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汇总22篇)

时间:2024-02-21 18:09:04 作者:雁落霞

范文范本是指一篇具有代表性和示范作用的文章,在写作过程中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并提供了一些写作技巧和建议。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应用以广教育论文

摘要: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学生的“工”和“学”轮换进行,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按该模式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好,就业质量高,基本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其特征有:

(1)学校与合作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

(2)学生的“工”和“学”轮换进行,三年在校期间学生工作经历的总时间不得少于半年,学生毕业时既获得学历证书,又获得具有行业准入价值的职业资格证书。

(3)学生在实习时从事的是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经营工作,企业对学生按正式员工要求和管理,并支付薪金。

(4)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都是经学校认定的,学生在企业的工作与其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密切相关,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察评价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

(5)企业要把录用和培养学生作为发展企业和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部分,企业对学生的录用是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决定的。

我院“电子信息与工程”专业从建校开始就一直在寻求发展之路,,在学院校企联合的办学宗旨下,和烟台富士康集团,深圳华为集团建立了校企联合办学,工学结合之路。一是培养能熟练进行电子产品如手机检测和维护的人才,第一个目标学院有能力达到。二是培养能独立制作,检修,维护各种手机的人才。第二个目标,学院却面临着缺乏设备、师资等诸多困难。由于该专业具有良好市场前景,而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起“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达成第二个目标。

在和富士康,深圳华为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后,“电子信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制订,根据专业特点和校企合作实际,方案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方面加大了实践环节的课程量,采用“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双循环互动模式完成人才培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公共文化课和基础课程学习(第一学年完成)。

此阶段主要根据学历教育要求,学习数学、英语等公共文化课以及电子线路、计算机原理等以理论为主的专业基础类课程。

(2)第二阶段:专业基本技能学习(第二学年完成)。

此阶段由学院专业课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理论与实践并重,主要学习电子产品故障检测与维护,实践部分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使学生初步掌握电子产品的`制作与维修维护技术。

(3)第三阶段: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第三学年上学期)。

此阶段将学生安排到大陆富士康的各个企业,如我院将一部分学生送往烟台富士康,由企业指定指导教师,采用师傅带学徒的方式,到真实工作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4)第四阶段:专业技能强化学习(第三学年下学期前二个月)。

通过半年的顶岗实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基本掌握了电子产品的制作和维修技术,但要达到一个合格的电子工程师,在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此阶段主要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维修技能,主要由企业资深工程师和中高层管理人员授课,结束后,学生将获得相应技师证书(oace)。

(1)增加了学生对行业和社会的认识。

通过实习接触社会,使学生们认识到维修服务行业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今天我为别人服务,明天我又会享受到更多的人为我服务,只是表现方式有所不同,改变了原来认为维修工作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在实习中,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实实在在的事,使学生们分清社会中的真假、善恶、美丑,并正确看待这种现象,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2)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学生从开始上岗前无从下手,上岗初笨手笨脚,到上岗中的得心应手、统筹安排、熟练操作,可以说有了质的飞跃。另外,学生的管理能力、交际、协调和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也有了明显提高。

(3)增加了学生收入,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

根据学院与企业签订的实习协议,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发给实习生400―600元的月工资,另外还有工作补贴、奖金等。维修服务行业十分重视实习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对这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往往给予重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如有一位同学,在科峰公司实习期间,因工作出色,得到了公司3000元的奖金。

(4)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能在真实企业中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参加“工学结合”的85名毕业生,除5人专升本外,其余全部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

(1)进一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要将校企合作具有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载体和平台,进一步体现校企的良性互动。

(2)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工学结合”的优势在于“适销对路”,因此,课程设置要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的交替尤其要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例如,在企业最需要人手的时候,可适当调整课程进度,让学生能及时参加顶岗实习。

(3)进一步加强对实习生就业观念的教育。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硬件维修维护人才缺乏,特别是手握oace证书的毕业生更是抢手。因此,部分学生对招聘单位挑三拣四,甚至有的学生在签约后毁约,造成不良影响。今后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择业观和就业观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12)。

[2]吴岩,张炼,李志宏。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胡坤。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2)。

[4]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1)。

[5]曹晔,邵建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宏观探究[j]。职教论坛,2006,(9)。

浅析管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的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建构政法学院应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对于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来说,其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开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习条件的优劣,都要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我国已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国际贸易专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需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我国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浅析管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的论文

(一)采矿业实践不能像金融类学生那样,外出到社会实践,有着现成的实践环境。一般企业因为安全性问题不允许学生前往矿山实践,所以需要高校花费资金,在周边矿山设立实践基地,以确保安全性,从中要花费的资金十分巨大,普通高校都不愿花费如此高额的资金设立实践基地。

(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从而无法真正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因为教师无实践经验也无法教导学生关于实践的知识,并且许多教师都不是单一专业教师,还要兼顾成人教育、培训或科研等任务,教师的任务也极其繁重,难以通过实践去了解一门专业。

(三)如果采用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学生必定在应聘面上缩小了,从而在社会上竞争力变低了,较难从事其他职业,把学生局限于采矿业上了,对学生前途有着一定的影响。

(一)目前在很多院校都设有这个专业,用于培养人才,填补人才市场的空缺。例如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各个院校都有设立,但是院校都不是实施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而是采用复合型人才培养。因为目前经济全球化影响严重,英语普及以及计算机普及使很多院校都把这两科设为必修课,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这方面的学习成效,从而使一部分人才由采矿专业转向对外语的研究、考级或者对计算机的考级和应用。

(二)在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过程当中,各大相关院校对于教学实践性的关注度还不够充分与完善。与此同时,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体系结构作用之下,采矿工程专业课也并非这一专业学生需要进修的唯一课程,大量的公开课以及理论课进修花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专业课程实践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受到这一问题的影响,学生势必会对部分知识的认知存在缺陷,同时也无法对其进行合理且高效的应用。比如采矿业中就有爆破技术,这个技术即使有时间实践也难以实施,因为有着一定的危险性,更何况没有时间实践;老师只能在课堂上讲解运用的方式和要注意的问题,而实际操作则需要学生工作时自行实践,导致难以培养应用型人才。

院校的出发点是对的,随着时代变迁应当要紧跟着时代,去注重培养外语与计算机的人才也是对的,但是本末倒置了。按照正常的思路来说,采矿专业是本,而外语和计算机是辅助这门专业的末,很多院校却把这两科与专业并排而论。还有另一方面,院校也许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扩大学生可选择的工作类型而出发,从而疏忽了对采矿专业人才的培养,导致采矿业人才不足。所以各大院校应当顺应时代,建设有应用型特色的采矿工程专业,确保人才能及时提供到采矿业前线上,为能源节省出一份力。

三、采矿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分析。

(一)应用型人才就业面并不如复合型人才广,但是应用型人才优势在于精,精于专业。复合型人才在之前说了,有着外语和计算机作为必修,难免学生会偏向专注,有些学生认为外语或者计算机会更容易些就会偏向学习外语或计算机,导致人才定位上的偏差;而应用型人才专注采矿业,外语与计算机不是主要必修课,那么就会给学生灌输专业的重要性,学生也就能完整地接受专业知识,精于一门专业。

(二)应用型人才要求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着坚强的意志,身体素质要好。因为一般采矿的'地方是山上,山路崎岖,没有好的体质是没有办法适应那里的工作的;因为环境恶劣,在前线免不了日晒雨淋,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不能完成的,该职位需要有坚强意志的人才。

(三)不再是“纸上谈兵”。应用型人才中的实用才是最大的特点,应用型人才不是只会在图纸上规划或者计算机上演示,让工人去实施,自己只是一个领导的作用。应用型人才不但要掌握采矿知识,还要懂得爆破技术和编制挖掘进度规划等实操,能教导工人如何工作和使用工具,能把书本上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

(一)应当克服因为课程时间不够而减少实践的问题,在理论课程充实的基础上,把实践摆放到第一位,提倡派遣学生到周边矿山实习,并且聘请拥有现场技术的人员进行辅导和教育,保证实践安全性,才能让矿山企业安心让学生在矿山进行实习。

(二)提高实践次数,因为一般高校都只让学生下井一到两次,毕业实习也就两到三次,如此低的实践次数难以提高教学质量,难以令学生顺利掌握技巧。

(三)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如今课本上或者实践教学上的内容都较为落后,不能与当今矿山企业的技术同步,不论是在课程上关于开采的井底设计还是学生毕业后关于开采的井底设计上都显得十分单一、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缺乏现实感,学生毕业后难以派遣于现场施工。

(四)在当今科技如此先进的情况下,多媒体已经运用到了很多教学上面,对于采矿业专业的教学,更加有必要利用到多媒体。在教师教导学生课程时,有一些课程内容难以理解,比如爆破工程和井巷工程等课程,不进行实践时都难以真正认识,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先初步了解。这样不但提高了教学的信息量,而且还能把实践的教学放到了教室上。

(五)学校提出了采矿工程“卓越班”方式,黑龙江科技学院成立首届采矿工程“卓越班”,以培养未来行业高级应用工程师为目标,每年从全校工科专业大一新生中按入学成绩择优选拔部分学生编入卓越班,实行单独管理。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按单独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高年级跟随导师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科研训练。

