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八年级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优质24篇)

时间:2023-12-04 09:07:35 作者:念青松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对教学活动进行安排和组织的一种书面材料。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教学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1、了解山东的地形特点,能够在图上找出山东主要的地形区。

2、了解山东矿产的分布,知道自己家乡主要的矿产资源。

3、知道山东的气候类型,了解山东主要的气息灾害。

4、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说说环境污染和治理。

1、教学重点:山东的地形区和主要矿产自已。

2、教学难点:山东发展工业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措施。

多媒体课件。

结合体会发言,教师补充加深。

新课导入:展示泰山图片。今天我们了解山东的主要地形和矿产,探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措施。

展示山地地形图。

学生活动:

(1)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区的颜色判断山东地势特征。

(2)分组讨论,确定山东主要的地形区。

讲述:山东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其中丘陵是著名的山东丘陵,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内陆地区中部是泰山为主的鲁中南山地丘陵,四周是鲁西北平原等四大平原。

板书:

一、地形与矿产。

1、地形特征: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和丘陵为主。

展示山地矿产和工业分布图。

分析讲解:指点图上各种矿产,山东矿产资源丰富,黄金,石油等丰富,其中黄金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在烟台的招远,石油站第二位,是胜利油田。还有很多其他矿产,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燃料。主要的工业城市有青岛,烟台,济南和淄博等。

学生活动:

(1)阅读97页图表,了解山东主要的矿产种类。

(2)讨论山东矿产分布和工业发展的关系。

总结板书:

2、矿产:黄金(第一位),石油(第二位)。

展示山地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回忆山东的纬度位置,分析山东气候的特点。

(2)找出山东主要的气象灾害,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他们的危害。

讲述:山东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灾害是旱涝和干热风等,对于农业有较大的影响。

板书:

二、气候与气象灾害。

1、气候类型:暖温带季风气候。

2、气象灾害:旱涝,干热风,寒潮,冰雹。

学生活动:阅读99页材料,谈谈自己对于气象灾害的认识。

分组讨论:阅读99页图表,说说自己家乡的环境污染情况,讨论治理措施。

总结: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山东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三废”的不合理排放,城市噪声等,还有水土流失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因此我们要治疗环境污染,改善耕种习惯。

板书设计。

一、地形与矿产。

1、地形特征: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和丘陵为主。

2、矿产:黄金(第一位),石油(第二位)。

二、气候与气象灾害。

1、气候类型:暖温带季风气候。

2、气象灾害:旱涝,干热风,寒潮,冰雹。

三、环境问题及防治。

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展示多媒体展示北方的雪景搭配诗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增强学生对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图表选择上主要是景观图,比较典型的北方雪景的图片)。

过渡:通过图片的欣赏以及文字的阅读理解,我们对北方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冰雪世界,了解那里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吧。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0页的图文资料,完成下列任务并在课本上勾画:

1、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沿着地理分区界,描出北方地区的范围,画出大兴安岭、乌鞘岭、秦岭、淮河等地理事物。

2、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找出北方的行政区及行政中心,写在旁边。

3、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找出北方的主要的地形类型,画在课本上。

4、结合地理图册15页中国温度带图,找出北方地区所处的温度带,主要的气候,画在课本上。

5、结合图6.4北方地区主要地形区的景观,找出。

北方的土壤,画在课本上。

同学们找出来以后,让同学们上讲台指图讲解所找的知识。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画重点内容,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评价同学们的讲解。

讲解气候的时候加入课本10页的活动,读图6.5小组完成以下内容:

1、观察气温曲线,找出三个城市气温高的月份和气温低的月份;观察降水量柱状图,找出三个城市降水量多的月份和降水量少的月份,概况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两地气温最高时、气温最低时、降水量最多时、降水量最少时的差异,讨论导致两地差异的主要原因。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两地气温最高时、气温最低时、降水量最多时、降水量最少时的差异,讨论导致两地差异的主要原因。

小组完成后,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记录重点内容。

板书:一、北方的概况。

1、范围及行政区。

2、地形。

3、气候。

4、土壤。

有哪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同学们找出来了后,让同学们上讲台指图讲解所找的知识。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画重点内容,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评价同学们的讲解。

过渡:春旱是影响北方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春旱呢?请同学们完成课本12页的活动题。

板书: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

1、主要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2、问题:春旱。

3、措施:南水北调、节水农业研讨记录。

八年级地理教案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1.区域差异很大。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教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教师在适当位置上及时板书)。

2.区域发展不同。

过渡: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投影:《东北平原》(图9.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东北平原粮食生产情况。

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广大,是我国的平原。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称,人口密度较低。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平原的一大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简练地为学生板书)。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不相同)。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

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教师及时板书)。

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收看有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专题录像,搞清这些工程的概况,明确区域合作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北”防护林的分布。

“三北”防护林全长7000多千米,宽400~1700千米,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2%。

播放录像: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看录像,边收听有关“三北防护林”的情况介绍: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总面积406.9×10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它的作用在于使森林覆盖率平均从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区实现农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林网、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地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教师小结: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使各区域得到共同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区域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范。

