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优秀12篇)

时间:2023-12-11 17:16:52 作者:XY字客

职业规划可以引导我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做出明智的决策和选择。接下来是一些职业规划活动和讲座的信息,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实际操作和交流的机会。

动机理论心得体会

动机是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在人的一生中,动机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表现。研究者通过对动机的探究和理解,努力解答为什么人们会做某些事情,为什么人们会追求某些目标。动机理论在心理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五段式的形式,探讨动机理论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应用场景。

第一段,引出动机理论的概念。动机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解读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其核心观点是,人的行为是被动机激发和支配的。而这些动机又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指的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兴趣和乐趣;外在动机则是外界的奖惩以及社会期望的驱使。动机理论的出现,为研究人的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使人们能够理解为什么人们对某些事情感兴趣,为什么人们会追求某些目标。

第二段,探讨动机理论的影响因素。动机的形成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个体的需求、动机的目标、期望和价值观等。其中,个体的需求是动机形成的基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个体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会感到满足,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动机。动机的目标以及个体的期望和价值观也会影响动机的形成。个体在追求目标时,会根据自己的期望和价值观来评估目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决定付出何种努力。

第三段,探讨动机理论在学习中的应用。动机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对于教师而言,了解学生的动机水平、需求和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如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设置有趣的学习任务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外在动机,如奖励机制、竞赛等,来激励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通过了解学生的动机,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第四段,探讨动机理论在工作场景的应用。动机理论对于解决工作场景中的动力问题也有重要启示。工作动机往往与个体的需求与目标紧密相关。在工作中,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往往与他们的内在动机是否被激发有关。管理者应该了解员工的需求,为员工提供能够激发员工内在动机的机会和条件,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展现才能。此外,管理者也可以利用外在动机,如提供奖励和晋升机制,来激励员工更好地发挥职业能力。通过合理利用动机理论,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

第五段,总结动机理论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动机是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动机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也为提高个体的学业成就和工作绩效提供了指导。未来,动机理论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和拓展,特别是在个性差异的考量上。不同人的动机和需求差异很大,因此如何根据个体的特点来激发其动机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动机理论,我们有望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更好地指导个体实现个人价值和组织目标。

人职匹配理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元认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的关于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是指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心理活动等方面的认识,其实质是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随着元认知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以元认知策略与具体认知策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通过课堂教学坚持不懈地实施元认知级的提问,学生地理学习的元认知思维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一、指导学生课前反思旧知、准备新知。

课前指导学生自我提问: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好了吗?下节课内容预习了吗?新授课内涉及的一些已学知识都掌握了吗?新授课内的重点与难点确定了吗?让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培养学生制定学习时间计划的习惯。

二、指导学生学习新课时,及时反思知识的获得过程。

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元认知级的提问激发学生的认知加工,如问学生“为什么这样”、“你怎样考虑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这样想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己向自己解释理由,促使学生注意自我监控和调节,引导其他同学共同注意这个思维过程。

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如提出问题、角色模拟、提供资料、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反思。

1、设疑激趣,启发反思。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导入部分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学生会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如在导入极地地区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一口气能绕地球跑几圈,你相信吗?请看报道:

1995年5月,我国北极科考队登上了北极点,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极点上。队员们在极点上每跑一步,脚下不知道踩着多少根经线。在此地,真正没有了时差,仿佛双脚下同时踩着东西两个半球,他们是地球上“跑得最快”的人们。提问:为什么说他们是地球上“跑得最快”的人们?巧妙设疑,使学生投入到了极地位置的思考中。

2、角色模拟,体验反思。课堂中,经常采用角色模拟、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体验过程中获取知识。如:讲印度一课时,提问:假如你是印度的农业部长,你准备怎样加速农业发展?假如你是印度的人口问题专家,你会给政府提出什么建议?通过角色模拟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印度的`农业和人口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3、用假设的方式和判断真假的方式,启发学生逆向反思。如讲地球运动的时候,提问:假设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假如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倾斜的,又会出现什么现象?有人说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在很久以前是一片汪洋大海,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上的原始森林。这种说法是真的吗?逆向反思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给出图文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反思信息的获得过程。例:读亚洲地形图,回答问题。

从图中可看出,亚洲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___带,判断依据是___;

从图中可看出,亚洲的地势特点是___,判断依据是___。

由现象推出结果,再由结果寻找原因,及时反思知识的获取过程,便于加深理解和掌握。

5、提出问题,反思原因。例如: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的形成条件是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南极大陆被巨厚的冰层所覆盖,气候酷寒、干燥、烈风。根据材料提出问题并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的成因。通过培养问题意识,促使学生研究自己的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让学生画示意图、列表,巩固反思所学知识。如讲天气一节时,让学生画天气符号;讲大洲和大洋时,让学生一笔画世界;讲完气温、降水后,让学生根据气候资料画气温曲线和降水的柱状图;讲完长江、黄河后,让学生列表比较两条河流的情况;讲北方和南方地区时,让学生列表比较两地区的主食、房屋、交通工具、运动项目等内容。通过画示意图、列表等方式,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了整体印象,便于理解和掌握。

