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说课稿(热门17篇)

时间:2023-12-19 15:51:13 作者:翰墨

教案模板的作用是引导教师思考、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以下几份教案模板范文是经过多位资深教师精心设计和实践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习作教学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语文园地六《风景优美的地方》,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下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本次习作安排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东方之珠》和两首描写祖国美丽山河的古诗之后。是想让学生写一篇写景文章,让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具体景物中。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乐意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或最想去的地方,并且尽量说具体、说生动,使听的人也想去。

2、引导学生了解把文章写的吸引人的方法,培养他们这种习作技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自己去过的地方或最想去的地方介绍清楚,让听的人也想去。

教学难点:怎样把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的吸引人。

四、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展示范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简单回顾,引入新课。主要是展示图片和提问学生曾经去过那些地方。

(二)、指导学生明白:风景优美的地方不都是名山大川,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三)、展示习作要求。

(四)、师生讨论把文章写的吸引人的方法。

教师讲解把文章写的吸引人的方法,并举例说明。具体方法如下:

1、描写景物必须抓住景物的特点。

2、描写景物还需要选择恰当的写作顺序。

3、语言要生动。

(五)、根据提纲,选自己最喜欢的景点进行习作提纲练习。

学生习作,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六)、展示部分学生练习成果。

(七)、布置作业。不足之处:

(一)老师讲解过多,学生讨论少。很多知识是硬套给学生,从课下反应来看效果不好。

(二)对学生关注不够,部分学生没有能够参与到课堂中。

(三)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单一。

本人能力有限,不足之处一定还有很多,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教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展示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片断。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片段设计、特点反思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本课内容在教材87~90页,是第五组专题“我国的世界遗产”的一篇精读文章。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遵循新课程标准理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赏美审美情趣,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材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

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以读促读法、联想法。在学法上我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式学习和合作探究式学习。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要求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导入新课之后,我对本课课文第二课时的新授部分进行了三个环节的设计:

(一)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二)汇报交流,点拨升华;

(三)再读课文,深刻体会。在第二个环节,我主要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从“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这三个景点向大家做一分析。

(一)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2~5自然段,并出示自学提示:课文中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三大景点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要求学生找一找,读一读,画一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先自学再小组讨论,时间为5~7分钟。在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适时点拨指导,尤其对学困生的指导。

接下来,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学生汇报学习所得,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二)汇报交流,点拨升华。

教学这一环节时,主要分三个景点来教学。每学习一个景点,我都会借助多媒体课件适时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感悟颐和园景点的形象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首先,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有名的长廊。

1、精美的长廊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先汇报说出:长廊有什么特点?长和美。接着,学生交流是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长廊的长:“一眼望不到头”让我们感到长廊很长,“700多米”和“273间”这两个词,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廊“长”和间数“多”的特点。然后全班齐读这个句子,读出“长”这一特点。教学长廊的美这一特点时,学生说出:“从这句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廊的颜色美。而“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写出了长廊的画美。这一句则写出了长廊周围的风景美,而本段的最后一句,从‘神清气爽’一词,可以看出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紧接着,我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出长廊的美,再全班齐读,然后,我激情美读长廊部分,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最后,用课件播放长廊视频,让学生欣赏长廊的美景,再次感受长廊的长和美。

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哪里?很自然地过渡到。

3、4自然段万寿山景色的学习。

2、壮美的万寿山。

3、4自然段,再次感受万寿山气势磅礴的美。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3)秀美的昆明湖。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先汇报说出:昆明湖的三大景物: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十七孔桥的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小狮子姿态不一这几个特点来写,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想象“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样的?并指导学生比赛读,边读边想像十七孔桥那姿态不一的美。最后,我用课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丽风光,欣赏昆明湖的美。

接着,我对同学们说:“刚才,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欣赏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那么,颐和园还有其他美景吗?我用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其他美景图,石舫、大戏台、智慧海、知春亭等等,其实,这正向作者在课文最后发出的感叹,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也正因为颐和园如此美观,1998年,颐和园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会。

接着,在第三环节,我让学生带着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再读全文!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深刻体会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并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一背。同时,为了背得又快又熟,我建议同学们: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抓住重点词语来背。并适时引导学生要把这种写法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

最后,说一下特点反思。

本节课教学片段的设计,我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跟随作者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采用指名读、比赛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学生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另外,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适时出示相应的图片、文字、实景录像,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进程。

以上,就是我对《颐和园》第二课时的片断设计,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习作教学说课稿

第四单元由3篇状物散文组成,展现出劳动者的聪明与创造智慧。这里,我们不仅仅关照让学生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世界,我们应该依然不忘语文的工具性的根本属性。比如可以借助课文这个例子,学习《秦兵马俑》过渡段的构篇方式,写生式的摹物手法;学习《埃及的金字塔》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常用的说明方法;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全篇总分及各自然段依然采用总分结构的条分缕析的结构方式。这是学习这一个主题单元在语文意义上的更大的收获。

观察要有重点。观察要在仔细认真的基础上,抓住重要部位进行重点观察,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突出重点。例如习作4的例文《龟山汉墓参观记》,作者就没有对整个参观过程中看到的景物一一介绍,而是重点写了甬道、歌舞厅、排水沟。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告诉学生:观察也要突出重点。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中年级段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写参观记或游记的一些写作方法,写作时,要在认真观察和记忆游览的景物的基础上,按照见到景物的次序,来所写看到的景物。这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致于杂乱。一次参观游览活动,看到的景物很多,我们不能记“流水帐”。要把看到的景物中印象较深的写下来,其余地可以写得简略些。我们在一边参观游览,一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仔细观察。明白在写游览记时,应把开头和结尾写得简略些。开头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和人物我们要把感情融化于景物中,写出真意。写作时,知道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有,我们在写景的同时,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在领略自然风景的同时,受到启迪和教育。

结合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鼓励学生走近山川河流,“行万里路”,领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无限风采。2.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诗意的思考,从而发出由衷的赞叹。3.本次习作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按参观或游览的顺序,有选择地进行介绍和描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4.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仰之情。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最近在与部分同学的聊天中,老师了解到有的同学有一些心事,有很多话想对别人说,可是又不方便当面讲,憋在心里却又挺难受。这该如何是好呢?请大家帮忙想想主意。(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然后想办法交给他,进行书面交流)。

