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视野读后感(汇总14篇)

时间:2023-12-11 21:32:34 作者:字海

读后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记录和释放,也是对作品的一种回应和致敬。接下来是一些读后感的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思路和方法。

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近来研读了《聚焦小学数学》这本书,感受颇多。首先我想谈的是:

一、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时间是十分宝贵的,一节课只有40分钟,如何提高这40分钟的有效性,这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书中斯苗儿老师做了具体的阐述。她要求我们:“强化目标意识”,“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恰当讲解示范”。施银燕老师告诉我们:“有效是教学的价值追求”,彭传新老师阐述的:“让开放与有效相伴相生”等等,看完之后颇受启示。

我想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小学生是6岁——12岁的儿童群体,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们生性好动,喜欢多色彩,有趣味的素材。这就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比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我就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制作了几个钟面再配上不同颜色的分针和时针,来吸引孩子的眼球,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有效;又如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我在教学“找规律”时,制作了形象生动的课件,那不断重复出现的图形、事物、生活现象再配上音乐,深深吸引了孩子,整堂课他们情绪高涨,思维得到很好的发挥,效果好。

二、关于学习起点与教材预设。

书中谈到“当学生起点与教材预设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郭立军老师告诉我们:从孩子的发展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研究学生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预设。

比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时,因为有了加法的基础,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方法,所以我调整了这节课教学重心,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看情境图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及讲解学生容易出错的、有关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应用题上。这样,不仅练习了减法计算,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还记得上次去杭州听了特级教师黄爱华在对《比较数的大蟹处理中,就充分感受到,特级教师处理细节的能力。在比较数大小环节中,教师通过适时走进来,巧妙地退出去,与学生交流互动,引导课堂动态升成。“你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抽出了数字9”“人家好不容易抽出了9,你们怎么说不好?”“黄河队这位同学真了不起,袋子里只有两个1,你都抽到了?”等等语言的组织,使得这堂课细节上做得非常完善。正是名师从孩子的发展出发,从教育的有效性入手,巧妙地引导孩子更好地学习,让课堂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三、关于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书中孔企平老师认为“自主、合作、探求”与“模仿、训练”的.方法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前者属于间接教学后者属于直接教学,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推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种间接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带来巨大变化。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除了公开课外,平常我们采用较多的还是“模仿+训练”的教学方式,因为时间有限,这样好像更快捷地达到知识的彼岸,这也是我感到矛盾和困惑的地方。

数学的课堂是师生智慧和人格生成最为活跃的场所,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真正使我们的课堂开放、有效。

《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

第一篇《以爱育爱》似乎和数学学科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却以大量篇幅来表述,李校长认为,做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决不能只是研究数学学科,还应该研究人的情感、人的需要。这是因为人的行为是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整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当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研究数学学科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孩子学好数学的积极性,要研究如何真诚地爱孩子,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健康的氛围。只有这样做了,你才会成为一名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李校长把自己的儿童观、教学观,以及对事业的爱、对孩子们的爱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演绎了课堂的精彩、教育的精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浓浓的深情,才会执着地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学生;才会写出最真诚、最美好的教育诗章;才会真正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的称号。《人人说“我行”》《人人来“表现”》《用“爱”教“会”》……在李老师的笔下,透出了浓浓的爱生之意;在李老师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能者,充满着自信。她对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和对每个学生的真诚的情与爱,那具有时代的强音深深地感染了我,促使我不断地寻找着自己与她的差距,努力地从中寻求我所努力的方向。

前不久在批其末考卷遇到这样一件事,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学期期末六年级数学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一件商品降价10%。请你写出等量关系。有学生这样写:现价+降低的价钱=原价。阅卷教师毫不犹豫地打上了叉号,究其原因:标准答案是原价×(1—10%)=现价。对此结果,我感到困惑,以理力争,我认为,这道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看你怎么想了。为什么一定要用“标准答案”把自己的思维捆住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却把自己的思想束缚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岂不是空话一句吗?要学生会创新,教师首先要创新,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第三篇是李老师的一些课堂教学实录和教案。细细研读每一节课,每一个教案,她都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的。从课堂实录上,可以看到,李老师上课时,讲究教学节奏,合理地安排每一次练习,教学中形成了发现矛盾、进行探讨、加深理解、恰当运用的局面,学生觉得又主动、又生动、又活泼。

