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与教学及科研论文(专业21篇)

时间:2023-12-11 06:54:52 作者:琴心月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经典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高校实验与教学及科研论文

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自主创新、科研发展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壮大科研实力、储备攻克高新技术难题等重要无形资产的有力方面。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仍存在很多问题,这对高校师生发明创造和智力创作的积极性,以及高校的科研发展构成不利因素。因此,如何规范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及管理制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亦是目前高校应当关注的重要方面。

1、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现状。

近年来,与我国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仍不完善,民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很不足,因为知识产权而产生的利益纠纷还比较多。众多高校中都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政策,在产学研合作中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甚至有部分高校还设立了专项基金用于鼓励师生的发明创造和文化创作,但总的来说,高校知识产权的质量和运用价值仍有待提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观念有待转变,在知识产权相应投入方面也有待于加大。

2、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部分高校师生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方面很是淡薄,虽然会申报一些专利,但都是为了奖学金、毕业等,对真正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否有实用价值、如何实施运用漠不关心。有部分知识产权确实通过签订合同转让/许可给了企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无形资产流失风险,因为没有完善的技术评价体系或者办法,一些很好的发明创造低价“卖”给了受让方,甚至有教师离职带着自己的职务发明下海经商,无形中变公有资产为私有资产,这对高校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

2.2知识产权投入不足大部分高校在知识产权投入方面还很不足,并不是不想投入,实在是力不存心,尤其在西部一些地方院校,其一年科研经费总额还不及部署院校的零头,尤其是与沿海城市的部署院校相比,自然环境也成为了影响高校知识产权和科研发展工作的障碍。财政拨款有计划,因校因地而异的局面对一些西部地方院校的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高校领导层也会权衡在有限的财政预算里到底该划拨多少给科研创新发展,如果重科研,就会有所倾向地多划拨一些,但是大部分的地方院校在这点上还是有所取舍的,尤其针对知识产权方面,因为一个高校的发展不单单是只靠科研创新发展,教学的任务也很重要,缺乏了财力投入,自然而然在人力物力投入方面就不能有所保障。

2.3知识产权转化重视不够知识产权的运用是其创新的核心,其中转化运用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教师愿意将自己的成果申请了知识产权,然后再进行转化运用,高校对转化了的成果所签订的合同按照横向项目来管理,然而并没有出台针对专门从事成果转化教师的职称晋升政策,这对他们来说是打击其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造成从学校层面到教师个人,对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方面的重视度不够。

3、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设想。

3.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教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当在入职或者入校的时候就进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系统培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教育。高校也应该相应出台一些政策,使师生意识到知识产权工作是保障自己创新创作的有利武器,是避免不必要的利益纠纷和无形资产流失的最佳渠道。申请知识产权的本质是通过一种正规渠道将自己的发明创造保护起来,通过转化为能够实际运用的技术,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进而促进经济市场的繁荣发展。当然,这需要规范从申请到授权,和从过程管理到最终转让的整个流程。

3.2加大知识产权创新管理投入高校应该意识到搞好知识产权工作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推动科研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制定学校阶段性发展思路时就应该把知识产权工作列到重要位置,搞好知识产权工作。要加强对相关专职人员的培养,以及对师生的业务培训,加强相应鼓励政策,可以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一些实际运用好的发明创造给予鼓励,加大知识产权创新管理投入。

3.3转变知识产权转化传统观念从国家到地方政府,现在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具体实施措施也多种多样,因此必须完善高校相应的有关政策和制度。高校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不能认为技术成果的转化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毫不相干,学校也应该出台一些鼓励政策,让从事成果转化的教师能够有动力将自己的技术成果进行推广,调动其积极性,例如教师非常关心的职称晋升和奖励等方面,应该意识到,知识产权的转化并不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应该在政策制定上有所引导。

总的来说,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发展息息相关,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协同创新对高校的长远发展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科研发展的制约,进而研究对策避免这种副作用的增长。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作为知识的密集地,理所应当首当其冲,为知识产权与科研发展的协同创新有所作为,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和迎接新的知识经济的挑战。

高校实验与教学及科研论文

实验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的意义。教学中实验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直观认识、自然规律的直接体现;在科学研究、科学探索中是理论验证和基本数据的来源。实验在教学和科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实验室建设作为学校的基础建设往往在学校固定资产中占有较大比例,理应发挥相应比例的效用.科研对学校跟上时代潮流,领先技术成果的取得,学校学术水平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研尤其是地方、国家的重点科研项目,更是离不开实验的检验、验证,取得相应的数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实验室成为学校为社会服务的窗口,联系实际的机会、创造效益的市场,教师和学生都会从中得到锻炼提高。

高等院校现行安排实验方式大致都是:任课教师通知实验人员让其准备实验,实验人员准备好后由实验人员演示给学生。这种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任课、实验人员讲授内容重复或脱节,造成学生时间的浪费;学生缺少实验的设计和准备;对实验的感受不深,对设备的运行原理、运行情况了解不深;实验数据多样化不够;对实验的思考题讨论题讨论不深入等。

改变以前实验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方式,国学生积极主动的实验形式。实验教师把实验涉及的主要原理、目的介绍之后,重在指导学生的操作过程和安全问题的防范。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的预见性,这样才能既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又能提高学生对全过程的理解和掌握,避免实验走了过程流于形式。

实验的准备实际上对课堂理论学习内容的再构造。实验方法过程大部分和本学科的内容有较大不同。例如材料力学中纯弯梁的电测实验是验证纯弯梁横截面应力公式的,其实验设备原理是按物理学的电阻测量设计的。这类实验除了应使学生了解设备外,对实验的准备:模型设计、电阻应变片粘贴、线路连接,设备调试等准备工作的参与,对实验的认识和掌握肯定能更深刻。而此实验方法也是工程实践中尤其是在重大工程中经常使用的测量荷载、控制位移、保证强度、安全的重要手段。学生准备实验是对知识的一次扩充,是以后走入实践独立工作的能力的锻炼。学生的参与是必要的重要的。

每一实验都有其目的.性。在目的确定的情况下,达到目的的手段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也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一种培养。例如,在低碳钢拉伸实验中,不同的加载方案对实验会产生一定的数据影响,从而对缓慢加载这种土建工程中觉常见形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在钢弹性模量的测定中加载的级差影响数据,但应注意荷载的总范围。学生设计方案要考虑的诸多影响因素,使学生在各方面都会有不小的锻炼。对培养动手型的实用型人才很有帮助。

实验技术人员,除了完成设备检修维护,搞好实验指导外,对现有设备的原理性能应熟练掌握,善于指导学生,发现由学生提出的新的创意。我校教师根据学生的创意,将气垫导轨的光电门进行了改造,使实验的数据精度有了明显提高。科学源于实践,而实验更是对有代表意义的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因此实验技术人员所在岗位具有联系实际的意义。从实践中来,经理论和实验到实践中去我校教师用遥控玩具赛车演示力的合成,用遥控车和安装用轴承作轮子的木板验证的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和动量定理等发明创造,充分证明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对教学及实验的重要作用。

除了对现有资源充分挖掘利用外,如果人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自己目前的状况是很难有较大较快的进步的,因此,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实验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是必须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外交流和外出培训学习才会使学校实验室保持较先进的地位,才不会落到时代的后面。不断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对新科技、新方法、新思想有一定的了解才会使实验室的使用和建设达到应有的目的效果。现在有影响的高等院校无一不在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充实实验室人才,有实力的企业无一不在科学实验上巨额投资,这些充分证明了科学实验在当代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更证明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开拓创新的重要性。作为高等院校更应该在实验室建设实验人员配备上予以加强,这不仅关系到学校整体的科研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关系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建设人才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应对新技术、新设备更为敏感,更应具有积极性。

教学实验更多地具有演示性质和模拟性质,由于实验资源的不足和实验经费的限制,往往使大部分理论验证和现象解释的实验无法进行。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手段。例如用计算机模拟风对高层建筑的影响,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等。而这些实验田可以模拟出不同级别的风对高层建筑及其附属物的不同级别的影响,能用色彩或数据形式显示出结构中应力的分布情况,相对也比较直观,能够重复使用,不仅能达到实验的基本目的要求,还能节约实验经费。当然,计算机并不能代替一切,它所作的一切毕竟是虚拟的,受到程序设计人员对工程了解程度、数据化处理技术、模型建立等种种因素影响。所以,在普通情况下,能用实物操作的实验还是用实物测定更具有直观性和说服力。

国家在教育科研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大任务”,“担负着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任务”,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开展科学研究。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取得先进技术成果,都离不开实验这重要环节。

高等院校搞科研,不仅能得到技术领先的成果,更能培养锻炼出高级专业人才,对实验教师也具有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科研的对象是客观规律,科研是高级的实践活动。要把高等院校逐步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离开实验是万万不能的。

