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对新发展格局的理解与体会(优质20篇)

时间:2023-12-08 07:11:10 作者:文锋

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来源,值得我们重视和珍惜。请大家注意,以下的总结仅供参考,请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今天听格局屏天下网上授课,聆听了中国改革报社副社长、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关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授课。感悟颇多,对我们经营企业也有很多启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指导的。经营企业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要认真学习先进经营理念,切实用先进理念指导企业经营。

对于我们来讲,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

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企业发展的“牛鼻子”。要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满足客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兼顾各方,不能“一头冒尖”。要正确处理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和资金流、企业发展和员工培养等问题,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

三、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企业经营必须遵循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四、开放是企业发展的必有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见世面,开眼界,长本事,在与“狼”共舞中不断强肌体、强内涵。

五、共享是企业发展的本质要求。企业不是企业家一个人的,而是大家的、社会的。要切实保障好合作伙伴、客户的利益,与企业共发展。要确保员工的利益,与企业共进退,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暖,让员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范文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十四五”发展蓝图和2035年远景目标,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揭开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这是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谋划的宏伟蓝图,预示着一个蕴藏着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新阶段的开启、新理念的实施、新格局的形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只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才能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转化为美好现实;只有紧密联系人大工作实际,才能将美好目标与我们当前工作结合起来;只有以新理念为指导,才能推动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坚决恪守这一根本政治原则。人大机关是政治机关、国家权力机关,一定要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按照党中央对人大工作的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保证党的主张契合广大人民的根本诉求,保证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的领导人员,保证党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国际社会经受多边与单边、开放与封闭、合作与对抗重大考验的关键时期,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成功战胜各种风险挑战、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的背景下召开的。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因为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会议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任务,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发挥制度优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民主有效的八个标准,人民代表大会承担了实现大部分标准的功能,尤其是提高国家治理有效性方面展现出来的制度优势,已经在抗疫抗灾等诸多实践中得到证明。如何巩固和发挥好这一优势,这对做好新时代、新形势下地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明确了新的任务和方向。我们必须要以昂扬的斗志、进取的精神、创新的方法、扎实的作风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的权力机关,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代表大会,追根溯源,其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工作理念,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代表工作,通过代表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信心,增强干劲,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各项要求;通过组织代表视察、检查、调研、走访和开展代表小组活动等,及时了解和反映民情民意;根据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把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所急所难反映上来、落实下去,抓好跟踪问效,督促落实解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新阶段有新定位、新理念有新要求、新格局有新气象。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切实抓好制度和制度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工作新格局。我们要按照常委会党组的要求,在努力抓好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把委员会建设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成为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代表的重要平台,成为代表建议、意见和批评发声的重要渠道,并将制度建设融入其中,认真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制度成果,使各项工作权责明晰、程序规范、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确保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环环衔接、有序运行,为切实履行职责提供制度和制度体系保障,用实际行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工作要求落实到位。坚持履职尽责、一心为民,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着力增强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全面增强履职本领,构建工作新格局,开创工作新局面。

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遵循党中央确定的奋斗目标,结合本职工作,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范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以后,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在热议,作了很多解读探讨,我在学习中对这方面的问题也作了一些思考,感到对这一新发展格局可以从这么几个层面来认识:

首先,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事关长远的战略考量。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明显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存在很大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地位受到了较大挑战,而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积果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具有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国内消费市场。面对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不是短期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应急之举,而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作出的主动战略抉择。

其次,这不是新瓶旧酒,而是发展格局的全面重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新”,它不是单纯从过去也曾努力着力过的投资、消费、外贸等传统格局或单一领域发力,而是对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全方位重构重塑。

也不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是内外兼修,把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特别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打通畅通,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协调联动、全面提高。

第四,这不是自选题目,而是必答题目的共同选项。对各地来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中央提出的宏观战略,也不是只涉及东南沿海或部分地区的发展要求,更不是一个说说而已的概念提法,而事实上,它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加速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剧各地发展的整合分化,带来新一轮区域发展格局的“大洗牌”“大调整”。每一个地方,自愿也好、被动也罢,都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主动参与、积极对号、找准定位、重塑优势,真正把理论上的有利变为事实上的有利。

当然,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认识和讨论还在不断深化,我们各级各方面都要积极思考研究,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深度谋划我市融入“双循环”的路径举措。这里,我主要谈3个方面:

一要找准优势。只有找准自身参与“双循环”的优势在哪里,我们才能握有本钱,占领制高点,下好先手棋。我体会,我市的优势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集的能源矿产。除上面我讲到的能源外,我市还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石油储量巨大,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这些能源资源优势仍有很大的空间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第二是广袤的土地资源。土地面积居全省第*位,而且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的有利条件,许多特色农产品包括中药材,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还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深挖的巨大潜力。

第三是较好的产业基础。从“一五”时期开发建设,国家156项援建项目16项落户我省,其中落户我市2项,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国防军工等为主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我们参与“双循环”的“老本钱”。

疏通堵点,破立并举;

补齐断点,供需适配;

引燃爆点,主体优先。

立足基点,内外兼修,就是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加重视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着力稳定市场预期,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就业持续扩大和收入持续提高,同时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全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内需外需兼容互补的良性局面。

补齐断点,供需适配,就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聚焦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以全产业链的思维加快补齐产业链条上的断点、漏眼和彩项,把“微笑曲线”尽可能延伸到两头,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疏通堵点,破立并举,就是通过更大力度的改革创新,打破部分行业的“政策性”梗阻、“体制性”障碍,重点在国企混改、科技创新、管商环境、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攻坚突破,加快构建高标准高效率市场体系,着力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引燃爆点,主体优先,就是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企业是老大、政府是“店小二”的理念,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用活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依托大企业、大项目、大资本的进入和带动,加快培育几个千亿级产值爆发性增长的产业,构建我市参与“双循环”的强大支撑。

“六能”,就是聚焦产业赋能、枢纽聚能、创新激能、城乡释能、开放拓能、要素助能等6个方面精准发力、突破见效。产业赋能,就是要紧扣循环培育壮大产业爆发点。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产业培育不仅要盯着“高精尖”,也要注重扶持民生领域、事关民众衣食住行医的“原始、基本、微小”的消费类企业。比如,文化旅游业中,可以借鉴故宫文创、云南普洱茶等好的做法,培育我市旅游产品开发公司,以“大地湾女神”“东方微笑”“麦积山”等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努力打造“人见人爱、非买不可”的文创爆品。

创新激能,就是要构建创新平台共建、创新资源共用、创新成果共享的新机制,特别是深化与上海张江自创区合作,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要着眼积木式创新、渐进式创新、颠覆性创新这三大类创新,发挥好兰州科技大市场的作用,在全市范围内摸排技术宝贝,壮大华天科技,建立我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库,以创新创业引城乡释能,这是下一步我们挖据市场空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城乡结构性问题,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城发展布局,注重都市圈、县城、小城镇三级区城联动发展,推动陇东南组团发展,增强我市与陕、川、青、宁、新、内蒙的深度合作。

枢纽聚能,就是要从物流商贸业发展的规律出发,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抓住当前国内外大宗商品供给和市场变化的机遇,打造千万吨级石油天然气、兰州新区粮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战略物资“三大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加快把我市通道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循环优势。

要素助能,我前面已经专门谈了一些意见,总的就是要切切实失多想办法、多出新招、多走新路,盘活激发各类要素能量。

开放拓能,就是要牢记“x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继续做好巩固东连、向西为主、深耕南向、促进北拓的文章,发展物流经济、临空经济、口岸经济,实施好“蒙煤入甘”项目,大力拓展南亚贸易通道,谋划建设“一带一路”特色服务贸易出口基地,拓展未来发展的新空间和新优势。

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十四五”发展蓝图和2035年远景目标,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揭开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这是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谋划的宏伟蓝图,预示着一个蕴藏着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新阶段的开启、新理念的实施、新格局的形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只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才能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转化为美好现实;只有紧密联系人大工作实际,才能将美好目标与我们当前工作结合起来;只有以新理念为指导,才能推动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一、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治引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坚决恪守这一根本政治原则。人大机关是政治机关、国家权力机关,一定要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按照党中央对人大工作的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保证党的主张契合广大人民的根本诉求,保证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的领导人员,保证党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二、发挥制度优势,决战决胜新阶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国际社会经受多边与单边、开放与封闭、合作与对抗重大考验的关键时期,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成功战胜各种风险挑战、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的背景下召开的。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因为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会议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任务,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发挥制度优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民主有效的八个标准,人民代表大会承担了实现大部分标准的功能,尤其是提高国家治理有效性方面展现出来的制度优势,已经在抗疫抗灾等诸多实践中得到证明。如何巩固和发挥好这一优势,这对做好新时代、新形势下地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明确了新的任务和方向。我们必须要以昂扬的斗志、进取的精神、创新的方法、扎实的作风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新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的权力机关,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代表大会,追根溯源,其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工作理念,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代表工作,通过代表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信心,增强干劲,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各项要求;通过组织代表视察、检查、调研、走访和开展代表小组活动等,及时了解和反映民情民意;根据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把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所急所难反映上来、落实下去,抓好跟踪问效,督促落实解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四、加强制度及体系建设,构建工作新格局。

