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专业20篇)

时间:2023-12-09 22:21:05 作者:BW笔侠

职业规划涉及到我们在求职、升职、转岗等方面的决策和行动。好的职业规划可以让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更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人职匹配理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摘要:人职匹配理论是将个体独特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与社会某种职业相关联,以求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引入人职匹配理论,开展个体特}生评价和职业因素分析并进行分类,以指导各类型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对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使之充分、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人事制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深化改革,作为人才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毕业生的资源配置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在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用人单位存在失衡现象,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然而,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模式落后,仅仅停留在毕业时“抱佛脚”式的择业指导上,没有深刻认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未充分发挥其主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加强对大学生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已经成为趋势,而职业生涯设计就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之一。

职业生涯设计是在对个体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外在环境条件进行评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其设定明确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步骤和具体活动规划。而“人职匹配”理论是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人职匹配”理论对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职匹配理论是被人尊称为“职业辅导之父”的美国人帕森斯提出的:主要是指将个人的主观条件与对个体有一定可能性的社会职业岗位相对照、相匹配,从而选择一种职业。这一经典理论由著名职业咨询专家威廉逊发展和定型,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与能力特征,并与社会的某种职业相关联,职业指导就是帮助个人寻找与其特性一致的职业,以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霍兰德依照这一理论,创立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学说,他把千差万别的人格类型归纳为六个基本类型,同时把成千上万的职业划分为相应的六大类,每一人格类型对应于一个职业类型,六种人格类型及相应的职业类型为:现实型、调查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

人职匹配理论在应用中首先要进行特性评价,评价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性,职业能力测验,职业兴趣评价,人格测验,以及本人家庭文化背景、学业成绩、兴趣爱好等,从而获得全面材料,做出综合评价;其次进行职业因素分析,分析职业的各种因素,包括各类职业内容、特点,提出对大学生的具体要求;第三是根据个人特性评价与职业因索分析结果,对个人进行职业咨询与指导,,从而达}i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据此,选定大学生本人的理想职业目标,通过对个人职业目标的了解,高校鱿就业工作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设计可行、有效、顺畅的职业生涯,对将来充分、合理就业,开拓个人美好职业前程提供帮助。

要了解大学生早期的人格类型和职业类型,可通过测评工具与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相结合来获得,主要测评工具包括劳动保障部的职业素质测评系统(cettic)、mbz’i个性类型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等。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就可以设计多种途径和提高素质的模块来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以帮助其走上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

在初步了解大学生的人格类型和职业类型的基础上,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

(一)现实型。

对于现实型的学生来说,他们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技能的工作,但缺乏社交能力。适应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熟练的手工工作和技术工作,所以,牢固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对他们十分重要,如制图员、电工、机械工、修理工等等。

就业指导教师应把指导重点放在课业指导、专业技能上,提供各种机会如课堂讨论、学习讲座、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在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使专业技能日臻完善,专业知识不断向广泛和深度发展,以便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调查型。

调查型的学生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推理的和独立的.定向任务,但缺乏领导能力。所适合的工作主要是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包括各类科研人员,如气象学者、天文学者以及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数学等学科的科学工作者。

教师指导的重点:一是鼓励他们在深入钻研各专业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探索型思维方式;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三是进行心理素质的培训,增强个人的意志力和毅力;四是指导他们与同行业的人进行交流吸取经验教训,防止多走弯路,获得个人职业的成功。

(三)艺术型。

艺术型的学生喜欢通过艺术作品来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他们感情丰富、善于想象,对艺术创作充满兴趣,要求能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工作和生活方式,不愿意忍受束缚,适合从事的工作如室内装饰、诗人、作家、记者以及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类文学艺术工作者。

对于艺术型的学生,指导教师要指导他们把握好自由的“度”,解决好学习与休闲、自由与约束、个人与组织、努力与成果的关系。同时,可以安排一些任务让他们独立完成,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并给他们以宽松的工作环境,只考察结果,以达到良好的个人发展。

(四)社会型。

社会型的学生对社会交往感兴趣,愿意出入社交场所,关心社会问题,愿为社会服务,服务是他们心中的核心价值目标,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与人打交道和为人服务的工作,如教师、医护人员、律师、服务员、社区工作、公关人员等。

指导教师应尽量训练他们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并列出一套服务的素质要求和标准供他们参照,同时鼓励他们利用假期、实习实训等机会参加与服务工作有关的社会实践工作,尽早融入社会大环境中,利于今后的工作。

(五)管理型。

这一类学生性格外向,对冒险活动、领导角色感兴趣,具有支配、劝说和使用语言的技能,喜欢管理和控制别人,缺乏的是科学研究能力。对于他们来说,管理是他们的最终目标,他们相信自己具有某种管理岗位上所需的技能和价值观,因此锻炼、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尤为重要。适合的工作主要是管理和决策方面的工作,如党团干部、经理、厂长、国家机关和机构负责人以及宣传、推广工作。

教师指导管理型学生的重点是:一要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参加组织管理的实践活动,如二通过竞选担任学生会、团组织、班干部、学校社团等各类学生干部,让他们独立组织活动以充分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指导教师在此过程中适时指导;二是增长其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推荐看一些管理书籍,学习现代管理的方法手段,提高他们的领导艺术和水平,以便胜任将来的管理工作。

(六)常规型。

常规型学生对系统的、有条理的工作感兴趣,讲究实际,喜欢有秩序的生活、习惯按照固定的规程、计划办事,追求稳定安全的前途。通常选择与组织机构、文件档案之类的工作,如办公室文员、图书馆卫生员、统计员、打字、校对等工作。

针对常规型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寻找机会提供一些安全的、挑战性小、创新程度不高的工作让他们来做,如协助教师进行办公室日常事务性工作,社会实践中的调查、统计等,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和程序,积累经验为日后寻找工作莫定基础。同时,要加强他们心理素质教育、风险意识教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在激烈竟争中找到稳定的职业。

在应用人职匹配理论来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时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重要的价值观;其次,要明确自我能力,要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特长、技能、情商、智商以及所学的专业知识,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素质,包括思想、心理、知识以及协调、组织管理、活动能力,清醒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和数量,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三是以自己重要的价值观为墓准,慎重确立好自己初步的职业目标。

同时,结合我国高校实际,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例如: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士到校与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为学生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开展专业兴趣分析测试;组织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活动;鼓励学生校园创业;定期开展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鼓励学生从事社会活动;重视毕业生的实习工作等等。在活动的时候,不仅要对学生取得的成果作出评价,还要监控活动的全过程。这样,一方面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开展适时的评估,以便学生在不断认识自己和社会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定位。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灵活运用职业生涯设计的人职匹配理论,是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有利于就业指导教师指导大学生构筑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要大胆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动机理论心得体会

动机是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在人的一生中,动机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表现。研究者通过对动机的探究和理解,努力解答为什么人们会做某些事情,为什么人们会追求某些目标。动机理论在心理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五段式的形式,探讨动机理论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应用场景。

第一段,引出动机理论的概念。动机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解读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其核心观点是,人的行为是被动机激发和支配的。而这些动机又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指的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兴趣和乐趣;外在动机则是外界的奖惩以及社会期望的驱使。动机理论的出现,为研究人的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使人们能够理解为什么人们对某些事情感兴趣,为什么人们会追求某些目标。

第二段,探讨动机理论的影响因素。动机的形成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个体的需求、动机的目标、期望和价值观等。其中,个体的需求是动机形成的基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个体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会感到满足,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动机。动机的目标以及个体的期望和价值观也会影响动机的形成。个体在追求目标时,会根据自己的期望和价值观来评估目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决定付出何种努力。

第三段,探讨动机理论在学习中的应用。动机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对于教师而言,了解学生的动机水平、需求和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如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设置有趣的学习任务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外在动机,如奖励机制、竞赛等,来激励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通过了解学生的动机,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第四段,探讨动机理论在工作场景的应用。动机理论对于解决工作场景中的动力问题也有重要启示。工作动机往往与个体的需求与目标紧密相关。在工作中,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往往与他们的内在动机是否被激发有关。管理者应该了解员工的需求,为员工提供能够激发员工内在动机的机会和条件,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展现才能。此外,管理者也可以利用外在动机,如提供奖励和晋升机制,来激励员工更好地发挥职业能力。通过合理利用动机理论,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

第五段,总结动机理论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动机是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动机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也为提高个体的学业成就和工作绩效提供了指导。未来,动机理论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和拓展,特别是在个性差异的考量上。不同人的动机和需求差异很大,因此如何根据个体的特点来激发其动机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动机理论,我们有望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更好地指导个体实现个人价值和组织目标。

人职匹配理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元认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的关于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是指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心理活动等方面的认识,其实质是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随着元认知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以元认知策略与具体认知策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通过课堂教学坚持不懈地实施元认知级的提问,学生地理学习的元认知思维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一、指导学生课前反思旧知、准备新知。

课前指导学生自我提问: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好了吗?下节课内容预习了吗?新授课内涉及的一些已学知识都掌握了吗?新授课内的重点与难点确定了吗?让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培养学生制定学习时间计划的习惯。

