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通用23篇)

时间:2023-12-13 17:12:20 作者:影墨

范文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可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初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进入21世纪,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非常关键的。而对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的高职数学教学,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在当前的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不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这些不利因素,并给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1.教学内容不合理。

高等数学是一门基础课,在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课程内容和学时数有所不同,大都放在第一学年开设。讲授知识主要是极限、导数、微分、积分及多重积分等,根据需要,有的专业还讲授一部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分方程等。但教学实践证明,大多数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师抱怨学时不够,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讲不完。这就造成了学生在下一步专业课的学习中遇到用高等数学知识时不懂、不会。专业课教师一般不可能补充高等数学知识,因为他们的学时也是有限的,这时学生要么重新自学数学知识(较难),要么放弃那些繁杂的数学推导,死记公式,既不懂得公式的物理背景,也不能灵活运用。他们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增加高等数学教学时数是不现实的,因为高职高专总学时数有限,还存在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用到高等数学的专业不开设此课程,他们的理由之一是没有学时。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若要从事本专业工作,肯定后劲不足,也就是创新能力不强。

2.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不高。

因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面向岗位,面向就业。学生关心的是如何学好实用技术,为将来毕业时找到理想的工作做准备。他们认为学习高等数学在今后的工作中用不上,还不如考上什么证有用。这就导致在学专业课时只想学简单的、实用的,一旦遇到专业课程需要数学知识就放弃该内容的学习,殊不知,这正是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所必须的创新能力。因为一个大学生不可能只从事一种简单的工作,如钳工,毕业时可能让当钳工,经过一段的时间的实习、熟练,可能让你当技术员、工程师或负责一个项目的设计、实施,这就需要你在本领域不断学习,创新,才能取得进步,胜任未来的工作。如果学生把自己看成只能从事本专业简单工作的技工,那对你的培养就不是大学高等教育,可能只是培训班或中等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技术教育或培训班教育的本质差异应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他们培养的都是应用型人才。

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积极性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在高考时分数较低,有的学校录取时学生的高考成绩才一百多分或二百多分。学校为了扩招,争取生源,也把这些考分低的学生录取到了工科、理科专业或其它需要以高等数学作为基础或工具的专业。这些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时自然积极性不高,上课时不听,或者根本听不懂,导致恶性循环,不愿上高等数学课。因为高等数学是基础、工具,学生在本专业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佳。

现在大多数高职高专的数学教师感到十分无奈,一方面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学校在评估教师时学生打分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尽管有些学校采取“3+1”质量考评体系,但在领导的心目中,学生不满意、打分低的教师,就认为教学效果不好,导致这些教师无缘职称晋升、评先、评奖。面对这种情况,高等数学教师们只好讨好学生,难的不讲,只讲容易的,容易的一遍讲不懂再讲一遍。其结果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讲到,或者课时不够,后面的内容没有讲。

(一)结合实际应用,激发兴趣和求知欲。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独立思考是什么也无法代替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要激发兴趣就要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直观引发想象,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创造数学的活动,并感到自己有事情做,感受到自己能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学习数学兴趣是关键,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不仅让学生容易理解数学中的概念,而且还可让学生知道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是密不可分的。如在微积分中极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一个使学生难于理解的概念,如果能从我国古代的极限思想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极限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在讲新概念时,教师应尽量提一些学生熟悉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而又不能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从开始就对新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诱人的学习环境。今天的数学在工程、管理、经济等领域的作用与地位早已像它在物理等基础科学的领域的作用与地位一样。我们的教学中应该对此有较充分的体现。可以将一些商品的最佳效益问题,利用数学分析商品是否相关、是否竞争等等,都充实到教学中来。要做到这一点,备课时要对问题的引入进行认真的设计。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良好氛围。

1.建立师生之间和谐友爱的关系。

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认知信息的交流,更是学生情感信息的交流。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造性教学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领导要从管制监督教师向为教师服务转轨;教师则由师道尊严、以教师为中心向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中心转轨。教师要摒弃满堂灌的教学习惯,利用学生“热爱、美感、羡慕”等真挚情感,建立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平等民主的师生间和谐友爱的关系。

2.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数学教学是提示数学思维过程的活动,教师要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提出不同问题让学生参考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互相争论、互相启迪,这样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3.保证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知识已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并养成学生独立判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进取性倾向。数学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指导、学习风格指导、学习策略指导。要从保姆型或管家型的角色中走出来,充当导演,让学生自己去当主角,采取让学生自管、自理、自学“三自”教学方式,来确保学生有必要的思考时间。

尽管高等数学是高职高专院校一些专业的基础课,是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工具,但各专业在应用高等数学时有差异,如管理专业应用较多的是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类专业应用较多的是离散数学,而工程类偏重微积分。为适应高职高专高等数学的教学编写了不少教材,但真正意义上适合不同专业要求的教材还较少,因此,应组织讲授高等数学的教师为不同专业需求编写出优质的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材。教材要针对一定的育人目标,指导学生认识客观事物,了解客观规律。创新教育的目标、方向最终必须落实在课程中、教材中,通过教师讲授来实现。因此,好的高等数学教材的编写非常重要。大学生毕业时有了必备的高等数学知识作工具,在今后的工作中就容易出成绩,创新能力就强。即使有些学生专升本,高等数学也是基础课,必考课,学好本课的必要内容,对升入本科也是十分有利的。升入本科相当于扩大了就业面,工作适应能力增强,也即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职高专教育阶段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四)注重思想方法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进行归纳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归纳是对事物的若干个体或若干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归纳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进行归纳思维训练的内容很多。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指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或解题步骤以及各章节的知识结构进行归纳总结。

2.进行类比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猜测另一些属性的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类比的种类与形式多种多样,可由性质、公式、法则的相似性进行类比或推广,可由“数”与“形”的结构相似性进行类比,可由解决问题方法的相似性进行类比,还可以从有限到无限进行类比等。

3.重视直觉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直觉思维是一种不运用推理过程而直接了解事物的行为或能力的一种思维方式。多年来,人们一贯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忽视直觉思维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数学能力片面发展及思维僵化与保守,不利于数学活动中的创造发明。事实上,许多数学家都很强调“直觉”,他们对某些问题提出著名的猜想,这反映了他们有很强的洞察力,能一眼发现有意义的命题,然后再加以证明。证明有时能实现,有时则不能实现,但寻找证明的活动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因此,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多猜多想。

1.启发式教学。

在高职数学中,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尽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但是对高等数学教学而言,应有取舍的利用。因为高等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把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过程事先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教学就不再证明、推导这些定理、公式,那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进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我们只有通过对课程教学、课堂教学等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实践证明,只有勇于探索,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创新与完善高职数学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有效培养与提升高职生的创新能力及其综合素质,才能为市场和社会输送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xx,(1).

[2]闫保英.对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6).

[3]张亚春.对高职学生数学思维、探索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xx,(11).

初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新世纪之初,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其根本在于创新人才的竞争。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水平成为影响民族生存状态的基本因素。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已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当务之急。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必将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更新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成功的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教育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为了有效地改进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更新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影响,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就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学生是具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创新力来自基本的认知过程,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禀赋,而不是只有少数尖子生才有的一种特殊技能。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创新的机会,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创新。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传统的“师道尊严”教育观念容易形成教师权威意识,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宰着,这极不利于学生创新个性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将日益通过经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获得。

再者,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第一,数学教学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更多关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促进学生的情感的发展、品德的形成,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意识并从中发展学生的能力。第二,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识、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所以,学生的数学知识应该基于个体对经验的操作,与周围环境的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讨论、交流的学习氛围、知识背景和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开始反思,开始重视我国数学教育中值得肯定的一面,而正因为具有扎实的基础,相关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事实上,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就可以实现从具体数学到概念化数学的转变,发展符号意识;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变;从直观描述到严格证明的转变,建立严格的“逻辑思维意识”。由于在数学思维过程中,观察、比较、类比、合情推理、抽象、归纳、概括等各种思维形式都在发挥作用,因此在数学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另外,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活动,强调让学生开展课题讨论、独立活动、合作交流、研究性学习、积累生活经验等,就会变“自主发展”为“自由发展”。所以,当前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应当在发扬传统教育优势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探究式学习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干预度”则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三、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教改的深化,随着西方数学教学理论的引入,“大众数学“、“问题解决”、“建构主义”等以借鉴西方教学为主流的教学改革浪潮对我国数学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涌现了许多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如:“mm”教学模式、愉快教学、活动教学、开放教学、探索教学等等,数学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透过各种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遵循同一教学理论一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有着共同的教学目的,即:(1)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2)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3)扩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事实上,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倾向,提倡多种教学模式的互补融合,努力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现代教育观念下的数学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创新型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将“纳众家之”: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更新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数学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正确的教师观和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有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寻找传统与创新的有效结合方式的同时,努力探索并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只有落实于素质教育之中的创新教育才是有效的,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真正人才。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著.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2]韩加架著.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能力.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xx。

