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大全(16篇)

时间:2023-12-06 11:44:14 作者:曼珠

会计在保障企业财务健康和稳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职业。会计是一门重要的财务管理学科,它涉及记录、分类、汇总和分析财务信息的过程。编写会计总结时,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会计总结样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参考。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

摘要: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在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来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的供需错配问题。对于管理会计的供给侧改革,主要是企业在新常态下价值管理的一种创新战略。管理会计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是以信息决策以及内部控制为基础,同时还以价值增量为目的,在微观层面上为国家的供给侧改革提供相关的实践依据,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企业在管理层面上与国家在改革中的目标相一致,最终为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供给侧改革来说,其整体上是一种结构性改革,主要以实际供给需求以及实现双方有机融合的发展战略。在供给侧改革的环境背景下,作为企业应该有发展意识的转变,全面打造相关的商业发展模式,同时还应加强创新驱动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打造新的价值管理创新战略,在整体上来讲这就是管理会计供给侧改革。针对管理会计基础功能结构进行相应改革,在大体上以价值增值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完善相应的管理会计体系以及管理控制系统,进而才能更好的提高整体的运行效率以及质量。对此,本文将针对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优化创新途径进行分析。

1供给侧改革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企业机制创造模式中变革以及管理会计在企业价值增值中的地位产生相应的诱导,同时对管理会计中的管理控制系统的内部结构会产生相应冲击。

1.1在管理会计中对价值增值的影响。从整体来讲,强化管理会计的供给端建设,在一定意义上讲需要在理论以及实践中实施功能结构的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强化在管理会计中的供给端建设。在结构优化中包含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管理会计在具体实践中应紧紧围绕企业消费等消费手段,这样才能更好的改善自身职能定位,进而提高在企业中的产品科技创新目标。管理会计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提升权变性功能,需要通过提高企业中资源利用效率,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层面供给侧改革提供相应支撑。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借助淘汰过剩产能的时机,管理会计价值增值中的低端化倾向,进而才能更好的提升管理会计在实际企业价值中的创造地位,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最大限度的价值增值。

1.2在管理会计中对管理控制体系产生的影响。供给侧改革的一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较多的新商业模式,在这些新商业模式中在具体运作以及传统模式中存在较大差异。管理控制系统在整体上应围绕供给侧改革的形势,从管理会计以及价值管理的供给端进行相关的配置价值链,在传统链式价值管理倾向于以互联网价值管理模式转变。在管理会计中在大体上需要围绕新的模式进行开发新的工具以及相关方法,比如在环境成本管理中的“有效益成本管理”进行开发新方法。同时,可以进一步融合相关的社会资本以及智力资本等,在这些资本中呈现出技术等相关因素,在整体上加快互联网与企业品牌中的标准对接,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管理会计中的针对性以及相关有效性。在实际管理会计控制体系中应始终坚守驱动这一底线,在大体上应抓住供给侧改革机会,同时还应结合国家减税等相关政策,完善自身管理会计政策以及相关制度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管理会计理论,进而在企业实践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1.3在管理会计中对信息支持系统产生的影响。对于供给侧改革来说,应该在整体上积极调整管理会计中的信息结构,进而主动与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衔接。在整体上围绕价值管理以及价值创造的供给端情境进行优化管理会计中的信息支持系统,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管理会计决策的支持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在管理会计与企业实践中的相关性。因此,在管理会计中的信息支持系统中应与管理会计管理控制相融合。同时还应结合在具体价值创造中链式价值管理向网式价值管理这种转变,还应积极开发与应用互联网匹配的管理会计智能工具。

1.4供给侧改革对企业文化产生的影响。对于企业文化来说,在大体上会影响成员中的个体心理以及成员群体中的心理环境,进而能够在大体上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同时对于管理发展也会产生影响。对供给侧改革来说,整体上属于一种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在整体上是一种动态的文化价值意识。因此,对于管理会计来说应突出管理会计中权变性要求,在大体上不能用传统固定模式推广管理会计技术,在大体上应转变思维,理解企业中的创新活动,这样才能更好的重视企业文化价值对管理会计的影响效果。

供给侧改革在整体上应该从结构上入手,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强化管理。而对于管理会计供给端管理主要是针对管理会计价值管理进行扩展价值内涵,在真正意义上强化管理会计中的控制系统以及相关的信息控制系统。2.1在价值增值进行革新。管理会计供给侧改革在实际发展中在管理会计中的供给端进行整治,不仅能提供相关战略信息,同时对企业管理者自身决策信息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在价值创造中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所以,作为管理会计应在以往强调收益等相关指标考核转变为经营发展质量角度进行评判收益的价值增值。在传统管理会计中,价值增值理念在一些新型企业中可能失去了较多的衡量与评价功能。2.2在管理控制视角下的创新途径。管理会计在管理会计控制系统中应通过优化一些相关功能结构,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管理会计控制系统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在攻击端这个层次着手,对于管理会计中的价值创造并不归属于实际的商品经营,在资本经营以及相应环境经营中开始独立商品经营之外,进而形成自身的价值创造区域。供给端在实际产业区域结构应该进行考察,相对来说在环境成本中的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变迁性管理,即指针对环境成本需求端管理进行转变,在转变过程中主要向供给端管理进行转变。在管理会计中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成本导向型,二是收益导向型两种创造模式。在传统成本上对于导向型主要是以降低成本核心为主,这样才能更好的节约成本。在实际商品经营下的一种产物,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比较侧重与重资产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在收益导向型主要注重在收益质量以及收益形成路径,主要围绕管理会计经营决策进行投资收益获得,除此之外,通过环境友好等相关的价值,在整体上都归属于资本经营与环境经营的范畴。2.3在信息支持系统视角下的创新发展。在大体上应结合信息应用领域进而完善管理会计中的信息支持系统,同时还应结合供给侧改革建立中的信息管理制度体系,这样才能在大体上形成人流、物流的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除此之外,还应针对价值链信息进行收集以及价值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寻求到相应的合作伙伴,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网式经营咨询服务,这样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共享。在实际供给端可以设计,还可以构建管理会计中的报告体系,不仅能够在管理会计信息中以及其它系统中起到强化作用,还能进行协调发展。在供给侧改革中的管理会计信息应该服务于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同时还应重视信息的反馈效应。在具体反馈机制中,应该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在管理会计支持系统中发挥积极作用。在负反馈管理信息传输中,在信息传导上可能不是正面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管理会计决策活动中应该反向加以把握和具体应用。2.4在创新驱动视角下的创新发展。在实际管理会计中创新驱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种是资源观,这种观点认为在企业中主要竞争来源于对资源的拥有。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创新驱动战略在实施效果上并不取决于企业拥有怎样的资源,而是取决于采用怎样的'具体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在新形势下,作为管理会计应该融合以上这两种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自身的发展。

3.1在整体上发展生态型管理会计。现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自然资源日益衰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管理会计应运而生,对于生态管理会计来说,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主要目标,针对企业中的相关行为以及一些经营活动进而分析企业中的各项成本信息,针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以及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应将成本控制最低,这样才能达到企业发展与生态的统一结合。生态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在整体上更加注重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获取一定经济利益时还能引导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保护环境,进而更好的减少资源的浪费。找到环境与企业实际发展中的平衡点,最终发展成为生态型企业与生态型管理会计。

3.2在企业价值链中提升企业管理会计中的价值。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转换过程中,作为企业只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主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相关技术,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其在企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能推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企业应进行不断改革,在企业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管理会计,应随着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进行相应改进。现代管理会计应善于在企业价值链上提升价值,在整体上以市场为主要导向,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价值链以及核心竞争力,在真正意义上将市场占有率为具体目标,进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3.3加强在企业中的具体创新。在供给侧改革中的管理跨级,在大体上需要重视企业中的效率及质量,但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效率以及相关质量就应积极创新,产品积极开发。除此之外,在渠道模式端上应积极完善客户体验以及相应的服务生态。最后,在相关的供应链上应以客户与生态产业为主进行整合,这样才能更好的构建出全新的商务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充分发挥出企业管理会计职能,将企业中的潜在价值进行挖掘,降低企业成本。同时还应减少企业的落后产能,最终形成企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优势。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管理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企业经济业务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企业都是在夹缝中生存。所以作为企业该积极加强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风险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能提高信息支持,创造价值。除此之外,在企业中还应加强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建立健全管理会计制度,营造管理会计氛围,为企业在供给侧改革结构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巧根.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之友,2016(07).

[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管理会计创新发展[j].中国总会计师,2016(04).

[3]陈笛.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管理会计的创新[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4]舒玉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浅析如何加强企业的管理会计创新[j].财经界(学术版),2016(19).

[5]郭胜伟.供给侧改革下战略管理会计应用创新方案设计[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0).

变革创新管理会计的论文

1.1紧抓机遇,适应外部形势的需要。

《意见》指出,为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随着《意见》的发布,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将成为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点工作,管理会计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推行一直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在管理会计革新的浪潮中,中国邮政有必要强化管理会计的应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这也是邮政适应外部经济形势变化,转变自身发展模式的需要。

1.2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当前,中国邮政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加快转型的关键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中国邮政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从依靠生产要素投入推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发展速度和效益的统一。中国邮政要实现转型升级,应当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来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而邮政多板块、多产品、多环节、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特点决定了必须通过推行管理会计来解决管理模式过于粗放的弊端。管理会计在邮政的运用有助于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服务决策和参与管理的职能,提振决策的科学性,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增强邮政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为邮政迈向转型升级、实现稳健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1.3中国邮政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多年来,中国邮政为管理会计的推行做出了努力,主要表现在推行损益核算制度、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和实施绩效考核管理。

1.4推行损益核算制度。

内部损益核算作为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基础性工作,是管理会计体系最本源的内容,而责任部门、环节和产品的损益信息一直以来都是企业赖以决策的重要信息。邮政公司目前从事的业务包括函件、包裹、报刊、机要通信、集邮、代理金融、代理速递物流、分销配送等,存在业务多样性、复杂性和跨度大的特点。同时,邮政多项业务共用邮政营业、网运和投递平台,这就使得准确清分各业务的收支成为邮政提高管理精细化程度的必然要求。中国邮政损益核算制度以责任中心为核心,以具体的业务类型和产品项目为主体,对其所负责的经济活动直接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核算,从而为内部管理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同时为中国邮政调整业务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打下基础。从推行省(区、市)内责任中心核算开始,中国邮政损益核算制度一直随着管理需求和企业改革在逐步完善。同时,也尝试在责任中心核算的基础上,对重点产品和环节进行赢利性分析。