二、指导学生学习新课时,及时反思知识的获得过程。

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元认知级的提问激发学生的认知加工,如问学生“为什么这样”、“你怎样考虑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这样想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己向自己解释理由,促使学生注意自我监控和调节,引导其他同学共同注意这个思维过程。

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如提出问题、角色模拟、提供资料、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反思。

1、设疑激趣,启发反思。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导入部分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学生会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如在导入极地地区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一口气能绕地球跑几圈,你相信吗?请看报道:

1995年5月,我国北极科考队登上了北极点,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极点上。队员们在极点上每跑一步,脚下不知道踩着多少根经线。在此地,真正没有了时差,仿佛双脚下同时踩着东西两个半球,他们是地球上“跑得最快”的人们。提问:为什么说他们是地球上“跑得最快”的人们?巧妙设疑,使学生投入到了极地位置的思考中。

2、角色模拟,体验反思。课堂中,经常采用角色模拟、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体验过程中获取知识。如:讲印度一课时,提问:假如你是印度的农业部长,你准备怎样加速农业发展?假如你是印度的人口问题专家,你会给政府提出什么建议?通过角色模拟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印度的`农业和人口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3、用假设的方式和判断真假的方式,启发学生逆向反思。如讲地球运动的时候,提问:假设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假如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倾斜的,又会出现什么现象?有人说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在很久以前是一片汪洋大海,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上的原始森林。这种说法是真的吗?逆向反思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给出图文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反思信息的获得过程。例:读亚洲地形图,回答问题。

从图中可看出,亚洲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___带,判断依据是___;

从图中可看出,亚洲的地势特点是___,判断依据是___。

由现象推出结果,再由结果寻找原因,及时反思知识的获取过程,便于加深理解和掌握。

5、提出问题,反思原因。例如: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的形成条件是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南极大陆被巨厚的冰层所覆盖,气候酷寒、干燥、烈风。根据材料提出问题并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的成因。通过培养问题意识,促使学生研究自己的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让学生画示意图、列表,巩固反思所学知识。如讲天气一节时,让学生画天气符号;讲大洲和大洋时,让学生一笔画世界;讲完气温、降水后,让学生根据气候资料画气温曲线和降水的柱状图;讲完长江、黄河后,让学生列表比较两条河流的情况;讲北方和南方地区时,让学生列表比较两地区的主食、房屋、交通工具、运动项目等内容。通过画示意图、列表等方式,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了整体印象,便于理解和掌握。

三、指导学生新课结束时自我评价、反思提高。

四、一个单元结束,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反思,写出知识结构提纲。

通过写提纲的方法,可以帮助同学们自己理解前后不同章节知识的相互关系。

实验证明,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元认知理论,可以促使学生把注意力从指向问题本身转变为指向自身的认知过程,从问题水平转移到加工过程的水平,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

人职匹配理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日趋严峻已,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与职或人与组织不匹配”。大多数大学生缺乏对目标职业的定位、认识和规划,在校学习期间缺乏对自身长处、兴趣的认识。出现“考研热”、“考公务员热”和“考证热”等种盲从的状态,最终造成大学生职业迷茫找不准方向。因此,运用“人职匹配”理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大学生和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职匹配”理论最早由有着“职业辅导之父”之称的美国人帕金森提出。所谓“人职匹配”,即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的要求相匹配,人职匹配理论认为,人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的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等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里素质等也有不同的要求。

在我国的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人职匹配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职匹配。高校可以通过开设课程教学、学术讲座、个体咨询的辅导形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二是人与组织匹配。在学生确定选择了未来职业之后,通过个别化的职业咨询、职业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自身在应对未来职业组织要求方面的欠缺,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也应举办职前培训、企业进校宣讲、岗位体验实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组织的性质和特征,以及对员工相应要求。

所谓“职业观”,指当一个人对待工作的观念和态度。正确的职业观首先跟学习能力相关,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地向更有经验的同事学习,结合实践不断地领悟、总结,日渐提高,这样在职场上就会逐渐成熟,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人才。

其次,就是责任心。每个个体无论是对组织、对团队,还是对他人、对社会,都应该认清自身位置,明确自己的责任,处理好相应的'关系,要做到有领导和无领导时表现一致,人前人后都严格要求自己。

再次,就是要有事业心。个体是不是一个有良好职业观的人,要看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一个真正有事业心的员工,会调用自己所有的技能、才华和知识,想方设法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达成现实时,会由衷地喜悦,失败则会表现懊恼不已。这种事业心不强的员工,一般在职场上都不会有很好的发展状态,甚至连工作都将朝不保夕。

因此,高校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的职业观是非常必要的,拥有良好职业观、事业心和责任心强的人更能得到领导的信任和重用,在职场上会获得更大的成就。

2、激励学生勇于面对挑战。

苏格拉底的名言:“了解你自己”。要了解自己,其实就是要剖析自己,然后挖掘自己的潜能。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我们勇于挖掘、善于挖掘,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高校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应用匹配理论,引导大学生努力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规划自我、调适自我,促进大学生发展独特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挑战的态度,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既属于心理健康教育,也属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畴。

在当前国家倡导五大发展理念,也给大学生们的职业发展创造出更多新的机会,学生们在增强自我认知的同时,更要勇于面对各种崭新领域诸多新型职业的挑战,不要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或自身固有思維的束缚,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争取获得满意的工作。

3、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树立大众化就业观。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大学毕业生的数据日渐庞大,而社会所能提供的“精英岗位”数量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毕业生都能到“精英岗位”就业。再者,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和发展,更多新型行业的基层岗位需要大批有知识、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进行生产和服务。因此,通过人职匹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运用测评工具对大学生本身的职业素质、能力和兴趣进行测评,引导大学生由“精英化就业观”向“大众化就业观”转变,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促进大众化的就业岗位对人才提质的切实需求。

现阶段90后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新的就业生力军,普遍出现的问题为择业观盲目无序的状态。一是期望值过高,与现实情况不相符;二是就业地域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居多,而沉重的生存压力又令大学生感到迷茫;三是对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机构的岗位依然趋之若鹜;四是鲜少有大学生选择深入西部或农村地区发展。

当今互联网+时代,对于90后年轻人来说,应具备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勇气和头脑、找准市场定位,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地方优势产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线上线下精准营销,一定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1、构建兼具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师资队伍。

当前职业规划教育要求教育者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师资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质量,高校可以通过专职、兼职、聘任等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要力量,结合社会、企业和校友资源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指导者应同时精通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掌握人职匹配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和指导技巧,针对大学生开展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这样,更科学规范地做好人职匹配及人与组织匹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2、有针对性地开展人职匹配全程指导。

大学生的人职匹配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进全程指导,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开展不同的指导内容。

针对大一学生,主要以启发意识,开展职业探索为主,组织举办一系列的职业认知讲座、名家大讲堂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树立人职匹配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思考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及职业目标。对大二学生,主要是帮助其职业定向。学校应引导学生考虑清楚将来是就业还是深造,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测评,通过针对性的辅导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出具体建议。

对大三学生,主要是求职技巧培训,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简历设计大赛、应聘模拟大赛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们全面掌握求职的方法和技巧。对大四学生,主要是开展职前系列培训,包括就业信息和渠道筛选、职业抉择、面试礼仪、创业信心等方面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文峰,凌文辁.从人职匹配理论到人组织匹配理论——职业生涯理论发展浅探[j].商场现代化,,30:298.

[5]王厚刚.试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及对策[j].英才高职论坛,,5(3):7-9.

人职匹配理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运筹学在系统工程理论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作为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它在实际应用时却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列举了主要运筹学理论的应用局限性,并在文中介绍了“软运筹学”概念,希望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运筹学系统工程局限性软运筹学。

一、引言。

目前,有些人把运筹学和系统工程混淆起来,甚至认为二者是一个内容。国外的运筹学与国内系统工程有相似的内容,因此被称为“狭义系统工程”;而按钱学森教授所建立的系统科学体系,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是运筹学、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组成的一类技术科学,其基本工具是计算机以及为其提供计算方法的计算科学。

二、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理论的联系、区别。

1.运筹学是从系统工程中提炼出来的基础理论,属于技术科学;系统工程是运筹学的实践内容属工程技术。

2.运筹学解决具体的“战术问题”;而系统工程侧重于研究战略性的“全局问题”。

3.运筹学只对已有系统进行优化;系统工程从系统规划设计开始就运用优化的思想,是研究整个过程的理论。

4.运筹学是系统工程的数学理论,是实现系统工程实践的计算手段,是为系统工程服务的;系统工程是方法论,着重于概念、原则、方法的研究,只把运筹学作为手段和工具使用。

三、常用运筹学方法应用时的.局限问题。

1.数学规划。

不论哪种数学规划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都有其局限性。首先,数学规划理论所要求的“系统”比较难以确定范围;其次,理论中的约束条件要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实际问题中有些问题很难用定量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再次,理论模型有限,很难将各种问题都加以解决。

2.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应用的局限在于,阶段的划分导致动态转移方程比较难以确定,阶段间的联系难以形成量化的数学形式。常见的类型如资源分配问题、生产库存问题和机器负荷等,一旦问题中的某些条件随实际情况改变,则模型可能失灵,这些现实问题是很可能出现,但数学形式的求解方式却很难快速“应变”。

