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列宁回忆录读后感(模板14篇)

时间:2023-11-04 09:27:11 作者:雨中梧 优质列宁回忆录读后感(模板14篇)

读后感不仅是对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事件的回顾,更是对自己情感与思绪的倾诉。在以下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读者对于不同类型书籍的不同解读和思考。

回忆录城南旧事读后感

刚住进胡同的英子,认识了惠安馆的秀贞。在大人的眼里,她成天疯言疯语,是个疯女人,而在小英子眼里,她却是个好玩伴。另一个同英子差不多大的小姑娘妞儿也是她结识的好朋友。英子愿意听秀贞讲她自己的故事,她喜欢秀贞看到她时快乐的样子。英子爱和妞儿一起蹲在西厢房里喂小油鸡,爱看妞儿扭着身子唱戏。她的这两个伙伴都有着凄苦的遭遇。秀贞失去了孩子,妞儿是个孤儿,被养父逼着去唱戏。一个是寻找孩子的母亲,一个是寻找亲生父母的孩子。英子用她自己的方式帮助着她俩。可成人的世界当时的小英子又怎会完全懂得,当她从昏迷中醒来时,秀贞和妞儿已经离开了她的生活。

英子带着担忧与困惑进入了另一段生活,她随父母搬入了新家——新帘子胡同。上了小学的英子喜欢学校的生活,喜欢教唱歌跳舞的韩老师。在新的生活中,英子又与一个陌生男子成了朋友,虽然这个大朋友的话她似懂非懂,但在她的眼中,男子是性情随和的老实人,也是慈爱的哥哥,孝顺的儿子。大街上人群兴奋地叫喊着:“贼被捉住了,贼被捉住了。”当得知正是因为自己无意中的话,男子才被警察抓走了时,英子的心里充满了愧疚,她再一次感到了困惑,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就像分不清海和天一样。这残酷的世界是充满矛盾的。

许多的人,许多的事,走入英子的童年,又走出了她的童年,秀贞、妞儿、小偷、还有兰姨娘、宋妈、父亲……经历着快乐、悲伤和困惑的小英子也慢慢地成长着。

细读着英子童年的故事,我能感受到,故事里的每一个人,无论他们所处的环境怎样,但他们都有着对团聚的向往,对摆脱旧的婚姻制度,对自由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等等,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去改变现状,每个人的心底里都怀揣着希望。

小说的语言是淡雅灵动的。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悲欢离合,却无半点声嘶力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弥漫书中《送别》(李叔同)的那伤感深情的曲调,令人久久回味,不忍合卷。

吴法宪回忆录读后感

前几天,我和妈妈去图书馆看书。我看到了一本比较破旧的书,有些眼熟,仔细一想,是去年见过的书,名字叫《二战回忆录》。我喜出望外,这是我去年非常想看的一本书,它去年是摆在高等书位的,当时它包装精美,不买是不允许看的。看着它那破旧的封面,我不免有些心疼,拿起一本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我先看了珍珠港事件那一篇文章,它充分表现了日本的阴险狡诈。看完了那扁文章,我不禁想到美国大片《珍珠港》里面描绘珍珠港事件的惨烈的那以幕:一番轰炸后,几名伤员刚被送进医院抢救时,日本飞机又来了,把医院炸得是惨不忍睹。我又翻了翻最后一篇文章《胜利与展望》时,我再一次被震惊了!这里面记载着二战伤亡总数,中国三千五百万人,美国四十万人,苏联二千万人。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多么深重!有些国家竟然打起用战争捍卫和平不伤害任何无辜的人等可笑口号发动战争!要知道,有战争,就必定会有无辜的人被牵扯进去!想想历史上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吧!我们要捍卫和平,让那些战争狂人都死去吧!

但是从这本《二战回忆录》破旧的书皮我们可以看到,人们都不想回顾战争史,我只能借美国人的话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近来在读一本好书叫做《文学回忆录》,也推荐给大家看看。

试看开课引言的一段话,气势磅礴,底蕴雄厚,“总能使诸君听完后,在世界文学之内,不在门外。”

《文学回忆录》在刚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是这样的:回忆录,既是回忆肯定令人沉思,沉思而必定深奥,深奥也就免不了难懂,难读。既是录,则会冗长,所以书本肯定很厚。不想大家咋一听到本书是否也有这样的第一反应。

《文学回忆录》里所有的内容都是木心先生的总结,分析,思想。但这本著作却是他的学生陈丹青记录的,先生讲述,学生笔录,进而思想得以传播。这种做法颇有点古人游说,而弟子载其言以为书的味道。在这方面,孔圣人可以说是最好的范例。本书也提起孔圣人,人人尊孔而奉为圣,而木心却看不起孔子,贬其为“伪君子”,木心说,孔子想要塑造人,却把人扭曲的不是人。这句话有深意,源远流长,值得深思。

《文学回忆录》厚厚的两本书,跨度很长,从远古的希腊神话故事开讲,到近现代的魔幻现实主义而终止。时间跨度长,历史悠久,内容也就丰富多彩。虽然书的主体是对文学的分析与概括,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科的谈论,哲学最为贴近。

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通过木心独到的分析与谈论,读者至少能从卷帙浩繁的文学中找到一本或是多本适合或是喜欢的作品,能够更好地选择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一些作品的精华去品读,从而在我们选择读物时有个清晰地轮廓。

我喜欢的理由在于,文学回忆录不仅仅谈文学,而能通过表象去看本质,更深入的认识某个人,看清某个历史时期利弊,批判不合理的社会体制,融入一种浓烈的觉醒意识。不得不为人所敬佩。

这是木心讲课的记录,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本书,或者也可当作是一系列的课件。不同的在于,我们作为学生,老师的课件放在了u盘里,而木心的讲述写在了陈丹青的笔下。

既然是老师讲课,就我们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而言,描述课堂不外乎枯燥,无聊。回到我自己最开始的疑问上,会不会因此而让这样的书变得难读呢。

读过之后,才明白这样的担心有点多余了。我们开设的课程里似乎有这样类似的,如《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世界文学简史》。里面也讲述了很多的文学大家,但那样的书实在难以静下心读一读。