五、总结。

综上所述,明显发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精于专业,在采矿业有着更强的竞争力,但是对于目前高校资金运作上和国家关于高校补贴金上而言,各高校难以为学生设立实践基地,难以令学生真正从实践去认识专业的精髓,有可能导致无法形成真正的应用型人才,也脱离了复合型人才,反而降低了学生应聘面,影响了学生前途。希望各高校能从根本上认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无能力实施不要强行实施,希望国家能注意此问题,支持各高校设立实践基地,为教学提供保障。

浅析管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的论文

培养目标的建构。正确定位国际贸易专业(报关)培养目标是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考虑到学生现行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外贸行业岗位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可以将国际贸易专业(报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贸行业第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该培养目标也可以简要概括为: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就业竞争力强,直接从事国际商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可以把国际贸易专业(报关)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为:一德、二基、三能、四证。所谓“一德”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良好职业道德,“二基”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三能”即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业务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操作技能的应用能力。

开放办学。利用国内资源开放办学。黑龙江农垦管理干部学院现在已经和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合作,在实现学校学生成绩互认的基础上互派交流生,丰富学生的第二校园生活,使学生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与教学方式,得到更加全面地发展。学校之间还可以实现教师的互动交流学习,以学习对方的先进教学与管理经验,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互动中得到提高。通过联合办学,不仅可以培养大批受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而且经常与之进行学术交流与调研活动,可以学习这些学院的办学经验,逐步实现本院与兄弟院校先进教学方式的接轨。另外。联合办学也具有极大的广告效应,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吸引更多的生源,丰富学校的资金来源,这将对学校的长期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应用以广教育论文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精湛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继续往“理论知识学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增加实习实训学习时间,学制上仍然采用四年制,但实习实训时间由目前大部分高校设置的6个月延长为12个月,学期分配采用“3+1”的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要突出校企合作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可以设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其成员主要是由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二级院系领导、酒店合作代表以及行业专家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为专业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市场需求变化等,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指导委员会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也可以提出指导意见,促进校企合作的进展。

4.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要构建完整知识结构,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合,而对于专业特性,要以“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等,并采取多方式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要重新设计,将基础课程实训、专向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以及顶岗实习四个方面结合起来建立实践教学过程,在校内实训课程中重点在于“练”,熟能生巧,而在校外实习实训过程中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而在课程设置也上要注重校企合作,联合知名酒店企业以及高校专业学科带头人共同研讨制定专业课程,注重学生管理知识上的学习,包括英语表达、人际沟通、数据分析研究等能力的培养,形成符合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课题体系。

4.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在招聘教师时除了考虑老师学历外还应该考虑其实践工作经验,曾在酒店有过工作经历的人员应该优先录取,要注重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大多属于教学型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实践能力较弱。可以通过教师去酒店挂职锻炼,或者由酒店管理人员组织培训来加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再由教师在授课环节中将实践知识以及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从而完成酒店行业和学校知识的有效共享。而“双师型”队伍建设除了对现有教师进行培养外,还可以聘请酒店管理人员以及经验丰富的酒店从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将其在实践工作的经验与体验加入到学生实践学习中,进而帮助解决专业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弱的不足。

4.4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包括校内实训场所建设,还包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操作技能、提高素质基础以及能力创新的主要场所。高校应重视专业发展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与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除此以外,也可以引入校外企业来进行投资项目,聘请专业教师与学生来共同管理经营,通过实际工作让学生对客服务,获得更多实践工作经验,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有更好的效果。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与知名酒店品牌联系合作,以培养管理人才为诉求,建立长期稳定发展的合作关系,共同商讨设计学生实训方案,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2]吴军卫.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9).

[5]皮平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j].价值工程,2013(8).

[6]李银.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6(24).

[7]谷金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7(9).

文档为doc格式。

财经院校就业导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进行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尝试的院校多数采用的是本科院校学科交叉的方式,完全套用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从职业教育的目的、性质和职业院校的资源、师资、生源以及就业角度看都是不适切的做法。就职业教育而言,创新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当采用多专业渗透的途径,根据专业关联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实用和够用原则以及以本校资源为基础的原则进行科学的多专业渗透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国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由于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同一种模式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国外三种典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为cbe模式、mes模式和双元制模式。国外高职教育历史发展久远,办学机制比较健全,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具体采用的形式包括专业主辅修制、选修课制、开放式培养以及综合专业培养与综合实训培养。

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实践角度来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仍与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有很大差距。近年来针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面过窄,在培养方式上轻基础重专业、轻能力重知识、轻人文重理工、轻素质重技术,培养的学生只能在相对狭窄的专业领域内发挥作用,对知识和技术缺乏基本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国内开始了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近几年论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文章越来越多,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总体上来论述复合型人才的特征与能力要求,并就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出一个总体的思路,这些思路基本是从课程、教材、师资、实训等方面的改革来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另一类主要是展示某个学校或某种复合专业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论述,这些研究都带有一定的地方性经验主义色彩。我们对待这些经验宜采用的是借鉴而非整体移植。

总体来说,当前培养复合型人才主要是走学科交叉的路子,在我国的高职高专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成果不多,正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就现有文献分析,针对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未见有重要成果。能搜集到的有限的资料也只是针对某专业进行的个案研究。而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与走学科交叉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本科院校相比,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中多数正是职业教育的弱点。

1.未能明确区分学科与专业的概念。学科是一个学术概念,与知识相联系,它是指按照门类划分的系统知识,或者说是知识门类。有时,我们用“学科知识”这一术语指称知识的门类属性,强调这一知识所在学科的科学归属。所以,学科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知识系统(也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三分说)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属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概念的下位概念。专业则主要指大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而不主要在发现、创造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组织管理形式,是基于进行专门训练、培养专门人才系统工作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是高等学校根据学科的分类与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职业的分工而设置的培养专门人才的学科方案和计划的总称。一般说来,学科与专业的关系表现为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

2.完全移植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今时代,任何高科技的成果基本都是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成果。因此,以满足形势发展需要,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就成为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突出问题。境外很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尝试摒弃专业化的教育模式,逐步引导高等教育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己任。就复合型人才而言,一般是指要求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一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以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般主要针对本科生,通过双学(历)位制、第二学位制、联通培养制、主辅修制等诸多形式进行。专业之间的相关度可以不予考虑,注重所谓的文理相通,其目的在于培养真正高层次的人才或者“通才”。

由于缺乏现成的可供借鉴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走在改革前列的那些职业院校一般就直接套用了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走的是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子。但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一般不适合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多是针对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院校而言的,职业院校(专科及专科以下层次)很少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尝试和研究。通常都会认为由于存在学制短、资源贫弱以及生源基础差等特点,不适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社会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一定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娴熟的动手能力、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高尚品德的人才。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如何培养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却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移植本科院校的做法无疑是一种不适切的做法。一般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学科资源相差悬殊,这也限制了高职院校采用本科院校的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首先需要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多学科交叉方式为多专业渗透的方式,从基本概念上修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确立多专业渗透的基本原则以及科学构建多专业渗透的教学内容体系。

1.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概念上的修正。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一专多能”或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点相似,但更多的是区别。就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而言,其“一专多能”的“多能”与“一专”之间并没有特别的关联,甚至可以毫无关联;其目的可以是满足兴趣爱好,也可以是为就业服务。本科院校多学科渗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注重所谓的文理相通,其目的在于培养真正高层次的人才或者“通才”。而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属于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这种模式以学生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依托,构建与学生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密切相关的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讲究专业间的关联性却并不要求学生具备本专业之外的某个完整的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背景,不强调关联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完整度。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2.坚持多专业渗透的基本原则。高职教育谈学科的不多,一般考虑的都是专业。所以从专业渗透方向考虑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适切的选择。较之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而言,多专业渗透的途径更适合高职院校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学科交叉总体要求通常较高,人才培养难度较大,并且容易使人才培养偏入“通才”培养的误区。多专业渗透不注重文理相通,同类学科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都可以渗透,灵活机动,人才培养目标容易实现。多专业渗透的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也正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异之处。(1)专业关联性原则。在强化高职学生本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多专业渗透的方式,激励学生掌握部分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核心技能可称为高附加值技能。而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则比较关注专业的跨度和差异度。(2)目的性原则。多专业渗透的高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就在为学生的就业服务。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3)实用和够用原则。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注重知识背景的跨度,注重文理相通,但不考虑实用和够用。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本专业,多专业渗透的课程设置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在多专业渗透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实用和够用原则,摒弃非技能性和纯理论课程。(4)以本校资源为基础的原则。多专业渗透高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优先考虑本校的资源,以本校的资源为基础,进行专业间的渗透和组合。这就要求充分发掘本校的资源,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如果寄希望于本校目前缺乏或者短期内不可能具有的课程资源,不仅会加大各类成本,同时也很难做到可持续的发展。当然,如果能通过院校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以资源互享的方式拓展课程资源,多专业渗透的面可以拓宽。