1.5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的基础性手段,是管理会计计划和控制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关键。中国邮政从开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从流程上来看,可以分为目标确定、预算编制、预算汇总审批、预算执行监控、预算分析、预算调整、预算考核7个环节。以此为支撑,中国邮政初步建立起以利润目标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国邮政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为依托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能力,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6实施绩效考核管理。

管理会计事后控制和考核职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绩效考核管理。在这方面,中国邮政基本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备的年度绩效考核体系,考核指标以业务发展、经营效益和邮政服务质量等指标为主。中国邮政还对省(区、市)公司、控股子公司制定了三年期经营绩效考核办法,建立起长效激励机制。中国邮政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对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中国邮政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信息化基础差,决策支持及时性和有效性不够,管理会计体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强等。中国邮政应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运用更加科学的管理会计方法,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2.1全面推进邮政财务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推行管理会计体系的前提。纵观历史,会计的发展与信息化息息相关,管理会计的产生及拓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化的推广。中国邮政应当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加快实现业财一体化,推动管理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扎实推进信息化引领的科技兴邮战略;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规划,通过推进erp系统实施进程推动管理会计在邮政的应用。在财务信息化及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中国邮政应当有步骤地推进会计集中核算。一方面,加强财务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和标准化,为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保证。另一方面,加快财务职能转变,使财务职能从原来的注重核算向注重管理决策拓展,促进管理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

2.2完善损益核算体系。

从邮政损益核算的现状来看,业务的损益核算还不够精细,各个业务之间的收支清分依然很不到位。企业内部发生的成本很大一部分被列支在综合费用中,没有清分到各个业务主体,这使得损益核算在邮政经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中国邮政有必要采用作业成本法等更加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推动各业务之间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清分。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制定合理的综合成本分摊动因,使成本的清分更加精细化。另一方面,在内部主体间成本转移价格的测算中注重引入市场机制,以市场价格为依据制定更加合理的结算价格。

2.3深化全面预算管理,提升财务管控水平。

中国邮政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存在着预算编制方法单一、参与程度低、考核指标片面等弊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中国邮政应当深化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为依托,注重发挥预算管理控制的职能,使全面预算成为实现邮政发展目标的抓手。首先,全面预算不仅仅是财务行为,更是集业务预算、投资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以及管理费用预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因此,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的全员参与对于预算管理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邮政企业应从强调预算全员参与入手,明确经营单位、财务部门、业务部门、支局所等基层机构及其负责人在全面预算中的角色和责任,实现权责对应,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和预算执行的效果。其次,全面预算管理控制职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面预算各环节的紧密配合。中国邮政应当从全面预算各个环节入手,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以发展战略为导向,合理确定预算目标,运用科学方法指导预算编制工作;加强预算的监控和分析,建立预算动态调控机制;将预算应用到考核机制中,建立起全面预算评价考核体系。再其次,从预算方法上,应加大财务标杆的应用力度,逐步从以历史为基础的预算向零基预算过渡。

2.4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虽然邮政目前的绩效考核体系涉及内容比较全面,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其思想和内容与邮政转型升级的进程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中国邮政有必要完善对下属单位的绩效考核制度,突出经济效益和企业战略在绩效考核中的地位,坚持效益导向和责、权、利相匹配的原则,使考核指标更加合理化,完善考核体系。从长远来看,中国邮政应当引入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法,如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较为全面的绩效考核方法,其基本指导思想是,绩效考核应以组织战略目标为核心,兼顾长短期利益,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处于转型升级期的中国邮政可以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理念,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分别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发展四个维度设计邮政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服务管理、支撑发展的激励作用。

3结语。

综合来看,中国邮政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财务信息化手段为支撑;采用更加科学和精细的方法推进内部损益核算工作,从而为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通过全面预算和绩效考核等手段发挥管理控制职能,实现精细化管理。管理会计在邮政的应用必将对邮政产生深远的影响,推动中国邮政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助力邮政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使中国邮政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作者:胡尔纲张超单位: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财务部。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

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传统会计和现代的管理学结合,其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企业进行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也越来越多,近年来,企业在管理上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创新,但是管理会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企业采取相应的策略,强化企业管理会计的创新。

(一)市场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处理速度都大大加快,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设备和产品不断更新,且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大大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市场需求呈现出一种小批量、多样化的特点,因此企业要树立市场化的理念,及时关注市场的导向,根据市场的要求来调整本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动态管理观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利用,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速度也逐渐加快,企业可以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动而做出一些改变的策略。管理会计可以为企业提供决策上的支持,作为企业控制经营活动的参考,企业逐渐转变了传统的理念,在动态中进行管理,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时和外部市场的信息进行交流,从而不断进行分析和对照,促进自身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会计逐渐和管理结合,形成管理会计,在这里对企业管理会计的.变迁进行分析,可以从规则和路径两个方面对变迁和变迁管理进行分析。

(一)会计的变迁会计变迁的规则是为了弥补制度的缺陷性,并对一些具体的措施进行解释。其路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制度和组织之间的共生引起的变迁,二是制度之间的集合效应引起的变迁。

(二)会计的变迁管理变迁管理的规则是依据管理会计的指南形成的指引体系,变迁管理的路径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部结构性的变迁管理。二是以“收益/成本”为导向的变迁管理[1]。根据规则和路径的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变迁的具体的选择如下:第一,管理的路径不变,大致调整管理的规则。在这种调整下可以有两种方案,一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改变传统的“线性生产”的规则,主动利用网络环境下管理会计的方法和工具。二是强调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的特征,要研究本土企业的发展情况,找出适合本土的管理会计的工具和方法。第二,推进制度的变迁,找寻新的路径。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推动了管理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且融入了互联网这个大的平台,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要想对这个层次进行突破,就必须对管理控制系统和信息控制系统进行创新,从而促进制度的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在符合市场化需求下,逐渐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二是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信息控制系统的作用,使管理会计你体系和组织的经营结构保持一致,相辅相成。

随着环境和组织的变化,通过决策制定的信息的类型和内容也要发生一定的改变。公司的治理理论为管理会计的任务和特点提出了一个新的认识观念,另外,管理会计系统还要为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提供更直接的服务,公司经营的状况也间接对管理会计系统产生一些影响,因此,当决策层和管理层完全分离时,则将会完善董事会的职能,更好的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另外,还要针对目前社会的市场环境,对管理会计进行准确地定位,相应地提高管理会计的技术和方法[2]。

(二)管理制度创新和规范的结合。

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规范需要和创新紧密结合,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规范不严格,同时又缺乏创新,因此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比如规很多模较大的企业没有设立审计委员会,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情况进行审计,对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因此要将管理规范和创新机制结合起来,在企业中运用新的规范,以提高对企业内部的监督,减小不规范所导致的成本消耗。

(三)充分认识会计信息的“准公共物品”性质。

财务会计信息和一些管理信息都需要对企业的各个层级进行公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都具有某些公共物品的性质,在对信息进行公开时,会受到很多外在条件的关注,包括政府机构、其他企业和公众[3]。同时,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主要和信息的需求者有关,因此在公开会计信息之后,要注意对反馈的意见进行整理和改进,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会计也逐渐和现代的管理学结合起来,以适应多变的外部环境。对管理会计进行创新,需要重视管理会计系统的环境要素;将管理制度创新和规范的结合;还要充分认识会计信息的“准公共物品”性质,以提高企业管理会计的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蕊.浅谈组织结构变迁对管理会计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2:191+195.

变革创新管理会计的论文

1、变以占先机,动则赢天下。

2、创新谋突破,努力获成功。

3、汇卓识远志,创市场成效。

4、创新共发展,同心破万难。

5、疾风知劲草,坚韧铸辉煌。

6、慧眼看世界,聪心思己步。

7、昨日黄花败,今朝百花开。

8、山不转水转,道不通人变。

9、创新求发展,合作赢未来。

10、创新新革命,成就新未来。

11、改变促发展,创新铸辉煌。

12、创新谋发展,同心赢未来。

13、危机不可怕,就怕没变化。

14、挫折不可忘,再度铸辉煌。

15、变革求发展,突破保成功。

16、改变赢市场,创新赢未来。

17、合作求发展,创新赢未来。

18、让改变发生,让成功回归。

19、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0、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

21、不好也是有,有就向前走。

22、变革求发展,创新赢未来。

23、调整再创新,打拼争共赢。

24、逆境求生存,睿智谋发展。

25、创新扬我名,时代我先行。

26、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27、今朝新思路,来年开门红。

28、经得住考验,挡不住难关。

29、集思寻广益,以改当下先。

30、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

31、同力可断金,发展靠创新。

32、纳失败成功,搏今天明天。

33、路遥知马力,爬坡见真心。

34、改变促发展,共赢新未来。

35、改变求突破,创新助发展。

36、峥嵘岁月去,似锦前程来。

37、携手度时艰,并肩创辉煌。

38、携手谱新曲,并肩创辉煌。

39、以变应万变,创大好明天。

40、谋发展大局,创企业伟业。

41、抓改革机遇,创振兴大业。

42、赢在新战略,突围大发展。

43、凤凰涅盘起,前路共驰行。

44、改制心不散,重组劲不减。

45、革新不却步,成功不止步。

46、布局谋发展,求变赢未来。

47、突破靠战略,共赢靠大家。

48、乘风破浪来,雨后山更青。

49、谋事在战略,成事靠大家。

50、逆境不怯步,勇创新高度。

51、集企业奇思,创经济奇迹。

52、突破旧观念,实现新卓越。

53、突破无止境,创新赢效益。

54、既往可不咎,知耻而后勇。

55、长城永不倒,晨曦待破晓。

56、协力破旧制,涅盘赢新生。

57、鉴旧日精神,创新世伟业。

58、发展靠创新,共赢靠大家。

59、枯木待逢春,百舸竞激流。

60、企业的未来,我们的未来。

变革创新管理会计的论文

19世纪80年代起,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开始了科学管理的运动。在以罗泰为首的工程师们倡导下,产生了标准成本计算、预算控制、经营分析等管理手段的方法,上述方法被看作是管理会计萌芽阶段;在经历了执行型管理会计阶段及决策型管理会计阶段后,标准成本分析、差异分析、量本利分析、责任会计等用于决策和业绩评价方法也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管理会计进入到了全面战略管理阶段,战略管理会计也相应出现,其关注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提供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此时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质量成本管理、经济增加值计算等管理会计工具纷纷出现并运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战略管理会计系统逐步形成。