(二)读懂例文。

请同学们读读赵洁同学写给老师的这篇文章。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赵洁在文中对老师说了什么?从哪些词句中能够体会作者的感受?想一想,当赵洁写完这篇文章,并把它交给老师后,她的心情如何?猜一猜,老师读了这篇文章后,可能会说什么?做什么?学生自由朗读例文,思考问题。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上述问题。大组交流、汇报。

(三)指导习作。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不想轻易说出口的“小秘密”,这些心里话可能是想说给妈妈听的,也可能是想说给老师或好朋友听的。可能是为了某件事表示歉意,可能是传达最真的问候,也可能是诉说委屈或提些建议„„下面就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问一问自己,今天你最想跟谁说说心里话,说点什么呢?2.学生自己进行心灵独白。

3.可以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交流,也可以不说给任何人听,直接写下4.愿意在大组交流的同学发言,师生共提补充、修改意见。

(四)学生练写1.学生练写草稿。

2.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修改草稿。

4.学生誊写作文。

教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四册第64—66页例题、想想做做1-5题。

1、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会画角。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能大胆地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会评价。

5、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建立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引导、点拨、探究。

探究法、操作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谈话:小朋友喜欢做手工吗?(课件出示64页例题图)看!小明和小红也在做手工呢!你能说说这幅图上有哪些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吗?其实,在这些平面图形中还藏着一位朋友,它是谁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上面的图形都是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有关角的知识。(板书:认识角)。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境,并配有动画的图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一开始就能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去学习)。

1、感知角。

摸角:

*请你在三角尺上找到一个角,摸一摸这个角,有什么感觉?

*谁来说一说?(角的这部分尖尖的)。

*再摸一摸角的这部分呢?(平平的,直直的)。

*谁再来说一说?

2、介绍角并画角。

*老师就把这个角画在黑板上。(依据三角尺其中的一个角画)。

*刚才同学们摸着尖尖的地方,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标:顶点)。

*刚才同学们摸着平平的地方,从这个点出发的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这是角的另一条边。(标:边)。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小结:对!角是由一个顶点和由顶点出发的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图形。

3、观察实践,引讨探究。

(1)学生在小组里交流(2)指名学生举例。

(本环节通过找角——认角——再找角的活动,让学生在初次找角的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并及时安排观察对比与发现,用小组交流的学习形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在找角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角”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了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生活,而帮助角爷爷则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角的基本特征。)生活中找角。

教学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初中阶段打好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研究方法的基础。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能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主要是关于力的初步概念的形成及控制变量法、归纳法等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教学要求是b级。这些内容既是对前面学习的“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知识的延续和跃迁,又为后面“二力平衡、重力”乃至初三的压强、浮力等内容进行铺垫。可以说本节内容是构建整个初中物理力学体系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理解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知道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及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重点:

1、力的概念;

2、力的三要素。

难点: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本节重视力的基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伴随的科学方法,以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及情景作为知识背景,通过归纳和简单的分析、推理,从而引出概念和规律。

因此,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边活动(举例、讨论、实验、阅读等)、边分析、边归纳,层层深入,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设计时注重:情景设置生动、设问方向明确、互动目标鲜明、演示实验清晰等教学环节,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思维引导。主要表现在:

演示实验,给学生带来震撼:手指轻压桌面,能使桌面凹陷下去?通过精心设计的“微小形变演示仪”将现象放大,使学生惊讶的同时对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有了直观认识;再通过分组实验加深印象。

分析归纳,注重拓展学生思维:老师通过设问、安排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实际现象中进行提炼,得出初步结论,使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体会学习的经历。

关注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实验、阅读、设计等活动,不仅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而且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互助意识,同时也能独立进行探究、创新。

引入课题

投影“神州 6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空?

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物理学中的“力”的含义是什么?

1、观察、思考并根据已有知识尝试解释;

2、个别说,其他补充;

结论

展示日常生活、体育运动和工农业生产中的现象,提出问题;

分析归纳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举例、引导得出“物体间不接触也可有力的作用”;

建立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

演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介绍实验器材;指导学生完成《活动卡》p49~p50活动;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发生改变”;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10、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9~71“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 素”;

举例;

讨论归纳;

分组实验(活动卡p49“活动”)

阅读课本p69;

完成《活动卡》p49~p50“观察和描述”、“活动”;

讨论、概括“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哪些情况;

讨论、概括“力的作用效果”指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哪些变化;

阅读理解;

练习;

10、探究:完成《活动卡》p50“进一步探究”;

通过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设计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现象中进行概括,进而对力的初步概念有较科学的定义;

通过阅读、活动、实验等多种手段进一步促进学生较完整地理解力的初步概念;

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刺激学生主动学习并有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决心;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

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现象进行概括、归纳,领会得出结论,并进行运用;

通过实验的设计探究,对学生进一步渗透“控制变量法”这种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练习,加深对力的初步概念的理解;

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加深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解释和分析,加深对物理知识的“学以致用”。

进一步掌握科学方法。

练习

见《“力”课堂工作纸》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力的初步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说课稿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从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我”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的残忍以及为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悲哀。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读过一首短诗,作者已不记得,诗句却仍有印象:“又是一个隆冬天/相逢时不再是少年/跳橡皮筋的日子过去了/打雪仗只留下美好的记念。”是呀,童年总留给我们美好的记忆,尤其是童年时的游戏,更是美好之至。现在回想起来,那游戏的情景仿佛就浮现在眼前。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所喜爱的游戏,一定还记得童年时游戏的情景。

现在,就请大家说说各自童年时玩游戏的往事吧。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风筝》,这篇文章写的是关于童年、关于游戏、关于风筝的往事。

(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先引导学生看课本前面的鲁迅像)。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先生写的回忆童年往事的作品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等。

(让学生补充介绍有关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资料,看谁了解的资料多。)。

三、初读课文(教师不给任何提示)。

四、交流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教师不作过多的点评,对学生的独特发现和感受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重点品读。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明确:(至少包括下面两点内容——1、童年时我曾无情的虐杀了小兄弟的“风筝梦”。2、人到中年,我才悟到“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为当年的精神虐杀而痛悔,我想补过,但却不能。)。

学生找出第三段中的相关语句,并作简要点评。

“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神态描写,显出小兄弟对风筝的向往和痴迷。

“惊呼”、“跳跃”——动作描写,显出小兄弟一门心思牵挂着那空中的风筝,对风筝的喜爱到了极点。

(三)品读第四段:

1、一生朗读第四段,然后大家填表完成练习二,了解叙述的各要素。

2、用心体会:小兄弟怀着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痴心迷恋着他的风筝,可“我”这个作兄长的却无情地把这一切给虐杀了。

请同学们找出小兄弟制作风筝被我发现以及被我折断、踏扁风筝后的表现。

(关键词:惊惶、失色、瑟缩、绝望)。

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类似小兄弟这样的经历,你能想像出小兄弟当时的感受吗?

