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娃娃教案(模板5篇)

时间:2023-09-24 00:54:49 作者:雅蕊 可爱的娃娃教案(模板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可爱的娃娃教案篇一

公共活动《可爱的小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又是一次公共课,有张老师设计并第一个执教,我是第二个执教者。本次活动的目标是:1、学习用正方形向集中一角折的方法,折出小兔。2、认识折纸图示符号,学会按步骤要求折叠。巩固折、压、剪的技能。

聆听了张老师的活动后,我对这个活动做了稍稍修改。第一个环节,我采用了儿歌的形式导入:“小白兔,真可爱,长耳朵,短尾巴,红红的眼睛白白的毛,走起路来一蹦又一跳。”来突出主题——可爱的小兔这一形象特征,通过提问激起幼儿兴趣,你听到儿歌中唱的是谁呀?小白兔长的怎么样?然后我出示范例让幼儿观察,进一步巩固小兔的特征。为了让幼儿更有兴趣地探索折纸兔子的方法,我出示了折小兔步骤图,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需求,又能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学习看步骤图、萌生折小兔的愿望。

第二环节,让幼儿学看步骤图。幼儿对手工制作有了一定.的.经验,知道实线与虚线的不同用处。在步骤图时,采用了问答的形式与幼儿互动,让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升。“看一看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呀?”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正方形。”“这条中间的虚线是怎么来的?”“对折出来的。”“往左的箭头是用来干什么的?”“往左边折。”......在这样的氛围下,幼儿一步步学会了看步骤图,认识几种折纸符号,理解几种表示折线和分清箭头的方向,再进行边看步骤图边讲解示范,必要时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折纸的兴趣、更调动了幼儿想折小兔的欲望。在幼儿观看图谱动手操作下,一只只可爱的小兔子折出来了。

反思:在第一环节中,我有点急,急于让幼儿知道小兔的特征,问“小兔长的怎么样?”时,就把范例拿在手中,自己和幼儿一起讲了。如果晚一点出示范例,让幼儿说完小兔的特征后,再出示范例,让幼儿对照一下自己讲的是不是和这只小兔一样,然后让幼儿学学唱唱跳跳,幼儿的兴趣会更高,气氛也会浓厚。

本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幼儿看图示折纸,沿虚线、按箭头所示折叠并用剪刀剪的技能。从幼儿的作品可以看出,孩子们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很强,对小兔的折法已经有了很好的理解和把握,且成功地折出来了。在这个环节里,幼儿的智慧和教师的讲解、示范是紧密相联的。由于我讲解时没有强调没这一步都要压平,折耳朵时没有讲清朝上边斜折,结果在幼儿折纸的过程中出现纸头翘起了,幼儿无从下手折下一步;还出现沿虚线折叠出耳朵方向上有些困难,翻来翻去、来来回回尝试了好几次,有几只小兔耳朵还是向下的。作品中长长的耳朵、形象的身体、立体感完美的结合起来了。可爱的小兔看似简单,但作品中小兔的耳朵有长有短,有点孩子剪得很恰当小兔身体的一半,折时没有折到剪得尽头,出现了短耳朵;有的耳朵剪得过长,造成小兔不能站稳,身体前倾;也有耳朵往下的,尾巴在上面的有,大多数是很精制的……幼儿把新学到的知识结合已有的经验,经过手脑并用,制作出了一只只生动有趣的小兔形象。

在评价这一环节,拖延了很长一段时间,尽管我一再提醒幼儿把小兔送到草地上吃草,可孩子们还是依依不舍,放过去了,又拿起来。中班幼儿仍处于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我应该让幼儿和同伴一起玩一玩折好的小兔,让他们互相欣赏、交流,再让他们送到草地上吃青菜,然后在集体评价,这样就能避免以上情景。在集体评价中,我又急着把几只耳朵向下的兔子挑了出来:“这是谁折的呀?耳朵怎么啦?”其实,我可以让幼儿在欣赏、评价的过程中,找出觉得有问题的小兔,并说出原因,加以修改。这样能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观察力和表现能力。对折小兔的方法更进一步了解,这个活动也会显得更完美。