教师教学工作与科研具有一致性。唯有经常进行科研的教师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探索新知,更新自己的知识,建立新的思想和观点,提高学术水平,才能教学中避免死板,才能讲得;轻车熟路有声有色,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照本宣科的根本原因恐怕是没有进行科研,对本行业、本专业的最新科技了解不深、理解不透,把握不好发展的大趋势,当然就不会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对总是讲不深谈不透,当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只好死读书、读死书。

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传统产业部门都在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发展生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培养出大量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世纪人才,高等院校必须先在科研上下功夫,那么实验的环节必须加强。单靠课堂科学是不能培养出开拓型高素质人才的。

现在国家在各地科研院校的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方兴未艾,说明国家对实验室建设的重视。高等院校对原有的实验室的改造升级利用也在纳入规划之中,以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体现应有的价值。

高校实验与教学及科研论文

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潮流下,已经成为包括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行业培训、社区培训等的大众教育。1995年人事部印发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中指出,继续教育是专业技术人员补充、更新、拓展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教育,其属于一种高层次、追加型教育。对于实验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法律法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继续教育体制。我国虽然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去支撑继续教育体系建设,但总体上说还不够完善,不够专业,继续教育体系的建设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不但要保证人人都有享受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还要规定人们在接受继续教育过程中所应承担的相应的义务。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必将极大推动我国职业继续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的认证体系不健全,相互沟通、承认的难度较大,重复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国家承认的资格认证体系相对混乱,这就必须建立全国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按照国家资格认可标准和认证框架491进一步规范继续教育市场。打破只有低学历低水平人员才需要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的认识误区,对高校内高学历的实验技术人员也进行必要的职业资格认证,才能保证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面专而精,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分析水平。

(2)学校予以政策扶持,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重视程度。由于受工作压力、工作时间的限制,很多实验技术人员无暇参与继续教育学习中。且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势必会弱化实验技术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此时需要各高校出台相应的政策,适度放宽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鼓励实验技术人员抽出部分时间和精力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并将实验技术人员接受的继续教育纳入评职、考核范围,以提高人们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把实验技术人员纳入课题组管理,参与课题组项目,给他们接触前沿科技、先进技术的机会,这势必会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增加实验技术人员的高级职称比例,提高对他们工作质量的认可,可以提升他们的认同感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

(3)提供多渠道继续教育学习途径,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倡导终身教育理念,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继续教育体系。实验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包含在职学习与脱产学习、参加专题培训或讲座、短期交流和参观访问、参加学术研讨会及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能力等级证书考试等。实验技术人员可根据自己工作内容,结合自身能力状况选择合适的继续教育方式,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树立终身学习观思想,将被动的短期功利行为转变为主动的贯穿整个人生的自觉意识。“磨刀不误砍柴工”,加强继续教育所带来的综合能力水平提升将大大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验性教学的思考论文

摘要: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根本,探讨地方本科高校向职业技术转型下的学科教学改革。文章以梧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阐述了当前转型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做实际尝试。

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环境设计专业会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时段,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如三大构成、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电脑辅助设计、装饰材料与构造、装饰工程概预算、室内设计等课程,上述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人为目的的。在不同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以上课程的培养,是学生与社会接轨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完成从高校走入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时段[2]。通过笔者近3年深入企业的调查结果,上述的培养方式所产生的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相比存在差异。突出表现在由学生到职员身份转变的初期,不能实现与社会的快速对接。从而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完全胜任当前的工作,增加了公司培训的时间,变相增加了时间成本。通过分析,笔者认为目前现行的教学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效果缺乏科学评价。环境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由于师资力量、硬件配置等原因,部分教学实践环节与当前企业最前沿的设计流程相脱节,专业课程过于注重形式,缺少对实际效果的验证,以上诸多原因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2)实践方式守旧,缺乏“走出去、请进来”的思维。实践环节仍沿袭普通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一般由教师虚拟命题,整个实践过程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在校内完成,方案优劣的标准一般高度依赖于画面效果的好坏,偏重方案的创意。由于是教师虚拟的题目,无法对方案实际环境进行过多关注,疏于对方案可行性的考量。众所周知,环境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如何评价一个方案的优劣,不能简单以方案画面效果为准,更重要的是由装饰材料、施工工艺、灯光配置、方案表达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综合以上因素都要依据工地的实况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任何脱离了工地实况的设计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在实际施工操作过程中,施工环境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是可能直接影响到方案是否可以成功表达的因素。所以,当这种虚拟命题实践教学获得的方案真正用于施工的时候,很大可能会因为场地的原因而增加施工难度或改变原定方案,直接导致所谓的“飞机稿”的产生[3]。

高校实验与教学及科研论文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校实验室越来越承担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实验技术人员,他们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整体素质等都将直接影响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科研进展。因此,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专业实验技术队伍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开展科学研究,搞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保证。目前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因此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势在必行。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组成员前期教学研究课题中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在小范围学生中开展了设计性实验,指导学生完成了题为“正常家兔与高血糖家兔血糖和胆固醇代谢关系”的实验设计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近三年的多项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探索,设计实验形成了一套规范、有序、实施有效、成果明显的模式。建立了“立题—设计—修改—实验—完成报告—效果评价”完整的实验设计模式和流程。但是实验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提高,直接参与实验教学的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出教改课题,带实验的教师在获得实验结果之后,需对实验步骤进行反思、讨论,然后指导学生就自己的设计性实验情况严格按照格式写出实验报告,对实验全过程予以总结。通过学生的积极准备、参与,教师的认真带教,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设计性实验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既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有利于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实施课程培养目标,有效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值得推广。但同时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实验课的能力和理论水平必需同时提升。

高校实验与教学及科研论文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国家对高校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实验室逐渐由默默无名的幕后转到受人关注的台前,实验室的综合实力既反映了高校的教学水平,又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科研能力。各高校在实验课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但在实验室队伍建设方面,尤其是对实验技术人员综合能力培养方面速度明显相对落后,目前仍存在较多问题。

(1)实验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知识水平不高。长期以来,各高校普遍存在对实验技术岗位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实验技术人员从事的工作科学研究的成分不高,大多是为别人的科学研究提供支持服务,自己的劳动在最终的科研成果中得不到承认,这直接导致高学历人才不愿意从事实验技术方面的工作,在引进实验技术人员时存在普遍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的状况。这将极大地影响学校的实验教学水平和科研分析能力。目前高校实验室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少高水平操作及分析人员的现象,导致某些高精密先进设备的利用率和功能开发率不高,不但致使资源浪费,而且还将直接影响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水平。

(2)实验技术岗位定位狭窄,发展空间狭小,不能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高校内部人员普遍分为高校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机关管理人员等几大系列,学校为他们提供的发展平台不一样。实验技术人员往往仅从事最基本的实验教学和大型设备操作的工作,岗位定位狭窄。各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重科研、轻教学和实验的状况依旧存在,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聘任、职称评审、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缺少政策支持,导致实验技术岗位人员的发展空间狭小,拥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专业人才很少,不利于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扎根在此谋求长远发展。

(3)实验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缓慢,忽略继续教育。随着科技进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有人预测,近来人类的新发现超过了过去的总和,我们今天所用的全部工艺知识将只占2050年所用知识的1%。每个人都只有处于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中,才能跟上知识更新步伐、科技发展速度。但由于实验技术人员并不处于科学研究最前沿,知识老化的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再加上各高校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使得一部分人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所以大家都忽略了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按部就班,满足现状,吃老本的思想长期存在。

(4)实验技术人员管理能力欠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自己的一份工作,都需要用到管理学知识。实验室工作也是一门管理艺术,有效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才能,有助于协调教师、学生、设备、科研进度之间的联系,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提升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还将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实验设备的价值,充分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甚至做到为课题研究和科研进展提供思路和解决方案。而管理学是一门系统、深奥的学问,需要无管理学背景的实验技术人员在后续的继续教育中不断地加强学习。

(5)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既包含职业道德素质,也包含职业基本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中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基本素质中的语言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随着国际化交流程度的加深,对技术人员的外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需要能看懂外文的论文、设备说明书,还需要可以同外国留学生进行基本沟通,以便于协助他们开展知识学习和科研工作。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及网络化教学方式的深入,需要实验技术人员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技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及科研工作。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实验技术人员在不断地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巩固加强。

高校实验与教学及科研论文

随着我国科研工作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科研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广大高等院校在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受到高校科研工作自身特点和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高校的信息化水平呈现出了一种差异化的特点。在学术研究领域,这一因素的存在,对科研管理效率的提升,带来了一些较为不利的影响。在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作出严格要求的情况下,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可以被看作是对高校学术研究工作进行优化的有效措施。

1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在高等院校中的作用。

随着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监管力度的不断强化,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已成为高校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要对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问题进行探究,首先要对这一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探究。从该系统在高校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功能效果来看,信息收集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信息存储功能、信息的加工和维护及使用功能,是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功能。也就是说,这一系统是一种涵盖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各项内容的管理系统。在系统的应用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构建一种以研究人员、院系和学校为核心的管理工作体系。这一体系构建完成后,传统科研管理体系中的一些低效率的工作形式会得到大幅度的削减,这对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优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2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关键问题。