新阶段有新定位、新理念有新要求、新格局有新气象。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切实抓好制度和制度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工作新格局。我们要按照常委会党组的要求,在努力抓好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把委员会建设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成为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代表的重要平台,成为代表建议、意见和批评发声的重要渠道,并将制度建设融入其中,认真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制度成果,使各项工作权责明晰、程序规范、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确保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环环衔接、有序运行,为切实履行职责提供制度和制度体系保障,用实际行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工作要求落实到位。坚持履职尽责、一心为民,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着力增强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全面增强履职本领,构建工作新格局,开创工作新局面。

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遵循党中央确定的奋斗目标,结合本职工作,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范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研讨发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一场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以后,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在热议,作了很多解读探讨,我在学习中对这方面的问题也作了一些思考,感到对这一新发展格局可以从这么几个层面来认识:

首先,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事关长远的战略考量。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明显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存在很大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地位受到了较大挑战,而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积果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具有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国内消费市场。面对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不是短期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应急之举,而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作出的主动战略抉择。

其次,这不是新瓶旧酒,而是发展格局的全面重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新”,它不是单纯从过去也曾努力着力过的投资、消费、外贸等传统格局或单一领域发力,而是对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全方位重构重塑。

第三,这不是内敛收缩,而是内外联动的互促互进。尽管首先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表明要比以前更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和产业的培育,但大家可千万不要以为会回到关起门来自拉自唱、自娱自乐的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

也不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是内外兼修,把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特别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打通畅通,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协调联动、全面提高。

第四,这不是自选题目,而是必答题目的共同选项。对各地来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中央提出的宏观战略,也不是只涉及东南沿海或部分地区的发展要求,更不是一个说说而已的概念提法,而事实上,它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加速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剧各地发展的整合分化,带来新一轮区域发展格局的“大洗牌”“大调整”。每一个地方,自愿也好、被动也罢,都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主动参与、积极对号、找准定位、重塑优势,真正把理论上的有利变为事实上的有利。

当然,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认识和讨论还在不断深化,我们各级各方面都要积极思考研究,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深度谋划我市融入“双循环”的路径举措。这里,我主要谈3个方面:

一要找准优势。只有找准自身参与“双循环”的优势在哪里,我们才能握有本钱,占领制高点,下好先手棋。我体会,我市的优势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集的能源矿产。除上面我讲到的能源外,我市还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石油储量巨大,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这些能源资源优势仍有很大的空间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第二是广袤的土地资源。土地面积居全省第*位,而且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的有利条件,许多特色农产品包括中药材,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还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深挖的巨大潜力。

第三是较好的产业基础。从“一五”时期开发建设,国家156项援建项目16项落户我省,其中落户我市2项,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国防军工等为主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我们参与“双循环”的“老本钱”。

二要重点突破。面对“双循环”,我们如何参与,着力点、切入点究竟在哪里。我认为,基于发展趋势、x市情和现状条件,最最重要的还在于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具体来看,是不是可以在“四点”和“六能”上进行突破。“四点”,即立足基点,内外兼修;。

疏通堵点,破立并举;。

补齐断点,供需适配;。

引燃爆点,主体优先。

立足基点,内外兼修,就是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加重视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着力稳定市场预期,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就业持续扩大和收入持续提高,同时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全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内需外需兼容互补的良性局面。

补齐断点,供需适配,就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聚焦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以全产业链的思维加快补齐产业链条上的断点、漏眼和彩项,把“微笑曲线”尽可能延伸到两头,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疏通堵点,破立并举,就是通过更大力度的改革创新,打破部分行业的“政策性”梗阻、“体制性”障碍,重点在国企混改、科技创新、管商环境、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攻坚突破,加快构建高标准高效率市场体系,着力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引燃爆点,主体优先,就是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企业是老大、政府是“店小二”的理念,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用活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依托大企业、大项目、大资本的进入和带动,加快培育几个千亿级产值爆发性增长的产业,构建我市参与“双循环”的强大支撑。

“六能”,就是聚焦产业赋能、枢纽聚能、创新激能、城乡释能、开放拓能、要素助能等6个方面精准发力、突破见效。产业赋能,就是要紧扣循环培育壮大产业爆发点。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产业培育不仅要盯着“高精尖”,也要注重扶持民生领域、事关民众衣食住行医的“原始、基本、微小”的消费类企业。比如,文化旅游业中,可以借鉴故宫文创、云南普洱茶等好的做法,培育我市旅游产品开发公司,以“大地湾女神”“东方微笑”“麦积山”等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努力打造“人见人爱、非买不可”的文创爆品。

创新激能,就是要构建创新平台共建、创新资源共用、创新成果共享的新机制,特别是深化与上海张江自创区合作,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要着眼积木式创新、渐进式创新、颠覆性创新这三大类创新,发挥好兰州科技大市场的作用,在全市范围内摸排技术宝贝,壮大华天科技,建立我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库,以创新创业引城乡释能,这是下一步我们挖据市场空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城乡结构性问题,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城发展布局,注重都市圈、县城、小城镇三级区城联动发展,推动陇东南组团发展,增强我市与陕、川、青、宁、新、内蒙的深度合作。

枢纽聚能,就是要从物流商贸业发展的规律出发,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抓住当前国内外大宗商品供给和市场变化的机遇,打造千万吨级石油天然气、兰州新区粮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战略物资“三大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加快把我市通道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循环优势。

要素助能,我前面已经专门谈了一些意见,总的就是要切切实失多想办法、多出新招、多走新路,盘活激发各类要素能量。

开放拓能,就是要牢记“x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继续做好巩固东连、向西为主、深耕南向、促进北拓的文章,发展物流经济、临空经济、口岸经济,实施好“蒙煤入甘”项目,大力拓展南亚贸易通道,谋划建设“一带一路”特色服务贸易出口基地,拓展未来发展的新空间和新优势。

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范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以后,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在热议,作了很多解读探讨,我在学习中对这方面的问题也作了一些思考,感到对这一新发展格局可以从这么几个层面来认识:

首先,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事关长远的战略考量。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明显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存在很大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地位受到了较大挑战,而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积果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具有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国内消费市场。面对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不是短期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应急之举,而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作出的主动战略抉择。

其次,这不是新瓶旧酒,而是发展格局的全面重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新”,它不是单纯从过去也曾努力着力过的投资、消费、外贸等传统格局或单一领域发力,而是对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全方位重构重塑。

也不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是内外兼修,把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特别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打通畅通,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协调联动、全面提高。

第四,这不是自选题目,而是必答题目的共同选项。对各地来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中央提出的宏观战略,也不是只涉及东南沿海或部分地区的发展要求,更不是一个说说而已的概念提法,而事实上,它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加速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剧各地发展的整合分化,带来新一轮区域发展格局的“大洗牌”“大调整”。每一个地方,自愿也好、被动也罢,都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主动参与、积极对号、找准定位、重塑优势,真正把理论上的有利变为事实上的有利。

当然,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认识和讨论还在不断深化,我们各级各方面都要积极思考研究,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深度谋划我市融入“双循环”的路径举措。这里,我主要谈3个方面:

一要找准优势。只有找准自身参与“双循环”的优势在哪里,我们才能握有本钱,占领制高点,下好先手棋。我体会,我市的优势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集的能源矿产。除上面我讲到的能源外,我市还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石油储量巨大,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这些能源资源优势仍有很大的空间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第二是广袤的土地资源。土地面积居全省第*位,而且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的有利条件,许多特色农产品包括中药材,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还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深挖的巨大潜力。

第三是较好的产业基础。从“一五”时期开发建设,国家156项援建项目16项落户我省,其中落户我市2项,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国防军工等为主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我们参与“双循环”的“老本钱”。

疏通堵点,破立并举;

补齐断点,供需适配;

引燃爆点,主体优先。

立足基点,内外兼修,就是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加重视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着力稳定市场预期,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就业持续扩大和收入持续提高,同时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全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内需外需兼容互补的良性局面。

补齐断点,供需适配,就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聚焦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以全产业链的思维加快补齐产业链条上的断点、漏眼和彩项,把“微笑曲线”尽可能延伸到两头,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疏通堵点,破立并举,就是通过更大力度的改革创新,打破部分行业的“政策性”梗阻、“体制性”障碍,重点在国企混改、科技创新、管商环境、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攻坚突破,加快构建高标准高效率市场体系,着力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引燃爆点,主体优先,就是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企业是老大、政府是“店小二”的理念,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用活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依托大企业、大项目、大资本的进入和带动,加快培育几个千亿级产值爆发性增长的产业,构建我市参与“双循环”的强大支撑。

“六能”,就是聚焦产业赋能、枢纽聚能、创新激能、城乡释能、开放拓能、要素助能等6个方面精准发力、突破见效。产业赋能,就是要紧扣循环培育壮大产业爆发点。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产业培育不仅要盯着“高精尖”,也要注重扶持民生领域、事关民众衣食住行医的“原始、基本、微小”的消费类企业。比如,文化旅游业中,可以借鉴故宫文创、云南普洱茶等好的做法,培育我市旅游产品开发公司,以“大地湾女神”“东方微笑”“麦积山”等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努力打造“人见人爱、非买不可”的文创爆品。