(让学生想像小兄弟的感受或者说出自己的类似经历)。

(参考答案:突出小兄弟在兄长面前的弱小、无助、毫无抗争的力量,甚至没有抗争的意念,十分可怜。同时也极力渲染了“我”欺压子弟、虐杀精神的淫威。也正是小兄弟的毫无抗争和“我”的蛮横霸道,中年后“我”忆及此事时便更觉得对不住小兄弟,更觉得当年的虐杀是多么地凶残、无情和可憎,而当这种凶残和无情的精神虐杀无法补过的时候,便更觉得痛苦和悲哀。)。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委派代表发表观点。学生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如:

告诉我们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抒写作者为童年时的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忏悔。

告诉我们,有些错误是永远无法补过的。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该肯定。教师还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适当补充,点明本文的政治意义:作者童年时曾无情地虐杀了小兄弟天真烂漫的童心,中年时他才悟到这种精神虐杀是多么地残忍和不人道,他想补过,可是却没有了可补过的机会,于是他感到痛苦,感到无可把握的悲哀。正是这种童年的体验促使作者写下了这篇散文。同时,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个人的情怀往往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以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高度的敏感,察觉到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着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虐杀,因此他写下了这篇散文其实也是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一种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学生就本文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一只折断了翅骨的风筝,一段悲哀凄凉的忏悔。然而,一切的忏悔又有何意义呢?精神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而背负着愧疚的心灵同样是不堪重负的。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取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民主、善良、高尚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空中才会永远飘扬着我们快乐的风筝。

教学说课稿

《梦想的力量》是一篇读起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课文充满了浓浓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令我们倍受感动,文中还有许多人在小瑞恩的感召下伸出了热情的双手,献上了爱心,这同样使我们感受到爱的温暖。

根据目前的情况,现在的学生都不太懂得关心别人的现况,设计这篇课文我意在教育学生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奋斗。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谈话导入,引出梦想

2、初读课文,感知“梦想”

3、 品读课文,明晰“梦想”之路(抓住字、词、句去感受瑞恩的善良、坚强和执著)

4、研读课文,感悟“梦想”力量

5、联系实际,以学导行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因此,教学开始前,我首先让孩子们听周笔畅的歌曲《梦想在望》,让学生在感官体验和生活经验是理解的基础让学生初步感知梦想。这样既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让学生初步感受美好梦想会带给人希望和力量,为下面谈感悟做感情铺垫。第二步的初读课文,感知“梦想”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前对我们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目标指向,获取初步的感观印象,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积极性。我让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了梦想。我在课堂上能紧紧围绕着两个重点思考题“瑞恩的梦想是什么?梦想是如何实现的”展开读书,思考。“瑞恩的梦想是什么?”学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为人善良、有爱心。关键是梦想是如何实现的,从中去体会梦想的力量,这一环节是学习课文的重点,我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以学定教,适时进行补充、引导、点拨,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在学生汇报感悟的时候,我适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充分体会出瑞恩身上美好的品质和坚定执着的精神,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到自身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梦想,今后怎样更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让学生明白美好的梦想会给人带来希望,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动力。做到了学文明理,以学导行。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能顺利完成,但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回思课堂,有待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一、 因为这是略读课,要我们在一节课内完成,要完成各项任务势必有很多地方都做的不足,在课堂上如能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就能更深刻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虽然这篇文章语言朴实,但是蕴涵丰富的情感,学生多读不仅能拉近与文本的距离,读出感情,而且越读越有体会。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多读,学生才会真正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让他们明白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付出艰苦的劳动。

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还不足,我还不够放手给学生研究感悟的空间,体现不了学生主体作用。

三、我认为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路漫漫长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地查漏补缺,使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提高。

教学说课稿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参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一课多式的教研活动、我们尝试从“让多种信息资源走进《品德与社会》”的切入点集体备课。下面、我仅代表我们学校品德科组汇报这一课的教学设想和实践、进行说课、恳请专家们、老师们对我们的工作多多指正。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和我们的生活》里的第一个主题活动。学生参加本课活动、为第二主题的“探索水”、第三主题的“保护水”起到铺垫的作用。是达成“保护环境、爱惜资源”这个目标的基础。

新课标提出“充分地开发并有效地利用各地区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

首先谈谈、我们对充分利用学科整合的资源的认识。我们认为教师是很重要的一个资源、必须走进备课。我们学校的品德老师都兼任语文老师。语文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品德新课标时、我们却找不到这个提法、那是不是品德学科就不需要呢?我们认为不是的、品德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进行教学”。因此课上、我们采用多种活动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充分的自主学习:课前搜集资料。

有效的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拓展性的探究学习:创编故事、感悟生活。

充分利用教科书、我根据教材的主题活动设计了四个板块。

引入学生兴未很浓的猜谜语。我们的谜语来自网络、关于“水”的谜语很多、我们挑选描述水的形态、作用方面的、琅琅上口的儿歌谜语、目的的为下一环节“水的重要作用”做铺垫。引入时,老师要代入孩子的角色,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营造猜谜语这种高级智力活动紧张、期待的氛围、调动起气氛、这时、老师就是资源、是孩子丰富情感的资源。

分为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三个部分。

(1)从最贴近学生实际的家庭生活入手、课前、老师布置学生调查家里哪些地方要用水?课上、学生话题很多、涉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这时、我们适时引入人体水分比例的数据、带给学生数字的震撼、有助于深刻的认识到我们的生活每时每刻离不开水。

(2)讲述学校用水的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生意葱茏的校园绿化、感受水让学习环境干净、富有情趣。

(3)社会生活用水、可能学生一时讲不上、二年级的小朋友对社会生产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可以适当介绍。如广钢生产钢铁要用水、食品厂做馒头要用水。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

新课标提出,“《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的。”就是说,水的重要性不是老师总结出来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体验感悟出来的情感活动。在转入“假如生活中没有水”的内容时,我设计一个畅所欲言的环节,说说“停水的时候带来生活的种种不便”,学生有自己的体验,交流活跃,水到渠成,学生内心就有了这般体验“没有水真不方便”!