板书:在世界中发展。

投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图9.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

播放录像:将中国入世的历程以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首先,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入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引导学生读图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时代赋予我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

某型飞机生产网络——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例证。

[课堂小结]。

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

知识要点与检测。

答案:差异不同(或不平衡)合作世贸竞争和平生态环境进步。

[反馈练习]。

填空。

(1)国土,区域大,发展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一个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对不利的地理条件进行合理的改造,、地发展经济。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区域之间的和,做到互补。

(2)中国是中的大国。人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在今后长时间内,仍是第一位的。

(3)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经济走向化的世界。另一方面人类又面临着、、等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答案:(1)辽阔差异不平衡扬长避短因地制宜联系合作优势。

(2)发展众多较低发展。

(3)全球人口资源环境。

活动与探究。

1.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就其中的一项或两项工程,通过搜集资料与家长或同学展开讨论:

(1)工程输送资源的源地和目的地各在哪些地区?

(2)工程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2.结合本课内容,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下列话题仅供参考),采用你喜欢的表达形式(或日记、或短文、或散文、或诗歌等)说明自己的看法。

(1)从我家看祖国的发展。

(2)wto与我们的生活。

(3)经济发展与我身边环境的变化。

3.经常关注我国新闻和世界新闻,看看我国是如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如何在世界中求发展以及如何履行我国肩负的三大历史责任的。

八年级地理广西教案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步骤:

(1)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关于“四季和五带”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四季的产生。

2.使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四季的产生。

教学过程:[片段]。

“想一想”

先让学生回忆地球公转轨道图,重述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地球在公转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

[板书]4.季节变化。

2.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可讨论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会如何?)。

[板书]:5.五带的划分。

[小组活动](4-5人)。

要求:

1.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

2.画图填写(1)五带的名称(2)五带划分的几条界限。

3.(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划分的界限。

再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书上的图片。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指导并点评。

板书设计:

4.季节变化。

5.五带的划分。

探究活动。

第一课时。

请学生在一天当中的早、中、晚三个时段观测太阳高度和热量的情况,并在课堂上总结结论。

第二课时。

请学生扮演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第三课时。

小组活动,阅读“五带的形成”通过互助学习,找出五带划分的依据,派代表介绍自己所代表的温度带的情况。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五带的划分》。

2.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活动步骤】。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本节课《辽阔的疆域》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一节,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国士的辽阔和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及其分布。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性非常强,是学生较为全面了解我国自然国情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我国较为全面和基本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为今后的地理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既是第一章的基础,也是本册书的基础。

由于本节知识基础性强,加之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所以对本节知识的认识和接受较为容易。本节课的内容是认识、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国士的辽阔和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及其分布,其知识特点表现为较强的记忆性,理解性的知识相对较少。因此,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在于对一些常识性、基础性地理知识的.识记上。学习的重点在于迅速识记相关地理知识,在课堂学习中尽可能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到随堂识记,牢固记忆。

1、认识了解我们伟大祖的优越位置。

2、认识了解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疆域和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其分布。

1、能通过地球仪,找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并能说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名称及其位置。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认识和识记。

八年级地理教案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知识结构:

我国气候特征突出: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这三者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材从最突出的特征入手,并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季风影响我国气候的突出表现。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同样受惠于季风气候,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难点:学会分析、归纳、概括气候特征的方法。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概括得出的结论性特征。根据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规律而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而它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分析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以雨热同期为特征的季风气候成为我国最显著的气候类型。在分析、归纳、概括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时,不要单纯的记忆结论,而是要学生学会这个过程。同时教材还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同纬度其他地区进行对比,让学生更清楚我国气候的独特性。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气候特征,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2、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注意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6、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7、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8、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章 节 课时周次

第六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 1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2 1-2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3 2-3

复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24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25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26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27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28

复习 29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面向海洋的开发区-珠江三角洲2 10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2 11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2 1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岸地带 2 13

复习 1 14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1 15

期末总复习 6 15~17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及其计算方法与应用。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前面学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黄赤交角的概念,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但还存在空间感和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知识技能:

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过程方法:

运用地球仪,自制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情感态度: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及地球仪,学案。

回顾上节课所学,由黄赤交角说开去,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实验演示)演示地球在不同的公转位置上,用激光笔模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让学生初步感知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再通过地球公转flash的演示,更加准确的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且绘制出太阳直射点运动轨迹图。

1.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移动是了解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基础,利用上图,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直观的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移动。例如国际儿童节、今天、元旦等。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2)太阳高度的大小。

(3)正午太阳高度h通过周日视运动图来解析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是两个易混淆的概念,利用周日视运动搞清楚了日出的方位,日落的方位,正午太阳的位置与高度,学生很容易接受。)。

在认识了解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之后,利用教材中现有的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根据学案中的要点,分析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情况,并且总结归纳正午太阳高度在时空上的分布特点。

据上图,分析并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日期

直射纬线。

h为90°的纬线。

h达一年中最大的地区。

h达一年中最小的地区。

春秋分。

夏至日。

冬至日。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

(2)季节变化规律:

总结学生最终的讨论结果,并及时纠正,最终用坐标图来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特点。