创新激能,就是要构建创新平台共建、创新资源共用、创新成果共享的新机制,特别是深化与上海张江自创区合作,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要着眼积木式创新、渐进式创新、颠覆性创新这三大类创新,发挥好兰州科技大市场的作用,在全市范围内摸排技术宝贝,壮大华天科技,建立我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库,以创新创业引城乡释能,这是下一步我们挖据市场空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破解城乡结构性问题,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城发展布局,注重都市圈、县城、小城镇三级区城联动发展,推动陇东南组团发展,增强我市与陕、川、青、宁、新、内蒙的深度合作。

枢纽聚能,就是要从物流商贸业发展的规律出发,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抓住当前国内外大宗商品供给和市场变化的机遇,打造千万吨级石油天然气、兰州新区粮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战略物资“三大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加快把我市通道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循环优势。

要素助能,我前面已经专门谈了一些意见,总的就是要切切实失多想办法、多出新招、多走新路,盘活激发各类要素能量。

开放拓能,就是要牢记“x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继续做好巩固东连、向西为主、深耕南向、促进北拓的文章,发展物流经济、临空经济、口岸经济,实施好“蒙煤入甘”项目,大力拓展南亚贸易通道,谋划建设“一带一路”特色服务贸易出口基地,拓展未来发展的新空间和新优势。

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今年5月以来,特别是全国两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节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国家发展优势和现实约束提出的发展新战略,是关系我国发展前途的重大谋划,为“十四五”规划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引领。

如何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一起来看。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是适应我国比较优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增进人民福祉的主动选择。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需要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以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和发展作为落脚点之一。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经济发展要更加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从美国、日本、德国等这些大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一旦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须要逐步从外向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十多年前这一规律开始显现,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从2006年的超过60%下降到2019年的31.8%,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配置要求大体一致。

过去,我们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大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现在,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总体上进入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新阶段。靠原有发展模式无法实现新的目标,必须更好地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新的双循环发展格局,让发展成果更好地为全体人民所共享,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消费升级换代的迫切需要。我们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强劲,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加快形成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形成国内大循环是可行的。重要的是,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目标,我们有着充分的主动权,政策工具也有很多,对这些优势,我们应当有充分的判断、认识和信心。应当说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补上消费市场的短板,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更好解决我国社会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

我国过去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原因在于,我国在生产要素方面存在着比较优势,切入全球价值链后进行全球竞争,我们有巨大的竞争优势。获得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样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战略。过于依赖国外的市场,对国内市场开发利用不足,尤其是不能有效地用好逐步扩大的市场容量这一重要竞争优势。近些年来,我们自身的比较优势也在发生变化,随着发展水平的提升,廉价的生产要素不再是竞争优势,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势在必行。

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美国对中国的判断发生了变化,政策发生了变化。美国害怕中国赶上甚至超过自己,因此不遗余力地打压中国发展。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国际环境、国际局势快速变化,美国决策者扬言与中国“脱钩”,并开始加紧“去中国化”。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步入到一个新时期、新阶段,由于经济增长长期乏力,导致全球化的一些成本全面显化,收益下降,进一步导致各种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等现象出现。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把各国原本存在的差异和猜忌进一步暴露,加剧了分歧、对立和撕裂。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多年以来,范围最广也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危机,使全球供应链出现了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简单地以原有全球化策略进行发展变得不符合实际。因此,在全球化重构的时代,我们在战略和政策上必须进行调整。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闭关锁国、闭门造车,并不意味着我国经济不再重视国际经济循环,经济开始“内卷化”。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可以说,立足国内经济循环,办好自己的事情,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国际循环,形成双循环互动。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从国际环境的角度看,无论是“隔离”现象、“孤岛”行为和“逆全球化”思潮,还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各国试图发展独立产业体系的可能性,都需要对国内国际循环体系进行再部署、再调整。从国内环境的角度看,国内良性循环体系的建设,对于形成“中国制造+中国消费”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指导原则。当前,应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快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改变出口导向战略形成的我国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国际分工地位。

国内经济循环在不断提升产业水平、技术水平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发现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在这些瓶颈问题上进行全面突破。同时,未来具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们要考虑到国际循环可能会发生一些极端现象。为了减轻这种状况的冲击,我们必须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这就需要对国内经济循环的短板进行更深入地梳理,提高国内经济循环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研讨发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一场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以后,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在热议,作了很多解读探讨,我在学习中对这方面的问题也作了一些思考,感到对这一新发展格局可以从这么几个层面来认识:

首先,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事关长远的战略考量。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明显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存在很大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地位受到了较大挑战,而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积果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具有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国内消费市场。面对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不是短期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应急之举,而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作出的主动战略抉择。

其次,这不是新瓶旧酒,而是发展格局的全面重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新”,它不是单纯从过去也曾努力着力过的投资、消费、外贸等传统格局或单一领域发力,而是对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全方位重构重塑。

第三,这不是内敛收缩,而是内外联动的互促互进。尽管首先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表明要比以前更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和产业的培育,但大家可千万不要以为会回到关起门来自拉自唱、自娱自乐的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

也不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是内外兼修,把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特别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打通畅通,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协调联动、全面提高。

第四,这不是自选题目,而是必答题目的共同选项。对各地来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中央提出的宏观战略,也不是只涉及东南沿海或部分地区的发展要求,更不是一个说说而已的概念提法,而事实上,它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加速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剧各地发展的整合分化,带来新一轮区域发展格局的“大洗牌”“大调整”。每一个地方,自愿也好、被动也罢,都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主动参与、积极对号、找准定位、重塑优势,真正把理论上的有利变为事实上的有利。

当然,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认识和讨论还在不断深化,我们各级各方面都要积极思考研究,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深度谋划我市融入“双循环”的路径举措。这里,我主要谈3个方面:

一要找准优势。只有找准自身参与“双循环”的优势在哪里,我们才能握有本钱,占领制高点,下好先手棋。我体会,我市的优势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集的能源矿产。除上面我讲到的能源外,我市还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石油储量巨大,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这些能源资源优势仍有很大的空间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第二是广袤的土地资源。土地面积居全省第*位,而且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的有利条件,许多特色农产品包括中药材,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还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深挖的巨大潜力。

第三是较好的产业基础。从“一五”时期开发建设,国家156项援建项目16项落户我省,其中落户我市2项,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国防军工等为主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我们参与“双循环”的“老本钱”。

二要重点突破。面对“双循环”,我们如何参与,着力点、切入点究竟在哪里。我认为,基于发展趋势、x市情和现状条件,最最重要的还在于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具体来看,是不是可以在“四点”和“六能”上进行突破。“四点”,即立足基点,内外兼修;。

疏通堵点,破立并举;。

补齐断点,供需适配;。

引燃爆点,主体优先。

立足基点,内外兼修,就是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加重视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着力稳定市场预期,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就业持续扩大和收入持续提高,同时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全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内需外需兼容互补的良性局面。

补齐断点,供需适配,就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聚焦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以全产业链的思维加快补齐产业链条上的断点、漏眼和彩项,把“微笑曲线”尽可能延伸到两头,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疏通堵点,破立并举,就是通过更大力度的改革创新,打破部分行业的“政策性”梗阻、“体制性”障碍,重点在国企混改、科技创新、管商环境、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攻坚突破,加快构建高标准高效率市场体系,着力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引燃爆点,主体优先,就是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企业是老大、政府是“店小二”的理念,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用活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依托大企业、大项目、大资本的进入和带动,加快培育几个千亿级产值爆发性增长的产业,构建我市参与“双循环”的强大支撑。

“六能”,就是聚焦产业赋能、枢纽聚能、创新激能、城乡释能、开放拓能、要素助能等6个方面精准发力、突破见效。产业赋能,就是要紧扣循环培育壮大产业爆发点。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产业培育不仅要盯着“高精尖”,也要注重扶持民生领域、事关民众衣食住行医的“原始、基本、微小”的消费类企业。比如,文化旅游业中,可以借鉴故宫文创、云南普洱茶等好的做法,培育我市旅游产品开发公司,以“大地湾女神”“东方微笑”“麦积山”等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努力打造“人见人爱、非买不可”的文创爆品。

创新激能,就是要构建创新平台共建、创新资源共用、创新成果共享的新机制,特别是深化与上海张江自创区合作,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要着眼积木式创新、渐进式创新、颠覆性创新这三大类创新,发挥好兰州科技大市场的作用,在全市范围内摸排技术宝贝,壮大华天科技,建立我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库,以创新创业引城乡释能,这是下一步我们挖据市场空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破解城乡结构性问题,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城发展布局,注重都市圈、县城、小城镇三级区城联动发展,推动陇东南组团发展,增强我市与陕、川、青、宁、新、内蒙的深度合作。

枢纽聚能,就是要从物流商贸业发展的规律出发,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抓住当前国内外大宗商品供给和市场变化的机遇,打造千万吨级石油天然气、兰州新区粮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战略物资“三大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加快把我市通道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循环优势。

要素助能,我前面已经专门谈了一些意见,总的就是要切切实失多想办法、多出新招、多走新路,盘活激发各类要素能量。

开放拓能,就是要牢记“x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继续做好巩固东连、向西为主、深耕南向、促进北拓的文章,发展物流经济、临空经济、口岸经济,实施好“蒙煤入甘”项目,大力拓展南亚贸易通道,谋划建设“一带一路”特色服务贸易出口基地,拓展未来发展的新空间和新优势。

