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汇总17篇)

时间:2023-12-19 05:16:17 作者:BW笔侠

优秀作文充满了力量和灵感,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创造力。在阅读优秀作文范文时,我们要思考其中的亮点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并积极提倡探究、交流式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下面就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自身观念的改变。

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肯定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教师的表达意识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首要条件。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从教师自己做起,确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用清楚的语言表达数学的解题程序;用语言有条理的叙述解题的思考过程。

二、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务必注意自己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激励性、启发性。尤其是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科学、简练,注意语言的条理性、逻辑性、连贯性。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时,注意条理,结构严谨,将会使学生受益不浅。

三、注重营造一个和谐、愉快、民主、良好的.学习环境。

现代教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这样首先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有些学生由于紧张,每当教师提问或板演时,本来会做的题目都会想不出来,或者结结巴巴说不出来,所以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不敢说的心理障碍是让学生畅所欲言的第一步。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支持,不可吝啬!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表达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尝试教师角色,使学生学会表达。

采用让学生尝试教师的角色,让他们在课堂上做一会儿的教师,来讲解一个题目或某个小知识点。自己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和其他同学一起倾听。在此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提问,让他来解释。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会充分准备,字斟句酌,生怕自己表达不清或者是表达不好。这样的活动虽然在组织上要花费很多精力,准备时间较长,活动周期也较长,但学生反映较好。这说明学生是愿意表现自己的,他们愿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只要我们教师提供给他们机会。

3、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交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老师的话题如果非常符合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自然会集中精力,与老师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以兴趣促进交流,提高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被充分利用起来了,也就达成了培养学生愿表达、会表达,善表达的能力。

当然,在努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教师不能一味的只考虑如何培养,而忽视其它主观因素。一个数学问题的产生是有条件和原因的,学生用语言表达一个新知识的产生过程时,就必须要讲清楚前因后果,本身就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广,数学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创新,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尽快掌握怎样学,是目前数学教师急需要解决的迫切任务,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更深一步帮助学生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联系电话:0859―6311369。

邮政编码:562306。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第一,发散性思维,组合性编写。即把几个互不关联,各自独立的材料,通过一定的手段组合在一起。比如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以“春”字为中心,进行发散性思考,尽情想象与“春”有关的所有内容,并选择其中三个以上的材料结合起来加以描述。

第二,扩展性描述或配以插图。这一方法在诗词教学时作用非常好。比如学习《山居秋暝》时,让学生对诗中的句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展开扩展性描述或用图画的形式配插图。将《天净沙》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扩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通过想象,让学生在大脑中先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然后再去说去画去写,这些做法都可以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第三,推测性续补。即根据某一实物或文章加以发挥,进行增添补充或续写。这种方法也是语文教学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如学了《愚公移山》后,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推测在移山成功若干年后,老愚公和智叟又一次见面的情景和对话。学了《皇帝的新装》后,可让学生续写《游-行之后》。

第四,创造性思考。即通过想象,把图形、图示、短语、字词、段落等用鲜明的观点、形象的文字创造性地加以个性化的描述和表达。如“o”这个图形,可以让学生充分去想象:句号、明月、月饼、项圈或圆满、幸福、地球,甚至未来世界中的生物、人类还没有发明出的物品,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描述。

第五,布置命题作文,调动学生想象力。巴金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字,没有想象就没有佳作。”作文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安排作文时,可以特意安排一些能调动学生想象力的作文题目。如《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等,这类题目学生首先要通过想象,去设计自己的未来;设想自己是某一身份的人或动植物,然后再去写作,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他们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语文学习中需要想象力,语文教学就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应该指导学生丰富生活,开阔视野,接近自然,热爱生命,关注人生,留心生活,注意观察,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强的想象力。

在现代教育中,倡导的是创新性的教育,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兴趣,数学是一门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于兴趣。如何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产生兴趣是我们研究探讨的方向。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该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我认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变“坐中学”为“做中学”。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努力地动起来。现在许多老师上课时,对学生的要求不合理,忽视了小学生的天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和动眼,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产生兴趣,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是我对培养小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和动眼的一些见解: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动口表述自己对一类数学问题的看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学生自我探究的氛围。这样,学生在动口的过程中,既培养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把他的解题思路清晰地展示出来。

动手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与其我们教师滔滔不绝地空洞地讲授,不如让学生们动手去亲自实践。让他们亲自动手,积极参与,才能学得更有效、扎实、深刻。我们知道,数学本身是一种实验科学。在小学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学生的操作实验。如: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除法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积极动手,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脑是人们的思维中枢,任何感知都离不开大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主的动脑思考,对提高他们的思维大有好处。教学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学生就能从不同的角度积极地思考问题,探究出该题的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了。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论文

摘要:中职学校的美术教学只重视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抹杀了学生的灵感和天赋。如此下来,学生的创造力就会逐渐减弱,习惯依葫芦画瓢,直至这种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

美术教学应强调以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展为核心,促使其他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学生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需要,中职教育主要是技能型的专业性教育,注重技能教育,就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对幼教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十分局限,严重的制约了学生以后的幼儿教育能力。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努力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是美术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在这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作为学生,我们要求他们不模仿、抄袭、独立思考、设计创新,独树一帜,这便是他们创造力的基本体现。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想象是美术的主要特征,不管是欣赏课、绘画课还是手工制作课,我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的同时,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欣赏到了艺术的美,而且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

