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视野读后感(优质15篇)

时间:2023-12-04 23:59:42 作者:文轩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和交流。这是一些读者们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作品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读书笔记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里面收集了许多数学界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经典课例、个人观点、对于课堂教学理念的解读与讲述。田立莉校长的为学生所需而教是乐的观点深有体会。

一、知学生所需做学生。

把自己当回学生,真真切切地当回学生,你才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的多情,理解学生的出格,理解学生的差异。继而,在课堂上就会有等待、有期待、有善待。你的教学思想将是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探究,唤醒学生思维,濡染学生身心的数学精神;你的教学行为将提升学生理解数学价值,最终使学生的心充满着――数学美丽。

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是从孩童时代走过来的,但此时的我们大多都早早忘记了那时的我们需要什么,孩子的渴望、天真、大胆、毫不掩饰的想法,往往被老师“驳回”“视而不见”“喧宾夺主”,作为教师,我们更多的应是理解、宽容,向田老师说的,真真切切当回学生,为学生的“不是”喝彩!某位老师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把7个苹果平均分在2个盘子里,问每盘几个?还剩几个?”大部分学生通过操作得出答案。列出算式:7÷2=3(个)……1(个),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没有剩,只要把剩下的一个苹果用刀切成两半,放在2个盘子里,这时每个盘子里的苹果是3个半。”我们的小朋友说的多有道理呀!只是要让他们用一个数表示3个半,他没办法做到,但这是新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珍贵啊!”其实这就是数学知识的扩展,是以后学习分数、小数产生的背景,是以后老师想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啊!只要我们稍作分析,学生就如获至宝,他们期待着什么时候能学到分数、小数,分数、小数又是怎样的一种数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们:多倾听学生的心声,期待学生吧!

二、为学生所需做老师。

我是谁?我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创造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决策者。

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以前的“满堂灌”,而是“参与”“组织”“合作”“引导”。从“学讲课堂”中,我们发现:教师已经退居幕后,自觉退到教师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在小组讨论期间,专心聆听,但不干涉小组活动,当小组学习进程停滞时,教师才加以干预。教师知而不答。听一位老师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时,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那么大杯的容量就是小杯的3倍。为什么可以这么转换?”此时学生有疑问时,教师有意避而不答,能巧妙利用其余学生的讲解找到答案,学生的知识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适当干预。小组讨论展示时,当一组汇报一种方法后,王老师说:“还有其它方法吗?”这时有同学又介绍了方程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及时总结板书提问,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假设有更深入的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读后感

这是一本站在教师立场,基于小学教师的现实处境和成长需要而写的一本书,作者历经十二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成果。本书不是纯粹的理论,也是不单纯的实践,而是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建构。“新视野”作者试图使小学学科教学成为一种“研究性变革实践”,使教师的实践成为研究性实践,变革性实践,达到使教师学会透析自身实践,必造自身实践品质的目的。

本书不仅将学生纳入研究的视野,而且对学生的研究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贯穿、渗透在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当中,努力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当中实现“以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为本”。本书还将方法论意识渗透贯穿在书中的各个角落,帮助教师明析自己思考与实践的基本立场,前提和视角,转换思维方式,挖掘新的思维路径,重组和丰富思维框架,建立整体性,关系性和类型性思维方式。

本书将教师的发展置于学科教学变革的背景下细加考量,以教师素养取代教师素质,从“养成”这样一个动态生成性的角度,回到“教师生命及其成长”这个原点中加以辨析,关注变革时代的教师生命成长和生命价值。

本书对学生观的转型,知识观的转型,教学目标设计的转型,教学过程设计转型等做了充分的论述和指导。

本书还采用了大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鲜活而真实的事例,分析和说明了理论在转化为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说给我个人的教师事业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对我以后的工作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开阔了视野,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帮助。感受最深的是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真实、平实、扎实、充实、丰实。

