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乡情(优质20篇)

时间:2023-11-28 18:00:05 作者:ZS文王

好的作文不仅仅是字句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能够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启发。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精彩片段,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热情,并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写作技巧。

此心安处是吾乡经典散文

今年冬至,我心清凉。人生匆匆十八载,一枝雪梅的初颜,抵不过易老的时光。这些年,我如一株草木,不美丽,不高贵,却简约、宁静。

人生如寄,缥缈若尘,再浓郁的世味有一天亦会淡白如水。云海一梦,回首前尘,纵然十年漂泊,亦有情可忆,有味可回。

弹指一挥间,我已有好久没有回到故乡了。此次回乡,亦是惦念了很久的事情。还在很遥远的地方,我就下了车,带着自己简单的行囊,想要用双脚再次丈量那片土地。走在熟悉的路途,才知何为尽乡情更切。在这里,每一株草木,每一粒尘埃,与我而言,都是阔别已久的老友,令我生出无限的欢喜。

我的家乡,有山、有水、有房子、有家禽,简约宁静,不着一丝浮华的痕迹,仿佛是一幅大家山水画,山寒、水瘦、素结、安然。

记得屋前有一口池塘。勤劳的祖父种了莲藕,放养了鱼苗。父亲曾多次跟我说起,他年幼的时候,每逢假期,他便会和兄长制作简单的鱼钩,钓上几尾鱼,再挖出几支莲藕,带回家中,让祖母将它们变成一桌可口的饭菜。莲花开时,父亲也会采来莲花,装饰姑姑的小屋,也许在那样的年代,那是一位兄长唯一可以送给妹妹的花朵。祖母说,莲藕也可以做成藕粉,用开水和白糖冲着吃,而莲子亦可炖汤或者熬煮。父亲说,于他而言,莲子与藕粉是那个清贫的年代里最滋补的食材,父亲百吃不厌。我想,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一个池塘改变不了一个清贫的家庭,却可以给他们带来无限的幸福和欢乐。

莲,是人间草木中我愿意亲近的植物,她是红尘路口的初遇,亦是前世种下的善因。而莲荷因她洁净的本真,成了佛前灵性之物。今生,如若有缘,我愿化身为莲,常伴佛前,结缘今生。

冬日里,站在老屋的池塘前看荷,莲落叶枯,万木萧索,虽没有清凉夏日里的风流韵致,但那枯萎的荷梗,随意地散落于池塘里,不事雕琢,独成一片寥落,孤独。无论四季如何更替,她的端雅姿态,从容气质,都不以岁减,不以物移。

岁月既是如此无情,当初又何必无私地给予?

每每回乡,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看望祖父和祖母。我知道,在那远方的袅袅炊烟下,早已有一桌为我等候的饭菜。青椒炒鸡蛋、清炒小河鱼、竹荪蘑菇汤、荷叶煮粥,于我而言,这些简单的饭菜,胜过世上一切的山珍海味。

漂泊在外,我从不饮酒,但回到故土,我却无论如何都要喝几壶祖父自酿的桂花酒。祖父一生爱酒,与酒亦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说,我若不喝酒,饭也便吃不下了,生命亦即将走到尽头。这话不是骇人听闻,祖父爱酒,不是借酒消愁,亦不会醉酒乱事,只是一种单纯的喜欢。年轻时祖父走南闯北,为家计奔波,放逐天涯的日子里,酒成了最知心的朋友。劳累之时,几盏酒下肚顿觉神清气爽,浑身来劲;冬日寒冷之时,喝几口酒,便不再觉得寒冷;赶夜路回家时酒亦可壮胆。久而久之,祖父便对酒有了依赖,无论去往哪里,总是带着一壶酒,时时惦记着。祖父虽爱极了酒,却也是饮之有度,平常时候点到为止,只有逢年过节,一家团圆之时或者遇上多年故友,祖父才会开怀畅饮。祖父酒量极好,极少醉酒,即使醉了,也极为安静,只要好好睡一觉就好了。也正因为如此祖母从不担心祖父会喝酒闹事,就由着祖父喝。

每年花开之时,祖父会从酒坊打来白酒,用菊花、栀子、枸杞等酿成各种口味的酒,然后将其沉封,等待远飞的鸟儿归巢,再开启那深藏的佳酿。祖父并不爱桂花酒,是我年幼时迷恋它的香气,并从遥远的江南水乡带回有江南气息的桂花树,并让祖父载种在门前屋后。自此,每岁十月,桂花盛开之时,祖父便会为我酿一壶桂花酒,无论我是否会归来,祖母亦会将我喜爱的桂花以及荷叶仔细晾晒,供我泡茶。

晴方日好的时候,我会和祖父祖母聚在自家的庭院。祖父坐在那张洒满沧桑的藤椅上,双目微闭,而我则会生一盆炭火,为祖父温一壶自家酿成的水酒。年轻时,祖父学业成绩突出,念完高中便被分配工作。但那时年少轻狂,总有许多浪漫的幻想,便逃离了束缚,背上行囊,踏上寻梦的路途。后来祖父拜了一位木匠师父,从此行走天涯,为他人打器造具。祖父说,那个时候,今日山南,明日水北;今朝风雨交加,明时斜阳万丈。放逐天涯的日子里,虽然少了一份安稳,却用双脚丈量了土地,踏遍山河,遍赏了盛世。也许是因为走得累了,中年后的祖父回到家乡,收起了精湛的技艺,守着祖母和几个孩子,安稳地过日子。

祖父是一本永远都读不完的书。记得儿时,夏夜在自家院子里乘凉,祖父总是给我讲些那些我永远都听不厌的故事。

儿时的欢乐该尽在眼前,可是,只一剎那,就觉恍如梦中,犹如雾里看花,总给我朦胧的感觉。

儿时在月光下读红楼,很喜欢其中的一支曲子: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预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曾有位作家用无常空苦这四个字来评论这支曲子。彼时年少,不曾亲尝世情冷暖,亦无法体味何为无常空苦。直到后来,我做了行走天涯的过客,才那么深刻地明白,人世无常,世间万般,皆有定数,无论起落,都有自身的风骨。就如这曾经喧闹的村庄,我从不曾想到,往昔的青山绿水和人声鼎沸竟成了如今这般苍老的模样。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当行走天涯,横刀跃马,去更广阔的地方追寻梦想。我不是好男儿,亦没有远大的理想,却随波逐浪地离开了故乡。

回乡时,祖父越来越多地跟我谈到死亡,每一次,都给我空前的绝望之感。祖父说,年轻的都走了,只剩些老年的,不愿离开的还守在这里。有一天,这些年老的都会离世,留下一个空荡荡的村庄,荒无人烟。这原本是他们希望的结果,少辈们都离开村庄,去城镇里生活,摆脱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可是真到了那一天,心底却又有无限的荒凉。

我不想去面对,可这自然的定数,人生的必然,我又要如何躲得过?本以为,尝过尘世种种烟火,走过浮世种种路途,我早已可以看淡生死,面对那一方小土丘,不再怅然若失。可是只一瞬间,就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彷徨孤独。原来,我也会害怕失去。安慰他人时有种种豪言,可到了自己身上,却只有空前的落寞。甚至,这一次,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地见一面。这人生百年,沧桑一瞬,来来去去,我如何做得了主。

故乡已无壮年,只有颤颤巍巍的老人,日日夜夜守候着这片土地。而这片土地也早已融入我的骨血,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想,无论我行走至何处,故乡都是我心头永不退却的潮水。

去年夏日,我去寺庙焚香,寺里的师父见我这般年纪,却手持行囊,便对我说,人生无常,放下即是一切。那时的我,以为自己真的可以淡漠如水,抛却一切,义无反顾地背上行囊,从此,不做归人,不是过客,只是天地间一缕飘飞的烟尘,带着一颗漂泊的心,走在注定的归途。

可是,此次回乡,就那样轻而易举地打断了我的柔肠。我本不喜热闹,即便早已随父母在大城市安家,可我依旧有飘零的感觉。多少次,在夕阳将落未落的黄昏,走在人潮滚滚的街头,尽管周围有让人迷恋,让人追寻的热闹,可是只一瞬间,就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地彷徨孤独,这周围的一切与自己毫无瓜葛。然而回到故土,却有一种久违的心安。让我在尘世里找到了一份安稳。这些年来,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故乡的山水依旧那么清明绝净。

我想,以后的岁月里,无论我走到多么遥远的路途,也无论我需要面对怎样迷惘的未来,每当年末,我都愿回到故土。彼时,暂且忘记尘世里的冷暖,卸下一身的疲惫,带着一颗洁净如秋水长天的心,回到心灵的原乡。

