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课与忧患意识(模板17篇)

时间:2023-11-27 19:58:45 作者:LZ文人

在编写范文范本时,可以参考一些经典的范例,或者参考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下面是一些范文范本的典型示范,供大家参考和积累写作经验。

忧患意识不强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党员,我觉得我们脚踏实地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更能贴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宗旨。回想起老一辈的冀东维修工人,当初也曾经是热血沸腾的有志青年,他们也正是为了初心和使命,他们远离都市的繁华,面对艰苦、恶劣的环境而无怨无悔。

(一)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知识钻研业务精神不够。

没有主动挤出时间开展自学,未能够把业余时间用于提高能力的学习上,对新知识的学习不足,有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满足于应付过得去。

2.工作缺少灵性,对问题深层次思考不够,在平时工作忽略小节。

3.事业心、开拓进去精神不足。

缺乏迎难而上的的干劲和勇气,工作作风有时紧有时松,工作标准有时不严格。个人的创新不够,导致工作效果不明显。

和工作任务,对照检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高质量的完成本职工作。

2.严格要求自己,严厉约束自己,时刻警示自己。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上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改变工作上不果断不细致等问题,发扬共产党人积极肯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3.针对自己事业心、开拓进去精神不足问题,接下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每天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进一步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使自己成为学习型、高效性的新时代金隅人。

忧患意识不够

和努力方向。

1.党史学习成效不够显著。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中国共产党简史》、《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读和理解不够深不够透,缺乏深学苦读的恒心韧劲,没有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境界的自觉行动,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精神之钙”不充分、不丰富,对“四个意识”、“四个自信”还没有真正融入灵魂,融入骨髓,同时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理论水平、实践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用来指导工作,推进工作开展。如,碎片化时间学习多,学《中国共产党简史》等页数多的理论著作时有时存在“挑着读”、“跳着看”,静下心专门拿出时间来系统学比较少,结合本职工作深入思考比较少,没有做到百分百入脑入心。

2.为群众办实事还不到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近年来,我市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每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均在百万平方米以上,在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各类房地产领域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损害了购房群众的合法权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到位,主要表现在购房群众办理不动产权证难和延期交房的问题,由于问题形成的时间跨度长、关联单位多、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涉及开发企业资金短缺、挪用购房户办证费用等诸多问题。比如从2019年开始我市共排查出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项目24个,其中延期办证问题项目23个,涉及6945户,购房业主反映强烈。这反映出部门单位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监管不到位,未能很好的履职尽责,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还不够到位。截至目前,已针对23个涉及办证问题的小区已全部进入分户证办理环节,6935户中已开具购房发票5251户、办理分户证3826户。

1.担当作为意识不够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在处理日常事务中,没有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有时候因为工作头绪多、时间紧,急着向局党组汇报,就没有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怎么干会更好,而是把工作当成任务来完成,降低了工作标准,缺乏工作创新担当意识;思想上有时还存在愿意干短期内能取得成效的事、容易干的事、上级安排急的事,对一些难事、苦事、见效慢的事,抓的积极性相对不高,比如在处理物业管理小区乱搭乱建问题上,缺少敢于啃硬骨头的韧劲和行之有效的办法,工作实效不够好。

性、前瞻性、创新性不强。比如,今年市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我局也成立了招商工作专班,但是大项目、“十强产业”项目少,特别是省外投资项目、到位外资更少。

3.工作创新突破意识不够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发现自身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没有很好的与我局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没有切实有效的创新手段,有时局限于旧思维、老办法,过多考虑眼前任务、短期效益,没有很好对接新时代发展要求。创新意识不强,工作中就事论事多,不善于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对新常态下新兴事物研究的少,有畏难发愁思想,**难题的新思路、新举措不多,对事关行业发展的前瞻性、基础性工作研究不深入。比如对我市深化改革的“交房即办证”工作,还未全部摆脱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缺乏一定的大胆创新突破。

1.工作纪律执行不够严格。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干部日常管理还不够深入、不够大胆,没有真正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常管长严”,经常是部署多、检查少、问责少,一定程度上存在问责抹不开面子的现象。比如,在对干部职工考勤方面,对迟到早退三五分钟的情况没有严厉批评,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严格执行考勤制度,“老好人”思想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2.勤俭节约意识有所弱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党中央有关廉洁自律规章制度没有形成定期学习机制,在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过程中,还存在被动思想,没有切实以严的手段、硬的手腕、实的态度把“铁八条”一一落细落实。比如,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执行不力,对办公用笔、用纸等低值易耗品浪费现象见怪不怪。再如,在进行上级接待和开展宣传工作中节约不够、存在一定浪费行为。

3.履行****责任制存短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全体人员保密教育开展不到位,尤其是对对涉密人员的宣传教育做的不够。如,今年仅1次针对涉密人员开展过保密教育,没有做到定期培训。再如,在抓****中,有时由非专职****人员代领、传阅、代交保密文件,这些不恰当的做法为单位的****敲响了警钟。

4.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到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软任务,存在“重业务、轻思想”的工作倾向,对新时代“党管意识形态”工作要求落实不够到位,抓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水平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创新实干中未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导致机关干部普遍存在思想观念与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没有很好地结合新形势,来要求自身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水平,没有真正将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片面认为只要把各项业务工作完成了就是尽职尽责了。在统筹网上网下、内宣外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强化正面宣传和引导,不断提高当管意识形态正面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上还需下大力气。比如日常工作中没有将实际情况和意识形态工作协调起来发展,工作安排部署多,检查落实少,投入不足,管理不够到位。

一是思想改造不够彻底。对充分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改造主观世界思考得较少,从思想深处武装不够深入、不够彻底,没有打造理想信念的根子,缺乏从党性观念和世界观改造的高度来端正“总开关”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是党性锤炼不够扎实。觉得自己受党教育多年,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肯定没有问题,没有认识到政治素质、党性修养是一个艰苦锤炼的过程,是一项长期任务,对自己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该严格执行纪律规矩的意识还不够强,没有时刻谨记“打铁还需自身硬”。

三是宗旨意识不够牢固。“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有所淡化,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质理解体会不够深刻,有时工作中存在功利主义色彩,遇事考虑完成工作的多、考虑群众感受少,对上级负责多、对群众负责少,这些都反映出了自己没有能够充分认清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没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实处,考虑问题没有从群众出发。

四是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学习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存在脱节现象,没有很好的把学到的党的理论知识和正确的工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有时候也存在片面的生搬硬套,缺乏变通和创新,不能很好地结合全局的实际情况考虑问题,寻求方法,创新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成效。

