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诗词读后感(通用14篇)

时间:2023-11-27 11:35:56 作者:笔舞

这本书所传达的那种独特的情感和感悟,让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觉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的几篇精品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诗词的读后感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诗词的读后感

英国的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放眼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唐朝的诗歌发展最为昌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年少时,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诗迷,珍藏的诗书举不胜举。于是,我便轻易读到了《唐诗三百首》。我初识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醉过方知酒浓”,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从此,我便沉浸于诗的世界。

最初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语句;再读诗,便读出了诗中字词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爱在清风微拂的傍晚,于柳树下,读一首唐诗,或读李白的豪情,在现实中饮酒放歌;或读杜甫的雄浑,让自己多一份忧国忧民;或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在内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读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是满腹经纶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

我向来垂青富含思想的诗歌,因为它们陪我走过了许多坎坷。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时候,当我考试不利时,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我突破“行路难”的困境;当我与朋友道别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成为心中的慰藉。诗,融入了我的生活,无论失意得意,无论悲愁欢喜,诗,一直是我不离不弃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中国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中国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一个清静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

文档为doc格式。

诗词读后感

他1966年创作《七律·有所思》,其尾联“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化用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凭栏杆处、潇潇雨歇”且提炼应用的情顺理通、天衣无缝。“记得当年草上飞”句,《七律·吊罗荣桓同志》1963年12月衍化于唐元稹《智度师二首》其一手局,“四十年前草上飞”此句曾被黄巢《自画像》化用为“三十年前草上飞”而毛泽东一个“记得当年”就把罗帅指挥红军作战“兵贵神速”的形象写活了。

毛泽东是一个坚毅刚烈、特立独行之人,进攻型的性格,充分反映在诗词作品里面,在精悍的小令中尤为明显。《如梦令·元旦》开篇三个县名“宁化、清流、归化”;对应三个艰难场景,“路隘林深苔滑”一下就把人带进战略转移的行军途中。1963年建军节,他写《八连颂》开首是“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因此叫,好八连”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即是提纲挈领,又是赞美宣传,阅读一目了然。

《念娇奴·鸟儿问答》作于1965年秋,末尾“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直白过于直白,甚至有失文雅,但它是一种情感宣泄,反映出诗人的喜怒哀乐,可见当时的愤怒达到了极点,才有“放屁”入诗。1963年8月美英苏在莫斯科签订“禁核条约”趁我国经济困难时期,实施“核讹诈”政策,妄图扼杀我核工业于摇篮中,作为主席的毛泽东审时度势,几乎气炸了肺,难免爆出粗口为民族解百年之恨。

《答友人》中“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就是对仗工稳,形象优美,意蕴无穷的两幅对联。毛的《七律·洪都》中腰颌颈“问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常在有新天”两句,即是写实状景,又是伤时感叹,读后浮想连翩。他的《五律·张冠道中》颌联“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颈联“绒衣犹铁甲,须眉等银霜。”别有画感。

毛泽东金额词“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对的更有含义和气势。

文档为doc格式。

诗词读后感

白居易,字乐天。他居住香山,自号香山居士。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而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全诗记叙了白居易在原野上送别朋友时依依惜别的深情。不仅歌颂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还抒发了送别故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是赞颂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从而也因此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读完了这首诗,我不禁想起了我在上围棋班上的一个同班同学。那时候,我已经学了好几年围棋了,技术还不错,只是在考级时一时大意,所以没考上,因此,在我那个班里也可以说得上是数一数二的了。而在这个班里,也有技术和我差不多历害的人。我十分高兴,终于可以施展招式,和别人下棋了。之后,在围棋课上,我们一直相互切磋棋艺。下一次考级,我终于考到了一个满意的级位。但朋友却要去别的地方学围棋,我感到十分伤心。