可爱的娃娃教案篇二

我们教师常常看到一个活动设计都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我也不列外。但自从我的美术活动《可爱的小蝌蚪》在园内进行了一次次的教学研讨后,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不能凭空的去评论某个活动设计的好与不好。我们要根据活动所选内容的特点以及我们所要实施的对象也就是我们的孩子的认知及检验水平等方面去综合评价。

美术活动《可爱的小蝌蚪》是从《小蝌蚪找妈妈》这个传统的故事改变而成的,把它定位为一个绘画活动,大中小班都可以开展,但在小班开展的话,小班的幼儿大部分不知道《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有的甚至不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结合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绘画内容定位为用手指点画小蝌蚪。它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

第一次磨课时我事先已经给孩子讲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给孩子们一定的印象,让孩子在故事中激发为青蛙妈妈找宝宝的欲望,让孩子们自己去讨论探索发现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后来改为直接放动态的小蝌蚪给孩子欣赏。在示范时我产用了金园长的建议,用儿歌的形式,让孩子边念儿歌边手指点画,孩子乐意学习新的技能,然后徒手练习后,请几个幼儿尝试手指点画小蝌蚪。在第一次磨课时孩子没有掌握侧过来拖画尾巴的技能,在最后一次磨课中我特地强调了这个动作,所以大多数孩子都掌握了。在最后游戏时,我采用《网小鱼》的旋律,边唱边游戏,使孩子感受快乐。上课时大多数幼儿能够积极参与,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在操作过程中,我不急于去帮助能力弱的孩子,而是让他们去观察能力强的孩子,看他们是怎么去操作的,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另外,对于能力相对于非常强的幼儿,我也更好的'发挥了他们的作用,让他们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幼儿,增进幼儿间的合作。

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也能够加入到孩子们的队伍中去,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活动。在游戏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去帮助一些能力弱的孩子,和孩子一起快乐着。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使我认识到,拿到任何一个活动内容我们都不能盲目去评价他的好与坏,教师也不能盲目的去实施,只看到内容表面的教育价值,我们要善于挖掘这一内容所隐含的适合于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潜在的教育价值,使幼儿的知识经验真正得到提升。内容是死的但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幼儿是活的,结合活的教育对象我们的内容也应该是灵活丰富的。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可爱的小蝌蚪活动反思。

可爱的娃娃教案篇三

活动

内容

可爱的小脚丫(1、4)

时间

 

活动

目标

1、认识脚的主要部位,知道脚弓的作用。

2、对探索身体奥秘感兴趣。

活动

准备

脚印模板,空瓶子

活动过程

一、出示脚印模板,让幼儿从自己身上找到它的朋友。

二、引导幼儿认识小脚。

1、脱去鞋子,仔细看看自己的小脚丫是什么样的?上面有什么?

3、我们每个人的脚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4、小脚有什么用?脚受伤了会怎么样?

三、游戏:能干的小脚丫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可爱的.小脚丫》是一个健康活动,小脚丫是每个孩子都有的,但却很少有机会去仔细观察它,孩子们对小脚认识很少,而且以往关于小脚的活动也较少,因此,认识小脚是本活动的重点。在认识小脚这一环节中,我首先和孩子一起脱掉鞋袜并用小脚问好,拉近了老师和幼儿之间的距离。孩子们因为小脚从鞋子里“解放”了出来而很兴奋,也很感兴趣,充满了好奇。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认识小脚丫的主要部位之后,我又以游戏的形式加以巩固,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从情感方面来说,孩子在活动中的心情是很愉快的。而且孩子在手口一致地点数脚趾这一过程中还融入了数学领域。

最后一个环节花了一些时间引导幼儿知道保护小脚的简单方法,让幼儿知道穿合适的鞋子是保护小脚的最基本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知道要勤洗脚勤换袜,还要勤剪脚趾甲,在穿鞋子和穿袜子的过程中又锻炼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可爱的娃娃教案篇四

