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电教教学论文(热门17篇)

时间:2023-12-06 05:20:36 作者:书香墨

范文范本是写作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对范本的学习和分析,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竞技健美操专业教学论文

在高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优势、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学内容,已引起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的革命,成为高科技条件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对于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事半功倍之效。在体育教学中,电教手段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体育知识技能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于运用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老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

体育教师可以利用理论课的空间,课前充分做好准备,了解和分析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结合实际,有的放矢。通过体育录相带、vcd碟等把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融为一体,全面刺激人体各器官,能使学生从角度轻松愉快的接受信息,避免呆板的讲解和空洞的说教。例如,在课本篮球部分,“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中,由于这一动作牵伸全身多个关节,节奏较快,动作复杂。因此掌握有一定难度。如果采用电教手段,先让学生观看篮球比赛的录相及vcd碟片,欣赏精彩进球。让同学们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习上的激情和求知欲。在同学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回放“单手肩上投篮”这一动作的慢镜头。然后把镜头定格在“蹬、伸、屈、拨”四个技术要点动作上,并用投影仪在银幕上显示出相应的文字说明(即具体动作要求、易犯错误等)。讲课做到了重点突出、语言简洁、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实践课上的模仿和练习打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体育室内课理论知识较抽象,文字、材料、插图单调,体育实践课动作技术强,结构复杂,学生理解吃力,模仿不得要领。如果把理论和实践知识有创造性地制成投影片,并与录相带、vcd碟片的部分镜头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技术动作,通过“慢镜头”或“定格”的方式逐渐展现在学生面前,逐次讲解各个分解动作,抓住重点,讲深、讲透,让学生在屏幕上清楚地看到所要掌握动作的技术要仿领,增强理解深度,激发学生向所喜爱的优秀运动员、运动项目模仿学习的兴趣,创设教学环境,以动静相结合,声像合一,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指导实践,从而有效地调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应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正确利用电教手段,能成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突出重点。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技术动作难以掌握和完成。如果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充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也为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技术保障。

例如,学习“挺身式跳远”一节时,仅靠体育教师课堂上瞬间的几次示范,学生很难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如果通达vcd、录相机把优秀运动员比赛练习的动作慢放出来,可以让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然后把助跑踏跳、腾空滑翔、展腹挺胸、缓冲落地四个要点分别定格播放或回放。同时教师结合画面,恰到好处的分析讲述,从而突出了教学中空中展腹挺胸的重点,突破了助跑踏跳的难点,存在问题也迎刃而解。

从美学角度讲,体育本身就是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它有着强烈的美感和价值。像韵律体操、各种运动技能技巧、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课的学习都需要教师自身示范动作,作为媒介来塑造美的形象。然而体育教学内容之多,而且技能之大,又是大多数体育教师难以样样精良做到的。如果使用电教手段,就可以真实的反映出体育教学中的各种技能技巧,可较好的帮助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欣赏及评价。如在艺术体操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学习,不能真正地领悟其中美的价值。如果通过有计划地、有组织地使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观看艺术体操录像,同时加上体育教师的技术指导,学生们就逐渐领悟了其中美的内n,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他们的动作也显得舒展、大方并初具欣赏韵味了。

综上所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正确对待诸多不利因素,处理室内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从而合理使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优化教学环境。同时,对每位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来说,都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的电教手段,从而使体育教学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浅析小学语文与电教媒体整合教学论文

当前教育界议论较多的话题是创新教育。但是改革的思路一般是关心体制、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变革,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一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动向,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它能促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到教学模式、教育观念及至教育形态的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为创新教育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语文课堂上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尤其实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更是起到了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效果。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效果,怎样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确定最优化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优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用较少时间,学会较多知识,身心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高呢?通过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要使电化教育促进教学优化,必须把握学科特点,研究教学规律,科学运用电教媒体,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电教媒体优化教学的作用。进一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改进小学语文的教学结构。

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性质,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我探索了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使学生“认识——理解——内化——扩展”的教学结构。

1创设情境、导情激趣。

例如:在上一节口语交际课“神奇的七巧板”时我在课的开始设计了这样的开头“同学们老师最近又有了一项新的爱好,今天我把我的作品带来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同学们都好奇的期待着,这时老师适时的运用电脑课件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各种图案再加以相应的配音,声情并貌、生动有趣。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这样大大的调动了同学们拼组七巧板的兴趣,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求知欲空前的高涨,收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感知阶段电教媒体发挥了创设感知词语知识的情景,提供与所学词语知识有关的事实材料(声音的、图象的),帮助学生迅速、正确理解所学词语的作用。

2指导点拨、自主探索。

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自主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功能,可以十分有效的突破课堂的重难点。

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讲到动物的活动方式一段,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对各种动物的活动的样子理解的不是很好,而通过语言文字很难使学生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印象,这时就是利用多媒体的好时机,让学生通过录像、动画和电脑制作的课件,可以非常直观形象的观察到各种动物的活动方式,那生动的形象、丰富的知识给学生留下了清晰的印象。课后他们兴致勃勃谈论着课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并且还能把这些知识自觉的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在深入理解学习内容的阶段电教媒体以自身所特有的表示词语信息形象化的优势,起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作用。

3深化练习、延伸扩展。

在课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确定的重点词语,运用电教媒体设计图文结合的多种形式练习,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加深理解、熟练运用。更可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闻使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之中。

如在教学12课《吃虫的植物》时在学生学习完课文内容以后学生对吃虫的植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生活中我们又很少能看见这种植物,如何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呢?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浏览了解到更多关于吃虫的植物的知识,不仅有利于本课知识点的巩固,并且可以使课上的知识得到扩展,还很好的培养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巩固学习这一阶段中,电教媒体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扩展。这样做,有效地训练和培养了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外,恰当运用电教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就要寻找它们最佳结合点。

首先,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重点、难点,从教学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设具体生动的可感可知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实、形象地去感知所学内容,这就是运用电教媒体和理解学习内容的最佳结合点。

其次,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想投影、录像、电脑课件等,对感知材料进行理解和概括,使思维活动有了依托,实现了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这就是运用电教媒体理解学习内容的最佳效果。

再次,教师依据教材、教学目标、围绕应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设计以电教媒体为中心的画面,进行深化练习,将知识进行延伸、扩展,以达到在理解语言基础上自如运用语言的目的。

最后,教师要选择电教媒体使用的恰当时机,克服随意性。那么电教媒体适合在什么地方运用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提高兴趣、引发学习动机的;

(2)意思抽象的词语离开具体形象的感知难以理解的;

(3)重点、关键词语需要强化加深印象的;

(4)内容展示的事例需要拓宽视野的;

(5)提出问题、可以讨论引起思辩的;

(6)显示过程、可以启发思维的等等。

以上的这几种情况,学生由需要而引起“兴奋”的心理状态,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最浓、想象最丰富,这是如果恰当及时运用电教媒体,就可以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学习目标上来。