(一)提高站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将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团结班子成员坚持党对住建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继续深入抓实过硬党支部建设,让“走在前、做表率”成为全体住建工作者的共同信念和奋斗目标。立足建党100周年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分管单位开展独具住建特色的系列主题活动,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归属感和自豪感,为服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解放思想,一心一意谋发展。将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首要任务,认真学习研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等规定学习材料,自觉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住建事业发展全过程。认真对标先进单位,深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住建事业,用改革的方法推进住建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判断,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求变、大胆创新,做好“十四五”时期城乡发展工作,自我加压、调高标尺,不断住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做表率。带头严格执行党的纪律规矩,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时时刻刻用党纪国法和党员标准规范言行。始终严守思想“防线”、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切实抵制诱惑、守住小节,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做好表率。自觉接受监督,主动适应在监督下开展工作,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谨慎谦虚、戒骄戒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树立为民清廉务实、忠诚干净担当的良好形象。带头牢记“五个必须”,持续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对错误思想、错误言论、不正之风敢于亮剑,筑牢拒腐防变堤坝。

忧患意识哲理故事

从前有两条鱼,一起游啊游。有一天,两条鱼游到了一个带线的蚯蚓面前,小鱼很想吃掉在它眼前现成的美餐。

旁边的老鱼却告诉小鱼说:这带着线的蚯蚓,不能吃,虽说很美味诱人,可是如果你吃了它就会被渔夫拿去在油锅里炸着吃,烤着吃,他们会用一切残忍的手段,把你致死,然后吃掉。小鱼并不相信老鱼所说的。它对老鱼的话似乎有点耻笑。

它对老鱼说:外面的世界一定非常美好,您看,凡是上去的鱼都没有回来,也都不愿再回来!天天在这水里生活多没劲啊!我想外面的世界肯定很精彩!我要和他们一样,从此不在这无聊的水里了。

天真的小鱼没有相信老鱼对它的忠告。于是他档不住诱惑,饱享了美味。可是当吃到嘴的.时候才发现,它错了,错在没有相信老鱼的话。当身上的鱼鳞被一片一片刮下时,它多么希望宰杀它的主人能够听到它内心疼痛的呼唤,可它叫不出来,睁眼睛的力气也没有,油炸的疼痛更难忍,眼泪早已经哭干。可惜这一切都晚了……”

这小小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道理,有时候,我们人也是这样。告诉你有永远的生命,有末世的审判,有火湖-永远的灭亡。你们偏偏不信,告诉你火湖是多么的可怕,你们不信。告诉你们犯罪不悔改是要灭亡的,都不信。

原来地球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取之不竭”的资源;原来地球的承受也有限度;原来一草一木的存在会关系到整个世界的气候;原来没有一缕青烟是凭空消失的。

气候已经混乱了,季风不再规律,时节不再准确,自然规律的破坏都是灾难性的、不可逆转的。大地开始痉挛了,它的每一次抽搐都会给地表带来巨大的破坏。

也许你们不会相信,在这里,我想告诉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要相信,这是真的,宇宙中有一位神是存在的。

忧患意识不强

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投资促进工作,招商引资取得了一定的新进展新突破,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新引进的产业化重大项目不多。总体上看,引进项目投资规模偏小,项目质量不高,有影响力、有聚集带动作用的大项目还不多。特别是工业上,在钒钛、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沿链、强链、补短板的大项目不多。

(2)大项目引进较为困难。攀枝花区位远离中心城市,难以受到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城市产业和功能配套偏弱、交通运输条件相对较差、工业企业用电成本高、政策的支持力度对投资企业的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加之相关政策收紧带来的压力,大项目引进,特别是工业大项目的引进难度大。

(3)要素保障水平和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特别是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保障供应不足,工业项目用电成本较高。对已有企业的关注度不高,鼓励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的措施办法较少。针对上述困难问题,建议在从下几方面入手,着力**困难局面,推动招商引资加快发展。一是赋能传统产业,实现“旧笼换新鸟”。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强化政策支撑,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兼并重组,盘活存量、腾笼换鸟。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与传统产业的结合,突破传统路径,重构传统产业链,打破过往的产业资源关系,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创新。二是围绕攀钢工业航母,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服务攀钢,不断吸引钢铁、钒钛、机械制造等延链、补链企业投资攀枝花。充分发挥攀钢“工业航母”作用,深化与攀钢合作,围绕攀钢上下游、左右端,引进与攀钢合作项目和配套支持项目,培育壮大钒钛钢铁产业集群,打造工业“航母舰队”。三是建立线上产业园,线上线下一起抓。通过网络平台,线上再建一个产业园,依托攀枝花钒钛交易中心、中国钒钛制品交易网,积极与阿里巴巴、涂多多等电商企业合作,建设钒钛电子商务平台。对入驻平台且在攀注册的企业给予优惠扶持,实现企业生产在各地,产品交易在攀枝花,税收在攀枝花。四是搭建服务平台,硬件不足软件补。以“三线建设再出发”为新的时代号召,树立责任感和危机感,强化使命担当。务实搭建活动平台,加强和扩大与川滇黔、“一带一路”沿线、东盟的交流合作。用好用活政策平台,在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产业扶持和项目奖补政策的基础上,针对攀钢、省属国有企业、宝鸡等地钛企业及本土创新企业,分别制定引导扶持政策。优化服务平台,与市行政管理局共建项目信息互通共享通道,推广和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全程代办服务,发扬“店小二”精神,项目审批手续由项目专员全程代办,为项目落地实行“全方位保姆式”服务,营造亲厚宽松的营商环境。

忧患意识作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我最近读的《孟子》里面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说:在艰苦的环境中往往能够活得很好,安于享乐反而会灭亡。

我曾经养过一只乌龟,名叫“团团”。团团嘴巴很大,两边的线条翘起,像是一直在微笑。眼睛烔烔有神,直直对人注视,一眨也不眨。它的背高高隆起,像是一个篮球的半圆,弧线优美光滑。一条又短又尖的小尾巴,就像春天里刚从土里冒出来的小竹笋,可爱极了。

自从“团团”来到我家后,它的一日两餐就落到了我的身上。上学前、放学后是我们的“交流”时间,我的喜怒哀乐它都知道。

有一次暑假,我们全家去旅游。下了飞机我们来到下榻的旅店,旅店中庭有一个小水池,池中有许多金鱼在欢快地追逐。在这群小鱼中间,一只小乌龟正优哉游哉地慢游,样子就跟我家“团团”差不多。我心里咯噔一下:糟糕,走得太匆忙,忘记给团团喂食了,怎么办?我们的回程机票订在十五天后,这么长的时间,团团一定会被饿死的!整趟旅游我都玩得心不在焉,心里一直为团团祈祷,希望它能自己从缸里爬出来,能找到一点食物吃。

