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汇总16篇)

时间:2023-11-28 22:48:17 作者:笔尘

在编写六年级教案时,我们可以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模式。通过学习这些六年级教案范文,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119页总复习第6、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意义,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2.熟练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理解百分数问题的结构特征,归纳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百分数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知识,形成体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只要我们留心它,发现它就在我们身边。

1.投影出示下面一段文字:

湖南汩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率低得令人咋舌。10年前初中是2.5%,小学是0.02%,现在小学连续10年的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初中流失率始终控制0.2%,近三年的数字是0.18%,0.17%和0.15%.

2.学生阅读文字,感知其中百分数。

3.从上面一段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

从上面的百分数中中以看出汩罗义务教育实施情况非常理想;运用百分数很能够直观;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百分之几。

二、复习百分率的知识。

1.师:看来,百分数的作用还真不小。你能理解上文中百分率的意思吗?

学生尝试理解流失率、入学率、巩固率的意思,教师指正。

2.复习已学过的一些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3.学习理解烘干率和含水率。

完成教材第119页总复习第6题。

学生自学理解烘干率和含水率的意思,然后说一说,议一议。

烘干率=烘干后的重量/烘前的重量×100%。

含水率=(烘前的重量-烘干后的重量)/烘前的质量×100%。

学生试求烘干率和含水率,然后集体订正。

三、复习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

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的一般问题。现在大家回顾已学知识,把你掌握的方法告诉小组的成员。

分组讨论,交流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

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在分析问题时,可以先画线段图加深理解,判断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找对应关系,写数量关系式。

根据百分数题型结构特征确定解法。

多(少)的数/另一个数=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一个数×(1+几%)=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

综合问题结合实际来解答。

四、应用练习。

1.完成总复习第7题。

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方法一:(2622—2476)÷2476=146÷2476≈5.9%。

方法二:2622/2476-1≈1.059-1≈5.9%。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思路方法。

2.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各自的思路.

3.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4、15题。

教师:九折是什么意思?

利息怎样计算?本息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在班上交流。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1)百分率=()/()×100%。

(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多(少)的数/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3)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一个数×(1+n%)=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

(4)售价×几折=实付钱数。

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二年级数学青岛教案设计

在数学课上二年级数学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二年级数学老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是他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保障。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二年级数学青岛教案设计”,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复习铺垫。

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

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验证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2、揭示“角”的名称。

师:在这三类角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家族中的直角,其实其他两类也是叫的兄弟,一个是直角的弟弟,一个是直角的哥哥,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说4号角和5号角是直角的弟弟吗?(比直角小)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就是锐角,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今天我们就老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师:角家族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那么给这3个兄弟排排队吧,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第1个问题:什么样的角水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第2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开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

师:(得出结论)和直角比,开口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但开口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我们可以利用三角板的指教来验证。

师:既然大家已经找到好办法了,我们在来用一用,看看我们的高招灵不灵。(课件出示几个不用的角,请同学来判断)。

教师出示两张实物卡片,角的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请同学们到前面来验证。

师:看来这样的问题难不倒大家,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倒题。

3、找找生活中的“角”。

很好,其实数学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有知道的,也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等待大家去发现。

4画“角”。

师:既然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想不想画一画,那谁来说一说,你想怎么画一个锐角或钝角呢?(先画`````后画`````)(课件出示画法,请学生来画)。

师:你能试着画一个尽可能小的锐角和一个尽可能大的钝角吗?

三、教画人物简笔画。

师:角在美术中也有妙处!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用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胳膊和腿)。

师:请同学试着创造,用我们学会的角来表示四肢,看看你能创造出那些姿势。(学生作品展示)。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复习铺垫:(出示题目)。

1.计算:

40+6×870-5×4。

2.一枝玫瑰花5元,一枝康乃馨3元。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创设情境,聊天导入。

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小草发芽了,花儿开了,又是一年新的开始,小刺猬也有了一个新的生意,瞧,它的鲜花店开张啦。(出示教材情景图)。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大家提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我们要知道什么条件?