总之,抓住电教媒体最佳作用点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关键。教师要依据学生认知水平、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将教科书与电教手段有机结合,精心选择,设置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注意随时调整、补充,以便电教媒体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最佳的作用。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竞技健美操专业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及小学生对写作文的惧怕心理,致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写时普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作文质量低下,批改烦琐。因此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在作文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而且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提高写作兴趣,让学生想写。

作文教学我认为: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目前,在作文教学中,传统的做法就是教师指导模式划一,教师命题学生做,学生跟着老师思路转,自然就形成学生看到作文怕,教师批改作文也怕,作文教学成了老师、学生的一大负担,这种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维模式、机械的思维定势,当然也谈不上学生作文的兴趣了。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欲望?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必须大胆地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创作训练。提倡学生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想象,进行个体化的语言表达。必须让学生有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满足。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交往实践的情感调节能力、自控能力,又能懂得写作文的意义,明白写作要求。我的做法:一是借助现代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手段依据现代科技知识进行想象创造。例如:在指导苏教版第十册习作3时,习作要点要学生写出扬子鳄的分布的地区、外行特点、生活习性等,学生对这些不够了解。我课前要求学生从课外书上查找有关资料(文字的、图片的)上课时再将准备的有关资料、图片,用投影片展示出来,这样学生的素材就多了。二是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教师再利用电教手段,通过作前的指导,让学生感到这次作文的有趣性,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赶快把自己想到的意思、情景写出来。

二、拓宽写作思路,使学生能写。

[1][2]。

浅析小学语文与电教媒体整合教学论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电教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谈几点感受。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兴趣不浓。因而,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的兴趣。如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我首先播放同学们熟悉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那生动、鲜活的情境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学生不时发出“啊”、“啊”的赞美声,我适时点拨一群残疾人做出了许多常人很难做到的事,真是一个奇迹,有个盲女孩也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跟随着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运用电教媒体,突破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很多,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巧妙运用电教媒体是理解教材重难点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学《五彩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五彩池池水颜色成因这一难点,我借助电脑展现阳光在池水中折射的动画,并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和谐可亲的解说,这样色光交融,视听结合,帮助学生在语言信息和图形信息之间搭建起相互转化的桥梁,使这一原本深奥的物理学中光的折射原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丽。

三、运用电教媒体,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但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使用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会启开学生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如《触摸春天》一文中学生对“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一句很难理解,于是我在教完全文后出示自制的网页,让学生观看我搜集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并配上音乐《感恩的心》,让学生通过视觉的观看、听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从而明白:他们虽然是残疾人,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创造了奇迹,他们有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权利,他们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我们作为健康人,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好地为他人服务。

四、使用电教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逻辑思维也比较差。

要让他们口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或某一事物的特征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师首先要根据学情,适时利用电教媒体进行直观教学,由于电教手段具有生动直观、形声兼备的特点,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超越时空的、有声有色的形象化知识,适应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弥补了他们视野较窄、直观表象储备少的缺陷。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有一定的物质依据,让学生依物说话、言之有物,逐渐有话可说、学会说话。如在教学《雨》这课时,我训练学生说说下雨的场景,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在学生的头脑中雨只是个模糊的印象,他们没有留意过它的声音,更没有能力去通过声音去分辨雨的不同。这时我利用电教手段,将大雨“哗哗”、中雨“淅淅沥沥”、小雨“沙沙”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这样就立刻唤起了学生的`联想,头脑中的表象一下子清晰了,一个活生生的画面顿时显现在学生眼前,此时再要求学生说雨的特点,他们就能说得真实、具体了。

五、使用电教媒体,加强信息传递,强化有意识记。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项目之一,在识字教学中采用电教手段,可以加强信息的传送,强化儿童的有意识记,加强字、词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识字效率。如学习“芽”的草字头和“树”的木字旁时,利用电教媒体展示了从小草(大树)到古文字再到偏旁的渐变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生动再现了象形字的演变过程及规律,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了形与义的内在联系,既形象又生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由于电教媒体的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提高教学质量,让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媒体,可提供丰富直观的训练说话材料。

浅析小学语文与电教媒体整合教学论文

合理利用电教媒体,对创设教学情境十分有效。投影仪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学生可以快速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及场景,就像是身临其境一样,良好的教学情境更容易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形象生动的教学也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探索的欲望。

如四年级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整篇文章都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的坚强勇敢和对父亲的信任,这篇课文的教学要点是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文章中浓浓的父子情。但小学生阅历较浅,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的认识也不够,只有把地震等这些抽象模糊的概念、事物以直观的形象表现出来,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个时候就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利用电教媒体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的教学情境,感受文章的事物和情境,深刻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课时,先给学生观看地震灾害的视频和图片,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学生必定会对地震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可以感受到地震灾害的震惊场面以及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无奈和渺小,调动学生的情绪,提升课堂教学气氛。看完视频和图片再给学生讲解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对文章流露的情感产生共鸣,深刻理解文章中描绘的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以及在灾难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内涵。

扩展学习空间,提高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是为了培育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能力,而这些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遇到很多困难。如今,电教媒体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在电教媒体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运载的信息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学生可以很大范围内查询、分析、筛选、整理、积累信息和知识,极大地扩展学习空间。同时,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利用播放视频与音频、展示图片等手段,让小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2]。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对于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者视频,来达到让学生认识字并会写字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象形字“山”,可以展示一幅一座高大山峰的图片;教学会意字“森”,可以展示三个“木”字结合成“森”字的过程;教学形声字“鹅”,可以播放鹅叫的视频;等等。利用这些展示手段,可以让学生轻松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效提高识字写字的能力。

又如在教授三年级课文《月球之谜》时,除了讲解文章涉及的月球知识外,还从网上寻找许多月球的知识,给学生观看、阅读。对于对月球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把一些介绍月球的书籍、网页、网站、论坛等介绍给他们,教授他们寻找相关知识的方式方法,扩展学习空间,激发求知探索欲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比较抽象,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没有直接相关性,学生容易对其缺乏兴趣。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电教媒体技术能够提供生动、形象的参照物,创设情境,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逼真地展现出来,吸引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授《桂林山水》时,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桂林,只是阅读课文里面的文字和听教师的讲解,他们无法知道桂林山水具体是什么样的,对于文章中美如画的意境的描写也很难理解。在教学中,笔者巧用电教媒体,把《桂林山水》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用生动直观的图像表现出来。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桂林风土人情的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背景。在导入新课后,一边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图片,一边播放朗读课文的录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桂林的美景之中,充分激发学生观赏、品味桂林山水的兴趣,对于文章中“奇峰罗列”“怪石嶙峋”等抽象的词语,也能结合形状各异的山峰图片来让他们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品味出作者语言文字的美,如身临其境一样去欣赏桂林山水,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资源,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中把握重点、攻克难点是提高学习效率最有用的方法。小学生的学习经验不是很丰富,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解学科知识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正确梳理好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资源,把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具象的、容易理解的知识内容,逐一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让学生能全面理解文章内容,更好更有效率地接受语文知识[3]。