1978年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学术界对西方管理会计研究成果进行了大量的引进、消化、吸收,也相继出版了大量的教材,在管理会计学科的引进和拓展上,我国会计学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量本利分析、责任会计、标准成本、变动成本、转移定价、边际贡献和全面预算等这些管理会计技术在我国企业里得到了应用。但是由于信息获取成本比较高、管理会计工具可操作性相对低,国内管理会计应用很不到位,甚至于很多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会计岗位,财务人员的工作仍主要集中在记录与核算,仅充当“企业账房先生”的角色,管理会计的职能没有得到发挥。

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为企业内部管理者,工作成果主要是以管理会计报告的形式呈现。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既是提高企业管理者决策效果的需要,也是衡量管理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虽然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企业管理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目前仍然停留在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上,而对报告体系构建的研究较少,管理会计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及战略决策支持作用有待提高。具体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目前国内管理会计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理论阶段,研究过程中涉及的案例也是以国外为主,不能有效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管理会计报告也未结合服务对象、考虑报告使用者的实际需要。总体而言,目前国内管理会计可操作性不强,理论研究不能紧密联系实际。

2.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缺乏独立性。

从国内企业来看,由于管理会计受重视程度不高,财务工作仍然主要集中在记账、报账、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的阶段,很多企业都未设立管理会计岗位,相当部分管理会计工作由财务会计或相关岗位代理完成,管理会计工作仍然依附于财务会计工作,尚未形成独立的而有效的报告体系。

3.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未能结合企业战略需要。

国内企业在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时往往未能从战略视角考虑,管理会计方法及其报告体系仍然在较为封闭的静态环境内运行,只着重于服务内部管理,而未涉及顾客及竞争对手等外部相关信息。当企业的竞争处于较低级状态时,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还能发挥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科技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企业管理已全面进入以战略管理为中心的时代。目前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显然还不能满足战略管理的需要。

三、战略管理视角下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功能。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科技及信息化的进步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管理会计作为管理工具应当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在战略视角下形成完善的报告体系,并至少具备下述几项功能:。

1.控制功能。

控制功能实质上是监督功能,通过管理会计报告系统进行信息反馈,进而实施过程监督来减小企业战略执行偏差,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可以将战略执行情况与战略目标比对,对产生的差异进行分析,及时采取偏差纠正措施;另一方面,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最初指定的战略目标可能与环境不在适应,通过信息反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并适时调整战略计划。

2.决策功能。

管理会计报告系统应具备战略视角,及时向公司管理层提供对战略决策有用的信息。一方面,及时反映市场环境变化,关注顾客需求及竞争对手相关信息;另一方面,挖掘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及价值链关键点,研究其产品或劳务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从长期来观察并预测产品和劳务能给企业带来的总收益,做到知己知彼,在适当的时机采取有效措施,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为满足战略管理需要,管理会计报告的内容应该是全方位的,既要反映企业内部信息,也要反映企业的外部环境信息;既要关注企业的自身利益,也要关注客户利益;既要顺应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也要符合短期经营目标。概括而言,战略视角下管理会计报告体系要从顾客利益、财务指标、业务流程及企业发展能力等角度来设计。

五、结论。

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是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力并维持获利能力的有力工具,其为企业的战略发展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支持,但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及发展阶段不同,报告体系会有所差异。在实际管理会计工作中,为确保质量和效率,企业管理层应提高重视程度,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在战略视角下构建自身的管理报告体系。

变革创新管理会计的论文

知识管理(km,knowledgemanagement)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早在一九六五年即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受到1990年代的资讯化蓬勃发展,知识管理的观念结合网际网络建构入口网站、资料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成为企业累积知识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新世o利器。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21世纪的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是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和他们的生产力。”谭小芳老师认为,对于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都已经成为伟大机遇和挑战。

知识管理的概念在国内越来越热,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开始关注知识管理,并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实践,比如移动电信、金融证券行业、房地产等行业的先进企业。然而,谭小芳老师在咨询和培训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大多数企业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文档管理的层面上,还有一些企业刚开始上知识管理系统的时候热热闹闹,后来却雷声大雨点小,慢慢地就没有人再使用建成的系统了。

谭小芳老师认为,在知识管理体系与内容整理同步推行的同时,还需要明确一点:知识管理的推行工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变革”,是对现有工作习惯的一种改变。员工在这个过程中的积极性是左右知识管理推行的关键因素,要从员工角度,转变促成知识管理。因此,为了更好的推行知识管理,让内部员工更快地接受知识管理,对待这种变革,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

1、对待知识管理的敏感性。

每个员工对于知识管理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在知识管理项目之初,要向全体员工说明知识管理的目标、愿景、主要工作内容以及对个人的影响(正面效应及负面效应)等,降低对知识管理的敏感性(抵触情绪),从而增加知识管理的透明度。

2、对员工能力的综合评估。

知识管理能否顺利推行下去,关键是看员工的能力能否实现所设定的目标。比如,对一个认为知识管理等同于文档管理的组织而言,希望在短短时间内,把所有“老法师”(资深员工)的经验全部发掘出来,那是不现实的。

3、强调义务与职责。

从变革管理的角度看,行为的改变才能够促成态度的改变,由外部的约束、刺激、激励来推动知识管理的工作变成内部自发的来进行知识管理。这第一步就需要使用相关的制度/措施来保证这种转变。整个制度/措施集合应该包含三部分:日常管理制度、激励考核制度、支持制度。

4、承诺与业务流程/实际工作结合。

通过员工的“承诺”,或理解为将成果固化到业务流程中,实现知识管理成果与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比如类似于“项目结束后要完成知识地图”之类的制度约束,真正实现知识管理与流程管理的结合。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

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概括为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实践。第一个实践是指学生的工作经验或学前专业培训。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表现为学生在日常学习管理学和接待业操作的理论的同时,还要在校内的餐厅、厨房、寝室等实习地点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有时,学校采取的是“教学一体”的方式。比如学生会在示范厨房跟教授学习烹饪技术,随后立刻亲自操作。

3.1.2校企联合培养人才。

首先,企业为学校提供对学生的需求趋势,使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其次,企业为学生提供带薪实习的机会,指导学生顺利掌握操作技巧,达到实习目的;最后,某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兼任学校的客座教授。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学生。

3.1.3国际化教学。

首先,教学语言为双语;其次,学校积极参与行业的国际交流,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使他们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再次,学生的实习地点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后,可以申请到世界其他国家攻读硕士学位。

3.1.4学习+研究。

要求学生在每结束一门课程之后都提交个人研究报告,平时的作业采用论文的形式。

3.1.5模拟课教学。

进行模拟教学,配备相应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如多媒体教学技术、专业教室设有投影仪、录像机、vcd影碟机等,模拟公司、模拟餐厅、餐厅、客房以及模拟景区、旅行社等教室。定期选派教师到实业界“挂职锻炼”。学院与一些宾馆、旅行社、旅游景区等相关单位签定协议,每年输送任课教师到这些单位实际工作一段时间,感受企业兴衰、了解最新动态。然后,把这些知识和经验带到模拟课堂上,教师既可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事故,又可以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取得良好的效果。

3.1.6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演讲式教学方式。前者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需要实践经验的劳动密集型的旅游更具实用性。

3.2教育内容。

受到培养目标的影响,国内的模式在内容上表现为:覆盖面广,凡是与旅游有关的课程都尽量涵盖;针对性差,表现每个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得不到体现:内容浅显,由于课程设置过广,每一门课都只能简单教授,很难做细致深入的介绍,这对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只能收到“略知一二”的效果;脱离实际,课程调整不能及时适应市场的需要,而国外的课程安排是根据伙伴企业提供的需求信息做出的;脱离实践,纯理论性的东西过多,几乎没有实践性的教育内容。要改变这一点,一方面在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优化结构的基础上,选择高质量的教材。好的专业教材不仅内含最合理的结构、最精辟的理论、最前沿的信息,还应当有尽可能丰富的案例。对案例的分析始终应当是旅游专业的主要教育内容之一。另一方面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除了毕业实习之外,课程所要求的所有实践内容都由学生组成团队完成。平时,也要让学生一起组织各种活动。中国模式在这一方面是比较落后的。学校只是空谈“培养团队精神”,却很少把它作为教育内容真正落实。要改变这一点,应当做到:增加课堂上对案例的分组讨论,让学生集体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给学生布置摸拟的场景或者为他们提供真正的实践机会,以若干团队为单位,分别共同完成某项任务;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校或学院的各种活动的组织。经过这种特殊课程的锻炼,学生在毕业时可以具备较强的团队精神和一定的领导能力,很快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3.3旅游教育目标。

3.3.1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的弊端。

中国本科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十分宽泛,也就等于没有特色和重点。例如杭州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能适应我国旅游事业发展需要,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素质修养的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和教育、科研人才”。华东师范大学的目标则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适合旅游企业、旅游教育、旅游行政部门以及其它相关行业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旅游管理人才”。可见,这样做的出发点虽然是立志于造就旅游行业的“通才”,却容易造成“蜻蜓点水”的后果。而国外模式,如瑞士模式,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目标是“为国际接待业,尤其是世界一流的酒店、餐馆和连销饭店培养高层管理者”。瑞士酒店管理学院的宗旨是“以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酒店行业中脱颖而出”。美国模式,康奈尔大学的目标是“为全球培养21世纪招待业的领袖”,密歇根大学的口号是“凭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实力,做招待业教育事业的带头人”,休斯顿大学则提出“为饭店和餐饮即培养接待业的行业精英或领袖”。

3.3.2教育目标改进模式。

(1)明确教育目标,明晰专业方向。教育目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通过对我国许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调查,可以看出,众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具有趋同现象。而实际上,虽然都是旅游管理专业,但专业是一个大的口径,毕业后虽然从事的都是管理工作,可在酒店搞管理,与在旅行社、景区搞管理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是有所不同的,这就需要在培养中明晰专业方向,根据专业方向细化培养目标,使教育目标明确。

(2)突出院校特色。各个院校的师资结构和力量是不同的,专业优势也是不同的,在确立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并结合市场需求及旅游业发展形势进行确立。

