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案(热门20篇)

时间:2023-12-11 14:42:09 作者:笔尘

教学难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困难或理解不深刻的内容,我们需要在教案中关注难点。下面是一些经过反复修改和调整的一年级教案样本,值得教师们参考和学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与上一节课学习的连加、连减相同,加减混合也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但不同的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既要记住第一步计算结果,又要在第二步计算时应对跟第一步不同的运算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另一方面,教材有意地呈现了对比性很强的两组情境图帮助学生学习,情境图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算理,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巧妙地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但是教材是第一次出现组合型的情境图,学生对图中原来物体的个数很难理解,所以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看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另一重难点。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加法先入为主,所以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错误地认为加减混合应该要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因此改正学生的这一思维定势,正确地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借助多媒体,运用直观教学、启发谈话、讨论研究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用眼看、动脑想、开口说,使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程序。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拟定教学程序如下:

1、游戏导入、玩中复习。

这一环节主要分复习旧知、回忆方法、引入新课三步进行,通过拼图的游戏让学生口述连加连减运算过程,回忆它们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架起了新旧知识的桥梁,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握教学起点,找准学习最近发展区。

2、建构新知、对比认识。

本课中,学生将首次接触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而借助中间的箭头明确看图顺序和理解图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难的。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将从自主探究、辨析交流、比较归纳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基于教材中的两组图是由易到难的原则,所以教学上我将采取先放后扶的教学策略。

教学例1时,由于组合情景图中,原有天鹅的只数、飞来的只数和飞走的只数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学生能独立看明白图意,但要把图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指导学生清楚地说出图意是本例题教学的关键。我将直接出示第一组主题图,以图中箭头为突破口,以说为教学手段,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幅组合图,然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尝试“说”来明白图意。如果有学生在表述时能说出“原来”和“现在”这些关键词,老师将马上给予肯定,并适时利用这一课堂生成引导全班学生完整地说出图意是“湖面上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湖面上还剩下多少只天鹅?”如果没有学生提到这两个词,老师也将适时点拨指导他们把“原来”和“现在”这两个词加进去,以帮助学生明确数量关系。

由于学生对图意的准确理解,这时候再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计算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抓住第一步的得数7,说说在图中表示什么意思,同时明确算第二步时,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7”减去“2”,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增强对计算过程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我特别重视“说”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氛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听与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领会了主题图的含义、明确数量关系、理解计算步骤,从而掌握了加减混合的算理与算法。

例2的教学,由于组合图中的天鹅是先飞走一部分的,所以原来的只数不易看出,有学生会认为原来有2只,也有人会认为原来有4只,所以此处我安排学生先看图交流讨论“到底湖面上原来有几只天鹅?”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老师不会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此图中原来的只数既包括湖面上的两只,也包括飞走的那两只,所以原来应该有4只天鹅。接下来的说图意、提问题、说计算顺序,我将交给学生自主完成。

而在运算方法的学习上,为了解决“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我还采用“画一画,写一写”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画出第一步的运算,写出它的结果,有效解决“连续口算”这一难点,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当然,学生熟练计算后,这种辅助手段就可以不用了。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种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学的策略。所以,学习完这两题后,我将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通过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无论是先加后减还是先减后加,都是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加减混合算式的时候,一定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3、巩固内化、解决问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1、第一组的看图列式和第二组的连线题是基本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高他们计算和表达的能力。

2、第三组判断题和第四组是综合练习。其中第四组是常见的乘车问题,我先让学生独立看图完成。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比较两幅图,质疑:为什么第一幅图中车上原来是4人,而第二幅中车上原来是6人呢?在学生讨论后,我再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让学生明确图二中那两个人是刚下车的,也要算在原来的人数里,所以图二中车上原来有6人。

3、第五组灵活运用是拓展练习。

出示一组算式,让学生思考解决,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练习通过逆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加减混合最后的得数跟第一步的得数有密切的联系,算准第一步的得数是关键。

最后,我将一题多用,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算式,结合生活实际,说出一个需要用加减混合运算来解决的生活问题。

这样安排练习有密度、有坡度,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总结方法、评价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反思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态度。这样的总结,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四、课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送给小组天鹅卡片,后边藏着加减混合的算式,课的最后,小组成员只有算对了才能拿回去,这样的课堂评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还巩固了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板书设计。

以两组情境图为主,配以相应的算式和计算过程,对关键文字加以强调,尽量做到清楚明了,图式结合,重点突出,对比鲜明,结合小组评比,提高学习兴趣。

整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

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练习课》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数学教案。

台江第六中心小学方海琳。

设计意图。

1、营造研究与探索的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渴望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进行探索”,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归纳和分析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2、营造让学生多样化学习的课堂氛围,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新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必须努力营造让学生多样化学习的课堂氛围,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在星期天喜欢到哪里去玩?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常见的乘车情况,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凭着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经验,通过看一看动画片,说一说情境展现的.内容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看画面说图意。