如在教学《称象》这个课文时,经过梳理,这一课的重难点知识就是“曹冲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如果只是依靠阅读课文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曹冲到底是怎么称出大象重量的。所以,这时候就要借助电教媒体,充分利用资源,把“赶大象上船”“船舷画线”“赶大象下船”“放石头上船”“运石下船”“称石”这一曹冲称象的过程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让称象的步骤以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多媒体展示完之后,让已经理解曹冲称象原理的学生上台表演,把称象的过程演示出来,让同学和教师进行点评,让学生以更加轻松的方式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突破重难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

拓展教材内容,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标提倡大语文教学观,指出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在教材的内容上拓展延伸,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习知识,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利用电教媒体可以弥补教材资源的短缺,有效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节省课堂时间,优化教学环节。同时,电教媒体丰富的知识环境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打开学生进行创新的大门。

如在教授《乌鸦喝水》时,为了拓展延伸知识点,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找一些类似《乌鸦喝水》这样益智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拓展知识面,发散他们的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先播放乌鸦喝水的影像,根据影像让学生发散思维,想象一下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乌鸦喝水的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能让乌鸦喝到水。这时候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针对学生思考的结果,教师要做出科学的点评,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正确引导和鼓励,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又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利用电教媒体播放相关视频,通过视频,学生可以看到茂盛葱绿的树木,手一拍,就看到了多姿多彩、大小不一的鸟类,就像文章中所写的“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生动鲜明的一幕,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鸟的天堂”。针对学习这篇课文,给学生布置一个描写大树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描写风吹下的大树,也可以描写下雨时的大树,更可以描写大雪下的大树。总之,让学生全凭自己的想象来描写,以此方法来拓展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挖掘美感因素,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欣赏课文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努力挖掘文章中的美感因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能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

如在教授《燕子》时,可以借助文章中的“燕子”来赞美春天的美丽。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来结合文章,帮助学生欣赏文章中优美的句子。介绍完课文的背景知识后,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见过春天的脚步?有没有看见过春天婀娜多姿的身影?有没有感受过春天沁人的气息?”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一开始可能回答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进入课堂教学,为学生答疑解惑。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一边播放幻灯片一边对文章进行朗诵,将文字和图片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之后,深刻体会到“春天的脚步”“春天婀娜多姿的身影”“春天沁人的气息”这些美的意境,感受到春天的美,得到美的熏陶,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3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电教媒体,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观察、想象、审美等方面的素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更好地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同时,教师也应该记住,电教媒体只是教学中有用的辅助手段,课堂还是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在教学中要寻找到最佳契合点,让电教媒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4]。

参考文献。

[1]张小伟。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4):83。

[2]曾晓荣。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4):26—27。

[4]何兰芝,张淑平。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使用的误区及评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9):125—126。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竞技健美操专业教学论文

摘要: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电教媒体,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激发兴趣;突破难点;对比求真。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故有人把他称作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电教媒体,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应充分考虑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序言时,一开始就利用录像片展示我国近年来生物科学发展的伟大成就,然后巧妙地引出问题。学生边欣赏边思考,不仅使同学们意识到生物科学的重要性,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创设情景,加强教学感染力。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绪和情感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这一因素的能力性。

为此,我们可利用电教手段,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文字性的描述进行还原,创设情景和场景,加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例如,在教授《环境保护》时,为使学生对环境的重要性有直观真切的认识,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把有关内容通过动画形式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同时还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参与表达。这样的教学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激发了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直观形象,突破教学中难点。

使理论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电教手段来突出在教学中的重点和常规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好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例如,教学《受精和结实》一课,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受精这一过程通过动画短片,模拟形成的变化过程,把抽象化的理论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效果很好。

四、拓展教学,打破时空的界限。

在常规教学中,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极大地制约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力。有些美容由于受时空的限制无法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致使教师教的勉强,学生学得困难。这时,如果我们能借助电教手段设计和表现课堂内容,就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进而增加课堂的容量,降低教学难度。

五、对比求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比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们思维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不断比较,筛选,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对比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投影教学正可为一次契机,为学生解读感性材料,使之达到对比分析之效果,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讲《被子植物的分科举例》中的双子叶植物纲时,教师先用投影出示十字花科的白菜、萝卜,豆科的大豆、槐树、菊科的向日葵、蒲公英等植物,让学生对比区别并总结各科的主要特征。

总之,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势在必行。因而要致力于电化教学的探究,为学生汲取知识的营养,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浅析小学语文与电教媒体整合教学论文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

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抓住小兴安龄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特点,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怎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翠鸟》是一篇介绍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很美丽,真可受,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翠鸟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翠鸟。”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三、启发想像,静中思动。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

[1] [2]。

也谈电教媒体与语文教学论文

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时,课文中对黄山奇石的描绘惟妙惟肖,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用语言去进行简单的说教,还是容易使部分学生难以去感知文章描绘的意境的。然而如果可以利用电教媒体的特点,将黄山上形态各异的石头通过图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当那些栩栩如生的图片搭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音乐,学生就会在一瞬间被吸引,当学生产生去了解的兴趣,就能进一步的去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更会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当然,通过的电教媒体教学也能很直观地把黄山奇石的特点表现出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遵循“为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原则去选择媒体教学,不然很容易造成一部分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原则。

在当前的一些现代化的电教媒体对教学方法的辅助过程中,我们发现电教媒体不再是辅助作用,反而成为教师演示或者装裱课堂的工具。在课堂上,一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备课时精心制作的一些“精美”的课件,便将整节课的时间用来展示课件,虚耗掉大量的时间,学生则成了观看软件展示的观众。教学不是汇报演出,我们要做的是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如果只是完全依赖课件去展示,而没有与学生交流学习,则永远不会实现“多媒体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原则”。我在设计ppt时有一些小技巧,如设计完ppt时向自己发问:还可以删掉哪些部分?哪些部分过于花哨?什么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去思考?通过这些反思能够有效地减少不需要的部分,减少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内容对学生注意力的干扰。在课堂上,我会控制ppt的切换速度,尽量不让学生有眼花缭乱的'感觉,让ppt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因此,在设计总体的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正确处理“媒体、教师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控制下,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

三、为达最佳教学效果服务。

在很多事情上的基本原则都是手段要为目的和效果服务,这一原则对选择现代教学媒体同样适用。一般的电教媒体其实仍然属与现代媒体的范畴,虽然它已经使用了很多年,看上去已经逐渐落伍了,但其实从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看,它反而更甚于现代的多媒体。如在学习“瀑布”一文时,学生可以在通读全文,了解了瀑布的壮美景色之后,再播放一些关于瀑布的影像,直观地感受瀑布的形、声,领略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只有让学生听其声,见其形,学生才会对瀑布的形象理解更加深刻,也会在观看到瀑布时喜爱赞叹之情油然而生。因此,当我们在使用一些先进的现代媒体去辅助教学的同时,还要结合课文的教学内容考虑到:无论是“一般的电教媒体”,还是“现代的多媒体”,只要其能在教学中发挥出最好的作用,达到最优秀的教学效果,我们就应该使用它。

总而言之,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层出不穷,依靠“一根粉笔一张嘴”就能驰骋教坛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同时,我们也该意识到,运用电教媒体去辅助教学的时候,必须注重其实际的教学效果,将电教媒体置于其最需要的地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做到物尽其用。