[3]皮连生著.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4]卡尔梅科娃著.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20xx。

高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立足点分析论文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般来说,初中数学的课堂主要是理论知识教育,课堂上学生兴趣不高的情况比较常见,数学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初中数学教育的难点就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注意课堂模式的创新,通过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问题情境的合理创设必须以现实为依据,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意义和乐趣,愿意积极的学习数学课程。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求知兴趣,好奇心会驱使学生去发现答案,对于教师来讲,问题情境创设是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运用合理,可以起到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作用。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实现理论知识的链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知识教育,化被动为主动,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式,对问题的实质和相关知识了解的会更加全面;通过梳理知识和剖析难点,可以使学生明确问题的本质,加深印象和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的时候,通过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为学生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学习的实质。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对策建议问题情境创设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联系生活实际数学教育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应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兴趣的重要作用,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应从学生角度看待问题,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问题情境创设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保证所学知识能够更好的应用,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贴近真实的生活,将社会实际引入教学中,化抽象的数学理论为具体的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举例来说,在介绍六边形的时候,可以以蜂房为例进行具体的讲解;在讲到圆形和直径的相关知识时,可以以下水道井盖为例。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是融入在现实生活每一处的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空洞的符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问题情境创设必须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但是好奇心的产生是以有兴趣为前提的,枯燥乏味的问题很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为了使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中来,教师就必须保证问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是什么、关注重点在哪里等实际问题,以保证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学生愿意参与其中。对于一些新的概念知识,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是很正常的,毕竟理论是抽象的,教师的表达能力也是有限的,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在引入新概念的时候,适当的借用一些其他知识作为辅助,只需转换一下视角,就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导学生认识负数的时候,通过借助以前学过的加减法的概念,只需要转变视角就可以使学生理解负数的由来和意义,负数概念的引出显得十分自然,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角度,以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问题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改变了数学课相对枯燥的传统形态,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很多教师由于对情境创设的理解不够全面,导致运用效果很不理想,因此,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时候,教师需要特别关注这些问题:教师要注意不能过于追求情境化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相符合;创设情境所选用的问题必须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指南,以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为目标。

三、结语。

问题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手段,对于学生的数学兴趣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提高初中数学教育的成果。但是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要注意设置的问题要尽量贴近实际生活,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改善初中数学教育的效果。

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

摘要:对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育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对于数学科目特有的科目观念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创新认知环境,探讨并选择使用可用的授课方法,以此变革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想象空间,达到对学生课业的减负是现代高中数学教学发展的新趋势。数学在高中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接纳新的思想理念,拓展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对于整个高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生数学能力包括了运算、逻辑、空间想象等各个方面。从学科的层面来说,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破解数学难题的思路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具备了数学应有的思维,学生才能在遇到数学问题后努力思考予以化解,学生掌握数学思维后经过适当的扩展,方能创新解决路径。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科目知识的全覆盖,更在于科目思维能力的培育、提升。

一、接纳新颖独特的思维观念。

高中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教师特别注重对自己讲解能力的提高。在这种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接受老师讲授知识内容,而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与时间。有的教师甚至担心学生在自己有限的学习储备的情况下去摸索或独立思考的时间会挤占课堂上讲授的时间,因而学生可能偏耗时的.摸索、探究、思考会被老师轻易打断。老师通过制订“标准答案”而达到简单的解题目的,使得学生失去独立思考、锻炼思维发散的必要条件与机会。有时候学生独特的想法被老师忽视或轻而易举地予以否定。高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这种弊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扩展与创新。

解决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对数学科目本质的理解以及对单一授课教学观念的变革,通过深入理解数学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本质以及创新教学授课模式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十分重要。具体的做法就包括整体上要突破原有的讲授框架,并注重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热情。数学学科本身就具有紧密联系实际的特征,学生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设想与联系,就可以达到对原有思路的延展。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在解答比如椭圆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应该被鼓励特别注意生活中的椭圆实例,通过这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可以深入地对课本公式定理的理解,同时也对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提供灵活巧妙的可用方法。

目前大多数学教师普遍认为高中数学本身带有一定的拔高与难度,是高中教学中最为棘手的教学科目,数学学习在教学大纲的既定下难有新的内涵与大的扩展余地。甚至包括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都会认为让学生明确一个知识体系下的多种题型以及解题的路径就够了,老师一般会在每一体系的教学中以既定的几个教学例题基础上进行单线教学,从不特意的扩展知识体系,延展解决思路。通过较为严格的分工,使得学生接受与老师讲授呈现单一模式,两者关系难以有新的延展与衔接。学生大都通过课堂上的僵硬记忆与学习笔记,甚至是死记硬背那些典型数学题目来应对数学问题。这种带有强迫性质的灌输教学模式下的学生难以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难以深入地明晰数学模型下的数学本质与思路。学生渐渐地在这种模式下变得麻木与习惯。

外,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模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次,教师自身要加强自我学习,不回避数学学科中难点、疑点,并鼓励与学生共同思考,甚至是做学生的学生。另外,还一定要接纳新的教学思路,大胆运用,特别是那些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构建有重要作用的教学办法要特别注意。要多层次多方面地变换数学教学模式,要在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思路上反复着手,多重变化,由表及里层层解析。

高中数学教学一方面担负着高考升学的重任,一方面对于学生数学运算、数学逻辑、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起到关键的作用。在高考的负担下,学生的创新扩展思维本身就被很大程度上得到限制,因而教师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引导对于学生扩展思维的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束缚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模式应该得到破除。同时以提高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教学提纲的教学方法要得到重视,对机械的教学模式应得到审视并得以转变。

参考文献:

[1]程军。加强“问题解决”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j].数学教学通讯,(01)。

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以及普及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在新课改的发展目标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迫在眉睫。尤其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不仅能够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催化剂的功效。因此,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不断地完善和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成为教育界中备受关注的热议话题。

关键词:中学数学创新能力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互动教学。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创设情境的教学手段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教学事实,在中学数学中深入贯彻和实施这一理念,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以及教学的最新需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贴近生活的情境为最佳,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引入这样一个生活实例:三楼的楼房着火了,消防员在救活的过程中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而梯子的底部距离墙基至少有2.5米,试问消防员要用几米的梯子最为合适?在同学们积极的讨论和思考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言语引导和帮助,引发学生在思考中运用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从而逐渐地引出勾股定理的有关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其次,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之一就是想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解题方法,再引导学生应用转化、假设、逆推等方法找出最佳的解题思路,开拓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打好坚实的基础;再者,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之时,教师不必急于将解题方法告知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日常见闻,自己创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情境,在不断地探索和发掘中找出最方便的途径,为教学的顺利开展作良好的铺垫;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经常性地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和掌握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以及最新的关注动态,并将这些精华结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去,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更大的平台上得以锻炼和发挥。

二、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魅力。

在科学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独有魅力不言而喻,适当的结合于中学数学的教学进程中,可以为教学的进步和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提供新鲜的活力。