十五天后,当我旅游结束回到家,一进门就直奔阳台,准备给团团“收尸”。令我大吃一惊的是,团团居然好好地呆在缸里,听到我的声音,正伸长了脖子朝我望呢!真没想到,在这十几天里,团团没吃任何东西,居然还能存活。

后来的日子,我一点也不敢马虎。我已经愧对团团一次了,不能再让他受冻挨饿。于是,我更加细心地照料团团。

转眼到了国庆节,我们一家又回了乡下外公家。临走时,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特地给团团留足了三天的食物,然后安心地在外公家玩了三天。然而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三天后当我们回到家时,团团脖子耷拉下来,身体被泡涨,飘浮在水面,它已经死了!而我撒的三天的虾米,一粒也没剩。毫无疑问,团团一口气吃掉了三天的食物,被撑死了。

团团的死,让我明白: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忧患可以使人发奋,安乐可以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顺境中灭亡。而我们正当年少,应该磨练自己,切不能安于享乐。

文档为doc格式。

古典诗词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忧患意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理性地认识自已,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日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他们的中小学教科书中写着“日本国土狭小,没有资源,只有靠技术,靠奋斗,否则就要亡国”,正是这种意识,给日本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有无强烈的忧患意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

著名翻译家严复说:“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天演沦》)。从根子上说,黄河流域那并不裕如的生存环境与“靠天吃饭”的农业活动,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具有深广的忧患意识的民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儒家价值观念所起的整合作用。孟子在《孟子·告子》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将人生忧患与社会忧患,个体忧患与群体忧患结合起来,从而将忧患意识提升到关系国家存亡的历史规律这一层面来认识。孟子认为人要忧患一生,自强不息,要在艰苦的环境中主动地接受磨炼。他认为,个人的生命存亡、事业成败和国家的盛衰强弱都与是否有忧患意识休戚相关。他所倡导的忧患精神绝不是个人荣辱得失的计较,而是对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博大关怀,是对“礼崩乐坏”、“大道不行”的深沉忧虑,所以孔子说:“士忧道不忧贫”,陈子昂说“圣人不利己”。随着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忧患意识被视为士大夫必备的修养,由此将忧患意识化为个体人格内在的历史责任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自然成为历代知识分子自觉肩负起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传统的忧患意识是一种天下意识。

从内容上看,中国古诗词中的忧患意识可以分为三类:忧国、忧民、忧人生。前两种忧患意识常常是联结在一起,成为古诗词中忧患意识的主流,也是最值得我们研究、继承的部分。

(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涌现了无数爱国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激励诗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抗争,写下了众多充满忧患意识,激荡着爱国情感的不朽诗词。屈原、杜甫、张元干、岳飞、张孝祥、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龚自珍、秋瑾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对民生疾苦的悲悯。

忧患意识的另一类重要表现是对民生疾苦的悲悯。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民本论”所以忧患意识是一种天下意识,诗人不仅关心国家的命运,对民生之苦也多有关切,充满同情。这一类诗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怨刺和批判,二是对民生疾苦的的悲悯。二者往往表现在同一篇诗词中,密不可分。《诗经》中的《十月之交》:“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下民之孽,匪降自天,蹲沓背憎,职竞由人。”其精神实质是忧患意识和忧生之情。屈原曾“哀民生之多艰”,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感叹“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还有自居易、杜牧、陆游、张养浩等等。可以说,这一传统从未中断过。这其中,忧民意识最突出的是杜甫和自居易。

(三)对人生苦痛的感·既。

忧患诗歌的另外一类是对生存之痛的感慨。相对永恒的大自然来说,人的生命是短促的;相对于强大的政治社会来说,个体的存在是脆弱的。生存的焦虑、生命的追问是一个千古话题。从古诗十九首到元曲,对生存之痛的忧患之情随处可见。

二、忧患教育的实施。

把忧患诗词作为一个单元,精选其中的代表作,集中讲授;联系现实,重点对学生进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教育;正确引导学生面对个人忧患,把个体的生命和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由忧患而最终超越忧患,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忧患意识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它源于个人、个体对于人生前景不确定的焦虑感,是一种个体内心的紧迫感。这是由于人作为生物体的脆弱和大自然与社会无比强大及其不可预测性而导致的。然而,正如没有阻力,生命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一样,没有忧患,人也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生命的力量和强度只有依照阻力的大小才有可能表现出来,与之相同,只有忧患和苦恼才有可能使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返回他的自我,而思考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个体的忧患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一种人生智慧,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方法。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生存压力大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压力,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职责。我国古典诗词忧己意识精华与糟粕并存,在对这类诗词进行鉴赏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因势利导地对大生进行挫折教育和人生观教育。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人永留低谷,人在顺境,要居安思危,积蓄足够的能量,准备应付逆境的到来。人在逆境则要保持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九死不悔的勇气,坚信顺境就在前方,唯有奋斗才能赢得生机和希望。“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体的生命只有与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才能突破狭隘的个人主义,跳出个体的忧患,积极进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永恒价值。

忧患意识不强

“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政绩,招商是第一本领。”没有招商引资,没有项目落地,就没有经济实力的增长,建设小康社会、改善人民生活就无从谈起。就招商引资工作而言,强化忧患意识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市抓住国家政策调整、产业重新洗牌的发展机遇,准确把握产业转移方向,以提升工业档次、促进产业转型为目的,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大项目,为了大项目的一切”的发展理念,实施“大项目”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硕果累累。伴随我市“一区三园”的全面开发建设,我市的工业经济发展站在了更高起点,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眼下,无论是商丘其他县、市(区),还是其他省直管县、市,招商引资工作百舸争流、竞相齐发,形成了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的局面。与此同时,我们也切实、强烈地感受到整个社会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逼人态势,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工业强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此,如果我们无动于衷,没有忧患意识,没有开拓进取的锐气,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不加强招商、加快招商,不仅会丧失发展的机遇,还将丧失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真正把“全民招商”落实到行动上,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守住我市发展阵地,用足我市发展空间。

忧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有了忧患意识,就有了开拓进取的精神;有了开拓进取的精神,就能开拓招商引资工作的新局面。如何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增强发展后劲,简单地说,就要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破除旧思想,树立新观念,探索新机制,拓展新渠道。这就要求我们摆脱自我满足的束缚,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要求我们冲破墨守成规、权力至上的旧观念,树立主动服务、甘于奉献的行政观;要求我们破除狭隘短视的旧观念,树立借用外力壮大自己的发展观。拓展招商引资新渠道,推进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新活力,需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主体”的认识观念,坚持“招大引强”,奉行“抓大不放小”,树立“主动招商、全民招商”的服务观念,继续推进产业招商,大力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开展招商活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配套度、空间度和聚集度。