电教教学论文

指导思想:

围绕学校工作计划,积极配合市局电教中心的主要工作,贯彻应用引领发展的工作思路,有效、有序、有目的地开展电教工作。积极组织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继续推进网站和阅读平台建设,大力提升校园网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电教工作管理水平,加强校园广播电视网建设,推进我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使我校电教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工作重点:

一、切实抓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

1、加强信息技术学科组建设,切实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地位,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习和探索任务驱动和小组协作的教学理论,并在实践中摸索,上好每堂课。增强教研组研讨氛围,增进教师之间交流,从而提高每位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形成辅助教学,并融入到其他学科的良性循环。

2、作好信息技术考核工作,使学生能够了解最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掌握最实用的操作技巧,打下牢固的信息素养和技能基础。3―6年级加强打字训练,教师要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练习打字的兴趣,选出成绩优异者评为打字小能手。在高年级学生之间进行网上资料检索比赛。

二、切实提高校本培训实效性。

“在培训中入门,在应用中提高”是我校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的主要途径。秉承需求驱动,讲求实效的培训原则;培训方法力求丰富灵活,根据开学初制定的培训计划,采用面对面培训,个别辅导,学习者互相建立伙伴关系等方式;本学期将针对如何使用多媒体设备、制作实用课件等内容进行贴近教师教学工作实际的培训。

三、抓好电教工作的管理、实施、总结工作。

(一)加强校园网应用。

1、35岁以下教师使用课件辅助教学课时每学期要达到一定的量,经常参与教育网上集体备课和论坛交流。

2、加强校园网及专题网站建设,保证网络畅通和信息交流。努力做到三新――――内容随时有所更新,由网管负责将学校新闻在一个工作日内见网;栏目每学期有所创新;版面每年有所翻新,从实用和美观的角度出发进行完善。让学校各职能部门参与到校园网络的管理中,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到人。每周一的中层干部例会,由分管电教的干部通报各栏目的发稿情况,使学校信息更新得到保证。

3、增强文化魅力:将网络应用人文化使我们经常思考和不断实践探索的问题。

(三)提高各科室工作人员对各种管理软件的应用水平。

(四)做好电教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等管理工作。

电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机电教学论文

摘要:在进行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周围施工技术环境非常复杂,增加了机电工程施工的管理风险,影响到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重点分析机电工程施工风险管理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关键词:机电工程;风险管理;管理措施。

正文:

对机电工程施工而言,施工周期比较长,施工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会受到很多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比如设计因素、人员因素、设备因素等,都会对机电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作为施工单位,要做好全方位的安全检查和管理工作,分析在进行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的查找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升实际安全管理水平,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做好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接着提出相应安全风险管理措施,从而为机电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提供借鉴和帮助。

1.机电工程施工存在的安全风险。

机电工程涉及施工、安装以及调试等多方面工程施工,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重点分析施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从而保证机电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第一,资本管理风险。在进行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工期比较紧张,并且施工环节复杂,需要对资本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但是在实际资本管理过程中,资金成本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旦施工遇到阻碍或者出现工程变更,就会增加额外支出。第二,施工质量风险,在进行机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旦遇到设计变更或者工程变更,就会影响到机电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并且机电工程量很大,施工技术水平要求很高,一旦出现返工,就会增加施工质量风险,影响到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第三,安全风险。机电工程涉及建筑和电力施工,施工现场环境比较复杂,再加上施工人员出现违规操作行为,大大增加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很容易引发工程安全事故。第四,施工技术方案管理风险。在进行机电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单位施工技术要求比较高,并且很容易受到周围施工环境的限制,大大增加了实际工程的施工难度。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技术论证和机电设备调试工作。但是在把施工技术方案转化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增加了施工单位的施工风险。

2.机电工程风险管理对策。

施工单位要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不断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明确不同施工阶段的操作规程,最大限度的降低施工过程存在的风险,满足当前工程建设的标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下面就如何做好机电工程风险管理展开论述。

2.1做好风险识别工作。

从机电工程风险产生因素来说,在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受到自然因素、政策因素、资金因素、设计因素、施工因素以及设备因素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材料的统计分析工作,针对电力工程施工情况,列好工程风险清单。在进行风险识别过程中,需要控制好马每一个步骤标准,全面搜集各方面的信息,正确预估潜在的风险形势,并且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做好风险事件归类工作。

2.2做好风险评价工作。

在进行风险实际评价过程中,需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然后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广泛搜集相应的信息,明确施工技术进度,结合实际行业规范,明确施工技术标准,保证满足实际工程技术要求。同时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施工风险管理计划,广泛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对工程建设施工进行模拟,然后制作出量化序列表,再根据风险量化的结果,对施工项目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保证完整既定的施工任务,保证工程施工计划顺利实施,提升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实际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施工进度,不断搜集广泛的技术信息,然后进行相应的整理,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对策。

2.3做好风险管理。

在进行机电工程投资风险管理过程中,要明确相应的价格管理,避免超出预算范围。在进行施工进度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施工进度,做好资金管理,有效避免非正常索赔情况,重点做好施工人员费用、施工机械设备费用等管理,避免因为工程延期,增加工程投资。在进行施工质量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好复位纠偏和加固补强的费用,避免出现质量通病和安全隐患,避免增加质量风险。在进行进行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施工现场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控制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为了有效排除潜在的安全风险,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潜在的风险源,排除特定的风险事件,降低安全风险,控制好风险系数。作为施工单位,需要针对机电工程施工的特点,采取动态管理方式,制定完善的采购计划,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对策,坚持预防性的措施,从而满足实际工程建设的需要,为施工单位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机电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为满足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工程建设情况,重点分析潜在的风险,然后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实现施工技术与经济效益的结合,控制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必旺.浅谈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j].科技与创新,2016,(21):53+57.

机电教学论文

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中职校的教学模式更应该紧跟潮流,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中职机电专业学生特点及教学现状。

(一)学生底子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众所周知,中职校的学生年龄层较小,多数是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自主性不强,自立能力有限。

有教师曾对中职学生的基本水平进行过调查,发现在测验中很多学生的语文水平不及格,但是也发现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

整体来说学生们的底子较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这样的一个学生特点就给教师的教学增大了难度和强度,很多知识点对于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而相反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又晦涩难懂,形成了两极分化。

(二)教学内容重复,重理论轻实践。

很多中职生表示课业压力繁重,机电专业课程设置过多,造成学生学习压力大。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除此之外专业技术课包括《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电气控制与维修》、《机床电气与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电机与电拖》等,还有一些实习课。

学习时间有限,专业课设置过多,课时安排自然不足。

过多的理论课占用了学生们的实际实际,削弱了中职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像《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这样的专业课,课程内容直接存在严重重复,是对人力财力物力的严重浪费。

(三)教学手段单一,信息技术应用不足。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高校已经开始普及多媒体的配备和使用。

但是由于观念陈旧,教学方法更新缓慢,导致现个别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课本—讲稿—黑板—粉笔”教学模式,这种单一、落后的教学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尤其是在机电教学中劣势十分明显,比如对plc控制自动洗衣机的讲解,用黑板教学需要画大量的链接线,既浪费时间又不能保证教学的直观性,导致教学效率低、节奏慢、收效差。

