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论文大全(18篇)

时间:2023-12-13 16:39:02 作者:翰墨

人力资源部门在组织中的职责包括招聘和筛选合适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员工的能力和潜力以及管理和维护员工的关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人力资源管理书籍,希望能够拓宽大家的管理视野。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奖励管理论文

所谓绩效奖励管理,是指员工的薪酬随着个人、团队或者组织绩效的某些衡量指标所发生的变化而变化的一种薪酬设计。企业通过绩效奖励管理,使得员工薪酬的一部分随企業的经营状况变化而有所升降,以此达成战略目标、强化组织规范、激励绩效以及认可员工的贡献的目的。

2.1 分配中存在不公平性

在生产部门的绩效额度分配中,未考虑岗位责任、劳动技能、工作负荷、环境条件等因素,只根据人数、职务数和获中级职称人数、岗位分数进行额度分配,即单位中聘任行政职务多、人数多、获聘中级职称人数多的单位,则绩效奖励额度高,人均水平高,反之则少,造成了部门间的不公平感。

2.2 缺乏科学合理的分配依据

由于缺乏一套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使得行政部门和生产部门管理人员在分配绩效奖励时缺乏依据,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员工的绩效,因此也不能将这一结果与最终的报酬挂钩,不能确保在同等条件下,绩效优秀的员工所获得的绩效奖励超过绩效不佳的员工。同时由管理者决定包括管理者在内的部门绩效奖励的分配,恶化了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造成人均水平较高,但是员工满意度低的现象。

2.3 绩效奖励与企业生产经营成果脱钩

目前绩效奖励仍未实现浮动管理,使得绩效奖励未与企业的经营成果挂钩,没有形成员工的目标、部门的目标、企业的目标的统一。使得绩效奖励缺乏针对性,意图不明确,不能发挥绩效奖励强化组织规范,激励员工调整行为,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

3.1 确定适度的绩效奖励总额额度

绩效奖励额度占员工总体薪酬额度的比例以多少为宜,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是,并非比例越高越好,比例越高激励越强但是安全性差。综合分析企业的企业特点,属于服务性行业,因此目前占到近50%的比例已基本合适。

3.2 制定绩效奖励总额的分配依据,消除总额分配上的不公平感

薪酬的公平性对于员工的绩效激励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企业所提供的报酬没有达到员工公平性的要求,则员工会采取对企业不利的负面行为来试图找回公平,这对企业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无论是企业的基本薪酬的确定,还是绩效奖励计划,都必须注意在全体员工中保持公平性和一致性。

由于企业刚改制,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还较为薄弱,尚未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因而无法得出与员工实际绩效较合理的绩效评价结果,绩效奖励的发放也无法与之直接挂钩。在此现状下,为尽可能确保绩效奖励分配的公平性,应客观看待企业注重资历和职务的`现实,采用目前员工较为认可的岗位薪级工资做为基础进行绩效奖励总额上分配的主要依据,较为合理。

从整个薪酬体系上看,目前企业的薪级工资已在静态上从岗位责任、劳动技能、工作负荷、环境条件等因素上合理的划分了员工的基本薪酬水平,是员工心理上较为认可的、对各岗位之间的价值评价。用此法分配的额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生产单位与机关、各生产单位间的不公平感,同时也基本解决了人员的调动,职务职称变化引起的额度变化问题。

3.3 各部门绩效额度的具体分配方法

在缺乏一套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的情况下,的确难以完全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员工的绩效,为确保在同等条件下,绩效优秀的员工所获得的绩效奖励超过绩效不佳的员工,现阶段,企业的各部门应以此为方向,结合单位实际,逐步开展绩效考核,把握好实施要点,探索完善绩效奖励分配的方式。

企业在当前阶段,各部门应依据自身业务特点和落实到各部门的各项经营管理目标,制定适合本部门的管理细则,在相关政策、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制定尽可能详细的考勤和考核等相关规定,并明确奖励惩罚的标准,使员工明确相关管理政策和分配政策,做到公开和透明,以规范员工的行为,强化员工的工作动机,达到促使员工尽最大努力完成工作,保持良好绩效的目的。除了各部门直接进行绩效奖励分配外,对于业务较为复杂的部门,可以采取将绩效奖励包干额划分到班组的方式,由各班级制定自己的绩效奖励分配办法。

由于企业由于考核体系不成熟,较为实际的动态管理绩效奖励的办法是,首先探索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挂钩和与个人的绩效挂钩的有效方式。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中选取较为具体、及时、可衡量且覆盖面较大的指标,在可分配的总额范围内,依据上年生产情况,对各部门的绩效奖励包干额制定相应的浮动管理的方案;各部门在每月绩效奖励包干额的额度下,可再层层包干到各班组,由各班组制定绩效奖励与员工业绩考核结果挂钩的方法,以此实现绩效奖励的浮动管理,并不断加以完善。

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是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企业战略规划能够有效执行的制度保障。战略规划、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约束构成了企业经营发展的内部良性循环体系。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探索建立科学、实效、可操作的有效绩考核和分配制度,是长期持久的任务,因此企业在进行绩效奖励管理改革的过程中,不应急于求成和盲目追求过高目标,要循序渐进,标本兼治。目前,企业应尽快着手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在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尚不成熟阶段,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确保公平、公正,采取过渡性绩效奖励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把合适的奖励用于合适的业绩、合适的人才的合理的分配方式,以尽可能发挥分配制度强化企业规范、激励员工调整行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的作用。

[1]唐现杰,孙伟明.国有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5(1).

[2]康秀梅,孙多娇.经营管理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7).

人力资源管理在医院人事管理中的意义论文

摘要:在医院管理中,人力资源成本是成本核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决定医院工作岗位设置的关键。与一般的材料成本及其他成本不同的是,人们是将人力资源成本作为医院的一项重要资产在进行管理,而非普通成本,在核算时也不是以成本的高低为衡量的依据,而是合理或不合理、以及适当或不适当。本文通过对当今医院人力资源成本的现状进行阐述,进而分析和探究了人力资源成本的意义和核算的内容和方式,最后通过分析所得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成本核算的控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对医院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医院管理;人力资源成本;成本核算。

一、医院人力资源成本的现状。

医院是一种提供特殊医疗服务的组织机构,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本便是人力资源,其中产生的相关成本,被称为人力资源成本,被分为货币或实物类成本和非货币性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作为医院管理中的重要资产,主要存在的现状问题为:首先,医院的骨干人员成长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除了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之外,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和相应的业务执业资格取得都是高级医护人员的必经之路,这就使得医院在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上出现投资期限较长,成本费用过高的现象。其次,医院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较大,医护人员容易受到较多的主观因素影响,当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出现不当或不合理时,人才流失的情况便会加剧,如此一来,医院人力资源投资所带来的收益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也变得更加明显。最后,人在学习过程中,越多的知识积累,接收新知识的速度越快,能力表现也就越强,当医护人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医院投资人力资源的边际成本便会开始减少,而其为医院所带来的收益则会开始增长,从而出现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呈反比的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在医疗市场竞争逐渐白热化的形势下,医疗人才成为了医疗机构的一项重要资产,同时也是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特殊武器。医药人才是指在医院所掌握的现有人力资源中那些预计可以为医院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的一批人。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在医院的会计核算中,人力资源往往不能作为一项明确的资产名列于财务报表之上,但其为医院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却从来都不容小觑,医院也已经将人力资源默认为自身发展中的重要资本。然而现实中,人力资源成本的考核与评价,与其他成本越低越好的的常用标准并不一样,它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限度,过高的人力资源成本会使医院的经济收益受到损害,而过低的人力资源成本则会使医疗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因此,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成本核算与控制是保证医院良好发展的关键途径。

三、医院人力资源成本核算。

1.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内容。

现今医疗机构中的人力资源成本构成内容分为:获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和离职成本四类。其中,获得成本是指医院在招聘、选拔和录用医护人员时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已被录用人员和未被录用人员所产生的费用都被称为获得成本;开发成本是指医院为员工提供的如定向成本、脱产培训成本、在职培训成本等为满足工作所需或增强现有技能而产生的成本费用,同时,工作人员为参与培训使得工作效率受到影响和耽误所产生的机会成本也应被考虑其中;使用成本,即医疗人员的工资、奖金和保险等常规化人工成本,但是当期员工的劳动所创与医院的当期利润并不能完全挂钩,使得医疗人员的劳动具有一定的递延特性;离职成本,则是指医院医疗人员的离职或退休所造成的安置费和空职成本等费用,在成本核算时,安置费和补偿费等可以清晰反映于会计中,而空职成本却无法得到明确表达。

2.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方式。

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方法根据计量基础的不同可分为: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三种。但在目前的会计环境下,历史成本法成为了医院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当无法取得历史成本资料时,重置成本法便成为了备用估价选择。具体说明如下:历史成本法是通过对人力资源在获得、开发和使用方面产生的实际费用来进行计量核算,具体施行方法为,将招聘、培训和开发等人力资源费用支出作为医院的投资,归集分配于各个职工的个人成本账户中;当员工离职或退休时,将其成本按常规摊销模式进行摊销,并与员工离职时的支出共同记为费用;当专业技能和知识需要更新时,将旧的成本费用记作资产损失;同时,人力资源成本核算人员需要定期向医院管理人员报送动态报表。重置成本法是指按照当前重置人力资源会出现的牺牲来进行核算的方式,包括个人重置成本和职位重置成本。其会计程序表现为,计算医院现有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记为“人力资产”账户的期初余额,和“人力资本”账户的登记一一对应;之后对人力资源的成本变动按照历史成本法的方法做反映;员工离职时直接对冲“人力资产”账户和“人力资本”账户中的金额。机会成本法是通过核算医院员工因为从事目前岗位的工作,而放弃或耽误了其他工作的机会所产生的成本来计量人力资源的方式。具体情况有多种,例如见习医师因为参见培训所降低的工作效率,主任医师因为培训新人所减少的工作业绩等,都是机会成本的构成部分。

四、医院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的控制。

1.合理设置员工岗位。

冗杂的岗位设置是影响员工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加医院作业成本的主要因素,因此,为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医院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合理设置工作岗位,针对员工的专业、技能、特长和能力的不同,为其安排不同的工作岗位,让他们尽可能地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特点,以最少的人力成本为医院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2.健全绩效管理体系。

在医院的管理活动中,加强绩效管理,充分调动起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是开发员工在工作中的潜能,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有效方式。医院将有效沟通作为管理前提,让员工参与到绩效管理活动之中,让员工和管理者积极主动地为健全医院绩效管理体系献计献策,保证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了资产利用率,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

3.建立薪酬管理体系。

薪酬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医院的岗位设置密不可分,岗位的不同,所应支付的薪酬不同。市场上薪资的平均水平和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是建立薪酬管理体系的首要考虑因素,同时,医院这种特殊行业的特性、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技术的难易程度、以及员工的薪资期望,都是必要考虑因素。总之,薪酬管理体系要在以吸引人才、留下人才、保证医院成本为前提的条件下建立的。

4.完善医院用人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实行竞聘上任的用人方式,积极改革职称制度,深入和完善医院的分配和奖赏制度,对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聘期制,完善医院的用人机制,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其最大的效能,为医院带来最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黄少瑜,丁燕芳,刘穗.成本核算中人力成本的研究探讨[j].现代医院,(05).

[2]林嘉滨,汪耀,林钧才.试论医院人力资本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07).

[3]冯强.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17).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论文

只有采用科学、高度战略管理体系,才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的指导与控制,才能够促进企业更加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薪酬管理也一样,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进行支撑。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对于操作性较强的环节,必须始终坚持务实原则,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制定长期目标,避免出现盲目进行薪酬分配或者改变薪酬制度的现象,保证企业制定的薪酬管理体系能够与企业的未来发展、生产以及组织有机结合,然后再根据企业的特点对薪酬管理进行建设和实施,这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创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制。

绩效考核体制是完善薪酬管理的前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创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利用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体制对薪酬管理的公平性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将企业的具体状况与绩效考核体制进行紧密结合,重点对企业职工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等进行评估与考核,同时还应该全面分析市场劳动价值的变化状况,及时地对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薪酬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保证企业职工的薪酬与实际价值相匹配,让薪酬管理体制更加合理、透明、公正。

3.合理设置企业岗位。

如果企业岗位设置不合理,长此以往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造成大量人才的浪费或者流失,并导致企业的薪酬管理出现问题。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当前的状况,利用调查、观察以及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企业的岗位设置进行分析,并始终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保证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并且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薪酬,即取消人人工资平等的薪酬管理方式。对于对公司贡献大的员工,其职位越高,薪酬同样相对较高,这样能够激发在岗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人本管理是企业薪酬管理的核心内容,逐渐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方式,能够通过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来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让员工参与进来,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特别是企业能够吸收更多的高级人才,采用激励式的薪酬管理机制,为员工提供便于其发挥自身才能的制度空间,让企业的所有职工都能够参与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才能,进一步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人性化薪酬管理已经逐渐地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点内容。

二、结语。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必须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将薪酬管理应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亚楠单位: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炼铁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策略论文

引子:整理资料的时候,偶然发现本科时写的双学位论文,借鉴了别人的很多东西,视角还是很超前的,当下很多企业人事部地位很低,因为把它只看做招人、用人、薪酬设计、绩效考核的工具。其实不然,人事部应从企业战略高度看,它的核心应放在育人和留人的层面上,而激励正是这一核心的一个因子。

