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休息法读后感(精选19篇)

时间:2023-12-12 22:22:36 作者:碧墨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根据个人理解和感悟,对书中内容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进行总结和评价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接下来是一些读后感的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思路和方法。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字

在疲惫来临的时候,大多时候都会想去休息。但在这些疲惫之中,大脑感受到的疲惫,和身体感受到的劳累不太一样,这导致它们需要不同的休息方式。《高效休息法》这本书,就主要讨论了大脑的疲惫感如何生成,和每个人如何可以更好地休息,应对疲惫。

1.大脑疲惫感的生成机制。

大脑感知到的疲惫,分别来自两个方面:生理机制和社会因素。

生理机制上,大脑感知到的疲惫,很大程度上和我们身体的能耗机制有关。

在人体体重中,大脑的重量只占2%,但大脑的运作却需要耗用身体总能量的20%,这其中,有60%-80%的能量会被消耗在预设网络模式dmn上(dmn中包括了大脑结构中内侧前额叶皮质、后扣带皮层、楔前叶、顶叶顶下叶等多个部分)。

和其他一些身体器官不同,大脑中的dmn网络结构会自动运作。这意味着,即使我们身体已经停了下来在休息,但dmn网络模式仍然可以持续地在自动运动,这意味着,即使身体休息,大脑仍有可能无法获得充分休息,从而导致大脑处于长期疲惫,导致效率低下,“呆呆地坐上一整天,仍然会觉得累,”就是在这种模式下的反应。

除此之外,生理机制中,大脑疲惫感的传递方法也影响了我们对疲惫的感知。比方说,当大脑感觉疲惫时,它可以立刻将“累”的感觉传递给身体,从而让身体感觉累,这也就意味着,也许身体并没有觉得累,还可以继续,但大脑就直接告诉我们,“累了,该歇着了”,从而让人开始处于低效状态。

解释了生理机制后,除了生理因素,社会机制也在让大脑感觉疲惫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现代社会中存在着浓浓的“成功”的诉求,这种社会背景下,外在的舆论和认知环境,会不断地要求人们去拼搏,不断的任务导向,推动在人在持续地高压中生活,这些要求,在大脑中,都会内化成某种对于未来或过去的想法,这些想法和这种缺乏休息安排的机制都会加剧疲惫的生成,并让其难以消解。

对于大脑疲惫的成因,《高效休息法》后面内容中的一句话对其做了很好的总结:“意识始终关注过去和未来,而不关注‘现在’和‘当前’”。无论是生理机制,还是社会机制,对于个人自身,其实都有一种“当下感”的缺失,生理机制上dmn网络思维弥漫,让人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休息;社会机制下,高压的拼搏社会,让人容易不停地需要担忧未来,或者因为当前的什么事情,后悔过去有什么未做,这些结合,都会让大脑感觉到疲惫。

那么,从这本书的角度,该如何处理和应对这种疲惫?作者讨论了一种主要的休息策略:正念。

2.应对疲惫的一种休息策略:正念。

对于“正念”,作者给了这样的定义,它是“通过冥想等方法促使大脑获得休息(的方式)的统称”;作者认为给出了正念这套冥想系统两个很重要的功用:(1)让大脑放松、休息;(2)帮助我们专注当下。

谷歌和其他一些硅谷企业将正念方法引入了公司实践,但他们用的定义稍有不同,谷歌的定义是“不做任何评价和判断,主动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经验上”,考虑后面的实践,写笔记的时候,我倾向谷歌给了更直接的概括。

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作者主要给出了七种方法,包括:正念呼吸法、动态冥想、压力呼吸化法、猴子思维”消除法、rain法、温柔的慈悲心和扫描全身法(这个方法是压力呼吸化法的全身版)。

这些方法大多数拥有着类似的脉络,在笔记中不一一列举,仅概括它们相同的主要步骤,和介绍里面相对不同的rain法。

好,先说一下有些不同的“rain”法,在自己的实际应用中,感觉这个方法的场景更为靠前。

作者提到“rain”法,主要的应用场景包括平息怒气、控制冲动和减肥戒烟等需要限制欲望的场合。这个方法,本身是由四个单词的缩写构成:recognize(认知),accept(接受),investigate(调查),non-identification(保持距离,不降其和自己连同)。

即认知情绪的存在;接受自己有这种情绪;了解情绪的来由和身体对它产生的反应;之后和情绪保持距离,不过多纠结在情绪之中,也不过多地把情绪和自己混合。

在实际应用中,比方说,遇到愤怒的时候,先意识到自己处在愤怒中,感受自己因为愤怒产生了什么变化,是呼吸急促、身体紧张,还是什么其他的反应;之后接受自己会有愤怒这样的情绪,和愤怒保持一些距离,不把愤怒时的状态和自己整体等同,而是考虑为什么会愤怒,或者借由思考,从愤怒中抽离。

对于这个方法,我倾向它的应用范围可以更广,重心可以用在识别更多情绪,或者识别更多欲望上。面对疲惫或其他情绪,比如悲伤、狂喜……的时候,“rain”一样也是生效的,可以先识别,觉察到自己拥有某种状态,再考虑具体的应对策略。

《高效课堂》读后感

学习,对于老师而言,是我们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我们一生的课题。尽管现在我们的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较大,但学习的步伐不能停止。我们常常对学生说,要向40分钟要效率,其实对于老师更是如此。如何将每一个40分钟运用好,如何达成高效课堂,这对于我们职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空余时间仔细拜读了于春祥老师撰写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收获良多。