教师应树立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教师的作用不在像过去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那样强化、单一,教师可以成为学生中的一员,甚至可以做学生的听众,形成情感融洽,气氛和谐的学习情境。课上应多设疑点,让学生反复质疑,师生共同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师应努力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能力。教师本身所具备的那种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本身就是对学生身上天性的创新创造的唤醒。

知识经验是创造的原料,思维加工的素材,创造常是知识经验的重新组合。学习多样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开发大脑,而且通过相关学科的学习还可以激发创作的灵感,赋予艺术新的活力。与美术相关的姐妹学科体现在文学、音乐、舞蹈等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有利于创造。因此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对话、交叉、融合,是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在美术课上,老师可以尝试用一些优美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创作的时候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创作。

三、重视学生发散思维与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重点抓学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创新。若使每个学生完成一样的作品,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指导。学生在这种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四、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在美术课上老师干巴巴地说教,学生听的垂头丧气。本来具有情趣、表现自由的美术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让学生更加厌学。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美术教学中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多媒体、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方面,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可以组织一次讨论,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也可以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如在美术《油画棒技法》中,我在网上收集油画棒幼儿教学视频,在上课放映时,学生们看得兴趣盎然,我乘机联系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讲授知识,布置作业,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就高了。

五、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创新能力。多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写生、看画展等等,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可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他们的各种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美术教学的独特性是不可代替的:通过艺术形象的陶冶,使人感情丰富、心灵美好、品格高尚。美术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良好的基础,将对他们一生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者:刘爽单位:丹东市文化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儿童审美心理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陈通顺主编.《中国美术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办,.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论文

摘要:科学素养培养要依靠科学课堂上开展的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的,摆在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构建出一个个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培养要依靠科学课堂上开展的—个个科学探究活动,它也是科学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精神、方法以及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摆在我们每—个科学教师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构建出一个个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第一,在科学课堂上,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营造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课堂环境,一个自由开放的探究氛围。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并让他们有大胆出色的表现。在一节《光的传播》的科学公开课上,教师在上课后首先做的是拉上了所有的窗帘,关闭了教室内所有的灯,将学生带入了一个黑暗的环境之中,接着问学生:今天的教室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在黑暗的环境中,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也就集中到了光的研究上了。

第二,课堂上的`科学探究活动应体现趣味性,富有生活性,还要简单、易操作。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绝不能枯燥无味,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他们对探究活动的热情和投入程度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此项活动的兴趣。如果失去了“兴趣”这一强有力的支撑点,我们在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就会流于形式,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了。为此,我们在设计和进行探究活动时,应紧扣“趣味性”,在活动的内容上选择那些贴近儿童生活的,让他们觉得科学课不仅好玩,而且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时也能用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如自行制作的指南针、手掌日晷还能帮助识别方向和估计时间。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来做科学,但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小学生,在短短的课堂40分钟里,不宜将探究活动搞的太复杂,而要简单、典型并易操作。我在上《热空气与冷空气》这一课时,让学生研究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动。其中有个小实验探究活动,用纸蛇转动来证明空气受热向上流动。每—个学生都饶有兴趣的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不同部位进行实验。当放到火焰上方,看到纸蛇向上转动的那一刻,大家十分兴奋,有人甚至欢呼起来:“纸蛇活了!”学生在自己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兴奋感,这为他们或独立思考,或合作研究去“跳一跳摘果子”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但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的活动和实验让许多学生手忙脚乱,一片狼籍之后毫无所得,用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第三,1984年6月,应邀来华的兰本达教授给北京育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自然课——《蜗牛》。兰本达教授上课后在提示了“放大镜”后便立马放手让学生研究蜗牛去了。—连15分钟,教授没有对整个班级的学生说过一句话,而是不时地穿插到每个小组观察孩子们的活动,常常单跪式地蹲在小组桌旁与孩子们一起观察。在孩子们的观察活动中,不时的挑逗、引发孩子的思维,“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认为?”“能不能再看看,加以肯定。”……在此过程中,兰本达教授成为一个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一个激发他们思维火花的诱导者,一个当学生面临问题、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的支持者。当孩子们的探究进入“蜗牛”吃东西这一步时,兰本达教授及时地给孩子们提供食物的材料。当他觉得孩子们的观察研究快要衰减下来的时候,兰本达教授将材料从孩子们那里拿开了(以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将孩子带人到这一课的研讨阶段。孩子们以教授为中心,围坐成一圈。在讨论中,孩子们提出了许多事实和问题,但没有一个是教授提出的。兰本达教授针对孩子们对蜗牛的黏液较感兴趣,而该研究方向又是中心问题,便将准备好的“粗糙/光滑、潮湿/干燥”等材料和蜗牛一起发给孩子们,让他们进一步研究黏液起什么作用。在上述活动中,教授又成了学生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环节的调控者,学生交流问题、看法的组织者,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入的引导促进者。从兰本达教授的这一课上,我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首先,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把问的机会让给学生,鼓励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探究起点交给学生;其次,在课堂上将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拥有充分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再次,我们要把“动手做”的权利留给学生,并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科学探究就是通过“动手做”的方式来进行的,学生只有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培养起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观察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等等,这些都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在探究活动中重过程而轻结果。苏教版《科学》教材中有一个评价表,就是评价学生该观察的是不是都观察了,该记录的有没有记录,该测量的有没有测量……如果这些学生都做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科学目标达成了。而且,科学课程的编写者也说,在科学课程中,很多结果本身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科学素养的形成不在于探究的结果,而在于探究的过程之中。在课堂上,我们要悉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反馈和指导。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我们要把我们的科学课堂变成活动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只有在课堂上构建出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的课堂才能成为每一个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与发展的优良土壤。

