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美操在公共体育课的运用论文(热门18篇)

时间:2023-12-06 15:08:39 作者:紫薇儿

范本能够增加我们的写作经验和技巧,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生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些有关总结写作的优秀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健康教育融人高师公共体育课的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高校的体育课中进行健康教育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用以推动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

健康教育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在高校中开展健康教育,不仅对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培养他们良好的身心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历史及现实的诸多原因,目前健康教育仍是高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实际工作的开展与(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高等院校健康教师普遍缺乏的今夭,如何开展健康教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它们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如果具有丰富的健康知识,不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在其走向工作岗位后,更利于教育学生,也能影响周围人群和广大青少年,对全民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如何开展健康教育显的格外重要。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都是以健康为中心,使学生获得健康知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健康人。但是目前在我国的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是分开进行的,健康教育偏重于生理知识的灌输,而体育教育又过于偏重技术的教学,忽视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情感的培养,造成二者分离的现象。因此,如何使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健康教育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通过对阜阳师范学院99级学生就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如何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的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1实验对象和方法。

1.1实验对象。

选择阜阳师范学院99级物理系(1)班,男生30人为对照组;选择阜阳师范学院99级音乐系和美术系,男生共28人为实验组。

1.2实验方法。

对照组根据现行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要求,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组在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要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同时,利用学生课间休息的时间,对学生在运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针对性的进行十分钟的健康教育知识的介绍和答疑。实验期为一年。一年后进行体育考试成绩比较。

1.3内容。

根据《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结合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时数,将大学生健康教育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提炼,设置题目如下:健康的概念;健康与情绪;运动时间与学习;运动使身体那些部位得到了锻炼;怎样使肌肉强壮起来;常见运动损伤的救护等。

2结果与分析。

根据学校体育教学要求,新生入校后的第一次体育课就是要进行体育达标的测验,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两组学生在进校后的体育达标测验中,四项成绩(100米跑;1500米跑;立定跳远;掷铅球)都达不到最低250分的及格标准,两组成绩基本一样,没有显著差异。在实验组的体育课的教学中采用事先设定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经过健康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大部分都能主动地参与有益健康的活动,改变了过去学生爱好体育,却不爱上体育课的现状。在上体育课时能与教师配合,认真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课余时间也能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从被动的.参加体育课的学习,到主动的参与运动是一个飞跃。在一年后的相同内容的体育考试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有了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平均体育考试成绩高出对照组分。

3结论。

现在的大学生在中小学学习阶段基本上是处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之下,音乐、体育、美术的课程处在可有可无的窘境,学校重点抓的教学内容大都是为了考试而设置的,忽视健康教育,以至使一些进入高校的学生健康知识贫乏。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必备心理素质均处于薄弱环节,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生理卫生常识都不知道。在一次体育教学课中,教师多次提醒一个学生注意肘关节不要弯曲,这个学生一直没有把肘关节伸直,当教师再次提示他时,该生却茫然地问到肘关节在哪?如果一个人连自身的最基本的身体结构和功能都不知道,何从谈起自我保健。通过体育课堂进行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方法学知识,体育文化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现代体育观,培养他们积极的健康态度和信念,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与评价锻炼效果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维护自身健康和他人健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健康反映了体育增强体质的主要目的和社会需要获得的效果,学校体育教育也是从健康第一的思想出发进行的,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作为改善人身体状况的教育过程,目的趋于统一。通过体育教与健康教育两个方面相接轨,能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这也是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学生健康的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因此,把锻炼的目的、意义和手段、方法结合起来的教育是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点。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把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在体育课的教学中的做法是可行的,也是有效果的。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学生围在一起席地而坐,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和解答学生在锻炼中的困惑,形式活泼,避免了说教,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效果明显。不足的是:高校公共体育课占课时比重小,传授健康知识量少,不能系统向学生地传授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

4建议。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体育教育提出了促进健康为目的发展方向。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作为改善人身体状况的教育过程,目的趋于统一。健康教育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中不能缺少的内容。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健教工作从从属地位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加强体育课的教学改革力度,教材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要增加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比例和时数。在现有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或加强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保健知识、心理卫生保健、医务监督、运动损伤的防治和体育健身的自我评价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加强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体育理论和其他新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研究体育健康知识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使体育课的教学真正把“健康第一”放在了首位。

公共体育对体育课的积极影响论文

通过对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在以体育公共管理为内容的研究领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竞技体育管理、大学生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管理,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5.9%、14.5%和13.1%。

由此可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的都是学生能看到、接触到的体育事务。

研究国外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而且这些论文的结论都是通过分析世锦赛、奥运会和其他大型比赛的数据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费较少,研究条件有限,很少接触到国外体育组织,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料,也很少能借鉴国外优秀科研成果。

在体育公共管理领域中,中小学体育管理、体育教学管理也是硕士学位论文常常关注的内容,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1%和6.6%,这说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学校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关于老年体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仅占总数的2.7%,这与目前社会发展形势不相符,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体育行政管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这方面论文只占论文总数的3.9%。

文献综述类论文也很少涉及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所加强。

2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体育科研方法是研究体育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研究体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1]。

因此,体育科研方法对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分析论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时,我们发现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种,即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9.2%、63.8%、56.6%和49.4%。

搜集资料过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德尔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这507篇学位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论文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这些学生重视研究各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描述,同时也说明我国体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进步。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体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综合研究已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目前,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能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所研究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体育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基础性研究强调对客观现象和事实进行理论性探索或实证性分析,检验理论依据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

虽然基础性研究没有强烈的应用目的,但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性研究,新知识和新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阻碍。

以获取新思维和新知识的创造性研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并把应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形式展现出来[2]。

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的基石,应用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开发性研究之间的桥梁,开发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目的和归宿。

这三种研究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缺一不可。

我们对这507篇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应用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3.7%,基础性研究占的比例为19.2%,开发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1%。

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硕士研究生拥有的资料和科研条件有限,进行基础性研究的难度比较大;二是主观上忽视基础性研究,而直接进行研究性研究;三是应用性研究比基础性研究更容易。

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对基础性研究的关注不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

4.1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通过对这507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分析,我们把这些论文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群众体育类研究、学校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

其中,绝大多数论文关注的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的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

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对我国体育公共管理的重视和关注。

在-的9年中,这三类论文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到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3%;到间,三类研究所占的比重较为接近;从20开始,竞技体育类研究开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从年起,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异军突起,并开始占据首位。

20到20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是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而20以后,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

学校体育类研究所占比例从开始变得较为稳定。

在学校体育类的研究中,中小学体育研究和高校体育研究为两大研究热点,也是硕士学位论文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背景下,群众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正在发生悄然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关注的重点也从竞技体育转向了群众体育。

目前,对群众体育类的研究已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已开始关注群众体育。

4.2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农村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农村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

城市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城市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

两者的区别就是开展健身锻炼的地域不同。

不同区域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体育观念、运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体育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

2002年到的9年间,农村体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体育研究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达到87.5%。

二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体育资源、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消费市场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体育热点“话题”要多于农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三是由于体育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多为在校学生,他们学习、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体育研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研究的话题。

3结束语。

由于硕士学位课程结构、知识领域和研究条件的限制,硕士学位论文还无法超越客观条件的制约。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

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公共体育选项课的运用探讨论文

前言。

我院实施的“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明确,课程体系层次分明,包含了学校体育教、学、练的全部内容,比较充分的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较好地体现了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此学生反映良好。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使我院的体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课外群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也获得了学院学生及校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改革取得的主要效果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学生的体育意识与锻炼习惯得到进一步增强。

我院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强化了课内外的管理,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目标更加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丰富多彩的课内外体育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了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体育是人一生的需要”、“体育锻炼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以及“体育也是消费,健康需要投资”这些现代体育意识与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同学接受。通过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广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热情普遍得到提高,学生群体活动的参与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近三年我院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出勤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从而表明我院“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的实施,确实在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学生体育文化素质与锻炼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和学生群体活动的开展,广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得了充分的展示。同学们通过各种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的开展,表现出当代大学生积极探索、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良好精神面貌。我院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使我院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有组织、有计划、常年不断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管理,为提高他们的体育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体育活动的实践中,不仅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素质得到发展,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体育骨干如:由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田径、轮滑等协会组织的活动和比赛,从经费筹集、制定规程、编排秩序到裁判组织,全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运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院足、篮、排三大球俱乐部联赛已开展多年,在教师指导下,裁判工作全部由学生担任,目前已培养国家一级裁判2名、二级裁判40名,每年都有200多名学生参加裁判工作。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了显著提高。足球、田径俱乐部曾被评为院级先进集体标兵。

三.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能否毕业的一项必备条件。我院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从而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我院依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从级开始进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每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合格率均在98%左右。体测标准调高以后,学生体测合格率仍达到89.07%的较高水平。从而表明我院的体育教学改革,确实对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促进了课外群体活动的开展,体育运动水平也得到提高。

我院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使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体活动真正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不仅营造出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学习氛围和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而且进一步推动了课外群体活动的开展。彻底改变了以往课外体育中,竞技体育比赛多,健身娱乐活动少,运动尖子参加多,普通学生参加少的状况。目前,我院基本形成了,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周有活动,各种俱乐部联赛和健身娱乐活动常年不断的大好局面。丰富多彩的体育俱乐部活动,还吸引了学院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到俱乐部联赛和活动中来。目前我院有11个体育协会,90个单项体育俱乐部。为了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学院还将每年一届的田径运动会,更名为田径暨全民健身运动会,比赛项目由改革前的男女生共计26项增加到49项,且集体性的健身和娱乐项目占到2/3,参赛人数由800多人增加到2100多人。充分体现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和教育部提出的“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

我院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不仅推动了学院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也使学院体育运动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在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以来,我院在没有体育特招生的情况下,院运动队在参加天津市大学生各项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如:院田径队曾连续两年荣获男子甲组团体总分第四名;院足球队曾获天津大学生足球比赛亚军,近几年我院学生组队参加了全国和天津市大学生运动会的各项比赛,也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武术队获市大学生武术比赛男子乙组自选太极拳第一名,男子乙组软器械第三名;绳毽队在市大学生绳毽运动会上共获得2项第一名,3项第二名,5项第五名;健美操队获天津市大学生健美操比赛普通组健身健美操第四名;足球队获得天津市大学生足球赛第四名;20跆拳道队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中获4项第一名、1项第三名、1项第五名的优异成绩;篮球队获得天津市大学生乙组篮球赛第一名;健美操队获校园健身操比赛第一名;网球队获市大学生网球比赛,男子双打第五名;跆拳道队跆拳道队获2项第一名、2项第二名、4项第三名;武术队获1项第一名、1项第三名;天津市空手道锦标赛获4项第一名、2项第三名、3项第三名,以上成绩的取得体现了我院近几年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果。

