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说课稿(模板16篇)

时间:2023-12-12 03:52:05 作者:飞雪

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来指导教学的一种规范化文件。在教学过程中,教案模板可以起到指导和辅助教学的作用,以下是一些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

比的认识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比的认识》这一节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内容,其在小学数学中是重点,它对小学数学内容中除法和分数的概念联系起来,对小学数学内容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引导学生根据除法的概念引出比的概念的探索过程。

2、感受比的概念与除法及分数之间的关系,会化简比及求比值。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其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中及合作交流中理解比的概念及意义。

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雨台小学六年级,因为各种原因,学生的基础知识太差,缺乏动手操作能力,针对以上情况,我采取了联系生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特点来教学。

重点:第一课时为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第二课时为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难点:第一课时为理解比的意义,第二课时为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幻灯片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内容将教学内容放映出来,其主要采用质疑法和讲授法。

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内容以小组合作、相互交流、探究性学习。

第一课时:

1、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具体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小组合作学习先说出图意,然后小组内交流写出算式,小组汇报。师出示正确的算式,并得出结论:

2、出示几组生活场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除法算式,得出得数。

3、学以致用,师幻灯片出示一个除法算式,讲述比的概念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4、举例生活中遇到的比。

回忆上节课内容。

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具体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小组合作交流并探讨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并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及求比值。

介绍“黄金比”的概念及生活中的“黄金比”。

六年级数学分数应用题说课稿

有些分数应用题数量变化多,分析难度大,不易列式计算。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变来变去,总有一个量是不变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变量。

对于这类分数应用题,家长辅导孩子解答时,要专注“不变量”,以静制动,使问题迎刃而解。比如:

分析:两桶水的总重量总是不变的,但又未知,我们把它看作单位“1”的量。则“取前”第一桶占两桶水总重量的1/1+6=1/7,“取后”第一桶占两桶水总重量的1/1+4=1/5。

第一桶取前取后差12千克占两桶总重量的1/5-1/7=2/35,故两桶水总重量为12÷2/35=210(千克),由此可求出原来第一桶水的重量为:210÷1/7=30(千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数学上百分数的应用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61页例2。

2、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按比例分配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注重了联系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实际,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捧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比例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前,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总趋势,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我们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我们要端正教育思想,充分发挥数学的教育功能,这对于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制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是比的一种应用,又是“平均分”的发展,进一步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让学生掌握有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4、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及重点难点。

(1)、创设“分物情境”,建立表象。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启发,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获得“按比例分配”的感知,为分散难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巧设“故事情境”,引出尝试题。

让学生听喜闻乐见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从中设疑,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地把学生吸引到例题的自学中。

(3)、设计“”自学——尝试——讨论——归纳”的教学程序进行例题的教学。

通过自学例2,试做尝试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并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系统性的发展。

(4)、安排一个多层次的练习系统巩固,强化新知识。

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和不同的训练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训练的预期目的。

从上述分析可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有关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可通过“操作感知——自学尝试——讨论总结”等环节来突破,教学难点是如何运用比和分数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应用题算理的理解,课堂上采用“观察——比较——说理”等形式来分解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本节课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在师生之间架起互尊、互爱的桥梁,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不断为学生设置问题和悬念,调动学生积极性。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安排“分卡片”活动,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促使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2)、故事引趣,设置悬念。

本节课通过“听故事”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有问题学,激发他们思考,诱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探求知识原由的状态中。

3、指导看书,培养自学能力。

刚才的故事设疑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老师在学生自学中也可以“扶一扶”,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

4、放手尝试,主动探求新知。

学生自学课本后找到了办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做故事里的题目,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5、讨论归纳,创造参与机会。

在自学尝试的基础上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总结,这是把过去的满堂灌变为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准备:电脑、录音机、投影、学生每人六张卡片。

(一)、复习。

1、操作感知,导入新课。

动手分一分:

(1)、按1:1把六张卡片分成两部分。

(2)、按2:1把六张卡片分成两部分。’。

通过动手操作,指出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而第二种情况不是“平均分”。说明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除了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外,还有第二种情况,由此导入新课,“按比例分配”。