师:小朋友,从刚才的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合作动动手,用小棒摆一摆刚才动画中乘车的情景。

通过摆一摆再现情境中的动作过程,从而可以使情境中的动作变为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活动。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体会领悟”,进入探究阶段。

指名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动画片的意思:7-2+3指名试读算式,再指导读。

2、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个算式和前面学的连加、连减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讲述:在连加、连减的算式里,要么都是加号,要么都是减号,而我们今天学习的算式里既有加号,又有减号,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运算”。(板书:加减混合)。

3、探究算法。

反馈板书:7-2+3=8。

提问:先算什么?5表示什么意思?再算什么?其他小组的小朋友是怎样计算的?

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先算前面的7-2=5,再算5+3=8,所以7-2+3=8。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小明小丽和另外三个小朋友乘车时做前门上后门下,可真遵守公共秩序!这三个小朋友去干什么呢?看,他们已经准备了6棵小树苗要去植树呢!(多媒体演示)小军又拿来了2棵。(多媒体演示)小朋友继续看,他们开始高高兴兴地植树了。小朋友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谁愿意把这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完成书上的填空。

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请几名学生说计算过程)小朋友真爱动脑筋,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三个小朋友积极参加植树劳动,是地球妈妈的环保小卫士。我们也要争当环保小卫士。看,在街心花园的小卫士可真不少!(多媒体演示)小朋友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多媒体演示)继续看,你看到了什么?。

这个动画又告诉我们什么?学生交流图意,在书上完成填空。

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集体交流。

3、小朋友刚才看图列式个个都很能干。没有图你能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老师把这六道算式写在了纸上,小朋友把它拿出来。听清比赛要求,我们来开展“抢红旗”比赛。两个小朋友一组,每人各做三道题。谁能又对又快地算好,谁就能争到红旗。小组之间也要开展比赛,哪一组的两个小朋友算得又对又快,还可以得到一面大红旗呢!比赛开始。

总结比赛情况。

4、小朋友,我们的老朋友小白兔要我们去帮忙摘丝瓜呢!我们一起去吧?(多媒体演示)小朋友看,这里有6条丝瓜要摘到6个草莓篮子里。先要把丝瓜上的算式得数算出来,放在合适的篮子里。我们看第一根丝瓜。3+2+4等于几?这根丝瓜就放在写着9的篮子里。(多媒体演示)其他的丝瓜请你帮小兔摘吧!(学生活动)。

第二根丝瓜谁来摘?(指名用鼠标演示)第三根你会摘吗?这边的丝瓜谁来摘?

四、课堂总结。

多媒体继续演示:小白兔说:“谢谢小朋友热情的帮助,帮我摘丝瓜,和我一起玩。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到时候欢迎大家再来和我们一起游玩。小朋友,再见!”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学得开心吗?

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练习课》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理解计算顺序。

2、加深理解计算方法,增强对计算过程的感受。

3、通过观察交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图意,正确列式。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3+1+4=答案。

6+1+2=答案。

1+3+6=答案。

10-3-7=答案。

7+2-1=答案。

8-3+4=答案。

5+2+3=答案。

3+0+7=答案。

10-2-5=答案。

10-3-6=答案。

8+2-3=答案。

5+1+4=答案。

3+2+2=答案。

8-1-4=答案。

9-3-2=答案。

10-7+2=答案。

4+4+1=答案。

4+1+5=答案。

2+3+2=答案。

10-5-5=答案。

二、练习。

1、每天早上上班老师要坐车,在车上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咱们去看吧。

课件出示:公汽图。

一辆车上坐了4人,先上了3个人,又上了2人,现在有几人?

图片出示p77右图,看看下来了几个人?是从哪里下来的?又上了几个人?

你能说出完整的`图意吗?

同学们真会动脑筋,原来咱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啊,以后你们要更仔细地观察,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

三、巩固应用。

1、p764。

练习,小黑板或课件出示。

将横行竖行的数相加,各得多少?

四、游戏。

出示纸牌,3人一组,各出一张牌,或加或减算出得数为14,即赢。看谁赢的牌多。

思考题,p77思考题。

要拿出8角钱,有几种拿法?

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练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2、不断提高学生的估算水平。

3、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和细心计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算理,熟练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用具:卡片,投影。

教学过程:

二、竖式计算:

1、3890573791。

三、列式解答。

1、练习7第4题:看懂图意,列式。

2、连线:5题a、出示图画。

b、说明题意。

c、独立连线。

d、集体订正。

3、列式解答:6题说说图意,列出算式,说出怎样想?

四、课堂质疑。

课后回顾:

第10课时练习。

教学目标:1、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提高计算水平。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水平。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一、口算。

让学生说说这些题的特点。

让学生说一说在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笔算。

先让学生看一看这些题有什么特点?