五.学生及校内外专家评价。

学院每学期向学生发放《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优秀教学质量评价表》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调查反馈表明,近三年学生对我院体育课程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学院教学督导组,每学期通过听看课到体育部进行督导检查,校内专家对体育课的改革、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给予了充分肯定,满意率达到95%;20被评为院级优秀课程。

2008年5月16日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孙宝柱(天津商业大学教授、全国高校教指委委员、天津教指委主任)刘建军(天津科技大学教授、天津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高宜(天津南开大学教授、天津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对天津城建学院体育课程进行了入校考查。提出如下评价意见:

1、天津城建学院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建设,学校体育设施、设备齐全满足目前课程教学的需要。体育部领导对课程的建设有规划,有落实,有新意,有成果。师资队伍的男女比例、职称、年龄、项目等结构均为合理;教师能够将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各级立项课题、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均为我市高校前列,为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天津城建学院体育课程建设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使学生在五个领域目标上均取得发展。课程内容的选择符合《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课程建设发展的成果显著,特别是篮球、足球、手球、跆拳道等项教学内容更具有课程建设的代表性。

3、天津城建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文件规范,建立了完善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过程的调控机制,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监控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课程教学效果明显。

4、天津城建学院体育课程重视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的研发与应用,体育网络课程的开发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也是该校体育课程建设的特色。网上体育教学资源丰富。

5、天津城建学院体育课程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提高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十分重视学生体育能力、习惯的养成教育,积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代表队训练,将课内、外教学融为一体并落实到实处,形成了两个系统、三个层次、四个类型的教学特色,发挥了体育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功能。

6、由课程组负责人及其成员参与组织、编写的《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系列实践教材》、《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材》,均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审定,成为天津市普通高校历史上首次正式出版发行的体育课程教材。由于该教材编写的内容新颖、方法上有独创已经被天津市所有高校和全国许多高校采用。

7、从对该课程建设情况的考查看出,课题组负责人在承担天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工作中的表率作用,体育单项课程建设的市级科研课题研究在天津城建学院得到很好的实践。

六、社会声誉。

年教育部对我院进行本科教学评估时,无论是天津市评估专家还是国评专家均给予我院的体育课程教学水平高度评价。我院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先后被市教委评为《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优秀单位》、《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天津市百万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先进集体》被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中心评为《体育教学改革优秀实验学校》。

大健美操在公共体育课的运用论文

1.1、技能练习。

中学健美操技能练习主要分为徒手健美和器械健美操两部分。徒手健美操:包括基础内容、组合动作和成套动作部分。通过徒手健美操练习,培养中学生健美操感觉,增强表现意识。其中基本动作、基本技术和乐感训练构成基本训练内容。组合动作练习,提高学生身体协调能力,使各基本动作连接更加流畅。通过成套动作展示,展现自我,获取自信心与满足感,促使其更加投入低热爱这项运动。

1.2、理论传授。

健美操技能练习的同时,应及时进行理论传授,指导学生更加科学地进行锻炼。健美操项目发展史、项目特点及比赛规则等,是健美操课程和乐理知识理论部分必不可少的内容。另外,还应该向学生介绍有关健美操运动的生理卫生和保健等理论知识,保证学生从事健美操运动过程中的安全,真正实现增强体质的目的。

2.1、促进健康、增强体质基础上,形成良好身体形态。

作为一项普及性很高的大众健身项目,健美操运动推广的首要目的`就是促进人们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如今社会,中学生生活水平提高,高膳食营养,加上缺少体育锻炼,导致体内脂肪堆积,肥胖率逐渐提高。学校开展健美操课程,促使更多的中学生参加有氧运动,不仅使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能帮助他们减肥,达到促进健康、增强体质的效果。中学体育课开展健美操运动,对学生形成良好身体形态也具有促进作用。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练习健美操不仅可以促进骺软骨的生长,有助于青少年身体增高,而且可以加大肌肉的力量、速度和弹性,有助于青少年身体强壮。

2.2、提高心理素质,缓解压力。

中学生通过健美操的练习,不但增强了体质,改善了形体,陶冶了情操,更重要的是能够调节心理。应试教育环境下,中学生承受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巨大的学习压力,对其心理成长方面造成消极影响。承受挫折能力降低,忧郁症、自闭症等现象频频发生,中学生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健美操这项新兴体育运动,将音乐与运动两元素完美结合,是治疗“精神疾病”的良药。中学生经常参加健美操运动,在音乐的伴奏下,暂时忘掉烦恼和压力,激发运动的活力,愉悦心情,缓解心理压力,释放心情。

2.3、增强学生自信心,建立友谊,培养良好个人品质。

某种意义上讲,健美操运动是一项在同一场地,多人共同参与的表演性项目。通过集体参与运动,操化设计上大胆创新,展现美丽身姿,进而赢得观众的认可与掌声。在这项集体运动项目中,大家互相交流,共同学习。通过团结合作,获取胜利,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增强自信心。在健美操动作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增进沟通与了解,促进良好人际关系形成,建立深厚友谊。健美操运动还可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坚持、果断、独立、自觉的个性品质。

3、小结。

健美操作为一项新兴运动项目,符合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有必要在中学体育中开展应用。中学阶段体育教学中科学地使用健美操课程,可以唤起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基础上,形成良好身体形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缓解压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建立友谊,培养良好个人品质,最终实现其全面发展。

公共体育对体育课的积极影响论文

摘要:针对现行体育课组织措施上的突出问题,突破采用传统的行政班组教学的组织形式,提出按素质状况和技能水平分班教学。据此对130名大学生进行实验性研究,即按体能优劣分班教学,以此为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公体课体能分班。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全国不少高校相继试行了按体能分班上课,实践证明,按健康状况和体能分班上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组织措施之一。但是,目前我省大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还是采用传统的行政班组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教学实践看,此种形式存在诸多弊端。为改革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笔者于9月一2月对安徽机电学院机械系和工美系99级130名大学生进行实验性研究。即按体能优劣分班教学。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实验组为机械系99级男生,采用按体能优劣分班上课;对照组为工美系99级男生,仍按原行政班上课。

2.2分班原则。

实验组按学生100m跑和立定跳远入学测试成绩的优劣,并综合考虑1500m跑和引体向上等项成绩。其技术水平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为了便于对比,在统计分析时亦将对照组学生按入学测验的成绩和技术水平相应划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

2.3实验条件。

本文除实验因素―教学组织形式不同外,其它如教材内容、课时.、课外辅导时间等非试验因素,两组学生基本保持一致。两组学生实验前的初始平均成绩基本相近,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别(见表1)。

2.4统计指标。

100111和立定跳远成绩均系以期末考试形式测得。

2.5研究方法。

采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比较法”对两组学生成绩提高均值的差别进行显著性检验。

3结果与分析。

从两组2项素质总成绩均值来看,100m成绩实验组(0.74)是对照组(0i)的21倍;立定跳远成绩实验组(14.1oc)是对照组(4.78c)的2.95倍。2项成绩提高均值的差别,均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见表2)。

如按学生实验前初始成绩划分的“差”3个等级小班的提高均值来看,除“好”、“中”、差”班外,无论100m跑还是立定跳远成绩,实验组的“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好”、“中”班(见表好”、“中”3)。

2组2项素质成绩的.比较,“实验组”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优点:。

3.1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体育教学过程中,对象的年龄特征、身体健康水平、运动技术水平、教材性质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技能上升所需的时间、上升坡度、最高阶段的高度、延续时间以及承担急剧变化的负担能力均有所不同。但在高校普体课教学中,习惯采用行政班组的形式。虽然强调要注意从实际出发,贯彻个别对待原则,但具体到一节课中,由于身体条件、技能水平的差异与承担负荷的差异,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体能处于中间状态的部分学生的一般要求上,而忽视了两头,抓了一半,放了另一半。教学中出现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形象语言就是对此而言的。按体能优劣分班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使学生体能得到相对一致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各等级学生体能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3.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实践中看,行政班组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身体条件的差异所引起的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练习方法的简单与复杂,运动量的大与小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很难在一节课内做到满足全班学生或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难免出现松垮、懒散的现象。而按体能优劣分班后则可避免类似现象发生。由于身体条件相近,教学内容、法和手段更能符合实际,课堂组织严密而紧凑,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3.3有利于教学改革。

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和运用不同的教法,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质量。还能使教师根据学生体质的实际情况,重点发展其较为薄弱的环节,让他们的身体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3.4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定。

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要求,使各等级组别有各自的侧重点,在同一体质水平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效果如何,通过信息的反馈与对比可得到确实的反映,从而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4小结与建议。

(1)按体能优劣分班是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可以采用的一种较为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值得推广。

(2)在具体分班时,反映身体素质优劣的数据尽可能全面,应以loom跑为主。反映技能水平应在田径和球类中各选一个项目技评。划分等级可视全系班级人数多少而定,一般以2一3个等级为宜。

(3)每学期末应有小结,各等级需重新调整,实行升降级制。但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以4-6人为宜。

大健美操在公共体育课的运用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目前,社会上日益流行的各种时尚健身操,如踏板操、健身球操、啦啦操,乃至流行于广场上的健身排舞等,在网上也日益风靡起来,也越来越得到广大同学们的青睐。高校健美操的授课内容太过单一,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低。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10月8日以教师〔〕6号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对高校健美操的内容进行改革,提出了“大健美操课程”的实践教学理念,即为:健美操教学内容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内容如规定的健身操套路,而是附加有包括各种时尚的健身操形式,如踏板操、健身球操、啦啦操,乃至流行于广场上的健身排舞等,把一些时尚的健身操、健身排舞等融入到健美操的课程当中。本课题主要运用实验法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为高校公共体育课健美操课程的优化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2、结果与分析。

通过学习健美操运动的基本理论、技术技能及锻炼方法,提高我校广大学子的身体素质,并充分培养学生体育审美与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为培养21世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

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师资队伍比较合理,具有较强的发展实力。我校目前拥有室内健美操馆、艺术体操馆、大型体操馆,以及室外能够适合健美操教学的场地20余片,适合健美操教学的各种音响、多功能投影仪、放映机、电视机等,还包括踏板30块、健身球30个、啦啦球50对、瑜伽垫100多片、健身扇100多把等,并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建立完善的体育学院“健身操器械库”。体育场馆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体育课堂教学、运动训练和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目前温州大学在一、二年级开设健美操选项课,三、四年级不再有健美操选修课。开设的课型有基础班和提高班,但对健美操基础班和提高班的界定也不是很明确。学校在公体课中每个学期设有32个课时。