总而言之,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就要不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以重商、亲商、安商、富商为重点,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坚持在思想上放胆、工作中放手、政策上放宽、机制上放活,真正形成全民认识招商、重视招商、参与招商的良好氛围。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叙事抒怀,还是写景咏物,都是结合现实,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贯穿他的一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晚年越是强烈、真挚。年轻的杜甫“归醉每无愁”,是没有多少忧虑的,所关注的就是个人的抱负和功名的追求。自从他为求仕途人长安再次应试落第后,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开始“十年困守”的艰难生活,使他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国家的现状。自此,他的忧患意识也由个人前途的忧虑逐渐转为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歌中也由“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转为“君不见汉家lli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他对唐玄宗盲目发动开边拓土的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深为担忧;他对清浊不分、贤愚不辨的黑暗政治忧心如焚:“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他看到大雨成灾,就忧虑劳动人民的苦难:“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他“一饭四五起,凭轩心力穷”。面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成长为一位自觉的忧国忧民的诗人。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陷入了战争的深渊,使人民坠人了沉重的苦海。诗人杜甫也被卷入战争的乱离漂泊之中,他亲眼看到了安史叛军的屠杀焚掠,亲身经历了与民同难的艰险流离,亲自感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他的心更贴近了劳动人民,忧患意识更加广泛深刻了。诗人最忧虑的是安史叛军还未平定,四方盗贼仍是很多:“所忧盗贼多,重见衣冠走”,又担忧官吏不顾百姓死活而横征暴敛,引起人民的反抗:“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他希望有贤德的官吏实行仁德之治:“诛求多门户,贤者贵为德”。直到临死之前,诗人仍在忧虑:“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无论是忧时忧国,还是忧虑民生,都有其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和社会根源。杜诗的忧时忧国,是从他“忠君”的.儒家正统思想出发,与国家前途命运的盛衰起伏密切相关的一种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非常强烈。例如:“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岂无成都酒,忧国只细倾”、“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襟”,等等。他的诗歌充满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与忧心,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针对玄宗的黩武战争,他指出:“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他讽刺杨氏兄妹的荒淫生活,并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朝廷欢娱后,乾坤震荡中”。面对“安史之乱”带来的国难,他唱出:“国破i河在”的悲歌,鼓励朋友们“济时肯杀身”、“临危莫爱身”,他坚信“胡命岂能久,皇纲未宜绝”,希望唐肃宗“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对那些搞分裂割据的叛将“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缨”的行为他切齿痛恨,真切地表达了盼望国家安定统一的强烈愿望;杜诗的忧虑民生,是杜甫对社会**中生灵涂炭的忧虑,是他内心儒家“仁爱”、“民贵君轻”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他长期接近劳动人民的结果。在他的笔下,描写了众多的人民形象:农民、士兵、织妇、船夫、渔父、负薪的女子、无告的寡妇、被迫应征的老汉、提前服役的儿童,诗人不仅从多方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生活,而且还表达了他们的愿望要求:“谁能叩君门,下令减租赋!”“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杜诗中广泛地反映了人民遭受的苦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在长安时就指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正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养活了这些剥削者。面对扩边战争给人们到来的灾难,他呼喊:“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在“三吏”、“三别”中,诗人一方面对劳动人民遭受“安史之乱”被迫服役的惨状哀痛不已,另一方面为了国家的安危又鼓励人们奔赴前线杀敌卫国:“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他在自己“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仍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在自己的茅屋被风雨摧毁时,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即使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是超越了个人生死利益的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忧虑。这已经超越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准则,在他极少“达”过的一生中,无论穷达,他始终都要兼济天下,真可谓“于黎民,无刻不关其念”。黄彻说他:“其穷也未尝无志于国与民,其达也未尝不抗其易退之节”(《碧溪诗话》)卷十),朱弁也说他:“穷能不忘兼善,不得志而不能忘泽民”(《风月堂诗话》卷下),都指出了他强烈的忧民责任感已超过了一般儒家思想要求。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庭,始终自称“儒生”、“老儒”、“腐儒”。儒家“人世”、“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影响他一生,“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是他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

他“每饭未尝忘君”,不仅对唐王朝忠心耿耿,“忠君爱民”的思想也深入骨髓,他主张实行“仁政”、“德治”。这些儒家思想已经融化到其血液中,成为其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因,也成为诗人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另外,诗人所处的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环境和诗人漂泊艰辛的一生经历,使得他诗歌中的忧患意识表现得强烈和突出。诗人生活的唐王朝正是从鼎盛转向衰落的急遮变化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李林甫和杨国忠的先后执政,使得国事日非,朝政日昏。边将和藩镇的飞扬跋扈,加重了受压迫人民的不满。“安史之乱”又将唐王朝推向深渊。这种现实必然促使杜甫用儒家思想的尺度思考和衡量社会现状,内心尺度与现实的反差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他“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长安十年穷愁潦倒、“苦摇乞食尾,常恐曝恩腮”的困守生活、“饥借家家米,愁征处处粮”的漂泊生涯更增添了诗人诗歌中难以消解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一种自我觉醒的心态,它是对生活中各种风险的预见性和应变能力,是保障个人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去的人们往往忽视这种心态,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忧患意识心得体会,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

第二段:自我识别。

意识到自己存在风险、存在安全隐患是忧患意识的第一步。我常常会透过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细节,发现其中的不安全因素。比如:家里灯泡换不及时、电线老化、孩子总是忘带门卡、去旅行没做好安全准备等等。只有这样,我才能意识到自己需要预见这些风险,并加以应对。

第三段:应对能力。

忧患意识不仅仅是意识到风险,更需要有应对能力。比如,我们可能会在家中备一些常用急救药物;我们可能会在出行前做好行程安排和旅行意外事件预判;我们可能会参加一些安全防范类的自我保护训练等等。这些做法都是基于忧患意识产生的,能够有效地提高我们在面对危险时的反应能力,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

第四段:分享心得。

忧患意识不仅仅是个人的需求,它也应被大众认真对待。我经常和身边的朋友、同事分享我的忧患意识心得。比如,如何避免电器老化造成火灾;如何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等等。通过这样的交流和分享,大家不仅能学到更多的安全知识,也能更好地意识到自身的安全问题。

第五段:总结。

忧患意识是一个需要逐渐培养和发展的过程。而且,不仅仅是个人,社会组织和国家安全也都需要忧患意识的普及和应用。作为一个有责任的公民,我们应当积极传播忧患意识,和大家一起维护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一)杜甫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关心国事,时时不忘国家的兴亡,担忧祖国的前途命运,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热忱。他无比热爱祖国,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和祖国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从中突出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之情。