根据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统一安排,我有幸参加了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创新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培训班。经过近一周的培训学习,我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丰富,眼界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思想素质得到进一步地提升,干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也进一步坚定。结合学习培训,通过认真思考,有以下几点体会:

培训班设在中国计量大学——杭州校区内,学校环境别致优雅,到处充满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学员们学习气氛十分浓厚。在为期7天的培训时间里,中国计量大学为我们设定了针对性极强的培训菜单,开设课程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领导能力提升、宏观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授课老师均为中国计量大学的知名教授、学术带头人等同志,授课阵容强大。在理论培训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红船”精神》受到了一次很好的党性教育,进一步聆听了《新发展格局下的质量强国建设》、《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g20杭州国际峰会的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经验》、《“放管服”改革在浙江的经验分享》、《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等讲座,同时赴浙江优秀企业交流学习、现场教学。各位专家对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进行了精彩地论述,使我受益匪浅。

他们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管理经验、妙语连珠的讲授使我思域大开、心悦诚服;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讲解让我对某些问题的模糊认识茅塞顿开。在实地观看中,我们观摩学习了浙江省优秀企业的规划设计和产业模式布局。这次培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场提素质、强能力、扩眼界的知识盛宴,使我们启发很深,收获良多。

使我进一步了解市场监督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及当前市场监督管理队伍建设的新要求。认识到市场监督管理队伍既是党的队伍的组成部分,又承担着公平市场、维护市场稳定健康的重要使命。这要求这支队伍必须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制造业大国,虽然“中国制造”销往全球、享誉世界,但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拥有自主品牌较少、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也让中国未能成为质量强国,也未能成为制造强国。在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质量强国建设更具重要意义。

山西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表明了要坚定不移将转型综改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充分反映了省委对山西转型发展历史方位的清醒把握,是省委对近些年来形成的转型发展基本思路、体制政策和良好优势的深刻总结。在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崛起、高标准保护、高品质生活上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质量强国,标准先行,因此实现由粗放新经济向节约型经济转变。其中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不竭的动力,变革是时代的强音。

(一)建设质量强国要注重发挥质量技术基础作用。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都需要先进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全球通认的质量认证。

(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全县上下充分认识“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深刻内涵,以“四为四高两同步”为载体,狠抓落实,推进重点工程早见效,以更高水平推动发展,实现争先进位走在前,确保在全面工作上引领全县发展。时刻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进一步牢固树立责任意识。

(三)积极推动企业自主品牌创建,重点支持技术先进型企业,大力开展“标准提升服务质量行动”,积极推进省市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这次的学习虽然结束了,但专家们的讲授对我有很深的启发。我们回去县里后,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提高理论学习与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相结合,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方法,转化为切合实际工作的思路,确保学习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增强独特文化特质,以品牌带动生产制造,推动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品牌。还要提升法治治理能力,严把质量安全底线等方面,通过发挥国家的体制优势、智力优势、制度优势,推广“全民质量”观念。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所做出的新战略部署,是充分激发我国发展潜力的战略选择,也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战略调整。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深刻理解其战略深意,充分发挥我国多层级的发展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在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动力。

必然选择:应对国内外形势结构性转变的战略调整。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基于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所作出的重要战略抉择,我们需要对此深刻认识与理解。

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国际大循环的基础和保证,发挥着引擎和带动作用。构建国内大循环既是应对外部环境长期变化的长久之策,也是激发内需市场、推动国内产业链升级的必要措施。

从国际形势来看,建立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是增强我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能力的关键举措。在新冠疫情、经贸摩擦等多重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风险上升,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持续受阻,国际大循环的有效运转受到多方阻力。加之美国对华政策出现系统性调整,对我国打压持续升级,使得我国产业链安全遭受严重威胁。而我国在经过多年的出口导向发展后,传统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外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逐渐减弱,叠加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持续衰退带来的复杂局面,使得我国须转向以内需为主的新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去认识当前面临的问题,通过夯实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提升国内产业链安全与稳定,增强我国抵御国际环境复杂变化的经济发展韧性。

从国内发展来看,构建国内大循环需要进一步激发国内市场需求、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以及推动产业链升级。一是推动国内供需链形成有效对接。当前,国内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大量供给以满足国外需求为导向,居民对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国内大循环要求以优先满足国内需求升级为导向来调整供给方向,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引导国内生产与需求结构相匹配。二是推动地区间形成协同发展格局。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地区间产业联动与动能传导较弱,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发展潜能尚未充分激活,需要通过构建国内大循环来形成地区间发展合力,建立更大范围的一体化市场。三是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当前,我国产业整体仍处于中低端水平,大量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存在因国外断供而造成国内产业链瘫痪的风险。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内在地要求确保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不被国外技术和产品“卡脖子”,更加注重创新的核心作用。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际大循环起着带动和优化的作用,是国内循环的外延和补充。参与国际大循环要服务于国内大循环需要,这意味着我们既不能放弃国际大循环,同时又要调整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方式。

首先,全球化持续发展的主流趋势未变,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是我国适应、把握全球化新机遇的主动选择。在新技术革命下,创新趋势朝着多元化、系统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我国仅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对所有前沿科技的自主创新,更难以独自完成所有产品的全产业链布局,仍然要通过开放与合作来提升我国科技水平与产业竞争力。与此同时,新技术革命拓宽了全球化的方式,带动服务贸易、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蓬勃发展,为全球化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也为我国继续深入参与全球化进程提供了新契机。

其次,缺少国际大循环的补充也难以完全满足经济转型升级所必需的要素与市场。我国正处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口,但仍面临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巨大风险,亟需在更大范围整合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要素资源和市场空间。只有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科学谋划和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才能在扩大开放中获得更有力的资源、技术、人才、资金支撑。

再者,新形势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方式,更加注重在国际大循环中把握主动性。过去我国利用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嵌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但由于过度依赖国外的技术和市场,导致我国外向型经济一直处于被动适应的局面,极易遭受外部市场冲击与关键技术制约,导致经济发展的效率、质量、结构、安全都面临一系列挑战。这意味着我国必然要以新的方式参与国际大循环,改变以外部循环为主的局面,并在新形势下主动建立为我所控的新国际大循环。

“双循环”并非是两个独立运行的循环体系,应该是两个循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通过内外循环的双轮驱动,发挥1+12的叠加效应,不仅能够更好地引领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能为我国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助力。

从现实发展的要求来看,国内外经济循环的长期分离迫切需要我们构建“双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注重对国外市场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但长期忽视了对国内市场需求的培育与开发,导致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长期分离,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主要特征的加工贸易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我国的主要贸易方式。对外贸易同国内产业体系之间的联系不足,使得国内产业链存在一个个“孤岛”,国内大循环难以成型,也无法与国际大循环形成有效互动。因此,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的关键在于纠正内外循环失衡的现状,充分打通国内循环的堵点和内外循环互动的节点,促进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构建“双循环”互促体系旨在有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依靠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大的空间,也为我国发展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以高效的国内大循环为基本盘,形成“双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构建质量、安全、效益为一体的高质量发展与开放体系,积极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努力谋划新增长空间,推动我国从传统的以外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向以我为主、内外兼修的发展模式。

重要基础:充分发挥支撑“双循环”的多层次优势。

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诸多制度优势,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结构优势,在深化改革中形成了尚待开发的增长潜力优势,并通过率先走出疫情冲击掌握了在疫后助推全球经济复苏的核心动力优势。这些优势成为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

第一,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作用,有效地调动和组织各类要素资源,能够保证国内大循环更加稳定且强劲地运行。一方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市场手段聚集资源和力量,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来推动国内大循环长久且良好地运行;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利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重点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为市场机制的良好运行提供政策与制度保障,并引导“双循环”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有序推进。

第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能够保证国内大循环兼具稳定与创新。这一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有助于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稳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是保证国内大循环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保障了各经济主体的利益,能够充分调动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国内大循环注入强大动力。

第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有助于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拓展和快速流动。这一制度鼓励劳动创造、多劳多得,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全体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居民收入,达到刺激消费和生产的目的,从而扩展更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其它要素主体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各种资源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促进国内大循环的顺畅运转。

从总量规模来看,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建立国内大循环提供更多发展潜力。我国中等收入人群超过4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90后和00后人口基数已经超过3亿,随着电商经济的快速崛起,他们开始成为主流消费人群,并逐步成为消费的中坚力量。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稳居世界第二位,不仅连续六年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而且以8%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充分利用好我国海量的消费市场,无疑将为打造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劲的发展动能。

从结构层次来看,复杂的层级结构使国内大循环更具活力。我国已经形成了层级多样、结构复杂、功能完备的经济社会形态,表现为东中西各地区发展阶段与支柱产业各不相同;工业体系相对完整,基本囊括了高中低端产业的各个环节;城乡社会结构相互补充等。这些复杂的层级结构一方面反映了不平衡发展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完整经济形态的必备要素,有助于我国形成体系更完备、结构更合理、分工更细化的内循环体系。

第一,国内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良好,整体实力取得长足进步,能够更好地引领国内大循环。近年来,我国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资,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5g通信、新能源、高铁等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世界前列,使我国从技术追赶迈入科技前沿。2019年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53000项,同比增长4.8%,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评估显示,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这些科技创新成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成为引领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