曾经说过,我要守着故乡的山水与人情,门前栽花,屋后种树,简简单单,便是一生。等我死去就埋在老屋旁那颗我亲手所种的梅花树下,与我想要守候的人,遥遥对望,不惊不扰,如此这般,安好。但是后来我还是做了那个寡淡的人,将儿时的誓言轻易丢弃于烟水中,甚至忘记了它的模样。人生到底是无情,多年后,我还是选择做了那个薄情寡义的人,连人生最初的承诺都没有守得住,用每年屈指可数的几日回归来安慰自己不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

然而我知道,故乡一直都在,没有远去。就算岁月的风沙历经千年,故乡依旧会是最初的模样。那些年老的乡人有一天会离世,但是,我想,也一定会有我这般的青年,一代代地追寻,一代代地延续故乡的生命。

我想,以後的歲月裡,無論我走到多麽遙遠的路途,也無論我需面對怎樣迷惘的未來,每隨年末,我都愿回到故土。彼時,暫且忘記塵世裡的冷暖,卸下一身的疲憊,帶著一顆潔淨如秋水長天的心,回到心靈的原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故土,這個承諾,我給你,亦給我自己。

此心安处是吾乡经典散文

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据传苏东坡乌台诗案发,受牵连者甚多,其中王巩被贬岭南,歌女点酥同行。三年后北返,苏轼见二人在那穷乡僻壤间竟毫无岁月侵蚀的衰老变化,柔奴反而越长越年轻,越长越漂亮,不由疑问:岭南的风土好吗?象故乡吗?柔奴却微微笑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闻之大喜且悟,便写了这首《定风波》赞美歌女柔奴的美好心灵和洒脱的人生态度。

少读此词,并不觉美,甚至腹腓;如今重温此词,颇有听雨僧庐下的沧桑喜悦,千万思绪纷涌沓来。

我的家园在江南丘陵的一环小山洼里:四周围绕的是山,山上生长的是竹子,竹子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山脚下就是村落。村落被竹山如大海碧波般层层箍得铁紧,独留东北一个缺口,让清淩淩的河水缓缓地穿流出去,消失在山峦起伏之中。

而我是在七十年代初出生在那儿的。我的童年、少年以及青年的一些时光皆在那青山绿水的家园里度过。记忆中最温馨的部分便印在那“家”上,并盈盛着满满的思念。那旋转风车上飞奔的童影;那崎岖山道间飞转的自行车轮;那搪瓷碗里风尘剥落的母亲笑容和父亲古铜色的背脊,以及山间的青竹、山头的落日等等,无不揭示故乡曾经的真实存在,及关于那个家的温暖。但有时夜半醒来,一切之于我又似乎倏然缥缈且已遥不可及。

不知从何时起,故乡遂变成了客栈、旅馆。分明是回到了故乡,回到了家,望见了那一轮山里明月,听见了子规的啼声,却忽然竟生出一种“此生不知身是客”的淡淡伤感。尚未罗缕细思那份久别重逢的喜悦;尽享一分原汁原味的故园美食;或者操着未改的乡音唠叨那些从前故事,欲从记忆的深处掘一点现实的光景,而行装却早已打点妥当,转身留下一条日薄黄昏中渐行渐远的背影,用汗与泪承载再次奔徙的命运,走向天地廓大的昏暗沉沉。

七十年代出生的乡下人在历史的潮涌中,依稀注定要背负宿命的悲哀,一批一批又一批的被赶逐到城市,背井离乡。忽然有一天,故园和家不见了!钢筋、混凝土陆陆续续演示着盛世繁华。在富裕的光环下,乡野间十户九空,门锁生锈,荒草摇风侵窗,鸡犬不相闻声;田地里兔癸燕麦,荒草萋萋,时有蛇虺行于道间。而此刻奔走城市的乡下人,租凭着条件极恶劣的蜗居生存,尽管干着极卑贱且清苦的生活,但仍只能拿取极微薄的工薪,在繁华下呻吟,无可奈何的苟延残喘。寄居的避所便成了仰人鼻息的家。其实遥远的家园依旧存在,只是人回不去了。

那些随父母一同飘泊的孩童们,在成长的岁月里,故乡与家的概念已荡然无存。去年在上海,上海便是家,吃着甜食,家好似甜的滋味;今年在常州,常州便是家,吃着酸食,家宛如酸的滋味;明年若去重庆,重庆便是家,吃着辣食,那么家又变成辣的滋味了。在流徙辗转中长大的孩童,尝够了酸甜苦辣之种种,至于渴盼家的宁静与温馨已是一种奢望。注定一群乡下的孩子将失去故乡与家。在无数次往返家园的人流中,他们满脸茫然的表情,没有一丝欣喜与失落。而将来的“家”在他们手掌中攥紧的诠释已少了许多历史渊源的注脚,而多了些血泪与冷漠的思绪。

我与无数乡下人一样如浮萍般飘泊着,但依旧怀念曾经拥有过的真实家园。那里不仅有许多叔伯妯娌、兄弟姐妹、宗族祠堂,和一座座后山的古老碑墓,而且生长着无数树木花草,飞禽走兽,俱是我依恋不舍的乡思归处。但在物质构造的家园渐次坍塌,面目全非时,心灵的家园亦将飘无定所。我每思及这历史的车轮重重碾碎的人生,钻进骨髓般的痛出苦来,苦出痛来,难以安宁似魔餍。

那一日偶重读苏轼的《定风波》“此心安处是吾乡”之句时,不禁慕羡起那纤柔女子的坦然超尘的人生态度;醐醍灌顶,却正如《兰亭集序》文中云:“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之意。关于人生一些微小的彻悟也必要经历偌长时光的打磨和沉淀,且只在一个契机时心生灵犀如佛祖菩提树下的开悟。此番总算明了:这心若安了,家也便抵达了。

此心安处是吾乡经典散文

漫长的四季,踱了多少尘迹,才抵达心中的芳草地。

一抹暖阳照进影子里,想要揭穿隐藏在睫毛下的秘密。一阵清风徐来,想要重温一下亲切的回忆,重游故地,心海翻腾,你本是尘土,终要归于尘土,当风吹散全部浮云,留在故里的是否依旧是如初的你。

踏上南去的列车,心里装满青春的梦,耀眼的花环伴着诱人的芳香,吸引着你去前行。“一起努力,不离不弃”这是标谤爱的含义,真实是可怕的,所以就容易轻信美好的虚假,以为都是天堂,脚下踩着炼狱,是不是都要经历一次才能明白什么叫做碰壁。一个日子装在一碗岁月里,已淘不出清澈的你,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如今你又在哪里?省略所有的故事,写下所有的诗篇,唯独不能省略的还是那段有你在的奇迹。

叛逆是青春的代名词,多好,那么美,却不知道有一种任性是更为深刻的浪费。那时睡过露天地;夏天的夜晚在出租屋房顶和一帮民工唱歌,那天同学聚会,你喝的烂醉,差点没有掉下去,后来每每想起都唏嘘不已,命大;没钱的时候借老乡的钱度日...... 还有如寄生虫一样生活的好多次逃避,想到这些,心里都在笑自己,傻的够可以,谁让我们都正值那般可以挥霍的年纪。

“你玩够了没有,玩够了就回来”这是你最后的话语,我是一个被你宠坏的孩子,虽已事隔多年,但那句话还是如此犹新,想起你站在我面前说话的模样,一副训导的样子,认真的让人疼惜。如今,我走远了,就不回来了,我寻找了那么多地方,才发现有个安逸住在故里,那是你我分歧的初发地,你注定是个浪子,可惜我不能陪你。一路走来,收获那么多的美景,却无处安放在你一颗漂泊的心里。谁都会有意外,但这次不是你给我的惊喜,忧伤里的泪是天空下的雨;谁都会有错过,但这次不是你给我的机会,一种注定的局早在最初就上演悲剧。颠沛流离的生活里充满着排斥的味道,或许这才配的上你孤傲的心。越是排斥越是要立地,不是成佛而是成就自己。

还有的那点回忆只有在故乡的底线里才渐渐浮现出原状,是呵,我们不可能再回去,乡里的土还是那样,黄的不是黑的;家里的老房子还是那样,泥土砌的墙,青瓦伴着红砖块,像是在提示这里经历过一个年代的变迁,叫八十年代的洗礼;一排排破窑洞现在以更谦虚的姿态展列,宣告着革命的胜利,以父辈荣耀之趋,以煤城塑造之身,这么真实的存在,像是在提醒——这就是历史最深刻的意义。

隔壁的老邻居还会想起过往的痕迹,每一句话都会触及泪滴,每个皱纹里都是经岁月消磨后踱过的沼泽地里面的泥,一提起呵,就沉的不见底。是的,如果还活着,你还会不会来看看故乡里的天和地,现在天很蓝,地也很肥,只是没有水里的鱼和洁白的云,想着老去的场景,也会像隔壁的老邻居,嘴角会浮出不经意的笑意,不会问你打哪来?这些都不重要了,你终归要回来看看这里,因为这里安放着灵魂里的土,心安处的纯。