三、指导学生新课结束时自我评价、反思提高。

四、一个单元结束,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反思,写出知识结构提纲。

通过写提纲的方法,可以帮助同学们自己理解前后不同章节知识的相互关系。

实验证明,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元认知理论,可以促使学生把注意力从指向问题本身转变为指向自身的认知过程,从问题水平转移到加工过程的水平,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

人职匹配理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英语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及耐心是极大的考验,因此,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英语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小学生学习英语中往往缺乏耐性及兴趣,这就在客观上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在小学英语学习中采用情感教育可以充分克服学生学习英语中存在的心理困难。

在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一般对学生的自我态度的变化较为关注,对于小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方法的教学,选用科学的方法、恰当的手段,保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在小学英语教育中,融入情感教学对小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

1.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融入的必要性。

小学英语教育中融入情感教学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已经势在必行,是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所在,也是充分渗透我国教育中以生为本的理念,更是小学生今后发展中成长的有力措施。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及心理素质是需要双达标的,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必然要保证学生有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时乐在其中、享受其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及增强学生学习欲望的有力手段,是学生今后自主学习的有力保障。

2.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的融入和渗透策略。

2.1重视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小学英语课堂中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生应当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配合者,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地发挥积极性及主动性,最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渴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在学习“isthisyour...?yes,itis.”“no,itisn’t.”这一句式时,教师可以事先收集学生的物品,然后对集体进行提问:“isthisyour...?yes,it,itisn’t.”学生需要找寻自己的物品的时候,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更加自觉地接受新的知识。

2.2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

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沟通的活动,师生之间通过交流,进行知识的传播与接收,因此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我国当前素质化教育的大环境下,师生关系的融洽建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是教育的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尝试和学生做朋友,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及优缺点要明细洞察,对于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要加以正确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沟通是必须具备的技能,师生之间的沟通需要融入爱与情感,在一定层面缓解学生对教师和学习的抵触心理,真正打开学生学习英语的心扉,提高英语学习的主动性。

2.3利用分组教学,克服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

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孩子在成长中沟通对象相对较少,因此,很多小学生在沟通中就会出现羞怯心理,严重影响英语教学的效果。小学英语这门语言课程需要多说、多练,为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缓解学生之间不熟悉等问题,可以进行小组分配学习,小组学习人数相对较少,可发挥空间相对较大,这样可以在沟通过程中克服学生的沟通障碍。教师还可以进行英语朗读比赛,通过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及听力水平,同时利于克服学生的心理羞怯障碍。

2.4不断加强交际,增加交际训练。

语言就是用来交流沟通的,英语语言学习最终应当落脚在语言交流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应仅局限于句式中和书本上。因此,教学中应当对小学生的基本状况予以明晰,逐渐摆脱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的单调环境及枯燥无味的学习环境,将学习环境营造成为轻松愉悦、活动生动的,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交流性。通过交际的增加,学生的情感逐渐丰富,在交际中赋予更深层次的情感教学,更好地寻找学习英语的乐趣所在。

2.5利用情感教育,强化整体英语学习的效果。

情感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渗透成功的,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用心、用爱小心翼翼地浇灌。例如,对于英语单词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默写、背诵,周而复始地重复,通过重复加强记忆,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方法虽然在短期内取得效果,但是学生被动接受,毫无情感,在今后英语中效率就会很低。对于学生学习记忆力的培养,可以灌注情感教育,每一个语言都有其固有的文化背景,每一个文化背景必将是五彩缤纷的,英语的文化背景也不例外,尽管小学英语学习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但是仍旧可以通过英语本身的文化理念充分渗透,将一些英美文化现象融入教学中,如在晚饭、午饭、早饭的教学中,将英国的饮食文化融入其中,通过饮食的诱惑,提高英语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化学习情感,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教育,需要从小学做起,在学生的思想中渗透情感,更好地促进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

情感作为学生的一个思绪,在英语教学中加以渗透,是当前英语教学的一大趋势和必然发展方向。尤其小学生思维处于原始形成期,在小学生的脑海中充分融入情感,学生对英语教学就会有一种自主性,在今后学习中就会更加主动。

参考文献:

动机理论心得体会

动机是人们行动的内在驱力,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付出努力的原因。动机理论是人们对动机行为的研究和解释,它揭示了人们的动机来源、动机强度和动机满足等方面的规律。在深入学习动机理论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动机的来源是多样的。人们的动机来源可以是内在的或外在的,有时甚至是两者的共同作用。内在的动机来源于个体内部的需求和欲望,如自我成长的渴望、自主性与主动性的诉求。而外在的动机则是来自于外界的激励,例如奖励和惩罚。理解动机的来源对于提升个体的动机水平很重要,因为通过给予合适的内外激励,可以更好地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其次,动机的强度是可以调节的。人们的动机强度会受到个体不同需求的驱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个体对某个目标的需求感受越强烈,动机的强度也会相应提高。而社会环境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因素也会对个体的动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提升动机的强度,需要从个人与环境两方面入手,合理设置目标和提供激励,以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再次,动机的满足是渐进的。动机的满足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对于那些复杂和长期的目标,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持久的坚持。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尽量理性地审视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同时,个体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耐心,不放弃,才能最终获得真正的满足和成功。