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发挥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两个方面。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源,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创新意识主要是由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批判精神等因素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使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如在教《蓝树叶》一课时,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问一问学生见过的树叶有什么颜色,当学生回答树叶有“红”、“黄”、“绿”几种颜色后,板书课题:蓝树叶。在“蓝”字下加一个着重号“.”,以唤起学生学习课文兴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要有质疑精神。我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用绳子绕车轮一周,折成相等的三折,发现每段比圆轮的直径要长,因而对《周髀算经》中“径一周三”的定论产生了怀疑,终于得出了世界上最早精确到七位数的圆周率。正是这种怀疑和挑战的精神财富,导致了伟大的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如在教学《春晓》一课,在自学的基础上,要求设问质疑,把不理解的字词或疑问提出来,这时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经过归纳,学生提出两个很有价值的问题:(1)“春眠不觉晓”,说明睡得很香,那么究竟是早上睡得香,还是晚上睡得香呢? (2)“花落知多少’’,知,是知道的意思,那么作者到底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老师让大家都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且要从课文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有效提高了质疑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创新个性决定了人们能否自觉增强、提高和有效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众多人格特性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独立性和意志力是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功能,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二、 发挥语文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想象力。

首先,丰富学生表象,积累想象素材。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之后,想象力便会逐步得到发展。

其次,发展学生思维,提供想象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当学生领会了课文的寓意后,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展开想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呢?”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青蛙跳出了井口,看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很大,知道自己是错了,小鸟说的是对的。”有的说:“青蛙看到秋天的景色真美,高高的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我们要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赞扬,并建议他们把刚才想的写成一段话念给大家听,他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为创造性而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创造性思维就是应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根据小学教学实际,主要培养以下四种思维:

1、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针对一件事提出几种不问的处理办法,可以训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它接下去会怎样做呢?每个学生至少要替乌鸦想出两种做法。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想出—了许多办法,大家的思维都得到了训练。

2、发展逆向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逆向思维由于朝着与人们思维习惯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因而它容易获得与众不同的理解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将教材里的因果系颠倒,引导学生由果溯因,进行逆向思维,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培养和训练。例如,在学生理解了《草船借箭》的内容后,让学生想一想:诸葛亮果真在三天之内造出了十万支箭,以后周瑜对他的态度会不会改变呢?这样,引导学生由果溯因,可以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 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实物、板书、幻灯、挂图、放录像、电脑等直观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训练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同时,学生在看中观察力也得到了增强。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教师在一个杯子里装了小半杯水,把盛了水的杯子放在讲桌上,让一个个子不高的学生把手伸进杯子试一试,够不到水,老师让他们把桌上的小石子放进杯里一些,水位升高了,这个同学再把手伸进杯子,水没过了他的手指。通过这一演示,学生们很容易地理解了乌鸦是多么聪明,同时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4、发展直觉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直觉思维直接性,快速性的特点,使它在创新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课题直接猜测课文内容,是训练直觉思维,培养思维敏捷性的有效做法。在教学《达尔文和小松鼠》时,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要求学生马上猜测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凭直觉做出猜测,有的说,这篇课文讲的是达尔文手口小松鼠交朋友的事:有的说,这篇课文讲的是达尔文饲养小松鼠的事;还有的说……教师不马上对学生的猜测内容作出判断,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来了解内容。

创新是新世纪教育的神圣使命,当创新理论与教学实践像蓝天与白云那样和谐,像水乳那样交融之时,就是创新教育成功之日!

一、利用语文材料,启发想象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要以现实为基础,它源于现实。而语文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恰恰是作者对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这些优秀的文章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阔视野、储存知识的重要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启发学生想象力。正如科林伍德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结尾写到:“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小说结尾用“路”来比喻希望的有无、揭示小说的主旨,留下了悬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路”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开辟、行走,认真领悟作者的“弦外之音”,从而很快把握住了小说的主旨。

二、引导学生质疑,展开想象力

马克思说过:“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打破常规,只有想出常人想不出的东西,才可能干出常人干不出的事情。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为他们质疑创设条件,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由于语文课文读解的多元化特征,这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供了基础。这正如文学理论中所讲到的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很多时候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存在着“一千个读者眼睛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在教学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因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

三、强化思维训练,提高想象力

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展示出来。训练是一切学科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问题的训练,才可以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强化,语文学科也同样如此。训练时采取“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化并提高分析能力和解答技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的有效方法。在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改变问法、改变材料或改变因果关系,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的有新意的问题,可以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解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而得以提高。在许多问题当中,进行分类分析,抓住问题的共同特征,掌握解答相同问题的规律,达到解答一题则弄通一片的效果,从而总结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这样通过变化题型,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训练与提高。比如,学习《再别康桥》一诗,诗中“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句,平常人划船都是向没有水草或者没有阻碍的地方划船,而作者却为何“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呢?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各自的理由,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敢于想象,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样,通过恰当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注重课外实践,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源于生活的,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并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中国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形象虽然是想象的产物,但在现实中可以找到它的“原型”,它是猴子与人的结合体,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但“孙悟空”这个个体有时想象的结果,现实中找不到这样的猴子。这说明想象与生活关系密切,想象需要一定的知识为支撑,那么,这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此,我认为,注重实践,提高想象能力。

