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来历的小学大全(15篇)

时间:2023-12-07 11:48:28 作者:念青松

写好一篇优秀作文需要大量的积累和反复的修改,只有经过不断的努力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

小学生作文端午节来历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汩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端午节流行于汉、壮、布依、侗、仡佬等民族地区。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是龙节,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数民族纪念龙神的节日。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瓜、黄鱼、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这天无论北方南方,都要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带五顔六色的香囊。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关于端午节还有许多儿歌,这些儿歌活泼、生动,令人们十分喜爱。这些儿歌也给端午节增添了许多欢乐的情趣。

端午节能看龙舟,能吃好吃的粽子,我真喜欢端午节啊!板凳回目录家乡的端午节。

小学端午节的来历作文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

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端午赛龙舟,无宵闹花灯......

其中,我最喜欢端午节,因为,每到那天,妈妈就会带我到外婆家去看上一场精彩的划龙舟比赛,再吃上几个外婆亲手包的鲜肉粽,吃完后还可以和表哥、表弟们一起做游戏。每当那时,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我上网查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原来,人们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大夫屈原。

楚王不采纳他的治国主张,反而将它免职流放。他在流放途中看见楚国衰亡,自己又无力挽救,便于五月初五投入汩罗江自尽,人们便把这天定为端午节。

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文档为doc格式。

端午节来历小学生作文

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俗称端阳。重五。

据说,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蓄兰沐”的习俗。但是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在以前的时候,人们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蛟龙给吃了,所以就用雄黄酒望江里洒,把蛟龙灌醉,人没怕屈原饿着,说依旧用树叶的皮包上糯米,一直到现在流传的糯米种子就是。

每到农历五月五日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种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每家都打扫庭院,挂艾叶,选菖蒲,撒雄黄水,喝雄黄酒。这些活动反映了我国的优良传统,也让我们为这些烈士骄傲,自豪。

除了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许多这样的传统节日,我国的烈士也有无数。让我们共建美好家园,不辜负这些烈士们对我们这代人的期望。让我们90后创建新的未来,让世界永远和睦相处,没有战争,只有和平。

小学作文端午节的来历

由于好奇心强,同班同学最近都在玩同一个游戏做手链,那些手链看起来十分的美观,十分的吸引我们女生的眼球,同样我也不例外,便想请教她们是如何完成真的复杂的东西的,那手链做起来是有规律可循的,我笨手笨脚的都不知道可不可以学的会,同学们个个都熟练的在下课期间玩弄着,根本就没有空暇时间教导我,而且她们就算教了我,我也学了好久都没学会,她们因为赶时间只是敷衍的教了一下,我学不会就骂我蠢,十分的令人伤心。

放学回家的路上一路心不在焉,手里拿着拿着五彩绳,一点自信都没有,可是又想学会,想到自己笨手笨脚的就十分的失落,我没有注意路上四处的风景,脑袋里想着自己是不是真的很蠢……这时我听到了一声清脆的鸟叫声,就在我前面的路上,它好像飞起来很艰难但是又害怕会被我伤害,想回到自己的温暖的窝中,此时的我十分的内疚,我根本就不想去伤害它,可是动物对人肯定会有防范心里,我看到它这样真的很想去帮它一把,可它看见我即将要靠近它,突然它奋力一飞终于飞到了自己的窝边,我看到了十分的惊讶,原来这么脆弱的一只雏鸟也会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做到不可能的事情,我可能明白了。

做什么事情都一样,虽然在别人的眼中你很渺小,做一件事情对于别人来说很容易,别人就认为你完成的可能性不大,为什么他们就能够成功,谁做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自己用尽全力去做,才能成为可能,雏鸟在刚刚破壳而出的时候,它们的母亲就教导过它们一定要学会飞翔,天空是它们的向往,所以雏鸟在羽毛长得出不多齐的时候便要出窝练习飞翔,我也应该要一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五日,又称重五节、端阳节。

传说,屈原是楚怀王时大臣,因为他受到楚兰的嫉护,就在楚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诽谤屈原。楚王逐渐疏远,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恨,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跳江自尽。屈原自尽后,百姓哀痛异常。纷纷下江寻找屈原的尸体。有的人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尸体,还做了粽子等食物去给鱼吃。从而慢慢演变成赛龙舟和吃粽子了。

在过端午节时,人们还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等许多习俗。这么多的习俗都是为了驱邪或纪念屈原的死。

我想:原来大家身边的节日都有这么动听的故事,看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了解历史,知道更多的文化知识才行啊!

