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设计(实用14篇)

时间:2023-12-10 08:18:05 作者:文锋

教案是教师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活动等方面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记录。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分享一些初中教案的实用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重点。

1.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难点。

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笔、玻璃砖、水、光的反射折射演示板、多媒体课件、注入水的盆中出现硬币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到的水杯中的筷子折断、水缸中的筷子向上弯折、彩虹、海市蜃楼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要解释这些现象我们得来学习《光的折射》。

二、进行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在不同介质中会是怎样的呢?譬如光从空气进入水中。

学生猜想可能的情况。

演示实验:光斜射入水中。

刚才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呢?

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

总结归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介绍光的折射的有关名称并展示图片。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

1.(济宁中考)去年暑假,小梦陪着爷爷到湖里去叉鱼.小梦将钢叉向看到的鱼方向投掷,总是叉不到鱼.下列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叉不到鱼的原因是(d)。

2.有一盛水的圆柱形敞口容器,水面的升降可由进水管和出水管调节。在其右侧某一高度朝确定方向射出一激光束,在容器底部中央产生一个光斑,如图所示。该光斑(c)。

a.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上升。

b.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上升。

c.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下降。

d.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下降。

3.(中考o上海)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角为0°,折射角为(a)。

a.0°b.30°c.45°d.60°。

(b)。

初中物理《平面镜》的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镜的例子.并介绍了平面镜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平面镜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平面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平面镜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每小组桌面上斜插入水中的筷子,让学生说出他们看到的现象,然后引入课题。在这个环节中,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让学生感受到神奇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引导学生自学“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等基础知识之后,通过精心设计的两道练习,及时对这些知识进行巩固。通过练习的展示,发现自己学习存在的问题,再由优生带着中下生学习,帮中下生分析问题,纠正错误,在这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学生可能存在的误区给予释疑和突破,以求实现以兵教兵的新课改理念。

3、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反射规律,这一教学设计是先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根据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数据,再通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寻找光折射时有哪些规律,由某一小组代表在班级上进行成果展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再通过其他组学生的不断完善: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折射时光路可逆。这里学生能很好地发挥群体的力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建构一个正确、完整的“光的折射规律”的知识。老师将课堂让给学生,在此只起到了“导”的作用,让学生用眼看,用手动,用脑想,用口说,用耳听,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亲自感受获得知识的喜乐,体会形成正确的物理思想的过程。

4、学习了光折射规律后,设计一道画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图进行检测与巩固,利用光路图解释了筷子放入水中为什么会“折了”的现象,并就此光路图进行知识拓展:渔民用叉子叉鱼时,为什么要往他看到的鱼的下方叉去?为什么会出现潭清疑水浅?“水浅”骗了人的眼睛对游泳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做到“从物理走向社会”,进一步感受科学知识对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倍感学习物理的必要性,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主动性,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不足之处:

由于个人能力的限制,本人还是不能将“学导为主”的教学模式的一些长处发挥出来,不会灵活加以应用,使得课堂上时间安排不紧凑,容量不足,学生的学习知识点不完整,还有一些学习上的误区不能在课堂上给予解决。课堂上也留下不少的遗憾。

(1)演示光的折射实验时,由于入射光线方向没有准确控制,致使光从空气一侧射向玻璃时入射角为50度,折射角为30度,而从玻璃射向空气时,入射角为30度时,折射角不为50度。

(2)课堂的掌控不好,时间安排不合理,前面的引入、当堂检测等环节占了太多时间,致使后面的课堂检测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的知识学习不能很好的展开。

(3)略去了光折射共面的演示实验,没有完全放开,没有将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探究知识,让学生在这过程中习得知识。

(4)为图简单方便,又考虑到三线共面的知识已在光反射中学习过,本节课就将三线共面的实验省略。

初三的物理功率教案怎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2)会利用两个必要因素分析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会利用公式计算功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例总结得出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和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探究功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两个探究活动分析用手将不同物理课本分不同高度拿起所做功的大小,功的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功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功包含的必要因素;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利用功包含的必要因素分析力对物体是否做功;运用控制变量法去探究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例举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指导: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二、讲授新课:

一、功:

1、定义(幻灯片):物理学中对做功的规定: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通过对几个力做功的工作实例观察,让学生想想这些做功实例中,有什么共同点?(幻灯片)。

得出这样的结论:共同点1.都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2.必须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教师指出这两个共同点,我们就叫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师边板书: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缺一不可)。边让学生打开课本105页找到相关内容,用笔勾勒出来,课代表起头,全班同学齐声朗读两遍。然后,让几名同学说出大致意思。

3、三种不做功情况:

通过“想想议议”范文九九网活动,让学生对几个事例(幻灯片)观察,得出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以加深学生对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教师板书让学生在书上做笔记:(1)静止的;(2)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的;(3)靠惯性运动的。巩固练习(幻灯片),对功的两要素的理解情况进行考查。

4、探究:功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先猜测,然后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希望同学们下去进行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种探究活动方案:

结论:在距离相同时,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

结论:在力一样大时,功的大小跟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成正比。运用实验结论,得出:

1、功等于作用力跟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即w=f×s。

3、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功--焦耳(j)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强调并让学生注意:s是指在f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功的国际单位:焦耳(焦,j)1j=1n〃m提问:1j为什么等于1n〃m?从而使学生明白物理公式不仅表示着各物理量的大小关系还表示着各物理量的单位间的关系。

即:1牛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米的距离时所做的功为1焦。

j是一个非常小的单位,1j相当于把一个鸡蛋举过头顶时手对鸡蛋所做的功。

5、功的公式应用:例1例2的原题和练习题的原题及分析解答见幻灯片。小结:本节知识要点:1.定义;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3、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4、探究出的功的计算公式w=f〃s;5、功的公式应用:

作业设计:

1、课本p1072、3。

2、了解举重比赛的有关规则,分析每个阶段运动员的举力是否做功,并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一、功。

1.定义;。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缺一不可)。

3、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静止的;(2)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的;(3)靠惯性运动的。

4、探究出的功的计算公式w=f〃s;。

5、功的公式应用:

高中物理功率教案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沪教版共同必修2第三章研究功与功率(第2课时)3.2研究功率。

一、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本章机械能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内容,在本章前面主要介绍功和能的概念以及功和能的关系,进入功率这节,体现了功和能之间转换的效问题,并更多是对实际问题与现象的分析和探究,从而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功率是衡量机械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本节围绕如何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怎样计算功率展开,首先从不同的物体做功快慢不同,引入功率的概念,然后从功率的定义出发,得到功率的定义式。其次,根据力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功率与速度的关系,最后,利用功率公式会对相关物理现象进行解释,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过程中利用老师讲授法,类比法,学生分组讨论法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单位;。

2.理解功率的导出式p=f·v的物理意义,并掌握其用法;。

3.理解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求解各种不同的功率;。

2.运用功率的不同表达公式分析和解决动力机械的运动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严密思维的习惯;。

2.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2、难点:理解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计算。

四、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

类比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等。

3、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课件展示)。

1、功的概念及要素?

2、功的公式?

3、功是标量,但有正负,正负功的条件及意义?

举例让学生熟悉功率的计算:(为下文讨论做准备)。

例题:

小明体重为60kg,他家住三楼(每层楼高h=3m),求小明从一楼上到三楼(2h)所做的功?(g=10m/s2)。

思考:

假如你是司机,汽车上坡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文埋下伏笔)。

讨论:(引入新课)。

小明和妈妈的体重一样重,爸爸的体重较重。小明上楼比妈妈和爸爸上楼快,妈妈和爸爸上楼一样快,。他们都从一楼上到三楼,试比较:

1、谁做功多?

2、小明和妈妈做功有区别吗?

3、小明和爸爸做功谁快?

举例:

小明做功3600j,用时60秒。

爸爸做功4500j,用时90秒。

引入:通过上述例子,我们知道力对物体做功有快慢之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板书课题[功率]。

【新课教学过程】。

(一、)功率。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类比得到功率的公式。

学生回答:是速度。

(2)、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求解速度的?