第二,不断积累的优质生产要素成为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保障。尽管我国在部分高端要素与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短缺,但我国生产要素的质量不断提升,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优质生产要素供给能力。在劳动力方面,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数量下降、质量提升的态势,人口数量红利逐步转向了质量红利。截至2019年,我国拥有1.7亿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技能培养的人才资源,各种技能和专业的人才储备都较为充裕。同时,我国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集聚并形成了数据、信息等更高端的要素资源,为形成相对独立的国内大循环奠定了优质要素基础。

第三,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明显,呈现出逆势增长的经济潜力,能够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更大活力。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资源优势和庞大的消费市场作为有力支撑,后续经济增长空间比较大。2020年上半年各省gdp增速排名中,中西部地区处于绝对优势,16个经济增速正增长的省份中有12个位于中西部,为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尤其是促进国内大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一,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地位的不断上升,我国已成为国际大循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作为全球工业部门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我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生产环节。这种产业链特征及其所代表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我国在世界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地位。2019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商品进出口总额达4.5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实际使用外资9415亿元,在全球投资普遍低迷的情况下逆势增长5.8%,持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第二,疫情后我国表现出的强大经济韧性与发展潜力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主动权和掌控力。2020年我国第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长3.2%,经济恢复走在世界前列,为疫后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另据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估计,我国可能成为2020年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可以预见,在后疫情时代,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量有望进一步提升,并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掌握更多主动和先机,这将有助于建立以我为主的国际循环体系。

第三,疫后全球经济复苏仍然需要我国发挥核心动力作用。一方面,我国仍然是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大国经济体,没有我国经济的率先恢复,全球经济将难以实现真正复苏。不仅我国这座“世界工厂”对满足全球抗疫物资需求至关重要,而且疫后全球也需要我国继续发挥生产核心的作用来带动全球产业链运转。另一方面,我国与世界各国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与发达国家在技术、贸易、气候、卫生等全球发展议题方面深化合作,有助于解决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为国际大循环的持续运转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联系,不仅能够继续为其提供高性价比的技术与产品,也能够帮助我国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市场与战略资源。

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9月1日,***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今年5月以来,特别是全国两会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节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国家发展优势和现实约束提出的发展新战略,是关系我国发展前途的重大谋划,为“十四五”规划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引领。

如何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一起来看。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是适应我国比较优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增进人民福祉的主动选择。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需要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以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和发展作为落脚点之一。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经济发展要更加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从美国、日本、德国等这些大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一旦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须要逐步从外向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十多年前这一规律开始显现,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从2006年的超过60%下降到2019年的31.8%,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配置要求大体一致。

过去,我们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大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现在,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总体上进入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新阶段。靠原有发展模式无法实现新的目标,必须更好地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新的双循环发展格局,让发展成果更好地为全体人民所共享,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消费升级换代的迫切需要。我们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强劲,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加快形成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形成国内大循环是可行的。重要的是,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目标,我们有着充分的主动权,政策工具也有很多,对这些优势,我们应当有充分的判断、认识和信心。应当说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补上消费市场的短板,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更好解决我国社会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

我国过去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原因在于,我国在生产要素方面存在着比较优势,切入全球价值链后进行全球竞争,我们有巨大的竞争优势。获得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样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战略。过于依赖国外的市场,对国内市场开发利用不足,尤其是不能有效地用好逐步扩大的市场容量这一重要竞争优势。近些年来,我们自身的比较优势也在发生变化,随着发展水平的提升,廉价的生产要素不再是竞争优势,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势在必行。

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美国对中国的判断发生了变化,政策发生了变化。美国害怕中国赶上甚至超过自己,因此不遗余力地打压中国发展。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国际环境、国际局势快速变化,美国决策者扬言与中国“脱钩”,并开始加紧“去中国化”。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步入到一个新时期、新阶段,由于经济增长长期乏力,导致全球化的一些成本全面显化,收益下降,进一步导致各种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等现象出现。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把各国原本存在的差异和猜忌进一步暴露,加剧了分歧、对立和撕裂。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多年以来,范围最广也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危机,使全球供应链出现了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简单地以原有全球化策略进行发展变得不符合实际。因此,在全球化重构的时代,我们在战略和政策上必须进行调整。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闭关锁国、闭门造车,并不意味着我国经济不再重视国际经济循环,经济开始“内卷化”。5月23日,***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可以说,立足国内经济循环,办好自己的事情,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国际循环,形成双循环互动。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从国际环境的角度看,无论是“隔离”现象、“孤岛”行为和“逆全球化”思潮,还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各国试图发展独立产业体系的可能性,都需要对国内国际循环体系进行再部署、再调整。从国内环境的角度看,国内良性循环体系的建设,对于形成“中国制造+中国消费”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指导原则。当前,应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快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改变出口导向战略形成的我国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国际分工地位。

国内经济循环在不断提升产业水平、技术水平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发现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在这些瓶颈问题上进行全面突破。同时,未来具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们要考虑到国际循环可能会发生一些极端现象。为了减轻这种状况的冲击,我们必须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这就需要对国内经济循环的短板进行更深入地梳理,提高国内经济循环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

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范文

***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第一次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理论”列入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系列理论之一。这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所作出的战略深化和战略再定位,是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解决新时期面临的各种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功抓住新一轮全球化的浪潮,成功制定了“依赖国际大循环开启国内市场化改革,构建内部市场化大循环”的外向型发展战略,促成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奇迹。

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变异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这种外向型发展战略所依赖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总体结构、治理体系和运行规律都发生了剧烈变化,依赖国际大循环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难以适应新格局、新模式和新使命的要求,开始呈现出种种弊端。一是全球化红利的递减和分配模式的巨变导致全球化发展的动能大幅度减弱,中国经济外需出现严重萎缩,要求中国必须将经济发展的动能从“出口—投资驱动模式”转向“内需—创新驱动模式”;二是大国冲突带来的技术卡脖子问题要求中国技术发展必须从“引进—移植—模仿—消化”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三是“两头在外”贸易模式使中国难以摆脱全球价值链的约束,存在陷入“比较优势低水平陷阱”之中的危险,构建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国际竞争力要求中国必须全面强化国内分工体系升级,形成“以内促外”的新格局;四是内部经济循环的不畅通、分割化和碎片化难以支撑国际竞争力的全面快速提升,进一步开放需要内循环的全力支持;五是简单开放战略不仅难以肩负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反而成为中国经济循环的动荡源。“以外为主,以外促内”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必须明确的是,党和政府早就觉察到简单外向型发展战略存在的系统性问题,并对这些战略进行了持续修正。早在2006年和2011年出台的“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均明确强调对“两头在外”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进行修正,提出“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时期面临的新格局、新挑战、新规律和新使命进一步提出了修正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具体策略和发展思路。

过去10多年外向型发展战略转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外贸依存度从2006年的63%下降到2019年的33%,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二是贸易顺差从最高的9.7%下降到今年以来的2%~3%;三是加工贸易比重大幅度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大幅度下降、出口国集中度大幅度下降;四是内需特别是消费在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幅度提升,平均水平超过了70%;五是技术转让力度下降,国内技术创新成为出口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六是国内营商环境、创新环境以及市场秩序得到了前所未有改善,中国大市场效应开始全面显化。这六大方面的成就充分说明“由外向内”的战略调整和理论深化具有十分坚实的政策和实践基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过去10多年持续探索的基础上对过去各种政策构想和战略思维所进行的全面提升和进一步综合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根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新常态理论、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高质量发展理论一脉相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新发展。

在供给层面,中国已经建立了全世界最为齐全、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产业相互配套,规模效应、范围效应以及学习效应开始在中国的产业体系中全面展现,产业链即使在封闭体系下也具有较好的自我循环能力。同时,“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新”转变,我国各经济主体开始拥有基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政府主导下的基础研究和技术赶超体系、大市场诱导下的商业创新体系为中国创新注入了自我创新的内生动力,各类专利申请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在需求层面上,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不仅具有14亿多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人群,其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都位居世界前两位,并具有快速增长的潜力。外需和内需关系已经作出重大的调整。

在制度和机制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基本完成,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统一公平的全国大市场也在各类基础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营商环境的改善等举措的作用下开始出现,国民经济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基本实现了畅通。较多地依赖国际经济大循环来推动国内经济市场大循环的完善已基本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相对稳定、相对独立、富有效率、良性互动的国内经济大循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期所带来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必然要求新发展理念全面增强“安全”的维度,使中国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与安全统筹行稳致远。2019年1月21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就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战略主动战。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

从人类历史大国崛起的经验来看,我们要构建安全、可控、富有弹性韧性的经济体系就必须以内为主,必须在动荡复杂的世界体系中建立稳固的基本盘。近几年凸显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已经充分说明一个要走创新驱动的大国无法在简单的比较优势分工格局之中解决其技术创新问题。正如***总书记所告诫,“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为了满足当前和未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面对各类深层次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所衍生的各种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要持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断点和堵点;第二,必须启动内需扩展战略,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解决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为艰巨的需求不足问题;第三,必须超越简单的供求,从制度层面、创新层面、市场经济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为国内经济大循环寻找到持续、安全、高效、稳定的动力源和支撑面。