总之,《我教小学数学》一书是一本体现时代强音,富有哲理,富有真情实意,富有个性,可操作性和可读性都很强的来自教学第一线的著作,是李老师二十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是对人生、对教师、对学生、对数学学科强烈的爱的真实感受。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必有他(她)成名的理由;强人,之所以成为强人,必有他(她)过人的强处。我们是普通的教师,普通的人,所以,我们一直都不太阅读名师,不太接近强人。当我们一旦走进名师,与强者为伍的时候,我们起码是半个名师,半个强者了。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愿大家与我一起共享。

《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读书心得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而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则依赖科学的教学理论,这种教学理论必须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础。

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了“怎样教”而忽视了对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即关注学生“怎样学”。在各类期刊杂志中,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名师教案”,而很少见到“学生学例”。如果脱离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研究和理论分析,那么教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最多只能算是简单的经验总结,并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的教学思想。

从书中我认识到作者提倡把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置于问题情境中,把解决问题贯穿于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和进行解题的一般策略,并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向非数学能力迁移。她的这些观点是把数学学习的目的向更深层次挖掘,揭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学会知识内容本身就可以了,也不是学会解决现在的数学问题就可以了,而是要学会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所以,在阅读了此书之后我更为迫切地感受到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掌握一般数学思考方法的必要性。这也是我在之前的教学中较为忽视的方面,今后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记住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读书笔记

暑假中,有幸拜读了由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让我得以在家中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作者针对当下教育现状,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方式。主要内容包括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更使我受益匪浅。

在工作过程中,我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暴,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此沾沾自喜。但浮躁过后,待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比如刘老师把“某某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换成“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人生得意,读了书,你不至于忘形;人生失意,读了书,你不至于沉沦。

读着此书,感受着名师们精湛的数学教学艺术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豁然发现名师们的数学课堂,追求的是“在朴实中彰显智慧、在无华中寻求发展”。生命课堂、和谐课堂、魅力课堂、理想课堂其实都一样,返璞归真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真实的课堂。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还学生以真实的课堂,让我们的数学课更常态、更有效!

《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

《我教小学数学》这本书是特级教师李烈校长写的,是一部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

研读、思考,无不让自己的眼晴一亮,在李老师的笔下,数学尽情的绽放着它独有的魅力,处处都是让我们学习、让我们思考的地方和思想。

书中共有三部分:

第一篇:以爱育爱。李老师谈到让学生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谈到“爱”中同样融会着教师的责任与技巧,宽严相济,实现不同学生的发展。

第二篇:以会教会。李老师眼中的数学是基于“学生”的数学,她倡导把“学生”作为课程资源,要在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激发思考,深挖数学思想,构建“浅出”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深刻思考,感受数学学科的真义与魅力,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三篇:课堂教学实录及教案。这部分主要收录了《数的整除》、《循环小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五篇教学实录或教案。从实录中可以感觉到李老师课堂的精彩,从教案中可以体会到李老师对一节课思考的深刻。

让我深记的一句话:优秀的教师之所以优秀,就在于能注意到一般教师所注意不到的现象,即使是在无意中也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在想: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他的课上得多么精彩,也不是他多么的追求进步。而在于这位教师的心里是不是真正的装着学生,是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善待孩子,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富有热情和人情味的教师。

令人欣赏的一个做法:学生作业本的使用,李老师是这样要求的:要求写上“日期”、“作业出处”,要求划上边线,左边写题号,右边写题,还要求有写算式草稿的地方,不准单用草稿纸。李老师这样做的理由是:一是比较省事,再是减少眼睛疲劳,另外还便于自己检查错误原因。想想自己平时的教学,孩子会经常出现计算性的错误,很多都是“无据可查”,现在想来,关键还在于我们对孩子的要求缺少一种充满爱意的严格要求。像李老师这样,严格抓作业本的使用,创造性的使用作业本,不仅仅是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习惯,更能够大大降低计算的错误率,提升孩子的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研究》读后感

《小学数学研究》从第二章开始,分章研究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知识,这一章讲的最基础的自然数系。

对小学数学中具体知识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深入认识数的概念、性质、方程、应用等内容,从而提升我们的知识水平,提高我们的教研能力。

韩愈在《师说》中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对我们从事小学数学的人来说,这些数学的知识就是我们的“术业”,我们如果不能对这些“术业”有一定程度的“专攻”,想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是很困难的。相反,当我们对“术业”有一定的“专攻”之后,则会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水平。

有人说,我教的就是那点内容,只要我把教学的那部分知识学好就行了。这样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问题的认识过于片面,对认识的理解也违反了科学规律,因而是不正确的。

因为,知识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学习是一个层次深入的过程中。当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对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加广泛的认识之后,会反过来,使我们对原有知识的认识水平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正如,我们站在平地和站在山顶看同一片森林,所获得的感受是没有不同的。

在具体问题上,我们可以说,当站在积累丰富的数学高地上看我们的教学内容,会发现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加全面和更加深刻的认识。

让我们开始对自然数系的学习之旅吧!