答:我们是用物体通过的位移和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来求解速度的。

(3)、类比:既然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所以我们可以用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来求解功率。用比值定义一个物理量是很常用的方法。

(4)、得到功率的求解公式并板书:p=w/t。

(5)、概括功率的单位:

国际单位:瓦特,常用单位有千瓦。

(6)功率是标量。

(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课件展示机器铭牌图片)。

额定功率:是指机器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就是机器铭牌上的标称值。

实际功率:是指机器在工作中实际输出的功率。

注意:机器不一定在额定功率下工作,机器正常工作时实际功率总是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

(三、)功率的另一种表达式。

初中物理串联教案怎么设计

知道串并电路的特点,会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

教学重难点。

知道串并电路的特点,会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入。

接着让学生分组试着动手实验连接两盏电灯的电路。教师在学生中巡视,有目的的请两组同学到黑板上演示连接两种电路的方法,并画出电路图。这样做发散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相互协作的能力。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成功的喜悦。再让学生观察这两种连接方式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能比较好的说出来:一种是两盏灯一个一个顺着连接起来;一种是两盏灯并列着连接起来的。

二、新课教学。

接着教师讲解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是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是并联电路,教师演示让学生认识并联电路中的干路和支路。

进行试验:有教师扶着学生进行试验。扶着做,对于电学的入门很重要,这样可以降低入门的难度。特别对于小女生来说比较重要,因为她们的动手能力比着男生要弱。实验前,教师提出问题:

在刚才的两电路中,若增加两个开关,能不能使一盏灯熄灭时,另一盏灯还能发光?让学生试试看。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再指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他们的接法,并说出他们的发现?学生演示后并说明:在串联电路中,两灯总是同时熄灭,同时发光;在并联电路中可以使一灯熄灭时,另一灯发光。

接着教师提问:为什么加上两个开关后,串联电路中两灯还是同时亮、灭,而并联电路中却可以使其中一盏灯发光,另一盏灯熄灭呢?学生回答:因为串联电路电流的路径只有一条,而并联电路电流的路径不只是一条,或串联电路中开关控制着所有的灯泡,并联电路中支路开关控制支路灯泡等。接着教师继续提问:现在并联电路中两灯还可以同时亮、灭吗?学生回答:可以,断开或闭合干路开关。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成功。这种成功是由学生独立尝试、积极思考、通过直观现象获得的,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得到了提高。

分析归纳:由刚才的探究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串联和并联电路有哪些不同?提醒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进行。教师巡视指导。

得出结论:让学生代表说出他们总结的不同点,最后教师适当补充。并把表格进行投影,让学生消化吸收。

三、巩固练习:

有学生独立回答,理由不全、错误的可以让其他的学生补充完整。教师要及时的表扬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安排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应用,也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也就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服务于社会的精神。

四、拓展性练习:

(1)家用电冰箱有冷藏室和冷冻室,打开冷藏室的门时,你会发现灯泡亮了。这时候,冰箱的压缩机可能正在工作,也可能不工作,你能试着画出它们的电路图吗?有学生独立完成,并让一学生上黑板演示,然后集体订正。这样做不但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结合了起来,而且还从生活走进了物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如图所示,方框表示某校一块科技试验田和值班室,现有足够长的细导线,小灯泡、电铃、电池组、开关各一个。为了防止牲畜闯入试验田,利用这些材料,请你为值班室看护人员设计一个报警电路。要求:情况正常时,值班室内灯亮铃不响;又生出闯入时,碰到栅栏会拉断导线,灯亮同时电铃响。

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合作完成。然后指派代表上黑板演示,集体纠正。这样的题型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初中物理课教案怎么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三、教学难点。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四、教具。

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

五、学具。

两个直径大小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凸透镜一个,半透明纸一张,玻璃板一块,水。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透镜,知道了透镜会折射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透镜,这课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生活中的透镜。

板书:生活中的透镜。

(二)展示目标:(投影)。

(三)课堂导学。

1.导学“照相机”

(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兴趣,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引导,给于鼓励。)。

自学指导:(1)仔细观察图3.2-1,你看到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_______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的像。