通过对上图的分析,师生得出了如下结论:

(1)纬度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靠近时变大,远离时变小。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用特殊值代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最终得出公式:h=90°-d(d表示直射点和所求点的纬度距离)。并且以上虞(30°n)为例,计算上虞春秋分,冬夏至的正午太阳高度。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太阳高度达一日中最高时,为地方时12点;。

(2)确定房屋的朝向;

(3)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

(4)楼间距问题;

(5)太阳能热水器问题。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皆为日常生活中的案例。用示意图来解析生活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用光照图来解决确定房屋的朝向、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楼间距问题、太阳能热水器等问题是地球运动常考的知识,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及相关图示的运用,让学生更为直观,更加容易的去理解应用这个问题,也解决这一常考的知识点。

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及调整问题,直接考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理解及应用的能力。

本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1.通过有计划地收听收看电视台播放的天气预报节目,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通过“学做天气预报员”的训练,使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会看简易的天气预报图。

2.掌握判读卫星云图的基本方法,了解卫星云图对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并初步了解卫星云图是如何制作形成的。

3.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并且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天气预报谈起,并且按照平时电视节目中播放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着重强调对这些图的判断、解读。由于这些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继续进行后几节的深入学习。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题目是"中国的天气和气候",所以需要在进行本节学习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回忆在初一学过的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的有关内容,这是进行后面学习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

2.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以识图、辨图为主要目标,因此可以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安排学生自己画天气符号,并且以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举天气符号,另一位同学模拟天气预报播报员,反复练习,然后交换。另外,为了训练学生读卫星云图的能力,教师可以另外找一幅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天气预报,分析天气趋势。此外在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同时,让学生注意总结规律,并试探预报短期天气。在简单地看与听的同时,主动的去参与实践。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初一地理课所学的知识,来说说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复习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

(概括总结)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的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例如,今天的上午温和晴朗、无风,中午刮起了北风,气温有所下降。这说明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启发引导)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天气和气候哪个更为关注?(天气)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天气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而天气状况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方面和生产建设一些部门关系十分密切,如人们出行穿衣、乘车、农作物耕作,城市建筑业等方面。

(进一步提问)既然如此,人们如何了解天气的变化?(通过天气预报)。

(总结)所以,每当我们第二天要出门的时候,总会听一听天气预报。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多次播放天气预报,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越来越高了,于是人们就更加关注天气预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天气预报都预报哪些内容,他们是怎样做出这些预报的,最后我们学会判读天气预报图。

(板书)第一节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启发引导)同学们是不是每天都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什么新闻媒体刊登天气预报?

(录像)某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

学生看过录像,讨论、回答问题。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1、了解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记忆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3、通过阅读闯关东来了解东北地区人口迁移的情况。

4、了解长春市、沈阳、哈尔滨等东北的主要中心城市,掌握它们的工业优势,比如长春市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等。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的分布。

导入:播放《家在东北》音乐,这首歌激昂欢快,催人奋进,从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学生倾听、歌唱《家在东北》欣赏东北地区的图片。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对课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1—35面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2、举例说明哈尔滨是一个具有“异国情调”魅力的城市;结合有关知识,解释哈尔滨具有这种独特的异国情调的原因。

八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

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

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雪线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几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气候特征。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c和3.7°c。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c和7.3°c。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纽约大7.3°c。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八年级地理教案

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1、总量:达13.7亿;。

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

2、省区分布:最多:广东省;。

最少:澳门。

3、我国人口突出特点: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2)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三、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1、地理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稠密);。

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稀疏)。(分布特点:沿海河湖、平原、盆地交通和经济发达等地区人口多)。

2、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线(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三、我国的人口政策:

1、我国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的原因: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

2、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坚持落实。

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一、56个民族。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占91.5%,少数民族占8.5%。

2、少数民族人口不一: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人口最多。

3、各民族具有平等的地位。

二、这是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1、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台湾为高山族,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

三、独特的民族风情:

1彝族——火把节,葫芦丝傣族——泼水节、孔雀舞,两面鼓维吾尔族——手鼓舞。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摔跤,马头琴汉族——赛龙舟,端午节朝鲜族——长鼓舞、跳板。

藏族——晒佛节高山族——丰收节回族——开斋节壮族——三月三苗族,侗族——芦笙。

2侗族的特色建筑——风雨桥。

八年级地理教案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4、优越的海陆位置。

四、陆上疆界、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三、海洋和岛屿。

〔活动〕读课本图1-4。

〔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海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讲述〕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南至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与黄海大致以渤海海峡为界;黄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长江口北岸为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台湾海峡的南端为东海与南海的界限;南海是我国面积,海水最深的海区。

〔板书〕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承转〕我国东临辽阔的海洋,但这些海洋并不全部是我国的领海。

〔提问〕我国的领海宽度是多少海里?

〔讲述〕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洋,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域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图册上找到我国的的临海和内海。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我国的海域。

〔提问〕我国大陆海岸线有多长,居世界第几位?