1、注重社会实践

理学家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告诉我们,要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窄了。世间的一切变化会引发人的情感变化,思维的变化。正如古人所说的,心之所动,物使之然也。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山川河流,去观察草木鱼虫;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去体验生活,感受人世间的苦与乐;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知识。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知识,而且让学生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

2、阅读课外作品

语文教学时,要求学生多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妙词佳句,懂得文章的谋篇布局,而且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因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如中国的《西游记》、《聊斋志异》,外国的《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等文学作品,这不但有助于知识储备才,学会一些想象的方法,而且有助于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想象力的。

总之,没有想象的思维是枯萎的枝柯,没有超越的天空不会广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措并举,不断训练,引导学生养成思维想象习惯,是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论文

想象力在小学生的世界里具有重要的地位。没有了想象力,小学生就失去了童真童趣,就失去了自己的“童话”;小学生没有了自己的“童话”,就失去了创造力。美学大家康德由衷地赞叹:“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想象能力的培养虽说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教育。语文教学又是教育的主阵地,为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创设能充分激发学生想象能力的民主、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合理延伸、大胆想象,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相机诱导,来培植孕育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一、边读边想,体会情景。

阅读想象力是每个人必备的一种思维能力,它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阅读他人文章时能够感悟、理解的程度。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其边读边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尽可能地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绘的那个情景。如《梅花魂》中:“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降冬的,但腊月的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外祖父把我送到码头,赤道吹来的风撩乱老人平时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作者写天气凉飕飕的以及外祖父的'银发被吹乱后显得衰老了许多,表达了外祖父觉得身在异国他乡,总不能像在祖国那么温暖,以及他老人家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而显得衰老,教学时要让学生边读边体验当时的天气状况以及外祖父外貌样子,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凭借插图,训练想象。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构思新颖、生动有趣的插图。这些有趣的插图是编者根据文章内容插进去的,大都紧紧配合课文的重点部分,集中地反映了文章中心。教学时运用好这些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感悟,或生动形象地状景,都能使学生的想象得以诱发。如《可爱的草塘》是这样描写草塘美景的:“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的,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茫茫的跟蓝天相接。”通过指导看插图,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草塘绿色的层次性,把这些“浪花”想象成一群顽皮的孩子,笑着、闹着、追着、跑着,可爱极了,学生品读得有滋有味,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创造适合的想象情景。

想象大多是伴随着阅读这个活动的,而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帮助学生创设出良好的、适合的想象情景,指引学生将阅读的内容与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事物紧密地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在脑海中再现阅读内容中所描绘的情景。比如说在进行《桂花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去大胆地想象秋天风起花落的情景,把静态的文字转化成学生所熟知的动态镜头。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得文章变得鲜活,也使得学生的记忆更深刻。

四、利用教具启发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教具的作用,比如说彩色的图片、幻灯片、多媒体等等。这样的教学手段,能够直接地将抽象的语文知识转换为具体的事物,并呈现在小学生的面前。比如说皑皑白雪、火山爆发、大海、春天里的百花、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够完善小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以及积极性。

五、巧用省略号,引导想象。

语文课文中,有很多运用了省略号,如果在教学中,针对省略号省略的地方,教师恰当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穷人》一课,写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的矛盾心情时,运用了许多省略号,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试着把带省略号的地方补充完整。学生经过思考后,有的说:“自己五个孩子已够丈夫受了,又加上两个,今后生活怎么办?要是他回来了,没有征求他的意见,他会同意吗?我也不想一想后果,为什么把他们抱来呢?如果他不同意,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自作自受,我不怕打,救人要紧,嗯,揍我一顿也好!”这种补充,学生就明白了桑娜的忐忑不安,明白了桑娜的心地善良。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丰富了文章内容,提高了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简笔勾勒,引导想象。

简笔画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它通过运用简洁的绘画语言,勾勒出事物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化。通过采用此手段,可以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感知中迸发灵感,诱发学生新奇、富有创意的想象。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用简练的线条把“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中间凿井法”的开凿隧道的方法勾勒出来,这样展示了直观的图形,明晰了空间位置关系,在学生的大脑中输入了可以识别的图像,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怎么样进行、几个工作地点“同时施工”以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学生从詹天佑创造性的施工设计中,受到了启迪和鼓舞,活跃了思维。

总之,想象力是可以培养的,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语文教学中,想象力对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它有助于学生正确地了解课文提供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加深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人物形象及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作文的构思与写作。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认真探讨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一重要课题,给他们插上“闪光的彩翼”,让学生神思遐驰、“标新立异”,翱翔在知识的太空,飞向美好的未来。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跟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想象力的发育是与思维和记忆的开发,以及孩子的情绪和心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在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想象力的重要性

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没有想象力,我们的生活将毫无乐趣可言。如果一个人的想象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但不能成为诗人、小说家、画家、发明家,也不能成为科学家、建筑师、好的法官,甚至很难做出有创造性的成就,因为创造力的根源就是想象。

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类社会所获得的知识绝大部分是经过数千年来人们不断观察想象验证所获得的,没有想象就没有新的知识,社会也将停止不前。