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复习旧知,故事设疑。

(1)、比和分数关系的练习。

如: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这样安排,目的是把握新旧知识和连接点,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2)、故事激趣,引出尝试题。

放录音、听故事:同学们,中秋节快到了,唐僧和猪八戒做了一些月饼,他们一共卖得80元,其中唐僧和猪八戒做月饼个数比是5:3,正当他们准备分钱时,孙悟空走过来了,唐僧于是叫孙悟空来分钱,猪八戒见了连忙说:“把80元平均分成两份,我要拿其中的一份。”孙悟空听了笑起来。

老师问:

(1)、同学们,你们认为孙悟空能不能按照猪八戒的要求来分钱?

(2)、那么孙悟空应该怎样分钱?谁能动脑筋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指导自学,探讨原由。

2、大胆尝试,初步探索。

学生自学课本后,可放手让他们做故事里的尝试题,老师可巡回视察,及时反馈尝试情况,学生可边尝试边看课本练习。学生板演。

3、组织讨论,交流意见。

针对学生的自学和尝试情况,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汇报自学情况,校对尝试错误,发挥学生之间互补作用,让他们各抒己见。

4、教师讲解,课堂小结。

先检查自学情况,再评讲尝试练习,要求学生说:“你是怎样想的?”。最后让学生作概括性的总结:

(1)、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这样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评价的机会。

5.质疑问难。

你们学习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培养学生大胆发问的好习惯。

(三)、多层训练,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w]的练习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洽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分解性练习。

某班男女学生人数的比是3: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这种练习采用分散难点的办法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

2、对应性练习。

62页的“做一做”第1题,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3、编题练习。

看图编题,后列式计算(略)。

这种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全面掌握题目特征与解法。

4、综合性练习。

(1)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50,甲和乙的比是7: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地周长120米,长和宽的比是3:1,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这种练习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学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分明,思路是否清晰;

(2)、是不是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3)、能否达到学前有设疑,学中有突破,学后有发展的要求;

(4)、有没有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相信通过实践与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得到素质教育的实现。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说课稿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维他命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思路,能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1、说出下面每个比表示的具体含义。

苹果和梨的重量比是2∶3;

电视机和收音机的台数比是5∶2;

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人数比是1∶25。

2、口答。

练习136;说说是怎样想的?

3、揭示课题。

1、练习137。

找一找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两道题里的40棵各与比里哪个份数相对应?

这两道题,哪一道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哪一道不是?为什么?

按比和分数的关系想一想,这两道题会解答吗?

上下练习;

2、题组练习。

(1)学校饲养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5∶4。白兔有15只,黑兔有多少只?

(2)学校饲养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5∶4。黑兔有12只,白兔有多少只?

说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两道题与按比例分配问题相同吗?有什么不同?

3、补充练习。

出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女生有多少人?

1)学生说说上面比的具体含义。

2)口头补充成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3)口头补充成已知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应用题,并口头列式。

六年级数学上百分数的应用一说课稿

24×(++)×+÷+×0.75。

4x-2×0.4=1.6+xx=(x+10)×。

二、填空。

1、光明小学今年植树活了76棵,死了4棵,成活率是。

2、某种产品的合格率是98%,500个产品中有()个是废品。

3、在一个周长为200cm的正方形木板内,要割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cm2。

4、把一个圆形纸片剪开后,拼成一个宽等于半径,面积不变的近似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56cm,原来这个圆形纸片的面积是()cm2。

5、200块砖,每次运走它的5%,()次可以运完。

6、12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圆圈做游戏,如果相对的`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3米,圆圈的面积()。

7、大豆的出油率是12%,要榨油90千克,需要大豆()千克,3吨大豆能榨油()吨。

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应用》评课稿

毛老师的这节《比和比例》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适当,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学生既理解了比例的意义和掌握了两个比组成比例的标准,又发展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总结能力,较好的总结复习比和比例的知识,合理的选择了教学方法,整个过程有两大突出特点:

一、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了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已有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深入浅出,因势利导,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安排,以复习总结为主线,以练习为辅助,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运用愉快教学方法,以良好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处理得较好。整节课安排有序,变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自然流畅,活而不乱。

二、教学内容方面。

1.始终以复习课教学方法整理所学知识,让知识结构化。

在知识处理上比较明显的特点是:教师把握住了比、比值、比例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学习比的意义和熟练求出比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了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这一本质进行教学。在知识的复习检查这一环节中就强调了找比值相等的两个比,这就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最佳关系”和知识的“固定点”。抓住比和比值的特点,进行对比,比较。抓住了学生的弱项,有利的进行了教学。在钻研教材时,教师注意分析教材的来龙去脉和教材的内部结构,还注意研究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充分利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尝试探索的精神。

2.精心设计练习。

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分层次:

第一层次是基本练习。这组题起点低、题型简单,通过练习增强对比意义的深刻理解,为后面的练习打好基础。

第二层次是变式练习。基础知识特征没变,而练习形式多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第三层次是发展性练习。它具有启发作用,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探索、发现规律。

六年级数学评课稿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是一节实践活动课,陶雪玲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反思这节课的教与学,我认为以下几点是成功的。

通过网上图片和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国的土地上竟有这么缺水的地方,然后让学生汇报网上查阅的资料,了解到不仅仅我们国家很多地方缺水,特别是今年云南遭受的旱灾,而且世界许多地方也同样缺水。从情景中,学生自己感受到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自然引入课题。

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该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为了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节约用水的必要性,课堂上,无论是本校用水情况,还是家庭用水情况,始终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综合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和分析问题,以此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存在的不足:学生感悟太少。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看(看图片或视频),说(汇报资料),算(先算出每人浪费一小杯水,再算出全国的小朋友浪费水的一个天文数字),知(了解有关水的一些小知识),感悟水资源额的缺乏,发自内心的行动起来节约用水。由于老师课前担心时间不够,四个环节匆匆而过,因此留给学生感悟的时间太少。

我的建议:把探究、感悟的时间留给学生,渗透“节约用水”的思想。

《比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除里的一些概念,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应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2、使学生正确掌握分解质因数和求两个数的公约数,求两个或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按照方法分解质因数和求出两个数的公约数,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指名口算课本第64页第11题)。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小数的意义,今天复习数的整除(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特性的认识,掌握好数的整除的意义及其中的一些概念,认识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熟练地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和求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二、复习约数和倍数。

1、提问:什么是整除(板书整除)如果a能被b整除,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当a能被b整除,也就是b整除a时,还可以怎样说?板书:

约数。

倍数。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说明倍数和约数的依存关系。

3、学生练习。

(1)从小到大写出9的五个倍数。

复习约数倍数相关知识(略)。

(2)写出18的所有约数。

三、复习质数合数。

1、提问按照一个数约数的个数分类,除0以外的自然数可以分为几类:

板书:1。

质数。

合数。

怎样的数是质数?怎样的数是合数?1为什么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口答:

(1)说出比10小的质数和合数。

(2)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各是几?

(3)下面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785123579190。

3、提问:你能把90写成质数相科乘的形式吗(板书)这里的因数叫做90的什么数?(板书: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4、做“练一练”第3题。

练后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四、复习公约数和公倍数。

1、学生练习。

(1)写出18和24所有的公约数,指出公约数。

(2)从小到大写出4和6的五个公倍数,指出其中最小的公倍数。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什么叫做公约数和公约数?什么叫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板书——公约数、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2、“练一练”第4题。

集体练习,指名口答,说一说方法怎样归纳三种关系?