今天下午我组织了泥塑《可爱的小动物》,通过理性的分析、总结,使我有些感悟。《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本次活动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豆子、竹棒、松果等本土资源作为辅助材料,让幼儿在搓圆的基础上,制作各种形象的动物,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对泥塑制作的兴趣。活动以“激趣导入—介绍方法—指导创作—作品欣赏”这个几个环节组成,我在每一个环节中都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法和策略,尊重幼儿的自主权,让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让他们大胆制作他们的作品,看着幼儿那些“别致的作品”我有了一些欣慰,回想整个指导过程,我却有了一些思考:

问题一:讲解过于详细,造成时间浪费

介绍泥塑的制作方法时,为了使幼儿更好的了解制作的方法,我在引导幼儿观察已经制作好的各种泥塑作品后,逐一的介绍他们的材料与制作方法,造成了时间的过多浪费。

分析原因:

1、由于教育经验不足,教育教学策略的使用不恰当。

2、对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与学习适应能力不了解,对活动的重难点把握不明确,造成教育时间的浪费。

对策:

1、明确把握活动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示范泥塑的制作方法。

2、多了解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他们的年龄差异,恰当把握小班教育教学各环节的教育时间安排。

问题二:注重活动结果,忽视个性的发挥

分析原因:

没有正确运用教育机智,导致孩子个性得不到发挥。本次活动目标是,通过制作各种形象的动物,巩固幼儿的搓圆技能,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为了让开斌小朋友参与到“搓圆”的练习活动,我给了他语言提示,“制作圆形的小动物”,导致他最终没有制作出来。

对策:

教育机智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教育契机的把握,在将来的活动中,我将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更多的鼓励与指导,让他们有个性的发展。

可爱的娃娃教案篇五

这是主题“小小蛋儿把门开”中的一个美术活动,小鸡对农村孩子来说家中都养过,经常看到,而且小鸡长得毛茸茸的样子非常可爱,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选择孩子们身边熟悉的素材能引发孩子的作画的乐趣。

一、观察小鸡,了解小鸡的基本特征。

孩子们都喜欢做鸡妈妈与小鸡到草地上玩的游戏。我就说:今天的天气真好呀,鸡妈妈要到草地上去玩,还要带着小鸡一起去,鸡妈妈就大声的叫:小鸡小鸡快来呀。出示一只小鸡引导孩子观察说说小鸡的特征:圆圆的头、圆圆的身体、小小的眼睛、尖尖的嘴巴、长着毛茸茸的黄色羽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以及丰富了幼儿的词汇。也为下一步作画做了一个完整的铺垫。

二、与孩子一起画小鸡,留住孩子的兴趣。

只有一只小黄鸡,鸡妈妈还想让更多的鸡宝宝和她到草地上去玩呢,鸡妈妈再次叫小鸡,小鸡来了吗?没有,让孩子讨论:怎么办?引发孩子的思考,决定用水彩笔宝宝来帮忙,帮助鸡妈妈“找”更多的小鸡,引发孩子作画的欲望。接着与孩子一起商讨怎么画,让幼儿边说边徒手跟着画的方法画出小鸡如: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小鸡头上还长着什么?怎么样的眼睛、嘴巴?几只脚等。使小鸡的特征在幼儿的大脑里形成一定的印像,把孩子的注意力牢牢的抓住。还特别提醒孩子注意的'地方,头和身体要紧紧的连在一起。然后请一个幼儿上来独立帮鸡妈妈“找”一只小鸡,激发孩子想帮助鸡妈妈“找”小鸡的迫切愿望。孩子的情感得以升华。

三、孩子的参与积极,作品的成功率高。

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是积极的,每个孩子都画出了可爱的小鸡,就连动手能力较弱的几个孩子也有自己的成功作品,有的还添画了小虫子、小草等。

四、活动中孩子能充分体验快乐的情绪。

在结束活动中我请孩子们讲讲自己画的小鸡在草地上做什么?让幼儿分享喜悦,拓展孩子的思维,发展孩子的创造性语言。

反思:本次活动从整体看还可以,可一个活动总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一是开头导入时有点罗嗦。二是我小看了孩子的能力,没有让孩子为小鸡画上鸡爪,我发现有一个幼儿为小鸡画上了鸡爪。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对小班幼儿的课堂教学我会把握的更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