3.4办学形式。

建立以学生就业为目的的业界联盟。虽然不能说“隔行如隔山”,但是旅游从业人员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确是事实。在就业应聘时,实际工作经验甚至比高学历更具竞争力,所以为了使学校的产品一一学生———适销对路,旅游院校有必要与旅游业界各部门建立起长期的联盟关系。通过赢得教育主管部门的理解与重视,提升旅游学科的学术地位,增强学生的专业信心:通过争取旅游行业主管部门的扶持,获得更多就业信息及优惠政策,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通过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有机会参与更多的权威资格认证考试,比如:涉外饭店英语等资格证书、英国牛津大学三一学院英语口语等级证书、英国c&g国际旅游资格证书、美国迪斯尼世界中心娱乐餐饮服务管理等级证书等,既可以使旅游专业毕业生手中多几块求职敲门砖,同时也全面提高了国内旅游专业人才应对wto挑战的能力,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3.5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旅游教育应具有前瞻性,发掘新的专业和课程体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与国际上的交往明显增多,外国商务客人、度假客人、观光客人、探险客人等进入中国的数量大大增加,因而某些旅游细分市场将会呈现扩大趋势,甚至出现一些新兴市场。面对“入世”的冲击,旅游行业内,尤其是旅行社将面临改制、重组、分化的格局,外资旅行社的逐步进入,将带来旅行社、导游服务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旅游景区(点)也可能随着外资的介入在管理体制、经营管理方式上面临变革。因此,旅游教育应有前瞻性眼光,瞄准国际旅游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潮流,在动态变化中适时更新课程,发掘新的专业,如会展旅游专业,为旅游新兴市场培养适需对路的人才。此外,各地根据自己的特色,适当的设置一些特色课程。

变革创新管理会计的论文

摘要:众所周知,资产管理是一个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个单位或企业能有长远的发展,资产管理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成了各个企业单位竞相引进的一种先进制度,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逐渐阻碍了资产管理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对于这种现象的发生,本文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进一步进行了研究讨论,除此之外,还提出了一系列相对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资产管理。

近年来,我国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出现了许多问题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使得一些企业和单位的资产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都大幅度下降,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一些企业单位的长远发展起了极大的限制作用。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本文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进行了一些研究并且针对一些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善的措施,希望可以起到一些作用。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

大家都知道,目前,依靠国家政策拨款仍然是社会中各个企业单位的主要的资源来源。虽然,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不断改革,大多数企业已经对财政和非财政收入进行了详细地划分以及核算规范,但是那只是制度方面的完善,在现实的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导致了财政收入与非财政收入仍然没能被明确地区分出来。这类问题主要突出在企业中固定资产的使用方向,很多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利润,花钱引进了许多贵重设备,但是,这些设备使用完后,就被放在那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是对自身企业资源的一种巨大的浪费。

2.企业单位对不用资产的.处置不合理。

不管是原来的会计制度还是新出台的会计制度,对于资产的处置都没有做出明文规定,大部分企业单位是在有人检查的时候做一下表面工作,根本都没当回事,而检查者也只是做一下面子工作,走一下规定的流程,也不去了解资产处置的实际情况。大部分企业在这方面是采用将设备搬离甚至直接丢弃的不合理的手法,使得这些资产的实际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大多是到了仪器的规定使用期限后就进行报废或者变卖。

3.资产管理的制度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现在,我国有许多企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很不完善,比如有的单位只关心设备的使用情况,但是对于设备的维护和安置工作却不尽合理,甚至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去完成这些事,从而导致了许多工作根本不能开展。更有部分单位就没有企业资产的保险机制,内部审计工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做做表面文章,同时,这些工位的形同虚设也间接导致了许多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流走,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人才损失。有的企业单位竟让将审计工作视为资料的准备,并不能居安思危,没有做好面对风险的安全防范意识,很多潜在危险不能及时解决,一旦爆发,后患无穷。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1.首先企业必须制定一系列会计制度,并且要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执行企业单位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制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此来确保企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当企业内部的资产发生变动时,相关的人员要能及时确定变动情况,设计的资金来源、去向等情况,对一些细小的事情进行详细掌握,如果有什么疏忽或者错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让企业的审计工作真正的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完善性。

2.企业要培养一些具有专业素质的市场人才。为了保证企业内部的会计资产管理工作能有效进行,必须培养大批具有高素质的相关人才,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学习,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也能相应地提高人员的素质,要时刻明白,员工个人的工作能力对于企业发展所能起到的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企业单位还要对相关的法律知识具有一定的掌握能力,加快企业的转型,将之前的旧观念尽快抛弃,真正明白资产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

3.企业单位加强对预算的管理。会计人员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资产管理的现状进行详细了解。造成企业单位的资源巨大浪费的主要原因,就是相关人员的预算工作做得不到位,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企业内部的预算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企业内部的资产管理工作中,企业高层要充分了解企业中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需要,通过对市场行情的有效判断,决定企业是否购置一些贵重的设备,对于怎样处置那些没用的但是没有报废的资产,以及对于那些已经到了规定年限的设备该怎样处理等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企业资产的利用率。

三、结束语。

新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实施已经有一年了,它在企业的资产管理的建设中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对资产管理效率的提高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在对企业内部资产管理的影响方面,对于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措施,希望能够为企业单位内部新制度下进行资产的高效管理提供一些具有实际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亦军.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与完善[j].财经界(学术派),,(20):155.

变革创新管理会计的论文

党的以来,三农发展问题提上了记事日程,强化财务管理,加大农村改革力度,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会计电算化在现代农村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也被提到一定的高度。从目前现状来看,农村财务管理、审计监督,归口于乡镇级建立“三资”管理服务中心,依托上级政府、地方政府人力财力,实现会计电算化在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虽然很多地区都已经实施了会计电算化,但是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思想观念和意识有待加强。

据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农村很多负责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等,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甚至片面地认为农村财务管理过程中应用会计电算化,只是改变记账方式而已,没有实质意义;现行的方式在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方面,还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无需耗费大量的资金购置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设备,因此会计电算化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二)缺乏软硬件设备。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因资金不足而难以购置必需的软硬件设备。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软件技术已经商品化,各种类型的会计软件不断涌现出来。虽然加快了会计电算化发展步伐,但是目前依然没有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的针对性软件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前国内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会计电算化实施。

(三)相关制度有待健全和完善。

对于农村经济而言,会计电算化毕竟是新生事物,目前依然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关于会计电算化管理方面的制度和方法有待健全和完善,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制度有待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据调查发现,目前国内部分乡镇和地区,甚至未建立这方面的管理机制,以致于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电算化过程中,无规可循。

二、农村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会计电算化应用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正确引导,加大宣传力度。

农村财务管理中的会计电算化应用,说到底就是要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水平,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有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为此,建议相关部门正确引导,全面推进我国农村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领导人员,应当自觉认识、接受和重视会计电算化,并给予大力支持,从而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具体而言,各级管理部门可以借助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和手机短信等平台和手段,利用多种新闻媒介来宣传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会计电算化应用价值,尤其是会计电算化在会计核算规范化、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以及财务公开质量提高和会计信息及时准确等方面的作用,应当进行广泛宣传。

(二)对农村财会管理人员进行会计电算化强化培训。

农村财务管理中的会计电算化实施,需要既懂得会计方面的知识,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方面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同时这也是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必要条件。在当前的形势下,不断加大财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过程中,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调研,立足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培训方式多样化,既可以离岗培训,也可以在岗培训,同时要不断加深培训和教育内容的深度,从而使受培训者对会计电算化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此外,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操作培训也非常重要,这是低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会计电算化应用故障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三)制定和执行严格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明确的会计电算化实施管理制度,是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保障。在农村各项管理机制中,会计电算化实施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中包括人员配备、人员职责、微机管理以及录入审核和软件维护制度等。针对如此繁琐的工作内容,建议专门设一名管理人员,由村主任、书记兼任,主要负责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并且协调软、硬件系统的运行与管理。同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设置一名操作人员,建议由村里的现任会计来担任该专职,并由其负责本村的会计电算化操作、账目记载等工作。需要说明的是: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自身应当熟悉现代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各项财会业务,而且还必须具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软件应用能力。设置一名审核人员,专门负责输入、输出数据信息的审核工作。审核人员应当熟悉现代农村经管业务、国家政策法规,而且还要求具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农村财务管理过程中,实施会计电算化,必须有制度保障;从当前农村的实际发展现状出发,建立可行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从而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会计电算化更加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思禹.积极开展会计电算化规范农村财务管理[j].吉林农业,(06)。

[2]张耀军.浅议在农村财务管理中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应用[j].经营管理者,(05)。

[3]孙永慧;冯秋玲.农村财务管理中会计电算化应用的难点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12)。

[4]史亚卓.解析推行村级财务会计代理制及电算化,有效规范农村财务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3(02)。

[5]杜国峰.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3(03)。

[6]钱英春.关于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12)。

[7]沙尼亚阿布拉.农村财务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山西农经,2015(02)。

职院教学管理创新途径论文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必须把教育发展全面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进程,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的突出地位,更新观念、创新制度,努力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新局面,才能跟得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高校转型建设发展,首先是“脑袋”的转变,然后才是具体行动的转变,有了先进理念的滋养,这片“土壤”会很快盛开出信息化转型的“花朵”。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1.1要实现教育观念的可持续发展。大学不仅应履行传递文化、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责,而且更应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主要表现为以开放、长远、全局、整体、前瞻性的眼光,在准确把握、有效结合时代特征、社会需要、人才发展、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教育理念,包括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观、学生观等的确立等。1.2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高校不只是适应社会,而是要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实现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设备的可持续利用。在满足眼前教育培训需要的同时,要注重人才资源的储备和培养,信息资源的保存、更新与丰富,教学设备的维修、保养与及时更新。立足现实需要,着眼未来发展,让一切资源在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处于一种动态运行和创新管理的状态中。1.3要实现教育教学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高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与高校管理规律、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大学理念[1]。主要表现为,在以人才为本、科技强校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未来信息化社会对各类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针对不同教育培训对象,适时修订完善教育教学制度,避免出现制度老化、僵化的现象,使其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持久的生命力,并在各类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发挥有效作用。

新时期、新阶段,院校的教学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探讨新阶段院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变经验型管理为科学型管理,不断提高院校教学质量。建立院校质量管理的领导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教学程序控制系统、教学评估系统、教学质量考核系统和质量改进系统,形成一套操作性强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2.1改革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潜力,充分发挥融合优势,盘活、开发现有资源,打牢信息系统建设的社会基础。积极推行联教联训联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统筹安排教学任务、经费和物资保障。积极加强联合协作,在院校、研究机构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完善邀请知名人士讲学制度,健全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资源促进人才培养。2.2完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加强督导,构建经常性教学质量检查、系统性教学工作评价、社会反馈性评价“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定期组织专业和课程评价。完善各级各类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指标体系,进一步健全教师业绩评价机制。引入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完善科研质量保障、科研项目监督管理制度,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科研任务。2.3创新有效措施激励机制。加强事业激励,努力争取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让更多的骨干教师在教学科研一线、在重大任务中、在重要岗位上增长才干、展露才华。加强文化熏陶,总结提炼体现教育领域的文化主题,架构起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体系,进一步激发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3强化教学督导检查监控。

