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为理论看博物馆的管理改革论文(专业19篇)

时间:2023-12-16 09:08:51 作者:影墨

范文范本的阅读和应用需要我们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尽量避免简单地照搬和模仿。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范本,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借鉴。

高校资产管理改革中内部控制理论的应用论文

员工是企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进行管理首先要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酒店管理也不例外。酒店员工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了酒店的服务质量,进而影响了酒店的整体水平,让员工增加对酒店工作的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科学合理的运用激励理论是有效的管理方式。

(一)管理者对激励理论的认识不够。

目前很多酒店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太高的学历,理论知识不够丰富,对经营和管理问题也并不专业,他们在管理酒店时往往忽略服务意识,对激励不够重视。导致酒店没有激励体制或者激励的强度不够,酒店员工收入不高,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二)激励理论的应用没有与酒店实际相结合。

有些酒店管理者能够转变观念,有着较高的服务意识,也认识到激励手段的作用,在酒店管理中运用了激励理论。但对激励理论的运用却没有结合酒店的特色和员工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因素,照搬别家酒店的激励管理体制未必适合自家酒店,使得激励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有些酒店对激励理论的认识过于片面,狭隘的把激励认为是奖励,实际上激励不仅包括奖励,还包括责罚,奖励属于正强化,处罚属于负强化。只把激励看成奖励会使激励的方式变得单一,不能有效的进行管理。

(四)没有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

任何结果的产生都需要一个过程,要想合理的运用激励理论进行酒店管理,就要认识到管理工作是长期不间断进行的,时松时紧不能加强管理。目前很多酒店的激励有段都是短期的、临时的,没有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员工会感觉不公平,不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一)利用薪酬进行激励。

薪酬激励是最直接有效的激励方法。现在工作人员的薪酬体系已经不在只有基本工资、奖金、加班费了,还包括了员工福利、股权激励、员工培训、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等等,这对员工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薪酬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是员工生存的依据,因此酒店一定要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有效对员工进行激励。薪酬的评定要在保证公平性原则下,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绩效进行评定,薪酬也要适当的拉开层次,对工作能力强、贡献大的员工给予高薪,不但增加了员工的工作热情,还能为员工以后的工作提供动力。如果只采用这一种方式,会对新来的员工不大公平,因此薪酬激励还应该包括一些福利,福利尽量满足员工的需求,才能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

(二)利用培训进行激励。

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其自身竞争力,属于非物质激励范畴。酒店可以先对员工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要员工感觉到自己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需要不断学习,增加员工的危机意识:如果不继续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时酒店就能够按照员工的需求,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在经过培训之后,能力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也增强,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成为优秀的管理人员。对于自身水平较高的员工,可以提供更高层次的培训,比如海外培训,这样能够使员工走出区域的局限,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能力,这样的员工是酒店一手培养起来的,对酒店有感恩和依赖的心,不会轻易辞职或跳槽,这种激励方法能够为酒店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三)利用竞争进行激励。

竞争激励能够增加员工的`危机感、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促进部门协作和员工团结。酒店可以采用科学的竞争方法,开展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竞争,在竞争中使员工有了集体意识,并且促进员工加强学习。但这种激励方法一定要在公平的前提下进行,并且不能给员工带来过大的竞争压力,如果使员工感觉身心疲惫,失去对工作的热情,就会适得其反。

(四)利用工作特点进行激励。

要想让员工对工作充满热情,就一定要让员工喜欢自己的工作,这样员工在工作中会觉得是在享受,而不会有太多的劳累和抱怨。酒店可以根据员工的爱好和特长为员工提供合适自己的岗位,这样能发挥员工特长,使员工在热爱的岗位上做出优秀的成绩。酒店在招聘员工时应该按照岗位的空缺进行细分,然后再根据应聘人员的性格特点,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在工作时间很久以后,还可以适当的调换一下工作岗位,让员工对工作保持新鲜感和热情。

(五)利用企业文化进行激励。

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工作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员工的工作态度有深刻的影响。酒店文化是在酒店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代表了酒店的发展特点,是酒店领导和职工长期达到的共识。因此,企业的观念影响着员工的观念,员工的观念对员工的工作有指导作用,企业模范对员工有着激励作用,企业的礼仪活动影响着员工的职责意识。好的酒店文化对员工有积极的影响,还代表了酒店的整体水平,员工会热爱自己的酒店,为酒店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

激励理论在酒店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对激励理论认识不清,导致酒店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酒店应该提高对激励理论的认识水平,从薪酬、培训、竞争、工作特点、企业文化等方面对员工进行激励,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进而提高酒店整体水平,促进酒店行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贵虎:谈团队建设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科技信息,2007年第1期.

[2]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蔡韦.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3,(6).

[4]吴慧,徐栖玲.酒店员工激励因素的实证分析[j].旅游科学,2005,(3).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资产管理改革中内部控制理论的应用论文

摘要:内部营销是酒店管理中极为关键的一项内容,对于酒店在市场竞争中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酒店内部营销的定义进行简单介绍,阐述了积极开展酒店内部营销的意义与价值,结合现阶段实际,探讨构建科学完善的酒店管理内部营销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酒店管理;内部营销;对策。

作为酒店管理的关键工作内容,酒店内部营销对于酒店整体市场营销中作用不容小觑,但实践中,酒店内部营销的意义与价值没有得到高度重视,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酒店管理理念也要及时更新,强化内部营销观念,立足酒店实际,构建科学完善的酒店管理内部营销体系。

一、酒店内部营销的定义。

内部营销就是将自身员工视为消费者,取悦员工的一门哲学。具体到酒店管理,其中所涉及的内部营销就是针对全部与客户存在接触机会的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系统行性训练,并制定完善的激励措施,以刺激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促进外部客户满意度的进一步提升。此处所谈及的酒店管理内部营销所涉及的对象,并非单纯局限于从事具体营销业务的员工,而是涉及酒店全体工作人员,从这一层面来讲,酒店内部营销倡导的是全体工作人员树立营销意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只有员工真正喜欢自身所从事的工作,同时对酒店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自身工作中去,提升服务水平。因此,在酒店管理过程中,要将员工视为客户,像对待客户一样对待员工,注重员工实际需求的满足,完善福利待遇,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促进员工树立起对酒店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促进外部客户满意度的不断提升。

一方面,酒店员工是酒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的是以客房与餐饮作为主要服务产品,客户在消费过程中,不但可以感受到酒店的环境、氛围、布局及设施,而且可以直接感受到员工的态度、表情、言谈以及素质。所以,酒店员工,特别是前台、客房服务以及餐饮部服务员已经是酒店产品重要部分。另一方面,酒店员工具有服务者与营销者双重身份。酒店员工在接触客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开展酒店营销的过程,特别是前台以及餐饮服务员等,在本职工作之外,可以凭借自身良好的服务态度以及优质的服务水平完成产品推销,做好酒店的宣传工作。

开展酒店内部营销管理的首要任务与基本条件就是酒店工作人员从上到下树立服务内部客户的观念。服务内部客户与酒店常规管理中所关注的外部客户满意度之间并不冲突,完善内部客户服务的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提升外部客户满意度。结合现阶段我国酒店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构建科学完善的内部营销体系对于酒店市场竞争优势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建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科学完善的酒店内部营销体系。

1.严格把控招聘环节关。

酒店实施内部营销的关键就是提升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但要对员工外部形象予以把握,同时还要注重诸如价值观、成熟度以及服务意识等员工内在素质。实践中大部分酒店在内部营销管理中都是把员工外表形象作为招聘最主要标准,这是极为狭隘的,年轻貌美与服务质量并不是直接挂钩的,对于酒店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员工的服务观念、服务意识要比年轻貌美重要的多。酒店管理中内部营销首先要从人员招聘环节着手,真正意识到员工素质对于酒店发展的重要性。在此美国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在美国,身穿燕尾服的男服务生已经形成酒店的一大特色,其端正的服务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以及高超的服务技术都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进步,我国酒店内部营销中对于员工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些酒店尝试价聘请下岗女员工,其和蔼的服务态度、细腻的心思以及动作的灵巧性,都让客户感到十分满意,这是简单的年轻貌美所不能比拟的。

2.组织专业培训活动。

酒店针对内部员工组织培训活动,第一步,就是明确培训需求,针对员工开展全面调查,明确员工知识结构、工作能力与酒店工作对员工知识与能力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明确培训目标,确保培训目标与酒店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第二步,制定针对性、科学完善的培训方案。以前一步调查分析结果为依据,制定科学培训方案,由培训项目实际的负责服务来主抓培训方案。例如,新员工入职培训、外语、安全、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培训,由培训部负责,员工操作技能以及岗位职责等方面的培训,由对应的业务部门负责;第三步,注意把握员工培训的层次性。酒店内部营销员工培训并非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的事,而且酒店全体人员,即从基层员工到中高层管理者都要参与和重视的,不论层级高低、不论年龄大小。从等级上,分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从管理层次上,分基层、中层以及高层;此外,还要根据具体的层次与等级实施对应的培训计划。

3.制定并实施激励措施。

激励与认同激励是酒店管理实践中应用较多的两种措施,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酒店内部营销要顺应时代潮流,以人为本,结合员工实际特点,采取科学激励措施。一方面,采用倒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将客户置于最上层,一线员工为第二层,中层管理者为第三层,酒店决策者为最底层,同时充分授权,这样,不论是从组织结构上,还是管理模式上,酒店全体员工都对客户服务,以客户为中心,员工结合实际服务内容自主解决问题,管理层给予完成客户服务使命的员工予以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标准,构建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系统是实施员工有效奖励的基础和保障,同时要确保考核系统的公平性、时效性以及公开性。将对员工的奖励与酒店形象与发展策略结合起来,制定并实施多种奖励方式,满足员工不通过心理需求,此外还要实施集体奖励机制,引导员工树立团队意识与整体观念。

4.构建顺畅的沟通机制。

酒店内部营销中的沟通机制,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一线员工与二线员工之间的沟通,在以客户为本的理念之下,加强酒店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尤其是一线员工与二线员工之间的沟通,确保二线员工及时获取真正准确的客户需求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向一线员工反馈意见与指导,为一线员工提供优质服务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酒店内部信息共享是构建和谐完善的酒店内部关系的关键,管理人员要准确把握员工的意见、需求以及情绪,员工也要对酒店工作充分了解,及时获取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动态信息,做好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双向沟通。

5.建立学习型组织。

酒店的核心竞争力是蕴藏于员工、公司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及企业精神的一种“软件”资源,它有鲜明的时间性,饭店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后,如果不注意更新、提炼、再培育、再维护,起辛苦建立起来的核心竞争优势将极有可能在新一轮的争夺战中丧失,正所谓“守业要比创业难”。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不断的进行学习。为此,必须在饭店内建立“学习型”组织以不断地更新管理思想,使酒店员工跟上世界饭店发展的步伐。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环境愈加变化的情况下,寻求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出路,就是在企业内建立起学习型组织,以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并且提出了系统思维、超越自我、改善心志模式、建立共同目标和团队学习等。面对未来的激烈竞争,饭店要赢得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就要发挥培训的功能,致力于把饭店建成学习型企业。通过不断学习、改进和提高,使整个饭店形成一种学习意愿,一种学习文化,充满活力和保持繁荣兴旺。

四、结语。

本文首先对酒店内部营销的定义进行简单介绍,阐述了积极开展酒店内部营销的意义与价值,结合现阶段实际,探讨构建科学完善的酒店管理内部营销体系的对策,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构建顺畅的沟通机制、制定并实施激励措施、组织专业培训活动和严格把控招聘环节关等几方面内容。

参考文献:

[1]寇蕾.浅谈酒店内部营销管理模式的建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3).

[2]酒店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6).

[3]王军.山东莱芜雪野酒店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5).

[4]祖鹏,邓梅,王凯.内部营销对酒店员工工作满意的影响研究——以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j].企业经济,(9).