2.1科研管理问题。

从我国高校的发展现状来看,在国家科研经费支出有所增长的情况下,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工作量的增加,让科研管理系统的构建,成为提升自身办公效率的一种有效措施。在一些相关软件的采购过程中,由高校网络计算中心或科研管理部门决策执行的采购方式和高校委托专业软件企业进行决策的采购方式,是高校较为常用的两种选购方式。在对科研管理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管理问题、资金投入问题和人力条件问题是高校在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中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科研管理系统的应用环境来看,覆盖全校范围的公共基础数据体系,可以让该系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满足高校的实际需求。在对自身信息化建设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高校要对自身的公共基础数率和基础编码规范的覆盖性问题进行分析。

2.2系统建设问题。

在该系统的构建过程中,系统建设问题是高校所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信息化管理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情况来看,一些高校在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单机管理技术和小型局域网技术等建立在信息化技术基础上的管理技术进行了应用。对高校原有的信息化系统进行分析,发现在新型管理系统的应用过程中,系统对信息的加工能力和系统在对信息处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智能化分析能力,是高校所无法忽视的问题。在对系统建设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高校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入手,对系统的建设工作进行优化,例如一些院校的研究项目涉及了一些国际合作项目,该校在构建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就需要对系统的海外研究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完善。一些普通高校和一些军事院校中会有一些涉及国家机密的研究项目,在将科研管理系统应用在这些高校后,院校可以通过构建一种由科研管理部门直接负责的管理机制的方式,对系统的保密性进行完善。

3科研管理系统的构建流程。

3.1系统总体实施流程。

从系统的总体实施流程来看,高等院校与管理系统开发商之间的沟通,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从高校科研工作的工作实践来看,针对科研管理系统在高校研究实践中的总体目标的问题,高校的科研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与管理系统的开发商进行协商的方式,对与之有关的总体目标进行完善。在高校与系统开发商的共同作用下,以“管理系统实施计划的制订—管理系统服务器端的购置、安装—数据字段编码—软件安装部署—用户培训—系统使用—系统验收”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管理流程,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系统实施流程。在这一理想化的实施流程的构建过程中,高校的系统人员需要在服务器处于安全环境的状况下,对系统的安装工作进行部署。

3.2数据建设。

在科研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数据建设问题可以被看作是系统建设中的核心问题。通过对与之有关的数据建设的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发现从高校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现状来看,系统的数据建设流程主要涉及了图书馆数据、研究生数据等多项内容,在数据建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数据入库问题扮演的是一种核心性的角色。从研究生数据、图书馆数据与数据入库问题之间的关系来看,匹配关系可以被认为数据建设工作流程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一大机理作用。在对数据建设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在这一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对与之有关的部门机构的协调工作的开展,可以让系统的数据建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高校实验与教学及科研论文

从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系统的发展情况来看,不论是传统的科研管理系统,还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管理系统,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问题都是事关科研管理系统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从科研管理系统的完善路径来看,人员素质问题是高校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过程中,组织工作的优化和培训工作的开展,是构建系统完善路径的一种有效措施。在对与系统建设有关的培训保障机制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高校可以将以下几种培训机制应用到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第一,高校系统功能培训和流程培训等培训措施可以被应用到教职工的培训工作之中。从高校的教学研究实践来看,这一措施可以让高校的教职员工的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第二,在培训机制的构建过程中,高校在对系统化的培训工作进行完善时,也可以让一些与科研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有关的问题融入到培训工作之中,进而让科研人员对自身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和一些具有实效性的工作机制进行了解。

4.2技术变革的应用。

在对科研管理系统的完善路径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技术变革的应用,是顺应系统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表现,因此,这一措施也可以被看作是系统完善路径的一种表现。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水平看,在现代社会,“云”服务功能和大数据功能在科研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可以对科研信息系统协同工作的优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技术变革给科研系统带来的影响看,移动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教师在科研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建立一种更为方便、快捷的联系;电子邮件技术的应用,对论文、文献资料及文档的共享机制的完善,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5结语。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是事关高校资金和人力等问题的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开展,既是对国家高校科研管理政策进行落实的一种表现,也是对高校自身科研水平进行提升的有效措施。从高校的自身情况入手,在构建智能化科研环境的基础上,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完善,是促进科研管理效率提升的有效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1]钱晓红,谢素萍.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与完善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

[2]郭艳红.面向知识管理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3]王从东,葛涛.基于internet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

[4]王蓉.浅析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7).

[5]纪春明.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构建[j].中国商贸,(11).

高校实验教学人员队伍现状的分析论文

(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方式落后。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实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高校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管理工作。但是,总体来说,当前各高校对实验室管理以及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验教学的情况,教学与实验教学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实验教学效率低下。此外,当前各校实验室管理方式以及实验教学管理方式陈旧、落后,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大纲的制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实验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方法不科学,高校实验室管理效率低下。

(二)实验设备利用率低,教学资源共享程度较低。

据了解,当前各高校在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管理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许多高校的实验室环境较为简陋,实验设备陈旧,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不重视设备维护工作,实验设备的利用率较低,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了实验室功能的`充分发挥。此外,当前各高校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不够,实验教学资源得不到共享。

(三)实验教学条件较差,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高校的教育经费预算逐渐增加,但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当前各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设备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实验教学条件落后,无法满足当前实验教学的要求。此外,由于实验教学相关工作人员的待遇较低,提职较为困难,始终处于教辅地位,导致高校实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较差,无法引进和留住高层次教学人才,教师队伍不稳定,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人员素质普遍较为低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优化教学资源。

首先,各高校应当注意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充分认识和了解当前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指导方针。其次,各高校应当注意提高成本意识,加强实验仪器设备管理,了解贵重仪器设备管理的管理条件与要点,深刻理解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的内涵,做好实验教学设备维护工作。最后,各高校应当注意满足当前社会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需求,创建数字化实验室,加强教学资源建设,采用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优化高校实验教学资源,提高高校实验教学效率。

(二)加强实验教学管理,资源共享。

首先,各高校应当注意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加大在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更新实验设备,结合当前实验室现状以及实验教学的现状,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到实验教学上来,改善高校实验教学条件。其次,各高校应当注意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加强实验教学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实验教学人员参与实验教学工作,有效改善学校的实验教学条件,解决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实验教学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和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最后,各高校应当树立资源共享理念,注意开放实验室,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使高校全校师生以及其他高校的学生都能够使用这一教学资源,促进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各高校应当注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切实提高实验教学工作人员的待遇,培养一支专业对口、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其次,高校实验教学工作人员应当注意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最后,各高校应当注意改革实验教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科学确立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认真考察实验教学过程,严格处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违规事件以及教学事故,提高高校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中存在对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实验室管理方式落后,实验设备利用率较低,教学资源共享程度较低以及实验教学条件较差,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因此,各高校应当注意提高思想认识,优化教学资源,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资源共享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丽娜,刘向举.浅析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35).

[2]杨海瑞,石树钢.论当前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中若干问题[j].经贸实践,2015(15).

[3]刘远环.浅析高校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实验室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4).

高校实验教学人员队伍现状的分析论文

农技推广队伍现状是中青年是主力军;大多数农技推广人员对本职工作任劳任怨;农业技术指导仍以无偿服务为主;农技推广内容日趋综合。文章针对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数量相对不足,分布不合理;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技推广体系整体状况堪忧;进修学习条件限制了农技推广人员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1、目前农技人员对推行工作特性。

一、农技推行工作在众多行业中属弱势行业。农业具有的明显的地域性和时节性,周期长,影响要素多,既面临自然灾祸的风险,又面临市场的风险。农业经济处于弱势位置,与相关的农技推行部门位置也同样,常常处于历次机构变革的前沿。

二、是推行技术属开放型技术。农业科技成果产生周期长,项目投入大,配套成熟难,推行技术农民易控制,社会效益显著,但常常是技术赶不上经济开展的请求,且难以实行有偿效劳。

三、推行对象组织松懈。技术推行的对象是农民,属于松懈组织,文化水平差别很大,经济根底各不相同,推行工作开展不均衡,农民朋友消费的主权,技术推行难以做到划一划一。

2、农业技术推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才能不强,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水平低。

由于饶河县属于国度重点扶贫县份之一,农业科技推行中的技术市场和科技企业开展迟缓,根底差,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力度和奉献都较弱。我们在详细农技推行工作中,长期以来只注重农产品产中技术,高新技术以及应用和开展型技术开发注重不够,农业科研活动缺乏面对市场经济适时运转机制。技术的先进性、经济的全理性、消费的可行性以及顺应性都较差,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不能构成农产品商品有效供应。