然现象在牛顿的想象中却变的很不寻常,通过不断的想象与验证,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牛顿就不会有今天的伟大成就。

在每届世界性的学科奥赛中,我国学生一枝独秀,所向披靡、披金戴银、风光无限、载誉而归我们为之欢呼。然而在多次世界性的创新大赛中,比起有些国家的选手,我国选手在独创性、新颖性等方面都要逊色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科学家在每年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不见身影的原因。美国之所以强大就源于他们强悍的发明创造能力,这就是想象的力量。

如果人没有想象力,那么世界就不会有车行驶,不会有衣服保暖,更不会有人登上月球。缺乏想象力,人类只能止步于原始社会,这就足以说明想象力的重要性。

三:阻碍想象力的发展的教育因素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我们小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和念头,这些想法也许看起来很荒唐,甚至不着边际,其实这是创造性的体现,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绝好机会。而父母往往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的怪念头是在胡闹而阻止和训斥孩子:“这么脏,快扔了!”“别胡闹了,这样不行!”就会把孩子的创新意识扼杀在摇篮之中,让孩子不敢再有这些奇怪的念头,更不敢创新了。

其实,我们应该容忍孩子的“不同常规”,因为孩子这样做有他们自己的道理,更应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允许孩子在思维上“不听话”,这是合乎孩子独特的思维规律的;给孩子一点“不听话”的空间,就是保护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欲望。

尽管孩子的想法或做法有些“离谱”,但是,恰恰正是这个时候,才是孩子最有创造潜力和发展前途的时候。如果父母能够适当引导,会激发孩子更具想象力的创造性思维。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累知识,即学习和继承前人创造的文化遗产,至于想象与创造则是成年以后的事情。这种“基础”在先,“创造”在后,将基础与创造割裂开的价值观,必然导致忽视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我国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文化对规范的极端重视,对遵循规范的过度强调与训练,既反映在学校生活中,也反映在家庭生活中,可以说是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孩子从小受到的训练就是,如何依循的规则来找出每个问题背后的统一标准答案,所以他们与别国孩子相比更容易拘泥于规范,更容易受既定规则的束缚。

归根结底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与我国国情深深的制约着学生想象力的发展,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它需要我们几辈人的努力。

四: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一) 学生的发散式思维的培养

发散式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和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设。发散式思维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找变异的思维,在创造思维活动中,不断进行着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但发散式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灵活性能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想,提出新的方法。独特性能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分,对问题提出独特见解,流畅性能使人的思维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为了培养发散式思维,要增强学生发散式思维意识,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独立思考的精神,遇到问题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不拘泥于已有的范例和模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深化和延伸定理和公式的结论、给出条件让学生探究符合条件的数学对象是否存在。给出条件让学生探究相应的结论、给出结论让学生探究结论成立的条件、一题多解、多变、多问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论文

创造力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活动能力,即个体运用已有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思想、新发现和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品质,与个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及社会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可以通过培养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真正贯彻素质教育。本文试从三个方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发展创造力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即指有创见的思维,它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应具有独特性、灵活性、敏锐性、突发性等特点,还应是多种思维的结晶,它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逻辑性思维和非逻辑性思维的统一,也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对于西方国家流行多年的“头脑风暴法”我们暂缓作出判断和评价,而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许多解答的`教学方法,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针对创造性思维的上述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尤其是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运用挂图、投影、录像及cai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对相近、相关及相反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

例如,对应激性与适应性的比较,对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作用的比较,对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对呆小症与侏儒症的症状及成因的比较,对几种育种方法(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对保护色与警戒色、拟态的比较等等。要培养学生进行归纳、综合的抽象思维能力,运用一题多解、集思广益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个人具有的创造力能否得以实现,很大程序上依赖于其是否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优良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力的催化剂和释放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对学习探究活动产生一种内在的爱好,为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能引起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而有助于激发创造性。

例如在进行“性别决定”的教学时,先给学生提供英国北部有个女儿村,该村妇女所生的孩子全为女孩,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会积极探索生男生女的奥秘。在学习了教材中关于性别决定与性染色体有关的知识后,再回顾女儿村的情况,请学生分析原因,学生考虑到了可能含y染色体的精子失去了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含y染色体的精子丧失了机会呢?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可能的原因,最后教师解释:该女儿村的产生是因为该村附近有个废锌矿,男人们饮用了含有大量锌、镉离子的水,影响了含y染色体精子的运动能力。2、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所犯的错误要有宽容精神,鼓励学生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想象和论证。另外,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测验,要尽量避免评价性,应以诊断性为主。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

第斯多惠曾经指出:“就学生学习课业、掌握知识而言,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他思考、代替他学习,他必须自己获得一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要有对科学的怀疑精神,赞扬学生的首创性。例如在进行“植物生长素的运输”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提到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既有横向运输,又有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指的是生长素从植物的形态上端向形态下端运输的方式。此时,可鼓励学生怀疑:教师讲的一定对吗?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错误尝试,最终得到了正确的实验方案。

三、创造性环境的创设。

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思想,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气氛,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尝试;对学生创造性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创造气氛。同时,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尽量采用启发式,注重引导学生举例,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追求和主动探索。

