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器中班教案(实用12篇)

时间:2023-12-10 10:18:42 作者:MJ笔神

中班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和幼儿的学习成果。不同教师的中班教案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亮点,欢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认识电子计算器大班教案

一天,班上小朋友带来一块手表,上面有计算器,引得好多孩子都围上去议论,都想要玩玩。看到孩子们有那么大的兴趣,我决定设计这个活动,让孩子了解计算器的功用及操作方法。我利用孩子们对计算器有强烈探索意识的现象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认识电子计算器"。

在设计这个活动中,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有的知识经验,将操作、游戏、讲述溶为一体,并扩充了人类计算的发展历程,给幼儿一个有关计算的完整印象。

首先,了解计算器的外形特征,然后孩子们与同伴一起发现操作计算器的方法,在操作中体会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最后回顾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的进化过程。

整个活动,我始终将幼儿放在第一位,尽可能将活动时间给予孩子,让他们互相学习。让孩子去发现、去操作、去归纳。教师以与孩子同乐的朋友身份给予隐性的指导,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达到自己对计算器知识渴望的了解。

1、了解电子计算器的基本部件(显示屏及按键),并初步学习操作电子计算器。

3、扩大幼儿眼界,增加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一、出示电子计算器,说出名称,讨论功用。

1、思考:"你们带来的这样东西叫什么名字?""电子计算器是做什么用的?"。

2、小结:电子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人们用它算账,用它计算数的多少。

1、思考:"电子计算器是什么形状?上面有什么?下面又有什么?"鼓励幼儿在小组内相互看一看、比一比,熟悉电子计算器的外形基本构造。

2、在实物展示仪上组织幼儿进一步观察外形。

三、幼儿分小组活动,学习操作电子计算器。

1、小朋友相互学习,找出自己计算器上的开关,学着用计算器做加减运算题。

2、请两位小朋友在计算器上用电子计算器做加减数学题。

小结:操作计算器运算加减的方法。

3、幼儿出题,大家一起操作计算器。

4、计算机出加减题,大家用计算器进行演算比赛。

思考:电子计算器有哪些优点,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它?

小结:电子计算器算得快,算得准,携带方便。

五、回顾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的进化,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请幼儿看大屏幕:

1、人类祖先类人猿用石头计数;

2、人类进化了,人们用绳子打结计数;

3、后来人们发明了算盘;

5、还有更先进的计算工具"计算机",能在几秒钟内计算出几亿个数。

《计算器》教案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在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一、复习解决问题:

读题后让学生列式,交流各种解答方法的不同思路:

(1)13.5+(13.5-2.8)

四年级是已知的,五年级的未知,先求出五年级再算出两个年级

(2)13.5+1.35-2.8

先假设五年级和四年级一样多,再把五年级少采集的减去。

观察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算出结果。

2、(第6题)分别计算书上的4个问题。

交流各个问题,注意有的学生会出现选错商品价格的现象。

二、学习例4,用计算器计算并探索:

1、课前板书: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元 金额/元

铅笔 1支 0.80

电池 4节 24.00

铅笔盒 15.40 15.40

书包 1个 44.70

面包 3.00 6.00

问: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算出空的格子。

填写完整后,算出总金额。

(可以用计算器算,也可以利用数据特点口算或笔算。)

2、如果老师付出100元买这些商品,应找出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3、(第8题)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如下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并算出合计数。

指导学生看懂该份表格,区分“收入”和“支出”,依次算出每一个空格。

讨论:上月结余、合计收入、合计支出以及表中最后余额的关系。

4、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找到不变的数:小数部分前面都是8,最后一位是9

(2)找到变的数字及变的规律:整数部分是变的,它比最后一个小数的位数少1;它同时还是后面小数部分的8的个数。

(3)按照发现的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5、两个小数的和是8,相差0.4,这两个小数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画线段图(图略),发现如果把8减0.4,得到的是两个较小的数;或者把8加上0.4,得到的是两个较大的数。再除以2就可以了。

(3)检验:两个条件都要符合“和是8”、“差是0.4”

指名说说思考方法。明确:被减数少算了,结果也少算了;减数多减了,结果也偏小。

三、布置作业(略)

课后小记:

我在课上并没有提倡用计算器来计算,我的出发点是要锻炼学生的口算和笔算,所以在计算像第8题这样的题目时,正确率是不理想的。一开始是有的学生没读懂表格,再后来就完全是计算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在课上是做一格交流一格,确保正确的前提下才继续的。

第9题,不少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是无序的,所以容易出错。所以我在课上就强调了思考的步骤,从不变——变——找变的根据来思考,情况才有所好转。

