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发展格局的理解与体会(模板15篇)

时间:2023-12-04 17:47:31 作者:碧墨

写心得体会可以激发我们对学习和工作的热情,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进步。这是一些作者撰写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范文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十四五”发展蓝图和2035年远景目标,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揭开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这是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谋划的宏伟蓝图,预示着一个蕴藏着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新阶段的开启、新理念的实施、新格局的形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只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才能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转化为美好现实;只有紧密联系人大工作实际,才能将美好目标与我们当前工作结合起来;只有以新理念为指导,才能推动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坚决恪守这一根本政治原则。人大机关是政治机关、国家权力机关,一定要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按照党中央对人大工作的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保证党的主张契合广大人民的根本诉求,保证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的领导人员,保证党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国际社会经受多边与单边、开放与封闭、合作与对抗重大考验的关键时期,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成功战胜各种风险挑战、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的背景下召开的。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因为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会议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任务,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发挥制度优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民主有效的八个标准,人民代表大会承担了实现大部分标准的功能,尤其是提高国家治理有效性方面展现出来的制度优势,已经在抗疫抗灾等诸多实践中得到证明。如何巩固和发挥好这一优势,这对做好新时代、新形势下地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明确了新的任务和方向。我们必须要以昂扬的斗志、进取的精神、创新的方法、扎实的作风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的权力机关,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代表大会,追根溯源,其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工作理念,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代表工作,通过代表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信心,增强干劲,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各项要求;通过组织代表视察、检查、调研、走访和开展代表小组活动等,及时了解和反映民情民意;根据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把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所急所难反映上来、落实下去,抓好跟踪问效,督促落实解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新阶段有新定位、新理念有新要求、新格局有新气象。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切实抓好制度和制度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工作新格局。我们要按照常委会党组的要求,在努力抓好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把委员会建设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成为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代表的重要平台,成为代表建议、意见和批评发声的重要渠道,并将制度建设融入其中,认真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制度成果,使各项工作权责明晰、程序规范、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确保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环环衔接、有序运行,为切实履行职责提供制度和制度体系保障,用实际行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工作要求落实到位。坚持履职尽责、一心为民,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着力增强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全面增强履职本领,构建工作新格局,开创工作新局面。

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遵循党中央确定的奋斗目标,结合本职工作,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今天听格局屏天下网上授课,聆听了中国改革报社副社长、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关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授课。感悟颇多,对我们经营企业也有很多启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指导的。经营企业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要认真学习先进经营理念,切实用先进理念指导企业经营。

对于我们来讲,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

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企业发展的“牛鼻子”。要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满足客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兼顾各方,不能“一头冒尖”。要正确处理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和资金流、企业发展和员工培养等问题,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

三、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企业经营必须遵循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四、开放是企业发展的必有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见世面,开眼界,长本事,在与“狼”共舞中不断强肌体、强内涵。

五、共享是企业发展的本质要求。企业不是企业家一个人的,而是大家的、社会的。要切实保障好合作伙伴、客户的利益,与企业共发展。要确保员工的利益,与企业共进退,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暖,让员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9月1日,***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今年5月以来,特别是全国两会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节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国家发展优势和现实约束提出的发展新战略,是关系我国发展前途的重大谋划,为“十四五”规划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引领。

如何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一起来看。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是适应我国比较优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增进人民福祉的主动选择。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需要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以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和发展作为落脚点之一。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经济发展要更加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从美国、日本、德国等这些大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一旦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须要逐步从外向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十多年前这一规律开始显现,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从2006年的超过60%下降到2019年的31.8%,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配置要求大体一致。

过去,我们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大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现在,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总体上进入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新阶段。靠原有发展模式无法实现新的目标,必须更好地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新的双循环发展格局,让发展成果更好地为全体人民所共享,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消费升级换代的迫切需要。我们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强劲,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加快形成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形成国内大循环是可行的。重要的是,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目标,我们有着充分的主动权,政策工具也有很多,对这些优势,我们应当有充分的判断、认识和信心。应当说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补上消费市场的短板,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更好解决我国社会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

我国过去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原因在于,我国在生产要素方面存在着比较优势,切入全球价值链后进行全球竞争,我们有巨大的竞争优势。获得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样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战略。过于依赖国外的市场,对国内市场开发利用不足,尤其是不能有效地用好逐步扩大的市场容量这一重要竞争优势。近些年来,我们自身的比较优势也在发生变化,随着发展水平的提升,廉价的生产要素不再是竞争优势,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势在必行。

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美国对中国的判断发生了变化,政策发生了变化。美国害怕中国赶上甚至超过自己,因此不遗余力地打压中国发展。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国际环境、国际局势快速变化,美国决策者扬言与中国“脱钩”,并开始加紧“去中国化”。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步入到一个新时期、新阶段,由于经济增长长期乏力,导致全球化的一些成本全面显化,收益下降,进一步导致各种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等现象出现。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把各国原本存在的差异和猜忌进一步暴露,加剧了分歧、对立和撕裂。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多年以来,范围最广也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危机,使全球供应链出现了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简单地以原有全球化策略进行发展变得不符合实际。因此,在全球化重构的时代,我们在战略和政策上必须进行调整。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闭关锁国、闭门造车,并不意味着我国经济不再重视国际经济循环,经济开始“内卷化”。5月23日,***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可以说,立足国内经济循环,办好自己的事情,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国际循环,形成双循环互动。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从国际环境的角度看,无论是“隔离”现象、“孤岛”行为和“逆全球化”思潮,还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各国试图发展独立产业体系的可能性,都需要对国内国际循环体系进行再部署、再调整。从国内环境的角度看,国内良性循环体系的建设,对于形成“中国制造+中国消费”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指导原则。当前,应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快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改变出口导向战略形成的我国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国际分工地位。

国内经济循环在不断提升产业水平、技术水平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发现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在这些瓶颈问题上进行全面突破。同时,未来具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们要考虑到国际循环可能会发生一些极端现象。为了减轻这种状况的冲击,我们必须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这就需要对国内经济循环的短板进行更深入地梳理,提高国内经济循环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

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所做出的新战略部署,是充分激发我国发展潜力的战略选择,也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战略调整。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深刻理解其战略深意,充分发挥我国多层级的发展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在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动力。

必然选择:应对国内外形势结构性转变的战略调整。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基于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所作出的重要战略抉择,我们需要对此深刻认识与理解。

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国际大循环的基础和保证,发挥着引擎和带动作用。构建国内大循环既是应对外部环境长期变化的长久之策,也是激发内需市场、推动国内产业链升级的必要措施。

从国际形势来看,建立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是增强我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能力的关键举措。在新冠疫情、经贸摩擦等多重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风险上升,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持续受阻,国际大循环的有效运转受到多方阻力。加之美国对华政策出现系统性调整,对我国打压持续升级,使得我国产业链安全遭受严重威胁。而我国在经过多年的出口导向发展后,传统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外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逐渐减弱,叠加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持续衰退带来的复杂局面,使得我国须转向以内需为主的新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去认识当前面临的问题,通过夯实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提升国内产业链安全与稳定,增强我国抵御国际环境复杂变化的经济发展韧性。