4.针对第一种方法,重点讲述: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为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意义上来多说。)重点强调。

5.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一共要花多少钱?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

在大部分学生计算好以后,组织汇报。

6.及时总结: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组织智力大闯关:

第一关:(分男女生比赛)。

4+24÷85-8÷4。

72÷8-336+81÷9。

45+8×480-6×8。

指名学生说运算顺序,叫6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第二关:森林医生:书上练一练:3题。

第三关:解决问题:书上练一练:1、2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学生自主回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时备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

板书。

1、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一共有多少顶帽子?

一共多少只鸽子?怎样列式?

板书:1+1+1=3(只)。

乘法算式呢?

1×3=3(只)。

算式中,1表示什么?3呢?

这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一共有多少个帽子?

活动二。

再来看看情景图,又有什么变化?(课件)。

帽子上的鸽子飞了。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怎样列算式?

板书:0+0+0=0(只)。

怎样列乘法算式?

板书:0×3=0(只)。

算式中,0表示什么?3呢?

那如果魔术师有6顶帽子呢?

7顶帽子呢?9顶呢?……学生看图,自由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说说自己的思路。

学生提问题。

学生自主回答。

0的乘法是教学难点,要帮助学生认识每个帽子里的鸽子可以用0表示。

用课件演示,更形象、直观。

置必做题:

选做题:

实践创新作业:做个小老师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家人听。

大变鸽子。

1+1+1=3(只)1×3=3(只)。

0+0+0=0(只)0×0=0(只)。

思优点:

不足:

课改。

反思: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

板书:0×6=0。

0×7=0。

0×9=0……。

看看这几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活动三。

自主练习1。

看图,图中画了什么?看看有几个算式?单位名称是什么?求得是什么?你会做吗?

活动四。

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

一共有多少个灯?用加法怎样列数学算式?

6+6+6+6=24(个)。

用乘法怎样列式?算式里有几个几相加?

活动四。

自主练习1、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几个几相加?

学生独立完成。

注意练习的自主性。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教材第9页例5、练一练,练习二第5~9题。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所容物体的重量。

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

出示例5,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近似值的。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口答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1)题怎样想?求出了容积怎样求第(2)题?为什么?

4.做练习二第9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并让学生说既怎样想的。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8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5、6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圆柱和圆锥

1、通过对圆柱和圆锥知识的复习,进一步熟练解答基本的数学问题。

2、通过猜想、估算、验证等数学活动,应用圆柱圆锥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灵活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师:还记得哪些与圆柱圆锥有联系的计算公式?

生:回答相联系的数学公式。

师:到底同学们的掌握情况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做个抢答练习好吗?

生:回忆基本知识。

1、抢答练习,请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1)一个圆柱体底面周长12.56米,求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抢答,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板书。

2、解决数学问题:

(1) 出示一圆柱图

师:看到这个圆柱体,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圆柱、圆锥的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竞赛的形式来解决,竞赛要求:

1、时间3分钟。

2、请把问题、列式和结果写下来。比一比看谁的问题最多、列式和结果最正确。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同桌互查;

(3) 学生汇报;

(半径是多少?周长是多少?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底面积是多少?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剩余的部分是多少?)

(4)如果出现问题下面改正。

最佳设计方案。

有一张长方形的铁板长9.42米,宽6.28米。请你设计出一种就地围装粮食最多的方案。(接口忽略不计)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小组成员汇报方案。

师:如果每立方米可装粮食400千克,能算出最佳方案中大约可装多少粮食吗?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猜想、验证、合作、估算中,老师很高兴。哪些同学可以得到仓库保管员的应聘书呢?请来谈一谈你现在的.心情及感受。

课前思考:

潘老师设计的本课时教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与以往的复习课有所不同,重在将所学知识以竞赛的形式进行系统复习,估计这样的形式会让学生对复习产生一些兴趣。

因为这一单元涉及到的知识较多,而且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也都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还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

下面补充这样几题:

市民广场砌了一个圆柱形的喷水池,从里面量水池的底面半径是5米,深1.2米。

1.