3.科学构建多专业渗透的教学内容体系。培养高职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关键在于构建多专业渗透的教学内容体系。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针对不同的主干专业,均应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为依据,以“能力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构建多专业渗透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根据前文提到的基本原则,科学选择可与本专业渗透的其他专业。例如,就文秘专业而言,可以与法律、管理、财会以及网络类专业渗透;英语专业可以与国际贸易、报关等专业渗透;营销类的专业与财会类专业的渗透,等等。其次,重点研究如何进行多专业课程的模块化设置。一般而言可以将课程分为三个基本模块: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和素质模块,以能力为体,以知识和素质为两翼,构建“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知识模块包括公共知识、本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其中相关专业知识教学内容需根据院校的现有资源,考虑安排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由此构成相关专业知识子模块。学生依据各自兴趣进选择相关的子模块,可以选学一个,也可以选学多个。能力模块包括公共能力、本专业能力和相关专业能力。其中相关专业能力教学内容需根据院校的现有资源,考虑安排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能力为主,由此构成相关能力子模块。学生依据各自兴趣进选择相关的子模块,可以选学一个,也可以选学多个。素质模块包括公共素质、本专业素质和相关专业素质。其中相关专业素质教学内容需根据院校的现有资源,考虑安排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素质为主,由此构成相关素质子模块。学生依据各自兴趣选择相关的子模块,可以选学一个,也可以选学多个。

三、结语。

在充分认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差异的基础上,根据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师资、生源以及就业需求,通过多专业渗透的途径培养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一种适切的选择。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可资借鉴的成果不多,期待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对这个领域投入更多的关注。相信只要秉持务实、开拓的原则,我们一定会在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领域取得全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蒋玲.中外高职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范式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6).

[2]檀钊.高职院校应慎行通识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4).

皮革制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的论文

摘要:文章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契机,结合新工科建设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引入工程认证教育理念,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多方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考核体系、实践基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介绍了新工科下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人才;软件工程。

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发展,人才创新能力代表了国际竞争能力,而学校的工程教育与行业发展紧密相关,it产业的快速发展要靠创新型人才的支撑,为了适应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的需求,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新工科专业教育的要求,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专业,改造和提升传统工程专业,加强工程教育支撑、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到来,将深刻变革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技术创新也对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有强烈需求[1-3]。

一、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软件行业人才需求和软件企业招聘信息的调研发现,我国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水平偏低、结构失衡。出现了学生找不到工作,软件企业招不到人的现象,这种现状要求高校改革和完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等。

(二)实践条件缺乏,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加强。

兰州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近几年的实验和实训条件得到很大提高。实验环节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但实训基地尚不能满足需求,所开设的实践项目范围偏窄,模拟项目较多,实战项目少,缺少真实的工作场景。

(三)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难以支撑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需求。

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以高学历、高职称为主,教师学术能力强,但是,专业实践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却相对缺乏,“双师型”和“双能型”教师较少,不能适应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当前的培养方案和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特色不明显。

高校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学生接触不到最新的开发工具和工程技术知识,同时,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积累不够,学生成材比率不高。

(五)学生团队意识不强,沟通能力差。

学生实验和课程设计都是以单个学生为单位,培养过程中缺少团队项目的训练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且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较强、沟通能力比较差。

二、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软件学院成立了由企业高级技术专家和企业高管组成的校企联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和定期修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和新工科的教学体系,即深入企业及各用人单位,确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工作范围;采用专业行业分析方法,进行软件工程领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确定,撰写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需求表,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软件专业的专业培养计划;建立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及专业实习课程等构成的“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及专业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确保学生学会软件工程领域、专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安排实践教学,使人才培养过程最大限度贴近企业需求。

(二)多方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学院聘请企业高管和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优秀毕业生、行业内资深专家、国外专家等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双师型”和“双能型”师资队伍。将软件工程领域最新知识引入课堂。如在java语言教学中引入了美国州立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教授比尔克雷尼克(billkrynek)和基普.欧文(kipirvine)。

(三)构建新型考核体系。

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国内流行以期末一次性笔试作为一门课程的成绩,这种方式往往使学生突击学习,是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应用能力弱、实践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学院应构建新型考核体系,加强过程学习、实践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考核力度,把期末笔试变为全过程的考核,课程成绩由阶段测验、实验、上机操作、项目作业、课程设计等方面组成。

(四)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发展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机制,构建特色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基地。加强校企联合培养,以产研促进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和完善“3+0.5+0.5”的培养模式,拓宽学生知识和工程应用领域,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学校目前已与多家企业实行“3+0.5+0.5”培养。

(五)以项目和科研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软件工程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建立了学生创新研究基金,利用研究生培养的`资源优势,鼓励本科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技创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科研实践培养和科研思维熏陶,以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创新能力。实行“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如图2所示),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为学生提供科学发明、知识成果转换的空间。软件工程专业参与竞赛学生比例达到70.0%以上。

(六)师资队伍建设。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高度重视“双师型”和“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特色师资建设与培养。为每位教师制定培养计划,分类培训,通过出国访问、攻读学位、国内进修、公司实习、人才引进、师资交换等方式,使每位教师都具有教学、科研、工程等方面的特长,在此培养模式下,教师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通过实际项目,使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

三、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效果。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从2011年开始面向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轮的实施、反馈、总结、调整,该培养模式已趋于完善。从学生、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整体反映,教学质量有显著提升,学生能力与企业要求的符合度明显提高,面向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第一,学生在软件行业的就业率明显提高。毕业生在国内外知名it企业就业比例达到58.3%。第二,毕业生支持率和就业满意度提高。学院每年对多方协同育人模式进行全面调查,三届毕业生对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支持率均达95.0%以上,就业满意率均达98.0%以上。第三,用人单位对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迅速提高。毕业生在软件工程领域就业数量快速增长,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逐年提高,2017年满意率达93.0%。

四、结语。

本文介绍了面向新工科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以新工科为背景,确立了“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行了大学“四年不断线”的校企深度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目标为准绳,构建新的“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培养体系。以工程素质教育为目标,提升了学生“专业知识+行业认知+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能够使用外语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应运而生。

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需求对直接培养此类人才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

作为以培养特定职业能力为直接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清晰把握定位、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培养出语言技能扎实、专业能力过硬、知识面广博的高素质商务人才。

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学前艺术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体现之一,同样也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发展走向,直接影响着艺术人才的健康成长以及牵扯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并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前途。我们要以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学前艺术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的不同为依据背景,改变人才培养的方向及创新的定位,实现“一专多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789年开始,法国已经选择在显要的工业中心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学校,延续到1830年的时候,法国已经拥有着八十多所类似的艺术院校,这些院校的建立肩负着法国为了改造丝绸产品的质量,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版画系等等。可以这样说,这就是最早出现的职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同样是培养艺术类人才的模式之一。另外,这也满足着工业发展的需求,满足着适应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高等教育模式。追溯到我国最早的艺术学校约为1977年创建的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第一,我国现存更多的专业艺术学校,逐渐靠拢与其它高校合并的想法及行动。

第二,合作后未升格的艺术学校,也并未放弃整合的想法,为了可以加入到职业培训的行列中,努力的发掘着自身优势。

第三,在更多的高等学校中也都存在着向国家教育部审批职业培训的意愿及想法,利用手头更多的资源,重新建立创办与职业培训相关的专业机构,以此获得高等职业艺术教育的准入证。

第四,民办的职业院校,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建立艺术类的教育机构。总的来说,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职业艺术教育机构根据时代的变化以及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来适应教育人才培养的使命感。

第一,就业教育模式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的情况下,校方基本是采纳合作一方的要求进行着教学体系,并以此围绕运转。教学的实践中,企事业单位会为此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实践演出也就意味着学生步入社会的专业训练过程已经开始。学生也因为企事业单位的'标准而学习准备,因为这正是他们面对职业被挑选的演练,或者是说评估。学习时间短、内容较为单一,并且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进度、学习成果、教学的质量等等,有些时候学校一方并没有确切的跟进落实。如此,如何具有发展的眼光进行预测,并以此贴合市场、迎合社会,就应连续不断的将职业艺术教育进行全面把控及策划;对于教学的成果应做好跟进,对于学校方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进行严格规范的定位及监督,是职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第二,师生关系虽然体艺术类院校平行志愿计划并不缺少,但是跟据2009年招生汇总信息来看,真正有此意愿的考生很少很少。事实上职业艺术类的学校分数录取线很低,可并未被看好,其生源与其它高等艺术教育学校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以此可见大家对于职业类艺术学校不认可,认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职业艺术教育的师资要求,以及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艺术教育特点的。在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并且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同样在更多的职业艺术教育学校中,教师多出于艺术团体,有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清楚的知道能在社会立足的要求,也因此教师都是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身兼数职,担任好几门功课。综上所述,职业艺术学校存在着师资不全的现状,不具备稳定性,临时请聘、外聘或者是退休教师反聘情况比较多。