这首诗告诉了我一定要好好与朋友相处,不要因为小事斤斤计较。

诗词读后感

在一次诗文与修养选修课上,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看了之后深受启发。查阅相关资料后才知道《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其中有一个7岁的叫做李尚荣的小姑娘让我佩服不已!小李尚荣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很好的诠释了“天才”和“神通”两个词,未来无可限量,自古英雄出少年,小小尚荣不简单。从诗经到乐府再到唐诗、宋词,中华古诗词的的确确是中国古典文化之瑰宝。其诗词语言之美、音韵之妙、意境之深远,真的是美不胜收。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

学习古诗词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熟读古诗词不仅能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大有帮助的。多读古诗词可以无形间影响一个人的谈吐与气质,令你在工作与生活中获益匪浅。

古诗词读后感

今天的春节期间,央视的一档节目火遍了大江南北,这档节目就是“中国诗词大会”,一时间神州大地似乎都被诗意所沁透,重温最美。是啊,诗意原本就写在中国人的基因中,一切的风花雪月都能够唤醒我们血脉中千年积淀的离骚。而学者于丹在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将这种藏在华夏民族身上深深的诗情叫做“蛰伏着的诗意”。

借着“春城无处不飞花”的丝丝暖风,随着“随风潜入夜”的滴滴雨声,我打开了这本于丹著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作者于丹以她的人生感悟和角度,将她认为最美的古诗词按照原诗内容分成了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冠以四字题目来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分类。“春风飞扬”到“秋思浩荡”、“明月千古”到“斜阳晚钟”、“田园林泉”到“登临况味”、“剑啸长虹”到“诗酒流连”,从四季到日月,从田园到山林,从豪放到婉约,作者以自己的诗意在书卷中刀刻出了所谓的“诗者,天地之心”。

不论你是初学者才刚刚开始窥探诗词海洋的浩瀚,还是学有所成的诗词达人已经满腹经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都能让你在不同的切入点感受到那些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佼佼者们所有的悲天悯人的意识、对大自然无限的深情和他们看待人生的艺术眼光,从而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

作者在旁征博引的基础上更用她优美精炼的语言,串联起了那一首首诗词,将它们近距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贴近了现代社会的理解,就作者说在这个不用仗剑的时代里,倘若剑气不泯,也许会化成风骨,流露在一个人的眉宇之间,昂扬、潇洒。而当激情被唤起,当我们的心意不吐不快时,便是诗意的苏醒。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在有限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这些诗意,那么我们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文档为doc格式。

诗词的读后感

中国文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忙其是古代诗词。我喜欢读诗,诗中描写的山水、情犹如一幅美丽的图景,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许多道理,我们不妨去欣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是一曲野草颂,也是生命的颂歌,同时也抒发了深深的离别之情。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紧紧拘住题目“古原草”三字。第二句“一岁一枯荣”,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的规律。三四两句是一、二两句诗意思的扩展,进一步写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不管烈火怎样焚烧,只要春风一吹,野草就会蓬勃生长起来。五、六回句用“侵”、“接”两个动词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暗寓野草的繁衍不息,生机勃勃。“古道”、“荒城”应该是友人即将经历的外所。最后两句点明题中“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春草比喻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读罢该诗,感悟颇深,诗中不仅描写了草原的四季场景,而且给人的一种力量,一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这正是我们新世纪一代应该学习和具备的精神,回首中国的历史,不正是一部抗争的史诗,一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壮丽诗篇。

我喜欢读书,诗给人一种豪情,给人一种力量。振奋精神,明白事情,鼓励我们前行。不畏惧前进中的困难。

诗词读后感

在最近的这些天里,我学习了许多古诗词,其中有婉转动人的《洛神赋》,有雄浑壮阔的《离骚》;由毛泽东震撼人心的《满江红·与郭沫若同志》,也有范仲淹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古诗词读后感。

然而,其中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屈原的《离骚》了。在一千多字的长篇史诗中,屈原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受尽屈辱,流离失所,却依彭咸之遗则,为了使国君醒悟,屈原不顾谗言咒骂,毅然站在了皇帝的面前。