《文学回忆录》毕竟还是一本课外读物,不等同于教材。也就没有那么神圣不可侵犯严肃。书的编写排版都是很精美,拿到手给人的感觉就很舒适,清新,简约大方。虽说这是一个很表面的东西,可能不重要,但是我们在拿到某本书的书的时候,总会有看着就想读或不想读的感觉。不能否认,感官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兴趣取向。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之所以不是难读。在于木心讲学的方式,不是那种枯燥乏味,也不是严肃难以靠近。一些本来会让我们模凌两可的东西,木心善于用自己的方式,让听者更易于理解接受。讲课时也讲究轻松自然的氛围,其随意性,我想这段话可以是最好的概括“希望大家读《道德经》有疑难,有问题,可以找我,电话是,我总是在家的。”另外,自己站在一个高位,作为一个有声望的学者,却总是成听者为“诸位”,很显然是把大家和自己摆在了一个平等的位子,没有摆阔绰,其乐融融。陈丹青笔下又很好的呈现了木心先生的讲学现场,也让这本书活灵活现一般。

那天我跟影子说,要是我们的教材也能像《文学回忆录》那样编写的话,那该多好!

影子回答说:“你别这样说,要是教材真是这样的话,你也不一定就爱看了。”

我细想一番觉得影子说的没有错,真要是把教材改版成那样,我肯定自己不会去看,至少不会这般用心,只是关于原因真说不清楚。

我只想探讨一个问题,一个大家都觉得会是次要的问题。关于教材我不说它的内容编的好不好,值不值得读,我没有认真读过教材,没有资格道是非。

但是我能够谈谈想不想读的问题,感觉所在而已。教材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提不起阅读欲望,这就好比男人看到没有性欲的女人就不能勃起一般,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教材的文字排列,要么就是如蚯蚓一般到处乱钻,要么就是满地芝麻。总让人看得头昏眼花。要说那些都是知识吗,都是必须掌握的要点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在考试前求老师给重点,就不会像求甘露一般饥渴了。

突然很怀念小时候上学时的读本,有些简单的图画,文字也不多,关键很多书还都是彩印的。一本在现在看来并不是很厚的书可以学一个学期,而不像现在无数的课程排满了课程表,每一本书都跟《辞海》一般,可在几个星期完成。不要说孩子心智发育还未健全接受能力不够强,当然像我们今天这样学的多。而我想说,小时候没有天才的禀赋,长大了也做不了天才的事。孩子们还很天真,对什么都很忠贞,学习就是学习,他们要专注得多。

其实,教材也可以成为我们一本爱不释手的读物,而不总是被逼无奈。

吴法宪回忆录读后感

在《木心谈木心》的新书发布会上,童明提到自己与木心第二次见面时的细节,他对木心说:“我读了你的书,觉得我们是一家人。”木心就问他:“那你说说家里还有些什么人呢?”童明的回答非常漂亮:“有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福楼拜……”从那以后,直到木心去世,他们从未停止过交谈。陈丹青说木心在纽约的时候,生活上的事找陈丹青,文学上的事找童明。

人生难得相知心。陶渊明曾“抚剑独行”,寻觅这样一位“相知人”,到最后也只叹了声:“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对陈丹青和童明而言,他们非常幸运,有木心这样亦师亦友的知己。对木心而言,更感安慰,他与童明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与陈丹青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2011年,木心在老家乌镇去世,享年84岁。比孟子长了一岁。我去过乌镇,2014过年的时候,在那里见到一块匾,是木心题的字。参观了茅盾故居,木心与他是远亲。幼时木心常去茅盾家里借书读,虽不知茅盾有没有亲自指点过他,但是木心透过茅盾书房的窗户所看到的风景,影响其一生,也算间接受了茅盾的指引吧。

《文学回忆录》里的内容,是1989——1994年间,木心在纽约为像陈丹青一样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开设的一门世界文学史普及课。1978年,中国重新打开门户,对这些刚刚被“放出来”的陈丹青们而言,木心是座挖不完的宝库。他们不知道1949年前的中国文学是什么样,样板戏和革命文学之外这个世界还存在哪些伟大的作品?他们想知道,木心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我觉得,现在的我们很难再能体会当事人的心情,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叫“饥饿”。

此篇是我读《文学回忆录——木心讲述》的第一篇观感,往后随着阅读,有了感触将一一记下,作为我的《读文学回忆录回忆录》。后附木心照片一张,也是此书中第一页所附木心照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在《木心谈木心》的新书发布会上,童明提到自己与木心第二次见面时的细节,他对木心说:“我读了你的书,觉得我们是一家人。”木心就问他:“那你说说家里还有些什么人呢?”童明的回答非常漂亮:“有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福楼拜……”从那以后,直到木心去世,他们从未停止过交谈。陈丹青说木心在纽约的时候,生活上的事找陈丹青,文学上的事找童明。

人生难得相知心。陶渊明曾“抚剑独行”,寻觅这样一位“相知人”,到最后也只叹了声:“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对陈丹青和童明而言,他们非常幸运,有木心这样亦师亦友的知己。对木心而言,更感安慰,他与童明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与陈丹青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20xx年,木心在老家乌镇去世,享年84岁。比孟子长了一岁。我去过乌镇,20xx过年的时候,在那里见到一块匾,是木心题的字。参观了茅盾故居,木心与他是远亲。幼时木心常去茅盾家里借书读,虽不知茅盾有没有亲自指点过他,但是木心透过茅盾书房的窗户所看到的风景,影响其一生,也算间接受了茅盾的指引吧。

《文学回忆录》里的内容,是1989——1994年间,木心在纽约为像陈丹青一样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开设的一门世界文学史普及课。1978年,中国重新打开门户,对这些刚刚被“放出来”的陈丹青们而言,木心是座挖不完的宝库。他们不知道1949年前的中国文学是什么样,样板戏和革命文学之外这个世界还存在哪些伟大的作品?他们想知道,木心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我觉得,现在的我们很难再能体会当事人的心情,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叫“饥饿”。

此篇是我读《文学回忆录——木心讲述》的第一篇观感,往后随着阅读,有了感触将一一记下,作为我的《读文学回忆录回忆录》。后附木心照片一张,也是此书中第一页所附木心照片。