保险税制问题改革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则是运用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资金耗费及价值补偿过程进行反映、监督、控制,以求节省劳动耗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种管理活动。因此,加强成本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本文就目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如何加强成本管理工作,进行成本管理改革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当前企业经济活动中,成本管理工作薄弱现象普追存在。

1、思想上对成本管理认识不够,难以促进企业效益好转。现代企业是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主体,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自己的盈利目的。在企业外部条件对其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它可以通过扩大市场占有率,提{价格或利用国家有关经济政策来发展自己,往往很少在成本及成本管理上花大力气、做大文章,认为往往吃力不讨好;企业在内部资金紧张,而同行业其他企业竞争力很强的不利情况下,许多企业又有悲观情绪,如有些年年亏损企业,认为解决企业的出路问题太难,不是靠降低成本能凑效的,只有少数企业会冷静地对待成本问题,在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上做文章。

2、行动上,成本管理工作往往纸上谈兵,难以落到实处。很多企业目前成本管理工作仅限于企业抓生产的领导,一些财会、生产部门人员及其他部门的人则认为与己无关,企业大多数职工成本效益意识淡薄,企业管理责、权、利不明分,产品成本高低一样,没有具体的奖惩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措施,成本管理人员素质偏低,视野狭窄,只抓事后的核算,而忽视成本的予测与控制,只注重核算产品j生产过程成本,而忽视产品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核算,具体的成本指标难以真正达到和落实。

二、成本管理工作应针对企业存在的现象,挖拥其原因,促进成本管理工作的提离。

1、从企业外部看,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的不完善给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公平竞争,然而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竞争机制尚不健全,企业市场竞争行为不规范,许多企业不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结构,降低产品成本,而是以非正当的短期行为谋取一时之利,忽视成本管理;另一方面,原材料工资等费用要素受市场经济和杠杆调节,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也增大了企业在降低成本过程中的难度。

2、从企业内部看,经营机制不健全,责任机制不明确也造成本管理工作难以实施。企业在转换机制过程中,旧的机制被打破,新的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出现了一些管理上的“空白'同时,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有些企业重视出广物资管理,而忽视工序间的计量,导致消耗数据不准;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成本自我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尚未健全,承包经营责任制并未将成本水平高低与经营者的利益挂起钩来,内部各部门成本责任不清,成本计算不准,从而整个企业各部门、各单位及全体职工的成本管理责任感不强,积极性也不高,从而成本管理工作难以取得实效。

三、成本管理工作的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应建立健全成本控制责任机制,落实一个“责”字,层层分解指标,形成一个责任共体;把握一个”严”字,有奖有罚.要把成本指标落实到实处。在总部下达目标总成本后,将其分解成各项要素费用.经总部审定后下达到对口职能科室,各职能科室将要素费甩纵向分解结果返回财务部门,以总部文件形式下达到各费用中心,并层层签订承包协议,并与奖惩挂钩,使责、权、利相统一。

同时,对下达后的指标,应严格执行,防止可能出现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弄虚作假现象3可制订成本管理的有关制度和原则.一是产品成本加税金必须低于市场销售价;二是经过预测和努力仍赔钱的产品,应停产整顿,停产期间免发有关单位的.全部奖金:三是对企业内完不成成本、费用指标的单位.不能讲客观原因,一律免发当月将金,但在累计完成后可补发,昏在促使各单位加强管理,确保全年成本指标的完成;四是防止成本不实或出现不合理的挂帐及待摊,保证企业成本的真实性,对各单位的原材料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盘点,查库和查帐,对帐物不符的要重新计算,对有关责任人可扣发全部奖金,并延缓工资升级时间。只有严格的考核,才能为合理的成本指标落到实处提供必要的保证。

3、应加强成本基础工作的管理,制订合理的成本指标,并采用科学的成本计算方法。一方面,成本管理,必须涉及到指标考核,而各项指标的考核直接依赖于计量器具的完备、定额工作的先进和原始记录的准确;同时,要完成负担的指标.还必须加强班组建设,努力学技术、钻业务,实行标准化操作,对职工进行全面培训,达到持证上岗。另一方面,对成本会计核算人员应严格要求,采用变动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该方法下,产品单位生产成本不受固定成本和产品产量的影响,从而将由于产量变动所引起的成本升降同成本控制工作好坏所造成的成本升降区分裕以利于进行科学的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采用变动成本法,有助于将固定生产成本和变动生产成本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从而分清各部门的责任.调动各部门降低成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成本全面降低,提高成本管理工作的成效。

4、应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甩.强化成本监督工作。现在有一些企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新的财务准则和财务制度实行后,成本报表可不再作为法定报表对外报送。认为国家不再要求其公开,成本报表则可编可不编,成'本监督则可搞可不搞。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许多企业的成本监督弱化,这应当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无论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来讲,都有一个成本监督的问题,否则成本费用上,升,亏损严重,各种损失浪费惊人,如在成本及成本管理中放弃监督,则费用计人成本可1随心所欲,该进成本的不进成本,不该进和乱挤进成本,起不到成本管理工作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成本管理中还应加强内审力度,进行严格监督。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管理改革论文

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学生科技活动,更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坚强意志的形成。笔者就目的和意义、主题的选择、方案的设计、过程的开展、总结与反思等方面谈一谈如何在多元智能指导下开展物理科技活动。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有与之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增进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科技活动是学生实践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帮助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是我们高中物理老师一个重要的教育活动内容。下面笔者就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开展科技活动目的意义、主题选择、方案设计、过程开展、总结反思等方面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一、科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能促进学科与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的融合,弥补分科教学中学生知识面窄、学科之间联系不强和技术素质较为薄弱的缺点。因为其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其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趋近于人们在社会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和过程,所以,对培养学生确立“科学—技术—社会”的整体观念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中学里开展科技活动,关系到科技的发展、教育的改革、经济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对培养各类科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地的科技活动说有以下几点作用。

1.科技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

科技活动一般都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意愿组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相对于课堂教育更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科技活动是以实践为特点的,符合学生好奇好动、求知欲强的特点,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实际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点燃他们的科学热情之火;还可以帮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心理;并逐步引导他们树立献身科学事业的志向。

2.科技活动能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意识来源于后天养成,直接受制于人们所受的教育。科技活动不仅有利于营造宽松和平等的环境与氛围,把学生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接受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学习积极性充分的发挥,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通过科技活动的实践,还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求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勇气和探求兴趣;另外,开展科技活动,能够提供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自由时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3.科技活动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

活动主题的选择、申报及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的总结与反思等,有利于学生语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智能的提升。而科技活动开展过程的自主实践和分工协作,又能促进学生身体运动智能、空间视觉智能、数学逻辑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智能的培养。

二、科技活动主题的选择。

科技活动主题的来源广泛。科技活动主题选择不受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制约。它可以比较深入地研究已学过的某些问题,也可接触尚未学过的知识;可以围绕教材内容来展开,也可以适当拓宽和加深教材知识;可以以自然现象为活动对象,也可将书本知识在现代生活、科学技术和生产领域的应用作为内容;也可以吸收一些课本上所没有的,但学生能接受的当前科学技术上的最新成果、最新信息,以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还可用科学历史和科学故事为线索,进行某些实验或带有发明创造性质的活动。

科技活动主题的确定应首先从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开始。让学生以个人或几个人组成的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活动主题的申报,并简单地写出科技活动主题申报材料。材料包含:所属领域、活动目标、方案设计、活动准备等内容。教师再组织学生对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目的性等进行审核,确定几个活动主题,并予以公布。对未成功申报的活动主题,说明原因,并让这部分学生按个自愿的原则加入到申报成功的小组中去。并要求申报成功的`小组,重新研究并写出活动设计方案。

科技活动组织形式灵活多样,讲求实效。活动时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一起参加,也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的人数可多可少,活动时间可长可短,方式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科技活动不是关在教室、实验室里闭门读书,而是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生产实际,接触新科技成就。在时间、空间、取材等方面较之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学生则可以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自愿选择组成不同小组,参加不同的活动。灵活多样组织形式,也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应用和发展。

三、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的指导时,要让学生明白:要举行一个成功的科技活动,并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一定要有充足的准备,要有合理安排和打算。要搞好活动,既要遵循科学教育的原理,又要讲究活动的艺术,还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要让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则必需对活动的各个方面加以认真的研究,针对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准备,循着一定的思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活动。所以,制定活动方案是十分重要的。

四、科技活动过程的开展。

教师是科技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尽管在科技活动中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撒手不管,整个活动教师都要帮助学生去组织,在选择问题、设计方案、完成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给予指导,并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

教师和学生一道参与科技活动,能够更深入、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指导学生时,要注意如何让学生尽量地有更多、更大、更好的收获。要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科学热情、锻炼其意志等。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其不同的需要,作出不同的指导。例如,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帮助他们进行更为合适的分工,让所有的学生其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感,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再例如,引导学生,在完成在负责活动任务的同时,注重合作学习,协同实践,在活动中促进人际智能,内省智能等多种智能的发展。

教师对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不仅局限于与活动主题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还有很多问题也需要我们进行关注。

例如,学生心态问题。当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一个科技活动中时,可能会影响到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时间、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效率,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特别是开展科技活动对学生多元智能的锻炼作用。让他们充分相信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一定会得到提升。再例如,安全问题。在科技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安全问题也同样是压倒一切的问题。要随时、随地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除了考虑一些外界因素,学生心理的波动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外,还要注意科技活动中本身就有一定危险性,要教育学生从方案设计、到过程开展都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学会一定的自救措施。

五、科技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好的活动总结,才是活动完善的句号。总结科技活动时,要总结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要总结学生对这活动的反应,学生们的收获。例如活动中学生得到哪些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是否得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没有得到培养等。

另外,也要总结活动的不足,以期对今后的学习和活动起到促进和帮助作用。

对科技活动进行总结,要实事求是。真实、客观才能找到真正的优点和不足,采取措施,提高活动质量,也才有利于教师、学生接受。要注意事项评价对象的特殊性,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形式,方法,从不同的特点出发,不能主观臆断。

另外,对科技活动进行总结,要有整体思想,要包括主题的选择、方案的设计、过程的开展、活动信息反馈等方面;要全面看、听、分析;要综合考虑内容、形式、成效;既要注意学生,也要注意教师。总结的过程,也培养学生多元智能发展过程。

科技活动紧贴学生生活和兴趣以及相关科学知识,学生参与程度高、主动性强,活动形式多样,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的应用和培养。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并认真进行组织和引导。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开展科技活动,更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坚强意志的形成。

博物馆免费开放运营管理论文

为全面有效地推行绩效管理,必须积极推进政事分开。政事分开的核心是减少政府部门的直接干预,下放权力,让事业单位拥有自主权和灵活性,不再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对于带有强制行政命令提供的公共服务(例如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展览陈列等)或公共产品(例如为配合该地区举办的某项重大活动而举办的展览活动等),行政主管部门除保障资金来源、协调方方面面关系外,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管,以确保博物馆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落实。同时博物馆也应借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转变之际,力争减少直接干预,尽量摆脱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的地位,争取更多的自主权和机动权,力求获人事和财务的自主权,拥有人员配置和资金支配的权力,按照博物馆行业性质和宗旨,确立其相应的管理模式。这不仅是实施博物馆绩效管理的理论前提,也是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建立博物馆行业标准和规范。

建立博物馆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既可以使博物馆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能对博物馆进行科学的评估,为博物馆确立相关级别提供依据。博物馆行业标准和规范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硬件”方面,一是“软件”方面。“硬件”方面:包括博物馆的体量,包括展厅、公共设施、库房、研究中心、文物修复中心等方面在建筑体量、安防、技防、通讯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软件”方面,包括博物馆的人员结构、机构设置、管理水平、业务水平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三)建立公共责任机制。

博物馆应在仿效私人部门责任机制基础上对传统责任机制进行改进,将传统复杂而模糊的政治责任机制转变为二个导向的责任机制,即以结果和观众为导向,用实际收到的社会效益衡量组织绩效;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博物馆直接对员工、观众和社会责任机制。