安史之乱中长安城沦陷,虽山河依旧,但是人事已非,诗人面对国家的破败不堪,对着三春的花鸟心痛得流泪,通过这常见的动作表达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极其焦虑的心情。山河沦陷,他鼓励朋友们“济时肯杀身”“临危莫爱身”,他坚信“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希望唐肃宗“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在投奔唐肃宗时自己不幸被叛军捉住,第二年当他从叛军手中逃脱时,写下了“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的诗句。这时的杜甫悲痛欲绝,为国破家亡的不幸流下热泪,为君王的蒙难深切伤痛,为世事的无常无比感慨。在兵荒马乱的战争时期,人人自危,他逃命尚且来不及,却仍抱着一颗心系国家的赤子之心去哭去行,这样强烈的哀恸之情又怎能不让世人为之动容。

当他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被叛军占领的河南河北的消息时,不禁“涕泪满衣裳”,这时的杜甫已经52岁,这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缢,叛军部将也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之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大乱初定,消息来得这样出人意料,而这消息又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之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忽闻收复失地消息之后,无法抑制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和祖国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

杜甫关心百姓,对底层百姓的疾苦寄予了深切同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的诗歌非常广泛地反映了百姓的痛苦生活及对民生的忧虑。如他看到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过着荒诞无度的生活,而百姓们却挨冻受饿,甚至惨死街头时,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揭露贫富不均的严重阶级对立及民不聊生的现状;看到百姓被繁重的.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发出了“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的呼吁;看到战乱死伤的残酷景象,他写下了“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看到人民在战乱中受尽苦难时,写下了“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等等。这些诗句都是对战乱中人民悲惨生活形象生动、具体真实的极其深刻的刻画。在**的年月,杜甫最关心的是民众的安危。杜诗中对悲惨世界的描写之多,确实是空前的,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来关注这一问题。一部杜诗,让人无法飘逸轻松洒脱,也主要是因为他笔下常常发出的是感天动地的悲吟,画出的是血泪阑干、尸骨纵横的荒凉,是穷困潦倒的独叟、寡妇、老妪的众生相。

虽然杜甫没有能力去解救人民的苦难,但他希望人民生活能够安定幸福,这种美好的愿望在他的诗歌中也时时流露。如“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表达了杜甫希望战争能够尽快结束,让农民能够回到土地上去安居乐业,天下不再有骄横的官吏横征暴敛的愿望;对侵略自己祖国的敌人,杜甫也能报以仁德之心,“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只要能制止游牧民族的侵略,就不要让更多的人失去生命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诗句所体现出来的推己及人的思想,更是超越了个人生死利益的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忧虑。这已经超越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准则,他强烈的忧民责任感已超过了一般儒家思想要求。

(一)首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文学善于扣住伦理道德、政治的层面,怀着对国家民族和社稷民生的关注,承担着历史留下来的各种精神负担,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浸润着浓郁的忧患意识。

中国人的忧患意识比任何一个民族都要来得强烈。在中国历史上最能深刻体现这种意识的学派首推儒家,我们在读儒家经典时,总能在字里行间发现这种深重的忧虑感。如《诗经》中就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感叹;《尚书?君牙》篇中亦有“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礼记》中说“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儒家学派最著名的人物孔子也曾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更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命题……儒家的这种忧患意识往往与国家社稷和黎民百姓的强烈责任感融为一体。他们敢于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敢于承担起救世救民的重大使命。他们虽不是国家的当权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以天下国家为己忧,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这种精神是儒家思想中最为积极的因素,也是杜甫从儒家思想的文化中汲取的最主要的精神力量。高尔泰说过:“这种沉重的情绪环境,这种忧愁的心理氛围,正是中国诗歌由亡而生的肥沃土壤。”杜甫作为一个封建文人自然也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影响,他的感时伤国,就是从“忠君”“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正统思想出发的。这种忧患是与国家前途命运的盛衰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他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洞察国家、人民的隐患,他强烈地希望能够为国为民排忧解难。“忧世心力弱”“忧国只细倾”“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他的这些诗歌无一不充满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忧心。

杜甫的忧患意识是他根植于个体的情感、生命的体验,由精神、情感体验延伸为时间、历史体验,进而带有明显的实践理性的特点。

“安史之乱”发生前,杜甫在35岁时,来到长安求仕,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然而,此时的玄宗皇帝已然不是开明天子,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信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极端腐化。不过,杜甫对玄宗仍然抱有幻想,以为通过忠臣的努力辅佐,国家仍可回到开元盛世的局面。于是,他积极寻求从政的道路,可是在政治上仍旧屡屡受挫,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他苦苦挣扎了十年,希望还是落空了。

正是由于诗人在困守长安的时候,生活潦倒,在这“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的生活中,使他更加正视现实,认清统治者的罪恶和腐朽,也看到人民的贫困和痛苦,因而在诗中发出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感叹。于是对国家和民生的忧患在他的诗歌中开始有了越来越深广的体现,杜甫诗歌中的忧国忧民的主导风格,就是在此期间开始逐渐形成的。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名篇,其中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最,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和难民在兵荒马乱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共同经历了战乱的痛苦。这就使他对人民的苦难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与人民的感情也更加密切了。于是,他的忧患意识就更加深重了,这种忧患思想,在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残酷现实中一直不断地在滋长。他的诗越来越多地反映人民疾苦,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三吏”“三别”。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受到了人民的热爱,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真正体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1、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2、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

3、心在水精域,衣沾春雨时。

4、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5、大屋去高栋,长城扫遗堞。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龙匣。

6、秋枯洞庭石,风飒长沙柳。

7、老夫复欲东南征,乘涛鼓枻白帝城。

8、却寄双愁眼,相思泪点悬。

9、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10、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11、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12、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13、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14、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5、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8、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19、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20、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1、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22、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3、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

24、冉冉柳丝碧,娟娟花蕊红。

25、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26、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27、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2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9、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30、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缠其身。

31、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32、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

33、碧海真难涉。青云不可梯。

34、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35、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36、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37、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38、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39、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40、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41、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42、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43、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44、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45、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46、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47、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48、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49、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

50、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敬爱的党组织:

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过一个有名的温水青蛙的实验,青蛙在温水里活活被烫死却浑然不知,孟子也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国现在安静团结,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在这种繁荣和谐的表象之下,很多人,包括我们的大学生开始麻痹大意,飘飘然自以为是,忽略了应有的忧患意识。