(1)这个水池占地多少平方米?

(2)要在这个水池的四周和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3)这个水池装满水,最多能装多少立方米?

(4)在池口围一圈栏杆,栏杆长多少米?

六年级数学复习应用题教案设计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加深认识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比的认识,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应用比的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比的认识,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应用比的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一、 揭示课题

二、复习基本思路

三、对比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应用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加深认识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1、口答列式

(1)78的1/3是多少?

(2)36的3/4是多少?

(3)4/7的1/2是多少?

提问: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怎样算?

2、根据下面的条件找出单位1的量,说出数量关系式。(见可件)

提问:从上面的练习中你发现在分数应用题里,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指出:解答分数应用题,要先找准单位1的数量,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用乘法的规律,单位1的.数量乘几分之几,就等于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这是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1、做复习第11题

2、做复习第13题

3、做复习第14题

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这两题都是比的知识的应用题,为什么列式不一样?

复习题9、12、13题

教学气氛好,同学们的表现欲强

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圆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圆的特征的进一步体会

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研究各图形中心点的运动轨迹)

纸片(圆形,方形,椭圆形)

电化教具

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回顾

1、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圆?

2、按下列要求画圆:(在平面上固定一个点a)

(1)以点a为圆心画一个圆;

(2)画一个圆,使所画的圆经过这个点a;

(3)画一个圆,使a点为圆心,半径为2厘米。

3、举出生活中看到圆的例子。(从车轮是圆形的引入新课)

二、新课探究

1、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2、小组讨论探究策略(引导学生想做成圆形有什么好处,如果做成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又会是什么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研究几种图形中心点的运动轨迹的不同)

3、学生动手探究(用准备好的纸片试一试),把各种图形的中心点的运动轨迹想办法描出来。

4、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好发言,在全班交流

由于圆上的各点到中心点(圆心)的距离相等,所以圆在滚动时,圆心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这样坐在车上的人或放在车内的物就很平稳;而正方形、椭圆形等由于上面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不一样,这样在运动中,中心点运动的线路就不是一条直线,如果人坐在这样的车上会感觉到颠簸。

三、观看动画,进一步体会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本质:圆上的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都相等,而其它图形不具有这个特点。

四、拓展应用

要重视让学生动手写的练习。可先让一些学生说,其他人补充。

五、课后延伸

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圆,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释。

进一步体会圆的特征

要使学生明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应从哪方面入手,最基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探究车轮做成圆会是什么情况,做成其它形状又是什么情况,这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就能得出结论了。

观看动画,进一步加深印象。

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圆的认识(一)

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

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学生掌握得较好,能体会和解释这些与圆有关的现象。

小学六年级数学《环形面具》教案设计

 教科书第105页-------106页,例3。练习二十三第7,8题。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环形,理解和掌握计算环形面积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逻辑思维及动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掌握环形的解答方法,会计算有关环形的应用题。

掌握环形的解答方法,会计算有关环形的应用题。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动手操作,直观演示。

1,引导学生画环形,剪环形,认识环形的特征,加深理解。

先画一个大圆,在大圆内再画一个同心圆,动手剪下小圆。

2,观察:剩余部分是什么图形?

3,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认为这个图形的面积应该和谁的面积有关?

4,我们把像这样形状的图形叫环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图形,圆环。

板书课题。

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见过环形?

介绍几种剪环形简便,快捷的方法。

2,进一步加强学生环形特征的认识,深化概念。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来提问,并让学生回答所问的问题。

提问:环形中的大圆和小圆是什么关系?

学生:动脑思考后回答自己想了解环形的其他有关知识。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回答: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讲述:(1)这种方法行吗?能求出环形面积吗?

(2)现在就利用这种方法,算一算你们刚才自己剪出的'环形的面积。

(3)想一想,你们都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师:我也剪了一个圆环,你们愿意帮助我计算出这个圆环的面积吗?