第三,教材依据调查显示,更多的职业艺术教育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很多艺术类本科院校在普遍使用的书本教材。因此职业艺术教育学校就存在着教材不适用的的问题(必须和就业渠道、社会文化时尚联系),而对于学生也相对不公平,虽然学习时间短但却要在时间内学习本科内容,这也导致原本并不优秀的学生排斥教材,降低学习兴趣。

第四,教学方式高等艺术院校的很多专业基本都是一对一的小课教学,而更多的职业艺术教育实践的多为大课形式。不过相对来说也是有一定特色课堂的,比如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学校也将更多的教学内容转变为舞台上或者是讲台上,利用书本及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本能的学习主动性及自主的创造性。为学生树立目标的基础上,利用更多的实践经验释放自身想象力。并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导老师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纠正,实现达到最好的实践教学成果。另外,为了更好的将实践效果范围扩大化,还将艺术实践进行分块学习,形成系统、规范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有别于高等院校的最大特色之一。关于学前教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问题还需要不断的挖掘、更细致入微的思考及实践,对于此本人的研究能力以及手中所查阅的资料有限,所以研究暂时相对不够深入,所提出的理论也比较浅显,并没有达到此研究课题预期的研究目标。只能说,结果虽然未达到,但是勇于尝试的决心促使着研究课题的又一次进步,也正是因为此次研究,让我更深入的了解到了学前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为我今后更广泛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此研究课题的建设及推广中,让此在未来可以发展的更好,为学前教育艺术人才培养提供着丰富、饱满的理论依据及指导。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的管理论文

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工程造价的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工程造价岗位越来越接近饱和;随着工程造价人才供求状况的明显改变,用人单位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个人才济济的时代,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无论是学历层次、综合素质还是知识结构都处于劣势。面对我校高职工程造价管理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年比一年低这样一种趋势,作为一名工程造价专业教师,我们应该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提出一种更符合市场用人机制的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问题的提出。

我们现有的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属于传统教学模式,培养模式仍然很单一,无论在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较落后,脱离了工程造价发展方向,与市场用人机制不相适应,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低、知识结构单一、见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处于劣势。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用人单位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强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管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的论文

近年,我国教育部组织了三十五所本科高校,深入剖析了欧洲实体经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模式,并对我国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转型方向和方式做出了规划和指导。教育部指出,高校人才培养要注重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倡导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模式;提倡企业直接参与高校课程编撰,且课程中真实案例的教学要百分百落实;不仅如此,在主要专业课程中,企业的也要百分百参与其中。

1、1949年——1980年。在当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理工科学生才配备实验室,文科学生的实践场所是社会,在校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在企业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

2、1980年——。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当时观念开始认为文科学生也需要拥有实验室,应具有建立文科实验教学部门的资格。学生实习的主要途经为毕业企业实习,学生可以受学校安排或自行寻找企业进行专业实习。

3、20——。此阶段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转变,用人单位和学生在时间需求上存在出入、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期望不协调,因此用人单位对实习学生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并不真正的接纳实习学生,在此之下学生难以在用人单位掌握真正有用的专业技能。由于企业实习环境愈发严峻,各类高校开始开始设立基于例如vbse等综合实训软件的综合实训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在高校内实现模拟实习。尽管能解燃眉之急,但模拟实习始终是模拟,用人单位和高校的人才对接根本问题仍旧得不到解决。

4、20至今。在此阶段,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层出不穷,经管专业实践教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单纯的`校内模拟实习已经远远跟不上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重视起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用企业订单式培训模式,培养更多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是财经类大学定位特色缺乏、专业设置严重雷同,人才培养缺乏个性和特异性。财经类高校招生规模多、招生专业广;专业设置严重雷同,人才培养缺乏个性和特异性;学校学科发展和地方产业对接存在问题;学科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与社会实践无法衔接。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开展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根据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以及相关课程教学标准开展的课程教学,对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牵涉到的运作方式以及组织模式都是建立在人才培养制度下开展的。本文通过多个层面的分析,论述了校企合作、产业链接轨、创新模式的方面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1、以校地、校企合作深化作为突破口。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转型的需要以及区域经济的影响,其教学体系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需要通过合作的方式达成校企合作获取的实际效益,且培养方案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达成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学校需要构建产学合作、校企深化的方式达成培养目标。

2、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为试金石。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学生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意识,而不仅仅依靠创业技术达成创业的目标,高校需要将其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尤其是需要建立多样化的经管类专业的高校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大规模开设创新创业基地,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创业基金,并且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人才作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导师,通过教师的领导,让学生能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

3、以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建立为落脚点。根据目前地方产业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需要全面结合社会发展的情况,建立多个新型的多样化专业技能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让学生在迈入社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情况。

4、以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加速器。实习实训基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尤其是对于有创业需求的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够通过教学研究相互促进的方式,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5、以“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竞争力。经管类人专业人才的就业大部分在毕业后都进入企业工作,如何让企业专业性人才能够加入到高校教学模式制定过程中是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核心点。“双师型”教师在聘任的制度上需要进一步优化,设定专业性的考核方式,严格把控教师的工作门槛,其必须具有先进的管理能力以及专业化的知识,并且在后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安排其进入实训中心进行实践,从而使得其具有培养学生获取行业职业证照的能力,帮助学生毕业。

四、结语。

从文章分析的经管类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程不难看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尽早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产学合作、校企深化;大规模开设创新创业基地,建立新型的创业基金;建立多个新型的多样化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复合型人才;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等方式,培养真正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2]徐晓亮,陶加强,陈时高。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j]。经济研究导刊,,32:128—129+136。

浅析管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的论文

摘要:文章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契机,结合新工科建设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引入工程认证教育理念,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多方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考核体系、实践基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介绍了新工科下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人才;软件工程。

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发展,人才创新能力代表了国际竞争能力,而学校的工程教育与行业发展紧密相关,it产业的快速发展要靠创新型人才的支撑,为了适应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的需求,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新工科专业教育的要求,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专业,改造和提升传统工程专业,加强工程教育支撑、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到来,将深刻变革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技术创新也对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有强烈需求[1-3]。

(一)重理论、轻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

通过对软件行业人才需求和软件企业招聘信息的调研发现,我国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水平偏低、结构失衡。出现了学生找不到工作,软件企业招不到人的现象,这种现状要求高校改革和完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等。

(二)实践条件缺乏,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加强。

兰州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近几年的实验和实训条件得到很大提高。实验环节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但实训基地尚不能满足需求,所开设的实践项目范围偏窄,模拟项目较多,实战项目少,缺少真实的工作场景。

(三)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难以支撑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需求。

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以高学历、高职称为主,教师学术能力强,但是,专业实践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却相对缺乏,“双师型”和“双能型”教师较少,不能适应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当前的培养方案和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特色不明显。

高校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学生接触不到最新的开发工具和工程技术知识,同时,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积累不够,学生成材比率不高。

(五)学生团队意识不强,沟通能力差。

学生实验和课程设计都是以单个学生为单位,培养过程中缺少团队项目的训练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且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较强、沟通能力比较差。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软件学院成立了由企业高级技术专家和企业高管组成的校企联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和定期修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和新工科的教学体系,即深入企业及各用人单位,确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工作范围;采用专业行业分析方法,进行软件工程领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确定,撰写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需求表,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软件专业的专业培养计划;建立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及专业实习课程等构成的“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及专业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确保学生学会软件工程领域、专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安排实践教学,使人才培养过程最大限度贴近企业需求。

(二)多方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学院聘请企业高管和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优秀毕业生、行业内资深专家、国外专家等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双师型”和“双能型”师资队伍。将软件工程领域最新知识引入课堂。如在java语言教学中引入了美国州立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教授比尔克雷尼克(billkrynek)和基普.欧文(kipirvine)。

(三)构建新型考核体系。

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国内流行以期末一次性笔试作为一门课程的成绩,这种方式往往使学生突击学习,是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应用能力弱、实践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学院应构建新型考核体系,加强过程学习、实践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考核力度,把期末笔试变为全过程的考核,课程成绩由阶段测验、实验、上机操作、项目作业、课程设计等方面组成。

(四)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发展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机制,构建特色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基地。加强校企联合培养,以产研促进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和完善“3+0.5+0.5”的培养模式,拓宽学生知识和工程应用领域,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学校目前已与多家企业实行“3+0.5+0.5”培养。

(五)以项目和科研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软件工程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建立了学生创新研究基金,利用研究生培养的`资源优势,鼓励本科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技创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科研实践培养和科研思维熏陶,以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创新能力。实行“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如图2所示),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为学生提供科学发明、知识成果转换的空间。软件工程专业参与竞赛学生比例达到70.0%以上。

(六)师资队伍建设。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高度重视“双师型”和“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特色师资建设与培养。为每位教师制定培养计划,分类培训,通过出国访问、攻读学位、国内进修、公司实习、人才引进、师资交换等方式,使每位教师都具有教学、科研、工程等方面的特长,在此培养模式下,教师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通过实际项目,使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从开始面向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轮的实施、反馈、总结、调整,该培养模式已趋于完善。从学生、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整体反映,教学质量有显著提升,学生能力与企业要求的符合度明显提高,面向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第一,学生在软件行业的就业率明显提高。毕业生在国内外知名it企业就业比例达到58.3%。第二,毕业生支持率和就业满意度提高。学院每年对多方协同育人模式进行全面调查,三届毕业生对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支持率均达95.0%以上,就业满意率均达98.0%以上。第三,用人单位对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迅速提高。毕业生在软件工程领域就业数量快速增长,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逐年提高,满意率达93.0%。

