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案(专业18篇)

时间:2023-11-28 05:57:56 作者:紫薇儿

教学工作计划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准备。如果你对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有困惑,不妨参考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帮到你。

加权平均数教案

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符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2、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3、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惟一性.

4、分清一个数的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

重点了解立方根的概念,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难点明确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能熟练地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知识回顾――算术平均数的概念。

(2)有一人连续3天的消费分别是1元、2元、6元,

求这人平均每天的消费;。

(3)有3位同学的身高分别为165cm、170cm、175cm。

求这3位同学平均身高;。

(4)一个班级在一次体检中测得有四十同学身高为。

170cm,十位同学身高为165cm,求这班同学的。

平均身高。

八年级一班有40位同学的身高如表(单位:cm):

155155155155160。

160160160160160。

160160160160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70。

170170170170170。

求这40位同学的平均身高。

理解新知。

问题:某校八年级三个班级的平均身高如下表:。

班级人数/个平均身高/cm。

一40168。

二44165。

三36170。

求这三个班级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八年级一班同学的身高如表(单位:cm):但是这张表格坏了,只知道身高为155、160、165、170的同学的比为2:5:10:3;这种情况下,你还能求出这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155155155155160。

160160160160160。

160160160160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70。

170170170170170。

运用新知体验“权”的作用。

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应试者听说读写。

甲85837875。

乙73808582。

想一想。

1.比较例(1)、(2)两个问题的结果,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

案例。

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3400元。

招工启事。

因我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若干名员工。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3400元。有意者于6月19日到我处面试。

总经理总工程师技工普工杂工。

6000元5500元4000元1000元500元。

该公司的实际情况如下表:。

职务总经理总工程师技工普工杂工。

月工资/元6000550040001000500。

员工人数112142。

平均工资。

你认为该公司的广告行为属于一种什么行为?

加权平均数教案

1.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那么_______________,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如果数据2,3,x,4的平均数是3,那么x等于____________。

3.数据5,3,2,1,4,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_。

4.已知1,2,3,,,的平均数是8,那么,,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_。

5.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3,除学生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则学生甲的得分是__________。

6.某校几名学生参加今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其中8名男同学的'平均成绩为85分,4名女同学的平均成绩为76分,则该校12名同学的平均成绩为___________。

7.已知一跳高运动员在1次大型运动会上成绩的平均数为2.35米,若选派参加亚运会,可以预料,他的成绩大约为______米。

8.经随机调查某校初三30名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时间为3小时,由可估计该校家庭作业约为___________小时。

9.数据a,a,b,c,a,c,d的平均数是。

a.b.

c.d.

10.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2,除学生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那么学生甲的得分是()。

a.84b.86c.88d.90。

11.已知数据的平均数是,那么的平均数是()。

a.b.2c.2+1d.

12.若m个数的平均数为x,n个数的平均数为y,则这(m+n)个数的平均数是()。

a.b.c.d.

13.已知一组数据23.02,22.99,22.98,23.01,a的平均数为23.01。求a的值。

14.已知数据,,的平均数是10,求数据的平均数。

15.一组数1,2,3,x,y,z的平均数是4。

(1)求x,y,z三数的平均数。

(2)求4x+5,4y+6,4z+7的平均数。

16.从甲、乙、丙三个厂家生产的同一产品中,各抽出8件产品,对其使用寿命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如下:(单位:年)。

甲:3,4,5,6,8,8,8,10。

乙:4,6,6,6,8,9,12,13。

丙:3,3,4,7,9,10,11,12。

试计算三个厂这三批灯泡的平均寿命并比较哪个厂生产的产品寿命最长。

参考答案。

1.

2.3。

3.3。

4.14。

5.95。

6.82。

7.2.35。

8.3。

9.b。

10.d。

11.c。

12.d。

13.23.05。

14.12。

15.(1)6(2)30。

16.乙。

17.10℃。

平均数教案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议论、交流、总结出结论: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各项的权都相等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而加权平均数不一定是算术平均数。

由于权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故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8.2。a组(优等生)1、2、3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1、2。

平均数教案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加权平均数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平均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理解、讨论、合作交流,体会如何探究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教学设想。

2、难点: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一次数学测验,三人的数学成绩如下:

60、80、100分。

则这三人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通过问题二引导归纳:加权平均数解答课本例题一、例题二体会权的表现形式和权对数据的影响。

平均数教案

本人在练习课教学中呈现的练习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习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习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平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求平均数教案

学习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学习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求平均数教案

生:先把所有的身高加在一起,再除以有40人。

师:是个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想知道全校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有什么办法?

3、选取样本。师:但是现在在课堂里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1)学生参考选取第一排或第五排。

(2)选取第一组的学生比较有代表性。

4、估计。

师:你们先估计一下,第一组5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不会比最大的大,比最小的小)。

5、学生计算。

师:是××同学的身高吗?我们可以推测全班的同学身高,全校四年级同学的身高,甚至是更大范围的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

7、小结方法。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求平均数?

生:先求总数(板书),除以人数,等于平均身高。

求平均数教案

1、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的方法.

2、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难点是准确操作计算器.

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表示,和教科书中用s表示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而计算器上的s和我们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意义不一样.在计算器上s和是并排在一起的,按同一键,都是统计计算用的.因s在前,在后,这样要想显示出标准差,就需要发挥该键的'统计功能中第二功能,于是就得先按键,再按键.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养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用高科技产品求方差值的简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具有数学美的底蕴.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

2.教学难点:正确输入数据.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计算器上的键s主认为是书上的标准差s,教科书中的符号s与cz1206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相同.