光感受“不方便”还不够,品德学科要引导孩子学会“负责任地生活”,培养保护环境的公民意识。教材提示我们,要引导学生体验“没有水真可怕!”我的做法是先用真实、震撼的图片强烈地刺激孩子的神经理解生活中极端缺水的画面。然后创设一个“缺水王国”的情景,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挑选角色,想象自己是王国中的一员,编故事。孩子们在创造性的创意活动中,生成珍惜用水、保护洁净水源的愿望。为后面的主题打下情感的基础。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想、从生活中、从课堂上获得、最终应该回到生活实践中去。课后、布置一个“当小小宣传员”作业、让学生向爸爸妈妈、朋友同学、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宣传水的重要性。我们追求品德源于生活、品德指导生活的境界。

基于“让多种信息走进课程”的理念,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我感受最深的是:教材里学习资源有限,而师生合作创造出来的活动资源却是无限的。我们唯有领会新课标精神,明确《品德与生活》的教育系列,把握活动内容在系列中的地位与联系,同时深挖教材,不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才能实现生动,高效的课堂。

真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为我们的品德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谢谢!

教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口技》。

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结晶的文言文,长期以来对它的教学,我们许多教师一直沿袭“串讲法”:一字一字地讲,一句一句地译,中间再穿插繁博的文言语法,令一篇篇文质具佳的文章支离破碎。学生学习文言文“味同嚼蜡”,教师执教文言文“举步维艰”。今年3月,我参与了我校文言文教学的校本研究,从交流前的准备、教学研究、教学效果和教学反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文言文教学完全可以突破固有的串讲模式,通过教师个性化的文本解读,通过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让文言文教学变得有趣、有味和有效。下面请允许我将部分探究成果向各位老师作一个简单的汇报。

首先是教材分析,《口技》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本文的“善”是文眼,2-4段详细描写了口技者模仿的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声音,最为精彩,即(下面我所要谈到的)技“善”。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描写了一家人深夜由睡到醒的情景,摹拟的声音有:犬吠声,打呵欠、伸懒腰声,说梦话声,啼哭声,哼唱声,絮叨声,以上种种声音都能惟妙惟肖地一齐发出。这个场景突出了声音的由远到近、由小到大,而且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常常遇到,难怪宾客们听得入神,可见口技人设计演出内容的匠心。第二层描写了这家人再次入睡的情景,摹拟的声音有;打鼾声,手拍乳儿声,老鼠作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声音由急到缓、由闹到静,声音的种类较第一层少了,但是这暂时的安稳恰是下面的高潮的过渡。张弛兼具,更显出口技人善于把握演出节奏的能力。第三层是整个演出的高潮,摹拟的是这家人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口技人摹拟了从失火到救火的全过程。作者用“忽”一字表现出“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接着口技人为我们再现了因火警而引起的人们惊恐万状的声音,以及火势凶猛的情形,“力拉”、“呼呼”、“许许”等拟声词的使用,加剧了紧张气氛,这是写“失火”。口技人还再现了救火的声音:求救声、泼水声、拉倒屋子的声音、抢夺火中财物的声音,声音由少到多、由简到繁。如此简单的道具,却能表现如此复杂的声音,让宾客如此入情入境,不得不让人赞叹口技人绝妙的口技技艺。

同时,通过文本解读,我发现,在表现手法上,也体现了“善”,即文“善”,具体体现在以下10个方面:

1、叙事有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顺着宾客所听到的记叙了三个场面:一是犬吠引起一家四口人的活动;二是不久全家逐渐入睡;三是寂静中突然火起,全家卷入火警。三个层次,井井有条,互相联系,自然合理。口技摹拟的声响也是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使读者有亲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觉。

2、行文有波澜:这篇文章的更传神之处,在于行文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如四口人入睡以后,“宾客意少舒”,波澜渐低,但“火起”以后形势大变。全文如音乐的旋律,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最后一步紧逼一步,一步高似一步。火起以后,波澜达到高峰,千态万状,令人应接不暇。

3、叙中有描写:本文在正面记叙时,勾勒出三幅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画面。如各种声音,全凭描写的技巧,才能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感。又如在叙述口技表演过程中随时描写听众的反应,描写他们的神情态度。这种写法,既能具体地显出口技表演的效果,又能间接表现口技技艺的高超。

4、叙议有结合:“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这是议论句,精当地用在口技表演到了高潮之时。它是宾客心理活动的表白,也是给口技“妙绝”的鉴定。议论使文章更丰富了,自然把“妙绝”的口技推向了“绝顶”。

5、首尾有照应:除了记叙穿插描写以外,首尾之间还注意照应。开始与结束两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确简单,即使全部发挥作用,也难以发出那“百千齐作”的声音,这就不能不叹服艺人绝妙技艺。

6、侧面有烘托:表演前布景、道具简单,表演开始后听众的入神反应,表演结束后的“撤屏视之”,重申布景、道具之简单,这些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

7、繁简有得当:一事有一事的发展变化,其中有大小,有轻重,有顺逆,有松紧,所以不能平均主义地写。《口技》一文,中间形容口技之妙详写,开头结尾简写;同是写火起,由“忽一人大呼”到“抢夺声、泼水声”具体写,由“凡所应有”到“不能名其一处也”概括写,在繁简方面都处理得很恰当。

8、松紧有节奏:在节奏方面紧松也有分寸。第三段夫妇入睡,微闻鼠声,几乎归于静寂,“宾客意少舒”,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和节奏的放慢,听众也从兴奋状态中松弛下来。紧接着“火起”,形势大变,“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以为大火即将烧身,意欲竞相奔命,幻觉当真,如临灾场,紧张之至,无以言表。

9、文字有简练:《口技》所记的事很奇妙,也相当纷杂,作者只用了三百多字,这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字简练的特点。

10、语言有生动:本文选词恰当,写什么象什么。如写小儿是“含乳啼”,大儿是“絮絮不止”,深巷中犬吠是“遥闻”,老鼠是“作作索索”,无不贴切而生动形象。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选用“既而”、“当是时”、“未几”、“俄而”等表示时间的副词,表现时间的推移,变化多样。

通过作者林嗣环精当的文字和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读者在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基于以上解读,我将《口技》的技善和文善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主体活动也将围绕这一重点与难点有效展开。

一、导入,激趣(约3分钟)。

开始的导入,我采用激趣导入法,通过播放《洛桑学艺》的视频片断,学生暗自赞叹、惊讶的同时,教师顺势导入:洛桑不过三五种声音同时模拟而已,明朝林嗣环写的《口技》更妙,能几十种、几百种声音一起发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入则是第一槌,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的导入确实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了口技的魅力,同时也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二、读课文,说译文(约15分钟)。