在充满变诈与残酷的仕途生涯中,屈原坚决不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为了国家存亡,虽身处高位,却不畏生死,坚持原则,敢于斗争,怀着“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崇高思想,坚持到了最后。

《离骚》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屈原对国家的热爱,也写出了屈原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体现出了屈原深深的人格魅力,读后感《古诗词读后感》。同时《离骚》也是中国诗词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然而,《离骚》只是屈原诗词中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类似《天问》,《九歌》都是诗中经典,这不仅是对诗词巧妙的体现,更是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

诗词不但是对个人修养的体现,同时也能陶冶人的情操,所以,我们应该多读古诗词,细细品味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诗词读后感

一声号子便能携来一粒沙子,一缕清风便能抚平人起伏的内心,而泛着金檀木清香、抒写着唐的雍容宋的神采的你,是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

斜阳草树,细雨孤骑;泪弹琵琶,回首千山;悲笳时动,紫塞已远……。

走进你,就走进了大漠孤烟、醉卧沙场。突来的东风,在羌管悠悠的胡天八月,从岑参的身旁轻轻吹来,吹进了瀚海阑干,营帐辕门,绽放了千数万树的梨花,吹响了漠北亘古不变的号角。

黄埃漫天,旌旗蔽日,大散关的角声未歇,豪情依旧。将士的铠甲闪着慑人的寒光。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掩得下离人的思乡曲,却藏不住金戈铁马,三月烽火,藏不住岁月如许的沧桑。红烛罗帐,雁断西风,蒋捷挥毫寄语,只为唤取红巾翠袖,拭去英雄泫然的清泪……几许识风雨?几许识狼烟?几许识干戈?幽燕边陲,咸阳古道,龙城的飞将军正驰骋沙场,踏地有声!

走进你,就走进了花坞轩槛、曲径通幽。一叶扁舟,在流水一般的`笛声流韵里,从柳宗元的指间悠悠飘来,沿着两岸的修竹桃花,碎了满河的红姿绿影,叩开了江南一枕千年的幽梦。

折戟沉沙、江枫渔火,苏小小的油壁车与青骢马,小杜的豆蔻梢头,冷冷簧声中带醉含笑的回眸,不知埋下多少烟水迷离的故事与风景。浔阳江头,珠圆玉润的琵琶与柔婉的歌词,从画舫中粒粒滚落,尽付了一盏琥珀,一江明月一江秋……钱塘湖畔,东坡可曾瞥见蹙眉的西子?乌江渡口,清照怎生识得自刎的项王?萍江汀草、鸥鹭忘机,深深庭院、春色断肠,明月楼前歌罢相思曲,西兴浦口已是几度夕阳红!

走进你,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的仰天长啸,回荡耳旁,青山无语,停滞了峥嵘岁月;“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的绝笔示儿,缠绕胸间,大地无言,迷失了末路英雄。

走进你,走进梦寐的霓裳羽衣,清明上河。走进你,走进西欧列国曾经的圣地,东亚世界曾经的乡愁。蓦然惊觉,历史的风烟已掠过千年,娉婷的天竺少女已无处觅芳踪,而你——积淀着华夏文明、牵系着前人后辈国事家愁脉搏的唐诗宋词,静静地横卧在曲栏回干上,长眠于青山碧水间,镌刻成永恒的风景,英声浩气,震古烁今!