全书分为“高效课堂大揭秘”、“课堂规律有几多”“课堂医案巧拾零”、“模式建构与重建”等十四章内容。其中第二章课堂规律有几多,让我思考颇多。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其中于老师谈到学习快乐律:于老师认为生命舒展的过程,就是快乐体验的过程。给快乐一个机会,就得给展示一个机会;给展示一个机会,就得给自信一个机会;给自信一个机会,就得给预习一个机会。在这条规律上我自己深有感触,也收益颇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本身就比其他考试类学科更多几分乐趣和实用性。所以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我在重视考点的基础上,也会注意课堂趣味性的提升。在学习《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8单元“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先去预习课文,了解制作香蕉奶昔的步骤,工具等,在课前先将相关短语进行听写,让孩子们先掌握基本内容。课堂中,我将制作材料,工具都搬进了教室,让孩子们真正上了一堂“动手课”。一堂课后,孩子们们既掌握了单词短语,更直观学习并感受了教材的魅力。我还记得在初三毕业的最后一节课,我问孩子们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是什么,不少孩子都说到了这节课,甚至是成绩基础很差的孩子都还能记得这个单元的单词。从这一节课中,我真正理解了于老师所讲的学习快乐律,让孩子们带着目的,参与课堂,这样的学习才会是快乐的课堂。

另外一个让我深思的规则就是“二八”教学律。于老师说到,教学的“二八定律”是指,一般情况下,课堂上20%的属于重点,难点的内容需要老师教,而80%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学”绝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凡是没有教师指导参与的“学”,往往是低效的。“教”也未必就是教师的专利,所谓“兵教兵”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的方法。这个规则特别适用于习题课当中,在上习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自己在演“独角戏”的感觉。因为对于基础好的同学,这些练习题他们早就已经掌握很好了;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孩子,有课堂注意力低下的问题,上习题课就更加严重了。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在习题课上,我会让孩子自己起来分析语法点;或是给程度较好的孩子分配任务,让他们来当“小先生”。这样一来,因为要起来讲解,程度低的孩子注意力提高了;程度好的孩子也有了新的挑战。

细节决定成败,同样适用于高效课堂。在本书中第七章,于老师谈到了高效课堂的15个细节。关于点拨方面,于老师讲到这样一个细节,就是高效课堂的生成。书中讲到,就生成而言可分为横向,纵向,系统三种形态。横向偏重于拓展,指向多元;纵向侧重于深化,指向深刻;系统着眼于全局,指向结构。尽管有很大的中考压力,但我认为英语学习上,我们不仅仅要教给孩子们应试的单词、短语和语法。这些对于孩子们以后未来的发展,其实微乎甚微。我们更应该教给他们中英文化的差异,英语语言的魅力,思想上的多元化。这些才能帮助孩子们走得更远,更好。

在达成高效课堂的目标上,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在初中英语教学的道路上,我也还有更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希望我能保持初心,保持学习的积极性,stayhungry,stayfoolish.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

通过小说的形式讲述正念和脑科学的知识。发现外国人还挺喜欢这种方式,看过几本类似的,比如《狮子吃素的那一天》、《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钱德拉教授想做一个幸福的人》,都是用故事讲述心理学内容。

“正念”是最近几年经常听到的,之前以为就是冥想、打坐、瑜伽之类的,书中给的一个定义是“通过冥想等方法促使大脑获得休息的总称”,目的是使大脑获得高效休息,方法是“主动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经验上”。

作者从脑科学领域进行解释,杏仁核之类的其实我也记不住,基本的理解就是,大脑中经常浮现出的杂念是疲劳的主要原因,杂念来自过去和未来。体会一下,确实有这个感受,没事的时候,比如走路或做家务时候,会不自觉的想起过去,要是怎么怎么就好了,未来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做,哎呀好焦虑,疲劳感就来了,无所适从了。而抑制杂念让大脑休息就是正念冥想的基本原理。

提到冥想,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早上起床,坐在窗边闭眼打坐,而作者介绍的正念冥想不限于此,更有操作性。比如给呼吸贴标签,也就是一边呼吸一边从一数到十,循环。走路的时候,给脚步贴标签。都是比较初级好操作的正念训练。一天五分钟或者十分钟都可以,关键是每天坚持,最好固定同一时间和地点。

在数数的时候,思绪会不自觉的飘走,想东想西,在初级阶段是很正常的现象,飘走就拉回来,轻轻慢慢的拉回来。努力将意识集中到呼吸上,“呼吸是意识的锚。当风浪渐起时,只要锚在,船就不会飘走。”

脑科学研究显示,大脑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但再怎么可塑,也需要持续的训练才能产生变化,就像锻炼肌肉一样。正念训练法,可以尝试一下。

《高效课堂》读后感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走进高效课堂》,让我又一次认识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高效课堂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下面我结合我的实际教学,谈一谈我的肤浅认识。

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教中学,在学中教,这里的开放不仅是形式上的开放,更重要的更具难度的是心态上的开放。即:师亦生,生亦师,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是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最好定位,“教”与“学”无障碍的融会贯通是高效学习最强有力的保证。教师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带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高效。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要适时点拨。点拨,也需有度。通过学生自学能理解的不点拨;通过自学不能理解,但通过查资料能理解的也不予讲解;通过查资料仍不理解的,如果通过小组讨论能理解的也不讲。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从而把学习的过程转变成探究的过程。让孩子体验认知过程,让学生充分展示所学知识。学生在展示中可以各抒己见,或质疑,或纠错,或补充,或点评,百花齐放,张扬个性,燃放激情。既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又让孩子享受到了尊重和成功。

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高效课堂》读后感

阅读于春祥老师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并写成读书心得就成为其中一项。

在此之前,于春祥这个名字也只是偶尔在一些培训中听别人提起过,并未引起我的关注。为此,在读他的书之前,我特地到他的博客中去了解了一下。在他的博客中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平民化”的一个教育家,一个很务实的教学工作者。于是我开始读这本《发现高效课堂密码》,由最初的心不在焉到后来的深入阅读,这本书给我带来巨大的震撼,这真是一本实用的好书!