二、农业技术推行无视教育特性。

我县农业推行长期以来以种植业的产中为主要内容,而且主要推行的农业种植技术,推行方式主要以技术指导,成果展现,以点带面的'推行新技术。常常只带动了一小片,对广阔农民的教育引导没有惹起足够的注重,在农业技术推行中无视了农业技术推行的教育特性,没在充沛发挥农业技术人员在推行中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以及素质教育,不利于农民的自愿接纳新技术盲目创新。

三、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才能差。

广阔乡村普遍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低,对现代化农业高新技术接纳才能差,关于没有亲眼看到、亲身体验的科学技术,随便不会接纳,即便在详细施行新技术过程中,常常不配合新技术详细操作,依然采用老方法,而使新技术在推行过程中走了样。农民由于接纳新颖事物才能弱,常常在农业消费中盼望学到新技术,当新技术送到家门口却又望而却步,这种心态限制了新技术在乡村疾速推行和提高。

四、农业技术推行经费缺乏。

农技推行资金缺乏和推行体系不完善,限制着推行,兴旺国度农技推行费普通占农业总产值的0.6~1%,开展中国度也在0.5%左右,而我国缺乏0.2%。饶河县的农业技术推行经费主要依托财政收入,这种单一的投入渠道使农技推行机构没有承当任何风险的才能,财政投入只能保证人员工资和办公事业经费。而对下乡、展开农技实验、示范、推行没有经费保证,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态,农技人员想搞一些超前的实验,多控制一些先进技术,由于没有经费支持,只能望洋兴叹,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农技推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推行手腕落后。

长期以来我们的推行方式主要是“权益+科技”这种方式。当推行工作分开政府权益支持时,工作就无法停止,工作面临萎缩、停滞,大多数乡镇没有简单技术设备和效劳设备,工作方式根本停留在“一长嘴、两条腿”的阶段,效劳内容非常单一。

六、农业技术推行人员综合素质差。

由于农业技术推行人员的综合素质差,严重影响和限制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质量和转化效率,在县级推行人员固然都有大专以上的学历,但在基层推行站大部份还是中专学历,整体学问程度低,基层推行部门缺乏学问更新和停止进修时机,对现代化农业新技术的熟习水平和操作才能不够,和推行人员学问构造单一,缺乏控制多项范畴学问的人才。

高校实验与教学及科研论文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科教兴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政策,是一项根本性、长期性的战略。目前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取决于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既要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在兴国中的作用,又要努力培植科技和教育这个兴国的基础。因此,它要求包括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在内的'各项事业都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实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是工作在实验岗位第一线的技术人员,他们综合素质的高低将会对我国科技进步、实验技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发展,体现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体现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科学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根本保障。继续教育是一种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知识补充和更新,不断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使之掌握新技能、新知识和创造能力的追加型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高度重视和加快推进完善的实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充分满足他们的各阶段、各层次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全面开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3)实验室和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实验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是在一定专业知识基础上的继续学习和自我提升,这是实验技术人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他们知识的拓宽和能力的提高也必将带动实验室乃至学校总体水平的提高,实验室和高校也将在实验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中得到更大的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以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为前提。人的和谐发展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人自身的身心统一,二是人与客观外在的统一。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通过继续教育实现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将有利于提升其自我满足感,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另外一方面也要明确他们是社会劳动的承担者,其能力和水平将直接影响他们由此而产生的社会价值,其社会价值的提升将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由此可见继续教育是其自身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验性教学的思考论文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但应试教育成为我国主要教学方式,体育作为“副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与普及,体育专业人才再一次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程度。为了提升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少高校纷纷采取有效的措施。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资源有限、忽视人文思想培养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必将限制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1、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1体育专业逐步得到重视。

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明确指出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1]。随着这一要求逐步推广与实践,体育专业也改变了“副课”的地位,开始得到学生及学校的重视。学校开始重视体育对学生健康的价值,通过开设足够的体育专业,帮助学生在了解并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体育爱好与运动技能,进而逐渐形成长期锻炼的习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同时新课标还规定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帮助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挖掘自身的体育爱好,更好地完成体育专业设立的目标。

1.2未能与其他课程很好地融合。

虽然体育专业目前已经专业化、规范化,但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接受相当一部分的理论课程,以更好地了解体育运动的理论知识及应用。即便是在体育专业中,学生还是需要接受一定的人文学习,以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由于我国长期“重文轻武”的教学方式,导致体育专业缺失足够专业的体育教师。由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他学科,尤其是人文课程与体育专业课程的配合。人文课程与其他专业课无法配合体育专业课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文化课不重要”的概念。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3体育专业人才就业问题日益严峻。

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开始重视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但就整个社会的就业情况而言,体育专业人才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如此会导致一些人才放弃学习体育专业,而改其他专业。这在无形中会让体育专业错失掉一大批人才。有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各学校的体育师资均呈现饱和状态,体育专业人才在毕业后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2]。虽然健身行业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行业,但大部分体育专业人才仍然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同时伴随着社会行业分工的不断细化、专业化,对于体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人文素质、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公共关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3]。以健身教练为例,除了日常的健身客户需求,还有针对客户一对一的服务课程。如何平衡日常课程与一对一课程的时间,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满足大众化的健身要求和单一客户的具体要求,都是健身教练工作的重要内容。

2、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2.1忽视对体育专业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我国提起体育专业,大多数人会想到体育专业学生在某个体育项目中非常擅长,如长跑、跳远、跨栏等,很少会将之与身体素质、体育精神联系在一起。在体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也过于注重学生的生物方面的效能,而学生对于运动的理解也是非常片面的[4]。以足球为例,大多数人对足球的理解是用脚来控球,传球,然后射门得分即可。但除了个人对于足球的控制能力,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防守与进攻的策略,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对方防守的漏洞、守门员的不足,都是足球中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通常在一个球队内,并不会过分注重一个球员的个人素质,而是注重提升整个球队的应变能力、防守和进攻的能力。英国足球总会认为,足球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会踢球的全面发展的人。显然我国对于体育专业的理解与国外有着很大的区别。尽管我国教育部门已经开始意识到体院专业的重要性,但要想改变人们对体育专业固有的偏见和看法,在真正意义上重视体育专业人才的人文素质提升,将体育专业作为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2更重视体育的竞技性。

体育是一项竞技性的运动,因此在体育比赛中就一定会分出名次。虽然我们都清楚体育精神是为了提升身体素质,使之更高、更快、更强,但人们还是会过多关注获得冠军的体育运动员。如此必然会导致体育专业中出现“重物轻人”的现象,专业教育的内容也会以更多的体育训练为主,而忽视对专业人才的人格塑造与培养,这将限制住体育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5]。如在奥运会中,人们对于国家金牌数量和比赛冠军往往给予过多的关注,对于有能力拿到冠军却失利的运动员往往会发出严重的苛责。在奥运会上,刘翔因为脚伤退赛,责备声铺天盖地袭来,甚至传出“刘翔假退赛”的阴谋论。在的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再次夺得世界冠军,教练郎平就说:“女排精神一直都在,不能因为女排赢了才关注女排精神。”体育训练是非常辛苦并且枯燥乏味的,体育专业的人才必须具备足够好的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及专业理论知识,才能应对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才能稳定提升自己的体育成绩,也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以及今后工作的要求。如果仅仅局限在体育项目的训练上,很容易局限住自身发展,逐步失去进步的空间。

在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育一直将“体育”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过多重视对体育动作的教授,照本宣科地讲述体育动作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社会适应能力、公共关系能力的教育。这一体育专业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现今都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体育专业教育理论系统,导致所培养出来的体育专业人才均不具备足够的综合素质,只侧重对体育成绩、技术和动作的训练[6]。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这样的体育专业人才也将很快被淘汰。如当前热门的健身行业,健身教练不仅要了解动作的规范度和解析度,还要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出相关的饮食计划、运动计划,从多方面帮助客户达到预定的健身目的。如减肥的客户可以指定难度系数低且能够长时间进行的运动动作,日常饮食要控制糖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对于增肌的客户要根据其肌肉的整体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日常饮食注重蛋白质的摄入。这些都属于体育专业教学内容,但这些是不能通过简单的动作训练与讲解而学习到的'。

2.4体育专业的人才来源过于局限性。

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中,当学生文化课的分数不够时,可以通过一些体育特长类加分。而为了应对体育考试,学生不得不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训练和巩固。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文化基础。同时由于体育专业对于文化课程的分数要求并不高,使人误认为体育专业生不需要足够的文化知识,误导学生忽视文化课程。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就对体育专业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四肢发达的人,大多头脑简单。对于他们在其他方面并没有更多的期待,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其他知识,发展自身其他爱好的积极性。

