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赏析论文(模板21篇)

时间:2023-12-12 16:29:33 作者:紫薇儿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个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优秀作品,它可以作为参考和借鉴的样本。范文范本是学习和研究写作的重要资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规范和要领。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

海德格尔在这篇文章中,开宗明义就说道:“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某件东西的本源乃是这东西的本质之源”;并提出,既然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互为本源,那就必须为双方寻求一个“第三者”,即“艺术”,作为两者的共同本源,“艺术以另一种方式确凿无疑地成为艺术家和作品的本源”(第1页)。但由于“艺术”这个词太抽象,它的意思“恐怕也只能在作品和艺术家的现实性的基础上存在”(同上),他又许诺说,他将“在艺术无可置疑地起现实作用的地方寻找艺术的本质”(第2页)。由此观之,读者一定会以为他将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两个方面来讨论艺术本身的本质问题。然而接下来,他一直讲的只是艺术作品是什么的问题,而对艺术家如何体现艺术这个本源的问题置之不顾。在他看来,艺术作品是一独立自存的“纯然物”,作为“物”(ding),它“物着”(dingt,或译“物起来”);固然,“作品要通过艺术家进入自身而纯粹自立”,但“正是在伟大的艺术中(本文只谈论这种艺术),艺术家与作品相比才是无足轻重的,为了作品的产生,他就像一条在创作中自我消亡的通道”(第24页)。这种“没有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的观点对后来的现象学美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影响巨大,但实际上混淆了两个不同层次上的问题,即对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评价问题和这种艺术价值的来源问题。评价作品时我们可以把艺术家撇在一边,但被评价的作品(及其价值)是如何造成的,即所谓“被创作存在”(ggschaffensein,亦可译作“被创作”),毕竟也是一个撇不开的重要问题。海德格尔此后也勉强承认:“甚至看来几乎是,在我们追求尽可能纯粹地把握作品自身的自立时,我们完全忽略了一件事情,即作品始终是作品――宁可说是一个被创造的东西”(第40页),“无论我们多么热诚地追问作品的自立,如果我们不领会艺术作品是一个制成品,就不会找到它的现实性……作品的作品因素,就在于它的由艺术家所赋予的被创作存在之中”,“在这一事实的强迫下,我们不得不深入领会艺术家的活动,以便达到艺术作品的本源。完全根据作品自身来描述作品的作品存在,这种做法已证明是行不通的”(第41―42页)。

[1][2][3][4]。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

通过有效的存储、再生性保护,实现书画艺术文献的合理利用。

1.再生性保护基于古籍文献的重要性,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如从起,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和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相继实行,这两项国家重要的文化工程将分别从“再生性”和“原生性”两方面对古籍进行保护。所谓“再生”,实际上是通过计算机和其他现代化技术,将古籍文献加以复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古籍文献是可以“再生”的。抗战书画艺术作品的再生性保护是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纸张载体上的文献内容复制或记录到其他载体上,以达到长期保护和进一步开发利用历史文献的目的。再生性保护的最大特点是将原有文献资料上的内容转移到数字化的载体上,即使原件毁灭了,其记载的内容仍可通过其他载体形式保存下来。再生性保护的另一个特点是其载体的体积小,记录密度高,这样既节省大量的保存空间,又方便于查找、传递和使用。因此,笔者认为,“再生性保护”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种保护方式。艺术作品的图片数据库可提供给社会公益性服务,为艺术类的学习、创作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强调艺术作品文献资源的再生利用。要想很好地解决珍贵艺术作品“藏与用的矛盾”问题,“再生性保护”可以视为最优的解决方案。

2.有效存储开发实用的基于web2.0的图片管理系统。系统按需求设置不同的用户权限,将分散的图像素材分门别类存储于数据库之中,并自动、高效、准确地管理庞大的图片资源,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3.合理利用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建设成为图文并茂,易于查询的专题文献数据库,读者很方便地浏览、阅读、查询到抗战时期重庆书画艺术作品的`信息,实现珍贵艺术作品图片资源的网络化共享,可方便、快捷的为用户提供服务,对现代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和研究都具积极的作用。

系统框架设计本项目系统框架设计将数据库分为三个子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文献查询系统和文献处理系统,在各个子系统中管理员可以对相应内容进行管理。

(1)数据管理系统数据管理包括对数据库内各个模块(中国重庆抗战书画图片新闻、相关研究论着及学术论文等)内容的添加、删除、修改。

(2)文献查询用户可通过主题索引、分类索引、作者索引三种途径来查询所需要的图片。用户只需在相应的索引页面中输入图片的名字、图片的作者、图片的类别,系统即可从数据库中查找出与检索条件相符合的图片信息。

(3)文献处理本数据库含有大量图片,将书画艺术作品原件通过数码相机、扫描仪等数码设备收集整理后上传至系统中。用户可以将检索到的图片进行放映、打印。系统管理员可对上传后的图片进行编辑、添加最新图片、完善图片信息、改变图片的大小等。本数据库建设中加入了部分有关对抗战时期重庆书画艺术研究的学术研究成果的记录,收录有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画艺术年谱、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美术家及其文选、学术论文供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研究学习中作为参考。管理员可上传或修改该课题最新学术论文及学术论着,保证数据库信息的不定期更新等操作。让读者在了解抗战书画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从文献的角度了解现代的研究成果。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库应用设有两个主要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

(1)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员通过登录至管理页面可以对数据库内公告、资料、图片进行相应的操作。

(2)用户管理:包含管理员、游客、注册用户三类角色。通过用户管理模块可以进行注册、修改密码、修改用户资料、密码找回等操作。

管理员可以对注册用户进行筛查,必要时可以删除已注册用户。

1.概述本库采用的mysql技术构架搭建: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专题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对文献进行合理的存储,更重要的是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以利于提供优质的资源共享服务。

2.资源数字化:为保证图像高清晰度,图像以600dpi精度对图像进行数字化扫描加工。(1)数据库结构的设计与建库策略数据库结构的设计是把非结构化数据建立数据模型的过程,对数据库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数据特点、数据量、查询对象、各字段及属性的设计。本系统在对其内容进行描述时依据教学信息资源的相关信息点,建库字段包括有:绘画、篆刻、题跋、书法等。在建库策略中引入了trs的b+树索引和倒排索引,这两种类型的索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从而使数据库较好地解决了键值的插入、溢出、删除、查询速度和空间使用率等问题。(2)数据库的创建第一步:通过mysql工具的创建数据库向导输入数据库名、信息说明等信息。第二步:设置数据库的别名列表、使用语言、存放路径、存放位置、建库词典和索引标志等属性。第三步:设计数据库的字段结构及各字段的具体属性等。第四步:数据的筛选、格式规范化等。

(3)数据的识别、标引、入库资源入库,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批量或单个将图片资源按分类存入数据库中,在录入时要对图片资源的所有属性进行预校验,确保图片资源库中的数据的精确性。针对采集来的相关资源,专业人员根据系统要求,先分别进行数据规范化和资源整合,再按照库结构与建库策略规定的格式分别直接导入至mysql数据库。由于中国重庆抗战美术书画艺术作品数据库主要为图片数据库,因此设计师将数据源为数据库图像着录标引的内容包括:作品名称、作者、作品类别。

(4)数据库更新、维护在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数据库建成后,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对数据库的日常维护、管理、系统安全性管理、图片资料的备份等工作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须建立一个长期的机制,及时更新、维护数据库,使该数据库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文献资源进行有效的存储、再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建设成为图文并茂、易于查询的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专题数据库,为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提供网络文献信息服务,促进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文献的进一步交流和传播,实现艺术资源的网络化共享,为进一步研究中国抗战文化提供参考资料。然而,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数据库的建设只是实现抗战艺术文献网络共享的第一步,在今后仍需拓展文献服务的新思维,为艺术文献资源的传播和充分利用创造新途径、拓展新方式。