详细一点来讲,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比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国际象棋的起源的故事放映出来: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一颗麦子,第二个放2颗,第三个放4颗,第四个放8颗,以此类推,直到放到第64个格子,我需要的就是这些粮食。放映完这个小故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算算国王究竟能不能满足发明者的要求,从而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被大大的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其创新能力的锻炼埋好伏笔;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我们都知道函数的学习需要图像的配合,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图像的演示,不仅节省了课堂时间,而且让同学们在一目了然的课堂教学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学生的作业、优秀解题思路展示、小组成绩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主动积极性,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中不断地开拓思维,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开展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的`实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室的带动下引导学生去探索和领悟知识,推动教学进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互动教学的采纳是十分必要的。问题是思维的来源,也是学生创新和探究思维发展的活力,教师要合理创设探究课题,比如在讲解“轴对称”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不同形状的不对称图形,然后教师再将自己制作的诸如圆、等腰三角形等完全对折,引导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在两个对称点的前提下如何画出对称轴?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在同学们积极的思考和讨论中,教师要适当的融入进去,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实践互动教学;在互动教学的开展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尝试着将课堂“搬”出教室,带领学生来到实际生活中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踪影,并且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当然,良好的互动教学的运用的前提是教师要对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锻炼提供更多的活力因素。总而言之,互动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的最新需要作适当的调整和完善,才能真正地发挥它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在普及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浪潮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实践总结和完善,才能获取理想的成效,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和发掘,总结教学经验和借鉴精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提供更多的催化剂的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大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一、创造学生良好的心理氛围。

良好的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产生创造的欲望和志向,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应当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团结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就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大都善于想象,甚至是异想天开,即使学生的有些想象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教师也应该巧妙地把他们引向实际,而不是轻易否定,一棍子打死,甚至嘲笑、讥讽,使学生不敢多想、多说、多做,不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做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学生在语文课上的一个回答,一个见解,一个讨论,一个好主意,只要新颖,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因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

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个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信心,让浓重的自卑感束缚,那么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受到压抑,其个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到发展,学习成绩很难得到提高。因此,做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尽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被一种自立自强的意识所激励,从而进入一种全新的生活境界。

二、巧设疑问。

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问得好,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的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创新思维活动。巧设疑问成为语文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新颖性、发散性、深刻性是设计问题的基本原则。同时,要提倡独立思考,做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教师要做到“欢迎不懂就问,欢迎发表与教材及教学资料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的不同见解;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

三、创新写作。

学生厌学语文的一大原因便是难以应付作文,一到写作便叫苦连天。出现这种现象也是语文教师咎由自取。闭门造车怎能写出新的内容?毫无体验何来感人的情感?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中最能派上用场的能力,语文教师不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怎能算是成功的教育?作文训练如何才能有效?只有创新。首先要创新命题。命题要灵活,要把“范围命题”、“选择命题”、“自由命题”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有内容可写。其次要创新方式。方式要有趣,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拓展视野,接触生活,贴近生活,开辟学生参与活动、接受和反馈多种信息的渠道,惟有不竭的活动之源,才有不枯的作文之泉。再次要创新评阅,评阅方式要多样。以往都是学生写老师改,打上分数,写几句公式化的'批语发给学生,学生看一下分数就丢一边了,根本起不到再思维再创造的作用。(教学论文)写完一篇作文后,可在全班交流阅读并要求作出修改;每次可选择部分习作面批面改,选出部分佳作展出,甚至帮他们寄到报社杂志社争取发表,以激发兴趣。

高中学生正处于有具体知识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五、让语文教学脱离讲台。

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矛盾是学科内涵极其丰富,但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加之语文学科具有适于自学的独特性,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打通“讲台”这个瓶颈,沟通课内外学习环节对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听说”方面,每节课都可抽出五分钟时间用于显示演讲,使学生有机会,有条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一学年下来,每个学生至少有六到八次在大家面前大声演说的机会。同时要求学生做“听说”的有心人,在课堂外加强与别人交流学习,有意识地锻炼“听说”能力,拓展自己的思路,在阅读、写作方面以加大阅读、写作量为突破口,以“读”引“写”,以“写”促“读”。可在家长和学校的支持下建立班级课外图书馆,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机会。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拓展写作内容,将更多需要了解的东西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以体现,否则,创新能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的创新才能。比如,为了让学生学习一些语文常识,了解作品、作家的情况,引导学生接触网络文学,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查找文字资料,浏览文学网络,开阔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其次要培养学生认知的新领域,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总是能很快地接受新观念。组织学生从社会上、生活中、家庭中、同学中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展开讨论,开一个小型的辩论会,这样在向学生注入新思想、新观念的同时,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辩论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第三是更新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搜集或自我创造一些散文和诗歌,以此培养学生的写作、鉴赏能力,开展诗歌和散文的朗诵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面对新课程的挑战,高中语文教师要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以提高自身创新素质为切入点、以变革教法突显创新能力的养成为核心,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应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

一、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教学中,要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语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由原先的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并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其思想的差异性,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让课堂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主动表演。并且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去思考,去钻研,去实践,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也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出面代理,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nextpage]。

三、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及教育机构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授课效率。如果能引入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则一方面解决了互动与教学进度的平衡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不完全”互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阶段的互动式教学工具主要有“电子白板”和“抢答系统”两类产品。“电子白板”全名为“多功能交互电子白板”,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许多宏观、微观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带给他们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得学生的体验更直接、真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论文)这是传统授课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另外,抢答系统是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互动教学产品,通过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互动问答,随堂测验等活动,能够将课堂上每个成员的情况及时反映到这个系统中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已手中的遥控器来查看自已的答题情况等。互动教学系统的广泛应用,将解决课堂教学的一系列难题,将为教学提升授课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卓有成效的作用。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而初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技巧,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四、突出方法教育,让创新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当中。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能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一是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宽松环境。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二是要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三是要授之以道,夯实创新基础。首先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

高中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高中数学中能力空间,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在高中教学中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见解.

作者:丁正亚作者单位:射阳县盘湾中学,江苏射阳,224312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5)分类号:g63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能力培养

谈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现代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的兴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二、创新的方法。

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学科改革的排头兵,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即创造力,它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的结果,如记忆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好奇心等。其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

(一)中学语文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切切实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必须转化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就必须真正尊重学生人格,民主平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查阅工具书、去思考、去探求、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语文学习过程中,引导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能力,使已有的智力在实践运用中得到重组、得到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亲自体验探索过程的心理历程,丰富、历练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准。这种实践的、活动的.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内化的过程。

(二)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要通过一篇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觉力、想象力和领悟力。每一篇活生生的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每一篇作品都呈现出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作品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观念,从“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模式教学”的观念转变为“开放教学”的观念。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情感气质,对作品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体悟、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语文课的独特魅力所在,这本身也就保护了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而决不能用教师的“权威”、统一的“模式”、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关于人世、宇宙和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一代代的人逝去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却活生生地存留在语文(文学)里,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学)审美感悟,可以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瞭望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语文教学可以从语文(文学)作品中“复活”历史,甚至可以“创造”历史,从文学作品中体悟远逝了的作者的活生生的音容笑貌,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创新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写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物化和外现。我们应当鼓励并引导学生很真实地去写自己所体验到的生活,切忌人云亦云的假话;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不必拘泥于事实,也可编述故事。在写作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发现自我,并体会到创造的乐趣。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与学的活动是最富生命活力、最具个性色彩的活动,也是最有创造空间的活动。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育,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重视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又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谈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稳定的发展,音乐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现阶段,学校在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合唱,同时也是最受学生欢迎,最能调动课堂气氛的音乐形式。在很多国家最能体现团队合作以及培养学生情操的教学方式就是合唱。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应根据不同群体特征进行不同培养,就如中学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就是合唱,可以发挥合唱的独特魅力与艺术作用。本文主要对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可以为各位同仁带来一些参考。

在中学教育的整个学习过程当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音乐老师,其作为教学阶段的主题,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现阶段我国中学的音乐教学中大部份老师无法完全胜任此角色,只是一味的传授课本知识,只注重理论知识与技巧的学习,不能发掘学生自身的音乐特长,致使其消极的学习音乐知识,不能发挥其自身的优势。

(二)中学学生缺少对音乐的认识。

之前,相关学者对目前中学生喜欢的音乐类型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学生最为熟悉的就是流行音乐,因为当前学生比较追星,歌星也越来越多,大部分学生对学习音乐都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对古典音乐以及外国歌剧都是很陌生的,更不用说五线谱及简谱了,大部分学生认为音乐只是唱歌和跳舞,因此,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对音乐没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1。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合唱兴趣。

