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我的读书方法(优质16篇)

时间:2024-01-15 00:42:54 作者:JQ文豪

谈我的读书心得和读书方法

1、尽量借图书馆的新书。这个“新”不是出版日期的“新”,是书的内容对应时代的新,也就是当代的比较著名的学者写的比较有价值的书。这类“新”书,我以为图书馆二楼的新书架和三楼的阅览室比较多,特别是三楼,只允许出借7天,这也逼迫你尽快完成,是好事。

2、经典书在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买。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收藏——以备需要时可以经常阅读,更重要的是可以随时在边角处记下自己的思路、想法——我比较信奉“不懂笔墨不读书”(关键是脑子实在不够用,很多想法是灵光一现,不立刻记录下来,以后再回味都很难)。

3、根据自己的兴趣,重点关注若干出版社(出版集团)。一些有历史传承的出版社是有着自己一贯的偏好的,就哲学社科及经济科学类别来说,商务印书馆、中国社科、上海人民(上海世纪集团)、经济科学、江苏人民、辽宁教育、译林、中央编译、新星、湖南科技等综合性出版单位以及北大、复旦、广西师范、中国人大、上财等高校出版社都是比较不错的。特别对于处于读书初始状态、知识积淀还较低、选择和鉴别的能力还不够强时,信赖一些出版界的“百年老店”是我这样的风险规避者的理性选择。

4、读书要有一个文献学的准备过程。有一两年是要做准备的,这个时候不懂得古今中外学术界里有哪些人是重要的,哪些书是经典的,所以买书、借书都不得要领。我管这叫文献学的准备。有这一两年的积累之后,自己想研究某个领域后,就可以按图索骥去查。也学会鉴别书的好坏优劣,这样读书不会走冤枉路,买书也不会花冤枉钱。从这个意义看,学习经济学或者推而广之,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之前,首先了解这门学科的发展史,实际上也就是了解这门学科的人物传记、文献史,实在是至关重要。数学史、科学史、哲学史、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等应当具有相应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学生据此各取所需,攀爬参天大树也就方便得多了。而兴趣很大程度上也是从读史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

5、不要完全迷信书单。书单的目的是一个文献检索的提要,之所以要有开书单的人,就是因为初入门者需要在不断磨合中提升自己鉴别书的优劣的能力,逐步对他所熟识的几个领域里有影响的人、有影响的书以及有影响的人写的有影响的书中的代表作了然于胸。未必要都读完,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都读完——做学问者一辈子把一个值得研究的人或话题搞深搞透就很不容易了。但至少当他想要检索的时候,自己头脑里会有一个清单,一个简明扼要的清单。一旦进入轨道之后,就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而不应该被庞大的书单吓住。头脑中要有一个目录,查哪个方面要找哪些人,了解他(她)的那些东西。书单是一个工具,但这个工具一定要自己掌握,最后做到自己能够给自己开书单。

谈我的读书心得和读书方法

读书既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习惯,爱好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天性,而习惯多成于后天,很多人天性喜欢书,也有很多人出于各种需要而培养自己喜欢书。来到劲刚后发现很多人经常在公司报纸上交流读书心得,我读书亦多年,不妨也表达一些我自己长期阅读的一些心得与方法与各位同仁交流共勉。