书上相应的其他练习我没做。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本课为北京版数学教材第二册七单元的第3课时“探索规律”,主要内容是联系生活实际找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目的是体现活动性和探究性强的特点,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分析、推理等活动过程,从而发现规律。并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美和价值,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相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也可以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对学生发现的不同规律,都应给予肯定,对循环排列的规律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其他方式动态展示,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怎么引导学生跳一跳再够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图形与图形之间关系的分析,初步学会概括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运用规律来推理。

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的美与价值,体验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与分析能发现简单的规律并进行推理。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运用规律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ppt、多媒体、教学用品、磁扣、小珠子,图形卡片、纸张等。

六、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是:

(一)在游戏中感知规律。

(三)应用规律进行练习。

(四)生活中寻找规律。

(五)欣赏规律的美。

(六)总结、布置作业。

(一)游戏中感知规律。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先来玩个游戏好吗?

师:仔细听好:老师发口令,你们来完成动作。

师:眨眨眼睛(生眨眼)、摸摸鼻子(生摸鼻子)、揪揪耳朵(揪耳朵生)再按顺序眨眼―――摸鼻子―――揪耳朵练习三次。

师:孩子们,你们猜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呢?(大多数同学会猜到眨眨眼睛)(设计意图:寓教于乐,在游戏中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面的图形规律埋下伏笔。)。

师:哇,你们真聪明,猜得很准。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猜到的?

生:我听老师是按眨眨眼睛、摸摸鼻子、揪揪耳朵这样的顺序来说的。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有好多像这样按顺序变化,有规律的排列的图形。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规律。(板书)。

1、观察主题图。

(2)观察彩灯的摆放是否有规律(出示课件)。

(3)那再请你们认真的想一想,它们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串起来的,想好以后先和同桌说一说。(学生在此可能会说:a彩灯是按照红红黄红红的顺序排列的师:出示课件b它们是按照一黄两红的顺序排列的)。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描述)。

(4)谁能告诉大家,如果让你继续挂彩灯,你会怎样做?你是怎么想的?

(5)思考:人们为什么要把圣诞树上的彩灯排列的这么有规律呢?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这样特别漂亮,特别美观,看起来很舒服。。。。)。

(6)老师这还有一些有规律的图形需要大家来帮忙找一找,行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找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为后面的动手操作,动手绘画打下基础)。

(7)小结:当我们找图形排列规律的时候,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再看一看是不是按照一组一组的重复排列,如果是,我们就说它是由规律的排列。

2、动手操作,摆有规律的图形。

(1)你们能用我们的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吗?那好,试一试(提示:应把学具摆在桌子中间)在此过程中,老师将好的作品拍摄。

(2)同学们都摆好了?那这样,现在同学们可以离开座位,看一看其他同学摆的规律是什么?如果他有多余的学具,你还可以接着往下摆。

(3)孩子们,葛老师也选择了几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图形的摆放是否有规律(可以指名说规律,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规律,还可以让摆的同学选择一个小朋友说规律)。

(不同形式的发言,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

3、展开想象,涂有规律的颜色。

(2)师:收好学具,然后拿出彩笔和作业纸:要求:先想一想你要涂成什么有规律的颜色,想好之后马上动手涂。(注意坐姿,保护视力)。

(3)展示―说规律(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设计好的一些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让同学之间互相借鉴,欣赏、交流,拓展思维空间)。

(4)展示之后,左右两排同学互相欣赏作品。

(5)同学们可真棒!给你们自己鼓鼓掌!

哎?你发现了吗?刚才我们的`掌声有没有规律?的确,有规律的节奏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来享受一下。全体起立,我们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幸福拍手歌)(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有规律的事物还可以是声音,好听的、有规律的声音同样也能带给我们以快乐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懂得美、欣赏美,陶冶情操)。

(三)应用规律,进行练习。

师:轻松之后,我们要进行一场闯关游戏,考验一下我们同学能够顺利闯关。

准备好了吗?

(出示课间:闯三关)。

(设计意图:通过闯三关的游戏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的学习劲头更足,更具有挑战性)。

(四)寻找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

(五)欣赏规律的美。

的确,正像你们说的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规律的事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设计意图:图片欣赏,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规律,并从规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

(六)总结,并布置作业。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多留心观察,去发现更多的规律,从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七、教学反思。

1、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根据这一理念,在本课设计中,我首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新年联欢会上圣诞树的彩灯,从会场布置来揭示课题―探索规律规律;接着让学生往下摆彩灯,又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探索不同图形的规律。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新课程一再强调要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探索规律”为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同时,注意发挥群体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协商,以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另外,还安排了学生涂一涂、摆一摆、动起来、欣赏生活中的规律、找找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等,进一步加强对规律的感知体验,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体现了“玩中学,动中学”的理念。