2.5学校、教师及学生“偏专业”的思想严重。

在体育专业中,学校很少会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过多重视在赛事中所获得的成绩。加上我国教育尚未对体育专业教学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社会上对于体育专业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都在不同程度上助长了学校“偏专业”的思想[7]。学校作为推动体育专业人才全面培养中的主要力量,都不重视体育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将大大阻碍体育专业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体育专业的大部分教师都是来自体育专业,自身就是受到传统体育教育“重物轻人”思想的影响。其中大部分教师很难意识到自己所在的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按照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去教导学生。如此阻碍了体育专业教育的完善和全面化。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当前教育体系的不足,但由于自身能力不够,无法更好地改善这一情况,以提升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重视。有调查发现,大多数体育专业人才都能意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及自身文化知识的不足[8]。但由于自身文化基础较差,即便他们想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程度,也没有足够的有效办法提升。加上日常学习中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体育专业的训练上,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文化学习与其他爱好的培养上。而长期对于文化课的轻视,让体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惧怕”看书与考试。所以,仅凭学生自己是很难实现全面发展的。

3、优化提升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3.1改变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人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9]”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体育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体育专业人才[10]。高校要改变以往对体育专业的认识,改变对体院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和理念,认识到“博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文思想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重要影响,才能推动并逐步完善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领导必须了解,赛事成绩和名次虽然代表学校和学生自身的荣誉,但不能作为学生一生的目标。了解并实践真正的体育精神,才应该是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所追求的目标。

3.2加大人文科学与体育专业学科的融合。

当前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仍然是以生物学科为主,旨在加深学生对体育动作及相关的肌肉变化的理解,而忽视了文化课程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塑造。人文科学中包括思想教育、文明礼貌及必要的社会知识,都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的含义和意义。在面对枯燥乏味的体育训练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训练,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11]。如在学习健美操或体操等课程中,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必要的动作,还要培养出良好的气质、姿态和举止。人文科学注重的是对学生内心精神与素质的培养,是“内修”。只有做到“内外兼修”,才能让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逐步向全面化、高素质的方向转变。

3.3合理设置体育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

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当学生将所有的精力与时间都放在体育专业的训练中,就很难再拿出其他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多的文化课程。因此,高校要合理设置体育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的占比,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程中的学习中。由于体育专业课程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去学习和训练,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可以将其与文化课程分开上[12]。如周一、周三和周五为体育专业课程,周二和周四专门安排文化课。如此既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吸收体育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所学的知识,也保证了两类课程的教学进度与教学时间。

3.4重视学生对文化和体育理论知识的运用。

科学安排体育专业和文化知识的课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完全吸收与实践。除了常规的测试外,教师还要注重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体育专业教师和文化课程教师要多沟通,让课程能够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达到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状态[13],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文化课程的重要性,感受到文化课与体育专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如学生在学习某项体育动作时,文化课程的教师能够就该项体育项目和动作的由来进行讲解,让学生领会体育运动背后的故事,继而加深对体育动作的了解与体会,达到提高体育运动效果的目的。

体育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注重全面发展与高素质的提升。但受到我国教育体系与整个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忽视了对体育专业人才的人文培养和素质培养。单一的体院专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同时一味地追求体育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势必将学生对于体育专业的热爱与激情消耗殆尽。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实施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场所,应将体育专业人才作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去看待,去培养,注重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内外兼修”。如此,才能培养出更好的体育人才,才能让体育人才更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以评估为契机提高高校实验教学水平论文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采用完整的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突破传统教学以软件为章节组织教材、知识和技能点散乱的局限,在原有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次整合,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课堂实施。课堂实施效果的评价采用定量结合定性的问卷调查、竞赛、培训考核等形式,研究结果表明课程的建设切实提高了中职信息素养水平,最后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是教育教研改革方向的愿景展望。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施教学效果评价课程整合。

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致力研究和实践的课题,而从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来看,泛在学习(按需学习)是未来学习的发展趋势,而泛在学习要求学习者有相当的信息素养水平,根据教学实际,从课堂教学出发,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载体可以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和教师信息素养水平,这正是学校整体信息素养水平提高的关键。

1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天然课程载体。

信息素养的4个构成要素中,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作为核心的信息能力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能力,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是个人寻找工作、融入社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1]。对于中职生而言,第三年就进入单位进行实习了,信息素养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从课程性质来看,它是一门公共基础课;而从内容来看,它是关于文字图片处理排版、数据录入计算、演示文稿应用、因特网使用等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性质上它是必修的,人人必学的;内容上它是信息素养最亲近的内容;从方法上,它要求学生能收集素材、处理素材,进而进行图文混排、数据处理和展示,所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天然课程载体。

2信息化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于通过教与学方式的改革,把培养学习者适应信息时代所需素质能力的地位提高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情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人为本,以自觉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其意义在于培养人才适应信息社会的信息素养能力[2]。常见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有:情景化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基于电子学档的、webquest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基于网络协作学习的、基于概念地图的、基于案例学习的、基于多元智能个性化的、自主探究[4]等。

3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采用完整的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突破传统教学以软件为章节组织教材、知识和技能点散乱的局限,在不增删的前提下,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将散乱的看似无关联知识和技能点通过完整的项目工作来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单单进行一个个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采用贴近生活和工作的任务作为项目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合后分为两部分:入门篇和实战篇。入门篇涵盖教学大纲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考证打下坚实的基础;实战篇是巩固和提高,对综合运用能力要求更高,为实际工作和生活做铺垫。入门篇采用“螺旋递进型”案例设计,由浅入深,螺旋递进,兼顾优差;实战篇采用“最优筛选型”案例设计,设计开放型案例,给学生以思考筛选的空间,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不止一种,选择哪种最为合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课堂实施。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详见表1和表2。

4课程的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竞赛、培训考核、问卷调查等形式(采用定量结合定性的方式,结果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进行统计),课题组在课程实施前后(课程建设时间3年)对全校师生进行了调研,对比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之前,学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图1、图2分别对实施前后的师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进行了比较,由图可以看出,学校师生现今信息素养水平处于良的阶段,由于信息素养水平的培养和提高不是立竿见影的,特别是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所以需要继续努力。

5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天然课程载体,以此为媒介可以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然而这只是初步的试验阶段,最终的趋势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深度整合。

对于中职而言,信息化教学模式将教师知识传输者的身份转化为学习的引领者、课堂的掌控者,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换成运用信息工具的主动探索学习者;课堂不再是教师枯燥无味地进行知识灌输和技能演示,学生百无聊赖地识记和机械地练习,而是在具有丰富资源的学习、实训和公司实习环境中,师生、企生间积极互动、主动建构、相互促进学习的过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信息化教学注重过程性评价,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表现,以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重点,以探究合作为特征,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中,培养和提高中职学校的信息化素养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适用的中等职业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1.

[2]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评估为契机提高高校实验教学水平论文

[摘要]国家通过在各高校开展各种形式的评估活动,对一所高校整个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又能促进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的指导思想,对高校加快落实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评估档案。

对高等教育实行评估制度,是国家继“211工程”之后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项重大举措。通过在各高校开展教学评估、科研评估、校园文明建设评估、学校治安综合治理评估等各种形式的评估活动,对一所高校整个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又能促进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的指导思想,对高校加快落实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充分认识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往,许多高校对档案工作缺乏认识,没有给予档案工作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的机构设立、人员配备和设备购置等难以得到保证,严重影响了档案部门的信息服务能力。评估是国家对高校进行宏观管理的一种手段,评估的结果直接影响一所高校的声誉和地位,是关系到学校命运和前途的大事。所以,档案既是学校评估、改革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学校积累的宝贵财富,只有切实做好档案工作才能保证档案工作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服务,才能在学校接受评估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摸清底数,找准高校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迎评工作的开展,高校档案工作正面临难得的机遇,同时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另一方面,高校档案工作的滞后与被动也更为明显。从我院的情况看,档案工作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个别系部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直接影响了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档案基本工作比较薄弱,个别系部没有及时建档、归档,导致一些档案资料流失;三是资金投入不到位,导致档案保管条件差,设施陈旧、装具不足,不符合“七防”要求;四是大部分档案工作人员未经过档案业务培训,缺乏档案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案卷质量达不到规范要求;五是所有档案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工作多、任务重、精力分散,造成归档不及时,收集不齐全,整理不规范。

三、六措并举,全面推进高校档案工作规范化。

1.加强领导和监督,健全档案工作网络。

(1)高等学校必须把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监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纳入”、“四同步”,即纳入学校计划和规划,纳入管理制度,纳入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在布置、检查、总结、验收各项工作的同时,布置、检查、总结、验收档案工作。

(2)建立和健全各学院及各系部档案工作网络。各学院的综合档案室是日常具体负责档案业务工作的管理机构,也是全学院档案工作的基础和落脚点。健全学院综合档案室,根据工作需要设置一名或多名专职档案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对搞好高校档案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系部也必须指定一名兼职档案员,负责本系部有关档案材料收集、整理归档、查阅工作,使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材料能及时完整归档。

2.全员参与,提高群体档案意识。

平时在工作中,档案人员常遇到的问题是档案材料收集难,案卷材料不齐全不完整,从而造成案卷质量不能达到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群体档案意识薄弱。在迎评工作中,档案建设需要各方面的各层面的人员积极参与。全员参与的过程有助于全面促进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深化,所以,评估对人们档案意识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通过教育教学评估,学校广大教职工能够深切体会到档案的重要性,这无疑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之一,也是提高档案工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地位的良好思想基础。