2.1.3健美操课程的教学内容。

我校在公体课中开设《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第三套动作》中的一、二、三级的动作套路。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安排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健美操的发展、健美操的锻炼形式与注意事项、健美操的简易创编等。

2.1.4健美操课程教学方法手段。

目前健美操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依旧以是讲解、示范、练习、纠错为主要的授课方法,不能把现在流行的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融合到课堂当中。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虽然我校拥有健美操教学各种设备,器材,但据了解目前健美操课堂上的教学中只使用有音响。教学手段单一,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现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还是以“授之以鱼”的方式,即以考查学生对所教的成套动作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考试的音乐也是一成不变。这种评价丧失了学生的发展创新机会,对他们学习健美操可以终身收益也收到阻碍。

2.1.6师生对健美操课程开展的意义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师生对高校开展健美操课程的意义理解各不相同。其中教师都认为健美操课程的健身、健美、健心价值能够发挥出来;但是调查的285名学生中,他们对健美操课程的价值却不尽相同,甚至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健美操课程毫无价值,无非是为了毕业而修学分。(见表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他们没有积极参与到健美操课程当中,对健美操课程没有兴趣造成的。这种现状是造成选择选修健美操课程的学生越来越小的重要原因。

2.2.1实验目的与意义。

通过在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中融入“大健美操课程”的.理念,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产生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验证融入“大健美操课程”理念的可行性及普遍意义。

2.2.2实验的设计。

2.2.2.1实验的分组。

实验组:在健美操的授课过程中融入大健美操的课程理念进行教学,学时为一学期。对照组:以目前传统的授课理念进行教学,学时为一学期。

2.2.2.2取样的方法。

在我授课的几个选修健美操课程的班级中,选取两个班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班的人数相等,性别构成一样。通过质性的检验,选取的两个班的学习基础、身体素质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2.2.3实验控制条件。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学目的、教学的总时数、授课老师、授课的环境及课标规定的考核内容等因素保持严格的一致性。

2.2.2.4实验的假设。

通过实验教学,融入大健美操课程理念的班级在学习行为方式变化、形体测量评价、学生心理品质等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并且经过统一的考核之后,其考核成绩也同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2.2.2.5实验的具体过程。

理论部分:和对照组一样教授健美操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部分:对照组继续按照传统的授课方法与内容进行授课。实验组在课程的开始部分(热身部分)融入拉丁、搏击、街舞、排舞等一些现阶段比较流行的元素,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主体部分的授课内容保持不变,结束部分像开始部分的一样融入一些时尚健身操的元素。

2.2.2.6实验的评价方法。

学期期末的时候,按课标的要求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考核与测评,考试方法、规则以及考核的内容完全一致。

2.3.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分析。

在实施大健美操课程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实验组的学生在对待课程的态度上发生了转变,学生开始从被动学到主动学转变,刚开始的两个礼拜发生这样的变化,笔者把它认为是学生的新鲜感,新鲜感的时间段过去后,学生也许不会再这么积极,然而,直到学期末,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很浓厚,这说明大健美操课程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2.3.2教学实验后学生满意度的分析。

表2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满意度分析教学的内容单一,不够丰富,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表演欲望,是目前高校健美操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健美操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大健美操课程的实施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生基本上接受了这样形式的教学内容。大健美操课程的设计也正是符合了学生对健美操课程内容的需求。使他们有兴趣参与到健美操的运动中来,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与其对运动的内容是否感兴趣有密切的关系。

2.3.3教学实验后学生成绩的比较分析。

从表3可以得到实验组的学生成绩集中在85分以上,这说明经过一学期的实验教学,大健美操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起到了作用,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这关键是在于大健美操课程内容等的创新,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健美操产生兴趣,最终让健美操课程发挥出它应有的效果,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高能力,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2.3.4教学实验后学生身体素质的比较分析。

教学实验后,对试验组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实验组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后,其体质测试成绩有了显著性的变化,试验组的体质测试成绩明显好于实验之前;而对照组的学生其测试成绩虽然没有实验组的学生变化大,但其成绩普遍有了好的转变。具体见表4、表5。探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假期结束之后学生的测试成绩不理想,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之后有了明显的好转,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实验组的学生其测试成绩有更好的转变,这同时也说明实施大健美操课程对增强学生的体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达到了好的效果。

3、结语。

3.1目前,温州大学的健美操课程还不是很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其教学内容单一,不够丰富,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3.2通过实施大健美操课程,学生对健美操课程的满意度升高,大健美操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3.3教学实验后,实验组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大健美操课程能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中来,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健美操产生兴趣,最终让健美操课程发挥出它应有的效果,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高能力,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3.4通过教学实验后的比较分析发现,实验组的学生身体素质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这些都表明了大健美操课程在教学实验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对健美操课程的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健康教育融人高师公共体育课的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新课改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一系列矛盾。主要表现为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的需求与实习生实习理念相对落后的矛盾,课堂教学动态互动的需要与实习生教学技能相对较差、基本技能训练不足的矛盾等。针对这些矛盾,本文提出要改变教育实习观就必须要建立新型的教师教育观,加强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改革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实习合作关系,规范管理和评价体系,强化实习效果。

论文关键词:教育改革教育实习实习观念教师教育观。

一、新课改与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矛盾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的需求与实习生实习理念相对落后的矛盾。

新课程改革实际上是一次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就是说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权利增加了。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三级课程管理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力部分地下放给了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不再是课程产品的被动“用户”,而是课程产品的决策者、生产者、创造者、评价者和管理者。教师专业化是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最直接要求。在理念上要求教师将教育的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相结合,改变以往过于强调灌输、教师主导和书本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但高等师范院校的实习模式却制约了实习生对教育改革的认识和理解,自然也无法运用于教学。

一般高师都将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学本科第七学期,实习时长为6至10周不等,实习内容则重于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两个方面。高校的课程设置也正好吻合了这种安排――将学科教学论的学习放在大三下学期。这就产生了错觉:因为要实习,所以学科教学论应该教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也正是因此,传统的高师教育一直都将教育实习当作简单的教学演练,而忽略了对准教师进行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的思想教育,缺少“教学相长”的原则,更少涉及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样,教育实习也仅仅停留在指导师范生上课,锻炼备课、上课的技能或充当教学助手等少量“规定动作”上;同时,不注重帮助师范生养成研究自己教学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反思本身教学和研究教学情境的能力,培养了一大批简单的“教书匠”。虽然实习学校都希望能够从高校带来关于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希望我们的大学生们能够给实习学校带来一定的思想影响,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所有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不仅仅没有很好地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也没有能够给学校带来关于学科课程改革的新知识、新方法。

(二)课堂教学动态互动的需要与实习生教学技能相对较差、基本技能训练不足的矛盾。

首先,从教师的基础素质来讲,课程改革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实习生至少应该具备:(1)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2)专业知识的修养;(3)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4)教学基本技能。但是从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基础的教学技能而言,实习生掌握的程度却远远不够。

其次,后现代知识观认为,教学“言语场域”的存在是以教师、学生的共时存在为前提的,场域的言语过程也应该是双向的动态的流变状态,课堂教学言语内容更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是关注言语者个体精神世界的相对自由的言语知识。因此,这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教学设计方面,叶澜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但我们的学生缺少实际经验,更不可能使教学在预设之内生成,所以也只能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不变,教学内容不变,教学重点不变,教学策略不变,教学流程不变。但课堂是复杂的,老师却只能预设时,对于那些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的课堂上可能的变化所谓的教育智慧、教育机智、预设目标都成了空谈。

(三)汲取新课程新知识与教育实习过程中指导不够的矛盾。

无论是直接指派院系的教师担任实习工作还是聘实习学校的教师承担指导的责任,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都无法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在教育实习中补习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再次落空。而这与指导工作无法落实密切相关。首先,从高校指导教师来看,不能指导到位原因也是多方面的:(1)不重视。高校教师主要的任务在于科研和教学,考虑到自己的专业发展,不愿意带讲习实习。(2)自身不熟悉中学教学改革的新情况,难于指导到位。(3)上课与科研时间相冲突对学生不熟悉,等等。其次,实习基地的教师不愿意或者不积极于此项事情。由于教育实习是由高师院校单方面负责,缺乏与实习学校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导致中小学教师主观上对高师实习缺乏积极性和合作精神,难以提供充分的指导。

(四)不断实践认识新课程与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的矛盾。

新课程本身也是动态的、发展的,比如教材,比如课程内容甚至是教学方法与思想,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对实践相当了解的基础上。高师院校的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就必须将自己定位在一个中小学教师身份上,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在各个方面了解和深入对本次课程改革的认识。但是实际上却远非如此。高师院校平时与中小学及基础教育机构的关系普遍疏远,即便是眼下的高师教育改革,也主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而不立足于基础教育的需要。高师院校只是到了学生实习时才与中小学校暂时合作,而没有形成长久的合作关系。这样,中小学校就对高师生的教育实习不够重视,不欢迎实习生到学校实习,担心教育实习打乱他们的教学秩序。因此教育实习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年年实习年年难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高师院校则采取“放羊政策”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联系实习学校。

二、教育实习无法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原因分析。

(一)实习价值观相对欠缺,实习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虽然国家在教育实习的管理和经费投入方面都比以往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从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将教育实习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的并不多见。很多学校,甚至很多老师都认为教育实习只不过是“例行公事”或是“完成一个教学程序”而已。实习领导小组形同虚设,指导教师指导有限。

(二)大学理念与中小学的教育改革相互脱离。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将要面临的职业选择的第一位都是中小学教师,但是在进行理论学习的时候,这种职业的准备却往往不足。

而这其中最大的不足是面对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茫然不知所措。当前,我国高师课程改革与中小学课程改革都正在进行,都各有成就,但却是各行其是,缺少沟通,很难同步进行。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除了几所直接承担教育部任务的重点师范院校外,其他地方师范院校参与的力度不大,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也没有在相关的高校和院系得到应有的宣传。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例,很多大学的中文系教授甚至都不知道所谓何物。教师不了解的必然后果就是,即将走进课堂的准教师也无法了解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三)学科教学论(含教育实习)与师范类教育课程的关系处理存在问题。

学科教学论和其它课程体系成了两个互不沟通的模块,各自为战,自说自话。除此之外,学科教学论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在于和师范性质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也脱离联系。一般《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在研究理论上总能走在时代的前沿,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往往直接代表了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当代发展特点。然而从大学各个院系的学科设置来看,多数的学科教学论都设置在相关院系,而这些院系与教育学院,与基础教育原理性质的改革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三、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改变教育实习观念,建立新的教育实习和教师教育观。