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更是要以身作则,在实践中为人民服务,可能我们目前只是学生,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有限。可是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祖国和人民怀着热切的关心,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汇报人: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有识之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状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创新,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对人类社会的忧患表现得更突出,这成为他们创作活动的动力。所谓“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叙事抒怀,还是写景咏物,都是结合现实,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贯穿他的一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晚年越是强烈、真挚。年轻的杜甫“归醉每无愁”,是没有多少忧虑的,所关注的就是个人的抱负和功名的追求。自从他为求仕途人长安再次应试落第后,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开始“十年困守”的艰难生活,使他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国家的现状。自此,他的忧患意识也由个人前途的忧虑逐渐转为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歌中也由“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转为“君不见汉家lli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他对唐玄宗盲目发动开边拓土的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深为担忧;他对清浊不分、贤愚不辨的黑暗政治忧心如焚:“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他看到大雨成灾,就忧虑劳动人民的苦难:“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他“一饭四五起,凭轩心力穷”。面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成长为一位自觉的忧国忧民的诗人。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陷入了战争的深渊,使人民坠人了沉重的苦海。诗人杜甫也被卷入战争的乱离漂泊之中,他亲眼看到了安史叛军的屠杀焚掠,亲身经历了与民同难的艰险流离,亲自感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他的心更贴近了劳动人民,忧患意识更加广泛深刻了。诗人最忧虑的是安史叛军还未平定,四方盗贼仍是很多:“所忧盗贼多,重见衣冠走”,又担忧官吏不顾百姓死活而横征暴敛,引起人民的反抗:“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他希望有贤德的官吏实行仁德之治:“诛求多门户,贤者贵为德”。直到临死之前,诗人仍在忧虑:“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无论是忧时忧国,还是忧虑民生,都有其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和社会根源。杜诗的忧时忧国,是从他“忠君”的儒家正统思想出发,与国家前途命运的盛衰起伏密切相关的一种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非常强烈。例如:“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岂无成都酒,忧国只细倾”、“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襟”,等等。他的诗歌充满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与忧心,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针对玄宗的黩武战争,他指出:“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他讽刺杨氏兄妹的荒淫生活,并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朝廷欢娱后,乾坤震荡中”。面对“安史之乱”带来的国难,他唱出:“国破i河在”的悲歌,鼓励朋友们“济时肯杀身”、“临危莫爱身”,他坚信“胡命岂能久,皇纲未宜绝”,希望唐肃宗“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对那些搞分裂割据的叛将“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缨”的行为他切齿痛恨,真切地表达了盼望国家安定统一的强烈愿望;杜诗的忧虑民生,是杜甫对社会**中生灵涂炭的忧虑,是他内心儒家“仁爱”、“民贵君轻”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他长期接近劳动人民的结果。在他的笔下,描写了众多的人民形象:农民、士兵、织妇、船夫、渔父、负薪的女子、无告的寡妇、被迫应征的老汉、提前服役的儿童,诗人不仅从多方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生活,而且还表达了他们的愿望要求:“谁能叩君门,下令减租赋!”“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杜诗中广泛地反映了人民遭受的苦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在长安时就指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正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养活了这些剥削者。面对扩边战争给人们到来的灾难,他呼喊:“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在“三吏”、“三别”中,诗人一方面对劳动人民遭受“安史之乱”被迫服役的惨状哀痛不已,另一方面为了国家的安危又鼓励人们奔赴前线杀敌卫国:“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他在自己“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仍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在自己的茅屋被风雨摧毁时,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即使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是超越了个人生死利益的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忧虑。这已经超越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准则,在他极少“达”过的一生中,无论穷达,他始终都要兼济天下,真可谓“于黎民,无刻不关其念”。黄彻说他:“其穷也未尝无志于国与民,其达也未尝不抗其易退之节”(《碧溪诗话》)卷十),朱弁也说他:“穷能不忘兼善,不得志而不能忘泽民”(《风月堂诗话》卷下),都指出了他强烈的忧民责任感已超过了一般儒家思想要求。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庭,始终自称“儒生”、“老儒”、“腐儒”。儒家“人世”、“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影响他一生,“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是他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

他“每饭未尝忘君”,不仅对唐王朝忠心耿耿,“忠君爱民”的思想也深入骨髓,他主张实行“仁政”、“德治”。这些儒家思想已经融化到其血液中,成为其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因,也成为诗人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另外,诗人所处的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环境和诗人漂泊艰辛的一生经历,使得他诗歌中的忧患意识表现得强烈和突出。诗人生活的唐王朝正是从鼎盛转向衰落的急遮变化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李林甫和杨国忠的先后执政,使得国事日非,朝政日昏。边将和藩镇的飞扬跋扈,加重了受压迫人民的不满。“安史之乱”又将唐王朝推向深渊。这种现实必然促使杜甫用儒家思想的尺度思考和衡量社会现状,内心尺度与现实的反差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他“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长安十年穷愁潦倒、“苦摇乞食尾,常恐曝恩腮”的困守生活、“饥借家家米,愁征处处粮”的漂泊生涯更增添了诗人诗歌中难以消解的忧患意识。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杜甫一生写下的大量诗篇中就充满了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有识之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状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创新,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对人类社会的忧患表现得更突出,这成为他们创作活动的动力。所谓“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叙事抒怀,还是写景咏物,都是结合现实,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贯穿他的一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晚年越是强烈、真挚。年轻的杜甫“归醉每无愁”,是没有多少忧虑的,所关注的就是个人的抱负和功名的追求。自从他为求仕途人长安再次应试落第后,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开始“十年困守”的艰难生活,使他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国家的现状。自此,他的忧患意识也由个人前途的忧虑逐渐转为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歌中也由“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转为“君不见汉家lli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他对唐玄宗盲目发动开边拓土的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深为担忧;他对清浊不分、贤愚不辨的黑暗政治忧心如焚:“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他看到大雨成灾,就忧虑劳动人民的苦难:“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他“一饭四五起,凭轩心力穷”。面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成长为一位自觉的忧国忧民的诗人。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陷入了战争的深渊,使人民坠人了沉重的苦海。诗人杜甫也被卷入战争的乱离漂泊之中,他亲眼看到了安史叛军的屠杀焚掠,亲身经历了与民同难的艰险流离,亲自感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他的心更贴近了劳动人民,忧患意识更加广泛深刻了。诗人最忧虑的是安史叛军还未平定,四方盗贼仍是很多:“所忧盗贼多,重见衣冠走”,又担忧官吏不顾百姓死活而横征暴敛,引起人民的反抗:“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他希望有贤德的官吏实行仁德之治:“诛求多门户,贤者贵为德”。直到临死之前,诗人仍在忧虑:“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无论是忧时忧国,还是忧虑民生,都有其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和社会根源。杜诗的忧时忧国,是从他“忠君”的儒家正统思想出发,与国家前途命运的盛衰起伏密切相关的一种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非常强烈。例如:“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岂无成都酒,忧国只细倾”、“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襟”,等等。他的诗歌充满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与忧心,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针对玄宗的黩武战争,他指出:“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他讽刺杨氏兄妹的荒淫生活,并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朝廷欢娱后,乾坤震荡中”。面对“安史之乱”带来的国难,他唱出:“国破i河在”的悲歌,鼓励朋友们“济时肯杀身”、“临危莫爱身”,他坚信“胡命岂能久,皇纲未宜绝”,希望唐肃宗“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对那些搞分裂割据的叛将“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缨”的行为他切齿痛恨,真切地表达了盼望国家安定统一的'强烈愿望;杜诗的忧虑民生,是杜甫对社会**中生灵涂炭的忧虑,是他内心儒家“仁爱”、“民贵君轻”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他长期接近劳动人民的结果。在他的笔下,描写了众多的人民形象:农民、士兵、织妇、船夫、渔父、负薪的女子、无告的寡妇、被迫应征的老汉、提前服役的儿童,诗人不仅从多方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生活,而且还表达了他们的愿望要求:“谁能叩君门,下令减租赋!”“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杜诗中广泛地反映了人民遭受的苦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在长安时就指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正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养活了这些剥削者。面对扩边战争给人们到来的灾难,他呼喊:“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在“三吏”、“三别”中,诗人一方面对劳动人民遭受“安史之乱”被迫服役的惨状哀痛不已,另一方面为了国家的安危又鼓励人们奔赴前线杀敌卫国:“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他在自己“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仍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在自己的茅屋被风雨摧毁时,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即使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是超越了个人生死利益的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忧虑。这已经超越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准则,在他极少“达”过的一生中,无论穷达,他始终都要兼济天下,真可谓“于黎民,无刻不关其念”。黄彻说他:“其穷也未尝无志于国与民,其达也未尝不抗其易退之节”(《碧溪诗话》)卷十),朱弁也说他:“穷能不忘兼善,不得志而不能忘泽民”(《风月堂诗话》卷下),都指出了他强烈的忧民责任感已超过了一般儒家思想要求。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庭,始终自称“儒生”、“老儒”、“腐儒”。儒家“人世”、“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影响他一生,“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是他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