前言。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

【1】其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员工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直接影响企业绩效。有关研究表明,如果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那么他们的潜力将发挥到80%–90%,其中50%–60%是激励的作用。科学的激励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营造良性竞争的企业文化。而在通常情况下,困惑管理者的是如何才能做好这一激励工作。

本文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要做好激励工作,首先应该从人性的角度、领导者的角度、组织的角度和整体性思维的角度去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

人性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人性的探求也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诚如巴纳德所言“我尝试着绕开这些问题,把他们留给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争论这些问题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去解决。但我很快就发现,即使我们能够避免对他们作出明确的解答,却无法绕开它们。”

【2】事实确实如此,管理学须臾离不开对人性的关注,作为企业管理者对人性的认识也至关重要。以下便从人性的假设、人性的本质、人性与激励三个方面分别谈论这一问题。

(一)人性的假设。

关于人性的假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在中国古代,有“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根本对立的人性理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认为,人是“性本善”的,可以通过“教化”而使之遵从统治者制定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使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符合礼仪规定,在统治方式上主张“德治”和“仁政”。相反,商鞅、荀子和韩非子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他们的法治主张。

在古代西方,柏拉图认为人的本质是由其灵魂决定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即情欲、理性和意志,人的理想状态应该是灵魂三个部分的和谐一致,有理性控制一切。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学说的继承者和集大成者,他认为人性是其灵魂的表现,对大多数人来说,人更接近野兽远离神灵。多数人生来愚昧、懒惰、贪婪、残忍。同样,马基雅维利也明确的指出文明人一定是肆无忌惮的个人主义者。他说:“人都是忘恩负义的、易变的、奸诈懦弱的、趋吉避凶的、贪得无厌的。”

【3】在现代管理思想中,对人性的假设先后出现过“经济人”、“社会人”和“文化人”等几种主要的人性假设。这是从人的社会属性的不同侧面对管理中的人性进行的概括。“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念。在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斯密看来,自利的动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人们正是怀着这种自利的动机去从事经济活动的,但活动的结果却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在管理领域,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官僚机构理论正式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社会人”假设由早期的行为科学学派即人际关系学派代表人物梅奥等人提出的。梅奥通过对霍桑实验的理论总结,发表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类问题》和《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著作,提出了“社会人”的观点。梅奥认为:第一,不能把工人看成单纯的“经济人”而要看成“社会人”,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以外,还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因素,这就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第二,工作条件,工资报酬等不是影响工作效率的第一因素,工作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取决于上下级之间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第三,与“正式组织”相伴而生的还有各种“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以人们的社会情感为联接的的纽带而结成的自发性的群体,他有着特殊的惯例和倾向性,无形的左右着人们的行为。“社会人”假设揭示了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把对人的认识又推进了一步。

“文化人”假设是在信息社会初见端倪、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网络化技术发展迅速、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企业竞争力的迅速增强,许多学者开始对日本企业的管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促使日本企业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而是日本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人”假设的基本观点是,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产物,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正如斯皮罗在《文化与人性》一书中所说:“由于人类行为是由文化决定的,由于文化的变化很大,所以对人性所下的唯一正确的判断是他的可塑性很大。”

【4】在“文化人”假设视野里,管理就是“一个合作的群体,将各种行动引向共同目标的过程,但每个群体行为都要受价值观的支配。”

【5】这种理论强调,作为“文化人”的员工,是具有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理想人格以及具有荣辱感、责任感、使命感的主体,他们思想深处积淀的文化定势始终发挥着潜在的作用,制约着他们的观念和行为。

(二)人性的本质。

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还是“文化人”假设,都只是对人性的片面认识,而并没有真正揭示出人性的本质。

事实上,人性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性的现实性,二是人性的具体性。

就现实性而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对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社会条件出发,研究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和历史的人性。人的现实本质是社会关系,而个人独特的实践活动则形成自己的个性本质。“现实的人”总是历史发展的人,任何社会必定表现为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会有不同的发展状态。

“现实的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他们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影响。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即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怎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生产的物质条件。”

【7】现实的人不仅是进行物质生产实践的人,而且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所以现实的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人。

就具体性而言,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也就是说人在需求方面物质满足、社会关系满足、和精神满足是同等重要的。物质满足是基础,社会关系满足是生存必须,精神满足是更高的追求和境界。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这一理论认为只有当每种较低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才能进入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说,人性是具体的,其基本的自然属性,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保障,才能向更高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即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迈进。

因此,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和具体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的激励也应从人性的现实性和具体性出发。

(三)人性与激励。

前面讨论了人性的假设和人性的本质,作为一名管理者,除了必须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同时还要认识到人性与激励的关系,从人性的角度激励员工。

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实践中,一方面,不能单纯的从人性假设的角度出发片面地以经济人(或社会人或文化人)的角度实施激励;另一方面要从人性的本质出发,从具体性和现实性出发,既要从物质方面考虑激励,如通过物质奖励、补助、福利、奖金等方面激励员工,又要充分考虑人的精神方面的激励,如对人的关爱、支持、赞扬等方面激励员工。

在具体操作上,既要建立公平、合理、量化的绩效评估体系,确立平等的激励标准,又要制定合理的薪酬战略,适当提高薪酬总水平,既要实施精神激励,满足员工从物质到精神升华的需要,又要给员工成长的空间和自我实现的空间。总之,真正让员工感受到一种对人的管理、为了人的管理、依赖人的管理、以合乎人性方式进行的管理和以员工为评价主体的管理的人本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和激励方式才能真正的有效用。

“领导”是一种以权力为基础,影响组织成员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和活动。

学者们对领导的定义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人把领导的实质看做是一种追随关系,认为正是一些人需要和愿意追随某个人,才使得他成为一名领导者;有人把领导看做管理人员指导和影响其下属的行为以符合其职务的原定计划,同时注意和了解他们在按计划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还有人把领导看作是某个人对一些人进行影响以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更有人把领导看作是一种用以实现人们的目标和愿望的手段和能力。

不管怎样,领导在整个企业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领导对下属的激励作用更是不容忽视。以下以领导为视角从授权与激励、公平与激励、形象与激励三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一)授权与激励。

所谓“授权”是指在企业内由上而下分派任务,并让他们对所要完成的任务产生义务感的过程。所分派的任务可能是制定决策,也可能是执行决策。当然,分派的任务是实施一项已经制定的决策,并且所授予的权力本质上对全局没有影响时,称其为“授权”。

授权意味着领导对下属的信任和对下属能力的肯定,合理的授权对下属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从授权的合理性来说,一方面,领导要大胆地放权,支持、鼓励并激发下属的潜力,使下属具有参与权、商量权及决定权,让下属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这样才能激发他的动力;另一方面要做到量才而用、合理公正,否则容易导致下属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偏离激励预期。

需要注意的是,领导者向下属授权时必须准备好承担可能由此而产生的一切风险,授权绝不是为了推卸责任。此外,任何一经授予下属的自主权都不能超越上级授予他自己的职权范围,这样他才能在必要时站出来承担责任。同时,在引导下属作为群体和个人进入决策过程之前,领导者必须仔细考虑在授权下级后还应不应当参与决策,他首先要弄清自己继续参与是否有利于解决问题,有些情况下领导者最好彻底放手,不要在授权后再加干预。但一般说来,领导者和上级经理总可以对决策有所贡献,所以不必故意绕着走,只是这时领导者最好只扮演一名普通成员的角色。

总之,只有这样的授权才能真正地激发下属的活力和创造力,使下属不断地发掘其潜力,尽职尽责并作出不菲的业绩。

(二)公平与激励。

对领导者而言,加强企业的公平管理能创造一个和谐的企业环境,同时能增强员工的公平感、增强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员工公平观是影响和决定员工公平认识、评价和行为倾向的内在观念系统。它是稳定的认识和心理倾向,制约着员工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公平判断和公平感受,进而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和业绩产生影响。一个公平的环境下可以有效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它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其实,不仅在报酬方面是这样,在其他方面如任务分配、工作评价等方面也是这样的。因此,作为领导者在对员工激励方面,一定要让员工有一种公平感。一方面要把员工当作一个平等的主体,不是当工具,当简单的生产要素看,而是把他当作一个有他的文化背景、有价值观、有需求的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把领导的欲望强加到员工身上;另一方面,要进行合理的人才资源调配,创造新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在一种公平的工作环境下工作;再者,要帮助员工正确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投入和收益比,公平的对待员工,尽量在组织内部做到过程和结果的公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领导的激励作用,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三)形象与激励。

这里的形象是指领导者的形象,所谓领导者的形象,即其素质、能力、水平、威信的综合表现,是一名领导者气质、精神、信誉及其基本价值观念的反映,同时,也是员工对领导者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

一个具有良好形象的领导者,由于此种威望而必然会影响和激励下属、吸引下属追随自己,通过和自己的亲密合作干出不菲的业绩。相反,一个形象差的领导则会不断拉大与下属的距离,最终会使整个团队分崩离析。

领导者的形象主要有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内外形象都能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

内在形象是指领导者所具有的特质。有的学者认为其特质主要包括智力水平、男子气、适应能力、支配能力、外向特性和自控能力等。而有的学者则倾向于尊崇智力水平、自信心、决心、正直和社交能力等。戈尔曼主张,“有效的管理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即情商是早就领导者的关键因素,它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认知、社交技能等。”

【8】事实上,就领导者的内在形象而言,真正能够对下属起影响和激励的主要有:行业和专业知识、在公司与行业中的人际关系、信誉与工作记录、能力和技能、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因素、进取精神等。

【9】个人魅力型的内在形象,会使下属敬重、佩服、服从并积极地追随领导者,对下属的行为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领导者的外在形象则主要指领导者对人和对事的关心行为,这主要是从领导者行为角度而言的。领导者的行为对员工的激励至关重要,领导者要做到自生廉洁、公正不偏、不任人唯亲,要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尊重支持下属,对员工所做出的成绩要尽量表扬,要注意与员工的情感交流,使员工真正地在企业的工作得到心里的满足和价值的体现,这样才会激励员工不断地努力、进取。

组织是一种复杂的,追寻自己目标的社会单元。管理学家巴纳德对组织下的定义是:组织是一个下协作的系统。巴纳德指出,一个协作系统是由许多个人组成的。但个人只有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之下,同其他人协作才能发挥作用。个人对于是否参加某一协作系统(即组织)可以做出选择。他们的这种选择是以个人的目标、愿望、推动力为依据的。

【10】由此可见,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在人力资与管理中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以下便以组织为视角从目标与激励、学习与激励、文化与激励三个方面论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

(一)目标与激励。

明确的目标是走向一切成功的起点,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即进行目标管理。这一概念所表达的是这样一种管理原则:使个人的力量和责任心充分发挥出来,使人们的注意力和努力指明共同的方向,建立起协作关系,并使个人目标和公共利益相互协调,使组织各项活动都围绕目标的实现而统筹运作。

【11】对组织而言,目标是组织发展的持久动力。明确的组织目标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才能使组织中的个体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方向,才能有利于组织中个体间的交流和沟通。

值得注意的是,组织目标必须在组织成员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太高太远的组织目标不仅不能对组织成员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使组织中的成员感受到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在行动上背离组织目标,影响整个组织的发展。

因此,通过目标激励员工,首先让每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有机结合。管理者应与下属进行沟通,使职工理解个人目标与组织的关系。其次,使用图表引导目标。图标是一种引导个体目标向组织目标迈进的最佳途径。因此,管理者要善于使用图表来反映组织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此来吸引和引导员工向着明确的组织目标去努力。再次,让目标充满乐趣。其实质是不要让员工认为这是组织强加给他的压力,而是使他们充满兴趣的认为这是个人目标的一部分。最后,目标一定要有期限,人们总是关注明确期限和明确要求的事情,而对没有明确期限的事情会无限期的拖下去。

所以,作为管理者,在分派具体目标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明确的时间期限,这对员工的鞭策和激励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二)学习与激励。

一个企业如欲发展壮大,那么它的学习速度就必须快于外界环境变化的速度。在一个组织中,员工都是组织的核心,只有通过组织学习激励员工,突破工业时代严格的等级制和机械化人力资源管理,实施“知识网络化”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组织充满生机和活力。

通过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就会发挥员工的生命潜能,创造超乎寻常的结果,从而使员工由真正的学习中体悟到工作的意义,追求心灵的满足与自我的实现,并与周围世界产生一体感。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论述,学习型组织具体包括如下内容: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

【12】这里的团队学习也就是组织学习,通过团队学习可以系统的解决问题,采用新的方法进行试验,使员工从自己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他人的经验和优秀实践中学习,在组织中迅速有效地传递知识等等。通过团队学习,能够使员工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力。

因此,从组织的角度看,一个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确立一种建立在战略目标和组织内各阶层支持之上的知识管理框架,确立一种知识共享型文化,创造一种新的交流模式,抛弃旧的文化障碍,通过组织学习,建立一种更密切的工作关系,在组织学习中使不同个人的行为受到激励。

(三)文化与激励。

组织文化也叫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组织的发展离不开组织及其对员工的价值观、组织精神、组织使命和组织形象的培育与塑造,这是组织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组织行为的效率主要根源于组织内群体是否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这些对组织成员是极具激励作用的。正如托马斯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所认为的那样:“优秀企业创造一个范围广泛的、令人振奋的共同价值观,公司员工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个框架。员工在多大程度上为公司努力工作,取决于组织设立一个受欢迎的有价值的目标的能力。如果员工认同公司的目标,他们为公司做的贡献也就越多。这个目标来源于公司对产品的关心,提高质量的服务,鼓励创新和奉献精神。”