(2)胶卷上涂着一层_______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________,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3)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____像距,像___物体(填大于、小于)。

(4)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____侧(填同侧、异侧)。

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及指导。

2.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

学生自学课本p63想想做做。

根据课本内容及投影提示以小组完成下列活动:。

(1)做一做。

将大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cm的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2)看一看。

拿起你做的照相机,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体会成功的愉悦。对于做不好的组教师给于指导。)。

(3)以小组评估这次活动,有哪些不足及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2.导学“投影仪”

3.导学“放大镜”

4.当堂训练。

5.导学“实像和虚像”

根据下列提示以小组分析实像、虚像特征:(1)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2)能否用光屏承接;(3)能否用眼看到;(4)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

学生对实像、虚像特征进行总结,教师给予指导、评价。

(四)当堂小结与学习评估。

请同学们根据板书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学到了什么”,并对应学习目标(投影展示)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其成像的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

初中物理滑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够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3.能够根据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数据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滑轮及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然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复习引入。

(1)什么叫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一定是直的吗?不一定。杠杆也可以是弯的或其它形状的。

(3)可以是圆的吗?可以。

2.新课教学。

问:这个滑轮可以看作杠杆吗?它符合杠杆的定义,是杠杆。请你找出滑轮的五要素。(在黑板上画出定滑轮的示意图)。

问:这个滑轮属于哪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因为它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它是等臂杠杆。

刚才我们提到的滑轮始终固定在支架上不动,我们把它叫做定滑轮。

板书: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

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板书)。

看图: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因为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一一阻力。胖人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胖人可以安然地站在地上。而瘦人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物体安然地在地上,瘦人却被升到空中。

看图,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更省力?

二、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板书)。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

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

【实验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边做边说)(刚绕完1个动滑轮时)此时绳子上的拉力与物重g什么关系?(动滑轮重忽略不计)等于(又绕完1个定滑轮后)此时拉力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不变,仍然,。可见,在使用滑轮组时,承担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根,绳子上的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问: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能省距离吗?

不能。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拉力所通过的距离就是物体所通过的距离的几倍。

【实验3】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滑轮组旁立着一个直尺)。请学生观察钩码上升1个格时,绳子的自由端下降了几个格。以此验证学生的推论。

(其中——绳子的段数——物重——物体移动的距离——拉力——拉力移动的距离)

初中物理串联教案怎么设计

1.知道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2.会设计两个用电器的串联和并联电路并能画出电路图、连接电路。

3.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实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发现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难点;规范画出串并联电路、动手连接串并联电路。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上节课学习的电路图中,我们只用了一个用电器,可是在一个实际电路里,用电器往往不只一个,有时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那么怎样将它们连入电路呢?这一节我们将来学习第十五章第三节串联和并联。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

1.阅读课本p41页,结合课本插图和右边的电路图找出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3.阅读课本p43页,生活中的电路及想想议议,举出几个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实例。

(二)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7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要求书写认真、规范。让4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如下图所示,l1与l2属于串联的是()。

2.以下电路正确的是()。

3.如图所示电路,要使灯l1、l2串联,则应闭合开关———,断开开关———;要使灯l1、l2并联,则应闭合开关_______,断开开关_______;绝对不能同时闭合开关_______。

4.如图所示,回答问题:

闭合开关时,会出现短路的图是______;由两盏灯并联组成的电路图是_______;由两盏灯串联组成的电路图是_______;无论开关闭合还是断开,电路中总有灯不能发光的是_____.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选取4个小组同学分别展示1、2、3、4小题,下面同学提出修改和补充建议,老师要做出及时评价,2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小组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注意: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一定要开关,防止发生。

初中物理滑轮教案设计

在力学里,典型的滑轮(pulley)是可以绕着中心轴旋转的圆轮。在圆轮的圆周面具有凹槽,将绳索缠绕于凹槽,用力牵拉绳索两端的任一端,则绳索与圆轮之间的摩擦力会促使圆轮绕着中心轴旋转。滑轮实际上是变形的、能转动的'杠杆。滑轮主要的功能是牵拉负载、改变施力方向、传输功率等等。多个滑轮共同组成的机械称为“滑轮组”,或“复式滑轮”。滑轮组的机械利益较大,可以牵拉较重的负载。滑轮也可以成为链传动或带传动的组件,将功率从一个旋转轴传输到另一个旋转轴。