端午节快要到了,你们明白端午节的来历吗?还是我来告诉你们吧!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重午节。关于端午节还有一道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这天的端午节,更多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赛龙舟,就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到江河,是为了不让鱼蛟虾蟹吃屈原的遗体。在那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屈原的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为雄,它们各国之间为争夺土地,使中原大地战火连天。当时,屈原是楚国的左徒官,他劝楚怀王要仁治,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可怀王不但不听,还听信谗言革职屈原。悲愤痛心的屈原,便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离骚》和《天问》。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应对国破家亡,百姓疾苦,自我却无能为力,于是在极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长江东边的汨罗江。闻讯赶来的楚国百姓纷纷划船,到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蛟虾蟹,让它们不要啃吃屈原的尸体。两千多年过去了,但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如今,每到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就要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当然,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叶、戴香包、赛龙舟。我们这儿除了上述的这些,还有送绿豆糕、吃绿豆糕的习惯。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不仅仅仅因为它能吃粽子和绿豆糕,更因为它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中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叫屈原。在公元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的那天,屈原在绝望、悲愤之下,投入旧罗江,当地的百姓闻讯后,立刻划船去打捞,一向行止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根据以上故事来看,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构成一种风俗习惯。我国还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平时还要更多地去了解这些灿烂古代文化。

中国有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于我从小十分爱吃粽子,所以对“端午节”的印象十分深刻。

端午节来历小学生作文

认为源于纪念屈原。

民间普遍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南朝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有这样的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由此可见民间传说也是有一些历史根据的。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鳖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伤害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看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怪,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散失,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了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是中国各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这种习俗传播至华夏各地,使这一民俗文化由各族人民共享,屈原之名尽人皆知。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江浙人大都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的。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化妆逃亡,奔向吴国,受到吴王阖庐信用,成为吴国重要朝臣和大将。后来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就掘墓鞭尸,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在伍子胥、孙武训练、指挥下士气高昂,百战百胜。吴国与越国交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吴王夫差许之。伍子胥高瞻远瞩,建议夫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辅伯嚭接受越国贿赂,经常在夫差耳边谗言陷害伍子胥。在伯嚭的蛊惑下,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令其自杀。伍子胥本为忠良,忧国忧民,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吴国京城的东门上方,让我看到越国军队是怎样入城灭吴的”,以提醒国人对越国的警惕。伍子胥自刎死后,夫差听到他的遗言不仅不警醒,反而大怒,命令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袋子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江浙人相传,端午节在江里划龙船、赛龙舟等活动是纪念伍子胥的。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还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死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寻找。寻找了十七天未果,在五月五日,曹娥投入江中寻父。五日后,曹娥虽死,但仍抱着父尸浮出水面。乡民传为神奇,称赞她是孝女。继而曹娥事迹传至县官耳中。县令度尚为曹娥立了碑,并令自己的外甥、才子邯郸淳作诔辞加以颂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端午节的来历小学生五年级作文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屈原的故事。趁着爸爸放假的时间,我缠着爸爸给我讲端午节的故事。爸爸的兴致看来很高,他把握抱在腿上,搂着我,慢慢地给我讲起了屈原的故事。

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

听爸爸讲完故事,我对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有了很清晰的印象。今天,我要好好享受这美味的粽子,看看电视里划龙舟的热闹场面,好开心哦!