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找同学板演,其他本上做,最后集体订正。

三、看图列式。

1、书架上原有64本书,借走36本,还剩多少本?

2、书架上原有64本书,借走一些,还剩28本,借走多少本?

3、书架上有一些书,借走36本,还剩28本,原来有多少本?

四、填上〈〉或=。

五、游戏:

1、算出水果上两个数的和与差。

2、动脑筋填数。

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熟练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要认真仔细才能计算出正确结果。

板书设计:

练习。

教学回顾: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案文案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会计算8、9的加减法。

2.通过课堂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评价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第56、57页的内容,练习八的第7、8、9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片(7个红的、2个白的);7个红色圆片、3个白色圆片。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尝试计算8的加减法。

1.看图说话。

(课件:出示恐龙图画)。

师:漂亮吗?图上画着什么?谁还想说,并且和他说的不一样?

(让学生充分说自己的看法,不阻止学生联想一些童话情节。)。

2.让学生看图写算式。

要求:小组分工合作。

3人写算式,1人记录。

3.汇报交流,相互评价。

操作悟理,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活动(1人记录算式)。

a、摆9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

(老师领着学生整齐地摆出来)。

师:摆一摆你们的圆片,计算以下题目:

(老师边写算式边叙述)。

7个添上2个是几个?(72)。

2个添上7个是几个?(27)。

从9个里面去掉2个剩几个?(9-2)。

从9个里面去掉7个剩几个?(9-7)。

(板书:72=9-2=。

27=9-7=)。

b、摆6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

计算:62=8-2=。

26=8-6=。

c、小组汇报计算结果(说明:以上计算都不要求学生说算法)。

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练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2、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意,正确列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第1题。

课件演示:池塘边有几只小鸭子在游玩,其中6只在池塘里嬉戏,3只小鸭子赶过来跳进了池塘,玩了一会儿,其中有4只小鸭子上岸回家了,剩下的仍在嬉戏.

你能把看到的数学问题讲给大家听吗?

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算出得数。

交流:为什么要“6+3”呢?(因为3只小鸭子赶过来,和原来的6只合起来就9只了。)。

为什么又要(-4)呢?(因为4只小鸭子回家了。)。

2、第2题。

(1)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2)投影交流。

3、第5题。

出示图。

1、谁能看图说出几个数学问题/。

2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算出得数。

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说计算顺序)。

同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和做文明乘客的思想教育。

二计算练习。

小朋友们计算得这么快,大家来比一比,看谁又快又对,好吗?

1、比赛计算第4题。

2、出示第6题:横行、竖行上的三个数相加,各得多少?

独立填在书上反馈、评价、订正。

3、出示第7题。

同桌比赛,边指格子边报得数看谁算得快。

三、书写练习:第3题。

1、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2、独立完成。

四、拓展练习:拿钱币活动。

每人拿出4张2角纸币,8个1角硬币,一个5角硬币。

思考:要拿出8角钱,你能想出几种拿法?

操作。

交流汇报,投影显示所有拿法。

五、课堂小结。

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练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式题。

教学准备:

口算题卡、练习题卡、情境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有关计算,还学习了连加连减,在这里,老师准备了一些计算题卡,看看哪些小朋友能准确地计算出答案。)。

口算:

34+20+5=。

86―6―50=。

40+20+8=。

90―60―10=。

35―5+60=。

50+30―10=。

指着后两张口算卡片提问,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像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我们还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加减混合的知识。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景。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出示例3。

师:同学们来看,一辆5路公交车缓缓地开过来了,它停在了中山路站。

1、仔细观察,请同学来说一说画面中都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车上原来有67人,下车的有25人,上车的有28人。)。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现在有多少人?

2、根据图意列出算式。(板书)。

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几个算式。

67―25+28=。

67+28―25=。

28―25+67=。

3、探究算法。

(1)师提问:“在67―25+28=67+28―25=28―25+67=里面既有加又有减,是加减混合的.算式,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请个别同学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问:“那同学们会列竖式计算吗?(会),在列竖式计算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列式时要把数抄写正确,看清楚是加是减再计算,最后别忘了写横式得数)。

(3)分组让学生尝试计算(让两位同学板演),教师巡视,个别纠正。

(4)集体讲解,规范板书。

(5)小黑板出示:(列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列式时要把数抄写正确,看清楚是加是减再计算,最后别忘了写横式得数。)让学生齐读一遍。

三、巩固练习。

1、(拿出练习卡片)列竖式计算下面两道题。

56+34―20=。

78―24+39=()。

2、我是口算小能手。

55+30―5=。

56―3+9=。

36―4―32=。

81―7―70=。

37+10―5=。

76+4―30=。

3、我有46元钱,买故事书用去15元,妈妈又给了我19元,现在我有多少元钱?