从国内发展来看,构建国内大循环需要进一步激发国内市场需求、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以及推动产业链升级。一是推动国内供需链形成有效对接。当前,国内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大量供给以满足国外需求为导向,居民对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国内大循环要求以优先满足国内需求升级为导向来调整供给方向,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引导国内生产与需求结构相匹配。二是推动地区间形成协同发展格局。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地区间产业联动与动能传导较弱,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发展潜能尚未充分激活,需要通过构建国内大循环来形成地区间发展合力,建立更大范围的一体化市场。三是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当前,我国产业整体仍处于中低端水平,大量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存在因国外断供而造成国内产业链瘫痪的风险。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内在地要求确保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不被国外技术和产品“卡脖子”,更加注重创新的核心作用。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际大循环起着带动和优化的作用,是国内循环的外延和补充。参与国际大循环要服务于国内大循环需要,这意味着我们既不能放弃国际大循环,同时又要调整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方式。

首先,全球化持续发展的主流趋势未变,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是我国适应、把握全球化新机遇的主动选择。在新技术革命下,创新趋势朝着多元化、系统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我国仅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对所有前沿科技的自主创新,更难以独自完成所有产品的全产业链布局,仍然要通过开放与合作来提升我国科技水平与产业竞争力。与此同时,新技术革命拓宽了全球化的方式,带动服务贸易、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蓬勃发展,为全球化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也为我国继续深入参与全球化进程提供了新契机。

其次,缺少国际大循环的补充也难以完全满足经济转型升级所必需的要素与市场。我国正处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口,但仍面临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巨大风险,亟需在更大范围整合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要素资源和市场空间。只有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科学谋划和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才能在扩大开放中获得更有力的资源、技术、人才、资金支撑。

再者,新形势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方式,更加注重在国际大循环中把握主动性。过去我国利用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嵌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但由于过度依赖国外的技术和市场,导致我国外向型经济一直处于被动适应的局面,极易遭受外部市场冲击与关键技术制约,导致经济发展的效率、质量、结构、安全都面临一系列挑战。这意味着我国必然要以新的方式参与国际大循环,改变以外部循环为主的局面,并在新形势下主动建立为我所控的新国际大循环。

“双循环”并非是两个独立运行的循环体系,应该是两个循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通过内外循环的双轮驱动,发挥1+12的叠加效应,不仅能够更好地引领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能为我国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助力。

从现实发展的要求来看,国内外经济循环的长期分离迫切需要我们构建“双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注重对国外市场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但长期忽视了对国内市场需求的培育与开发,导致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长期分离,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主要特征的加工贸易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我国的主要贸易方式。对外贸易同国内产业体系之间的联系不足,使得国内产业链存在一个个“孤岛”,国内大循环难以成型,也无法与国际大循环形成有效互动。因此,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的关键在于纠正内外循环失衡的现状,充分打通国内循环的堵点和内外循环互动的节点,促进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构建“双循环”互促体系旨在有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依靠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大的空间,也为我国发展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以高效的国内大循环为基本盘,形成“双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构建质量、安全、效益为一体的高质量发展与开放体系,积极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努力谋划新增长空间,推动我国从传统的以外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向以我为主、内外兼修的发展模式。

重要基础:充分发挥支撑“双循环”的多层次优势。

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诸多制度优势,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结构优势,在深化改革中形成了尚待开发的增长潜力优势,并通过率先走出疫情冲击掌握了在疫后助推全球经济复苏的核心动力优势。这些优势成为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

第一,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作用,有效地调动和组织各类要素资源,能够保证国内大循环更加稳定且强劲地运行。一方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市场手段聚集资源和力量,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来推动国内大循环长久且良好地运行;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利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重点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为市场机制的良好运行提供政策与制度保障,并引导“双循环”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有序推进。

第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能够保证国内大循环兼具稳定与创新。这一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有助于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稳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是保证国内大循环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保障了各经济主体的利益,能够充分调动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国内大循环注入强大动力。

第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有助于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拓展和快速流动。这一制度鼓励劳动创造、多劳多得,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全体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居民收入,达到刺激消费和生产的目的,从而扩展更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其它要素主体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各种资源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促进国内大循环的顺畅运转。

从总量规模来看,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建立国内大循环提供更多发展潜力。我国中等收入人群超过4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90后和00后人口基数已经超过3亿,随着电商经济的快速崛起,他们开始成为主流消费人群,并逐步成为消费的中坚力量。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稳居世界第二位,不仅连续六年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而且以8%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充分利用好我国海量的消费市场,无疑将为打造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劲的发展动能。

从结构层次来看,复杂的层级结构使国内大循环更具活力。我国已经形成了层级多样、结构复杂、功能完备的经济社会形态,表现为东中西各地区发展阶段与支柱产业各不相同;工业体系相对完整,基本囊括了高中低端产业的各个环节;城乡社会结构相互补充等。这些复杂的层级结构一方面反映了不平衡发展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完整经济形态的必备要素,有助于我国形成体系更完备、结构更合理、分工更细化的内循环体系。

第一,国内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良好,整体实力取得长足进步,能够更好地引领国内大循环。近年来,我国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资,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5g通信、新能源、高铁等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世界前列,使我国从技术追赶迈入科技前沿。2019年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53000项,同比增长4.8%,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评估显示,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这些科技创新成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成为引领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

第二,不断积累的优质生产要素成为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保障。尽管我国在部分高端要素与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短缺,但我国生产要素的质量不断提升,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优质生产要素供给能力。在劳动力方面,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数量下降、质量提升的态势,人口数量红利逐步转向了质量红利。截至2019年,我国拥有1.7亿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技能培养的人才资源,各种技能和专业的人才储备都较为充裕。同时,我国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集聚并形成了数据、信息等更高端的要素资源,为形成相对独立的国内大循环奠定了优质要素基础。

第三,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明显,呈现出逆势增长的经济潜力,能够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更大活力。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资源优势和庞大的消费市场作为有力支撑,后续经济增长空间比较大。2020年上半年各省gdp增速排名中,中西部地区处于绝对优势,16个经济增速正增长的省份中有12个位于中西部,为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尤其是促进国内大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一,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地位的不断上升,我国已成为国际大循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作为全球工业部门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我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生产环节。这种产业链特征及其所代表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我国在世界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地位。2019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商品进出口总额达4.5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实际使用外资9415亿元,在全球投资普遍低迷的情况下逆势增长5.8%,持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第二,疫情后我国表现出的强大经济韧性与发展潜力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主动权和掌控力。2020年我国第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长3.2%,经济恢复走在世界前列,为疫后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另据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估计,我国可能成为2020年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可以预见,在后疫情时代,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量有望进一步提升,并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掌握更多主动和先机,这将有助于建立以我为主的国际循环体系。

第三,疫后全球经济复苏仍然需要我国发挥核心动力作用。一方面,我国仍然是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大国经济体,没有我国经济的率先恢复,全球经济将难以实现真正复苏。不仅我国这座“世界工厂”对满足全球抗疫物资需求至关重要,而且疫后全球也需要我国继续发挥生产核心的作用来带动全球产业链运转。另一方面,我国与世界各国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与发达国家在技术、贸易、气候、卫生等全球发展议题方面深化合作,有助于解决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为国际大循环的持续运转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联系,不仅能够继续为其提供高性价比的技术与产品,也能够帮助我国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市场与战略资源。

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范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以后,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在热议,作了很多解读探讨,我在学习中对这方面的问题也作了一些思考,感到对这一新发展格局可以从这么几个层面来认识:

首先,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事关长远的战略考量。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明显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存在很大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地位受到了较大挑战,而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积果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具有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国内消费市场。面对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不是短期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应急之举,而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作出的主动战略抉择。

其次,这不是新瓶旧酒,而是发展格局的全面重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新”,它不是单纯从过去也曾努力着力过的投资、消费、外贸等传统格局或单一领域发力,而是对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全方位重构重塑。

也不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是内外兼修,把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特别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打通畅通,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协调联动、全面提高。

第四,这不是自选题目,而是必答题目的共同选项。对各地来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中央提出的宏观战略,也不是只涉及东南沿海或部分地区的发展要求,更不是一个说说而已的概念提法,而事实上,它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加速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剧各地发展的整合分化,带来新一轮区域发展格局的“大洗牌”“大调整”。每一个地方,自愿也好、被动也罢,都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主动参与、积极对号、找准定位、重塑优势,真正把理论上的有利变为事实上的有利。

当然,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认识和讨论还在不断深化,我们各级各方面都要积极思考研究,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深度谋划我市融入“双循环”的路径举措。这里,我主要谈3个方面:

一要找准优势。只有找准自身参与“双循环”的优势在哪里,我们才能握有本钱,占领制高点,下好先手棋。我体会,我市的优势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集的能源矿产。除上面我讲到的能源外,我市还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石油储量巨大,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这些能源资源优势仍有很大的空间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第二是广袤的土地资源。土地面积居全省第*位,而且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的有利条件,许多特色农产品包括中药材,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还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深挖的巨大潜力。

第三是较好的产业基础。从“一五”时期开发建设,国家156项援建项目16项落户我省,其中落户我市2项,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国防军工等为主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我们参与“双循环”的“老本钱”。

疏通堵点,破立并举;

补齐断点,供需适配;

引燃爆点,主体优先。

立足基点,内外兼修,就是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加重视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着力稳定市场预期,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就业持续扩大和收入持续提高,同时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全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内需外需兼容互补的良性局面。

补齐断点,供需适配,就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聚焦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以全产业链的思维加快补齐产业链条上的断点、漏眼和彩项,把“微笑曲线”尽可能延伸到两头,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疏通堵点,破立并举,就是通过更大力度的改革创新,打破部分行业的“政策性”梗阻、“体制性”障碍,重点在国企混改、科技创新、管商环境、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攻坚突破,加快构建高标准高效率市场体系,着力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引燃爆点,主体优先,就是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企业是老大、政府是“店小二”的理念,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用活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依托大企业、大项目、大资本的进入和带动,加快培育几个千亿级产值爆发性增长的产业,构建我市参与“双循环”的强大支撑。

“六能”,就是聚焦产业赋能、枢纽聚能、创新激能、城乡释能、开放拓能、要素助能等6个方面精准发力、突破见效。产业赋能,就是要紧扣循环培育壮大产业爆发点。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产业培育不仅要盯着“高精尖”,也要注重扶持民生领域、事关民众衣食住行医的“原始、基本、微小”的消费类企业。比如,文化旅游业中,可以借鉴故宫文创、云南普洱茶等好的做法,培育我市旅游产品开发公司,以“大地湾女神”“东方微笑”“麦积山”等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努力打造“人见人爱、非买不可”的文创爆品。

创新激能,就是要构建创新平台共建、创新资源共用、创新成果共享的新机制,特别是深化与上海张江自创区合作,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要着眼积木式创新、渐进式创新、颠覆性创新这三大类创新,发挥好兰州科技大市场的作用,在全市范围内摸排技术宝贝,壮大华天科技,建立我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库,以创新创业引城乡释能,这是下一步我们挖据市场空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破解城乡结构性问题,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城发展布局,注重都市圈、县城、小城镇三级区城联动发展,推动陇东南组团发展,增强我市与陕、川、青、宁、新、内蒙的深度合作。

枢纽聚能,就是要从物流商贸业发展的规律出发,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抓住当前国内外大宗商品供给和市场变化的机遇,打造千万吨级石油天然气、兰州新区粮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战略物资“三大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加快把我市通道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循环优势。

要素助能,我前面已经专门谈了一些意见,总的就是要切切实失多想办法、多出新招、多走新路,盘活激发各类要素能量。

开放拓能,就是要牢记“x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继续做好巩固东连、向西为主、深耕南向、促进北拓的文章,发展物流经济、临空经济、口岸经济,实施好“蒙煤入甘”项目,大力拓展南亚贸易通道,谋划建设“一带一路”特色服务贸易出口基地,拓展未来发展的新空间和新优势。

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今年5月以来,特别是全国两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节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国家发展优势和现实约束提出的发展新战略,是关系我国发展前途的重大谋划,为“十四五”规划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引领。

如何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一起来看。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是适应我国比较优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增进人民福祉的主动选择。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需要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以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和发展作为落脚点之一。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经济发展要更加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从美国、日本、德国等这些大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一旦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须要逐步从外向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十多年前这一规律开始显现,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从2006年的超过60%下降到2019年的31.8%,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配置要求大体一致。

过去,我们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大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现在,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总体上进入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新阶段。靠原有发展模式无法实现新的目标,必须更好地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新的双循环发展格局,让发展成果更好地为全体人民所共享,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消费升级换代的迫切需要。我们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强劲,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加快形成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形成国内大循环是可行的。重要的是,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目标,我们有着充分的主动权,政策工具也有很多,对这些优势,我们应当有充分的判断、认识和信心。应当说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补上消费市场的短板,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更好解决我国社会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

我国过去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原因在于,我国在生产要素方面存在着比较优势,切入全球价值链后进行全球竞争,我们有巨大的竞争优势。获得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样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战略。过于依赖国外的市场,对国内市场开发利用不足,尤其是不能有效地用好逐步扩大的市场容量这一重要竞争优势。近些年来,我们自身的比较优势也在发生变化,随着发展水平的提升,廉价的生产要素不再是竞争优势,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势在必行。

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美国对中国的判断发生了变化,政策发生了变化。美国害怕中国赶上甚至超过自己,因此不遗余力地打压中国发展。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国际环境、国际局势快速变化,美国决策者扬言与中国“脱钩”,并开始加紧“去中国化”。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步入到一个新时期、新阶段,由于经济增长长期乏力,导致全球化的一些成本全面显化,收益下降,进一步导致各种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等现象出现。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把各国原本存在的差异和猜忌进一步暴露,加剧了分歧、对立和撕裂。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多年以来,范围最广也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危机,使全球供应链出现了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简单地以原有全球化策略进行发展变得不符合实际。因此,在全球化重构的时代,我们在战略和政策上必须进行调整。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闭关锁国、闭门造车,并不意味着我国经济不再重视国际经济循环,经济开始“内卷化”。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可以说,立足国内经济循环,办好自己的事情,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国际循环,形成双循环互动。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从国际环境的角度看,无论是“隔离”现象、“孤岛”行为和“逆全球化”思潮,还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各国试图发展独立产业体系的可能性,都需要对国内国际循环体系进行再部署、再调整。从国内环境的角度看,国内良性循环体系的建设,对于形成“中国制造+中国消费”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指导原则。当前,应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快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改变出口导向战略形成的我国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国际分工地位。