3.库存论。

常见模型可分确定型不允许缺货和允许缺货、进货方式分为一次进货和持续进货,不管是哪种分法,在实际应用中很难符合实际情况要求。比如除非对市场需求的预测非常准确,更多的实际情况是不确定型;还有为了形成“零库存”状态,我们需要随时观察出货情况,再决定合理进货时间和进货量。

4.排队论。

排队问题要求对顾客到达、服务情况等做定量分析,将各种情况概括成各种分布模型。但实际应用时,随机情况很多,系统的大小也未必会达到仿真的要求,造成结果的误差。

5.网络分析和网络计划。

应用过程中要求对整个“项目”的情况了如指掌,各个环节的衔接关系非常明确,网络图的绘制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工期的确定由于各个工作的随机性存在,工作时间也有所变动,项目越大则工期变化越大。

6.决策论。

决策的准则通常采用期望值的方式,由于采用“期望”的方式,所以它不是决策最后的实际益损值,故而与实际情况发生时有一定出入,这就要求决策人还要有一定“主观判断”的能力。

7.对策论。

这种方法要求首先确定对策问题的赢得矩阵,这是一个定量化过程,本身就比较主观,而且有限的模型同样不能概括所以可能的对策类型。

鉴于运筹学存在的片面性,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运筹学软化的思想。软运筹学研究的议题,本身存在争议的问题,除了使用理性工具中的数学模型还包括为理请思路引入的概念模型,追求的是满意解或可行且满意的行动方案。

参考文献:。

[1]董肇君:系统工程与运筹学[m].第2版.北京l国防工业出版社,.28~30。

[2]梁迪: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周德群:系统工程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4]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徐九平等:运筹学——数据、模型、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

人职匹配理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社会性别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也被称为“第二次女权运动”。该理论主张女性的命运和社会角色不能被生理差异左右,而且其在之后有关性别不平等等方面的研究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对性别方面的教育仅仅是蜻蜓点水,并没有具体实施。但就目前社会对女性的各种不公平待遇来看,高校应将社会性别教育充分贯彻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

1.促使女大学生培育主体意识。以往,因为对性别教育的不重视,造成女大学生在思想上出现误区。一些人信奉“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缺乏成才的动力和勇气等。而社会性别理论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体意识,是对传统依附角色的挑战,可增强女大学生奋发进取和直面人生的精神动力。可以使女大学生认识到,改变传统观念,摆脱传统束缚,这是女性走向独立和全面发展的基础。

2.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平等观念。截至目前,“男强女弱”的观念都深深根植在每个人的思想里。正是因为这种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不断地受到打击。而社会性别理论科学地分析了性别和性别差异,这能够使大学生摒弃“男强女弱”的旧观念,消除性别歧视,树立平等的社会性别观念,使女大学生在一个平等的环境里建立自信,身心全方位发展。

3.引导女大学生认识传统性别角色束缚的社会根源。在传统的男权制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价值被无限贬低,女性更多地被定位在照顾家庭上,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大学生对自己人生的定位。而社会性别理论能够让女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进而重拾自信,重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争取自己有价值的人生。

近年来,很多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对此展开积极探索。但是,仍有一些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忽视了其重要性。另外,还受到传统父权制思想的影响,一些高等学校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目的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直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受到传统父权制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性别教育的认知不足,导致学校各级组织性别分配不平等,暗示着“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另一方面,学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乏社会性别意识敏感,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师普遍没有接受过社会性别培训,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并不能真正地灌输社会性别理论,反而有可能在帮助学生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强化着父权制思想。一些高校尝试开展了有关性别教育活动或开设选修课,但缺乏对教育效果进行及时跟踪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性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女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限制。

四、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传统父权制文化的影响。传统“父权制”文化的影响至今不容小觑,可以说其已经沉淀成了一种社会潜意识,于无形中影响着人们对女性价值的正确认识,导致一直以来无论是平凡生活中还是激烈竞争中女性都成为大众眼中的弱势群体。例如,在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偏见显而易见,在这个过程中促使了她们自卑依赖心理的产生。

2.性别意识教育缺失。高校期间正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性别角色选择的重要时期。对社会性别的正确认识,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前提,只有具有平等的性别观念,才能达到真正的心理健康。但是,高校对“性别教育”一直以来都不够重视,没有一种加强性别意识教育的自觉性,这种缺失会限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3.社会性别教育环境的缺失。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正常教育的载体,它是学校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但是,由于传统社会性别观念根植于许多人的深层意识中,所以,目前的高教环境中不仅严重缺乏对性别问题的应有关注,甚至在学校各级组织分配上还体现着传统的男权思想。例如,大部分高校中教职工的角色分工性别不平衡,到处体现着男尊女卑的性别结构。除此之外,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中也潜在着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老师教育男生和女生时的不同态度,这更深层次地在大学生思想中加强了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这种人力资源环境和课堂教学氛围会使我们的性别教育困难重重。

4.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混乱、应付心理强。在简单设立咨询机构后,便不再具体规划工作,且对咨询机构工作缺乏督导。长期以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出现了发展滞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不够专业化等问题。除此之外,通常咨询师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一般只有在专业培训之后才能胜任。但是,一般高校招聘心理咨询师时对心理学方面的考核较少,更谈不上对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要求,而且咨询老师大多未接受过社会性别培训。所以,现在高校心理咨询师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大学心理健康咨询辅导中,不仅很少普及到性别平等,而且有可能出现强化父权制思想的情况。

1.冲破传统父权制的枷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使大学生摆脱父权制影响,在对现有性别文化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建构男女平等和协调发展的先进性别文化。摒弃封闭、偏狭的传统思想,培养大学生开放、理性、宽容等科学合理的社会性别观念,促使女大学生充分发挥女性对于社会发展的真正价值和作用,打破传统思想对女性价值的束缚,凸显女性教育的价值和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促使人们性别意识的觉醒,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真正意义上地认识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从而推动女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2.加强大学生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教育。人类的社会性别观念完全取决于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其思想的后天培养及影响,在这个长期的影响中形成一个稳定的思想观。因此,在教育中,教师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社会性别理论,作为标榜站在性别平等立场上,为大学生传授正确的性别社会角色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只有在领会到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时,大学生才能真正发现其自身价值,并积极发挥其社会作用,成为一位合格的社会成员。

3.加强教育环境的建设。根据前文所述,大学生性别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影响和责任,在学校里,高校应积极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营造性别平等的教育环境;在家庭里,家长必须营造出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这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除了这两点外,还不应该忽略社会环境对其的影响,社会文化中应该尽可能消除性别歧视、推动性别平等的文化心理环境。总而言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承担共同责任,三者必须共同努力,为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强有力的后盾。

4.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在学校里,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的影响,教师自身性别意识的表现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可估量。所以,教师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规定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促使教师摆脱传统的性别观念,为大学生进行性别平等教育打下基础。通过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只有咨询师用正确的性别观念去教育学生,才能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将社会性别理论融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势在必行,它有利于大学生摆脱传统性别文化的束缚,摒弃传统父权制的影响,发挥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要营造一个平等的性别环境,为大学生灌输正确的社会性别理念,促使其认识自身价值,提高其对未来人生发展的信心和能力,继而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人职匹配理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英语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及耐心是极大的考验,因此,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英语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小学生学习英语中往往缺乏耐性及兴趣,这就在客观上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在小学英语学习中采用情感教育可以充分克服学生学习英语中存在的心理困难。

在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一般对学生的自我态度的变化较为关注,对于小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方法的教学,选用科学的方法、恰当的手段,保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在小学英语教育中,融入情感教学对小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

1.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融入的必要性。

小学英语教育中融入情感教学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已经势在必行,是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所在,也是充分渗透我国教育中以生为本的理念,更是小学生今后发展中成长的有力措施。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及心理素质是需要双达标的,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必然要保证学生有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时乐在其中、享受其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及增强学生学习欲望的有力手段,是学生今后自主学习的有力保障。

2.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的融入和渗透策略。

2.1重视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小学英语课堂中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生应当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配合者,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地发挥积极性及主动性,最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渴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在学习“isthisyour...?yes,itis.”“no,itisn’t.”这一句式时,教师可以事先收集学生的物品,然后对集体进行提问:“isthisyour...?yes,it,itisn’t.”学生需要找寻自己的物品的时候,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更加自觉地接受新的知识。

2.2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

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沟通的活动,师生之间通过交流,进行知识的传播与接收,因此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我国当前素质化教育的大环境下,师生关系的融洽建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是教育的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尝试和学生做朋友,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及优缺点要明细洞察,对于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要加以正确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沟通是必须具备的技能,师生之间的沟通需要融入爱与情感,在一定层面缓解学生对教师和学习的抵触心理,真正打开学生学习英语的心扉,提高英语学习的主动性。

2.3利用分组教学,克服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

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孩子在成长中沟通对象相对较少,因此,很多小学生在沟通中就会出现羞怯心理,严重影响英语教学的效果。小学英语这门语言课程需要多说、多练,为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缓解学生之间不熟悉等问题,可以进行小组分配学习,小组学习人数相对较少,可发挥空间相对较大,这样可以在沟通过程中克服学生的沟通障碍。教师还可以进行英语朗读比赛,通过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及听力水平,同时利于克服学生的心理羞怯障碍。