由此不难发现,多媒体的普及和应用至关重要。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提高机电专业教学质量。

(一)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两个主体,只有这两个主体都发挥相应的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现在的学生思想都很独立,想法也很多,简单地说教绝对不是好的教学方式,相反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产生厌学情绪。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集思广益,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方法。

比如课堂上除了简单的提问外,可以在课前给同学们留下一些与课程相关的问题,难度可以适当提升。

以机电传动中的机床行程控制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询有关行程控制的案例,在授课时可以以龙门刨床的行程控制为例,通过展示龙门刨床的运动以及控制过程,让学生掌握龙门刨床的转向控制、终端保护、自动循环、制动和变速等基本过程。

这样一来可以使得学生自主预习,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产生挑战、解决难题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将解决课业难题、获得实际能力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核心课程。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和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学校设置的课程也应该以之为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课程设置多且杂,同时也存在内容上的交叉,这使得教学成效甚微,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课程体系的优化势在必行,根据知识的广度和专业的深度要求,要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实训课程,三者进行合理的整合和优化,合并重复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如将“电、车、钳”确定为核心技能的三大类,将切实关系到学生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课程如《电气控制与维修》、《电子技能》、《车工技能》等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

增强实训课程的针对性,进而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之间的有效对接。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机电教学具有线路多、系统复杂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浪费时间,教学效果也不明显。

多媒体教学与之相反,能够呈现直观、具体地向学生展示所要讲解的内容,高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机电知识,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便于师生间的交流。

例如机电教师在讲解电气线路接线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展示,通过多次观看线路接线方式,继而令学生利用多媒体来模拟接线。

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和学习,在实训中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的另外一个优势是最大限度的节约了时间,如星—三角降压起动这一内容一般需要6节课,采用多媒体后,只需要4节课就可以完。

而且多媒体教学具有反复播放的优势,可以加大教学质量的保证。

机电教学应多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让机电教学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大放异彩。

总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教师的共同心声,而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机电专业的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才能消除学生的畏难和困惑心理,使学生乐学、好学,进而促使其掌握机电技术,成为一名信息化时代下适应社会的新一代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启龙,徐涵.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模式理论研究[j].职教论坛,,(5).

[2]刘哲.对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1).

[3]王启龙徐涵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模式理论研究[j].职教论坛,,(5).

[4]王念哲.比较视域中的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16).

机电类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探索。

本文将基于项目教学模式,对机电人才培养加以探讨。

项目化教学是现代化教育不断发展的产物,将其合理地运用在机电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项目化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分为收集项目信息、确定项目、实施项目、评价项目等具体模块,且每个模块的主体都是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的不足,合理进行练习,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项目化教学在机电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流程。

机电教学中应用项目化教学的流程主要包括项目设计、介绍项目、学生分组、小组项目立项、自主学习与开展项目、阶段小结与交流、成果提交与评价。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项目的内容也应遵循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原则,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使得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取学习乐趣;三是保障项目设计的创新性,利用学生对于未知知识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需要注意的是,设计项目前,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学校具备的实验条件,包括实训基地、实验室模型、设备配备情况等[2]。

电教教学论文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了较为显著的改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尊重。教师从扩大教学信息容量、加强合作探究程度,满足不同层面需求和创设适宜教学情境等方面入手,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能力,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成效。

一、在课堂中开展探究模式,加深合作探究程度。

高中生的年龄大约在16-20岁左右,已形成相对独立的思维,对处于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会产生极大的不满情绪,因为他们都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加上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所以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探究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启发、引导的辅助促进作用,强化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桃子”。目前,高中语文中最为常见及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是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但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一是前移教学关口。教师应指导学生科学开展预习活动,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前掌握一些基础性知识,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或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课堂教学中解决,增强学习活动中的针对性;二是设计探究思考题。在教学中,学生都是根据探究思考题开展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活动的,所以,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渗透在探究思考题中,帮助学生一步一步,逐渐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达成教学目标;三是及时地给予点拨和启发。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不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及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点拨和难点启发,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模式,可以调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加大学生对学习投入的力度,提高学生思维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高中语文素质化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在课堂中运用电教媒体,扩大教学信息容量。

在课堂中运用电教媒体是高中语文教学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中多媒体教学手段最受欢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丰富信息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针对教学内容补充丰富的教学信息,增加学生的真实感知。例如在开展《长江三峡》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生动演示巫峡的秀丽、瞿塘峡的雄伟和西陵峡的险峻,不仅丰富了教学信息,也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产生了情感共鸣。此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有关三峡水电站的纪录片和数据,帮助学生全面认识长江三峡,并认识到三峡的重要性,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在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面需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鉴于每个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不能用同一要求与标准来衡量这些学生,否则会打击到其中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学习边缘化。教师应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兼顾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在实施分层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从三个环节开展实施:一是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和流程时,应兼顾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为各个程度的学生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与自己能力相同或是略高一点的范围内开展学习,只要学生付出努力基本都可以达成学习目标。二是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出难度系数不同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对于优秀生,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以其精彩的回答为全班做思维导向。另一方面可以设计出较为简单的,只需稍加思考,甚至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提问后进生,增加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有效防止学习边缘化。三是在练习考核环节;教师可以制定出不同的练习标准和考核要求,如在练习时可以从数量上区别安排,在考核时,可采用ab卷分别考核优秀生和后进生,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在课堂中引入生动教学,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为了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营造与之相应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感知,促进教学活动更为深入、有效地开展。例如在进行《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开展“我的志向,我的未来”等主题讨论活动,在活动结束后,也可以布置学生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创设出对应的教学情境,不但提升学生的心理感知能力,也增加了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故事引入和音乐辅助等方式,为教学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提升教学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为高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情感基础。

总而言之,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要发挥作为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作用,以更加灵活、合理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

也谈电教媒体与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教学课程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高中数学相对来说难度系数较大,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克服这样的难题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教师开动脑筋,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特别是利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借此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中生的数学学习任务相当繁重,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教师作为电教媒体的操作者,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要首先对电教媒体有所认识,明确电教媒体是一种工具,在教学中起着辅助作用,对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很有帮助.因此,要主动掌握操作技能,并且利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在上课前,教师要做好课程内容相关的课件制作工作,在制作中要以吸引注意力和适用为原则,注重图片、声音、色彩的作用,掺杂一些幽默成分,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如:在函数y=ax2+bx+c中,a、b、c数值的不同对其图象产生的影响.

在几何画板中为a,b,c这三个因素赋予不同的数值,然后让学生根据数值计算出结果,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形式为学生做出图形效果,从而能够总结出a,b,c三个因素的数值对二次函数图象产生的影响.通过利用电教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素材资源库,可以在课后将这些教案放在校园网站或自己的主页上与人分享,从而优化教学过程,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学方式都是以口授为主,传统的数学教学设备也只有粉笔、黑板和三角尺等,这些教学工具已经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一个刻板印象,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十分枯燥,提不起兴趣.

