俯”图片。

师:你还知道谁?

师:出示题目:_____,这就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引导写图片之外的内容)

师:这样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读)

师:是呀!面对这样的人,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爱(板书)

这样的人的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

读:诗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指导朗诵

策略:a、记住了他五十年!哪位同学记住他更长时间?

b、嗯!不错,你注意了哪个词?

c、注意一下“永远”,让大伙感觉到到地老天荒,人民还记住他!

师:鲁迅死了吗?

师:是呀,鲁迅没有死,他的精神还活在第一个人的心中,13年后,臧克家想起了他,七十多年后的现在,《亚洲》周刊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评为亚洲所有作品第一名;在《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人》一书中,他占据了重要的席位。鲁迅必将永垂不朽!

师:一边是深深的恨,一边是沉沉的爱……(对比读诗)

四、拓展延伸,探寻真理

师:同学们,这两种人分别活着的是什么?死去的又是什么呢?

生:肉体、灵魂、精神……

师:孩子们,明白了这些,诗歌也就学完了。最后我们一起配上音乐能背的和老师一起背诵,不能背诵的朗诵。

师:学完这篇课文,我想同学们对于活着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我们再来读一读其它的关于这方面的感悟!(出示名言)

1、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潜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毛泽东

2、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到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

——鲁 迅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 迅

四、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外读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

《有的人》教学设计

3、诵读作品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诗歌中多重对比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扬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

一课时

预习指导:

1、阅读巴金的作品:《忆鲁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熟读臧克家的诗《有的人》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二、导读

1、 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2、 教师配乐朗诵全诗(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 明确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2、 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有感情朗读。(注意爱憎情感的表达)

4、讨论以下问题:

点拨:

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点拨: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着。

点拨: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

6、这首诗是从哪几方面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7、分组朗读(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前两行,另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后两行),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8、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压迫人民的人速朽。这种人生观念在诗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鲁迅逝世时,他就写过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

1、背诵全诗。

2、完成练习册作业。

《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全诗共七节。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学生在学习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见解,善于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更喜欢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动机。

(1)激发读书动机

在教学中,以“比赛读书”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准备活动中,“无为而为”地深究了教材;在活动中,理清思维,感悟教材。

(2)有效实现对话,发展语文素养

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深究文字的内涵;与同学的对话,完善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对话,深化对情感的感知;与作者的对话,感悟表达意图。

(3)多元评价,营造竞争合作的学习氛围

生生互评,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在多元的评价中,学生准确了解自己思维,知识,技能的水平。

(4)以读代讲,引导发表个人见解

有层次的组织读书,由浅入深地感知教材,最终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内容,研读语言文字内涵,感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培养倾听他人见解的习惯,锻炼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及人民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培养学生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学生评价)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请大家看课题,本文课题与其他课题有什么不同。(介绍副标题)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

初读: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正音)

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自己的感悟,适时点拨:

1《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讨论: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炼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4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评价赏析,引导创作: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试创作一句或一小节。(交流展示)。

赠送诗歌: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爱人民人民爱

《有的人》教学设计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鲁迅的诗《自嘲》。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