〔讲述〕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5000多个(如果加上岛屿的海岸线,我国海岸线总长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读图〕在教师指导下,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上述岛屿、半岛和海峡。

〔板书〕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读图〕读“世界政区挂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国、英国、蒙古和美国。

〔提问〕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与英国、蒙古有何不同;与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蒙古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家;美国虽然与我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西临海洋,这与我国东临大洋,西靠大陆又有所不同。

〔活动并讨论〕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我国东边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得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以及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围国家的边贸往来,在这里,古代有的“丝绸之路”,现有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

〔板书〕4、优越的海陆位置。

〔承转〕我国不仅海岸线漫长曲折,而且还有0千米的陆上疆界。

〔板书〕四、陆上疆界与邻国。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依次读出我国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挂图〕中国政区挂图(中国的邻国示意图)。

〔归纳〕我国陆上邻国有15个,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布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其中:东亚――蒙古、朝鲜。

东南亚――越南、老挝、缅甸。

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布丹、锡金、尼泊尔。

西亚――阿富汗。

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北亚――俄罗斯。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教学后记】该节知识覆盖面广,知识容量大,要求多组织学生多参与活动。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

萧乾。

滑县老店乡一初中王辉。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目标:

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感知课文结构: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三、作者介绍萧乾:(1910-)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法斯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人生采访》等。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四、整体感知,走进课文。

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试回答下列问题。

六、体悟情感。

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7-10小节)。

七、星级沙龙,合作探究。

八、、自主总结。

九、拓展延伸。

结束语:

同学们,无论你从哪里走来,或你将走向哪里,你都不要忘了你是一个“炎黄子孙”,你是龙是传人,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八年级地理教案

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5.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

教学重点。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中国地形图挂图、板图。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二、地形复杂多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

〔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

〔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窝头,竖着,沿窝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窝头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窝头画一幅俯视图,画出的是什么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沿北纬36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

西

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启发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总结〕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板书〕1、三级阶梯概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对照教科书第24页的地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教师绘制中国轮廓板图〕教师在板图上填绘阶梯分界处的山脉,请一名同学说出山脉的名称,其他学生将山脉名称在书上画出。

组织学生完成第20页的“活动”

〔转折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限,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

第一级阶梯。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

第二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

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的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各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种类和海拔高度。

分组讨论。将全班分为三组,分别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讨论地势特征的影响。

各组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古诗云“大江东去浪涛尽”,又有“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

(转折过渡)前面我们从总统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的总体趋势,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我国地形的特点。

(复习提问)地形有哪些主要类型?(学生回答: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中国分别有哪些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教师总结)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

(板书)二、地形多种多样。

(转折过渡)我国地形种类齐全,哪种地形所占面积?哪种最小呢?请看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教科书23页“中国地形图”。

(教师讲解)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这样算起来我国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这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板书)二、地形复杂多样。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归纳总结)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条件,但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山区面积广大为发展林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同时由于平原面积少,我国的耕地资源相对不足。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出示挂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自制,为排除干扰,仅包含东北-西南、东西走向的山脉,且底图为政区图)让学生找出与阴山走向相同的山脉,并说出名称。

让学生观察山脉的标注有什么规律。

〔教师概括〕注记文字应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于山体上。引导学生找出东西走向的所有山脉,每找出一条,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说出其所在的行政区位置,并将其在投影片上重绘一次,同时让学生在已准备好的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绘出该山脉。

用同样方法学习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概括板书〕(见板书设计表格)。

〔教师概括〕东西走向的三列好像“三道纬向长城”,称“三横”;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好像“三条濒海峻岭”称“三纵”。

〔教师引导〕欣赏歌曲《珠穆朗玛》,让学生思考珠穆朗玛峰的位置。

引导学生看课文中关于喜马拉雅山的介绍,并思考:

(1)喜马拉雅山的走向?

(2)喜马拉雅山峰的位置、名称、海拔?

(3)找同学到板图上画出喜马拉雅山,并标注珠穆朗玛峰。

(教师概括)喜马拉雅山是弧形山脉,其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境,海拔8848.13米,是世界峰。其雄壮、神奇吸引了无数登山健儿。结合“珠峰探险”的课文,激发学生勇于探险,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但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探险活动)。

(板图)中国轮廓图。复习、概括,深入探讨。

教师在绘中国轮廓图的同时让学生描绘一张课本中的中国轮廓图。

绘好后,教师提出一些要求,用接力赛的形式让学生按照要求挑选写有山脉名称的吹塑纸条,粘贴在板图的正确位置上。没到黑板前做练习的同学按要求在自己描绘的图上写上山脉名称。

如:(1)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2)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上的山脉等。

让学生将前面学过的山脉全部粘贴在板图上。

(教师承转)我国山脉很多,除了以上山脉以外,还有一些山脉也很重要。

如:(1)在中俄边境上画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与其走向相同的还有甘肃、青海两省边境上的祁连山。

(2)在西南有一组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

(教师引导)学生用铅笔在自拓的图上,将走向一致的山脉首尾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图。

整个中国就好像被一张网所覆盖,这张网有什么奇妙之处吗?