在这本书中,于老师围绕怎样打造高效课堂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全书分为“高效课堂大揭秘”、“课堂规律有几多”“课堂医案巧拾零”、“模式建构与重建”等十四章内容。其中第二章《课堂规律有几多》更是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应该仔细审视一下自己课堂教学,有意识的运用规律。书中所讲的“二八教学规律”,让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所谓“二八教学规律”是指一般情况下,课堂上20%的属于重点、难点的内容需要教师教,而80%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这个定律告诉我们“教”是建立在“学”的需要的基础上,从而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教互动”,“动态生成”。这里强调的“学”绝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凡是没有教师指导参与的“学”往往是低效的。“教”也未必就是教师的专利,所谓“兵教兵”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的方法。回忆自己的教学,要么是一直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么是置之不理、一放到低,这两种极端都是严重错误的。

于老师十分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分工,这与新课标中提出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一致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常常犯“满堂灌”的错误,一讲到底,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学生更累。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改正的课堂模式。关注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出路。

对于“教师在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于春祥老师也作了明确的解释。就教学内容而言,教学生预习以后依然不懂的问题,教课堂讨论后生成的问题,教由教学内容本身延伸演绎的问题。就生命关注而言:教会探索问题的方法,教授正确习惯的养成,教育生命活力的彰显。重建教师师德观,遵循教育规律,交给学生他所需要的正确的东西;重建课堂效率观,将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温暖生命快乐生命的历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促进课堂的高效,()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严抓基本常规,如学生的预习。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应采取一系列措施督促学生的有效预习。对非书写作业,学生的态度往往是消极的,教师一定要花时间进行检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课文的习惯。而在检查的过程中,教师对“教什么”的问题更能做到心中有数。不仅如此,针对一些学困生,教师还应对预习的方法给予相应的指导。同时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应告诉学生新课将解决哪些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预习课文。如能做好这一步,对教师的教学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当然,要打造高效课堂,仅靠学生的预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对学情的分析、对教材的把握等都是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然而我相信,只有把每一步常规环节做踏实,才有实现高效课堂的可能。

总之,我认为,教师要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从而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促进观念的转变,思想指导行为,只有在正确思想的引领下,我们才能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打造高效课堂,于老师提出的很多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尝试,而只要教师秉承正确的教学观念也应该能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

《高效课堂》读后感

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带着教学中的困惑和对高效课堂的追求,假期里,我细读了于春祥老师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被这位博学多识的“草根教育专家”所折服。数十载,于老师坚守在教育改革一线,但从未改变过初心,勤于研究,乐此不疲。他不仅是我们教师的楷模,更是我们教育事业的指路明灯。

在研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之后,深深地体会到这本书不仅是一缕清风,为我们教师吹散迷雾;也是面镜子,让我们教师看清课堂缺陷。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在第二章中,于老师总结的“课堂教学规律”,给我指明了方向。其规律概括起来讲就是“动手做、动脑思、动眼看、动耳听、动嘴议、动身演”,以上“六动”可以界定为高效课堂“生命狂欢”的基本形式。这就是于老师的课堂效率观。其中“学习快乐律”和“二八”教学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关于“学习快乐律”,于老师说“快乐源自成功,成功源自展示,展示源自自信,自信源自预习”。换言之,“预习催生自信,自信激励展示,展示孕育成功,成功繁衍快乐”。回顾自身教学,我给予学生的“预习权”和“表达权”少之又少。学生对英语教材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督促学生的预习,并花时间进行检查,让他们养成预习的好习惯。针对学困生,我还会对他们进行相应的预习方法指导。并在新课开始之前,告诉学生新课上会解决哪些问题,让他们有目的、有方法的去预习课文,熟悉教材,从而让他们在课堂上自信学习且快乐习得。

关于“二八教学律”,即一般情况下,课堂上20%的属于重点、难点的内容需要教师教,而80%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建立在“学”的需要的基础上,从而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教互动”,“动态生成”。回顾自身教学,往往不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常常课堂上“满堂灌”,这种错误的课堂教学观念,日后我一定改善,且争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第十章中,于老师的传统课堂“十八怪”,让我陷入沉思。十多年前,新课改,新理念就传入到了我们教师群体中,可是真正实施的却寥寥无几。教师依旧做主宰课堂,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依赖课件无法自拔,学生依旧天天腻于题海,应试教育魂魄犹在。我不仅回想了自己平日的教学,我给了学生多少思考的空间?学生有多少展示自己的机会?是否可以精选题目,让学生跳脱离题海,减轻他们的负担,实现真正的高效学习?英语课堂是否一定要依赖于课件?我能否用更高效的方式来整合知识?带着这些疑惑,我再次深入于老师的高效课堂中,并解读他的密码。于老师说“课堂上指望一个老师带四五十个学生,再苦再累也不会带出高效来,一旦把小组带成‘动车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我明白了,要让小组合作更多一些,实一些,课堂教学才能更加高效。民主是课堂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会有“精彩”。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的精彩。

细细品读这本书,不论是于老师的博学、乐学、专研精神,还是其提倡的高效课堂教育理念与方法,都是我们教师这一生所要解读的密码。教育生活一旦成为我们研究、探索、创新的资源,“幸福美感”就会不期而至。研究不管是其过程,还是结果,都伴随着一种“幸福美感”的体验,这种体验便是对生命的滋养和回馈。

将来教师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谁学习的速度快。现代版的游戏规则是“快鱼吃慢鱼”。学习速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然被淘汰。如果你要这个世界有更多的爱,那么你就要在你的心中创造更多的爱;如果你要这个世界更优秀,那么你也要先让自己更优秀。学习是生存的需要,生命因读书而精彩!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字