他“每饭未尝忘君”,不仅对唐王朝忠心耿耿,“忠君爱民”的思想也深入骨髓,他主张实行“仁政”、“德治”。这些儒家思想已经融化到其血液中,成为其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因,也成为诗人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另外,诗人所处的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环境和诗人漂泊艰辛的一生经历,使得他诗歌中的忧患意识表现得强烈和突出。诗人生活的唐王朝正是从鼎盛转向衰落的急遮变化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李林甫和杨国忠的先后执政,使得国事日非,朝政日昏。边将和藩镇的飞扬跋扈,加重了受压迫人民的不满。“安史之乱”又将唐王朝推向深渊。这种现实必然促使杜甫用儒家思想的尺度思考和衡量社会现状,内心尺度与现实的反差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他“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长安十年穷愁潦倒、“苦摇乞食尾,常恐曝恩腮”的困守生活、“饥借家家米,愁征处处粮”的漂泊生涯更增添了诗人诗歌中难以消解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

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在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日子里,很少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内心,去预防和应对未来的风险和挑战。我们要建立起忧患意识,积极拥抱挑战和风险,培养自己应对困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忧患意识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危机,不仅预见突发状况,同时考虑如何应对和避免那些问题的发生。保持忧患意识并强化它可以让人们在困境中更好地应对危机,减轻损失,建立更加稳定的生活。

建立忧患意识需要多方面的培养和锻炼。首先,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预见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及时采取措施减轻风险。其次,我们需要多读书、多学习,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以便更好地应对面临的困境。最后,我们需要多与人交流、分享经验,了解别人怎么应对相似的情况,从中学习经验和教训,更好地应对未知的事态。

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忧患意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风险和挑战。例如,我们可以定期做好生活、财务和健康规划,制定并实行自己的应急预案;在工作中,我们可以提前预见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更重要的是,坚持实践忧患意识,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和应对困境的能力,使我们能够更从容地应对生活中各种变化和挑战。

第五段:结语。

在我们面临未知的时刻,做到保持忧患意识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帮助我们应对突发状况,减轻损失,而且还可以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更加从容、自信地应对生活和未来。因此,让我们牢记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努力完善自身应对困境的能力,迎接属于我们的未来!

忧患意识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生需苦方知甜,苦与甜看上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过程,但它们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老天若要将一项大任降于平凡之人,必会使此人经历重重磨练与困苦,或让其贫困潦倒,或让其饥饿苦累。

但苦后甜便姗姗而来,那那位平凡之人心智得以震撼,性格变得坚忍,才足以一鸣惊人。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消灭吴国一展雄姿;屈原流放至南蛮得以著《离骚》流芳百世;苏轼屡遭贬谪得以诗千首世人称赞。真可谓生于忧患也。

曾经有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员将青蛙放入温水中使它舒服惬意,逐渐加热温水使它意志麻痹,在危险降临时欲跃而乏力,最终葬身锅底。温水煮青蛙这样类似的案例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大河中屡见不鲜。

摇摇欲坠的晚清帝国自以为无所不有,终被列强无情欺辱;自认无敌的西楚霸王被刘邦击溃,自刎乌江;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晚年安于享乐,被奸臣危害,惨死宫中。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惕,激人奋进;而安逸之境消人意志,至人毁灭。学会在忧患中自立自强,学会在顺境中居安思危,成功便会在不远的前方向你招手。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李白的忧患意识与杜甫等人相比有其独特性,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下面来看看!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产物,诗人的喜怒哀乐都在诗中流露,而李白的忧患意识在其诗中也在多个方面得到体现。

(一)对唐朝前途命运的忧虑与关注。

李白主要生活在盛唐,但是在盛世之中诗人还是看到了其中的黑暗面。自身才华得不到施展,人民生活苦难重重,上层权贵却依旧骄奢淫逸,这些使得李白愈加不满,他在许多诗作中都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且在这种黑暗现实的基础上,深刻地思考了唐朝的命运,其愤怒担忧在许多作品中都得到体现。当时的唐玄宗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朝政乌烟瘴气,诗人就在《古朗月行》中,以一句“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加以讽刺。在《登金陵凤凰台》(人教版七下)中,李白发出了“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感慨。浮云蔽日,不见长安,暗示着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故而心情沉痛。诗中所见所感与历史教训交织,表现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心情。除此之外,《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苏教版八下)中,“弃我去者今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种心情也有所体现。“表现出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上述诗句反映了李白深深担忧着由于上层的腐败而风雨飘摇的大唐,这是他诗歌中忧患意识的体现。