按滑轮中心轴的位置是否移动,可将滑轮分为“定滑轮”、“动滑轮”;定滑轮的中心轴固定不动,动滑轮的中心轴可以移动,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而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装在一起可构成滑轮组,滑轮组不但省力而且还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在初中物理教材中以知识点的形式出现,要求对力的方向、绳端移动距离、做功情况等问题作出解答。

初中物理串联教案怎么设计

学习目标:

1能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理解串联、并联电路连接特点;学会连接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

2会设计简单的串、并联电路,能选择器材根据电路图连接好电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同学们交流与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学法指导:在连接实物图与画电路图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要多进行由实物图画电路图或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的练习。

知识网络总结:

串联电路。

电路连接方式。

并联电路。

连接串联电路。

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

电路特点。

并联电路。

释疑解难:

1怎样确定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

对于比较复杂的电路,我们可以根据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去确定电路的连接方式。由课本图13—22的串联电路和图13—23的并联电路可知:串联电路中,经过一个用电器的电流全部经过另一个用电器;而在并联电路中,经过一个用电器的电流不会经过另外一个用电器。也就是说,电流经过用电器时,如果分成了几部分,分别流过用电器,这种电路是并联电路。如果不出现分流现象,则是串联。

根据电流的分合去确定电路的方式,是确定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常用的方法。同学们要注意掌握。

2实验时应怎样连接电路?

连接电路时,可先将实验器材摆放在与电路图中元件符号相对应的位置上。若是连接串联电路,可从电源的正极开始依次连接各元件,一直接到负极;若是并联电路,可先把并联部分连接好,然后在按照连接串联电路的方法进行连接。

自我检测:

1根据图087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若只使灯l1亮,应闭合开关--------,断开开关-------。

(1)若只使灯l2亮,应闭合开关--------,断开开关---------。

(4)若将开关k1、k2、k3同时闭合,则l1、l2将--------(填“亮”或“不亮”)此时电路发生----------。

2如图088所示,四个电路中,开关闭合后,三个电阻并联的电路是()。

时两灯均亮,断开开关时两灯均熄灭,这两个小灯泡究竟是串联连接,还是并联连接,请写出你的判断方法。

交流园地、课外空间:

1木板上装着电铃、小红灯各一个和一个电池组,另有两只开关置于前、后门处。将木板装在学校的传达室里,值班人员要从铃响判断是后门来客;从铃响且红灯亮知道是前门来客。请你设计一个符合要求的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2、在家长的指导下,观察节日彩灯。

3国外新型灯具。

模拟阳光的灯:美国一家公司研制成一种与阳光一样的人工照明光源——分子弧光灯。它是靠电弧通过氯化锡分子雾化而发光,可相当均匀的让所有颜色发出的连续光谱成为可见光。这种灯的售命约5000小时,可用于井下作业,以改善矿工的生活条件。

热感应灯:日本一家公司推出一种热感应灯。在漆黑的晚上,人踏入房间,这种灯感应到人体的温度,便会自动亮起来。这种热感应灯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可以防盗,比如夜晚窃贼摸入房中,感应灯突然发亮,就会使盗贼大吃一惊,立即逃走。

节电冷光灯:美国一公司生产了一种节电冷光灯,其表面玻璃镀有一层银膜,银膜上又镀一层二氧化钛膜。这两层膜结合在一起,可把红外线反射回去加热灯丝,而让可见光透过,从而大大减少了热损耗。一只100瓦的这种灯的耗电量,只相当于40瓦普通白炽灯。

塑料荧光灯:日本一家公司研究成用塑料生产荧光灯的技术,它是在透明塑料中加入荧光化合物质制成塑料管,在管内侧涂上荧光涂料,同时在管的外侧使之等离子体发生聚合反应,形成一层特殊的薄膜,然后制成塑料荧光灯。与传统的玻璃管荧光灯相比,塑料荧光灯具有重量轻、不易碎、节电等特点。

