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范文(12篇)

时间:2023-12-02 17:07:15 作者:紫薇儿

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教案范本,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广角》是我们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在老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如何使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能够接受、理解和掌握这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精心安排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时是学习集合思想方法,通过学习集合图的画法去接触、了解集合的意义,并用多种方法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果给学生讲解集合的意义、集合的表示法、什么叫交集、并集、集合的元素等抽象的概念,学生真是雾里看书“朦朦胧胧”。数学的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几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集合的意义、集合的图示法,并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上课开始时,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关于对松鼠和熊喜欢的调查活动,接着用这个话题组织了一次分类图示法探讨活动。然后进行了对动物活动方式和三(1)班参加语文和数学兴趣活动的调查活动,最后安排了帮老师解决应该准备什么多一点的实际问题。在一节课里组织三次活动,每次活动目的明确,层层深入,解决方法得当。第一次活动目的是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第二次活动目的是认识集合,正确画图;第三次活动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活动完了,学生学意未尽,还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研究解决。学生兴趣来了,一切问题就好解决。

二、创设问题辨析机会,培养探究能力。

精心安排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提问争论,为学生创造问题辨析的机会,在辨析中思维碰撞、产生矛盾、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提高。在教学开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内心处于一种“平衡——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新的平衡”的学习过程。本节课以“喜欢熊和喜欢松鼠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提问,解答,当学生解答这一问题出现分歧时,再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表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生设计各种图表示喜欢动物的集中情况时,每一个图学生都想到一些新问题,都会去评价别人的成果,提高大家的欣赏力、辨析力。尤其是对知识的重难点,在辨析中很好地解决了。活动就让学生动手做、开口讲,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形成的全过程,自主学习、自悟领会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死记硬背,从个方面来看,这样做能真正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三、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增强解题意识。

数学来自生活,数学思想方法是在爱解决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真正高明的大师,就是把高深的理论和知识,用最通俗的方法和语言告诉别人,使别人很容易接受。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讲集合论,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已有的经验来学习、解决。本课题创设了很多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中悟出道理,总结方法。例如:一上课老师就让学生从喜欢熊和松鼠谈论起,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知不觉地研究了很多问题,总结出集合图的正确画法和使用方法,学生很快地联想到周围生活中很多事情与今天学生内容之间的关系,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枯燥无味、远离生活。培养学生善于把数学与生活关连起来,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在练习安排上,我选择了有关动物——这一学生喜欢的题材。通过看动物电影时出现的重叠数学问题的解答,动物园入住动物的总数的解答,让学生通过多层次联系,进一步学会用集合的数学思想,解答这异类数学问题。在本节课最后,我还安排了让同学们举一举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然后引出一个“我家请客应该准备糖果多一点还是准备花生多一点”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顺便让学生计算我家一共请多少人,作为本节课的提高题。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是数学学科的根本目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1、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主题图,找出12的其他因数。

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独立作业:完成练习二1~4题。

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第二课时。

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2、5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重点和难点:

1、是2、5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1、掌握2、5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观察。

(一)2的倍数的特征。

(二)5的倍数的特征。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一)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说明: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二)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五、巩固反馈:

1、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个,5的倍数数有()个。2、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3、个位是()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用0,7,4,5,9五个数字组成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倍数特征。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

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倍数特征。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82×4052×6012×90。

18×3024×5019×70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快乐尝试,探索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62页的例题1.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24乘2,我们已经回算,23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的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4)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的一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2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24,得240,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24就是用10乘2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2,得20,但这个2表示2个十,10乘2得到的20应该表示20个十,20个十就是200,所以这个2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240的旁边主抿4×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和240加起来,得28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5)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2、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2,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23乘13得多少?

(2)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课程教案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定义,感悟特性及性质,会运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想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性及性质。

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师:在二年级和四年级我们都学习过图形的运动,你还记得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出示课件动态图片)。

预设:生:旋转现象。

2.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它们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

3.这些现象是不是旋转呢?(出示秋千等动态图)。

这些也是旋转现象,也是物体绕一个点转动,只不过进行的是局部的圆周运动。

4.生活中还有哪些旋转现象?(生:螺旋桨,风扇,钟表等)。

5.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还很多,我们就从与我们最密切的钟表开始,来探究图形的旋转吧。(板书课题)。

二、展开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旋转方向。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钟表的指针是怎样转动的?一起来比划一下。

引出:与钟表指针转动的方向一样的叫做顺时针旋转。

与钟表指针转动相反的方向叫什么?(逆时针)一起来比划一下逆时针旋转。

2.旋转有几种情况?(两种: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3.这里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指的是旋转的方向(板书)。

(二)借助钟面,明确旋转三要素。

1.动态出示指针从“12”旋转到“1”、从“2”旋转到“6”。

师提问:

(1)仔细观察甲、乙两个钟面上的指针的旋转过程有什么不同点?