人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国经济在全面崛起、创新布局和主导未来世界格局之际,没有强大的内部经济循环体系和基本盘,是难以形成不断改进的竞争力和驾驭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国内大循环的发展是未来国际大循环提升和顺畅的基础,是中国竞争力和价值链地位全面提升的关键,是摆脱简单开放带来的比较优势低水平锁定效应的关键,是建立安全高效经济体系的关键,构建“国内大循环”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和延续,是未来“十四五”期间各类工作开展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意义,旗帜鲜明地反对将“内循环”等同于“出口转内销”、“内卷化”和“新时期的闭关锁国”,必须明确“内循环”是以满足国内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内分工体系和产业体系为支撑,以国际循环为补充,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为载体的动态发展体系,新时代的内循环体系在本质上也是开放的,并随着世界经济格局、产业发展规律的变化而对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所做出的新战略部署,是充分激发我国发展潜力的战略选择,也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战略调整。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深刻理解其战略深意,充分发挥我国多层级的发展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在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动力。

必然选择:应对国内外形势结构性转变的战略调整。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基于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所作出的重要战略抉择,我们需要对此深刻认识与理解。

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国际大循环的基础和保证,发挥着引擎和带动作用。构建国内大循环既是应对外部环境长期变化的长久之策,也是激发内需市场、推动国内产业链升级的必要措施。

从国际形势来看,建立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是增强我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能力的关键举措。在新冠疫情、经贸摩擦等多重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风险上升,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持续受阻,国际大循环的有效运转受到多方阻力。加之美国对华政策出现系统性调整,对我国打压持续升级,使得我国产业链安全遭受严重威胁。而我国在经过多年的出口导向发展后,传统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外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逐渐减弱,叠加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持续衰退带来的复杂局面,使得我国须转向以内需为主的新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去认识当前面临的问题,通过夯实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提升国内产业链安全与稳定,增强我国抵御国际环境复杂变化的经济发展韧性。

从国内发展来看,构建国内大循环需要进一步激发国内市场需求、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以及推动产业链升级。一是推动国内供需链形成有效对接。当前,国内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大量供给以满足国外需求为导向,居民对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国内大循环要求以优先满足国内需求升级为导向来调整供给方向,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引导国内生产与需求结构相匹配。二是推动地区间形成协同发展格局。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地区间产业联动与动能传导较弱,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发展潜能尚未充分激活,需要通过构建国内大循环来形成地区间发展合力,建立更大范围的一体化市场。三是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当前,我国产业整体仍处于中低端水平,大量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存在因国外断供而造成国内产业链瘫痪的风险。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内在地要求确保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不被国外技术和产品“卡脖子”,更加注重创新的核心作用。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际大循环起着带动和优化的作用,是国内循环的外延和补充。参与国际大循环要服务于国内大循环需要,这意味着我们既不能放弃国际大循环,同时又要调整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方式。

首先,全球化持续发展的主流趋势未变,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是我国适应、把握全球化新机遇的主动选择。在新技术革命下,创新趋势朝着多元化、系统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我国仅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对所有前沿科技的自主创新,更难以独自完成所有产品的全产业链布局,仍然要通过开放与合作来提升我国科技水平与产业竞争力。与此同时,新技术革命拓宽了全球化的方式,带动服务贸易、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蓬勃发展,为全球化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也为我国继续深入参与全球化进程提供了新契机。

其次,缺少国际大循环的补充也难以完全满足经济转型升级所必需的要素与市场。我国正处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口,但仍面临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巨大风险,亟需在更大范围整合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要素资源和市场空间。只有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科学谋划和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才能在扩大开放中获得更有力的资源、技术、人才、资金支撑。

再者,新形势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方式,更加注重在国际大循环中把握主动性。过去我国利用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嵌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但由于过度依赖国外的技术和市场,导致我国外向型经济一直处于被动适应的局面,极易遭受外部市场冲击与关键技术制约,导致经济发展的效率、质量、结构、安全都面临一系列挑战。这意味着我国必然要以新的方式参与国际大循环,改变以外部循环为主的局面,并在新形势下主动建立为我所控的新国际大循环。

“双循环”并非是两个独立运行的循环体系,应该是两个循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通过内外循环的双轮驱动,发挥1+12的叠加效应,不仅能够更好地引领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能为我国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助力。

从现实发展的要求来看,国内外经济循环的长期分离迫切需要我们构建“双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注重对国外市场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但长期忽视了对国内市场需求的培育与开发,导致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长期分离,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主要特征的加工贸易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我国的主要贸易方式。对外贸易同国内产业体系之间的联系不足,使得国内产业链存在一个个“孤岛”,国内大循环难以成型,也无法与国际大循环形成有效互动。因此,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的关键在于纠正内外循环失衡的现状,充分打通国内循环的堵点和内外循环互动的节点,促进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构建“双循环”互促体系旨在有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依靠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大的空间,也为我国发展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以高效的国内大循环为基本盘,形成“双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构建质量、安全、效益为一体的高质量发展与开放体系,积极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努力谋划新增长空间,推动我国从传统的以外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向以我为主、内外兼修的发展模式。

重要基础:充分发挥支撑“双循环”的多层次优势。

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诸多制度优势,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结构优势,在深化改革中形成了尚待开发的增长潜力优势,并通过率先走出疫情冲击掌握了在疫后助推全球经济复苏的核心动力优势。这些优势成为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

第一,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作用,有效地调动和组织各类要素资源,能够保证国内大循环更加稳定且强劲地运行。一方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市场手段聚集资源和力量,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来推动国内大循环长久且良好地运行;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利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重点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为市场机制的良好运行提供政策与制度保障,并引导“双循环”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有序推进。

第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能够保证国内大循环兼具稳定与创新。这一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有助于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稳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是保证国内大循环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保障了各经济主体的利益,能够充分调动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国内大循环注入强大动力。

第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有助于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拓展和快速流动。这一制度鼓励劳动创造、多劳多得,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全体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居民收入,达到刺激消费和生产的目的,从而扩展更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其它要素主体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各种资源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促进国内大循环的顺畅运转。

从总量规模来看,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建立国内大循环提供更多发展潜力。我国中等收入人群超过4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90后和00后人口基数已经超过3亿,随着电商经济的快速崛起,他们开始成为主流消费人群,并逐步成为消费的中坚力量。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稳居世界第二位,不仅连续六年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而且以8%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充分利用好我国海量的消费市场,无疑将为打造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劲的发展动能。

从结构层次来看,复杂的层级结构使国内大循环更具活力。我国已经形成了层级多样、结构复杂、功能完备的经济社会形态,表现为东中西各地区发展阶段与支柱产业各不相同;工业体系相对完整,基本囊括了高中低端产业的各个环节;城乡社会结构相互补充等。这些复杂的层级结构一方面反映了不平衡发展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完整经济形态的必备要素,有助于我国形成体系更完备、结构更合理、分工更细化的内循环体系。

第一,国内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良好,整体实力取得长足进步,能够更好地引领国内大循环。近年来,我国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资,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5g通信、新能源、高铁等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世界前列,使我国从技术追赶迈入科技前沿。2019年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53000项,同比增长4.8%,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评估显示,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这些科技创新成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成为引领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

第二,不断积累的优质生产要素成为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保障。尽管我国在部分高端要素与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短缺,但我国生产要素的质量不断提升,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优质生产要素供给能力。在劳动力方面,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数量下降、质量提升的态势,人口数量红利逐步转向了质量红利。截至2019年,我国拥有1.7亿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技能培养的人才资源,各种技能和专业的人才储备都较为充裕。同时,我国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集聚并形成了数据、信息等更高端的要素资源,为形成相对独立的国内大循环奠定了优质要素基础。

第三,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明显,呈现出逆势增长的经济潜力,能够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更大活力。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资源优势和庞大的消费市场作为有力支撑,后续经济增长空间比较大。2020年上半年各省gdp增速排名中,中西部地区处于绝对优势,16个经济增速正增长的省份中有12个位于中西部,为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尤其是促进国内大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一,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地位的不断上升,我国已成为国际大循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作为全球工业部门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我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生产环节。这种产业链特征及其所代表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我国在世界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地位。2019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商品进出口总额达4.5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实际使用外资9415亿元,在全球投资普遍低迷的情况下逆势增长5.8%,持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第二,疫情后我国表现出的强大经济韧性与发展潜力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主动权和掌控力。2020年我国第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长3.2%,经济恢复走在世界前列,为疫后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另据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估计,我国可能成为2020年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可以预见,在后疫情时代,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量有望进一步提升,并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掌握更多主动和先机,这将有助于建立以我为主的国际循环体系。

第三,疫后全球经济复苏仍然需要我国发挥核心动力作用。一方面,我国仍然是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大国经济体,没有我国经济的率先恢复,全球经济将难以实现真正复苏。不仅我国这座“世界工厂”对满足全球抗疫物资需求至关重要,而且疫后全球也需要我国继续发挥生产核心的作用来带动全球产业链运转。另一方面,我国与世界各国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与发达国家在技术、贸易、气候、卫生等全球发展议题方面深化合作,有助于解决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为国际大循环的持续运转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联系,不仅能够继续为其提供高性价比的技术与产品,也能够帮助我国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市场与战略资源。

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第一次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理论”列入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系列理论之一。这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所作出的战略深化和战略再定位,是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解决新时期面临的各种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功抓住新一轮全球化的浪潮,成功制定了“依赖国际大循环开启国内市场化改革,构建内部市场化大循环”的外向型发展战略,促成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奇迹。