最后,动机的驱动作用是巨大的。动机是推动人们不断前进和超越自己的力量源泉。正是因为动机的驱动作用,人们才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未来。动机还能激发人们的潜能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保持良好的动机状态和激发他人的动机,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动机理论的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动机对个体行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动机不仅来源多样、强度可调,而且在满足过程中需要经历不断调整和坚持。通过合理设置目标、提供激励和保持积极心态,个体可以更好地激发动机,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应用动机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动机水平,为自己的发展和成功铺就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他人的动机,以激励和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人职匹配理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社会性别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也被称为“第二次女权运动”。该理论主张女性的命运和社会角色不能被生理差异左右,而且其在之后有关性别不平等等方面的研究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对性别方面的教育仅仅是蜻蜓点水,并没有具体实施。但就目前社会对女性的各种不公平待遇来看,高校应将社会性别教育充分贯彻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

1.促使女大学生培育主体意识。以往,因为对性别教育的不重视,造成女大学生在思想上出现误区。一些人信奉“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缺乏成才的动力和勇气等。而社会性别理论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体意识,是对传统依附角色的挑战,可增强女大学生奋发进取和直面人生的精神动力。可以使女大学生认识到,改变传统观念,摆脱传统束缚,这是女性走向独立和全面发展的基础。

2.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平等观念。截至目前,“男强女弱”的观念都深深根植在每个人的思想里。正是因为这种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不断地受到打击。而社会性别理论科学地分析了性别和性别差异,这能够使大学生摒弃“男强女弱”的旧观念,消除性别歧视,树立平等的社会性别观念,使女大学生在一个平等的环境里建立自信,身心全方位发展。

3.引导女大学生认识传统性别角色束缚的社会根源。在传统的男权制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价值被无限贬低,女性更多地被定位在照顾家庭上,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大学生对自己人生的定位。而社会性别理论能够让女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进而重拾自信,重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争取自己有价值的人生。

近年来,很多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对此展开积极探索。但是,仍有一些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忽视了其重要性。另外,还受到传统父权制思想的影响,一些高等学校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目的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直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受到传统父权制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性别教育的认知不足,导致学校各级组织性别分配不平等,暗示着“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另一方面,学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乏社会性别意识敏感,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师普遍没有接受过社会性别培训,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并不能真正地灌输社会性别理论,反而有可能在帮助学生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强化着父权制思想。一些高校尝试开展了有关性别教育活动或开设选修课,但缺乏对教育效果进行及时跟踪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性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女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限制。

四、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传统父权制文化的影响。传统“父权制”文化的影响至今不容小觑,可以说其已经沉淀成了一种社会潜意识,于无形中影响着人们对女性价值的正确认识,导致一直以来无论是平凡生活中还是激烈竞争中女性都成为大众眼中的弱势群体。例如,在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偏见显而易见,在这个过程中促使了她们自卑依赖心理的产生。

2.性别意识教育缺失。高校期间正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性别角色选择的重要时期。对社会性别的正确认识,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前提,只有具有平等的性别观念,才能达到真正的心理健康。但是,高校对“性别教育”一直以来都不够重视,没有一种加强性别意识教育的自觉性,这种缺失会限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3.社会性别教育环境的缺失。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正常教育的载体,它是学校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但是,由于传统社会性别观念根植于许多人的深层意识中,所以,目前的高教环境中不仅严重缺乏对性别问题的应有关注,甚至在学校各级组织分配上还体现着传统的男权思想。例如,大部分高校中教职工的角色分工性别不平衡,到处体现着男尊女卑的性别结构。除此之外,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中也潜在着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老师教育男生和女生时的不同态度,这更深层次地在大学生思想中加强了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这种人力资源环境和课堂教学氛围会使我们的性别教育困难重重。

4.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混乱、应付心理强。在简单设立咨询机构后,便不再具体规划工作,且对咨询机构工作缺乏督导。长期以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出现了发展滞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不够专业化等问题。除此之外,通常咨询师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一般只有在专业培训之后才能胜任。但是,一般高校招聘心理咨询师时对心理学方面的考核较少,更谈不上对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要求,而且咨询老师大多未接受过社会性别培训。所以,现在高校心理咨询师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大学心理健康咨询辅导中,不仅很少普及到性别平等,而且有可能出现强化父权制思想的情况。

1.冲破传统父权制的枷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使大学生摆脱父权制影响,在对现有性别文化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建构男女平等和协调发展的先进性别文化。摒弃封闭、偏狭的传统思想,培养大学生开放、理性、宽容等科学合理的社会性别观念,促使女大学生充分发挥女性对于社会发展的真正价值和作用,打破传统思想对女性价值的束缚,凸显女性教育的价值和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促使人们性别意识的觉醒,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真正意义上地认识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从而推动女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2.加强大学生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教育。人类的社会性别观念完全取决于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其思想的后天培养及影响,在这个长期的影响中形成一个稳定的思想观。因此,在教育中,教师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社会性别理论,作为标榜站在性别平等立场上,为大学生传授正确的性别社会角色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只有在领会到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时,大学生才能真正发现其自身价值,并积极发挥其社会作用,成为一位合格的社会成员。