板书:角度、起止位置。

(2)甲乙两个钟面上的指针的旋转过程有什么相同点?

板书:方向、中心。

生: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3.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指针从“2”到“6”的过程吗?

生答。

4.你能想象一下指针从6到9的旋转过程吗?除了顺时针旋转还有其他转法吗?

5.描述道闸的旋转(出示习题图片)。

师:打开课本83页,做一做,认真读题,想象或模仿一下车杆的起落,并将空格补充完整。

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6.反馈。

(三)简单图形的旋转。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描述钟表指针、车杆等的旋转过程,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描述图形的旋转。

1.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有几条边,几个顶点?

2.仔细观察,三角形在旋转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预设:位置变了,形状、大小没变,三角形的边的长度没变,夹角没变等。

3.你能描述一下三角形是如何转动的?

生: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生:看三角形的边。

4.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课件演示)。

5.结论:我们可以根据图形上的边或点等部分旋转的角度来判断图形旋转的角度。

(四)动手操作,感悟旋转性质。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图形的旋转,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线段的旋转(课件出示)。

(1)如果我们让这条线段旋转,你觉得应该怎么转?

(2)画出线段oa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2.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画的?观察旋转前后的线段,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三角形的旋转(课件出示)。

(1)动手操作,感受三角形旋转的过程。

将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

先想象旋转过程,再动手操作。

提问:如何确定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

预设: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每条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2)教师演示,总结画图步骤。

(3)做一做:

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吗?

三、回顾小结,感受旋转的应用。

这节课我们深入探究了图形的运动中的旋转运动,艺术家们运用几何学中的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我们来欣赏一下。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艺术家们,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扮我们的生活!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第134页的例1及136页的1-3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介绍自己对天平的了解,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

2.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2)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全班汇报。老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秤来称)、用天平称(老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留出思考空间。)。

3.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老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祛码称出每瓶的质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1: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设法把它找出来。

2.让学生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老师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5)老师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5.完成教材第136、137页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l)第1题,因总数为9筐,故可平均分成3份,只称2次就能保证把吃过的那筐松果找出来。如果天平两端各放4筐,如果这时天平恰好平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就能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称3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最优的。

(2)第2题,把15盒平均分成3份,至多3次就可能保证找出较轻的那盒饼干。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7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杯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示图(右图)。

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

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

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画示意图和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岸。

试一试。

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反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反动19次后杯口朝。

1、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2、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活动二。

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正方形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圆中的数都是偶数,正方形中的数都是奇数。

试一试:(投影)。

三、巩固练习(投影出示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1、课本第17页“试一试”的题目。

2、优化作业。

五年级数学教案

1、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2、结合具体的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堆放情景,经历探究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多个正方体盒子。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顾回上一节课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二、讲授新课。

学生观察图片并计算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露在外面的面有3个;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50×3=750(平方厘米)。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9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50×9)。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4个正方体学具换一种堆放方式来试一试,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否有变化,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交流。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露在外面的面。

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一看,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理解单位1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联系实际说出具体情境中的分数的意义。

2、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知道每个分数都由若干个分数单位组成。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及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对策: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自主探索,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和启迪学生思考。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光盘、12枝粉笔、6本练习本;学生四人一组,每小组准备材料:一块饼干,一张正方形纸,一分米长的纸条,10根小棒。

教学预设: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1)谈话:老师为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学具,请你选择一种学具,表示一个你喜欢的分数,并说说你表示的分数的含义。

(2)学生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教师巡视。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1)提问:你利用学具表示了哪一个分数?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呢?集体交流,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板书如下:

把一块饼干平均分成2份表示1份1/2。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3份3/4。

把一分米平均分成5份表示2份2/5。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表示1份1/2。

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表示3份3/4。

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表示2份2/3。

------。

(2)点拨、引导:刚才我们把一块饼干、一张纸、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同样我们也把一些小棒放在一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单位1。(教师边讲边板书,使学生对单位1加深印象。)。

(4)归纳小结:这些分数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3、深化理解,概括意义。

(1)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来概括一下分数的意义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分数的意义并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3)想一想:这里的单位1是指什么呢?(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追问: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举例说明,教师适时点拨,加深理解1的含义)。

小结:这里的单位1表示的整体可大可小,可多可少。

(4)提问:用分数表示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强调:平均分)。

1、过渡:请同学们想一想,自然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追问:那么分数的计数单位又是多少呢?