诗词读后感

喜欢唐宋诗词,尤其喜欢赵仁珪的走进唐诗宋词,让我领略了诗词歌赋的魅力,还有诗词歌赋文化对我的濡染,所以要谈谈自己的想法,略表自己喜欢这本书。

《走进唐宋诗词》,作者是赵仁珪,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于20xx年出版,描述的是本书主要为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而又喜爱唐宋诗词的学生而编。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例出了初唐诗、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北宋词、南宋词、宋词等时期的经典诗进行赏析及点评。该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学生提高素质教育的选修课教材,也适用社会上有同类需要的读者。

中国自古就相信“言由心生”,“字如其人”,如今我们见了这许多的历史记载,纵有些不合此理的例子出现,但不得不承认,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他们的言行代表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诗词体现了他们的品性。

诗词是小道,诗词不能让人建功立业,不能让人封侯拜相,也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有人称诗词不过是文人的牢骚与幽怨,小道而已。但在更多人的心中诗词是大道,诗词直指灵魂,它书写的是历史,是文人心中的道义,是亲人朋友间无法断绝的感情,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对这个世界的呼声。诗词直指本心,通天彻地,又怎能不称之为大道呢。

谈诗论词的文集有许多,上至南北朝时期有钟嵘的《诗品》,下至清末有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到了现代,讲解诗词的大家有叶嘉莹,唐圭璋,顾随等人,各位前辈对诗词都有自己看法与解读,在讲解上也各有特色,有的注重典故,细细推敲每一字每一词的由来与意义,有的重视整体意境,结合前人分析讲解诗词的精妙之处。前人佳作多矣,但赵仁珪依然一头扎进诗词的`世界,用他的心去感悟,带领我们走进唐宋诗词的世界。

仁珪先生的书与前人的诗词讲解有很大不同,虽然他也讲解诗词的意义,介绍诗词的典故,但他的注意力并非定格在诗词本身,而是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写下那些优美动人文字的诗人词人身上。

赵仁珪按照时代的顺序,为我们一一介绍那些影响了诗词发展的伟大文人。

诗词中饱含着无限的深情与力量,时至今日,我们仍旧从中汲取着能量,去滋养我们的心灵。

夜如此深,因为你安眠在我黑色的眼珠里。

一旦睁眼,你就天明,走进街道,走进城市。

走进人来人往,走进别人的曾经。

一步一个月份,永不叫停。

我愿成为瞎子,从此我们都没有光明。

我无法行走,你无法苏醒。

——张嘉佳《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走进秋天,我可以感受到凋零。

走进黄昏,我可以感受到朦胧。

当我走进你,却什么也说不清。

心里想着月季,眼睛却望着无形的风。

当月亮升起的时候,我才明白。

原来那是一份思念。

很浓很浓。

——汪国真《原来那是一份思念》[爱心]。

诗词读后感

由童辉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一生最爱古诗词》分为三个部分:诗卷——千年情怀谁人知;词卷——豪放缱绻两相宜;元曲——断肠元曲在天涯。其中,诗卷包括:质朴天籁闻余韵——古逸;天然画卷最风流——诗经;瑰丽奇绝明珠来——楚辞;风骨散落汉家尘——汉魏南北朝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诗;哲思义理诗中藏——宋元明清诗。词卷包括唐五代词,宋词,金元明清词;曲卷主要是元曲部分。

一生最钟爱的古诗词缱绻,如明珠煜煜,如月华皎皎,如星辉灿灿。

受到了作者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坚信。读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看到了作者凌云壮志和蓬勃的进取精神。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读岳飞的“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的心深深地被岳飞洗雪国耻,重整河山的壮志豪情所感染;读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我被全篇缠绵哀怨,委婉曲折的情谊所感动;读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被全篇的豪迈气势所感染;读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被全篇的“愁”思所笼罩,变得多愁善感了;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既被全篇强烈的感情色彩所感染,更为词章的声调美和音乐美而陶醉;读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感受到了春光的'流逝,容颜的易老;读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我陶醉于全篇明白如话、比喻形象的语言中;读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我沉吟在清淡而又深婉的词意里,感受着那层淡淡的哀愁??读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感受到了作者极致的断肠之感、秋思之愁。

每天读一点点这样的诗词,站在诗人的心境里感悟他们的生活,仿佛和他们一起走过,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真是好。唐诗的博大,宋词的细腻,在当代诗歌中是看不出来了。诗词,还是要慢慢地品味。人说,读书其实是心灵的感悟,读古人的书,就是今人与古人灵魂的对话。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这的网络和虚拟横行的社会,若能沉静自己的心,读一读古诗文,让自己的灵魂和心灵有个安放处,何其快哉!