目前,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正从萌芽状态走向成熟阶段,正是培养其建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候,而中学音乐教学没有成效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够重视这门学科,甚至对音乐教育完全不感兴趣,造成音乐教育不能跟学生产生共鸣,无法达到生机勃勃,特别是合唱。所以,为了学生合唱中可以产生更多的共鸣,我们要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潜能,挖掘潜在的音乐才能,培养其对合唱的'兴趣。

2。培养团结意识。

在合唱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合”,为了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声音都能合为一处,就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首先,学校,老师要经常组织团体比赛,团体游戏等集体活动,增加学生配合的默契,快速的让学生熟悉彼此;最后,在音乐教学上采取正确的授课方式,比如采用分组合唱的方式,先培养学生小范围合唱的兴趣,等到各个小组成员对合唱产生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合唱能力,再将这些小组融合成一个大的团体,采用此种方法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合唱的兴趣及技巧的养成。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情感。

中学开设音乐教学的最大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其对提高自身音乐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可以大大提高合唱的积极主动性。当学生对因为音乐具有了浓厚的情感,在合唱中就会融入感情,达到气宇轩昂的状态。提高中学生音乐情感的方法包括:增加音乐课程,学校要不断的传授音乐方面的文化知识,不断的提高学生对音乐文化以及音乐发展史的深刻认识,陶冶其情操;老师在教学当中,首先要解读歌曲中作者的真实情感,将作者的情感传达到学生情感中,提高学生对音乐情感的认知以及对音乐作品故事的了解,可以充分理解音乐创作者的所思所感,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合唱实力。

(三)加强教师引导。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领导,指导的能力,是学生开启音乐学习的敲门砖,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地位,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合唱这门艺术,起到带头,效仿的榜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不断的带领学生练习合唱,在合唱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的更正学生在练习合唱中的错误,并督促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不再出现此类问题。

(四)注重学生音乐艺术性审美的培养。

音乐,顾名思义就是人们通过感知,对影音作品当中设定人物形象产生联想,想象,感同身受的一种艺术。为了更好的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共鸣,就要不断提高学生在音乐中的审美能力,增强音乐对美的感觉。进而在合唱环节中,不断培养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时,可以做到大脑跟随音乐而动,不断的产生共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将音乐的美保留在心底,并在以后的合唱中更好的表达出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主动性,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上各种音乐形式,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学校多组织合唱比赛活动。

最有效的提升学生合唱能力的方式就是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激发合唱兴趣,不断提高合唱能力。目前,学校在音乐教学中,合唱活动非常的少,不仅制约培养合唱的兴趣,还使得学生消极的参与学生活动,所以,学校要定期的组织各种合唱活动,大力开展合唱比赛,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比赛中,不断的提升音乐乐趣,让学生在比赛活动中逐渐爱上合唱。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校在音乐教学中要不断增加合唱教育,并不断的探索适合中学生的合唱方式,不断的提高中学生的合唱技能,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但做为音乐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摸索,不断的尝试,努力寻找适合中学生自己的合唱教育,这样才能保证音乐教学可以更好的发展下去,同时才能提升学生的合唱水平,帮助中学生可以最终走向世界合唱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隋国连。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教学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11):192。

[2]彭娟。高师学生合唱指挥能力的培养探究[j]。音乐时空,2015,(06):168—169。

[3]蒲枭,王凌霞。中学合唱教学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j]。求知导刊,2015,(14):115—116。

[4]赖正兴。中学音乐教学中合唱训练的开展[j]。音乐时空,2015,(22):169。

[5]李鹏程。合唱在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美与时代,2014,(12)156—158。

[6]毛丹。中学合唱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初探[j]。音乐时空,2014,(05):186+163。

初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他们虽不像成年人那样能有所创造与发明,但却有好奇、好问、好思考的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师生情感能相互沟通,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亲生他们的个性,鼓励大胆思考,肯定其独创性的思考与方法,充分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创新潜力得以开发。

如三年级讲口算除法时,出示80÷20=?学生口算出结果后,教师可将过去给学生讲“想的过程”的教法,改为让学生自己说出口算的思路。学生开始不敢说,老师就鼓励学生:“你算的时候是怎么想的?说出来,只要肯动脑筋,说错了也没关系。”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共说出三种思路,其中一位学生这样说:“我把80看作8,把20看作2,8÷2=4,所以80÷20=4”老师马上夸奖他“你真聪明,你这种想法是后边我们将要学习的除法的一个规律,你现在已经发现并会运用了,这说明你很有创造性,真了不起……”得到老师的赞扬,该学生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全班同学也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以便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诱发其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神秘感、探索欲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这样引入新课:出示一个镜框并问学生:“要求钉成这个长方形镜框需要多长的木条,是求长方形的什么?”学生回答后接着提问:“如果要给这个镜框装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呢?”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学习热情高、兴趣浓,教师此时可及时点拨,使学生进入探究面积概念及面积单位的情境之中。这样,整节课便在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观察、操作与探讨中,有声有色地进行着。

2数学课堂的教学技巧。

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动态过程,它顺应了小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增强创新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亲自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就可使其在愉快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给每位学生准备一些画圆用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根据材料自己想办法并亲自动手,结果出现了不同的画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到用这样的方法太笨,画得也很难看,于是就想到是否能制造出一种画圆的工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圆规”,接下来就出现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情境。实践表明,只要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有了创造的机会,学生就会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就能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和对这个过程的分析。教师了解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结合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有意识地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就会有利于数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初步培养和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品质,并能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体会到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应用的广泛性,进一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如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化圆为方”“化曲为直”使未知化为已知,运用了化归思想。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剪拼成学过的长方形、梯形或三角形,再推导出圆面积公式.这是转换思想。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将圆无限细分,所拼出的图形形状会越来越接近长方形(或梯形、三角形),在“有限割拼,无限想像”的学习中想像其终极状态测渗透了极限思想。通过这一系列思想方法的渗透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3数学课堂的教学技巧。

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而在创新过程中,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4数学课堂的教学技巧。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就会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有大量的几何图形,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并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都喜欢听趣人趣事,在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并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高中数学学生能力培养论文

在高中教学体系中,数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高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高低充分体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加强对高中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加强对高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不仅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而且可以帮助高中生更好的理解、掌握高中数学知识,培养高中生数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高中生的解题能力。

2.1培养学生用数学概念巧解习题的数学解题思想。

用数学概念进行习题求解,是数学解题思想中最基本的思想。用数学概念巧解习题就是直接引用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定义、概念进行解答,数学中的定义、概念可以将事物的本质明白准确的表现出来,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定理、法则以及性质等,基本上都是由数学基本定理、概念进行演绎推理而得到的,因此高中教师应对高中生贯彻用数学概念巧解习题这一解题思想。

2.2培养学生将方程与函数相结合的解题思想。

函数思想是在函数基础内容上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函数思想普遍存在于高中数学不等式、解析几何、数列以及方程等领域。现阶段我国高考数学命题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方程思想的考察,因为方程的思想是提高高中生运算能力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生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数学计算求解类型题目中最基本的思想。在历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中,方程思想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涉及的方程思想的知识点也较多,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高中生结合运用函数思想和方程思想的解题思想。

2.3培养学生分情况讨论的解题思想。

分情况讨论的解题思想,就是结合讨论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将问题分为多个情况进行讨论、分析。分情况讨论的重要特点就是:涉及的数学知识点非常多,且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综合性,因此可以有效的考察高中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数学分类的思想和技巧。

3.1课堂上注重对学生认真审题习惯的培养。

高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培养高中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以便提高高中生对数学的审查能力。众所周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论是遇到什么类型的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认真审题,审题是数学解题的基础,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高中学生在数学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或者是数学解题感到困扰,通常情况下都是由于学生审题不认真或者是不擅长审题等原因造成的,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加强对高中生认真审题习惯的培养,使高中生意识到解题的必要条件是学会审题。高中数学教师要擅长引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学题中隐含的条件,提高高中生审题的能力。

3.2引导高中生分析数学解题思路。

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引导高中生分析数学解题思路,找寻数学解题的途径,从而发现数学解题的规律。高中数学中找寻数学解题思路的途径有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数学题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使用这两种解题策略,可分开使用也可以将两种解题策略相结合使用。数学解题的过程就是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现条件和所需求解的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通过思考揭示此逻辑关系。高中数学教师值得注意的,高中生数学解题过程是否可以合理有效的使用解题策略,主要的是是否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推理。