(教师引导讲述)(1)指出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2)指出昆仑山、祁连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3)指出昆仑山、天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4)指出祁连山、秦岭、太行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5)指出阿尔泰山、天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6)指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每指一个网格,学生都可能会说出一个地形名称,若有问题,教师给以补充。使学生明白每个网格中都有一个地形区。引导学生讨论山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河流》八年级地理教案

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学难点。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

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

2、内流区、外流区。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内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四、京杭运河。

1、起止点、长度。

2、经过的省市、沟通的水系。

3、历史上和现在的作用:

五、湖泊概况。

1、湖泊的分类。

2、湖泊的分布。

青藏高原湖区。

东部平原湖区。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候条件,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启发提问〕说出你所知道的河流、湖泊的名称,并说出河流、湖泊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让学生看中国水系图,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启发提问〕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海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查找塔里木河、弱水河。

〔启发提问〕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

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

2.内流区、外流区。

〔转折过渡〕设问:内流区和外流区是如何划分的呢?〔板书〕。

3.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讲过的哪些气候分界线位置相似?

〔教师总结〕外流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水量大;内流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少,水量小。

让学生看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图。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面积各占我国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教师总结〕出示表2:中国河川流域面积。

同学们想一想,回答问题: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部多外流河?

〔教师总结〕这与我国西高东低地势及所处的海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西北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所以多内流河;东部距海近,气候湿润,降水多,所以多外流河。〔转折过渡〕由于内流河、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地面植被状况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我们称其为水文特征不同。〔教师画板图讲解〕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段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了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立方米/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高程,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外流河的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板书〕。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出示“我国主要河流的年流量变化比较图”。〔启发提问〕。

(1)本图横、纵坐标各代表什么?

(2)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大、水位高?

(3)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小、水位低?

(4)北方的松花江和黄河与南方的长江、西江相比,流量大小与季节分配有何差别?

〔教师总结〕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是:夏季水量大,水位高;冬季水量少,水位低。

〔转折过渡〕为什么我国外流河有这样共同的水文特征呢?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学生讨论分析我国外流河共同水文特征的成因。

〔教师总结〕我国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每当夏季风盛行时,雨季来临,河流水量大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的加强,夏季风逐渐减弱,降水减少,水位逐渐下降。当冬季风盛行时,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北方的一下中小河流甚至断流。

〔板书〕。

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教师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量多,所以,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水量丰富,汛期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量少,因此,辽河、海河、黄河水量不太大,汛期短。黑龙江及其支流由于有冬季积雪融水,蒸发量小,河流水量也较为丰富。

〔转折过渡〕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不仅在汛期长短、水量大小上有差别,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外流河的含沙量不同呢?

〔教师总结〕辽河、海河、黄河多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夏季多暴雨,且河流的上、中游地区植被较少,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淮河以南的河流流经气候湿润区,森林茂密区,因此含沙量小。但是如果这些地区的森林不加以保护,河流的含沙量也会增大。有人说长江要变成第二条黄河,我们绝不允许这一现象在我们这一代发生。

〔找学生讲解〕冬季去南方、东部和留在北京过年在气候上感觉有什么不同,河流有什么不同。

学生总结(教师提示):冬季秦岭-淮河以南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河流无结冰期;越往北越冷,辽河、海河、黄河冬季结冰期短,黑龙江及其支流冬季结冰期长。出示表4: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比较表。让学生填空。

学生总结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填表,教师补充。让学生总结影响外流河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

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内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出示中国水系图)。

〔启发提问〕我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

〔教师总结〕我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那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转折过渡〕设问:内流河水主要来自哪里呢?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大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内流河的水主要来源?

(2)内流河的水量变化有什么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内流河水主要来自高山积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内流河水量年变化大,水位高差悬殊。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多,河流水量较为丰富;夏季过后,气温降低,冰雪融水量减少,山地减少减少,河流的水量也逐渐减少;冬季气温低于零度,无冰雪融水,河水甚至断流。因此,大部分内流河是季节性河流。在地图上,季节性河流用虚线表示。

出示中国水系图,让学生找出两条季节性河流。

〔教师总结〕塔里木河、弱水以及孔雀河、和田河的某些河段都是季节性河流,其中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板书〕。

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出示塔里木河景观图、中国地形图。〔启发提问〕。

(1)塔里木河所在的地形区是什么盆地?

(2)塔里木河水主要来自哪里?

〔教师总结〕塔里木河位于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三条支流汇集而成,全长2179千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

出示内流河、外流河示意图。

〔启发提问〕到此为止,我们学习了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出示表5:内流河、外流河比较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转折过渡〕前面介绍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国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河流。

〔板书〕。

四、京杭运河。

(活动)京杭运河北起什么地方?南到什么地方?

〔教师总结〕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8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板书〕1.起止点、长度。

出示京杭运河图。〔启发提问〕。

(1)京杭运河流经哪些省市?

(2)京杭运河沟通哪些水系?

〔教师总结〕京杭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

〔板书〕2.经过的省市、沟通的水系。

〔启发提问〕是什么时候、什么人修建了京杭运河呢?