例如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教师在实验课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及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为什么要采用0.3g/ml?用0.1g/ml、0.2g/ml、0.4g/ml或0.5g/ml,将会产生什么结果?能否用其他物质代替蔗糖进行这一实验?如果用0.7g/ml的尿素溶液、0.1g/ml的硝酸钾溶液、0.5g/ml的酒精溶液进行此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在实验课时,给学生准备了相应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并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结果,探讨产生各种现象的原因。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创造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更应该注重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教师在开发自己的创造性的过程中,就会更理解学生的创造性,更能鼓励学生创造,并能从中找到培养学生的适宜的创造性方法。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论文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美术教学的目的之一。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这里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激发兴趣,增强创作欲。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兴趣,让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成了各学科的当务之急。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增强其艺术表现欲和创作欲。同时,作为教师要加强示范,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及放录音、录像、幻灯片、影片等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有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有了这种欲望,创造性思维便极易随之萌发。

二、诱发想象,发挥创造性。

想象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学生一旦张开想象的翅膀,便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在形象思维的天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教师要通过精炼而艺术的语言,生动又直观的教学及创设好的艺术氛围,积极诱发学生大胆想象,包括对美术创作的内容、开象、色彩等的想象。英国诗人雪莱说:“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作品就缺乏学生自己的特色。

三、鼓励求异,保护创新思维。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范画及时优秀作品的欣赏,对于作画大都心中有数。但是,许多学生喜欢“依样葫芦”,尽管有些学生表现得还相当不错,但就作品而言缺乏创造性、缺少个性。教师在肯定的同时,应多鼓励他们标新立异,突破定势思维的影响,突破范画等的约束,敢于独群蹊径,与众不同(当然,适量的临摹练习在美术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有的学生作品显得幼稚、荒诞或丑陋,但这恰恰是他们的创新意识的流露,有的说不定还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师应及时予以保护和激励,切不可挖苦,讽刺学生或将这“一棒子打死”,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加强指导,培养创造能力。

[1][2]。

作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文化的源泉。所谓想象力,就是在已知的事实或已有观念的基础上,在思想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想象可以是学生根据教材的描写、教师的讲述,打破个人已有经验的狭小圈子,把在不同时间、地点获得的知识多方面联系起来。学生此时此地的认识可能是事物的一鳞一爪,彼时彼地的认识可能是事物的一毛一片。但想象能超越时空的限制,把学生在不同时间、地点获得的零碎知识联系起来,经过加工整理,集中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新形象。

人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借助知识形成记忆表象。有了丰富的知识和记忆表象,才能产生丰富的想象。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学好写作知识,而且还应该加强课外阅读指导,适当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活动,开阔学生视野,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创造条件。

二、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

观察是想象的基础。没有对客观事物多方面的观察,学生就不会有丰富的想象。例如,让学生写一篇本校教学楼的说明文,为此,对教学楼外观进行观察时,就要选择好观察点,否则便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楼外貌。在选择观察点时我告诉学生,由于教学楼造型的特点,我们在地面任何一方位都不能观察全面。所以,最好将观察点假设在空中,虽然我们不能真正从空中进行观察,但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力,从“空中”鸟瞰教学楼,这样就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教学楼的外部结构特征。如果不对其进行地面全面观察,就让学生去想象在空中看教学楼是什么样子,学生断然是想不出来。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活用感官。训练眼睛,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观察人物的动作、情态;训练耳朵,善于听取别人的语言、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训练头脑,善于联想、分析和思考,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学生头脑中储存的记忆表象越来越多,想象也会越来越丰富,想象力也会越来越强,也会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诚然,仅仅提高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不够的,只能起促进作用。但没有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写作能力是提高不了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决不能忽视对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和训练。

(作者单位四川省平昌县粉壁小学)。

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空间想象力,是在学生掌握有关空间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般要通过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分析、综合和识图、画图等活动。从想象的基本图形,进而直接想象空间图形,并对它进行分解组合等,以求得问题的解决,所以空间想象力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一)用对比和对照的方法进行教学。

采用对比和对照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和数、式与图形的对应关系,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是有益的,例如,在立体几何数学中把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对比,空间图形性质与平面图形的性质对比,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把物体或模型与所画图形进行对照,进行直观分析,在视图教学中可以通过活动影片与视图对照,分析视图的性质,在解析几何教学中把数、式与图形对照,使学生理解各种曲线的性质等等。

使学生搞清平面几何图形和空间图形的关联和区别,是学好立体几何与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十分重要的问题,实际上,立体几何中的许多定理都是平面几何中的定理在新条件下的变形,讲授这些定理时要把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情况联想,对比使学生意识到立体几何是平面几何的拓广,突破学生思维上的定势,使他们更正确地掌握空间图形的性质,增强空间想象力。

(二)使学生学好有关空间形式的数学基础知识。

培养和提高空间想象力的根本在于学好有关空间形式的数学基础知识。

中学数学中有关空间形式的数学基础知识,不仅包括几何方面的知识,还有数形结合方面的内容,如数轴、坐标法、函数图像、方程与曲线,几何量的度量与计算等内容,都可以通过数量分析方法,对几何图形加深理解,形成图像具有具体化,形象化的特点,所以解决某些问题时恰当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例如,比较与的大小,如果采用常规解法常因考虑不周而讨论不全面,有时还会作多余讨论,如果利用图像来解,就非常直观,清楚,简法,有些代数或三角题,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常常可以化难为易,这就要求学生能由表达空间形状及位置关系的语言或式子想象出这个空间形状和关系,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学好有关的数学基础知识。