国内经济循环在不断提升产业水平、技术水平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发现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在这些瓶颈问题上进行全面突破。同时,未来具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们要考虑到国际循环可能会发生一些极端现象。为了减轻这种状况的冲击,我们必须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这就需要对国内经济循环的短板进行更深入地梳理,提高国内经济循环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研讨发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一场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以后,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在热议,作了很多解读探讨,我在学习中对这方面的问题也作了一些思考,感到对这一新发展格局可以从这么几个层面来认识:

首先,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事关长远的战略考量。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明显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存在很大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地位受到了较大挑战,而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积果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具有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国内消费市场。面对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不是短期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应急之举,而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作出的主动战略抉择。

其次,这不是新瓶旧酒,而是发展格局的全面重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新”,它不是单纯从过去也曾努力着力过的投资、消费、外贸等传统格局或单一领域发力,而是对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全方位重构重塑。

第三,这不是内敛收缩,而是内外联动的互促互进。尽管首先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表明要比以前更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和产业的培育,但大家可千万不要以为会回到关起门来自拉自唱、自娱自乐的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

也不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是内外兼修,把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特别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打通畅通,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协调联动、全面提高。

第四,这不是自选题目,而是必答题目的共同选项。对各地来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中央提出的宏观战略,也不是只涉及东南沿海或部分地区的发展要求,更不是一个说说而已的概念提法,而事实上,它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加速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剧各地发展的整合分化,带来新一轮区域发展格局的“大洗牌”“大调整”。每一个地方,自愿也好、被动也罢,都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主动参与、积极对号、找准定位、重塑优势,真正把理论上的有利变为事实上的有利。

当然,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认识和讨论还在不断深化,我们各级各方面都要积极思考研究,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深度谋划我市融入“双循环”的路径举措。这里,我主要谈3个方面:

一要找准优势。只有找准自身参与“双循环”的优势在哪里,我们才能握有本钱,占领制高点,下好先手棋。我体会,我市的优势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集的能源矿产。除上面我讲到的能源外,我市还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石油储量巨大,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这些能源资源优势仍有很大的空间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第二是广袤的土地资源。土地面积居全省第*位,而且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的有利条件,许多特色农产品包括中药材,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还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深挖的巨大潜力。

第三是较好的产业基础。从“一五”时期开发建设,国家156项援建项目16项落户我省,其中落户我市2项,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国防军工等为主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我们参与“双循环”的“老本钱”。

二要重点突破。面对“双循环”,我们如何参与,着力点、切入点究竟在哪里。我认为,基于发展趋势、x市情和现状条件,最最重要的还在于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具体来看,是不是可以在“四点”和“六能”上进行突破。“四点”,即立足基点,内外兼修;。

疏通堵点,破立并举;。

补齐断点,供需适配;。

引燃爆点,主体优先。

立足基点,内外兼修,就是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加重视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着力稳定市场预期,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就业持续扩大和收入持续提高,同时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全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内需外需兼容互补的良性局面。

补齐断点,供需适配,就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聚焦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以全产业链的思维加快补齐产业链条上的断点、漏眼和彩项,把“微笑曲线”尽可能延伸到两头,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疏通堵点,破立并举,就是通过更大力度的改革创新,打破部分行业的“政策性”梗阻、“体制性”障碍,重点在国企混改、科技创新、管商环境、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攻坚突破,加快构建高标准高效率市场体系,着力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引燃爆点,主体优先,就是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企业是老大、政府是“店小二”的理念,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用活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依托大企业、大项目、大资本的进入和带动,加快培育几个千亿级产值爆发性增长的产业,构建我市参与“双循环”的强大支撑。

“六能”,就是聚焦产业赋能、枢纽聚能、创新激能、城乡释能、开放拓能、要素助能等6个方面精准发力、突破见效。产业赋能,就是要紧扣循环培育壮大产业爆发点。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产业培育不仅要盯着“高精尖”,也要注重扶持民生领域、事关民众衣食住行医的“原始、基本、微小”的消费类企业。比如,文化旅游业中,可以借鉴故宫文创、云南普洱茶等好的做法,培育我市旅游产品开发公司,以“大地湾女神”“东方微笑”“麦积山”等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努力打造“人见人爱、非买不可”的文创爆品。

创新激能,就是要构建创新平台共建、创新资源共用、创新成果共享的新机制,特别是深化与上海张江自创区合作,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要着眼积木式创新、渐进式创新、颠覆性创新这三大类创新,发挥好兰州科技大市场的作用,在全市范围内摸排技术宝贝,壮大华天科技,建立我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库,以创新创业引城乡释能,这是下一步我们挖据市场空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破解城乡结构性问题,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城发展布局,注重都市圈、县城、小城镇三级区城联动发展,推动陇东南组团发展,增强我市与陕、川、青、宁、新、内蒙的深度合作。

枢纽聚能,就是要从物流商贸业发展的规律出发,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抓住当前国内外大宗商品供给和市场变化的机遇,打造千万吨级石油天然气、兰州新区粮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战略物资“三大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加快把我市通道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循环优势。

要素助能,我前面已经专门谈了一些意见,总的就是要切切实失多想办法、多出新招、多走新路,盘活激发各类要素能量。

开放拓能,就是要牢记“x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继续做好巩固东连、向西为主、深耕南向、促进北拓的文章,发展物流经济、临空经济、口岸经济,实施好“蒙煤入甘”项目,大力拓展南亚贸易通道,谋划建设“一带一路”特色服务贸易出口基地,拓展未来发展的新空间和新优势。

根据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统一安排,我有幸参加了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创新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培训班。经过近一周的培训学习,我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丰富,眼界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思想素质得到进一步地提升,干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也进一步坚定。结合学习培训,通过认真思考,有以下几点体会:

培训班设在中国计量大学——杭州校区内,学校环境别致优雅,到处充满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学员们学习气氛十分浓厚。在为期7天的培训时间里,中国计量大学为我们设定了针对性极强的培训菜单,开设课程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领导能力提升、宏观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授课老师均为中国计量大学的知名教授、学术带头人等同志,授课阵容强大。在理论培训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红船”精神》受到了一次很好的党性教育,进一步聆听了《新发展格局下的质量强国建设》、《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g20杭州国际峰会的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经验》、《“放管服”改革在浙江的经验分享》、《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等讲座,同时赴浙江优秀企业交流学习、现场教学。各位专家对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进行了精彩地论述,使我受益匪浅。

他们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管理经验、妙语连珠的讲授使我思域大开、心悦诚服;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讲解让我对某些问题的模糊认识茅塞顿开。在实地观看中,我们观摩学习了浙江省优秀企业的规划设计和产业模式布局。这次培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场提素质、强能力、扩眼界的知识盛宴,使我们启发很深,收获良多。

使我进一步了解市场监督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及当前市场监督管理队伍建设的新要求。认识到市场监督管理队伍既是党的队伍的组成部分,又承担着公平市场、维护市场稳定健康的重要使命。这要求这支队伍必须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制造业大国,虽然“中国制造”销往全球、享誉世界,但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拥有自主品牌较少、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也让中国未能成为质量强国,也未能成为制造强国。在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质量强国建设更具重要意义。

山西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表明了要坚定不移将转型综改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充分反映了省委对山西转型发展历史方位的清醒把握,是省委对近些年来形成的转型发展基本思路、体制政策和良好优势的深刻总结。在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崛起、高标准保护、高品质生活上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质量强国,标准先行,因此实现由粗放新经济向节约型经济转变。其中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不竭的动力,变革是时代的强音。