2.4不断加强交际,增加交际训练。

语言就是用来交流沟通的,英语语言学习最终应当落脚在语言交流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应仅局限于句式中和书本上。因此,教学中应当对小学生的基本状况予以明晰,逐渐摆脱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的单调环境及枯燥无味的学习环境,将学习环境营造成为轻松愉悦、活动生动的,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交流性。通过交际的增加,学生的情感逐渐丰富,在交际中赋予更深层次的情感教学,更好地寻找学习英语的乐趣所在。

2.5利用情感教育,强化整体英语学习的效果。

情感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渗透成功的,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用心、用爱小心翼翼地浇灌。例如,对于英语单词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默写、背诵,周而复始地重复,通过重复加强记忆,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方法虽然在短期内取得效果,但是学生被动接受,毫无情感,在今后英语中效率就会很低。对于学生学习记忆力的培养,可以灌注情感教育,每一个语言都有其固有的文化背景,每一个文化背景必将是五彩缤纷的,英语的文化背景也不例外,尽管小学英语学习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但是仍旧可以通过英语本身的文化理念充分渗透,将一些英美文化现象融入教学中,如在晚饭、午饭、早饭的教学中,将英国的饮食文化融入其中,通过饮食的诱惑,提高英语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化学习情感,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教育,需要从小学做起,在学生的思想中渗透情感,更好地促进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

情感作为学生的一个思绪,在英语教学中加以渗透,是当前英语教学的一大趋势和必然发展方向。尤其小学生思维处于原始形成期,在小学生的脑海中充分融入情感,学生对英语教学就会有一种自主性,在今后学习中就会更加主动。

参考文献:

动机理论心得体会

动机是人们行动的内在驱力,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付出努力的原因。动机理论是人们对动机行为的研究和解释,它揭示了人们的动机来源、动机强度和动机满足等方面的规律。在深入学习动机理论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动机的来源是多样的。人们的动机来源可以是内在的或外在的,有时甚至是两者的共同作用。内在的动机来源于个体内部的需求和欲望,如自我成长的渴望、自主性与主动性的诉求。而外在的动机则是来自于外界的激励,例如奖励和惩罚。理解动机的来源对于提升个体的动机水平很重要,因为通过给予合适的内外激励,可以更好地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其次,动机的强度是可以调节的。人们的动机强度会受到个体不同需求的驱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个体对某个目标的需求感受越强烈,动机的强度也会相应提高。而社会环境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因素也会对个体的动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提升动机的强度,需要从个人与环境两方面入手,合理设置目标和提供激励,以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再次,动机的满足是渐进的。动机的满足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对于那些复杂和长期的目标,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持久的坚持。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尽量理性地审视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同时,个体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耐心,不放弃,才能最终获得真正的满足和成功。

最后,动机的驱动作用是巨大的。动机是推动人们不断前进和超越自己的力量源泉。正是因为动机的驱动作用,人们才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未来。动机还能激发人们的潜能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保持良好的动机状态和激发他人的动机,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动机理论的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动机对个体行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动机不仅来源多样、强度可调,而且在满足过程中需要经历不断调整和坚持。通过合理设置目标、提供激励和保持积极心态,个体可以更好地激发动机,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应用动机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动机水平,为自己的发展和成功铺就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他人的动机,以激励和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和人们普遍认识,人们具有需要和动机,借以推动自身达成某一具体目标,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它们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是我们实现生涯目标的推动力。工作是否起劲,关键是职业本身与自己的需要和动机的联系如何。在职业规划中,是通过价值观的澄清,对它们进行识别。

没有满足的需要会驱动我们,直到这些需要被满足。需要理论认为,利已主义在激励当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当人们对自己现在的职业地位或工作成绩感到不满意或焦虑时,他们会试图降低这种焦虑感。又比如,你对获得认同具有一种强烈的需要,就会使你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并且找到方法使自己在工作中获得赏识。可能你要采取行动成为所在团队的领导者。因为你觉得被任命为领导表示你获得了充分的认同,尤其在团队绩效不错的情况下。

当你被委以相应职务、收到来自同事和朋友的祝贺时,你对获得认同的需要就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一旦你感到满足,接下来有两种情况:要么你很快产生更强烈的获得认同的需要,要么你会开始关注其它的动机或需要,比如成就。

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需要循环都会循环往复,你可能开始寻求另一种形式的认同或者对权力需要的满足。例如,你可能申请担任部门经理或者成立自己的公司。

二、重要的需要和动机。

职业生涯提供了满足各种需要和动机的机会。下面我们将描述激励人们职业行动的重要需要,让你对照自己,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或许,你的职业生涯不是为了追求成就,而是为了追求关系。

1、成就。

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会从自己完成的工作中获得乐趣。成就需要或者说成就动机,对于自由雇用和担任高级管理职位的人特别重要。满足成就需要的行动,包括自始至终参与经营或者完成某个重要项目。

2、权力。

3、关系。

具有强烈关系需要的人会追求与他人的密切关系,并且无论做朋友还是雇员都很忠诚。关系需要可以直接通过从属于某个工作团队来获得满足,这意味着你的.同事是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选择在群体中工作而不是单独工作,就是因为前者提供了与他人进行社会沟通的机会。

4、认同。

具有强烈认同需要的人希望自己的贡献和能力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对于认同的需要非常普遍,所以很多公司建立了正式的认同制度,比如出色的或是长期为公司工作的员工可以收到礼物、奖励证书或者雕刻公司徽标的珠宝。认同动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满足,诸如竞赛获胜、获得奖品以及在印刷品上看到自己的名字。

认同需要成为一个有效激励因素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个体认为自己做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赏识。一份调查显示,超过50%的人报告说,他们很少或是从未因为工作得到口头或书面上的感谢。

5、规则。

具有强烈规划需要的人,会有将事物按秩序摆放整齐的愿望。他们希望事情安排妥当、平衡、整洁、精确。规则动机可以通过清理工作和生活空间而快速得到满足,会计师、程序员和律师助理等职位几乎每天都向从业者提供满足规则动机的机会。

6、风险和刺激追求。

有些人在工作中追求持续的挑战,愿意冒着巨大的风险寻求刺激的感觉。这种需要在高科技领域显得越发生要。许多人为雇主打工、开始创业。寻求巨额回报和日常工作挑战都是激发这些人的原因。对刺激的强烈追求可能对组织有一些正面的影响,包括员工愿意执行放置炸药、封盖油井、控制辐射泄漏以及把产品引进到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中等危险的举动。但是,过度追求风险和刺激的员工也会导致一些问题,包括导致大量的交通事故和做出轻率的投资决定。

需要的年龄差异。

不同时代的人因为社会文化的差异而不有同的需要,造成需要的年龄差异。另外,年轻人可能更喜欢追求风险和刺激,而年纪大的人对安全的需要较为强烈。这也是为什么中年人更有可能担任大型客机飞行员的原因之一。

人职匹配理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与深入,英语这门语言渐趋全球化。近年来,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这门语言课程,已在小学教学中开设了英语课,可英语与汉语毕竟存在很大的差距,受地域环境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汉语外的语言时难免产生困惑、厌恶等心理反应。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水平,必须要有一套适用于当下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为此,情感教育理论这一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它通过分析学生的认知情感、归纳学生的学习表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具有实质性的帮助。

一、情感教育理论应用现状。

1.教学观念偏离。

新课改的实施推进使教师也学习了新的理论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与调整,但这些认识与转变多停留在表面上,还没有形成主观内在的自觉行为,一些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以教师为主体,重视课堂上传授知识,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常常被动接受知识,使教学课程枯燥乏味。

2.应试教育影响。

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与学生都十分看重成绩分数,这势必会产生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差距,严重违背了教育宗旨与平等原则。过分重视成绩,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将升学与考试作为衡量教学的标准,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教学活动的目的与中心就偏离了轨道,这会对教师素质与知识结构的提高产生直接影响。

3.知识水平制约。

英语情感教学在开展之前,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与需求做一个详细的了解,从而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适应学生的发展变化,更好地为他们传授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作为学生知识情感的启蒙者,必须要具备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与平等的'心态。在目前,受多方面条件限制,部分教师无法满足情感教学的条件。此外,教育机构受传统教育观念与环境影响,并不重视英语情感教学,使教师与学生缺乏正确的观念作引导,阻碍了英语情感教学课程的发展。

二、情感教育理论的具体应用策略。

1.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是传授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教师要学会角色转变,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与优势、劣势,与学生做朋友,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与回应,并积极参与其中,切身体验学生的感受,以便掌握课堂动态,开展下次的教学内容。此外,在课堂上或课堂下,教师要多听取学生意见,弥补不足,及时调整。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用耐心与爱长期浇筑,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去呵护学生,才可以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于环境条件、地区差异、智力水平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种种影响,学生所呈现出的学习状态也是大相径庭。由于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制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此种教学环境下,教师常会对学生做出“好坏”之分,这不但会加大教学难度,还会对学生心理情感产生严重的影响,从而使英语教学更加困难。因此,教师必须要以平等的目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不以学生接受知识水平的好坏而产生个人好恶,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从而在情感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心态。