西方素描绘画艺术论文

空间艺术在素描范畴内一是指画面的设计结构,二是指在一个二维平面对深度的幻想。空间感从文艺复兴到塞尚开始的现代主义都与它的表现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焦点透视的三维空间和平面二次元空间以其直观可感的形式,在西方素描中得到最为广泛的运用。西方素描在绘画空间上很是注重静物和景物分割空间形成的几何形构成,大多是结合焦点透视法,安排一个深度空间,组织有秩序的几何结构和画面,以数学计算式的精确,递减景物大小和在深度中进行画面构成。画面中无论近、中、远景的物象都用清晰的黑线勾勒出来,有相对清楚的边缘,空间的深度和前后关系靠一块块有厚度的平面重叠堆砌而成,然后再根据画面的空间结构的需要,主观的拉长、拉高、拉宽平面,空间通过平面的前后重叠而达到清晰的显现。而后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的空间观念,是追求素描空间在内心感受上的主观空间想象,并非客观现实的真实,由此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素描空间艺术表现,这是一种把对象拆散后拼接成空间中全新的物体景象的自由技法。这种技法可以在同一幅画里展示出不同视点看到物象的各个面,这就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用焦点透视法描绘空间的思路。同时,通过多点透视把物象分解重组成几何形小切面的方法,被后来的很多艺术流派广泛借用。现代主义的艺术创新,在素描绘画的空间形式上有很多层面都与文艺复兴时期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也是那时绘画空间的现代延伸。至于它们之间存在的画面空间感觉差异和制造出画面前后空间的深度和厚度感,那是由于时代的艺术语言的不同,但对素描绘画空间的认识和空间背后的艺术追求却很相似,都是在同一艺术系统里向着相似的方向探索,在这种形式上自由的运用超越了现实的空间,更加表达了艺术家们所要阐述的意境。

西方素描视觉审美的`雏形,是从乔托时期开始的,断断续续地朝着线性透视、空气透视及色彩透视方面的方向使用发展,到十九世纪后期法国的印象主义艺术,把传统的西方素描的视觉审美发展到顶点。画中追求客观的再现,提倡画家要到野外对景写生,尊重和强调光与色的客观变化规律。同时在这一时期,受日本浮世绘及中国书法等东方艺术对西方绘画的影响,孕育和产生了追求主观表现的现代艺术的萌芽,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应归之于东西文化的交融,西方素描的视觉审美观已开始逐渐缩短,并朝着融和的方向努力发展。就素描的艺术创作与对客观物象关系而论,西方素描受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在视觉审美上注重具有光影层次、透视、凹凸、色彩变换的高度写实形象,追求造型的准确、质感、光感、体感。虽然从印象画派以后,西方素描开始重视表现性,注重主观情感作用,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西方素描仍然属于一种再现自然的艺术创作观念,在视觉审美上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的艺术,得益于自然科学,如物理光学、透视学、人体解剖学、色彩学等科学研究。特别是在“摹仿论”、“反映论”、“现实主义”的深刻影响下,这一规律更是得以共识。从绘画形式上看,西方素描的形式特征包括了空间和物象的简化、大量空白的运用、前后空间的渗透和物象内外空间的相互开放、平面性与深度空间的结合、素描秩序感的运用等等,其传达了一种静观审美的态度,这恰好反映了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相统一的观念,这种氛围暗示出静观的意境便是一种哲理性的审美意识与感悟。

在素描绘画中,艺术家们始终把西方素描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来看待,也正是这样,对西方素描发展历程的审视与思考,即可从康定斯基、塞尚到毕加索等艺术家那里开始寻求素描艺术语言的拓展和创新,从梵高充满表现主义激情的线条到波洛克的绘画杰出典范,便可看出,西方素描的概念和绘画之美已经在实践中为造型艺术带来了伟大的生命力,奠定了科学形体法则的基础。

西方性文化与身体艺术论文

任何一种音乐流派乃至一首音乐作品,都是离不开乐器的,其中乐器形式的演变对其影响尤其巨大。西方古典音乐与钢琴的关系亦是如此。

根据现有文献的记载,世界上最早的古钢琴叫做克拉维卡,其制作年代大体是在12世纪至14世纪之间,为欧洲所使用。其外形为长方形,于木箱之上添加一些琴键,有的在四条腿的内侧右部大约三分之一处安装了音板,其右端和厚板相互连接,其弦轴也被固定在这块厚板上,而弦是经由马桥后被固结在音板的另一侧。另外,腿内左侧三分之二处安装有键盘,键子的后面有平头钉固定。弹奏时,后端抬起,平头钉随之敲击弦而发出声音。羽管钢琴在结构上与古钢琴是大体一致的,不同的是弹奏时由安装在键子后面的羽毛管触动琴弦而后发出声音的。

由于古钢琴以及羽管钢琴,发声都相对较弱,音量变化也很少,故逐渐被槌击式钢琴所代替。所谓槌击式钢琴,它是将羽管钢琴加以改进,即在木槌上包裹皮革而成。与古钢琴相比,其音量可以通过演奏者敲击键盘的力度随时变化,弥补了古钢琴存在的音量过小以及无法调节的`缺陷,从而增加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后来,钢琴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例如,18,塞巴斯蒂安?艾拉尔把击弦结构改为复震奏结构,从而使得弹奏者可以以更大的速度,更快的频率敲击键盘,从而弹奏出更为复杂的音乐作品。1825年,阿尔菲斯?巴考克第一次使用铸铁弦架,从而增加了弦架对于琴弦拉紧之后所产生张力的承载能力,紧绷的琴弦不再会以弦架的变形而变得松弛。这一改变使得钢琴的音准更为稳定,使用寿命更长。1850年,乐器制造家又对钢琴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将支撑结构与弦列的交叉排列以及复震奏式击弦机相结合,从而现代钢琴最为理想的结构形式被确定了下来。

不仅乐器结构形式的变化,音乐理念以及键盘技巧的改变,也会导致音乐风格的改变。西方古典音乐即是如此。下面,我们从西方古典音乐所经历的三个时代,来具体探究其变化。

1西方古典音乐之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代的代表人物dd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在演奏乐曲时,手指几乎不离开键盘,以极其细微的动作轻松的进行弹奏。因此,手指是完全可以独立活动的,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以行云流水般的弹奏下去。故巴赫的音乐中,充满着颤音、回音、依音、波音等装饰音,从而使得音的力度以及延续变化得以代替。

从这一时期的钢琴弹奏方式,我们可以感知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这一时期,音乐家的作品,绝大部分是为了上流社会的需要而作,总体来说是为了显示上流社会的财富及其地位。故其音乐特点在于十分奢华,装饰性的音符十分之多。节奏也十分的强烈,而且短促富有律动,旋律也十分精美。复调音乐在乐曲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同时,节奏的思想,即在乐曲之中加入的小节线,也在这一时代开始萌芽。这些形式在后来直接演变为了奏鸣曲、协奏曲、变奏曲以及交响曲、前奏曲等钢琴作曲方式。总之,巴洛克时代的钢琴音乐体现了强烈的秩序之美,强烈的节奏以及复调式的和声,都是和谐、规范、重复旋律的最好体现。

2西方古典音乐之古典主义时期。

维也纳音乐时期,即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在钢琴的弹奏上,由于维也纳轻动作机钢琴的改进,古典音乐的标志性人物海顿(franzjosephhaydn)和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确立了独立奏鸣式的音乐结构模块,从而使得乐曲中的个性化旋律得以从背景之中很好的突显出来。这时期的弹奏者,在弹奏时继承了羽管式钢琴的键盘控制风格,既轻柔又不失紧凑,在弹奏不时之中还带一点华彩的效果。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是朴实、真挚的。之所谓“古典”,其实更为准确的来说,它指的是古希腊以及罗马所处的“经典的古代”。18世纪上半叶,启蒙运动兴起,与文艺复兴所提倡的人文主义相同,启蒙运动更进一步的要求“自由、平等、博爱”。启发人们去摆脱教会以及封建的思想束缚,去勇敢的追求思想的自由以及个性的张扬。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反对世俗君权的口号,主张人们要回归自然,推崇人的理性,音乐也受其影响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dd古典主义时期。这一时期,音乐特点渐渐的走向了质朴与平民化,音乐风格也趋于完善和成熟。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主调音乐取代复调音乐,成为音乐的主流。尽管古典音乐的萌芽是在巴洛克时代,故带有明显的巴洛克痕迹,但是不可否认,这时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基础的主调音乐依然是当时音乐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此时期的音乐,要求作曲家在作曲时尽量去掉繁琐而无用的修饰,回归到最为质朴、自然的状态。在风格上人们更加崇尚轻松、简洁的主调音乐,反对过于刻意严肃、装饰的巴洛克音乐。在这种推崇自然、而又饱含激情、合乎理性的音乐审美思想的指导下,清晰、明朗的旋律从之前复杂的、多声部的复调形式中解放出来,以往主次不分,几条旋律同时进行的复调织体,也转变为以主要的旋律线为基本,其它的声部只作为陪衬和辅助的主调织体。因此,这种主调音乐旋律大都比较清晰。