作者:陈宁。

小学作文端午节的来历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爱这诗,更爱那梅,那种山花烂漫时,却在丛中笑的梅。

家中有株梅树,真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严冬时节,鹅毛大雪纷飞,刺骨寒风刮在脸上似是被刀刃生生剜下了一块肉来。在这季节里,怕是谁也不愿出去,奈何有事,只好全副武装,打着颤站在门外,被寒风刮得生疼,别过脸去,竟在白雪堆积中,瞥见了艳丽无双的红梅!本就微弱的`幽香此时竟奇迹般飘入鼻子,那幽幽的香气许久之后还缭绕鼻尖。脚步被吸引了去,定睛一看,才发现眼前之物竟美得超脱世俗。还真是“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观。”纷纷扬扬的大雪飘然而至,未能将梅花的艳压下,反倒让自己成了陪衬,愈发显得梅花如那“九天仙女下凡来”,高洁中还夹带妩媚,让人欲罢不能。雪继续下,梅却未屈服,反而更加地挺直腰杆。细看之下,那朵朵精致的梅,仿佛个个是盛装的公主,大方绽放,优雅高贵。美,美得不可亵渎,好像天生就该如此这般,美得自然,美得张扬,美得举世无双!

雪,一改往日纯洁可爱的形象,此时张牙舞爪地向梅扑来。梅自是毫不示弱,它既能在严寒存活,何惧这区区大雪!腰杆,依旧是直的,纵使弱小如蝼蚁怎样?纵使强敌肆虐又怎样?它何时畏过,惧过?它永恒地拥有那份属于它的傲骨!狂,傲,是它在逆境中存活下来唯一的根本!所以,它不怕!让暴风雪来得更猛烈些吧!它的这副铮铮铁骨,永远存在!多美啊,这梅;多傲啊,这梅;多伟大啊,这梅!梅花,我欣赏你的傲骨,佩服你的傲气!

端午节手抄报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别称有很多,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虽然名称不一样,但是各地过的习俗都是大同小异,不外乎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妈妈。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节妈妈都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将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先放一个枣,接着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再夹几个枣,最后用线把叶子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个个老佛爷在睡觉。等粽子包完后,妈妈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妈妈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见到粽子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每当吃粽子时,我总是吃得很多!

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要赛龙舟哟!

我最喜欢看赛龙舟了,几十个水手都拿着桨,奋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气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场外的拉拉队激情洋溢,发出雷鸣般的呐喊声、助威声,水手们听了不得不更加使劲划船。整个赛龙舟的场面非常壮观、热烈。

吃粽子、赛龙舟,这两样传统习俗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来历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端午节快要到了,你们知道吗?还是我来告诉你们吧!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

但是今天的端午节,更多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赛龙舟,就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到江河,是为了不让鱼蛟虾蟹吃屈原的遗体。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屈原的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为雄,它们各国之间为争夺土地,使中原大地战火连天。当时,屈原是楚国的左徒官,他劝楚怀王要仁治,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可怀王不但不听,还听信谗言革职屈原。悲愤痛心的屈原,便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离骚》和《天问》。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面对国破家亡,百姓疾苦,自己却无能为力,于是在极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长江东边的汨罗江。闻讯赶来的楚国百姓纷纷划船,到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蛟虾蟹,让它们不要啃吃屈原的尸体。两千多年过去了,但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如今,每到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就要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当然,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叶、戴香包、赛龙舟。我们这儿除了上述的这些,还有送绿豆糕、吃绿豆糕的习惯。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不仅仅因为它能吃粽子和绿豆糕,更因为它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

端午节的来历

为什么叫做端午节(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所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为什么叫做端午节(二)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记录。

【端午节简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传统节日之......

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与春节、中秋同属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传说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但是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测,端午节源于对恶日的禁忌。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17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主要有四种,其中以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阴历5月5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种传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是华人夏季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和春节、中秋并列为华人传统三大节日。“端,初也”,也就是“开始”的意思。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而“午”与“五”又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五”。五月五日,月与日同为五,故古也称为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古人也把“午时”当作“阳辰”,所以端午也有“端阳”之称。明清时代,北京一带也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或“五月节”。端午节起源的说法有好几种,其中以纪念两千多年前,愤投汨罗江的中国大诗人屈原说最广为流传。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备受楚怀王重用。此举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诽谤屈原,离间楚王和屈原之间的关系。楚王继而逐渐疏远屈原,甚至将屈原放逐。