3.加强教育环境的建设。根据前文所述,大学生性别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影响和责任,在学校里,高校应积极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营造性别平等的教育环境;在家庭里,家长必须营造出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这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除了这两点外,还不应该忽略社会环境对其的影响,社会文化中应该尽可能消除性别歧视、推动性别平等的文化心理环境。总而言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承担共同责任,三者必须共同努力,为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强有力的后盾。

4.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在学校里,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的影响,教师自身性别意识的表现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可估量。所以,教师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规定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促使教师摆脱传统的性别观念,为大学生进行性别平等教育打下基础。通过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只有咨询师用正确的性别观念去教育学生,才能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将社会性别理论融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势在必行,它有利于大学生摆脱传统性别文化的束缚,摒弃传统父权制的影响,发挥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要营造一个平等的性别环境,为大学生灌输正确的社会性别理念,促使其认识自身价值,提高其对未来人生发展的信心和能力,继而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人职匹配理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日趋严峻已,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与职或人与组织不匹配”。大多数大学生缺乏对目标职业的定位、认识和规划,在校学习期间缺乏对自身长处、兴趣的认识。出现“考研热”、“考公务员热”和“考证热”等种盲从的状态,最终造成大学生职业迷茫找不准方向。因此,运用“人职匹配”理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大学生和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职匹配”理论最早由有着“职业辅导之父”之称的美国人帕金森提出。所谓“人职匹配”,即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的要求相匹配,人职匹配理论认为,人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的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等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里素质等也有不同的要求。

在我国的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人职匹配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职匹配。高校可以通过开设课程教学、学术讲座、个体咨询的辅导形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二是人与组织匹配。在学生确定选择了未来职业之后,通过个别化的职业咨询、职业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自身在应对未来职业组织要求方面的欠缺,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也应举办职前培训、企业进校宣讲、岗位体验实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组织的性质和特征,以及对员工相应要求。

所谓“职业观”,指当一个人对待工作的观念和态度。正确的职业观首先跟学习能力相关,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地向更有经验的同事学习,结合实践不断地领悟、总结,日渐提高,这样在职场上就会逐渐成熟,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人才。

其次,就是责任心。每个个体无论是对组织、对团队,还是对他人、对社会,都应该认清自身位置,明确自己的责任,处理好相应的'关系,要做到有领导和无领导时表现一致,人前人后都严格要求自己。

再次,就是要有事业心。个体是不是一个有良好职业观的人,要看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一个真正有事业心的员工,会调用自己所有的技能、才华和知识,想方设法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达成现实时,会由衷地喜悦,失败则会表现懊恼不已。这种事业心不强的员工,一般在职场上都不会有很好的发展状态,甚至连工作都将朝不保夕。

因此,高校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的职业观是非常必要的,拥有良好职业观、事业心和责任心强的人更能得到领导的信任和重用,在职场上会获得更大的成就。

2、激励学生勇于面对挑战。

苏格拉底的名言:“了解你自己”。要了解自己,其实就是要剖析自己,然后挖掘自己的潜能。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我们勇于挖掘、善于挖掘,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高校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应用匹配理论,引导大学生努力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规划自我、调适自我,促进大学生发展独特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挑战的态度,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既属于心理健康教育,也属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畴。

在当前国家倡导五大发展理念,也给大学生们的职业发展创造出更多新的机会,学生们在增强自我认知的同时,更要勇于面对各种崭新领域诸多新型职业的挑战,不要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或自身固有思維的束缚,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争取获得满意的工作。

3、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树立大众化就业观。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大学毕业生的数据日渐庞大,而社会所能提供的“精英岗位”数量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毕业生都能到“精英岗位”就业。再者,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和发展,更多新型行业的基层岗位需要大批有知识、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进行生产和服务。因此,通过人职匹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运用测评工具对大学生本身的职业素质、能力和兴趣进行测评,引导大学生由“精英化就业观”向“大众化就业观”转变,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促进大众化的就业岗位对人才提质的切实需求。

现阶段90后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新的就业生力军,普遍出现的问题为择业观盲目无序的状态。一是期望值过高,与现实情况不相符;二是就业地域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居多,而沉重的生存压力又令大学生感到迷茫;三是对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机构的岗位依然趋之若鹜;四是鲜少有大学生选择深入西部或农村地区发展。

当今互联网+时代,对于90后年轻人来说,应具备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勇气和头脑、找准市场定位,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地方优势产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线上线下精准营销,一定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1、构建兼具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师资队伍。

当前职业规划教育要求教育者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师资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质量,高校可以通过专职、兼职、聘任等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要力量,结合社会、企业和校友资源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指导者应同时精通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掌握人职匹配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和指导技巧,针对大学生开展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这样,更科学规范地做好人职匹配及人与组织匹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2、有针对性地开展人职匹配全程指导。

大学生的人职匹配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进全程指导,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开展不同的指导内容。

针对大一学生,主要以启发意识,开展职业探索为主,组织举办一系列的职业认知讲座、名家大讲堂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树立人职匹配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思考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及职业目标。对大二学生,主要是帮助其职业定向。学校应引导学生考虑清楚将来是就业还是深造,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测评,通过针对性的辅导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出具体建议。

对大三学生,主要是求职技巧培训,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简历设计大赛、应聘模拟大赛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们全面掌握求职的方法和技巧。对大四学生,主要是开展职前系列培训,包括就业信息和渠道筛选、职业抉择、面试礼仪、创业信心等方面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文峰,凌文辁.从人职匹配理论到人组织匹配理论——职业生涯理论发展浅探[j].商场现代化,,30:298.