首先,找一名学生朗读第一段,其它同学可以帮其纠正读音。

然后,找一名学生翻译第一段,其它同学可以向翻译的同学提问重点字、词的意思,老师相机点拨。

接下来,依次类推,完成5个段落的文义疏通。

文义疏通完毕,学生再读课文,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朗读,更加顺畅。

落实“言”,就是充分体现文言文的工具性。在教学中,老师的“言传”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学生的“意会”和兴趣更是可贵。因此在设计上我特别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在交流讨论,探究质疑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最后,教师出题,小组竞赛。

这一环节就是检测效果的时候了,热热闹闹的课堂最终还是要回归到题目当中去,通过解题训练能力。我将零散的字词分门别类,讲难点、教方法、教技巧、找规律。比如我设计的:咬文嚼字贯古今(即根据课文里“字”的意思,推测右边词语的意思)。

众妙毕备——丑态毕露(都)..。

宾客意少舒——舒筋活血(伸展,松弛)..。

不能名其一处——莫可名状(说出)..。

几欲先走——走马观花(跑)..。

两股战战——悬梁刺股(大腿)..。

会宾客大宴——会逢其适(适逢,正赶上)..。

变色离席——声色俱厉(脸色)..。

通过这类词语指导学生:学习古文不要只是死记硬背,要学会融会贯通。

除此之外,还有相关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过比较,能帮助学生发现词语含义和各类句式的细微差别,在辨别中加深记忆。通过归类,将散见于课文中的各类知识,归结整理,使之系统化,便于掌握,并且,因新忆旧,温故知新,互相印记,记忆更加深刻。

三、读课文,析文句(约20分钟)。

首先,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出层次。

这个环节,我改变了齐读的方式,让学生杂然的读,各读各的,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不同,读出的层次也不尽相同。在第一次执教时,教师没有作示范,学生的层次感不是很清晰,第二次教师注意了这个问题,提出朗读要求之后,随即将第二段做了示范朗读,学生立刻感受到可以通过朗读声音的大小、强弱,读出层次。

然后,在层次清晰的基础上,教师以句子为单位,以对句子的表达作用进行理解为重点,要求学生发言。

刚抛出这个问题,学生也是有些迷惘的,他们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从哪个角度入手,于是教师又作了一个示范:就拿第一句来说“京中有善口技者。”

文章开篇就用这句话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之“善”。

此时,学生们豁然开朗,原来老师是想让他们分析某一个句子的表达作用,也就是这句话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同时还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来分析。接下来,学生们踊跃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其中确实也擦出了不少智慧的火花。如:

生(回答):“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句话,将道具一一列举,表现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师(追问):四个“一”说明什么?

生(回答):没有其它东西了,就这么些。

师(又问):这些事物对口技声音的发出有没有什么帮助?

生(回答):没有。

生(脱口而出):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师(提升):这里是一种衬托的手法,同时也是在为其高超技艺制造悬念。

再次表现艺人绝妙的技艺。

师(追问):嗯,开头交待,结尾又再提及,这是什么手法?

生(回答出):首尾照应。

师(总结):开始与结束两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确简单,即使全部发挥作用,也难以发出那“百千齐作”的声音,这就不能不叹服艺人绝妙技艺。

又如:

生(说):“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这句话高度赞颂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妙绝。

师(肯定):“高度”这个词用得好,作者对他的评价极高。这是什么表达方式?生(回答):议论。

师(再问):在这里作用是什么?

生(答道):引起人们的思考,口技人竟然凭借一张口,一个舌头,“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就摹拟出了复杂的声响。

师(总结):对,这是宾客心理活动的表白,也是给口技“妙绝”的鉴定,叙议结合,这是文章的一个妙笔,不仅使文章更丰富了,还自然把“妙绝”的口技推向了“绝顶”。

如此简单的两句话的分析,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点拨,得出了悬念、衬托、叙议结合、首尾照应这几大写作特点。

再如:

生(说):“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行走。”这三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师(回应):表达得非常好,找得也很全面。能否抓住关键词具体说说听众这三次的心理?谁来说第一句?你来。

生(分析):“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满”字点明人人如此,能把每个人带入到情境中是很不易的。“无不”是双重否定,强调了口技者造成的以假乱真的效果。

师:很好,他在分析的时候,抓住了哪一类词?

生:副词。

师(点拨):再换一类词体会呢?比如:伸颈??

生(很快找到):“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师(总结):你们看,一句话,几个词,就表现了这么多丰富的内容,看来文字虽然简炼,却很生动,也难怪作者能只用三百多字,写尽这么奇妙与纷杂的技艺。

这一组师生对话中,老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既让学生学会了赏析句子的一大方法,又巧妙地通过品味字词,体会到本文文字的简炼和语言的生动。

3、全班按提示分角色朗读。

在理解了文章的写法,品味了词句的特点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按照屏幕的提示,读出层次感,读出故事味。

我是这样划分角色的:

(师)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男生)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女生)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生)忽一人大呼:“火起”,(男生)夫起大呼,(女生)妇亦起大呼。(男生)两儿齐哭。(全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师)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第一次执教时,由于第4段角色变幻比较多,朗读在衔接上显得很不自然,第二次执教,我有意识地在朗读前先对第4段作了指导,教学生学会抢读,即在前一句话音刚落,就接下一句,一遍试读下来,学生们掌握了方法,全文读来也自然水到渠成。

四、读课文,说感受(约7分钟)。

首先,让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带着对口技艺人深深的评价(赞叹、敬佩)来读。

读完后,我随即请他们就“感受”进行发言准备。其实所有的发言都是在上一环节中铺垫好的,学生只需在此基础上作一些归纳和总结即可。

最后,由老师总结以下几条:

技善——演员表演:道具简单,声音复杂,层次分明。

观众反应:身临其境。

文善——叙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叙中有描写、叙议有结合、

首尾有照应、侧面有烘托、繁简有得当、松紧有节奏、

文字有简练、语言有生动。

在学生归纳时,有一些点是没有讲到的,比如:叙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繁简有得当、松紧有节奏,老师在归纳总结的时候,就这些内容作一个补充说明,学生的知识得到全面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

在整节课上,“读”与“说”两个板块作为教学设计中的两条线索,相互依存、相互交叉、相互交替、相互连缀。由于需要读与说,便充分而科学地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使他们在课中有充分的活动与丰富的积累,有创造的条件与成功的希望。几个小板块细致划分,且不断变化学习的要求与角度,学生能够读得起来,也能够说得起来,整个教学过程由整体——局部——细节,一步一步向前,一层一层深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如火如荼的《口技》教学的校本研究即将告一段落了,掩卷而思,在付出辛劳的同时,也颇有收获。具体有以下几点:

1、找准一个突破口。

教学说课稿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数据计算》,这是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一章第五节表格制作的第二课时,内容包括横向、纵向求和、求平均值。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过制作表格以及表格的调整。本课教学的目标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计算,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快速统计、计算数据的技能与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根据本课知识特点,我将教学重难点放在正确设置数据区域和小数处理。

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知识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教学模式,以计算比赛的形式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围绕数据计算设置一个个不同的计算任务,让学生展开研究式、探索式学习,再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师引领的方式,针对学生制作情况的反馈,简单任务直接演示,复杂问题分步解决,逐步揭示学习内容,从而让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和能力。

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课堂教学:

一、师生比赛,激趣导入。首先展示一份没有算出总分的成绩表,老师使用电脑跟学生使用其它工具进行计算比赛。在比赛中,老师获胜。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计算机计算的神奇,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本环节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探究学习横向求和。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例如借助课本,网络求助,自己尝试求和,遇到问题,可以与同伴讨论解决。然后让成功的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接着,老师将错误的选择数据区域方法演示出来,引导学生总结出数据计算的关键是什么,有效地突破学习难点。第二步:探究学习计算平均值。我先给出一个横向求平均值的成绩表,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的方法,计算出平均数。在此过程,我以故意做错引出小数处理,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看书、网络求助等途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步:探究学习纵向求和、求平均值。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自己尝试纵向求出和与平均值。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首先,我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教师通过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我还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看课本、网络求助、小组求助等方法进行学习;同时,我还注重分层教学的运用,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提高自身操作水平。

三、综合练习,巩固知识。营造游戏气氛,让学生统计自己小组的身高,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知识拓展。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始终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新课标的精神,始终倡导有效的教学,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达到教学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

教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小学的音乐教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课。

教材分析:

本课我所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采菱》。

采菱》是一首富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歌曲,采用六声宫调式,旋律流畅,婉转,运用了许多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 ×·× ××× ×××× ×××)给人以轻盈活泼之感.

歌曲是五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第一,二乐句方整对称,第三乐句活跃生动,第四乐句使用切分节奏前后模进,模拟划船动作,最后向在高音部分体现旋律抒发孩子满腔深情.

本首歌曲在教材中是一首必学歌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的一篇好教材,歌曲的演唱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声乐学习的价值极高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课的内容,不论是从歌曲角度还是从视谱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有学习的信心,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用优美,亲切的歌声表达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

2,欣赏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继续培养学生通过对旋律等音乐语言的分析来感受和理解音乐内容的初步能力,加深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歌曲《采菱》学唱

教学方法:

一,发声练习:

同前节,注意切分节奏处唱法.

二,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几种反复记号,请同学说说怎样演唱.

2,请同学说说以前都学过哪几种切分节奏.并拍一拍.(综合训练二)

再请同学将上节课刚学过的切分节奏写出来,并拍一拍.

3,请同学跟琴唱《采菱》的歌谱.

三,学唱歌曲:《采菱》

1,有节奏朗读歌词,注意情绪.

2,教师范唱,请同学跟着哼一哼,注意切分节奏处的演唱一定要准确.

将切分节奏处找出,依次练唱.

3,跟琴练唱歌词.

4,处理:

讨论:演唱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音色 速度 情绪

练唱.

(注意引导学生用自然优美的音色,连贯流畅的气息,唱出水乡的孩子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尤其要注意一字多音处要唱的连贯).

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采菱》,可以表演.

第二课时:欣赏《渔舟唱晚》

1,出示乐器挂图,介绍筝,介绍《渔舟唱晚》

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2,初听《渔舟唱晚》,请同学们说说听了之后有什么感觉

3,分三部分细听,请同学们按照听听想想来听三部分的速度,旋律,分别是怎样表达的.(完成听听想想)

4,请同学听乐曲的第二部分,听到"fa"时举手表示,并说说这里出现fa后,乐曲发生了什么变化. 5,复听全曲,请同学跟着音乐表现出渔夫一天的工作.

6,知识拓展;欣赏"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

五,教师小结:我国的民族音乐非常有特点,是有着悠久历史发展的.今后我们会学习更多的民族乐.

板书设计: 渔舟唱晚

听听想想

第一段 旋律优美 节奏平稳 速度缓慢 力度稍弱

第二段 旋律跳跃 节奏活泼 速度渐快 力度加强

第三段 旋律上下起伏 节奏紧促 速度较快 力度稍弱课

课后小结:

学生初步了解了民族乐器"筝", 并准确感受了由此乐器演奏的乐曲,特别是为学生扩充的欣赏"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使学生感受了民族乐器演奏的现代音乐,更激发了学生对器乐曲的兴趣.

教学说课稿

《西游记》的故事中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着得益于它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本文中小圣与大圣的斗法,多次变化,正是情节曲折离奇的具体体现。孙悟空是“人、神、猴”的化身,它的机敏、坚毅及无畏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把“了解神话故事离奇曲折的特点”及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要想透彻理解本文,必须读原著,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这样就必须把速读这种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另外,《西游记》语言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所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我把“速读”“品读精彩语言”作为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一般体现在教学目标中。《西游记》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所以把“掌握课文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作为教学重点之一。《西游记》虽然是神话,但也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正如《聊斋志异》一样,有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更有对人性真善美的褒扬。所以,把“感受孙悟空机敏、坚毅的品质和无畏的反抗精神,激发学生对孙悟空的喜爱之情”作为本课的又一重点。

由于《西游记》是长篇古白话小说,其语言特征、遣词造句、方言运用等方面都与现代语法有较大差别。如“掣棒抽身就走”“走到那里不见了”等句子,“那”与“哪”、“帅”与“率”、“撺”与“蹿”等通假字,“樗樗”“花鸨”“躘锺”等生僻字,学生较难理解。所以,“体会本文的语言魅力”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1. 默读法。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并有一定的速度,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为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打好基础。

2 讨论法。就情节发展、传神笔法和课文结构、主题、人物形象等解读设疑。更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合作探究、深入品读神话故事。

3. 探究拓展法。由于本文是长篇节选,与本文相关的情节很多,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整理。

1. 默读,带着问题、思考着读。

2. 课外阅读,自己动手搜集资料,丰富本文情节。

3. 自查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4. 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使学生学有所疑,学有所获。

1. 导语。

由于同学们都熟悉孙悟空,可以直接导入。

2. 知识准备,检查预习。

(1)生字、生词(结合工具书和课后注释)。

(2)作者。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显示)

(3)题解。

3. 整体感知课文。

问:本文有哪些情节?据此可以几部分?