《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读书笔记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里面收集了许多数学界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经典课例、个人观点、对于课堂教学理念的解读与讲述。田立莉校长的为学生所需而教是乐的观点深有体会。

一、知学生所需做学生。

把自己当回学生,真真切切地当回学生,你才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的多情,理解学生的出格,理解学生的差异。继而,在课堂上就会有等待、有期待、有善待。你的教学思想将是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探究,唤醒学生思维,濡染学生身心的数学精神;你的教学行为将提升学生理解数学价值,最终使学生的心充满着――数学美丽。

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是从孩童时代走过来的,但此时的我们大多都早早忘记了那时的我们需要什么,孩子的渴望、天真、大胆、毫不掩饰的想法,往往被老师“驳回”“视而不见”“喧宾夺主”,作为教师,我们更多的应是理解、宽容,向田老师说的,真真切切当回学生,为学生的“不是”喝彩!某位老师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把7个苹果平均分在2个盘子里,问每盘几个?还剩几个?”大部分学生通过操作得出答案。列出算式:7÷2=3(个)……1(个),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没有剩,只要把剩下的一个苹果用刀切成两半,放在2个盘子里,这时每个盘子里的苹果是3个半。”我们的小朋友说的多有道理呀!只是要让他们用一个数表示3个半,他没办法做到,但这是新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珍贵啊!”其实这就是数学知识的扩展,是以后学习分数、小数产生的背景,是以后老师想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啊!只要我们稍作分析,学生就如获至宝,他们期待着什么时候能学到分数、小数,分数、小数又是怎样的一种数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们:多倾听学生的心声,期待学生吧!

二、为学生所需做老师。

我是谁?我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创造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决策者。

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以前的“满堂灌”,而是“参与”“组织”“合作”“引导”。从“学讲课堂”中,我们发现:教师已经退居幕后,自觉退到教师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在小组讨论期间,专心聆听,但不干涉小组活动,当小组学习进程停滞时,教师才加以干预。教师知而不答。听一位老师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时,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那么大杯的容量就是小杯的3倍。为什么可以这么转换?”此时学生有疑问时,教师有意避而不答,能巧妙利用其余学生的讲解找到答案,学生的知识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适当干预。小组讨论展示时,当一组汇报一种方法后,王老师说:“还有其它方法吗?”这时有同学又介绍了方程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及时总结板书提问,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假设有更深入的体会。

《我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数学思想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和技能,后者一般通过短期的训练便能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更应该是一个通过长期的渗透和影响才能够形成思想和方法的过程。教师应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适时、适当地体现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通过提高数学素养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这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各类思想方法,下篇介绍各类思想方法在每一册教材中的体现,这本书可以当成我们的一本工具书,在我们备课的时候,方便我们查阅。比如,在总结十以内的加减法或者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中,都体现了函数思想,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必让学生明确知道什么是函数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里面体现了函数思想,并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方法,让学生在以后面对类似的问题,能够联想到这种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仅仅花费两三天的时间,匆匆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一些思想方法或者内容,有些地方还不是太懂,需要慢慢去领悟,但是我知道,在以后备课,做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体现了哪些思想方法?我们应该向学生渗透哪些思想方法?为学生考虑的再长远一些。

小学数学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切体会到无论是教学哪一门学问都要对这门学问有比较深入的思考,就像站在高处可以看得到更远的地方,或者是俯瞰能够把美景尽收眼底一样。郑毓信先生说从长远的角度看,要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开拓视野,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教学新知识是以例题的内容为教学的起点,对创设出问题情境有着比较高的要求,甚至有问题的情境串出现。我以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方法,但是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我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会数学思维的首要涵义是学会数学抽象也就是模式化。

数学是模式的科学。这就是指,数学所反映的不只是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量性特征,而是一类事物或现象在量的方面的共同性质。所以我以前纠结于为什么这道题学生会了,但是相似的类型题学生还不会,这下子答案有了,其实是孩子的数学思维已经被忽视了。想象一下这种结果是相当可怕的。