第二,和声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功能和声(“主dd下属dd属dd主”为主体建立起来)以及功能和声的调性体系是当时音乐的主要骨架。此外,这一时期,和声的词汇也更加的丰富,手法上更为多样,故在音乐旋律的表现力上更为丰富、立体。

第三,受到启蒙运动及其法国大革命的感染,这一时期的音乐在风格上,使人文主义更为突显,逐步的脱离了天主教的内容,主题是“人”,而不是“神”,人文精神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角。另外,作曲家也逐渐的认识到,钢琴不仅要表现出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还应该要学会模仿人类说话或者唱歌,特别是模仿能够表现普通人感情的说话或者唱歌方式。这就要求乐曲在旋律上以及结构上,不仅要有对比,还要有适当的对话,从而轻动作机钢琴音乐变得更加的丰富,也更加的生动和有趣。

第四,音乐的结构形式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奏鸣曲因其严谨清晰的结构、细致的质体、平易近人的语言,取代合组曲等曲式,成为主要的音乐形式。另外,变奏曲在这一时期也被广泛的采用。

总而言之,古典主义音乐的自然、简洁的主调音乐风格与巴洛克时代的严肃有序相比,音乐风格更为鲜明、规范,同时处于自然平衡原则以及适当的比率指导下的对比原则,也使得音乐的主次体现更加的完美,境界更加高尚。

3西方古典音乐之浪漫主义时期。

随后,音乐的发展进入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dd克莱门蒂(muzioclementi)的钢琴弹奏也称为一绝,可与莫扎特比肩。他的钢琴弹奏,技巧极其华丽,转调也极富浪漫主义的色彩。与同时代的音乐家相比,其表演更为具有魄力、更为大胆,也更加的华丽多彩。

在表演的效果。此时及之后,钢琴的功能逐渐的被提高,钢琴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随后的舒曼及肖邦由于更为协调的使用了延音踏板,故能弹奏出更为曼妙而且富有诗意的音色。并且肖邦还认识到了手在弹奏时的弱点,从而进行调整,最终确定了自身的技巧。

从钢琴的弹奏技巧我们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多偏向于幻想,作曲内容比现实生活题材更加广阔。音乐家更多的去挖掘音乐在曲调、和声以及旋律等多方面的表现性,从而对古典主义进行了彻底的突破。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作品更注重主观情感的变化,主张以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来表达甚至是宣泄作曲家的感情,所以无论是肖邦的《幻想即兴曲》、《船歌》还是舒伯特的《即兴曲》、《音乐的瞬间》,都带有这样一种汹涌澎湃的美。

三结语。

钢琴,作为一种重要的乐器以及音乐的表达形式,在西方古典音乐的任何时期,无论是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还是浪漫主义时期,尽管为了适应音乐表现的需要,其结构以及弹奏形式发生了无数的变化,但其存在都为音乐作品的本身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与表现力,可以说从钢琴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很好的窥见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倩影。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

一)。

海德格尔在这篇文章中,开宗明义就说道:“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某件东西的本源乃是这东西的本质之源”;并提出,既然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互为本源,那就必须为双方寻求一个“第三者”,即“艺术”,作为两者的共同本源,“艺术以另一种方式确凿无疑地成为艺术家和作品的本源”(第1页)。但由于“艺术”这个词太抽象,它的意思“恐怕也只能在作品和艺术家的现实性的基础上存在”(同上),他又许诺说,他将“在艺术无可置疑地起现实作用的地方寻找艺术的本质”(第2页)。由此观之,读者一定会以为他将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两个方面来讨论艺术本身的本质问题。然而接下来,他一直讲的只是艺术作品是什么的问题,而对艺术家如何体现艺术这个本源的问题置之不顾。在他看来,艺术作品是一独立自存的“纯然物”,作为“物”(ding),它“物着”(dingt,或译“物起来”);固然,“作品要通过艺术家进入自身而纯粹自立”,但“正是在伟大的艺术中(本文只谈论这种艺术),艺术家与作品相比才是无足轻重的',为了作品的产生,他就像一条在创作中自我消亡的通道”(第24页)。这种“没有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的观点对后来的现象学美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影响巨大,但实际上混淆了两个不同层次上的问题,即对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评价问题和这种艺术价值的来源问题。评价作品时我们可以把艺术家撇在一边,但被评价的作品(及其价值)是如何造成的,即所谓“被创作存在”(geschaffensein,亦可译作“被创作”),毕竟也是一个撇不开的重要问题。海德格尔此后也勉强承认:“甚至看来几乎是,在我们追求尽可能纯粹地把握作品自身的自立时,我们完全忽略了一件事情,即作品始终是作品――宁可说是一个被创造的东西”(第40页),“无论我们多么热诚地追问作品的自立,如果我们不领会艺术作品是一个制成品,就不会找到它的现实性……作品的作品因素,就在于它的由艺术家所赋予的被创作存在之中”,“在这一事实的强迫下,我们不得不深入领会艺术家的活动,以便达到艺术作品的本源。完全根据作品自身来描述作品的作品存在,这种做法已证明是行不通的”(第41―42页)。

[1][2][3][4]。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

多年来,美的本质一直是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分歧性最大、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对美的本质给出了客观而全面的解释,那就是美与人类生活、社会实践、生产劳动不可分割,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美的根源就是实践,美的本质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寻求的,在这部作品中,他还从劳动与劳动的本质二度揭示了美的本质问题,所以说,美的艺术作品创作,必然要从生活与社会实践出发,这样才能够实现艺术的美。

一、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

对马克思主义美的本质中“艺术源于生活”的观点进行分析,在创作一部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创作者要考虑怎样的美,才是人们做喜闻乐见,最能够与人民群众产生共鸣的,那么达到就是“生活”,但是艺术并不等于生活,艺术的领域要比美的领域宽阔得多。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演变,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美被人类审美活动创造出来,因此,艺术美是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从古至今,中国美学都十分推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大部分的西方艺术家则会指出,艺术美的基础是生活,世界著名艺术大师达芬奇推崇“师法自然”,以《东京梦华录》为例,作者是对汴京城区的生活与景色进行了描写,其中有对内城东角子门内外一带景物的描绘,描绘入微,且恰到好处,读者能够非常清晰的感受到当时的城门、楼宇以及商铺的繁荣与特色,这里面既有汴河,又有架于汴河智商的桥梁——虹桥,那么从这些描写中可以总结出来,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所选择的这些景物描写,都是具有一定典型性,最能够代表当时汴京的发展情况。

这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则的体现。在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这部艺术作品最鲜明的一个艺术特点就是将当时社会中那些最形象、最富有诗意的事物、场面、情节展现了出来,画面刻画十分生动、入微,可见作者观察也必然十分细致,《清明上河图》中每个阶层、每个职业的人都刻画得非常精彩,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如果作者没有反复、细致的观察生活,是不可能凭空想象出来的。画中那些忙碌而辛劳的船工、纤夫、车夫,还有吆喝的小贩、理发师以及车匠,清闲的绅士、官僚,这些人的表情都非常生动,虽然他们不能发出声音,但是观看这幅画的人,仿佛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想要说的话,这种生动的美的体现,源于作者对生活的入围观察。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将船工、纤夫、车夫以及形形色色的小贩作为整幅画的主体任务,尤其是对那些过“虹桥”的河上船夫的刻画,包含了情感与思绪,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艺术家在创作一部分作品的时候,那种爱恨的.倾向,艺术美具有倾向性,它们在艺术家创作艺术美中会自然流露出来。《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本身在画院任职,属于上层社会的人士,但是他将目光放在了对小市民的描绘上,整幅画卷简直就是当时城市居民生活的缩写,并且将两个不同阶层人的生活表现得十分鲜明,正所谓“眼中苦乐各有情”,很多艺术家和学者都认为,《清明上河图》之所以能够将两种不同阶层的人用画的方式表现得如此清晰,如此成功的将汴京城市清明节的场景展现出来,主要就是因为作者在劳动者和小市民的刻画上下了功夫,这也是这部分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如此之高美学价值的关键。