因为疫情的缘故,难得有这么长时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学一些自己目前最急不可耐的知识,我是一个资深的阅读爱好者,我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纸质的书籍,因为纸质的书籍,我可以随心所欲的勾画我感兴趣的话语,我也可以随意的圈出我的认知层面未知的领域,看书能够让自己的内心沉静下来,不至于那么浮躁;看书也能让自己看到一些未知的世界,知道自己知识层面的浅薄,认知到自己有许多许多需要补充的知识亟待扩展,看书一方面让自己感到了压力,想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另一方面也给了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认知到自己的不足,比我自己优秀的人很多,如果我还不继续补充,那么我可能就会out很多了。

尽管看书让自己带来这么多的益处,但是我也发现了自身的各种问题,首先我发现对于我的看书,往往都是看一遍就很满足了,觉得我总算把它啃下来了,对于我来说似乎看一本书成了一个任务,任务做完,就万事大吉了;但是仔细回想,包括之后真正需要用到这些知识的时候,就会发现似乎看的这些书,在看完第一遍的同时,我就已经又交还回去了,在我的大脑中似乎知识留下了过眼云烟而已;这个时候也切切实实的领悟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一句话的含义了,所以因为这种种缘故,当我看完一本书的时候,我总会强迫自己再看一次,虽然到目前为止,真正看完两遍的书籍真是少之又少,但是我知道,这样的一种习惯的养成是很有必要的。

今天我拿出了买了很久却一直没有机会拜读的书籍《高效休息法》一书,一开始读这本书,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的内心,因为有时候的自己就是那种很疲惫很疲劳,感觉怎么都休息不够,因为大家都知道,脑袋一不动,似乎就会生锈一般,我的也是这样,尤其是自己疲劳成疾的时候,睡了一觉还想睡,醒来似乎还觉得不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工作当中,时间就是这样一分一秒的浪费掉了,当然暂时能够应付现有的情况,可能投入很短的时间应付手中的工作,但是当多个事情并列,需要集中精力的时候,往往就力不从心了。所以这本书的题目激发了我的兴趣,我想要让自己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让自己能够全身心的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自己还不自知

这本书,我仅仅是看了个开端,通过前言的阅读,我知道第一章节的正文更多是一种总结性的,专业性的知识介绍,第二章节是以一个故事作为开端讲述了作者开始接触这门学科的一些出发点,所以我的读书方式自然也是由易到难的过程,我先通过故事性的讲解,让自己对这本书产生兴趣,然后就能保持继续读下去的想法;当然这种方式并没有让我失望,我又找到了如饥似渴的感觉,跟着读者的讲述,我越发的想要有进一步的了解,但是我也在克制自己,不想让自己一下填充太多的知识而不得消化,所以我终止了第一次的阅读。

当然通过第一次的阅读,书中大量出现了“冥想”这个字眼,看到这个字眼,我脑海中一次次的浮现出前两天看的综艺“向往的生活”中郑钧在蘑菇屋大早上的打坐,后期也有人说尽管郑钧是一个50多岁的男人,但是看起来和年纪一点都不相符,当然我并不是说这个和打坐有很大的关系,但是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感觉像是对冥想这个词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吧。当然看到这个词,我还想到了另一件事情,那就是我的一次经历,因为工作压力的增大,在一个周末,我参加了一个五台山净化心灵的一次短暂旅程;在五台山待了两天,一日三次的打坐,还有早上的上早课,晚上的下晚课,以及最后一天的抄写经书的经历又一次的浮现在我的眼前。在那两天的体验中,我没有留恋手机,没有留恋各种综艺节目,没有留恋新闻缺失的烦躁,相反感到时间过得很充实,没有这些东西的充斥,反而感觉一切都慢了下来,最主要的是心灵的慢,我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好好梳理自己的内心,排解掉那些让自己慌张的想法,也能够腾出自己的耳朵好好听听其他人的生活过往和经历,或许就在那几天,让自己的感受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觉得这事情有多么的见效,但是现在两年过去了,这一段经历却一直让我难以忘怀,甚至还想着如果有机会,还想要这样的心灵洗礼。

高效习惯读后感

今年学校为了给我们教师充电的,让我们每人每月读一本。我借阅了英国教育学家贾奇·特布尔的专著《高效能教师的九个习惯》,说它是教师的`职业成长圣经,揭示了高效能教师获得成功的关键。本来以为又是一本说教的书,就抱着怀疑的态度顺手翻了几页,几页翻下来,竟然爱不释手,感觉还真有实用价值。

这是一本旨在改变教师不良习惯、提升教师生活品位、关注教师文化建设的著作。读完此书,再次拈量自己与名师的距离,顿然明白书中名师的成功都源自于他们的一个个好习惯。

我们对“习惯”这个词再熟悉不过了,学校里天天讲“养成教育”,养成什么?当然是好习惯。一般而言,这里强调的多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然而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应该养成好习惯,对于这一点却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育人必先育己,非凡即平凡之坚持,教师同样需要寻求自我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而只有自觉养成并坚持好的习惯,才能在平凡的职业中创造不凡的业绩。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行为方式,都在教学生涯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习惯。有鉴于此,作者在书中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以教师积极的人生意义及行为准则为思考对象,以教师的人性为基点,从教师的人生价值、教师的自我修养、教师的社会理想等方面详细介绍了9种好习惯,让每位阅读此书的教师都能从中受益,继而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