山林迟老死,萍梗形无迹;万里梦觉醒,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经典散文

有人说:苏轼有这样一种魔力,凡是愿意走近他的人,不管是谁,无一例外会被迷得神魂颠倒,无法自拔。

所以,我一直不敢轻易谈苏轼,因为我知道从他成名到现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一定有很多汪洋浩博的大师们是他的粉丝,在他们洪钟大吕的评论苏轼言辞中,平凡浅薄如我,一支拙笔无论如何也不敢跻身其中去描绘,去对苏子妄论,更何况评论苏东坡的文章已经毫不吝啬将所能想象到的赞美之词给予了他,才疏学浅如我,更容易陷入“班门弄斧”的尴尬。可是做了十几载的中学语文老师,每每讲到《赤壁赋》时,总是会布置学生写“苏轼印象”,而自己总不下水一次,也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于是鼓足勇气,姑妄评之吧。

那一年,初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使我彻底被震撼,震撼于他的天纵奇才。

心智未熟如我,实在难以想象,该是一支怎样的如椽巨笔,方能驱浩瀚江山,千古英雄入尺寸宣纸间,而毫无违和之感;该是一种怎样的恢廓胸怀,方能驭浩瀚江山,千古英雄在尺寸宣纸间又铺陈出一个时越古今,地跨万里的雄浑意境。

更不用说徜徉其中,儒雅风流的周瑜,华发早生的苏子,一个建盖世奇功,一个抒千古旷达情,无论哪一个对梦想之焰正炽年龄的我都是一种诱惑。

所以在那个需要偶像的年龄,被俘获的轻而易主,也是心甘情愿。孔子在齐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我因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落得个三月不知肉味的下场,当然境地与孔子不同。

据苏轼同时代的人考证,苏轼涉及词的创作约在三十七岁左右,有很多词人走在他的前头,并且毕生务词,可是半路出家的苏轼,只是业余作词,就别有一番洞天, 使词意与词境都上了一个档次,最终使宋词有了和唐诗比肩的底气。才高如此,不被震撼就是不合常理了。

余秋雨先生的《东坡突围》我一口气读了三遍,也许会令余秋雨遗憾吧,我越读越丢失了文章里面属于作者自己的文字,只剩下苏轼和黄州结缘的因由。

此后在学习《赤壁赋》时,文字之美已不再使我讶异了,因为真正了解了苏轼“乌台诗案”的始末后,理解了苏东坡在黄州的处境,再去读《赤壁赋》时只剩下钦佩,钦佩他的潇洒和旷达。

所以,我至今想起学习《赤壁赋》的场景是,不记得我的语文老师给我讲授了什么,只记得在他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我泪流满面,同桌问我怎么了的时候,正好老师读到“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我看向同桌破涕为笑。阴霾散尽,乾坤朗朗,只余“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自己做语文老师有十几年了,每每教授《赤壁赋》总有点近文情更怯的感觉,上此文之前,总想搜肠刮肚的阐述多点赋文里的深层次东西,让学生领悟的多些。可是真的教习此文时又不忍随意附会,怕自己一面之辞,误导了学生,从而是学生对如此千古绝唱的佳作会错了意。于是总是一半遗憾,一半歉意的教授此文的文法知识和艺术特色,而很少,甚至不去涉及文章的深层内涵。至于教学参考资料里面关于此文的评析,也都不敢苟同,总觉得那些俗成的评价还是表层的东西。

突然就想起了林语堂先生在其《苏轼传》中说道:苏轼是一个天生的乐观派。是呀,豁达洒脱如此,也只剩敬佩之分了。

《西清诗话》中记载王安石对苏轼评价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是的,如果我们仅从这些中学语文课本上选文来走进苏轼,他确实是个后人难望其项背的奇才,可能只有发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叹。

还好,因为苏轼在贬到惠州时所作的的《定风波》中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中“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才知道自己真正的喜欢上苏轼的原因。喜欢他不是因为他的文才,不是因为他的政绩,而是因为喜欢他的随遇而安。

自古以来士大夫就害怕贬谪岭南,苏轼却能坦然面对,把岭南当作自己家乡。来到了惠州之后,他说: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似乎成了他的乐土,一切苦乐祸福,无足留滞,豁然冰释。

其实,如果你真的读完《宋史?苏轼传》,特别他被贬以后的生活状况,你会突然发现,这个伟人并不绝尘与苍生至上,一辈子的浮浮沉沉,给了苏轼接触各层人物的机会。苏是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纵观苏轼写的诗词文章,不难发现在苏轼一生中身边总少不了朋友的陪伴,我觉得正是这些陪伴造就了一个豁达的苏轼,所以他才觉得“此心安处是吾乡” 。

今天,翻读苏轼与其有人的交往的逸闻趣事,他就像你的邻家大爷,一生颠沛流离、阅尽人世艰辛,最后把这些都化成幽默风趣的笑谈,茶余饭后倚于树根墙角向你娓娓道来,仿佛在讲着别人的故事。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了解多了你会发现苏轼这样一个本该让人遥遥仰望的人物,却是那么亲切、那么活泼,似乎今天还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作为我们的朋友和邻居,与我们谈笑聊天,我们身边,处处还见他留给我们的影响,时时还在用着他留给我们的财富。这就是苏轼的境界,这也才是苏轼留给我们的真正价值。

有人说:苏东坡,一个天纵的奇才,一个永恒的灵魂,一个上天对这个伟大民族的珍贵礼物。作为一个天纵的奇才,我们当然该发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叹;可是作为一个永恒的灵魂,千年来我们迷恋他的正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人生境界,及这种人生境界所演化出的那一份亲切和自然,纯真与随性。

此心安处是吾乡作文

也许有不少人会为谢邦鹏的就业选择感到遗憾,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觉得他应该“处变不惊”。毕竟,既然选择了做自己热爱的事,即使在别人眼里多么微小不屑,我们这颗心也应淡然自适。

相较于其他清华学子或出国深造、或入科研院所、或进神圣大学执教,我更看重谢邦鹏沉入基层,一点一滴地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了解透析的初衷以及那份敢于投身微小、从平凡做起的那份挑战世俗的勇气。

可是,我们很多人做事却只想一步登天,占尽天下便宜。于是,哪个行业工种好,便冲破头往里钻,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干什么,从而不惜放弃理想与初衷。今年,某省高考状元真心地热爱新闻传媒,渴望通过努力成为一个有正义感的新闻记者。可是,采访他的记者们都劝他放弃这个理想,极言这行当有多难云云。状元迟疑了,困惑了。看来,追名逐利是红尘男女难以摆脱的事情。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但又确实很好回答。难,是因为生活不等于理想,世俗的眼光与看法足以让人望而生畏,所以,我们尊重有些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寻求安逸、赚钱、地位高的生活;但我更鼓励人们选择做自己所热爱的事、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有诗句云:黄色的树作文林里分出两条路,一条平坦宽阔,延伸无际;而我选择了另一条,人迹罕至、杂草丛生,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而鲁文-达里奥笔下的玫瑰,因受魔鬼的诱惑,一心想变得有用,于是世界上有了第一颗卷心菜。玫瑰花脱去了漂亮的外表变成了魔鬼诱惑的“有用”,却失去了作为玫瑰独一无二生存于世的价值。我们很难预测谢邦鹏的人生未来,但我们无权否认他当下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要有跟随自己内心的勇气,因为你的心真正地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时说的这句话,令人深思。人世间可贵的不是金钱、地位、名誉,而是自己高贵的此心,吾心是否安宁。做自己热爱的事吧,不用太在意身外的什么,因为心是灵魂的栖息之地。

此心安处是吾乡经典散文

我有幸生活在美丽的虹桥小镇。

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沉思与悠闲的岁月。

九十年代,我嫁到了虹桥小镇的一个村里。在这里生活劳动了六年,六年的时间不是很长,但也不短。现在的我,虽说住在县城,但每到周末都回虹桥小镇的前独树村,我们把那里称为老家。我一直觉得没有离开小镇,那里还住着我的亲人,还有着我的一个生活圈子,还留着我一份悠远而美好的回忆!