3、注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多些。”这节课注重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发现、探索,积累经验。如:从引导学生说下一面小旗是什么颜色?到下一个孩子该排谁?这是按颜色排列的吗?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计算器》教案

教材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先让学生讨论“在计算器上,怎样按出买铅笔的钱数?”通过交流,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按法,再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试一试则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第2题是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式题。

练习九第6题和第8题是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第9题是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解决问题。

1、使学生掌握在计算器上按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会使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2、让学生在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数加减法应用的广泛性,感受计算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超市购物过吗?昨天晚上李芸同学也去超市购物了,想看看她采购了些什么吗?(出示购物单)。

2、提问:

(1)从购物单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呢?

(2)你能算出李芸买这些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吗?应该怎么算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要把这么多的小数加起来,如果笔算,你感觉怎么样?

3、揭题:在生活中,有时遇上比较多个数的`计算或大数目的计算时,我们可以用计算器帮忙,这样就省事多了。今天我们就利用计算器来计算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话题,从而自然地引出用计算器计算的学习内容,简洁而直切主题)。

1、获得简便按法。

(1)提问:你还记得怎么在计算器上按小数吗?想一想买铅笔的钱可以怎么在计算器上按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了解他们的按法)。

(2)反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按出0.80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方法一:按照0.80的次序在计算器上一一按键。

方法二:0不按,直接按.和8。

(3)比较:你喜欢哪种操作方法?为什么?

(4)教师小结:在计算器上按数时,有不同的方法,虽然结果相同,但运用简便的按法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速度。

(1)谈话:现在你能运用计算器算出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2)学生操作计算器进行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3、交流操作感受。

(2)学生说说操作的注意点。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操作时读数、按键的细心。

(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注重有序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过程:讨论“怎样按出买铅笔的钱”——交流按法,获得“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用计算器计算“小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学生在一个有序、有效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到用计算器计算的学习活动中来,并获取了相关的本领,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技能)。

三、

1、完成“试一试”

(1)教师谈话:如果李芸付出100元,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元呢?(出示试一试)。

(2)学生列式,用计算器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列式计算的,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可以直接利用例4的计算结果计算也可以用100减去每种商品的金额)。

(4)检验。

提问: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呢?可以怎么样来检验呢?

学生回答后就让他们再利用计算器来进行检验。

(继续利用例题的情境巧妙追问,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再次经历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并注重让他们养成检验的学习习惯。)。

2、完成练一练1。

(1)谈话:现在大家都能利用计算器来快而对地计算题目了吗?

(2)出示题目,学生各自独立计算,完成后同桌交换核对。

(3)反馈学生计算情况。

教师注重让学生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养成仔细看题、操作的好习惯。

3、完成练一练2。

(1)谈话:刚才我们计算的都是两个小数相加减,如果三个小数相加减,你还能算得又对又快吗?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赛一赛。

(3)反馈计算结果。

表扬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针对有错误,提醒学生看清数目和运算符号,认真按键进行计算。

(用计算器计算,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正确操作方法,还得让学生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提高操作计算的速度,因而以上的练习就是为此而设计的,并注意让学生对自己计算错误的反思,形成仔细、认真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

1、练习十九第6题。

(1)学生读题。

(2)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

(3)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4)教师提问:根据题目里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吗?

(5)学生提问,教师选择部分板书,再让学生列式解答。

2、练习十九第8题。

(1)出示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表。

(2)示范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

教师提问:9月1日小明缴费后还有多少余额呢?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口答算式)。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填入表格,汇报核对结果。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填写好表中9月2日到9月10号的金额。

(4)汇报反馈填写结果。

教师注重针对其中9月5日的余额、9月7日的余额进行提问,让学生明确是怎么算出来的。

(5)思考:最后合计这栏各要算哪些部分的合计?各应该怎么算?

(6)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汇报核对。

(以上两个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法应用的广泛性,感受计算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练习十九第9题。

(1)谈话:刚才我们利用计算器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规律。

(2)出示题目,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

(3)汇报答案,教师板书结果。

(4)观察规律。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面三个题目以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5)独立填写最后一题的得数。

学生根据前三题得数的规律填写最后一题的得数。

(此练习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既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推理等能力,又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对数学学习的盎然兴致)。

让学生想一想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些什么新的收获?(可以同桌交流或全班交流)。

可以先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

(1)假如只是被减数十分位上的8看成了3,那得数比正确结果怎么样?

(2)假如只是减数百分位上的1看成了7,那么得数又有什么影响?