要建立以新型反思型教师为目的的教育实习观。这种新的实习观就是要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自身都树立起把学习如何教学贯穿于教师的整个生涯的意识,并以反思作为教学的基本特点。用温特的话说,无论教育实习工作做得多么好,我们至多只能把师范生培养成为能教学的人。真正的教师除了致力于帮助师范生养成研究自己教学的习惯和能力以外,更为主要的是要帮助师范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承担起责任。这样的教学实习才不是程式的、经验的,而是探索型的、研究型的。而探索和研究型的教学实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反思性。

(二)改革各科教学论教学,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的素质。

改革各科教学论的学习就包括:(1)将平时的基本素质训练与教学论结合起来。比如教师的基本素质“三笔一话”都可以通过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得到锻炼。另外鼓励学生开展“演讲与口才”活动或者增设此类课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基本智慧。(2)除了要强化实习前基本技能训练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从教学形式方面,要重视师范生的直接体验与活动。各科教学论学习必须给学生系统直观的课堂情形,让学生体验真正的课堂。如看教学实录片、优质课和课件,提前分配实习学校等。(3)加大学科教学论的课时数,确保学生素质到位。学科教学论应开设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两个模块,等等。

(三)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互利互惠科学指导。

专业发展学校打破了大学与中小学彼此隔绝的局面,不仅使中小学的问题能及时反应到大学及其教师教育的课程与计划中,大学也给中小学带去了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促进了双方课程与教学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同时又建立了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通过合作又形成优化组合的合作指导小组,对实习生进行诊断型指导,保证了教育实习的有序性与高效性。这种合作既为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电为在职教师提供了了解和学习新理论、新方法等专业发展机会。

(四)规范管理和评价,强化实习效果。

教育实习管理由高师院校负责,中小学对实习活动只是被动地接受的局面必须打破。大中小学必须共同参与、组成资源优化配置的合作指导小组,加强对教育实习多位一体的联合指导,开展教育实习的科学计划、组织实施、以及规范科学的评价,确实保障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的专业化能力的发展。比如建立中学指导教师档案管理制度,奖励优秀指导教师,等等师范院校对教育实习的评价应该以诊断性评价为主指导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要使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从而全面地、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实习和教师指导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估,比如形成指导记录档案、课堂听课和评课登记等。

总之,我国基础教育教师供不应求的状况已经得到缓解,师资培养从数量的供应转移到质量的提高上。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对我们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实习作为培养师范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活动,如何保证其有效性,保证毕业生迅速胜任各项教学工作,不能不成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公共体育选项课的运用探讨论文

摘要:游戏教学法是新课改普及以来的热点。教育实践表明,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恰当运用存在着诸多显而易见的突出优势。从“名词解释”“必要性分析”及“遵循原则”三个方面入手,围绕体育游戏的实践运用进行了细致的探索与归纳。

关键词: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名词解释;必要性分析;遵循原则。

伴随着新课改运动的广泛普及与推行,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游戏教学法便是其中之一。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恰当运用,对于诱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的体育学习认知、切实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有着显而易见的突出优势。以下,笔者从自身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出发,浅就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专业名词解释。

游戏是人类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而进行的有序的娱乐活动总称。体育游戏是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较于广泛的游戏形式来讲,具有更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体育游戏的载体是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基本手段是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身体锻炼,根本宗旨则在于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进而促进学生身与心的和谐、均衡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恰当融入游戏的必要性分析。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流行,实质上存在着较强的必要性。笔者认为这一必要性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1.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受到年龄因素的制约,小学阶段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弱,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注意力极容易被外界不相干的事物所吸引。这也正是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递减的一个重要原因。鉴于此,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一味死板地向学生传授枯燥、乏味的体育知识,而应当在尊重小学生主观认知规律的基础之上,想方设法创新体育课堂教学形式,进而最大限度上吸引学生的体育学习注意力、诱发其浓厚的体育学习兴趣。体育游戏既与特定的体育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又融合有新鲜、有趣的游戏元素,这两点显然都充分契合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因此,更容易以游戏为媒介,将学生的注意力持续集中到体育课堂的相关学习活动之中。这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游戏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2.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不同于成年人已经发育完善的身体构造,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素质有着该阶段未成年人的独特特征。首先,身体的柔韧性较强,但同时骨骼的硬度相对较小,因此,幅度较大的体育运动非常容易导致小学生的骨骼发生错位、骨折、脱臼等现象;其次,肌肉的牵引力较小,并极容易有疲劳之感,大量的体育运动很容易使得学生的肌肉出现拉伤的情况;小学生的肺活量较小,这也是他们在结束大量的运动之后常有呼吸不顺畅等情况的重要原因……小学生的特殊生理结构及特点都表明,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为了提高所谓的教学效率而一味加大对学生的体育训练难度与强度,而应适当放缓教学节奏,恰当嵌入学生所感兴趣,且能帮助学生有效放松身体的教育游戏。这种有张有弛的体育教学,既契合了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同时,又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正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游戏教学的重要原因所在。3.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与信念。要想达到上述教学效果,单单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式讲解与教授很显然难以实现,因为,这很容易降低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如此一来,终身锻炼的体育教学追求自然也就成为泡影。这就需要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打破灌输式落后教育理念的束缚,改为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游戏教学形式,这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推动其形成积极、端正的体育锻炼习惯都大有裨益。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也决定了实施游戏教学法的必要性。

三、小学体育运用游戏开展教学应当遵循的原则。

笔者观察到,在对游戏教学法形成了足够深刻的认知与理解之后,不少小学体育教师纷纷将其运用到了自身的'体育教学实践之中,这在为小学体育教学注入新鲜活力元素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有的教师无视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致使所开展的体育游戏与特定的体育教学内容之间毫无联系;又如,有的教师开展的游戏占据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致使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无法顺利展开,体育教学效率也因此大打折扣……这些问题都表明了小学体育教师不能滥用、误用课堂游戏,而应当严格遵循以下两项基本原则。1.游戏必须贴合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通过教育实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单纯“为了游戏而游戏”,这种形式上的游戏教学显然并不能发挥其有效作用。考虑到此,小学体育教师在设置课堂游戏时,必须首先确保其与所教学的具体内容的关联性。如,在教学“跳的运动”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跳竹竿”这一课堂小游戏。具体的游戏规则为:全班学生自由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打竹竿,一组跳,然后两个小组成员轮换。在跳竹竿时,几根竹竿并排放在一起,跳竹竿的成员在多根竹竿的一开一合,中灵活变换身形并进行灵巧的跳跃。被竹竿夹到的学生被淘汰,由后续的成员顶上。坚持时间长的学生即为获胜者。该项体育游戏由全班学生全体参与,而且还具有较强的节奏性,因此,学生的参与热情格外高。如此一来,借助这一体育游戏不仅有效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游戏的过程中锻炼了自身的跳跃能力。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贴合具体体育教学内容的课堂游戏具有一举两得之良好功效。2.坚持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协助地位诚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时穿插一些趣味小游戏,能很好地诱发学生的体育参与、学习兴趣与动机,进而确保高质量、高效率的体育教学效果。但这并不代表体育游戏可以取代常规的教学内容。小学体育教师在引入课堂教学游戏的同时,必须坚持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协助地位,避免出现体育游戏“喧宾夺主”“越俎代庖”等尴尬状况。如,在教学“跑”这一运动项目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两人三足”这一课堂小游戏,使得原本单调、乏味的跑步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但一定要注意该项游戏的操作时间,且必须将其控制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这样,就不会出现游戏时间过长,致使教学知识点无法展开的不利情况,同时,还能在学生高涨的学习姿态及热情中轻松展开“跑”相关体育知识点的详细教学。坚持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协助地位,是发挥游戏法应用效益的必要条件之一。从小学生的主观条件出发,从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出发,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存在着必要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小学体育教师就可以不分实际情况,对游戏教学法进行随意的使用。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应严格遵循多项基本原则,既要贴合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又要始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协助地位,切不可喧宾夺主。如此精心选择下的课堂游戏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良好体育教学效果,才能达到以游戏促教学、寓教于乐、寓教于趣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张珂.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三峡大学学报,2010(s2).

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公共体育选项课的运用探讨论文

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正在快速地增长,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我国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却仍然比较低。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高素质人才的缺失往往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所以我国把人才强国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战略方针就是要从教育抓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而如何使体育教学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就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的初中体育教育可以达到简单的强身健体的教学目的,但仅仅只是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被动地接受体育活动并不能够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而在我国的初中教育阶段,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也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病。首先,初中体育的教材更新太慢,教材内容的设定普遍比较繁琐,大多数学生都不会通过教材去学习和了解体育知识;其次,初中体育教学的相关动作教学并没有统一、标准的规范;再次,初中的体育教学针对每个学生的教学内容都是一致的,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的差异性。

1、初中体育教学的合理分层探究。

在初中体育教育及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该要保证对每个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的充分了解,并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身体状态、体能素质、运动爱好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最简单明了的分层标准就是按照强、中、弱这三个标准等级划分,具体分层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把有一定体育特长,运动能力特别强的学生划在同一层,即为a层,当然这一层的学生人数也相对的较少;其次,再把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水平一般的学生划为一层,即为b层,这一层一般人数较多,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安排也应更加丰富;最后,把体能素质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划为一层,即为c层。

2、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分层实践探究。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要针对具体情况去安排符合各个分层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学到更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成长的知识。例如,在初中的羽毛球课上,a层一般都是在上课前就已经接触过羽毛球的相关知识及技能或者运动能力特别强的学生,针对这层的学生就应该在简单的羽毛球基础教学完成后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提高羽毛球的实战技术和专业水准;而b层的学生较多,教师应先把最基础的羽毛球知识和技巧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规范的演示,包括场地介绍、握拍姿势、发球技巧及羽毛球比赛的规则等内容,等到学生普遍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再将学生两两或四四分组进行单打或双打的练习,尤其要注意的就是在学生练习时及时纠正其错误的动作,这样也就可以将羽毛球的知识和技能加以巩固;对于c层的学生,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简单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3、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分层实践探究。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重视对教学方法的分层,这样才更符合不同分层的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不同的接受程度。例如在长跑体育项目的教学中,对a层学生的学生,教师要在教学时增加更多丰富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长跑中的耐力保持方法和加速冲刺技巧,让a层的学生在长跑中做到速度和耐力的充分结合,在比赛中达到快而稳的效果;而在教b、c层的学生的时候,教学方法上要更加侧重于长跑项目耐力的保持而不是加速的技巧。