3.3教师应正视高中生数学解题的错误。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因此对数学解题错误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在这种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的心理影响下,教师就会忽视讲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只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接受的数学知识的片面性,使学生面对解题错误缺乏心理准备,甚至于不清楚数学解题错误的来源。所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正视学生数学解题的错误,可以合理利用学生的解题错误当作数学教学案例,防止其他学生犯同样的数学解题错误,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解题错误原因,巩固完善所学数学知识,进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严谨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对高中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不仅响应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高中生掌握、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本文从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高中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性入手,并对培养高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思想以及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详细的阐述,期望有效的提高高中生的解题能力。(本文来自于《高考》杂志。《高考》杂志简介详见.)。

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在高中数学中,养成思维与反思维能力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维学习这一课题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探讨,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中反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目的是实现更高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更加轻松、高效。

高中数学的逻辑性很强,传统的思维模式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很多时候通过反其道而行之,打破常规思路,往往能带来较好的效果,这种逆向推倒能力就是反思维能力,它也是数学思维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锻炼逆向思维能力,对其分析问题能力有很大提高。逆向行之是反思维的根本特征,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助于改善目前高中数学存在的教学困难、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教学的培养模式还是以理论型和被动输出为主,对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并没有完善的体系,这是十分不合理的。当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对他们逻辑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它的迫切性可想而知。

在高中数学解题中,小概率思维模式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这就是反思维法的体现。反思维法也是一种分析方法,掌握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打破常规,同时还要认清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包括新颖性、批判性、反向性等。在二者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解题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反思维能力,让反思维能力成为一种习惯。

2.1反推法。

反推法是培养高中数学反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本质在于通过反推去辨别命题的真假。当然了反推法也并不一定实用所有的情况,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推寻找更简单的解决方法。如果在实际的教学中,反推法让思维复杂化,那么它就是不适用的,盲目使用会让学生更加难以消化。

2.2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要求学生先从已知的条件着手,根据概念和定义找到问题的原由,这种方法的根本在于从结果入手进行推导。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张三在野外迷路了,救援人员从驻地出发,通过遗留的线索进行逐步寻找,最后找到他,那么这就是“综合法”;如果张三自己找到了回去的路,那就是“分析法”。即综合法是“由因及果”的过程,分析法是“执果索因”的过程。

学生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大量习题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增加一些互动问题,通过互问来实现反思维能力的培养。

3.1正思维与反思维的比较。

通过正、反思维的比较法能够让学生更明白反思维的可操作性,对训练他们的反面求解有很好的作用。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反思维的解题更加的简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明白当正思维无法解决的思维,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反向思维将问题简便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反思维的思考习惯。

3.2重视互逆关系的公式和法则。

高中数学中有很多的互推公式,对这些互推分析多加研究也是一种反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进行幂运算时就会通过结果让学生递推公式,比如通过6^(2+3)的解法求出a^(m-n),这就是反思维能力的体现。高中数学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重视逆运算,通过填空题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反思维的运用,这对反思维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3.3辩证分析。

哲学中对辩证分析有非常好的解释,即要我们从矛盾的对面来思考问题,反应到高中数学中来就是通过结果进行原因寻找。教师可以通过对命题不同方面的分析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加强反思维的训练。

判断正误是一个非常好的加强反思维训练课题,通常来说就是教师给出一个命题,让学生判断命题是否成立或者是找出成立的原因。这需要从命题的结论出发,逐步的进行推证,最后判定出明显的成立条件。加强反思维训练有利于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数学概念,同时还能够掌握问题之前的观念,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反思维模式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基本工作,加强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开阔思维前景,让他们在原有的数学能力基础上迅速提高,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反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精神力的创造力都随之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岳.在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逆向思维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1)。

[2]亢福江.论高中数学主观能动性和逆向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4)。

[3]张恩祥.试论逆向思维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理科爱好者.(4)。

[4]张金光.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新课程(教研版)[j]..2。

初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基于科技论坛开展的系列科技创新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机制的深入完善上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为问题。科技创新的宣传不到位,氛围不够浓厚。整体上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还没有形成研究成果向经济价值转化的长效机制,缺乏市场的导向调节。况且高校学生工作者侧重于学生的稳定和校园文体活动的开展,虽然近几年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所涉足,但是力度远远不够,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高校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加之很多教师认为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本科生的学习任务本来就很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无法专心研究科技创新类项目,导致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对滞后。教师对大学生缺乏潜心指导,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践育人,育人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然而在科技创新培养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往往因为缺乏具有创新精神和具有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热情的高水平教师导致了学生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失去信心,直接或间接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部分高校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太过强调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忽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有些高校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开放力度不够,虽然有开放实验室,但是要给一线的教学任务让路,影响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建立健全相对应组织管理制度、资金保障制度等[1]。大学生自身的创新动力不足。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制度,这种传统教育的方式和高校评价体系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传统学习观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崇尚意识以及大胆开展科技创新实践行动的意识仍然很淡薄。很多大学生意识不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带来的重要意义,导致大学生仅满足于自身的考试成绩,创新动力明显不足。虽然部分学生参与了科技创新活动,他们仍抱有一些侥幸心理,为了在奖学金评定、考研、就业等方面增加优势,参与者的功利性色彩较浓。

1.加强创新活动的发动宣传,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第一,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在教育理念上要坚持以生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使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师和学习方式选择上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的良好效果。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努力建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评定方法,改变单纯的课堂知识考核的状况,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旨在最大限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建立创新培养体系。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实施多元化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按照一级学科和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搭建公共课程平台,按照二级学科要求构建学科和专业课程平台,按照专业方向要求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的理念,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2];增开选修课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创造文化氛围;拓展第二课堂培养计划,把第二课堂开展的科技创新、体育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实现无缝对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三,创建创新型师资队伍。首先教师自身要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同时,教师要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需要,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努力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2.重视创新活动的组织开展,搭建科技创新广阔平台。

第一,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夯实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在实验课的教学上,可以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设计实验、专题实验四个层次来开展,部分实验还可以改成学生自选的研究性实验,由学生自选题目、自定方案、独立完成;在毕业设计方面教师要加强论文指导并严格论文环节管理,鼓励学生结合创新实践写出创新型的文章;学校要努力建设相配套的创新实验基地,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开放力度。第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教授到学校或学院开展学术沙龙,鼓励学生发言和讨论,相互启发,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增强科研能力;加强科技创新与科技立项的结合,科技创新立项是第一课堂的延伸,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立项和“第二课堂”资助立项双管齐下的方式落实,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竞赛相结合的平台,构建系统的竞赛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力度,以赛促学、赛练结合,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科技创新勤工助学基地,开展助学助研活动,使学生在勤工助学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科研意识[3];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导师项目、实习等形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效性和社会服务的能力,通过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制作模型等形式,加强实践和理论的对接,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

3.加大创新作品的培育,促进创新成果不断转化。

第一,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经费投入,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设立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学生课题研究,规划每年的学生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申报并支持开展项目研究。第二,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对于获得省市科研专项或科研成果的学生给与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加大科技创新典型的宣传,不断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4]。在本科生培养计划中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科技实践的规定学分,对于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文章的学生可以作为保研的直录或优录条件;同时加大对优秀指导教师的奖励力度,在教师晋升等发面给与政策上的倾斜,以便最大限度调动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积极性。第三,建立科研竞争机制。制定相关的科研管理条例,通过开展科研竞赛和科技成果评比活动,选拔优秀学生。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外各种科技创新竞赛,并通过学校的各种学科竞赛、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活动传、帮、带、促,推动各种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1]。第四,构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从机制上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对个人素质、能力进行评价,注重对创新性程度、创新实际贡献进行评价,促进形成研究团队;充分尊重发挥创新性作用的学生个体的特性,提供宽松的育人环境;克服现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优势互补;鼓励受教育的群体积极参与其中,使同学们感觉努力就能实现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增加对人文科学创新的引导,帮助其实现市场运作,在设定评价因子时应充分尊重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不仅关注直接的、显性的价值,同时关注间接地、隐形的价值形态,切实解决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短视行为。