四、结语。

本文介绍了面向新工科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以新工科为背景,确立了“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行了大学“四年不断线”的校企深度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目标为准绳,构建新的“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培养体系。以工程素质教育为目标,提升了学生“专业知识+行业认知+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31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围绕人才培养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到底是什么呢?查阅不同的文献,各个学者都给予不同的理解。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界定还有许多其他的解释,但综合这些学者的看法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相通点。首先,人才培养模式都基于一定的理念指导,具有指导性。我们知道一定的行动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行事的,它制约着其培养目标的设置、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等等。其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过程范畴,具有过程性。这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最后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性。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改革中的重要问题。结合各个高校的现状,各个学者都阐述了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1.市场需求和在校学生的矛盾。

有些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大多仍需在单位上实习一段时间才能胜任工作,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贾月明和张雁还认为我国高校的人才忽视了创新、通专结合型人才的培养,其缺乏从一个行业转入另一个行业的能力[3]。

2.课程结构、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课程结构、专业设置不太合理。贾月明和张雁认为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教学;必修课过大,选修课比例偏小且质量不好[3]。罗省贤认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将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结构和当今社会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不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4]。这些都能反映出我国课程结构和专业设置不合理需要改革的问题。

3.各高校培养模式定位不清。

我国高校分为三层次五个类型,即综合型、研究型大学;专业型、应用型大学;职业技能型大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定位,可是现在各高校都想办成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盲目地求大求好,导致一些院校分层不明、定位不清,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5]。

4.教学实践环节中的问题。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某些高校课堂上教师、学生、课题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重理论记忆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等能力难以得到锻炼。

1.解决市场需求和在校学生的矛盾。

关于我国高校培养目标过窄,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这一矛盾,吴伟等学者探析了德国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慕尼黑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在于有效整合了国内外、校内外各方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使对学生的培养延伸到学校外部世界,使其可以和学生未来职业相融合。他们认为我国应借鉴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经验,整合国内外、校内外的多重资源,形成多管齐下的“多元制”人才培养格局[6]。

2.解决课程结构、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大学的课程设置是要基于具体的培养目标,还要体现出学生的发展需求。刘英和高广君认为高校专业设置的过窄,应加强通识教育,增加专业基础教育、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2]。袁永红、李彬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认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还应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7]。(教育论文)张岂之则从“文化育人”的角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其内在价值观支配的,要求大学将价值和道德文化教育放在首位,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将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学术与社会相会通[8]。以上都能反映出各个学者对学生的重视,都要求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3.解决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出现的问题。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朱练平认为我国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分身乏术,他借鉴柏林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认为如果能让教师教授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研究成果,就可以使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9]。

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学生,各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想法。刘小燕把每位学生比作一只水桶,认为学校需要综合分析各个学生的优势和劣势,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10]。遵义师范学院的'院长周帆也认为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自律行为,使学生可以自主管理、主动学习;使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1]。以上可以看出我们要有一个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

4.解决各高校定位不清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有利于对不同类型层次的人才的培养,下面大致从研究型大学、地方院校、高职高专这三个方面阐述学者们对此的看法。

研究型大学科学综合化优势突出,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其重要任务和特征之一。马廷奇、史加翠认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因材施教、交叉复合、创新实践教育、科学评价和开放办学[12]。颜李等学者还指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应建立以顺应时代发展与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13]。

构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发挥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杨玉海认为同类型的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上同质性太强,应针对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14]。佘远富等学者从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种人才培养方式:一是“2+2”人才培养方式,即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二年级末时,由学生自主根据其个性特长和社会需求在院系内或专业二级类范围内选择专业;二是“1+3”人才培养方式,即一年级末经过考试优秀生可在全校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进行学习;三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即学校通过开办副修专业,跨专业、跨学院选修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15]。杨玉海还提出一种联合培养的模式,即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还有一种是与国外大学一起联合培养。

大力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2+1”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之一。但杨永明认为泛“2+1”的培养模式,即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紧密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是传统模式的深化[16]。李曲生在对比了高职院校文科专业与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后,认为对于高职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根据文科专业的特点来设置专业;还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在校内建立学生自主创业基地;实行多样化和探析的实习模式[17]。

四、结语。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独特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时,我们还需要在实际的过程中加以验证和总结,不断深化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经过深入、持久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探索,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学子才能真正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类有用人才,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2]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1)。

[3]贾月明,张雁。浅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6)。

[4]罗省贤。对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5]舍娜莉。浅议就业难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4)。

[6]吴伟,邹晓东,陈汉聪。德国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1,(1)。

[7]袁永红,李彬。当前就业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9)。

[8]张岂之。大学如何践行“文化育人”[j].中国高教研究,2011,(9)。

[9]朱练平。柏林大学模式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2)。

[10]刘小燕。木桶理论与当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学习月刊,2010,(2)。

[11]周帆。以学生为主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8)。

[12]马廷奇,史加翠。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1,(9)。

[13]颜李,蔡婕萍,李小龙。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

[14]杨玉海。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5]佘远富,刘超,贡福海。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5)。

[16]杨永明。高职院校泛“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

[17]李曲生。高职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为了加快专业建设步代,推进我校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形成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以适应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建设的核心,以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3、专业建设要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

4、专业建设采取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专业建设与高职特色相结合;专业建设与学校教学改革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学校重点支持与普遍加大投入相结合。通过重点建设,切实突出优势和特色专业。对个别专业重新进行调整,使其与学校的总体发展和布局相适应。

5、强化各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组织机构。

1、专业建设是一项探索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加强领导,有效协调,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该项工作,各系部设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实施。

2、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和有关专家组成;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系部主任任组长,主管教学副主任任副组长,其成员由教研室主任、专业骨干教师4-6人组成。

3、党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对学校重点专业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建设近、中、远期目标规划,并分解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制定或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调整,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抓落实,不断探索科学的、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

(3)对专业建设文件(档案)材料进行建档管理。

(4)组织专家对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4、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贯彻落实学校有关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工作。

(2)负责制定和实施专业建设的规划,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修改完善建设方案。

(3)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完善。

三、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方案。

1、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专业建设。(2)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口,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与党校整体专业建设与发展及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相结合。

(4)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重点与普及相结合的原则,在学校专业整体现划、改造、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的建设。

2、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目标:

(1)在我校高职现有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列为我校重点发展专业。

(2)通过重点发展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我校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的竞争力。

3、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标准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标准。

重点发展专业是指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它应符合下列标准要求:

(2)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3)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4)学术水平较高,学生创新能力强,教学质量高;(5)专业特色鲜明,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

4、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内容:

(1)能够提高专业水平的教改项目,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重点教材的建设和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的改革。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能纳入学校重点课程建设计划,最终能够达到校级以上精品课程标准。

重点教材的建设:能纳入校重点教材建设计划,最终能够取得校级以上优秀教材奖。

(3)开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或实验基地;(5)承担结合专业建设的科学和教学研究,组织高水平学术讲座;(6)课堂教学设备购置;(7)其他项目。

5、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的管理。

(1)凡重点发展的专业,除正常的教学投入外,学校每年拨付一定经费,主要用于该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相关研究费用。

(2)重点发展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每年学校将组织专家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如发现该专业建设与改革进展缓慢,学校将予以警告,或取消重点专业建设资格。

(3)被已确定为重点专业的专业,学校将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项目将限期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中止项目建设。

四、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方案。

1、标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原则: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不断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和新办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遴选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佳、发展潜力大、特色较为鲜明的优势专业重点加以培育和建设,逐步建成品牌和特色专业,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推动我校各项教学基本建设。

2、标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目标:

(1)在我校高职现有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在2007、2008、2009和2010年分别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与维护)专业、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较强示范性的专业。

(2)按照“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教学优秀”的要求,开展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示范性(品牌)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我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3、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标准: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党和国家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断的提升,所以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纷纷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同时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这种形式下使得高校的办学能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也带来严峻的考验。

1.2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更高。

从创新型国家战略以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后,人才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所以高校也需要注重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所以还需要以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切入点,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1]。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现代企业的发展中需要大量的工商管理人才,推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市场的接轨。基于市场以及时代的发展要求,还需要注重对工商管理人才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接轨,注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升其跨界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大众创业以及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和发展。

从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现状分析来看,我国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中过于注重理论的培养忽视了实践技能的提升,同时缺乏创新精神。首先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不符,从而使得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岗位不统一[2]。所学非所用这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当前部分学校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同时也尝试采用多种办法解决,但是改善的程度不大。同时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培养目标陈旧,一直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培养的人才趋同化严重,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缺乏竞争力,综合素质偏低。