(四)人事制度改革。

大力推行博物馆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紧编制、满负荷、高效率”的原则,按需设岗,因事设岗,合理调整各类人员的结构,优化馆内各部门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实现博物馆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逐步建立用人自主、人员自主择岗、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的新的机制。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博物馆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博物馆和个人的义务和权利,明确不同岗位的责任和任职条件。在推行聘用制的过程中,大力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活力。

(五)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薪酬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实施绩效管理成功的关键,博物馆同其他依靠xx吃饭的单位一样,在体制改革尚未取得成效之前,绩效成绩利用难以在博物馆的管理体系和分配体系中起到应有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按劳分配,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实行岗位靠竞争、建立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采取特殊人才特殊分配、优秀人才优厚待遇的政策,对关键岗位的特殊人才可采取协议工资、项目工资、课题工资等分配形式,逐步完善收入分配的约束机制。

高校资产管理改革中内部控制理论的应用论文

1.1、研究的背景。

近来,我国内地酒店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星级酒店普遍处于亏损状态。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相关数据,国内酒店行业仍以中小型酒店为主,又因为酒店作为典型的全天候服务类企业,相较于其他行业的企业不同,内部控制有其特殊性,要想在竞争中取胜,重在管控,特别是内部控制。我国酒店业已从高利润时代步入微利时代,在运营中不断暴露出资产流失、采购浪费、会计数据失真等问题,需要酒店管理方重新审视内部控制系统,查漏补缺,突破发展瓶颈。酒店行业利润低,短期内很难有所改观,且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专业性强,故酒店企业实施内部控制需要视每个酒店的自身条件,从实际出发,同时必须注意控制手段的执行,脱离了执行,内部控制体系无异于刹车失灵。本文谨以中小体量的四星级国营精品酒店b酒店为案例,分析该酒店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并从该企业实际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意在对推动国内酒店行业内部控制制度可持续发展展开可行性与落地性的探究。

1.2、研究的意义。

论文的意义在于对比酒店行业与其他行业在内控体系上的异同,联系结合国际品牌酒店的先进做法,展开对酒店内部控制的研究,关注理论的适用性,对酒店业内人士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下文对案例酒店内部控制进行分析研究,也是对目前研究成果的有力补充。我国专家学者对国内酒店内部控制的研究也是与时俱进的,本文亦紧密联系酒店行业发展实际,本着完善酒店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初衷,剖析案例酒店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以小见大,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建议,希望能对中国的酒店业在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起到借鉴意义。

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的理论,从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标开始研究,以案例酒店b酒店作为研究对象,深入酒店一线部门,对重点内部控制环节展开分析,包括现金控制、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采购与收货、工资、存货、固定资产、有价证券等。基于上述研究,笔者以饭店从业人员的身份,反思案例酒店内部控制的执行与检查,得出对于中小型精品酒店,内部控制重在执行,在与竞争对手的执行力相近的情况下,比拼的就是内部控制程序是否落地,是否从实际出发。

从实务上,本文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正是基于国内中小型精品饭店的原型。同案例酒店b酒店一样,那些客房总数在两百间上下的中小型酒店既不能盲目效仿客房总数在一千间以上的超大型酒店内部控制制度,也不能走另一个极端,效仿仅有几人编制的小型饭店的内部控制程序。希望本文的观点能对中国酒店未来发展的新星--中小型精品酒店的运营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全文从酒店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结合,锁定酒店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及关键控制点,发现疏漏,围堵漏洞,举一反三,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1.3、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先在酒店日常的运营主线中发现内部控制的优势与劣势,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指出问题,最后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全文共分为七章,以国营四星级精品型酒店b酒店作为内部控制分析的实例。

第一章是绪论,交待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背景,阐明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

第二章是内部控制概述,在第一章交代的研究背景及对国内外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引出内部控制的概念、框架、构建与评价。

第三章主要介绍国内酒店行业近况,从酒店内部控制系统的鲜明特性出发,结合酒店行业的业务特点,指出国内酒店实施内部控制的重点。

第四章首先介绍案例酒店b酒店的基本情况及组织架构,然后通过对该酒店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分析,结合其内部控制现状,识别该国有四星级精品酒店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指出问题所在。

第五章系建立在第四章对案例酒店b酒店内部控制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之上,剖析主要矛盾,对该酒店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及成因展开分析。

第六章针对案例酒店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现状,从控制环境、控制体系、关键控制点等几个方面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第七章则对前述章节进行梳理、归纳,最后给出的文章的结论,并提出展望。

1.4、国内外文献回顾。

随着旅游业的大热,融合了内部控制理论与酒店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是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因而围绕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开始日渐广泛而深入。

1.4.1、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国外研究内部控制的文献充分肯定了内部控制在酒店运营管理中对降低成本,提升管理效率,防范风险等方面的作用,多位学者均有提到酒店制定内部控制规章应多从实际出发,做到内部控制制度与酒店的组织结构匹配,提升控制的针对性,更好地应对激烈的竞争。

suwanamaj,djamhuria.《acasestudyinsahidmontanaduahotel》对酒店的收入循环进行研究,发现酒店的收入来源渠道范围较大,需要会计控制体系定期对收入进行控制监督。作者通过观察访谈和对文件数据的研究,认为酒店企业应该保持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匹配,从而使酒店整体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有针对性。

tijanar,nikicar.()《applicationofinformationsystemsandinternalcontrolinhotel,business》对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在酒店业务流程中的协同作用作研究,认为考虑到酒店业务的复杂性,在业务流程的所有阶段若没有运用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结合,将不利于酒店企业成功决策,解决信息流、控制成本、控制服务质量等问题。

radovicn,stanisicm.(2013)《theimportanceofinternalcontrolinprovidingqualityinhotelbusiness》以塞尔维亚饭店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内部控制对那些现有业务流程存在舞弊、欺诈、滥用、损害风险的酒店组织中很重要。作者同时强调必须考虑酒店作为服务业的特点、业务流程以及人的因素的作用,因为酒店高水平的控制与管理势必会对服务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体现在酒店运营的方方面面,即内部控制在饭店业务质量管理中拥有重要地位。

changsuj,mustapham,mahdzarm,etal.()《anassessmentofinternalcontrolsinbudgethotelsinmalaysia》运用调查问卷研究法,对马来西亚的一家经济型酒店研究,证明酒店的内部控制实践确对其绩效有影响。其中coso概述中内部控制组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和信息沟通与酒店绩效显着相关,证明内部控制在酒店日常经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wangj,hooperk,sinclairr.(2013)《theproductiveandsymbolicfunctionsofinternalcontrolinthechinesehotelindustry》结合其在中国许多酒店的工作经验,研究用于衡量员工绩效的生产性和象征性功能的控制,认为酒店内部控制离不开理性的标准与感性的执行,酒店内部控制环境要求员工高效、纪律严明。

1.4.2、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本文主要研究本土酒店的内部控制,笔者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发现目前国内对于酒店行业内部控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在中国知网包含的期刊库中,按照检索条件,对主题、片名或关键词中包含酒店和内部控制等关键词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结果发现有251篇文献,除去检索时的误差,核心期刊库一共有173篇酒店内部控制的相关文献,起始于,其中核心期刊收录只有14篇,并且其中有4篇被收录进cssci.可以看出酒店内部控制研究方向比较冷门,与当前热度较高的新金融、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形成鲜明对比,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西方酒店管理理论已比较成熟,随着国内酒店管理企业与国际酒店集团在管理上差距的缩小,当前爆发出的内部控制一类的管理问题将呈下降趋势,研究的空间有限。其二,国内酒店的运营与管理比较循规蹈矩,体现在内部控制创新后劲不足。不过,在中国酒店业迅速发展的转型升级期,很多酒店运营管理者坚定地锁定能给酒店企业带来直接效益与竞争优势的内部控制领域,学术界亦有大量学者深入研究国内现阶段酒店内部控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1)对内部控制的研究。

吴水澎、陈汉文()《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以内部控制的理论为起点展开研究,围绕《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要求企业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的五个构成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从理论层面探讨不同类别的企业该如何更好地建立内部控制框架。

杨有红、阎达五()《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论证得出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会计控制,离不开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提出企业在提升会计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应抓住主要矛盾,加强预算管理,突出审计地位,完善内部控制框架结构,从制度上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特别是会计控制规范运行。

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首先肯定了管理控制在公司治理方面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企业发展内部控制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管理控制,其可以理清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有效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条款的落地性与实践性。

陈志斌、何忠莲()《内部控制执行机制分析框架构建》主要从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层面展开研究,认为内部控制工作的成败与企业内部明晰的职责分工、监管程度、文化建设息息相关。

(2)对酒店内部控制的研究。

我国酒店的内部控制工作为提升酒店管理水平,规范业务运行,提高监管效能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仍存在管理职能重复,思路不清,监管不严,外行监督内行等诸多问题,使防控风险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研究国内外酒店内部控制相关问题,有助于探索建立优化酒店内控机制的原则和思路,解决酒店内控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针对酒店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冯高飞()《中小酒店内部会计控制探析》对酒店内部控制的流程与薄弱环节进行分析研究,直面中小型酒店在运营过程中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设性解决方案;曾勇()《试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应对策略》以酒店的'会计控制作为研究方向,指出案例酒店在销售收付款、采购、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分析缺陷的成因,并给出解决方案;黄丽萍()《我国酒店财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依然偏重研究酒店内部控制中的会计控制,提出国内酒店的会计控制仍有诸多环节亟待提升,包括但不限于预算,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采购等;王小芳()《酒店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当前酒店管理者比较重视的餐饮采购及酒店综合成本费用控制的角度切入,结合实际案例研究酒店的会计控制。

(3)对酒店内部控制现状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张群()《我国酒店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指出我国的大中型酒店企业普遍在内部控制的审计与环境控制方面存在不足。

胡志垒(2011)《浅谈我国酒店内部控制》更多地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在内部控制体系当中的重要性,在管理层意识塑造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张佩雅(2011)《酒店会计内部控制策略分析》通过分析酒店在财务会计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认为酒店财务会计控制意识薄弱,一线会计数据失真,内控体系执行力较弱,反映出酒店会计内部控制的系统性较差,有待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并加强内控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

李涛(2009)《试论酒店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酒店的内部控制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他指出当前针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多偏重于制造行业与生产行业,酒店管理属于实践科学,其业务环节较多,控制难度较大,内部控制制度设计需要考虑到行业的特殊性“对症下药”,并结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酒店预算控制系统,销售和应收账款控制系统,采购与应付账款控制系统,成本费用控制系统,投融资控制系统,货币资金控制系统等六大关键点的内部控制进行整改。

黄文丽()《酒店内部控制浅析》在研究中首先介绍了内部控制的定义,以及酒店内部控制工作的内涵与必要性。然后作者指出当前中国酒店进入微利时代,合理的内部控制有助于酒店实现做到开源节流,实现成本控制,提升综合绩效。作者对我国酒店业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酒店内部控制应坚持有效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三原则,酒店内部控制应该按照参与人员的层级实施多级管理控制,使内部控制与业务治理有效衔接,发挥作用。

彭利峰(2012)《我国酒店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认为在酒店内部控制当中,财务控制是重中之重,但是目前随着行业快速发展,理论与实际有着一些偏差,特别是在酒店的预算控制、资金控制、应收账款控制和成本控制方面,暴露出一些酒店在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作者的观点是酒店企业须加强对预算、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的管理控制,全面提升酒店的财务控制水平。

郑光耀(2012)《星级酒店内部控制的重点及对策》通过分析认为国内一些大型酒店出现亏损的状况并不全是因为利润低,有相当大的原因都是因为内部管理不善,造成成本居高不下,甚至部分收入“外流”

作者没有过多地陈述国内酒店管理控制欠缺的现状,强调酒店行业的内部控制要从关键控制点查漏补缺,譬如收银环节、采购库存,甚至是人才战略。酒店运营管理必须坚持法治,而不是人治。控制的关键是酒店的各个重要部门之间都要相互有制约。可以视酒店的具体情况将权力集中在最高管理层,即董事长或总经理,适当的集权有利于内部控制相关规章制度的贯彻与执行。集权不等于忽视管理人员的培养,作者认为酒店在集权制管理和人才同步培养开发双管齐下的环境中,一定会取得更优的业绩。

