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寒食节的来历(专业12篇)

时间:2023-12-11 13:53:17 作者:字海

优秀的作文不仅是对自身学习和成长的总结,更是对社会问题和人生经验的思考和发现。借助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寒食节的意义和来历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寒食节的意义和来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

同时,每逢寒食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 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之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寒食食品和饮料达数十种,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介休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有企盼国富民强之意;祭食面燕,介休方言为教育后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风亮节。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

寒食节从晋国开始后,延续了不少年代,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

活动多,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地域广,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国自唐代起将三月九日定为寒食节)。

于每年寒食节和清明节只差一两天(有时甚至会重叠),“清明节死还是寒食节死”这句话就作为表示“没有什么差别”、“没有什么意义”的意思流传了下来。

寒食节期间正处在初春之时,寒冷的气息逐渐退去,万物复苏,野地里也开始遍生艾蒿。作为寒食节不可缺少的一道节日食物,艾蒿常常被做成年糕或漂亮的糯米团,甚至在祭祀的.时候也常常会见到它的身影。

在寒食节的当天也有不生火只吃寒食的习惯。在寒食节的前一天提前准备好凉拌的豆芽等凉菜以及冷饭,或者是准备好一种叫做“寒食面”的荞麦面条作为这一天的食物。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吃寒食的习惯也渐渐不像以前那样被严格遵守了。

寒食节的来历介绍

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戒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另外还有“桃花粥”,这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阳地区。《广群芳谱》中说:当地民间在寒食节,采摘鲜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鲜美,富于营养。这个风俗一直流行到明末。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一出就有这样的唱词:“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寒食节的来历介绍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

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

寒食节从晋国开始后,延续了不少年代,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

寒食节的来历介绍

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

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同时,每逢寒食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

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之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寒食食品和饮料达数十种,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介休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有企盼国富民强之意;祭食面燕,介休方言为教育后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风亮节。

寒食节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意义不仅仅是节日习俗,而是节日的自身的重要的文化传承,文化只要能够传承下去,才是一个国家流传下去的根本。

寒食节的来历介绍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寒食节的来历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

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

寒食节从晋国开始后,延续了不少年代,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唐朝时也仍然被作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

赵之珩说,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或者说寒食节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但知道和了解这个节日,有助于人们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民俗内涵,非常有意义。

寒食节来历

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将绵山改为介山,并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子推的。

寒食节来历

相传春秋晋献公时期,晋国发生郦姬之乱,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它国,这一走就是一十九年。介子推等一批贤人志士追随重耳东奔西逃,忍饥挨饿,寄人篱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辅佐重耳返回晋国,成就晋文公春秋一代霸主之位。

重耳荣登国君之位,封赏群臣,偏偏遗漏了曾为自己割股充饥的介子推。一向清高的介子推没有向晋文公索要高官厚禄、良田宅院,背着年迈的母亲逃往绵山,过起了隐居生活。

当有人在晋文公面前提起介子推时,重耳忽然良心发现,派人四处寻访,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时,便亲自带领群臣来到山下,欲邀请他下山接受封赏。介子推去意已决,躲藏不出。重耳听信身边近臣建议,放火烧山,希望以此将其引出。因火势太大失控,三天才灭,介子推母子被活活烧死。晋文公重耳深感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正是清明前一天,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这一天不生明火,只吃冷的食物,从此,清明节的前一天被定为“寒食节”。

习俗简介。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在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禁烟冷食。

拜扫祭祖。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中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春天净肠。

一般来说,野外的狗熊在冬眠结束后,春天第一件事情就是找点青草吃。因为青草富含纤维素,吃了以后容易腹泻。狗熊清理下自己肠胃中积攒了一个冬天的废物,接下来才好吃东西。据动物学家说,狗熊在春季腹泻前,往往都蔫头蔫脑的,但一旦调理顺了,接下来就欢实了。这寒食节的食品结构安排,是不是和狗熊的腹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呢?比如说凉皮吧,好多醋,加上好多豆芽菜黄瓜丝之类的,富含纤维素,用来清理肠胃最合适不过了。从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来看,春节期间吃了不少大鱼大肉,等到了天开始暖和的时候,确实也应该像狗熊一样清理一下肠胃。不仅可以健体,还能让头脑清醒清醒,解决下春乏的问题。寒食节去野外采集野菜,不仅锻炼身体,而且也满足了人体所必须,一举两得。最后,还要说说春季养生中的精神调节问题。前面说过,女子伤春,在寒食节期间出来散散心,勾搭勾搭小伙,能够预防精神上的疾病。男子虽然不伤春,但在春季肝气过盛,容易精神失常的时候,缅怀下先人,寄托哀思,起到了悲克怒的作用。对肝的调理是相当有好处的。经过了五千年的文化滋润,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成为缅怀故人,激励生人的节日。

寒食节来历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苏轼《寒食雨二首》。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清愁诗酒少,寒食雨风多。——张镃《寒食》。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夜深/寒食夜》。

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写寒食节的句子

1、寒食节到了,愿你踏着脚车,外出郊游,放下心情,开心自如,身体健康,什么都好,烦恼走掉,精神抖擞,愿你幸福快乐常相伴。

2、寒食节的绵绵的`细雨滴答滴答,春后的知了低叫蝉鸣,雨后的泥土清香绵延,漫山的杜鹃竞相绽放。送你祝福,愿你平安。

3、寒衣食节雨纷纷,扫墓祭祖悲断肠,焚香烧纸寄哀思,浊酒一杯敬先人,如今已是两相隔,逝者安息天堂上,保佑家人皆安康,清明时节,愿家人福寿安康。

4、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谆谆教诲,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5、我用通达的心处世,用包容的心待人,用快乐的心生活,用感恩的心付出,用进取的心坚持。寒食节祝你平安。