书中所谈的好习惯可以理解为:好习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掩卷沉思,那9个好习惯无不像电波一样刺激着我的每一根神经,让我明白不管是在教育教学还是在学习生活上,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都得靠努力、努力、再努力。名师们之所以优秀,成为高效能教师,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因为他们早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好习惯,并且长期坚持。可以说,是好习惯引领他们走向了成功。

以前,我也努力面带微笑,可是没有将这种表情作为一种习惯带进课堂;也提前三分钟进过教室,却没把这样的行为化为一种习惯;在课堂上也有过创新,可是没有做到持之以恒……此时我才明白:我之所以普通,主要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和随心所欲、我行所素的不良习惯所致。其实,一种行为如果长期下去,就会成为习惯;而好的行为一旦坚持下来,就会成为一种好习惯。读此书,我懂得了“坚持”的含义,也坚定了做事要坚持的信念。

今天,我终于明白:只有把好行为坚持下去,好习惯方能养成。我将追求创新,教出个性;我将坚持个性化的备课,再也不忽视课前准备;我将坚持“问课”,每天让课堂改变一点点;我将以饱满的精神面对每一天;我将更加用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和领导及同事的指导;努力规范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学生……总之,在今后,我要以这本书为指导,既要努力经营自己,又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使自己成为一名高效能的教师。

《高效课堂》读后感

看完《高效课堂》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呢?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真正的高效课堂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暑假期间,拜读了刘金玉老师的《高效课堂》,受益匪浅。这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作者结合洋思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揭示了高效课堂形成的内在机制以及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本书中,刘老师指出“高效课堂不仅要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分数的提高,更要使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素质的提升。仅此还不够,还要使教师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最终实现师生共生双赢。”所以,课堂高效关键就在于教师的高效和学生的高效。

教师高效是学生高效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作为个体应该追求自身的发展,教师高效就是通过实施课堂教学,使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如何使教师高效呢?本文中提到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校本培训的方法,但是最重要的是教师自己的需求、内部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培训、自我打造、自我提升,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走进问题。走进课堂就是要正确的看待课堂,摆正心态,带着积极、愉悦的心情好好上课,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反之,则不然。

走进学生就是正确的看待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抱有有教无类的思想,尽心尽力的提升每个学生。走进问题需要教师去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握住每一个问题,去想法设法的引导学生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到发展和提升。当然教师的发展还离不开课后的及时反思,只有反省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并加以改正,才能茁壮成长。教师决定学生、影响学生、发展学生。

学生高效是课堂高效的核心和关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学生高效了,它表现在:全员高效、全面高效、全程高效。全员高效就是所有人的高效,要使每一位学生都高效就是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每个都要抓”,而作为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想方设法的教好每一个孩子。全面高效就是既有分数又有素质的高效,对于成绩的高效,作者强调“现实教育是不能离开分数和成绩的,离开了分数和成绩的教育是不现实的教育”。

分数具有公信力,是最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之一,就拿高考来说,想要上好的学校必须要拿高分,一个学校排名离不开分数,而评价一个教师的能力也是看学生的成绩。素质的高效就需要学生有“真善美”的品质。全程高效就是每一分钟都高效,课堂效率=课堂有效学习时间/课堂实际使用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下功夫,从课头抓到课尾,做到科学化、层次化、有效化。

书中提到高效课堂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1)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新课标下,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这个理念不是一个时髦的叫法,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须条件。

(2)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

(3)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

(1)信息量;(2)思维量;(3)训练量。

(1)形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

(2)心动,思维在动;

(3)神动,思想在动。

总之,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是教师高效和学生高效的结合,是朴实、简易的课堂: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的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不讲解。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究学习,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学习,在讨论合作中探究学习,在自我展示中探究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效课堂》读后感

中国的教育是如此复杂的一件事,它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统的教育使双方都背着自己沉甸甸的包袱,来面对这个世界。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若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高效课堂22条》的文章,通过对传统课堂的批判和高效课堂的概述,让我们学会高效,在教学中卸下了沉甸甸的包袱,让课堂成了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包括非常模式和常态模式:非常模式是0+45分钟。常态模式是10+30+5,即预习指导+合作交流+达标评测。其特点是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六大环节为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试。在整个课堂中教师占用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包括新课的导入、分配任务、疑难点拨、归纳提升、组织测评。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高效课堂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以独学(自学)、对学(同质对子合作)、“群学”形式实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就“人”的特殊性而言,学校是部特殊的“机器”,这部机器生产了——“课堂”,所以课堂是学校的产品。只有“产品质量”过关才可以保证学校的继续和发展。

如果只是想单纯的“还时间给学生”当然是会影响升学率的。唯有通过打造课堂效益,才能真正能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教育模式里解救出来,把课上时间和所谓的课外时间还给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展各种活动,体现出素质教育真正的优势和生命关怀,也体现出教育的.崇高性。课堂中学生自由的选择是高效课堂的首要标志,“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课堂就像一个孩子们的游乐场,他们在里边自由的闹着、快乐着、张扬着自己的个性,释放着自己的激情。

唯有闹起来才能“活起来”,甚至是“火起来”,这样在孩子的天性中学习的效果才会“好起来”。高效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师的中心思想转换为以学生的中心思想,使学生真正从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高效课堂立足传统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了“低耗高效”,找到了一个“支点”,撬开并破解教育的诸多困惑,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让我们结合高效并推广高效,让中国的教育卸下沉甸甸的包袱轻松上路吧!