先说读书心得吧。我认为做任何一件事的动机都是出于自己的价值观,做事之前显意识或者潜意识都在衡量着此事可为不可为,读书也一样,有人觉得读书是一种学习有人觉得是一种享受,基于目的不同那么对书的质量也就有了不同的要求。古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可以治愚。人的脑袋和身体一样,肯定偶有不适,那么就要对症下药,脑袋里面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就要用哪些书来医治。东方朔曾经很自豪地形容自己“学习三冬,文史足用”,就是说,我坚持锻炼了三年身体基本上够我日常消耗了,可见,即使是圣人,五体不勤的情况下也要开卷有益,先把脑袋给充实了。很多人对书有过不同的比喻,无论是阶梯也好还是粮食也好,书在推动人类智慧进步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书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工具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群中发挥着它最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单单是对人的精神上的陶冶,也是对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指导。李敖在谈自己的读书心得时说到,书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参考的,这样才能实现书的最大价值。读书不是在完成某项工作指标,而是提高自己的工作指导水平,要不脑袋里面即使藏着一个图书馆恐怕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读完书一定要派上用场才能显示出读书的价值,如果所读的书不能成为引导自己言行的路标那么即使是读再多的书也收效甚微。也许有人问怎么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日常用品呢,如果能在脑袋装个转换变频器就好了。我认为文字和思想的协调是一个很重要的中转站,思想做底子,读书做形式,将读书作为一种积累思想的行为,然后将这种行为在言行中表达出来,通过日积月累的修炼,个人在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方面自然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读一本书,必须先要辨明它是不是一本好书,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是如果不信书那不如不读书。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人生观,但是很可能由于个人的知识深度、见识广度、总结宽度不够而显得自己的人生观比较凌乱而不够系统,要将自己的思想系统建立起来就要博取众长,通过思想磨合以及实践试用取精华去糟粕,然后才能做到集大成,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的可使用的理论基础,最终达到思想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自古大成者必不离书,而大气之人也必出口成章,字字珠玑,这些都是通过长期的读书积累起来的,郭沫若说“读书不在三更鼓,功只怕一曝十寒”。读书贵在坚持,贵在有恒心,这个是很重要的读书态度,但是读书也要得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摄取得更多。下面也就读书方法来说说自己的心得。

第一,读书不挑书。正如要使身体营养均衡就不要挑食,挑食之人必定脸如菜色——即使他从来不吃青菜。古人开卷有益,证明每本书必定有它的营养价值所在的,如果我们拿到一本书连书本目录都没看就贸贸然认为此书没什么价值而扔到一边了,那么很可能就浪费了一本好书。但是去到图书馆看到四周都是书总也不能全部都读完吧,所以首先读书一定要注重速度。读书一个重要的窍门就是一目十行或者双目二十行,书一打开就要迅速找到重要的部分,要抓住关键字。除了很少一部分的作家能做到字字珠玑行行经典外,大部分作家其实都是在总结或者传达一个大家都深谙熟悉的词语,然后为了烘托那个关键词语而进行大段大段的映衬式描述,绕了一大圈又兜路回来,绕得好就是意识流,绕得不好就是流水账码字数骗稿费。其次,选择书需要有判断力需要智慧。一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书的装订好不好,作者是谁,是否认识,作者一向的价值立场是什么等等,这些选择性的判断也很能左右一本书到底能不能给自己带来某种程度的益处,如果花太多时间去钻研那些同自己价值观冲突很大的,作者也是一个超级庸才的人,那么再继续深入阅读大可不必。以前我很喜欢周末去泡图书馆,每次去图书馆首先拿十本书在桌面,然后每本书迅速阅读三十页,三十页后如果还不能看出感觉的话才会将该书枪毙掉放回原处,如果三十页后觉得书还不错就会借阅回去花一两周左右去认真研读。我觉得这样读书才能涉猎得更广,接触的学识范围也更宽。苏轼说自己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其实不然,他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完天下的所有书,但是他眼睛看到的书肯定比一般人都多,只是很多庸书被他淘汰掉了,剩下的好书他都刻苦研读。我比较喜欢东方朔说的“学习三冬,文史足用”,利用三年的时间找出好书认真研读,足够自己用很长时间了。

第二就是关于书的价值判断。我从小有个比较不好的坏习惯,就是一拿到书后第一遍就先认认真真看,一遍过后会产生很多问题,但是在第二遍的时候我不会去从书本找出答案来解答自己的疑问,而是自己想方设法去找自己的答案来怀疑原作的观点,所以一直看书都是抱着“顺应但不顺从”的'态度去看,顺应就是顺应作者的宏观写作架构和写作思路,不顺从就是对于作者微观的观点不会一一苟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知识层面和自己的生活圈子,不是所有的作者都能行万里路去深切体会他自己笔下的每一句话的,他能写出华章,但是很可能每天都是呆在屋子里宅着从不深入群众,即使是属于自己的写作观点也没有实际操作过,而他们的作品又被很多人传读,既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那么对于同一句话也没必要以某种固有的解析去理解了。所以我说读书要注重“顺应但不顺从”,在阅读中思考,找出属于自己的思想,不可尽信书。这样既能认清楚该书的价值所在,也能培养起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