(一)建设质量强国要注重发挥质量技术基础作用。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都需要先进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全球通认的质量认证。

(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全县上下充分认识“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深刻内涵,以“四为四高两同步”为载体,狠抓落实,推进重点工程早见效,以更高水平推动发展,实现争先进位走在前,确保在全面工作上引领全县发展。时刻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进一步牢固树立责任意识。

(三)积极推动企业自主品牌创建,重点支持技术先进型企业,大力开展“标准提升服务质量行动”,积极推进省市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这次的学习虽然结束了,但专家们的讲授对我有很深的启发。我们回去县里后,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提高理论学习与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相结合,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方法,转化为切合实际工作的思路,确保学习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增强独特文化特质,以品牌带动生产制造,推动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品牌。还要提升法治治理能力,严把质量安全底线等方面,通过发挥国家的体制优势、智力优势、制度优势,推广“全民质量”观念。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所做出的新战略部署,是充分激发我国发展潜力的战略选择,也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战略调整。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深刻理解其战略深意,充分发挥我国多层级的发展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在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动力。

必然选择:应对国内外形势结构性转变的战略调整。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基于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所作出的重要战略抉择,我们需要对此深刻认识与理解。

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国际大循环的基础和保证,发挥着引擎和带动作用。构建国内大循环既是应对外部环境长期变化的长久之策,也是激发内需市场、推动国内产业链升级的必要措施。

从国际形势来看,建立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是增强我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能力的关键举措。在新冠疫情、经贸摩擦等多重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风险上升,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持续受阻,国际大循环的有效运转受到多方阻力。加之美国对华政策出现系统性调整,对我国打压持续升级,使得我国产业链安全遭受严重威胁。而我国在经过多年的出口导向发展后,传统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外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逐渐减弱,叠加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持续衰退带来的复杂局面,使得我国须转向以内需为主的新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去认识当前面临的问题,通过夯实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提升国内产业链安全与稳定,增强我国抵御国际环境复杂变化的经济发展韧性。

从国内发展来看,构建国内大循环需要进一步激发国内市场需求、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以及推动产业链升级。一是推动国内供需链形成有效对接。当前,国内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大量供给以满足国外需求为导向,居民对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国内大循环要求以优先满足国内需求升级为导向来调整供给方向,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引导国内生产与需求结构相匹配。二是推动地区间形成协同发展格局。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地区间产业联动与动能传导较弱,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发展潜能尚未充分激活,需要通过构建国内大循环来形成地区间发展合力,建立更大范围的一体化市场。三是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当前,我国产业整体仍处于中低端水平,大量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存在因国外断供而造成国内产业链瘫痪的风险。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内在地要求确保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不被国外技术和产品“卡脖子”,更加注重创新的核心作用。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际大循环起着带动和优化的作用,是国内循环的外延和补充。参与国际大循环要服务于国内大循环需要,这意味着我们既不能放弃国际大循环,同时又要调整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方式。

首先,全球化持续发展的主流趋势未变,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是我国适应、把握全球化新机遇的主动选择。在新技术革命下,创新趋势朝着多元化、系统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我国仅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对所有前沿科技的自主创新,更难以独自完成所有产品的全产业链布局,仍然要通过开放与合作来提升我国科技水平与产业竞争力。与此同时,新技术革命拓宽了全球化的方式,带动服务贸易、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蓬勃发展,为全球化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也为我国继续深入参与全球化进程提供了新契机。

其次,缺少国际大循环的补充也难以完全满足经济转型升级所必需的要素与市场。我国正处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口,但仍面临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巨大风险,亟需在更大范围整合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要素资源和市场空间。只有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科学谋划和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才能在扩大开放中获得更有力的资源、技术、人才、资金支撑。

再者,新形势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方式,更加注重在国际大循环中把握主动性。过去我国利用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嵌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但由于过度依赖国外的技术和市场,导致我国外向型经济一直处于被动适应的局面,极易遭受外部市场冲击与关键技术制约,导致经济发展的效率、质量、结构、安全都面临一系列挑战。这意味着我国必然要以新的方式参与国际大循环,改变以外部循环为主的局面,并在新形势下主动建立为我所控的新国际大循环。

“双循环”并非是两个独立运行的循环体系,应该是两个循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通过内外循环的双轮驱动,发挥1+12的叠加效应,不仅能够更好地引领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能为我国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助力。

从现实发展的要求来看,国内外经济循环的长期分离迫切需要我们构建“双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注重对国外市场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但长期忽视了对国内市场需求的培育与开发,导致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长期分离,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主要特征的加工贸易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我国的主要贸易方式。对外贸易同国内产业体系之间的联系不足,使得国内产业链存在一个个“孤岛”,国内大循环难以成型,也无法与国际大循环形成有效互动。因此,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的关键在于纠正内外循环失衡的现状,充分打通国内循环的堵点和内外循环互动的节点,促进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构建“双循环”互促体系旨在有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依靠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大的空间,也为我国发展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以高效的国内大循环为基本盘,形成“双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构建质量、安全、效益为一体的高质量发展与开放体系,积极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努力谋划新增长空间,推动我国从传统的以外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向以我为主、内外兼修的发展模式。

重要基础:充分发挥支撑“双循环”的多层次优势。

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诸多制度优势,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结构优势,在深化改革中形成了尚待开发的增长潜力优势,并通过率先走出疫情冲击掌握了在疫后助推全球经济复苏的核心动力优势。这些优势成为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

第一,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作用,有效地调动和组织各类要素资源,能够保证国内大循环更加稳定且强劲地运行。一方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市场手段聚集资源和力量,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来推动国内大循环长久且良好地运行;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利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重点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为市场机制的良好运行提供政策与制度保障,并引导“双循环”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有序推进。

第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能够保证国内大循环兼具稳定与创新。这一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有助于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稳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是保证国内大循环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保障了各经济主体的利益,能够充分调动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国内大循环注入强大动力。

第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有助于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拓展和快速流动。这一制度鼓励劳动创造、多劳多得,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全体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居民收入,达到刺激消费和生产的目的,从而扩展更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其它要素主体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各种资源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促进国内大循环的顺畅运转。

从总量规模来看,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建立国内大循环提供更多发展潜力。我国中等收入人群超过4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90后和00后人口基数已经超过3亿,随着电商经济的快速崛起,他们开始成为主流消费人群,并逐步成为消费的中坚力量。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稳居世界第二位,不仅连续六年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而且以8%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充分利用好我国海量的消费市场,无疑将为打造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劲的发展动能。

从结构层次来看,复杂的层级结构使国内大循环更具活力。我国已经形成了层级多样、结构复杂、功能完备的经济社会形态,表现为东中西各地区发展阶段与支柱产业各不相同;工业体系相对完整,基本囊括了高中低端产业的各个环节;城乡社会结构相互补充等。这些复杂的层级结构一方面反映了不平衡发展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完整经济形态的必备要素,有助于我国形成体系更完备、结构更合理、分工更细化的内循环体系。

第一,国内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良好,整体实力取得长足进步,能够更好地引领国内大循环。近年来,我国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资,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5g通信、新能源、高铁等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世界前列,使我国从技术追赶迈入科技前沿。2019年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53000项,同比增长4.8%,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评估显示,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这些科技创新成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成为引领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