贺德洪(2012)《现代酒店内部控制环境下的财务治理》首先指出现代酒店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营业范围较广泛,分支部门较杂,且现金收入多,财产物资分散,非常需要在内部控制环境下进行财务制度。作者同时提到酒店的财务机构的设置与一般的企业有所差别,主要有数个分支部分,包括核算、收银、成本控制、采购与库存、信息化管理,使得酒店的财务治理工作渗透到酒店运营的方方面面,也就是酒店财务控制与酒店的经营绩效息息相关。

作者根据在酒店日常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建议酒店管理者要善用职务分离、制衡的手段,对日常经营中的风险进行合理防范,譬如采购、成本控制等风险较大的环节。作者最后总结提到酒店的财务治理应当从关键环节入手,包括但不限于酒店餐饮、采购、财务方面的控制。作者认为除了外部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酒店财务人员还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国情和企业的现实情况的实际出发,主动适应不断完善的内部控制理论并运用到丰富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去。

1.4.3、文献评述。

以上是对国内外酒店内部控制相关文献的梳理,反映出国内外学者对于酒店企业内部控制具有局限性,理论方面的研究依然偏多,从酒店内部控制实务出发的研究相对较少。上述文献研究亦对本文中的案例酒店b酒店内部控制问题分析与改进对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酒店内部控制的观点主要有酒店良好的内部控制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酒店内部控制中财务控制是重点;酒店内部控制要建立多级控制系统,从运营实际出发,不断改进。针对上述观点,我国酒店经营特点、酒店内部控制现状、案例酒店内部控制优缺点分析、问题剖析与改进方案构成了本文的基础。

高校资产管理改革中内部控制理论的应用论文

随着高校教育飞速发展,国家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的资金和财物的投入,目前高校资金的来源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国际合作办学、产学研合作等多途径自筹方式为辅。随着资金的不断投入,高校资产数量近年来以指数式增长,根据统计全国现有高校平均资产规模达到几十亿以上,高校资产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校的基本教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由于资产管理意识薄弱、制度不健全、管理方法落后,高校普遍存在资产配置不均、使用效率低、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近年来,高校从跨越式发展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改革阶段,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刻不容缓,本文从内部控制论的角度阐述了高校资产管理的问题,并将其应用到高校资产管理改革中,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一、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高校资产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于内部控制理论的学术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以及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框架较为成熟,内部控制论指出:影响管理水平的因素主要是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五个因素,为了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促进资产使用效率,降低管理风险,本文从内部控制论的理论方面对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行了分析。

(一)控制环境因素: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高校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绝大部分的经费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其产权归属国家;然而各高校对国有资产的产权意识薄弱,对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遍存在“重账目、轻实物;重采办、轻管理;重两头、轻调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注重向上级争取资金的投入,却不注重资源优化配置和内部调剂管理,往往容易出现重复购置、资产闲置、资产处置不当、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

(二)风险管理因素:缺乏预算审计制度。

由于高校资产的管理理念陈旧,长期处于计划管理模式,其管理体系中缺乏预算和审计的制度,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各个环节严重脱节,管理者和使用者对于资产的风险无法评估预警,更不用说提前避免。

(三)控制活动因素:权责不明制度落后。

一般高校资产管理机构是多元管理模式,以“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财务部门负责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等货币资产管理以及全校各类资产的价值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处、图书馆等职能部门负责实物资产的管理;基建维修部门负责在建工程类资产的管理;党政办、科技部等负责无形资产的管理;资产经营部门负责学校对外投资类资产管理。高校资产管理机构职能分工传统简单,各部门缺乏统一管理,制度建设落后,部门之间配合、协调性差,导致资产管理部门、核算部门、使用部门之间账实不符,资产家底不清。

(四)信息与沟通因素:信息系统化程度低。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资产信息资源激增,然而目前高校资源分散闲置,缺乏共享机制,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到高校实验教学的发展,制约了高校实践科研能力的发展。

(五)监督因素: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

目前国家对于高校的资产管理监管依靠的是高校内部的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学校的内部监管往往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监管评估体系也较为单一,虽然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学校、政府、社会三方监督的体系,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综合监管效果不明显,资产配置效率低。

(一)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内部控制管理模式。

高校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从意识形态着手,首先科学规划改革制度,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入手,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全面负责统筹资产配置,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负责监督和跟踪核查,二级管理部门则根据校级相关规定建立内部管理制度,负责具体基层单位日常的资产管理和调配。通过构建校院两级的管理机制体制,提高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能力,同时需增强部门成员的服务意识,明确责任意识,深入服务基层,进一步提升部门的公信力,为管理模式的有效运作提供群众基础保障。

(二)加强监督管理,实现资产管理风险预警。

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核心是监管控制,互相“牵制”,互相合作,实现资产管理的风险预警。高校应当建立由学校专门部门组成的监管小组,通过资产采购计划管理、立项审批监管、领用保管使用备案、报废处置三方监管等模式,实行资产全过程的审批授权监管模式,保证资产的会计核算可靠,计价正确,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如:公开民主决策制度、管理层与基层定期交流制度、群众反馈制度等,保证资产运行的安全性,降低资产管理的风险。

(三)开放共享机制,系统规划资产信息管理。

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与沟通是高效管理的重要抓手。因此高校需要积极探索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搭建高校资产管理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如:学科平台共建、联合实验室、仪器设备共享等平台,有利于对仪器、设备、人员进行统筹协调、统一管理、优化配置,提高资产设备的利用率;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完善的共享信息网络,建立数据信息在线交流反馈系统,进一步实现高校资产管理系统化、整体化、信息化和高效化。

(四)坚持绩效视角,提升资产全周期使用效益。

资产管理的全过程控制管理旨在提升资产使用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应当坚持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绩效评估为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流程,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及时掌握学校国有资产存量的变动情况,全面规范和加强资产监督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摸清资产“家底”,保证账实相符,建立资产监督的长效机制,进一步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改革研究管理论文

新形势下对旅游管理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旅游管理人才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能力,才能够有效应对不断发展的旅游行业。因此中职旅游管理的教学工作者必须根据当前发展情况,对教学工作出进一步的改革,提高中职旅游教学的效果。

2.中职旅游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不符合发展要求。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旅游管理也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然而当前中职旅游管理教材虽然几经改版,然而却仍然无法满足不断加快的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缺乏很多新型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教学。在课程的设置上,由于学校往往只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仅仅按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业的要求,对课程进行了设定,单纯地对技能进行传授,刻意把学生打造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然而却忽略了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2.2教学模式保守。

当前的中职旅游管理教学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方式,单纯地讲授旅游管理中的各类技巧。然而却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程内容枯燥无味,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很难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学习到相关的旅游管理知识。同时,由于缺乏合理的训练,学生在管理实践方面的能力仍然十分缺乏。保守而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旅游管理教学的效果。

2.3考核制度不完善。

合理的考核制度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并对他们的后期学习进行指导。然而,当前很多中职旅游管理教学课程的考核制度都并不完善,仅仅将期末的考核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却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考核。导致了很多学生平时不用功,仅仅到期末考试时才开始对相关知识进行突击复习,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激励学生的日常学习,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

3.1课程设置的改革。

中职旅游管理的课程应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教师应该深入到各大旅游景区对相关的旅游企业的管理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对旅游管理的岗位职责进行深入分析和时间。从而更加明确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中职生的学习方向。以具体岗位的服务工作任务为导向,并结合学生实际,邀请不同的旅游管理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大纲,从而更好地应对当前旅游管理行业的需求。通过开设一系列的英文课程、文学鉴赏课程、形体课程等课程,全方位地应对新形势下中职旅游管理行业的要求。此外,在课程的设置中,必须综合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要综合促进学生的总体能力的提升。在课程教学中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多地利用课堂模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2丰富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效率十分低下,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和实践水平。因此新形势下,应采用更加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各类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采用视频、音频、图像等方式,更好地展现旅游管理中的各类要点。同时,在课堂上多采用现场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模拟实地管理场景,提高实践能力。此外,有能力的学校还能够邀请相关旅游管理企业到课堂中进行实践环节的讲解和考核,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时间能力。同时课堂教学的`地点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可以将学生直接带到旅游景区,相关的酒店等地方,一方面通过现场实地的讲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结合实际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化学习。通过现场实践教学,强化动口动手能力培养。通过到现场的学习,能够有效弥补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化。

3.3完善的考核方法。

旅游管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考核应该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而非简单的期末考核。因此学生的考核方式应该细化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考核。通过课堂模拟以及实地教学,随堂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掌握旅游管理知识要点,积极提高实践管理能力。

4.结语。

我国的旅游行业快速发展,对新形势下的旅游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当前的中职旅游管理教学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不符合发展要求,教学模式保守以及考核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中职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更好地进行课程的设置,并采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模式和完善的考核制度,促进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并强化其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梁经巧.浅谈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实践的对策[j].环球人文地理,2017(7):12.

[2]曲航.论如何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j].旅游纵览,2016(12):23.

[3]刘惠娟.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旅游纵览,2016(11):35.

我国邮政产业管制改革的思路探讨管理论文

政企分开必须同时做到邮政服务业的管理部门与邮政企业机构分开、人员分开和财务分开。推进政企分开的关键是将邮政部门的经营业务的职能分离出来,转变成对整个邮政服务业进行公正监管、公平执法的行业监管机构。同时,还要推进政监分开和政事分开。将邮政部门的国有资产出资者职能转移到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使邮政部门转变为独立公正的邮政市场监管者。

4.2对邮政企业进行公司化和集团化的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邮政管理部门要逐步取消对这些公司的行政干预,使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各公司则要按照服务业的要求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要进一步明晰产权,实行股权多元化,对一些竞争性比较强的业务和领域,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参与,也可考虑对现有垄断企业进行分拆,以促进竞争。同时,要以专业化公司为龙头,加大对邮政系统资产重组和改制上市的准备工作。

4.3分析普遍服务业务和竞争性业务,缩小专营业务范围。

分析普遍服务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后,从事竞争性业务的邮政企业要彻底实现与行政脱钩,与其他非邮政企业公平竞争。邮政部门经营的ems在交通运输、海关监管、税收安排等方面应与快递企业等非邮政企业一样对待,不再享有特权。邮政普遍服务标识只能使用于提供普遍服务业务的邮政企业和国家授权的机构,不能被从事竞争性业务的邮政企业借用。

4.4修正相关法规,建立独立的管制监督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的时期,面对艰巨的邮政业改革和发展任务,我们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时修订《邮政法》,同时研究制订中国邮政专项产业政策,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邮政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地位,明确政府与邮政的关系,正确认识邮政的性质,规范邮政领域的行为和秩序,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修改《邮政法》必须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多方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对涉及公民通信自由、通信秘密、用邮选择权和邮政专营范围等重要问题的法律内容,应当举行公众听证会来确定。

参考文献。

[1]@王俊豪.中国垄断性产业机构重组、分类管制与协调政策[m].北京:商务出版社,.

[2]@杨海荣.邮政概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1).

[3]@顾联瑜.中国邮政的普遍服务与专营[m].北京:人民出版社,,(1).

[5]@张正.中国邮政核心竞争力分析[j].中国邮政,2003,(11).