〔教师讲解〕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

国,称霸中原,于公元前485年,从邗城(今江苏扬州)东南到末口(今江苏淮安)开凿邗沟,使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得以沟通。到隋朝,隋炀帝征调民工数百万,开挖通济渠,使之南接邗沟。从洛阳附近开凿永济渠,通达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抵北京附近,最后又拓宽加深江南运河。隋代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从杭州到北京,向西拐了一个大弯。元朝定都北京后,裁弯曲直,使它从江淮经山东直接向北,缩短航程800余千米。这就是如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启发提问〕除了青海湖外,大家还知道哪些湖泊?

五、湖泊概况。

〔教师讲解〕天然湖泊遍及中国各地,其名称因语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海”、“错”、“茶卡”等称呼。湖泊也有内流河区与外流河区之分,其分界线与内外流河的分界线大致相同。外流河区,以含盐量较小的淡水湖为主;内流河区以含盐量较大的咸水湖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

〔启发提问〕那么,我国的淡水湖主要分布在哪儿呢?

八年级地理教案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学情分析。

通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八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结构分析。

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第一个标题当中,教材首先利用几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了农业的简单分类,接着通过活动让学生列举出农业为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的农产品,学生在调查和总结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在介绍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时,教材首先利用地图将我国的东西部地区作了对比,包括它们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农业部门。在此基础上,又将对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的对比安排到了活动当中,学生可以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关于地形、气候等知识,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包括耕地类型、熟制和主要的农作物。最后,教材进一步介绍了山区农业随海拔高度而出现的差异。这里实际在告诉学生:地区差异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在第三个标题中,教材首先通过两张图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第104页的活动3,是对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上述影响因素的一个验证。为了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教材还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四个标题是结合我国的现阶段国情而来的。在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有几个基本的途径;第一是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第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例如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努力,我们的农业生产必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内容点析。

1.关于农业的概念。农业的概念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其中,种植业的结构包括粮食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经济作物等。

2.图4.12中三个人对农业的看法,充分强调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是关键;正因为如此,对于国家决策者而言,农业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

3.关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在我国领土上,的农业地域差异首先是东部和西部。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渔、副业的集中地区。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农区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区是以放牧为主。在东部和西部,又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在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水田农业生产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其实,严格地说,在西部也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祁连山以北的甘新地区,是广大的干旱气候区,农业完全依靠灌溉,荒漠及山地放牧业发达,祁连山以南的青藏高原,是以放牧业为主的地区,牲畜、农作物和林木都带有高寒地区的特点。但上面所说的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从教材的图上并不能看出来,教师在这里可以先不讲,讲到青藏高原的时候再补充说明。

4.地形与农业生产。第105页的阅读材料提到了25°以上的坡耕地。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土地不得发展种植业。除了坡度的影响之外,还有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这一点在第101页的活动2有所体现。

5.教材中提到了发展我国农业的两个主要对策,一是建立商品粮基地,二是调整农业结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多种经营。在介绍几个商品粮基地时,需要特别向学生强调一下: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尽管有着很大的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但由于考虑到三江平原地区湿地的保护,以及两湖应起的生态作用,于是我国将这些地区变成了生态功能保护区。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6.关于“我国的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粮食、油料和糖料作物的分布可以在教材的图上找到,但三大棉区只显示了一个,另外两个分别在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的中南部。总之,这部分内容一定安排学生落实到图上。

7.关于第106页活动1。这个活动可以达到两个教学目的:第一,培养学生将数据转化为统计图的能力;第二,加深学生对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农业迅速发展状况的认识。

8.图4.23上表示的生态农业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类型,除了教材介绍的桑基鱼塘之外,还有蔗基鱼塘,因此教师应该补充一下,即本图中还应该有一个制糖厂。塘泥给甘蔗提供养料,甘蔗送到糖厂,甘蔗叶子喂鱼。总之,基塘生产的好处就是整个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危害。

9.关于第107页活动3。活动所给的材料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安排此活动可以达到几个目的:第一,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第二,考查学生对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之所以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从地形条件看,地势较平坦,多数为平原或丘陵地区;从气候上看,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由于临海,进出口比较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同时技术设备比较先进,信息来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这些都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奠定了基础。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主要是从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严峻形势来考虑的。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八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联系埃及作为文明古国,说明该国是如何开展旅游业的。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5、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文明古国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2、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它的奇特现象,为揭开金字塔之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断学习、努力探索。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

3.埃及传统的出口商品(长绒棉)和现代重要经济支柱。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坝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学生读图p72图3-14“埃及地形”,观察埃及领土范围、主要地形以及气候特点。

2、学生在黑板上的地图中指出苏伊士运河的位置。

3、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学生介绍他所了解的埃及的古文化。

4、从p75图3-21能总结埃及的工农业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埃及教学课件、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许多帝王为了在死后能够保存完整的尸体从而获得永生,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甚至从登基的第一天起,便大肆营造自己的地下宫殿,实际上就是他们的陵墓,同时还要放置很多奇珍异宝,我国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实际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在各式各样的陵墓中,有一种建得很特别(课件展示金字塔景观图),它们的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狭窄,直到塔顶,从四面看,外形都很像我们汉字中的“金”字,所以在我国一般称其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字塔之国——埃及。

(讲授研讨新课)。

(展示课件)埃及的地理位置。

(提问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个方位?