【12】一般而言,组织文化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为:

(1)目标导向功能。即有利于员工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等引向组织所确立的目标,使其变为影响员工心理和行为的无形力量。

(2)整合协调功能。即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信念、理想和价值取向方面的激励功能。(3)规范约束功能。即使组织上下一致信奉和遵循的无形的行为规则,包括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仪式、文化网络,这种规范约束无疑也是对员工的一种反方向激励。(4)激励辐射作用。

在一般意义上,人的潜能具有无限性。从组织中员工个体自我开发的视角看,只有依靠精神、信念、意志,也就是“文化的激励”,这种力量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

【13】由此可见,一个组织应当明确员工的职位升迁,这不应仅仅是组织对员工的酬谢和赏赐,而是双方共同的目标,最好是营造实现人才价值的文化环境。这种组织文化应强调以人为本、鼓励创新和体现成就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才能在企业中创造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企业氛围和企业精神,才能给员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利益共同体。

整体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思维角度。整体性思维强调思维实在的关系特征的整体性,强调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从全面的角度认识对象,但并不忽视部分与整体的内在的有机关联性,并不排除对事物采取分析的方法。

前面说过,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但都需加以挖掘才能使之表现出来。

因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是至关重要的。之所以从整体性思维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是因:

一方面,提醒管理者要把人性的分析、领导的立场和组织的视角三者看作对员工激励的一个整体,不能前面强调其一。

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包含、相互联系具有统一性的。三者的共同目的在于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激励,领导是组织中的领导,组织是有领导的组织,而人性又贯穿于整个组织活动。作为领导要更好的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就必须充分的认识人性及其本质,还要从自我出发反思自我,又不能脱离整个组织。这样才能实现合乎人性的、有效用的、有利于整个组织发展的激励。

再者,是不忽视部分与整体的内在有机关联性,通过对部分采取深入的分析,以便实现对部分的优化组合而形成完美的整体。也就是说,通过对人性的视角、领导的视角、组织的视角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目的是为了通过深化对这三方面的认识,以便采取合适、高效的激励措施,真真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发掘其巨大的创造力。

第四方面,是要启迪管理者应从全面多角度去认识问题,从而加强其整体的认识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也就是说避免在管理中的自我幻像的独断思维,从主客观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只有从普遍的、全面的角度出发,才能有可能实现高效的激励,才能发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结语。

总之,对员工的激励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是至关重要的。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做好对员工的激励,就必须对人性、人性本质有明确的认识,领导者该从授权、公平、自我形象方面自我反思,组织中目标、学习、文化要受到重视。这就有求管理者能整体性、多角度的看问题,能有宽阔的视野。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强有力的团队,才能在今天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第二章第16页(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解读)。

[2]c.i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第7页。

[3]意大利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

[4]斯皮罗《文化与人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第7页。

[5]英约瑟夫梅西《管理学概要》辽宁人民出版社版第4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7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参见卢大振主编世界管理学名著导读第346页中国城市出版社版。

[10]参见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第318页江西人名出版社版。

[11]参见彭新武主编管理哲学导论第17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版。

[13]参见彭新武主编管理哲学导论第17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人力资源管理在医院人事管理中的意义论文

摘要:在医院管理中,人力资源成本是成本核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决定医院工作岗位设置的关键。与一般的材料成本及其他成本不同的是,人们是将人力资源成本作为医院的一项重要资产在进行管理,而非普通成本,在核算时也不是以成本的高低为衡量的依据,而是合理或不合理、以及适当或不适当。本文通过对当今医院人力资源成本的现状进行阐述,进而分析和探究了人力资源成本的意义和核算的内容和方式,最后通过分析所得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成本核算的控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对医院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医院管理;人力资源成本;成本核算。

一、医院人力资源成本的现状。

医院是一种提供特殊医疗服务的组织机构,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本便是人力资源,其中产生的相关成本,被称为人力资源成本,被分为货币或实物类成本和非货币性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作为医院管理中的重要资产,主要存在的现状问题为:首先,医院的骨干人员成长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除了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之外,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和相应的业务执业资格取得都是高级医护人员的必经之路,这就使得医院在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上出现投资期限较长,成本费用过高的现象。其次,医院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较大,医护人员容易受到较多的主观因素影响,当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出现不当或不合理时,人才流失的情况便会加剧,如此一来,医院人力资源投资所带来的收益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也变得更加明显。最后,人在学习过程中,越多的知识积累,接收新知识的速度越快,能力表现也就越强,当医护人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医院投资人力资源的边际成本便会开始减少,而其为医院所带来的收益则会开始增长,从而出现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呈反比的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在医疗市场竞争逐渐白热化的形势下,医疗人才成为了医疗机构的一项重要资产,同时也是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特殊武器。医药人才是指在医院所掌握的现有人力资源中那些预计可以为医院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的一批人。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在医院的会计核算中,人力资源往往不能作为一项明确的资产名列于财务报表之上,但其为医院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却从来都不容小觑,医院也已经将人力资源默认为自身发展中的重要资本。然而现实中,人力资源成本的考核与评价,与其他成本越低越好的的常用标准并不一样,它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限度,过高的人力资源成本会使医院的经济收益受到损害,而过低的人力资源成本则会使医疗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因此,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成本核算与控制是保证医院良好发展的关键途径。

三、医院人力资源成本核算。

1.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内容。

现今医疗机构中的人力资源成本构成内容分为:获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和离职成本四类。其中,获得成本是指医院在招聘、选拔和录用医护人员时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已被录用人员和未被录用人员所产生的费用都被称为获得成本;开发成本是指医院为员工提供的如定向成本、脱产培训成本、在职培训成本等为满足工作所需或增强现有技能而产生的成本费用,同时,工作人员为参与培训使得工作效率受到影响和耽误所产生的机会成本也应被考虑其中;使用成本,即医疗人员的工资、奖金和保险等常规化人工成本,但是当期员工的劳动所创与医院的当期利润并不能完全挂钩,使得医疗人员的劳动具有一定的递延特性;离职成本,则是指医院医疗人员的离职或退休所造成的安置费和空职成本等费用,在成本核算时,安置费和补偿费等可以清晰反映于会计中,而空职成本却无法得到明确表达。

2.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方式。

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方法根据计量基础的不同可分为: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三种。但在目前的会计环境下,历史成本法成为了医院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当无法取得历史成本资料时,重置成本法便成为了备用估价选择。具体说明如下:历史成本法是通过对人力资源在获得、开发和使用方面产生的实际费用来进行计量核算,具体施行方法为,将招聘、培训和开发等人力资源费用支出作为医院的投资,归集分配于各个职工的个人成本账户中;当员工离职或退休时,将其成本按常规摊销模式进行摊销,并与员工离职时的支出共同记为费用;当专业技能和知识需要更新时,将旧的成本费用记作资产损失;同时,人力资源成本核算人员需要定期向医院管理人员报送动态报表。重置成本法是指按照当前重置人力资源会出现的牺牲来进行核算的方式,包括个人重置成本和职位重置成本。其会计程序表现为,计算医院现有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记为“人力资产”账户的期初余额,和“人力资本”账户的登记一一对应;之后对人力资源的成本变动按照历史成本法的方法做反映;员工离职时直接对冲“人力资产”账户和“人力资本”账户中的金额。机会成本法是通过核算医院员工因为从事目前岗位的工作,而放弃或耽误了其他工作的机会所产生的成本来计量人力资源的方式。具体情况有多种,例如见习医师因为参见培训所降低的工作效率,主任医师因为培训新人所减少的工作业绩等,都是机会成本的构成部分。

四、医院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的控制。

1.合理设置员工岗位。

冗杂的岗位设置是影响员工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加医院作业成本的主要因素,因此,为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医院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合理设置工作岗位,针对员工的专业、技能、特长和能力的不同,为其安排不同的工作岗位,让他们尽可能地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特点,以最少的人力成本为医院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2.健全绩效管理体系。

在医院的管理活动中,加强绩效管理,充分调动起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是开发员工在工作中的潜能,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有效方式。医院将有效沟通作为管理前提,让员工参与到绩效管理活动之中,让员工和管理者积极主动地为健全医院绩效管理体系献计献策,保证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了资产利用率,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

3.建立薪酬管理体系。

薪酬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医院的岗位设置密不可分,岗位的不同,所应支付的薪酬不同。市场上薪资的平均水平和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是建立薪酬管理体系的首要考虑因素,同时,医院这种特殊行业的特性、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技术的难易程度、以及员工的薪资期望,都是必要考虑因素。总之,薪酬管理体系要在以吸引人才、留下人才、保证医院成本为前提的条件下建立的。

4.完善医院用人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实行竞聘上任的用人方式,积极改革职称制度,深入和完善医院的分配和奖赏制度,对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聘期制,完善医院的用人机制,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其最大的效能,为医院带来最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黄少瑜,丁燕芳,刘穗.成本核算中人力成本的研究探讨[j].现代医院,2004(05).

[2]林嘉滨,汪耀,林钧才.试论医院人力资本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07).

[3]冯强.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6(17).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论文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适于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是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企业最富有挑战力和竞争力的资本,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实现企业的目标,重要的是对人力资源实施有效的激励。

外在激励因素是指企业(组织)直接控制的人力资源激励,主要体现为物质激励。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需求和物质利益,这不仅是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每个人在各方面获得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还是人们借以谋生的手段。人们劳动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谋求一定的物质上的好处。物质激励就是通过满足或限制个人的物质利益需求,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外在激励因素主要包括薪金激励和职工福利激励。

内在激励是通过精神的满足来强化个体行为的,激励的方法较多,有目标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因素,明确的目标是走向一切成功的起点,对企业而言,目标是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有情感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因素,人们任何认识和行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推动下完成的,不同的情感会有不同激励效果;有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因素,职工参与能使员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责任感;有荣誉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因素,每一个职工都有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当获得某种荣誉时,就能增强信心,对企业满腔热情;有升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因素,通过职务和级别升降来激励人的进取精神{有成就与承认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因素,成就是最有利和最有用的激励因素,当成就与承认联系起来的时候,就会使激励的作用增强许多倍。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确立共同的价值观,优秀的企业文化都会形成一种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的良好氛围。一种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能够激发成员的创造热情。企业领导必须始终明白企业职工是真正的主体。如果说过去的企业文化注重对人才的尊重,那么现代的企业文化则更追求营造实现人才价值的环境,从而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在企业中创造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企业氛围和企业精神,为员工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利益共同体。

培训是企业获得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员工来说,职业发展是人生大事,如果企业能够给予帮助和指导,并且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员工就会为企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忠诚和业绩来回报企业。所以,利用员工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开发来激励员工是员工激励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想使培训成为一种有效的激励目的给予来激励员工。

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需要也不同,只有在满足了员工需要的前提下,员工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如果组织使用单一的激励方法,势必会使员工的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降低激励的效果,所以人员激励需要发现和体现差别。

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是否有激励的措施,还取决于激励的绝对程度和相对程度。员工会不时把自己的投入和回报与他人相比较,只有他们感觉到这一比率相当的时候才会产生公平感。公平的激励机制是实现有效激励的保证。要使个人真正提高绩效,就不能片面谈激励。激励是一个系统,贯穿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单位一系列的相关制度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任何把激励与其他管理活动相隔离的激励管理,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员工的需求在变化。单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也在变化。在这个充满变化的环境中,应该适当调整激励机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才能保证激励的有效性。照抄照搬其他单位的激励方法,很难取得预期的激励效果。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具体明确的目标比笼统的目标效果好,而且目标的具体性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许多单位在对员工的激励管理中,只设置笼统的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标,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三、实现有效激励的途径。

有效的激励可以在单位内部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从而产生对外界人才强有力的吸引力,使组织得到自己所需的优秀人才,因此要克服目前企业有效激励存在的不足,就必须结合实际寻找实现有效激励的途径。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根据企业的现状,重视员工需求,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激励体系。

需求是激励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如果没有需求,也就没有激励的可能。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都是由需求产生动机,是受某种激发和诱导而产生的,是需求一动机一行为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当人产生某种需求时,就会调动自身潜能,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这种需求。因此,这种需求便成为人们采取某种行动的目的和动机。单位领导需要员工实现某种目标和行为时,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才能够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物质激励是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出发,对物质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从而激发人的向上动机并控制其行为的趋向,包括加薪、奖金、福利等;精神激励就是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对人的心理施加必要的影响,从而产生激发力,影响人的行为,包括表扬、给予荣誉、记功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作为激励的两种不同类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强调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认为有实惠才能有热情,或者只讲贡献不讲需要,只讲觉悟不讲利益,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激励中一定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针。

正激励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需要时,通过奖赏的方式来鼓励这种行为,以达到持续这种行为的目的。负激励就是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需要时,通过制裁的方式来抑制这种行为,以达到消除这种行为的目的。正激励是从正方向予以鼓励,负激励是从反方向予以刺激,它们是激励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只有坚持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方针,才会形成一种激励合力,真正发挥出激励的作用。

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研究

引导语: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企业间的竞争逐步从单一的企业利润追求上升到企业管理以及人才储备的管理上。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研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现代市场经济中,人力资源的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性因素是薪酬制度的管理。我国进入wto以来,市场空前开放,相应的竞争压力不断提高,必须要很好地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的效益升级。

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体制始终是整个企业的重心,不仅仅关系到企业内部员工的切身利益,而且恰当的薪酬体制体现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是整个企业加强凝聚力的主要表现形式。科学合理的薪酬体制必须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加强薪酬管理对整个企业管理的效益提升,首先必须清楚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和位置。