同时,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单一,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教育,而且高校的教育都实施的是学年制和学分制,因此在互相认可的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性,也导致网络教学的应用范围比较窄,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此外,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对教学内容创新的意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也需要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中,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内容都比较陈旧,无法适应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同时创新力度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没有意识到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率难以提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一。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高职类院校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方面日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谈起,从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三方面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强调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途径。

关键词:电子商务培养模式知识技能素质。

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日趋加快,使电子商务日益成为其经营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急切地希望能扩大使用电子商务的深度和广度。然而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滞后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瓶颈之一。由于本科及其以上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有限、定位不同,面对庞大的需求市场,高职院校应成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主要基地。

电子商务需求的人才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技术服务支持层;第二层是一般管理人员层;第三层是高级管理人员层。其中第一层次的人员主要着眼于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方面,如网站建设、系统维护、网页制作、程序开发等。第二层次的人员是最庞大的群体,他们不需要深入了解电子商务所涉及的具体技术细节,更注重于如何在电子方式下开展工作,即如何应用网络提供的快捷方便的商务功能等。第三层次主要是针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培养目标是电子商务的战略决策型人才。综上所述,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第二个层次——一般管理人员层是其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它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构建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在这个特定的培养基地里,为“电子商务”这个新的人才群体,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以下就从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三方面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知识结构的构建。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在特定的专业架构下,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所积淀的层次与比例关系。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尺度之一。从当前的情况看,电子商务知识的基础化、综合化是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主要内容。

1.电子商务知识基础化。

要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基本应用上,这是应对电子商务实战环境的一个重要策略。一个人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凭借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基础和自学能力,不断扩展、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教育既要重基础,也要重专业,二者比例要适度,不能仅强调专业性、技术性而忽视基础性。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不可贪多求广,要真正体现其专业的基础性,把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内化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电子商务知识综合化。

知识综合化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知识的整合,是“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形成整体性观念。在这方面,一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与综合,重视两者的沟通与转化,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化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二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的侧重比例,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其教学工作应围绕“电子手段,商务目的”这一思路展开,以此为中心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职业技能结构的构建。

职业技能一般由四部分所组成,即: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开发的能力和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1.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由此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与获取相关知识能力的核心都是思维,但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偏重于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知识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技术特点、岗位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如到电子商务公司或公司的电子商务部门实习、进行电子商务软件的仿真操作等。另一方面,作为老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把实践融入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当中。“凡事留心,处处皆学问”,如与学生课下的一些交流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告诉学生我们平时通过pos机“刷卡消费”,其实就是电子支付的一些应用、毕业生完全可以进行一些网上应聘、学生可以注册成为网校的在线学员、可以通过ca申请个人数字证书……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3.创造性开发的能力。

既要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挖掘,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标新立异”。同时,尽可能让公司、企业和社会参与,引入复杂多变的应用需求环境。要培养创造性开发的能力,重要的是开展主体性教育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变教学中的整齐划一为张扬个性。在教学设计中,宜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如:针对电子商务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上实训课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任务”,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要预设解决方案,可先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任务的途径,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对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给予褒扬,组织指导学生对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思路进行分析和讲评。教学中,要建立以创造性能力考核为主、常规作业设计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评制度。

4.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今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应充分发挥本身的优势,创设良好的职业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强大的就业竞争力。如实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鉴定与培训适当纳入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以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把实践性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三、素质结构的构建。

素质结构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社会素质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1.社会素质的培养。

社会素质属于后天素质,它在素质结构中起调节作用。它一方面要以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为基础,另一方面又给这两种素质打上一定的社会烙印;它既引导个体做人,也引导个体成才。内化是社会素质形成的重要机制,高职院校在培养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社会素质时,要充分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多树立正面典型,要注意纠正学生在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中的一重一轻倾向,避免因这种倾向造成知识的偏差、人格的移位。

2.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人所有素质中最容易产生危机的一部分。心理素质包括认知素质、情感素质、意志素质、个性素质等。在这些素质中,认知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思维水平;情感素质、意志素质影响个人的成就动机、情绪的管理水平;个性素质影响人的气质和人格特征。人的心理素质一旦潜藏危机,就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应该加大力度,要通过深刻理解职业内涵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懂得人人都可能成功;还要创建良好的职业氛围,促使学生构建积极、昂扬的良好心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塑造自我。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划分不是割裂的。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

高职院校在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时应根据专业的特殊需求,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实操教学体系的安排上确定不同的比例,做到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在教学上,要彻底变革传统陈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实操的训练,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景怡李炎: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社科纵横,2006,(9)。

[2]谢康等:电子商务经济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4]杨志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再认识[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紧密合作,以公司“定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免费提供场地引进广告设计公司,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在企业定“需求”的前提下,企业参与定人才规格,提出课程计划建议。企业“定单”,不仅仅是一张“用人”的预定单,而是包含着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培养计划,是一组广义“定单”的集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四定机制有效运作的组织基础。学校聘请“定单”企业或与学校专业对口、合作密切的多家企业的经理、主管等资深学者、技术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进行有效的指导。这个委员会有专门的章程,明确的规范、职责与义务等,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活动。委员会的专家参与研讨学校的重要教学改革方案,协助确定专业的开发和调整,审定专业教学计划,专家们背靠的企业向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反馈对实习生(毕业生)的评价,录用合格的毕业生等等。通过工学结合,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生与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无须付出员工的前期培训费用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人员,提高了企业声誉,降低了用人风险和人工费用,提高了企业效益和竞争能力。高职院校以企业“定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有利于做到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这三个协调奠定了高职院校实现其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

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论证与划分,制定各个环节的实习计划、实习大纲和实习手册,进行工作任务为驱动,课程能力为项目导向,改进实践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考核办法等,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实践教学逐步由被动式形式化向主动式实质化方向转变,努力建立独立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目的是加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教育,强化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验课程体系,以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为基础等多方面的整改,使得专业教学计划更加科学、规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适应性,更适合社会变化和行业需求。通过系统的设计实用课程学习和在校内、外企业、设计公司的实战演练,形成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

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实际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项目团队为形式”进行课程设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按照地方电脑艺术设计行业企业人才规格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按岗位、能力、课程的流程,确立课程模块,以电脑艺术设计岗位能力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企业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通过单项项目训练、专项项目训练和综合项目训练,按设计定位构思、设计表现的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了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以及学校、企业、学生等多元参与的考核方式。突出了融职业知识学习、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养成于一体。

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项目团队为组织形式”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根据项目的情况,在企业指导教师和课程任课教师共同指导下,组成师生项目团队,融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教师工作室等,共同进行企业项目设计与实施,探索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及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并在项目中学习项目运作的全流程能力。

项目设计融入教学这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使教学产生经济效益、融入社会、作用社会。在主干的课程中把独具特色的“项目课题设计”带入课堂,教师根据项目需求组织学生围绕项目进行市场调研,提出项目要求并制定详实的训练实施方案与课题。“项目课题设计”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把企业明确的设计目的和产品定位作为课程目的融合教学。企业和设计教育作为一门产业和学科教育,与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有着极大的优势互补和合作开发的潜力。我们始终坚持“以质量为主,特色取胜”的教学理念以及“技术、艺术、经济于一体”为核心的教学方位。把新观念、新思维、新知识带入教学中,培养具有独创性和个性的设计人才。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科研和市场项目带动专业教学,使教学产生经济效益、融入社会、作用社会。

加强各课程的衔接,注重实践和课程的联系,形成教学上的实用性、岗位性、操作性的特点。

在教学中,应充分实现专业课与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课的衔接,对各课程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同时,要实现岗位与课堂的重合、实践与教学的零距离,使技能与审美和谐统一,使毕业生充分具备上岗的各项条件,保证他们能适应岗位,站稳岗位,立足于岗位。

注重学生创新设计与电脑制作课程之间的关系,培养专业创新思维能力。从各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教学交流与比较中来看,无论绘画基础、设计手法、表现能力等方面还是普遍比较接近,但在专业设计的创新方面就有很大差距,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有的学生在设计中照搬模仿现象就很明显。设计缺乏独特的创新,作品千篇一律,平淡无趣,跳不出别人设计的圈子,真正具有创新的设计作品不多。当然,并不反对学习学习借鉴传统或别人的优秀设计作品,但主要是学会吸收别人的优点,融入自己的构思,转化为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语言等。

在电脑设计教学中,低年级应以实际应用程序操作学习为主,高年级应开网络搜索和下载、网页设计和图形的创意与处理内容。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创意阶段应坚持手绘草图为主,在正稿制作时可以充分运用电脑软件技术,提高设计效果与设计效率,并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手绘创意草稿有一定数量的要求。

通过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可以大大提高。本专业对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以及先进培养模式和科学培养方案的确立,保证了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可以鼓励部分学生进行了自己创业,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如何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推进校企对接“零距离”,打造特色、骨干、示范专业,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职业学校服务社会、民生的能力?职业教育应该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做到学生、家长和社会三重满意。创新管理 为学校发展提质加速管理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做到“制度第一”为主要内涵的管理思路,让学校从上到下起了变化。不仅如此,通过不断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让学校形成分级管理、制度管理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