随着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了改变.首先,由于电教媒体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新鲜的事物,因此十分好奇,于是产生了第一个兴趣;其次,教师利用电教媒体结合图、声、文、色等材料可以触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形象而生动,激活了他们的第二个兴趣,也就是学习的兴趣,于是他们开始动脑筋思考问题.比如在讲到立体几何图形的时候,通过电教媒体的作用,可以把各种稀奇古怪的立体图形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图形的异同之处,从而很快地明白点、面、线之间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明确的思路.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眼睛、头脑等器官,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利用电教媒体突破重、难点。

在数学的实际教学中,许多的数学概念都十分抽象,这就加大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将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比如在讲到“集合”这个概念的时候,书中仅仅给出了一句话:“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很多学生看到这里就懵了,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含义,事实上,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或者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把它表示或阐述出来.利用电教媒体,将图形或字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明白:一定范围内的,确定的,可以区别的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就叫做集合,简称集,其中各事物叫做集合的元素,或者简称为元.像《阿q正传》中出现的不同汉字、全体英文大写字母这些都可以称为集合.当然,其他数学问题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这种形式,学生的困惑和难题就迎刃而解了.一旦突破了这些数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其他中低档问题,这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四、利用电教媒体培养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问题的解决方式不止一种,可以从多个角度求解得出同样的答案.就拿高中数学中的三角函数来讲吧,里面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等值可以通过变换公式,将答案倒推出来,也可以按照原公式算出答案.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快速的演示,对各种解题方法进行参照、对比,哪种方法更灵活,哪种方法更简便就一目了然了.通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地观察、感知、思考和解答,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灵活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解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挥学生的另一种优势.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可以运用在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在内的诸多领域.所以数学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教师并不是万能的,许多数学教师可能在教学方面的水平极高,但当数学应用在其他领域时,可能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了.

当我们在数学教学问题中遇到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媒体,查询相关资料,并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索,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对更宽范围、更高领域的知识需求,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而且还能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加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师生友谊,教导他们“学无止境”.上述方法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还希望同行予以指出并纠正.另外,笔者始终认为,电教媒体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它在教学前、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学后的各个阶段都起着积极的调动作用.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把握好利用电教媒体这个“度”,不能对它产生过于依赖的心理,毕竟电脑不是人脑,我们要吸取其中好的部分,摒弃那些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东西.

六、结束语。

无论是高中教学,还是初中、小学教学,无论是数学教学,还是其他科目的教学,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现代化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技发展带来的重要成果.只有进行合理并且有效的利用,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巧妙地将电教媒体运用于课堂中,将它的独特优势充分展现出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以及拓宽师生的知识面.教师还要继续研究电教媒体,发掘其他潜在功能,创造出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最快速度、最高质量地掌握知识.

电教教学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化教学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各科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电化教学的采用,大大增强了所教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形象性,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电化手段更是以形式新颖、灵活方便、容量大、效果好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下面就我的所见、所闻、所用谈谈电教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图表意,以声传情,直观形象。

语言文学不能像影视文学那样更直接、更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给予读者更强的感染力,更便于读者理解。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意象教学变成形象教学,这样就能使我们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解释,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语文教材编入了现代诗人戴望舒的著名诗作《雨巷》。对于该诗,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和难点是意象和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该诗写得朦胧、含蓄,如果单纯靠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学生记是记了,但实现真正的理解却不太容易。我看到李老师在讲授该课时,充分利用计算机课件的作用,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学诗容易解诗难的问题。

李老师在讲课前自制了一组包括五幅画面的计算机课件,画面上充分展示了诗中那“悠长寂寥”的“雨巷”和雨中那“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凄美,以及诗人彷徨于雨巷中的身影。在讲授时,李老师配合录音机放出的低沉舒缓的乐曲朗诵了该诗。随着乐声,五幅画面渐渐推出,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景,犹如身临其境,自然也会渐生空茫感伤之情。在此之时,李老师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在这“悠长寂寥”的雨巷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一位学生回答道:“我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失望、彷徨、孤独的心境。下雨的小巷使他看不到阳光,悠长的小巷使他看不到前途。”由此,学生深刻理解了第一个意象――雨巷的含义及象征意义。在此基础上去理解第二个意象就容易了很多。像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快,而且记得牢,重点和难点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纵观整个教学,由于语言文字直接变成了直观画面,这就缩减了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再造形象的过程,直接把学生领进了现实的场景中,而且适当的乐声,又为学生投入画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形声并茂,传情表意,就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可谓事半功倍。

二、以文绘图,以图学文,开拓思路。

借助电化教学,它不仅能帮助教师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鉴于语文课的特点,大多数体裁的课文场景清晰,形象性强,如说明文《记一次大型的泥石流》、散文《秋夜》、游记《雨中登泰山》等都可以借助课件的形式配合教学。而师生共同参与的课件的制作过程,又是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过程。

由于学生有了第一节课的基础,在第二节上课时我便提问:“在这篇写景散文中有没有表现作者主观感受的句子?”学生很快就找了出来,并总结出作者当时的矛盾心情。在此,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回忆历史,回忆朱自清所处的时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现状,并把学生自制的幻灯胶片――幽僻的小路和亮丽的荷塘月色两个画面交替打出。学生很快明白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自然也就理解了散文不是单纯为写景而创作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我收到的六组幻灯胶片中,有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穿长衫的青年漫步在月光下的荷塘边,倒背双手却愁眉不展。问到画者,那位学生说,只有这样才能显出作者想摆脱困境而又不能的矛盾心情。由此可见,学生的再创作能力之强。这样的两节课下来,学生说:“语文课真是生动活泼的大课堂,像这样动手动脑的课,我们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当然,在由文字到图画的制作中,并不是每个学生对课文理解得都很好,某些出现偏颇的图片,又为我们提供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影视并用,再现历史,理解课文。

诗歌、散文、说明文等篇幅不长的课文,我们可以借助于幻灯机、录音机、计算机等媒体帮助学生学好。对于那些故事性极强的课文,如《哦,香雪!》《女大学生宿舍》《窦娥冤》《雷雨》等课文,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于影视手段来进行教学。

借助于电影、电视、计算机影像系统教学,它不仅能直接感染学生,而且能够再现历史真实,能够缩短年代久远的作者或远古的人物与学生之间距离,同时能够使学生区分不同体裁的作品。如果我们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去认识人和事,理解作品,掌握知识,那么比我们单纯去复述故事,串讲人物效果更好。不过在看教学片前,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看后再分析课文,这样学生理解人物就深刻多了。例如,《女大学生宿舍》是一篇反映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活的短篇小说。文中集中反映了八十年代的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她们的个性特征。在学习该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我先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人物,并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然后,我出了两个问题:(1)说出五个女大学生在宿舍各处在什么位置。(2)说说匡筐和辛甘性格形成的原因。接着,我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看了电影《女大学生宿舍》。那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学生随着故事中的人物或喜或悲,所以看完后,大多数学生仍沉浸在影片故事的氛围中。这时,我趁热打铁分析人物形象,就能使学生理解文中人物所占位置,从而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这样,学生在欣赏故事的情况下,学到了知识,了解了艺术,同时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教师借助电教手段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机电教学论文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作为世界工程教育大国,我国拥有210万名工程师,现役和后备工程师数量居世界首位。