3.加强档案法律法规宣传,完善管理制度。

(1)在档案人员中加强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要求他们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档案法》、《河北省档案工作条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加大档案宣传的力度,这样才能让大家真正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配合档案部门的各项工作。

(2)建立完善本学院、系部的档案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各门类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档案人员职责范围、考核制度、档案的保管、借阅制度,各门类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等,并对院系教学档案管理者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

(3)实行档案管理责任制。通过实行档案管理责任制,使院系所有教师都承担一定的教学档案责任,对各自的教学档案进行收集和整理,定期或不定期地移交档案管理员,经档案员统一验收合格后存档。这种责任制能有效地将这项工作细化,有利于执行,能够从制度上保证教学档案长期有效地收集和保存。

4.加强对档案员的档案业务培训。

普通高校院系级档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制度不够健全,系里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工作繁忙,头绪多,并且由于教学档案内容繁杂,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他们当中部分人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因此造成频繁换人,对业务始终不熟悉,给教学档案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在工作中出现一些漏洞。如:有些人需要文件时乱翻乱拿,借阅、转阅从不登记;自己不妥善保管也不及时归还;相当一部分教学档案材料散失于个人手中。教学档案收集不全、流失、归档材料质量不高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加大对档案员的档案业务培训力度,定期对他们进行档案岗位培训,切实提高档案员的业务素质,使其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贯彻落实好相关档案规范标准。

5.强化档案部门服务意识。

学校档案部门必须能够满足高校评估专家们方便快速地检索、调取,并有效利用档案信息的要求,这在无形中强化了档案部门的服务意识。如今,高校档案部门在职能上已从传统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围绕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为高校教学、科研、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服务。并在实践中大力开发馆藏档案信息资源,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功能。档案工作者只有抓住服务这个根本,档案工作才有市场、有价值、有地位,才会充满生机活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档案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6.纳入系部评优考核范围。

由于档案工作任务繁重,又没有任何监督、奖励和考核机制,给人的感觉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差不多,而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工作本来就很繁忙,因此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对待档案工作并不认真,而且人员更换频繁。如果把系部的档案工作列入年底的评优及考核范围,同时对干得好的单位及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不仅会引起系部领导的重视,而且会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从而对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总之,高校评估的开展为高校档案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学校档案部门应当利用“迎评促建”的强大助推力,同学校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抓住时机,发展自己,使档案工作更上一层楼。

高校土木工程开放式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土木工程实验论文,请参考。

摘要: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有助于实验室教学质量的提高。文章通过分析实验室开放的背景和相关策略,总结了地方高校中实验室教学应当如何去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地方高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开放;实验室探索;实验室实践。

正文:

在地方高校中,建立起科学的实验教学体制,有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并通过积极地探索和时间,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建立起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合理整合校内外的相关资源,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才能很好地推动地方高校实验教学的发展。

在我国的教学背景下,实验室通常都非常重视课程教学,并且在教室的引领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从而使得实验室的教学效果比较差。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室教学中,在设计时通常都围绕本课程来进行,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一个或者几个相关的知识点上面。而且验证和演示的性质居多,设计方面的实验比较少。尽管对知识点所具有的相关原理进行了呈现,却没有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然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改变传统的实验室教学模式,建设开放性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推动人才培养的进程。

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立起较为开放的教学机制,有利于学生的探索实践。实验室把实验项目和相关设备的信息进行公布,学生们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的方式,获得实验机会。从而在时间与空间方面,完成实验室的开放。在该专业的教学实验大纲里面,涉及到的实验要求相对较少,负责实验的`老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或者开除一些实验,让学生进行选择。当教学大纲上的实验完成以后,学生可以按照自身喜好和特点特长,对选做实验进行筛选,选择出符合自己特点和需求的实验,在内容方面完成实验室的开放。[2]同时,在开放性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具有设计性和研究型的相关项目。并且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探索,对试验项目进行设计。从而,在教学形式方面完成开放。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要求,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好地培养。

2.2推动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

如果要让当前的实验教学独自成体系,就应当结合当前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相关要求,把以前分散开的、依附在各科课程的实验分离出来,对实验内容与项目进行有机整合。从而使得理论与实验课程教学的体系共同作用于人才培养。在体制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分割体制。从而,使得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体系建设更加优化,实验教学能够获得更多收益。从这个层面来看,开放性实验室得到进一步的确定。同时,将原有各专业的实验室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开放性实验室进行统筹安排。

就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而言,应当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要求在学习方式、时间和内容方面,为学生预留出较大的选择空间。对传统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配合当前的学分制教学,推动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学生应当结合自身的一些需求和特点,确定相关的项目,并对实验的一些步骤进行设计。也可以按照自身的进度,对试验时间进行选择。这样一来,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而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能够得到保证。而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应当建立起有一定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把现代教学中的一些先进教学理念呈现出来。这样的模式不但可以使实验教学中的一些要求得到满足,还可以充分解放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1合理调整实验室的结构。

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应当结合该专业的相关要求和标准,认真分析实验室结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属于理论教学中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教学的改革和实验室的发展,要求实验教学独立出来,对实验方面的相关项目与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从而成为较为独立的一个实验教学体系。如此一来,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中也不会存在偏重于理论而忽视实践,也不会存在偏重于实践而忽视理论。两个部分既相联系,又各自独立,共同作用推动实践教学发展。

3.2加强对开放性实验室的认识。

在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应当结合高校自身的一些实际情况,对实验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这要求首先要在思想认知方面得到提升,打破传统实验教学中所谓的分割体制。并且需要各方面意识到实验室开放的重要性。在一级学科内,要求跨部门和专业,加强开放型实验室的建设,使实验教学因此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3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

在实验室的管理方面,改革管理模式,使学生自主和实验室自主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对实验室开放的多种形式进行探索研究,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解决实验室因开放而带来的一些问题。如一些仪器和设备容易损耗;老化折旧的速度较快;实验室老师的工作量增大。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开放性实验室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实验室的弹性管理方面的体制进行探究,促进同校外一些项目工程之间的合作,加强校企资源的共享,使得产学研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各方都能够从这种模式中获得较好的收益。

3.4组建高水平的师资团队。

在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中,高水准的师资团队对开放性实验教学相当重要,它是这种教学模式的践行者。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支结构比较合理、专业水平比较高的实验室教师队伍。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其专业性比较高,要求教师的也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在日常管理中,可以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培训提升机会,也可以为实验室教师创造一些到外面参访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引进一些比较优秀的实验室教师,并采取专职于兼职相结合的形式,对校内外的教师资源进行整合,使得开放性试验是教学的教师水平能够满足培养人才的需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专业应当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不断完善实验室教学管理的模式,建设专业的开放性实验室。对校内外的一些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并充分利用起来,使得实验室方面的教学资源能够获取最大化的效益。

参考文献。

以评估为契机提高高校实验教学水平论文

1988年秋,浙江省教委接受国家教委的委托,改革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着力编制一套与义务教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相一致的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各科纲要和相应的教材,以实现义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国民素质教育的转轨。

在认真研究我省英语教学实际的基础上,省教委作出决策,确定初中选用中英合编的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并作为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纳入新教材试验的运行轨道。在省义务教育教材试教办公室的领导下,建立相应的省、市(地)、县(市、区)各级英语学科试教小组,积极有序地开展英语新教材的试教工作。

1990年秋,英语新教材在我省杭州市6所中学式教。1991年秋,省首批义务教育教材试验区26个乡(镇)共4993名初一学生试用新教材;1992年秋,试教范围扩大到省内9个县(市、区)的4万余名初一学生。1993年秋,在总结各地试教经验的基础上,全省初中起始年级全面启用英语新教材。

随着初中英语教材在我省开始试用到全面铺开,我们逐渐达成共识:初中英语教学要走出困境,提高质量,必须紧紧把握课程改革这一有力杠杆,启动英语教学的整体改革。我们确立了全省英语教研的工作思路:围绕“一个目标”,抓住“一条途径”,把握“一个关键”。

以评估为契机提高高校实验教学水平论文

[摘要]实训教学环节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实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评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为克服存在的弊端,更好地将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实训教学环节落到实处,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较早地开展了实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通过增加实训教学内容,改革实训教学方法、完善实训考核方式,并推出了“讲—演—练—评”的实训教学模式,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为高等院校的实训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实训教学改革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训教学环节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实训教学环节是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它是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实训教学环节更好地落到实处,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是目前实训教学环节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又是教学和科研工作人员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