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论文

摘要: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实验以它的趣味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为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加强和重视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跟上课改的步伐。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在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验;实验教学;创新;创新能力。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是化学的教学的重要手段,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规律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通过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提高实验技能,实验中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成功的`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探索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国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曾说过:“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丰富的场所。”化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精心设计演示实验,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魅力,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在演示实验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从表象到本质,训练学生全面、系统的观察能力。教师利用鲜明的演示实验现象,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如在绪言课中,我精心地设计了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的实验:在试管中加入2毫升naoh溶液,学生观察颜色,接下来我用滴管吸取酚酞,学生观察颜色,我提醒学生奇迹发生了,向试管中滴2滴酚酞,试管内的液体瞬间变红了。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感到非常惊奇,我告诉学生这就是化学的奥秘,这节课上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效果很好。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仅有教师的演示实验是不够的,还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在实验中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将机会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技巧,同时巩固和验证加深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想到用na2co3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来验证,但是实验结果用托盘天平称量反应后烧杯中物质总质量时发现质量减少了,学生讨论:为什么反应后总质量减少了呢?如何改进实验方案,使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最后得出该实验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唤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要多问为什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有所创新。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设计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其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本质及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时,提出问题:在实验室制取co2结束后,废液呈酸性还是碱性?如何检验?废液如何处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开始设计实验方案,并大胆地进行实验。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中获得认知体验,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可以鼓励学生对某些实验的装置或操作方案加以改进,使操作更简便,现象更直观,效果更好。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其从实验中尝到创新的滋味,培养创新能力。如在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中,告诉学生磷燃烧后的生成物对身体有害,学生想到应对实验加以改进,在密闭容器中实验,或将烧杯换成大集气瓶,在底部放入凹透镜聚光对物质加热。这样就避免了环境污染。

课本内的实验是有限的,但科学探究领域是无限的。在实验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出探究的问题,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球气候变暖,学生提出了如何减少空气中的co2含量的实验探究,并大胆实验,效果较好。通过课余时间的探究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代发展要创新,教育发展要创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实验教学,为国家培养创造型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素质教育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素质教育是一种合乎规律的、保证受教育主体全面发展的开放性教育,盲学生是残疾学生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需要承担更沉重的心理压力,迫切的希望在集体学习中有一个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空间来表现学生的自我能力。数学是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使人更好地甚至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近年来,教育界愈来愈重视教会学掌握和利用数学工具去准备后继发展性学习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课堂中使他们都体会到自己创造力,并在创造实践中感受到愉快的欢乐。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自主的课堂环境,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盲生创新的前提。

1、盲生由于受生理缺陷的影响,产生了苦闷自卑等消极心理,作为他们的老师,首先打好感情关。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盲生才敢于交流,敢于无所顾忌地质疑,大胆创新;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是课堂的导航者,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大公无私,尽可能为每一位盲生提供发言的机会,鼓励盲生的创新意识,更要充分的发掘差生的“闪光点”。

2、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盲生有机会创新。比如,教学圆锥体积课时,老师不做任何说明,学生读课本质疑。学生以二人为一组,利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进行教具的演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学生)盲生根据操作得到两个结论:(1)圆柱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3倍。(2)圆柱的'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一时引起盲生的议论纷纷,学生再深层次观察对比,得出正确结论。盲生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再吃别人嚼过的东西,还不时迸发新的认识。

3、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盲生由于入学迟,一般年龄在8--14岁之间。我班学生年龄偏大,思维已经有一定深度。记得“圆锥体积”教学时,有盲二学习“平均分”时,要求盲生根据题意把10个钮扣(用一盲生大声说:“我先估算每3个1份,剩下没有分完的,再分别取出2个作为一份,刚好分完。”当他们提出问题,老师应用激励性的言语肯定盲生的求知欲,课后和他们一起探讨。这样老师的一句肯定,就保持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开放的教学方式,利于盲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盲生形象思维十分贫乏,知识结构与实际生活之间有很大隔距。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中,应与生活数学挂钩,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了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在数学中该如何反映。如,长度千米是抽象知识,为了让盲生建立正确的表象,老师让盲生步行1000米的距离来直接感知,体验1000米的长度。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正确的千米表象,同时还可以培养盲生心测距离的方法,(从甲地到乙地的距离);计量单位元、角、分,枯燥的加减练习让盲生感到无聊,不妨让盲生亲自演练“买卖”物品活动,不不仅有助于盲生正确感知钱币,也培养了学生爱惜钱币,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

[1][2]。

高中数学学生能力培养论文

注重运算中的逻辑关系,做到算必有据对于学生的思维培养,则要着重加强学生推导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主要与高中数学的逻辑性是很强密不可分,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要细致研究和发现运算过程中内在的逻辑关系,每一步都要清楚运算的理由,找到运算的依据,养成稳妥的运算习惯,才能有效确保数学运算的正确性和严谨性。同时,数学教学要加强逻辑推理训练,充分利用数学实例,让学生分析其内部的验证关系,并在学生间展开逻辑推理演练,让他们对相关的逻辑关系产生更为明确的认识和重视。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还有一点能力是很容易被忽视的,那就是学生的记忆方面的能力,这也成为提高其它能力的基础和保证。所以,在重视计算能力培养的同时,绝不能轻视他们记忆能力的训练。因为学生的记忆质量直接影响着他们数学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的形成,影响着他们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变通,完整的、有条理性的知识体系更便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形成。鉴于此,数学教师要从下面三点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2.1鼓励学生预习,使其形成初步记忆。

由于课前预习的信息摄入量较大,学生难以完全理解,记忆也不会很清楚。但是,预习却明确了上课的内容,学生能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和模糊记忆去听课,不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还能强化记忆、加深理解。

2.2注重知识的引入和过渡,清除学生的记忆障碍。

高中数学知识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迈进。在教学中就要注重现学知识和已学知识间的关联,通过旧的知识不断把学生引向新的内容,做好知识之间的衔接,从而排除障碍,强化记忆。当然,在此过程中,巧妙的利用类比法、比较法、形象记忆法等特殊的记忆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3加强理解,强化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学生不明白的知识内容,强化记忆也不会稳定而持久。高中数学中大量的公式、概念等都需要准确的记忆,才能够灵活运用。因此,学习高中数学应从数学事实出发,积极探求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建立数学知识架构,用联系的方法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和运用,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其记忆和运用能力。

作为社会个体之间需要交流。甚至人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文化的革新和社会的变革。数学交流除在同学之间交流思想、经验、方法和技巧之外,还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激活学生的思维,作用不可小觑。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3.1加强语言训练,重视数学语言的运用。

语言是文字、图片、语义等的形象表达,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理解深刻、全面,才能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达到语尽其意的效果。因此,高中数学教学需要加强课堂讨论,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生生间的交流。通过讨论,发现自己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其更熟练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其表达水平和认识层次。

3.2以数学活动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数学不仅被广泛运用于计算领域,实用性也非常突出,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应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因此,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可以适当开发适合教学内容的活动或课题,让他们在不可预知的实际问题中,通过交流与合作,不断探索各种解决办法,通过实践加深对数学语言的理解;通过交流,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表达能力;通过实践锻炼,使思想不断走向开放;通过活动,实现课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融合。

创新需要勇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和能力,质疑能够促进知识的发展。能够质疑,才能挑战习惯做法、纠正现实存在的问题,取得应有的进步,因此,质疑是一种能力。高中数学教学更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积极倡导质疑,营造质疑氛围。学生缺乏质疑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或学生理解不深刻无以质疑,或学生存在自卑心理畏惧质疑;另一方面,有些教师或喜欢“规规矩矩”的课堂,不喜欢学生插话,亦或由于课时任务过紧不容许质疑。针对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应采取不同的措施,为学生营造积极的质疑环境。教师要放弃“唯我独尊”的陈旧思想,广开言路,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提高彼此的信任度;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交给他们质疑的方法。对那些敢于提出反面意见或新奇见解的同学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在得到肯定的同时,更大的激发思维潜力,进而培养其质疑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用巨大,学生的数学能力在他们的一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包括运算、记忆、交流、质疑、创新等的多种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将来参与社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