4、初中体育教学评价的分层实践探究。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校在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环节要制定一套合理、科学的评定流程也是很关键的。例如,在立定跳远项目的成绩评定过程中,对于a层的学生当然要很严格,这一层学生的评定标准设定应该要高于b层一般学生的立定跳远达标标准,如果在立定跳远项目中b层学生的达标标准是男生2、1米,女生1、8米,那么a层的学生达标的标准就一定要超过这个标准的界定;而针对c层的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评定也不应该只局限在常规的达标标准上,也要对学生在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起跳姿势的规范程度上进行考查。

三、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初中体育选项课的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对每个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也为我国教育事业更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帮助与指引。

参考文献:

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公共体育选项课的运用探讨论文

在不少学校和教师看来,篮球作为热门的运动项目受到普遍欢迎,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篮球运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较高要求,学生需要掌握较好的基本功和身体能力,这使不少对于篮球运动不感兴趣的学生感到枯燥。针对这些问题,在篮球教学之中展开分层教学十分必要。

一、分层教学的内容。

分层教学是当前教育界推出的在最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新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非常适合当前重视素质教育、重视个性化教育、重视教学效率的教育发展趋势。分层教学法考虑不同的学生特殊性,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也有不同的学科偏好,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学习能力上有着较大差别,不适应统一的班级教学和统一的教学进度。这种无法适应教师教学速度和教学进程的现象在教育资源极大集中、班级人数不断增加的教育资源差异化的时代尤为明显。相比曾经的班集体来说,当前的实践之中可以发现,班级规模动辄五六十人,小班化推进在庞大的生源面前较为困难。相比曾经三四十人的教学情况,当前的教师难以满足班级各个学生的需要,难以把握教学进度,教学的难易程度也常出现误判。特别是对于经验缺乏的教师来说,要么由于教学进度过慢影响未来的教学计划,要么由于加快教学速度使学生难以适应。这些情况都违背了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哪怕是对于富有经验的教师来说,庞大的班级规模使他们只能把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照顾班级主体的学习速度,既无法满足在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也无法满足在学业上富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说,在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无法保证,反而会使得听不懂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使得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到太容易而产生烦躁感,无论哪一种都无助于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在篮球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更明显。篮球虽然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运动项目,但伴随篮球职业化步伐,篮球运动的技术、规则难度不断增加。对于不少初学者来说,篮球运动要求很好的身体素质,篮球技术水平又要求进行大量的基本功训练和枯燥的重复训练。在当前的班级中,既有狂热爱好篮球的学生,又有身体条件优越的学生,也有对篮球运动不感兴趣的学生以及身体条件较差、体质较弱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在篮球教学之中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难以制定班级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达成的要求作为考核的标准。不引入分层教学法,教师只会使喜欢篮球的学生感到教授的内容过于容易,对篮球畏惧或是不感兴趣的学生认为教师所提要求过高。这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可谓是教师引入分层教学法的主要原因。

二、实施分层教学法的方法。

实施分层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实现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更有效率的教育。为了在篮球教学之中引入分层教学法,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将学生分层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有着相似的学习条件和学习兴趣,可以更为有效地控制教学进度,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避免学生无法适应教学进度的情况,这是小班化教学得到推广的原因。分层教学法遵循小班化教学思路,对学生人数进行控制的同时避免学习水平差距过大的学生一起学习,以更为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解决现有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在授课前将班级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对篮球缺乏兴趣,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第二组是篮球基础较为薄弱,但对篮球运动具有一定兴趣,有着一定的学习积极性的学生;第三组是将篮球运动作为爱好和特长,已经有一定的篮球基础的学生。这三类学生由于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基础差距较大,最好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接受篮球训练。2.区分目标和要求在当前的篮球教学之中,不少对于篮球运动缺乏兴趣也缺少基础的学生对篮球运动的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感到压力,而具有较高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篮球运动素养的学生会觉得篮球教学的要求过于简单,这种两难的局面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法得到解决。例如,将学生按照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分为三组之后,教师可以给三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第一组学生,他们对于篮球运动缺乏兴趣,将篮球运动视为普通的运动项目,同时有较差的身体素质,他们的篮球训练目标应该在掌握基本的篮球规则和技术之后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做到看得懂篮球规则,了解篮球运动。第二组学生,他们虽然在学习之前对于篮球运动缺乏了解,但是对这项运动充满兴趣,篮球教学可以为给提供的良好机会,在较为熟练篮球运动技术和规则的同时对篮球比赛的技战术有一定了解,可以进行简单的篮球运动。第三组学生是篮球运动的爱好者,对于他们要求在第二组同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要求他们熟练掌握规则,可以充当篮球比赛的裁判工作,能够作为队员亲自参与篮球比赛。通过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可以很好地平衡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考核标准帮助学生实现自己对于篮球运动的目标。3.区分教学过程除了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在考核之中对于不同组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不同学生的要求进行不同的教学工作。例如,“行进间三步上篮”这一技术,不同的组就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而这也代表了不同的教学过程。对于第一组学生来说,“三步上篮”是基本的篮球技术,他们需要基本掌握技术动作并记忆技术要领。对于第二组学生来说,阿门不仅需要较为熟练地掌握“三步上篮”的动作,还需要将“三步上篮”和运球等动作相联系。对于第三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三步上篮”动作,还需要通过各种战术在篮球比赛之中熟练和灵活地运用“三步上篮”动作,保证“三步上篮”成为基本和基础的进攻手段。通过在教学过程之中有所区分,学生既不会认为篮球教学过难也不会认为过易,教师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有的放矢,达成篮球教学的目的。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篮球教学之中分层教学法因其因材施教的特质能够很好地适应篮球教学需要,受到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对分层教学法更为深入的思考和实践还需要结合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积累的教学经验逐步实行,只有这样才能够达成分层教学法的应有效果,提升篮球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借鉴severqual分析模型,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学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构建了公共体育课程“学评教”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公共体育课“学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建议。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提升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研究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评教”这一方法作为评价教师上课质量的主要评价方式之一,现已被国内外大多数学校所认同并且已经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但其目前还存在诸多争议,尤其是在我国高校,“学评教”在理论和实践上尚存在需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尤其在公共体育课的评教方面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因此,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学评教”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重庆邮电大学除体育学院外的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学生,工作在一线的部分体育教师。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阅读有关公共体育课“学评教”指标体系构建的书籍、期刊、博硕论文等资料,寻求解决目前有关公共体育课“学评教”问题的方式方法;通过对统计方法和severqual分析模型的学习,寻求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2.2.2问卷调查法。

(1)通过对重庆邮电大学大一、大二、大三,除体育学院之外的在校学生进行随机发放问卷,从学生的角度对公共体育课“学评教”指标体系进行调查研究。

(2)问卷的效度、信度检验。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分别从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三个方面通过五级量表以“非常合理、合理、比较合理、不合理、非常不合理”标准划分,征求专家意见,最后以80%的专家认为此问卷非常合理,20%的专家认为合理;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进行了小范围的信度检验,对80名学生隔了两个星期之后再次进行重测,前后两次测试的信度系数为0.85,达到有效系数。因此,此调查问卷有效可信可以发放。

(3)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次问卷在全校范围内,对参与公共体育课程的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学生,采用随机发放,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60张,回收231张,回收率88.84%,其中有效问卷217张,有效率为93.93%。达到问卷回收要求,问卷有效。

2.2.3访谈法。

通过对学校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进行访谈,从教师专业的角度,了解教师对当前公共体育课“学评教”指标体系及教学管理方面的建议。

2.2.4数理统计法。

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运用excel办公软件,对收集到的学生问卷答案、教师访谈答案对数据进行平均数、方差等一系列的整理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指标体系的构成。

3.1.1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是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使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所需要评价的具体事物,为评价指明了方向。正如我们这篇论文所要评价的对象就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评教”指标体系。

3.1.2评价指标。

指标是建立综合评价的基本元素。它是依据评价目的,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实际处境而制定的,随时间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是符合评价对象标准,同时可以对评价对象进行形象化描述使人们更加清晰了解。基于sevqual分析模型建立公共体育课评价指标可以从有形设施、可靠性、敬业精神、保障度和情感交流等5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再细分选取出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再细分选取三级指标,循序渐进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共体育课“学评教”评价指标体系。

3.1.3评价指标的权重。

评价指标的权重,是指每一个评价指标在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客观地反映出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表现出的重要程度和关键因素,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可靠。

3.2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经过学生调查、采访教师意见及结合重庆邮电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学评教”实施标准与体系,结合相关sevqual分析模型知识,对初步设立的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进行筛选、修正。从有形性、可靠性、敬业精神、保障度以及情感投入5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修改、添加,形成了13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制定了新的公共体育课程“学评教”评价指标。(见表2)。

3.3教师访谈数据整理分析。

教师访谈采用问卷形式,请教师进行作答。访谈中仅有28.5%的教师对学校关于公共体育课程“学评教”指标体系了解,14.3%的教师有一定了解,42.9%的教师不太了解,14.3%的教师不了解。

关于进行“学评教”之后对教师进行反馈信息的工作,有28.6%的教师认为反馈还算及时,对教学有一定帮助,71.4%的教师反应信息的反馈不及时,对教学没有太大帮助。

在访谈中还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7位工作在体育教学第一线以及担任相关行政教学的教师以李斯特五级量表的形式,对初步建立的公共体育课学评教指标进行重要程度评分,从教师角度确定各级指标在整个指标系统的重要程度。具体评价方法为:1~5分,1分代表不重要,2分代表无所谓,3分代表一般重要,4分代表重要,5分代表非常重要。通过调查,得出了第一位教师指标重要程度情况表,见表3:

以此类推,分别收集得出7位教师对各个指标的评价得分。

依据汇总后的指标得分总表,为了统一收集教师对指标的意见,并判断指标的重要程度,我们将对教师的评分进行平均分的运算。见表5:

通过进行平均分运算进行数据整理分析,我们得知各指标中分数介于4.5~5分的指标有4个、4~4.5分的指标有22个、3.5~4分的指标有11个、3~3.5分的指标有4个、3分以下的指标有1个。如图3:

其中分底罡叩那6个这指标分别是a111即运动场地数量、a231即上课认真负责,耐心指导学生、a213即教师教学经验、a112即运动器材配置、a224即教师技能水平、a232即上课内容选择、安排科学合理;分数最低的后6位指标分别是a122即多媒体技术教学、a222即教师裁判等级、a432即清点人数、a211即教师学历、a223即教师运动员等级以及a431合理安排放松活动。