随着汽车市场的国际化,汽车维修行业有了一个较为先进的国际环境,汽车电子技术及高科技电子化检测维修设备已在汽车维修业得到迅速的推广和普及,老的检测维修手段及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新的检测诊断设备、先进的维修观念及技术、现代的企业管理手段和管理机制已经成为现代维修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而现在从业人员的素质却参差不齐,很多从业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或只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充实到相应的工作岗位,这种状况已不能满足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是一个应用技术较强的专业,既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熟练的动手能力和运用能力。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是培养合格的汽车专业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激发智力潜能使其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现代化企业管理能力、熟练掌握先进仪器设备操作的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1.实训教学内容单一。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并满足社会需求的大学生。但传统的实训教学内容非常注重理论,不太注重社会需求,这样就造成了和社会需求相脱离的现象。以《电控发动机实训》课程实训为例,实训大纲的要求就是要学生掌握电控发动机传感器及执行器的检测及故障分析方法。这些实训要求固然重要,但实际工作过程中原车电路较实训用发动机电路要复杂、隐蔽,在学校实训教学环节中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因此,现有实训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和实际工作中的电路存在差距,不利干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2.实训教学方式单一。实训教学环节中,通常是指导教师事先将制作好实训台架,汽车的各部分的分解电路也是在实训之前完成,然后学生按照班级为单元,到实训地点后教师进行现场的简单讲解,然后在教师的操作下,学生作为旁观者或者次要参与者完成实训内容,最后结合实训数据完成相关的实训报告。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只是作为被动学习者,没有真正参与到整个实训的过程中。因此,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差,对整个实训检测过程不是很了解,传感器的波形及数据采集无法掌握,实训报告中错误也较多。这样学生失去了实训教学环节中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机会。

3.实训考评方式单一。实训教学环节长期以来作为理论课程教学的补充,其成绩的评定也是以理论课程考试成绩为主,实训成绩为辅,实训教学环节的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有的比例非常小,大都在10%,没有形成独立的考核方式。另外,实训成绩的评定一般是实训指教教师给出,而且评价的唯一依据就是实训报告,一个班级实训基本相同,实训报告也基本类似。所以,实训教学的成绩考核不能全面衡量学生对实训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而且实训教学环节成绩评定缺乏奖励机制,这就导致学生只重视理论教学的学习,对实训教学的环节积极性不高,实训教学环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效果非常不明显,更不用说挖掘学生在实训教学环节中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训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1.实训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我校实训教学环节本着”强化基础、注重综合”的指导思想,在传统的实训教学内容上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开拓了更多的途径。

(1)实践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维修生产任务相结合。实践教学要根据维修企业的生产实际,设计实训项目和组织实训教学,即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生产,又可使教学更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加强实践教学的实践开放性和先进性,应该聘请汽车维修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完成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直接参加企业生产,进行项岗实践。

(2)积极推行多种职业资格考证培训。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某一职业岗位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职业特征明显,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后直接上岗;同时让学生在毕业前获得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2.实训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传统实训教学模式存在较多的弊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为改善传统实训教学方式弊端,我们采取了让学生全过程参与实训的实训教学模式。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以为主要参与角色,教师作为指导角色,以引导为主、授课为辅,即全过程参与实训教学模式。

(1)推广了“讲—演—练—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实训课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项目,我院汽车维修技术实训集体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行课程建设与改革,推行了“讲—演—练—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讲—演—练—评”教学模式的创立和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尤其在特色办学和培养“双证书”高技能人才方面,显示出它独有的实用价值和创新价值。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学生知识结构有一个基础平台层后,通过开设多门选修课,开办第二课堂,举办讲座,成立兴趣小组,使每位学生既有专门化的特长,又能熟知各课程间的融合,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加强了学生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管理上各专业均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利用现场观摩、讲解、实物展示分解、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效率。采用汽车性能参数的测量、调整,车辆故障产生原因的分析、修理方案的选定,故障排除的操作来考核学生。对学生实施“双证书”教育,开展技能比赛活动,培养用人单位适用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3.考评方式的多样化考评是检查学生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衡量是否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为避免传统考评方式的一些弊端,我们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参与的实训考核的方式,将学生考核成绩里面体现其全程实训每一个环节的表现情况。总体来说考评分为参与表现、实践能力以及提交的实训任务书等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参与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在实训教学环节中的学习态度、完成情况、团结协作情况以及维修方案制定、任务实施、研讨等方面参与表现情况。

(2)实践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在各实训教学环节中表现出来的对实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实训操作、测试、数据分析、答辩及研讨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包括了在实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解、思维、创造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3)提交资料,主要考核学生各阶段提交的资料、实训报告以及研讨总结,主要根据提交资料的完整度、故障分析的准确性以及问题讨论的深度进行综合评价。

最后实训成绩评定标准为:实训成绩=参与表现(40%)+实践能力(40%)+实训提交资料(20%)。

全过程参与的实训考核方式,在成绩的评定中既考虑到了考核本身的公平、公正性,同时又兼顾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表现,给予学生客观、全面的综合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三、总结。

以学生为主体全程参与实训过程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训环节学习热情得到明显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得到较大的改善,同时,参与改革教师在学生满意度测评中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总之,随着社会对学生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现在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许多高职院校的重视,无论从办学指导思想到实训教学的理论指导日渐完善,实验实训条件日益改善,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实训教学改革中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深知,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教育研究中深远的课题,实训教学的改革也要不断顺应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在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要不断将教学实训方面的改革深化,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力的企业欢迎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丽能.毕业综合实践导引.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2]秦会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经济师,,(13).

高校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分析实验室管理论文

高校实验室作为高等院校重要支柱之一,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的基地,是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场所[1-4]。除此之外,高校实验室还承担着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在高校的建设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曾被左铁镛院士形象地称之为高校的“半边天”。近年来,全国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一些事故对国家、学校、家庭和个人造成了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有效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建设与高校发展同步进行及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的切实有效,已成为当下高校发展的重要课题。

以评估为契机提高高校实验教学水平论文

摘要:高校出国学生党员是高校流动党员中的一支特殊群体,加强这支队伍的教育管理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对维护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意义重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提高高校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

近年来,随着高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扩大教育开放的步伐加快,出国人员中学生党员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出国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高校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一、加强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每年出国学生中的党员数量在逐年增加。出国学生党员一般党龄短,对党的感情尚浅,党性修养有待提高。国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复杂,学生党员出国后面临不同国家体制、民族风俗、社会文化的差异所产生的意识形态上的剧烈冲击,面临学业、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而产生的心理落差,面临远离国家、家人的情感孤寂,如何帮助学生党员渡过这个彷徨期,如何引导其正确甄别、自觉抵制各类错误、极端思想的腐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决拥护党和国家政策,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加强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意义重大。

二、商校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多数高校都依据党员管理规定,立足本校实际,制定出台了一些出国学生党员的管理制度。但由于受主客观多方因素影响,从总体上看仍不同程度存在着管理不到位、教育不深人、制度不落实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1.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认为这些党员在整个学校党员队伍中占比例小,对学校党建工作大局影响不大,对此项工作持消极管理态度;有些高校党务工作者认为出国学生党员远在境外,人员分散情况复杂,教育管理工作实施难度大、成本高、成效小,产生畏难情绪、不想管;还有些基层党组织创新意识不足,将出国学生党员等同于一般毕业生流动党员,忽视此类特殊群体需求,常以传统党建工作方式来管理。

2.出国学生党员自身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在校期间接受党组织培养教育的时间不长,党龄较短。有些人党性意识较为淡薄,组织观念不强,存在“重专业提升,轻党性修养”的思想,认为出国就是为了专业进修,忽视自身党性修养的提升,甚至忽略了自己的党员身份。

(二)组织配备不尽合理。

1.党支部设置缺乏创新性。目前多数高校对出国学生党员的组织关系管理仍延用传统管理方式,将其归人原所在学生党支部,由所在支部分散管理。学生党支部工作主要是围绕在校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开展,对出国学生党员在国外的具体情况不了解,难以针对境外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环境特点进行教育、管理,无法对他们在国外的各方面情况作出客观、准确评价,不能保证管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党务人员流动频繁,配备不足。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委员一般由辅导员或学生党员担任,多为兼职,没有足够的精力对境外学生党员进行管理。学生党支部的党务人员流动性较大,负责境外学生党员联系交流、培养教育工作的党员联系人常处于轮换状态。党员联系人队伍频繁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组织对出国学生党员培养考察的延续性和准确性。

(三)制度规范有待完善。

目前高等院校出台的出国党员管理细则多侧重于对出国党员的党籍进行规定,在提高出国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实效性方面尚未形成较为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如何对出国学生中的预备党员进行预备期考察、预备期满转正,出国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党龄计算等问题,虽出台了若干管理办法,但这些规定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仍有待提高,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四)教育管理方式、方法针对性不强。

高校对出国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主要采用组织手段、纪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传统党建管理手段。而出国学生党员由于其活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组织、纪律等手段约束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党组织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出国学生党员的自愿配合,传统管理手段作用有限,难实现对其有效管理。其次,在管理内容方面,出国学生党员所在党支部基本上都是根据上级党组织的管理任务,结合本单位实际统一部署安排,未能根据出国学生党员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开展针对性教育,在思想上未能捕捉到他们的关注点,无法使之产生共鸣。