回忆录城南旧事读后感

我接受不了每个人都是阶段性的存在,于是我活的越来越念旧。

趁周末空闲,我翻开《城南旧事》,记得上一次买它是在五年级,懵懂无知的年纪看时只觉得书里无趣。现在看来,完全是另个意境。

在作者林海音的笔下,这个童年似乎饱含了一股凄惨和遗憾的味道,那是一段旧的回忆。英子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漂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一条胡同里。闹市僻巷却让英子感到着迷。惠安馆门前的疯女子,被养父母虐待的妞儿,朝夕相伴的宋妈,在荒草里的小偷,后来是患病的父亲……一一随英子,随英子的时光岁月的童年远去。

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却以一种高尚的姿态活着。英子也许会想起曾经在惠安馆和她念叨她女儿的“疯子”秀珍,后来她们母女团聚却遭遇不幸,会想起曾经约定和她一起去看海的那个小偷,会想起在她岁月里一段时间的兰姨娘,会想起曾经陪过她大半童年的乳娘宋妈。他们后来都与英子的童年别去,留下了回忆的影子。

五个故事线,七个人的故事,不同的人生走向。每个人背后都叙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我的心掀起阵阵涟漪。最令我难忘伤心的,是那个在荒草里的小偷,他为了弟弟上学不得不偷东西,便衣侦探利用英子的善良捉人。这让我一时间分不清善与恶,正与邪。英子在书中说:“我分不清海和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这让我一时间陷入迷茫,竟一时间忘记了好人应该是怎样。

五个故事,最后的结局都是离别。都是再也不见。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一道送别回响在耳边,掩盖深思,骆驼队沐浴着冬阳,向远方去,带走了英子的童年。

曲终会停,人终会散。我放下书,想着这些天的不愉快,一瞬间就想通了。一些人安静的出现在我的生命里,陪我度过一小段快乐的时光,然后不动声色的离开,于是你的人生就有了幸福的回忆。即使以后的道路上布满了风雪,可是你依然可以想起曾经幸福的事,你就可以依然勇敢。

后来我不再念旧,我的生活依然向阳,我终于接受了每个人必须离开的事实。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世界文学史讲义”在师生共同的坚持下,成了一部《文学回忆录》,“回忆录”比“文学史”多出些亲切朴素的古希腊“阿卡德米”风。惊叹于木心先生的广闻博知和精辟深邃,对于门外汉的我,受益甚大。

我分两个层面看这本书。

普及文学常识,定义文学坐标。

在浩瀚的文学星空中,有独特的发展流向和社会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流派分类和风格类型,有星辉闪耀的巨擘大家和其代表作品。而对很多业余爱好者来说,看到一本书,无非是偶尔拾得,或者“别人说好”,看过之后,也无非是感叹获益,或者“不过尔尔”也就罢了。至于其发展源流和走向,其社会、文化和艺术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定位和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也不会深究。

另一种声音会说,欣赏达芬奇的画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不必知道圣经故事和希腊艺术也可以,看意识流的小说之前,也不必先了解精神分析学说。未必尽然。在我看来,这就像小孩子蒙着眼睛抓阄,抓好抓坏,全交给上帝扔骰子。当然,你喜欢偶尔扔扔骰子,全凭你乐意,我只是看到另一种不扔骰子的玩儿法。

木心先生,给文学的星空建立了坐标系。在这个坐标系中,你可以看到哪些是真正好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教会你怎样去选择好作品。从荷马史诗,到诗经离骚,从圣经故事,到莎士比亚,从尼采陀氏,到曹雪芹纪德。他给我们的,是一场丰沛充盈的文学圣餐,展现了一条清晰明朗的文学之路。

观点犀利,机锋巧妙。

木心说,文学即人学。所有艺术形式中,他最推崇文学。诸子百家之言,他最看重的`是他们的文学性,更不论《易经》、《史记》。

木心宽博,文史哲政艺涉猎浩繁。他热爱文学,对世界充满好奇心。远至古希腊,中至波斯阿拉伯,近至法国、拉美文学,无不如数家珍;哲学,政治,音乐,莫不娓娓道来。他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坎坷的一生,也是他观念的最好证明。

博闻宽容,同时又明智笃见。书中时时透露出对文学、文学家、政治、社会等各领域的机锋巧妙的观点,颇有趣味;有些观点犀利到决绝武断的地步,会让人误以为他是个刻薄的人。

木心先生说:“宗教为什么流行几千年?哲学为什么吸引人一生苦苦思想?科学为什么被人群起研究?因为人认为有进天堂的可能,认为有得到真理的可能,认为有认识世界的可能。进天堂了吗?得到真理了吗?认识世界了吗?”

我宁愿认为他是个绝望的悲观主义者。人生几经劫难,他在绝望的底色中,习得一种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正是这样的态度才让他觉得生活是好玩儿的。

作为读者,我们只能从文字当中窥得先生之一斑,无法领略七八人围拢下先生传道的真采,壁炉中碳火正旺。

《二战回忆录》读后感

永远没有一场战争是真正胜利的。战争,没有赢家。

但是,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它带着政治的影子,带着人性的阴暗面。

那么,一个和平爱好者也许会告诉我们,停止彼此伤害吧,人类。这没错,但这仅能是一种理想。

理智的思考,国家如人,贪婪是其本性。有欲必有求,有求则有矛盾,当矛盾不可调和时,战争便会发生。因此,战争具有必然性,只能延迟,不可避免。

怎么办呢?没有任何人愿意看到故园葬身战火。让我们仔细想想。我们能阻止战争发动者吗?不能。正如我们无法抹去人性中的阴暗。我们能做的只有一条:不要让矛盾不可调和。这并不意味着屈膝投降,丧权辱国,它是一种冷静、理性的态度。换言之,能用和平方式解决的争端,不要动用武力。什么不能用和平方式解决呢?主权。

兵临城下,还要握手言和吗?这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当希特勒大军压境,波兰岌岌可危时,每一个波兰人都不会低头要和平。流血又如何?战死又如何!纵然波兰不敌德国,不幸亡国,华沙的国歌也始终未曾停过,这个民族永远骄傲。

那么,屈膝要和平的人们怎么样了?