[5]王厚刚.试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及对策[j].英才高职论坛,,5(3):7-9.

浅谈学习动机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推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纷纷出现。其中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在高中的地理课教学中一直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其实施的效果非常的显著。所教班级的地理课成绩都为优秀,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一致认可。下面就结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谈谈“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当中,其目的是为了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从而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合作学习中不但包含了合作、竞争和个人自学三种学习形式和方法,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内外在动机、心理健康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显示出高中地理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贯穿了课内和课外的各项学习任务和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改变了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地理知识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也为学生创建了新型的学习环境和模拟学习情境,还给学生创造了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学习途径,从而使学生能更多地获得地理知识和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态度,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策略保障。

二、运用中的操作方法及教学中应该采用的'策略。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这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

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过强,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比较淡薄。要想达到这一基本要求,需要一个长期而细致的过程。

具体培养目标可以从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归纳出主要内容做起。例如,在个别学生课堂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时,要求其他的学生认真倾听,然后让学生对刚才这一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此时,教师必须细心关注学生的言行,及时对学生的言行做出评判或表扬。在做练习时,我经常让他们互相检查,优秀生要帮助后进生,然后做一个统计,对那些帮助了后进生的学生大大表扬。这样,在教师不断地引导和鼓励下,他们学会了尊重、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学会在合作中进行关系的协调,能取长补短、相互理解、彼此支持。

2.将全班的学生合理、科学地分组。

通常按照学生在班级的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每一组内都会有各种层次的学生,选择最为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根据学习内容设定合作任务时,让每个小组成员做到:明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明确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所承担的角色;明确教师所期待的小组合作要达到的目标。同时,教师引进小组竞争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分组,避免出现一部分争强好胜的后进生“不择手段、走捷径”,引导、监督学生踏踏实实地完成学习任务,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区分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竞赛任务,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不同。但发现有一组学生为了求快,完全没有查找,而是直接按自己的想法写了出来。对于这种错误的做法及时地加以指出,()并让他们改正,引导他们扎扎实实地按要求完成,并观察是否还存在此类现象,以便及时地给予纠正。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如实如质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3.及时地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既可能使学生深受鼓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也可能使学生灰心丧气,走入误区。教师应着重强调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并对学生的努力加以肯定,而不是一味强调谁做得最好。同时,教师应注意评价的公正、客观、全面性。

三、在运用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照顾到全班的学生。

设计的问题要能做到难易结合,具有层次和梯度,要能使全班具有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教师还要设法鼓励学生多提问,要给予学生相互提问的机会,并教会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本次教学目标和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维护好课堂的教学纪律。

学生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由于受热烈谈论气氛的影响,总会产生说闲话,甚至打闹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形,教师可采取加、扣分制的管理方法。如,有小组各成员违纪则会扣小组的总分。反之,小组的总分则会加上遵守纪律的分数。这样,就可以通过小组各成员监督的力量来控制这一现象。

3.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上,应能灵活掌握。

教师可根据每次教学实际的不同需要,在“四人小组”的基础上还可进行大组的灵活分组,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新鲜感受。

总之,我们在看待事物时要一分为二,对于具体的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光看到小组合作的优势,而应在发挥其优势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它的劣势的出现,从而做到扬长避短,进而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从学习动机理论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教育目标的需要设置环境和材料是基本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还必须有教师的支持和引导。

(一)将环境创设和材料搜集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

经过与幼儿的讨论决定了墙饰内容后,教师应和幼儿一起设计、准备材料和制作。幼儿能想的让幼儿去想,幼儿能做的让幼儿去做。幼儿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想(利用已有的经验)、问(如家长、邻里等一切可以作为资源的)、看(书、画报)去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自己动手和求得他人的帮助去获取需要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发展了设计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每一个墙饰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例如,我班“游泳真快乐”的墙饰专栏记载的是幼儿学游泳的经历和感受,是幼儿自己的故事。它鼓励和支持着幼儿乐于用美术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使幼儿表达出自己游泳时的害怕、勇敢和喜悦;使幼儿为更好地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而主动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使幼儿相互了解和沟通,看到同伴也和自己一样怕水而感到一些安慰,看到同伴勇敢而暗下决心向他学习,看到自己的不断进步而自豪和更加努力。这样的墙饰实现着激励幼儿表达与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学习绘画技能、同伴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自我监控和激励等教育价值。