出示例题,规范解题过程。

图:

提问:你们有多少人用的是这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谁愿意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方法2:

提问:谁知道他是根据什么做的?

教师:看来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环形的面积,你愿意选择哪种方法?与同伴相互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练习。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进行实际测量计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反比例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六年级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我学会了吗?”呈现了一幅反映西部大开发的信息图。以图片和文字结合的形式提供了西部开发投资、青藏公路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方面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在此情景中提出并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对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进行考查复习。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并加以应用。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交流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看到进步和不足,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回顾,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帮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建构。

3.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回顾知识。

学生发言。

生1:我学会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了。

生2:我知道整数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

生3:我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分数问题了。

……。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一测,看看自己学会了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简洁语言揭示本节活动主题,激起学生回顾与整理本单元知识的兴趣与愿望,让学生树立回顾与反思意识。并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联系情境,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上的情景图。

学生交流.

谈话:你能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在班内交流时,沟通各自的解法。要求:能画线段图的可以选择其一画到黑板上.注意倾听并评价别人的想法.

针对学生的方法情况进行小结.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独立思考后,学生提问题,教师注意选取代表性问题全班解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初步自我检测,明白自身的不足之处,可以在后面的学习中进行弥补。

三、拓展练习,发展提高。

1、计算。

1/6+3/4×2/3÷2(2/13+5/9)×9×13。

x+3/4x=35(1/3-1/4)÷1/2+5/6。

(1)北京人平均脑量是多少毫升?

(2)北京人男子平均身高是多少?

学生独立解决.

班内交流。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独立思考后,学生提问题,教师注意选取代表性问题全班解决。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主要是一些典型题目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形成对知识的更加清晰的脉络认知。促进知识在脑中的进一步建构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练习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这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有利于自主学习、自我肯定,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

四、丰收园里谈收获。

谈话: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完成本单元的评价表.

谈话:看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相信在今后学习中,你的丰收园里一定会收获更多的果子!

五、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地回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然后出示情境图,请学生对信息进行选择整理,提出相关问题,并自行解决。从而促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形成对知识的更加清晰的脉络认知。进一步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价值。

(平度市南京路小学于秀香13626421088)。

数学与生活。

--鸡兔同笼。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本次数学与生活安排的是“鸡兔同笼”问题,这是我国古代经典的数学问题之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较难理解。本教材借助“鸡兔同笼”问题的原理,用电影票的生活事例引入,通俗易懂,便于学习。古代数学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主要用“假设法”解决,但教材并不是只教“假设法”,而是“枚举法”、“假设法”、“图解法”和“方程法”多种方法并举,这样可以既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教材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鸡兔同笼”问题,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体会“枚举”、“假设”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价值,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具学具4元和6元的电影票学具枚举法的表格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很多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你还记得都有什么方法吗?

学生交流。

谈话:李红同学遇到了一个难题,你能帮帮她吗?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谈话: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可以利用学具。

学生探讨后交流。重点交流是怎么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将学生所说的过程在实物投影仪商用表格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票(张)成人票(张)总钱数(元)。

5020。

4122。

3224。

2326。

谈话:这个题你们还能用刚才的办法解决吗?看看哪个小组最会合作。发放表格。

学生票(张)成人票(张)总钱数(元)。

教师巡视。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下面的同学请认真听,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学生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先给学生提供数量较小的题目,可以降低难度,使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水平解决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发放的表格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序地运用枚举法。

2、谈话:枚举法对于解决数量小的问题很实用,但对于数学较大的问题来说就比较麻烦。你们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请小组讨论一下。

(如果讨论出来可以就学生想出的方法进行讲解,如果想不出,那就教师给与提示。)。

小组讨论。

谈话:谁来交流你们的想法?