第二,不断积累的优质生产要素成为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保障。尽管我国在部分高端要素与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短缺,但我国生产要素的质量不断提升,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优质生产要素供给能力。在劳动力方面,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数量下降、质量提升的态势,人口数量红利逐步转向了质量红利。截至2019年,我国拥有1.7亿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技能培养的人才资源,各种技能和专业的人才储备都较为充裕。同时,我国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集聚并形成了数据、信息等更高端的要素资源,为形成相对独立的国内大循环奠定了优质要素基础。

第三,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明显,呈现出逆势增长的经济潜力,能够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更大活力。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资源优势和庞大的消费市场作为有力支撑,后续经济增长空间比较大。2020年上半年各省gdp增速排名中,中西部地区处于绝对优势,16个经济增速正增长的省份中有12个位于中西部,为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尤其是促进国内大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一,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地位的不断上升,我国已成为国际大循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作为全球工业部门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我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生产环节。这种产业链特征及其所代表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我国在世界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地位。2019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商品进出口总额达4.5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实际使用外资9415亿元,在全球投资普遍低迷的情况下逆势增长5.8%,持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第二,疫情后我国表现出的强大经济韧性与发展潜力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主动权和掌控力。2020年我国第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长3.2%,经济恢复走在世界前列,为疫后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另据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估计,我国可能成为2020年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可以预见,在后疫情时代,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量有望进一步提升,并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掌握更多主动和先机,这将有助于建立以我为主的国际循环体系。

第三,疫后全球经济复苏仍然需要我国发挥核心动力作用。一方面,我国仍然是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大国经济体,没有我国经济的率先恢复,全球经济将难以实现真正复苏。不仅我国这座“世界工厂”对满足全球抗疫物资需求至关重要,而且疫后全球也需要我国继续发挥生产核心的作用来带动全球产业链运转。另一方面,我国与世界各国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与发达国家在技术、贸易、气候、卫生等全球发展议题方面深化合作,有助于解决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为国际大循环的持续运转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联系,不仅能够继续为其提供高性价比的技术与产品,也能够帮助我国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市场与战略资源。

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第一次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理论”列入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系列理论之一。这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所作出的战略深化和战略再定位,是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解决新时期面临的各种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功抓住新一轮全球化的浪潮,成功制定了“依赖国际大循环开启国内市场化改革,构建内部市场化大循环”的外向型发展战略,促成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奇迹。

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变异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这种外向型发展战略所依赖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总体结构、治理体系和运行规律都发生了剧烈变化,依赖国际大循环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难以适应新格局、新模式和新使命的要求,开始呈现出种种弊端。一是全球化红利的递减和分配模式的巨变导致全球化发展的动能大幅度减弱,中国经济外需出现严重萎缩,要求中国必须将经济发展的动能从“出口—投资驱动模式”转向“内需—创新驱动模式”;二是大国冲突带来的技术卡脖子问题要求中国技术发展必须从“引进—移植—模仿—消化”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三是“两头在外”贸易模式使中国难以摆脱全球价值链的约束,存在陷入“比较优势低水平陷阱”之中的危险,构建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国际竞争力要求中国必须全面强化国内分工体系升级,形成“以内促外”的新格局;四是内部经济循环的不畅通、分割化和碎片化难以支撑国际竞争力的全面快速提升,进一步开放需要内循环的全力支持;五是简单开放战略不仅难以肩负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反而成为中国经济循环的动荡源。“以外为主,以外促内”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和国家顺应时代发展规律不断调整发展战略的总结和深化。

必须明确的是,党和政府早就觉察到简单外向型发展战略存在的系统性问题,并对这些战略进行了持续修正。早在2006年和2011年出台的“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均明确强调对“两头在外”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进行修正,提出“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时期面临的新格局、新挑战、新规律和新使命进一步提出了修正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具体策略和发展思路。

过去10多年外向型发展战略转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外贸依存度从2006年的63%下降到2019年的33%,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二是贸易顺差从最高的9.7%下降到今年以来的2%~3%;三是加工贸易比重大幅度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大幅度下降、出口国集中度大幅度下降;四是内需特别是消费在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幅度提升,平均水平超过了70%;五是技术转让力度下降,国内技术创新成为出口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六是国内营商环境、创新环境以及市场秩序得到了前所未有改善,中国大市场效应开始全面显化。这六大方面的成就充分说明“由外向内”的战略调整和理论深化具有十分坚实的政策和实践基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过去10多年持续探索的基础上对过去各种政策构想和战略思维所进行的全面提升和进一步综合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根植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新常态理论、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高质量发展理论一脉相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新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在供给层面,中国已经建立了全世界最为齐全、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产业相互配套,规模效应、范围效应以及学习效应开始在中国的产业体系中全面展现,产业链即使在封闭体系下也具有较好的自我循环能力。同时,“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新”转变,我国各经济主体开始拥有基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政府主导下的基础研究和技术赶超体系、大市场诱导下的商业创新体系为中国创新注入了自我创新的内生动力,各类专利申请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在需求层面上,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不仅具有14亿多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人群,其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都位居世界前两位,并具有快速增长的潜力。外需和内需关系已经作出重大的调整。

在制度和机制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基本完成,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统一公平的全国大市场也在各类基础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营商环境的改善等举措的作用下开始出现,国民经济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基本实现了畅通。较多地依赖国际经济大循环来推动国内经济市场大循环的完善已基本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相对稳定、相对独立、富有效率、良性互动的国内经济大循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理念的深化和提升,是加速深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期所带来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必然要求新发展理念全面增强“安全”的维度,使中国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与安全统筹行稳致远。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就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战略主动战。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

从人类历史大国崛起的经验来看,我们要构建安全、可控、富有弹性韧性的经济体系就必须以内为主,必须在动荡复杂的世界体系中建立稳固的基本盘。近几年凸显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已经充分说明一个要走创新驱动的大国无法在简单的比较优势分工格局之中解决其技术创新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告诫,“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为了满足当前和未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面对各类深层次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所衍生的各种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要持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断点和堵点;第二,必须启动内需扩展战略,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解决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为艰巨的需求不足问题;第三,必须超越简单的供求,从制度层面、创新层面、市场经济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为国内经济大循环寻找到持续、安全、高效、稳定的动力源和支撑面。

人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国经济在全面崛起、创新布局和主导未来世界格局之际,没有强大的内部经济循环体系和基本盘,是难以形成不断改进的竞争力和驾驭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国内大循环的发展是未来国际大循环提升和顺畅的基础,是中国竞争力和价值链地位全面提升的关键,是摆脱简单开放带来的比较优势低水平锁定效应的关键,是建立安全高效经济体系的关键,构建“国内大循环”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和延续,是未来“十四五”期间各类工作开展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篇

如今,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冠疫情也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思想。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同时,我也深有体会,在建设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段:积极融入全球发展格局。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强与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有力推进了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例如,中国积极推动多边合作,主张公平贸易,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中国也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提供发展援助,助力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积极参与全球发展格局,我国不仅受益于国际经济合作,也为其他国家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发展,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生物技术等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些创新不仅推动了产业的升级,也为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我国的电商行业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四段:加强内循环,推进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加强内循环,提高我国经济质量和效益。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注重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减少对进口技术的依赖。同时,我们也要加大对内需的支持,培育消费市场,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实现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驱动型经济的转变。我国已经开始加大内需的发展力度,通过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内循环的发展,进一步推进了高质量的发展。