(二)将环境创设和材料搜集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创造与自我表现的过程。

二期课改的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环境创设的研究,谈到了环境创设的重要性。我在研究与实践中,理解到主题环境的创设不仅美化环境,还是孩子们自我表现与展示的舞台,是信息与经验交流的窗口,更是幼儿尽情想象与创造的天地。所以主题的进展,必须依靠环境,才能更深入,更具体的开展,从而不断的逐渐丰富。我们班级墙面上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经验提升的具体体现,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学习、参与的写照。

在9月—11月中,我们做的主题是“水的世界”,我们的教室环境处处体现这个主题。除了平时组织学习活动后,孩子们留下的种种痕迹,在游戏区域我们也为孩子准备了与主题内容有关的材料。比如:在做做玩玩活动中,我给孩子准备了各种材料,大都是废旧的材料,如:盒子、各种纸、铅丝、木珠、吸管、一次性纸杯等等,让孩子们制作各种海洋生物。小朋友很感兴趣,他们用广告纸折鲨鱼,装上回形针放在垫板上做“海洋”,用磁铁在垫板下来回移动,好象鲨鱼在海洋中游泳;用纸杯和吸管做章鱼,用彩泥、木珠和铅丝做螃蟹,布置在墙上。再如:说到水的沉与浮,我请孩子们共同收集准备了大量的材料放在探索角里,让他们进行实验,有的孩子可能一下子并不能理解这些材料的用处,但因为有的孩子试验后分类布置出来,其他的孩子便能从环境中获得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

孩子们在走过主题一个个站点的时候,他们也会萌发与之有关的创造性的想法,很自然的在环境中体现出来。如:秋游时看过海狮和海豚的表演后,孩子们就在建构游戏中开设了一个“开心公园”,里面有许多的“小动物”,它们住在各种不同的房子里;还有一个水族馆,住着很多“海洋生物”,连海狮和海豚表演的皮球、套圈等道具都有。孩子们不仅玩,还有角色的游戏行为,在再现主题内容的同时,更推进了主题的进展,有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为了使物质环境具有教育价值,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我们应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让环境与幼儿“对话”。这不是仅仅让幼儿参与或部分的把环境交给孩子布置所能实现的,而应将环境视为课程,并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今天我是“木乃伊”

游戏时间,虎虎蹦蹦跳跳来到“博物馆”,毛毛给他分配了角色。

游戏开始了,毛毛找来几把椅子拼在一起,让虎虎睡在上面,还不住地关照虎虎:“别起来哦!别动噢!”不一会儿就听到毛毛大叫:“博物馆开门了!博物馆开门了!”娃娃家的妈妈抱着孩子到“博物馆”来参观,看见虎虎躺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疑惑不解,问:“他怎么躺在这里啊?博物馆里怎么会有人睡觉啊?”毛毛一把拉过娃娃家的妈妈,一本正经地说:“等会儿会告诉你,现在你应该跟着我参观!我是导游!”

接着,毛毛拿着一根小棒指着桌子上放着的“展品”向娃娃家的妈妈介绍着:“这是古时候的衣服,这是古时候的筷子,这是古时候的剪刀……”虎虎躺在那里,一直在竖起耳朵听毛毛作介绍,偶尔还会半张着眼睛,转头看看那些“展品”。

最后,毛毛把娃娃家的妈妈带到了虎虎跟前,指着躺在椅子上的虎虎说:“各位游客,这是木乃伊!”原来毛毛给虎虎分配的角色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

娃娃家的妈妈一听“木乃伊”大笑起来,她的笑声让躺着的虎虎有些不自在,她还伸手去摸虎虎的脸,虎虎忍不住睁开了眼睛。这下,毛毛急坏了,他大声叫着:“闭上眼睛,闭上眼睛!”

虎虎只得闭上眼睛,毛毛则开始了他的介绍:“这是我们博物馆最大的宝贝。是我们从地底下挖出来的!是几百年前的一个老爷爷……”刚说到这里,虎虎就急了,大声纠正:“我不是老爷爷,我是小朋友!”

“闭嘴,闭嘴!木乃伊怎么会说话?”毛毛急忙阻止虎虎。虎虎不吱声了,他意识到自己把扮演木乃伊这事儿给忘了。

这时娃娃家的妈妈突然双手捂着脑袋做出害怕状,边喊着“木乃伊活了!木乃伊活了”,边冲出了博物馆。

一下子,博物馆门口围了很多人。“好了,好了,博物馆关门了,明天再来。”毛毛一边对围观的人说。一边回过头严肃地告诉虎虎:“明天扮木乃伊绝对不能讲话,要像块木头一样躺在那里。”

不知道虎虎是否听进去了毛毛制定的规则,只听他自顾自地唠叨着:“我是小朋友,我不是老爷爷!”毛毛万分无奈,冲着虎虎喊:“啊呀!你是扮演老爷爷的木乃伊!懂了没?”此时,虎虎似乎突然开窍了,点头微笑着。