眼见楚国濒临绝境,因谗臣误国,将为秦国所灭,屈原满怀悲愤,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哀痛非常,涌至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而渔夫们也撑起了船只,在江上打捞屈原的尸体。他们还把粽子、鸡蛋等食物,往江里面丢,希望喂饱鱼虾,不让它们夺食屈原的尸体。还有人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药晕江里的蛟龙。据说,当时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和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因为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初五,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便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甚至还在这天到来时,特地把菖蒲或艾草插在门上。

古往今来,名人如恒河沙数。然而能为东西方世界雅俗共赏者,首先要推中国的活佛济公了。

济公(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山永宁村,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

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求得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了深缘。

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的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薰染。父母双亡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在民间耳闻口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在济公故乡天台一带流传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戏佞、惩恶、扶困济贫的`故事,其中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缘出家”等广为流传。

而在杭嘉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广泛,这是因为那里是济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

黎民盼望救星,社会呼唤英雄,当人民十分需要圣贤的时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济成为历代供奉祭祀的神灵,其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这也就说明济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济公形象的广泛亲和力。

财神是道教俗神,民间流传着多种不同版本的说法,月财神赵公明被奉为正财神,刘海被奉为文财神,钟馗被奉为赐福镇宅的武财神。日春神青帝和月财神赵公明合称为“春福”,日月二神过年时常贴在门上。

相传月财神姓赵名公明,又称赵公元帅、赵玄坛,长安(现西安)周至县赵代村人士,与文财神刘海共同修道于陕西西安户县石井镇阿姑泉武财神钟馗故里欢乐谷,故户县被称为财神故里、财神之乡。在《真诰》中赵公明为五方诸神之一,即阴间之神。后在道教神话中成为张陵修炼仙丹的守护神,玉皇授以正一玄坛元帅之称,并成为掌赏罚诉讼、保病禳灾之神,买卖求财,使之宜利。故被民间视为财神。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中国民间供奉的招财进宝之神。

但唐宋及其以前诸书如干宝《搜神记》《真诰》《太上洞渊神咒经》等,皆以为五瘟之一(见本卷《瘟神》)。直至元代成书明代略有增纂的《道藏??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始称之为财神。《三教搜神大全》卷三云:“赵元帅,姓赵讳公明,钟(终)南山人也。自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后在道教神话中成为张陵修炼仙丹的守护神,玉皇授以正一玄坛元帅之称,并成为掌赏罚诉讼、保病禳灾之神,买卖求财,使之宜利。故被民间视为财神。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其羽化后葬于终南山下赵代村。

月财神下面,分为辅佐财帛星君和辅佑范蠡,为正文财神。

雷泽雷神。

我国古代神话里的雷神不止一个,最有名的一个,出自《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姜源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约期而生子。”说的便是它了。姜源生下的孩子取名为后稷,被认为是周民族的始祖,描写这段故事的诗歌《生民》也被收入了《诗经》之中。又传说华胥氏也有过类似经历而生伏羲,于是后来也有人把伏羲和后稷混为一谈。

雷神夔。

还有一个叫做夔,住在东海流波山上,像只没有角的牛,苍灰色,只有一只脚,能够自由出入海水之中。每进出时必有大风雨,同时吼声如雷。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士兵被蚩尤找来的各路山精水怪所迷惑,黄帝决定用些特别的材料来做面鼓,激励士气。于是上面这两位就倒了大霉,前者被抽了骨头做鼓槌,后者被剥了皮蒙成鼓。

雷公。

黄帝还有个搞医疗的臣子名叫雷公,其事迹已不可考,只知他曾派使者采药,使者迷路而化做啄木鸟,或者后世雷公总是一副鸟脸的出处就在这里了。以龙身的形象而论,游戏里的雷神当以雷泽的那个可能性居多。

雷神信仰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于雷电的自然崇拜,因为远古时代,气候变化异常,晴朗的天空会突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雷电有时会击毁树木,击丧人畜。使人们认为天上有神在发怒,进而产生恐惧之感,对之加以膜拜。神的形象也从单纯的自然神逐渐转变成具有复杂社会职能的神。