保险税制问题改革管理论文

1.两套税制违反国民待遇原则,不符合世贸规则和国际通行做法。

国民待遇又称无差别待遇,是世界贸易组织最基本的原则,其实质是非歧视原则。它一方面要求在同等条件下,外商所享受的税收待遇不低于本国居民;另一方面外商也不能要求享受任何高于本国国民的税收待遇。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税收非国民待遇和超国民待遇同时并存。一方面外资企业享受了许多国内企业不能享受的税收待遇;另一方面,由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没有统一,外资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非国民待遇,适用于内资企业的某些税收优惠,如福利性、照顾性税收优惠,外资企业不能享受。各国税法一般是以区分居民和非居民来确定不同的纳税义务,而不是以资金来源的不同实行不同的税制,采取不同税收待遇。

2.两套税制违反税负公平原则,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

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法规定,外资企业享有2年免税、3年减半征税、再投资退税等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而内资企业不能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内资企业的实际税负大约为25%,远高于外资企业实际税负大约为15%的水平。这对内资企业是一种极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将会大量进入我国,使我国内资企业将面临极为不平等的竞争环境,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不仅不利于各种类型企业的公平竞争,而且严重影响内资企业和民族工业的生存和发展。

3.两套税制违反税收效率原则,不利于降低费用和提高效益。

一方面,效率原则要求税务机关讲究行政管理效率,尽可能节约税收征管费用,包括节约税务机关的征管费用和纳税人申报交纳的费用。由于实行两套所得税制,有国税、地税两个税务机关、两套税务人马分别征收同一种税,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征收成本,而且加大了两个税务机关之间、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摩擦和矛盾,降低了征收效率。

另一方面,效率原则要求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所谓额外负担,是指由征税造成的、超过税收成本以外的经济损失。由于实行两套所得税制,不仅导致税收优惠过多过滥,税收收入白白流失,而且因对内外企业的税收待遇不同,背离了税收中性原则,扭曲了市场经济行为,影响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效益。

4.税制不规范既加大了税收征管难度,又影响企业深化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金的流入,流出日趋频繁,资本流动超越国界。中国企业到境外投资再回国内投资和上市筹集境内外资金的现象日益增多,由于两套税制极不规范,不仅愈来愈难以区分“内资”、“外资”企业,而且增多了企业避税的途径和税收流失的漏洞,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不利于强化税收征管,堵塞收入流失。同时,由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税收待遇不同,税负相差很大,导致企业更多的根据税收待遇选择经营组织形式,不利于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改革。

5.税收待遇不同导致所得税执法不严,税收流失严重。

由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享有不同的税收待遇,使企业之间互相攀比,要求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加上所得税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受利益驱动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为了吸引外来投资,乱开口子时有发生,许多地方扩大税前列支范围,放宽税收优惠政策,随意减免税现象屡禁不止,这是造成税收优惠过多过滥、税收流失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的方向应当是,通过统一所得税法,公平所得税负,规范所得税制,建立和完善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所得税制。我们改革企业所得税制总的要求是,遵循wto规则和国际通行规则,结合中国国情,认真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以保证我国税制的规范性、科学性。具体地说,所得税制改革应当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按照公平税负原则,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公平税负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横向公平,即要求具有相同能力的纳税人必须缴纳相同的税,而不再区分纳税人的资金来源、组织形式、经济类型等有何不同;二是纵向公平,即对具有不同的纳税能力的纳税人必须缴纳不同的税,具有较高纳税能力的纳税人必须缴纳较高的税。所得税制缺乏横向公平,主要产生于两套不同的税制和将税收制度用于某些非筹集收入的目的,如以优惠的税率吸引外商来华投资;所得税制缺乏纵向公平,主要产生于税收优惠过多过滥,导致所得税的实际税率与名义税率的差距过大。按照公平原则,必须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包括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调整和统一税前列支项目,调整和统一所得税率,调整和统一税收优惠政策,以取消内外资企业不同的税收待遇,缩小所得税实际税率与名义税率之间的过大差距。

2.按照适度征税原则,适当降低税率、拓宽税基。

适度征税原则是指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都要兼顾国家财力的需要和税收负担的可能,做到取之有度。遵循适度原则,要求税收负担适中,税收收入既能满足国家财政支出的正常需要,又能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协调,并在此基础上,使社会税收负担尽量从轻。

目前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法定税率为33%,但对特殊地区和企业,分别实行27%、18%、15%的优惠税率。由于存在较多的税收优惠,实际税负与名义税率的差距较大,内资企业实际税负为25%左右,外资企业实际税负为15%左右。按照适度征税原则,根据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考虑到我国周边国家所得税率的情况,从我国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所得税从33%降到25%左右为宜。同时适当减少税前扣除项目,严格限制费用扣除,将资本利得纳入征税范围,拓宽所得税税基。限制费用扣除的原则:一是与取得收入没有直接联系的;二是收入与费用发生期不配比的;三是交易的目的是避税的;四是税收政策已有规定的。通过上述措施,不仅可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发生大幅度变化,而且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3.按照避免重复课税原则,实行归集抵免制,协调好两个所得税。

按现行税法规定,对个人从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尽管企业对该项股息、红利已经交纳了企业所得税,但这是对同一所得额征收两种所得税的重复课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协调好两个所得税:一是实行归集抵免制,即将企业分配利润时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款归属到其股东的股息中,给予股东税收抵免,以消除对股息的双重课税问题。对公司股东分得的股息全部抵免后不再交企业所得税,对个人股东分得的股息在征个人所得税时给予部分抵免,比如,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个人所得税为35%,对分得的股息只需补交10%的个人所得税。二是对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取得的利润归集到每个合伙个人名下征收个人所得税,对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再征收企业所得税。三是缩小企业所得税税率和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之间的差距,搞好两个所得税的协调衔接。

4.按照节约费用原则,改革征管模式,提高征管效率。

1994年以来,我国企业所得税是按照企业的预算级次、投资主体、所有制性质的不同而划分为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并分别由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征收管理。从起,企业所得税改为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在保证各地基数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中央在超收部分中的比例。但目前仍有国税局、地税局两套税务机构对同一税源进行征管,这不仅造成税收征管费用的极大浪费,而且加大了两个税务系统的矛盾,降低了征管效率,必须尽快改变这种模式。应当按照节约原则,在统一税基、统一要求的基础上,由国税局或地税局一个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管理,由另一个税务局系统负责税收稽查,以尽可能降低缴纳费用,提高征管效率。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税收征管电子化,尽快做到网上申报、网上计税、网上缴纳。

我国邮政产业管制改革的思路探讨管理论文

摘要: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现状和中职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与管理方面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管理改革。

一、目前中职学生的状况。

1.文化素质差,对学习无兴趣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初中时学习成绩都是中下等,文化素质普遍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素质非常差。作为中职学校目前只能接受现实,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没有选择生源的主动权。中职学生基本都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对于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在现在的中职学生中,有自发学习动力的只占小部分,中职学生普遍对学习没有兴趣和动力,上课睡觉和玩手机的比比皆是,课堂管理经常无法组织。

2.对未来前途没有规划中职学生中大量存在混日子的现象,学生年龄基本都不到18岁,对未来的生活和职业没有规划,许多学生在教室上课只是应付检查,下课后主要活动是打游戏、玩手机、谈恋爱,许多学生心里主要的想法就是混到18岁可以去富士康之类的工厂打工。没有对未来的规划,则缺乏现时的学习动力。

二、目前中职学校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陈旧,教学手段单一许多课程虽然是根据教学大纲开设,但是内容脱离实际,知识陈旧,操作性差,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许多课程还是采用学科式体系设置而不是按岗位能力设置,课程内容也是如此,追求系统性缺乏实用性。教学手段单一,大部分只是用ppt代替了黑板,并没有根本解决灌输式教学缺乏互动、参与和体验的弊端。

2.课余活动贫乏,学生缺乏第二课堂和高雅的活动来丰富精神生活开阔视野。许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主要源自对生活的无聊感。年级轻轻就自觉看透人生,对事事都无兴趣。中职学校的课余时间很多,尤其下午只上两节,到晚自习中间有三个小时的空余时间,学校一般采用封闭式管理,大量学生只好窝在宿舍里玩手机或到学校机房里上网打游戏,久而久之觉得这些反而是主业。大家互相感染,反而使那些学习努力的同学变成了另类。

3.学生的管理以惩戒为主,缺少人性化的交流和沟通。本人从事班主任的工作,深感现在学校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学校通过制订各种规章制度来管理学生。学校基本把学生看做一个管理对象,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学生听话不找事,至于有没有学习动力和心理问题则较少考虑,因为这些软性的`东西没有衡量标准。学生因为长期被动地接受管理,也对学校也有冷漠和敌对情绪,没有归属感,更没有荣誉感和自豪感。

三、对中职教育和管理改革的思考。

1.课程改革。

对于一些实践性差的课程和课程中的一些理论性内容应该大力压缩删减,这些理论性强的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互动性,学生普遍不感兴趣。对这些内容教师大致讲授一下基本概念即可,继续深入讲解没有必要。应该加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内容的教学,加大与社会结合紧密的内容。

2.教学手段的改革。

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多进行实战型教学,即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目前中职学校已经普遍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比较完善。但现在许多教师上课就是放ppt和视频,这种缺乏互动的教学手段已经使学生普遍厌烦,简单的多媒体教学只是把黑板搬到电脑上,它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实习尽量采用项目教学,并且实行团队合作的方式。单人的实习往往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和动力,而团队合作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因与别人合作产生参与感和动力,在模拟电子商务实训、网络营销、淘宝商务课程的实训中可以采用团队教学,学生组成团队互相pk,也能够体验到竞争的乐趣。在教学中尽可能引入企业参与,学生可通过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来体验真实工作的环境,并能获得适当的回报,这些工作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3.多开设兴趣课堂,组织兴趣小组,使学生摆脱课余时间的无聊感。

学校应把学生从手机和游戏里解脱出来,通过组织兴趣课堂和兴趣小组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本人认为应开设摄影、音乐、美工、健美操、街舞等与时代结合紧密和符合年轻人心理特征的课堂和活动,丰富学生心灵,解除他们的无聊感和麻木心理。

4.多进行人性化趣味化的管理。

学校进行惩戒性的管理是必要的,却是不足的。学校还应多进行人性化趣味化的管理。学校领导应定期与学生开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消除隔阂,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拉近学校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产生归属感。学校不仅提供知识和技能,还应关心学生的精神健康和心灵成长。总之,面对当前中职学生的现状,中职教育必须进行不断的改革,每个从事中职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应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探索一条中职教育改革之路。

作者:张建军单位:南阳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茹秀荣.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

[2]戴士康.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崔喜艳.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5.。

保险税制问题改革管理论文

一、中国现行金融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金融领域中许多问题的发生与现行金融税制的不健全有关。现行金融税制存在的第一个主要问题是税负偏高。目前在中国从事金融业务,主要涉及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具有税收性质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费附加等税费。其中,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和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费附加,从性质上说都属于在交易环节征收的流转税。

(一)流转税负担。

不论从事何种金融业务,原则上统一按照“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按照规定的营业税税额附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费附加:

1.营业税税率20为6%,降为5%。

2.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因纳税人所在区域而不同,在市区的,税率为7%,在县城、建制镇的',税率为5%,在其他区域的,税率为1%。由于金融机构一般都坐落在城市或者县城、建制镇内,所以实际适用税率多为7%或者5%。

3.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费附加统一按照3%的附加率征收。

印花税则因交易凭据的不同,税率和税基都不尽相同。虽然与其他税种相比,印花税的税率很低,但是它一般按照涉及的交易额(如贷款合同金额)全额向交易的双方征收,所以,从贷方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借方的借款成本的角度来看,印花税也占有一定的税负比例。

综合考虑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和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费附加,即使营业税税率下调至5%,一般金融业务的流转税综合税负也在5.5%以上。特别是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虽然目前已经降为2‰(最高的时候曾经达到5‰),但是与其他印花税税率比较仍然很高。这样,金融机构从事证券买卖,既要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费附加,又要缴纳税率相当高的印花税。

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中国金融行业的流转税实际税负会更高:

1.营业税是按照营业额全额征税,而不是按照净额(即价差)征税,更不是像增值税那样只对增值额征税,即金融服务所消耗的购进货物所承担的增值税税额不能得到扣除。所以,实际上金融业承担了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双重税收负担。

2.营业税的营业额包括金融机构收取的各种价外费用,因此,一些实际并不构成企业收入的代收费用,如证券公司为证券交易所代扣代缴的过户费、开户费等,也被计入营业额征收营业税。