我惊叹于孩子的游戏创意,更惊讶于在游戏中虎虎愿意配合扮木乃伊!在游戏中,孩子快乐吗?事后,我有意识地来到两个男孩身边询问他们的游戏感受。“毛毛,你怎么会想到木乃伊的?”“因为博物馆里有木乃伊,我看见过!”“为什么是人来扮木乃伊呢?”“方便呀!”三个字就把他的策划意图表述得清清楚楚。我再问虎虎:“你躺在那里难受\\吗?”虎虎拼命摇头。“你躺在那里会睡着吗?”我追问。“我躺在那里可没有睡着,我在听毛毛讲解,听听他讲得对不对。我还会看他们讲解到哪里了……”虎虎一五一十地讲述着他扮木乃伊时的所思所为。

我由衷地感慨游戏的魅力。在整整一场游戏中躺着不能随便动弹,这对于任何一个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来说,都是备受煎熬的过程。但是,因为有扮木乃伊的角色意识,因为有“木乃伊不会动”的角色认知,虎虎做到了。他努力地克制自己、挑战自己,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为此,我们应多支持这样的自主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快乐、获得发展。(作者:徐则民)。

从学习动机理论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幼儿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符合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引起幼儿的主动深究。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实物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地看到自己对客体作用的结果中得到调整、扩展和深化的。可以说,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因此,我们要努力将教育目标和内容,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经验蕴涵在物质环境之中,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教育所期望的经验。

(一)了解幼儿的特点、需求和兴趣,提供幼儿乐于探究和与之相互作用的环境和材料,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需求和兴趣的变化不断调整。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比如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布置了一个汽车城,里面放置了很多幼儿带来的汽车玩具,在玩耍中,一个孩子说:“这辆车上有一个大桶,这是什么车哪?”教师就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讨论,有的孩子说是垃圾车,有的说是洒水车,孩子们对车的兴趣一下子高涨;另一个孩子说:“我们比比看哪辆车开得快好吗?”于是,孩子们把车放在地板上、桌子上、地毯上开,接下来他们又发现玩具车在不同的地方开得速度不一样,就这样关于“车”的问题讨论也越来越激烈了。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投放多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二期课改中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一次在区角活动中,几个小朋友在合作布置“各种各样的路”,大家觉得还可以建高架桥和南昌大桥,这样车可以开得快些,但为怎样搭高架桥而意见不一。第二天我们老师就在探索角里提供了一些有关“桥”的图片,并关注着他们的一切。

卢博文:“看这座桥,我知道它是‘生米大桥’,妈妈带我去过的。”

吴浩宇:“这有什么稀奇,我知道很多桥,有‘长江大桥’、‘南昌大桥’。”

冯博:“我爸爸也带我乘过高架桥。”

民民:“可是我们不会搭桥,怎么办?”

冯博:“我家里有一本书上有搭桥的样子,星期一我会带来。”

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会生成新的内容,作为我们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发现和引导,像各种桥,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老师就要鼓励幼儿进行收集,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创设环境。多种渠道的材料和环境的创设,有利于活动的开展深入及拓展延伸。

比如在研究“搭大桥”中,根据孩子们的建议,教师提供了双面胶、彩泥、各种大小形状材质的月饼盒、绳子、模板、积木等物,孩子们一开始用彩泥粘,可是根本粘不住;他们又尝试用双面胶,也不行;再用绳子扎,由于绳子的区别,有的扎住了,有的滑掉了。还有的孩子用各种月饼盒堆高进行试验,研究出了用盒子当中堆高,两边成斜坡的方法搭成了一座简单的桥,不过汽车在上面开,滑下来的速度可快多了,而且可以一下子开得很远。孩子们因此兴奋起来,他们又建构了许多不同的斜坡,比赛哪辆车开得远。

不同的材料,使孩子有了不同的体验,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教师不能用语言直接给予的,而是需要幼儿自己在对材料的探索、操作于实践中获得的。

(二)明确环境和材料所蕴涵和可能实现的教育价值。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请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材料和资料仅仅是为了布置墙面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应明确,收集材料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首先,幼儿可以通过收集材料了解通过哪些途径获得信息和知识,这本身就具有探究性。比如在进行“清清水世界”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有的拿来了自己家里的vcd,有的拿来了画报,有的拿来了图书,有的拿来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他们在搜集的过程中就了解了水的种类、水的用途,以及一些先进科技下净化出的纯水等。他们学会了查阅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纪录,孩子们在主动活动中学会了学习。

其次,对于自己搜集来的资料,幼儿格外珍惜并乐于探究,从而使学习变得富有乐趣。在“海洋生物”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如一次性纸杯等制作了“章鱼”的玩具,他们用这一玩具讲故事,发现原来身边的废旧材料可以变出这么好看的东西,对搜集材料的兴趣也更高了。

人职匹配理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人职匹配”理论最早由有着“职业辅导之父”之称的美国人帕金森提出。所谓“人职匹配”,即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的要求相匹配,人职匹配理论认为,人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的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等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里素质等也有不同的要求。

在我国的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人职匹配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职匹配。高校可以通过开设课程教学、学术讲座、个体咨询的辅导形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二是人与组织匹配。在学生确定选择了未来职业之后,通过个别化的职业咨询、职业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自身在应对未来职业组织要求方面的欠缺,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也应举办职前培训、企业进校宣讲、岗位体验实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组织的性质和特征,以及对员工相应要求。