当前全国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不少新的观念和理念。如何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同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问题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一切创造活动都源于创造性思维,作为数学教师应抓住新课程改革这一机遇,努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做了些肤浅的探究,下面就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正确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实现了从具体数学到概念化数学的转变,发展符号意识;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变;从直观描述到严格证明的转变,建立严格的“逻辑思维意识”。在数学思维过程中,观察、比较、类比、推理、抽象、归纳、概括等各种思维形式都在发挥作用,因此在数学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此外,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会变“自主发展”为“自由发展”。同时,大班的教育国情也制约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所以,当前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平衡好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应当在发扬传统教育优势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探究式学习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干预度’,则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留有“余地”

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下,教师只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几乎得不到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担任的是一个“设计师”的角色,即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设计好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加以适当地点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善于营造创新思维的空间。例如,组织课外数学兴趣小组,让学生互相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他们布置一些课题,供学生讨论解决。也可利用活动课,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多种形式的创新思维训练模式

通过笔者的长期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多种形式的创新思维训练模式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良好途径,下面是一些具体做法:

1.巧变概念定义的条件,激发创新意识

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很有必要理清概念的定义过程,对概念的定义提出质疑,是否可以改变定义中的某些条件,诱发创新动机。这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起重要作用。

2.巧变范例的条件,使一题多用,给人以新鲜感,从而激发创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创新思维。

3.推广范例的结论,促进智力探索,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发展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在数学的教与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体现在解题上,更应该鼓励在自行改变条件,推广结论,自行求解的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拓展思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一题多解,激活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广阔性

数学例题对解题起示范性作用,通过例题的学习,可以学习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格式,还可以学习数学方法与思想。一个好的例题还隐含着一题多解,如果能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且有意地思考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那么创新思维能力一定会提高。

1创设创新的气氛和环境

3突破学生现有的思维障碍

从数学学习的角度上来看,高中数学学习与初中数学学习存在较大的差异,不管是从数学知识的含量还是难度上来看,都增加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负担。而在这中情况下,高中数学教学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在数学思维上的障碍,无法使学生对高中数学产生准确的感性认识,使其对高中数学中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及演绎等各种基本思维方式的运用形成一点障碍,进而影响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数学思维上的障碍使高中数学失去了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学意义,更影响了对学生自主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消除高中生进入高中数学学习时所形成的数学思维障碍,数学教师应当在起始教学当中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详细的了解,在进行高中数学新知识讲解的时候,依照学生在数学认知方面阶段性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在数学知识认知水平上的差异性,强调并发展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动意识,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数学教学中思维方式的教学,指导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利用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通过解题教学的方式来消除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思维定式和思维障碍,逐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新方式。

4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创新学习

学生有潜在的发现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学习数学,这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共识。课程标准指出:“现代技术的使用将会深刻地影响数学教学内容、方法和目标的改变。”因此,在数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猜想论证、探索与推理、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解决、计算与检验等,以加深对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信息资源引入常规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总之,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体操,数学问题互相联系.一题多解、多题一解,转变观察问题的角度,它必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养成创新意识的主要渠道.作为数学教师,则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理念与时俱进,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我们的教育目标,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到课堂中,让我们的学生不光会继承,更能发展创新.

高中数学学生能力培养论文

创新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我国站立在世界列强、屹立在民族之林的保证。我国的数学教育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却存在普遍落后的现象。教育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尤其在我国处于一个转型期的关键时期,更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出一批将来社会的栋梁人才。因为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成为了课堂上教学重点的重中之重。从数学课程来分析,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对既出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应用数学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部分能力成为了高中数学教育中必须抓重的部分。为了达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们在课堂上不断的设立问题,打开学生们的大脑,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培养创新能力。本文将就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论述。

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觉的用创新的思维、用多种角度来解决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变化,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理论方面实现创新的同时,注重实际的运用,使学生习惯用创新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1)鼓励提问和质疑,培养创新的行为。所有的创新,离不开对事件本身的质疑。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才会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高中数学知识的教授对学生而言本来就存在很多难以接受的点,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对命题和真理大胆的质疑,而不是用搪塞的方法把学生的创新苗头给掐死在摇篮里。用宽容的态度,用引导的方式来处理学生们的提问和质疑,尝试一题多解的方法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用对命题真理推演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发现和分析能力。通过这些,能有效的使学生们自觉的思考问题,形成自我主动性的创新,也就是潜移默化的培养出了创新意识。

(2)构建新型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和学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创新意识的养成离不开互动性的氛围,应该给予学生们主动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所以课堂气氛的营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和学生们进行互动,多提出问题,把自己定位成问题讨论的参与者,和学生们一起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学生们的理性思维问题,给予充分的帮助,让学生们体会到课堂的温馨,才会促使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去共同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的教学模式也在一直发生改变。而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所以在多变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社会的需求。

(1)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高中的数学学习不应该知识简单的接受和模仿,还应该多多自主探讨,尝试合作交流,培养自学的方式。多样性的学习,能放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实现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放开手脚,给予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形成了自主学习,就形成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再结合平时课堂上正确的引导,这种自主思考能力能很快的转变为创新能力,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财富。提倡探索性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扮演一个传授知识的角色,而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利用数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辅助教学手段,给学生们提出问题,一起进行探索性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理论知识和其他应用科学结合在一起,不断的为数学的教学注入活力,探索式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善于合作的人,才能更适合社会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避免学生一个人去面对问题,而是多方共同讨论,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取长补短,形成了自主的学习,能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我的改善,这样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利用解题教学方式。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在于使学生们发现问题的本质,更注重的是使学生们自主解决生活的问题或者学术上的难题。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基本掌握了理论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解题的技巧,从多个角度来看到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应该避免说教式教学,应该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从所学的知识中自主进行验证,这样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还能使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拓宽,提高创新能力。

(3)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学科的创新教育。数学是一门活学活用的学科,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形成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套路,最后形成一般规律。所以在这其中,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采用研究性教学。4.结语当下最普遍的教育方式便是从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出发,引导学生耳朵理性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利用高中数学独具的魅力和问题解决的多样性,促使学生们自我创新意识的进步,在高中数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们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新时代的社会人才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关键之一。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将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

创新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应以教学的创新去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我们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会是一句空话。

在教学中,必须要打破过去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观念。切实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研究学生,找到学生的“引爆点”。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创新。

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基础。有了兴趣,才有了探究的动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数学新知时,可通过引用一些典型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讲授过程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背景: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十七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见右图),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兴趣,由此引发了其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就会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课的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差异,使他们感到“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威严,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不会有被同学取笑的苦恼,可以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探索、创新,大胆地质疑,发表自己的想法”。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创新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就是质疑、释疑的过程。教师要平等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问题,释疑解惑。当我们上完一节课后,学生可以在心中画一个句号,带着一种满足感走出教室,也可以让他们产生新的困惑和问题。并非是将疑惑全部解决,而重在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提问题,这正是课程改革的意义所在。 “学贵有疑”教师启发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先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然后由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答案,这种教学一反传统的灌输,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激活了学生的兴趣。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对习惯的通行的观点提出异议。鼓起勇气,拿出胆魄,大胆质疑,努力创新。

五、在例题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创新。

1、一题多解

在数学教学中,对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尤其要注意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地延伸出相关性,相似性的新问题,以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例如:关于x的方程xtx2有解,试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求学生不同的解法,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进行变题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解法三:令y1xt,y2x2,则把问题转化为两个函数有交点时,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通过数形结合来解决。

学生思维活跃, 一题多解, 竞相发言, 课堂高-潮迭起,解法的多样性,能促使学生思维灵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师应从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一、创新能力及其特征。

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

(一)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能力的培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地发现机会。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

2.讲究问题呈示方式。

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二)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能力是关键主体能力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能力,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能力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学生主体能力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成为关键。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应提倡如下做法:1.允许“插嘴”创新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提问。插嘴是一种特殊提问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时候,正是他触发主体能力,积极思维探讨,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维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插嘴”,勇于质疑,师生合作,探求真知。无论课中、课后,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义,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

2.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脑手二者的相辅相成,能使大脑左右两半球趋于阶同活动,使两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充分发挥并结合,这对激发主体性,培养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大的,“心之官则思”。思维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是十分重要的。