3.4学生问卷的数据整理与分析。

在回收的231张有效问卷中,男生占57.5%,女生占42.5%;大一学生占41.3%,大二学生占36.2%,大三学生占22.5%;对现在学校实施的学评教有11.2%的学生了解,51.3%的学生个别地方不理解,36.3%的学生许多地方不理解,1.2%的学生完全不理解。

调查中学生对于上课兴趣降低,有着多种多样不同的原因。(见图1)。

在调查中,学生对于现今公共体育课程的改进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见图2)。

对于现今“学评教”存在的问题。(见图3)。

在问卷中关于对现今学评教体系有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中,学生调查结果。(见图4)。

对问卷进行回收,运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统计,依据每位学生对每个指标的得分,可以得出各个三级指标的平均分。

在excel中将各级平均分进行排序,通过整理分析,我们得知各个三级指标分数介于4.5~5分的指标有2个、4~4.5分的指标有24个、3.5~4分的指标有10个、3~3.5分的指标有6个。

其中分数最高的前6个指标分别为:a224即教师的技能水平、a233即班级纪律良好、a231即上课内容选择、安排科学合理、a314即尊重关心学生、a232即上课内容选择、安排科学合理以及a236即示范动作学生易于接受。分数最低的6个指标分别是,a411即点名、a212即教师职称、a223即教师运动员等级,a122即多媒体技术教学,a211即教师学历,a222即教师裁判等级。

3.5指标的筛选。

关于公共体育课程“学评教”指标的筛选,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教授者即教师,另一就是被教授者即学生,管理者意见作为参考和辅助。在评教活动中,由于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所代表的立场不同,所以对指标的选取会出现偏差。如教师按照学校的要求开设课程、并按照教务部门的安排进行教学。“因此,必然会出现一些被管理者或教师认为重要的'因素但在学生看来却是无足轻重,以致学生在进行“学评教”的过程中很少会给它,管理者认为应该得到的较高评价,因此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评教的效度”。[1]所以对指标最后的再选取,将会采取理论基础、数据和实际经验情况三者相结合作出最后的决定。

3.5.1以学生为主的指标筛选。

学生评教就是指学生从学习者的角度,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体系,通过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工作各要素的综合认知、自我理解,对教师教学工作所作出的定性与定量评估。[2]学生作为评教主体,对学评教指标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本论文的指标权重的确定首先由学生来确定。主要有以下理由:

第二,学生参与评教意见拥有无法比拟的作用,居颂光认为,学生评教是教师审视教学过程的一面镜子。[4]“从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教学的服务对象、从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来看,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评价”。[5]因此得到的评价指标才具有科学性和属实性。

根据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各个指标的平均分,我们将各平均分再进行总体平均分计算和方差运算,计算临界值,得出表7:

依据取值范围3.86。

3.5.2指标筛选结果。

我们虽然以学生的问卷结果为主决定最后的指标去留,但是由于学生对教学方面的知识了解掌握的片面化,而且在指标的删选过程中教师侧重与学生侧重有所不同。体育课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有固定的教学时数,有规定的统一任务;从教师方面看,必须按教学计划的规定进行上课,从学生角度看,必须按时上课,不可以随意缺席。[6]因此教师指标中较高的a423即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规范操作,a411即上课点名和a441即教学任务的完成,仍需保留在指标中;公共体育课有着它的特殊性,学生上课的时间也是经过学校教务处仔细安排的。因此学生指标中较高的a431合理安排放松活动,a433即回收清点器材,a451即上课时间段予以删除。

一项社会活动兴起要源于“三维”依据: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实践依据。[7]因此为了得到更加合理可行,科学可靠的指标经过专家讨论之后,最终得到指标体系表2:

3.6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表现出某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统计学上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一般采用的以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经验法,第二种是多因素统计法。

我们将采用多因素统计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算,然后再对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进行权重系数确定,具体方法如下:先求出每个被调查者各二级指标下的各个三级指标的总和再求出其平均分设为x,将每个被调查者的的平均分x加起来再求平均分m即各个二级指标的平均分,将各个二级指标平均分m相加得到和n,则每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即m/n。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以及吸取相关专家们得许多建议和意见,对指标体系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分析进一步修正了指标体系,得出以下结论:

(4)分别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赋予权重系数,使得管理者更有针对性实施公共体育课的“学评教”。

4.2建议。

依据最终确立的公共体育课“学评教”评价指标体系,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改进:

(1)有形性: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与体育教学相关领导和教师多沟通,对学校现有的运动场地和运动设施进行了解,听取教师建议,根据现今教学班的具体人数,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对相应的设备、设施进行增加和改善;在课堂上要备有应急医疗用品,在出现意外时能够及时的做相应处理,使伤害降到最低。

(2)可靠性:体育教师要经常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自身教学技能,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3)敬业精神:学校相关部门要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基本素质培训,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通过体育运动向学生们传递正能量。

(4)障度:学校相关部门要对学生进行“学评教”指标解读,提高结果的可信度,使结果具有可参考价值;“学评教”进行的过程要严格监督,不能出现代评、乱评现象;“学评教”结束后的结果要及时反馈给体育教师,便于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5)情感投入:学校、体育教师、学生三者之间要不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教师、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对教学上的意见和建议。

公共体育课程“学评教”指标体系构建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要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改进“学评教”的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快乐运动,享受运动,教师能够快乐教学,享受教学。

注释:

[1]丁三青,郑延福.国内“高校学生评教”现状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30(3):7-9.

[3]全国人大.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z].1986-4-12.

[4]居颂光.对高校“学生评教”利弊的思考[j].中国临床研究,(9):861.

[5]邓菊香.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6]董晓郧.体育课的性质、特点及组织教学的基本要点[j].体育教学与研究,2008(1):143.

[7]任艳红.高校教学评价制度的反思与重建[d].陕西:陕西师范学院,2011.

参考文献:

[3]孙守正.对建立体育院系术科教学学生评教体系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4):110.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知识层次可划分为核心层知识、紧密层知识、拓展层知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应具备开放性与动态性的知识结构,多方位地吸收并优化教师知识,从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顺应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教师知识结构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也变得日益活跃。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许多专家、学者都把教师知识结构问题置于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大背景下,并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为顺应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发展,对体育教师知识结构问题的研究同样也受到我国体育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如何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以新的知识观为向导,重新审视和完善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结构;如何建立起一套合理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顺应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已成为了我国体育教育界不容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已从过去单纯追求学生外在技能水平转移到全面追求身心的协调和谐发展上来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掌握的各类知识及其组合而成的知识体系,必须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必须展示体育在提高民族素质、人的劳动素质上的本质功能,必须适应不断更新知识、培养开拓创新精神的需要。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核心层知识、紧密层知识、拓展层知识。如下图1―1所示。

核心层知识包括普通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师教学中必须具备的体育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运动技术技能以及教学内容的结构安排等。

紧密层知识包括教学的一般方法、策略的掌握和课堂组织模式,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新体育课程改革要求体育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让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体育课程学习的5大领域得到均衡的发展。新课标的实施,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选择方面的更多空间;教师角色的转变,注定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则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要打破传统模式影响下的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体育教学将无固定的现成模式,这对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体育教师这一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问。

拓展层知识包括与体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多媒体运用知识、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体育教学最新动态发展、教学的研究等多方面的内容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体育科学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成为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同时,由于体育与健康教育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与目标被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优化,必须及早建立适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多信息、多视角、全方位地进行教学,教学才可能在省时省力的同时更具效率,“因材施教”这一理想才更可能变为现实。

教师知识的建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教师的知识建构是灵活的。建构主义把知识看成是经验世界而非本体化世界的体现,看成是适应的结果,去追求它的“生存力”。建构主义认为:首先,人们知识的形成是主动建构并产生的,而非被动接受;其次,人们知识的建构是对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意义化;最后,人的知识有其发展性和演化性。这些主张对教师知识的建构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人们进行反思,以达到教师知识的优化。

知识是一种开放的体系,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在各门学科、各类知识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知识的这一特性使得知识本身充满生机与活力,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识现象,从而不断地走向丰富与完备。首先,大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之中,也生活在社会之中,体育教师要理解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和期待,将教授的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的目标。其次,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关心人,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体育教育也要关注人的发展,特别是关注人的体质的发展,因为强健的体魄是一切思想、智慧、能力的载体。最后,进入21世纪后,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现代体育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它的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新的途径,提出新的见解,积累新的经验,吸收新的知识,具有对体育教育发展的前瞻能力,能迅速准确地感悟体育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通过不同知识来源的途径建立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科学多样的教学内容,善于探索和进行科学研究,把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创造性地融汇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体育教学模式中去,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由于知识不是主观对客观的镜像摹写,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静态反映,而是在主体实践的基础上对运动、变化、发展着的客体的动态认识,是主观对客观能动的、理性的把握。教学知识也不列外。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职前教学知识背景会影响到职后教学知识的学习,而这种教学知识背景又有着丰富而广泛的含义,它包括各种来源不同的、以不同的表征方式存在的知识经验,是一个动态的、整合的经验体系。教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学知识的动态性、过程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从教师知识掌握的对象来说,体育教师从一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专家型的教育教学专家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要经历一系列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提高需要根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来进行,这就要求现代的体育教师教育及培训机构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根据体育教师教育的不同起点和需求,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由当前只重视职前培养,转向强调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促进体育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及在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体育教师专业不断趋向成熟。

(2)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它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类认识不可能超越历史的种种限制,获得永恒的、终极的真理,它只能不断趋近、逼近客体,持续不断地追求完全的教学知识。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相关文件对中国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进行了规定,体现了随着社会和教育思想的变迁而经历的由“长者即教师一有文化知识者即教师一教师即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一教师是促进者”的认识发展过程。也就是说,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的发展主流是知识经济,社会以信息化和学习化为标志;教师的作用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教师要成为“创造性学习的促进者”。

(3)人的认识基础――实践具有过程性。体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较,从事身体练习和承受一定的负荷是其显要特点。

我国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正由学科中心向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方向转移,由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发展到以健康为中心。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标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突出健康是唯一目标。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与体育课程之间是共生、共建的关系,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成长和发展。体育课程改革推动着体育教师观念和知识的更新,体育教师行为与知识的不断更新又决定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体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是技术因素,体育教师是人的因素,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试者,是体育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解决者。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课程决策、开发、研究能力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多要求;同时,教师的课程地位和对课程的作用也得到了提升,教师角色行为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运动技术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我们应通过调整体育教师相应的知识结构,从多方位来源吸收并优化教师知识,按要求参与到体育课程改革中,接受体育课程设计与发展对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