薪酬管理是企业成员普遍关注的内容,是企业员工最直接的工作目的,在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薪酬制度必须在保证劳动力得到充分的报酬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实现促进再生产的作用。另外,薪酬多少也从侧面体现了企业员工在企业中的绩效水平及部分的企业价值。

一般来说,企业的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到较大的激励作用,它能够直接刺激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认真度。

薪酬体制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企业自身的效益、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等方面,科学的薪酬体制能够激励和提升企业的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不科学的薪酬体制则有可能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瘫痪。

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建立科学的薪酬体制是保障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前提,是企业员工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得以实现的最根本表现形式。所以说,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与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薪酬管理都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难点和重点,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敏感性和特殊性,导致薪酬体制的建设必须处理得当。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体现企业员工利益的直观效应。一般来说,薪酬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有消极的和积极的两个方面。顾名思义,科学的薪酬体制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提升,而不合理的薪酬体制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人力资源分配的优化升级。

科学的薪酬体制体现在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在获得企业效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薪酬机制的激励作用,站在员工的角度,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员工的需求。科学的薪酬管理是加强企业凝聚力的基本方式。具体来说,科学的薪酬体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的薪酬管理站在企业员工的基本利益出发,在保障是企业成员的需求下,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效益。企业员工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就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的工作中,以十二分的热情和十分认真的态度工作。同时,合理的薪酬体制还能加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提高其对企业的认知度和荣誉感,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必然手段。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的薪酬管理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合理的薪酬体制是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中的一个分支,代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特征和企业人才管理的宗旨,是企业管理理念的践行。科学的薪酬管理基于企业合理的内部管理秩序,在满足企业员工的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能够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在管理中能够做到充分发挥企业人才的最大效用,是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薪酬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成员的基本利益,科学的薪酬体制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企业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和企业的基本运行理念,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实践活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优化动能,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制,提高企业成员的配合力度,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益,所以说,企业的薪酬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的整体形象。

不合理的新凑管理主要是指违背企业成员的整体意愿的前提下,企业管理者为获得最大剩余价值,而实行的`经济活动中的员工劳动报酬。不合理的劳动报酬结构对企业的管理十分不利,严重者甚至会起到瓦解企业结构的消极作用。具体来说: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上升到知识竞争和人才竞争的高度上来,目前,经济市场的发展现状说明,企业招人难、人才就业难是普遍现状,愿意是企业难以招聘到对口的高技术专业人才,即便招聘到,由于不科学的薪酬体制和管理模式,也难以留住人才,人才流失是当前企业面临的重大难题。在企业的薪酬管理中,首先要考虑如何留住企业人才,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理的薪酬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发挥。一般来说,企业的薪酬分配都是按照企业员工的具体情况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结合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进行科学分配的,但是部分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惜榨取企业内部人员的劳动成果,难免引起企业内部的不满,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失调,企业成员不听调派。

薪酬体制的管理是否科学的直观效应是企业凝聚力的表现,而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对企业的整体形象和企业竞争实力的形成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说,企业的薪酬管理对企业的整体形象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不科学的薪酬管理难以实现企业内部成员的价值观统一,也就难以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在资源分配中难以做到人尽其才,企业工作效益自然不高。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形象是加强竞争的第一印象,要促进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形象的建立,势必要建立起科学的薪酬管理机制。

面临21世界的机遇和挑战,要找到一个适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市场主体必须在充分分析市场的竞争趋势的前提下,建立个性化的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形象,从而获得长足的发展。而薪酬管理体制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机制的前提下,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是加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建立科学的薪酬考核机制,即使企业在进行工资总额的制定时,要进行必要的员工调查和绩效考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企业员工的具体工作情况进行薪酬的安排。同时,根据企业的整体效益进行工资总额的制定,保障公司正常运营的工作情况下,获取一定的企业效益,合理安排企业员工的工资,保障其实施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同时,在进行工作薪酬增长机制建立时,也要经过科学的评估和考核。体现公平工作的工作原则。

合理的分配机制是根据企业员工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工作内容的企业员工进行有差别的工资分配形式。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企业员工的具体工作效益,结合当前企业运行的市场环境,给予科学合理的薪酬安排。一般来说,现代企业的员工的薪酬分配机制都是按照其基本工资、绩效和福利等整体规划,虽然具有差异性但是,在现有的薪酬分配机制中具有通俗化的表现,所以建议,在安排薪酬分配时,加入一些具有激励性质的分配措施,例如股票期权、额外奖励等。

结语:总的来说,企业的薪酬管理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具备合理的人才管理结构,也就是要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

国家电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和绩效管理的作用论文

论文摘要:本研究从绩效管理的定义出发,结合目前中国企业人事管理的实际情况,从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地位,结合绩效管理在人事管理中其它环节的关系,系统论述了绩效管理在人事管理中的目的和作用。

1绩效管理的定义。

绩效管理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方法,指为达到某个目标对企业资源进行规划、组织和使用,并实现顾客期望的过程。有效的绩效管理的核心是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通过建立山“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面谈与反馈——绩效结果的应用”的管理循环,将以往偏重考核的单一模式发展成为考核、反馈和发展员工工作绩效的系统模式。一个绩效管理过程的结束,是另一个绩效管理过程的开始。通过这种循环,个体和组织绩效将得以持续发展。

绩效管理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到各个业务单元,并且分解到每个岗位,通过绩效管理,不仅能够增加员工的工作投入,促进员工潜能的发挥,改进和提高员工个体绩效和部门绩效,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绩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且能够通过上作沟通和交流,发展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建设性的、开放性的互动关系。给员工提供表达工作愿望和期望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员工的成就感以及对企业的归属感和献身精神。

2绩效管理在人事管理系统中的地位。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事务性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咨询作用,以及在制定和执行企业战略方面的作用日益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人力资源的优势在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成为许多企业用以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和手段。

由于绩效管理是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到各个业务单元,并分解到每个人。因此,对每个员工的绩效进行管理、改进和提高,从而提高了企业整体的绩效,企业的生产力和价值随之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就由此而获得。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有机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联。绩效管理在这个系统中占据核心的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

3绩效管理与人事管理中其它环节的关系。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管理、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等组成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在这个系统中占据核心的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

3.1绩效管理与工作分析的关系。

工作分析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从广义的角度上说,工作分析也是绩效管理的内容之。通过工作分析,从而确定企业某个具体岗位的工作职责及其所提供的主要工作产出。并就此制定该职位进行评价的绩效指标。然后按照这些关键绩效指标确定对该职位任职者进行考核的绩效标准。因此说,工作分析提供了进行绩效管理的一些基本依据。

3.2绩效管理与薪酬体系的关系。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开始将员工的薪酬与其绩效挂钩,而不再像传统的工资体系中只强调工作本身的价值。目前比较盛行的制定薪酬体系的原理是3p模型,即以职位价值决定薪酬(payforposition)、以绩效决定薪酬(payforperformance)和以任职者的胜任力决定薪酬(payforperson)的有机结合。因此。绩效是决定薪酬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的组织中。采用不同的薪酬体系,对不同性质的职位而言,绩效所决定的薪酬成分和比例有所区别。通常来说,职位价值决定了薪酬中比较稳定的部分。

而绩效则决定了薪酬中变化的部分,如绩效工资、奖金等。

3.3绩效管理与人员招聘选拔的关系。

在人员招聘过程中,或对人员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各种人事测评手段。包括:纸笔形式的能力测验和个性测验、行为性面谈以及情境模拟技术等。这些人事测评方法主要针对的是人的“潜能”所进行的,侧重考察人的一些价值观、态度、性格、能力倾向或行为风格等难以测量的特征,以此推断人在未来的情境中所能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而绩效考核则是对人的“显质”的评估。侧重考察人们已经表现出来的业绩和行为,是对人的过去表现的评估。尽管两者有时会采用表面上相似的手段,但目的有所不同。为了对一个人进行全面了解,这两种评估手段可以相辅相成,共同提供个体特征的信息。

3.4绩效管理与培训开发和人力资源规划的关系。

由于绩效管理的主要口的是为了了解口前人们绩效状况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改进和提高绩效。因此,培训开发是绩效考核之后的重要工作。在绩效考核之后,主管人员往往需要根据被考核者的绩效现状,结合被考核者个人的发展愿望,与被考核者共同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和未来发展计划。人力资源部门则根据员工目前绩效中有待改进的`方面,设计整体的培训开发计划,并帮助主管和员工共同实施培训开发。

实施绩效管理可以使部门职责、岗位职责以及员工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等进一步明确并制度化:使部门和员工的工作行为进一步规范化,各个部门和员工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使部门和员工的上作行为有章可循,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引导部门和员工的工作目标始终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极大提高部门及员工工作绩效,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力资源,鼓励并驱动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工作行为。保证企业各种发展目标的彻底实现。

绩效管理上作的目的从总体上来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对员工的表现予以及时、明确的反馈(2)以绩效评估结果为基础,对员工薪资做出调整:(3)依据绩效评估情况,对员工将来的发展制定计划或建议。

具体说来,企业通过实行绩效管理要达到以下目的:

(1)定义和沟通对上员的期望;。

(2)帮助上作目标实现;。

(3)提供给员工有关他们绩效的反馈:

(4)指导解决绩效问题,改进员工的绩效:

(5)将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目标联系起来:

(6)建立评价员工的有效体系;。

(7)提供对好的绩效表现的认同原则。

(8)使员工现有的上作能力得到提高:

(9)提供薪酬决策有关的信息:

(10)识别培训的需求:

(11)将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组织的整体接班人计划联系起来。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通常在一个绩效管理系统中不可能立即实现上述所有的目的,往往重点针对其中的几个目的:或者,当一套绩效管理系统建立时,主要是为了某几个目的,然后随着绩效管理系统的发展。再实现其它的目的。

正如上面所介绍的,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人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效的绩效管理将会给员工、各级经理人员和企业都带来明显的好处,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是使员工明确工作目标,被授予一定的日常决策的权利,可以对自己的工作业绩进行合理的评价,通过工作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得到合理的回报。

二是对经理人员的作用。对经理人进行合理方式的授权,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减少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压力,融洽与员工的关系。提高员工技能,发现受工潜能,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组织绩效。

三是对企业的作用。缋效管理体系对企业的最大作用体现在战略的执行力方面。绩效管理是战略实现的重要保障,通过绩效管理体系将战略目标落实到具体的人员,从流程上保证了各层级目标实现,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保证组织的持续成长。另外,绩效管理以绩效为导向的价值观的形成对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绩效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绩效沟通:另一个是员工数据、资料、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制定绩效计划后,被考评人就开始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管理者要对被考评人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并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对绩效计划进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决定缋效管理方法有效与否的就是处于计划与评估之间的环节一持续的绩效沟通和缋效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持续的绩效沟通就是管理者和员工其同工作,以分享有关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包括上作进展情况、潜在的障碍和问题、如何能的解决措施以及管理者如何可能帮助员工等等。持续绩效沟通的目的是可以使一个绩效周期里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管理者或是员工,都可以随时获得有关改善上作的信息,并就随时出现的变化达成新的承诺。

绩效沟通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工作的进展情况:员工和团队是否在正确的达成目标和绩效标准的轨道上运行:如果有偏离方向的趋势,应该采取子什么样的行动扭转这种局面:哪些方面的工作进行得好,哪些方面遇到了困难或障碍:面对目前得情境,要对工作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行动做出哪些调整:管理人虽用以采取哪些行为来支持员工等等任何一种沟通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因此中小企业在选择自己的沟通方式的时候要因地制宜。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沟通的效果为原则。采取多种形式的沟通。达到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充分的交流,实现提高被考核者的绩效的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在知识产业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转型期,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涉及到对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与利用转化,是全新的、且具有重要价值和生命力的经济发展手段,是科学技术进步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要素。

本文希望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理念,提出组织与调配规划,在保证企业人力与物力处于最佳平衡状态与比例之下,充分发挥企业资源,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合理开发与管理,并举例证明。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市场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愈演愈烈,而人才的竞争则综合表现于素质竞争之上。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创新模式,构建扎实人才培养管理策略及目标,才能让企业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并达到全面提升社会经济与民族素质的目的。

在知识经济产业时代,人类社会经济呈现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人力资源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真正成为了知识经济转变的先决条件。

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应该做到锐意创新,并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团队导向为企业文化、以人力资源构筑为开发牵引力、以科学社会化人才评价为机制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1.基于素质教育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知识经济时代离不开教育,它是人力资源的基础,必须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来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并做到对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

目前我国虽然强调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依然还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所以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里,我国要真正做到对“创造性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深入改革,从学生时代就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让他们在未来以科技为龙头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大有所为。

2.基于团队培养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开发。

目前的企业都强调人才的团队培养,以一名精英带动一个团体,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拥有更多可能性。

在一些科学实践研究中也曾经表明,企业若想在市场上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培养拥有企业文化、拥有合作精神的团队,这是一种才能上的合力发挥,也是创业目标上的一致融合。

所以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一定要将团队培养因素考虑进来,并充分分析团队合作的企业内部因果含糊性和企业外部社会复杂性,培养企业拥有一支具备文化氛围和持久竞争优势的潜力型未来团队。

3.基于人力资源构筑为开发牵引力的人力资源开发。

在现代企业中讲求学习创新,所以人力资源开发的全新模式就是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开发模式,稳定的学习型组织平台能够保障企业人力资源发展具有更大的弹性与整体综合效能。