二、艺术美不是简单的再现生活形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美是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的。也就是说,艺术美并不是简单的、原原本本的将生活搬到画卷上,或者是书面上,而是需要艺术家进行艺术加工,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客观的翻译。在一部美的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倾注了作者的情感,渗透了作者对艺术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艺术家想象力的源泉,正式因为有了源源不断的想象力,艺术品才更具感染力,更具艺术性,艺术的美也更加丰富。依然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艺术美就是作品创作者的劳动产物,也是以部门艺术作品的灵魂。在绘画艺术品种,艺术美实现了艺术形象与观者的情感交流,观者与创作者会达到一种心灵的共鸣,北宋时代汴京的人们会在清明时节,到汴河两岸游玩,《清明上河图》的作者选择这样的题材,他从安静的郊区,一直描绘到热闹的城市,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特色,都能够抓住人们的眼球,整体来看,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汴京城郊宁静的乡村景象,在薄雾笼罩的树林中,有几处茅草屋,小桥流水,杨柳依依,虽然正是初春时节,但却可以感觉到春天暖暖的气息。接着来到了城中的景象,赶着毛驴的脚夫,踏青归来的行人,环境刻画非常直观的将当地的风速明清反映了出来,这也是整幅画的基调,汴河上、码头上,都是行人和船只,,以“虹桥”为中心表现汴河及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商业贸易活动。后段描写的是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城门内外、街道纵横,两边联栋高楼屋宇,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癣等等。彰显北宋时期汁京城市的繁华。作品对北宋晚期的汁京及近郊的生活景象作了生动而细致的浓缩描写,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清明上河图》画卷中的郊外部分,张择端参照了外城东水门外的景色,大胆地进行了剪裁和省略。作者把生活中的素材进行高度提炼、加工,把二者结合起来,因而使画卷更集中、更概括。

三、艺术的美在实践中升华。

美的规律是指人类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以及在一切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关美的尺度标准等诸多规定的总和。蔡仪先生认为规律是客观的,美也是客观的。美包含自然界事物的美以及人所创造的艺术作品的美。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现实生活但不等同于现实生活。生活中的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却代替不了艺术美。在《清明上河图》的中段,张择端细致入微地描画了汴河景象,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是千帆竞发、百炯争流。桥面上车水马龙,行人稠密,不时有人向桥下观望,探头探脑地在为过桥的船紧张。这是全幅画的最高潮处。三条大船缺一不可,处处彰显美的规律。同样是三条大船处理得十分有变化,同样也说明汴河的货物繁忙。峭公的描写就像连续的画面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勾画出画卷的典型性,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这里充满了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活动。从而体现出其作品的艺术美。

四、结语。

以马克思主义对美本质的阐述,可以总结出艺术美的创造,要结合生活、实践以及人类生产等要素,同时也是艺术家创作灵感与激情的碰撞。艺术美属于一种美的形态,也艺术创作者从实际生活、社会实践中体现,总结出来的产物,本文列举了一些例子,对一部美的艺术作品的创作要点进行了阐述,而实事求是的分析总结,就是一句话,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的美是艺术品的核心、是艺术品的灵魂,需要艺术创作者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发现,这样才能够抓住生活中的艺术美。

西方性文化与身体艺术论文

做为中国一个美术院校的学生,凭自己就把西方当代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分清楚实在太难了。这种可能性不是一味靠在学校刻苦研究就能实现的,毕竟你要研究就得有研究的材料,这一点,国内可能不完全具备。另外,即使从学校的老师那儿聆听训诲都未必能听到,因为对西方艺术史的脉络清晰的,在西方取到真经的“唐僧”毕竟也是少数。而在他们,大概以为这基本的常识性的艺术史和脉络是不需要自己再多此一举地讲说一番的罢。中国的院校课堂上不是有专门的美术史课程吗?自己且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没必要掺和这一脚罢。他们似乎是从发展脉络清晰的`奄奄一息刻板的西方艺术体系逃回了不成体系的却蓬勃待发(至少是待整理且皆有可能)的中国现当代艺术体系。

然而中国现在的艺术体系和脉络完全是属于自我整合阶段,也一心想跟西方艺术接轨,但舞弄了半天,似乎也没接上,倒是搞得个的热闹非凡——什么主义都有,而有的主义在西方已经进了坟墓,只留下几个名子在艺术史上写着,并把几件作品陈列在美术馆里作为纪念,这都是宣告xx主义的死亡,因为有新的xx主义发展替代了它。然而在中国,你会看到在西方已死的xx主义还在挣扎,甚至有起死回生的嫌疑,只是转移了阵地的感觉。各种死亡的西方xx主义在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红土地上生根茁壮,开花结果。虽然说是玩儿别人玩儿剩下的,倒也自得其乐。一片红火光景。像一个派对,奇怪而有魅力。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中国的国民性中有“拿来主义”的根,你玩儿我也玩儿,大家一起玩儿。听起来这是个玩笑话,不过确实也拿来了很多,以至于西方很多流派从标本的命运在中国似乎“起死回生”了。尽管听说西边某主义已经“玩完儿”,但这不正好吗?你玩儿完了就该我玩儿了,“你方唱罢我登场,西方不亮东方亮”嘛。另外,我想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中国艺术家对西方艺术脉络和界定的不清晰造成的,而且对这些“西方神话”有憧憬,中国的艺术圈现在也在创造很多神话。

这样玩儿下去,肯定是各玩各的,也许永远没有“东西合璧”的那一天。有人说地球已经是一个村儿了,资讯又这么发达,以前不可能,但现在怎么可能接不起来呢?我想这不是简单的一个外部环境,硬件改造的问题,这绝对是一个软件升级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细节大于大关系的问题,是要经过几代不断换血(很关键的环节:教育环境),在大关系逐渐明朗,细节渐渐到位,东西体制和操作逐渐规范,国际间的展览、评论、艺术家之间的交流都一体化时才有可能达到一个村儿的感觉。

西方的艺术家在头脑中对西方艺术发展史的脉络和各主义的界定会如此清晰,我想这跟他们的教育和思考方式、整体的人文性格有关。所以他们总能给自己一个定位,且不断能梳理自己前进的方向,无论自己所作的受到怎样的追捧或批评,这个清晰地脉络总是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因为是在预见艺术史,且参与艺术史。这一层上,西方的艺术家们在有意扮演“先知”的角色。当然在这个角色中艺术家最多只参与了一半,评论家至少是另外的一半。这一点,中国的评论界和艺术界是缺乏的。总之,清楚些总要比摸着石头过河好。

当然,太清楚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会局限,会陷于不自由。好比大家一起做游戏,玩了几天下来,便渐渐有了规则,有了禁区禁令,这自然会限制参与游戏的人。西方艺术发展到现在的瓶颈也许就在于此,一切都太规范了,看似自由的艺术(一个主义对一个主义的更替,就是为了打破规范追求自由,但往往又多了一层限制)却越来越不自由。本来为了好玩儿的艺术越来越不好玩儿了,个人化的行为如今成了集体操作的流水线,造星(艺术家的成功)、生产(集体行为)、艺术家的创作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在他背后有很多人和机构,在他前面有很多不确定,在他周围有很多钱在运转,这和一个商场里的货物的距离越来越小,艺术家不再是自己艺术的主宰,艺术也早从圣殿中走下圣坛,如今已在运作超级规范成熟的“怡红院”沦为了明码标价的“风尘女子”,艺术家便是卖“儿女”的生育工具,生了卖,卖了生,这生育跟生意掺和在了一起,已由不得艺术家自己想怎样了。

艺术本来就是很玄的事儿,艺术流派的归类和界定似有迹可循有证可考,但在发展中要完全梳理清,尤其是当代艺术之后这一段儿,实在是太难了。这在西方也使得很多艺术史家茫然,使得艺术家茫然,更况论让中国的艺术学生!所以在这一说不清的进程中怎么前行,这是一个很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综合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有效的教育和学生个人的准确判断能力。所以应该在弄清西方艺术发展史和清晰界定各个时期的基础上,多了解西方艺术现状,多思考自身的艺术发展实际情况,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愿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像中国近代的发展进程一样,从西方取得了理论,然后摸索出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艺术中心转移到东方也许将不再遥远,在西方艺术和其市场面临瓶颈的时候,也许会真应了这句话:你方唱罢我登场,西方不亮东方亮。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

为了让群众可以接触到精品艺术、可以买得起舞台演出的门票,天津市突破传统的文化扶持模式,在科学管理剧院团补贴的同时,创新推出以“文化惠民卡”为代表的惠民补贴新手段,在补贴对象多元化、补贴效果深入化上进行了探索实践。