3.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现在不少学校,课程从早到晚,作业又多得做不完,试问,学生还有什么主体性可发挥,有什么时间去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教育应以丰富多彩的课外话动为载体,离开了时间的保证,又哪里去寻找这样的空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扎实抓好课堂实效,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科学运筹,高效利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自愿性、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拓宽教育领域。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向社会实践求新知,延展学习空间。

陶行知曾说:“测造需要广博的基础。”只有节余了时间,解放了空间,学生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

(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常言说:“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

初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我国国务院召开了第三届有关教育工作的工作会议并且在此会议上重新确立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重视素质教育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现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针对初中教育阶段我国坚持的科技教育的方针政策没有改变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是我国教育界最为关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在初中推行科技创新教育政策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应该明确在初中推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其次研究分析现阶段我国在初中推行科技创新政策的现状最后总结出可以用来提升这一素质的有效的策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社会的进步都是科技创新发挥作用的结果。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这些科技创新的发明成果,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建设速度,传递了我国的精神文明,指引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在科技创新领域勇攀高峰。在国外,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带动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各项科技创新成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为人类向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其他发达国家的影响,只有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建设人才,才能保证我国在科技创新中的竞争地位。由此看出,科技创新在任何时代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重视科技创新,是任何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须条件。

在我国的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过于繁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初中阶段,除去北京等特殊地区以外,学生的周末放假时间一般都从周六、日缩减到周日,假期减半,学校课程安排却越来越紧密;即使在周末假期,学生家长也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强行为家里的孩子安排课外学习辅导班。这些行为导致了学生的自我学习时间缩短,另外,休闲时间被占用,也使得学生逐渐沦为学习的工具,把学习作为一项自己与生俱来的不可违抗的使命,失去了对学习应有的热情和思考,初中学生动手的时间被动脑的学习时间占据,失去了对于学习之外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我国教育问题的出现,教育侧重内容的偏差,也会导致创新性科技人才的缺乏,不利于我国发展科技创新能力。

2.实验性、探究性课程的缺乏。

上文提到,我国初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占用了娱乐休息的时间,根据“劳逸结合”的理论,如果因为学生专心于学习而失去了娱乐活动的时间,学习效率会降低。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发育都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学校和家长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理应照顾和关心学生的心理活动。一味的学习耗费了过量的脑力劳动,学习所有的时间占去了学生动手的时间,动脑过量和动手不足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下降。身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单位,各中学对于升学率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学校单方面考虑自身的名誉问题,忽视了初中学生的能力的全方面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了达到教学要求,学校文化课和自习课的设置过多,极少数学校为了培养出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探究性课程。实验课作为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建立自主探索精神,这些课程的设置缺乏会导致学生基本程度上动手能力的丧失。

1.提高学校和家长的认同感。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的来源主要是家庭和学校,所以,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执行者,首先必须要认识到培养孩子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国范围内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的实施,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然而,与此同时加大了我国国内的就业压力,家长和学校把学术成就等同于学生的将来就业保障,忽视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对此,家长和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应该提升自身的意识,加强自我素质的修养,只有这样才可以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性问题,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追求学习成绩,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灵活的头脑,培养科技型人才,培养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和想法,并且在必要时提供帮助。家长和学校负责人应该树立科技和创新意识,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尤其在21世纪,掌握科技的一方往往占有各个方面的话语权。所以,家长和学校树立对于初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认同感,是对初中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关键和前提。

学校对于在校生的教育主要通过课堂进行,而在初中学术性课程的中间,安插具有科技创新性的'课程,也会使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得到缓解。对此,学校课程设置负责人应该根据各个年级不同的课堂需要,恰当地设置实验课、探究课等,对于课程的任课老师,也应该选用本身赋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任课老师进行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课程内容设置应该尽可能联系课堂的相关内容,比如课堂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物理实验,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加深知识点的理解。第二,课堂使用的教材和工具能够在学校内部找到,这样可以在兼顾教学目的的基础之上,节约学校的采购费用。第三,课程主题的选择应该反映学生的兴趣、愿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课程的主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能够启发学生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课程设置的价值。第四,任课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交流,只有做到了这一点,问题才能得到彻底地讨论,讨论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定期邀请科研创新的先进人物做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于科研创新的认识和兴趣,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优秀的榜样。

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理应来自于实际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科技创新的灵感也应该来自实际生活。牛顿因为下落的苹果开始思考,最终才得到了万有引力,所以作为一名初中生,一定要重视生活中的细节,对于未知的问题应该主动思考,大胆动手实践。在现实生活中,不止要专心于学习课本知识,也要留心观察生活,保持一颗好奇心,积极探索,动手实践,注意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培养自己良好的思考习惯。树立科技创新意识,理性平衡好学习和思考,积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大胆探索,才可以成为一个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有用之才。

总之,现阶段我国初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而提高初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工作任重道远,这需要家长和学校等各方齐心协力,共同为初中学生打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除此之外,初中学生也应当严格要求自己,立志成为科技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鄒道生.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素质[j].教育与职业,.

[2]陈军,阮俊华.以科技活动为载体推进创新教育[j].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小学的美术教学提倡是“看画”或“临画”为主要教学方式,而获得的结果也是以“相似”为最终获得的结果,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接下来,我们探讨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与根本。《美术课标》也明确指出: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作为小学美术教学教师应该深刻领会《美术课标》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把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美术教育的出发点,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基础,积极挖掘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广大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全面体察美术的艺术感,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创造的激情,从而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当前,小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存在积极性不高,一遇到困难与挫折就会心生畏惧的表现。一方面是小学生他们受年龄与心理双重因素的正常制约,造成他们情绪不稳定,往往起伏不定,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给他们的任务时,由于不能够有效反映他们自身的生活主体性表现活动,容易造成他们失去信心,更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爱好。如:教师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绘画,通常是让学生“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方式进行,这样极容易导致小学生失去兴趣,枯燥、呆板的教学方式,会造成学生误认为美术课就是单一的模仿“画画”,并不需要进行思维的反思,一方面扼杀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还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种呆板、陈腐的艺术教学方式,学生由于反复枯燥的模仿,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会造成学生越来越不喜欢美术教学。真正的美术教学,“美术”与“创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是美术教学的真谛。

1.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长期以来,小学的美术教学提倡是“看画”或“临画”为主要教学方式,而获得的结果也是以“相似”为最终获得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是前文提到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发挥,学生的灵感也会在“临摹训练”中逐渐泯灭。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临摹是教学的一种方式,也是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完全的临摹就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那么在临摹教学中,应该强调以学生个体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思维特性。如,我们在教“小鸟”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临摹一幅画,然后当学生临摹好以后,我们给他们放一些短视频或者给他们听一段大自然的各种鸟叫声,这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在临摹的画上进行再创作。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大胆尝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也增加了课堂的活力和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与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打下了基础。

2.改变评价方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教师应该保护好学生,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当前,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作业好坏评价依然是一个重要过程。过去,教师在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时,通常会以“像不像”作为作业的评判标准,这样无形中就会扼杀学生创新,导致更多的学生不敢进行画的创新。因此,需要改变这种评价方式,对画的评价方式应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表现。勇于发现学生作品里面的“闪光点”,并给予高度的表扬和肯定。哪怕是画中的一块色彩、一根线,只要有着学生的思想表现,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让学生对自己的画充满信心,引导他们培养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以便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逐步培养其创新能力。

3.走出美术课堂,开阔视野。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的气息,而是欠缺被发现的一双眼睛。小学阶段作为培养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增强创新能力的阶段,美术教师除了教会他们应有的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教会他们自己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融入大自然环境里面。教师尽量多带学生走进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多亲近一下自然,多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这样让他们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是他们学习的对象。例如,在教《走进春天》一颗时,学生通过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比较四季的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开阔自己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用画笔绘画出来春天里的所见所闻和喜欢的事物,这种轻松、活泼又充满生活情趣教学方式,会无形中增加学生的爱好,提升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俞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作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06).

[2]段君友.浅谈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小学美术教学[j].中国新通信,(14).

[3]彭一邶.小学美术手工教学思路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6)。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