强调课的真实,是我们对待课堂教学实践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只要是真实的课,就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一点瑕疵也没有,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有的教师期望把课上的一点问题也没有,这种预设的目标是错误的。所以,真实的课是不粉饰恶毒,是值得去反思的,也是有待完美的。

课的平实,是期望教师以平常心态去对待日常课堂教学实践,淡化公开课点缀式的意识,强化日常探索与研究的意识。有的公开课就是上的很花哨,让人看的眼花缭乱,但这种课不可能在每一天的实践中进行,因为它要教师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课天天要上,正因为如此,平实的课是反映教师日常教学实践常态的,也是很实在、很普通却有质量的。

扎实的课,是期望教师追求课的真实效果,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有的课上,学生始终没有认识的错误,也没有思维的碰撞,只是为完成教案而“走过场”。这样的课是很难促使学生的真实的发展的,所以扎实的课多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体现学生学习后的变化,是有真实效果的。

课的充实,是期望教师追求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真实的发展。如果教学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就不能看作是一堂好课。所以,充实的课对学生来说是人人有收获,人人有不同的发展,也是效率比较高的课。

什么是课的丰实,即课的生成,是期望教师能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把握课堂,在课堂中能促使学生生成新的观点和新的想法。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师生之间有真实的智慧的投入,学生的能力有所发展,学生的思维不但活跃而且水平有所提高。所以,丰实的课是体现课堂动态生成的,是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和教师教育智慧的,也是体现师生生命活力的。

要做到这五个实,很难,但这也是我追求的目标,相信在这种追求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探索和研究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真正做到“五实”课堂,也相信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得到真实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也会享受到创造的乐趣,努力!

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近来研读了《聚焦小学数学》这本书,感受颇多。首先我想谈的是:

一、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时间是十分宝贵的,一节课只有40分钟,如何提高这40分钟的有效性,这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书中斯苗儿老师做了具体的阐述。她要求我们:“强化目标意识”,“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恰当讲解示范”。施银燕老师告诉我们:“有效是教学的价值追求”,彭传新老师阐述的:“让开放与有效相伴相生”等等,看完之后颇受启示。

我想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小学生是6岁——12岁的儿童群体,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们生性好动,喜欢多色彩,有趣味的素材。这就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比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我就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制作了几个钟面再配上不同颜色的分针和时针,来吸引孩子的眼球,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有效;又如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我在教学“找规律”时,制作了形象生动的课件,那不断重复出现的图形、事物、生活现象再配上音乐,深深吸引了孩子,整堂课他们情绪高涨,思维得到很好的发挥,效果好。

二、关于学习起点与教材预设。

书中谈到“当学生起点与教材预设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郭立军老师告诉我们:从孩子的发展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研究学生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预设。

比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时,因为有了加法的基础,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方法,所以我调整了这节课教学重心,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看情境图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及讲解学生容易出错的、有关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应用题上。这样,不仅练习了减法计算,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还记得上次去杭州听了特级教师黄爱华在对《比较数的大蟹处理中,就充分感受到,特级教师处理细节的能力。在比较数大小环节中,教师通过适时走进来,巧妙地退出去,与学生交流互动,引导课堂动态升成。“你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抽出了数字9”“人家好不容易抽出了9,你们怎么说不好?”“黄河队这位同学真了不起,袋子里只有两个1,你都抽到了?”等等语言的组织,使得这堂课细节上做得非常完善。正是名师从孩子的发展出发,从教育的有效性入手,巧妙地引导孩子更好地学习,让课堂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三、关于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书中孔企平老师认为“自主、合作、探求”与“模仿、训练”的.方法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前者属于间接教学后者属于直接教学,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推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种间接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带来巨大变化。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除了公开课外,平常我们采用较多的还是“模仿+训练”的教学方式,因为时间有限,这样好像更快捷地达到知识的彼岸,这也是我感到矛盾和困惑的地方。

数学的课堂是师生智慧和人格生成最为活跃的场所,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真正使我们的课堂开放、有效。