高效演讲读后感

我们大多数人每天花将近75%-90%的时间花在来沟通上,比如和同事商量工作,和家人朋友聊天,这些我们每天都要做。却从来没有进行训练以使自己沟通更高效顺畅,更有目标。你有没有发现说一个话题,不能很好的吸引他人,而且感觉逻辑和亮点不足,不是十分精彩,又不能给听众留下印象。

《高效演讲》虽然内容是教你怎么演讲,但其实演讲的本质就是一种沟通。目标在于连接听众,影响听众,是一种有目标的沟通。《高效演讲》兼具了演说核心的干货指导手册的实用性,又不失小说式的可读性,对训练我们的表达力、沟通力、影响力和领导力同样有帮助。

过去我们往往太关注风格和状态,忽略了内容的.准备。其实有个好内容,大家才听得下去。这本书就是把演讲内容当做重点来讲的。书里讲了一个很实用的演讲结构,也是三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坡道、发现和甜点。

“坡道”就是你的切入点,在演讲一开始,你就要迅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专家提示:开头慎讲笑话少寒暄,演技最精彩的部分留在开头,牢记演讲中的七秒法则,即:听众有没有兴趣听你讲下去,取决于演讲开头7s,”讲话中用一次“我”就要用十次:“你(你们)”。

“发现”是你讲话的主体,把你需要对方知道的事情讲出来。这里你要注意,不管你需要讲多少事情,都请你把它归纳为三点。因为人的大脑,只能有效的对付三件事。一定要记住,只说三件事。

“甜点”就是一种完美的收尾,让听众记住你的演讲。这里你要注意,结尾的时候,你不用再提供新东西了,也切忌以问答环节结尾。优秀的甜点让你的演讲更具粘性,同时让人更难以忘记。甜点可以是故事、趣事、想象或比喻、想法或例子,如果能和开头呼应一下就更好了。

所有的技巧都代替不了内容和思想本身,你要表达的观点永远凌驾于所有的技巧之上。学习演讲的过程也是知识输入、存储、知识输出的过程,我要做的就是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目标越清晰,针对性越强,最后达成的效果就越好。

《高效课堂》读后感

课改是一件艰难的事,读完《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一文后,我不自觉地意识到对这一句话理解的更加深透了,九大教学模式也有共性之处,比如,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对此就有明确的规定:“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导学案”在生本教学中的定位定质问题,即:为何用?怎样用?比如,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导学案的功能重在‘导’、核心在‘学’、而‘案’是指教师课前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课堂教学互动方案。导学案一般要具有以下要素: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重点难点、学法指导。

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尽管并不完全是老师“满堂灌”,但是学生并没有完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只是被动地听。这样就大大地助长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和懒惰心理。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大胆地讲,大胆地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在“动”中学。

其次还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再次,要让课堂精彩生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老师真正轻松了吗?不是的。因为“功夫在课外”,老师的.任务更重了。一方面,教师的精心备课准备,充分自觉地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想学、能学、抢着学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们不但能积极参与课堂并且能有效地参与课堂。另一方面,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不仅如此,还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成的评价机制。怎样达到呢?由此,我感触颇深,今后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用自己真诚的心,亲切的教态来组织课堂,来感染每一位同学,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高效课堂》读后感

在学校推荐的众多书目中,《高效课堂》一书对于当今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最具实际意义。读了这本书,感触很多。51篇精彩的课例,透露着教者的智慧和创新,传递着课改的精神。这些案例的设计充分展示了教者的教学智慧,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但是,某些地方、某些学校开始出现全面否定传统教学的趋势,课堂教学过于重视教学形式而轻视教学本质,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在的满堂问,由过去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变成现在的多媒体滥用,由过去的教师中心到现在的忽视教师的作用,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读了《高效课堂》这本书,感触很多。精彩的课例,透露着教者的智慧和创新,传递着课改的精神。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学校教育又是所有教育环节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考虑在自己的课堂上教了学生什么,学生又接受多少,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反映如何,是否作为主人公的角色来上课,并且在课堂上感觉不枯燥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就是说,自己的课堂是否民主化,高效率。

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

现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课改的重点。有效教学即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取得尽可能好的效率,是教师实践教学后学生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是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发展的所有教学行为。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认识到:高效率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老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

总之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它针对的主体是学生群体。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这一节课,使每个学生个体都有所发展,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算实现。

《高效课堂》读后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老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课堂是有生命的,我们要想办法把自己的课堂变得充满活力,让幼儿能够在轻松愉悦、宽松主动的氛围中参与活动得到发展,近期,我阅读了《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一书,虽然是一本中小学教师必读书目,但书中的很多观点对我启发很大,让我明白,日常工作中的很多我们忽视的小问题,其实有可能会毁掉我们整节活动。

“老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又要有’阳光’的外表。”这样既能够体现一个老师的亲和力,又能让学生“沐浴阳光”,开开心心的学会知识,增长见识,培养习惯。要使活动达到高效,教师必须注重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处处为幼儿的全面发展着想,每个细节问题的思考,都要考虑到是不是对孩子可持续发展有效。如何让每一位幼儿轻松愉悦的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到参与快乐。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最后成就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差异、接受差异、学着理解差异。有的'孩子也许比较爱哭,有的孩子喜欢动,有的孩子喜欢说谎,有的孩子喜欢骂人,这些好的或者是不好的东西,不是孩子愿意有的,我们所谓的好坏,在他们眼里也许什么都不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接受差异,而且学着帮助孩子改变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一般在3—6岁,年龄小,认知发展水平有限。我们在选择活动内容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阶段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有趣的导入,精彩的基本环节,适中的结束延伸环节。活动内容应该接近幼儿的生活,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的感知五大领域的各个方面,培养幼儿的兴趣。

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有关的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太高,教学内容难度大,幼儿听不懂、啃不动,多次努力,几经挫折,还是没有收获,幼儿就会丧失信心,情绪就会下降,从而产生厌学、怕学情绪。反之,如果设置的目标太低,学习内容很浅显,学生轻易就能完成学习任务,也会产生不良情绪,因此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要适中,要让幼儿“跳一跳”才能获得知识,达到目标,使其产生成功后的喜悦感,形成活跃的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通过这些细节,努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营造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对提高幼儿参与课堂语言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活动的有效性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株株可爱的向日葵,让我们做保护这些向日葵的使者,共同呵护他们快乐健康成长吧!