3、自学:请自学课本第36页有关内容,在书上找答案。

4、试一试:在小组里说说例1中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5、反馈:指名说出例1中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教师板书。

6、思考:分数单位在书写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7、总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因此分数单位在书写时,分子都是1。

1、完成练一练。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完成,然后请几位学生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完成练习六第1题。

学生先自己读分数,把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及所含单位的个数说给同桌听。

3、完成练习六第2题。

组织交流:相同之处是都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不同之处是单位1不同,因此每一份所表示的桃的个数也不一样,其中的2份表示的数量也不一样。

小结:这里的分数都是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的,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的多少与整体的数量的多少密切有关。

4、完成练习六第3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同桌之间说说后两题中分数的意义。

追问:你是怎样确定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5、完成练习六第4题。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这一题,然后投影个别学生的书,共同评议。

6、完成练习六第5题。

(1)学生各自在书上的括号里填上答案,然后交流,说说在填写这两个分数时是怎样想的。

(2)提问:这里有12枝粉笔,让学生取出其中的1/4,再取出剩下的1/3。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并在探索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能力。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1、师: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阿凡提的故事吗?今天老师这里有一个“老爷爷分地”的数学故事,你们想听吗?(课件出示画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指名读故事(尽可能有感情地)

故事:有位老爷爷要把一块地分给他的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大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2、师: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

3、学生猜想后畅所欲言。

4、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聪明的阿凡提是怎么让三兄弟停止争吵的?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1)、三兄弟分的地真得一样多吗?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吗?

(2)学生独立操作验证。

方法1、涂、折、画的方法

方法2、计算的方法。

方法3:商不变的性质。

(3)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数的例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难点: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乘法,今天老师给出一些乘法算式,比一比谁能最先发现这组算式的秘密。(拿出课堂作业本帮助你)。

2/3×3/22×1/2。

8/11×11/81/10×10。

7/9×9/77×1/7(师巡视学生的情况,并对分数的格式加以指导)。

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

生1: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位置颠倒。

生2:每个算式乘积是1。

师:现在老师有点疑问,2不是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是什么呢?

生:2可以写成2/1,分子分母颠倒后,2/1×1/2=1。

二、理解倒数的意义。

师:观察的真仔细,我们能不能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呀?

生:倒数。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倒数(板书)。

师:再看这几个算式,2×1/2=1,我们说:2是1/2的倒数,1/2是2的倒数。

师:看这几个算式,倒数是对几个数来说的?

生:两个数(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的乘积有什么特点?

生:乘积是1(师板书)。

师:再举一个例子:2/3×3/2=1,我们说:2/3是3/2的倒数,3/2是2/3的倒数,2/3和3/2互为倒数(师板书:互为倒数)。

师:怎么理解“互为”呢?

生:相互的意思。

生:就是对两个数而言的。

师:“互为”是对两个数而说的,不能孤立地说谁是倒数,应该说谁是谁的倒数。

师:你能说说黑板上其他例子谁和谁互为倒数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除了这几个例子,能写出其他乘积是1的算式吗?

生:

师:大家表现真好,老师也来说一个,3/5是倒数,对吗?

生:不对。

师:你帮老师改正吧。

生1:应该说3/5是5/3的倒数。

生2:

三、研究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倒数,现在我们就帮这些数找一下他们的倒数朋友吧!(师读生写)。

五年级数学教案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方”并解决土石方计算问题的过程。

2、了解“方”的具体含义,能够灵活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3、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熟练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演变成“横截面的面积乘长”。

一、巧设情境,激趣引思。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有关内容,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体积?体积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是什么?

(3)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问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自主互动,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1:让学生读题,讨论:挖出的土与地窖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师介绍“方”,让学生用方描述挖出的土。

课件出示例题及拦河坝的和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怎样计算拦河坝的体积?为什么这样计算?使学生知道:拦河坝的体积=底面积×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三、应用拓展,反思交流。

1、应用:

(1)试一试帮助学生弄清图意,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解决。

(2)练一练第1、2题,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事物和信息,再独立完成。

第3、4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要解决问题,先要求出什么?

2、拓展:

练一练5板书设计:

简单的土石方计算2×1.6×1.5=4.8(立方米)拦河坝的体积=横截面面积×长答:要挖出4.8立方米的土。

横截面的面积:(8+3)×4÷2=22(平方米)土石体积:22×50=1100(立方米)答:修这个拦河坝一共需要土石1100立方米。

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第52页例1和“练一练”,第58页练习八的第1~4题。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表示出相应的分数,联系实际情境解释或说明分数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分数的组成。

2、使学生经历有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感受分数的来源与形成,体会数的发展,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认识和理解单位“1”。

探究合作法、讲解分析法、练习法等。

ppt。

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

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拿12根小棒自已创造一个分数。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如果老师要表示6根小棒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第1题,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说说是怎样想的。

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第2题,观察直线上是把哪个部分看作“1”的?直线上表示是怎样想的?

引导:分数也可以在直线上表示。这里从0起到1是1个单位,同样地从1到2也是1个单位,这1个单位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就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让学生在()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第2题先读出每个分数,再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第3题让学生填,交流时说说是怎样填的。

第4题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