一战后德国被解除武装,希特勒上台后违背条约大肆发展军备。英法为求和平坐视不理。

二战前夕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英法主动将捷克赠予德国,忍受屈辱,为求一时和平。

张伯伦首相甚至在唐宁街大呼:“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回家睡觉去吧!”

一年后,战争爆发。

屈膝让出主权换不来和平,换来的只能是更惨痛的教训。

战争中的勇者不是敢于赴死的人,不是敢于下台的人,而是敢于活下来直面残酷现实的人,敢于上台带领民众取得最后胜利的人。

丘吉尔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战前反对绥靖政策,受到排挤。苦心多年不得重用,提出的建议无人采纳。

二战爆发后,天昏地暗,风狂雨骤,不计过往,上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真英雄也。

德军轰炸英国的那些日子里,丘吉尔一人独担重任。及时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依然精神饱满,充满信心,不曾畏惧,不曾退缩。

诺曼底登陆前,面对忧心忡忡的总指挥官,他曾开玩笑般说:“别担心。大不了我们一起下台。”何等气魄!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直面现实,这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直至今日,当我们回忆起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时,仍会由衷地敬佩他们,仍会将他们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本书不是在讲述故事,作者丘吉尔要告诉我们,什么是战争,什么是英雄。

列宁读后感

劳动人民只有受苦受难,就让它们宣传去吧,世界上所有的工人还是向往苏维埃国家的。这就是我们所获得的不可剥夺的伟大成果。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共产党的代表来说,这还只是打开了门。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矗这点做到了没有呢?没有,还没有做到。我们还没有社会主义的基矗有些共产党人以为已经有了这种基础,这是极其错误的。全部关键在于,我们应当坚决地、明确地、冷静地分清楚,哪些是俄国革命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功绩,哪些我们还做得很不好,哪些还没有建立起来,哪些还要多次重新做起。

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不能你想抓哪个环节就挑哪个环节。1917年的整个关键是什么呢?是摆脱战争,这是全体人民的基本要求,因此这压倒了一切。革命的俄国摆脱了战争。虽然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注意到了人民的基本要求,因而保证了我们多年的胜利。人民感觉到,农民看到,从前线回来的每个士兵也都十分明白,苏维埃政权是他们所获得的比较民主、比较接近劳动群众的政权。不管在其他方面我们做了多少愚蠢荒唐的事情,但是,我们注意到了这个主要的任务,这就是说,一切都是正确的。

1919年和1920年的关键是什么呢?是武装抵抗。当时称雄世界的协约国向我们进攻,要扼杀我们,因此用不着进行宣传,任何一个非党农民都懂得发生了什么事情。地主来了。共产党员能同他们作斗争。这就是大多数农民拥护共产党员的原因,这就是我们获得胜利的原因。

1921年的关键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所以必须有十分严格的纪律。“工人反对派”说:“你们低估了工人,工人应当发挥更大的主动性。”主动性应当表现在有秩序退却和严格遵守纪律上。谁要是稍微发出点惊慌的声调或破坏纪律,他就会断送革命,因为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同那些习惯于进攻、浸透革命观点和理想、认为任何退却都是卑劣行为的人们一起退却。最大的危险就是破坏秩序,最大的任务就是保持秩序。

目前的关键是什么呢?目前的关键,也是我想把它作为这次报告的结论的关键,并不在于政治,就是说不在于改变方针;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关于这一点已经谈得够多的了。所有这些谈论都是徒劳无益的。这是最有害的空谈。新经济政策实行后,我们有人开始忙乱起来,又是改组机构,又是建立新机构。这是最有害的空谈。我们得出了结论,目前的关键在于人才,在于挑选人才。一个习惯于反对抓小事、反对单纯文化工作的革命家,是难以领会这一点的。但是,我们目前的处境是(对此在政治上应当有清醒的估计),我们前进得太远了,所以不能而且也不应保持所有的阵地了。

得了极大的信任。这是革命初期必然经过的阶段,不然我们就不会走在革命浪潮的前头,而只会充当尾巴。不然所有那些想在新基础上建设新生活的工人农民就不会信任我们。但是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而我们却不愿了解这一点。现在再有人下命令来设立和改组什么机构,工人农民就要嘲笑了。现在普通的工人农民对这点已不感兴趣,他们是对的,因为现在重点不在这里。你,共产党员,现在不应当向人民宣传这一套。虽然我们这些坐在国家机关里的人总是埋头于这种琐事,但是该抓的不是链条上的这一环节,关键不在这里,关键在于人员安排不当,革命干得很出色的负责的共产党员被派去搞他们一窍不通的工商业,他们妨碍别人看清事实真相,因为奸商和骗子都巧妙地躲在他们的背后。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对执行情况进行实际检查。这是一种平凡的小任务,是些小事情,可是我们在最伟大的政治革命之后所处的环境是: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必须与资本主义成分并存,全部情况的关键不在于政治,狭义的政治(报上所说的全是些政治高调,没有丝毫社会主义的东西),不在于决议,不在于机构,也不在于改组。这些只要对我们有必要,我们会做的,但决不要向人民灌输这些东西,而要挑选所需的人才,检查实际执行情况,这才是人民所重视的。

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现在人民、全体劳动群众认为,对他们最重要的是切实帮助他们摆脱赤贫和饥饿,使他们能看到情况确有改善,而且符合农民的需要和习惯。农民熟悉市场,熟悉商业。我们不能实行直接的共产主义分配。要这样做,我们的工厂和设备都不够。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商业来供给,而且要做得不比资本家差,否则人民就不能忍受这种管理。问题的全部关键就在这里。如果不出现什么意外,这就应当成为我们1922年全部工作的关键,不过要有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没有武装干涉。我们虽然在外交上尽力避免它,但是每天都有发生的可能。我们确实应当时刻戒备,并且为了加强红军,我们应当作某些重大牺牲,当然也要严格规定牺牲的限度。我们面对着整个资产阶级世界,它不过是在寻找扼杀我们的方式。而我国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无非是这些资产阶级的代理人罢了。他们的政治地位就是如此。