《高效课堂》读后感

匆匆看完了《高效课堂》这本书,虽然没有仔细研究,也颇有点感受,《高效课堂》读后感。文中的内容值得我们学习,更需要我们深思,在深思中实践,实践中反思。新课程标准凸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着眼于“开放创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语文的主角,并且帮助他们进入学习语文的角色中。

自主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可持续发展。重视学生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有自由选择的广阔空间。罗杰斯曾说:“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语文老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提问、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自我情感体验、自我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寻找、利用自己所喜欢的方法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说作文教学,往往都是过于生硬,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就要着眼于教学的情境设置。我在发散性思维教学的课堂里,就以猜谜游戏的形式导入,以画画的形式激发思维,学生不仅喜欢,而且乐学。这样就能让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有竞争的互助学习。有效的进行合作学习,能让学生从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丰富知识,培养合作精神,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基本而又灵活的教学方式。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决不能放任自流,而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应当完成的任务,以引导讨论顺利、有效的进行。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也是合作者之一,可以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可以适时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让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

1、学语文随时需要寻找合作者、随时被选择为合作者。

2、自己是合作组中不可缺的一员,其他组员需要自己的帮助、自己也需要别人的帮助,要学会“分享”与合作。

3、自己的情感态度会影响合作的质量,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

4、合作组是自己大展个性的用武之地。

5、合作组中有分工、有责任,自己要经常变换角色:有时是组长、有时是组员,有时是指导者、有时是请教者,有时是“志同道合”者、有时是辩论对手,有时是发言的主角、有时是观众和听众。

6、合作学习有合作探究、也有竞争探究,所以其中也有竞争后的荣誉。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规环节,其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思考、创造、表现的机会。一节语文课的效率高低,往往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变得有效呢?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找准突破口,帮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冲突”。当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他们已开始进行思维训练,此时引导他们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理解,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其次,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既要考虑到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又要把握“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防止出现因提问简单而使学生没有兴趣或因提问过难而使学生丧失信心的受抑现象,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第三,要树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理念,以营造心理安全的环境。有时学生的答案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这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要能迅速、准确地摸清学生回答出错的思维过程,并加以利用,使之成为新的教学资源。第四,有效提问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提问的技巧。一是要充分重视对学生作答后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真正让课堂中的每一次提问都化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二是要学会等待。一个问题提出后,最好留出适当的等待时间,因为学生需要搜寻信息、归纳整理信息。学生回答后,不要马上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而应该等待一段时间,保持倾听的耐心。然后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补充或修改自己的回答,使回答更加完善,以此来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怎样把“探究性学习”渗透语文学科教学的始终,让学生自主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以探究的思维方式去发现、研究语文课本、语文课外知识、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等语文现象、语文问题,掌握语文规律,获得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和素养,在生活中学语文,并运用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值得语文老师深思的。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问题提出来了,怎样思索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探索的又一个内容。语文现象丰富多彩,语文问题千差万别,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也是各有千秋。

因此,允许每个学生找到的问题答案也应该是异彩纷呈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是符合问题要求的答案都应该亮分,而且应该给新颖别致、富有创新的答案亮满分。总之,只有生动的教学才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去挖掘,去掌握,去开拓,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如鱼得水,又鱼水交融起来。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学是一种工作,把“学”教好则是一份责任。固步自封、原地踏步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已不应该是现任教师的上策。“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提高学生学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改革之风,才是努力的方向。让我们把自己的视线和孩子的视线从平行变成相交,汇集到同一个点上,让教与学更轻松、更高效。

《高效课堂》读后感

有幸获读张海晨和李炳亭两位专家编写的《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一书,在这里首先感谢编写者的良苦用心和教育智慧的分享。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导学案编写的宝典,有深入浅出的理论,有许多简单易操作的实践方案,即使一位从未经历过课改的老师,读此书后也定会撕毁教案,从此对导学案情有独钟,对课改竖起大拇指。

全文共有六章,十个专题,从教案的种种弊端引出导学案,接下来介绍了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的设计行动研究、导学案设计要求、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规范和导学案的使用方法等内容,并有十个专题穿插其中,事无巨细,为我们设计导学案指出了许多光明大道。读完后主要感想如下:

理念是思考和行动的起点,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方向和行动方式,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三中心”中,过分强调了教师教的地位,在这种理念下,教案则被老师们视为传递知识的载体和法宝。而要想让教师设计导学案,自然得先打破这种观念,实现两个转变:由“唯师”转变为“唯生”,由“唯教”转变为“唯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这是我们设计导学案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个理论才能保证我们导学案设计的方向不会偏颇。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我们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坚持“以学为本”就是我让我们做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

所谓原则是指,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本文对设计导学案共提出了十大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学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案的设计要本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问题主线、创新主旨”的教学基本原则出发,切实做到“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主人,严肃严格地进行训练”。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2、目标性原则。

3、导学性原则: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4、合作性原则:会合作的人才是会学习的人。

5、探究性原则: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

6、情境性原则:新课程教学是生成、互动、体验的过程,教师要注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关注与生活的联系,突出课堂教学情景的创新设计。教学情景的创设沟通了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将一个文本的世界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到的社会化、生活化的世界。

7、层次性原则: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探究问题、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训练、分层设计检查反馈等,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8、实用性原则:讲究科学性、直观性、针对性、适度性。

9、规范性:求同存异。

10、创新性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

1、研读课标做指南: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课标提供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课标提供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这是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课标提供的实施建议,可以提高导学案设计教学策略的能力。课标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