南朝时期,雷州有一名猎户叫陈洪,他有一只猎狗,长有九只耳朵,每次出猎,他都用狗耳占卜:如果一只狗耳跳动,只能打到一只猎物;多只狗耳跳动,就能打到多只猎物;如果狗耳不动,则不宜出猎。次方法十分灵验。一天,陈洪出猎前,看到狗的九只耳朵都在动,他不由大喜:此行会大有收获。猎狗走到一片荆棘丛里,狂叫不停,陈洪一看,原来是一个大肉球!陈洪把它带回家,突然,风雨交加,随着一声霹雳大炸雷,肉球即刻迸裂,从中跳出一个小男孩,左手掌中一个字“雷”,右手掌中一个字“州”,这也是雷州地名来由的传说。从此,每天都有雷声在陈家上空响起,进入小孩的房内,很有规律。一年后,小孩能吃饭了,陈家上空的雷声才停止,于是,陈洪将小孩取名为陈文玉。乡亲们都把他喊做“雷神”。陈文玉长大后,做了雷州刺史,他对老百姓多有善行,政声远播。他死后,乡邻立庙祭嗣他,颇为灵验,雷声隆隆,自大殿里发出。宋朝时,朝廷知道了这位雷神的灵验后,封他为“威德昭显王”。

清朝《广东新语》如此描述雷王庙大殿:雷神端冕而绯,左右列侍天将,堂殿两侧又有雷神十二躯,以应十二方位,及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像。庙中还有一个侍从捧着一圆形的卵,暗示雷神诞辰的典故。

托尔:著名的雷电之神,名字即“轰鸣者”的意思,诸神中最具怪力的神,以巨大铁槌作战。他的铁槌也很著名,“托尔的铁槌”在许多作品中几乎成为了力量的代表。他还是丰饶之神,主管一切人类所必须经历的仪式,如婚丧嫁娶等。“诸神之黄昏”中托尔和世界蛇尤蒙冈多同归于尽。尤蒙冈多是一条自己衔着自己的大蛇,象征无限。

喜神即是吉祥神,因为人们的愿望都是趋吉避凶,追求喜乐高兴,因此就臆造出了一个喜神。

民间传说喜神原本是拜北斗星神的一个虔诚女子,修道成仙时,北斗星君询问其所求,女子以手抿口,笑而不答,北斗星君误以为她祈要胡须,就赐了她长须,因为她笑时呈喜像而封为喜神,因有长须,不再让凡人看到她的形象,从此喜神专司喜庆,却不显神形。所以,喜神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具体的形象,也没有专门的庙宇,高度抽象,但后世也有将祖先画像或商纣王视为喜神进行奉祀。对喜神的敬奉在各种礼俗活动中均很常见,尤其在婚礼中。

结婚乃人生一大乐事,所以办婚事又称办喜事。办喜事当然离不开喜神,旧俗,新娘坐立须对正喜神所在的方位,但这方位何在,就要请教阴阳先生了。

阴阳先生对于喜神方位,还有一套说法,收入清朝乾隆年间成书的《均纪辨方书喜神》中:

喜神于甲巳日居艮方,是在寅时;

乙庚日则居乾方,是在戌时;

丙辛日居坤方,是在申时;

丁壬日居离方,是在午时,

戊癸日居巽方,是在辰时。

阴阳先生推算出喜神的方位后,新娘的轿口必须对着该方向;新娘上轿后,要停一会,叫作“迎喜神”,然后才能出发。

迎喜神时,可在历书中查询喜神的方位。

除了婚礼迎喜神之外,在旧时,北京妓院中还有这种习俗:大年初一天刚亮,妓女要拉上相好的去走“喜神方”,即寻找喜神所在的方位,认为“遇得喜神,则能致一岁康宁;而能遇见白无常者,向其乞得寸物,归必财源大辟”。