3.中国的一些金融机构,特别是有些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不良贷款率比较高,但是营业税原则上是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征税的,因此,在滞收利息比率比较高的情况下,银行对大量应收未收利息需用营运资金垫付税款,银行实际实现的利息收入所承担的税负就要比法定税率高。虽然目前对此问题税收政策上已经有所考虑(现规定:银行底以前已经缴纳营业税的应收未收利息,经过批准,可以在以后5年之内冲减营业收入;以后发生的应收未收利息,若在180天以后仍未收回,可以冲减当期的营业收入),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从国外情况看,金融业务一般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而且多数国家对银行信贷、保险、证券、共同基金管理等主要金融业务免征增值税(因此其进项税额不能扣除),如欧盟各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不过,免税一般只限于主要金融业务。对于金融机构的一些辅助性业务(或者说非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业务),如提供保险箱服务、证券或者收藏品的安全保管服务等,则按照一般情况征收增值税。对于出口业务或者与商品、劳务出口有关的金融服务,一般实行零税率,以鼓励出口。此外,对于一些属于免征增值税的业务,企业也可以申请缴纳增值税,从而使其进项税额得到抵扣,并保持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

对于证券交易业务,从部分国家征收。

[1][2][3][4]。

保险税制问题改革管理论文

稳步推进新农村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减轻县(市)财政负担的迫切需要。本文从新农村财政预算管理问题的实际出发揭示其存在的实际意义,并思考如何推进新农村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财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逐步深入,新农村财政管理受到社会的密切关注。由于新农村单位在人力、物力和政府监管力度的相对不足,使得新农村财政管理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不良现象。如果不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便无法做好基层建设,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要做好新农村财政管理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新农村管理人员的主导地位,在国家上级部门的协调指导作用之下,多管齐下,为新农村财政管理工作共同努力,切实履行自身的政务职责,为新农村基层的发展共同努力,履行造福于人民,造福于国家的神圣使命。

我国新农村财政预算管理当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近年财政体制做出了深化改革,新农村财政预算在国家的政府部门的指导之下朝着科学化和精细管理化两个方面的纵深发展。在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具体履行方面仍存在各种欠缺。主要表现在,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编制不规范,执行和监管力度不够,农村工作人员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相对程度较低。因此,现阶段就如何加强新农村财政预算管理,建立健全的财政预算约束、监督制度,提高新农村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就新农村财政预算存在的大体问题进行几点重要归纳。

(1)财政预算管理编制制度不规范。

基层各项目的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与支持,合理的分配利用资金,做好资金预算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基本任务。精确的财政支出预算对于基层管理人员合理分配国家财政扶持资金,掌握财政资金的具体实用流程与细节只非常重要的。基层财政预算管理编制的'合理实施需要领导者对新农村做出全面的调查与统计分析,深入了解新农村发展的具体现状与新农村发展支撑个部门的软件、硬件分配情况。基层管理编制制度在此方面表现明显不足,调查工作的流于形式,预算编制人员制度计划不科学,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预算编制细则不规范,没有足够的针对性和应急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收入随意减免,支出数额不精确、随意性比较大,预算结构不合理以及次序上的混乱,预算编制时间不统一,各种期间的预算追加没有相应的审核监督管制条列,实施力度不够等方面。这就使得管制工作犹如一团乱麻。此外,财政预算不规范的原因还在于上级部门对基层单位缺乏关注与指导,上级单位的缺少关注与管制,使得基层财政管理制度显得松弛无力度,而又得不到应有的指导方法。

(2)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

由于现今我国对于基层项目管理体制方面尚不够完善,导致基层专项资金管理上过于分散,尤其对项目审批量多、资金投入大的基层,在对项目资金实行专项核算时候未能按照规定具体归束。很大程度上一部分预算支出在经常性科目中核算,各个分项目之间交叉混乱,缺少相应的资金挪用规定章程与监督制度,导致很难有效进行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监督管理上的流于形式,资金挪用的审批的随意与缺少约束和审批制度,致使基层财政支出预算普遍存在擅自挪用专项资金和资金挤占等现象。

(3)基层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目前,部分基层在农村基金会、商业银行贷款等方面存在数额加大的债务,导致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一、工程项目在实施之前没有做好科学调查,对项目的可行性缺少全面的可行性评估,结果企业效益不好,资金长期拖欠无法收回;二、部门基层盲目搞“门面”建设,不根据本基层的具体经济实力来分配项目,导致资金缺口日益增大。

加强基层预算管理问题改革的对策分析。

(1)严格规范财政预算编制制度。

基层单位财政预算编制制度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标准执行,确保预算编制的规范可行性与严谨性。保证基层财政预算后续执行的监督力度和各种预算支出的数据真实性,统一设置的收支项目,项目实施设置科学缜密并提高预算计划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基层财政做好预算,比如今年的办公费用、会议费、差旅费、交通费用等等应该控制的具体数额范围,甚至是各个股站所控制在什么线度,做好细致精确的预算,如果超标由专门的审查部门审批,严格执行预算执行流程:编制预算、预算来执行、预算来控制、预算来评价。

(2)强化基层财务监管检查力度。

上级单位以及基层监督管理局强化检查约束制度,制定行之有效的预算资金管理办法。特别是对涉及民生、农业设施领域的专项资金,加强资金从挪用到具体分配的跟踪监管政策。不敢加强并完善财政监督检查力度,设置专项观察调查小组,由不同级别单位的人员配置协同调查,在监督范围和领导审核制度上加以重视,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做到监督管理和具体实施的双向结合。

(3)推行“乡财县管”政策。

目前我国县级政府采购和财政预算评审工作开展效果较科学严谨,基层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活动无序性和随意性较大,基层级政府工程预算与决算不能严格的组织投资审核,降低了资金的实用效益。针对此情况建议镇级政府的投资评审职能由县级财政代理,分配基层财政进行具体的项目实施工作。目前乡财县管的功能方面仍未能够实践实施,这就需要政府部分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使得这一政策能走向规范化、系统化。

我国邮政产业管制改革的思路探讨管理论文

目前,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相关探索主要表现在以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为代表的改革实践。[2][3]同时,将绩效管理与部门预算改革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与国外借鉴也正逐步深入。

我国推行部门预算改革后不久,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实践探索也随之展开。从起,财政部就开始制定部分行业的绩效考评管理办法,组织部分中央部门开展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试点工作。这些实践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部门预算支出效果的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了绩效管理理念的普及。20,财政部研究制定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财政部选定了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4个项目进行绩效考评试点;20,财政部选择了教育部“高校建设节约型社会”等6个项目继续进行绩效考评试点。此外,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与部门预算单位也制定了一系列绩效考评工作规范,并逐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2][3]同时,近年来,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无论财政部门还是各部门预算单位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都对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制度创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各自深入的理论研究。

二、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总体评价。

通过近几年中央预算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围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展开试点工作,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践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仍然任重而道远。

1.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首先,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已经得到各级财政和公共部门的广泛认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此体系的建立可使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预算支出范围更加具体化、准确化,有利于我国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提高我国政府决策水平、转变政府治理模式和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客观需要。经过近几年的理论研究、经验学习和改革试点,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无论是出自部门自身利益考虑,还是遵循统一的改革安排,都对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有了必要的认识,并取得了广泛的改革共识,这为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其次,建立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有关制度。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以来,许多试点部门和地方相继制定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或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专家咨询组工作规则、中介机构参与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或支出评价工作管理办法、自评报告撰写规则与上报复核程序以及评价结果审核标准等一系列工作规范。同时,初步形成了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的试点工作组织体系,加强了财政部门、试点部门、中介机构及有关专家的协调配合,目前,基本形成了财政部门统一领导、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的改革分工体系。以上工作成果,为规范今后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行为和程序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框架基础。

再次,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初步建立,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所提高。当前,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以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现已摸索出一套较为合理的'工作流程,并初步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和绩效评价方法。指标评价体系主要分为共性评价指标和个性评价指标,共性指标又可分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经济和社会效益、资产配置和使用情况等。同时,采用长期效益评价和短期效益评价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统一指标和专门指标相结合的评价办法。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提高部门预算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试点部门增强“成本—效益”观念、及时发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奠定了技术基础。

最后,部门预算监督得到加强,透明度有所提高。通过改革试点,部门加强了对预算资金落实情况、实际支出情况、财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状况等的绩效管理与考评,更加清楚地掌握了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流向,加强了对项目资金使用环节的监督。同时,一些部门在试点中将考评结果在部门内部公开,增强了部门预算管理的透明度。

2.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目前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部门预算管理中引入了绩效理念,但由于将绩效管理与部门预算相融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论在中央层面还是地方层面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总结实践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理论研究、制度建设、基础条件、组织实施、技术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改革的理论研究亟待加强。目前,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研究以借鉴国外经验居多,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创新较少,特别是与我国现行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紧密结合的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研究不够。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绩效考评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之处,这就急需用有中国特色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理论指导我国的改革实践,让改革者客观理性地认识到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改革目标与内容;同时,指导制定出现实可行的改革规划,不但要避免人们对改革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更应坚定信心,在改革困难面前消除悲观情绪。

第二,当前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探索与创新,仍未实现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根本变革,仍是传统预算管理制度本身的调整与转换,是形式与细节方面的变化,而并没有改变或是脱离投入控制型的预算管理模式。一方面,部门预算的编制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财政部门与经费申请部门之间的讨价还价,预算编制带有较重的经验决策色彩,部门预算编制与部门事业发展目标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即没有明确的部门预算产出和结果的要求。另一方面,部门预算管理重视对预算资金投入的控制,而对预算支出效果的评价与考核则较为薄弱,结果往往是只管投放进度、不问投入效果,只管使用合规、不问效益大小,只强调支出的财务责任、不考核项目的执行效率与质量,从而造成部门预算资金浪费和效益较低等问题。这样的预算管理水平显然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成为公共财政框架建立中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三,改革的基础条件尚不健全,制约因素较多。[4]一是仍需进一步树立科学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观念,转变一些人内心深处认为部门预算资金和公共资源是“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以及支出编制与耗费使用只要合乎规定而不必考虑结果的错误观念。二是财政体制改革还不到位,公共部门事权划分仍不明确,制约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选择与考核体系的建立。三是部门预算编制更多的是依据政策法规、会议决定和党政领导的批示,而不是部门的绩效战略目标和项目及资金运行的绩效,预算编制的自主性和可预见性较差。四是在部门预算执行与监督上,真正追求和尊重预算产出与结果的制度、机制仍未建立起来,部门预算“只能做加法,不能做减法”,预算结余的绩效概念未被理性认识。同时,预算监督体系不健全,缺乏绩效追踪问责,重投入、轻绩效的监督手段还未根本改变。五是技术基础与管理手段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以部门预算产出和结果为标准的数据信息收集系统还未建立,具体的绩效指标和标准仍较难确定。同时,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仍未在我国全面展开,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会计基础并未建立。

第四,改革的组织保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受传统“重投入、轻产出”观念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政府行政管理水平不高,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改革尚未形成合力。当前,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财政部门提出来的,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发达国家的经验,愿意在预算改革之路上走得快些。但由于传统控制型政府治理理念的惯性,政府系统整体的改革动作相对财政部门的改革愿望则存在一定差距。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需要政府行政体系、制度建设的整体推进和思想改造,仅靠财政部门是无法完成的。

第五,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考核体系建设仍有待完善。现行的绩效考评实施程序同规范的程序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使得绩效考评很可能成为事后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或项目竣工验收。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依然存在定性考评指标较多而定量考评指标较少、投入考评指标较多而产出考评指标较少、合规性指标较多而结果性指标较少等问题。同时,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绩效考评结果的真实性也有待提高。

三、未来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是我国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转变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提高我国预算管理水平的关键步骤。通过推动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未来我国此项改革的基本思路可以阐述为: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总体步骤和要求,把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部门预算管理,依据“客观真实、内容多样、透明公开、广泛参与、渐进推动、富有前瞻性”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以预算产出与结果为核心,以部门预算及其项目支出为切入点,包括部门预算编制、支出评价、组织监督等内容在内的,全面系统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同时,要结合我国预算管理改革实际,分步实施,并为远期绩效预算探索道路。