追问:用短除法求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五、复习。

能被2、5、3整除各有什么特征。

1、提问:能被2、5、3整除各有什么特征。

(板书:——能被2、5、3整除的数)。

2、“练一练”第5题。

提问:这里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什么数?不能被整数的数都是什么数,

板书:偶数。

奇数。

想一想,自然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六、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内容,说说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

七、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和12题。

2、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15、16题、17题中(3)(4)。

八、课外作业:练习十一第18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三单元第四课《乘法的应用》。教材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目的是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乘法的应用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学生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进而辨析每个情境对应的乘法意义不同,体会到一个乘法算式有两个意义,这两个意义分别对应两种不同的情境。据此,结合教材解读和对学生前三节课的学习累计,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相同数连加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事例体会同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3、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通过以下三个环节进行的:

通过复习上节课内容唤醒学生,一个乘法算式有对应2个不同的意义。3×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6×4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以竞答的形式进行,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乘法问题的解决上。

结合情境体会同一个算式的两个意义:观察情境图,我不断引导让学生提问,学生分析,学生解决,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分析完成后,抽取其中两个情境对比,两副图对应两个意义,但可以用同一个乘法算式解决,反之,一个乘法算式有两个意义,进而对应两幅图。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乘法的简单应用,也训练了学生思维。意义理解后,进一步抽象的过程,就是将这个乘法算式的两个意义,通过画圆的方式,将其画出来,如3×5,意义一:3个5相加,即,圈三个大圈,每个大圈里5个小圆;意义二:5个3相加,即,圈5个大圈,每个大圈里3个小圆。

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仍然是3×5的乘法算式,根据两个不同的意义,你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吗?比如,公园里,一张成人票5元,3个成人需要付多少元?或,一个围栏里有3只小鸡,5个围栏里有几只小鸡?等。学生理解3×5的两个不同意义,进而根据意义再创设情境。该环节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实践,就能体会数学带来的乐趣。

新课结束后,便进行反思其中的问题,要多注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我们只是引导者,本节课程内容设计的有点多,所以个别问题,我刚发问,就急于自己回答,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出示课件顺序可做个别调整,从便于学生思考的角度出发去设计环节,根据情境找算式,而我是逆推的思路,根据算式找情境,更抽象。

六年级数学评课稿

本节课王xx老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但是世间事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面我就个人观点说一下这节课中,还有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课前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录制的微课进行预习,这节课如用平板答题代替学生汇报环节能更节省时间更高效。

本节课有三处设计了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环节,合作学习起到绑带的作用,学生发言更充分,但是本课中这样的环节我认为有些多。

当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汇报环节,一般只有一个小组进行汇报,如再找几个小组,这样展示的孩子能多些,并且可以汇报不同验证方式。

教材在课堂中应充分利用,本节课只在练习画圆时使用了教材使用率不高,我觉得还可以在概念教学时使用教材。

以上是我粗浅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准备。

线段图是把握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你能用线段图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

1.学生独立完成线段图。

2.展示学生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25%=1/432人。

围棋班比围棋班25%。

航模班。

1、出示教科书p23上面的问题。

2、思考: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加的产量是普通水稻产量的百分之几。

3、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方法一:7-5.6=1.4(吨)。

1.45.6。

=0.25。

=25%。

方法二:75.6。

=1.25。

=125%。

125%-100%=25%。

三、试一试。

1、出示教科书p23下面的问题。

2、几成是什么意思?

※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一成就是1/10,也就是10%。

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61-2.25)2.25。

=0.362.25。

=0.16。

=16%。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4练一练第1题。

2.科书p24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4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从复习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理解几成的意思。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年级数学评课稿

1、李老师的课由判断套圈游戏的公平性引入圆,通过课件出示银河系、一些圆形建筑等图片、再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看到的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李老师让学生通过摸、折、画等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去学习。首先通过组织学生摸摸自带圆形物体的边,注意与其他平面图形的比较,从而引导学生小结出圆的概念;然后组织学生对手上的圆形纸进行折、画,从而介绍圆心、直径、半径,改变了教材三个概念的呈现顺序;最后对例3通过画、折、比的方法进行探究,得出圆的有关特征,同时进行了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全课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目标达成度较高。

3、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的演示突破了知识的难点。比如,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象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就采用多媒体课件加以直观的演示,从而非常直观地凸显了这一知识点。再比如,教师在教学“同圆内每条直径都相等”时,屏幕上的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4、用数学的观点和思想方法解释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从课始问题的提出到课末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数学知识。