这些年里,河岸的杨树,村头道边的草地,应和着荣辉河水的颜色,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村头的小桥,从最初的石板铺旧,几经修筑,坚实的屹立在荣辉河上,桥下是流不尽的河水,桥上是过不完的行人。我经常看见,振翅而飞的燕子和麻雀,扑棱棱的飞过头顶,它们翩跹的身影,消失在村头河岸边书声朗朗的漂亮的“明远小学”里。

来虹桥小镇之前,在我心里,一直没有故乡的概念。十几岁离开出生地在外求学工作。曾经不顾劳累的回乡之旅,惦念逐渐老去的自己的父母,以为有父母的地方就是我永远的故乡。却没有想过,命运的安排,我成了虹桥小镇的媳妇。而从此,故乡这个词赋予了我另一种涵义,并给予了我无限的意蕴。

刚到虹桥时,因我住的小村离县城骑车只十几分钟的距离。所以,上下班回家就在小村里住。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就和公婆去地里干农活。逐渐的和那里的乡亲熟悉,和他们在一起说说笑笑,逗趣海聊。在下岗的那几年中,我成了他们中的一员。乡村生活本身就有不一般的魅力,一眼望去,那一块块有规格的田地,给人增添几分艺术的想象。绕着田埂漫步,吸一吸清新的空气,那风送来的空气里面夹杂着泥土的清香,那清香沁人心脾。看着田里嬉笑忙活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感受到他们生活是多么美好。我渐渐觉得,自已就是被移栽到这里的一颗树,根系慢慢的发展,扎入了新的土壤里,枝叶也开始冒出了新芽。我在慢慢的调整自己的方位,终于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也许是因为家在这里,也许是因为我有了主人的感觉,我对待这里的目光不再陌生。

我开始触摸这个由唐朝就已建成的村落和小镇。整个镇里的民风都很淳朴,文化教育的发达,让这里走出了不少有才能的人。最著名的是前独树村的张明远。张明远是革命将领,官至司令,解放胜利后到中央任职。为纪念这个革命将领,为了把革命精神流传下去,镇里便在前独树的村头,荣辉河的河畔,建了一座以“明远”命名的小学。而有幸与名人同村的我,每次路过用洁白的大理石雕成的张明远雕像的学校,就感觉这就是小村递出的靓丽的名片,也是虹桥小镇的名片之一。我能够在这里行走和驻足,心里感到无比的安然与舒畅。想象着,我的后代在名人的影响下,也定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怀着一种憧憬关注着这个小镇点滴的变化和发展。比如,小镇的建支玛钢集团,从最初的一个个人办的小厂,到如今发展成一个拥有资产10亿,员工4000多名,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的龙头企业。还有新上市的春潮汽车配件公司的高效能高技术的生产,他们带领着小镇人们走向小康生活,他们成了小镇重要的经济枢纽。比如,蓝田农业合作社与朱庄的无公害蔬菜基地,每到他们种植农作物的一块块的田野里,都能见到生长着水灵灵的绿色无公害蔬菜。他们提高种植技术,有序的扩大种植面积,实现产业化经营和多元化发展,实行精细化管理,争取将蔬菜基地打造成标准蔬菜基地、精品蔬菜基地。蔬菜的种植给小镇带来了春天的惬意与惊喜。还有,不断延伸的宽阔的玉滨路与玉石路,宛如小镇张开的翅膀,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来客的脚步。还有那些在不停忙碌着的建筑工地,那是小镇人们在勾画和描绘着更美丽的画卷。小镇,在人们的智慧和勤劳的滋养下,以稳健的步伐,茁壮的成长着。

时光在朝夕转换中前行,而虹桥小镇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初到这里,村里的街道一下雨就泥泞满路,而今,村村都修上了水泥路。路好走了,农民种的蔬菜运出去了,他们的钱包也鼓起来,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了。

五一劳动节与友人一起走访小镇,我细细端详着这座小镇,读着它每一个空白处的未来与前景,浏览着每一条寻常巷陌里的生活内容,参观着高科技、智能化的安全卫士鸿通公司,和高速发展的合泰物流,突然有种感动冲击着我。原来,我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年,才意识到,这里就是我安身生息的地方。这里的水是清甜的,这里的风是和暖的,这里的'人是亲切的,我把对故乡的依恋与寄托投在了这里,投在了这个日渐成长起来的新的虹桥小镇上。热爱缘于了解,源于亲近。我喜欢这座给我扑面而来的亲近的小镇,不光在这里有我的家,我不仅在这里生活过,这里有我熟悉的乡亲,我在这里寻找到了幸福的灵感和内心的方向。从碧绿的田野中,从日渐发展铺满美丽画卷的建设中,我看到了故乡的影子。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的诗是对故乡的思念,而我要用这切切之情表达我对故乡的热爱。小镇用他那博大的胸怀容纳了我,小镇用他那善良勤劳的品行感染了我,让我有了温馨的家,让我的心安定如初。我不在是外乡人,这里有我的家园,我深深的爱上了这里,乃至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此心安处是吾乡”,故乡是什么?是归程,是依靠!而这个小镇恰恰是它能给予了我一份坚实的依靠,让我有一种心灵的归属感,并让我拥有着一份心灵的安定。我这棵被移植来的树,在这里汲取着阳光雨露,我的心已深深的扎根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

心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园,此心安处,便是我的故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作文乡情

初抵这座城市,正值冬末春初,由高处往下看,只见灰灰的房子,灰灰的水泥道路,灰蒙蒙的天空,还有那光秃秃的树枝。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

夜色如浓稠的墨砚,深沉得化不开……我趴在窗前,望着窗外灯红酒绿的世界,总感觉心里少了什么。

年华斑驳如画,回忆散落似沙,再次拾起记忆的碎片,那些难忘的,铭心的,零落渐疏。我想起了故乡,那是一个远离世俗的地方。一幢幢具有乡村风情的小屋散落在苍翠树木的掩映之中,置身其中,恍如远离了所有的都市尘嚣,显得格外宁静。抬头望,这里的星星离大地特别近;白天有空就看云卷云舒;下雨了,那就看雨点怎么落下。夜深人静时,我喜欢趴在窗前,体会“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闲适。春天,我在田野里寻找“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美景。夏天,我和小伙伴们在“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的池塘里划船,一起体会“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那股生机。

或许是因为青春期的缘故,“人生清浅,相见无眠”的感觉愈演愈烈。我忘不了那一张张真挚的笑脸,我们一起在田间嬉戏,你追我,我追你,忘了时间,只有彼此。我们一起在河中捉鱼,弄得一身水,回去被父母好好教育了一番。当我要离开时,他们在身后拼命追赶。不管结果如何,我都很感激相遇。如今的我们天各一方。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某个城市,我们会再次灿烂地相遇。

汽笛声打断了我的回忆,眼前还是灯红酒绿的世界。夜空似藏青色的帷幕,点缀着闪闪繁星,让人不由沉醉。举头而望,是满目星河。其实,天还是那个天,月还是那个月。冥冥之中,我意识到,故乡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着我,它一直在我的心里,不随风而逝,不随花凋零。“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的一句话点醒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是啊,心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心在,乡在。

乡情,自是难忘。拥有,我便知足。作者:八年级王怡源。

此心安处是吾乡经典散文

人世间的每一处角落,无甚区别,所别者只是心境而已。此心若安,何处不是故乡?他乡故乡,原无区别。正如古人所言:既来之,则安之。

人世间忽起的隔阂,淡了那些最深沉最真挚的情感。如此刻天际飘落的细雨,那么细,那么轻,却依旧有一股浓浓的凉意。冬风一起,寒凉刺骨。才明白,一个人的灿烂禁不起一群人的消磨,一个人的初心禁不起人海的吞噬。

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晚来风急,何尝不是?微风或许惬意,疾风直如暴雨,再无惬意可言。那样的风,或许就成了剑客手中的剑,锋利无比,见血封喉。当然,剑客的宿命是厮杀。他的剑或者用来杀死对方,或者用来自刎。正如古龙所言,江湖人的宿命便是永无止境的厮杀,更是那份无可奈何的身不由己。

那片江湖也是这片人海,身不由己的又何止剑客?故而,愁起碧波间。那样的愁,不浓不淡,却如眉间的一颗痣,再也甩不开。有人说点了吧,点了之后,还有淡淡的印迹在那儿。或许,只能安之若素。

苏轼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确,茫茫红尘,心安即可。心不定,愁亦起。心若定,何来那些凄凄惨惨戚戚?正如苏轼所言: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心中沧海桑田,归来便是乡音未改鬓毛衰了。只有那种恒久而恬淡的心境,方得那一缕淡淡的岭梅香。苏轼那样豁达的人,还有高处不胜寒之叹,也就难怪他要羡慕那叫寓娘的女子了。

不止苏轼,连我也是羡慕寓娘的。背井离乡,无乡愁。是的,人世间的每一处角落,无甚区别,所别者只是心境而已。此心若安,何处不是故乡?他乡故乡,原无区别。正如古人所言:既来之,则安之。

那迷蒙的细雨,飘然而落,无声无息,安眠于大地的胸膛。如果说天空是它的故乡,那大地便是他乡。它化为大地的血脉,润泽一草一木,岂不正是安之若素?是啊,顺其自然,便无那如许的惆怅。

心安,原来安的便是一世喜乐!

此心安处是吾乡抒情散文

来此人世,亦不过是用一颗素净之心,去望清自己的本来面目,罢啦!