我们耐着性子看完一遍就不错的了,一遍后完全可以把它给自己的孩子折纸飞机玩了。能找出一本好书让自己长期阅读的的确非常少,但是如果发现了某本很值得多次反复阅读的书,那么恭喜你,同时也奉劝你,把那本可爱的书带在身边吧,有空就翻开看几页,你再花太多时间去找那些新出版的书是很徒劳的,那些书在网上看看就可以了,实在觉得很好的话再买,但是如果没有另外一本更好的书出现那么继续带着那本适合自己口味的吧,这样的书不多了。我强调的多读书目的在于让自己不要离开文字,即使它是一张广告纸一张报纸,人要经常接触文字才能同自己的灵魂进行深入的对话的,离开了文字,很容易就像行尸走肉那样过得半死不活了。

浅谈我的读书心得和读书方法

我们这个家庭是一个伴着浓浓书香的快乐之家,我们崇尚快乐读书。与父母漫游在书的世界中,享受读书的快乐。自从学校开展了亲子共读活动后,我和父母的交流更多了,在家里总有说不完的话,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学到了几种读书方法:

一是固定读书时间,在我们写完作业后,可以与父母一起读书,我们把晚上九点至九点半作为亲子共读的固定时间,在这个时段里,我已完成当日的作业、预习完功课,家长做完了家里的杂务,关闭了电视和电脑,全家一起漫步在书的世界中,享受读书的快乐。

二是注意读书的语调。我们在与父母读书时,避免平和的语调,注意富有表情地朗读,放慢阅读节奏。

三是做好导读准备。根据自己的'读书水平,将全书划分精读、选读、略读的不同区域,重点为我们阅读书中的精华内容,由于阅读时间不长,还要注意编排,阅读时可以找一个留有悬念的地方停下来。吊足父母的胃口,增加读书的趣味性。

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就是和智者对话,读书是心灵的旅行。亲子共读正在成为我们一家人良好的习惯。以后我们会不断改进方式方法,进一步激发自己读书和创造的热情,让我们与书为友,在那书香中感受到快乐!

谈我的读书心得和读书方法

“公司提供了这么多好书,让大家‘充电’、‘加油’,使我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幸福的力量”。近日,国网满洲里市供电公司女职工们利用工作之余,相互探讨自己近期阅读书籍心得,掀起了一场读书热潮,营造了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

为进一步提升女职工整体素质,该公司工会精心组织,组织全体女职工开展以“书香国网牵手幸福”为主题的读书征文活动。读书活动开展以来,女职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地选择《牵手幸福》、《阳光女性》、《撒切尔夫人给女人的13堂智慧课》等书籍进行认真品读,积极撰写读书心得体会与感想,并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将学习成果展现出来,使大家共享学习成果,共同提高。

通过读书活动,让女职工在读书中增长知识,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读书中感悟人生。同时,也培养了女职工“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

我的读书方法5年级作文

我从小便酷爱读书,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有字的纸片在我面前,我也会捡起来看。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的一部分。而读书方法每个人都有,而人人又不一样。

我听过很多名人的读书方法,而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鲁迅先生的读书方法。鲁迅先生在拿到一本书后,先想一想书中会发生什么,然后再看。如果内容和他想象的一样,就不看了。所以,一本书,他总是一两天就看完了。我也曾尝试过这种方法,但发现这种方法不适合我。我的读书方法是:

一、先看作者和剧情简介,如果剧情是我所感兴趣的,或者可以吊足我的胃口,我才会看。

二、每看一部分后,我就会放下书想一想,如果我是主人公,遇到这样的事,我会怎么做?

三、看完后,如果书非常精彩的话,我会再读一遍,让有更深的感悟。

四、最后,我会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摘抄一些好词好句,让我在写作的时候用上。

这个方法伴我走过了五年的读书生涯,今后我还会用它读书,读许许多多的好书。要知道,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在谈话。

谈我的读书心得和读书方法

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主要有3条。

第一,要读经典。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教曾纪泽读书,从小就很有规划,主要是以《十三经》和《二十三史》为根本。

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我们为什么读书?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

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要比泛读还要重要。泛读虽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得多,忘得也多。但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

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就是说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事实上就读书而言,有很多人有这种毛病,一下弄好多书,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读了好多书,其实一本都没读完,一本都没读通、读透。而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

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读书更是这样,一本书,你要先能沉浸进去,你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当然,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

不过,读书应该是件轻松愉悦的事,但这不代表像看闲书那样就行。曾国藩主张看书的时候要能作札记,也就是看书的时候得学会动手,边看边写,要“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也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后来,胡适先生就对曾国藩这种读书作札记的方法最为推崇。