学校各项管理中,学生管理是重头戏,颇具亮点。“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既是学生,又是单位员工。这种“双重身份”学生管理模式,能够加快学生转换为单位员工的角色进程,缩短学生适应社会周期的时间,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立业能力,有效地破解了毕业生不能与社会、市场和用人单位迅速对接的难题。 事实上,这种在深化“一式两化”(封闭式、军事化、人性化)学生管理模式基础上提出并施行的学生管理模式颇具成效。学生毕业之后到企业工作,几乎不需要再进行专门的员工培训就能适应岗位要求。不少学校毕业生这样反映,企业也纷纷对学校毕业的学生给予好评。

培养创新 为学生一生奠基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敬业精神、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都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而传统的培养模式中,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紧密度不够、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方式不当等,导致学生一毕业就落伍,根本不适应企业的节奏。

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为“文明规范+团结协作+敬业忠诚+一技之长”,提出以培养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和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线,分职业基础教育、职业认知教育、职业专长(业)教育、职业理性教育四个阶段的“二线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构建了适合中职学生的课程及课程内容体系,以此全面带动并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以适应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标准。

其中,看似简单而又自成体系的三项措施,就可从中窥见一斑:一是要求教师面对学生认真履行好“三重身份”职责,即教师、父母和好朋友;二是要求教师增强精诚的敬业精神、以校为家的主人翁精神等“五种精神”;三是要求教师强化责任、大局、服从等“十种意识”。

教师是一种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能使学生成才更成人。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教师感到辛苦。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作为一名职教教师,还有那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 通过这些培训措施和实践过程获得了真知,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还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

古往今来,各类人才成长的模式有两个极端,一是在实践中学,一是在理论中学。这两种极端的模式在不同的组合下又产生了很多具体形式。“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种以理论为主,兼顾实践的培养模式。我们当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几点:一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技能,并且热爱自己的专业。二是在关键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具有绝活绝技。三是具有解决某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包括:善于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或在引进项目、设备中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能够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技术革新、双增双节、小改小革上各项成果获奖,经济效益显著;在推广应用和发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四是在传授技术、推广先进操作法、培养、带动高中初级技能人员等方面成绩显著。五是在国家、省级技能竞赛中取得名次或在市级职业技能竞赛、练兵比武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同煤集团精煤分公司白洞选煤厂学习实践活动调研课题

领导小组重要议事日程;将高技能人才建设纳入相关部门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发展规划。完善培养体系,对高技能人才应用同等培养。要加大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调控力度和培养经费投入,建立健全与经济效益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来抓。要建立健全培训机构,完善培训机制,采取自己办班、或联办、委托培养等多种形式,组织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建立名师带徒、技师研修、“首席技师”制度。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交流、技术创新等活动,加快选拔高技能人才。

《如何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论文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几种

中国动漫产业告别了高速发展时期,进入了深层次调整的转型期——从关注产量转变为关注产能,从追求数量转变为提升质量,实现从传统型向创新型、速度型向效益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内销型向外向型、单一赢利模式型向多元化赢利模式型的转变,更趋理性发展。

一、动漫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内地逐步成为世界最大的动漫加工基地之一。经过10多年的发展,大批中国动漫制作人才被培养出来。与此同时,为了迎合当时动漫市场需求特点,许多高校和培训机构一味注重对学生动漫制作技术的培养,导致动漫制作技能型人才过剩,人才的创造力较为薄弱。一些高校的艺术专业大量扩招,课程设置长期不予调整,导致许多高校动漫人才培养结构单一,缺乏针对性。在课程内容上,重软件技术、美术基础课程,轻跨学科知识、应用性知识。在教学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轻素质能力养成,缺少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课。所培养的人才以技能型为主,创意策划能力偏低。

(二)动漫教育的引领性不足。

以来,发展动漫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之一,动漫教育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然而从起,在众多高校中,动漫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情况大量存在,高校动漫类专业就业连续三年被亮起了红牌。此外,中国动漫教育暗藏的盲目性和功利性,给动漫行业带来深层次隐忧,这已经在《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1)》中被明确指出。这说明我国动漫教育已经滞后于动漫市场对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需求,无法满足动漫企业的用人要求,与市场需求发生脱节或错位。此现象有学者总结为四个“脱节”:师资质量与教学要求脱节、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脱节、学术研究与专业教学脱节、动漫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由此,动漫教育的问题表现在:动漫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无明确的市场定位;教学方式落后,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不规范,缺乏针对性;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设备不足,教材匮乏等。目前,高校动漫教育培养的人才没有与时俱进,与动漫产业的转型升级不相适应。这不利于中国动漫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一)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在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既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也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大学精神的建设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重塑大学精神,引领教育教学,对高校动漫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批判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时代的来临,大学校园文化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各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政治观念冲击或弱化着大学独立、自由、批判的精神。科技至上、知识的社会功用价值,在大学校园带来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割裂。多元文化的思潮冲击着大学校园文化及其核心,特别是大学精神的缺失。当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严重影响着高校动漫人才的培养和成长。2.强调独立和自由教育的引领作用大学的独立精神,一方面体现在大学自身的品格和原则,不应该在外界因素的驱使下丧失;另一方面,在大学教师和学生身上体现,自身是独立的个体应该被每一个人都认识到,尤其是精神独立的个体。大学的自由精神是发现知识的土壤,体现在学习自由、教学自由、学术自由和学生自由发展上。独立和自由精神是“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大学精神起着引领、整合及推广社会文化的作用,是在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大学独立自由的精神体现在追求“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高校艺术教育应尊重动漫专业学生的自由研究、自由创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胆探索、兼容并蓄。

(二)转型期动漫人才的素质构成。

1.高素质动漫人才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是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是判定其能否成为工作单位核心岗位上最合适、最称职的员工,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是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动漫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也从属于以上范畴,人才的特点必然与行业特点相关。根据动漫产业链、动画制作流程,需要前期设计人才、中期制作人才、后期合成、特效人才等。此外,还需要创意策划、编剧人才,经营管理制片人才,动漫周边设计、市场营销以及法律人才等。高素质的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制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缺乏高素质动漫人才。2.强调科学、艺术、文化素质的结合科学、艺术、文化素质相结合的高素质动漫人才是我国高校培养的目标。科学素质主要指创作者掌握较高研究价值的动漫技术和科学技术,能够尊重事物发展的特性和客观规律,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动漫原创作品的科学性、合理性等,将科学理论、方法以及观念融合在动漫的研发、创作及制作中。艺术素质主要是指创作者在动漫艺术方面有较深的修养,包含文学、绘画、电影、音乐等,不仅能够提升原创作品的艺术个性与表现方式,而且在动漫作品的原创性上有更长远的考虑。文化素质主要是指创作者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历史、哲学、文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能通过动漫作品体现出来,通过作品反映出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高素质动漫人才并非科学、艺术、文化素质的简单相加,而是能够平衡这三方面对动漫原创作品的影响,科学规范地管理团队,进行高效工作。在协调运行作品的策划、创作、生产与销售等环节的同时,表现出作品的人文个性,并能够兼顾作品内部各要素的客观性、合理性等。

1.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指企业、学校、科研单位等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协调配合,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综合优势,并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这种模式适合复杂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应用。高校与动漫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建立多样实践平台:第一,成立动漫工作室;第二,开展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第三,校企联合,提供校外实习基地;第四,加强实践教学,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以及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同时设置课程平台,如通识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创作课平台、实践课平台等。改革动漫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第一,了解动漫市场以及行业需求,明确动漫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确定专业方向;第二,优化课程设置,开展高水平的对外学术交流;第三,提高教师的艺术创作和教学水平,为教师提供定期专业进修机会,聘请行业专家授课;第四,实行分层次培养的渐进教学模式,解决动漫专业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教研结合,培养创新型动漫人才:第一,加强艺术创新,倡导百花齐放;第二,鼓励科研促进教学,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2.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优势:第一,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动漫市场需要;第二,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校企合作的模式:第一,学校引进动漫企业项目教学模式;第二,校企互动式模式,引进行业专家进校授课,师生进入企业创作、生产;第三,“订单”式合作。各高校应从实际出发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校企动漫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加快并促进了动漫高端人才的培养,不仅提高了高校培养动漫人才的能力,也有利于动漫企业的发展壮大,实现了校企互动合作,打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双赢。3.推进校校合作,教育部、文化部决定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实施“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计划”,并从开始培养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学生。这项举措是为培养适应国家、社会需求的动漫高端人才,以推动国家关于动漫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6年多来,三校深入推进计划实施,充分发挥各校教育资源优势,借鉴国内外动漫人才培养先进经验,以提高动漫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动漫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加强实践环节为突破口,形成了“三校一体、四年一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动漫人才培养新机制。创新跨校联合培养机制,建立了人文、艺术、技术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动画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了兴趣导向、多元选拔、生源质量的有机统一,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校校合作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不同特色院校之间既突出自己学校的专长与特色,也实现了校际之间的有效合作与交流。结语中国动漫产业在不断创新发展中转型升级。高校动漫教育要以市场和动漫产业需求为导向,更好地完善中国动漫教育体系,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动漫人才。通过动漫教育夯实中国动漫产业的基础,推动中国动漫产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小波.中国动漫产业转型研究[m].北京:经济社会出版社,2015.