并且学习型组织创新平台还具备两大特征:

第一,学习型组织能够最快速的适应企业外部市场的环境变化,而且其在观念、战略、制度、组织发展和市场经营方面都可以进行具有较大空间的灵活创新。某些企业还能将这种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创新思想融合渗透到企业的管理体系中,深化企业的自我管理职责。

另一方面,学习型组织让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成为创新者,他们不但具备了学习创新的能力,还拥有了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一大环境下,企业拥有了自己的适应机制,并且通过人才之间的交流与思想碰撞形成了一种创新冲动,促进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基于科学社会化人才评价为机制的人力资源开发。

建立科学社会化人才评价为机制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对人才能力与业绩的评价都相对客观,评判指标也更加精确。

它主要是以业绩为核心,以人才的知识能力、品德取向为重要要素所开展的全方位人才测评体系。

并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行业特点、不同职业岗位及岗位要求来制定具有层次感的人才测评序列,形成全方位的人才评价指标模式。

并基于知识经济体系,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形成企业的创新力、凝聚力,最终转化为企业强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本文以中国海尔集团为例,评价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模式。

海尔集团强调“教育为本、人才为本”的人才基本管理原则,他们的全员全过程教育培训主要分4部分进行:

1.岗前培训。

另一方面就是对企业规章制度及职业道德规章制度的培训,为新员工建立企业意识,遵守企业规范,拥有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2.岗位培训。

岗位培训重点培养员工的业务能力,海尔集团内部为员工设立了培训基地,每位员工都要在这里进行定期的岗位专业技能及业务培训。

海尔集团培训基地的资源相当丰富,这也是海尔集团能够扬名中外的实力建设基础。

3.转岗培训。

当今社会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海尔更是如此,所以海尔的岗位培训基地还设置了转岗培训方式,它的基本理念就是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并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市场现状,以丰富和新颖的营销理念与营销实践经验来提升海尔内部科研人才的市场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效率。

4.实战技能培训。

在海尔内部,“即时培训”模式最为凸出,它作为一种近年来企业的创新模式,做到了完全以实际工作进度和技术革新进程为基点,随时进行案例更新和人力资源培训。

某些时间甚至做到了以某时段突发事件及现场问题作为背景进行案例分析,并针对案例所反映问题进行实战技能教育,最终达到磨练员工技能,统一员工思想,提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效率的目的。

以海尔集团内部的《海尔人》企业刊物为例,它所公开发表和讨论的都是企业内部人才技能、理念、意识和创新的培养策略及意见建议,而且这种培训策略已经在海尔集团内部形成风气氛围。

在每月的固定时间里,海尔都会启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例会,为企业员工提供集体培训学习的机会。

人力资源应该是企业最珍贵的第一资本,特别是在21世纪注重知识经济、人才多元化的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就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兴衰成败。

想别人未能想、做他人未所及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树立“育人优于任何事,缺才危于任何事”的思想,为企业未来能够细水长流而不断努力突破。

参考文献。

[1]陈洪.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以福建省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3.

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pdf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不管是在资源配置方面,还是在经济增长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市场经济环境,所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将会面临很多问题:

(一)我国循环经济法等相关法律的出台,主要是为了解决废弃物过多和排放量过多的问题。虽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但该条例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出了限制。该法规中的有关条例鼓励企业领导者生产有利于环保的产品,使用清洁能源,节约水源和材料。对于资源浪费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公民有权制止和举报。对于政府发布的循环经济政策和信息,公民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在颁布循环经济法后,法律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生产工艺流程。在循环经济的要求下建立健全资源利用和废物回收制度。同时,为了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环保意识,应重新调整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和生产理念,实现理念创新。

(二)在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时,将会对企业的产业链产生多种影响,从而使产业中的原材料和企业排除的废物得到有效地控制,原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也要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使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在循环经济中,技术指导和服务的作用主要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在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制定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具备循环经济发展的观念。

从企业发展的高度来看,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可以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也可以是企业竞争力重要的来源。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一方面应该与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相适应,另一方面,也应该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确保企业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有:人员选择、薪酬系统、信息及信息系统。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循环经济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也改变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劣势。因此,必须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根据现有经济资源的新特点,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和行业部门应该大力提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宣传,通过教育的力量加强人们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企业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人才。为了在循环经济中增强企业竞争力,应该设置专项的循环经济发展资金,完善企业创新机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从事节约资源和清洁生产的技术能力。另外,还要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循环经济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企业领导者对循环经济的驾驭能力。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

(二)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

公司的政策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国家的环保政策和经济政策,行业关于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动态这些都是重点信息,应该根据政府对循环经济的创新和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现代社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应该结合社会背景,促进企业在循环经济下的运行效果,为企业发展战略创造新的条件吗,强化企业领导者在企业管理模式变革中的职能。企业应加强循环经济的教育宣传,加大循环经济的文化经济建设,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构。建立专业的团队,负责循环经济创新的工作,鼓励这些组织进行技术创新,把这些创新成果应用于企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制定全面的薪酬制度。

为了促进企业制度对人力资源部门的激励,确保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有效进行,应该制定全面、科学的薪酬制度。促进薪酬制度在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源中的制约和激励作用。第一、在制定企业薪酬制度时,应考虑到循环经济的指标,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企业薪酬管理目标提高循环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协调和配置作用。第二、建立系统和全面的工作效绩考核体系,把这个体系和薪酬管理系统相结合,突出循环经济在企业薪酬管理中的作用。对循环经济有贡献的企业员工可以进行奖励,以此提高企业员工对循环经济的认同程度,激发他们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有利于环境和生态的保护,还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升级,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循环经济的实施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如在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时,将会影响到企业的产业链,为此,应该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制定全面的薪酬制度。促进循环经济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小论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许多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紧迫感。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能否管好人、用好人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企业的劳动者——人力资源,他们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因而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更关心的可能是它的资金和市场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常常为其所忽视。然而恰恰可能是人力资源的瓶颈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当中,我们是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始终强调个人服从组织需要,服从事业的需要,而很少考虑个人的专长、兴趣及需要,而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成组织中最具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主要要素。

而且人是组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第一的'、决定性的资源。我们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围绕人这一要素,为他们创造各种能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的条件,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使每一个人都能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尽其所能。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就是树立为人服务的观念。当组织内的员工受到尊重时,他们就能体会到自己是组织的主人。人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有积极性,或积极性多高,对于其能力的发挥程序至关重要。我们知道,人的能力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发挥出来。

所以我们在用人方面:一是能力性质、特点的差异。二是能力水平的差异。我们要“用人之长,避人这短”这是我们学人力资源管理要懂得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要承认人与人之间能力水平上的差异,目的是使我们要懂得人力资源在利用上坚持能级层次原则。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尽所能,人尽其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差异原理指的是:具有能力层次的人,应安排在要求相应能力层次的职位上,并赋予该职位应有的权力和责任,使我们个人的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相适应。

人力资源观强调职业管理者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其各项职责如招聘、绩效管理、员工保留、培训规划等都需要各主管的贯彻配合和直接参与。同时,各层管理者直接承担着下属辅导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职责。员工也越来越多地负起自我管理的责任。

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把精力放在员工的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等事务性的工作上,被定位为后勤服务部门。到了90年代,随着企业基础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在管理中,人作为一项资源,而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人们所强调的“科技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在这一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以人才测评、绩效评估和薪资激励制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得以确立。

1.把人力资源战略同企业竞争战略做到一致:

企业在确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时,首先必须清楚企业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然后再确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2.把员工培训作为解决人才需求不足的方法。

由于缺乏知名度和吸引力,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都面临严重的人才缺乏问题。良好的培训机制离不开科学的培训规划以及合理的控制制度。也就是说,员工培训必须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种社会辅助教育等形式来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既要注重培训的内容,又要注重培训的层次。同时企业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制定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内培训,以提高员工业务技能和敬业精神。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运作成本从而增加了企业收益;二是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在企业内外提供有偿的服务,逐步演化为利润中心。

在管理的过程中,福利,始终是现阶段最主要的留人机制。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员工管理来提高员工对精神待遇的满意度。一个适宜、安全、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也是促使员工积极工作的条件之一。不论薪金还是职位都有封顶的时候,一位总经理如果干的不错,企业没有合适的更高的职务再晋升他的时候,企业应该为他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展示其才能的机会,比如鼓励其下海,为他提供资金、技术及其他扶持,或是实行股份制,用股份的诱惑吸引员工,留住员工。

5.制定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框架的建立以及机制的完善。公司必须从整体战略眼光来构筑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大厦,并让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如培训开发、管理沟通、岗位轮换、考核等等)相互联结、相互促进。当然激励机制的最重要部分则体现在对员工的奖惩制度上。

同时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由此也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激励雇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营造雇员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旨在使雇员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成功地实现战略目标。

6、热爱、理解、关心员工。

热爱自己的员工是经营者之本。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只有做到了让职工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具备了充足的自信之后,才有可能与职工们产生内心的共鸣,事业才能发展。理解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一种欲望,人一旦得到理解,就会感到莫大的欣慰,更会不惜付出各种代价。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能得到真诚的关心和重视。如果企业家能真诚关心员工,便可以达到使员工愿为自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效果。关心员工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关心员工的家庭,一是关心员工本身。

我们要谨记:尊重和欣赏你的员工,可以从最简单的方法开始做起。不要吝惜你的语言,如果你的真诚地赞美第一个员工,那么人就足以促使员们更加友好交往和努力工作。

我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宝贵财富,但是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何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每一个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在激烈竞争的现代企业中,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很难发展,即使生存也会面临危机。在管理上也是如此,企业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不断地扬弃来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3、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建立多种形式的系统化的激励机制,重视精神激励。

1)目标设定方面不仅要体现企业目标的要求,还必须要满足职工个人发展的需求。

4、我们要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服务。

在我国企业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溶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背景下,加之入世后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机遇与挑战,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应及早做好准备,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管理层次,采取积极行动,减少人才流失的损失。

全球化趋势,全球性企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企业在国际范围内竞争日趋激烈.但最终必然是人力资源能力的竞争,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也是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人才选用机制的竞争。而且我们现在,“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面对二十一世纪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企业应该要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力加以重视。因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优势,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不知不觉与老师一起上课也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真的很高兴,多了一个好老师,站在朋友的角度上多了一位好朋友。在你身上学了好多有关人力资源的知识,课外的知识。是你让我接触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让我接触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例如:美的空调的案例。让我接触现今高校继续就读的情况。这一个过程是很值得我回忆的。

令我收获最深的是分析美的空调的案例的时候,我作为我们组的组长,就要对这个案例负责,我尽量让每一位组员都参与其中,并不是为了应付。我也不喜欢这样的做法。我采取的办法是让每一位组员去看一看美的空调的案例,然后将她们的想法告诉我,我再将她们想法好的采取,不好一起商量讨论。我还记得我们班的有关组员,下课时还在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真的好感动,我觉得真的每一位人都参与其中。我还深深记得我为了做powerpoint整整一个下午座在电脑旁边,为了就是做好这次的案例分析。

接下来,就是我代表我们这组上去发言,虽然平时我有做过主持,在公众面前发言,参加演讲比赛。但今次的感觉与前面几次是完全不同,尽管以前我们在上公选课时也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也是代表我们组员出去,但今次我更懂得为我们组员着想,因为我们今次不仅有我们班的组员,还有其它系的组员。我现在代表是我们整组的成员,代表我们这组组员的想法。而且尽管我在这次案例分析中,可以未必是最好的一组,但最后得到组员的支持,我觉得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因为不是她们对我的信赖与支持,也不会派我上去,也不会后来对我的肯定,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团体合作的精神,因为有时候你做一件事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全部人一起合作做出来远远要比人一个人做要好。这是我在今次案例分析中得好最宝贵的一点。

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会因为人力资源管理选修课结束,就结束有关方面的学习,我会一如既往的去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继续去对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案例进行分析,在此,我也希望在以后,如果我有相关方面的疑难,请老师多多帮助,我也会继续与我们这组的人讨论,看一看她们的观点是怎样的。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众所周知,基层事业单位工作烦琐棘手,要做好农村基层工作,基层干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从当前基层人力资源储备的现实来看,女职工所占比例要比男职工相对多些,要实现基层事业单位服务型功能转型升级,优化基层人才队伍,提高基层人员工作效率,基层事业单位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更成为当前机制改革的焦点。

那么,如何发挥“半边天”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给她们一个适合展示自我、发挥自我的平台,成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从女职工的特点说起,分析了在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容易忽略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对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举措,希望在基层工作中,能提高女职工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基层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配置,对提高全员工作效率有所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无论是在社会招聘还是在实际工作中要面对的各种阻力都要多于男性,再加上女性自身固有的特点,所以纵观女职工的总体表现,不如男职工出色,尤其在基层事业单位表现的更为突出。

面对这样的现实,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们应该与人事部门联合起来,结合目前事业单位的岗位,提高女职工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教育,以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

首先,“爱唠叨”是女人最大的特点,这也是“三个女人一台戏”的最突出表现,所以女职工情绪容易波动,稍有不顺心的事都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女职工除工作之外的负面压力大,如带孩子、照顾双方父母、操持家务等也会影响其自身的工作质量。

再次,女职工大多数都性格比较内向、自尊心比较强,遇事容易产生沮丧情绪,如果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很难保持冷静与清醒的思维,从而影响其工作职能的发挥。