教学督导是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须从教学执行系统中独立出来,按照管理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独立开展工作。3.1以督为主、导为辅,努力做到督导相结合。以教学为中心,是国家办校方针的重要内容,反映了院校工作的客观规律。因为,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基本实践活动是教学,这就决定了院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落脚点是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督导员以课堂教学督导为重点,按照“寓导于督,督导结合,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的思路,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每月制定听查课计划,检查教师授课情况。本着“督要严格,评要中肯,导要得法,帮要诚恳”的原则,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作出评价并反馈信息,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有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加强教学督导与监控,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稳步提高。3.2参与决策,推动工作。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座谈会、专作者简介:周冬梅,女,硕士,副主任医师。题研讨等形式,收集整理教学管理工作意见、建议,并及时提供给决策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经过分析采纳,制定、修改和完善有关教学管理的文件。教学督导工作在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同时,应积极与其他部门协作,广泛参与学院的专业规范、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重大工作的研讨和论证;参与新教师培养工作,对申请上岗的新教师进行教学审定;参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盲审工作;参与教学竞赛、优秀教师和先进教研室评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为大学校长和教学决策职能部门提供咨询建议。3.3专项督导,常规检查。学院成立教学督导员,督导员通过随机随堂听课、跟踪听课,重点监控,检查授课质量,指导并督促院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学督导的作用:在听课检查中,既肯定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的教学态度,又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在学生上课检查中,既能监察学生到课、听课及课堂秩序等情况,又能在课后与学生促膝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每学期对各单位教学准备工作、各级领导深入教学一线、跟班听课、学员自习、期末考风考纪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开学初检查各项教学准备,期中全面检查教学各环节,期末检查复习考试。教学督导每学期随机抽查全体任课教师的教案,并做好详细抽查记录作为教师期末考核测评的依据。

精细管理是上世纪50年代发源于日本丰田公司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资源浪费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强调战略目标的细化、分解和落实,就是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把抽象的战略、决策,转化为具体、明确的发展举措。4.1贯彻精英教育思想。要贯彻精英教育思想,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以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以精干、得力、顶用为基本目标,坚持严格遴选、逐级考核、全程筛选、动态管理的基本制度,采取小班化、研讨式、开放型的教学方法,集中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重点关注和精心培养,为未来国家建设发展培养精英。4.2坚持质量为本意识。坚持“质量为本”的观念,创新教学管理方法,要切实做到“三个转变”,即由过去的讲授式、灌输式为主,向研讨、案例、专题转变;由习惯依靠黑板、粉笔、实物等传统媒体向运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模拟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变;由统一教学模式向百花齐放转变,加大选修、报告、讲座课的比例。只有如此,才能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使每一个问题都有专人负责。4.3注重树立精品标准。教学工作是院校最基础的工作,教学创造力是院校不断开创教学新局面的不竭动力,是衡量院校教学活力、潜力和实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因循守旧、按部就班而没有教学创造力的院校绝不可能发展成为一流的院校[2]。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和质量制胜的观念,用精品标准提升教学质量,树立向课程要质量、向名师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的精品理念,更加注重由“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

教学评价是提高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改革院校教学评价,必须坚持综合评价和专项评价相结合,进一步明确评价目的,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评价程序方法,实现教学评价常态化运行,使教学评价更具科学性、客观性、规范性和权威性。5.1认清形势,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开展教学工作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院校坚持以学员为本、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命的办学理念,按教育规律办学,按人才成长规律教学,按科学管理方式治校,确保教学和人才培养应有的质量。要切实端正评价思想,牢固确立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确保院校办校育人的正确方向。要坚持从严治校,牢固确立治校务必从严的理念,严格贯彻落实法规制度,遵循人才培养的特点规律,形成规范有序、运行高效的管理育人机制。要坚持质量立校,将“以教学为本,以质量立校”作为院校最根本的办学理念,作为院校的旗帜、形象、追求和精神,确保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5.2理清思路,进一步改进教学评价组织实施。针对院校特点,遵循院校教育规律和现代评价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在评价方法、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评价过程方法、评价工作关系上,找准问题,抓住关键,促进院校全面建设。在评价方式上,实现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有机结合,内评是保证,外评是促进,通过内评增强适应能力,通过外评提升办学水平。在评价内容上,坚持以办学状态评价为主,坚持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以专业建设和课堂教学质量建设评价为主,进一步拓展为对教学条件、教学状态、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在过程评价上,注重发挥导向作用,应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教学评价与其他工作评价集成起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督促作用和激励作用,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5.3抓住关键,进一步创新教学评价管理模式。教学评价是对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考核评价,要加强目标化管理,根据担负的教学任务,从评价方案形成开始,就要制定评价中期建设规划和年度目标,以目标引领教学改革落实,建立和维护真实可信的教学状态数据库,一步一步抓好落实,促进教学评价向常态化发展;要实施工程化推进,按照工程施工管理的办法,对院校自身教学状态、水平和建设发展进行认真梳理,把院校每年组织自评情况和专业、课程等评价情况纳入考察范围,加强过程管控,实施节点控制,确保教学评价工作有序展开、有力推进、有效落实;要坚持全过程管控,细化教学和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标准,制定详细的教学质量管理控制流程图,使教学和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各个关口都有明确、清晰的质量标准,并建立和维护教学工作状态数据库,认真采集、整理和发布日常教学基础数据,为规范管理、深化改革、自我诊断并寻求解决对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8.

职院教学管理创新途径论文

(一)。

一、电大远程教育当前的教学管理工作状况。

开展有效的教学管理工作是保证电大在未来推动远程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因此,电大的相关研究人员必须着力推动其教学管理的全面完善,但是,就目前教学管理的状况来看,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极大阻碍了现代化的远程教育工作的更佳发展。

(一)教学管理理念离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还有一定的差距。

1.电大对于远程教育工作开展的教学管理在招生、教学安排等方面,无法实现对于远程教育特色的全面体现,现有的管理观念更新不足以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如招生系统并未对社会的真正开放,让需求者直接上网点击申报、注册、缴费等,无法打破真正意义上的时空限制。

2.当前电大组织学生进行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主要以自主性与协作性的小组学习为主,在教育过程中给予了学生充分地自主性权力,而且也能够达到在最高程度上对于他们进行合作学习的意愿的充分尊重。但是,学生并未能够在这种自主资源的环境中达成预期的良好学习效果。这种问题反应出校方对于办学与教育管理目标的设定,与学生的主体性学习需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离。

3.电大一年只进行春、秋两季的招生工作,并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学生学习分为每年两个学期制学习,也限制了学生要求面授学习的时间。另外部分基层院校依然每学期主要以集中授课的方法来组织学生学习,造成成人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重大压力和难以调解的矛盾,失去远程教育的意义。

当前电大在安排教育教学的内容时,一方面存在着滞后于现代化的知识时代发展状态的问题,使得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授难以真正地满足学生掌握有效知识的需要;另一方面,电大安排的课程教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鲜明的普及性,学员们所接受的大部分都是相似的内容,而无法真正地应对不同专业、不同职业、不同行业等的不同需求,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之上展开创新化针对性的高效分类教育,这就降低了远程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方面,电大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普遍利用教师讲述,而学生听讲记笔记的形式,这样不仅降低了远程课堂的活跃度,还使得学员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解答疑问等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电大实施的远程教育还缺乏灵活全面的教学课件,教学内容的设置难以满足学员对知识数量及知识质量的要求,不利于学生通过远程教育实现切实有效的进步。虽然目前电大也根据地方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实践总结,但创新性不足。

(四)教学管理缺乏对学生的全方位重视。

电大远程教育学员一般都处于虚拟的学习环境,教学管理也通过远程网络来进行虚拟管理,管理者很难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行为监控,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与考核存在着极大程度的随意性。同时,远程教育学员入学时,存在较大的基础差异,从年龄、学习基础到学习动机等方面都相差甚远,这就使得教育教学工作难以真正地达到对于所有同学需求的有效满足。而且,远程教育院校以及国家远程教育管理部门,对于远程教育的重视,更多地倾向于对于远程教育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等的确立,以及员工的技能培训和财政问题等,而不能如实体的学校一样,加强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身心状态以及学习困惑等的辅导与解决。

二、电大完善其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的策略。

远程教育工作在现代社会是迎合社会时代发展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事物,它本应具有全面的教育优势,能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的进步提供极大的助益,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其作用的实现不尽人意。推动电大远程教育工作教学管理的有效完善势在必行。下面就具体地分析几点完善的策略:

(一)积极革新管理工作理念。

1.推动创新型管理的实施。新时期管理人员在进行远程教育管理工作时,要积极地完善并革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并利用高科技的管理手段开展管理工作。一方面,要突破传统的管理工作理念的限定,在管理工作中逐步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致力于以全新的眼光实现对远程教育管理工作的持续调整,从部分调整到整体转变,推动管理工作循序渐进地向更高的水平迈进。另一方面,努力加大对于新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并通过实践练习实现对于这些新技术的有效掌握,利用全新的网络功能辅助开展远程教育管理工作。比如,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云管理方式展开对于全体学生各方面资料的精细化管理。

2.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学管理者在当前时期要努力地破除传统管理中的局限,朝向扁平化的柔性管理转变,努力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彻底将指令式的教学转变为服务性的教学,以学员的实际素质状况作为基础推动生本教育的开展,保证教育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的选用、教学评价的制定等都能够尽量满足最大部分学员的个体化需要。其次,教师遵照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开展管理工作,还要在帮助学生做好基础课程的选择之后,放宽对于学生的限制,引导学生以其自身的学习需求及自身工作、学习与生活的状况作为指引,选择合适的选修课程、学习时间与方式、结业的年限等,为增强师生间远程教与学的协调性营造基础条件。

3.开展具有远程特点的招生管理。首先,管理人员要着力完善招生系统的功能构建,帮助学员进行自主的网上报名、注册以及网上自动审核、验收等,使新生在参与远程教育的最初阶段开始,养成利用远程系统设备进行学习的习惯。其次,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远程教育所具有的虚拟性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来组织开展招生工作,着力突破传统的一年两招的招生方式,进行随招随学,帮助参与远程教育的学生提前做好对于其他方面的学习以及其生活和工作等,以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远程学习。