但在瑞士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合格的工程师数量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排48位[1]。

可见我国的工程教育整体水平不高,这与现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

目前本科高等教育千校一面,培养的学生缺乏特色,与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不相匹配。

4月26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引导一批普通高校转型,是加快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应用技术大学时代如何迎接》一文,文章指出:应用技术大学是国家竞争力的助推器,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2]。

各高校尤其普通地方院校应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国内知名大学有所区别。

作为一所地方院校,黑龙江科技大学应立足本省行业发展,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上做足“应用”,即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通过课程平台体系和实践能力递增实训,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1机械电子专业应用技术型工程师的定位。

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定位为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工程师可以分为:研究型工程师、设计型工程师、工艺型工程师和管理型工程师[3]。

其中研究型工程师属于研究型人才,而设计型工程师、工艺型工程师和管理型工程师属于应用技术型人才。

应用技术型工程师应在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应用理论知识与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工程、企业现场实际问题,是连接研究工程技术人员和普通技术操作人员的桥梁[4],主要在生产现场、工程一线、服务管理等岗位上从事技术服务等工作。

应用技术型工程师具有实践能力强、上手快的特点,因而对学生的培养应该紧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使他们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之能在毕业后较快地适应和胜任工作。

2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应用技术型工程师培养要求,制定了“理论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有技能,强实践”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知识、工程实践、技术应用为主线,以机、电为两大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为支撑,构建了“平台+模块+系列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搭建了应用技能递增的实践训练体系。

2.1“平台+模块+系列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是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有效载体。

根据人才市场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学校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对理论课程进行优化,改变原来以机械为主、机电为辅的.教学理论体系,采用机、电并重的方式,融入大量的工程训练与实践,并与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突出“应用技术型”工程师的知识交叉与应用技能的培养。

采用了“平台+模块+系列课程”的纵向课程培养体系(见图1)。

设置了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

这种以工程实践为基础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动手实践能力、工程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2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培养目标为基础,并且要紧紧围绕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生除了需要具备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在一定方向上有专长,才能在就业时占据优势。

为此将专业选修课分为三个模块化系列课程,即检测技术、机电控制技术、数控技术,形成了“平台+模块+系列课程”的课程体系。

如专业能力模块中开设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plc原理及应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机电传动、机电设备控制技术、单片机接口及应用等课程。

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将原来重叠和交叉较多的课程进行重新设置。

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应用技术型工程师应具备的实践能力与应用技术能力,采用案例式、项目式、引导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热情,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

在学生考核方面,改变以往“理论考评+实验成绩”的简单方式,通过“理论+实践技能”的考评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成绩,这种考评理论考核占60%,实际操作占40%,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并不是简单地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常规实验,而是以小组为单位,以所学理论为基础,自己设计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这种模块化体系、案例式教学、突出实践的考评方式,可以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从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搭建能力递增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应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构建,包括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四个方面,四个方面是逐步递增的(见图2)。

基础技能模块包括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及专业课实验,通过该模块学生可以验证所学理论课内容,使学生对实验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有一定认识,初步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树立实践意识;专项技能主要是通过cad制图、plc、单片机、protel实训等,为机电专业技能的掌握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综合技能主要在大三学年进行,通过课程设计、机器人实训、生产过程调试实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各种专业比赛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学生与人交往、团结协作的能力;岗位技能可以通过顶岗实习或岗位模拟训练来完成。

这个环节以毕业设计为核心,通过与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单位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毕业设计,通过实际工程项目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现场问题的能力。

届毕业生中,20人到鸡西建华皮带机厂做皮带输送机机监控系统方面的设计,20人到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做采煤机截割、牵引与控制方面的毕业设计,25人到哈尔滨煤矿设备厂做煤矿防爆设备的相关毕业设计题目,25人到佳木斯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做掘进机方面的毕业设计,另外30人通过与毕业后用人单位签约的方式到相关企业做毕业设计。

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每名学生由1名企业高级工程师与校内指导教师联合指导。

通过形式多样的毕业设计可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其专业岗位技能。

3保障措施。

3.1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应用技术型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同时能够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因此,必须在培养过程中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创造实践教学环境。

从起,学校对机电训练室进行硬件建设,购买了机器人实训系统、过程控制实训系统、单片机实训包、光机电一体化实训台、labview虚拟实验系统、五合一综合实训台等实训设备,使机电实训基地的实践功能更加完善,为学生实训提供了必要的场地和实践训练项目,并按照企业的生产工艺进行在线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2校企深度融合。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多年来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汽轮机厂、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鸡西建华皮带机厂、哈尔滨东金沃尔有限公司、哈尔滨特种塑料制品有限公司、鸡西矿务局机电总厂等14家企业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可接待本专业120名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与哈尔滨煤矿设备厂每年开展煤矿专业定点“3+1”联合培养,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缩短了学生的就业实习时间,实现了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3.3教师队伍的建设。

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工程师”培养的特点和要求,教师不仅要理论基础强,同时要具备突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较强的实践功底,同时教师应该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能够成为企业与高校之间对接的桥梁,能够引导学生主动适应企业文化及管理,掌握企业技术研发与市场对接等技能。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学校实际主要采取两种渠道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是针对现有的教师理论功底强、实践能力弱的问题,分批次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项目对接、技术改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师尽快实现“双师型”转变。

机电教学论文

摘要:机电传动控制系统是由相互制约的五大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不但要求每个要素具有高性能和高功能,更强调它们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以便更好地实现预期的功能。

特别是在机电一体化传动系统设计中,存在着机电有机结合如何实现,机、电、液传动如何匹配,机电一体化系统如何进行整体优化等问题,以达到系统整体最佳的目标。

关键词:机电;传动;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在机电传动与控制中,将与控制设备的运动、动作等参数有关的部分组成的具有控制功能的整体称为系统。

用控制信号(输入量)通过系统诸环节来控制被控变量(输出量),使其按规定的方式和要求变化,这样的系统称为控制系统。

1、控制系统的分类。

控制系统的分类方式很多,但机械设备的控制系统常按系统的组成原理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半闭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输出量只受输入量控制的系统称为开环控制系统。

在任何开环控制系统中,系统的输出量都不与参考输人量进行比较。

对应于每个参考输人量,都有一个相应的固定工作状态与之相对应,系统中没有反馈回路(反馈是把一个系统的输出量不断直接或间接变换后,全部或部分地返回到输入量,再将输入量输入到系统中去的过程)。