喜神并无特殊形象,完全是福神——天官的翻版。与其它婚俗、性俗相比,拜喜神的风俗似乎迷信色彩更浓一些。

钟馗故里,财神之乡陕西户县由钟馗王整理的传说:“刘海生来有仙根,生在户县曲抱村,玉帝将我亲封过,封我四方活财神,福泉之水撒人间,行走步步撒金钱,一变十来百变千,有福有财都是仙。”

这是流传在“道教祖庭”户县人中关于财神刘海的民谣。

相传刘海从小家贫,靠打柴养活着双目失明的老母。他干活勤快,为人老诚,对母亲也十分孝敬。

一日,刘海打柴回来,于村西小石桥边的阿福泉内偶遇一金蟾,生三只脚,背黄腹白,见他过来不躲不闪。刘海甚是稀奇,每次路过,都要和它戏耍一番,才肯离去。

年复一年,刘海长大了,担的柴也多了。有一次,他担柴下山,被一位年青女子挡住了去路。那女子说她叫梅姑,从小看刘海在这打柴,勤俭老诚,要与他下山结为夫妻。刘海先是不允,梅姑苦苦追求,恋恋不舍,逼得刘海无法,才答应回家和母亲商量后再说。

回到阿福泉家里,母亲听得此事,十分乐意。后来,刘海就答应了梅姑,一同下山结成夫妻。

梅姑来后,果然对母亲十分孝敬。不久,母亲去世,他们依然相亲相爱,刘海打柴回来也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高兴得他整天乐悠悠的。

这一天他又从桥边走过,想把自己的欣喜告诉那只金蟾,但朝桥下一看,金蟾却不见了。正疑虑间,有一跛足道人朝他走来,对他说:“刘海呀!听说你娶了个好媳妇,但她虽好,却不是人,是个狐狸精。”刘海不信,说他胡说八道,那道人嘿嘿一笑说:“你若不信,今日回家就装着肚子疼,她便给你一颗宝珠,你把这个宝珠吞下肚里,便知她是谁了。”说罢,道人不见了。

刘海怀着不安的心情回到家里,放下空柴担就声称肚子疼。梅姑百般抚慰并将王渼陂所赐,熬汤医治,都无济于事,她便转过身去,从嘴里吐出一颗宝珠,交给刘海,让他噙在嘴里。刘海得了宝珠,连忙爬起来就要朝肚里吞。梅姑看出破绽,经再三盘问,刘海才把遇见跛足道人的事告诉了梅姑。

梅姑听罢,对刘海说:“那跛足道人,是桥下的金蟾脱化,它与我同样修炼了五百年,同样有一颗宝珠,这宝珠就是修炼的仙丹。多年来,它欲夺我仙丹,凑成千年,急欲成仙,却未能得逞,如今又想破坏你我美好婚姻。”刘海这才恍然大悟,把宝珠还给梅姑,提起斧子,要去找金蟾算账,梅姑连忙拦住他,嘱咐道:“村头弥陀寺东边钟馗,我们耕读传家,钟馗武读传家有赐福驱魔大法,唐僧学了灵验,你去请教请教”,又把宝珠交给他,才把他送出门。

刘海来到石桥边,口念“赐福驱魔大法”,照着梅姑的嘱咐,拿出宝珠,刘海逗着它左转十八圈,右转十八圈,不一会那金蟾果然浑身哆嗦,心口作呕,吐出了宝珠似的仙丹来,刘海连忙将仙丹捡起吞下肚去。金蟾失去仙丹,失去法力,只得依附于刘海,刘海就让它吐出金灿灿的钱来,洒遍人间,接济苦难。

端午节的来历

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起源的吗?如果不知道的话,那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传说,在战国时期有一位楚国人很有学问,他的名字叫屈原。屈原是在楚王身边做官的,一心想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可是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都城被敌人占领,百信遭难,悲愤极了。于是便在五月初五写下绝笔作《怀沙》,然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了。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都出来寻找屈原的尸体,可就是找不到,后来人们害怕鱼儿把屈原的尸体吃了,便用米包成粽子扔进江里喂鱼,所以后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从此以后人们便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听了这个后,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特别感动呢?端午节是一个有趣的传统佳节,所以,我喜欢过端午节。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