以上4道题由学生自由完成,集体展评。

4、拓展题。

谁来当大王?

25+47+25―7―30=(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择优讲评。)。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案

加减混合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必须练就的基本功之一,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退位减法及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加、减混合计算。由于学生容易将第一步计算结果忘记,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所以教学难点确定为学生能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准确地记忆在头脑里,去顺利完成第二步计算,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实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学数学,用数学,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制定的三唯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

鉴于教材特点和一年级学生好动、思维依赖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现代教学媒体,愉快教学等辅助教法作突破点,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善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抽象概括,在一个数的基础上先增加后减少就是先+后减的加减混合;在一个数的基础上先减少后增加就是先后+的加减混合,使之由直观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方法)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习气氛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结合。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充分调动各种器官参与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抽象概括能力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用他们喜爱的活动情景激发兴趣,引入新课,一开始,课件显示生动的画面:美丽的风景,绿绿的草地,高大的树木,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时来了四个小朋友在那里载歌载舞,多快活呀!在这种情景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欣赏歌舞的同时有意无意的获取了含着的数学信息:有4个小朋友在唱歌跳舞。

此时,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数学不是记数学,背数学,而要做数学,亲历探究新知的过程,主动建构新知。因此设计了自主探索、建构新知的环节。

1、教学例1。

在上面创设的美好情景中学生对声情并茂的场景深深吸引,课件继续演示,这时又有3名小朋友跑来和前面的4名小朋友一起载歌载舞,过一会儿,有两名小朋友跳累了,回家了(走了),学生全神贯注地欣赏画面,手、眼、口、脑多种感官尽情地发挥,认真观察,把观察所得叙述出来,理解图意,并自己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现在还有几个小朋友在跳舞?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解决问题)4+3—2。在试算的过程中采用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理解4+3—2这个算式的意义,明白4+3—2这个算式的意义,明白4+3—2这个算式的计算顺序是先算4+3=7,再算7—2=5。在讨论中更进一步的明白在计算时一定要记住第二步是几减几。

课件继续演示:第二小组的4个男生又来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弹琴。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会儿走了两个弹吉他的小男孩,又过了一会儿,三个女生听到优美的乐曲声,情不自禁地跑来翩翩起舞。学生由于前面情景中问题解决的经验,能顺利地理解图意,并进行列式计算,4—2+3。先算4—2=2,再算2+3=5。明白做题时关键要记住第一步的得数2,否则就无法进行计算了。

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活动中既学得主动,又学得轻松。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所以及时进行例1例2的计算顺序小结,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小结后自己摆小棒,完成75页做一做。做后集体订正,学生在探究中解决了问题。记得有位名人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质疑的小环节。

(三)设置情景,解决问题。

学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数学,运用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去体验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练习题的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练习题,这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小猴怎么还不走呢?原来它还有一道题呢!

2、我们继续往前走。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么热闹!原来,小狗、小猪、小鸡、小猫在运动会上分别获得了四个项目的第一名,森林之王的狮子要奖励他们每人一处房子,你能帮他们找到房子吗?生抢答完成。

狮子大王奖智慧星,做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延伸课堂。

在表扬学生之后:看来数学知识真重要呀,就让我们积极开动脑筋,学好数学知识,为自己、为更多的人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吧!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案

本节课,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加减混合》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8页的例3和例4。在上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具备了初步的计算能力进行教学的,其目的是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基本框架。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图,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中的进位和退位的区分。

四、说学情。

学生已有一位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作为基础,并且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经验。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都很不错,但也有个别学生计算较慢,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对于大部分学生的指导外,还特别要关注计算较慢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经常进行口算练习。

五、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六、说学法。

分组讨论与自主探究相结合。让学生“活”起来,是优课的一个重要特征,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发现、探索,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在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真正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其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创造的机会,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铺垫孕伏,复习引入。这一环节先以连加、连减的计算为引子,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然后创设“小猴运桃子”这一情境,让学生帮助老师整理相关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1.竖式计算。

36+28+17=65-25-21=。

2.小猴运桃子。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同时通过比较,找到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列出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体会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及运算顺序,提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同时也着力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使学生面对具体情境和数据时能选用比较灵活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这一理念。

1.出示情境图,讲授例3。

(2)学生说图意。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

想一想:现在既有人下车,又有人上车,那现在车上到底有多少人?