6、寒食节到了,清山绿树更丽景,山水瀑布丽人清,百花绽放秀丽多,踏青风景明朗天,旅途游览欢畅乐,祝寒食节幸福。

7、寒食节,放假好,扫墓踏青不会少,缅故人,看今朝,万事顺意快来到。寒食节,让我们带着对故人的缅怀,奔赴一个光明的前途。

8、一年一度寒食节,观花赏景踏青行,抛开烦恼无忧虑,一路相伴风和景。

9、寒食节,发一封问候信,表一段思念情,写一段真心话,念一生友情深,祝福送上,真情表白,祝愿友人一生都平安幸福,永远快乐。

10、过了春分是清明,春草吐绿万物苏;祭祖扫墓想当年,思念的心绪漫天飞;结伴踏青玩意浓,忘却烦恼身健康。祝您寒食节健康快乐。

1.到舍将何作寒食,满船唯载树阴归。——白居易《送李校书趁寒食归义兴山居》

2.今年寒食月无光,夜色才侵已上床。——元稹《杂忆五首》

3.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温庭筠《与友人别》

4.正轻阴做来寒食,落花飞絮时候。——陈维崧《清明感旧》

5.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6.上元灯火胡尘里,寒食田园野草生。——晁说之《夜风雨声甚恶》

7.关中寒食雨,湖上暑衣天。——李频《送狄明府赴九江》

8.大家寒食夜,独贮望乡情。——崔道融《寒食夜》

9.海棠无信作寒食,梦雨何心入断云。——居节《梦后作》

10.煮酒青梅寒食过,夕阳庭院锁秋千。——范成大《春日三首》

11.深春冷落花残后,寒食朦胧月淡天。——张耒《探春有感二首·柳萼蒙茸待放绵》

12.令宫不易逢寒食,海角风霜剩作寒。——晁说之《寒食书事》

13.客又不来寒食近,碧蘅红杜满芳洲。——方岳《春词·一春直是柳风流》

14.寒食无情,阳春如客,晚风落尽繁枝。——仇远《满庭芳·寒食无情》

15.春归客梦偏惊雨,寒食僧家不禁烟。——郭登《游太华寺和素轩沐公春日韵》

16.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王建《宫词一百首》

17.酒行寒食清明际,人在蓬壼阆苑间。——秦观《次韵王仲至侍郎》

18.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9.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元稹《寒食日》

20.慵试春衫,不禁宿酒,天涯寒食。——张元干《柳梢青·清山浮碧》

21.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

22.避地淹留已自悲,况逢寒食欲沾衣。——韩偓《避地寒食》

23.白首伤春一老翁,预愁寒食过春中。——张耒《春日偶题四首·白首伤春一老翁》

24.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王安石《壬辰寒食》

25.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26.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陈与义《寒食·草草随时事》

28.失意经寒食,情偏感别离。——顾非熊《下第后送友人不及》

29.一春好处君知否,上巳前头寒食後。——杨万里《题王晋辅专春亭》

30.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送别》

31.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2.白下一杯寒食酒,青山三尺故人坟。——刘溥《寒食日过胡汝器墓》

33.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张籍《北邙行》

34.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辛弃疾《水调歌头·寒食不小住》

35.寒食明朝一百五,谁家冉冉尚厨烟。——苏辙《寒食前一日寄子瞻》

36.远村寒食后,细雨度川来。——李德裕《望伊川》

37.寒食轻烟薄雾,满城明月梨花。——沈括《开元乐·楼上正临宫外》

38.蓟北惊寒食,淹留几自嗟。——谢榛《寒食旅怀》

39.今年寒食倍心寒,不独松楸感涕潸。——陈著《次韵前人寒食》

40.不知杨六逢寒食,作底欢娱过此辰。——白居易《寒食日寄杨东川》

41.前日寒食在绵州,牡丹盛开海棠洛。——文同《深渡》

42.清明未过春未老,寒食岂必节与除。——苏辙《明日安厚卿强几圣复召饮醉次前韵》

43.避难不知寒食,和愁大过清明。——汪元量《清明》

44.美人寒食事春风,折尽青青赏尽红。——薛能《寒食日题》

45.烟景临寒食,农桑接仲春。——皇甫冉《寄高云》

1、冷空淡碧,带翳柳轻云,护花深雾。——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2、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3、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4、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5、绿云蔽日树输囷。——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6、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7、最愁人,啼鸟清明,叶底青圆。——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9、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赵鼎《寒食》

10、鹭窥芦箔水,鸟啄纸钱风。——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11、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王安石《壬辰寒食》

12、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13、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14、晴日暖,淡烟浮。——仲殊《诉衷情·寒食》

15、清愁诗酒少,寒食雨风多。——张镃《寒食》

16、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17、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杨万里《寒食上冢》

18、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19、窗中草色妬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温庭筠《寒食日作》

21、骤卷风埃,半掩长蛾翠妩。——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22、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23、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4、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寒食日即事》

25、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26、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27、总不解.将春系住。——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寒食节来历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

2.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2.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

百姓上坟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2.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z等。

2.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3.1、节日形成早。源于春秋时,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

3.2、延续历史长。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

3.3、节日活动多。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

寒食节来历

远古时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春秋时代。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魏晋时期。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返回目录。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着,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我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返回目录。

山西。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台湾。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山东。

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舟山。

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祭礼毕,要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返回目录。

得名“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所以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是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返回目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