【论文摘要】改革与建立新的公共体育基础理论课教学模式是耳前同仁们比较关注的话题之一=作者根据近的工作经验,对公共体育基础理论课的新模式进行了悉心研究和大胆探索。文章从建摸,到运作,再到实旋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性论述,并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积极性建议。

1模式的'指导思想。

根据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及我校体育教学模式总体设计方案要求,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建立一套具有我校特点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为全面素质教育打下了基础,迎接?1世纪的挑战:。

2模式的教学目标。

通过模式教学,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教学,相互探讨,传授多样化的体育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评价能力(互评、自评能力)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同时促进师生更加厂泛而牢固的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为终身体育和终身健康服务。

3教材内容。

6教学效果及评价。

每位学生准备一、二补习题,他们要查阅大量资料,在查阅资料中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体育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石的自觉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一人讲授下但本人受益,大家也都能获得很多体育方而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其它同学的积极性.无形中形成一种竞争意识你讲得好,我比你讲得还要好。体育教学模式应用.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课堂上学习气氛浓厚,活跃,促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增强了创新意识,全面地发展了学生的身心素质。体育能力培养也有向其它工作能力迁移作用‘主要是对语言表达能力有直接作用、龙其对那些表达能力差‘不敢正视同学讲话的学生是一种促进和提强,初步调查显示,体育能为较好的同学、毕业后各项工作组织能勺都较高教师的集中讲授,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导地位、给学生以启发和导向.使学生对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演讲竞赛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也为本教学摸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

【论文摘要】该文以终身健身思想为指导,提出用俱乐部制体育课取代高校体育课并就俱乐部制体育课的组织实施和效果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终身健身高校俱乐部。

一个国家能否振兴,关键在教育。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今后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中的竞争能否取胜,也关系到我们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同样学历的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并不仅仅取决于学习分数的高低,往往与他健康高效工作的年限成正比。人们常常为一些中青年科学家英年早逝而痛惜,更羡慕那些年逾古稀还充满创造活力的老科学家,他们共同的经验就是在学生时代要重视体育,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技术,培养坚持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应当以为国家培养终生健康的合格人才为目标。

1.高校体育教学要为终生健身打下基础。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努力培养学生身心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我身体重要性的认识,使之具有终生锻炼身体的欲望,不仅在学生时代,而且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独立自主地从事身体锻炼,以保持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为此,高校体育教学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将传授健身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终生健身的体育观,培养终生锻炼身体的兴趣、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寓德、智、体、美诸育于体育教学之中,充分发挥体育的各种教育功能,使学生德、智、体、美协调发展,身心和谐统一,成为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学校体育也毫不例外寻找自身发展的出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由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旧格局向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生体育爱好为中心的思想转变,这已为大家所公认。然而,在课程、教材内容及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上,仍没有突破传统的.模式。内容上主要还是竞技运动项目的排列组合,偏重于竞技技术的传授。教学的组织形式处于陈旧、呆板、封闭的状态,学生很少有选择的余地,是被动的。教学的方法仍是“注入式”、“填鸭式”,由老师“包打天下”,过于强调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体育本体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及个性发展,从而抑制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造成了“身顺心违”,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它具有与社会生活衔接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成人体质健康程度和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与技能,取决于青少年时期的体质状况和接受体育教育的程度如何。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更新观念,开拓思想,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都应有所改革和创新。为此,我们在学校领导及教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对在校三年级本科生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进行了尝试。

2.俱乐部制体育课的主要实施方法。

俱乐部制体育课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种体育项目,每一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由选项上课,每周都允许更换项目(本次课内不能换项),不受班级、教学内容、进度的限制。同时它又是必修课,是高校教学计划的基本课程之一。因此,要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与以前的专项班相比,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2.1选课自由,择师自主。

俱乐部制体育课克服了专项班以体能和技术水平分班,忽略学生的主观意愿和一次选项定局的弊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项机会,学习一至二项真正喜欢和适宜自己的运动技能和自我锻炼方法,为终生体育打下基础。

我们将开设的各项目的教学内容、进度、考核标准打印成册,在开学的第一周即发给学生,课上各教师先将本专项情况作简介,让学生了解教材内容及它的难易程度,便于每人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爱好,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排好自己的小课程表,掌握最佳的转项时机。

为了便于学生周转,我们设计了一本多功能的考勤卡。学生选课,无需任何手续,在课上将卡交给任课教师,由教师在卡上盖章进行考勤登记,并根据学生在课中的表现,分a、b、c、d四级进行评定。除此,在卡上还有体育达标、学生对俱乐部制体育课的要求和建议、下次课选择的项目、各项目的考试成绩等栏目。这样做,沟通了师生间的联系,每个教师一拿到考勤卡,就了解了该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学习态度,还能预测下次课学生的专项分流及要求建议,以采取相应的组织教法。下课时仍将考勤卡发还每个学生,以利下堂课的自由选项。放而不乱,管而不死,尽管俱乐部制体育课使学生随时处于流动状态,但教学秩序合理。

2.2寓教于趣,相得益彰。

要使体育课具有吸引力,关键是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俱乐部制体育课着重选择教师专项业务水平高的,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今后能自我进行锻炼的,能过渡到成年期的,对终生增强体质有实用性易于开展的项目。如:健身气功、武术中的长拳、太极拳、健身操、体育舞蹈、羽毛球、排球、足球等运动。在教材的结构上重视体育理论教育,突出对学生终生受用的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和亲身感受到体育的好处与乐趣时,才能产生兴趣,执著追求。教材内容安排,做到系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便于项目的周转。

教学方法上,俱乐部制体育课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所长,启发和诱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进行学习和锻炼,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上篮球课时,教会学生如何组织比赛,让他们担任裁判,发现有错判、漏判时,教师及时指出,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其不但会打球,还要会看球、判球;健美操课要求学生根据编操的要点,自己动手创遍一至二套的简易套路,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还利用现有的电教设备,使电化教学和操场上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那些一闪即逝的体育运动技术,通过镜头画面或重复放映,变得容易捕捉,加深了对正确动作的理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环境上,教师启发诱导,俱乐部课为桥梁,通过体育运动的交往使学生广泛接触,取长补短,和谐了人际关系,培养了社交能力。

我们在中医、针灸、推拿、中药四个系三年级140名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将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发现俱乐部制体育课无论是在教材的掌握程度上,还是情感体验和教学氛围上,都略优于专项班。2.3教学形式有分有合,课内外一体化。

分: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项来挂牌上课,自行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来完成俱乐部课的教学任务。鼓励教师不断吸收新技术、新知识,来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和兴趣。

合:专题的理论讲座和体锻达标由年级组统一安排,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锻炼身体的原理和知识,根据自身需要及特点灵活选择锻炼方法。我们统一规定每学期的第三、六、九、十二周的后半节课为年级体锻的统一测定时间,维护考试的公正性、严肃性,对教师来讲,也是一次教学质量的检验。学生通过定期的达标测试,检验运动效果,看到了进步,增强了自信心,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

要提高锻炼的效益,保持兴趣的稳定,单靠每周一次的课程是不够的。课内外一体化,才能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依赖型”向“自主型”过渡。我们协助学生会成立了六个体育协会,由学生自己管理,组成协会班子,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加各个协会的活动。教师担任技术顾问,教研室在场地和器材上提供方便,使学生在课堂中引发的兴趣能在课外继续得到延伸和发挥。同时,也为学生有组织地按兴趣爱好参加体育锻炼开辟了新的途径,把教学的被动性逐步转化为学生自觉锻炼的主动性。从而实现了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锻炼不间断,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地衔接起来。

2.4改革考核方法。

突破了原来教什么考什么,学生没有选择余地的做法,专项技术的考试与学习的内容既挂钩,也可不挂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任一专项技术的考核。具体操作中,我们采取了“三结合、二内容、二标准”。

三结合:体育达标的年级统测,专项技术由专项老师自测和每堂体育课,学生态度的随时评定,三个方面结合评分,分别占50%、40%、10%。

二内容:专项技术、技能的考核,采用a、b卷进行。a卷为俱乐部制体育课中新授的内容,b卷为以前已掌握的内容或自己擅长的项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a、b卷进行考核。

二标准:a卷是新教材,学习时间短,难度相对大些,因此评分的标准就低些,这样可以鼓励一些学生不断接受新的运动技术,培养广泛的兴趣,以利全面发展;b卷是老教材,内容是过去学过的或自己擅长的,难度相对低,因此评分的标准就高些,以此来鼓励一些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技能经常锻炼,持之以恒,形成专长。两个标准防止了考核的“一刀切”,使学生处于一种比较宽松的考试气氛中,灵活变通,保证了质量,又减少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3.结语。

俱乐部制体育课的模式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它的宗旨是为学生终生进行身体锻炼做好智能储备和提高身心素质。启发自觉锻炼,升华健身意识,提高体育素养,掌握终身锻炼的手段,产生参与身体锻炼的欲望和追求,最终形成运动习惯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对新课程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创新性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采用实验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体育学习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过程性评价比终结性评价更具客观性和合理性,过程性评价从学生的个性实际出发,注重学习过程评价,更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提高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适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论文关键词: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比较研究;体育学习。

1问题的提出。

对大学体育学习的评价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由于它只注重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已达到的水平,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和锻炼过程中身体素质、技能及情感因素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因而不能较好的、全面的体现体育的本质功能,即健身和教育功能。这种学习评价功能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全面、动态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过程性评价多元方法是很有价值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系,美术与设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政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04、f)5级乒乓球选项班的女生。

2.2研究方法。

2.2.1实验法:随机分组,将04级乒乓球选项班的60名学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人,随机将一组指定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对实验组学生学习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即在上乒乓球课时,结合所授教学内容(如.反手推挡、正手攻球、搓球等专项技术和身体素质的锻炼等),采用8~10课时进行一次测验或观察分析,再将结果与评价反馈给学生,让她们及时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在一学年的时间里共进行了8次评价。对照组的学生学习评价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即在每学期体育课结束时进行的评价,一学年共2次。在学年结束时两组进行loom、立定跳远、反手推挡、反手搓球或正手攻球技术的测试,纪录其测试数据。

2.2.2问卷调查法:对测试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20份,收回388份,有效问卷363份,回收率92.38%,有效率93.56%。