2.讲授例4。

(1)出示例4算式:72-(47+16)。

(2)比较:仔细观察这个算式,看看它有什么特点,然后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第三个环节: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本环节设计的练习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同时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工具性。

1.笔算下面各题。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八、说板书: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重点板书了加减混合(没有括号)的竖式计算方法,加减混合(有括号)的竖式计算方法。整个教学设计,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案例文

与上一节课学习的连加、连减相同,加减混合也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计算过程,但不同的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既要记住第一步计算结果,又要在第二步计算时应对跟第一步不同的运算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另一方面,教材有意地呈现了对比性很强的两组情境图帮助学生学习,情境图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算理,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巧妙地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但教材是组合型的情境图出现的,学生对图中原来物体的个数很难理解,所以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看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另一重难点。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加法先入为主,所以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错误地认为加减混合应该要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因此改正学生的这一思维定势,正确地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法学法。

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拟定教学过程如下:

1、复习导入、回忆法则。

这一环节主要分复习旧知、回忆方法、引入新课三步进行,通过拼图的游戏让学生口述连加连减运算过程,回忆它们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架起了新旧知识的桥梁,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握教学起点,找准学习最近发展区。

2、建构新知、对比认识。

本课中,学生将首次接触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而借助中间的箭头明确看图顺序和理解图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难的。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将从自主探究、辨析交流、比较归纳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基于教材中的两组图是由易到难的原则,所以教学上我将采取先放后扶的教学策略。

教学例1时,由于组合情景图中,原有天鹅的只数、飞来的只数和飞走的只数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学生能独立看明白图意,但要把图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指导学生清楚地说出图意是本例题教学的关键。我将直接出示第一组主题图,以图中箭头为突破口,以说为教学手段,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幅组合图,然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尝试“说”来明白图意。如果有学生在表述时能说出“原来”和“现在”这些关键词,老师将马上给予肯定,并适时利用这一课堂生成引导全班学生完整地说出图意是“湖面上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湖面上还剩下多少只天鹅?”如果没有学生提到这两个词,老师也将适时点拨指导他们把“原来”和“现在”这两个词加进去,以帮助学生明确数量关系。

由于学生对图意的准确理解,这时候再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计算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抓住第一步的得数7,说说在图中表示什么意思,同时明确算第二步时,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7”减去“2”,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增强对计算过程的感受。

学生在“听与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领会了主题图的含义、明确数量关系、理解计算步骤,从而掌握了加减混合的算理与算法。例2的教学,由于组合图中的天鹅是先飞走一部分的,所以原来的只数不易看出,有学生会认为原来有2只,也有人会认为原来有4只,所以此处我安排学生先看图交流讨论“到底湖面上原来有几只天鹅?”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老师不会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此图中原来的只数既包括湖面上的两只,也包括飞走的那两只,所以原来应该有4只天鹅。接下来的说图意、提问题、说计算顺序,我将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而在运算方法的学习上,为了解决“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我还采用“画一画,写一写”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画出第一步的运算,写出它的结果,有效解决“连续口算”这一难点,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当然,学生熟练计算后,这种辅助手段就可以不用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种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学的策略。所以,学习完这两题后,我将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通过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无论是先加后减还是先减后加,都是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加减混合算式的时候,一定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3、巩固内化、解决问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1、第一组的看图列式和第二组的连线题是基本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高他们计算和表达的能力。

2、第三组计算大比拼和第四组是综合练习。其中第四组是常见的乘车问题,我先让学生独立看图完成。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比较两幅图,质疑:为什么第一幅图中车上原来是4人,而第二幅中车上原来是6人呢?在学生讨论后,我再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让学生明确图二中那两个人是刚下车的,也要算在原来的人数里,所以图二中车上原来有6人。

3、第五组灵活运用是拓展练习。

让学生思考解决,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练习通过逆向思。

维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加减混合最后的得数跟第一步的得数有密切的联系,算准第一步的得数是关键。

这样安排练习有密度、有坡度,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总结方法、评价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反思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态度。这样的总结,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四、课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送给小组卡片,后边藏着加减混合的算式,课的最后,小组成员只有算对了才能拿回去,这样的课堂评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还巩固了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板书设计。

以两组情境图为主,配以相应的算式和计算过程,对关键文字加以强调,尽量做到清楚明了,图式结合,重点突出,对比鲜明,结合小组评比,提高学习兴趣。

整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

板书。

加减混合。

4+3-2=54-2+3=5。

原来现在从左往右。

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1.出示例1:计算。

三个分数是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时应当从左往右计算;

分母不同,计算时应先通分.。

3.学生独立解答.。

第一种算法:第二种算法:

思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哪一种简便?

教师强调:三个分数是异分母分数,先一次通分比较简便.。

4.总结没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5.反馈练习:

(二)教学例2(有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继续演示课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出示例2计算。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例1有什么不同?(有了小括号)。

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学生独立解答.。

思考:这道题为什么分步通分计算比较好?

3.总结有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4.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四、随堂练习.。

2.计算.。

3.计算.。

五、布置作业.。

1.从里减去,所得的差与相加,和是多少?