建议:在理解圆的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时,最好能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去证明在同一圆里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的规律,如可以让学生去量长度、或通过动手折等。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听课心得体会

首先,感谢吴老师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有一个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学习,进而实现自我提高的机会。

20xx年11月20日,我有幸去六(2)班听了《比的应用》这一课,现在我把听课后的心得体会作一个书面汇报。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也不具备教学专家那样的水平,还不能把听课的所有内容原封不动告诉大家。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说得不好的地方,请大家谅解。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这次听课中的闪亮点。

听完这次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次课跟以往不同,以前的公开课在我眼里是热闹有加,整堂课如雷贯耳的掌声、赞扬声、小组合作讨论声,游戏高兴地叫喊声,真的声声入耳,还有那变幻莫测能刺激视觉的课件,一个比一个美,让我们可望不可即。而吴老师课堂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东西。课堂返璞归真,安静了很多,留给学生安静思考时间,回归数学课堂抽象性或逻辑性。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很多老师心里想,数学课堂肯定体现数学味道,这还用说。老师们都知道,为了迎合课改的精神,一些公开课,老师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充实生动,更加吸引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生活方面知识;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老师又加入了相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了丰富课堂语言,有感情,用着诗意一般语调讲课;为了节省时间,用了大量画面精致的课件。一节课下来,涉及的科目很多。学生不知这节课到底是什么课,数学课也像,自然科学也像,综合课也像,最终成了“四不像”。但吴老师的课堂却体现了数学应有的味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次讲课内容多样,不像以前公开课那样多讲几何知识,或讲简单数学认识。对于一些抽象代数知识是避之若骛。这次不仅讲一些比较抽象知识——如比、用字母表示数、有余数的除法、百分数的意义、中位数等。还讲了一些比较有难度的'知识如可能性的大小、鸡兔同笼、莫比乌斯圈、邮政编码等。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二是重视数学语言表达,教师语言简洁精炼,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话,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注意学生语言的严谨性。

最后我简单地说一说有关多媒体的运用,老师们都知道,数学课堂上运用课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节省时间,二是直观形象展示给学生。这次的课件制作水平相当高,而且使用效果好,克服以前课件华而不实的现象,学生的专著力只在课件表面的画面上,没有起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课件成了摆设。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为教学服务,不能主次颠倒。

以上是我这次听课后的感受。总而言之,我在教学的道路上向其它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我有更多的听吴老师课的机会,在教学上多学习,才能尽快走上成功。再次感谢吴老师给了我学习的机会。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本节课通过创设分橘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寻找解题策略,从而理解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局限性,明确按一定的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和解题策略。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过程,掌握按一定的比分配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思考方法。

重点: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应用比的意义来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转化归纳,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创设了用小棒代替分橘子的教学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引导学生探究解题策略,紧抓教学难点,紧扣分数与比和除法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解答,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明白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

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实践应用,练习反馈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加强了对比的意义的深刻理解,亲身经历探索解题策略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解题能力。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教学在短暂的课堂要面对全体学生,还有个别学生不能顺利准确的解决问题,造成教学效果的不足。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全面发展,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课堂上关注学困生,培养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比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灵活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60÷100=3/5。

40÷100=2/5。

这里的3/5和2/5是什么意思?

2、60:40=3:2。

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教学例题2。

(1)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说说:要分配什么?3:2是什么意思?

(2)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

(3)交流。

(4)用分数怎么解答?

总面积平均分成的份数:3+2=5。

播种大豆的面积:100×3/5=60(公顷)。

播种玉米的面积:100×2/5=40(公顷)。

(5)用归一方法怎么解答?

3、归纳小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解答?

4、学习例题3。

(1)小组尝试解答检验。

(2)全班交流、反馈。

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一班应栽的棵数:280×=()棵。

二班应栽的棵数:280×()=()棵。

三班应栽的棵数:280×()=()棵。

(3)例题2和例题3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与检测。

2、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7,求这个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3、教材53页的2、3题。

四、小结(略)。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一、二、五题。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反思、总结。

小黑板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提高练习的灵活度,以及练习的形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