(三)加强空间想象力的严格训练。

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一样,加强空间想象力的严格训练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来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空间形体的观念,要注意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实物和模型,如利用教室的墙壁,粉笔盒等,只要条件合适,就布置学生作模型、教具,加强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解剖、分析,还可开展一些教学实习活动,如制作模型、实地测量、设计、作图等,这些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都会收到好的效果。

总之,三种数学基本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运算也是推理空间想象也需要在一定的运算和推理的支持,同时,空间想象也可以帮助运算和推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同时需要培养这几种基本能力,而且也可能培养这几种基本能力,因为许多教学内容常常都同时包含有运算,推理和作图,因此,在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中都要考虑这几种基本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考虑培养能力的重点和相关配合的问题,在训练中有目的,有计划地选配培养各种能力的习题是十分重要的。

音乐教学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育是文化,是想象力,在未来智慧竞争中,创造力才是孩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孩子的想象力恰恰是无法传授与继承的。

教育学家认为:提高想象力的有效方式是让孩子接受更多的外界刺激,通过对外界事物的了解来开拓自己的想象空间进而造就孩子的创造力与性格。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充实表象内容,丰富想象基础。表象是头脑中所保持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人对这些映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就是想象。可见,想象是以丰富的表象为基础的。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头脑中就必须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

多观察事物,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培养想象力的前提。学会观察叶圣陶先生说:“想象不过是把许多次数、许多方面所观察得到的融合为一,团成一件新的事物罢了。假如不以观察为依据,也就无从谈起想象的作用。”大自然是神奇而丰富的世界,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

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逐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名胜古迹,引导学生观察东升的红日、秋日的田野,欣赏悦耳的音乐、迷人的图画等等,使他们增加头脑里的表象储备,为想象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人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强大的,据心理学家估计,一般人只利用了想象力功能的15%左右,其余的处于“睡眠”状态,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尽可能地、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善于点拨诱导,激发学生的联想.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我们教师要把着重点放在学生积极思维的点拨与诱导上,善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善于捕捉偶然事件或稍纵即逝的瞬间,及时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引导发扬。

点拨要富有启发性,要用生动的言语、恰当的表情来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思之有所感、有所得。如:在习作《美丽的春天》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春天的花、草、树木等景物的样子,获得表象后,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

然后让学生通过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述出来,如果学生一下子写时有困难,我就通过图片联想、播放音乐等进行视觉、听觉刺激,来激发他们的想象,有时还可以通过读一些范文,让学生通过范文来模仿,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家长一定要多给孩子讲故事,而且,在讲故事的时候,不要拘泥于故事的本身,更不能照本宣科,而是应该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可以去编故事,扩展故事的情节。

给孩子自由空间。

要给孩子独立自由的空间,孩子在家长的看管下,可能受到了一些局限或者束缚,所以,我们要多给孩子创造独立的空间,让他们和小伙伴进行的玩耍,同龄的小伙伴之间,更有共同语言。

学习音乐开拓思维。

音乐经常会给我们带到一个特殊的情境中,在音乐中,我们可以进行的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所以,可以适当让孩子学习音乐,当它能够弹奏一首曲子的时候,他的脑子里一定会想着其中的意境。

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习惯。想象力的前提是思考,只要在思考中才能想象到一些比较出乎意料的东西。通常情况下富有想象力的人都是比较爱思考的人,也是脑筋比较灵活的人。因此,要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凡事遇到自己不懂得或者好奇的东西,都要认真思考想方设法弄明白。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想象力的发源地,有了好奇心才会去思考、才会去想象。比如告诉孩子孩子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或游乐场,孩子就会开始想象游乐场长什么样、里面有哪些好玩的东西、会不会遇到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等等。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打击孩子好奇的_,反而要积极地引导它,挖掘孩子的好奇心。

通过书本引导孩子想象。大家都知道书本的想象空间永远要比电视或电影来得大,通过书本上的文字孩子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相对应的场景或影像。因此,家长在给孩子读故事或者让孩子看书的时候,要询问孩子关于脑海中形成影像的问题,比如“房前有一条小河”这句话,就要问孩子脑海里有没有想象到那个画面。

p

浅谈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论文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美的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宁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宁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宁,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a‘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本质。

三、放飞思绪.鼓励个性解读。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只是一家之言、一孑l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咬文嚼宁》一文时,学生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文章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宁,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妙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浅谈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论文

人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强大的,据心理学家估计,一般人只利用了想象力功能的15%左右,其余的处于“睡眠”状态,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充实表象内容,丰富想象基础。表象是头脑中所保持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人对这些映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就是想象。可见,想象是以丰富的表象为基础的。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头脑中就必须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

多观察事物,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培养想象力的前提。学会观察叶圣陶先生说:“想象不过是把许多次数、许多方面所观察得到的融合为一,团成一件新的事物罢了。假如不以观察为依据,也就无从谈起想象的作用。”大自然是神奇而丰富的世界,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

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逐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名胜古迹,引导学生观察东升的红日、秋日的田野,欣赏悦耳的音乐、迷人的图画等等,使他们增加头脑里的表象储备,为想象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1、讲故事。这是最简单易行,也是最容易坚持的方法。每一个儿童故事里都有好几个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不同的声音、语速、动作,变换各种角色能让孩子们更加融入情节。当孩子熟悉了许多故事之后,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创造”一个故事。有时候你会发现,孩子自己就能流利地“编造”一个故事。