2.从里减去与的和,差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p28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8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这几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加减混合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找到了不足的地方:

在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列竖式的过程中,比如安排的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的时候,学生的灵活性不高,先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和第二个算式中有什么联系,结果学生发现的积极性差,换一下问的方法时,学生能及时回答。

在巩固练习时应加大训练力度。由于部分同学计算速度慢,以及我再次讲解的过程中,再次重点强调竖式经常出现的问题,耽误时间多,使得巩固练习时,速度慢的学生和速度快的学生拉开了距离,有些慢的学生这道没写好,就开始思考下一道,这样有几个学生出现了脏、慢、乱的竖式。

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连加时,特意安排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

在连减中,安排有联系的减法算式进行板演,就为学生探索连减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通过连加、连减的巩固练习,学生在做加减混合时,就显而易见的简单多了,但问题同时也出来了,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一着急该加的加了,但在列竖式时,结果正确,该标退位点的,却标成了小1,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出错的地方,在加减混合练习时,我特意安排两位同学,举例练习,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退位点,和小1,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做题的过程,而且正确率明显提高。

课堂教学中是结合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改革后,依据改革的实效性、实用性进行的全新教学。在课堂中,首先,我彻底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理解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放手给学生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动手能力,动脑能力。适合本节课内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处理,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在本节课中,我和其他教师之间共同的困惑存在于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在计算加减混合时,不要标错退位点和小1,每个班都有学生出现这个问题,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作用性。

2、在加减混合时,列竖式计算时,带括号的算式是否能用简便算法,如同前面连加、连减列竖式时,一个竖式列下来呢?经过老师之间的讨论,以及极个别学生的发现,当括号外面是加法时,可以列一个竖式计算,但为了学生更清晰的明白,不作要求,在遇到带括号的算式是,能用的就必须用简便算法。让学生自己掌握自己的算法。

在课堂上,还有课下练习以及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小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跟不上计算快的同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特意照顾速度慢的学生,分层出题,让他们也在慢的练习中,掌握住学习目标。

课堂上,由于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在计算顺序上,学生已掌握的很得当,在列竖式的时候,有的学生能主动的发现,带括号的算式不能用简便算法,有几个孩子能在进一步的练习中,发现有的题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是课堂上没有想到的,孩子们却能思考到的,留悬念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结束了本次内容的讲解后,经过反思,我觉得再教的话,反思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会弥补掉,对于课堂上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会继续应用。课堂的灵活性也会再提高点,教学中出现的“美丽的火花”,会让它在再教中,更加闪耀。

文档为doc格式。

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减混合”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必须练就的基本功之一,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退位减法及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加、减混合计算。由于学生容易将第一步计算结果忘记,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所以教学难点确定为学生能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准确地记忆在头脑里,去顺利完成第二步计算,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制定的三唯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鉴于教材特点和一年级学生好动、思维依赖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现代教学媒体,愉快教学等辅助教法作突破点,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善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抽象概括,在一个数的基础上先增加后减少就是先“+”后“减”的加减混合;在一个数的基础上先减少后增加就是先“—”后“+”的加减混合,使之由直观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方法)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习气氛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结合。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充分调动各种器官参与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抽象概括能力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用他们喜爱的活动情景激发兴趣,引入新课,一开始,课件显示生动的画面:美丽的风景,绿绿的草地,高大的树木,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时来了四个小朋友在那里载歌载舞,多快活呀!在这种情景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欣赏歌舞的同时有意无意的.获取了含着的数学信息:有4个小朋友在唱歌跳舞。

此时,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数学不是记数学,背数学,而要“做”数学,亲历探究新知的过程,主动建构新知。因此设计了“自主探索、建构新知”的环节。

1、教学例1。

在上面创设的美好情景中学生对声情并茂的场景深深吸引,课件继续演示,这时又有3名小朋友跑来和前面的4名小朋友一起载歌载舞,过一会儿,有两名小朋友跳累了,回家了(走了),学生全神贯注地欣赏画面,手、眼、口、脑多种感官尽情地发挥,认真观察,把观察所得叙述出来,理解图意,并自己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现在还有几个小朋友在跳舞?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解决问题)4+3-2。在试算的过程中采用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理解4+3-2这个算式的意义,明白4+3-2这个算式的意义,明白4+3-2这个算式的计算顺序是先算4+3=7,再算7-2=5。在讨论中更进一步的明白在计算时一定要记住第二步是几减几。

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评课稿

听了练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节示范课,这认为它的示范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练老师能尽努力地结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首先,这些小朋友都才刚入学没几天时间,纪律性较差、好奇心又强,练老师能抓住这一特点采用非常柔和的语言与小朋友交流,能不断用鼓励的语言表扬学生,不但很好地组织了课堂教学,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充分的亲切感。

其次,练老师能根据小朋友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很用心地寻找了一些小鸟、小鸭等小朋友喜欢动物作为素材,并用了猜谜语、拍手游戏等等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练老师能尽努力地体现新课标新理念。