4.解决办法:首先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再将一些数据输入,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一)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求数的方根、求角的。

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准确性等方面有什么不。

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准确性高,查表慢,且准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

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

能,教科书以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除了平均数、标准差外,还有数据个数n,各数据的和,各数据的平方和.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另一个量s.计算器上的键s,并不表示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

(三)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键2ndf、stat,便使计算器进入计计算状态.第二步输入数据,其过程一定要用表格显示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data.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输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所有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所有数据的个数(样本容量)为8,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7(前面是输入的数据,后面是输人数据的个数).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直接得出计算结果.

在教师讲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14.3节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

与教科书的表格一致,如发现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del将它清除,然后继续往下输。

入.

教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s与cz1206型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

算器上的符号相同,在cz1206型计算器键盘上,用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由于这个计算器上未单设方差计算键,我们可以选按键,然后将它平方,即按键=,就得到方差值.

让学生把表5、表6与前面的笔算结果相比较,结论是一致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计算器与笔算两种算法,总结出计算器有哪些优越性;(省时,省力,计算简便.)。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参与教学过程,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

行统计运算的步骤和要领,而且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更有利于科学计算器。

在中学的普及使用.

课堂练习:教材p177中1、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在运算中,要注意操作方。

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仔细,避免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前提下,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方差的比较.

方法小结:用cz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布置作业。

教材p179中a组。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标准差。

1.60,40,30,45,70,58。

2.9,8,7,6,9,7,8。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

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

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

引入新课。

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

新课。

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的作用.

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

填空题:

2.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

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

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

选择题:

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

a.标准差b.方差。

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a.0b.1c.约1.414d.2。

a.6.3,1.27b.1.61,6.3。

c.6.3,1.61d.1.27,1.61。

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

小结。

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

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帮助.

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

求平均数教案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实物投影。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简单的数据事理和求平均数》。

《平均数》教案

师:为了公平起见,女生队也派出四人。

师:男生队先投,比赛结束了,你觉得男生队的水平怎么样?

师:因此,第一场比赛谁赢了?生:男生赢了。

师:比赛结束。各位裁判,男生队赢还是女生队赢啊?师:你有什么办法能公正的裁判那?可以拿出练习册算一算,汇报时要讲出你裁判的依据。

师:谁来汇报?生汇报师板书6+7+9+。。。

生:生汇报师移动课件。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那?

师: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的举手?用算式的举手?

师:同学们真棒算出了决赛成绩谁赢了:生:男生。

师:热烈掌声老师量好了看一看在本上算一算剪下几厘米就一样长了?

师:总数54平均数8师:刚才谁没有说清楚?这回你能再说一说吗?

师:我是员工,现在要问经理们问题了?

师:篮球队几人平均身高是?篮球队有一人的平均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

生:可能。

师:算完我吓了一跳啊新的平均数原来五个人都达不到你说这人的身高会是什么样?

师:你是怎么想到12的。

师:不过女生队还没赢,只是打成了平手,如果想赢的话,这个高手至少得投中多少个?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生活中哪里会经常用到平均数,了解后和同学老师交流一下。

平均数教案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课后

反思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数学《平均数》教案

1.通过观察、比较、计算等方法,理解平均数含义。

2.引导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特征,体验平均数的价值。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理解平均数的特征。

1.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某工厂两个生产小组进行制作海宝比赛。

每位工人1时加工情况如下:

第一组

第二组

1)你认为哪一组工人获胜?

2)比总数公平吗?怎么比比较合理?

3)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平均每人加工的个数?(揭题:平均数)

a.用移多补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b.列式计算

(7+8+6)3=7(个)

(3+7+4+10)4=6(个)

4)观察:6是哪个工人加工的个数?

5)归纳: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哪一组的成绩好,一般比平均结果比较公平。

2.平均数的概念出示条形统计图:上海世博会9月1日至9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

1)尝试计算

2)观察交流:什么是平均数?

3)归纳:将一组资料中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

4.平均数的特征出示10月1日至10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

1)估计平均数

2)计算、交流、分析

3)观察讨论:观察一下这几个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归纳:也就是说,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

归纳:所以说平均数并不代表某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数,也知道通常情况下可以用总和除以个数来计算平均数,一般情况下,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平均数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求平均数》教案

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

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

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

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

复习提问。

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

引入新课。

新课。

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

填空题:

2.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

选择题:

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

a.标准差b.方差。

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a.0b.1c.约1。414d.2。

a.6。3,1。27b.1。61,6。3。

c.6。3,1。61d.1。27,1。61。

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

小结。

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

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

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

数学《平均数》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18+20+19+19)÷4。

=85÷5=76÷4。

=17(个)=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四、作业。

1、做一做第1题。

2、判断题。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3、做一做第2题。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平均数》教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求平均数教案

以“比身高”作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题,通过现场简单的两人比较,四人,六人,七人的比较,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比较的量在不断的变化,结果也不断在变化,在矛盾迭起的活动中,不断寻找平衡,寻求合理的比较方法。

通过教师言语的引导,制造在大范围的情况下,求平均身高这么一个矛盾,怎么办?促使学生经历寻求“样本”的过程,致使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中,突出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体现开放性,变通性,实效性。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发展。

求平均数教案

以往我们把《平均数》这节课当成是一节应用题的课,侧重读题、分析、计算;从新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列入统计与概率的范畴,重视平均数意义的教学,更注重学生估计意识、猜想意识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学生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统计知识,对于“平均数”这个概念已有所接触,如测试中的“平均分”等。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实际的数);

3、学生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

(2)先求总数再平均分等;

4、体现总体与样本的关系。

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节课重在学生的体验、参与。在学生互动中,使学生感受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会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同时在学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统计知识。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以“情”、“趣”开路。

2、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提供丰富的生活化材料,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