查委员会282那样进行清洗,而是对经济机关中的全体负责共产党员来一次认真的清洗。

第三个条件是要在这期间不犯政治错误。当然,如果我们犯了政治错误,那整个经济建设就要受挫,那就不得不去争论纠偏和确定方针的问题。如果不犯这种可悲的错误,那最近的关键就不在于法令,也不在于政治,狭义的政治,不在于机构,也不在于机构的组织——这些事将根据需要由负责的共产党员和苏维埃机构来做,而全部工作的关键在于挑选人才和检查执行情况。只要我们在这方面实际上学到东西,收到实际成效,那我们就能再次克服一切困难。

清洗干净的好器官。283如果以后继续采用这种办法,这真是一件大好事。不开玩笑了,现在来谈谈主要的指令。在这方面中央的意见是完全一致的,我希望代表大会能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批准旨在解除政治局和中央的琐碎事务、加强负责工作人员的工作的指令。要使各人民委员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而不是先把问题提到人民委员会,然后又提到政治局。我们不能从形式上取消向中央申诉的权利,因为我们的党是唯一的执政党。但是应当制止什么小事都找中央的做法,要提高人民委员会的威信,各部的人民委员——而不是副人民委员——要多出席人民委员会的会议,应当改变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性质,即把我最近一年没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更多地注意检查执行情况。我们还将有两位副主席——李可夫和瞿鲁巴。李可夫任工农国防委员会红军和红海军供给特派员150时善于督促工作,使工作得以开展。瞿鲁巴曾把一个人民委员部办成比较好的部。如果他们两人能尽量注意督促各人民委员部注重执行并负起责任来,那么我们就会前进一步,虽然是小小的一步。我们有18个人民委员部,其中工作根本不行的不下15个,好的人民委员不是到处都能找到的,但愿人们更加注意这一点。李可夫同志应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因为在这两个机构之间应保持联系,没有这种联系主要的轮子有时就会空转。

因此要注意使人民委员会和劳动国防委员会150裁减所属的各种委员会,使它们熟悉和解决自己份内的事情,而不是把精力分散在无数的委员会上。最近把各种委员会清理了一下。总共有120个委员会。有多少是真正必要的呢?只有16个。而且这已不是第一次清理了。有些人不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不是把决议提交人民委员会,也不知道自己对此负有责任,而是躲在各种委员会后面。在这些委员会里是一团混乱,谁也弄不清楚是谁负责;一切都乱成一团,最后作出由大家共同负责的决定。

因此应当指出,必须扩大和发挥区域经济会议210的自主权和职能。现在我们俄国的区域划分是有科学根据的,是估计到经济、气候、生活、燃料来源、地方工业等等条件的。根据这种划分,建立了区和区域的经济会议。

当然,局部的调整还会有,但是应该提高这些经济会议的威信。还有,应该使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更加有力地工作,使常会能够正常地举行,会期应当长一些。常会应当讨论法律草案,有时法律草案没有必要地匆忙提到人民委员会去。最好把这些草案搁置一下,让地方工作人员去仔细考虑,并且对法律的起草人要求得更严格些,这些我们现在都没有做。

如果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常会的会期长一些,它就可以分设各种小组和专门委员会,更严格地检查工作,抓住那种在我看来是目前政治局势的整个关键和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把重心转移到挑选人才、检查实际执行情况上去。应该承认,也不怕承认:百分之九十九的负责的共产党员被派去干的并不是他们现在就胜任的工作,他们不会干自己那一行,现在应当学习。如果承认这一点,而我们又有充分可能做到这一点——从总的国际形势看,我们有时间来得及学会——那我们就无论如何要做到这一点。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字

妙就妙在这本书是一本讲义,是木心先生在纽约五年讲文学史时,他的学生陈丹青的听课笔记,很纪实,书中表达比较口语化,木心先生的想法也很“异教”,所以读起来有润物细无声的感jio。

有几讲和我的认知出入挺大的,记一下:

1.儒家之所以受推崇,因为统治者需要靠儒学来震慑愚民,礼制繁琐、愚孝治国。相反,受打压的法家、墨家才是拎的最清,对大同社会最有好处的学派。就拿代表人物来说,我以前从来不知道,孔子为了打压对手,胡乱治罪,害死了少正卬(百度上居然有,我还以为这么反儒学的东西会被和谐),墨子提出的一些想法,比如科学、民主、平等、博爱,现在在大力推崇,是符合实际的观点。

2.东方饮酒是忘忧、消愁的,而西方崇拜酒神,他们认为饮酒可以创造极乐,是一种狂欢,即“酒神精神”,因此西方有狂欢节,东方没有。还有狐狸,东方的狐狸代表狡猾,而西方象征智慧,有一部史诗《丽那狐》以智狐讽刺政治昏庸,中国大概只会用狐狸精来骂小三儿吧。

3.想读《圣经》。对于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来说,这个比较敏感(?)以前也是敬而远之。但圣经的文学性和历史性都是很高的,约等于一本故事集,尼采不信上帝,但是视耶稣为兄长,最近有点感兴趣了,有时间看一看。(看了一本书被安利了十几本,看完这份讲义,觉得古典文学好像也没那么枯燥?)。

他们的思潮为理性、禁欲、苦行、冥想,代表是基督教。与老牌的希腊思潮对立,希腊思潮感性、自由、行动、现世,代表为伊斯兰教,即使强大入今天的英国,还依然在这两种思潮中作斗争,军事上失败了点儿,被埃及人打出去了,不然也不会被称为“古希伯来人”

西方的文学真的很辉煌,但谁敢说外国的月亮更圆?竹林七贤、建安七子、陶渊明、玉茗堂四梦哪个挑出来都是杠杠的,而且我们中华五千年都没断过的,太棒啦!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我以为我爱文学。在文学上的老师,我想应该是木心和王小波,隔着时空的对话。虽然无法面谈,但是他们留下的作品给了最好的交代。

可是近日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常常让我陷入一阵一阵的痛苦和焦躁中,有时候仿佛从灵魂的深度懂了那些轻灵的文字,有时候又是混混沌沌的,这种互相交织的情绪让我内心跌宕起伏,至此,不写点什么,对自己没法交差。