首先,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比如:老师出示体温汁、尺子等实物进行教学。

其次,能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规律。比如:一样的数相减等于0;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等等,这一些都是指导学生自主发现出来的。

三、练老师还尽努力地体现我们学校的课题精神。我们学校有两个省级课题,一个是“指导-自主学习”,比如说上面一点提到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规律。另一个是“生命化教育”这个课题,练老师能尽量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比如设计的一道开放题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效果很明显。

以上三点是练老师尽努力去做,而且做得还不错,今后我们也应该要这样做。可是我个人也有两个观点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探讨。

一、小学数学课堂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对于一年级小朋友尤为重要。比如:让学生猜硬币时,可以适时教育学生勤俭节约、不乱花零用钱。又比如:讲到抓青蛙时,应该进行安全教育等。

小学数学一年级加减法教案

教学目标:

1、会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

2、能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计数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数感。

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计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花果山和孙悟空,

小朋友,今天我带你们到花果山去观光好吗?

二、探究知识。

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算一算吗?说出你的算式,你用什么方法计算?

写加法的理由是什么?学生说出加法的意思,树上有6只猴,树下有2只,一共有几只?

评价,你认为谁写的好?理由呢?

小结:同样一幅图,我们可以看作加法意思,也可以看成减法,只要能正确地说清图意,就能列出算式。

小朋友们上山一定口渴了吧,前面就有一棵桃树,结子很多又大又好吃的桃子。课件出示:两棵桃树,一棵树上有7个桃子,一棵树上有2个桃子。

请你们用学具代替桃子来摆一摆,然后独立写出算式。

谁愿意向大家说出你的算式,

评价:你认为哪个组写的好?

三、练习巩固。

2、学生分组拿出数字卡片,同组两人互相拿出相加得8,相加得9的两个数。

用“小青蛙找家”的游戏来完成。

四、课堂小结。

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评课稿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有效恰当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岳焕敏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加减混合》一课教学中,从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等三个方面有效落实了新课标对学习评价的具体要求,为我们提供了一节精彩的教学课例。下面具体说一说岳老师是怎样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评价的:

1、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教学中岳老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有序操作、主动质疑、专注听讲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及积极的情感态度,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为学生不断注入持续的学习动力,激励学生学会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学生站起来讲自己的方法时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难免会表达不完整或不严谨,这是岳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刚才这位同学讲的好不好!”“好在哪儿?”“快来说说你的看法”等让学生展开评价,既肯定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表现,又激发学生参与方法的补充和完善,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激励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注入持续的学习动力。再如学生交流时,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激励性的语言“说的真好”“讲得很具体”“你听的很认真”或运用肢体语言如“赞许的眼神”“善意的抚摸”“竖起大拇指”,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2、注意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在课堂练习环节中,教师对学生新知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追问和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帮助学生强化和巩固了新知,如岳老师在学生讲完自己的方法后,及时让学生进行评价,“你们觉得他讲得好不好?”“听明白了吗”“说说你的竖式吧!”并且引导学生首先肯定同学的优点,共同学习。又如:在学生板演竖式完后,老师说:你们觉得他的竖式写的怎样?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有没有要提醒大家的。”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中,再次强化了本课的重点,这样既关注了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又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岳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评价方法和方式多样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赞许的眼神、竖起的大拇指等多种评价方法不断激励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岳老师的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给我的教学启示是:

1、对于学生的回答错误时,教师不能一棒子打死,而应该是发挥学生小组的评价作用,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学生的明白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树立信心。

2、评价要因人而定,因不同情况而定,评价要符合实际具体,要关注细节,关注课堂生成问题,注意评价方式和方法的多样化。

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案

1、通过观察摆放p75例题及练习十二,帮助学生理解计算顺序。

2、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增强对计算过程的感受

3、通过观察交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理解掌握计算顺序

一、激趣引入

1、播放丑小鸭动画片断

今天我们请来了白天鹅为大家做向导带大家去做客吧。

二、合作探究

1、播放动画

看:湖里有几只天鹅?

演示:又飞来3只

现在呢?谁能说出完整图意

演示:又飞走2只

说出正确图意,然后老师演示完整图意

湖里有4只,飞来3只,又飞来2只,现在有几只天鹅?

谁能把图意完整的说一遍?

2、咱们再来看看另一个湖里的天鹅吧,演示:先有4只,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出图意,独立列式后集体订正

3、小结:同学们真聪明,看看我们学习的和前面学过的连加连减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吗?

像这样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三、练习 p76做一做

1、演示:地上有7个球,抱走3个,又抱来4个

2、课件演示小鸭图

3、游戏:把小动物找家,你能找出哪把钥匙开哪座房子吗?