一、天津市舞台演出文化惠民补贴对象。

(一)艺术体裁天津是一个具有成熟戏曲曲艺演出、观赏氛围的城市。在京剧、大鼓、时调、评剧、河北梆子、等传统民族艺术演出的基础上,交响乐、室内乐、独奏(唱)音乐会、歌剧、话剧、儿童剧、芭蕾舞、现代舞等多元艺术在舞台上共生并存的开放式演出市场格局也已经初现雏形。为了扶持高雅艺术演出项目的运作,天津市推出了高端演出补贴,给予歌剧、交响乐、舞剧等高水平演艺项目每场最高60万元、占比直接费用50%的专项补助。尚未完全成熟的高雅艺术演出市场在天津逐渐培养起来,观众每年都可以欣赏到国内外著名艺术表演团体带来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演出。这些演出呈现的特点有:第一、具有传统特色、滋润民族文化命脉的戏曲曲艺在天津演出市场中具有强大生命力,占据演出场次的主要比例。第二、天津作为话剧之乡,话剧演出场次也较多。第三、音乐会作为高雅艺术的代表,实现了日均演出一场以上。第四、儿童剧成为近年来演出市场的新宠。

(二)市民观众激发演艺团体创新活力的方式之一是改变传统的由政府出资喂养模式,通过体制改革将他们推向市场,调动其面向市场空间和观众需求打造精品演艺项目的主动意识。但是,政府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支持不应该撤出或大幅减少,而是可以将这部分资金转交到观众手上,把真正看演出的人“手中有门票钱、手中有选择权”。这样,才能够倒逼演艺团体去满足广大群众的艺术需求、及时收集观众反馈的观演信息,从而推动作品的完善和创作。天津市于开始在全国率先推出文化惠民卡,首次推出文惠卡6万张;发行4万张;发行7.5万张;发行14万张;发行金卡9万余张,另有普惠卡、郊区卡、学生卡、公益卡等,共计22.5万张。截至203月,累计推出惠民演出1.3万余场,先后对54万人(次)发放惠民补贴,356万人(次)观众使用文惠卡购票观看演出。

(三)演出场所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给予专项补贴,如高端演出补贴;也可以通过减税降费的形式来进行扶持。20,享受天津市文化惠民补贴的演出场所超过20家,其中,民营剧场有9家及以上、国营剧场有11家及以上。

(四)演出团体演出市场的培育要调动国有、民营演艺团体的双重资源和优势,既形成竞争机制又要结成互补联盟,从而为公众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演出产品。经过文化体制改革后的演艺团体是坚持市场导向的,它们的存活情况是市场活力的真正体现。目前天津市民可以使用文惠卡购买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天津交响乐团、天津市曲艺团、天津市杂技团、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等国有和民营演出单位的各类演出项目。“市民持文惠卡将不仅可以观看国有院团演出,同时还可以观看民营院团演出和演出机构引进的外地优秀剧目”[1]。天津市演出补贴既面向本市的40余个演出团体,也会以降低场租成本、刺激观众数量等方式给予其他省市、国家来津演出的艺术团体必要的扶持。

二、天津市舞台演出文化惠民补贴的效果。

(一)丰富了艺术体裁在舞台演出文化惠民补贴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天津市民看到的舞台演出不再是单一的少量传统剧种,而是涉猎不同体裁的多样艺术作品。年天津舞台上为观众上演的作品涉及的艺术体裁有:歌剧、大型交响乐、小型室内乐、独奏(唱)音乐会、舞剧、话剧、戏曲曲艺、儿童剧、杂技马戏等,几乎涵盖了所有舞台演出的艺术门类。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走进剧场观看演出。

(二)提升了演出水准政府补贴形式的多样化,激发了本地演出团体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活力,带动了作品质量的提高。一方面,“有作品、有好作品才有资格申请到政府补贴”,所以各演出团体都会主动创作新作品、打磨经典作品;另一方面,政府分摊了演出团体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在获得一定的资金后盾后,可以增加在作品制作上的投入,如新科技手段的应用、服装道具的专业化制作等,从而提高作品的整体制作水平。为了培养演出市场的层次、提升观众的审美趣味,天津市在提升本地演出团体水准和作品质量的同时,鼓励演出经营者尝试运作国内外高端演艺项目,与他们共担项目风险,积极引入世界各地的舞台作品,拓宽观众的艺术视野。

(四)构建了多元观众群体在文化惠民政策的实施背景下,政府通过公益票、补贴票、充值赠送等形式减少因经济因素造成的观众流失现象,为演出市场维护、拓展了观众。同时,借助对演出策划的调控,经营者通过运作多样化的舞台作品来吸引不同的观众,逐步构建多元观众群体。天津市预计年全年演出超过5000场次,涉及不同艺术体裁;采取阶梯化定价策划,增加低价票、学生票数量,稳定中低收入居民和学生观众群体;灵活调整演出时间,针对天津市民节假日重视家庭团聚的民俗习惯,减少传统节日期间的演出场次或推出家庭套票;兼顾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培养,如面向老年观众设置戏曲曲艺节目下午专场等,构建合理、稳定的常态化、可持续式观众结构。近年来,交响乐、歌剧的老中青少年观众均衡分布、青年人在相声观众中占比持续在60%左右,都是天津演艺观众群体的重要特征。

(五)提高了观演文明观众观演文明程度是一个城市演出市场是否成熟、城市文化水平是否优秀、观众观演素养是否健全的重要参数。观演文明并非观众天然形成的行为反射,而是需要在具备一定的艺术涵养后通过自觉的审美经验逐渐积累起来。即使是具有专业艺术理论知识的观众,在初次进行剧院艺术欣赏或接触到新艺术时,也是无法完全、直接的以演出场所规定的规范性礼仪完成艺术体验全过程,而一旦他们受到了指责或攻击,无论是平民视角的自尊心理还是文化精英的优越意识,都会使得观众与演出场所之间产生难以弥补的割裂感。所以,观演文明的培养、提升需要给观众提供充分、充足的艺术欣赏机会,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艺术知识、观赏礼仪的宣讲,从而让观众逐渐建立起自律式的观赏文明。随着观众拓展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市民成为演出市场的常客,观赏礼仪的引导需要分层次的进行下去。文化惠民补贴让天津观众接触到多样化的演出内容、高频率的演出场次,大多数观众的舞台审美感知体系已经建立并完善起来,整体观演文明程度已经明显提升。

三、天津市舞台演出文化惠民补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随着全国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实施,天津市的舞台演出文化惠民工作已经在观众、市场、城市文化氛围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城市演艺产业得到了深远发展,但是还随之伴生着诸多需要不断完善出的问题。

(一)补贴分配难以平衡从演出者、经营者到观众,舞台演出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惠民补贴,如何确定补贴对象、制定补贴额度是一道难题。因为目前国内外同领域中都缺乏行之有效的科学分配体系和方法,所以天津市只能在实践中探索自己的模式,补贴评估人员存在主观性、不同单位存在话语权差异等都会影响到惠民补贴的公正公平。对剧院团和演出场馆的补贴方式可以借鉴观众补贴方式。为了直接补贴观众而推出的文惠卡模式是较为透明、合理的,除了面向一般学生和低保家庭学生的学生卡、公益卡,文惠卡的金卡、普惠卡、郊区卡都是根据观众个人支付额度的差异而给予不同金额的补贴,从而调动观众提前进行演出消费预算的积极性。

(二)演出质量无法保障观众观演需求的增加亟待大量新作品进入市场,演艺团体加快了作品创编的速度;演出场次增多,加重了演职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疲于不间歇的演出活动,对作品的深层次思考减少;部分演艺团体为申请补贴经费,拟报大量项目,项目的立意、构思都非常完备,但是经费到位后,后续的创作、演出活动却停滞或狗尾续貂,造成了艺术创作上的“烂尾”或“豆腐渣”现象。在推出舞台演出惠民补贴的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也要积极出台、论证配套的审核标准和检验方法,对骗补贴、质量差的行为和作品进行严厉打击。

(三)过度迎合观众喜好政府补贴对象的确定需要综合考量文化风向、产业环境、城市特征、受众需求等多重因素,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普通民众调研和专家意见征询等不同手段来收集信息。但是,广泛听取建议,并不代表过度迎合受众喜好。天津具有民间戏曲曲艺演出的土壤和传统,以滨江道文化旅游景区为圆心,分布着中国大戏院小剧场、天华景戏院、中华曲苑、谦祥益茶馆、等数十家曲艺场馆,这些上座率高、演出活动活跃的戏楼茶馆成为全国独树一帜的演艺品牌。同时,作为中国北方话剧的摇篮,天津的话剧市场培育工作也成果显著,即使是相对小众的先锋话剧在天津也会取得较为理想的票房成绩。但是,在歌剧、西洋器乐观众培养方面却还不甚理想。另外,天津的音乐剧市场也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政府作为公共文化发展的管理者,可采取演出补贴的方式在艺术体裁的补贴方向和力度上进行适度倾斜,避免因过分迎合受众喜好而造成演出市场的单一化畸形发展,从而促进演艺市场创建多元、健康格局。