------- 题记

走走停停,已经走进了上海暮春里,旧梦般的烟波之中去了。

这里是上海的法租界,卢湾和徐汇交界之处,建筑古老,街道风情,到处充斥着浓郁的西洋小资的格调,使人忍不住一次次止步驻足,闭上眼,呼吸冥想,仰望天空,去感受老上海的一场支离破碎般悠长的梦。

老洋房的一砖一瓦里都藏着风声鹤唳和优雅婉约,每条老街都娓娓诉说着温婉凄迷的故事,几条幽静的弄巷深处一幢幢房子皆红瓦粉墙,或尖或圆的屋顶,椭圆形的或乳白或墨绿的窗栊,透过铁艺的黑栅栏,可以看见浓青艳紫的花树如流动的海浪扑眼如帘,参天古树上的苔痕似皮肤里渗出的细密汗珠,又如老者脸上的瘢痕,都是岁月的风蚀陈染,夜刚袭来,一扇扇窗户映出温暖的淡橘色黄光,隐隐约约的飘荡着轻曼的琴声,这便是上海老街上最古老的梦幻了。

然,那浓荫小道里皆是碧绿鲜红,各色花草奇珍亦是端然着,带着各自的妩媚,你只能缓慢踱步前行,仔细思量,方能够窥视其心意一二,是冷漠,是凌然,是风情万种,还是傲娇不惧,都只能在与之相遇且错肩的时刻,瞥一眼它用一种奇珍异兽的目光与自己的目光两相回望时,才诧异着自喃,仿佛悟出了一点天赐的玄机:

“ 原来,那花花草草,天地万物生灵皆是出家之人,处处无家处处家。”

正为着这一点的发现而洋洋自得自乐之时,那花影里 “ 咻 ” ,有一人影掠过,恍惚间看见那是另一个 “ 自我 ” ,刹那懵懂错愕,仰天长问:

“ 那么,尘世里的这个 “ 我 ” 呢?”

是啊?我是谁呢?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哪里是我的家?

此时刻的你,神色凝重如夜色,有种迷途不知归处的苍茫,你叹:

“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于是,恍然明白了,要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相看两不厌,比起那生灵万物的'宽容仁厚,我也只能是甘拜下风,以裘千仞金沙掌的手法自摧心肺,一口鲜血溅满地。

一样的天地,不一样的心境,它们已经修得千年万年身,在断壁颓垣里,都是深厚。

懂得了也只有在岁月之前,众生才是平等的,所有的人与物,所有的生灵,都不过是浩瀚烟尘里一个关于 “ 物 ” 的生命体,一岁与一千岁之间,似乎并无区别。

这时候想起来那句似是而非的偈,多了一丝的顿悟:

以物物物,

则物可物。

以物物非物,

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

名不得物之实。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果真如此,那么?我,到底是谁呢?

站在人行道上,看蝼蚁匐地般匆匆的车辆人流,形形色色的光怪陆离,发现自己和他们一样,都只不过是在文明跑道之上,那个逐流着的其中一份子,如空气,如水,如烟尘花草鸟兽,如栖息在梧桐枝头的一只没有名姓的雀鸟!

也如此刻这街道里,扑簌成迷的老故事。

都是那随波逐流的浮萍,或跌跌撞撞,或游戏人生,也或决绝的义无反顾着,只飞身如水藻,以头去触礁石,撞破者飞散成沫,撞赢者平步青云。

然,那样的游姿均带着一份悲怆的壮阔和伤痛,是人是物,是鸟是兽,是玫瑰是牡丹,是芦花是芒草,并无二致,也并无奈何。

而我,也不过是壮士断腕一样的浪人身世,如此,也只是如此吧!

一路行径许久,步子慢慢的落,只听着风吹树梢的声音,雨打窗棂的声音,穿耳而过,小巷里极静了,听得到花的叹息,我的眼睛不肯离开,只身浸润在烟雨里,叹息那高耸入云,枝枝向天的梧桐,叹他如此伟岸高洁,剥落的斑斑点点的青白色树皮仿佛是湘妃竹上斑斓的眼滴,他亦然是沉默了太久吧?似乎,也并不想着,在诉说什么,或者解释什么了。

也许,那样良久的凝视伫立,也不过是想等待一个与之赏心悦目的人错肩之时,彼此深情凝望之后,然后互道一声 “ 晚安 ” ,也就够了。

那是一颗千年菩提心。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出家容易出世难,又有几人能做到?

不过是自解又自缠,罢了吧!

要知道,即便是僧者,即使是那花,那草,那木,走的也一样是红尘的路,那么,在这人世间,既来之,则安之,用一颗修行之心,只当作 “ 此心安处是吾乡 ” 吧!

或者,那本就是我,本来的面目吧。

此心安处是吾乡

绿皮火车里,形形色色的人,怀揣着对异乡的惊奇。人的目光总是望向玻璃窗外那深远无际的原野,斑驳的阳光和留不住的岁月映在青蓝的天边。

三十多个小时的车程,密闭的空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盘旋在耳边婴儿的哭声、老人的鼾声,使心绪久久不能平静;过道里穿梭的推销员高举着商品进行叫卖;时不时闻到方便面散发出的油烟味道。重庆到杭州,这一路漫漫长远。下了火车,面对陌生的环境,真不知该何去何从。紧随父母的脚步,搭车到了一片没什么特别的住处,甚至有些冷清,屋外的河塘里漂着浮萍。这儿便是良渚。

其实这里没什么不同的味道的。渐渐习惯住在新的房间里,呆呆看着天花板。十年,脑海里家乡的印象显得淡然了,我也似乎已经把这里当成我的第二个故乡了。门前的小河塘被填平了,却没有带走时间和人的记忆。春夏秋冬,都保持着冷静,独自寻找这片土地的闪光点。

生活日日复,月月复,没什么特别,但让人心安。天还未亮,我乘公交上学。这个点车上多是要去学校或者工作的人。街道上亮着明晃晃的灯,私家车的喇叭声是经常有的。回看十年前,良渚变了很多。由原先的农居房改为如今大片大片的公寓大楼,周边还设置了许多大型娱乐购物场所,极大方便了日常生活。这里的优越性越发靠近城市了。十年,良渚从一个平凡的小乡镇,到现在的缤纷前卫;同样,这十年,也是我从幼稚到懂事的蜕变期。良渚陪伴我成长的这些年,我在见证着它的改变。在这个地方生活,对我来说已经像和是相伴很久的老朋友,甚至可以说是和亲人一样。总之,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熟悉的感觉,还有长居于此的情谊。此谓另一个天堂。

我对良渚的热爱变得不可置否。会怀念古旧人间里的气息,雨里寻觅种种神秘,但也丝毫不排斥时代的进步。时间总会带给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渐行渐远渐无书,写不成书,只寄相思于心中。心在此地安,此地是吾乡。吾乡之谓良渚。

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情感美文

懂得越多,才发现这个世界看上去并不如书中所写的那样美好,知道的越多,才发现自己几乎一无所知。于是我们拼命地去彰显自己的强大,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伪装着自己的坚强,可殊不知越是这样,越是让自己遍体鳞伤。

离开家乡,离开了象牙塔,才发现原来生活并不简单,不是可以用单纯的对与错,黑与白来划分的。经历一些事情,我才发现原来拼命想要坚持着守护着的一些东西回过头来给了我一个大大的巴掌。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原来人都是会越走越远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选择,每个人脚下的路都通往不同的结局,没有谁有义务停下脚步来等一等你,当然,你也永远都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会慢慢的走到我们得的前面,自然也有一些人会被我们远远的甩在身后。那些超越了你的人也许你曾经未必就看得起,而那些被你甩在身后的人也许你们也曾经谈天论地,共同畅想着美好的将来。

生活总是喜欢给我们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起初我们也许会痛的撕心裂肺,但是多经历几次,我们也学会了站在一边像看着傻子一样看着痛哭流涕捶足顿胸的后来人,时不时地和旁边一样站着指指点点的人说笑几句,只因为在这条路上,我们是过来人,自认为应该有这个评论的权利。

也许有一天后来人会慢慢的超越你这个当初的过来人,然后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会像当年的你一样,站在旁边指指点点,但是那时的你已经学会了一笑而过,毕竟我们已经习惯了得失成败全看老天的心情。

于是我们慢慢的学会了妥协,习惯了像约定俗成低头,熟悉了左右逢源,懂得了利用自己手中的便利给自己一个更好的生活。时不时地我们的心中会有一些愧疚,毕竟我们曾经也对这些人这些事嗤之以鼻,但是现实会让我们低头,毕竟我们走过那么些艰辛磨难,有权利享受享受现在的美好,尽管他们可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可是慢慢的,我们变的越来越迷茫,我们会发现我们身边的人会越来越少,我们会发现我们越来越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我们会发现走到现在,除了自己的故乡亲人,竟然没有一个人可以让我们完全的放松。

回家,这个时候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回家,回到自己最初梦开始的地方,去找找自己,找找自己原来的.梦想,找找自己的来路,顺便想想自己的归途。