2、模仿游戏。同孩子一起观察小动物、老爷爷老奶奶、亲人朋友,甚至大树、路灯等静物,引导孩子列出模仿对象的特征。同孩子一起模仿的过程既滑稽又有爱,还可以增加亲子交流,一举多得。

3、拓展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阅历。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和社会。蓝天下、人群里,课堂无处不在。既可以选择博物馆、动物园、公园、科技馆、动漫园等人文场所,也可以选择远足、旅游等家庭活动,甚至熙攘的市场和人来人往的商场也能为孩子提供观察、记录、拓展的渠道。学习无处不在。

4、情景剧。和孩子一起演一出话剧吧!房子可以变成树洞,也可以变成太空船,吸尘器变身怪兽,你和孩子是战胜困难的探险者。足不出户,孩子的想象力就能在有趣的游戏中飞速提高。

多看书。看书是我们人生的主题,只有多看书,看好书,才可能让自己吸收充足的养分,才能让自己的视野得而开阔。

幻想。边看边问边想象,让自己可以就书中的知识想象出一幅幅画面,让我们在书中的世界找到乐趣。

自己设计一个框架。当我们心中有无数的知识,无数的疑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设置一个想象的框架,也就是你想要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放开自己的思维。然后就可以放开自己的思维,运用自己所学的东西进行补充,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

展开想象。为自己的想象插上翅膀,让自己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进行穿梭,从而完善自己的想象力。

收回。想象的样子出来以后,我们就可以回到现实。回忆一下想象力带给自己的激动,那么在以后的道路上就会越越越远。

音乐教学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内容简介:

留着妹妹头的小真,在有着漂亮长头发的两位好朋友面前一点儿也不服输。她津津有味地描述着当自己的头发长得“老长老长老长”时的情景,那些奇特的用途让两个好朋友听得入了神,原本有着长头发的她们也开始羡慕起小真的“长头发”来。

本书特色:

马行空的想象和充满天真稚趣的问答,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张力。鲜艳明快的画面、妙趣横生的情节、智慧幽默的对白,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美好的童趣世界。

如何互动:

可以试试让孩子留长头发哦~!

小黑鱼。

2-7岁适读。

内容简介。

大海的一个角落里住着一群小鱼,大家都是红色的,只有一条是黑色的。有一天,一只凶猛的金枪鱼吃掉了所有的小红鱼,只有小黑鱼逃走了。他孤身一人在海里游荡,遇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生命,又高兴起来。小黑鱼又遇到的一群躲在礁石后的小红鱼,为了生存,不再躲避,他想了个好办法,教他们游成大鱼的样子,而自己来当眼睛!就这样,他们在清凉的早晨游,在明媚的中午游,把大鱼都吓跑了。

本书特色。

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是就是一个表达齐心协力的故事,但细细品味,李奥尼大师还给我们传达了更多的内容,那就是关于——想。

如何互动。

和孩子一起想象,如果别的小鱼都是黑色,只有一条红色的小鱼怎么办呢?

画了一匹蓝马的画家。

内容简介:

奔放吧!想象力!艾瑞·卡尔用主观的色彩,画出动物独特的灵性与活力,激发孩子无穷的想象潜力。看啊!一头鲜黄色的牛在星星点缀的湛蓝夜空下凝视远方,火红天空下一只绿色的狮子,自信地展现原始的生命力!

本书特色:

如何互动:

给孩子买上画板和颜料,一起创造和想象吧~!

浅谈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论文

一、利用游戏规则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游戏规则在游戏活动中不仅起到规定、限制的作用,还可以为幼儿提供想象空间,让幼儿在玩中展开想象。如:大班游戏“运报纸”,游戏规则是把报纸从起点到终点,在这个过程中双手不能碰报纸。幼儿根据规则,大胆想象,最后想出了许多办法,如用双腿夹住报纸,像小兔跳一样将报纸运到终点;把报纸夹在两个幼儿中间、像小螃蟹横着走将报纸运到终点;将报纸放在胸前,快速跑将报纸运到终点……此外,我们不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制定游戏规则的方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在幼儿逐步了解游戏规则的作用及特点后,我们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制定出合适、恰当的游戏规则,并有意义的遵守这些规则。

二、利用游戏内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我们根据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内容,组织安排了一些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游戏。如我们结合语言活动中的读编故事、看图讲述等内容,在班里的“图书城”区域中创办了图书加工厂,幼儿可以发挥想象力编出自己的故事,并利用废旧图书、报纸等做出自己的图书。此类游戏积极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幼儿的想象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利用玩具和幼儿游戏材料,培养幼儿的想象力。玩具和游戏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孩子们往往在玩中产生联想,幼儿手中的玩具和幼儿游戏材料,就像变魔术一样,不时地随着幼儿的想象变换着,因此,在投放玩具和游戏材料时、要考虑到该物品是否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能力等,如在开展工艺品加工厂游戏后,考虑到我班是大班,男孩较多及幼儿的能力差异等,我多投放细铁丝、一次性纸杯、筷子、各种纸盒、易拉罐等一些操作性强,想象空间大的材料,也准备了一些半成品和辅助材料。幼儿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材料,大胆想象,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工艺品。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