最后,女职工的总体劳动强度大,在我国,一般家庭里的生活琐事几乎都由女性承担,这是千百年来留下的习俗;在单位的工作中,尤其基层事业单位是服务于百姓的窗口,琐事、烦事都要多于其他部门,这样给女职工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

从女职工的特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其综合幸福指数低于男职工,各方面综合压力对工作的影响高于男职工,但是目前许多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部门没有关注女职工的上述特点,在工作中忽略对女职工的优化管理,从而制约了女职工工作能力的发挥,具体如下:

招聘人数、招聘年龄、招聘专业等方面对女性要求都高于男性,这样导致女职工的人数在逐渐减少、年龄在逐渐增高,导致女职工的年龄结构两极分化。

在使用上,一般将大多数女职工分配到无关紧要的岗位,而不是遵循着岗位与工作能力最佳组合,从而影响女职工的工作热情。

在提拔上,同样的表现与业绩,同样的工作能力,男职工优先于女职工,从而刺伤了女职工的自尊心。

最终导致多数女职工工作无激情与责任,在不求上进中混日子。

2.对女职工的权益体现不足随着事业单位进一步推进深化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也和企业一样,实行岗位定员定编,这种人员管理模式本身没有错误,但是许多事业单位在机制运用中缺乏公平性,影响了女职工的合法权利,给女职工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如许多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少,工作量大,甚至一人身兼多职,没有替补人员与储备人员。

许多女职工都担心一旦休产假或者育儿假过长,自己目前的工作岗位将会受到影响,所以许多女职工在惴惴不安中休完法定假期后马上回到工作岗位。

再有许多事业单位,月底、年底许多工作岗位加班加点,管理者考虑的是自己的业绩与单位的工作效率,而没有考虑女职工的自身特点与其合法权益,导致女职工在精神上与身体上受到极大的影响。

女职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女职工自身的原因,也有管理部门以及人事部门的责任,那么,如何通过共同努力,使女职工发挥其特长,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顺利转型升级,促进事业单位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方面共同发展?总的来讲,要提高对女职工的认识,关注、关爱她们的工作及学习。

人们常说,在现实生活中,女人是“一本书”,她需要男人去读懂。

在实际工作中,女职工是“半边天”,需要领导与人事部门去正确引导她们、尊重她们、关心她们、关爱她们。

1.加强对女职工的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要鼓励女职工树立自强不息的斗志,在时间上,给她们宽裕时间去进修学习、参加各种业务自学考试,来提高其理论知识;在技能上,加强各种业务比赛,充分发挥女性特有的细心、耐心来增加窗口的服务质量;在物质上,将上述能力与其工资奖金钩挂,并作为年底业绩参评的重要一项,这样可以最终提高女职工的工作热情与责任。

2.加强妇联管理工作,保护其合法权益,强化女职工的文化生活妇联管理者们要真正地成为女职工的“娘家人”、知心人,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关注她们、关爱她们。

如积极主动地靠近每位女职工,在工作上鼓励她们积极上进、永不服输。

在生活上给予她们特殊的照顾,尽量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

在文化生活上,走进女性的内心世界,举办晚会、健身美体比赛,培养她们插花、茶道的情调,使她们提高生活质量。

另外,还要与主管领导及时反映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做好女职工与领导沟通的桥梁工作。

这样不仅会让女职工增强了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心,同时通过交流与沟通也增加了女职工之间的友谊与凝聚力,减少了女职工之间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相互闹矛盾的机会。

3.掌握好女职工的总体结构平衡我们知道女职工家庭琐事比较繁多,如生儿育女、照顾老人、支持丈夫工作等,因此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另外女人更年期也困扰着女职工的身心与工作。

所以在女职工的人员结构比例上及队伍建设上要注意建立人才“蓄水池”,不要形成梯队断层,以缓解女职工因各种假期带来的工作不便以及人员的紧缺。

这样对女职工来说,不仅维护了其合法权益,也体现了人权在和谐社会的表现;对事业单位来讲,提高了工作质量与服务效益。

在事业单位的改革大潮中,相关体制和相关部门应该有义务有责任去关注、关爱女职工,使之产生正能量,以此激发女职工的工作潜力,让她们为事业单位的良性运转作出她们的贡献。

总之,在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中,优化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不可小觑,它在对事业单位的经济建设与社会责任方面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pdf

摘要: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和政工工作之间具有极端严密的联络,增强二者的分离,促使二者分离应用的优势得到充沛的发挥对企业管理程度的提升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与政工工作的中心以及关系动手,对当前二者交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交融对策,希望可以为我国企业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保证。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在推进企业管理质量提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只可以促使企业人才的发明力和潜力得到充沛的发掘,还对企业消费效率的提升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而政工工作的展开主要是借助对员工施行相应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保证员工的个人发展目的和企业战略发展目的相分歧,为企业发展奉献相应的力气。基于当前剧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实践管理过程中将人力资源管理与政工工作有机分离,可以优化企业管理,促使员工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企业人力资源、政工工作中心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将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中心,在实践管理过程中尊重人并鼓舞人性,希望可以经过科学的管理充沛发掘人才的潜力和发明力,完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在协助员工个体完成本身人生价值的同时,推进企业和社会取得更好的发展[1]。而政工工作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一切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的生命线,政工工作的中心同样为以人文本,注重员工的思想认识,希望可以对员工施行相应的思想教育为管理工作的优化奠定根底。

2.相关性。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政工工作存在一定的目的分歧性,两者的工作中心都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因而从实质上看,两者在工作中的主要目的都是培育和鼓励人才,促使人才在生长过程中逐渐完成本身价值,并且在详细管理工作中还可以经过标准员工的工作行为对员工施行相应的思想引导,让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理论中,为企业安康发展做出相应的奉献。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与政工工作也存在一定的互相浸透性,因而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增强二者的交融可以保证员工在与其相顺应的岗位上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为人力资源价值的充沛发挥提供相应的保证。

3.区别。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政工工作之间不只具有相关性,两者也存在特定的差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企业组织工作理论中承当着与员工相关的多种工作职能,并且每一项工作职能的发挥都需求借助专业性的手腕,唯有如此,才干够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良好展开,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政工工作则主要是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动态加以理解,进而分离企业员工的思想动态为企业各项决策的展开提出相应的倡议,在引导员工完成本身人生价值的同时,为企业整体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支持[2]。

在当前企业管理工作中,遭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与政工工作的分离,面临着一定的艰难:首先,企业政工工作无法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促使企业范围不时的扩展,企业政工工作内容也逐步增加。但是在实践管理工作中,企业指导缺乏对政工工作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普通不会采取一定的措施为政工工作的优化展开发明条件,直接招致企业政工工作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落实,不只影响了企业对员工思想动态的控制,也不利于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机分离,企业管理程度遭到一定的不良影响。其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政工部门相对独立,严重限制了二者的交融。遭到我国传统企业管理理念的影响,企业在实践管理工作中普通都会设置相对独立的政工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并且各自职能相对明白,这在一定水平上也限制了二者的`交融,不利于企业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交融优势的发挥,对企业现代化建立产生着一定的不良影响[3]。

三、如何有效进行人力资源与政工工作分离的战略。

1.增强政工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立。

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工作产生着特定的影响,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而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展开提供相应的辅助,完成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组织竞争力。而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又可以经过文化宣传和引导与政工工作进行严密分离,进而经过对员工施行相应的思想教育加强企业对员工的吸收力和凝聚力,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优化展开发明条件。可见增强政工工作,发展企业文化可以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和政工工作进行有机分离,为企业现代化建立奉献相应的力气。

2.增强政工工作,完善考核鼓励机制。

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想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还应该注重对人才的考核和鼓励,只要施行合理的考核鼓励政策,才干够让员工在发展中发现本身优势,认识本身缺乏,进而经过自主学习和参与企业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才能,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功用得到充沛的发挥。而在完善的考核鼓励机制造用下,企业政工工作的展开也可以对员工产生特定的鼓励和鞭笞性影响,引导员工逐渐提升本身才能,为企业建立做出相应的奉献。由此可见,树立健全的考核鼓励机制也可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与政工工作的有机分离,促使二者的交融优势得到相应的发挥。

3.增强政工工作,促进企业员工关系的管理。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组织范围的逐步壮大,员工关系的管理工作也开端对人力资源管理和政工工作的展开产生影响。因而企业在实践管理过程中应该增强对员工关系管理工作的注重,经过增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政工工作的有机分离进一步提升员工关系管理的质量,完成员工关系的人性化发展,促使员工为企业建立做出更大的奉献。

四、完毕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政工工作的有效分离可以促使企业人才的力气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进一步提升企业实践管理程度,为企业现代化建立做出相应的奉献。因而应该增强对两者分离工作的注重,借助两者的优化分离,推进企业完成持续、安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少华,李鄂.企业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考虑[j].东方企业文化,2013,(18):268.

[2]叶其州.人力资源管理中对政工工作的有效应用[j].管理察看,2013,(18):54,55.

[3]李莉.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效分离[j].企业变革与管理,2014,(4):76,77.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时代的终结,劳动力供给逐渐变得紧缺,人工成本逐年迅猛增长,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逐渐显露出来。为了有效地提高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本文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从项目人力动员、生产效率、成本管控、劳动风险管控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各个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建筑工程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管理,是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受工程项目业主方委托,对工程建设全过程或分阶段进行专业化管理和服务活动。项目管理包括很多个领域,例如进度管理、职业健康、安全和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风险管理等等,每个领域对于项目管理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关于每个领域的论述和书籍非常多,管理手段和经验也比较丰富,但是,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领域,传统的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仅仅关注项目人力资源的动员和成本控制,未能引起项目管理者的高度关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力资源在劳动力市场上已经逐渐变得稀缺,项目的人力动员越来越困难;项目的技术难度和管理难度一再提升,人员的生产效率与质量安全管理的矛盾日益突出;项目的人工成本逐渐攀升,逐步侵蚀和压缩项目的利润空间;工程项目结束以后的劳动争议逐渐呈上升趋势,种种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着项目管理。本文针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意见。

目前项目人力资源的动员普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项目完全做施工管理,作业层全部分包,第二种是项目既做施工管理,也负责作业层的施工。第一种是目前市场上普遍采取的做法,其优点是成本低,人力动员速度快,缺点是人员素质差、稳定性差,履约率差,目前建筑工程市场的质量普遍较差与此有紧密的联系。第二种方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普遍采用的方式,在目前的核电项目中还有一些市场,例如核电项目的主设备、主管道安装,以及辅助管道安装施工普遍采用这种方式,其优点是人员的素质较高、便于项目管理,缺点是人力动员周期长,人力成本高居不下。项目人力资源的动员可以采用第三种方式,即项目除了掌握施工管理以外,还应该掌握一支精干的施工队伍,比重占到全部施工人员的10-30%(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或工程量大小确定),其余的施工人员则主要依靠劳务分包商提供。劳务分包商可以根据人员规模、服务质量、专业能力等标准分为紧密合作层和非紧密合作层。对于建筑施工公司而言,在核心施工领域和高附加值业务环节拥有一支精干的专业化施工队伍,在辅助施工环节和专业性程度较高但是投入人力较少的领域,广泛使用劳务分包商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的优点是:第一,由于自主掌握的施工队伍是精干的,而且,其余的劳务分包商队伍是根据项目进度进场或者离场,因此,项目部的窝工和停工较少,由此所消耗的人工成本也相对较少。第二,由于项目自主掌握的施工队可以用于关键工序和关键的施工节点,可以有效地保证工程质量和项目的进度。第三,由于项目按照市场价格来组织劳务分包商,因此,只要价格满足市场要求,项目就可以在市场上获得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从而有效地解决目前大部分企业所面临的用工紧缺的问题。第四,由于对于劳务分包商进行了分层管理,可以保证项目识别优质的劳务合作伙伴,并形成长期和稳定的合作关系。

项目的生产效率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上游设计、材料供货、土建安装的配合以及逻辑施工等各种因素以外,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制约劳动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1.人员培训和资格认定项目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充分熟悉标准和规范的前提下,结合项目的技术要求、工程特点、质量安全控制等实际情况,编制适合本项目的生产人员培训教材以及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题库。项目应建立人员资格认证制度,按照《人员资格管理程序》规定各类生产人员必须经过培训、严格的考核和相应的授权以后,方能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通过对人员素质的严格把关,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工作经验,为提高项目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2.实施有效工时制度项目应建立有效工时巡查制度,该制度从监控和分析一线生产工人的有效工时占比数据出发,分析班组施工安排、物料供给、技术支持、施工服务、qc检查、员工行为等影响工时效率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促使生产系统和管理支持服务系统持续改进。通过有效工时制度的持续运行,项目应将生产人员的有效工时占比稳定在87.5%以上。3.实施计件工资制度项目根据人工成本控制指标,参考市场劳动劳动效率,以及市场同类工人的收入水平,制定符合项目实际情况的计件工资制度。实践证明,计件工资制度能有效地激励生产工人,但是,计件工资制度也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例如,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工艺过程控制、容易给基层管理人员提供权力寻租的空间、给生产人员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等等,因此,推行计件工资制度必须要有相应的一些配套措施。

建设工程项目,特别是设备安装工程项目,人工成本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般达到了60%以上,有效地控制人工成本,是实现项目盈利的关键环节,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在以下环节加强管理。