3、播放课件:课本中的图表法。

【设计意图】图表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假设法的本质,突破掌握假设法的瓶颈。

4、谈话:假设50张都是6元一张的成人票,你会解答吗?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

谈话:这种方法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假设法。

你们还有别的方法吗?用方程可以吗?试试看。

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视找假设学生为x和设成人票位x的两生板演。

【设计意图】假设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发挥主导作用。“所有的票都是学生票,那么就应该花200元,可实际花了260元,为什么会少了60元呢?”巧妙地引导,适时地点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探索的兴趣被激发。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谈话:同学们真是不简单,探索出了这么多好办法。

下面请读自主练习的第3题。

学生回顾。

谈话:今天我们探索出了用这么多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请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做自主练习的1和2题。先独立做,再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对《孙子算经》中“鸡兔同笼”问题的介绍,使学生明白了“鸡兔同笼”问题的来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是教育的本义和真义。这节课中教师充分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合作、交流、创造等展示的时间和舞台。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启发性的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适时地发挥了引领者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了不同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且在学习的兴趣,信心、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提升。

(平度市南京路小学于秀香13626421088)。

六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米分米厘米。

(3)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提问:你能猜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引出课题: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1。

(1)挂图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

(2)提问: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正方体棱长的关系作出判断,即:1分米=10厘米,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就相等。)。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1立方分米)。

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板书:1000立方厘米)。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书:=)。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板书: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引导学生把棱长1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分米的正方体进行比较,并通过计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三、巩固深化。

1、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2、出示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班内交流:说说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

而它们的进率是不同的,你能说说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说多少呢?

3、出示练习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出示练习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合前两题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再结合后两题说说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

5、出示练习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2、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抽取问题。

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一、教学例。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2、实验活动。

(1)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有可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2)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一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3、发现规律。

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做一做。

第1题。

(1)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2)同学交流,说明理由。

第2题。

(1)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

(2)如果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

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31.0870.044。

2、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怎么求出来的?(哪两个数相比,把谁看作单位1)。

(1)某种学生的出油率是36%。

(2)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用电量的80%。

(3)李家今年荔枝产量是去年的120%。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出示例2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4)计划早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2、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提。解决这类问题要先弄清楚哪两个数相比,哪个数是单位1,哪一个数与单位1相比。

3、学生自主解决实际早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的?(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

(3)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方法一:(14-12)12=2120.167=16.7%。

方法二:14121.167=116.7%116.7%-100%=16.7%。

(4)小结解题方法: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它时要注意什么?(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直接求一个数是另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出。

(5)改变问题:问题如果是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列出算式:(14-12)14。

(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1、独立完成课本第90页做一做的题目。

2、练习二十二第1、2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例1: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

(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部分,加深印象。

3、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较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相同)来代替。(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点)。

(2)棱的特点。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如果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想一想:每组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电脑显示棱的特点)。

(3)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1)问: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指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2)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小小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7、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1、练习一第1题。

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练习一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各问题,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5、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

出示: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内容:p3例3、“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学生每人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各一个、剪刀。

学生按小小组分别准备教科书14页思考题中所需的若干张硬纸(每种6张)教学过程:

1、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师:这节课,我们要继续研究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1、让学生看教科书3页,像例3那样,将有关的棱用红线描出,并按照例题所示的步骤进行操作,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

2、把展开图再复原成立体图,再进一步展开、复原,让学生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

3、让学生独立一剪,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得到的展开图,在交流中认识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并思考展开图中的各个面与原来各个面的关系。

4、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沿着一些棱剪开,看看它的展开图,先从自己的展开图中找出长方体的3组相对的面,然后在其他同学的不同的展开图中找。最后让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的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4、“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在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先在图中标注下面、后面、和左面,并说明自己的理由。然后将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来检验。

第2题。

(1)出示各展开图,引导学生先想像把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的过程,再判断。

(2)把教科书117页的图形剪下来试着折一折从而验证自己先前的判断是否正确。

1、练习一第6题。

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对于不能围成长方体的图形要说明理由,最后再进行操作验证。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选择,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明选择的根据。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先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至少要用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操作。然后说说有没有找到什么规律。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小学六年级数学《分数的认识》教案设计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设计

1、统计的意义。

提问:在小学里,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

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里,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研究问题,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在统计时,又经常要用统计表、统计图,并且常常进行平均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开始复习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先复习统计表和统计图。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提高整理数据制作统计表的能力,认识统计图的特征、作用,能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1、让学生看第119页前两行。

提问:怎样才能制出一张统计表?