(二)对上层权贵荒淫享乐的不满和讥讽。

安史之乱的爆发,对李白有着非常大的震动,使其愈加关注当时的政治,而上层权贵的荒淫享乐和人民的苦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爱国忧民的诗人对此有着强烈的不满。为此他写了许多讽刺权贵的诗,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写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心中郁闷,“正缘权贵在朝,才使得万事全非,自己又岂能依附豪门,摧眉折腰以辱身降志呢?”诗人写对名山仙境的美好向往,正是源于对权贵的不满和抗争,这种情绪是比较明显的,诗人蔑视权贵和坚持自我的信念在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

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关注民生,同情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随着玄宗后期开始拓宽疆域,频繁出兵,人民生活负担加重,到了“安史之乱”之后,民众生活十分困苦。这些都激发了李白匡扶社稷、关心人民的忧患意识,这在他的一些诗歌中也有充分体现。《古风》(人教版《语文读本》第三册)中“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就描写了安禄山攻破洛阳之后的凄惨情景,战乱之后的国家满目疮痍,李白正视和关切现实,忧患意识十分明显。在“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关山月》)等诗中,诗人清楚地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并且给予他们深切的关注与担忧。

(四)对封建社会压抑人才的不满。

盛唐年间,玄宗励精图治,国家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读书人能够依靠才华进入仕途,这对文人是极大的鼓励。当时的李白像大多数人一样,满怀抱负,渴望建功立业。然而,诗人没有料到的是,后期玄宗耽于享乐,任人唯亲,官场风气变得污浊,有志之士难以被重用。诗人的满腹才华不能施展,很多士人怀才不遇,使他对压抑人才的社会现状十分不满。在《行路难》(苏教版九下)中有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种心情就有所体现。“这两句想象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实际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诗句具有比兴意味,生动地写出了满怀壮志的诗人在遭遇“赐金放还”的打击之后的失望和不满。诸如此类的诗句还有许多,例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人教版语文读本第三册)中“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以及(《将进酒》(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些诗句都体现出诗人满腹才学却无人赏识的悲哀不满之情,因此这类诗歌都体现了他的忧患意识。

人的情感并不是无端产生的,一种情感的出现是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李白的忧患意识也和他自身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儒道思想文化的影响。

盛唐思想文化开放,李白更是将儒家、道家、佛家、游侠、纵横等多家思想集于一身,但对于李白影响最深的还是儒道两家的文化。道家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5]他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他的明朗、自信、壮大、奔放的感情,也基于这样的人生向往。”[6]所以李白在其诗歌中总是能够直言心中情感,他对自我的追求使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因而能理智清醒地看到玄宗统治后期的种种弊病,并且以一种不受约束的方式表现出来。

而李白对于种种现实问题的关心和忧虑,渴望参与朝政,正是因为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7]即使李白清楚地看到了现实的黑暗,对朝廷失望,他也依旧希望建功立业,匡扶社稷,甚至曾在“安史之乱”中入永王李幕,从军报国。可以说李白积极入世,关心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思想是贯穿其一生的。

儒道两家产生的不同影响,两家思想的交织,是李白诗中忧患意识的主要成因。

(二)盛唐时代环境因素。

李白经历了由盛世走向衰颓的一个阶段,玄宗前期在前人统治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并且任人唯贤,使当时无论平民百姓还是才子贤人都渴望为国效力,所以当时的少年李白一心忧国为国。但是当他干谒失败,前去长安求仕后,他的所见所闻让他十分失望。他在长安看到了这个逐渐走向衰颓的朝廷的种种弊病,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他“看到的是官场的黑暗,心中充满愤慨与不平。”《蜀道难》《行路难》等诗都体现了他的不满。曾经经历过那样一个清明繁华的年代,当玄宗后期社会问题逐渐爆发时,强烈的反差使得李白更加关心国家,所以在诗中表现了忧患意识。

(三)李白自身个性与性格使然。

“李白人格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他诗文中的忧患意识与他自身的个性有着很大关系,他正义善良、直率天真,即使现实世俗十分黑暗,也不与之同流合污,反而更加清醒地保持自我的精神。清醒的认识使得他看清了大唐的衰颓,文人的历史使命感将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完全激发,他不满社会压抑人才,大胆讥讽当时权贵,同情人们群众的苦难。李白十分渴望天下海晏河清,渴望一匡天下,李白骨子里豪爽的个性让他在诗中直言忧患,铺陈时弊。其浪漫主义情怀也促使他不断探寻,企图找到一个解决目前困境的方法。

前面我们分析了李白诗歌忧患意识的表现和成因,下面我们谈谈在当下研究李白诗歌忧患意识的积极意义。

(一)树立青年关心家国天下的意识。

优秀的诗歌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无论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李白诗歌都极具抒情性,艺术风格豪迈飘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这使得他的诗歌更能打动人心。心忧天下,忧民爱民的思想感情也渗透在他“一生欲报主,百代期荣亲”等诗歌中。当代青年与大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诗歌,可以体会到诗人当时一心报国的澎湃感情,自觉树立学习知识、关心国家、报效祖国的意识。

(二)培养积极入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盛唐人士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乐观旷达已经成了李白诗的显著标志,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都体现出了李白想要参与朝堂政治,匡扶社稷,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态度,这对于当代青年具有激励和带动作用。尤其是即使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遭受打击,“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他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升华了”,这对于当代心理压力不断增大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养料,能够鼓励当今人们笑对人生,不轻易言败。

(三)有利于推崇旷达高远的可贵人格。

李白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他的人生目标从来不是偏安一隅,随遇而安,而是能够成为一代贤臣,辅佐皇帝开创盛世。这种理想不是空中楼阁,李白才华横溢,既能够坚持报国之心,也能够清醒地看待时势,并渴望纠正时弊,建功立业。因此,表现忧患意识的诗歌体现出了他旷达高远的人生追求,对于当代人培养高洁的人格具有引导作用,当大多数人都追求安逸享乐时,正需要一股清正的力量来引导人们追求理想,而李白诗歌作为传统文学中的优秀作品,能给人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李白诗大多思想积极进取,在手法和内容上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但李白诗歌并不是浮于云端的浪漫主义,其诗歌中有着深切的忧患意识,这与其自身性格、所接受的文化及其时代背景都息息相关。但是他的入世思想、爱国情怀、乐观的人生态度,并不局限于当时,对于现在的我们仍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诗仙李白的伟大思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并散发着永恒的光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