3.利用情感资源教学。

语言是传递情感、表达情感的方式,它與情感色彩紧密相连。如果教师的语言缺乏感情色彩,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与之相反,若教师的语言多含有good,welldone等具备感情色彩的词汇,会调动学生的课堂活跃性,并影响学生的语言发展。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借助实物展开教学,最直观的感受有助于学生从情感上更好地接受。如,在进行英语“时态”讲解时,可借助钟表提问:“what’sthis?”然后调整时间,分别讲解过去时态、现在时态及将来时态,这样学生可以从情感上真正地理解。

英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在教育目标已转向全球化发展的情形下,必须将情感教育应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是学生的情绪,它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识水平还未发展成熟,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观念,从而促进学生美好品格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浅谈学习动机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推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纷纷出现。其中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在高中的地理课教学中一直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其实施的效果非常的显著。所教班级的地理课成绩都为优秀,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一致认可。下面就结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谈谈“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当中,其目的是为了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从而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合作学习中不但包含了合作、竞争和个人自学三种学习形式和方法,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内外在动机、心理健康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显示出高中地理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贯穿了课内和课外的各项学习任务和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改变了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地理知识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也为学生创建了新型的学习环境和模拟学习情境,还给学生创造了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学习途径,从而使学生能更多地获得地理知识和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态度,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策略保障。

二、运用中的操作方法及教学中应该采用的'策略。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这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

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过强,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比较淡薄。要想达到这一基本要求,需要一个长期而细致的过程。

具体培养目标可以从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归纳出主要内容做起。例如,在个别学生课堂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时,要求其他的学生认真倾听,然后让学生对刚才这一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此时,教师必须细心关注学生的言行,及时对学生的言行做出评判或表扬。在做练习时,我经常让他们互相检查,优秀生要帮助后进生,然后做一个统计,对那些帮助了后进生的学生大大表扬。这样,在教师不断地引导和鼓励下,他们学会了尊重、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学会在合作中进行关系的协调,能取长补短、相互理解、彼此支持。

2.将全班的学生合理、科学地分组。

通常按照学生在班级的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每一组内都会有各种层次的学生,选择最为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根据学习内容设定合作任务时,让每个小组成员做到:明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明确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所承担的角色;明确教师所期待的小组合作要达到的目标。同时,教师引进小组竞争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分组,避免出现一部分争强好胜的后进生“不择手段、走捷径”,引导、监督学生踏踏实实地完成学习任务,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区分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竞赛任务,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不同。但发现有一组学生为了求快,完全没有查找,而是直接按自己的想法写了出来。对于这种错误的做法及时地加以指出,()并让他们改正,引导他们扎扎实实地按要求完成,并观察是否还存在此类现象,以便及时地给予纠正。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如实如质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3.及时地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既可能使学生深受鼓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也可能使学生灰心丧气,走入误区。教师应着重强调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并对学生的努力加以肯定,而不是一味强调谁做得最好。同时,教师应注意评价的公正、客观、全面性。

三、在运用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照顾到全班的学生。

设计的问题要能做到难易结合,具有层次和梯度,要能使全班具有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教师还要设法鼓励学生多提问,要给予学生相互提问的机会,并教会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本次教学目标和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维护好课堂的教学纪律。

学生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由于受热烈谈论气氛的影响,总会产生说闲话,甚至打闹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形,教师可采取加、扣分制的管理方法。如,有小组各成员违纪则会扣小组的总分。反之,小组的总分则会加上遵守纪律的分数。这样,就可以通过小组各成员监督的力量来控制这一现象。

3.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上,应能灵活掌握。

教师可根据每次教学实际的不同需要,在“四人小组”的基础上还可进行大组的灵活分组,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新鲜感受。

总之,我们在看待事物时要一分为二,对于具体的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光看到小组合作的优势,而应在发挥其优势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它的劣势的出现,从而做到扬长避短,进而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浅谈学习动机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有一段时间,公司急需一批助理类职员,一来公司推行erp系统工程,需要一批助理来协助录入电脑资料,二来公司有些部门的助理离职急需补充。可是,那段时间招进来的助理极不稳定,来了又走,弄得人力资源部门疲于奔命,部门主管也非常着急。为了推进erp系统,公司还招进了两名高素质的女大学毕业生,可是也没有干满三个月、培训一结束就抬脚走人了。这可急坏了公司的人资部门和老板:招不到人,影响部门工作,甚至影响刚刚花费不菲的erp系统的推展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老板交代让我去“看一看”,负责招聘人员的最后核定工作。

其实,对这些职位的助理职员,我们要求不高:女性,高中毕业(初中毕业亦可),会电脑操作,有无工作经验均可,年龄也不限。待遇在周围来说,不算高也不会低,毕竟只是比较初级的职位。可为何这么难招人留人呢?我决定一探究竟。

这一天来了三个女孩,初试后留下了两个,是为生产部招一个统计助理。这两个女孩子基本条件相当,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个女孩子是大专毕业,在市里销售公司上过班,人长得不错,是本地人;第二个已婚,当然年龄也不算太大,高中毕业,是外地人,因老公做工程随队来到这里。人力资源科长非常中意第一个,认为年青有学历又好看。

我最后面试了两人:她们的电脑技能、言谈举止、反应速度确实都不错,一时间难作取舍。后来,我就问她们为什么要来我们公司。第一个女孩说是想找一个公司,多学习一下。她觉得我们公司在本地规模较大,管理比较规范,所以就来试一试。

第二个女孩讲得很实在,老公在此做工程,一定要在身边照顾他。我进一步询问工程要作多久,她说可能两三年吧。

经过权衡,我留下了第二个女孩子。释疑。

人资科长和生产部主管非常不解,问我原因。

我慢慢分析道:在两个人条件相当时,就要进一步考察求职者的动机。动机有时是决定录用一个人的关键所在,而无论这个职务是否重要或关键!

动机理论中最著名的戴维・麦克利兰提出的3种需要理论,他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3种重要的动机需要:成就需求(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权力需求(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亲和需求(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而我们目前的状况,就是特别需要一个能耐心做下去的人。当然,做这个职务有一个倦怠期,往往两三年没有上升的机会就会走人。我们公司成长既久,这种升迁的机会不是很多,另一个原因是很多人没做到那么久就走人了。

第一个女孩子的动机是一种典型的成就需求,加之她学历较高,是不太会屈就于这个职位的。另外她以前是在销售公司工作,与工厂差别太大。加上她是本地人,没有什么生疏感,随时可能会走人。

第二个则不然,她的动机很单纯,就是要和老公在一起,也就是亲和需求非常显著。她没有特别的追求权力或成就感,只要踏踏实实把工作干好就行。并且她老公工程结束了,她的职业倦怠期也开始了,也是我们要换人的时候。

他们两个听得将信将疑,不过我决定了,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接下来,是招聘erp所需要的助理。这是公司比较急需的岗位,也是部门主管比较担心的:害怕来的人培训一结束就离开!我也把它简单化,基本条件ok的,就直接问求职动机,可以说是也百试不爽。

第一个女孩子是从深圳来惠州的。我称这种为“过客式”,也就是不是附近来的,只是偶然走亲串友来看一下,是较不稳定的那种。可是,一问为啥会从深圳来这里,我就决定录用了。她说父母姐姐等一众亲戚都在这里,她爹妈早就要她过来,怕她找外地的男朋友。这种来投亲的,也是很稳定的一种。果然,至今这个女孩子还在我们公司从事erp工作,相当出色。

第二个女孩子是从东莞过来的,问及原因也很简单,同学在附近,男朋友也在附近。我二话没说,也录用了。她也干了一年多,直到公司精简时才离开。

最后一个高中刚毕业,她的表哥在我们公司任职。初次离家,只得投靠老表了。这是那种最稳定的了。这个我也录用了,至今还在公司。

其它的千原因万理由,如果她的动机不能让她在这个岗位上能呆久一点,我基本不太考虑。因为对于基层职务来讲,在基本条件相当时,动机是决定录用的关键因素了。而在中国这个有五千年传统的国家,亲情需要是一种很重要的动力。当然,对于那些高层职务来讲,权力动机或成就动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胜利完成了任务,助理“高跑率风潮”在公司也就风平浪静了。思考。

对于某些人来说,找工作无非就是为了钱。除了钱以外的东西呢,这些区别就是决策时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招聘和录用人员时,不妨多思考一下:将相同的条件剔除,寻找公司特别需要的那些条件。这样,才有可能招到适合的人才,招到的人才会做得较长久。胜任特质模型讲的也就是这么回事:最终决定一个人工作情况的,也就是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动机,希望大家有机会多多研究和实践,提升招聘的准确率和效率。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精选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踏入我们的生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突出了知识的构建过程,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科学的研究。就物理学科特点而言,它本身与生活结合很紧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只有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从学生发展来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经历,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提供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应用学习理论,改革和研究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课题的开设就是为了向大家表明学习理论的应用研究是不容忽视的,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对这方面引起重视,让更多的教师学会如何应用学习理论到物理教学中去,从而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学习理论揭示了人类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和学说。