2、做练一练第1题。

请同学们看第1题。大家把收集的原始数据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

学生填表后集体校正。

现在请同学们按表下面的要求分析表里的数据,把结果填在()里。

指名口答分析结果。

提问:从表里还可以看出哪些问题?

3、做练习二十三第1、2题。

让学生把练习二十三第1、2题做在课本上。

(1)口答校对第1题。

(2)出示第2题表格。

让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果让学生说说每个数据是怎样得出的。

1、说明:在进行统计时,除了用统计表,还经常要用统计图。

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有时要用统计图?

说明:为了把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得形象具体,便于比较和研究,有时还需要把收集到的数据制成统计图。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统计图?

2、出示:练一练第2题两个统计图。

(1)提问:这两个统计图各是什么统计图?

(2)说明:这是练一练第2题的两个统计图。从题里可以知道,这两个不同的'统计图都表示了某厂两个车间全年产值的统计数量。

提问: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量的?

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量及数量变化的?

(3)让学生口答第2题的两个问题。

你认为统计时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怎样的作用?

3、做练习二十三第3、4题。

(1)让学生做第3、4题,完成在课本上。

(2)让学生口答第3题,集体订正,并说说百分率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

(3)让学生口答第4题,集体订正,并说说百分率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

这节课复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你认为要怎样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

统计时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怎样的作用?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三第5、6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三第7题。

教学后记:

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理解这些百分率的含义,并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求百分率的一般方法,会正确地求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归纳出求百分率的方法。

3、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习惯。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百分率的用处及必要性,感受百分率来源于生活,体验百分率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8分)。

1、出示口算题,1分钟,并校正题目。

2、小结学生所提问题,并指名口头列式。

3、将问题中的“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引学生分析、解答。

4、小结:算法相同,但计算结果的表示方法不同。

5、说明:我们把做对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正确率;那么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错误率。这些统称为百分率。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6、口算比赛:(1分钟)(见课件)。

7、根据口算情况,提出数学问题。

(做对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8、尝试解答修改后的问题。

10、举一些生活中的百分率,明确目标,进入新课的学习:(1)知道达标率、发芽率、合格率等百分率的含义。(2)学习求百分率的方法,会解决求百分率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9分)。

1、说明达标率的含义。

2、板书达标率的计算公式,并说明除法为什么写成分数的形式?

3、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讨论。

4、巡回指导书写格式。阅读例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做达标率?

(2)怎样计算达标率?

(3)思考:公式中为什么要“×100%”呢?

(4)尝试计算例1的达标率。

三、质疑探究(5分)。

1、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写出的百分率计算公式。

2、要求学生认真计算,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生活中还有哪些百分率?它们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求这些百分率?

2、求例1(2)中的发芽率。

四、巩固练习(14分)。

1、指名口答,组织集体评议,再次引学生巩固百分率的含义。

2、对每一道题都要让学生分析、理解透彻,并找出错误原因。

3、出示问题,指导学生书写格式,并强调。

4、解决问题要注意:看清求什么率?找出对应的量。

6、引学生观察、发现:出勤率+缺勤率=1.

五、加强巩固。

1、说说下面百分率各表示什么意思。(1颗星)。

(1)学校栽了200棵树苗,成活率是90%。

(2)六(1)班同学的近视率达14%。

(3)海水的出盐率是20%。

2、判断。(2颗星)。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为105%。

(2)六年级共有54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今天六年级学生的出勤率为54%。

(3)把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为25%。

(4)一批零件的合格率为85%,那么这批零件的不合格率一定是15%。

5、工厂加工了105个零件,合格率达100%,则这批零件有100个合格。

3、解决问题(3颗星)。

(2)六(1)班今天有48人到校,有2人缺席,求出勤率。

(4)王师傅加工的300个零件中有298个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课堂总结: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