无极灯: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家公司发明了一种不用灯饰或电极的新型灯。该灯与传统的白炽灯或荧光灯截然不同,不用灯丝和电极,而是灯泡玻璃内表涂上荧光粉,用一个高频的感应系统来激发其内部的水银蒸气放电,产生出大量的紫外线后,再照射在荧光粉上,从而使灯泡发光。由于灯内没有易损部件,因而使用寿命长达6万小时,而且比普通白炽灯节电四分之三,适用于更换灯泡困难的地方,如高空、水下等。

磁性灯:法国一专家发明了一种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的磁性灯。这种灯的构造简单,底座是一块金属盘。在与之配套的电源上有两个嵌在塑料包里的磁体,当磁体将灯座吸定后,电流便通过这两个磁体间灯的两极送电,从而使灯发光。使用这种灯,只要用一只手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把它安装到电源上去,而且绝无触电的危险。

微波灯:美国一家灯具公司推出了一种直径仅几厘米的小型灯泡。它没有灯丝、电极、外面也没有电路相连,它是利用微波能使灯泡的硫磺蒸汽加热而发光的,具有很高的照明度,约为普通白炽灯的150倍。

初中物理磁场教案怎么设计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初中物理滑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能分析、解释简单的物理过程中能量转换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机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机械的发展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新课引入。

由上节课的作业引入新课提问: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回答: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由于高度在变小,重力势能也减小。在滚下的过程中有动能,它的动能越来越大,因为速度越来越大。

二、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边演示边说明。

(让小球从斜槽最上端滚下)。

说明:小球在斜槽最上端时,重力势能最大,动能为零;在从斜槽上端滚下的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增加,到斜槽最下端时,速度最大,高度最小,也就是说重力势能最小,动能最大。所以说在从斜槽上端滚下的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演示:小球从斜槽最下端向上滚。注意不让小球滚出斜槽。

提问:小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又怎样变化。

说明:在从斜槽最下端向上滚的过程中,小球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回答:小球的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加。

总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提问:举出在现实生活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例子。举例:秋千,钟摆在摆动的过程中都有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举高的铅球在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势能也在不断转化为动能,等等。

三、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演示:。

弹簧水平放置,将一个小球放在弹簧上,用手指压小球,使弹簧被压缩,忽然松开手指,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

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弹性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

提问:举出在现实生活中弹性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举例:拉开的`弓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等等。

四、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演示:。

将一个小球放在弹簧上,用手指压小球,使弹簧被压缩,忽然松开手指,小球弹起,上升到最高处后,又落到地面。

(可借助多媒体演示慢镜头)。

提问:这个过程中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是怎么转化的?回答:。

用手指压住小球后,弹簧被压缩,也就是产生了弹性形变,具有了弹性势能,此时小球的动能为零;松开手后,弹簧慢慢回复到原来的形状,同时对小球做功,将小球弹起,弹簧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动能。

小球向上飞起后,高度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小,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到达最高处时动能为零,重力势能最大;之后又在重力的作用下往下落,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总结: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提问:举出在现实生活中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举例。

五、机械能同其它能之间的转化。

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都是机械能的一种。能量除了可以在机械能内部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转化外,还可以在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间转化。

列举教材上几个图中的例子。

总结:在一定条件下,机械能还可以与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核能等等能量进行转化。

提问:分析一下教科书图12-6-4中拉弓射箭过程中的能量。分析其中能量的转化。

回答:人的化学能先转化为弓的弹性势能,弓的弹性势能再转化为箭的动能。

六、改变世界的机械。

教学过程说明:。

凡能使我们省力或得到方便的工具,都可以称为机械。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机械的发展史,机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我们来看看人类已经发展了多少先进的机械。

具体详细列举几种学生感兴趣的现代化机械。

如:神舟5号,机器人,等等。

可采取多媒体辅助。

七、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了:。

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机械能还可以与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核能等等能量进行转化。

现代化机械正实现着各种各样的能量转化,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八、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相关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