《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

第一篇《以爱育爱》似乎和数学学科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却以大量篇幅来表述,李校长认为,做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决不能只是研究数学学科,还应该研究人的情感、人的需要。这是因为人的行为是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整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当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研究数学学科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孩子学好数学的积极性,要研究如何真诚地爱孩子,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健康的氛围。只有这样做了,你才会成为一名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李校长把自己的儿童观、教学观,以及对事业的爱、对孩子们的爱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演绎了课堂的精彩、教育的精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浓浓的深情,才会执着地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学生;才会写出最真诚、最美好的教育诗章;才会真正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的称号。《人人说“我行”》《人人来“表现”》《用“爱”教“会”》……在李老师的笔下,透出了浓浓的爱生之意;在李老师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能者,充满着自信。她对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和对每个学生的真诚的情与爱,那具有时代的强音深深地感染了我,促使我不断地寻找着自己与她的差距,努力地从中寻求我所努力的方向。

前不久在批其末考卷遇到这样一件事,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学期期末六年级数学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一件商品降价10%。请你写出等量关系。有学生这样写:现价+降低的价钱=原价。阅卷教师毫不犹豫地打上了叉号,究其原因:标准答案是原价×(1—10%)=现价。对此结果,我感到困惑,以理力争,我认为,这道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看你怎么想了。为什么一定要用“标准答案”把自己的思维捆住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却把自己的思想束缚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岂不是空话一句吗?要学生会创新,教师首先要创新,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第三篇是李老师的一些课堂教学实录和教案。细细研读每一节课,每一个教案,她都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的。从课堂实录上,可以看到,李老师上课时,讲究教学节奏,合理地安排每一次练习,教学中形成了发现矛盾、进行探讨、加深理解、恰当运用的局面,学生觉得又主动、又生动、又活泼。

总之,《我教小学数学》一书是一本体现时代强音,富有哲理,富有真情实意,富有个性,可操作性和可读性都很强的来自教学第一线的著作,是李老师二十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是对人生、对教师、对学生、对数学学科强烈的爱的真实感受。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必有他(她)成名的理由;强人,之所以成为强人,必有他(她)过人的强处。我们是普通的教师,普通的人,所以,我们一直都不太阅读名师,不太接近强人。当我们一旦走进名师,与强者为伍的时候,我们起码是半个名师,半个强者了。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愿大家与我一起共享。

《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

《我教小学数学》这本书是特级教师李烈校长写的,是一部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

研读、思考,无不让自己的眼晴一亮,在李老师的笔下,数学尽情的绽放着它独有的魅力,处处都是让我们学习、让我们思考的地方和思想。

书中共有三部分:

第一篇:以爱育爱。李老师谈到让学生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谈到“爱”中同样融会着教师的责任与技巧,宽严相济,实现不同学生的发展。

第二篇:以会教会。李老师眼中的数学是基于“学生”的数学,她倡导把“学生”作为课程资源,要在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激发思考,深挖数学思想,构建“浅出”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深刻思考,感受数学学科的真义与魅力,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三篇:课堂教学实录及教案。这部分主要收录了《数的整除》、《循环小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五篇教学实录或教案。从实录中可以感觉到李老师课堂的精彩,从教案中可以体会到李老师对一节课思考的深刻。

让我深记的一句话:优秀的教师之所以优秀,就在于能注意到一般教师所注意不到的现象,即使是在无意中也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在想: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他的课上得多么精彩,也不是他多么的追求进步。而在于这位教师的心里是不是真正的装着学生,是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善待孩子,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富有热情和人情味的教师。

令人欣赏的一个做法:学生作业本的使用,李老师是这样要求的:要求写上“日期”、“作业出处”,要求划上边线,左边写题号,右边写题,还要求有写算式草稿的地方,不准单用草稿纸。李老师这样做的理由是:一是比较省事,再是减少眼睛疲劳,另外还便于自己检查错误原因。想想自己平时的教学,孩子会经常出现计算性的错误,很多都是“无据可查”,现在想来,关键还在于我们对孩子的要求缺少一种充满爱意的严格要求。像李老师这样,严格抓作业本的使用,创造性的使用作业本,不仅仅是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习惯,更能够大大降低计算的错误率,提升孩子的计算能力。