(2)苏伊士运河是那两个大洲的分界线?

(3)埃及在亚洲境内的领土叫什么?

(4)埃及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如何?

(简要总结)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个地跨非亚两大洲的国家,北回归线横穿其南部。埃及是北非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交通位置最重要、国际影响的国家。

(课件展示)苏伊士运河。

(提问)。

(1)苏伊士运河位于哪里?它沟通了哪两个海?

(2)为什么在这里开凿运河?

(3)在运河未开凿前,从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条航线?

(4)这两条航线相比较,走苏伊士运河可缩短多少航程?

(简要总结)为了提高运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人民对运河进行了加深拓宽的改造,并于1956年将运河所有权收归国有,从而成为目前埃及重要的经济支柱。

(引导学生读课文了解运河开凿的历史和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所进行的斗争史)。

(课件展示)埃及的地形。

(复习提问)从图中我们能够发现,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称是什么?

(承转)(展示课件)尼罗河的风光。

(学生简要了解)。

(课件展示)尼罗河流域图。

(提问)。

(1)尼罗河发源于什么地方?注入什么海洋?流向是哪里?

(2)尼罗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尼罗河进入埃及后,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学生回答)。

(简要总结)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河(注意强调长河与大河概念的区别),起源于非洲东部高原,注入地中海,由于进入埃及后流经沙漠地区,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讲述)尼罗河在广阔的沙漠地带浩浩荡荡穿行1500千米,形成了一条1-25千米的绿色走廊,古代和现代埃及的文明进步与生产发展都与尼罗河有关。

(课件演示)尼罗河的泛滥。

(课件展示)阿斯旺大坝。

(提问)1.人们修建阿斯旺大坝的目的是什么?

2.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对埃及产生了哪些影响?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简要总结,注意阿斯旺大坝修建的利弊应讲清,培养学生看待问题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引导学生讨论)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归纳总结)(利用课件演示)。

(承转)埃及劳动人民凭借智慧和汗水,不仅充分利用了尼罗河,而且在近代还开凿了闻名于世的苏伊士运河。

(利用课件演示)。

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说说埃及的名胜古迹后教师总结,完成练习。

(课件展示)埃及重要的经济支柱。

(讲解)埃及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金字塔等名胜古迹、尼罗河沿岸风光、沙漠奇景。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因而旅游业已成为埃及主要经济收入之一。

(承转)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已学到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号称“世界石油宝库”,埃及作为它的一部分,石油资源也非常丰富。

(课件展示)展示埃及石油产区。

(讲解)石油主要分布在埃及北部,其石油开采量和出口量增长很快,石油收入现已跃居各经济部门首位。

(讲解)埃及具有临近波斯湾有利的地理位置,及众多的人口、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埃及劳务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前往西亚产油国家工作的人越来越多,这既支援了这些国家石油的开发,同时也给埃及带来了大量的侨汇收入。

[总结]埃及是北非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石油、运河、侨汇、旅游等方面的收入都已超过了传统出口商品棉花,而成为埃及的四大经济支柱。埃及根据本国国情,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埃及。

一、地跨两洲的国家。

1、位置。

2、苏伊士。

3、领土、人口、宗教。

4、首都。

二、沙漠广布。

1.沙漠之国。

2.尼罗河概况,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长度。

3.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三、文明古国。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过去:长绒棉。

(2)现今:石油、运河、侨汇、旅游业。

教案点评:

教案设计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方法,较好贯彻了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注重景观图片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每一个读图环节中,都设计了大量而严谨的问题,由浅入深,形成链锁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力的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地理农业教案

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温度带、干湿地区、河流特征、植被类型、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及人们的饮食习惯都有明显的区别。

掌握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业、交通、生活习俗等。

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业、交通、生活习俗等。教学过程:

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温度带、干湿地区、河流特征、植被类型、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及人们的饮食习惯都有明显的区别。

(2)从图5.6、5.7中或利用已学的知识,找出“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的依据(此依据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补充)。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注意引导分析:“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

线”的依据。

(总结:秦岭淮河以北一月平均气温小于0。c,秦岭淮河以南一月平均气温大于0。c;秦岭淮河以北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南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是温暖带和中温带,秦岭淮河以南是亚热带和热带;秦岭淮河以北冬季河流结冰,秦岭淮河以南冬季河流不结冰。)。

p7页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比较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和以南的差异,并完成p9页的填充表格。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注意引导分析“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的差异。

(总结:“秦岭——淮河”是黄河与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具体的差异见p9的“活动”题)。

全班分成两组,a组代表北方地区,b组代表南方地区。

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并开展课堂讨论:

(1)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产、交通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比较南方和北方的差异。

(2)为南方与北方地区经济如何发展及其相互合作出谋划策。总结:北方能源矿产丰富,可以引进南方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发展经济;南方引进北方的能源矿产,原材料、发展高精尖工业,也可以到北方投资办厂,优势互补。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

3、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对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为明显的差异。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种植业的区域差异。

1、北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

2、红壤的形成和改良。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全国可以分为四大地理单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之一——北方地区。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

3、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对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熟读图5.11了解中国四大地理分布图。

(1)读图6.1及《地图册》北方地区政区图,完成p12活动题。

(2)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3)了解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粮食作物、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工业城市。

(1)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根据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差异,把我国划分为四个地理单元,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我国的年降水量线相一致?