不过唯一庆幸的是,我想要交差的,是自己的内心,无他。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自己是有一点灵性的,而文学之余、艺术之间,灵性是必须从一而终的。

可能我和身边大多数人一样,非常惊叹古人的用词造句、对他们的格律的精准也非常叹服,并且也必须承认今人写不出古文,即使我较为敬佩的几位在以古文撰写今日的老师,与古人比,还是不在一个台阶。

毕竟,旧瓶子装新酒,怎么也不是那么回事。应运而生,因时而起,万事万物缘起缘灭都逃不开所处的那个时代。

读了回忆录,对木心的通古博今敬佩不已,更加让人动容的是他的理解和认识,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面旗帜,除了木心,我相信这世上绝无第二人有此解读。

这也是木心让人着迷的.地方。从这一点来看,小波与木心,似乎有了高下之分,但是从我的内心来讲,我不愿意将这两个人做任何的对比。从我个人的觉悟来看,两人都是导师级的人物,给予我灵魂成长的粮食,有的可能是粗粮,有的可能比较精细,但是从喂饱肚子这个角度来看,效果是一样的。

因为有的话需要弯直弯直的说,有的事适合直弯直弯的处置。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有时候回头一看,发现自己写了几句让自己都刮目相看的句子,这一切,应该源于我真诚的灵魂。

木心是一个纯真的人,我觉得我也是,所以这才是我喜欢他的原因。所以,我想一遍一遍读他的字,隔着沧桑斑驳的岁月,他正襟危坐、仪表堂堂,再过百年,他也是独一无二的美男子。从相貌来说,小波又逊一筹,这可怎么办好?不能再比下去,再比下去,我会无法原谅自己。对自己内在师承的长辈,不应当有攀比的心理,虽不至于盲目,但是毫不怀疑的尊重是基本的。

其实今天最想说的是,木心的回忆录真的好挑战,我知道读一次两次甚至十次都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就像一本最好的文学词典,需要对照古今中外所有他赞誉有加的、所有他不屑一顾的所有的作品,一本一本重拾,一本一本站在他的肩膀上,重新审视。

原来古人早有“一览众山小”的判断。对古文一向忌惮的我,此刻像打了鸡血,我要一点一点消灭他们。真的,木心是一个会让你着迷的美男子。

我已经被迷得七魂没了六魄,隐约间感觉我的体系正在一步步初现,架构正一步步丰满。

我有一个梦想,一辈子做一个真诚的人。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禁忌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下面是关于《文学回忆录》的。

读后感。

欢迎阅读。

近来在读一本好书叫做《文学回忆录》,也推荐给大家看看。

试看开课引言的一段话,气势磅礴,底蕴雄厚,“总能使诸君听完后,在世界文学之内,不在门外。”

《文学回忆录》在刚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是这样的:回忆录,既是回忆肯定令人沉思,沉思而必定深奥,深奥也就免不了难懂,难读。既是录,则会冗长,所以书本肯定很厚。不想大家咋一听到本书是否也有这样的第一反应。

《文学回忆录》里所有的内容都是木心先生的总结,分析,思想。但这本著作却是他的学生陈丹青记录的,先生讲述,学生笔录,进而思想得以传播。这种做法颇有点古人游说,而弟子载其言以为书的味道。在这方面,孔圣人可以说是最好的范例。本书也提起孔圣人,人人尊孔而奉为圣,而木心却看不起孔子,贬其为“伪君子”,木心说,孔子想要塑造人,却把人扭曲的不是人。这句话有深意,源远流长,值得深思。

《文学回忆录》厚厚的两本书,跨度很长,从远古的希腊神话故事开讲,到近现代的魔幻现实主义而终止。时间跨度长,历史悠久,内容也就丰富多彩。虽然书的主体是对文学的分析与概括,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科的谈论,哲学最为贴近。

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通过木心独到的分析与谈论,读者至少能从卷帙浩繁的文学中找到一本或是多本适合或是喜欢的作品,能够更好地选择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一些作品的精华去品读,从而在我们选择读物时有个清晰地轮廓。

我喜欢的理由在于,文学回忆录不仅仅谈文学,而能通过表象去看本质,更深入的认识某个人,看清某个历史时期利弊,批判不合理的社会体制,融入一种浓烈的觉醒意识。不得不为人所敬佩。

这是木心讲课的记录,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本书,或者也可当作是一系列的。

课件。

不同的在于,我们作为学生,老师的课件放在了u盘里,而木心的讲述写在了陈丹青的笔下。

既然是老师讲课,就我们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而言,描述课堂不外乎枯燥,无聊。回到我自己最开始的疑问上,会不会因此而让这样的书变得难读呢。

读过之后,才明白这样的担心有点多余了。我们开设的课程里似乎有这样类似的,如《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世界文学简史》。里面也讲述了很多的文学大家,但那样的书实在难以静下心读一读。

《文学回忆录》毕竟还是一本课外读物,不等同于教材。也就没有那么神圣不可侵犯严肃。书的编写排版都是很精美,拿到手给人的感觉就很舒适,清新,简约大方。虽说这是一个很表面的东西,可能不重要,但是我们在拿到某本书的书的时候,总会有看着就想读或不想读的感觉。不能否认,感官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兴趣取向。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之所以不是难读。在于木心讲学的方式,不是那种枯燥乏味,也不是严肃难以靠近。一些本来会让我们模凌两可的东西,木心善于用自己的方式,让听者更易于理解接受。讲课时也讲究轻松自然的氛围,其随意性,我想这段话可以是最好的概括“希望大家读《道德经》有疑难,有问题,可以找我,电话是,我总是在家的。”另外,自己站在一个高位,作为一个有声望的学者,却总是成听者为“诸位”,很显然是把大家和自己摆在了一个平等的位子,没有摆阔绰,其乐融融。陈丹青笔下又很好的呈现了木心先生的讲学现场,也让这本书活灵活现一般。

那天我跟影子说,要是我们的教材也能像《文学回忆录》那样编写的话,那该多好!