用步进电动机作为执行元件的经济简易型数控机床,其控制系统就是一个开环系统。

这种机床的控制装置和驱动装置根据机床的坐标进给控制信号推动工作台运动到指定位置,该位置的坐标信号不再反馈;当控制系统出现扰动时,输出量便会出现偏差。

因此,开环控制系统缺乏精确性和适应性。

但它是最简单、最经济的一类控制系统,一般使用在对精度要求不高的机械设备中。

在有些控制系统中,输出量同时受输人量和输出量的控制,即输出量通过反馈回路再对系统产生控制作用。

这种存在反馈回路的系统称为闭纾控制系统。

全功能型cnc机器人属闭环控制系统。

在cnc机床的坐标驱动系统中,以坐标位置量为直接输出量,并在工作台上安装长光栅等位移测量元件作为反馈元件的系统才称为闭环系统。

那些以交、直流伺服电动机的角位移作为输出量,用圆光栅作为反馈元件的系统则称为半闭环系统。

目前的cnc机床大多为半闭环控制系统。

采用半闭环控制系统的优点在于没有将伺服电动机与工作台之间的传动机构和工作台本身包括在控制系统内,系统易调整、稳定性好且整体造价低。

2、机电传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2.1模块化设计法。

机电传动控制系统由相互制约的五大要素的功能部件组成,也可以设计成由若干功能子系统组成,而每个功能部件或功能子系统又包含若干组成要素。

这些功能部件或功能子系统经过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就成为功能模块。

每一个功能模块可视为一个独立体,在设计时只需了解其性能、规格,按其功能来选用,而无需了解其结构细节。

作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或设备要素的电动机、传感器和微型计算机等,都是功能模块的实例。

再如,交流伺服驱动模块(anor)就是一种以交流电动机(am)或交流伺服电动机(asm)为核心的执行模块。

它以交流电源为其主工作电源,使交流电动机的机械输出(转矩、转速)按照控制指令的要求而变化。

在新产品设计时,可以把各种功能模块组合起来,形成所需的产品。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缩短设计与研制周期,节约工装设备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也便于生产管理、使用和维护。

2.2柔性化设计法。

将机电一体化产品或系统中完成某一功能的检测传感元件、执行元件和控制器做成机电一体化的功能模块,如果控制器具有可编程的特点,则该模块就成为柔性模块。

例如,采用继电器可以实现位置控制,但这种控制是刚性的,一旦运动改变时难以调节。

若采用伺服电动机驱动,则可以使机械装置简化,且利用电子控制装置可以进行复杂的运动控制,以满足不同的运动和定位要求。

采用计算机编程还可进一步提高该驱动模块的柔性。

2.3取代设计法。

取代设计又称为机电互补设计方法。

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利用通用或专用电子器件取代传统机械产品中的复杂机械部件,以便简化结构,获得更好的功能和特性。

用电力电子器件或部件与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取代机械式变速机构。

如用变频调速器或直流调速装置代替减速器、变速箱。

用plc取代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柜,可以大大减小控制模块的质量和体积,并具有柔性化,且可编程控制器便于嵌入机械结构内部。

用电子计算机及其控制程序取代凸轮机构、插销板、拨码盘、步进开关、时间继电器等,以弥补机械技术的不足。

用数字式、集成式或智能式传感器取代传统的传感器,以提高检测精度和可靠性。

智能传感器是把敏感元件、信号处理电路与微处理器集成在一起的传感器。

集成式传感器有集成式磁传感器、集成式光传感器、集成式压力传感器和集成式温度传感器等。

取代设计法既适合于旧产品的改造,也适合于新产品的开发。

例如,可用单片机应用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和驱动器取代机械式变换机构、凸轮机构、离合器,代替插销板、拨码盘、步进开关、时间继电器等。

又如采用多机驱动的传动机构代替单纯的机械传动机构,可省去许多机械传动件,如齿轮、皮带轮、轴等。

其优点是可以在较远的距离实现动力传动,大幅度提高设计自由度,增加柔性,有利于提高传动精度和性能。

这就需要开发相应的同步控制、定速比控制、定函数关系控制及其他协调控制软件。

2.4融合设计法。

融合设计法是把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某些功能部件或子系统设计成该产品所专用的。

用这种方法可以使该产品各要素和参数之间的匹配问题考虑得更充分、更合理、更经济,更能体现机电一体化的优越性。

融合法还可以简化接口,使彼此融为一体。

例如,在激光打印机中,就把激光扫描镜的转轴与电动机轴制作成一体,使结构更加简单、紧凑;在金属切削机床中,把电动机轴与主轴部件作成一体,是驱动器与执行机构相结合的又一实例。

特别是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不断普及的今天,完全能够设计出传感器、控制器、驱动器、执行机构与机械本体融为一体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融合法主要用于机电一体化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2.5系统整体设计法。

系统整体设计法是以优化的工艺为主线,以控制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应用为手段,以系统整体最佳为目标的一种综合设计方法。

系统整体设计法涉及多种技术和理论。

技术方面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过程控制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及精密机械技术;理论方面包括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智能控制理论、信息论及运筹学等。

3、结语。

系统整体设计法的难点在于,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将上述各种技术和理论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并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

机电教学论文

机电传动控制是是机械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之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对该课程的学习,既是对以往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巩固,也是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设计工作、新项目研究与开发和继续学习的要求。

该课程知识内容比较多,也比较难,实践机会少,目前普遍的教学模式是先进行理论学习,再做一些验证性实验,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方针不相符,有待改进。

一、课程现状。

(1)理论教学有待改进。

《机电传动控制》是一门比较难的专业课程,包含的知识点多、内容复杂难懂,很多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听不懂、学不会,导致后面越学越难,以至于失去了兴趣和动力。

(2)实验的手段和方法落后。

《机电传动控制》这门课程目前仅有四个实验:电动机认知实验、直流并励电动机的调速特性实验、异步电动机的空载试验和负载试验、步进电动机实验,实验简单且方法落后,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

而对典型工业产品:伺服驱动器+伺服电动机,变频器+交流电动机,步进驱动器+步进电动机等工业应用较常见的实验涉及较少。

这样的实践教学设置,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而且,实验教学模式基本上采用封闭式,学生只能在教师指定的时间进实验室,完成实验指导书上明确规定的任务。

这种教学模式削弱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3)没有发挥出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老师起到的是一个传授指导的作用,填鸭式教学方式肯定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过程也会让老师身心俱疲,毫无乐趣。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让学生放开了去学习,无论对错与否、无论效果怎样。

(4)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教学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探索。

本专业现有校外专业实习基地20余个,但大多为松散形式,难以保证本专业学生适时的实习需求。

目前学生的校外实习大多是组织一个班或几个班的学生去企业进行走访和参观,这种方法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习结果给学生心理上也带来较多负面影响。

二、课程改革。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实施需要将实施方案系统化,使之形成一个整体,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运行。

具体逻辑关系和实施方法如下图所示:

大学课堂教学,有时候存在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记忆,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采用这种填鸭式的授课方法,很容易是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磨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

a.教学方法的改进。

大学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分有讲授法、课堂讨论法、问题教学法及练习法。

单一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教学对象的多样化,也难以适应教学过程中的丰富可变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学会灵活地组合及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随心所欲,而是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来加以选择。

b.提高课件质量和教案质量。

现在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教现在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但不同教师制作的课件质量差距较大,如何做好课件、使用好课件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好的课件,内容应该紧贴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如今网络资源丰富,对于比较抽象或者难懂的知识点,可以搜集相关的视频或者实物,授课时理论结合图像实物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更好理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