是的,回家,回到这个可以包容自己所有的任性和罪责的地方,让自己躁动的心平静下来,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然后找找自己最初的年少无知,找找自己最初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毕竟我们的人生虽然无法回头,但是随时可以重新开始。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那些远远的超过了我们的人,从来都没有把时间浪费在评价别人的身上,他们也曾经为生活低头,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妥协过,换句话说,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他们一直有着坚定的信念,他们一直努力着,他们一直傻傻的坚持着,哪怕他们的身边从来都不缺少冷嘲热讽。

心安即吾乡的散文

漫长的四季,踱了多少尘迹,才抵达心中的芳草地。

一抹暖阳照进影子里,想要揭穿隐藏在睫毛下的秘密。一阵清风徐来,想要重温一下亲切的回忆,重游故地,心海翻腾,你本是尘土,终要归于尘土,当风吹散全部浮云,留在故里的是否依旧是如初的你。

踏上南去的列车,心里装满青春的梦,耀眼的花环伴着诱人的芳香,吸引着你去前行。一起努力,不离不弃这是标谤爱的含义,真实是可怕的,所以就容易轻信美好的虚假,以为都是天堂,脚下踩着炼狱,是不是都要经历一次才能明白什么叫做碰壁。一个日子装在一碗岁月里,已淘不出清澈的你,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如今你又在哪里?省略所有的故事,写下所有的诗篇,唯独不能省略的还是那段有你在的奇迹。

叛逆是青春的代名词,多好,那么美,却不知道有一种任性是更为深刻的浪费。那时睡过露天地;夏天的夜晚在出租屋房顶和一帮民工唱歌,那天同学聚会,你喝的烂醉,差点没有掉下去,后来每每想起都唏嘘不已,命大;没钱的时候借老乡的钱度日。。。。。。还有如寄生虫一样生活的好多次逃避,想到这些,心里都在笑自己,傻的够可以,谁让我们都正值那般可以挥霍的年纪。

你玩够了没有,玩够了就回来这是你最后的话语,我是一个被你宠坏的孩子,虽已事隔多年,但那句话还是如此犹新,想起你站在我面前说话的模样,一副训导的样子,认真的让人疼惜。如今,我走远了,就不回来了,我寻找了那么多地方,才发现有个安逸住在故里,那是你我分歧的初发地,你注定是个浪子,可惜我不能陪你。一路走来,收获那么多的美景,却无处安放在你一颗漂泊的心里。谁都会有意外,但这次不是你给我的惊喜,忧伤里的泪是天空下的雨;谁都会有错过,但这次不是你给我的机会,一种注定的局早在最初就上演悲剧。颠沛流离的生活里充满着排斥的味道,或许这才配的上你孤傲的心。越是排斥越是要立地,不是成佛而是成就自己。

还有的`那点回忆只有在故乡的底线里才渐渐浮现出原状,是呵,我们不可能再回去,乡里的土还是那样,黄的不是黑的;家里的老房子还是那样,泥土砌的墙,青瓦伴着红砖块,像是在提示这里经历过一个年代的变迁,叫八十年代的洗礼;一排排破窑洞现在以更谦虚的姿态展列,宣告着革命的胜利,以父辈荣耀之趋,以煤城塑造之身,这么真实的存在,像是在提醒这就是历史最深刻的意义。

隔壁的老邻居还会想起过往的痕迹,每一句话都会触及泪滴,每个皱纹里都是经岁月消磨后踱过的沼泽地里面的泥,一提起呵,就沉的不见底。是的,如果还活着,你还会不会来看看故乡里的天和地,现在天很蓝,地也很肥,只是没有水里的鱼和洁白的云,想着老去的场景,也会像隔壁的老邻居,嘴角会浮出不经意的笑意,不会问你打哪来?这些都不重要了,你终归要回来看看这里,因为这里安放着灵魂里的土,心安处的屯。

山林迟老死,萍梗形无迹;万里梦觉醒,安处是吾乡!

心安处是吾乡作文

很多时候,我都会有漂泊的感受,心无定处。不知所归。或许我此生想要寻求的是一种处心灵的归宿,寻找一处心安之地吧。

最近心绪一直不太稳定,是鱼刺卡在喉间,吞不进也吐不出。异常的难受,异常的烦躁。这种情绪对我而言是很常见的了。很早之前,似乎是学会想事情那个阶段吧,这种情绪便出见作用每当情绪低落,独自一人时,它便如期而至,内心是很难受的,莫名的难受,心被揪扭在一起。异常迷茫,无法理解自己的异常,后来偶尔看到两个字——‘漂泊’心突然抽动了一下,原来困扰自己的是那种孤独,叫做‘漂泊’吧。

所谓‘漂’词典中给出的意思是‘浮在液体表面顺着液体流动或风吹动的方向移动.’这令人很容易的想到了浮萍还有一个关于它的`名词:‘萍踪’浮萍是没有根的,它一生漂泊无定。随波逐流,只其一生之渺小,却还是漫无目标的活着。碌碌无为,这是与‘漂泊’不同。谓之为‘漂’,实在为‘泊’,即为‘停留’。

‘漂’,即为了‘泊’,飘荡一生,只为寻找一处心安之地,与其为泊,从此度启其于心,心安于此。

而我所寻找的‘可泊之地’,又是什么呢?或许就还可以深入一点,是信仰,追求?抑或是其它?似乎在找到它之前,我还是只能在迷茫罔中寻找些的灯和寻找前行的方向。

最近看到一句话:此心安处是吾乡。入眼有感,这句话似乎可以诠释我所寻求的那种模模糊糊的感触,在这一瞬间突然如暗泉喷涌而出。‘此心安处是吾乡’,古人心中家乡在哪儿,心就在哪儿,家乡便是其被千磨百炼。孤寂失意,困就难堪时最希望的心安之所,这造就了中国那么多的思乡诗词,真情毕露,也造就了中国人的恋乡情结。

或许,人生不是如萍,而是像蒲公英,它们也漂泊于世,却还是会寻找自我安身之所,一代又一代,漂泊——落地生根——再漂泊。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谁知真相。试问人间真假何时了,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世界吻我以痛,我将报之以歌。苏轼功名蹭蹬,却依然傲霜斗雪。乌台诗案锒铛入狱之后,他认清了现实,认清了这个世界。但此后他似乎更加热爱生活。丝毫不见颓唐,失望。而留给后世的`中国士子们一个乐观,豁达的东坡。贬在黄州。他泛舟于赤壁之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在儋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他乐观,积极,受挫于生活,而更加热爱生活。看透了社会就不妨随心所欲。千秋功业,不过是断碑残铭;王朝更迭,不过是过眼烟云。

南朝有位山中相叫做陶弘景。他怀经世之才却隐居山间。皇帝有问题便只好移樽去山中请教。一次皇帝实在按奈不住,便问他为何不愿出山。他提笔写了一首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愉悦,不堪持赠君。”一个隐士,倚窗看白云过户如同蝴蝶穿花。这其中的乐趣哪里是那些政客们所懂的。只因他看透了社会,看淡了功名利禄。很多时候,我们活在假象里,或许这就是一个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世界。但是要脱离尘俗的污垢。唯有认清生活,热爱生活。顺心而为,坚信此心安处是吾乡。

被尊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的陶渊明。五仕五隐。终看破红尘,留下“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后挂冠服而去。种豆南山,采菊东篱。依然对生活乐此不疲。纵使种的“草盛豆苗稀”他还坚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真真假假谁也说不清楚。就像杨慎所说“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这大千世界里,我们唯有坚守自我,追求梦想,倾尽一生。真假似乎并不重要。不忘初心,志之所向,一路艰辛,一路趱程。

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抒情散文

经常遇到有人问我:“你的故乡在哪里啊?”我的回答往往是:“我是本地人,我的故乡就在烟台。”其实,我是喜欢苏东坡的那句话:“此心安处是我乡。”说实在的,我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是我居住过的地方都是我的故乡。起码在我心里是这么认为的。能让内心安静的地方就是家乡。

在早市上买鱼,碰上一个河南人,听见那熟悉的河南话,我就不由自主地用南阳话和她讨价还价,她说:“你是河南人?看在老乡的面子上给你便宜些。”我赶紧说:“不瞒你说,我只能算你半个老乡。我在南阳生活了九年,会说几句南阳话,听见你的家乡话,感到很亲切。”于是从此认识了半个老乡。我在河南生活了九年,交了许多河南朋友,至今还经常来往。河南人的老实厚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候我经常去河南朋友家里做客,每一次,他们都要盛情款待。一般河南人家里晚上都是喝汤的,这与他们长此以往的生活困难有关,白天干活吃米饭,晚上则喝汤面条。可是我去河南老乡家做客时,遇到晚上的时候都能喝上羊肉汤的,羊肉那么贵,他们不惜花大价钱做一顿羊肉汤捞面条招待我。吃得我心里热乎乎的,感觉和在自己家一样温暖。那时候,我跟着他们学会了河南话,至今还叫男孩是“娃”,叫女孩是“妮。”习惯了,所以我说,河南是我的第二故乡。

在三站批发市场碰上一个南方人,说一口闽南普通话,向路人打听去大连到哪里坐船。我赶紧走过去给他带路,并且用闽南话问他吃饭了吗?他说刚刚下火车没有来得及吃饭。我就请他去吃了一顿烧烤。后来,老公说我太大意,要是碰上骗子怎么办?我说:“那是我的老乡,他乡遇故人,他不会起歹意的。”

去承德旅游碰上一个蒙古族的小和尚,我就用蒙古语问他好,还和他聊起大草原,聊起骑马和射雕。最后花高价买了小和尚的铜佛护身符。老公说:“护身符买贵了。”我说:“不贵,不贵,就算我给小和尚捐款了吧。看见那个小和尚,我就想起我在草原上教过的那些小学生了,实在可亲呢。”说心里话,我在内蒙古草原当小学教师的那几年,生活的'很安心,虽然自然环境很艰苦,但是蒙古老乡的心地特别善良,他们对我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从年纪最大的老额吉到年纪最小的学龄前儿童,都亲切地称我“老师。”老师是他们对我的尊称,也是他们对我的爱称。每一个周末,都有牧民老乡给我送奶茶、奶酪和羊肉吃。他们认为这是草原上最美味的食品,所以要送给最亲的亲人。而我就是他们最亲的人。在我心中他们也是我最亲的人!