第三,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大曾纪泽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对于曾纪泽感兴趣的这些所谓的西学,曾国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书。后来,曾纪泽写成《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这两本书出版,都是曾国藩亲自批阅后为之刻版发行的。

对于老二曾纪鸿,曾国藩就更是这样了,不仅鼓励曾纪鸿培养出数学研究的兴趣,难能可贵的是,曾纪鸿结婚之后,他的老婆郭筠是个喜欢读书的女性,曾国藩觉得在那种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下,儿媳妇能喜欢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儿子的时候,还顺便教儿媳。郭筠不像曾纪鸿一样喜欢数学,她只喜欢文学与历史,这一方面曾国藩绝对是大家。所以在曾国藩的引导下,郭筠通读《十三经注疏》和《资治通鉴》,也成了一个有名的才女。

后来,他还主张从年幼的孩子中选拔一些聪明的、对西学感兴趣的,由政府出资送他们出国去学习。正因为有他的大力提倡,于是近代历史上,有了第一批出国的留学学生,这第一批30多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名叫詹天佑的学生,后来成为了中国铁路工程学的奠基人。

我的读书方法作文

在我的生活里,书是我必不可少的小“同伴”,因为它一直陪伴我长大。

可当我快上小学的时候,我就觉得游戏书已是无聊透顶了。之后,所有小儿书已被我淘汰,我追求的则是那些故事书、童话书。不久后,爸爸就给我买了一套《格林童话》。这套书,让我看得如痴如醉。

可当我上二年级时,我对格林童话也已厌倦,因为书中大多数不是发生在公主、王子之间的事,就是以有无穷能力的人创造出来的故事。之后,我又迷上了作者“杨红樱”的书,这起因是由我们班的班级图书馆。有一天,正当我闲着没事干的时候,突然想起了看书。我立刻向班级图书馆奔取,翻箱倒柜地寻找着我所喜爱的图书。突然,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一本书,啊!我找到了一本童话书,这对于当时酷爱童话的我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讯。我沉醉在欢乐当中却不知道这就是我看杨红樱书迈出的第一步。此后,我的书柜上就多了几本童话,渐渐地,看杨红樱书成了我的饿习惯。

可今天,童话书已再一次成为历史,我又喜欢上了名著,《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莎士比亚喜剧》、《十日谈》……都不在话下,名人写的故事中惊心动魄的情节使我牵肠挂肚。

书陪伴了我,我爱书!

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方法适合读重要的、需要吃透的原典。尽管看过很多“过目不忘”的神话,可我还是相信这个世界上如我一样的普通人占大多数,读书一遍想要记住内容基本是不可能的。只有反复多次的阅读,才能不断地加深印象,完全的吃透书中的信息。尤其是读书过程中还可以对读研究原典的著作,在批评或者接受或者思考别人的观点的同时,加深自己对原书的认识。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我不主张一开始就看别人研究的成果,因为我一直坚信只有自己看过第一遍的书,才会建立起感性的认识。先读研究再读原典,那就会让别人的观点取代自己的思考。

2、注意选择版本和经典著作。世界上的书籍浩如烟海,尤其是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出版的书籍数量就已经非常惊人。对于兴趣广泛的人来说,更加有必要选择真正值得阅读的书籍。所以我的原则是古籍尽量选择最好的版本,参考最好的点校本和集释本。前人研究最先选择公认的经典著作,当代研究选择最好的研究者的作品。至于哪些是公认的经典名著,还有哪些人是如今的大家,我的建议是咨询这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现在学科分化已经很严重,专业人员毕竟术业有专攻,想要了解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的著作,咨询专业工作者应该是最少走弯路的方法。

3、多读经典、精品列作第一点,这个是我两年来读书感受最深的。本人本科期间读书泛泛,从生物到文学,设计到很多门类。现在读研究生了回过头来看,很多根基没有打牢,于是重读经典,恍然才发现,与其做二道贩子,喝别人喝过的汤,不如自己用原料煮东西。我是做文学理论的,这个领域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回到过去”,无论是福柯的回到柏拉图,还是中国的回到孔子,经典成为我们新思想不断阐发新的意义的载体。因此,读书一定要把我经典,原典,读别人的对经典感受一个是受到心理定势的影响,妨碍视界的扩展,另外是想柏拉图的理念一样,还与真理隔着两层,这是很不好的。