《我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数学思想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和技能,后者一般通过短期的训练便能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更应该是一个通过长期的渗透和影响才能够形成思想和方法的过程。教师应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适时、适当地体现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通过提高数学素养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这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各类思想方法,下篇介绍各类思想方法在每一册教材中的体现,这本书可以当成我们的一本工具书,在我们备课的时候,方便我们查阅。比如,在总结十以内的加减法或者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中,都体现了函数思想,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必让学生明确知道什么是函数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里面体现了函数思想,并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方法,让学生在以后面对类似的问题,能够联想到这种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仅仅花费两三天的时间,匆匆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一些思想方法或者内容,有些地方还不是太懂,需要慢慢去领悟,但是我知道,在以后备课,做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体现了哪些思想方法?我们应该向学生渗透哪些思想方法?为学生考虑的再长远一些。

《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读书笔记

暑假中,有幸拜读了由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让我得以在家中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作者针对当下教育现状,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方式。主要内容包括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更使我受益匪浅。

在工作过程中,我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暴,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此沾沾自喜。但浮躁过后,待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比如刘老师把“某某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换成“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人生得意,读了书,你不至于忘形;人生失意,读了书,你不至于沉沦。

读着此书,感受着名师们精湛的数学教学艺术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豁然发现名师们的数学课堂,追求的是“在朴实中彰显智慧、在无华中寻求发展”。生命课堂、和谐课堂、魅力课堂、理想课堂其实都一样,返璞归真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真实的课堂。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还学生以真实的课堂,让我们的数学课更常态、更有效!

小学数学读后感

对神秘的数学题很感兴趣,最近迷上了《数学王国历险记》这本书。书中有81道数学题。让我们一起经历一个1998年的数学难题!

乐乐和霍在数学城解决了很多奥数难题,还帮助妇女和老人…开展了很多有趣的活动,比如:一起参加pk大赛,退土匪,进古墓…让我乐在其中。大部分问题的答案我基本都能算出来。太精彩了!

我最喜欢的是《离开方程式洞》里的煎饼问题和《发兵擒匪》里的计数问题。煎饼问题的题目是:烤三个饼需要5分钟,一锅两个饼。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烤出三个蛋糕?我首先通过:

(1)翻转蛋糕a和蛋糕b的正面5分钟,给每个蛋糕a、b和c打电话。

(2)然后烧蛋糕b的背面和蛋糕c的正面5分钟。

(3)最后,将蛋糕a和蛋糕c的反面各烧5分钟。最后,烤三个蛋糕至少需要15分钟。看了这本书,感觉奥数真的很神秘。学习奥数,要灵活运用,用简单的方法计算。此外,我不仅学到了一些有趣的算法,还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幸福。以后一定要多学奥数题,让自己更聪明。

你认为奥运会也很有趣吗?

《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读后感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新基础教育”不是不关注教师作用的发挥,而是要求教师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如在数学课中,“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研究性学习”被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问题的情景之中,使教学活动步入“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佳境。在这样的课堂中占主要地位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活动。

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作为教师要运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练习、回答问题和记笔记,整个思路是跟着教师转,活动比较整齐划一且呈现集体化的特征;而在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和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般来说是用学业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和评价学生;“新基础教育”则更多的是使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状态的变化。它吸收了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了多元的课程智力结构和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近几年,我校大力开展儿童智能开发实验,开设了音乐、体育、艺术、科技、奥林匹克等多类实验小组近42个,学生参加省市区多类比赛取得了上百项荣誉,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多元智能开发给自己发展带来的益处,表现得更加自信了。同时,多元智能实验反过来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现象,多元评价的推行,改变了那种“清一色”的学生智力观,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学生脱颖而出。