四、结论。

在作品创作、大众传播、观众欣赏的艺术发展过程中,受众的审美感知是艺术作品存在的意义。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引发公众对其关注和欣赏,并产生群体性讨论话题,从而形成集体的深层心理活动,引领文明风尚。以精品奉献人民,既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也需要各方面的全元合作。舞台演出是公众接触艺术作品的有效途径之一,政府可以从政策导向、设施建设、行政管理等形式也可以以经济手段进行干预,为公众接触舞台作品营造氛围、创造条件。近年来,天津市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增加补贴额度,在传统剧院团补贴模式的基础上,推出的高端演出补贴、文惠卡等惠民方式,为天津演出市场注入了来自国内外的优秀“产品”,扶持了多元化的“经营者”,吸引了基数庞大的“消费者”,从而推进地域演艺产业发展、市民观演习惯培养、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创造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赢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宏.全国首个文化惠民演出联盟在津成立含40家单位[eb/ol].天津北方网,-01-23.

[2]惠梦.天津:“文惠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n].中国财经报,2018-11-01.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

我喜欢绘画,但学习绘画的漫长道路上,我收获了喜悦,我坚信我能在绘画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因为我热爱绘画,父母便给我报了一个绘画班。我的绘画之路便开始了。刚开始,我满怀着对绘画的热爱,一直在绘画班中认真的画画,一点也不敢松懈。回到家中,我也无时无刻地练习绘画,坚持着。可是,无论我怎么练习,也始终画不出一张完美的画,在绘画班上,甚至都有些恼羞成怒了,我生气地在画纸上涂涂点点,一张画纸便被我毁得不成样子,一张画纸难解我心中的愤怒,我又将画纸揉成一团,用力的扔进纸篓。

老师看见了我这个模样,悄悄的走到我的身旁,轻轻地说:“绘画,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和毅力,没有耐心就画不好一幅画。”我静静的反思着:对呀,要画一幅完美的作品,首先要做到的便是耐心。我深吸了一口气,老师见状便为我耐心的讲解起来,她一边往调色板上挤颜料,一边握住我的手,在画纸上勾勒出一样样美丽的事物,那些事物是多么的栩栩如生,多姿多彩。整幅画纸瞬间变得明亮起来,小桥,流水,白云,蓝天……一幅厚实灵动的作品展现在我的眼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画技也越来越纯熟。甚至还在学校的绘画比赛上得过奖呢!

我渐渐爱上了这种画笔在纸上游走的感觉,渐渐感受到了创作的快乐。我爱绘画,它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西方性文化与身体艺术论文

不同的民族产生不同的艺术,而这些不同的艺术却各自在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中孕育出来。中国音乐文化品格强调的是群体协调,重理性轻感性,中正和平;西方音乐文化品格强调的是个性解放、张扬,具有理性与感性的协调与平衡,充满矛盾冲突。与西方比较起来,中国人是较为缺乏冒险精神的,这不但是从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上看得出来,也可以从中西方的艺术表现上看出来。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概念中,音乐是一种表述过程,而且以单线条旋律为主。许多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唱、演奏和记谱,都更偏重于对旋律线条流向意味的表现,其中不少音乐在节奏、节拍的处理方面,往往带有许多随意性。如,一些节奏比较自由的山歌、牧歌、田歌;又如只记音位与奏法的古琴曲等,其节奏、节拍的处理,都留给了演奏者个人很大的自由、机动性,它主要靠一条旋律线来陈述音乐。这条旋律线的最大特色主要是用无半音的五声音阶及分别由五音所构成的调式。无半音五声音阶所构成的乐曲曲调是非常悦耳的,给人一种稳定和舒畅自然的感觉。但多听则会觉得平淡,再加上以单线条为主,因此它缺乏变化,没有立体感而显得单调。

西方音乐文化强调的是个性解放、个性张扬。音乐是从重善变为重美,故自中世纪以后由单音音乐变为复音音乐,注重“体”之美。中国音乐则始终重善,故始终是单音音乐,注重“线”之美。西方音乐具有理性与感性(理智与感情)的协调和平衡,矛盾冲突造成内在张力,以高度个性化为基础形成的频繁的风格变革为其特征,极富冒险精神。中国传统音乐与之恰恰相反,其总体特征是重理性,轻感性,理性逐步压倒感性;缺乏矛盾冲突的内在张力;少个性,少变革,创新意识淡薄,缺乏冒险精神。

五四运动后,由于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人开始接触、叹服于西洋音乐,开始一步步的进行模仿(如:配器、演奏技巧等方面)。到目前为止,现代中国音乐仍与现代顶尖的西洋音乐存在差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虽然已经探出头来观望外面的世界,但因长期以来民族性的保守,音乐文化本身又缺乏冒险精神,另外,中国人比较看中人间的温磐生活,习惯于规避矛盾的平和态度,人称乐感文化,孔夫子的“乐而忘忧”即此意。因此,仍然未能尽性尽情的在音乐王国里寻幽探秘。所以现代中国音乐仍然未能真正振翼高飞。

中国传统音乐虽然也有用七声音阶,但究竟并非其主流。听五声音阶乐曲就如躺在家中舒服地看看书,喝杯茶,悠然度过平淡而美满的日子。这样的日子虽然平淡,但却不必受惊怕,没有大风大浪,没有排山倒海,一切都自然而舒畅。难怪连才华横溢的苏东坡也只希望“但愿生子蠢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了。中国人凡事寄望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和态度,生命中不希望有不必要的震荡,所以中国音乐连变化音都不多用。人们不希望一踏足家门即受到风雨侵袭或无端在地上摔了一跤的感觉一样,不想冒这些不必要的险。因此,中国音乐没有像西方音乐那样,朝多种音乐、绝对音乐发展,这与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是有很大关系的。

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对自然是采取一种和谐圆融的关系和态度。因此中国艺术均以表现着一种宁静恬淡的意趣和境界为高,其中没有冲突,没有对抗,没有孰高孰低,只有和谐和圆满自足。这种“和谐”表现在音乐美学上即是传统音乐的“中正和平”。“中正和平”是指对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技巧、旋律变化、内容等等的要求,符合此等原则者则为雅,反之则为俗。孔子评《诗经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因为它符合了中合温厚的原则,也就是音乐要表现温和的情绪不能过于偏激,过于激烈的音乐则“淫”。而儒家认为这种感官变化多样与刺激的关系,对人格道德的提升是有妨碍的。中国传统音乐可以说受儒、道、两家的影响较深,以仁德顺应自然为生命的依据,而以中庸之道为处理事情的准则,向往自然。所以中国人没有太大的兴趣去探宇宙之终极,因为人们不想破坏与自然和谐、平衡的关系。中国艺术的风格和美学范畴以优美居多也是这个道理。反观西洋音乐又如何呢?我们听那众声齐发、万马奔腾的交响乐,尤其那些技巧艰深、风格豪壮的音乐,使我们血液沸腾,意志高昂。如:斯梅塔娜《沃尔塔瓦河》中的汹涌澎湃的撞击波;门德尔松的《船歌》带给你的是微波粼粼的清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用沉郁的动力感引导你思索;舒伯特的《摇篮曲》用温和的旋律送你进入静谧的梦想;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却催促你挪动舞步汇入狂欢的海洋;而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播散的悲哀几乎能笼罩整个世界。当西方调动节奏、音量、肢体等各种因素着力挖掘音乐的各种表现力时,中国传统音乐却另辟“曲径”通“幽处”,利用音乐艺术的抽象性,绕开直畅,执著的追求含蓄美,并在这个点上,开掘出自己的审美特色。这些都是中西方自然宇宙观在艺术上的反映。