1.实施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精简组织机构设置,简化管理层级。

国内核电项目的管理层级较多,专业分工较细,管理层级分为施工队、生产部、施工分队、施工班组四个层级,专业分工则分为技术人员、质量人员、安全人员、物项人员、现场协调人员等等,且技术人员又细分电气技术人员、仪表技术人员、电缆技术人员、管道安装技术人员、管道准备技术人员等等。项目应压缩管理层级,使施工队经理到一线生产员工的管理层级不超过一个层级(大型项目不超过两个层级),同时,根据成本倒逼原则,在设定管理技术人员投入总量及其市场化薪酬水平的基础上,再来规划各管理技术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内容,通过提高各管理技术岗位的工作负荷,来实现一岗多责和一专多能。国内核电项目的工种界限划分过细,已经不适应竞争的需要,例如国外没有什么管工、钳工、铆工,统称安装工,既会管工技术,又会气焊切割、起重吊装等,而核电项目的生产人员每人只掌握一个工种技术,对相关工种技术不懂不会。项目应打破工种界限,对工人除要求熟练掌握本工种技术及应知应会内容外,还要根据技术等级明确提出掌握第二、第三工种技术的要求。这样做将会大大减少施工现场人力浪费和窝工,解决工种之间推诱、扯皮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劳动工效和增强工人的综合施工能力。

2.建立审慎的用人制度,通过引进高素质的人员,确保工作能高质量完成。

项目部应将人力资源引进视为项目管理最重要的决策之一,审慎决策,在编制人员需求计划的环节,应审核现有工作小组的效率以及成本控制指标;人员的引进环节,项目应严格按照人员培训资格认定的要求,将能力和技能达不到要求的人员挡在项目之外,因为高素质的人员凭借丰富的经验,通过减少返工,减少材料消耗,提高质量等方式,使得项目的`总体成本受控;同时,项目还将通过严格的绩效考核,使各岗位的人员满足预先设定的效率水平。3.建立人工成本预警制度,及时调整管理和组织措施项目部应建立人工成本预警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核算人员每月的效率与其成本是否相匹配,另一方面是设定人工总成本的预警线,即每引进一个人员将会测算其在项目周期内发生的总成本。通过按月分析人员的效率和人工成本的匹配程度,及时制定措施来调整劳动组织以及管理的方式;通过施工过程之中的人工成本预警线控制,来达到项目周期内的总人工成本受控的目标。

项目劳动关系和谐的根本在于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更新,建筑施工公司的一些项目在人员管理方面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做法,例如将人员招收进入项目以后,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公司的长期雇佣人员,这一方面加大了公司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也极易引发劳动争议。项目是一个临时性质的机构,因此,在核心人员的配备上可以由公司负责,但是,一般的管理技术人员或者说大部分的管理技术人员必须依靠当地人才市场,而且在薪资水平上也必须与当地市场接轨。当项目结束以后,项目必须按照劳动法规定,给予遣散人员以经济补偿,由此,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但是,目前项目预算中普遍没有安排项目结束以后的人员经济补偿金费用(这部分费用在投标时就应该予以考虑),因此,造成一些项目在处理劳动关系时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来规避应尽的法律责任。建筑施工公司作为一家依法经营、管理规范的企业,必须在这个方面加强管控,防止由此发生劳动争议,从而对建筑施工公司的企业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在项目管理领域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凸显,但是,囿于一些项目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管理经验等,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同时,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在管理过程中,很难形成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定和制定,需要每个项目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内核,结合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和规则,从而为每个项目的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受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变得愈加激烈,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成为目前企业关注的焦点。下面文章就对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现状做出深入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滞留在人事管理层面,日常的工作就是员工招聘、组织培训、日常绩效考核,和工资的增长审批发放等简单事宜,对员工采取的是命令式和制度化的管理,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的角度出发,只注重对员工的控制。目前的人资管理部门,工作效率低下,用人机制死板,许多优秀人才没有得到发展的机会,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没有规范的绩效考核制度,缺乏系统的目标和制约制度,对于员工绩效,没有系统的考评制度,考评标准也是模糊不清,即使设定标准,在工作执行时也不能落实到位,制定的标准与相背离,导致可做操作性极差。没有完善的激励制度,很多企业制定的奖励同惩罚机制不均衡,重惩罚轻奖励的现象较为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非但没有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目前企业在员工激励方面,还缺乏系统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激励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向也由国内转向国外,使人力资源同国际接轨,实现人力资源的全球化共享。随着学者对国际人力资源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发现,集中式管理和分散式管理,两种模式间产生分歧。赞成集中式管理的研究学者,力争把在美国成功开发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推广应用的全球范围。赞成分散式管理的研究学者则表示人力资源管理要针对地域文化的不同,进行不同管理方法的开发。国际研究人士指出,不同的国内环境要求不同的管理模式,国际同国内的管理模式总是存有差异,其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进行跨国管理时,雇佣外籍员工运作的复杂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是否适应。

在上世纪末期,有很多学者站在企业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技术、资金成本这种可获得的资源,再不能以不可取代或模仿的方式,帮助企业创造价值。人力资源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因其不同的特征和微妙之处,使得无法模仿,因此,人力资源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这一研究促进了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形成。

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战略管理,整合和适应是它的特征。所谓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从战略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但不同文献对于战略有不同的观点。舒勒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强调的是不同的竞争战略要采取不同政策组合;伦格尼克霍尔则主要强调企业战略同管理间的作用依存关系;德利瑞则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部分内容具有战略性,内容分别是:正规的培训系统、利润共享、内部的职业机会、结果导向的评估、员工参与、雇佣保证及工作描述。不同的战略观念致使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观点,因此研究人员要更加关注对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与探索。

2.3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

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方法通常具有规范性,以统计分析和实际调查为依据,其理论包含着管理的实践、目标及结果。以中国研究学家林泽严和外国研究学家的阿瑟论证的管理模式为规范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典型范例。

林泽严针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调查和研究,提出我国企业现存的两种典型的管理模式:一种是家族企业以自我作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团队式从人的角度出发的理性管理模式。第一种管理模式,强调的是集权式的控制,把员工当成公司附属品,缺乏良好的激励制度,最终导致企业的内部管理混乱无章,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第二种管理模式主要体现的是民主化,把管理权授权于团队中受员工认可的人,主要强调的是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良好的激励制度,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是企业能够长久生存并前景光明。

阿瑟的控制和承诺的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分权化制定决策、技术工作者的比率、公平程序、管理员及管理者的数目、工资、奖金、常规培训、赞助公益活动的数目为研究的变量,对美国的几十家企业进行调查分析,最终得到控制模式和承诺模式两种管理模式。他认为众多的管理模式里面,实践中只有控制模式和承诺模式两种管理模式,其中控制模式所强调的是降低直接劳动成本,迫使员工遵守既定的规章及流程以便提高工作效率;承诺模式主要强调企业同员工两者目标的相互联系,促使员工产生理想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国际型、战略型、规范型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全部都提到企业的绩效问题,就企业的绩效问题和人资管理两者间的关系而言,国际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实践要根据企业的差异性区别对待;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强调要把企业的战略同人力资源管理的适配度作为条件;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更注重的是特定的实践同管理政策的相互组合,企业的绩效受特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及实践的相互配合的效应影响。全面的分析以上这些观点,针对企业自身的情况选择更适合企业的人力管理理论,正确的把握企业绩效和人力资源管理间的相互关系。

结束语:

现代企业间的相互竞争,已不是过去物质资源和资金实力的竞争,人才才是目前最为核心的竞争力,科学合理的把人力资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效益评估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人力资源已是企业要想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一项稀缺资源,这种理论概念已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并且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在倡导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态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显得意义非凡,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人力资管理将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具有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将向着人性化、战略化的方向发展,使企业的管理更具弹性,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更具适应性,激励成分越来越多,限制成分越来越少,企业将集中力量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激励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使其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提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类论文

1、负责招聘、合同管理工作。

2、负责社保管理。

3、负责绩效考核的跟踪工作。

4、负责员工关系管理等工作。

5、负责本公司员工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转递等工作。

离职原因:

离家远。

公司名称:

公司性质:

中外合资所属行业:交通运输。

担任职务:

工作描述:

主要职责:

(一)、1、人力资源规划系统;2、招聘与配置系统;3、培训与开发系统;4、绩效考核系统;5、薪酬福利系统;6、劳动关系系统。

(二)、负责员工关系维护及入离职手续办理。

(三)、负责办理社保、劳动年检、劳动合同等人试工作。

(四)、负责薪资、福利管理和发放工作,处理其他有关工资、福利等问题。

(五)、定期汇总薪资方面的各类报表,并进行薪资相关数据的'分析。

(六)、拟定公司招聘流程、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员工手册等体系文件修正完善及实施。

(七)、熟悉人事档案信息管理。

(八)、熟悉企业的招聘流程与各种招聘渠道。

行政管理事务:

(一)、负责对公司的证照原件、文档资料等归档保管的工作。

(二)、负责办理公司证件年审的相关工作。

(三)、负责合同办理和登记、印章管理、统计、公司会议材料等工作。

(四)、负责公司的文件的打印、发放对内、外发文等工作。

离职原因:

合同到期。

公司名称: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所属行业:科研设计,科技开发。

担任职务:

计划统计管理。

工作描述:

主要工作责职:

负责安排生产计划和统计工作。

离职原因:

想换新环境。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日期:

所学专业一:

行政管理。

所学专业二:

计算机应用。

受教育培训经历:

学校(机构)。

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梅州工业学校。

计算机应用。

中专。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管理。

大专。

语言能力。

外语:

其他一般。

国语水平:

精通。

粤语水平:

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2、熟悉劳动政策法规,有一定文字处理能力,工作标准高;

3、具备独立的事务处理能力,沟通协调执行力强,能独挡一面;

4、熟练操作电脑并熟练运用办公软件操作。

详细个人自传。

性格开朗,为人诚实可靠。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一定的组织能力,善于交际,能很好地与他人沟通。有进取心,能承担工作压力,工作态度认真,兢兢业业,具有良好的策划能力。对工作,勇于创新,充满自信,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个人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家庭电话:

手机:

qq号码:

电子邮件:

个人主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面临的瓶颈也逐渐的暴露出来,其中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已然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之一。随着我国开放市场下的企业经营竞争势头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而人才是人力资源中关键中的关键。人力资源作为一个企业的人才之源在企业运行中具有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中小企业若是想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就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先取得突破,牢牢地把握好这项资源,并且一步一步的进行完善总结,提升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之力。本文从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所存在的问题入手,立足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结合其发展现状,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作出阐述。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吸收劳动力,以及技术革新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甚至关乎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成败。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战略性的资源已经逐渐得到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公认。所以,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其意义不可谓不大。

(一)中小企业的概念

中小企业,对于它的界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时间段都似乎有着不同的定义标准。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这应该算是我国对中小企业界定的最新划分标准,主要是从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三个重要的指标并结合各个行业自身的特点来界定的。综合国内外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和一些阐述去定义,所谓的中小企业就是与所处行业的大型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和经营都比较小的企业单位,它的经营组成资金通常可由单个人或少数人提供,其雇佣人员和营业额都不大,在运行管理上一般是由业主直接进行管理。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humanresourcemanagement,简称hrm)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采用计划、组织、领导、监督、激励、协调、控制等有效措施和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组织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劳动力即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内在与外在要素质与量的管理,它是一个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力资源潜在价值潜能的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手段。人力资源管理打破了传统的人事管理的桎梏,不再单纯的把人看成一种“技术要素”,而更多的是关注人的内在建设性潜力发挥,把人当做一种使企业赢得竞争,获得发展壮大契机,保持自身运转生机和活力的特殊性资源来刻意地进行无限挖掘,在谋求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更多的让人的本身潜力的发挥,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双赢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战略,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赢得人才制高点的法宝,是一个企业存活当世的强力支柱。

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来说,企业员工较少,经营规模小,组织结构也相对简单,管理沟通层次也简捷,再加上我国发展的特殊环境大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它自身独特的性质特征:

首先是管理的灵活性。中小企业的经营所有权一般都较为简单明晰,所以它的组织结构也并不过于复杂,这也决定了中小企业的管理层次较少的特点,运行流程也相对的流畅,而且有更大的管理弹性空间。换句话说就是中小企业由于产权的清晰化,在管理上具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性,受到的来自政府等外界的干涉活动相对较少。中小企业在员工招聘上也有灵活的弹性,它可以更为灵活的根据企业具体的岗位运行需要情况来选定企业的用人规则以及制定招聘计划,而且在员工的日常管理上显得更为直接。在企业员工的工资报酬上可以很好地进行弹性制定,根据每个员工对企业的绩效贡献度决定不同的薪资标准。它可以选择有自身特色的福利政策,相对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可以赋予员工更为灵活的待遇条件,并且能够更为直接地下放运营的管理决策权力,以此岗位实权来招揽人才。中小企业能够在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上进行更为弹性且人性化的管理。在中小企业里,因其人力资源管理的行政性约束偏弱,所以员工的潜力和才华可以得到更为直接的发挥和肯定,员工个人可以根据企业要求更好地把握自我实现的价值性发展。总之,中小企业在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有着相对广阔自由的可操作空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制定更为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