1.基本原则。

一是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无论是绩效目标的设定,还是产出结果的核实都必须满足规划客观、数据真实可靠的要求。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则,避免跟风式的改革作秀,弄虚作假,改革才有现实意义,这还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予以保障。

二是由于政府部门职能分工的不同,各公共部门所要实现的绩效目标与内容也就存在显著区别,改革中应注意处理好改革基本要求与部门特点相融合的问题,鼓励内容多样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设计,充分发挥部门改革的积极性。

三是改革要坚持透明公开、广泛参与的原则。政府部门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其绩效责任与目标的制定、结果的考核需要得到广大公众的认同,过程也需要民众、媒体、政府、中介机构、监察部门的广泛参与,只有真正做到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公开透明、广泛参与,改革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也才能更有实效。

四是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在我国还是一项全新的改革事业,需要稳步推进、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应以部门预算改革为依托,项目支出为重点,统筹安排预算绩效编制、支出评价、结果运用等改革步骤,注重试点改革的重要性,充分尊重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现实基础,坚持渐进的改革方式。

五是此项改革应坚持前瞻性的原则。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体现了我国预算管理改革追求公平、效率,特别是效率的基本内涵,毋庸置疑,预算效率与效益的改进是建设公共财政必须要做,也是一定要做好的核心内容之一。虽然,当前改革刚刚起步,但改革的艰巨性和重要意义要求改革者具备广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对改革进行不断的前瞻性思考,这样才能使改革永远充满活力与生机。

2.范围与内容界定。

目前,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范围与内容可界定为:以部门预算为基础,以项目支出为重点,以产出绩效为核心,兼顾结果绩效。

从部门预算的具体结构来看,其编制主要是根据支出功能,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其中基本支出由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组成。目前的人员经费是“养人”支出,与部门绩效关系不大,所以,这部分支出可不作为绩效管理的对象。公用支出是用来维持一个部门的正常工作和运转的需要,和部门提供的一些公共服务密切相关,目前这部分支出编制主要采用定员定额的方法。从理论上讲,这部分经费由财政部门根据多重综合的指标来核定,并且这部分经费的核算考虑了部门的工作性质和业务量,或者说公用经费与部门的产出或提供的服务相关。但是从实践上看,公用经费包罗万象,部门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对公用经费的绩效管理很难大范围开展。[5]首先,由于公用经费的复杂多样,对每一项公用支出都作绩效分析是不可能的,只会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推行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而且在目前部门抱怨公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对这部分支出做过细的评价只会招来部门的反感。其次,有些公用支出和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或者说很难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对部门的会议经费,有两个建议:一是采用产出分析法,可用次数考察,不必一定要测量这些会议产生的成果;二是采用定性的方法,只需说明会议的召开有利于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和人员、公用经费相比,项目预算具有较为明确的支出目的和标准要求,是目前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最佳选择。目前,我国部门对中长期和短期目标缺少明确的绩效规划,可能是没有制度要求和操作习惯,更可能是没有把握规划实现的能力。部门只能对现实的产出负责,而对于结果绩效应该由政策的制定者负责。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从选民到被选举的人大代表和官员,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再到预算的决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政策制定者和预算决策人被淹没在长而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链条中,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很难用预算绩效管理来评判和约束。所以,建议改革初期还是侧重于对部门预算产出的评价,部门预算绩效报告中必须明确产出,对支出结果,只要说明目标的产出有助于产生特定的结果就可以了,待改革进一步深入再研究部门对预算结果的责任问题。

3.改革步骤设想。

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从时间上可区分为近期改革与远景规划。目前,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是改革探索的主要体现,应该明确其只是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探路先锋。在逐渐完善此项实践工作的同时,要努力尝试在部门预算绩效规划编制、产出与结果数据审计监督、绩效报告撰写、绩效结果公示与运用等方面健全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内容,并建立合理的管理程序。此外,还要尽快夯实改革的技术基础。一是部门要提高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和短期计划的能力,加强对部门和项目产出、结果的定义;二是预算会计制度的转变和预算账户的调整,将改革重点放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建立和调整上;三是培养部门领导和财务人员的绩效概念,从技术层面培训基层绩效分析人员;四是要不断完善绩效管理的方法、指标与标准体系。最终,在近期内建立起包括以上内容的公共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在远景规划方面,要彻底实现预算管理模式从投入控制型向产出结果型的转变以及各预算管理参与者权利与义务的转换,强调管理权利的灵活性对应的是更多的产出义务与效益责任。要进一步研究绩效文化的形成问题,如果真能使预算绩效管理对预算资源分配产生有效影响,可能最终是一种缓慢的、持续的文化变革的结果,要将绩效文化渗透到政策制定过程中。同时,应注意各项配套措施的完善。一是建立健全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加强部门运用预算绩效管理的能力建设,包括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等。最终,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并通过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现中国式的“政府治理”模式创新。

最后,改革的具体路径选择应该发挥多方优势。中央层面可以确立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并给予技术指导,发挥中央部委统筹全局的优势,实现自上而下的纵向改革推动;同时,通过试点改革,鼓励地方政府自下而上的改革创新;此外,各级政府内部部门间也要相互学习借鉴,并在此级政府的统一规划下科学有序地横向推动改革。

我国邮政产业管制改革的思路探讨管理论文

摘要: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已经得到各级财政和公共部门的广泛认同,并制订了有关制度,初步建立了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部门预算监督也得到加强。但仍未实现我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根本变革,改革的理论研究亟待加强,改革的制约因素较多,改革的组织保障力度不够,考核体系也有待完善。应逐步建立起以预算产出与结果为核心,以部门预算及其项目支出为切入点,包括部门预算编制、支出评价、组织监督等内容在内的,全面系统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关键词:部门预算;绩效管理;部门预算编制;部门预算支出评价;部门预算监督。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政府预算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改革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尽快实现政府预算管理活动的科学化,提高预算管理的绩效。主要的改革内容包括:部门预算改革、复式预算改革、预算收支改革以及公共支出管理改革等。其中,部门预算改革作为其他预算管理改革的具体制度载体及其追求绩效的改革方向与创新理念逐渐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并已不同程度地付诸实践。

1.我国部门预算改革进程。

是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起始之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按照法定时间批复预算;将以往自上而下的代编方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汇总方式,从基层预算单位开始编制预算;采取综合预算编制方法,要求部门将所有收支统一纳入部门预算;实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的统筹安排,将一个部门所有的收支都按照统一的编报内容和形式在一本预算中反映;开始向全国人大报送部门预算等。之后,我国部门预算改革逐步深入。,正式按照新的方法编制部门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按照新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正式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加大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力度,试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部门基本支出预算定员定额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并扩大管理范围;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研究制定部门预算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全面实施政府收支改革,积极进行项目支出经济试点。[1]此外,项目支出预算滚动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金财工程”、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等改革内容都在不断完善和推进之中。

然而,我国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的改革仍只是主要以对预算资金投入的控制为导向。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滞后必将制约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总体效能的发挥。因此,作为部门预算改革的延续、提升,乃至制度变革,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构建已经成为确保我国政府预算制度适应社会发展与财政体制制度改革新形势并高效科学运行的重要管理措施。

保险税制问题改革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管理会计的广泛应用和高校改革的深入,优化管理会计在高校的应用模式已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院校在培养目标上更倾向于实践型人才,肩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在我国实施人才培养战略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我国独立学院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管理会计课程的现状,分析了独立学院管理会计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加快独立学院管理会计课程改革。

关键词: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改革。

一、引言。

作为会计的重要分支,管理会计主要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传统的财务会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持续发展需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会计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为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高校管理会计课程也应相应改革。

二、独立学院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管理会计是一门跨学科课程,结合了会计,财务管理,管理,数学,统计学,运筹学和其他学科,结合了组织管理和相关技能。要掌握这门课程,我们需要以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独立院校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办学的本科以上普通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性人才。管理会计的教学对培养实践性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现阶段而言,管理会计课程在多数独立学院的教学中仍有待改进和完善。

(一)学科定位不清晰。

作为会计的两个主要分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相似。从课程设置来看,与其他会计课程相比,管理会计显然不够重要,管理会计的内容在财务会计中所占比例较低。据统计,大多数独立学院更注重财务会计。不仅提供理论课程,还提供实用课程,包括人工会计培训、会计电算化培训、成本会计培训和审计培训,以提高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知识的程度。但很少有独立院校将管理会计培训安排到实践课程中。此外,在学校的课程中,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往往有更多的课时,课程更丰富。而管理会计往往课时安排较少,教学时间不充裕。由于教学时间的不足,导致很难组织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只好从简教学,更谈不上管理会计理论的'挖掘和新教学模式的探索。这种现状误导了老师和学生,导致他们不能充分重视管理会计课程的重要性,混乱的学科定位影响了管理会计课程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复杂。

一方面,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多学科,跨学科的课程。传统的管理会计教学主要基于成本分析,定量分析,预测分析,业务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和综合预算管理。由于内容和其他相关课程的重叠,教学资源被浪费,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目前,各大学选择使用西方国家的管理会计教材作为管理会计的基础教材。中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在确保基础教学内容完成的前提下,高校教师教学内容并不丰富和深入。与此同时,中国许多教授的管理会计技术和方法缺乏可操作性。

(三)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目前,各大高校坚持传统的管理会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听为主,教师单向传播课堂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工具替代粉笔和黑板。老师根据教科书解释内容,主要侧重于课堂讲座和练习,实践教学更是几乎没有。这种单一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缺乏开放,自主的讨论和互动,导致学生只记忆理论知识。不可能深刻理解公式模型的内涵,更不用说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并没有给学生创造独立性或团队完成的机会,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环节的应用型金融人才非常困难。

(四)考核方法单一。

教学评估和评估形式单一,封闭式标准化考试仍是当前管理会计课程的主要评估方法。学生根据课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公式模型进行客观问题和计算分析问题的答题。内容基于存储器内容,并且判断标准基于统一的标准答案。相对而言,这种从定量角度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方法非常方便。然而,这种评估方法有其缺点,忽略了管理会计需要大量计算数据的需要,以及管理会计所依赖的学科的重要性。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则促进了教学在促进教学中的作用。单一形式的教学评估和评估未能发挥管理会计学科的组织规划,预测和控制评价的作用。只使用封闭式标准化测试,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和应用知识能力的能力无法合理评估。不可见,也加剧了学生的考试和考试压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独立学院《管理会计》课程改革的建议。

在这个阶段,独立学院的管理会计课程在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方面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绩效评估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管理会计课程管理改革和管理会计人才应用的建议。

(一)丰富教学理念。

独立院校的教学以应用为导向,设置课程的意义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工作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如果管理会计的教学只教授基本原则、公式等,并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中,它就会失去本课程的原始含义。因此,独立学院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首先,要丰富教学观念,整合创新,转变培养目标,提升管理会计教学的现状,逐步完善管理会计的教学模式。第二,充分认识课程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督促教学改革的实施。只有结合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估和评估方法,结合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第三,课堂教学之外,多一些实践教学,建立管理会计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创新。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之间存在重叠问题,这会浪费教学资源。建议将成本核算,成本描述,成本分析等课程从管理会计课程转变为成本会计课程。建议从管理会计课程转向财务管理课程,如货币时间价值,财务预算控制,资本需求预测,库存管理等课程。同时,根据内容的交叉程度,相应调整课程。管理会计数量减少后,教学形式可以丰富,课堂上节省的时间可以用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改革后,教师介绍了课程理论和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选择典型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科的适用性。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独立院校的教学以应用为导向,根据独立院校培养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的定位,教学方法需要多样化,才能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因此改革教学方法迫在眉睫。一方面,有必要更多地结合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将商业和生活事件转化为与教学相关的案例,并将其纳入教学过程。同时,选择典型的,有针对性的实际案例,结合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对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利用主观能动性收集相关信息,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促进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各独立机构应建立管理会计培训室,并引入管理会计培训软件。教师使用spss统计软件和其他教学工具进行实践培训,以弥补学生接受简单理论教学的不足。此外,校外培训基地的建设对缩短学生到管理会计岗位的距离有着更直接的影响。独立机构应有针对性地与一些企业签订合作伙伴关系。