“新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在班级建设中,学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具体做法包括:增设班级岗位,使班级的每个同学在班中都有自己的岗,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建立班级岗位轮换制,使不同的学生感受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及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承受变化、挫折能力和自信心,从而锻炼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多元评价方法,学会规范评价及动态评价,而且要求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由学校心理健康研究室牵头,由各班班主任参与,全面研究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们对班级更加热爱了,他们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这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群体的个性不是靠教师塑造,而是由他们自己用心和行动创造形成的。”

小学数学读后感

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核心教材之一的《小学数学教育概论》,20xx年1月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有12章,主要内容包括:小学数学教育的沿革与发展、小学数学教育的有关理论、小学数学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评价及小学数学教育科学研究等。这本书立足教师专业发展、关注课程改革,其最大的特点是,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注意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和新方法、新评价,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全书,而且每章前有学习提要每章末有思考和练习,便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其次是该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不少的教学案例,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来阐述数学教育理论,我们阅读教学案例和分析反思,使我们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深,案例支撑理论,用案例说明问题,有助于我们一线教师改善数学教学方式。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等国外的教育专家的理论观点;同时也介绍了国内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刘静和、张天孝等的《现代小学数学》,邱学华、马芯兰等教学实验与改革的情况,让我们对小学数学的研究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每章末还列出了参考文献,便于我们查找涉及相关的研究内容。

这几章中,我读了第六章《小学数学学习》,印象尤其深刻,这章分五节系统地阐述了课堂上各类数学知识的学习。第一节小学生的数学认知,介绍认知结构的含义、小学生数学认知的基本方式以及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一般过程;第二节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介绍了数学概念及其学习的含义,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方式,影响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第三节小学数学命题的学习,也就是数学规则的`学习,简要阐述了数学命题的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上位学习(概括与综合的思维)、并列结合学习(类比思维)、下位学习(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学生学习运算法则的心理分析。第四节小学数学学习方式,主要介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每种学习方式的介绍案例新颖,论述精辟,读罢如临课堂,身临其境。第五节小学数学学习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要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要重视感性材料的作用;要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等。

读罢此书中的这章,回想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觉得我们的课堂所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学习感受的关注,缺少的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在抱怨,自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学生却没有真正接受,我们不顾学生的学习感受,按照预设课堂程序来上课的话,那只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无力的。我们常常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认为自己讲清楚就完成任务了,不考虑到学生接受的情况和学生的切身感受,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整教学方案。想要让我们的课堂具有针对性,具有实效。首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思考的过程不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这一环节是不可替代的,也是马虎不得的。当我们提出问题之后,必须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来体会、揣摩、感悟,以便于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其次,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经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不仅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最后,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必然带来课堂气氛的活跃,这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的标志。我们担心学生在课堂上一旦活跃起来,将会导致课堂混乱,自己难以驾驭课堂。读了此书,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设法提高学生对于合作学习,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让他们勇于合作,乐于合作,并在合作中积累经验,掌握合作技巧,从而使他们的合作学习更加实用和高效。重视学生的思考、讨论与交流,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回归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充满活力、富有实效的课堂。

我通读了一遍,只是略知皮毛,或许通读五遍之后才会有深刻的认识。读好这本书,将理论在平时教学中进一步研习,将书中的案例进一步内化,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应当是有利于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大家不妨一读。

小学数学读后感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着有时间要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数学教师》。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数学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无奇,当我还是学生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是到校图书室借阅书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些,我都通过《小学数学教师》获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据了解,《小学数学教师》滋润了无数数学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数学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同时我想《小学数学教师》也一定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未来!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数学教师》。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数学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无奇,当我还是学生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是到校图书室借阅书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些,我都通过《小学数学教师》获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