(二)变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电大进行全方位有效的远程教育管理工作,还必须着力推动教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的转变,保证教学的开展具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及能够激活课堂氛围的教学模式作为支撑。要变革课程体系,电大就要在当前开展远程教育工作中努力引进社会职业需求,建立教学与就业的密切联系,从教学内容设置到人才培养计划再到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都要着力体现对于就业问题的重视,使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够达到对于学生身心素质、知识能力各方面有效发展的帮助。要转变教学模式,电大就是要在远程教育教学中凸显其自身的开放性、自主性、多样化的特点,从教学内容的传承与革新到教学面授与虚拟教育的和谐统一,为学生提供进行自主高效学习的有效支撑,以保证教学的全过程监控得以顺利实现。

(三)加强对于学生质量的管控。

1.重视招生录取时各种生源的类别层次划分。电大在当前展开远程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大对于生源质量的控制,可以按照年龄阶段、知识基础、学习动机等对生源加以差异性的入学考核,并将相似生源归为一个部分,尽量保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实现对于不同生源的针对性。

2.重视实体监管和虚拟监管的同步落实。电大要努力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生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从而借助评估来实现对于不同生源的质量管理,并且通过构筑社会监督和院校督导的体制,推动实体监管工作与虚拟监管的同步落实,从而使生源各种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

3.合理结合社会资源齐抓共管。电大还可以与社会上企事业单位、其他院校、政府机关等稳定性的组织构建有效联系,主动向他们汇报相关生源的状况,并由他们对属于本组织的生源进行定期的实体考核,推动电大与其他组织对于生源的共同管理,同时也提升社会对于电大学生的认同度。

(四)做好对于教师的管理工作。

1.健全现代化高科技的教师队伍的建设。电大管理人员实施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驾驭能力,确保他们能够全面应对网络教学的各种技能需求,并尊重网络教学的规律展开教育工作。为了达到此种对教师的管理目的,电大可以着力构筑一支稳定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良好教学理念与服务意识、熟悉多媒体信息技术等的教师队伍,借用他们的力量来推动教育工作的持续高效进行。

2.完善教师层级划分机制的建立。电大管理人员要针对选定的教师队伍,按照专业擅长、素质能力等的不同来对他们进行层级划分,分层级对教师队伍进行进一步地培训完善。然后,利用不同分级的教师来组织开展对于不同类型生源的教育,全面促进教师的才尽其用以及生源的有效学习的实现。同时,电大还要为教师和学员制定完善的考核提升机制,即在某部分的教师在达到其教学的较高等级的水平时,将其提升为上一级的教师,并为其配发较高的薪酬待遇。

3.组织教师完善课程内容制作。电大在组织开展远程教育时,还应当着力组织各层级各部分的教师,针对其所教育的学生学习需求、学习基础等实际状况,来开展对于精品课件的编制以及示范工作,为完成教育的实施全面化、实际性、创新的教学内容。

作者:潘琳单位:福建省广播电视大学宁德分校。

(二)。

(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后,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想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则需要学校在教育方面多做努力。学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还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要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二)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等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逐步实现了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这些变化形式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和推动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三)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增加和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也为此在进行着不间断的教学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而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要想能够获得良好的成效,必须进行教学管理改革。这样,高等院校才能在教学管理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发展和提高人才质量。

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己经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了。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应努力转变教学管理理念,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和发展,促使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注重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创新培养,以改进教学方式并提高教学质量。

(二)推进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的提高。

教学管理者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的实际状况。为此,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素质是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教学管理者要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学习,加强自身对教学管理理论的掌握,并将其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充分应用。其次,教学管理者要打破传统的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联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听取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以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民主化,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高职院校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缺失和错误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正常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状况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首先,高职院校应该摒弃借用的教学管理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其次,高职院校应该完善自身的管理机构设置问题,以实现自主发展。同时,高职院校应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制度,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使其在教学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结语。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与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相比,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的发展就有些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的发展。为此,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进行相应的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这不仅能够促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改革和提高,还能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于苏霞单位: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三)。

一、浅议高等职业学校管理模式的不完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响起,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优化学校管理的重要性,并不断倡导学校在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性,但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仍具有一些管理不完善的问题。

1.1学校教育管理职能上的不统一。

从我国的教育管理来看,教育部是我国教育的中央机构,并对整个教育系统实施宏观管理。然而,在省市地区高等职业归属于教育厅的高教处管理,而中等职业教育则由职成教育处负责,所以,这就造成了职业教育在管理职能上的不统一,形成了管理分裂的局面。另外,在这种分离的管理局面下,就使得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培训证书管理与职业教育分裂的管理体系。因此,这种分裂的管理体制不仅影响着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还阻碍着高等职业管理模式的革新。

1.2学校缺乏优质的师资管理条件。

学校的师资管理对教育质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并决定着学生知识接受程度的优劣。然而,从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来看,大多是采用兼职与专职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这就使教师资源出现了普通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共享,并在社会上招聘兼职教师来弥补教师资源的不足的状况。久而久之,高职师资力量也就出现了素质较低、专业性不高的现象,进而使得整个教学的成效降低,没有实现高职的特色化、优质化办学的理念。

1.3教育过程中的内部管理不到位。

教育过程中的内部管理不到位也是目前较为常见的管理问题。目前高职教育主要分为公办与私办。私办的社会高职院校以企业的形式运营,由于其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其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求降低成本、缩减管理人员,这就使得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管理人员少、管理不到位、教育质量低的问题。而由高校承办的职业学校仅仅也只是多设了几个管理部门,没有真正地实现管理的全面化、制度化。

教学管理的组织方式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教学模式的传统化。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就使得学校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采用以教师为本、全日制、封闭式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不能推进教育活动的优质化、高质量完成,最终导致学校教育失效。所以,教学的管理组织方式效率不高也是当前学校管理模式存在的一个不完善问题。

高等职业学校是我国教育特色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教育推进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为了保证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人性化、健康性、有效性实施,就需要优化其管理模式,实现其管理制度的创新。下面笔者就实现高等职业学校管理创新化的措施进行相关分析。

“教育要发展,观念要先行”,这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促成教育创新,解放教育思想的新概念。所以,在推进高职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坚持学校管理模式创新化的办学理念。要实现创新性的管理模式,就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以发展的眼光着眼于学校管理模式的优化改革,实行服务性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形成多元化、灵活性的管理实践形式,推进我国高职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化。

2.2助推高职学校管理模式职能的统一化。

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出现了管理职能不统一、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培训证书管理与职业教育分裂的管理体系,所以,在实现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就应该改变这种分裂的局面,以为实现管理模式改革的便利性打好基础。在助推学校管理模式职能统一的过程中,就应该积极倡导对职成教处与高教处的调整,以实现两者的统一,并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统一的管理体制,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模式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2.3实现高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模式的优化。

对于高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模式的优化重点在于提升学校整体的师资力量。提高学校师资力量首先应该革除兼职与专职结合的管理模式,让学校建立属于自己的师资库,以避免资源共享的冲击,并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另外,对教师进行培训,不仅要实现教师的专业性,还需要对其教学技能进修培训,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以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实现师资管理模式的优化。

实现教学管理组织方式的创新性,首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从以教师为主的形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增强知识的流通性。其次,还应该增加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实现多元化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尊重学生的想法与思维。最后,还应该实行有效的竞争机制,以竞争推进办学积极性,以机制实现教学的创新性,从而促使整个教学管理组织方式更新颖、更优质。

三、小结。

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彰显学校特色、凸显教育优质性的重要方式。所以,为了实现学校办学的与时俱进与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以及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为实现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找路子、找方法。

职院教学管理创新途径论文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既面临着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也面临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这种转型使得我国高职教育处于市场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背景之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要求高职院校一方面必须采取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必须面向市场办学。这种新的变化大大增加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内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比如,教师流动性的增大,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增强,给师资建设和管理增加了新的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又如,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学生缴费上学成为教育的消费者,学分制的推行给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系列新的变化要求高职院校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作保障,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处在转型期的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一)教学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充实。

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势头良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管理人员不断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然而,一些原有的思想观念仍然影响着教学管理者,管理的专业化意识还不够强。例如,行政管理仍然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就限制了师生的主体意识,不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增加了管理的成本。

(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够合理,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偏低;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大部分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技能却不尽如人意,在教学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实践、实训教学的比例和质量都需要大力加强。另外,许多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创新方面动力不足,知识更新的意识不强,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管理体制指教学管理的领导模式、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管理权限界定及相互关系形成等根本的教学领导制度和教学组织制度。尽管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设置了二级学院,但相应的教学管理体制并没有完善。校院两级的教学管理部门在具体职能分工、职责关系方面没有完全理顺,在教学管理的某些环节上存在重复和矛盾。校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权限过于集中,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繁杂的日常事务中,疲于应付,影响一些重要职能的有效发挥。同时,部分高职院校新近设置的二级学院并没有完全成为一个实体的教学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教学管理权限,教师也受到一定的局限,影响了教学水平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体制上阻碍了教学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是指教学管理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规则,具体表现为教学管理的工作程序、业务规程、业务标准等工作制度和工作推进方式。教学管理的运作和顺利推进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否则便“无法可依”。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教学管理的某些环节由于没有建立相对应的制度,显现出随意、不连贯的特点,人为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凭主观经验去处理。没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一方面容易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缺乏合理的依据,使得管理工作事倍功半。

(一)进一步树立规范、合理的教学管理理念。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要科学有效地开展整个教学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树立规范、合理的教学管理理念,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行为。具体为:在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的管理中应持有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定位理念,在经过准确的社会、企业等调研及全面分析后,方可根据院校自身的实力制订和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内容和教学计划等;在教学运行及管理中要以维持稳定、有序的教学秩序为主要工作原则,要严格按规范化程序执行各种教学安排,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观念安排教学进程和实施各种课程的教学;在教风、学风的建设过程中,坚持以规章制度为准绳,加强管理的规范化意识,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加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树立规范、合理的育人观念、管理观念。

(二)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及管理队伍建设。

在教学及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根据高职院校发展目标的需要,制定合理、规范的发展规划,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根据“以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引进和培养并重,多渠道、多形式利用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发挥每一位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每一位教师及管理人员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科学合理地安排岗位及分工;在教学及管理中要增强高职院校与教师及管理人员的情感沟通、决策沟通、目标沟通、过程沟通,让教师及管理人员参与院校的一些重大决策活动,以增强他们的自主管理;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拓宽教师及管理人员视野,提高双师素质。要不断增强对教师及管理人员能力的开发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通过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健全激励措施来感染人、引导人、规范人和激励人。

(三)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激化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而动机通常是与人的心理需求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的教学激励机制能激励广大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能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和教学氛围。因此:

一是要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人事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根据学校的规模、编制和队伍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职务岗位,以岗定人,形成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移的人事管理新机制。加强对教师的聘后管理及履职考核,健全和完善对教师岗位责任落实监督、检查和考核的多元、开放的评估机制,按照客观公正、民主公开以及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与终结相结合的原则。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明确考核的程序、办法,建立写实考核档案,把写实考核结果与教职工聘用、评职、晋级、奖励挂钩,逐步实现教师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从而推进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实现学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

二是要建立学校用人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必须有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制度相配套,这是搞活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机制,调动各类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关键所在。坚持按劳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将岗位工资待遇与绩效、贡献挂钩,向优秀拔尖人才、关键岗位倾斜,形成有利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分配激励机制。

三是要建立岗位竞争机制。要将整体工作量化,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客观公正地制定竞争上岗规则,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上岗制度,将政治业务素质高、适应岗位工作能力强的教师推上合适的教学岗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同时也要通过岗位竞争淘汰不适合教学岗位的教师,淘汰人员作待岗处理,督促其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准备下一轮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上岗可以激发广大教师的竞争意识,增强工作压力,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形成科学的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

(四)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监控机制。

教学监控机制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精神体现和核心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监控机制能健康有效地运行,那么在教学基本条件的支持下教学质量就有保证,可以说抓住了教学监控机制就抓住了教学管理的关键。首先,要从进一步完善考试制度入手,加强考试管理,在考试中充分体现教学监控的能动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加强考试管理。

一要努力实现教考分离,实行标准化考试。考试结束后要进行试卷分析,做出结论,考试结论应纳入任课教师的教学档案,作为教师晋职的依据。

二要把试卷公开。考试结束后,按照有关程序批阅、复查、登记成绩、分析结果,成绩报送相关部门后,再把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成绩的真实性,避免教师打分的暗箱操作和神秘化。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常规教学检查的力度。教学检查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备课教案、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实验实践教学、学生上课情况和学习情况,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教学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有组织的定期的全面检查,也可以是领导、专家和相关部门进行专项检查,教学检查自始至终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检查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应该建立在科学化、制度化的基础上,实现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和单项检查相结合,领导检查和专家检查相结合机制的有效运行。只有这样,所得出的检查结果才真实可靠,公正合理,准确全面,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教学检查最主要的是把检查得出的结论计入教师的教学档案,作为晋职晋级的依据,同时和奖金、津贴挂钩,使教学检查真正发挥出鼓励和鞭策的作用。再次,要疏通学生反馈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意见。要把学生反馈意见作为教学监控的手段之一,就得按照教学环节和教师素质及教师应当履行的职责的基本要求来访问学生,而学生应该根据自己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实际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和选择。其最有效、最简便的做法就是按要求设计无记名的调查问卷,组织问卷调查后再适当处理,形成结论,并将学生反馈意见和教学检查结合起来,实行奖惩兑现,利益挂钩,晋职参考。这样的监控是其他方式不可比拟和替代的,其作用显而易见。

管理会计实践与创新探讨论文

管理一般就是指在一个较为固定的环境当中,在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下进行相关的规划和管理等活动,在整个管理活动当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要求来开展管理活动,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房地产管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房地产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系统,在工作当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只有保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在房地产管理活动中,对于管理的内容和管理的模式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创新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要使用新的方法和以前从未有过的手段去开展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创新才能呈现出更大的意义。

2、房地产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房地产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当前我国的房地产管理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非常多的不足,这些不足也成为了制约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想更好的促进房地产行业发展就必须要加大创新的力度,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同时在工作中还要不断尝试新的管理方法,从而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2.2房地产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房地产管理创新工作当中需要很多人、很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房地产管理创新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积极意义,它能够使得整个房地产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每一个环节的改革和创新,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利用相关的资源,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这也使得我国的房地产管理行业逐渐的走向了信息化管理的道路,所以在管理模式上也不断对其进行有效的发展和创新。在房地产管理创新活动中首先就是要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变革,例如:可以建立一个比较详细也比较全面的奖惩制度,使得员工的利益和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从而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3.2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各个行业要想得以立于不败之地,人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企业的发展中人员的个人素质和知识技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一个企业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同时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建立适合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培训管理系统,确定培训项目与内容,使受训者了解其在房地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培训管理系统的建立,首先从建立培训管理制度与流程入手,再将培训内容细化。很多从事房地产工作的人员都不是进修房地产专业的人员,大多数人员都由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跨行进入,专业技能相对薄弱,专业知识差。所以,在培训前,需针对不同的人员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摸清每一个员工掌握技能的情况,在哪方面的知识缺乏,再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排班,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以使培训效果达到最好。在房地产管理过程中,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固然重要,对于基层员工的人才培养出很重要,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人员素质才会整体提高,房地产业绩才会整体提高,管理得到提升。

对项目管理进行有效的创新在整个房地产管理的创新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不断的进行管理项目的创新就能够更好的扩大房地产企业的业务范围,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另外一方面,房地产的开发范围是非常大的,在房地产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所以只有不断放宽自身的经营范围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契机,提高企业面对风险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得资源能够充分利用,更好的推动房地产的发展和壮大。

3.4信贷政策的创新。

由于信贷体系的不完善,使房地产的发展的资金不流通,阻碍了房地产发展的步伐。因此,需要对信贷政策进行创新。例如国务院新出台的调节政策中,要求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必须高于百分之六十,贷款的利率是基准利率的1.1倍。这样,就限制了投机购房和房价的过分增长,减少了金融风险,进而促进了房地产的健康发展。

3.5土地市场管理的创新。

在创新实践当中,最为基础的环节是十分重要也是容易被人忽视的,所以要加强对土地市场管理的创新,要不断丰富土地的供应途径,另外对于那些闲置的土地要进行合理充分的利用,从而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建设用地进行一定的处理,从而也节约了土地资源。对于土地的管理,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其自由发展,从而出现一些弊端。

3.6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

城市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支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越来越好,房地产开发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的发展模式要不断创新,需要政府各个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改变管理模式,探索新的管理方法与发展道路,以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平稳的发展,使房地产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越来越好。

4、结语。

在房地产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减缓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速度,所以在房地产管理活动当中一定要适当加大创新的力度,从而也有效的避免了传统管理模式当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职院教学管理创新途径论文

当前,在许多人眼中,职业学院教学只需教师把知识和技能简单传授给学生即可。因此,大多数职业学院的教学管理也基本是以行政制为主,而以行政制为主也就使得职业学院的各管理层都会设置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管理学校教学。这些管理教学的规章制度一方面来说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确实有一定成效,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教师的教学管理作用的缺失。因为,学校管理层所设定的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都可能会限制教学活动的改革和创新,使得教师没有办法在本应作为主导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基于上述弊端,我们需要改变这种以行政制为主的单一性的教学管理,不应再基于简单教学的视角,而应基于教学学术视角,把职业学院的教学管理变革为以教师和行政共同管理的综合性的教学管理。只有减少行政方面的干涉,让每个教师的教学过程变为可自主掌握,可钻研创新的教学学术活动,方才能积极调动职业学院教师群体的教学主动性和创新性,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下面,我们分别从几个方面来具体谈谈职业学院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一、主张“教学学术”的教学管理观。

“教学学术”在《学术水平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中提出。“教学学术思想不仅对教师树立教学学术理念,把教学工作看作是专门的学术研究提出了要求,而且还对教师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中希望得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才能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要求。另外,在教师教育中要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形成学者共同体。教学学术扩大了学术的范围、促使教师正确认识大学教师及其教学、促使教师努力地研究教学以及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从而有助于大学教师提升教学学术水平,进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要将“教学学术”教学管理指导思想切实地运用到职业学院教学管理过程中,这首先需要学校的行政教学管理者要清晰认识到“教学学术”对学校教学的重要作用,并且思考如何将“教学学术”思想详化为教师教学管理制度。值得注意的是,此项教师教学管理制度不能呆板、生硬,而应是灵活、变通的,应使教师可以很好地接受、明白钻研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此外,学校的行政教学管理者除了制定一系列的“教学学术”教师教学管理制度,也可以制定相应的“教学学术”教师教学激励政策,通过激励机制来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以“教学学术”观来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地把“教学学术”带入到教学实践中,譬如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而调整教学计划,积极参与“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主动参与“创新教材”“新课程”的研究和制定等。

二、开展“教学学术”的教师培训。

就职业学院行政教学管理者而言,开展“教学学术”的教师培训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因为“通过入职后的培训,教师可以获得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和完善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不断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对教学学术的要求。”假若职业学院行政教学管理者想要教师可以高水平的教学,就应以“教学学术”思想为指导,为开展“教学学术”的教师培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教师培训可以包括如定期邀请高水平的教学工作者来校举办讲座、也可以实行学校同行内的教学观摩、教学讨论、教学指导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打造“教学学术”的教学队伍。

对于职业学院而言,“教学团队就是指基于不同学科或者专业的不同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等为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以与之相关的课程或者专业为平台建设教学团队并且这样的团队是一个正式的群体,这样的正式群体必须具备明确的发展目标、合作精神以及科学的组织结构。……教学团队是以个成员之间有效的合作以及团队成员的共同愿景为基础的,并且通过团队中的成员共同参与课程与专业的建设、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改革,从而能够帮助具有相似背景和专业知识结构的教师进行合作交流和探讨,并且分享其在教学学术活动中取得的实践经验;有助于团队中各个教师之间已有知识的相互补充,从而从整体水平上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进而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教学团队可以在一起商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教学资源的整合等,教学平台的创建等,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并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基础。当然,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都需要一个优秀的的教学学术领头人,因此,行政教学管理者在组建教学团队的同时应格外重视团队教学学术领头人的选拔。总的来说,职业学院的教学工作可说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必须这一方面,从教学学术的角度去改革职业学院的教学管理才能调动教师群体的教学主动性和创新性,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傅**单位:******学院。

职院教学管理创新途径论文

高等学校泛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在我国,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概念等同于大学。如果说教学工作是大学所有工作的核心,那么教学管理就是大学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的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手段,使教学相关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目标的过程,它是教学秩序正常运行强有力的保证。常规的教学管理活动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状态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以及各学科、各专业、课程、实验室、教学中心、教学基地、教学队伍、各类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相关基本建设管理,以及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管理。