(四)完善教学考核。

除了上述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要点外,还需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估与考核体系。例如,可以将测试内容添加到应用程序内容中,解决实际问题。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闭环检查和平时表现之外,评估方法还将学生添加到课堂中的案例分析中,每个小组发表演讲,小组进行辩论。还可以设置课外研究和课程培训,课后学生可提交课程学习报告作为教学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国邮政产业管制改革的思路探讨管理论文

目前银行成本管理的现状与我国金融体制对成本管理的要求极不适应,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我认为改革的思路可从以下几点着眼。

1、转变成本管理观念。

首先从经验型成本管理转变为科学型成本管理。银行成本目前还主要处于经验型管理的阶段,而这些经验大多是旧的金融体制下的产物,很难适应新的金融体制的要求,我们必须学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成本管理方法。使银行成本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型的管理轨道,其次从算帐型成本管理转变为经营型成本管理。算帐型成本管理把算帐作为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务,这是由旧的金融体制所决定的,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要成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成本管理也应从算帐型转变为经营型,经营型成本管理就是把成本决策与成本目标放在成本管理的首位,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经营的发屣,保证成本目标实现,提{经济效益。

2、提高银行全体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和成本管理素质。

首先。应让全体人员认识到加强成本管理是新的金融体制的要求。是银行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提高银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不仅成本管理人员要提高成本管理意识,面且要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其次。要提高全员的成本管理素质,仅有成本管理意识是不够的,成本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现代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熟悉银行作为特殊企业的经营特点,其他职工也应学习和了解现代化成本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使全体职工的成本管理素质有较大的提高。

3、强化成本管理指标考核体系,建立一套内在的、主动的自我约束型的成本管理制度。

首先,将收入成本率的“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化,使之符合宏观调控的需要,这里有两层念义:一是将收入费用率改为弹性指标;二是。促使各行重视利息成本的管理。其次,设置成本(费用)降低率考核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成本(费用)降低率=基期成本(费用)率―报告期成本(费用)率。通过这一指标,可以有效地抑制各行在经营活动中不注重成本最大化的冲动。再次,设置资金利润率指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行实现的利润占资金来源的比率,这一指标的目的是资金来源一定的情况下,资金创利能力的高低。它可以促进各行从优化存款结均。提高资金的创利能力入手,提高本行的盈利水平。

4、从内涵和外延上进一步充实和扩展银行成本概念。

如前所述。由于银行成本在内涵和外延上过于狭窄,导致实际操作上考虑不到诸如由于风险,以及资金的时间价值造成的银行成本上井,而这部分成本也需要在价值和使用价值上,得到外偿。因此,银行成本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风险、时间价值等因素对银行成本变动的影响。进一步充实成本管理的内容。应建立一套完备的规范的科学的.风险管理体制。其内容包括:建立评审机制。加强对货款对象的信用度、风险度的评估审耍对贷款项目的可行性、效益性的评估分析,对经营规模及抗风险能力的测定;建立有效的贷款审、放、收一条龙管理机制,审贷部门和审贷人员应相应承担审贷责任,对贷款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对贷款总量实行质量管理,以确保项目审贷管理的连续性;建立贷款风险监测机制,对贷款风险状态进行经常性的定量定性分析,发现风险增大,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促其转化;确立新的放贷原则,按市场经济要求,以市场为取向,实行以效益定贷的贷款原则,加重抵押贷款分量,对新企业贷款一律实行抵押贷款,对老贷款逐步转为抵押贷款,对抵押手续不完备的,应立即补办。

5、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加强财务核算工作。

建立以负债制约资产的新机制,依据负债规模和结构、期限,确定合理的资产运用的比例和结构。首先要调整现有资产结构,在发展信贷业务的同时。增加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的分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建立和发展一批招标、投标公司。信息咨询公司等服务性机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形成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优化结构,把用好增量与盘活存量结合起来:在贷款投向上、要向支柱行业、重点企业倾斜,向流动性强、效益好的项目a斜。其次,要调整负债结构。要适当增补自有资本金比例,增加存款种类,调整存款结构,降低存款成本;加大市场融资比重,开展证券融资,努力从负债的数量、期限上适应资产结构:第三,加强财务核算,建立起一套财务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检嘶制,以效益为中心,对资金组织、资金运用及本息回收进行系统管理:以效益为核心,对各部门经营目标与责任进行经常性的调控、考核,降低成本开支及管理费用支出,控制负债成本率,在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资金比例,降低存款成本。

6、逐步实现成本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随着银行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的复杂化,对信息处理的准确性、时效性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操作处理是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必须运用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手段,电子计算机为现代化成本管理提供了条件,它贮存信息量大,运算速度快,加快了信息处理和反馈速度,使成本管理人员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因此,必须加快成本管理电算化步伐,增加电算化投资,培养电算化人才,实现成本管理的现代化。

我国邮政产业管制改革的思路探讨管理论文

摘要:。

关键词:。

1.1现行邮政产业管理体制。

3月,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成立了国家邮政局,赋予国家邮政局主管全国邮政行业以及管理全国邮政企业的双重职能。根据信息产业部的总体部署,国家邮政局积极配合,邮电系统实施了邮、电分营。

1.2邮政产业的主要业务类型。

(1)函件类邮政服务。包括寄往国内或国际信函、报纸、杂志、期刊、小册、传单和其他类似的印刷品的收揽、运送及投递。

(2)包裹类邮政服务。包括国内和国际包裹及小包的收揽、运递及投递。

(3)邮局柜台服务。主要包括邮政利用自身营业网点向顾客提供的各种柜台服务。

(4)其他邮政服务。包括信箱出租、存局候领服务和其他未归类公营邮政服务。

1.3邮政产业业务总量及业务收入增长率。

据统计显示,1993年以来,邮政产业亏损连年加大。虽然国家对邮政产业实施了一个“8531”的财政补贴递减政策,但是,19邮政产业依然亏损67.3亿元,亏损32.9亿元,邮政产业终于扭亏为盈,实现利润6000万,但相比30亿的财政补贴,这点盈利实在是杯水车薪。中国邮政实现利润1.25亿元,但是仍然有10亿元的财政补贴。

2.1“政企合一”、“政监合一”

“政企合一”、“政监合一”是邮政体制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目前,国家邮政局既是政府管理邮政业务的行政机构,又是大型国有公用企业。既承担行业管理的政府职能,又具有生产和经营的企业职能;既是邮政业的监管机构,承担着监管全国邮政市场的职能,又是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具有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责任。

2.2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划分不清晰。

随着邮政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邮政已经成为横跨多个行业的企业,在交通运输(物流)、金融、通信、广告、社会公共服务、文化服务等行业中都可以找到邮政的身影。在我国邮政系统内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是混业经营的,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垄断的范围,而且也不利于竞争性的业务与其他相似行业之间产生竞争,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2.3邮政监管体制以及法规方面存在的缺陷。

我国在邮政监管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同时也颁布了很多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实施细则》、《邮政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规,协助政府的监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对管制邮政产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监管立法滞后、监管机构权力分散、监管机构职能不到位以及监管机构监督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损害了社会公正,不利于企业自由竞争权和消费者公正消费权的保护。

3.1体制改革:政企分开。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邮政都实现了政企分开,企业化管理,商业化经营,在很大的程度上减轻了政府负担,提高了企业竞争的活力,保证了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其普遍做法是政府机关和具有独立性的邮政管制机构对邮政产业进行管制,主要内容是监督邮政服务质量、保护消费者利益、发放营业执照、控制价格、保护邮政专营权等等。

3.2企业间的兼并联合、分化重组。

近年来企业间的联合与重组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通过扩大单个企业的规模,来提高生产效率。德国邮政出资9.33亿欧元收购丹莎国际物流公司;出资22.11亿欧元收购德国邮政银行;收购dhl25%股权;收购英国securior速递公司50%股份;购并荷兰包裹运输公司nedlloyd、瑞典物流服务公司asg、美国国际航空快运公司,排名国际货运第一位。

3.3采用新技术,提升网络能力。

很多国家邮政不断采用新技术,实现了营业窗口作业的计算机化,邮件装卸与搬运设备的机械化,邮件分拣设备的自动化,邮政运输的集装箱化,邮件运输过程的电子化,邮政网络的系统化和现代化,使整个邮政通信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信息管理的基础上。

保险税制问题改革管理论文

摘要:税制改革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合理的税制能够对市场经济发展进行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政府会对税收制度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税制改革会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进而对会计工作人员产生影响。

我国税制体制是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的,因此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以增值税代替营业税符合我国宏观经济建设发展的趋势也符合国际惯例,营改增能够推动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实现营改增十分必要。在我国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要求和特点设定的税制也是不同的,针对我国第二产业主要设置的是增值税,根据我国第三产业的特点设置的主要是营业税。

1.1营改增税制改革。

进行营改增税制改革主要是将传统缴纳的营业税应税项目改为增值税。增值税主要指的是对产品和服务增值的部分进行征税,这种征税模式可以有效避免重复纳税。例如在销售环节,在出售价格为50元的商品时,这个产品本身是缴纳了相应税金的,在将这一产品购入再销售时,此时的销售定价为75元,这时消费者只需要对增值的25元缴纳税金就可以了。从整体上看,营改增是对传统也营业税的改革,对于推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2营改增素质改革的意义。

国家在实行营改增税制改革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产业的协调、均衡发展。从整体上看,我国以前采用的税收模式不仅单一,由于一些税务内容重复出现,这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比较重的税收负担,对企业快速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在实行营改增改革之后,在税收上给予第三产业以较大的扶持力度,因而能够推动我国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对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税收改革对于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商品出口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进行营改增税制改革之后,我国税收制度和国际税收制度接轨,这样在对外出口时,我国商品在价格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从而有效提高了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营改增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影响。

2.1对企业发票工作的影响。

在企业会计工作中,信息质量必须要可靠,要以企业内部实际发生的客观事实作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必须要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以及内容的完整性,这是开展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基础。而在繁多的资料中,原始资料的真实合法性是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基础。在完成营改增税制改革后,原来的营业税纳税人会接触到很多以前没有使用的增值税发票,由于对增值发票的使用流程不清晰,在处理增值发票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税务机关在工作当中,根据非企业的销售额以及在内部是否建立有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将增值税纳税主体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纳税人在使用增值税发票时,有专用的增值税发票,也有普通的增值税发票,针对不同的发票制定了不用的政策,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对增值发票进行科学管理。由于增值税选用的进销抵扣政策,这导致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涉及双方的利益。在具体使用增值税发票时,如果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人员没有足够的经验,对增值税发票的使用认识模糊,在工作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导致发票和企业实际不符合,进而对企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2.2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在实施营改增税制改革之前,营业税纳税主体在对营业税进行核算时将其作为企业运营中的意向费用进行账务处理,并且主要适用“应交税费”等账户,从整体上看核算工作时相对比较简单。但在实施营改增税制改革后,企业在进行税务问题核算时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核算处理方式也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会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科目下进行明细的科目设置,且采用绩效抵扣政策对增值税的核算也更加精细,在不同的业务当中,“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项目不是固定的,时而会在借方,时而在贷方。这使得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会计工作人员只有具备了更强的工作能力才能适应这一变化。

2.3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在营改增税制改革之前,企业在销售不动产以及无形资产时需要交纳营业税,在税制改革职后对企业不动产和无形资产交易征缴的'增值税,如果购买方属于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由于购置时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企业购置不动产、无形资产时资产的入账价值的核算将会发生变化,此时,相应的资产原值、折旧或者是摊销金额以及应交税费的项目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并会引起企业资产负债表和相关项目发生改变。在利润表上,在将营业税改成增值税后,税率以及计税的方法也会发生明显变化,纳税金额也将不同。除此之外,因为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因而在利润表当中增值税不会体现出来,这会引起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项目的变化。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