其次是人员的流动相对频繁。时至今日,企业人员流动频繁已渐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不稀奇,而且我国很长时间都存在着人多却奇缺人才的怪象。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人才结构的不合理而造成人力资源配置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一步的导致了我国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过于频繁。中小企业员工流动频繁更为典型,相对于大型企业薪资报酬的稳定和业务的成熟化,中小企业经营发展有着充满危机的不稳定性,从而加重了企业员工的工作任务,使得员工需要更加拼命的加班加点甚至占用休息时间来完成业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员工超出生理上和心理上可承受范围的压力,导致了员工跳槽的频繁,而这种人员流动的频繁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特殊形势导致的。再者说,如今中小企业竞争激烈,劳动力因为价格上的差额在市场上频繁流动,以期寻求更为优势的劳动报酬。不管怎么说,人力资源的频繁流动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是弊大于利的,因为这直接导致了企业人力成本的负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再次是管理效用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和大企业类型相比,大企业融资渠道广,可动用的经营资源自然充裕,而再看中小企业,在规模上和政策支持上没有什么优势,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也输于大型企业,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来自更多方面的制约。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较为狭窄,而且资金多被投入到生产经营领域之中,这就直接导致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资金投入量,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企业过分的把精力和各种资源都投入到生产和业务经营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不完善运作,这种战略上的缺陷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用有限,不能给予企业无限的人力资源助力,从而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一种病态的发展特征。

在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它们面临着资金、人才缺乏的双重困境,这也给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推行带来了许多困难。总结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以及人才意识淡薄。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取代了人事管理,人的价值也被赋予了新的战略高度,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尊重人、培养人、满足人的精神层次需要,以人为中心进行人性化管理,使得员工的培养适合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层次的提高。新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人是能动的,只要发挥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就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这样的说法无疑是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了企业战略的高度。我国的中小企业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时代观念,甚至来说还有许多中小企业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中不能自拔,因此还保留着许多传统人事管理对人才的偏见,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人才的认识过于狭隘,他们认为规规矩矩听话的员工才是好员工,而那些敢于创新的人却沦为边缘小职员,企业在员工招聘过程中过分地看重个人学历,而将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拒之门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内部人才的闲置和人力资源上的浪费,员工的创造力被企业日复一日的琐事扼杀,而管理者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员工,导致了他们工作积极性不但没能提高,反而下降。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上太过注重形式,而轻视实践,从我国中小企业的整体上来说,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落后,企业的管理者只看到员工身上的经济价值,却没有把企业的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性生产要素。在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比较重视解决企业运营的物质、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往往对本企业人力资源问题显得漠不关心,企业管理者们认为人力资源部门不懂技术,也不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所以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诸多活动不够重视。在一些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定位太低,无法统筹管理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还有一些企业甚至都没有独立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而是让经理或管理着自己兼任。就算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许多企业,也只是把它当做企业后勤部门来看待,而没有让其参与到企业运营的战略决策管理和企业效益的创造过程中,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结果也只是浪费了企业的既有资源。近年来,已经有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人才荒”的困难境地,内部人才流失严重,外部的人才供给又资源匮乏,这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企业本身的壮大发展。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建设不到位,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了其本身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缺失。

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框架尚未构建,没有形成配套统一且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所以导致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较为混乱,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员工的管理上有着严格的硬性规定,工作时间长,甚至还存在这一些违反法律规定的加班条款,这样的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从长远来看必定会给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带来负面的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过度集权的制度弊端,“家长式”的管理作风奉行着“控制——服从”的模式,而忽视了企业员工情感层面的感受,严重压抑了个人发展。

(三)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过于形式化,实际意义不大,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质效低下。

中国许多国内企业,逐渐重视企业培训,各类培训项目也在社会上风行,但是真正从中尝到甜头的.企业却没多少,企业迷失在培训的陷阱中。我国的企业普遍的存在这样一个担忧:花费财力、物力在员工的培训上,培养了许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可最终却为竞争对手做了嫁衣,结果得不偿失。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除了收不回培训投资,也可能是极其危险的一个隐患问题,所以许多企业宁愿减少对员工培训的投入,甚至为了降低成本,将企业的培训工作外包给他人,最终也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不尽人意。企业对培训对象和需求分析不明确,以至于都不知道该培训谁和员工需要怎样的培训,使得企业在员工的入职培训工作上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也是许多中小企业干脆将企业入职培训做成“上大课,幻灯片”的原因之一。“普遍培训没效果,差异培训成本高”这也是现在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的矛盾难题,出于企业降低成本的需要,就只能随大流搞“大课式培训”了,而这种“形式化、过场式”的培训也最终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质量和效用的低下。其次我国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投入明显不足,这也是导致培训效果低下的原因之一,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费用支出一般占企业总利润的百分之七左右,而在我国该项支出还不到总利润的百分之一。

(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失问题突出。

由于企业管理制度的缺陷和管理者对人才的传统“偏见”,近几年以来,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失日趋严重,甚至有的企业还存在着“用工荒”的危机。我国的中小企业的日常生产工作普遍较为繁重,还经常组织加夜班,延长上班时间,使得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大,而加班费又较低,这也极大的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企业职工对自身工作的不满情绪,所以跳槽离职者众多,企业人才流失惨重。人力资源的流失对一个企业的影响不言而喻,有些时候甚至会成为企业最致命的问题。

(五)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手段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且过分依赖以加薪吸引人才。

我国的许多中小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方式十分单一,往往只注重物质上的奖励,而忽视了员工的非物质性激励需要,只一味的以金钱为激励,而忽略了对企业员工的人性化关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企业员工的需求也从金钱逐渐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转变,他们渴望被企业认可,获得自我的价值实现,而中小企业单一的激励机制明显不能满足新时代企业员工的需要。

(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缺乏实践经验,操作能力不足。

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不仅要负责企业的人力资源方面的合理调配,同时还要协调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现代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对人才的管理也逐渐提上日程,人力资源工作的范围将被扩大,变得比之前更繁杂、更广,甚至涉及到了企业发展和壮大的方方面面,因此新时代的企业运营对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地学习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和经验,但是遵循传统管理观念的深刻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没有跳出“凭经验办事”的怪圈,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的,这种经验论显然是无法适应现代经营发展的。许多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缺乏实践经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操作能力不强,从而导致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的的缺失。

(七)缺乏对员工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

企业对员工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区别于传统人事管理的重要特征。企业需要借助员工发挥最大限度的工作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同时也要为每一位员工的成长和潜力挖掘建立一种企业与员工实现共赢发展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向做好充分的人力资源准备;而员工因为明确的看到了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而对本企业真心认可和满意,故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我国中小企业严重忽视了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得培养了多年的企业人才日渐流失,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

(八)中小企业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导致了企业工作氛围缺乏活力,员工归属感不强,工作效率低下。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一种内在的属性标志,它可以说是一个企业发展前进的精神和灵魂,融合了企业的管理经营理念、管理者的经营风格等一系列的无形因素。企业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具有吸引人才,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团队建设,以及在长期的熏陶和教育中,形成对员工的内在约束和管理等强悍的功能。放眼我国的中小企业之中,真正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少之又少,许多企业管理者甚至对企业文化鄙夷不堪,他们觉得企业文化只不过是一种很虚假的口号,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就算没有它,企业也照样能经营的下去,所以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不愿在这上面花费时间,所以许多中小企业连自己的企业文化都没有,这也导致了许多小企业的发展缺乏后劲,企业工作氛围死气沉沉,员工对企业缺乏凝聚力和认同感,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

(九)中小企业过分看重既得利益,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缺乏长期的规划,并且它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在人力资源规划存在战略上的缺陷。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企业战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总体发展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大政方针进行战略性的规划,从而适应和赢得企业在未来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的中小企业,太过看重人力资源所产生的眼前利益,而忽视了战略上的长远考虑,使得企业很难适应风云变化的市场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着许多问题,而人力资源管理在现在及未来的企业发展中对提升企业的绩效有着战略性的意义,所以探索新的思路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十分必要。面对所提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思路:

(一)理论联系实践,强化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和人才意识。

我国中小企业想要在观念上跳出传统人事管理的思维模式,就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及意义作出科学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且高度重视企业的人才管理工作。树立正确的观念,是我国中小企业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的前提,也是企业满足自身未来人才需求的前瞻性工作。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企业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要进一步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重要性和战略性的认识,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人才来创造,所以说到底,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是在人才方面的竞争。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转变对人才的狭隘认知,扩展视野,打造企业自身吸纳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优势力量。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制度。

人力资源制度是一个企业管理本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也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机制性约束,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制度不仅可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良好的日常管理,也能进一步的为企业的人才战略提供助力。所以我国中小企业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进行理清和重新的审视,找出当前人力资源制度的不足之处,然后进行必要的完善,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制度,让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得到协调有序的进行。

(三)探索科学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每个人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同时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所具备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企业人才的来源大致有两个,一是通过外部招聘来实现,二是企业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培养而实现。相比之下,后者在需要的成本和契合度上更占优势,外部招聘来的人才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业务流程需要一定时间的了解和学习,无法直接投入岗位工作,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岗位运行成本,而企业通过对内部人员的培训出的人才,不仅对企业的状况有了深刻的了解,还具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可以直接投入到企业经营活动之中,所以,做好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是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也要认识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做好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充分认识到本企业的发展魅力和市场实力,吸引人才心甘情愿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同时也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四)要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学习相关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实现过程,它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之中,如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不加强自身的学习,之前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就会很快落后,最终被时代淘汰,所以企业要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不仅要从工作需要来安排培训,也要鼓励和引导他们去学习其他对工作有所帮助的知识技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经常,复杂性的工作,部门人员如果缺乏知识技能的继续学习,就无法适应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

(五)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一个优质的环境。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它内在地产生于企业自身且得到企业全体管理者和员工的认同和维护;随着企业的发展,其文化被日益强化,最终成为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并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凝聚、激励、约束、协调等重要的功能,它可以使企业的员工形成与企业经营战略相一致的期望和心愿,有了同心协力的源动力,企业就能实现同员工的共同发展和成长。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法宝,它能够对企业的未来长足发展具起到引领作用,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转变思想认识,倡导“以人为本”的文化核心,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与员工之间不应该仅仅只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全新的经营伙伴的关系,让员工广泛地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和战略制定之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进取合作得良好氛围,打造具有超强凝聚力和协调能力的工作团队。我国的中小企业只有不断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利用文化来引导和凝聚员工的创造力,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才能让员工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并将自己的职业发展理想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融合在一起,实现企业的巨大飞跃。

(六)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进行战略性上规划。

人力资源是一项战略性的资源,这就决定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同样需要进行战略上的规划。所谓的战略性规划,就是要求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和定位,最终形成与企业整体相适应的战略体系。我国中小企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本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把握,并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上的规划。

我们应该对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充分的估计,对现状和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对挑战和未来发展有科学的应对措施和战略安排。我国中小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出解决在人力资源管理山存在问题的创造性思路,并制定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传统的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受到了较高的重视,但是大规模的改革也势必会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管理制度造成一定的冲击。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就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变革的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可以为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借鉴。

国有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主导性作用,会对经济稳定性产生巨大的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下导致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弊端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管理观念的落后、精细化管理的缺失、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因而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必须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足,通过积极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新形势下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不同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状况之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应当有所差异。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对于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变革方向。首先要将计划管理与精细化管理进行结合。要意识到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在减弱计划性的同时通过稳定的管理团队的建立和管理规划的制定保证国企的正常运行。善于抓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细化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实施的可控性。其次是国企管理与“中国梦”的结合。将“中国梦”理念作为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性原则,将国企发展、员工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对企业发展长期发展的基本目标进行分割和细化,分阶段分时期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最后是政治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在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国企人力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政治思想文化的宣传教育,推动国企员工廉政思想与实际工作的相结合,需要注意的是政治思想教育必须要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不可以脱离实际空谈政治。

国企的管理者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进行更新,减少由于人为失误导致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当,提高管理活动的实效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结合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对人才需求进行系统的分析,再根据此进行招聘计划和方案的编制。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的实施时必须要与企业的发展规划相符,最后还需要对人才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反思,确保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使得每个人都有其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人才对于国企发展的推动作用。在满足企业经营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充分体现的个人意志,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赢,这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理念。在新形势下要注重“中国梦”与企业发展的相结合,建立员工个人追求与企业发展共同的价值取向,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

为了确保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科学性,需要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作为指导,同时结合经济发展形式确保规划的战略性与具体性。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相符,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经营策略确定管理改革和创新的关键点。国有企业管理层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工作开展计划,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和创新。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工作的重心会有所变化,人力资源的管理需要在企业数据收集和处理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结合经验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注意的内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显示意义。此外还需要在有效规划的基础之上对管理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例如强化廉政思想的培养、积极主动进行“中国梦”理念的学习等等,通过灵活多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确保企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注重精细化管理的应用。

精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可以使得国企工作人员的工作实现细化和可衡量化,通过绩效考核的实施可以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国企员工的综合考评,从而发现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国企需要提高绩效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程度,将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率、日常表现、政治觉悟等可以反映员工工作能力的内容全部纳入考评的范围,提高国企员工考评的全面性。为了提高员工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可以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国企员工的薪资、福利、晋升等直接挂钩,通过奖惩机制的实施保证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平性。对员工的福利管理除了物质奖励之外,还应当让员工在企业中感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符合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国有企业体制以及经营管理模式上的特殊性,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人才竞争优势的提高以及人力成本的降低作为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创新的主要目标。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国企往往规模较大,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更需要提高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开放的人才采用心态,打破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于企业发展的限制。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寻找国企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进行大胆的创新,通过创新带动国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和完善的新形势下,人才竞争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内容,为了国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进行创新和变革,同时优化人力国企人力资源配置,通过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引入和培养切实有效地提高国企的整体实力。

[3]李凤雷.构建人力资源的市场制度体系,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j].经营管理者,2009,(6):196.

[4]市政工程公司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13.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