三、提高高校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思考。

(一)积极教育引导,提供思想保障。

实现高校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最根本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主动服务,加强引导,全面谋划、部署和推进出国学生党员队伍建设。

1.思想重视,主动服务。高校各级党组织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认识加强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服务与管理的关系,为出国学生党员提供人性化服务。负责此项工作的党务工作者要根据党支部总体工作部署,及时向国外学生党员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会议精神,阶段性地通报党支部工作动态及活动情况,适时强调支部制度、要求和党员权利义务,并结合学生党员在国外的情况,做好针对性的思想引导,帮助解决一些他们关注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切实感受党组织的温暖,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增强出国学生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积极引导,强化教育。要以“把握重点,兼顾全局”为原则,抓紧学生党员人党前的启蒙引导、人党后的预备期考察、转正后的经常性教育,重点抓好出国前的专题性教育和出国后的跟踪教育。在校期间的教育要围绕领会党性宗旨、理解党员权利义务、熟悉党员组织规范要求、发挥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等内容开展,使他们树立党员意识,增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常规教育同时,针对出国学生党员的特殊性,要抓好重点环节教育。在他们出国前集中开展专题教育,通过重温人党誓词、专题座谈、个别谈心等形式,引导其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以党和国家、人民利益为重,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联系党组织,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出国后,党组织要指派专人进行跟踪教育,了解他们在国外各方面情况,加强政治意识教育。

(二)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制度保障。

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科学化,要以科学制度为保障。

1.规范出国学生党员组织发展工作制度。传统的组织发展工作制度对出国预备党员并不完全适用。党组织应开拓创新,对学生党员出国期间的预备期考察、预备期满转正等制定更为科学合理、更具可操作性的制度规范。同时逐步健全学生党员谈话制度,做好学生党员出国前警示教育、回国后跟踪了解。通过谈话教育学生牢记人党誓词、严守国家纪律、保守国家秘密,对在国外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活动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坚定政治立场,在国外不参加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和集会、结社、罢工等带有政治色彩的`活动。回国后党组织要及时谈话,了解学生党员在国外的总体表现,了解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变化。

2.完善学生党员与党组织双向联系制度。出国学生党员应认真执行定期汇报制度,利用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等先进技术,向党组织汇报在国外的各方面情况,遇到问题向组织寻求帮助。回国后应主动与党组织联系,接受组织考核。党组织也应建立、健全出国学生党员联系人制度。出国学生党员所在党组织可指定1-2名思想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的党员担任出国学生党员联系人。联系人要负责定期向国外学生党员通报国家政治经济建设情况和学校发展动态,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维护民族尊严和党员形象;联系人要负责做好出国学生预备党员的考察工作,通过定期联系掌握其思想动态,提出对其能否按期转正意见;联系人还应定期与学生党员在国外的工作、学习单位保持联系,全方位了解他们各项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加强监督管理。

3.实行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目标责任制。要建立健全党委负责、党总支协调配合、基层党支部齐抓共管的教育管理目标责任制。以增强工作实效,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为原则,以教育好、引导好、发挥好出国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目标,明确党委组织部门、院系党总支、基层党支部在对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上各自承担的责任,制定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定期考评,分明奖罚,切实抓好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三)优化组织设里,创新管理方法,提供组织保障。

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科学化,要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为推动力。

1.优化支部设置,提供组织保障。目前高校多数出国学生党员的组织关系仍留在原所在学生党支部,支部因人、财、物等因素制约,不能全面掌握此类学生党员的发展动态,教育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可尝试将出国学生党员队伍进行整合,由负责境外教学、科研等事务的业务部门所在党组织统一管理。负责海外教育交流的业务部门与境外学生党员联系较多,了解情况也较为全面,可以在对出国学生党员关注、疑惑的问题开展业务指导的同时,进行党员党性修养、理想信念教育,将培养、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创新管理方法,拓展工作平台。思想汇报、组织生活、支部活动是传统党建培养学生党员的主要方法,由于时空限制这种模式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出国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高校党组织应打破时空限制,开拓创新,利用互联网,依托qq,msn等网络交流工作,在网上为国外学生党员设立移动党支部,指定若干名思想素质高、党性修养好、业务水平强的党务干部负责网络移动党支部建设。可在网上开辟学习频道、讨论专区、业务论坛,上传文字材料、图片视频资料,结合国外学生党员学习生活情况,设定活动主题,定期开展交流。在移动党支部,出国学生党员可定期递交思想汇报,预备党员可继续接受党组织培养教育,确保预备考察不间断;党支部可密切与国外学生党员联系,传达有关文件精神、开展先进理论教育、进行思想引导等。网络工具在现代学生党建模式中的应用,将有效调动出国学生党员参加支部活动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验性教学的思考论文

(一)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要求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增加实际图片、实际案例的教学,以增加学生的直观经验;同时,要求增加调研、考察、实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及语言总结、临场发挥的能力。改革后的专业核心课程明确以教师讲课为辅、教师辅导为主,以学生调研、总结、课程设计为主。每门专业课程需要2—5个经典的课程设计为作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由1人增加为2—3人共同担任,根据不同的专题、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具体的课程设计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技能。这样一来,在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都能将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法课统筹巩固,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应试技能,又能让老师掌握学生阶段的专业水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对学生课程设计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也能提升学生的创作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模型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模型课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同学是非常必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近几年的经验发现,单独的模型课会让学生感到厌倦,使之产生应付了事的心理,改革后建议取消单独的模型课,要求相关专业课老师在核心专业课的讲授中以及每个阶段的课程设计中安排一个课程设计的方案,要以实体模型进行展示,一来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实践能力,二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模型课单纯为做模型而设,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生态度,加强学生的尺度感和空间感。

(三)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培养学生的鲜明个性是本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而选修课程则是培养学生鲜明个性的'有效载体。黄河科技学院不断进行新课程开发,鼓励教师及时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最前沿的设计理念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开设与专业相关,又能体现学科前沿、最新理念的选修课课程。同时,在学校转型发展,市场需求的趋势下,调整选修课的专题内容,加快更新步伐,确保教学内容走在专业的最前沿,加快选修课程的模块化建设,从而促使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四)实践教学改革。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想寻发展、创品牌,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校企合作是一个机遇。在抓好教育质量的同时,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对学校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加强校企合作,保证学生完成正常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外,还能在实践教学中熟悉真实的设计环节和全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回应与解答在真实的课题和工作环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环境设计专业还需要接受各方面新潮设计元素、设计理念以及市场需求,需要在户外甚至外地调研、参观、考察,如风景写生、建筑速写、专业采风、专业考察、植物调研等,对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保证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过硬的工程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所以,要在学校改革转型发展之际,培养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鼓励专业教师挂职锻炼。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学院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到学院的实训基地以及与学院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进行锻炼,参与课题开发和实际项目的参与,让专业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领域,丰富专业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成果;同时,提升学生的创作和创新能力。

(二)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

环境设计专业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将日益增强,对城市建设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大背景下,学校鼓励专业老师对外承接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实际项目,来锻炼自身能力,在取得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外,更能亲自体验在市场经济下的专业发展方向,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

三、结语。

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培养具有全面的学科知识与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学生,是现代环境设计教育发展的目标。借着学校转型发展的契机,环境设计专业要由内到外,由理论课程到实践课程,由教师自身素养到教师技能的加强,将专业教学模式整合逐步深化,共同推进黄河科技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

以评估为契机提高高校实验教学水平论文

1988年秋,浙江省教委接受国家教委的委托,改革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着力编制一套与义务教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相一致的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各科纲要和相应的教材,以实现义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国民素质教育的转轨。

在认真研究我省英语教学实际的基础上,省教委作出决策,确定初中选用中英合编的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并作为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纳入新教材试验的运行轨道。在省义务教育教材试教办公室的领导下,建立相应的省、市(地)、县(市、区)各级英语学科试教小组,积极有序地开展英语新教材的试教工作。

1990年秋,英语新教材在我省杭州市6所中学式教。1991年秋,省首批义务教育教材试验区26个乡(镇)共4993名初一学生试用新教材;1992年秋,试教范围扩大到省内9个县(市、区)的4万余名初一学生。1993年秋,在总结各地试教经验的.基础上,全省初中起始年级全面启用英语新教材。

随着初中英语教材在我省开始试用到全面铺开,我们逐渐达成共识:初中英语教学要走出困境,提高质量,必须紧紧把握课程改革这一有力杠杆,启动英语教学的整体改革。我们确立了全省英语教研的工作思路:围绕“一个目标”,抓住“一条途径”,把握“一个关键”。

一个目标:切实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一条途径:以英语教材改革为契机,全面改革英语教学。实行从教学观念到实际教学的整体改革。

一个关键: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主线,贯穿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始终。

积极开展英语教学改革。

以教材改革为中心,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配套改革:

1.转变教学观念。

[1][2][3][4]。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