(400毫米降水量线相一致)。

(3)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及其位置范围。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称为北方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4)北方地区的特点:

(北方地区气候冬、夏季节差异大,平原面积广,耕地以旱地为主,易于机械化耕作,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工业城市密集,资源消耗量大。)。

1、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依据是:根据各地的、和的差异来划分的。

2、我国划分的四大地理单元分别是:地区、地区和地区。

3、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

是。

4、四大地理单元中,海拔最高的是地区;平原分布最广的是地区;跨经度最广的是地区;纬度最低、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是地区。

5、完成地理地图册和地理填充图。

八年级地理教案

几千年来,黄河一直是孕育中华灿烂文化的母亲河,我们的祖先对其源头进行长期的探索,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后,人们猜测、考察,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到底从何而来,终于有了科学的答案,对母亲河的源流概况也了如指掌。

出示板书课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八年级地理湖南教案

【半球位置】。

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

1、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近50度),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小部分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没有寒带。

2、我国南北跨纬度近50度,由于高纬地区气温低,低纬地区气温高,所以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从而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并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

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位于世界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国土辽阔。

【辽阔的陆地领土】。

1、我国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2、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国家有14个。

3、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4、我国领土东西距离约5000多千米;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

【领土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on)。

最南瑞——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o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oe)。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oe)。

【广袤的海洋国土】。

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

【主要岛屿】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以上,沿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等岛屿。【我国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口诀)。

东有朝鲜北蒙俄、西北吉塔哈萨克;西面巴基斯坦阿富汗、南有缅甸越南和老挝;。

西南不丹泥泊尔、印度西藏一山隔;隔海相望共六个、印马文菲日韩国;。

【中国之最】我国的盐场:长芦盐场;我中的渔场:舟山渔场;。

三、34个省级行政区。

【三级行政区划】。

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

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4个省级行政区简称三字经】(口诀)。

京津沪、内蒙古;黑吉辽、冀豫鲁;青宁新、浙皖苏;。

湘鄂赣、晋陕甘;闽粤桂、琼台黔;港澳渝、川藏滇;。

【5个自治区】(口诀):新疆西藏和广西、内蒙宁夏自治区;。

【4个直辖市】(口诀):重上北天;。

八年级地理教案

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出书中有什么。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掌握应试技巧。

第一步,认真阅读,正确理解。通过阅读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内容,字斟句酌,正确理解。

第二步,注意关键词语,确定时间地点。根据史料总体和关键词语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时间、地点。确定时间和地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第三步,归纳概括,精练准确。解答史料题,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学科语言归纳和概括出一个基本观点出来。

亲爱的同学们,眼前尽览着琳琅满目的历史盛果,或厚重,或警醒,或震撼,或精彩,也许会使你们应接不暇。因此,希望你们在尊重和欣赏历史为我们创造的文明之时,能够带着深远的历史眼光,怀着一颗宽广的胸怀,在饱览人类厚重历史与文化的精髓中,在品味和感悟历史中,培养你们深厚的修养品行吧。

把握地理规律。

到了高年级,自然地理的一些知识就会变得抽象起来。很多人地理学不走,就是这一关过不去。习惯了低年级背地名的学习方法之后,到了学习地理规律的时候会非常不适应。这个层次,强调的不是背诵,而是理解。我们要把地理当成物理来学习,从最根本的大气压力的知识开始,逐步来理解“气压梯度力”这个概念。我们要相信地理是有规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的变迁以及其它各种自然现象,都是在物理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把握好了这些规律,杂乱无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在这个层次,《系统学习完全工具》中介绍的系统思维导图就可以发挥威力了。通过画图的方式整理知识体系,把握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可以加深理解、梳理出清晰的思路,而且也就让知识变得很容易记忆。

能否从第一个层次过渡到第二个层次,是高年级同学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一定要改变低年级地理靠“背诵”的习惯,转为“理解”——彻底理解,我们才能真正学好高年级地理。

第三个层次:综合运用。

把自然地理的规律梳理清楚之后,再来结合地图学习和理解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就会变得舒服很多。有了地图、有了地理规律,这个时候看什么地理问题都可以很轻松了。

把握着力点。

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特别需要理解其中的重要词语和观点。如人类早期文明、文明的矛盾与碰撞等;关注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特别要关注文中观点引发的认识和思考。如亚非地区大河流域产生的古代文明可以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认识;关注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点,如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以人为本的观点,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各国改革对教育的重视,战争的后果及残酷性,对一些有影响国家的重视,中俄友好年等;关注教材中的“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等;加强中外史实的联系,认识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我国的甲骨文字与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巴比伦的楔型文字的对比,我国的儒家、道家学说与世界三大宗教对比,中日改革对比,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对比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