据了解,《小学数学教师》滋润了无数数学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数学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同时我想《小学数学教师》也一定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未来!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读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曹培英教授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有许多的感悟和思考,也深刻感觉到教学的路上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会做好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一角色。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必经途径。反观平时我们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的数学意识不强。

在教学中,教师期望的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数学运算带来的快感,逐渐领悟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小学生还可以学会通过数学角度去观测、审视生活,用数学思维去面对周围的种种现象。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只着眼于这一道题的解决,缺乏深度的思考,计算也会出现一些粗心的毛病,学生往往对解决问题没有太大的兴趣。在教学中,当问题抛下去之后,我们往往会组织学生讨论,个别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因此也难以体会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无法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离。

解决问题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那么,教学的内容就要紧扣教材,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不能和实际生活脱轨。然而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接轨。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死板。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依旧采取传统教学方法,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自己课前预设的思路进行思考,完全忽视了课堂生成,也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新奇的想法。在这种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单一,缺乏创新,继而导致解题思路的狭隘和单一。

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具体的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科研教师的能力。

首先,要想提高小学数学整体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其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如今教育改革已经实行多年,很多学校领导以及教师也都逐渐认识到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教育科研在基层学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老师应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紧跟时代脚步努力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校也应定期为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构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的师资团队,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二)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应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将数学问题与我们的现实应用问题相结合,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抽象又远离实际的问题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无力感,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的把握题目中的重点,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不利。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解题心理出发,充分发挥出自身主导功能的作用。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将学生带入到虚拟的解题环境当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其在愉悦的氛围下参与数学学习,培养解题能力。比如说植树节学校要组织种树,便可以让学生自己计算种树的方法,“我校小学五年级学生要种320棵树,前4天平均每天种55棵,剩下的要2天种完,平均每天种多少棵?”从现实的生活中提取素材,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从情境中提取数学的信息,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重视反思与评价。

“解决问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而应该是让学生通过经历的解决几个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基本策略和方法,并且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数学教学的策略,才能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而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反思评价是形成数学思想和策略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未能重视的一环。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要允许并鼓励他们发表意见,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解决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多种方案,以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自己解题途径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如果解决问题失败了,那就要部分或全部地重复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实践证明,有效地评价问题解决的成果,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能促使学生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各个角度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读后感

一直以来,最让我钦佩的数学教师就是吴正宪老师。这学期,我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对吴老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她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一位教师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才能在教学中博览众采,有所成就。没有钻研、没有进取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吴老师首先钻研教材改革,建立了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整合成六大知识体系:面积教学一条龙;体积教学一条龙;分数四则计算一条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条龙;数的整除一条龙;正反比例一条龙。教学改革试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是充满激情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通过吴老师的讲授变得妙趣横生,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而这一切都是从读懂学生、走进孩子心灵开始的。首先教师要做一个充满爱心,富有人情味的老师,能够学生做朋友,被学生喜爱。其次教师要努力研究教材教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体验数学有趣,发现数学神奇,感受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在学习中学会创造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

吴老师充分地尊重、信任学生是她教学中的一大特色。吴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现,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一个教师不应该抹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设想一个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孩子是不可能成为学习优秀的学生的。

作为教师,没有对事业执著的爱,没有对学生真诚的情,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教学。用吴正宪老师的话来说,教师走进教室就像演员走进摄影棚,立刻进入角色,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酷爱,对事业的追求以及对工作的责任感,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之更好地接受教育。

只有热爱教育的人,才可以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细心雕琢;只有热爱教育的人,才可以站在三尺讲台上引领学生泛舟学海,寻觅知识宝藏;只有热爱教育的人,才可以发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小学数学读后感

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吴亚萍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这本书,感受颇深。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而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则依赖科学的教学理论,这种教学理论必须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础。

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了“怎样教”而忽视了对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即关注学生“怎样学”。在各类期刊杂志中,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名师教案”,而很少见到“学生学例”。如果脱离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研究和理论分析,那么教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最多只能算是简单的经验总结,并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的教学思想。