西方人往往对自然采取一种对立的态度,因此他们要征服自然,探求它的终极。所以他们喜欢到荒郊野外探险开荒,爱高山之峻岭、瀑布之奔腾、大海之波涛。喜欢征服自然,而征服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因此他们的艺术作品往往激出一种力的火花和表现,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艺术风格往往以壮美、崇高为多。我们看西洋音乐的器乐演奏,往往有技巧异常艰深的乐章,演奏者则使出浑身解数将之一一征服,然后博得观众的大力掌声、叫喊和喝彩。演奏艰深及激昂的乐章时,演奏家与乐器之间便有一种张力存在期间,直到表演完毕才消失。西方人特有的向上的'精神使其艺术作品呈壮美和崇高感,其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精神之伟大往往使欣赏者产生自我渺小之感。

中国人的艺术精神则与西方人迥异,中国人不象西方人喜欢与自然抗争,恰恰相反,中国人并不视自然为诸力争衡之场所,而乐於观物之并育而并行。当我们听中国音乐的演奏,如古琴、萧,也不会有一种张力的感觉,演奏者是会较多处于一种松驰而非紧张的状态。就算民间的大锣大鼓、喧哗热闹的戏曲,也不过是中国人宣泄喜悦的一种方式,其中也无演奏者与乐器及乐曲,即物与我、主与客之间的张力。

从技巧、技术性方面来说,西方音乐确实比中国音乐发达得多。它们从单音到复音、到主音,再到多姿多彩、变化莫测的现代音乐,其中经过了不知多少的技术性的试验,也获得了丰富的成果。它们错综复杂的对位、重叠多姿的和声,都是使人赞叹不已的。可以说西洋的乐曲往往是作曲家创造出来的一个宇宙的展现,而这个展现的过程,是一个奋斗的过程,一个冒险的过程。

而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存在强调“德成而上;技艺而下”,轻视技艺的思想传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不想冒险,在生命的展现过程中不想碰到令人们不安的事情,因此人们安於用五声音阶,安於单音音乐,安於齐奏,这样的音乐可以说是最中和和谐的音乐了。

中西方对音乐种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审美观念、理想和趣味,它们都离不开其文化背景的影响,每一个民族的艺术文化皆受其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生活习俗、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因素所影响,各地的音乐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带有本地本民族的种种“痕迹”与“烙印”。正是由于这“痕迹”与“烙印”才形成了各地各民族的音乐风格。“音乐的民族性”集中体现在音乐风格上。但时,音乐风格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便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由于历史时代不同,其音乐风格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正因为如此,西方才会有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等区分。

音乐具有民族性,并不是说这个民族就不能欣赏那个民族的音乐。我们所说的民族性,主要指音乐具有该民族的风格和特征,它不同于“方言”,换个地域、换个民族就听不懂了。因此,中国人能听懂西乐,外国人也能听懂中乐。当然习惯于一种音乐体系的民族,对于另一种音乐体系的音乐语言因不熟悉而有陌生感,但是超越陌生感要比超越语言的障碍容易得多,因为音乐是典型的情感艺术,它直接作用与人的情感,而从宏观的角度看,人类的情感是大致相同的。既然,人类可以有共同美,那么擅长表现人类情感的音乐,怎么会把不同音乐体系、不同民族的人们隔绝开来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而音乐家是有国籍的”。这句话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说音乐没有国界,是针对它表达人类情感而言;说音乐家有国籍,是指民族属性及作品中带有民族性的种种“痕迹”。从以上分析来看,中西方音乐没有孰高孰低之分。

总之,西方人喜欢冒险,在冒险的过程当然会遇到种种的困难和危机,但他们却可尝到天地之壮美和生命根源的搏动,况且在完成了冒险的历程可得到莫大的满足和充实。中国人甘於平淡,於平淡中见天地的生机和意趣。值得一提的是,现代西方音乐在声音层面穷其变之后,已有返朴归真之意,因此简单音乐继之而起。西方简单音乐的兴起,使得很多中国人认为:“看,西乐最后还不是要往中乐看”。其实我认为,上了高山再下平地,与一直在平地行走的人的视野是绝对不一样的。

参考文献。

[1]钱茸著.古国乐魂——中国音乐文化[m].世界知识出版社,。

[2]程民生著.音乐美纵横谈[m].上海音乐出版社,。

[3]叶明媚著.音乐天地[m].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

西方性文化与身体艺术论文

钢琴dd音乐界的“乐器之王”,从古钢琴的击弦键琴、拨弦键琴到现代的三角钢琴、立式钢琴,钢琴可以说是经历了诸多的变化与发展,从这些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的寻觅到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脚步。

一西方古典音乐简介。

古典音乐,英文名称“classicmusic”,其中“classic”,在西方文学家笔下有“最为优秀的”、“经典不衰的”之意,在中国,它被翻译为“古典的”。故“classicmusic”在中国又被称为古典音乐。广义上来说,西方古典音乐包括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三个时段。

在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受到法国革命的冲击以及当时返璞归真的思想所影响,在特征方面渐渐地变得成熟起来,具备了以下几条特征:第一,主调音乐取代了复调音乐。古典音乐在巴洛克时期形成所以带有巴洛克时期的印迹,但在这一时期内“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才占主要地位。第二,和声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由“主d下属d属d主”建立起来的功能和声以及其调性关系体系构成了音乐结构的骨架。和声语汇增多,借助于离调的手法以及转调的手法,旋律更加具有表现力,变得更加立体化。第三,受到法国革命的冲击作用以及当时返璞归真的思想所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慢慢地脱离了宗教内容,开始展现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内容。“人”取代“神”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角。第四,音乐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奏鸣曲、变奏曲被广泛运用。

西方艺术论文范文

罗马风格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设计是指12世纪以前欧洲教堂的整体装饰风格。

1.以黑白色调的搭配为主罗马风格时期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当然就是意大利的教堂,这一时期欧洲正处在罗马帝国的统治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建筑体现了鲜明的古罗马特色。同时,这一时期战乱频繁,古罗马文化对当时文化的影响依然比较明显,xxx依然是最高的宗教统治者。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并不繁荣,受到战乱和统治者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教堂在装饰风格上主要是以黑白色调为主,其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出罗马教皇的高高在上和主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由于当时战乱,主的仁爱思想受到很大的压制,而这也体现在教堂的装饰风格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这座教堂建于1063年,教堂的外部与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十分相似,采用的都是乳白色的大理石,在内部上与古希腊神殿的建筑风格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内部有很多乳白色的柱子,既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又能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走进大堂一眼就能看到高高耸立的柱子,以及两侧黑白条纹装饰图案,中央是一副正襟危坐的圣母装饰画,中间是著名的伽利略吊灯。整个装饰风格显得庄重、简约,又不失肃穆,很好地反映出了当时的欧洲文化。

2.多用精美的雕刻作为装饰众所周知,雕塑是欧洲艺术的杰出代表,在长期的发展历史当中,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雕塑家,如乌东、吕德、罗丹等,都是欧洲雕塑的杰出代表。雕塑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古希腊时期有关希腊神话的雕塑是其优秀的代表,而在古罗马时期,文化的繁荣让雕塑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欧洲最重要的宗教文化当中,当然也不可避免会涉及到雕塑艺术的应用。除了比萨大教堂大量地应用了一些雕塑艺术之外,其它的一些教堂也有很多著名的雕塑艺术作品。圣彼得大教堂建于326-333年,随后虽然经过了重建、修正,但是依然保留了很多带有古罗马风格的雕塑,其中就有雕塑艺术史上的无价之作——xxx雕塑作品《圣殇》,当然作品的风格与罗马时期的雕塑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依然能够看到那种传神的风格,这也是整个教堂最重要的装饰作品。当然该教堂还保留了公元3世纪的一些浮雕作品,虽然有的雕塑作品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依然能够看到鲜明的罗马时期的艺术风格。

二、哥特风格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

哥特风格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指的是12世纪到15世纪哥特文化流行期间,欧洲教堂在内外部的装饰情况。

1.装饰的色调丰富多彩从12世纪开始,欧洲社会逐渐步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繁荣的文化开始从希腊、罗马传递到欧洲各地,同时哥特文化开始兴起,这对欧洲教堂的装饰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在装饰的色调上。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在12世纪之前,欧洲教堂在装饰中主要使用了黑白相间的色调,虽然在一些绘画当中有别的颜色的使用,但是整体上呈现出黑白相间的特点。而到了哥特文化时期,欧洲教堂的装饰开始变得丰富多彩,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金色的应用,当时教堂装饰中一般都是采用的纯金装,金色代表的是高贵和财富,正是因为金色的应用,让教堂变得金碧辉煌。其中作为梵蒂冈罗马教皇的驻地,圣彼得大教堂在改建以后,随处可见金色的应用,而多彩绚丽的绘画艺术让整个装饰色调显得更加丰富。比如说始建于12世纪末的丹麦奥尔胡斯大教堂,其主祭台上的神像几乎都是金色装饰的,然后用红色、绿色等其它颜色点缀,增强了一种神秘感,显得高高在上,不可侵犯。