诗词读后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是含蓄的诗经,“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是悲怆的楚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是悲壮的唐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是缠绵的宋词,“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中是苍凉的元曲。悠悠五千年文明古国,雄文巨著,汗牛充栋,因此诗坛高手如云、词界大家荟萃,骚人墨客,数不胜数,可谓英才辈出,群星闪烁,流光溢彩。

在这闪耀着智慧与灵性的文学世界里,一代伟人横空出世,浪漫、现实、婉约、豪放,他都驾驭得游刃有余,他就是毛泽东。苏东坡有气势恢宏的大江东去,岳飞有慷慨激昂的满江红,这些古典文学史上的奇卉异葩令我敬仰,但是我更喜欢的是毛泽东的诗词。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志存高远,离家读书时他给父亲留书:“孩儿立志出乡关,不成功名誓不还。”读书时他更是以天下为己任,同学称他“身无分文,心怀天下”,他自己亦赋诗“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豪情壮志溢于言表。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在我心中曾经只是一位神圣的领袖,当我读了他的诗词后,才明白毛主席是那样坚毅,那样豪放,那样睿智,从他的诗词中我感受到了一个伟人的人格魅力。

“久有凌云志,重在井冈山”,“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这是怎样的豪情壮志啊!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这是怎样深刻的人生感悟啊!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枝头俏”,“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怎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啊!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怎样一往如前的坚定信念啊!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这是怎样的磅礴气势啊!

在人们眼里,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但是他更是一位有着真性情的诗人。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让我们看到了他朴实铿锵的'战友情谊。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让我们看到了他洋洋洒洒的夫妻情谊。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让我们看到了他落叶归根的思乡之情。

毛泽东一生戎马倥偬,逆境重重,风云变幻,但他却能在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境况中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同时还创作了这么多震古烁今,美妙绝伦的诗词。陈毅元帅评价毛泽东诗词说:“诗词大国推盟主。”作家徐迟称自己“诗从毛主席,文崇马克思。”柳亚子先生则盛赞为:“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诗。”

若是推敲毛泽东诗词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该是历史使然吧。历史成就了他的旷世伟业,成就了他的精妙诗词,同时他也成就了历史。

苏轼诗词读后感

广阔的绿野,放眼望去,雄鹰展翅翱翔。诗人苏轼驾驭铁骑,马儿嘶鸣,疾驰而去,且学天骄弯弓射大雕。这,是洒脱的快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听穿林竹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诗人苏轼又被贬入了万丈深渊。把酒独饮,岂能自甘颓废耶?此乃诗人苏轼也,虽屈于偏远之地,岂可自弃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反复的进宫与贬谪,诗人苏轼选择了释怀。心中保留了一方快乐的净土,那是在乡间修来的气度。忘却宫中的阿谀奉承、权权相争,忘却诸侯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忘却当年的乌台诗案,只待闲看时,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这,是过眼烟云的浮华万千之下的超然的快乐!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诗人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前赤壁赋》是诗人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前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前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前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诗人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诗词读后感