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本题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多少。

(思考题的设置体现了分层教学的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解决问题,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计算器》教案

1.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

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口算卡。

1、抢答。

456×23=60+80=250–130=。

100÷25=2780÷14=。

提问:你们为什么能很快算出这些题?

2、导入新课。

1.学习输入数字。

(1)提问:28601这个数你是怎样输的?

(2)比较输入数方法。

(3)同桌一人说数,另一人输。

2.学习操作。

板书:386+179=。

估算。

(4)比较估计值与准确值。

(5)认识“ce”键的作用。

3、共同操作。

(1)板书:825–138=。

(2)先估算,把估算结果告诉同桌。

(3)师生同时计算。

边输入边口述过程。

(4)汇报结果。

4、尝试独立完成。

26×39312÷8。

5、我说你做。

要求: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一组,轮流出题,比赛看谁先算出来。

6、发现规律。

(1)板书: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独立计算,写出结果。

《计算器》教案

1、能辨认出计算器上的数字0——9,并能将数字有序的排列。

2、帮助幼儿知道计算器是一种方便的计算工具,并能了解一些其他的'计算工具,激发幼儿对计算的兴趣。

认识计算器上的数字0-9,并按照0-9的顺序排列。

计算器、0——9的数字卡片,放大的计算器样板。

幼儿操作的计算器纸样、数字卡片、糨糊。

老师请来一位好朋友,它想为小朋友表演一下它的本领,老师演示使用计算器。

1、初步了解计算器的各个版块。(功能键显示屏运算符号键数字键)。

2、辨认数字键上的数字0——9,说说数字排列的规律。

请幼儿按照计算器上0——9的顺序,摆放数字卡。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案

例题中只呈现加减法计算的例子,按键数字和屏幕显示的结果对应出现;乘除法式题要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的同时让学生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还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的直接途径。

数学教案-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由于不同的保险公司的车险价格不同,而且服务也存在一定差距,选择车险计算器时,应该多方面了解保险公司的保险价格是否合理,并了解保险公司的售后服务是否优质。

查询价格时,车主朋友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了解到价位合理的保险公司;查询售后服务时,车主朋友可以咨询身边的朋友,也可以在汽车论坛上咨询其他网友。

[汽车保险计算器怎么用]。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案

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的历,人们一直没有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远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到了周代,人们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这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在数学问题时,人们还编了一套歌诀。到了汉代,我国人民又发明了算盘,这是计算工具的一次重大的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的计算工具,至今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它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成就之一”。1977年,日本卡西欧公司生产出了第一部微型计算器,这种袖珍型计算器可握在手中,使用方便,适合于所有人的使用。如今,计算机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64位计算机技术正被许多行业所使用,它每秒钟可计算1000万亿次,过去需要数代人计算的题目,现在片刻间就有了答案。

3、了解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能想象一下未来的计算器是怎样的吗?(这些美好的想法,都有待于同学们今天好好学习才能实现呢!)。

数学教案-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体会使用计算器工具进行计算更简单,更快捷,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3.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案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9999×2=9999×3=9999×4=。

2、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9999×7=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3、完成第27页的“做一做”。

数学教案-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教学难点:

在计算器上暗处纯小数的简便方法,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算一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共8题。

0.2+0.8=0.76-0.36=。

5+4.8=6.9-0.5=。

5.4+3.6=7.72-6.52=。

3.6+2.1=9.1-1.1=。

二、自学例3。(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你遇到什么问题?)。

3.对照书本第52页例3的提示,自己的方法不同在哪里?怎样按键更简便?

4.模仿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4.75+12.63=。

7.03-0.895=。

0.268+3.87=。

导学要点:

在计算器上输入小数,可以按照顺序依次按键。

用计算器再算一遍,进行检验。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在计算器上输入买铅笔的.钱数的?

2.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还可以怎样按键?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第52页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并验算。

点拨:可以直接利用例3的得数来列式计算,也可以用100一次减去每种商品的金额。

2.第52页练一练,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同桌互相核对计算结果。

提醒:

要按照运算顺序连贯地进行计算。

(二)比较练习。

1.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1题。

每桌南边的学生用笔算或口算进行计算;

每桌北边的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2题。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填表。

示范:

用上月余额减去9月2日买米、油等的金额等于9月2日的余额。

点拨:

用上次余额减去本次用去的金额就等于本次余额。将两次收入相加等于合计。

收入,7次支出相加等于合计支出。

(三)探索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3题。

用计算器计算上面三题。

思考:这三题有什么规律吗?

(四)应用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四题。

(五)创编练习。

1.小马虎在计算1.86加上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

果得到2.19,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答案吗?

2.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111111222222÷333334=。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