影子回答说:“你别这样说,要是教材真是这样的话,你也不一定就爱看了。”

我细想一番觉得影子说的没有错,真要是把教材改版成那样,我肯定自己不会去看,至少不会这般用心,只是关于原因真说不清楚。

我只想探讨一个问题,一个大家都觉得会是次要的问题。关于教材我不说它的内容编的好不好,值不值得读,我没有认真读过教材,没有资格道是非。

但是我能够谈谈想不想读的问题,感觉所在而已。教材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提不起阅读欲望,这就好比男人看到没有性欲的女人就不能勃起一般,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教材的文字排列,要么就是如蚯蚓一般到处乱钻,要么就是满地芝麻。总让人看得头昏眼花。要说那些都是知识吗,都是必须掌握的要点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在考试前求老师给重点,就不会像求甘露一般饥渴了。

突然很怀念小时候上学时的读本,有些简单的图画,文字也不多,关键很多书还都是彩印的。一本在现在看来并不是很厚的书可以学一个学期,而不像现在无数的课程排满了课程表,每一本书都跟《辞海》一般,可在几个星期完成。不要说孩子心智发育还未健全接受能力不够强,当然像我们今天这样学的多。而我想说,小时候没有天才的禀赋,长大了也做不了天才的事。孩子们还很天真,对什么都很忠贞,学习就是学习,他们要专注得多。

其实,教材也可以成为我们一本爱不释手的读物,而不总是被逼无奈。

几年前,我读到木心的小说和。

散文。

印象一般。我私下以为木心有过去文人的某些特点然而具体是哪一些我一时也没能想到。就整体来说木心的作品还是有些特色比如有些优雅和冷傲可能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某种文化断层的焊接点。我以为他似乎焊接的还是有些过。

当木心《文学回忆录》出版后,我还是相当关注,虽然,我之前就看到书的目录和部分章节,感觉可能有点泛。看完书,才看到陈丹青在浙江大学的演讲视频,陈丹青说,木心的谈话方式让他想到江浙一带人谈话总是“跳”着说。他喜欢木心说说了就跑题的谈话方式。他说就是从木心的谈话中他才真的喜欢去读中国文学的书,而之前他看到那些正经的书籍、评论都不知道他们要说什么,根本看不下去。陈丹青说像他这样的人要的不是概念,而是这个人的谈话方式,他怎么谈……陈丹青基本上把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定位得很清楚。而,我个人读完可能还是跟陈丹青的目见耳闻不太一样。木心讲稿很出色的地方当然包括“跳”着说,他跳出了四平八稳的讲义和考纲,跳出了正儿八经的文学定论,以及关于文学的种种莫名其妙的概念化。其实,震撼我的是木心对文学的情感,这话听起来很俗,很土,但是,很多人对文学是没有感情的,他们不会想到雪莱、拜伦的意义,以为后现代的某个作家远远比超越他们云云,木心看到了,木心看到了他们的好和他们不好的地方,并且主要是站在整个文学历史来看,看到他们对今天创作的意义。只有对文学有真切感情的人才能看到这一点,也只有深刻的人才能看到这一点。在三下两下就可以打倒一个人一个作家的语境中,很少有人真正发现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很少有人真的理解福楼拜生气地说,都别吵了,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木心提到不少大作家之间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比如,木心谈到乔治·桑劝福楼拜不要一直那么辛苦写着,应该找个时间去谈个情人,放松放松然后再来写。那时的乔治·桑已经七十多岁了。屠格涅夫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寄给福楼拜,福楼拜大为赞叹,屠格涅夫非常激动地说,这下好了,福楼拜说好,那就好了,福楼拜说好,那就好了。在木心的谈话中,我们不时地读到这些细节,这些足够唤醒我们对文学敬意的细节,也许,这就是谈话的部分意义,他恢复了一种传统,对人与文字的情感。木心也试图从大作家身上洞察文学独特的意义,木心一再强调类似米兰·昆德拉所倡导的,文学不是社会学、哲学、历史、自然……文学是另一种可能,关于人关于存在关于命运……书写的命运和书籍的命运。

尤其重要的是,木心在谈话中尽可能地回归平实,他一再传达对耍花招的厌恶,他期望看到的是平凡中的微妙。他厌恶所谓的流派,他说,在人类的历史中,只有天才才能被人真正认识和记住。而木心所认为的天才就是那些从砍柴、挑水的基本功中走出来的人,是那些越来越内敛安静地寻找心灵宗教的作家。我私下以为真正的作家其实就是一个上帝,他既创造世界,又给予这个世界于光明、灰暗的存在和言说的能力。作家笔下的世界和我们的现实世界一样生老病死以及其他的循环不息,唯有超一流的作家用他们创造的世界来抗衡我们日暮途穷的现实,或者来纠正我们现实境遇中的可怕的迟钝。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私下以为列入·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福楼拜笔下的爱玛以及奥兹笔下的特工约珥比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要得亲切。这些也是木心在有些迫不及待的言谈中所暗含的意义。

然而,我读《文学回忆录》多少还是有些失望。木心经常在“跳”中溜走了,而那些本应该深入进去的话题被远远地丢弃了。木心对很多作家的谈论有流于表面,或者因为自己的不欣赏而被轻易剔除了。在骨子里,木心既看不上契诃夫也看不上马尔克斯,他以为鲁迅的努力是有限的……这些话题也仅是一家之言,不过,我多少有些意外,一个喜欢福楼拜的作家怎么会不喜欢契诃夫呢。当然,福楼拜显得更为克制,更为激情。其实,我对木心喜欢的几个作家也有些吃惊,他罗列的一些作家偏向于理性,偏向于大局……他对。

唐诗。

宋词的理解也让我有些吃惊。虽然,他一再声称伟大的作品,要去掉概念,要像哈代那样那么从容缓慢地进行着,但是,木心的不少作品以及这次出版的文学回忆录也有不少的概念。只是,我喜欢看的也许就是他身上率性的概念。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字

历时一月余,我读完了这本《文学回忆录》。我不知道木心讲完文学回忆之后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高兴吗?感慨吗?悲哀吗?都不知道。又或许他没有什么感觉,只是一种很平常很平静的心态。