第五段:积极应对挑战,推动新发展格局落地。

在建设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国际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科技封锁、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都给新发展格局的建设带来了一定压力。但我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推动新发展格局的顺利落地。通过继续加大创新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对内需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够不断推进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总结部分:

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我们积极融入全球发展格局,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加强创新,推动经济升级;加强内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并积极应对挑战,推动新发展格局的落地。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内外相协调、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前进,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连日来,三个“新发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新发展阶段——。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高度重视对发展环境的分析判断,再相应进行决策是我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大经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全会对新发展阶段作出了重要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专家学者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内看,我们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要素禀赋条件等将面临深刻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认为,要素成本低、环境容量大、外需贡献多等传统优势正逐步减弱,“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各方面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国研中心产业部部长赵昌文说。

挑战萌生着机遇,压力催生着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大挑战、新挑战中也孕育着大机遇、新机遇。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们不仅要善于顺势而为、把优势转化为动力,更要勇于逆势而上、善于转危为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新发展理念——。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过去5年,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不少专家表示,新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引领性;进入新发展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必须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张占斌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国内外环境新变化,我们更加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要义在于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十四五’时期,我国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目的就是使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赵昌文说。

——坚持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也要看到,生态环保依然任重道远。”国研中心宏观部副研究员杨光普认为,未来5年我国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就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赵昌文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坚持共享发展。“我国正在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但一些领域民生保障仍然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张占斌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使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就要从收入、就业、教育、健康、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多点发力、协同推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专家学者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经济客观规律。“大国经济一个共同特征是市场规模大、国内可循环。”赵昌文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已逐步从过去依赖较大规模的出口转向以国内有效投资和消费为主,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发展形势所需。张占斌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传统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乃至受阻的情况下,强化国内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应如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扩大内需,供需要匹配。“未来5年,我们要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在杨光普看来,当前消费需求正在逐步回暖,但回到正常水平仍需一定过程,“下一步要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继续发力持续推动需求回升。”

扩大内需,堵点要打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关键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内部和相互之间的障碍。”马建堂分析认为,要减少和消除制度、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制约,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发展高效的流通和物流体系,减少各种交易环节和成本。

——要坚持对外开放、深入参与国际循环。

“我国经济已高度融入世界,并不存在封闭的国内大循环。我们要在更高水平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同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以国内分工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推动国际分工和国际技术创新的发展。”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最完整、最全面、最精辟的概括,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的更高目标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和贯彻践行。

把握“三大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贯通理论、实践和发展,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的关系作出清晰的定位,也系统分析了决定这三者的“三大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我们党统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对当前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和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主动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贯彻实施。这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逻辑必然。

从历史逻辑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过程都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去年年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面对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引领。历史经验证明,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坚实发展,我们已经形成广阔的国内市场,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才储备和治理优势,我们需要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现实逻辑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任由国际风云变幻,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形势,认清历史方位,抓住重要时间窗口期,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破解制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全面理解丰富内涵。

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观大势、谋全局,在不同场合提出和阐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党的认识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也成为贯穿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和核心要义。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内涵、相互关系和时代价值作出了最全面、最系统、最体系化的理论阐释,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重要时点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要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上认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作出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也是未来30年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历史宏愿的新阶段。这就预示着,在这样一个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加着力于发展,更加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更加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全社会的蓬勃生机活力,通过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让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最后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要从更深厚的思想根基上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被证明是科学的思想引导。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从政治视野、用政治眼光来理解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将其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来全面深刻把握。总书记指出的要从根本宗旨、从问题导向、从忧患意识三个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清晰指明了要从思想根基上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正确的现代化观,根本解决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守住了这个“根”与“魂”,我们的人民立场才能始终坚定、价值导向始终不会偏离;我们的发展模式才会更加集约、更加高效、更求质量;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不惧任何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随时能够应对更加复杂困难,全面做强自己。

要从更高远的发展目标上推进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途径。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要贯穿于新发展阶段全过程,要按照“十四五”时期的主攻方向,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稳固国内基本盘,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我国发展的历史特点、时代特征和周期性规律的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意味着新目标、新理念、新要求、新矛盾、新格局,这是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总体概括,是我国发展历程中的一大跨越。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形势特征,保持定力化危为机。一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们将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从国内看,我国发展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从河南省经济金融发展情况看,今年以来,金融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金融改革持续推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但同时也不容置否,全省金融水平还存在发展程度低、短项突出、创新滞后、潜在风险较大等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形势和局面,要进一步坚定信心信念,既要时刻把握机遇、顺势而动,又能善于化危为机、趋利避害,确保新发展阶段河南省金融业始终稳步健康发展。

(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科学谋划发展规划。要准确认识把握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9个方面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6个方面主要目标,主动对标对表,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把握好战略和战术关系。要在总行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坚持系统观念、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科学建立符合河南实际、基层央行履职实际、体现创新精神的“十四五”时期河南省金融发展规划,谋划郑州中心支行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突出完善基层央行治理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战略重点与系统谋划相结合,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新的更大进步、基层央行治理有新的更大提升。

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稳中求进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金融发展全过程,把提升金融发展质量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同时又要发挥金融服务的引导力、影响力,推动新发展理念在实体经济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提高金融服务质效。践行新发展理念,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融资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加强数字金融建设,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成果运用,解决好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在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和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稳妥审慎推进金融科技创新。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平衡发展。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一方面,由于金融业自身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要坚持系统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和金融组织体系,积极构建多元化金融业态。另一方面,要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大力支持普惠金融、民营小微企业等领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脱贫攻坚金融支持力度,更加注重发展机会的公平、资源配置的均衡。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以绿色信贷为核心的绿色金融是金融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要建立绿色信贷长效发展机制,探索完善绿色信贷模式,丰富绿色信贷项目种类,引导金融机构从战略高度加强绿色信贷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推动绿色产业多渠道融资,扩大绿色产业融资总量,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增强绿色金融创新动力,降低生态环境风险。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提升国际金融影响力。要根据我国不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合理安排金融业的开放顺序和开放程度,适时推进金融业进一步双向开放。要积极营造竞争开放的金融发展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发展模式等,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在金融科技治理体系、规则制定等领域的合作。同时,要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化解风险能力,维护好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提高金融普惠水平。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深化改革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强金融扶贫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评价,加大对民营、小微、“三农”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要加强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县域、农村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广建立普惠金融服务站、惠农示范点等基础服务设施,着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将对我国供给体系、需求体系产生深刻影响,也对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优化金融结构和金融服务质量,引导金融资源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要支持传统制造业升级、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助力制造业加快迈向中高端。要聚焦金融系统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提高中长期融资和信用贷款比重,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继续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退市机制。要立足实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数字普惠金融为重点,加大对河南兰考模式等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力度。强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推动“增量扩面、提质降本”,完善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以信用体系建设和数字技术为基础,加强自贸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发展力度,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专业的供应链金融合作平台。

(二)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要把金融助力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高质量金融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全面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使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健康发展。要贯彻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安排好投融资总量、投向、节奏、价格,更好发挥金融在扩大最终消费、推动消费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贷款、债券、债转股等多种工具,全力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融资需求。通过优化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金融服务,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满足新型城镇化投资和消费需求。