2.2.3访问调查法:在试验研究即将结束时,召开试验组20位学生讨论会,了解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哪一种评价更能促进个体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2.4数理统计法:将测试所得到的数据用microsoft―ex―ce197进行统计处理、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采用过程-性评价方法较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入,对学生学习休育的评价也应与之相适应。如果延续过去的评价方法将很难真正反映学生学习的进度情况,不利于学生积极的向上发展。因此,改革终结性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有利于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更好地评价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理解与应用以及评价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应用和运动参与程度,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的最终成绩。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可改变过去仅由教师个人进行外部评价的局限性,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真正客观的判断学生的学习成绩。

3.2过程性评价内容、标准、方法与形式。

大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进行判断与等级评定]。这种评价的内容应包括: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体能项目;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科学锻炼方法、体育技战术的运用能力;与不同水平相当的运动技能水平及运动情况;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在评价标准上应采用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相结合进行,在方法上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采用等级评定制,建立学生学习健康档案,记录学生在体能与运动技能方面的发展、学习态度、行为的变化等情况,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依据。最终学习成绩评价可采取学生自我评定、同学相互评定、教师评定相结合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动态发展中得到客观的、真实的反映。

3.3过程性评价更有利于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

从表1可以看到。通过统计学的t检验,采用过程性评价的实验组在一学年学习结束时除1oom外,其余项目的测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由此我们认为,采用过程性评价的学生其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成绩要比采用终结性评价的学生提高更快。因为评价次数的增加,获得反馈的机会也就增多,为再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和理论指导,有利于学生取得较大进步。

3.4过程性评价更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通过与实验组学生交谈获知,大多数学生认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比,前者的实施由于增加了反馈、评价次数及鼓励诱导,因而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自觉参与团结协作的气氛更浓了。这些变化与我们平常所观察到的情况是相吻合的。

3.5学生乐于接受过程性的评价。

接受问卷调查的363名学生中,在“你喜欢的评价方式一栏”中,有91.3%的学生选择了多次性评价,3.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在“培养学生个人情感、发展人际关系”方面,有78.36%的学生认为过程性评价“有帮助”,8.6%的学生“不知道”;在“评价手段”上有12.6%的学生选择“教师评”,有81.2%的学生选择“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而选择“学生互评”的只有6.2%。因此,从学生的整体来看,他们更愿意接受照自身状况设定的过程性评价,对学期结束时的一次性评价不予肯定。在评价手段上,学生较注重“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这说明学生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学生对评价的客观性和实际性的要求,认为过程性评价比较终结性评价更有利、更合理。

3.6过程性评价的特点。

3.6.1过程性评价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全面性。

高校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发展水平已不同于中学生,个性发展尤为突出,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已趋于稳定,如果只用单一的素质及技能数值评价体系来评定学生的体能状况,这无疑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全面的,它忽略了体育的另一功能,即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如学生情感、锻炼态度、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过程性评价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而言,能及时提供反馈,这样就可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强化学习动因,发展个人情感,控制和调节其学习过程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学到锻炼方法,提高锻炼的质量。

3.6.2过程性因人而异,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公平性。

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对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上存在着差异[5],如果采用终结性评价,既不能达到激励原本身体素质好,技能有优势的学生冲击更高目标的目的,又抑制了基础条件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导致个人情感发生变化,出现“远离”体育的现象,而过程性评价却能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使原来处于不同基础的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从而达到愉悦身心和提高的目的。

4结论与建议。

(1)过程性评价使反馈作用更加突出,它为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案提供依据,也更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

(2)过程性评价增加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的含量,有助于学生个体情感、交际合作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应采用过程性评价。

(3)对大学生的体育学习采用过程性评价,它充分体现了体育的本质功能。

(4)过程性评价能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较好的贯彻教学论中“学生为主体”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体育基础课中理论知识教学时数不得少于教学总时数12.1%;体育选项课中理论部份占总学时数的13.9%。然而一般高校实际上仅为每学期2—3学时,有时还得不到保证,甚至不下雨不上理论课。这个理论部份教学与实践部份教学时数比例的矛盾,影响基本理论教学任务的完成。

不同专业或学科的大学生对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需求不一致,这引起“有些专业想吃又吃不饱;有的专业感到重复,又觉腻烦”的矛盾。例如医学专业对现行的《体育理论教程》中的生理生化知识感到重复;而海洋、海运专业的学生对水上知识和技能又深感不够,有“饥饿感”。

高校体育基本理论内容繁杂,与有限的讲授时间构成矛盾。一、二年级的体育基本理论的讲授课时实际上各为6学时,一年级6学时要求讲授方法,难以完成理论教学任务。二年级的6学时要求讲授46章的94页合计7.3万余字更是十分困难。要求这种高速度的讲授进度,在体育院系的相关学科专业教学也是完成不了任务。

此外,基本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教学研究与改革。普通高校的体育实践推荐的教学模式有5种之多(“三基”模式、运动处方、俱乐部、“三阶段”课内外一体化等模式),而理论课前6章只有讲授形式,后一章仅为自学的形式而已。综上所述,为了适应当代知识量剧增,知识更新加快的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在总结和研究国内体育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教学的矛盾后,就愈加感到改革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教学的必要性。因此,在设计改革课堂教学环节中,应加强与充实学生自学阅读、提问、讨论的环节,以便在学习途径、方法、方式上为学生主动地学习铺路搭桥,这将是越来越急需研究的课题。

对新课程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创新性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田径教学中开展定向运动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高校广泛开展定向运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抛砖引玉。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定向运动;新课程研究。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确保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学校体育改革的今天,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质成下滑的趋势,这是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定向运动作为一种崭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已逐渐走进了高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对怀化学院级、级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对田径教学中跳远、跳高、铅球、中长跑、校园定向、跨栏项目的综合测定,认为在高校广泛的开展定向运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质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研究的片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怀化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5级、2006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阅读国内外有关定向运动的专著和论文资料,对近几年来我国体育院系有关定向运动的论文进行了重点分析和比较。

2.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200份,学生158份,老师30份。回收191份,有效问卷188份,有效回收率为94%。

3.数理统计法:对回收问卷和测定的数据进行分类频数百分比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定向运动能有效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通过表一对田径教学中,学生参加跳远、跳高、铅球、中长跑、校园定向、跨栏六个主要项目的生理负荷、课的密度、心理负荷(注意力、兴趣、意志、)的综合测定,发现定向运动项目的教学效果最好,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高,注意集中。学生在定向运动的过程中,不但要认识地图,正确使用地图和实际的方向,合理的选择路线,而且要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比赛。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空间感、方向感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定向运动能有效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耐力素质下降最为明显,这与国家现行的学校体育培养目标是矛盾的。通过表一反映,定向运动的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是最高的,分别达到了37%和128次/分。主要因为定向运动是一项集健身、趣味、竞技于一体的新兴体育活动,一般在户外、公园、校园进行,学生在学习之余能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利用阳光、新鲜空气等自然条件进行锻炼,这比单纯的中长跑练习更具有兴趣性,更能自由的发挥学生自身的运动能力,学生乐于坚持长时间的耐力锻炼,全身投于定向运动之中,不会因为长途的奔跑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心肺等生理功能的发展。

(三)定向运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

表一显示,学生在定向运动活动中的'意志力是最好的,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具有挑战性、冒险性、知识性和竞争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生参加定向运动必须按顺序找点,找全点,否则成绩无效,这就要求学生在找点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充沛的体力,更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快速判定方向和选择路线,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快乐的定向运动中寻找自信,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优良的心理品质,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促进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

(四)定向运动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在定向运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定向运动比赛。要求每组所有成员都到达终点,成绩才有效,如组内有一名成员未能到达终点,成绩为无效。所以在定向运动的教学赛中,需要组内的成员合理分工,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比赛中相互帮助配合,在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情况下,团结一致,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

(五)定向运动有深厚群众的开展的基础。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表二),认为在高校广泛开展定向运动“有必要”和“很有必要”的教师为30名(占总数的100%),学生为149名(占总数的94%),说明广大师生对开展定向运动是普遍赞成的。另外,通过调查显示(表三),有135位学生对于开展这项新型的体育运动项目“很感兴趣”,占总数的85%,并有128名“愿意尝试并主动学习”,这项运动,占总数的81%,说明学生参与定向运动的意愿较高,乐意接受并学习此项运动课程。所以,广泛开展定向运动是可行的。

(六)定向运动教学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定向运动是高校体育课在内容设置上的创新,它在教学思想方面,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为导向,以“育人”为最终目标,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人人享有体育与健康的教育权。定向运动不是过去单纯的学习某种技能,而是要求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定向运动在教学形式上使田径课向着健身、趣味、娱乐、创新等方向发展,在教学组织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探讨、去发现、去解决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普通高校田径教学中广泛开展定向运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开展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能,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创新进取的精神,养成团结合作和勇于竞争的意识。而且,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定向运动拓展了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增强了田径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体现了田径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取向,对推动我国高校田径课程的深化改革将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二)建议。

1.定向运动的开展拓宽了原来田径的学习领域,体育教学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变,由重知识、技能教育向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转变,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信息,不断加强教师的业务水平。

2.努力做好定向运动的推广与普及工作,以学校为龙头,带动其他行业人士的参与,真正实现定向运动的普及。同时,有关部门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定向比赛,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推广定向运动,而且能很好地提高定向运动的竞技水平。

3.加快定向器材的研制和开发,降低成本,使每个高校都具备组织定向比赛所必须的器材,以促进定向运动的广泛开展。

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公共体育选项课的运用探讨论文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大潮的冲击,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对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成为热点问题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同一教学班里的学生,由于主观、客观、先天、后天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强调动作统一、秩序规范,忽视了这种差异的存在,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的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科学态度。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和进步,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我们进行了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实验探索,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有利于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目的。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共性教学,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分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达到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教学中的层次性,课前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同时,必须重点研究学生,从而制订好各层次的具体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弱和运动能力的高低,以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成绩和达标成绩为参考依据和分层标准,打破传统教学的分组模式,将学生分为男、女a组(上等生)、b组(中上等生)、c组(中等生)、d组(下等生)各四个小组(四个层次),进而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组别的具体教学目标。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大潮的冲击,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对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成为热点问题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同一教学班里的学生,由于主观、客观、先天、后天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强调动作统一、秩序规范,忽视了这种差异的存在,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的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科学态度。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和进步,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我们进行了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实验探索,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有利于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目的。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共性教学,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分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达到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教学中的层次性,课前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同时,必须重点研究学生,从而制订好各层次的具体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弱和运动能力的高低,以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成绩和达标成绩为参考依据和分层标准,打破传统教学的分组模式,将学生分为男、女a组(上等生)、b组(中上等生)、c组(中等生)、d组(下等生)各四个小组(四个层次),进而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组别的具体教学目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