小学数学一年级加减法教案

认知目标:

2、在分气球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10的加减法各部分关系。

3、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4、通过游戏学会凑十法。

情感目标:在实际操作和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能力目标:通过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分苹果一课,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发展他们的数感。有关10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比较重要。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会10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训练学生有条理、按顺序思考。德育渗透点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谐共处。

学校及班级状况分析:班上有多媒体电脑一台,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为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我改变传统的课桌椅的摆放,8位学生围坐分为一小组,共分为8个小组。

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刚入学,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整节课我以小熊过生日这一情境贯穿始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因为有7、8、9加减法的铺垫,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比较熟悉,也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学生在学前班和家庭里也以学会了这些计算,所以学生在学习起来就比较熟练。借于此,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也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以及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也就是算法多样化。

设计理念: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大部分掌握10的加减法,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他们自身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尝试着把10个气球分成两堆,并尝试着列算式,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强好动的特点,我设计了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1、游戏练习:如找朋友,小猫变魔术等。

通过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加深10的加减法的记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在看似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10的加减练习,提高了计算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有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增强了信心,找回了自己的价值。

2、开放题的设计。

如爬台阶,小熊吹生日蜡烛等,开放习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技能。这些题来源于生活,学生必须凭借10的加减法,又必须考虑到生活经验。通过讨论让学生在争论中交流,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学生兴趣推向高潮,又渗透了数学思维问题。

三、加强学生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等,动手操作学具,亲身经历了10的加减法形成过程,不但充分展示了每个学生的才能,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之间的协作,如:只要求学生准备5个苹果图,但实际操作中需要10个苹果图,肯定会有学生提出苹果的个数不够,引导学生两两合作。

四、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1)分男女登高比赛,每个楼梯有10台阶,表现好就可以上一个台阶,剩下台阶少的为胜。(运用10的加减法计算)。

(2)每小组之间竞赛(每组比谁的红旗多)。

(3)学生每个人之间又有竞赛(回答对了得一个金苹果)。

(4)老师评价,学生互评(对错牌,对了拍3下手)。

教学准备:师在黑板上画一栋房子、彩色卡纸制作的10个气球、课件、学具(5个实物图、对错牌、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复习6、7、8、9的加减法。

1、天小熊就要过生日了,他想开一个生日party,邀请森林里的小动物参加,可是有四位好朋友住得很远。请小朋友们来做小小邮递员,帮助小熊给小动物写一封信,邀请他们参加!(师准备分别贴有四个动物头像和标着6、7、8、9等数字的房子。学生拿卡片在音乐声中自由写数学算式并贴在相应的房子上。看谁写的又多又好!)。

2、汇报:督察员拿出房子上的信,大声读题学生计算。

二、情境导入,主动探究。

大象给小熊带来了10个气球做礼物,小熊想把他们挂在两扇窗子上,请小朋友来设计一下,该怎样挂呢?(师在黑板上贴出10个气球)。

三、实践探索、感知体悟。

1、学具实物图代替气球,摆一摆(只要求了每个学生准备5个苹果,明显不够,引导两人合作)。

2、同桌合作交流,一学生摆图片,一学生说相应算式。

3、汇报:全班整理有关10的加减法。

(1)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在黑板上用气球实际操作一下后,师根据学生回答填10的组成表。

(2)其余学生根据摆的情况和同桌说出4个不同算式。

(3)请一组学生上台合作,理一理算式(有顺序思考问题)。

四、趣味游戏,拓展应用。

小动物又唱又跳可高兴了,都为小熊庆祝生日呢!

1、小猫用送给小熊的花变起魔术来,看看有什么奥秘?请小朋友猜猜(个别学生回答,其余的说悄悄话)。

电脑显示:四朵美丽的花,点击伴随着音乐显示数字7,接着另一朵花又显示数字3。

师说你发现了什么奥秘?(两个数合成10)请你接着猜一猜,另外几朵花会开什么?

2、找朋友的游戏。

(1)师生互动:找找找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

我是3来你是几?谁是我的好朋友?(师生拍手唱)。

(2)学生互动:每位学生下位找朋友,不论哪种方式都行。

3、小白兔的节目,猜数游戏。

(1)出示积木:小白兔共有10块积木,现在有6块,请问小白兔藏起了几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0-6=4)。

(2)有10只小猫在一起玩,现在只有3只小猫,请问有几只小猫藏起来了?(10-3=7)。

电脑显示:相应内容。

4、小狗的游戏,比赛爬台阶。

(1)引导学生看黑板,说一说,谁爬的高?男孩赢了还是女孩赢了?(小组交流)。

(3)列算式。

(4)如果比赛继续进行,会出现什么情况(讨论)。

(5)学生现场操作,边讲故事,后列算式。

五、开放性作业。

小熊端出精美的生日蛋糕,看看这副图,你知道了什么?如果小熊吹一口,会怎么样?(学生齐唱生日歌)。

电脑显示:一个插着10支生日蜡烛的蛋糕,

小学数学一年级加减法教案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二、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得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