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今后十几年内,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改革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为何目前越来越迫切的需要进行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呢?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力保障,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学生是目前高等学校都在实践和研究的问题,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就需要在教学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要求。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高等教育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外部环境来看,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多样化、社会化、国际化、民主化、信息化等一系列变化趋势。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阶段发展到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在15%——50%之间,大众化不单是一种量的描述,而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整体的考察和说明,高等教育大众化直接导致了教育主体、结构、目标、功能、内容、形式、方法、评价等各方面内容的多样化。如果把当年的精英化教育比作象牙塔,那么现在的大众化教育则更像服务站,它让曾经独立的大学与产业、工业、市场、商业、用户等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学本身的发展已经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大学内部也产生了诸如就业、财政、商业化等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的传统大学也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讲授标准等都与国际接轨。从高等教育内部环境看,近年来大家对教育的本质从工具论走向人本论,教学的本质也从教本位转变为学本位,教学内容上开始由传授论转向协商对话论。以上变化必然导致教学管理需要从过去的行政主义的论调转变为服务、保障论,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管理以管理者为中心,强调统一要求,内容僵化,重在控制。这样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高等教育的创新环境了。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高等教育办学环境,我们需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僵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传统的计划式、指令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未来变化。

高校工作的本质是培养人才,如何能够通过新的课程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来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是每所高校都应该追求解决的问题。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建立一个能够顺畅运行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体系是完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各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保证。通过总结燕山大学车辆与能源学院几年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的经验,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仅仅是教学管理部门的事情,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学生部门的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将学生工作部门纳入到创新教学体系中,把学生的科创活动作为创新教学的组成部分。学生工作部门和专业指导教师共同组织实施创新知识与方法讲座、创新成果展示汇报会和大学生科创活动等。创新教学体系中,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部门与部门之间,教师与学工人员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的协调配合。如此,可以构建一个覆盖大学教育各个阶段的学生科技竞赛与专业教学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学生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结合的创新教学体系。

本科生创新教学体系的建立实施,需要学校教学管理方式改革创新的支持,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实施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能很好的为这一教学体系提供制度保障,燕山大学也已经在三个学院进行了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试点,预计会扩大试点范围或全面铺开。校院二级管理后,高等学校的管理重心由学校各职能部门下移至二级学院,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管理潜力。学院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基本单位,其在教学管理的理念更新、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方法及运作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如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教学管理效率低下、师生课堂氛围混乱等[1]。我们必须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勇于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才能使大学的教学管理方法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变革方向,用创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为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作者:张婷婷单位:燕山大学车辆与能源学院。

管理会计实践与创新探讨论文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直接把补偿所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界定为成本价格。环境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及质量下降的付出。环境成本按功能分为环境保护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保护成本指为保护环境而支付的价值,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价值。

(二)环境成本管理。

环境成本管理是与企业经营过程相关的所有资金耗费。环境成本是指在某一项企业生产活动中所需的全部费用。

(三)环境成本管理创新。

环境成本管理创新就是围绕全年环境成本预算目标,进行环境成本预控,从精细化核算人手,用心做好降环境成本工作,引导从标准化的角度,科学预算,对标管理,重点突破,运用有效的环境成本管控模式和财务环境成本核算手段,准确科学的核算和反映产品环境成本信息。进行环境成本分析和目标环境成本管理,积极将先进的环境成本管理经验和思路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之中,使得企业的管理走在前列。

二、环境成本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制造业企业要求得生存、取得发展,必须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将现代国外先进的成本经验和思路引进来,适应我国国企从一般的成本管理扩展到设计技术环境成本、技术开发环境成本、市场技术开拓成本的管理,切实地做好环境成本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一)企业向制造业国际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在国际化环境下,制造业环境成本管理要和国家的法制同步,工作保持常态化和规范化,立足实际,面向未来,在重大经营决策上提高科学性,协同性,专业性、效率性,获得低成本优势,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企业会计准则获得经营利润的渠道。

从财务准则会计利润为收人与成本之差,从中可以看出,企业要实现高利润,一方面是提高单件售价,二方面是降低单件成本,由此降低企业环境成本尤为重要。在经营收人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公司的环境成本可使企业利润增加;在收人增加的情况下,降低环境成本可使利润更快增长;在收人下降的情况下,降低环境成本可抑制利润的下降。

(三)国际趋同发展的需求。

新时期,企业在引进国际先进财务管理会计理念以来,中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成果。不论从环境成本管理研究的思路上,还是在环境成本管理实践的普及程度上,基本上已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在很大程度上接近同步。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成本管理模式研究看,我国对集团公司财务管控目标集中在于集团公司环境成本核算管理和方法设计上。环境成本管理模式的研究顺应我国集团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和企业破产、重组、兼并的深人发展,集团公司形成和扩张的速度明显加快。

三、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成本管控意识淡薄。

现在企业环境成本意识,仅仅将环境成本管理放在了产品生产过程中,重视在制造过程降低环境成本,认为环境成本、效益都应该由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负责。而把各车间、班组的职工只看作是生产者,导致管成本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财务,员工对于哪些环境成本应该控制、怎样控制等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环境成本意识淡漠。

(二)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方法单一。

现代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方法依然为传统管理方法为主,对环境成本规划、预算、执行、分析和量化关注较少,作业环境成本法、零基预算法以及价值工程分析法等先进的管理方法未得到广泛应用。此外,相当部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手段以手工为主,工作正确性和效率低下,成本管理水平受到极大限制。

(三)环境成本管理职责不清。

环境成本管理职责分工的不合理,除了主管财务环境成本的会计师,负责设计与技术制造的,大多数人又不熟悉工程技术,通常是擅长于经济数据的核算与分析工作。导致环境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实际上被游离在技术设计与财务管理之外,使功能与环境成本的匹配,很难在具体产品中得到体现。管技术的不熟悉经济,搞经济管理的又不懂工程技术,隔行如隔山使横跨技术与经济之间的环境成本,变成了各部门不管不行、想管又管不了、还管不好的橡皮指标。

(四)环境成本管理信息化不高。

公司现有环境成本信息管理没有系统的管理平台,不能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环境成本核算,对于财务预算和分析有差距,为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少有的信息。提倡计算机管理、电子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复杂的环境成本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变得十分便捷,数据的准确性也极大地提高,是特大制造业环境成本管理创新管理实践必须具备的。

四、环境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创新思路。

(一)通过信息化平台,建立企业资源共享。

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将会计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将服务、管理和决策三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制造企业全面提升通过erp系统建立企业共享平台,可以大大减少企业人为协调工作量。通过erp平台疏通供应链和生产环节,缓解企业流动资金障碍,使企业能够方便有效地对生产进行计划和管理,促进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科学性,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先进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

作业环境成本法是首推的,它是以“环境成本动因”理论为基本依据的一种环境成本核算方式。它通过作业计划,对作业进行分析,将管理引人更深层次,发现影响环境成本的根本原因,通过大量“云”指标的计算,分析作业产生的原因、作业执行的质量和效率以及作业执行的结果,从而解决影响环境成本的实质问题。它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环境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环境成本计算方法。从环境成本动因、价值链等新思维、新观念出发,把会计学与管理从环境成本发生的根源上展开分析,设计最优的动态价值增值标准,从会计和管理两个方面对作业业绩进行评价,推动改进作业。

(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环境成本控制理念。

制造业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就要摒弃传统环境成本控制的意识和理念,片面强调环境成本控制注重生产环节的控制,以最大降低环境成本和减少支出作为目标。企业在进行环境成本管理工作中也要贯彻推行市场理念,转变传统环境成本控制观念,树立现代环境成本优势效益价值观念,使企业的环境成本与增值有效集中结合,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质量环境成本管理。

产品质量的好坏,是反映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质量环境成本在质量管理保证体系中,明确把企业为保障产品质量而发生的一切必要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蒙受的所有损失。讲究环境成本,是要以维持高品质为前提的。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维护市场的情况下,环境成本最优化原则是我们遵循的模式。产品的质量与环境成本之间有着因果关系,环境成本是因,质量是果,如果把质量保证环境成本c2与质量不受损失的环境成本c3,绘制成质量--环境成本曲线图c1,就能清晰地表达质量与环境成本的内在联系,这不但使我们走出了只有用高环境成本才能制造出高质量产品的认识误区,还能在环境成本项目细化时,为环境成本设计提供可操作的空间。

五、环境企业环境成本创新管理实践。

(一)强化战略环境成本创新管理。

战略环境成本是对环境成本领先的战略型企业对现有生产装置及制造程序进行分析,强调环境成本控制,在降环境成本理念支撑下确保运营能力和竞争能力站在战略的高度重视环境成本管理。充分考虑国内外市场变化,结合企业自身的市场定位,优化环境成本管理,对效益低的或没有的的应坚决予以淘汰,对进行优化后有发展和扶持能力的应尽快进行改造和优化。在今后的管理职能中,重视战略成本管理,把战略目标成本作为决策的必经依据,强化战略引领。

(二)培育环境成本创新管理文化。

制造业应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环境成本管控的文化氛围,创新环境成本模式,推行健康“环境成本优势,创新观念,开展持续环境成本管理”的管理新文化。组织公司认真领会和学习环境成本管理的精神文件,执行工作指导和经验,开展环境成本管理研讨和交流,提高财务人员和员工环境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公司财务系统和子公司之间进行环境成本管理宣讲,总结经验,注重交流,大力借鉴同行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环境成本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产品研发设计理念更新。

进行产品设计和工艺优化,是直接决定产品环境成本的关键因素,要求设计人员依据环境成本效益原则,在保证产品质量和产品占有率的前提下进行环境成本设计。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进,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使用利用率,缩短设计周期,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制造业企业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建立战略同盟,加速产品研发更新速度,在竞争设计中获利。

(四)环境成本管理队伍建设。

在全新的经济环境中,与时俱进,实现环境成本观念的更新、快速组建环境成本工程师队伍、研究开发各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成本理论与方法。特别是制定各类产品的环境成本标准,优化企业降低环境成本和环境成本结构,这是制定成本政策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成本管理体系的当务之急。如果企业管理者具备环境成本控制意识,其下级员工就会贯彻执行其环境成本控制指示,将产品环境成本和效益有效结合,实现环境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五)环境成本指标控制与考核机制。

制造业企业策划建立完善的环境成本指标控制体系,确定指标管控的领域范围,实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考核机制,不断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重点建立指标考核激励机制,确定责任中心,根据每个部门、员工的执行情况进行量化,针对超额完成的部门应实施激励,极大的调动工作积极性,保证环境成本工作持续进行。完善环境成本控制考核体系,设置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周期,奖惩办法,确立责任环境成本,避免部门和人员之间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环境成本管理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环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意义重大。制造业要继续保持中国制造的领先优势,最终走出危机并成功转型,必须坚定不移的继续在环境成本管理和控制上下功夫。一个规范科学全面的环境成本管理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带动设计、生产、物流、人员等整个企业管理的规范化。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