学生小组探究后交流,教师明确。

全文可以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斗败被围。第二部分:二者斗法,多次变化。第三部分:再次被围。

4. 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问:你喜欢本文的哪些情节?为什么?

(要引导学生说出“情节”及“原因”,说“原因”要包括“人物形象、特点、语言特点等。)

问:通过前面对情节的赏析,你喜欢本文的那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孙悟空、二郎神)

问:本文人物形象鲜明,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的?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生动、准确、形象、诙谐、幽默等。)

5. 拓展延伸。

(1)请学生补充讲述与本文有关的情节,也可以是人物别号、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结果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悟:主旨。

6. 课堂小结。

7. 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2)课外阅读原著《西游记》。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

1 朗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2 深入文本,品析情节,畅谈趣味。

明确了方向,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孙悟空学的本领,又向龙王讨得如意金箍棒后大闹天宫。玉帝派李天王率十万天兵天将都拿孙悟空没办法。这时,观音推荐了二郎神擒拿孙悟空。本课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

题目简析。

课件出示:

请大家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师:文中有许多生字词,课下注释有的,请大家直接把注音注到文中,没有的,你平常也没有积累的圈出来,一会儿咱们一起解决。

师:大家都读完了,咱们先解决字词问题。

生1:翎 师:鳜鱼

生1:概括故事情节。

师:为什么齐天大圣那么厉害,却被二郎神逼得有点儿心慌呢?你从哪儿能找到依据呢?

生1:从第一段孙悟空看到自己的猴子猴孙被抓不觉心慌。

师:从这个情节可以看出什么呢?

生:孙悟空有情有义。

课件出示:

请大家再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觉得生动有趣的地方,说说你的看法。

生:孙悟空变土地庙,尾巴竖在后面变作旗杆。我觉得很有趣。

师:露出破绽让我们觉得有趣味,还有什么地方展现了这种破绽之趣吗?

生:孙悟空和二郎神一个变鱼,一个变鱼鹰的描写。

板书:趣在破绽

师:文章中作者描写了大小圣的哪些变化?

生:七次。

板书:趣在变化。

师:文中二郎神对孙悟空的称呼有哪些?表现出人物什么样的特点?

生:看不起孙悟空。

师:孙悟空无所顾忌,想变什么变什么。即使最低贱的花鸨。而二郎神却不愿意再跟他比。可见他自恃身份。这种性格上的反差让人觉得很有趣。

板书:趣在反差。

师:正是这种趣味,让我们对《西游记》爱不释手。我们今天着重对文章的趣味性进行品析,也正是希望大家以后在写文章的时候,能借鉴作者的写法,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请大家试着描写一段同学间发生矛盾的情形,想想怎样写得生动有趣?

生:可以写出人物的不同性格。可以采用不同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可以用环境来烘托人物。

师: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可以为以后的写作提供一点帮助。下课。

教学说课稿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能使学生感受到书能让生活变得轻松而舒适,让人生变得充实而智慧。在朴实的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作者“与书为侣”的读书情结,品尝到了作者在反复的读书中获取知识的惊喜和快乐,同时分享了作者读书的方法。根据语文的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们已有的认知情况,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生字词为导引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以及反复读书的方法。

2、德性目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体会到“与书为侣”的乐趣。

3、言语实践目标:以“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的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以及反复读书的方法。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反复读书的方法,以及自己所受到的启示。

1、信息收集法:课前,我会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读书名言和读书方法,培养他们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从搜集到的信息中提取有益于自身学习的知识的能力。

2、读书指导法:通过让学生读书,在读中学习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同时,我也会适时地对学生读书加以指导,引导他们对自己在读书中的方法产生思考。

1、朗读感悟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手段来体会作者“与书为侣”的情感和反复读书的方法。

2、合作谈论法: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放飞学生个性的思考与想象。

3、联系生活法:通过今天所学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说一说在学生的日常生活里,书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卡片出示“娱”,提问:大家认识这个汉字吗?谁来给它组个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娱乐”一词,然后让学生明确“娱乐”一词的意思,即使人快乐;消遣;快乐有趣的活动。

接着教师创设话题:繁忙的工作或者学习之余,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娱乐方式,以“我爱___________________,它能给我带来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各抒己见。

在学生充分发表个性见解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出示教具:一副图画、一本书、一盒扑克牌、一只口琴。

开设切入课题的问题:现在,如果给你们一次环绕世界旅行的机会,如果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样?为什么来接着让学生畅所欲言。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让学生放情朗读,体会“与书为侣”的情结。从标题入手,设计悬念。让学生通过用“侣”组词,在大家回答的基础上引出“伴侣”一词,那在标题中,我们看出作者的伴侣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和晚清是什么?谁来说说对标题的了解?在学生理解标题意思的基础上,我在通过小结了解文章大意,指导学生认读重难点字词。

(3)再读课文,深入品味:

在感悟作者对于书的这份情感的同时,明确作者选择一本书作为旅行伴侣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品析相关句子来探究其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同桌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然后进行汇报交流,重点训练学生言语实践,以“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最后教师汇总作者选择书的意图。

(4)反思回顾,升华思想

4、了解课文脉络的同时,注明重点学习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吸收新知识。

教学说课稿

《呼兰河传》是现代女作家萧红的长篇自传体、散文体小说,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飞蝶舞的后花园度过的一段自由幸福的生活,可以作为一篇独立完整的文章来教学。

根据课标精神及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特征及“我”眼里的祖父形象。

2、感悟童趣,品味鲜活灵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运用“三勤四环节”教学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中人物形象,品味字里行间的童趣。通过比较辨析、趣味朗读,学习课文鲜活灵动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在读书中培养发现意识,质疑精神,探究能力。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要引导学生把质疑探究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学习本课,可以使学生初步领略萧红散文体小说的语言风格,所以,我把品读课文,赏析鲜活灵动的语言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也是教学难点之所在。另外,初三学生即将跨入青年的人生阶段,学习本课也可以使同学们认识童年在人生中的重要价值,所以,感悟文中的童真童趣,结合背景解读文本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我采用“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教授本课。在这种教学模式里,具体到本节课,朗读法是使用最为突出的一种教学方法。阅读是一个不断感受、领悟、吸收、内化的过程,只有反复地朗读与品味,才能真正吃透文本。所以我要让学生大声地读,自由地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除此之外,我还会用到讨论点拨法、谈话法、比较辨析法、情景激励法等等。