(三)坚持稳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金融要服务好新发展格局,就要稳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程度,在坚持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持牌经营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好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功能,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建立多元、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推进金融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正确把握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要完善金融风险治理体系,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与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发挥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在风险识别和监管校准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金融委办公室协调机制职责,及时弥补金融监管空白,织牢织密金融风险防控网。要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问责机制,对风险变化情况始终做到“心中有数”。要严肃市场纪律,金融机构、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要依法承担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构成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200字)。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这也必然意味着将要形成一个全新的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有感触,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同时回应内外部的各种挑战,使发展实现更多元化、全方位开展,建立全球化、市场化、智能化的经济新格局,并重塑国际和地区经济格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段:深入研究,快速变革(200字)。

我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要注重深刻剖析我国自身现代化进程的内在动力,更需要高度重视全球经济的全局变化和未来前景。一方面,需要实现内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升级,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开放型经济的放缓。另一方面,还要大力释放科技创新的力量,重视特别类型市场、动态市场、网络市场的与日俱增,同时在全球层面上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发展。

第三段:加强区域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200字)。

我所在的城市为海洋丝路核心区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作为这个地区的人们,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了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性。首先,需要加强区域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发挥各区域优势互补的作用,为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繁荣做出更大贡献。其次,需要进一步搭建世界级科技公司和高端人才交流机制,打造产业链和价值链,确保创新、发展和增长。

第四段:发挥国家制度优势,拓展改革开放深度(200字)。

新发展格局的建设离不开深化改革与全面开放,因此要大力发挥国家制度优势,实现制度创新发展。首先,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场经济、法治、创新、绿色、开放五个发展理念。其次,需要合理分配要素资源,加强利益平衡。最终,建立公平、可靠、可预期的投资环境,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200字)。

通过参与其中、思考和感悟,我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不断超越自我、应对外部挑战、适应国际化背景下的重要举措。它利用现代经济学理论为切实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复兴和伟大复兴实现基础。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必须逐步实现新发展格局的核心目标并扩大经济全球化。未来,只有迎接挑战,不断创新,中国经济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让中国经济在国内外发挥更大作用。

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心得体会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化,中国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把握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实践中,我深深意识到把握新发展格局需要具备战略思维、创新能力和开放包容的心态。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把握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提升战略思维,深度认识到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的经济增长逐渐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从数量扩张转向结构调整,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站在宏观的高度,注重整体策划和规划,在国内国际两个层面统筹布局,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

同时,要树立创新意识,主动拥抱创新科技,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新发展格局下,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也是塑造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核心技术水平。

二、加强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把握新发展格局,需要加强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在过去,我们过于依赖传统产业,经济结构存在不合理的问题。现在,我们要转变思维,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要注重培育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和优化升级。同时,要加强产业链拓展和供应链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三、推进经济全球化,加强开放合作。

把握新发展格局,需要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加强开放合作。当前,全球贸易环境不稳定,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但我们不能因此闭关自守,而应该采取积极的开放策略。要加快自贸区建设,推动贸易自由化,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要发挥国际市场的机会,积极拓展外贸市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共享发展机遇。

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把握新发展格局,需要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市场经济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要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发展环境。我们要持续深化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干预,强化市场监管和法治保障。

同时,要激发创业创新活力,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初创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政策和资源支持。要加大对独角兽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力度,激发市场的创造力和活力。

五、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把握新发展格局,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新发展格局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注重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同时,要加强企业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鼓励创新创业,给予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以更多的支持。只有有了优秀的人才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把握新发展格局需要具备战略思维、创新能力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我们要在提升战略思维、加强产业布局、推进经济全球化、优化营商环境和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我们在新发展格局下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浅谈新发展新格局心得体会

新发展新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的重要理论,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发展新格局的提出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我对新发展格局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将在下文中进行总结。

新发展新格局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新发展格局强调创新驱动,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新发展格局引导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总之,新发展格局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发展新格局不仅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益,对于人民生活的改善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发展格局注重民生工作,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新发展格局指导下,中国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领域的投入,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了人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新发展新格局不仅影响着中国,也对全球事务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新发展格局提出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中国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另一方面,新发展格局带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了与各国的互联互通,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的一种发展新思路,深入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对新发展格局抱有积极的展望。希望中国在新发展格局的引领下,能够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总结:

新发展新格局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通过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改革,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新发展格局注重民生工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改善人民生活。新发展格局不仅有利于中国国内的发展,也对全球事务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国际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贡献。对于新发展格局的展望,我们希望中国能够在新发展格局的引领下,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形成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发展格局。这一新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我们从多个方面来思考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不能光看表象,要看本质,才能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下面,我将对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影响以及我自己的思考进行总结和分析。

新发展格局的本质在于,从过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到现在的内需带动型经济转型,让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更好地发挥了我国的国内市场这一长期优势。这一转型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同时,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新发展格局还推动了劳动力总量和素质的结构性转化、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全民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革。

新发展格局具有三大特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内外双循环相促进、战略性先行和开放发展两手抓。

首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指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导,同时必须注重国际市场开拓,避免封闭自我。

其次,内外双循环相促进,把握世界和中国经济大势、结合中国各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加强与国际的合作和竞争。

最后,战略性先行和开放发展两手抓,一方面,要紧密团结自己的力量,以国内市场为切入点,通过创新发展稳定扩大内需;另一方面开放发展继续拓展国际市场。

新发展格局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既有的比如,扩大内需、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全民经济水平。另外,如何激发更多的市场活力,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等,是我们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总体来讲,面对新的发展格局,我们要正确把握其前进方向,积极应对变化,努力拓展内需市场、提升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发挥国内市场的潜在优势,实现国内和国外的优势互补。

四、个人的思考。

对于新发展格局,我相信它必定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我们应该通过加强前瞻性思考,把握发展的脉络、方向、趋势,适时调整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

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发展格局实现,我们需要加强创新意识,发扬自主创新的能力,共享优质资源,加强内部斗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稳定。

五、结语。

总之,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是我国经济走向发展的好形式,在实践中也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经济社会变革和挑战。我们应该从全局出发,紧紧抓住机遇,主动适应变化,全力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对待相关问题,保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以有效推动新发展格局愈加完善和全面发展。

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心得体会

随着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展现出新的发展格局。要把握新发展格局,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总结,以期能为个人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和启示。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对新发展格局的观察和体验,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和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新发展格局是指以内需为主体、内外侧联动的发展模式。它要求我们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结构、转换发展动力。我认为,只有深入了解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其中的奥秘和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在新发展格局中,个人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同时,创新也是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因素,我们需要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来推动个人和国家的发展。

第三,我们需要加强合作和交流。新发展格局强调伙伴关系和合作共赢,我们不能再依赖传统的竞争模式,而是要加强合作和交流,实现双赢的局面。这需要我们主动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实现。

第四,我们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成为重要支撑和动力。我们需要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最后,我们需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新发展格局背后的根本动力在于人民,发展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需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以人民满意为目标,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深入推进。

综上所述,把握新发展格局需要深入了解其内涵和特点,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加强合作和交流,促进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我相信,只有把握住新发展格局,我们才能顺利应对未来的挑战,实现更加良好的个人和国家发展。让我们积极拥抱新发展格局,共同迎接未来的发展机遇。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