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变异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这种外向型发展战略所依赖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总体结构、治理体系和运行规律都发生了剧烈变化,依赖国际大循环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难以适应新格局、新模式和新使命的要求,开始呈现出种种弊端。一是全球化红利的递减和分配模式的巨变导致全球化发展的动能大幅度减弱,中国经济外需出现严重萎缩,要求中国必须将经济发展的动能从“出口—投资驱动模式”转向“内需—创新驱动模式”;二是大国冲突带来的技术卡脖子问题要求中国技术发展必须从“引进—移植—模仿—消化”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三是“两头在外”贸易模式使中国难以摆脱全球价值链的约束,存在陷入“比较优势低水平陷阱”之中的危险,构建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国际竞争力要求中国必须全面强化国内分工体系升级,形成“以内促外”的新格局;四是内部经济循环的不畅通、分割化和碎片化难以支撑国际竞争力的全面快速提升,进一步开放需要内循环的全力支持;五是简单开放战略不仅难以肩负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反而成为中国经济循环的动荡源。“以外为主,以外促内”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和国家顺应时代发展规律不断调整发展战略的总结和深化。

必须明确的是,党和政府早就觉察到简单外向型发展战略存在的系统性问题,并对这些战略进行了持续修正。早在2006年和2011年出台的“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均明确强调对“两头在外”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进行修正,提出“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时期面临的新格局、新挑战、新规律和新使命进一步提出了修正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具体策略和发展思路。

过去10多年外向型发展战略转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外贸依存度从2006年的63%下降到2019年的33%,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二是贸易顺差从最高的9.7%下降到今年以来的2%~3%;三是加工贸易比重大幅度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大幅度下降、出口国集中度大幅度下降;四是内需特别是消费在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幅度提升,平均水平超过了70%;五是技术转让力度下降,国内技术创新成为出口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六是国内营商环境、创新环境以及市场秩序得到了前所未有改善,中国大市场效应开始全面显化。这六大方面的成就充分说明“由外向内”的战略调整和理论深化具有十分坚实的政策和实践基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过去10多年持续探索的基础上对过去各种政策构想和战略思维所进行的全面提升和进一步综合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根植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新常态理论、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高质量发展理论一脉相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新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在供给层面,中国已经建立了全世界最为齐全、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产业相互配套,规模效应、范围效应以及学习效应开始在中国的产业体系中全面展现,产业链即使在封闭体系下也具有较好的自我循环能力。同时,“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新”转变,我国各经济主体开始拥有基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政府主导下的基础研究和技术赶超体系、大市场诱导下的商业创新体系为中国创新注入了自我创新的内生动力,各类专利申请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在需求层面上,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不仅具有14亿多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人群,其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都位居世界前两位,并具有快速增长的潜力。外需和内需关系已经作出重大的调整。

在制度和机制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基本完成,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统一公平的全国大市场也在各类基础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营商环境的改善等举措的作用下开始出现,国民经济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基本实现了畅通。较多地依赖国际经济大循环来推动国内经济市场大循环的完善已基本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相对稳定、相对独立、富有效率、良性互动的国内经济大循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理念的深化和提升,是加速深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期所带来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必然要求新发展理念全面增强“安全”的维度,使中国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与安全统筹行稳致远。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就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战略主动战。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

从人类历史大国崛起的经验来看,我们要构建安全、可控、富有弹性韧性的经济体系就必须以内为主,必须在动荡复杂的世界体系中建立稳固的基本盘。近几年凸显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已经充分说明一个要走创新驱动的大国无法在简单的比较优势分工格局之中解决其技术创新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告诫,“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为了满足当前和未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面对各类深层次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所衍生的各种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要持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断点和堵点;第二,必须启动内需扩展战略,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解决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为艰巨的需求不足问题;第三,必须超越简单的供求,从制度层面、创新层面、市场经济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为国内经济大循环寻找到持续、安全、高效、稳定的动力源和支撑面。

人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国经济在全面崛起、创新布局和主导未来世界格局之际,没有强大的内部经济循环体系和基本盘,是难以形成不断改进的竞争力和驾驭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国内大循环的发展是未来国际大循环提升和顺畅的基础,是中国竞争力和价值链地位全面提升的关键,是摆脱简单开放带来的比较优势低水平锁定效应的关键,是建立安全高效经济体系的关键,构建“国内大循环”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和延续,是未来“十四五”期间各类工作开展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心得体会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世界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面对新的发展格局,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把握,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变化。在我认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从多个方面汲取了经验和教训,形成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在新发展格局下,创新不仅仅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手段,更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只有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尝试新的理念和模式,以及大胆探索新的科技和产业,在不断创新中开辟未来。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们要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勇于接受挑战,主动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其次,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在新发展格局下,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只有通过建设绿色环境、推动绿色产业,才能为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家园。

第三,我们要坚持开放合作。新发展格局要求各国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国际间互利共赢的合作,促进资源优势互补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同时,我们还要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外国投资和技术,推动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新发展格局必须紧密围绕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我们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职工的薪酬待遇和福利保障,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我们要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努力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在新的发展格局中得到更多实际利益。

最后,我们要坚持以德为先。在新发展格局下,固守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我们要加强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提升全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质,强调信用和诚信的重要性,增强社会发展的合力和凝聚力。只有以德为基础,才能建设和谐的社会,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持续和稳定发展。

在新发展格局下,我们面对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有勇气和智慧去把握。只有通过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合作、人民至上和以德为先等原则,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格局,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形成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形成新发展格局是一项伟大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是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话题。

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历史背景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抬头,中国需要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其次是中国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我们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最后是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的深入,中国需要通过多边合作和国际化布局,实现共同发展。

形成新发展格局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在于中国经济的规模和潜力,中国市场的巨大和消费升级的趋势,以及中国企业具有的科技优势和领先制造业。但是挑战也是存在的,例如国际贸易摩擦和投资保护主义,制造业升级的压力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形成新发展格局需要我们顺应国际经济大势,坚持开放合作,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打造人才强国。

形成新发展格局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推进的措施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其次,要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体系。再次,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竞争力。最后,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人才强国。

第五段:总结。

形成新发展格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勇担时代重任,积极适应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我们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浅谈新发展新格局心得体会

新发展新格局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的重要战略任务。新发展新格局强调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相辅,发展经济必须靠改革创新,靠自主创新提高竞争力,靠开放创新引领经济发展。在新发展新格局的指导下,我深感到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的涌动,我对此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首先,新发展新格局使得经济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明确。以前我们经常强调要追求高速增长,但新发展新格局不再只追求增长的速度,更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特别是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新发展新格局明确提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这意味着发展的目标不再是简单的追求规模扩张,而是要追求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追求永续发展。

其次,新发展新格局强调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创新驱动是新发展新格局的核心要素之一。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要以自主创新为主攻方向,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地创新,我们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并在技术领域实现领跑。创新的要求时刻提醒着我,作为一个年轻人,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新发展新格局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传统上,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资源的高度依赖,但随着新发展新格局的提出,我们明确了发展必须依靠改革创新、依靠人力资本这一理念,这对于改变我们过去对资源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新发展新格局要求我们向全社会发出的一个信号,只有充分地利用我们手中的有限资源,才能发展出更加长久和可持续的经济。

最后,新发展新格局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新发展新格局下,我们不再是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而是进行了全面的考量和计划,强调要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新格局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发展空间,为我们探索新的经济发展路径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选择。

总之,新发展新格局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和理念。它强调内外相辅、以创新和改革为动力,使我们转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更具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要求。在新发展新格局下,我们要做好顶层设计,把握好自己的发展机遇,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努力学习和实践,相信新发展新格局一定能够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的发展。

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心得体会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化,中国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把握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实践中,我深深意识到把握新发展格局需要具备战略思维、创新能力和开放包容的心态。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把握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提升战略思维,深度认识到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的经济增长逐渐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从数量扩张转向结构调整,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站在宏观的高度,注重整体策划和规划,在国内国际两个层面统筹布局,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

同时,要树立创新意识,主动拥抱创新科技,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新发展格局下,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也是塑造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核心技术水平。

二、加强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把握新发展格局,需要加强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在过去,我们过于依赖传统产业,经济结构存在不合理的问题。现在,我们要转变思维,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要注重培育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和优化升级。同时,要加强产业链拓展和供应链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三、推进经济全球化,加强开放合作。

把握新发展格局,需要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加强开放合作。当前,全球贸易环境不稳定,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但我们不能因此闭关自守,而应该采取积极的开放策略。要加快自贸区建设,推动贸易自由化,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要发挥国际市场的机会,积极拓展外贸市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共享发展机遇。

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把握新发展格局,需要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市场经济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要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发展环境。我们要持续深化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干预,强化市场监管和法治保障。

同时,要激发创业创新活力,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初创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政策和资源支持。要加大对独角兽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力度,激发市场的创造力和活力。

五、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把握新发展格局,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新发展格局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注重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同时,要加强企业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鼓励创新创业,给予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以更多的支持。只有有了优秀的人才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把握新发展格局需要具备战略思维、创新能力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我们要在提升战略思维、加强产业布局、推进经济全球化、优化营商环境和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我们在新发展格局下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虽已圆满落下帷幕,多个瞬间仍历历在目。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十三五”令人回味,“十四五”战局新开,我们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力以赴,共同划动民族复兴的巨轮,开启新的“征程”,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起航。要练就“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三板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共同奋斗。