这本《文学回忆录》,对于木心而言,更像是一次文学的总结,又或者是一种对于未来的某种复杂希望。不过,对于我而言,我是跟着木心在文学的世界里好好的活了一回。这毋庸置疑。陈丹青他们用了五年时间,而我用了不到一个月,这也算是速成了。

这本书自古希腊神话传说讲起,讲了古希腊悲剧,讲了《圣经》新旧约,讲了荷马史诗,讲了中国的《诗经》,楚辞,讲了魏晋文学,唐宋诗词,元代戏剧,明清小说,讲了欧洲的文学,讲了波斯文学,讲了日本文学,讲了美国文学,更是毫不费力的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之间游离徘徊。我在这里面徜徉,遨游,飞翔。甚感欢乐,甚觉舒畅。

文学史,有太多的名人,专家,学者,教授,也有专门的史家进行编撰,讲述。这本无可厚非,毕竟作家作品构成的文学史,在某种程度上有客观性。知识性的东西,都是大同小异。然而,智慧却无法做到相同。面对同一种文学作品,不同的人自然会存在不同的感受。有的人的感受千篇一律,有的人的感受阿谀逢迎,有的人的感受跟着别人的感受走。这些感受都比较平庸,而木心的感受,不一定被我认同,我却被他看问题的角度和智慧所吸引。这一点,很少人能够做得到,木心是其中之一。

木心的文学史,是一种私密性的,个人主义性的文学史。这样的文学史,对于那些自视甚高的名人,专家,学者,教授而言,可能觉得不屑一顾。很多时候,木心看似在说一句俏皮话,实则是大实话。就拿《红楼梦》一本书来说,自然是极好之古典小说作品。但是其中的很多问题,木心也会洞察明晰。譬如《红楼梦》中的诗词,在木心看来,就是水中的水草,放在水里可看,提出水来枯萎。这种譬喻实在精妙。再比如,木心更能把握我们文学的根基,就是一种反儒反道统的主题。不管是我们所谓的四大名著,还是《金瓶梅》,还是《西厢记》还是其他什么,甚至于五四,也是一种反儒的思想支撑着。所以,这些作品虽然在艺术上很好,在文学本身来说很好,但是其没有宇宙观,没有世界观。比较的封闭于儒家体系之内,抽掉儒家思想,这些作品就要塌台。我不敢全然认同这种观点,不过也大致上差不离。看待文学作品,看待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要盲目跟随前人,作一个孤魂野鬼。

对于学习文学的人来说,看小说,不只是解闷,不只是听一个故事,那不是目的,那是消闲家们的目的。文学的学生,更要看到作品背后蕴藏的宇宙观,看到作品深处蕴含的人性。人性,才是文学的唯一追求。这个世界的所有意义,都是人类自身去赋予的。很多名称,也是人类去主宰的。因此,离开人,这些所谓的文学艺术,就会轰然倒塌。

木心在讲文学史时,总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样的离题,这样的旁征博引般的闲谈,恰恰能够刨掉文学的表层,看见文学的根基。我们都能够看见文学里面的神秘是什么,能够洞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很多专家讲起文学史,讲起文学家,总是不敢违逆,只是亦步亦趋,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一顿猛夸。这哪是做学问,这哪是在讲文学,这分明是文学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是放在“文革”,势必要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不过那时候好像口号一大堆,什么八亿人民八个戏,什么横扫整个西方艺术,实在是荒谬。

读了木心,很多以前想不明白的事情想明白了,很多已经快要想明白的事情更加深入了,已经想明白的事情又被颠覆了。这种感觉非常其妙,让人回味无穷。我自觉认为自己可以和木心对话,但是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切皆可原谅,我想,他也该原谅我的无知。

说了如许多话,我不是为了替木心辩论,也不是为了替自己总结什么。老实说,这本书给我的东西不是知识性的,而是一种看问题的态度和方式,这很重要,找不到门路进去,我们就一直都是文学艺术的门外汉。很多人不求甚解,很多人自以为了不起,读了木心的书,才知道自己浅薄。要卖弄,还是要多读几本书,否则卖弄卖弄着,一被人掀翻老底,那就要贻笑大方了。

我还很高兴的是,木心给我开了一个巨大的书单,一长串的书单,这些书,木心读了五十年,而我呢?到底能不能够都拜读,都去思考,这令人怀疑。要读的书实在是太多,而自己的精力实在有限。读书之事,不要慌乱,还需一步步走下去。而后,我会时时刻刻再翻看《文学回忆录》,回忆自己,回忆文学,也回忆我与木心的这段隔着时空的奇缘。现在,木心已经把世界文学介绍给我了,接下来,一切就有赖我去阅读了。

列宁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在家里看了一本让我难忘的书,书名叫列宁的故事。

想必大家对列宁这个人的名字并不陌生,大家都知道列宁是俄-国人。列宁领导人民建立了苏维埃俄国,开创了人类使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也永远成为了我心目中最值得敬仰的人,我记得列宁说过的一句话;要想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他的意思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像走路一样。你说,我要徒步去欧洲旅行。你打理好行囊。可就是不出家门。那你什么时候才能到欧洲。就是这个意思。读了这本书我也要像列宁一样,做一个有理想和有抱负的人。

我看了列宁童年的3个故事。第一个是《玻璃瓶》讲的是列宁去姑姑家,和小朋友做游戏时不小心把姑姑家的玻璃瓶摔破了,列宁跟着小朋友说不是他摔破的。回到家列宁总感到难受,就主动给妈妈讲,并写信向姑姑承认了错误。第二个是《赛跑滑雪……》,列宁从小就爱锻炼身体,他经常和姐姐、妹妹、小朋友玩赛跑、爬树、捉迷藏、滑雪等游戏,把身体锻炼得结结实实的。第三个《摘樱桃》,列宁经常帮妈妈到果园里浇水,妈妈到果园里浇水,妈妈告诉他们不能摘树上没有成熟的果子吃,列宁很听话,和小朋友们只拣成熟后掉在地上的果子,到6月20日爸爸生日时,妈妈让大家摘树上的樱桃。看完后,我被童年的列宁的行为所感动,也要像列宁那样做诚实的孩子,敢于承认错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做一名好孩子、好学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