暑假看了一两期《中国诗词大会》,本来是冲着董卿的口才去看的,结果节目中的百人团和选手中藏龙卧虎,无论是比我年幼的小学生,还是在社会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们,他们的的诗词水平都让我大吃一惊。这个节目让我发现原来自己的诗词水平还只是停留在学校书本教授的冰山一角上,于是就去网购了好几本著名诗人的诗词集,其中就以李清照为例说说我的感受吧。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家庭,她的父亲李格是苏轼的学生,官任礼部员外郎,擅长写文章。她的母亲也出生在书香世家,很有文学修养。受到父母的影响,李清照从小就工诗善词。这么一个有家庭背景有才学的女子年轻时自然是无忧无虑,从她这首早期词作中可以看出她年少时的快乐生活。十八岁那年她嫁进了当时位高权重的赵家,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婚后两人相互砥砺,共同创作,感情深厚。在丈夫在外做官期间,她作为闺妇的寂寞与惆怅在《醉花阴》中表现出来。李清照人生中后期生活艰辛,父亲被流放,丈夫去世,再婚遭遇婚变,金兵南侵,逃命途中与丈夫创作的书籍文物先后被金兵烧毁,贼人盗走。这种经历无疑是悲痛的,但恰恰也促成了李清照成为词坛天后,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回看李清照一生,她曾无忧无虑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时常去溪亭玩耍,沉醉美景忘记回家的路,乘舟误进入莲池深处,小舟拨开莲花时惊起了一群鸥鹭。这样随心随性的生活确实让人向往,李清照早期作品大多是就是这样的,悠闲随性的,无忧无虑的,赞美大自然美景的。

她曾青涩过,“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她坐完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这时还有一点“薄汗轻衣透”。看到有人来了,害羞的立刻往家的方向跑去,但是到了家门口,却又忍不住回头看看来人,低嗅着青梅,词间流露出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待字闺中时的羞涩可爱。

她曾新婚幸福过,与丈夫赵明诚在一起的日子,她无疑是温暖幸福快乐的。她与丈夫趣味相投,互相鼓励,一同创作。在其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二人的夫妻感情便可见一斑了。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位卷帘人便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了,而借“海棠依旧”“绿肥红瘦”的自然美景来说明丈夫认为妻子的面容依旧美丽,从而写出了二人婚后的深厚感情。

她曾孤独惆怅过,在丈夫外地做官期间,她从一个婚姻宠儿变成了一个闺中怨妇,对丈夫的日思夜想在中期词作中表现的很明显。“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中李清照用黄花比人的瘦,说明自己的的独居之苦,相思之苦。

她曾遭遇婚变过,在丈夫赵明诚逝世之后,李清照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孤独无依,身心交瘁,不久就嫁给了张汝舟,张汝舟表面上彬彬有礼,实际上也只是想得到李清照与丈夫多年创作的心血结晶。在识破他的真面目后,她宁愿坐牢也不愿与这个伪君子再相处下去。她给友人的信中写到“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就是这样一个不随便凑合的人,宁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

她曾反讽当权者过,以一首《夏日绝句》中项羽的宁死不屈来嘲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把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对统治者的极度不满表达的酣畅淋漓,从中也可以看出李清照的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她曾独处异乡过,国家破亡之后,她被迫远离家乡辗转流落异地。在此期间,我仿佛看到了她的艰辛,无奈与孤独,“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抒发的是飘零之痛和家国之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寄托的是自己思恋故国故乡故人之怀。这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恐怕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所体会吧。

她最终是孤独绝望的,身为一个女子,她关心着文学创作,国家命运,却被世人看作怪人。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城,到头来终究还是无人懂她的才华和内心。她绝望的走在落叶黄花中,低吟一首浓缩其一生酸楚与落寞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愁比“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来的更加绝望,恐怕世间除了李清照自己再无人能懂这愁!

读完这本词,我仿佛穿越到李清照身边,陪她一起经历年少时的快乐,青春时的羞涩和对生活的憧憬,但更多的是经历人世间的种种磨难痛苦。她的词感染力很大,读她的词让我仿佛也在经历着她的人生,让我感慨她的坚强,也让我不得不佩服这位不向命运屈服的女词后。她的后半生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那大概就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到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诗词的美妙之处,它能不受时空的限制,将各个时代的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读一本诗词,其实我觉得与小说一样,会为主人公的遭遇或同情或唏嘘。与诗词有约,我不曾悔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