从古至今的学习理论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三大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映—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强调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者当作一个“黑箱”,认为学习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变化,他们把观察、分析重点放在行为变化上,关心的是如何获得令人满意的输出,而输出是输入刺激的一种反应。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安排刺激,观察学生的反应,对令人满意的反应予以加强,对令人不满意的反应予以补救或否定来纠正其反应;学生的任务则是做出反应,接受和消化知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又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

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依靠尝试错误实现的。学习是凭智力去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如教学内容)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和内部心理表象,即学习的内部因素,这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学习者的外显行为,忽视其内部心理过程有很大不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突破了行为主义,仅从外部环境考察人的学习思维模式,它从人的内部过程即中间变量入手,从人的理性角度对感觉、知觉、表象和思维等认知环节进行研究,把思维归结为问题解决,从而找到了一条研究人的高级学习活动的途径,而且抓住了人的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但它片面脱离社会实践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把它归结为单纯的内部过程和意识系统,把人的认知活动归结为纯粹的认知行为,甚至类比或等同计算机对信息的机械加工。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发展了早期认知学习理论中已有的关于“建构”的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求在更接近实际情况的情境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基础来建构和理解新知识。建构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相应的教学设计应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学习环境”来设计,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探究性、创造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即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主要优点是,学生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是,应用时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师生间情感交流及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要求。

但是在学习理论应用时应注意一些问题:

(1)不能“照搬”学习理论,要与实际联系。

所谓“照搬”学习理论是将学习理论拿来,不分场合和条件而直接加以应用。这不是应用理论,而是糟蹋学习理论。因为,学习理论所揭示的都是学习过程的一般特点和规律,而应用学习理论有时要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从一般理论到具体应用尚有一段距离,需要应用者把一般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具体化到实际问题上,才能发挥学习理论的作用。理论的作用在于给人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种指导思想和一般原则及方法。所以,掌握学习理论要掌握它的一般原理和思想实质,并根据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结合具体学科的学习理论,提出具体应用模式学习理论的研究应该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研究是基础理论研究,它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某类学习的一般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提出适用广泛的一般原理或学说;第二层次的研究是学习理论的应用发展研究,它的研究目的是根据基础理论研究提出的一般原理,结合具体学科和具体学习条件的特点,及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应用该种学习理论的具体应用模式。

总之,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教学条件做必要的选择和完善,才能把学习理论更好的、更完善的应用到物理教学中,教育者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模式,从而使我国的物理课堂能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从突出接受转变到突出探究、发现与建构,从关注学习结果转变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从关注初级知识的获得(表层性知识理解和记忆、习题训练)转变到关注高级知识的获得(深层性理解合高级思维,实际问题解决),推动学习理论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从学习动机理论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教育目标的需要设置环境和材料是基本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还必须有教师的支持和引导。

(一)将环境创设和材料搜集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

经过与幼儿的讨论决定了墙饰内容后,教师应和幼儿一起设计、准备材料和制作。幼儿能想的让幼儿去想,幼儿能做的让幼儿去做。幼儿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想(利用已有的经验)、问(如家长、邻里等一切可以作为资源的)、看(书、画报)去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自己动手和求得他人的帮助去获取需要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发展了设计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每一个墙饰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例如,我班“游泳真快乐”的墙饰专栏记载的是幼儿学游泳的经历和感受,是幼儿自己的故事。它鼓励和支持着幼儿乐于用美术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使幼儿表达出自己游泳时的害怕、勇敢和喜悦;使幼儿为更好地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而主动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使幼儿相互了解和沟通,看到同伴也和自己一样怕水而感到一些安慰,看到同伴勇敢而暗下决心向他学习,看到自己的不断进步而自豪和更加努力。这样的墙饰实现着激励幼儿表达与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学习绘画技能、同伴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自我监控和激励等教育价值。

(二)将环境创设和材料搜集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创造与自我表现的过程。

二期课改的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环境创设的研究,谈到了环境创设的重要性。我在研究与实践中,理解到主题环境的创设不仅美化环境,还是孩子们自我表现与展示的舞台,是信息与经验交流的窗口,更是幼儿尽情想象与创造的天地。所以主题的进展,必须依靠环境,才能更深入,更具体的开展,从而不断的逐渐丰富。我们班级墙面上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经验提升的具体体现,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学习、参与的写照。

在9月—11月中,我们做的主题是“水的世界”,我们的教室环境处处体现这个主题。除了平时组织学习活动后,孩子们留下的种种痕迹,在游戏区域我们也为孩子准备了与主题内容有关的材料。比如:在做做玩玩活动中,我给孩子准备了各种材料,大都是废旧的材料,如:盒子、各种纸、铅丝、木珠、吸管、一次性纸杯等等,让孩子们制作各种海洋生物。小朋友很感兴趣,他们用广告纸折鲨鱼,装上回形针放在垫板上做“海洋”,用磁铁在垫板下来回移动,好象鲨鱼在海洋中游泳;用纸杯和吸管做章鱼,用彩泥、木珠和铅丝做螃蟹,布置在墙上。再如:说到水的沉与浮,我请孩子们共同收集准备了大量的材料放在探索角里,让他们进行实验,有的孩子可能一下子并不能理解这些材料的用处,但因为有的孩子试验后分类布置出来,其他的孩子便能从环境中获得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

孩子们在走过主题一个个站点的时候,他们也会萌发与之有关的创造性的想法,很自然的在环境中体现出来。如:秋游时看过海狮和海豚的表演后,孩子们就在建构游戏中开设了一个“开心公园”,里面有许多的“小动物”,它们住在各种不同的房子里;还有一个水族馆,住着很多“海洋生物”,连海狮和海豚表演的皮球、套圈等道具都有。孩子们不仅玩,还有角色的游戏行为,在再现主题内容的同时,更推进了主题的进展,有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为了使物质环境具有教育价值,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我们应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让环境与幼儿“对话”。这不是仅仅让幼儿参与或部分的把环境交给孩子布置所能实现的,而应将环境视为课程,并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今天我是“木乃伊”

游戏时间,虎虎蹦蹦跳跳来到“博物馆”,毛毛给他分配了角色。

游戏开始了,毛毛找来几把椅子拼在一起,让虎虎睡在上面,还不住地关照虎虎:“别起来哦!别动噢!”不一会儿就听到毛毛大叫:“博物馆开门了!博物馆开门了!”娃娃家的妈妈抱着孩子到“博物馆”来参观,看见虎虎躺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疑惑不解,问:“他怎么躺在这里啊?博物馆里怎么会有人睡觉啊?”毛毛一把拉过娃娃家的妈妈,一本正经地说:“等会儿会告诉你,现在你应该跟着我参观!我是导游!”

接着,毛毛拿着一根小棒指着桌子上放着的“展品”向娃娃家的妈妈介绍着:“这是古时候的衣服,这是古时候的筷子,这是古时候的剪刀……”虎虎躺在那里,一直在竖起耳朵听毛毛作介绍,偶尔还会半张着眼睛,转头看看那些“展品”。

最后,毛毛把娃娃家的妈妈带到了虎虎跟前,指着躺在椅子上的虎虎说:“各位游客,这是木乃伊!”原来毛毛给虎虎分配的角色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

娃娃家的妈妈一听“木乃伊”大笑起来,她的笑声让躺着的虎虎有些不自在,她还伸手去摸虎虎的脸,虎虎忍不住睁开了眼睛。这下,毛毛急坏了,他大声叫着:“闭上眼睛,闭上眼睛!”

虎虎只得闭上眼睛,毛毛则开始了他的介绍:“这是我们博物馆最大的宝贝。是我们从地底下挖出来的!是几百年前的一个老爷爷……”刚说到这里,虎虎就急了,大声纠正:“我不是老爷爷,我是小朋友!”