4、泛读围绕在经典周围的研究著作。这些是要读的,可是在现在这样的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类的著作太多,因此容不得我们细细品味。但是这些作为一个学术参照,又是不能不读的,因此要泛泛读,泛读的办法有以下步骤:

a、读目录前言后序(有的书读到这个份上就可以了,因此这个活动完全可以在书店进行嘛)。

b、选读作者的研究中心的章节、或者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c、做一个读书索引卡片(可以是网上的,也可以是随便一个本子),写上书的版权信息(读过多少书,写这个很重要),另外一个是总结一些这个是说什么,怎么说的,感受就可以了。

d、当然xxb2007还说要系统的读是很重要的,我觉得最好的就是确定一个争议的主题,或者一个研究的计划,围绕这个这个读和写,最后成一篇东西,写出来的,才是最踏实的。

5、不动笔墨不读书。

原来对书特别爱惜,书上连名字都不写,没有任何笔墨痕迹。现在拿枝铅笔,该划的就划,该写的就写。学术著作还要找个笔记本,有心得记心得,没心得做摘要。

6、重质不重量。

这也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要多读经典、精品,少看快餐式作品。再有一层就是要善始善终,认认真真看一两部书,胜于随手翻它七八本。

7、有计划、有系统。

因为兴趣广泛,古今中外、各门各类的书,拿起来都能看的下去。现在只好忍痛割爱,结合专业做做选择。而且要有个计划,这半年或一年,重点看哪一方面的书,使知识能系统化。

8、要沉下心来读。读书最忌蜻蜓点水,读一本书,就好象娶个老婆一样,一定要用情专一。不用心专一,则不能深入地契合书中精要。如果掘井,不深入则不得甘泉,粗粗读过,虽然也留下了一个看起来不浅的坑,但坑里啥也没有呀。

第三条是要有心。比如做点笔记呀,写点感想呀,别在乎自己的想法是否成熟,因为不管无论粗浅,这是你自己的心得,是自己思想的火花。

文档为doc格式。

我的读书方法作文

第一点:读一本书必须全神贯注,所以必须要安静。在一个没有杂声的书海中,全身融入到一本书中,那对一个爱好读书的人来说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任你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第二点:把一本书多读几遍。一本书反复多读几遍是肯定有好处的。一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人多读几遍书,领悟这本书的真正含义。

有三步真谛: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读书,书还是人们的“长生果”呢。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不止莎士比亚,许多名人都被读书所倾倒,可见,书有多么吸引人。

读书的方法

要圈画的书必须是自家的。借阅的图书请勿圈画,这是基本常识。圈画时最好用红笔,这样一目了然。圈画时可以在优美句子下面画波浪线,可以方括号画出精彩部分的开头结尾,可以在左右两边画竖线等。圈画的内容可以重点读读,也可以经常温故知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借阅的图书,优美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可以抄下来。抄写的过程不仅增强记忆,而且加深理解,还能过后重温,可谓一举数得。但是,摘记有时占用的时间比较多。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那句名言“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其实,爱迪生的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那1%的灵感更重要。”这说明动脑子的重要性。就像我们的身体会懒惰一样,我们的脑子更是常常处于休眠状态。如果我们读书时动动脑子,我们的收获一定更大。读书时动脑子分为三阶段——读前、读中和读后。

先说读前,看到题目,一定要想想就这个题目,如果我写,我会怎样写?然后在脑子里迅速勾画自己的文章。然后阅读文章,阅读中不仅要有意识地记忆自己需要的知识,还要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的,我能学习作者什么写作方法。读完一篇文章后,再与自己构思的.文章比一比,看看作者高明在哪里,我们以后何不模仿学习他。《培根随笔》尤其适合这样读。

苏东坡曾在《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一诗中写过“旧书不厌百会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诗句。这里的“旧书”指的是经典。我们阅读的大浪淘沙后的名著都是经典,阅读一遍收获不会很大,有些经典一遍甚至读不懂。百读不厌、熟读深思收获才会大。

我们读书,我们思考,我们收获,有时刹那间有灵感和感悟,这时,最好随时记下来。要不,灵感就像口袋里的钱,如果不存入银行,迟早它会跑掉一样,我们的灵感也常常跑得无影无踪。如果我们有了灵感,能迅速而且认真地记录下来,那这灵感我们就存入了自己的智慧银行。