[2]高新,屠志芬,赵庆华.动漫产业转型期的高端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

[4]夏敏,甄巍,高巍华,李剑平.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1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论文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几种

20世纪前叶,一批重大化学工艺出现使得化学工程这个学科在学术界崭露头角,而煤和石油迅速发展也要求有透彻的理论指导与专业知识,因此作为化学工程的一级学科应运而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化工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国内各大地方院校中,绝大部分开设了化工工程专业及其类似专业,为我国化学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化工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也成为我们亟待改革教学模式的原因。

(一)化学工程与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发展。

化学工程涉及面广,且涉及品种多、数量大,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载体”和“桥梁”。而化工在学科上与材料、能源、化学等学科联系越来越紧密和深入,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也应该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培养专业化、多样性复合人才。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教育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教学方式,与高新技术发展的现实有所脱节,学科交叉引起专业界限的淡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在仅仅强调本专业知识的把握,更应着眼于未来,打造化工与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交叉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这就要求高校化工教育人员转变教学模式,从化学教育深层理念创新入手,扩大学科内涵,改变教学设置和教学方法,开展以理论教学作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化工学科教学质量。就目前情况来看,“平台加方向”实为不错的选择。近年来,我们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深化改革教学模式与实践等教学项目为依托,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压缩冷门内容,采取专业互补的形式,拓宽专业发展方向,尽可能增加知识含量。此外,化学工程专业应紧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建立不同种类的培训基地,在打好基础理论知识前提之外,尽可能增加实际操作的经验,以便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三)教育模式落后,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人才的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核心。教学模式的落后直接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承担新领域开发和高新技术研发的重任。高校教学仍然遵循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授课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化学工业的热情,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这也是目前高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上述情况,未来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以及课程教学方面有所改变,适应当今社会对化工人才的要求和化工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说来,可从基础专业知识和课程改革入手,打造高素质专业人才。

(一)适应社会发展,拓展专业外延和内涵。

1.重视新兴专业,与社会接轨。近年来,高新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各种新科技层出不穷,特别是生物化工与新能源等发展十分迅速,在日常生活与生产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高等教育院校应该抓住当前发展契机,重视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努力调整专业课程,与社会发展接轨。特别是生物制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作为人类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这些都是当前化学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要领域。高校教育应及时了解行业最深动态,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当前化工行业发展的现状。

2.把握发展趋势,发掘专业内涵。化学工程最早包括“化学工程”、“化工自动化”等几个板块,但就目前的形式看,仅仅围绕这几个传统板块展开教学已不能满足现在的产业发展现状,应在原有基础上发掘专业内涵,确保传统人才培养紧跟学科发展趋势,不断充实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另外,根据信息技术在化工领域应用的愈加广泛的特点,一方面将其纳入传统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与信息学院、生物学院等展开合作,探索和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化学工程焕发新的生机。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美、英、德等西方发达主义国家早就将“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澳大利亚也明确指出到高等教育的使命是输送符合国家和全球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有知识、技能和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我国紧跟世界发展步伐,也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未来一段时间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领域来把握。尤其当前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导致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速度非常快,毕业生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

1.变革课程体系,注重课程质量。本着务实专业基础,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高等院校,特别是石油高校应认真梳理与优化传统化工课程,同时根据现代化工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打造适应化工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这不仅要求高校对传统课程进行整合,更要抓住重点,利用化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拓展化工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有机整理,以满足新形式下的化学工程技术发展要求。努力提高课程质量也是当下高校发展需着重考虑的重要方面,如何将枯燥的原理课程讲得精彩、生动,培养学生对于化工产业的热爱并激发学生投身化工实业的热情,这是衡量课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根据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在化工专业毕业生对高校教学效果等评价中,与世界总平均值相比,中国化工教育只有教师优秀与敬业精神一项略高于平均值,而包括教师激励作用、就业所需课程深度、授业满意度以及课程组织优劣等其他四项评选,中国的得分全部低于世界平均值。这其中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中国学生学习化工专业愉悦程度仅仅为67%,这一成绩远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等同类学生,这一调查结果也给我们化工教育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

2.加强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高校可利用自身资源和外部条件,从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两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可利用现有实验室,开设大量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等实验项目,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实验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习教学作为化工专业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过于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就业环境,必须积极的组织实习教学,建立高效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人才输送等渠道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构建优良育人环境。在我国高校教育领域,过去往往过分强调“教书”,而忽略了“育人”;过分强调“教学”,而忽略了“教育”。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校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学专业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缺乏应有的动手操作能力,或者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最终不得不背弃自己所学专业。西方教育在之前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而中国目前这种情况则相当突出。我们如何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将可迁移性技能培养作为基础知识领域外的重要环节,努力培养学生可迁移性技能是高校教育的必由之路。除了这些基础知识的培养外,更应该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学生可通过良好的素质进行自觉地学习与提升,很快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与就业环境,这是高校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在高校课程设置过程中,以专业知识为主线,以可迁移性技能培养为辅线,增加学生团队合作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合作精神和交流理解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与企业放心人才。

三、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来自知识经济与新科技革命的冲击和挑战,科技与人文及其他学科的交融、渗透,使得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对高校化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石油院校为代表的高等教育院校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遵循原有学科基础上,依托国内外化工产业发展大背景,结合本校本专业的特色以及社会需求,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得先机,提高毕业生整体素质,从而保证高校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江西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专业就业前景远大。那么,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然而事实上,从调查数据显示,江西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从事经营贸易工作的占43%,在制造型企业就业的占19%,在物流企业就业的占13%,在货代企业就业的占4%,在其他服务业工作的占21%。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我省对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标准。

2研究意义。

近年来,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因“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而有了一定发展,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的放矢立足区域经济进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明显。第一,有利于实现专业教学与岗位技能的对接,满足本地区域经济的物流人才的需求。第二,有利于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人才。第三,有利于江西省高职院校金牌教学名师与团队的开发与培育。

3.1构建“宽平台、重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宽平台”为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职业技术课程平台;由于物流学学科的综合性,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引进课程教育之中,使学生全面化的掌握物流基础知识。同时,以江西省情为出发点,研发既能够适应江西物流行业现状又能够提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重实践”:按物流岗位认知、物流实训、物流岗位顶岗实习构建递进式物流专业教学体系。专业课程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满足学生即时就业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就业需求。

3.2制定课程标准校企共同开发物流管理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群的课程设置,应该参照物流行业的相关工作任务,对物流相关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分解。多与省内物流行业进行互动交流,与企业专家一起共同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进一步设计学习领域以及各学习情境,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提高实践性教学比例,研究制定单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

3.3开发金牌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必须以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为课程负责人,吸收区域内行业专家参与物流专业金牌课程建设,进一步整合校企合作优势资源,开发配套教材与课件,制作物流相关课程精品开放课程,满足学生和社会人士的学习需求。

3.4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物流专业应该结合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结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研发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项目驱动等各种方式组织课程教学,贯穿于课程教学所有环节,实现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组织一体化。提升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水平,组织教学团队开展微课制作,翻转课堂,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组织设计和拍摄精品视频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利用手机和网络进行课堂课后教学。

3.5建立系统化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方式兼顾过程化、碎片化的原则,根据物流专业不同课程特点选择操作性强,评价全面的评价形式,如项目任务书模式、学习报告、以及获得与专业相关的各类资格证书抵扣学分等形式,考核内容应注重实际操作,职业化的特点,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其中过程性考核比例应占多数。

4构建“项目引领、理实一体、以赛促学、技证融合”的四段式教学模式。

4.1项目引领解构岗位业务,重构学习项目,根据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围绕工作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确定这些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确认学习项目,以项目为导向引领教学。

4.2理实一体针对学生的学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物流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造成学校的知识与工作中实际操作脱节的情况。可以以物流的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物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参照,开展任务导入式教学。实施理论、实践教学交融并进,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学生边看边学,边做边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4.3以赛促学将教育部、省教育厅及相关部门举办的物流职业技能竞赛内容融入本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思路,与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比赛的思路一致。技能比赛模拟创设了一个类似企业规范的平台,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传统的物流专业教学和实际应用之间有时会存在一条鸿沟,学生掌握的技能多是零散的和难以实际应用的。

4.4技证融合《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我省物流人才的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脱节,物流从业资格认证工作尚未规范。为了弥补不足,我们在教学中大力推行技证融合,使学生毕业时,具备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持证上岗,满足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技证融合,即推行专业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专业课程和我省物流行业就业岗位一体化,专业证书和就业岗位一体化,通过三个一体化,构建专业课程为就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服务的机制。并融入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双证融通”的目标和要求。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陆晨晨1,王良2(1.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2.中共黄山市休宁县委党校,安徽黄山245400)。

摘要: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具有指导性、它是一个过程范畴,具有过程性和标准性。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问题,归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即市场需求和在校学生的矛盾、课程结构,专业设置不合理、各高校培养模式定位不清和教育实践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总结给予了解决办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