浅谈学习动机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有一段时间,公司急需一批助理类职员,一来公司推行erp系统工程,需要一批助理来协助录入电脑资料,二来公司有些部门的助理离职急需补充。可是,那段时间招进来的助理极不稳定,来了又走,弄得人力资源部门疲于奔命,部门主管也非常着急。为了推进erp系统,公司还招进了两名高素质的女大学毕业生,可是也没有干满三个月、培训一结束就抬脚走人了。这可急坏了公司的人资部门和老板:招不到人,影响部门工作,甚至影响刚刚花费不菲的erp系统的推展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老板交代让我去“看一看”,负责招聘人员的最后核定工作。

其实,对这些职位的助理职员,我们要求不高:女性,高中毕业(初中毕业亦可),会电脑操作,有无工作经验均可,年龄也不限。待遇在周围来说,不算高也不会低,毕竟只是比较初级的职位。可为何这么难招人留人呢?我决定一探究竟。

这一天来了三个女孩,初试后留下了两个,是为生产部招一个统计助理。这两个女孩子基本条件相当,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个女孩子是大专毕业,在市里销售公司上过班,人长得不错,是本地人;第二个已婚,当然年龄也不算太大,高中毕业,是外地人,因老公做工程随队来到这里。人力资源科长非常中意第一个,认为年青有学历又好看。

我最后面试了两人:她们的电脑技能、言谈举止、反应速度确实都不错,一时间难作取舍。后来,我就问她们为什么要来我们公司。第一个女孩说是想找一个公司,多学习一下。她觉得我们公司在本地规模较大,管理比较规范,所以就来试一试。

第二个女孩讲得很实在,老公在此做工程,一定要在身边照顾他。我进一步询问工程要作多久,她说可能两三年吧。

经过权衡,我留下了第二个女孩子。释疑。

人资科长和生产部主管非常不解,问我原因。

我慢慢分析道:在两个人条件相当时,就要进一步考察求职者的动机。动机有时是决定录用一个人的关键所在,而无论这个职务是否重要或关键!

动机理论中最著名的戴维・麦克利兰提出的3种需要理论,他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3种重要的动机需要:成就需求(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权力需求(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亲和需求(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而我们目前的状况,就是特别需要一个能耐心做下去的人。当然,做这个职务有一个倦怠期,往往两三年没有上升的机会就会走人。我们公司成长既久,这种升迁的机会不是很多,另一个原因是很多人没做到那么久就走人了。

第一个女孩子的动机是一种典型的成就需求,加之她学历较高,是不太会屈就于这个职位的。另外她以前是在销售公司工作,与工厂差别太大。加上她是本地人,没有什么生疏感,随时可能会走人。

第二个则不然,她的动机很单纯,就是要和老公在一起,也就是亲和需求非常显著。她没有特别的追求权力或成就感,只要踏踏实实把工作干好就行。并且她老公工程结束了,她的职业倦怠期也开始了,也是我们要换人的时候。

他们两个听得将信将疑,不过我决定了,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接下来,是招聘erp所需要的助理。这是公司比较急需的岗位,也是部门主管比较担心的:害怕来的人培训一结束就离开!我也把它简单化,基本条件ok的,就直接问求职动机,可以说是也百试不爽。

第一个女孩子是从深圳来惠州的。我称这种为“过客式”,也就是不是附近来的,只是偶然走亲串友来看一下,是较不稳定的那种。可是,一问为啥会从深圳来这里,我就决定录用了。她说父母姐姐等一众亲戚都在这里,她爹妈早就要她过来,怕她找外地的男朋友。这种来投亲的,也是很稳定的一种。果然,至今这个女孩子还在我们公司从事erp工作,相当出色。

第二个女孩子是从东莞过来的,问及原因也很简单,同学在附近,男朋友也在附近。我二话没说,也录用了。她也干了一年多,直到公司精简时才离开。

最后一个高中刚毕业,她的表哥在我们公司任职。初次离家,只得投靠老表了。这是那种最稳定的了。这个我也录用了,至今还在公司。

其它的千原因万理由,如果她的动机不能让她在这个岗位上能呆久一点,我基本不太考虑。因为对于基层职务来讲,在基本条件相当时,动机是决定录用的关键因素了。而在中国这个有五千年传统的国家,亲情需要是一种很重要的动力。当然,对于那些高层职务来讲,权力动机或成就动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胜利完成了任务,助理“高跑率风潮”在公司也就风平浪静了。思考。

对于某些人来说,找工作无非就是为了钱。除了钱以外的东西呢,这些区别就是决策时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招聘和录用人员时,不妨多思考一下:将相同的条件剔除,寻找公司特别需要的那些条件。这样,才有可能招到适合的人才,招到的人才会做得较长久。胜任特质模型讲的也就是这么回事:最终决定一个人工作情况的,也就是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动机,希望大家有机会多多研究和实践,提升招聘的准确率和效率。

浅谈学习动机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今天,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束缚,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作者:陈永珠作者单位:海口市第一职业中学,海南,海口,5700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43关键词: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