从书中我知道了,在教学中不仅要了解数学知识内容的体系,更要了解每一个学习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了解了学生具体某一阶段的认知特点之后,才能针对这些认知特点来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抓住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也使教学方法易于被学生接受,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只有在了解了学生具体某一阶段的认知特点之后,才能把握好拓展知识难度、挖掘知识深度的这个度。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之前,先要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这也是备课的重要部分,它也是传统说法中“备学生”的新内容。兵法中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策略,它也适用于我们的数学教学。只有在了解了学生之后,我们才能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教学。

其次,我认识到作者提倡把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置于问题情境中,把解决问题贯穿于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和进行解题的一般策略,并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向非数学能力迁移。她的这些观点是把数学学习的目的向更深层次挖掘,揭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学会知识内容本身就可以了,也不是学会解决现在的数学问题就可以了,而是要学会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我也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类似的观点——“如果将数学教学仅仅看成是一般数学知识的传授(特别是那种照本宣科式的传授),那么即使包罗了再多的定理和公式,可能仍免不了沦为一堆僵死的教条,难以发挥作用;而掌握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就可以由不多的几个公式演绎出千变万化的生动结论,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威力。学生所受的数学训练,所领会的数学思想和精神,将在学生的未来无时无刻地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他们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如果仅仅将数学作为知识来学习,而忽略了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以及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就失去了开设数学课程的意义。”

所以,在阅读了此书之后我更为迫切地感受到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掌握一般数学思考方法的必要性。这也是我在之前的教学中较为忽视的方面,今后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记住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备课、教学和教学评价)我都要有意识地从教学内容中发现、提炼数学思想和问题解决的一般策略,并且有意识地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学习目的的重要性。

读《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这本书的收获太大了,把这些认识一点一点地实现内化,在我的教学中全部体现出来还需好很多的探索和实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我仍很高兴,因为通过此次阅读我能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一个较为完整地认识,这将对我将来的教学带来很多帮助。由此,我也真实地感受到要教好一本书先要认识这本书、了解这本书。这也是我读此书的另一个收获。

小学数学读后感

最近读《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郑毓信着),感触颇深。书中讲到: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特殊之处,我们应以数学为素材,也即通过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抽象、类比等一般的思维方法,同时又应当帮助学生超越一般思维走向数学思维,也即初步的领悟到数学思维的特殊性,从而就能在“学会数学的思维”这一方向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平日的教学中,面对老师的提问,若是简单的问题,回应的学生比较多,一旦遇上思考性强、有深度的问题就只有个别同学试探性地举起自己的手,多数同学选择沉默,更有甚者,有时教室里鸦雀无声,真的,学生连大气都不敢出,这是我教四年级上课提问时的情景,每到这时,我的心就开始颤动,课间时还满脸兴奋的孩子怎么到课堂提问时就这幅摸样,我开始寻找答案,原因是他们缺乏思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思考能力几乎丧失了。学生的思考来源于何处?答案是老师的启迪和培养。我们做教师的往往都把主要力量用到让学生掌握现成的东西,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从不用思考,慢慢发展到不会思考,最后遇到问题也就不愿意思考了,这就会发生以上的情景。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做两件事:

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

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而我们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第二点,认为学生掌握了知识自然就聪明,其实不然,一个好奇的爱专研的和勤奋的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聪明学生。那么这种聪明在于教师的启迪和培养。现在的课堂重视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今年我带四年级数学,除了每周一节的数学思维训练课外,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和适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为他们的探究活动创设广阔的思维背景,力求做到:“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提示;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教师绝不示范;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教师绝不替代。”这样做我觉得对启发他们的思考有一点作用,有时候我也会泄气,因为学生的答案往往和题目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在努力的坚持着。在我们忙着应付各种考试的时候,请留一点时间让孩子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是学生数学智慧的启迪者。智慧的教师眼中,不能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个知识,而更应该关注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以及对学生人生的影响。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着眼于未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智慧,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终身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