在上海飞机场碰到一个烟台芝罘区的人,他说:“大妹子你是烟台人吗?能不能帮助带着这个包,我带的行李多,上不了飞机了。”我略加思索,看了看他的身份证和工作证,就帮助他拿了一个包。老公说:“那危险了,那包里如果有……”我说:“没事,他是我老乡,他那个工作单位我去过。”

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那么多戒心?为什么我那么轻信?为什么我喜欢帮助那些陌生人?是因为我曾经在那些地方住过。是因为我相信我故乡的人。哪怕是第二故乡或是第三故乡,因为这些故乡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些故乡曾经叫我心情愉快地生活过,我和这些地方的人们友好地交往过。所以我喜欢自己的这些故乡,喜欢这些故乡的人。

我此生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在许多地方居住过,最后落脚到芝罘。我感觉芝罘区的街道我最熟悉,每一条街道上都能碰上我的学生。芝罘区的南山我最喜欢爬,因为那里有我青春的记忆,芝罘区的公园里我经常去散步,因为那里有我的欢歌笑语,芝罘区的海边是我经常和心灵对话的地方,因为大海就像母亲一样……我在芝罘居住心里最安静,有时候写写小说,逛逛街,有时候是去看看老人,和孩子们聊聊天。在芝罘生活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因为升官发财而累心;从来没有因为人际交往而费心;从来没有因为权衡利弊而闹心……所以说久居芝罘为故乡,心安即家,我已经把这里当成我的养老之地,我的最后的故乡了。正如白居易在《种桃杏》中写道的那样:“无论天涯与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

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情感美文

人说现在年轻的一代是“迷茫的一代”。的确,现在这个日益浮躁的时代里,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其实不妨学习学习古人的智慧,人生自是苦短恨,此心安处是吾乡。

遥想当年季鹰,秋风起的时候,突然馋了。想起家乡的莼菜和鲈鱼应是滋味甚美,便直接把官一辞,回老家了。这个故事一直被很多文人称道,也有驳斥的。人说你这不是匹夫志短,耽于安逸而没有拼搏开创的精神吗?其实不一定。一个人活得成不成功,不是他建什么功立什么业就是唯一标准的。季鹰当年的弃官归隐,是因为他想通了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又不适合做什么。就如同我们更津津乐道的陶潜、李白。他们也都曾心怀理想,试图和季鹰一般,出仕为官,做出一番事业。然而事实证明,官场的勾心斗角不适合他们,他们也不喜欢那种生活,不屑于将生命浪费在其中。所以季鹰会从秋风中尝到乡情,陶潜会归园作赋,太白会慷慨而抒“安能摧眉折腰”。他们的退避,并不是懦弱怠懒,而是一种自省和高明。他们不过是回到了自己心安的环境里,用功名利禄换去了个自在安宁。

近看现代,亦有很多类似的例子。爱因斯坦在二战时去了美国,抛弃了自己原本的国籍。他难道是偷生怕死他、贪财图利吗?那他就不会公开为中国痛斥日本的罪行,不会拒绝以色列请他当总统。他只是知道自己是为科学而存在,为推动人类认知而义不容辞的探索的人。在更和平富足安定先进的环境里,才能更加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才能完成他的理想、他的“天命”。因此他选择了美国。这是选择了安逸,却也是顺从了自己的心。心安之处,便是吾乡。

类似的还有太多太多了。扎克伯格、比尔盖茨退学而选择了商场,甘愿忍受层出不穷的压力和汹涌澎湃的竞争,是因为他们听从了自己心的号召,理想所向之处,心安之乡也。三毛背井离乡身居异国沙漠,这又是多少中国人想都不敢想的疯狂。然而她在那里有着爱情和热情,她用一颗坦荡而安宁的心政府了最荒芜的穷乡僻壤,用叩响心门的文字打动了千千万万文艺青年的心。对她而言,心安之处便是吾乡。

转头再看那些依旧为生活的琐碎斤斤计较、为功利的虚荣苦苦挣扎、为幻想与现实的落差唉声叹气的人,不禁要叹一句“醒醒吧”。人生自是苦短恨,此心安处是吾乡。

文档为doc格式。

此心安处是吾乡

纵观中华泱泱五千年文明,从远古神话到《山海经》,《聊斋志异》;从诸子百家到四大名著;从《诗经》,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祖先们的智慧结晶由一开始的口口相传,到慢慢被记录于纸张之上,父亲传给儿子,长辈传给小辈,就这样一代代,一家家,历经千年,直至今日。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早已深深扎根在这文化的传承里,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无一不受着影响。而我对于这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接触与了解,始于我爷爷的书房。

爷爷的书房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极其神秘的,若是留心寻找,总能发现新的意想不到的秘密。走进书房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撑满了左右两堵墙的被书籍堆满了的枫木大书架,它就像是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而陈列其间的书本就像片片写满智慧的叶子。爷爷一直特别注重培养我看书的兴趣。

从我记事起,书籍就一直相伴我左右。从儿时牙牙学语一个字一个字背下了那时不知所云的《三字经》,到慢慢读懂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从小时候读“小马过河”的寓言故事,知道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到现在读《淮南子》开始思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辩证思想;小时候读李白,是“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的清新质朴,现在读李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洒脱……在爷爷的引导下,我接触,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结晶,也立志要把它们继续发扬传承下去。但即便像我爷爷这般爱书,也还是有很多书逃不了被高束庋藏的命运,素蟫灰丝时蒙卷轴。每当我望向那书架高处,也只能笑叹一句“姑俟异日观”罢了。

爷爷的书房,绝不仅仅是书房这么简单。作为一个十分注重情调,讲究氛围的人,爷爷的书桌上总是少不了那一盏紫砂,那一壶清茶。耳濡目染,我也对茶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茶,早在唐朝的《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道秉承的修身养性,清心静思的精神,也正是中国传统道家文化所一直倡导的。除了道家,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佛教禅宗也有许多与茶有关的著名公案,唐代高僧赵州禅师以茶载道,以茶度人,点化了不少颇具慧根的有缘人。

虽说以我目前的境界还远不足以从茶中参悟出什么玄机,但是不论何时,身处何方,一壶好茶,一缕清香总是能将我带回内心深处,带来家的味道,消除我的焦虑与不安。

除了喝茶,空闲时,爷爷还带我领略了书法的奥妙。虽然他自己对书法并不十分精通,但这并不妨碍他教我欣赏汉字的独特之美,观察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再到楷书、行书、草书,最终由繁体到简体的衍化进程。我因此大大提高了认字的兴趣,消除了初学汉字时的机械枯燥,也慢慢认识了《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帖》等名帖,甚至现在偶尔也会提笔试图一仿前人的墨迹。书法如其人,王羲之的字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代表了魏晋名士飘逸俊朗的风姿;颜真卿的字“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一如他为人的刚毅正直;苏东坡的书法“豪宕秀逸,气势如奔”尽显他历经人生坎坷起伏后的旷达豪迈。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精神中的飘逸,刚直,豪迈在他们的书法作品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所有这些从爷爷那里传承下来的文化,在书房里探索到的秘密,都汇集到一起,让我成为现在的我,让我在这个日益国际化的世界里拥有一个坚强的后盾,一处落脚的地方,一个永远的家。中国如此绚烂多姿的文化形式,互相影响共通,全都扎根于传承,扎根于家。

观看此心安处吾乡心得体会

观看电影《此心安处吾乡》是我最近一次深切体会到身处异乡的心情和乡愁的触动。这部电影以一个年轻人返乡的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他在忙碌的现代都市中的迷茫与对故乡的回归,引发了我对于乡愁的思考。在观看中,在情节与细节的交织下,我不禁沉思,留下了一份深深的触动和思索。