坚守责任底线,捍卫生态红线,练就生态保护“第一斧”

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递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直抵人心。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已成为过去,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昭示着未来。我们不仅要让子孙后代享受到高速高质量的发展成果,还要让他们仰望得到星空,看得到青山,闻得到花香。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将守护中华大地的担子挑在肩上,将筑牢生态屏障的责任装在心里,坚定不移地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万里绿色长城,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让宜居生态泽被子孙。

瞄准科技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练就科技创新“第二斧”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从原子弹试爆成功到东风洲际导弹亮相,我国的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很多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科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我国当前在科技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顶尖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芯片被卡脖子,5g被打压,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隐患逐渐显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下好“先手棋”,在“十四五”期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打好“主动仗”,牢固确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意识,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增进人民福祉,改善生活品质,练就民生保障“第三斧”

生活品质作为奋斗目标。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民生之路。要聚焦民生热点、直击民生难点、化解民生堵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

双十一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双十一,也称为光棍节,是中国电商业者自创的购物节,于每年的11月11日举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双十一购物节不断刷新着销售记录,逐渐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本文将从商品种类丰富、线上线下融合、国际市场拓展、消费升级以及对物流行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个人心得体会,探讨双十一新发展格局的意义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双十一购物节的新发展格局体现在商品种类的丰富多样化上。过去,双十一购物节主要以电子产品、家居用品等为主,但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商品种类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如今,消费者可在网上购买到各类商品,包括衣服、鞋袜、美妆护肤品、食品饮品等。这使得双十一购物节逐渐成为了全方位的购物盛宴,满足了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在过去的购物节中,我曾购买了一款心仪已久的跑鞋和一套优质的床上用品,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商品种类的多样化和选择的乐趣。

其次,线上线下融合是双十一购物节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特点。过去,双十一购物节主要以线上购物为主,但如今线上线下融合已成为新的趋势。许多实体店和线上商家通过线下店铺提供商品试穿、免费退货等服务,吸引更多消费者前往店铺体验。同时,线上商家也通过线下自营店和快递站点提供取货、退货等服务,提高了顾客的购物体验。我曾在一家电商的线下店铺购买了一款耳机,这让我充分感受到了线上线下融合带来的便利和购物的乐趣。

第三,双十一购物节的新发展格局体现在国际市场拓展上。过去,双十一购物节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但如今随着中国品牌的崛起和国际物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通过双十一购物节进军中国市场。同时,中国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双十一购物节购买到许多国际品牌的商品,享受到国际级的购物体验。我曾在双十一购物节中购买了一件来自韩国的时尚外套,这让我感受到了国际市场拓展带来的更多选择和购物的乐趣。

第四,消费升级是双十一购物节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特点。过去,双十一购物节主要以低价促销为主,但现在消费者的追求已不再仅限于低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品质、品味和个性化的商品。许多品牌也开始注重产品的质量和用户体验,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过去的双十一购物节中,我选择购买了一些高品质的家居用品和生活电器,这让我感受到了消费升级的特点和追求个性化的乐趣。

最后,双十一购物节的新发展格局对物流行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随着消费者订单数量的快速增长,物流行业在双十一期间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快递量增大的问题,物流企业加大了仓储和配送设施的建设,并采用了更高效的配货、储存和派送技术。同时,物流企业也积极探索无人机、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配送效率。我曾在一次双十一购物节中购买了一部手机,快递竟然在下单后的两个小时内就将包裹送达,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物流行业的巨大进步和提高。

综上所述,双十一购物节的新发展格局在商品种类丰富、线上线下融合、国际市场拓展、消费升级以及对物流行业的影响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特点。个人通过这些方面的亲身体验,感受到了双十一购物节的魅力和乐趣。在未来,我相信双十一购物节将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和购物的乐趣。同时,双十一购物节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电商和物流行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心得体会

随着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展现出新的发展格局。要把握新发展格局,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总结,以期能为个人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和启示。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对新发展格局的观察和体验,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和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新发展格局是指以内需为主体、内外侧联动的发展模式。它要求我们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结构、转换发展动力。我认为,只有深入了解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其中的奥秘和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在新发展格局中,个人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同时,创新也是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因素,我们需要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来推动个人和国家的发展。

第三,我们需要加强合作和交流。新发展格局强调伙伴关系和合作共赢,我们不能再依赖传统的竞争模式,而是要加强合作和交流,实现双赢的局面。这需要我们主动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实现。

第四,我们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成为重要支撑和动力。我们需要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最后,我们需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新发展格局背后的根本动力在于人民,发展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需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以人民满意为目标,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深入推进。

综上所述,把握新发展格局需要深入了解其内涵和特点,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加强合作和交流,促进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我相信,只有把握住新发展格局,我们才能顺利应对未来的挑战,实现更加良好的个人和国家发展。让我们积极拥抱新发展格局,共同迎接未来的发展机遇。

双十一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电商行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作为中国电商行业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双十一在过去十几年中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全民购物盛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双十一的发展格局也在不断演变,给电商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下将从双十一海淘热潮、线上到线下、品牌力的提升、绿色消费的兴起以及全球化的发展五个方面,对双十一新发展格局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心得体会。

首先,双十一海淘热潮蓬勃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选择购买国外商品,海淘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消费趋势。双十一作为购物节,也通过大幅降价、折扣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了海淘热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品牌商家开始在双十一期间推出海淘商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为中国电商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其次,双十一的发展已经从线上拓展到线下。在过去,双十一主要是线上购物的节日,消费者通过电脑或手机进行购物。然而,随着电商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线下实体店也开始参与到双十一的狂欢中。比如,一些知名电商企业在双十一期间会推出线下门店的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到店购物。这种线上到线下的融合,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也提高了电商企业的销售额。

第三,品牌力的提升成为双十一的关键。随着双十一的竞争日渐激烈,电商企业需要通过提升品牌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在过去,消费者主要关注价格因素,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品牌的口碑和质量。因此,电商企业需要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商品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才能在双十一这个竞争激烈的节日中脱颖而出。

第四,绿色消费在双十一中逐渐兴起。中国的消费者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在逐渐提高,绿色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消费趋势。双十一作为全民购物盛宴,也受到了绿色消费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开始推出环保商品、低碳商品等,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同时,一些消费者也开始进行绿色消费的倡导,通过购买环保商品来宣传和支持绿色消费的理念。

最后,双十一的发展已经逐渐向全球化转型。在过去,双十一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但随着中国电商企业的崛起和国际市场的开拓,双十一的影响力开始扩展到全球范围。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商家加入到双十一的狂欢中,为海外消费者提供优惠和折扣。同时,中国的消费者也通过双十一购买国际品牌的商品,推动了中国电商的全球化发展。

综上所述,双十一作为中国电商行业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的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海淘热潮蓬勃发展,线上到线下的融合、品牌力的提升、绿色消费的兴起以及全球化的发展,都给电商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电商企业需要不断适应这些变化,提升自身实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只有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在双十一这个竞争激烈的节日中立于不败之地。

构成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们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格局之中。在这个全新的发展格局中,无论是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并且同其它国家也有着不同的联系和互动。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必须要深入了解新发展格局的组成方式,以便更好地融入其中并为未来做出贡献。

要理解“构成新发展格局”的含义,我们首先应该去了解什么是发展格局。发展格局是对于发展模式、发展道路、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而“构成新发展格局”则意味着我们要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背景下,去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找到新的发展道路和建立更加优良的产业结构。这将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但是也是一个我们必须要去尝试的过程。

第二段:发展经济的创新方式。

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我们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而在新的发展格局中,我们必须要以新的方式来创新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改革力度,打破陈规旧习,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最终推动经济全面发展。

第三段:创新科技的引领。

科技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我们要更加注重科技的创新和引领。我们需要加大对于科技研发的投入,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并且把成果和技术转化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实际成效。

第四段:弘扬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最为基础的元素之一。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我们必须要弘扬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深入挖掘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优美之处,并把这些优秀文化的元素深深加入到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之中。

第五段:积极融入全球互动。

在新的发展格局中,中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也变得更加密切。我们要抓住机会,积极融入到全球互动之中,学习和借鉴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同时为自己的发展贡献新的价值和思路。

总之,构成新发展格局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我们需要敢于创新,勇敢拥抱变革,同时也需要注重自身优势的发挥,积极面对挑战与机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新的发展格局下,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为自己和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浅谈新发展新格局心得体会

新发展新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的重要理论,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发展新格局的提出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我对新发展格局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将在下文中进行总结。

新发展新格局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新发展格局强调创新驱动,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新发展格局引导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总之,新发展格局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发展新格局不仅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益,对于人民生活的改善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发展格局注重民生工作,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新发展格局指导下,中国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领域的投入,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了人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新发展新格局不仅影响着中国,也对全球事务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新发展格局提出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中国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另一方面,新发展格局带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了与各国的互联互通,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的一种发展新思路,深入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对新发展格局抱有积极的展望。希望中国在新发展格局的引领下,能够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总结:

新发展新格局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通过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改革,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新发展格局注重民生工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改善人民生活。新发展格局不仅有利于中国国内的发展,也对全球事务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国际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贡献。对于新发展格局的展望,我们希望中国能够在新发展格局的引领下,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