那么,我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呢?《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在具体的学习中,学生还会用到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分析法、比较法等。

因为我采用“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所以课堂步骤主要由定向诱导、自学探究、讨论解疑、反馈总结这四个环节组成。

“定向诱导”环节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导入新课,二是明确学习目标。当代特级语文教师余映潮认为,语文课开始的第一秒钟就应该是在学语文,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交流话题来导入新课:请用一个词表现你的童年。

自学探究由两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是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主学习,第二板块是集体展示、交流自学成果。自学提纲的设计决定着一节课的学习质量,所以一定要根据文本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慎重拟定。本节课坚持以读导学,以读促学。设计了三个学习步骤:初读,把握内容;精读,探究人物;品读,赏析语言。富有层次感的提纲设计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通幽曲径。当然,自学提纲是一种课前预设。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唯预设是从,教师要因势利导,适时适当地调控课堂,让学生自然生成对文章的个性解读。

需要强调的是,在“精读”环节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朗读是学生对文章获得真切体验的途径,也是展现学生对课文理解深度的手段。

“品读”是本节课分量最重的一个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根本。为了突出重点,我还给学生提供了几个赏析角度,如:巧用动词,生动的修辞,平实的描摹、体会28段中11个“就”字的作用等等。在交流过程中,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品味11个“就”字的妙处,我还采用了“换一换”、“删一删”的方法进行比较,不仅让学生切身体会文章用词的高妙,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我还结合课后练习四,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语气朗读第28段中的语句,趣味朗读一定会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讨论解疑。有价值的疑问,能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内涵的深层解读。

在反馈总结这一环节,我紧扣学习目标,设计了两道题:一个填空,一个仿句。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黑板也应该是属于学生的学习阵地。所以,我的板书主体部分由学生来完成,我只需要写出课题、作者,并列出简单的表格。当然,“讨论解疑”环节中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也应该在黑板上展示,以示鼓励。

从课堂教学实施的情况来看,本教案内容的安排、流程的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较有兴趣,他们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和理解欣赏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探究内容方式时机的选择上比较可取的地方有:

一是教学环节中采用一个词概括的形式来达到整体感知目的,学生回答都很好。

二是与百草园片段对比阅读,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加深了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懂得了描写景物的方法。

我觉得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主要是:

学生在赏析点评自认为优美的语句、段落时,显得有点浮光掠影,大多只能从表面上谈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文章那种清新、自然、质朴、新鲜、灵动的语言,文章描写出的那种呼之欲出的原生态的生活,文章那种充满浓郁亲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面,学生还是难以真切的体会出来。一是他们表达驾驭语言的能力还没到,主要是他们不能真切的感受到作品的美丽,这又源于他们不熟悉萧红记作品。

但这样安排客观上也有困难,因为学生初三了,课前很难有时间读整本的书,读一个作家的许多作品,所以这种设想是好的,操作起来有难度。最好课文是在初二阶段,学生有时间读书。

教学说课稿

今天听了吴老师的课我觉得这节课真是与众不同,虽然用的是旧教材,但却以她对新课标深入的解读讲出了新思想、新理念。不敢点评,只是有以下二点思考。

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吴老师不是在教教材、用教材在教而是站在教改的心理念的高度驾驭教材,设计中力求体现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习,创设一个分月饼的情景引导分数的兴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一个圆分成两半。有个学生在黑板上写了“氵”,老师问:“这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我姓江,‘氵’表示江的一半。”来理解不是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想一想从生活中哪里见过,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又如: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起名。小型辩论会等。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实现有效学习。教师都能够以建构理念为依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创造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学生已理解了什么是分数,但在如何表示上,吴老师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用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还在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吴老师出示了5/100,让孩子们来表示。结果大多数的孩子都采用了分数来表示,但仍有几个学生坚持用他们喜欢的图形来表示。吴老师没有阻止他们,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的发现。果然,画了一会儿,一个孩子忍不住了,他告诉吴老师:“我不画了。”吴老师问他:“为什么不画了?”孩子说:“画图实在是太麻烦。”这时,吴老师握着他的手说:“感谢你,终于接受了分数。”这个时候,孩子完成对分数的认识是真实的,是自然的,是水到渠成的,他们是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却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和力量。

我会向吴老师学习,把新课标理念贯穿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使他们带着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教学说课稿

1.认知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迁移,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掌握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算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和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应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进一步使学生感知数学的美,让学生更加爱数学,学数学。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推理过程。

为了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多种教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的学习本课,新课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在教法的选择上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设置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进行大胆的创新。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从学生的主体出发,遵循了学中玩,玩中学,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理念,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

根据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通过复习引入新课:我在黑板上列一些分数乘整数的式子,叫学生进行计算,逐步引入分数乘分数的式子,引导学生思考,并板书这一节课的课题《分数乘分数》,这样的设计,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又诱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思考。

第二环节:引入新课,自主探究。

在学习分数乘整数时,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和算理,为此,这一节课我同样采取相同的方法,叫学生用一张白纸折叠后的面积来表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结果,并反复进行填涂,这样做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又让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分数*分数=分子*分子作为积的分子,分母乘分母作为积的分母。

此时,我就在黑板上板书计算法则。这样做使学生有成就感,对以后的探究更加感兴趣。同时,我在黑板上演示几组分数乘分数,叫同学们观察,有什么特点,经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得出:

1,分数乘分数所得的结果有分数,也有整数。

2.计算后的结果要进行约分,得到最简分数。

教学说课稿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到哪些地方玩?那你们去过科学宫吗?科学宫每年都会在春季举行科技展,下面就是我市1998~20xx年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你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完成这个统计图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完成条形统计图。

师:其实统计图也可以这样画(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大家注意观察,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请你们比较一下手中的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全班汇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概括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为其取个名字,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观察折线统计图。

师:你还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习十九中第112页第1题。

2.补充练习。

我国近年沙尘天气发生情况一览表

请根据上面的统计表,把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

(1)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你能根据折线统计图预测一下明年沙尘暴天气发生的情况吗?

3.实践活动。

(1)请你调查自己及身边不同年龄段的人每分钟的脉搏跳动次数。

(2)根据收集的数据把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事先发给学生空白的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信息?

(4)根据自己调查的结果,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脉搏的科学小短文。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