我的读书方法5年级作文

读书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每个人的读书方法却不尽相同,陶渊明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朱熹是“口到、眼到、心到”,我有我的读书方法,它让我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也让我收益更多。

小学时,每一个同学都拿着古诗阅读着,背诵着,但他们大都只是简单地重复,机械地背诵,我却不然,每读一首诗,我都会去感受诗人的心境,及诗句间所含的道理。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摒弃一切杂念,专心与诗相伴,与诗人交流。遨游在诗的海洋中,我先从“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与豪迈,又享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陶渊明的悠闲自得,刚走出李清照那“凄凄惨惨戚戚”的心境,又被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情怀感动着……这样的功夫,让我不只是记住了诗句,更体会了诗歌的妙处。每当我与同学谈起古诗时,我都能滔滔不绝,有感而发。我有我独特的读书方法,我的读书方法,让我收益更多。

到了初中,我们又开始与文学名著打交道了,老师布置任务后,大部分都是迅速地浏览,以最快的速度将书看完,做做名著卷子完事。而我却愿意就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挖下去,更透彻地了解名著的内容。读《西游记》,比丘国国王要吃1111个小孩的心,我觉得这个情节很有意思,经过查阅各种资料才知道,吴承恩那个时代的皇帝也有发生过类似的事,这段惨忍的情节原来是在讽刺当时的皇帝。虽然这些并不会出现试卷中,但是它们很有意思,值得我去探索,了解清楚后,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读书不再是应付差事,而是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我有我的读书方式,我的读书方式,让我收益许多。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的读书方式也许更费时间,但它让我拥有了与众不同的.体验,也让我受益匪浅。

读书的方法

中年学者王通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掌握观大略读书法,“要紧的有五条:

(1)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善于概括提炼。

(2)既要钻进书中,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考。

(3)经常注意最先进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的前沿。

(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者。

(5)精通唯物辩证法。”

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结合法”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读书方法。老舍说:“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有关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应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

把作品与作家传记以及文艺评论结合起来读,我们将这种读书方法称之为“结合法”。

散文家、《北京日报》高级记者曹世钦有一本珍贵的小本子,那是他几十年来记录的“读书帐”。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读书时除了作点读书笔记之外,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读一本书,都记录在一个专门的小本子上,前边记读毕的月日,中间记书名、作者及其国籍,后边记书的字数。

作家张一弓曾经专为中学生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自己的读书生活。文中写道:“我的阅读兴趣常常是由一种自得其乐的愿望引起的.。在写这篇短文之前,我阅读乃至朗诵了《新概念英语》的几节课文。但我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英语的计划,不打算去给沸腾了一些时候的“出国热”再加上一点温,更不敢奢望当一当外交官或翻译家。我所以阅读、朗读而不是“学习”《新概念英语》,完全出于读了较多的方块字以后,想在一种拼音文字中换一换语言感觉的兴趣。可以设想,用自以为是的英语发音和语调,随心所欲地表现和欣赏某种好像是英语的音乐性,而不必担心英国人是否听得懂,的确是一件惬意的事。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年轻时曾留学英、法,学过文理科不少专业的功课,他尤为喜欢文学、心理学和哲学三科。他读书是很勤奋、很认真的,总是一边读一边写读书笔记。随着学识的不断增多,他就不光是写读书笔记,而是边读书边写起论文和著作来了。还在学生时代,他就写出了《文艺心理学》、《美学》、《悲剧心理学》等多种专著。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朱先生后来在向青年学生介绍读书方法时,总是提倡边读书边写作。他说:“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要写就要读得认真一点,要把所读的在自己头脑里整理一番,思索一番,就会懂得较透一些,使作者的思想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营养。”

读书的方法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的直觉,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所学文章中的'突破点、爆炸点,并点燃导火索,惊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深深地吸引学生。

何为突破点、爆炸点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疑惑或者好奇之处。问题一旦解决,又能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动力,才能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最近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有时教师还可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老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着眼全局,筛选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置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要鲜明新颖,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会什么,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教师在课堂上起指导和点拨作用,讲授的东西少了,学生占有的时间就更多了,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语言文字练习,在练习中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过程。

在当今世界,学习大环境巨变的情况下,作为学生不能只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因此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一些他们本来应涉猎的好书,扩大阅读量,以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阅读能力,当然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