【第一段】。

电影中展现的是一个现代人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感到困惑和迷茫,决定回到故乡寻找心灵慰藉的故事。这引发了我对于自我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不协调感的思考。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与城市的节奏、压力与规范相较而言,更愿意寻找一种心灵安宁与宽静。这份迷茫和寻求心灵回归的愿望,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使我深深感受到了观众与主人公的情感共鸣。

【第二段】。

回归故乡是电影中主人公心灵漂泊的终点,也是乡愁的源头。电影展现了主人公在故乡的种种情感经历,与家人的相处、与老乡的交流、与环境的融合,使我思考到乡愁对于人文温暖与情感依托的重要意义。故乡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位置,更是一个精神上的家园。在电影中,主人公在乡间小学的重装工程中发现了当年自己的童年照片,勾起了早已湮灭的记忆与乡愁。乡愁是一个人漂泊世界之外的挚解,是心灵中永远不能撕掉的标签。

【第三段】。

电影通过生动而真实的描绘,使我意识到乡愁不仅仅存在于个体内心,同时也与社群、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电影中乡间的童谣、村落里那份浓浓的温暖、邻里之间的互动,都彰显出了乡村人情的独特韵味。观影过程中我不禁思考,如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圈子的狭窄,我们渐渐远离了乡村人情味的氛围。乡愁所描绘的家乡气息,已经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荡然无存,因此我们更应珍惜乡愁的存在,找寻回归心灵深处的勇气。

【第四段】。

电影中还展现了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遗忘的困境。乡家乐、田园风光、民俗活动等等,在电影中都被挖掘出来。而如今,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土文化重建和保护的问题逐渐受到关注。观影过程中,我认识到要继续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我们首先要直面其被遗忘的现状,坚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使其能在现代社会中发光发热。

【结尾】。

观看此心安处吾乡,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近距离接触乡愁的机会,电影中所体现的困惑、迷茫和对于故乡之情的铺陈,使我深深感受到了乡愁与心灵安宁的联系。面对城市快节奏生活所带来的束缚和焦虑,我们更应在远离尘嚣的乡村中寻找心灵的平静。乡愁不仅是我们回望过去的一种情感,更是我们寻找自我、挖掘根源的道路。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电影关注故乡和乡愁,使我们更加勇敢地回归内心深处,感受乡愁的魅力与厚重。

经典散文:此心安处是吾乡

镇里的那老榕树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落,落了又绿,几番轮回。

这里的人喜欢在老树下歇息,孩童、中年人、老人皆有。

扭过头看见那个穿着黄斑点的小女孩,坐在一个老妇人旁,或许是她的奶奶吧。小女孩双手托着腮,眼中尽是惊奇,听老妇人说话。我凑近去听,才知晓,老妇人在给小女孩讲这个小镇的往昔。老妇人瞧见我凑过来的身影,拍了拍她旁边的空位,眉目慈祥:“小姑娘,坐下来,来一起听吧。”我闻言,连忙点点头,听得很入迷。有人说老人对以前的事会记得特别清晰,老妇人从她嫁到这里一路说到现今。

小镇早已褪去昔年的残破,如今,仿佛一朵白莲,清新脱俗。

在老树旁,有一家卖葛水的铺子,老招牌了。依稀记得儿时父母总带我到那老字号里喝上一两碗。在那里总会有一群人,围在一桌闲扯。这样的时光,很好,似乎每人脸上,都带着温暖的欢笑。

我走进去,那股葛水味道依旧如此,四周望望,多了一些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

记忆中,铺子面积没有如今大,陈设也变了,但依然保留着那种古老的文化底蕴。斟茶递水的姑娘,脸上总会带着夏花般的笑容,去迎接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客人。我双手捧着瓷碗,凹凸不平的纹理,滚烫的温度,一碗葛水入肠,心暖暖的。

春归三日暮,细正纷纷。

下细雨时,我会在拱桥上,望清河小舟,雨点轻踏涟漪,一圈圈地泛起;我会在小路上,闲庭信步,轻嗅空气之清新,感受细雨之柔和;我会于广场中央,仰望眼前高楼,任思绪翻飞。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样,很好。

我倚在石拱栏边,青石冰冷,渗透肌肤。不禁数起河中锦鲤几尾,河上落花几瓣,河畔垂柳几叶,但,这又怎么数得完呢?这般光景,这般赏心悦目!停留良久,背身离去,蓦然瞥见母亲熟悉的身影,“一同回家吧”,多么温暖的一句话。母亲的手牵着我的手,她手上的老茧,便是时光对她的磨练。手牵手的`背影,该是很温暖吧。

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西山后,夕阳落去,明月未升,红霞慢慢被浓墨染透,华灯初上。

这里见证了我的成长。

在这里,从惊蛰一路走到霜降,从暖春一路走到严冬,经历了多少轮回。小城上有温暖的居民,有守护百年的老树,有沾满回忆的老铺子,还有家。

多少温情牵挂,多少尘世浮华,只愿时光能在此停留多一会儿。

感悟生活的随笔:心安之处是吾乡

夜深了,疲惫的老黄牛早已进入梦乡,鼾声频频不断,习惯了,离不开了,已经是渗入骨髓的美妙伴奏了。

望着窗外,天空没有月,夜空却温柔可人。此时为自己卸掉一身的疲惫,安静地坐下读书、写日志,或者读一些我喜欢的书,读别人的好文章。总是喜欢看别人轻轻的、美妙的娓娓道来,然后思考自己的问题。自己虽然没有卓越的文采,只是用心描绘内心深处的世界,也将从中获得无限的乐趣。当再度翻阅自己长久以来在空间滞留的文字时,清晰地见到自己走过岁月所留下的淡淡轨迹,突然惊叹自己在无形之中积累了很大的一笔精神财富。

执笔倾诉,也是自己喜欢,大众青睐的方法。我会时常被一些人、一些故事感动着,情到深处时也会婆娑泪流。别人的故事听多了,也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讲述自己的故事。然而,自己的故事总是不及别人的精彩,所以就用了最自然而充满感情的语言去叙述一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故事:一餐饭、一段路、一个偶遇、一个转身!

因为我是个平凡的人,虽经历过一些在父辈和孩子看来还稍稍感慨的事情,但终究没有那么的典型,也就没有再拿出来夸耀的必要了。但是,能够读书写字还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至少可以用手中的笔在记录往惜的同时,描绘未来。书可谓是人类心灵的避风港。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知识和趣味,众多的文字或给自己无限生活的勇气,或给自己以美的享受,或给自己睿智的启迪。闲暇时,若再冲上一杯清茶或者一杯咖啡,一边细品茶的清香或者咖啡的苦甜,一边咀嚼文字的芳香,这真是很惬意的生活。

我总会把生活、未来想象得很美好,所以,字里行间总是散发着欣欣向荣。尽管我知道社会也有它残酷的一面,但是依然坚信:邪不压正,阳光必然灿烂!

二十多年前,一个很欣赏我、关心我的领导曾明示我:你的爱憎太分明了,为人太真了,眼里揉不得沙子,容易受伤。你的性格不适合从政,尽量避开政坛。不过你的文笔不错,且热爱生活,以后有空多写写文章吧,但记住一点,少议敏感话题,多去感悟生活,这样,你不仅会被生活恩赐,还会不断地收获简单的本味的快乐!二十多年来,一直携着这位作家、长辈、老领导的话,避“短”就“长”简单地生活着,而且一直保持了乐观的状态,心无杂念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尽着自己的微薄之力从事着行善积德之事,捕捉他人的优点处着身边的朋友、家人。细细品鉴,自然而然地成就了一个本真的自己!

三月的南方,雨天甚多,且阴冷。因为体质弱,易感风寒,不宜外游,所以,只能把自己关在屋中,窝在火桶里,捧着电脑,点开自己心仪的文章,在好文里驰骋;偶尔还会百度一下佛法、经书,抛开一切世事纷扰,沏一杯清茶,轻轻地播放着“菩提本无树”,静静品味、字斟句酌书中那些精美的文字,感悟他们所承载的慈悲为怀、圆满义理,让思想穿越几千年的时空,仿佛感到自己正坐在经坛下,听菩提树下的佛祖娓娓道着那玄妙的禅机,与高僧们自由自在地对话,随其思维的脉搏一起跳动,感受着那份静谧、淡定、释然与从容,在红尘的喧嚣之中,拔开心灵的樊篱,打开所有的心结,让心灵自由地放飞,以智慧观照人生,从而获得一种别致、一种洒脱、一种通达。

所有的反思,别无他求,只为自己的明天过得更加安心!与心交流默契了,心自然坦然了,人自然舒适了。静谧下,迷糊中,耳边仿佛响起了慈母轻柔的哄儿歌,悠悠扬扬的轻音缓缓地把我诱入了温柔的梦乡!

公众号:丰镐文苑。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