“闭嘴,闭嘴!木乃伊怎么会说话?”毛毛急忙阻止虎虎。虎虎不吱声了,他意识到自己把扮演木乃伊这事儿给忘了。

这时娃娃家的妈妈突然双手捂着脑袋做出害怕状,边喊着“木乃伊活了!木乃伊活了”,边冲出了博物馆。

一下子,博物馆门口围了很多人。“好了,好了,博物馆关门了,明天再来。”毛毛一边对围观的人说。一边回过头严肃地告诉虎虎:“明天扮木乃伊绝对不能讲话,要像块木头一样躺在那里。”

不知道虎虎是否听进去了毛毛制定的规则,只听他自顾自地唠叨着:“我是小朋友,我不是老爷爷!”毛毛万分无奈,冲着虎虎喊:“啊呀!你是扮演老爷爷的木乃伊!懂了没?”此时,虎虎似乎突然开窍了,点头微笑着。

我惊叹于孩子的游戏创意,更惊讶于在游戏中虎虎愿意配合扮木乃伊!在游戏中,孩子快乐吗?事后,我有意识地来到两个男孩身边询问他们的游戏感受。“毛毛,你怎么会想到木乃伊的?”“因为博物馆里有木乃伊,我看见过!”“为什么是人来扮木乃伊呢?”“方便呀!”三个字就把他的策划意图表述得清清楚楚。我再问虎虎:“你躺在那里难受\\吗?”虎虎拼命摇头。“你躺在那里会睡着吗?”我追问。“我躺在那里可没有睡着,我在听毛毛讲解,听听他讲得对不对。我还会看他们讲解到哪里了……”虎虎一五一十地讲述着他扮木乃伊时的所思所为。

我由衷地感慨游戏的魅力。在整整一场游戏中躺着不能随便动弹,这对于任何一个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来说,都是备受煎熬的过程。但是,因为有扮木乃伊的角色意识,因为有“木乃伊不会动”的角色认知,虎虎做到了。他努力地克制自己、挑战自己,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为此,我们应多支持这样的自主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快乐、获得发展。(作者:徐则民)。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体育学习动机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中的体育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更多的还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很多家长和学校都忽视了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导致体育教学体系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体育教材的选用上理论性超越实际的可操作性。例如大多数的教材内容都会罗列很多有趣的运用项目以及其开展过程,但实际课堂上教师往往由于担心学生的人身安全而取消了相应课程的教学,而仅是挑选几项诸如跑步、跳绳、跳远、跳高、篮球、足球等简单的运动项目,造成课堂与教材的严重脱节。二是很多小学的体育场地器材不足、运动空间有限。很多小学为了节省教育经费都会在硬件设施上准备不足,一般都只是一片狭小的运动场地上几个破旧的运动器材,学生放羊式地聚在各处聊天,等待下课,身体完全得不到很好的运动。三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手法单一、枯燥,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由于体育学科长期以来一直得不到重视,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手法上创造性和创新性不高,一般都是按部就班的.几个动作教过之后,其余时间安排学生自由活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让人堪忧,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心理来更好地开展教学。

二、小学体育教育如何适合小学生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通常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流露出的心理状态,包括学习目的动机、学习思想态度、学习兴趣爱好、学习欲望、学习情绪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根据学习群体构成的不同,学习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小学生由于自身的年龄比较小、课业负担不重、学习压力也轻,而且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小学生的学习心理通常都比较积极主动,喜欢到外面玩,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学习目的和动机都比较单纯,很容易兴奋,但常常表现的独立性比较差,自我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强。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定要根据小学生实际的心理特点,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相应的课堂教学,丰富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体育学习动机研究论文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得以迅速提升,这就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体育旅游以自身的畅爽体验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并且对高端体育旅游产品有着较强的体验欲望。而随着高端体育旅游在国内的迅速发展,很多问题一一呈现,因此,实现对高端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能够为当前我国高端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实践指导。

一、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理论依据。

本文在研究上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调查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体验经济理论、消费社会学理论以及畅爽体验理论。其中体验经济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而畅爽体验理论则强调挑战,进而在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中不断的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来获得精神上的畅爽;而消费社会学则是超越了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将消费与社会结构和文化结合起来,进而给消费研究以全新的视野空间。

二、高端体育旅游综述。

(一)高端体育旅游概念。基于学术界研究的理论出发点不同,因此对于高端体育旅游的概念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高端体育旅游需要具备如下的特征:以高端体育活动为主题,同时必须具备高端的休闲放松方式,游客通过对这一旅游形式的体验能够获得精神的满足,此外,这一旅游形式具备着自身独有的特点,品质高,进而价格也很高。综合当前相关研究领域的观点,可以将高端体育旅游定义为针对社会高消费群体且以体育活动为旅游项目的一种旅游形式,通过这一形式的旅游能够为体验者带来精神上的放松与畅爽。

(二)高端体育旅游的类型、特点以及价值。(1)类型。从参与这一项旅游形式的目的出发,能够将高端体育旅游划分为如下类型:休闲类、刺激类、野战类、体育节事类、观赏类、竞技类;从参与热情的程度来划分,可以将高端体育旅游划分为:体验类、休闲类以及综合类。(2)特点。高端体育旅游产品具备如下特点:首先,价位高、质量优。高端体育旅游属于高档次的旅游形式,给游客所带来的是高品质的服务与享受,进而也就决定了其价位要相对较高;其次,所针对的消费群体属于小众化。旅游是大众化的休闲娱乐体验方式,而高端体育旅游所针对的消费人群面较窄,是有针对性的一项旅游项目;最后,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且表现出了寿命短的特性。(3)价值。高端体育旅游的价值为:商品价值、引领价值以及人文价值。

三、高端体育旅游的主要功能。

其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如下内容:首先,通过对高端旅游的体验,能够实现自我情感的释放,进而实现个性的张扬与精神的满足;其次,通过高端体育旅游能够缓解快节奏的生活、紧张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压力,进而使自身的身体到灵魂找到平衡点,实现生理与心理匮乏的补偿;再次,实现消费空间与偏好的满足;最后,能够在优化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奠定基础。

四、端体育旅游得以发展的原因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

(一)发生的原因。首先,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我国高端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次,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依旧是贫富差距严重,而其中的高等消费人群需要通过特点的消费空间来实现对消费符号的偏好,进而满足自身对身份地位以及品味等的追求,这就为高端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最后,我国交通的不断完善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为高端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所呈现出的问题。首先,思想意识上存在的偏差,并没有实现对高端体育旅游的全方位、深层次的解析,进而致使这一旅游形式出现异化发展的趋势;其次,在高端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整体上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同时在资源开发上存在的浪费的问题,此外,尚未实现产品的准确定位,进而致使高端体育产品发展后劲不足;再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且尚未实现市场监管机制体系,致使竞争秩序混乱;最后,相关的人力资源不足,无法实现有效的供给,进而制约了高端体育旅游的发展。

五、发展高端体育旅游的途径。

第一,要立足于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态势,进而根据当前高端体育旅游发展的趋势实现产业发展之路的规划设计;第二,要先对高端体育旅游进行市场定位,进而创新其发展的模式;第三,要实现对高端体育旅游资源的科学且合理的开发利用,实现这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要打造高端体育旅游品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实现行业的公平竞争;第五,要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造专业能力素质强的人才队伍。

六、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随着高端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在全面认识这一旅游形式的基础上,结合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实现对高端体育旅游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进而为促进高端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基础,最终更好的服务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体育学习动机研究论文

通过心理学方式对我院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学生的运动动机进行调查分析,以期通过阐明其运动动机产生原理来促进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学生运动积极性的提高,同时为指导开展更为广泛的大学体育运动活动提供一定侧面参考。运用文献研究、数理统计、专家访谈等方法针对我院学生现实情况制定运动动机调查问卷,通过对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学生发放、回收问卷,分析问卷的方式得出其运动动机的产生原理、作用效果并予以分析。

一、前言。

个体参加活动的行为都是建立在动机之上的,动机的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它作为个体行为的基础,影响着人的行为规范。因此,它是心理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专业运动员、体育学生、体育爱好者在比赛、学习、参与过程中都会受到动机的支配。,通过研究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学生运动动机的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激发策略,可以丰富健美操教学理论研究,为促进大学体育课程运动参与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所以对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学生运动动机的研究是很必要的,既可以发现我国大学生运动动机又一组成部分,又可以了解运动动机对健美操专项学生的影响关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辽宁省部分大学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学生2014-级共计150人,对其发放问卷152份,回收143份,废卷9份,问卷回收率为94.07%,剩余问卷有效为141份。所有被试对象平均年龄为22.97岁,标准差为2.51岁(见表1)。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学生运动动机的基本特征。

通过问卷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对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学生动机的基本特征分析发现,在其内部动机及外部动机的两个维度中,内部动机占主导地位。从各因子的平均数比较来看,其影响力因子比重依次为:健身健美社会交际自我展示学习发展逃避困难娱乐刺激艺术享受精神寄托能力培养成就动机。这说明在校大学生的运动动机在各个因子的重视程度上是有不同的。总体上看来,在激励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内部动机起着主要作用,而在目前整个社会体育锻炼的氛围未能完全形成,我国现有的体育设施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外部动机如交往交际、自我显示以及逃避等仍然是激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原因。

(二)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学生运动动机的基本特点。

为了考察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大学生在运动动机各维度上是否有差异,对年级、性别和运动动机各维度之间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得出在娱乐刺激因子、自我展示因子、健身健美因子、享受艺术因子、交往交际因子和外部动机因素以及总分上,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性别主效应;而逃避因子、精神因子、交往交际因子在年级上有着主效应;各个因子或因素在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上均无显著差异。

从性别上看,女性学生在参与训练时往往比男性大学生更加关注娱乐刺激、自我展示、艺术享受及社会交际,她们的外部动机相对来说更加能主导其运动动机;但是从健身健美的角度来讲,男性学生则更加看重健身健美中所获得的益处。从年级角度来说,大一的学生在运动中比大二、大三的学生更看重交往交际,更希望认识一些新的朋友:而大三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则更多是为了改善精神状况或者缓解紧张以及疲劳。从总体上来说,女大学生的运动动机要高于男生;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总分上并无明显差异。