也许写到这里不禁会想到了,为什么我们这么强调情境,到头来却被情境所累,反而效果很差呢,郑先生高屋建瓴地指出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抽象的关键:应当超越问题的现实情境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模式。数学教学必定包括去情景化、去个人化和去时间化。这种理论我第一次听到,但是又觉得有道理,从郑先生的哲学思维分析,可能对数学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有着非常深刻的领悟,所以才能达到自己自成一系的数学教学方式。

在此我本着学习的态度,在教学数学的课堂实践中只能慢慢摸索。在这里我们用一些数学的符号来代替文字,这样的思维方式比较贴近郑先生所说的去情景化,而且我觉得从直观上来看学生也容易理解一些,今后在对规律的教学中也注重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当然在数学的教学中不仅仅是一种思维存在,还有类比、分类、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等等都是一种方法,但是郑先生又提出一个应当思考的问题:我们是否应当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会数学地思维?我觉得这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效果,但是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存在的,在不同的程度上可以要求部分同学学会数学思维,如果有一天潜能生也能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了,那将是数学老师的春天。郑先生提出更高的努力方向:由数学地思维到通过数学学会思维。这虽然要求高,但是却让我们很有信心去继续研究探索!

小学数学读后感

一直以来,最让我钦佩的数学教师就是吴正宪老师。这学期,我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对吴老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她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一位教师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才能在教学中博览众采,有所成就。没有钻研、没有进取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吴老师首先钻研教材改革,建立了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整合成六大知识体系:面积教学一条龙;体积教学一条龙;分数四则计算一条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条龙;数的整除一条龙;正反比例一条龙。教学改革试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是充满激情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通过吴老师的讲授变得妙趣横生,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而这一切都是从读懂学生、走进孩子心灵开始的。首先教师要做一个充满爱心,富有人情味的老师,能够学生做朋友,被学生喜爱。其次教师要努力研究教材教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体验数学有趣,发现数学神奇,感受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在学习中学会创造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

吴老师充分地尊重、信任学生是她教学中的一大特色。吴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现,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一个教师不应该抹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设想一个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孩子是不可能成为学习优秀的学生的。

作为教师,没有对事业执著的爱,没有对学生真诚的情,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教学。用吴正宪老师的话来说,教师走进教室就像演员走进摄影棚,立刻进入角色,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酷爱,对事业的追求以及对工作的责任感,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之更好地接受教育。

只有热爱教育的人,才可以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细心雕琢;只有热爱教育的人,才可以站在三尺讲台上引领学生泛舟学海,寻觅知识宝藏;只有热爱教育的人,才可以发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小学数学读后感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教师如何适应并享受变化?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直击新课程学科教学疑难丛书编委会编著的《直击新课程学科教学疑难小学数学》一书给出了诠释。

全书共分了五个章节来写新课程小学数学的教学疑难:

第一章“领悟教育理念”

第二章“推敲教学设计”

第三章“探寻教学方法”

第四章“巧施教学评价”第五章“追求教育智慧”。在这五章中,都是由一个问题展开的:先教师个体的思考引出,后以教师沙龙的方式展现教师群体的思考,再以专家点拨的方式梳理认识问题的思路,最后给出优秀课例与评析。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很实用的书,也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有高度处理教学问题的丛书:比如数学要训练思维,这就是新课程的“数学思考”吗?比如数学味究竟是什么?比如形象思维怎样培养,符号意识又怎样培养?比如教师怎样理解教学中的等待……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还是教学新手都难免遭遇一些直接的教学尴尬或间接的教学,虽然仅靠一本书难以解答所有问题与困惑,但其选取的提出的问题都是与新课标提出的核心概念、基本要求紧密相关,对实践的指导很有效。

本书还具备针对性、指导性、研究性和愉悦性等特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智慧宝典,值得我们一看。

小学数学读后感

在《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里,我了解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如何调动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书中提到,假如学生能体验到数学挺有趣、发现数学真神奇、感受数学有价值、享受数学美极了这样的种种过程,就一定会喜欢上数学,而其中触动我内心的有两件事。

其一,吴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原班老师用一个字概括了对该班学生的印象——懒。而吴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设置了这样的场景:黑板上排列着许多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认识我吗———伟大的0"、"别小看它———小数点"、"你知道阿基米德检验金冠的故事吗?"、"数学家索菲愿意做你的朋友",讲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教室的四周挂满了红红绿绿的纸条:"数字迷宫"、"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你能把字母变成数字吗?",这一切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视线,也像磁石般吸住了学生的心。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学生跃入了数学的乐园,开始了艰辛而有趣的探索,竟连曾经对数学毫无兴趣,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在毕业考试时都能以95分的优秀成绩升入中学。