2、用好教材:教师要由过去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学生也要由过去的“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

3、学情调查是起点。

4、分层设计重差异。

5、学法指导在其中。

6、集智备课作保证。

1、学情调查是对学生的性别差异、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偏好、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家庭状况等内容所做的调查。日常的学情调查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情感基础、学生学习风格特征分析三个方面。它对高效课堂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学情调查,就没有真正的意义上的课堂教学。

2、学习内容分析上要掌握好四个度:深度、广度、梯度、角度(旨在强化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对生活世界的个性化体验,以及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自我构建)。

3、在学习目标的陈述上,要掌握好“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学习目标四要素的基本要求,要遵守三维目标的设计求。

4、在学习过程设计中要掌握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过程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和相关要求。

5、在问题设计上要做到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和问题情境化。

除以上内容外,本书还对“五步三查”的普适性模式、集智备课、课堂评价等内容进行了详实的阐述。使人对高效课堂和导学案的有了一个更加立体化、深刻化理解。以简易便捷的操作方法坚定了我们课改的决心。

1、课改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形成坚定的变革观念。对策: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

2、导学案的设计中“导”的成分不够,有习题化倾向,无法起到高效课堂支架的作用。对策:坚定遵守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多多方法和路径。

3、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够完善。对策:做好细化也分层工作,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目标陈述上写明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4、集智备课不够。对策:集智备课纳入到每周的常规则教研活动中去,每周要对下下周上课的导学案进行集体研讨。

5、课堂的开放性不够,学生没有太多的发挥余地。对策:按照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梯度、角度要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给他们更大的想象和运用空间。

6、个别小组长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对策: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确保每组的小组长会议如期召开。

《高效演讲》读后感

以平常心面对失去,才能收获更多。人生如战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仗战果辉煌,又怎能预见下一仗能否功成身退。世事无常,人生的高潮与低谷此起彼伏,若我们沉浸在失去的痛苦之中,美好的事物就会与我们擦肩而过。(举例)……乔布斯正是抱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平常心,在这个看似人生的低谷中创造辉煌,他获得的远胜于失去的。得与失的相互转换,正是由心态决定,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遥望空中云卷云舒。

人生路上的`困难,或许是上帝给你如何走下一条路的暗示。上帝总会留给你一扇窗,从窗向外眺望,眼前的风景或许是想象之外。作为“苹果之父”的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因建议不合而被自己的公司解雇了。脑袋充满智慧的他并没有觉得自己人生的前景暗淡。相反,他认为被公司炒鱿鱼是人生中碰到最好的事。随后他开了next公司和皮克斯公司,经过努力打拼,next成为最成功的动画制作室后被苹果公司买下。所以说不必因现在的逆境而感到焦虑困惑。失败,或许是一次经验的吸取;失败是生活大餐的一份前菜;失败更多的是打开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生活无绝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高效课堂》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效课堂》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李炳亭的《高效课堂22条》这本书,读后使我感到受益匪浅。这是国内第一本从实践层面论述“高效课堂”理论的教学工具书。作者从“途径和方法”入手,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和一线教育的实践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用系统的高效课堂“方法论”。它使我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如何才能做到高效课堂,怎样成为一名在当今课改新理念下的合格教师。

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高效的课堂应该让孩子们过得心情舒畅,有良好的安全学习心理环境。高效的课堂即学生学习的高效。为什么就不可以少讲,有针对性地讲,把学生的作业消灭在课堂中呢?其同点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它针对的主体是学生群体。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这一节课,使每个学生个体都有所发展,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算实现。

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出高效。

读后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那就是师生关系。高效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较之传统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学生,高效课堂中的学生,则既是学生也是老师。他们的角色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转换,从“官教兵”到“兵教兵”,再到“兵教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传统课堂中,教师和教材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高效课堂中,知识源变得非常丰富,除教师和教材外,每一位同学也都成了其他同学的知识源。

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与学生做朋友,对孩子各种各样的.想法、探索精神给予理解接受,这就是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灵才能得到自由,舒展自我,超越自我。比如,从高效课堂的评价要求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高效课堂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学教师要绕着“太阳转”转。

因此:

1、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让你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

2、要“三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深度:

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是100%参与,还是大于或小于100%;

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

3、“四看”教师:

一看课中是否坚持了“学生中心”;

二看是否依据模式备课、上课;

三看是否体现了三维目标,培养了学习能力;

四看教师的学案、备课。

总之,作为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在新理念知道下,我们教师要改变生命现状,做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教育理念的行动者,一个敢于开拓,不断学习进步,敢于创新的幸福的职业者。

《高效课堂》读后感

书中“让学生参与备课”一节,我很感兴趣。这就和我们的“主体多元·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前置性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一个先学的过程,最有价值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前确立了目标,既进行了知识的预习,又找出了学习的难点。可谓一举多得。

学生的备课,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激励。有了这种无形的激励,教师会更加深入地研读教材。另一方面,毕竟学生的能力是有限,他们也不可能准确地备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也不可能系统地备出教学流程。这还得让教师对他们备课进行补充、整理,所以老师就更得深入把握教材。

教师必须走进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是否感兴趣,有了多少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搜集到哪些相关资料,有哪些学习困难等。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恰当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了师生的双向互动,使教与学达到了和谐统一。

成人和孩子的认知规律有很大差异。备课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感动来定学生感动,认为我喜欢的学生自然欢迎。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新思想。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备课中来,便于教师用学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心理去体验世界。这样的备课,使学生也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既为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也学到了学习方法,还有利于课上的不断创新。教师能彻底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出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点、难点。达到教与学双赢的目的。

学生通过备课,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内容自己还没弄懂。这样,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还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听课时思考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