三、结论与建议。

学校要充分协调好学生学习与训练之前的关系,是其能在充分学习的同时保证训练的质量,做到既不重复又能充分调动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校方及学生组织应努力提高学生进行健美操训练的娱乐作用和交往交际作用,将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比赛、表演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展示动机,激励学生进行健美操训练和学习。

在训练和学习中,男性学生和女性学生的运动动机应区别激励,针对男生,应以健身健美动机激励手段为主;针对女生,应以娱乐刺激、自我展示、艺术享受及交往交际动机激励手为主。

人职匹配理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人职匹配”理论最早由有着“职业辅导之父”之称的美国人帕金森提出。所谓“人职匹配”,即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的要求相匹配,人职匹配理论认为,人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的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等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里素质等也有不同的要求。

在我国的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人职匹配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职匹配。高校可以通过开设课程教学、学术讲座、个体咨询的辅导形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二是人与组织匹配。在学生确定选择了未来职业之后,通过个别化的职业咨询、职业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自身在应对未来职业组织要求方面的欠缺,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也应举办职前培训、企业进校宣讲、岗位体验实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组织的性质和特征,以及对员工相应要求。

从学习动机理论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幼儿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符合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引起幼儿的主动深究。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实物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地看到自己对客体作用的结果中得到调整、扩展和深化的。可以说,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因此,我们要努力将教育目标和内容,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经验蕴涵在物质环境之中,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教育所期望的经验。

(一)了解幼儿的特点、需求和兴趣,提供幼儿乐于探究和与之相互作用的环境和材料,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需求和兴趣的变化不断调整。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比如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布置了一个汽车城,里面放置了很多幼儿带来的汽车玩具,在玩耍中,一个孩子说:“这辆车上有一个大桶,这是什么车哪?”教师就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讨论,有的孩子说是垃圾车,有的说是洒水车,孩子们对车的兴趣一下子高涨;另一个孩子说:“我们比比看哪辆车开得快好吗?”于是,孩子们把车放在地板上、桌子上、地毯上开,接下来他们又发现玩具车在不同的地方开得速度不一样,就这样关于“车”的问题讨论也越来越激烈了。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投放多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二期课改中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一次在区角活动中,几个小朋友在合作布置“各种各样的路”,大家觉得还可以建高架桥和南昌大桥,这样车可以开得快些,但为怎样搭高架桥而意见不一。第二天我们老师就在探索角里提供了一些有关“桥”的图片,并关注着他们的一切。

卢博文:“看这座桥,我知道它是‘生米大桥’,妈妈带我去过的。”

吴浩宇:“这有什么稀奇,我知道很多桥,有‘长江大桥’、‘南昌大桥’。”

冯博:“我爸爸也带我乘过高架桥。”

民民:“可是我们不会搭桥,怎么办?”

冯博:“我家里有一本书上有搭桥的样子,星期一我会带来。”

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会生成新的内容,作为我们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发现和引导,像各种桥,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老师就要鼓励幼儿进行收集,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创设环境。多种渠道的材料和环境的创设,有利于活动的开展深入及拓展延伸。

比如在研究“搭大桥”中,根据孩子们的建议,教师提供了双面胶、彩泥、各种大小形状材质的月饼盒、绳子、模板、积木等物,孩子们一开始用彩泥粘,可是根本粘不住;他们又尝试用双面胶,也不行;再用绳子扎,由于绳子的区别,有的扎住了,有的滑掉了。还有的孩子用各种月饼盒堆高进行试验,研究出了用盒子当中堆高,两边成斜坡的方法搭成了一座简单的桥,不过汽车在上面开,滑下来的速度可快多了,而且可以一下子开得很远。孩子们因此兴奋起来,他们又建构了许多不同的斜坡,比赛哪辆车开得远。

不同的材料,使孩子有了不同的体验,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教师不能用语言直接给予的,而是需要幼儿自己在对材料的探索、操作于实践中获得的。

(二)明确环境和材料所蕴涵和可能实现的教育价值。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请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材料和资料仅仅是为了布置墙面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应明确,收集材料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首先,幼儿可以通过收集材料了解通过哪些途径获得信息和知识,这本身就具有探究性。比如在进行“清清水世界”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有的拿来了自己家里的vcd,有的拿来了画报,有的拿来了图书,有的拿来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他们在搜集的过程中就了解了水的种类、水的用途,以及一些先进科技下净化出的纯水等。他们学会了查阅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纪录,孩子们在主动活动中学会了学习。

其次,对于自己搜集来的资料,幼儿格外珍惜并乐于探究,从而使学习变得富有乐趣。在“海洋生物”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如一次性纸杯等制作了“章鱼”的玩具,他们用这一玩具讲故事,发现原来身边的废旧材料可以变出这么好看的东西,对搜集材料的兴趣也更高了。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精选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但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也同样不容忽视,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方法、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等。综合比较各种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应该是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在学习当中,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在同等智力条件下,充分发挥潜在能力,他们就一定能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上有一个非常大的飞跃。下面就以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鼓励、学习后果(如学位、待遇及社会地位等)以及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如考试、竞赛和升学)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联。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不同的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学习动机是非常复杂而多样的。

由于学习动机的多样化,导致人们对学习动机作用的解释也多种多样,由此派生出多种不同的动机理论。加利福尼亚大学韦纳教授认为,对学习动机的解释,就如在心理学中许多其他重要概念一样,也可以把它主要归到两个类别中:认知学派的观点和行为派的观点。当然还有广泛流行的人本主义观点。不管这三种观点有多少分歧,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这就是他们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不同意有所谓没有动机的学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用强化概念来解释学习的动机问题,强调外部动机的作用。例如,强调外部事件或来自外部的奖赏、强化的作用,而不大考虑学习本身的情况。因此在实际应用于教育工作时,强调分数、等级以及对学习的其他外部奖赏。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倾向,所以强调动机的内部和内在因素,如自主的需要、发展能力、实现潜能等。这种观点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特别是在他的自我实现观念中十分突出。简言之,在人本主义看来,动机就是受环境支持或阻碍的某种特定的基本需要或倾向的展现,学习等外部事件则会加速这一进程。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由我们的思维决定的。动机作用以选择、决策、计划、兴趣、目标以及对可能的成败的分析等为基础,强调的是内部的动机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韦纳的归因理论。

对动机作用的解释除了上述观点之外,还有成就目标理论、自我价值理论等。

以上对学习动机理论的分类不是绝对的,不同的理论只是强调了不同的侧面。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的目的,每一种理论都能有所帮助,有所启迪。具体来说,可以上述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采取以下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人本主义教育学家将学生的个人发展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其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都有学习的自然潜能,都有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的首要工作不是传授,而是起到一个促进者的作用。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语文老师正要上课,这时空中飞来一架直升机,且高度很低。隆隆的响声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学生们涌到门口、窗口,伸出头往天上看,教室里一片混乱。老师看到这个情景,很生气,本来这堂课准备让学生背课文,现在看来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很难,然而这位老师灵机一动:何不因势利导,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飞机的作文呢?于是,他提起嗓子高声说:“同学们请注意,今天我们要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是未来的飞机设计师》,你们可以自己想像去设计一种理想中的飞机,看谁设计得最好。”正在喧哗的孩子们一下被这个题目所吸引,很快安静下来。(下转第60页)(上接第37页)课后所有的同学都交了作文。老师批改后惊喜地发现,自己教孩子几年了,孩子们从来没有这样认真、投入地写过作文,许多学生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设想的飞机也五花八门,充分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力和独特的创意。本来一堂要砸锅的课却成了优质课。

3.2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成就目标理论的代表人物德维克等人提出,人们对于能力持有不同的内隐观念。一种是能力的实体观,一种是能力的增长观。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倾向建立表现目标,从而避免被人看不起。持有能力增长观有学生,更多地设置掌握目标,并寻求那些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技能的任务。持掌握目标的学生,学习是为了其个人成长,又被称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而具有表现目标的学生更关心的是能否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被称为自我卷入的学习者。

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持掌握目标的学生。而对于持表现目标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运用赞扬和鼓励来对待这些学生,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先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再一步一步让其走向成功。鼓励学生自己想解决办法解决问题,即使是教师施以援手,也应该循循善诱,学生动脑筋为主,教师处于辅助的位置。学生只要学会了方法,就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这对他们的个人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3.3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

归因理论对成败的分析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谓归因理论,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一般地说,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他人的帮助、情绪、环境等多个因素。归因理论研究发现,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分析广泛影响着他们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个体所产生的效应极不相同。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归因理论,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4正确运用奖与罚。

行为主义方法强调积极和消极的外部强化的重要性。积极的强化能提高做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消极的强化则可排除一些不良行为。强化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学生矫正其学习行为,促使学生对学习情境进行相应的控制。教师的表扬或批评、微笑或皱眉、给高分或低分等,都是强化的例证。一般来说,表扬与奖励比批评和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施奖励时,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一般情况下,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评价起的作用更大一些;而对于少年期的学生,通过集体舆论进行评价效果更好;对于自信心差的学生,应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对过于自信的学生,则应更多地提出严格要求;对女学生宜个别谈话,切忌当众严厉指责等。只有这样,奖惩才能起到激励学习动机的作用。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3]隋光远.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归因训练研究.心理科学,1991(4).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