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第一,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并且要看著者所提出的界说,是否有系统的发挥,所建立的原则是否有事实的根据,所叙述的事实是否有原则作指导。如是就可以判断此书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依据原则,发疑问,提假设,制范畴,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

第二,应用体验的方法以读书,就是首贵放弃主观的成见,不要心粗气浮,欲速助长,要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切己体察,优泳玩索,虚心涵泳,须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以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要感觉得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的书,当作就是在全国甚或世界学术之内去交朋友,去寻老师,与作者或国际友人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把读古书当作尚友千古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故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即从这种读书的体验里去理会,去反省,去取精用宏,含英咀华,去体验古人真意,去绍述古人绝学,去发挥自己的心得。这就是用体验的方法去读书,也可以说是由读书的生活去体验。用这种的读书法,其实也就是一种涵养功夫。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致限于粗疏浅薄偏激浮嚣。

第三,应用全体看部分,从部分看全体的方法以读书,可以说是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之法。譬如,由读某人此书,进而博涉及此人的其他著作,进而博涉及与此人有关之人的著作(如此人的师友及其生平所最服膺的著作)皆可说是应用由部分到全体观的方法。然后再由此人师友等的著作,以参证、以解释此人自己的著作,而得较深一层的了解,即可说是应用由全体观部分的方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趋势,由某一学派的立场去观认某一家的地位,由某一家的著作以代表某一学派的宗旨,由全书的要旨以解释一章一节,由一章一节以发明全书的精义,均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玄思的方法以读书。

读书的方法

不明思议,通读法就是什么什么书都看一遍,通常刚入门的人都会这样,不知道读什么好,就拿起什么就读什么。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妨像秋叶大叔一样,反复读几本相对结构化、体系化的关于某一领域框架和业务的入门经典书,反复读,读透了,某个领域的方法论就有了。

圈定一个感兴趣的领域,列一个大纲你要学习语文这个领域那么有哪些问题是需要了解的。然后找到这个领域最经典的一本书,对照自己列的大纲梳理,然后再阅读其他书籍,相同内容的选择巩固或者跳过,有疑问的也可以引发思考或者补足。

增强提炼能力、形象化表达能力、展示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别人快速了解一本书,还可以增强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提炼精华,名言警句(鸡汤类);梳理框架(成体系的书);选择合适的角度,挑重点。借助这两种发放消化和输出知识,提高读书的有效性。

框读法和图读法一样,都是以输出的方式促进阅读。框读法是先写书评的框架,利用已有的框架,对应着阅读(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写读后感)。

秋叶大叔的框架:

1、列出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

2、作者看到目前的社会存在的状况是什么。

3、作者认为此问题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总结;你认为是否可行)。5、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传道书”是作者貌似很专业,很大咖,或者提出的观点很有名但其实有偏颇的书。读这些书可以反着作者的观点来说。但读之前最好学点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才能看的时候看出冲突,哪些逻辑是错的。

对于真正大咖的书,可以摘抄作者书中的观点,再适当写写自己的感受或感悟,会记忆更深刻,理解更深入。

有些同学总是疑惑自己阅读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你不妨试试目标阅读方法,比如读《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你专看赵云的一些章节片段,再专挑张飞的一些片段来看,这样有目标的`阅读,读一本书,书自然就浮凸起来。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要养成联想的习惯,联想可以将知识联系起来,编制大网,形成知识体系。

读书一个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到读书的趣味。而写文章甚至写书也有其乐趣,只有对书有足够的思考,才能有输出,所以不妨用输出来检验自己读书的成果。

读文学作品,不仅仅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还需要经常将文字换成图像。读一本历史,可以设想自己和历史中的人物把酒言欢,谈笑风生。因为很多时候,你仅仅是读文字并不能对书本产生深刻的印象,反而是一些具体化的图像和场景可以让你经久不忘。

我的读书方法5年级作文

读书是我的乐趣。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我的读书方法:我每天读书半小时以上,填好《我在书中等你》,摘抄好词佳句,在书上做好批注。每段或一句话,我会写出它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感想,还会解释一个词。

有时候,我还会和爸爸妈妈共同读一本书,一起讨论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我还会写这个故事的简介,并给爸爸妈妈复述故事。有时候写写这个故事或这本书的读后感。比如我读了《雷锋的故事》,写了一篇读后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