另外,我了解到:

一、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先听懂数学、学会数学,只有听懂数学,学会数学,才可能喜欢学数学。其中很重要的三点是:

1、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不能任何一个孩子扮演"失败的角色"。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孩子更应付出加倍的爱,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使他们感受成功。

2、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制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找回面子。每个人都在集体中极力寻找自己的坐标,盼望有朝一日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舞台上露露面,施展一番。教师应深知学困生的这种心理要求,降低标准,提供机会。

3、教师要坐下来和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一起寻找分析"听不懂、学不会"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补上知识漏洞。让他们在听懂了、学会了的感受中萌发对数学知识的喜爱。

二、除了让学生听懂数学、学会数学以外,老师应当把数学变得容易些。有些孩子不喜欢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数学太难了,加之课堂上教师过高的要求,使孩子望而生畏。有的孩子对数学学习的投入比对其他学科都大,但成绩最差的仍是数学,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兴趣。我们应当认识到:

1、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适应孩子的学习,而不应该强求孩子去适应数学。

2、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不应整齐划一、千篇一律,不能脱离学生认知实际的过分"拔高"。课堂上要少一些抽象、枯燥的说理,多一些自由、生动的讨论。

虽然《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我还没看完,但是单单阅读"让学生喜欢数学"这一小章节,我便深深被吴正宪老师的魅力所吸引,也学习到了一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的方法。我想,我明白我班那个女孩存在的问题是由什么导致的了,我也知道应该怎样尝试着去解决她的问题,期待着她爱上数学的那一天。

小学数学读后感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着有时间要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数学教师》。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数学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无奇,当我还是学生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是到校图书室借阅书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些,我都通过《小学数学教师》获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据了解,《小学数学教师》滋润了无数数学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数学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同时我想《小学数学教师》也一定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未来!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数学教师》。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数学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无奇,当我还是学生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是到校图书室借阅书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些,我都通过《小学数学教师》获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

据了解,《小学数学教师》滋润了无数数学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数学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同时我想《小学数学教师》也一定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未来!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读后感

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吴亚萍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这本书,感受颇深。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而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则依赖科学的教学理论,这种教学理论必须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础。

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了“怎样教”而忽视了对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即关注学生“怎样学”。在各类期刊杂志中,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名师教案”,而很少见到“学生学例”。如果脱离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研究和理论分析,那么教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最多只能算是简单的经验总结,并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的教学思想。

从书中我知道了,在教学中不仅要了解数学知识内容的体系,更要了解每一个学习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了解了学生具体某一阶段的认知特点之后,才能针对这些认知特点来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抓住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也使教学方法易于被学生接受,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只有在了解了学生具体某一阶段的认知特点之后,才能把握好拓展知识难度、挖掘知识深度的这个度。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之前,先要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这也是备课的重要部分,它也是传统说法中“备学生”的新内容。兵法中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策略,它也适用于我们的数学教学。只有在了解了学生之后,我们才能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教学。

其次,我认识到作者提倡把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置于问题情境中,把解决问题贯穿于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和进行解题的一般策略,并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向非数学能力迁移。她的这些观点是把数学学习的目的向更深层次挖掘,揭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学会知识内容本身就可以了,也不是学会解决现在的数学问题就可以了,而是要学会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我也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类似的观点——“如果将数学教学仅仅看成是一般数学知识的传授(特别是那种照本宣科式的传授),那么即使包罗了再多的定理和公式,可能仍免不了沦为一堆僵死的教条,难以发挥作用;而掌握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就可以由不多的几个公式演绎出千变万化的生动结论,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威力。学生所受的数学训练,所领会的数学思想和精神,将在学生的未来无时无刻地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他们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如果仅仅将数学作为知识来学习,而忽略了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以及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就失去了开设数学课程的意义。”

所以,在阅读了此书之后我更为迫切地感受到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掌握一般数学思考方法的必要性。这也是我在之前的教学中较为忽视的方面,今后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记住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备课、教学和教学评价)我都要有意识地从教学内容中发现、提炼数学思想和问题解决的一般策略,并且有意识地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学习目的的重要性。

读《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这本书的收获太大了,把这些认识一点一点地实现内化,在我的教学中全部体现出来还需好很多的探索和实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我仍很高兴,因为通过此次阅读我能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一个较为完整地认识,这将对我将来的教学带来很多帮助。由此,我也真实地感受到要教好一本书先要认识这本书、了解这本书。这也是我读此书的另一个收获。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