2.多彩的绘画艺术大量出现在教堂装饰当中,除了雕塑之外,最重要的装饰作品就是绘画。12世纪到15世纪之间,欧洲的绘画艺术开始从黑暗向黎明迈进。在这一时期,绘画开始大量用于教堂的装饰,并且与雕塑艺术相互融合,主要用于教堂内部墙壁、屋顶的装饰。奥尔胡斯大教堂的边门中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绘画,这组绘画虽然以宗教为内容,但是表现的并不是耶稣、圣母等传统的题材,而是一种神魔鬼怪的装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斯庭教堂天顶画》,这是15世纪最著名的画家xxx的作品,位于意大利西斯廷教堂。作品在教堂短廊式的500多平方米的天顶上,以圣经《创世纪》为主线,先后描绘了九个基督教神话场景,包括《神分光暗》《创造日月与动植物》《创造水和大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逐出乐园》《挪亚祭献》《洪水》《挪亚醉酒》,全部作品总面积达到600平方米,天顶画的装饰图案全部绘以建筑结构的样式,这与教堂实际的建筑结构取得谐和,因而当人们仰观整个天顶画时,它更显得庄严华丽。在主题思想上,xxx确定所绘人物的内容时,不拘泥于情节的宗教依据,只着重于表现人的本质力量,蕴含着基督教深刻的精神与历史价值,可以说达到了宗教绘画的一个顶峰,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一起被称为15世纪绘画中的不朽之作和无价之宝。

三、巴洛克风格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

巴洛克风格起源于16世纪,从17世纪开始流行于欧洲,这种艺术风格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艺术风格,如错觉的再现传统等,但是却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浮夸”效果。

西方歌剧中合唱的艺术特征论文

西方歌剧是源于古希腊戏剧,本文以西方为主要研究内容,那么首先要详知的就是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歌剧发展的渊源,只有了解了音乐的发展背景以及条件,才能够深刻的理会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含义。

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合唱是多种形式的,其中有女声合唱、童声合唱、男声合唱、混声合唱、齐唱等,于每一个音乐作品来说,不同的合唱组合形式带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本文将从其中三个方面来进行介绍合唱的形式,即童声合唱、女声合唱以及男声合唱。

童声合唱在西方歌剧中是有童声低音以及童声高音这两种声部来组合的。在着名的歌剧《卡门》中童声合唱的《街头少年合唱》就是一首最着名的音乐作品,这首作品中采用了变化分节歌的形式,在节奏上不断变换调性,这样创作方式能够表现出儿童的天真与可爱,以此能够在《卡门》的第一幕展现出异常欢快的气氛。而在《卡门》中第四幕是欢迎斗牛士的场面,这一过程中将热闹的合唱音响与群众形象交浓厚的合唱做调换,这时的童声合唱就会表现出事态风俗的场景。

着名歌剧《托斯卡》中的第一幕同样以童声合唱来演绎故事画面,唱诗班的孩子要与看门人以合唱的形式来表达波拿巴特被捕入狱的畅快,利用唱诗班孩子天真无邪的合唱来描绘斯卡尔皮亚这名警察总监的阴险与毒辣。

以此,我们能够看出在排练过程中童声合唱的指挥官要在非歌剧表演的情况下:了解童声合唱在歌剧中所演绎的角色,或者是童声合唱在歌剧中要表现出的风格,之后要与合唱队员进行沟通使其了解自己在歌剧中的角色以及情景,按照歌剧的进展来定位童声合唱的形式,只有将合唱队员与歌剧中的角色融为一体,才能够发挥出儿童合唱的最大作用以及舞台效果。

男声合唱大体上分为男低音和男高音两种,细分的话可以将男低音分为第一男低音和第二男低音,其中第一男低音的声音特征是响亮、刚劲、饱满,在合唱过程中是能够胜任主旋律演绎的,一般情况下多是作为和声的角色,第一男低音所负责的音域是b—e1;另外第二男低音的声音特征是铿锵有力、厚重结实,通常情况下在合唱过程中负责演绎基础高音,所负责的音域是g—c1。

男高音也可以划分两部分,分别是第一男高音以及第二男高音,其中第一男高音的声音特征是坚定、轻巧、多变,经常会出现在抒情类型的歌剧作品中,也时常与女高音进行混唱,所负责的音域一般是g1—c3;另外第二男高音的声音特征是充沛、憨厚、结实,经常会出现在较为宏伟的战斗类型歌剧当中,对于战斗力能够较完美的表现作用,所负责的音域是c1—g2。

由此可见,男声在合唱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伸缩性是非常大的,表现出的气势也非常雄壮,在不同音域范围内都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与人物特征,也正因为如此男声合唱比较常见于情势宏伟与波澜壮阔的歌剧中。同时男生合唱能够塑造出特殊的人群特征,例如猎人、士兵、码头工人、囚犯、神职人员,可以看出这几种人物形象的特征是非常鲜明的,所以符合男声合唱的情感体现,能够将这几种形象刻画的更鲜明多彩。在《汤豪舍》中有一幕《巡礼者合唱》的剧情角色是朝圣者,在开始阶段用管弦乐来勾勒剧情中庄严的气氛,之后是e大调来体现巡礼者合唱。

女生合唱也分女低音和女高音,其中女低音被分为第一女低音、第二女低音,其中第一女低音的是声音特征是柔顺、饱满、稳健、充满热情,所负责的音域是b—f2,另外第二女低音的音色特征是淳厚、温和,一般会在合唱过程中补充男生合唱,所负责的音域是g—c2。以此我们能够看出女声合唱的特色是纯净柔美的,在合唱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也有二、三、四部合唱以及齐唱。女生的身体条件是制约女声的最大干扰因素,在声音力度的表达上会遇到一些局限以及束缚,所以在合唱过程中对于力度的转换表达衔接不是非常好,可是女声的音准以及音色也是男声不能媲美的,女声有独特的风格与特有的气质。

综合性的舞台形象是需要通过歌剧中的个体形象来集中体现的,那么歌剧中每一个表现对象的任务就是塑造形象,其中也是包括合唱的。合唱于歌剧整体来说是一种特定的声乐体裁,所以在歌剧中针对形象的塑造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群体形象的塑造,其二是个体形象的塑造,也就是说常见的人物形象塑造,普遍体现在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上。合唱能够塑造歌剧中群体性形象,这也是于歌剧来说合唱主要的功能。群体性形象的塑造就是指歌剧中特定某一集体的形象特征,通过合唱的方式来表达和体现。这种集体刻画的过程中不追求每一个个体的名字、肢体动作以及格局任务,只追求在一个集体环境下,迸发出同一种意志、情感以及人物特征,这样就已经把歌剧中的任务刻画任务细分到个人,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塑造群体性形象的必经之路。不同种类的人物形象群体在歌剧中的出场方式以及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但是无疑都是对歌剧情节的良性助推。

在西方歌剧中不会经常出现某一类型相同的群体形象衔接在整个歌剧的主链上,但是在经典歌剧《被出卖的新娘中》农民形象的群体性被铺垫在全剧中,所表达出的是农民作为整件事情经过的见证人,针对这种戏剧性的冲突所表现出的人物特征。歌剧中几个重要的冲突环节都是通过农民合唱的形式来表达的人物性格特征,其中有对这种现象的爱、憎、支持、反对、欢喜、忧伤、嘲讽、同情等等。合唱过表现出的农民的性格特征非常鲜明、特立独行,这种形象的塑造能够使农民性格上豁达、淳朴、善良以及宽厚的一面展现出来,从而也通过合唱的形式来构建了农民人物形象。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同一群体性的塑造不会多次重复出现在歌剧中,往往只有一幕或者一场的展现机会,这样就给合唱的空间范围界定了明确的规格,针对不同的形象描述任务,通常情况是需要一到两首歌来创造实现的。

合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在《奥赛罗》中能够被完全体现出来,这个作品采用的是描写形式,也就是说通过整体、系列的合唱方式来塑造戴斯德蒙娜的人物形象特征。歌剧中随着女主人公的第二次登场,奥赛罗早已陷入亚戈的阴谋中,这时对妻子的怀疑已经紧紧将他囚住。与此同时针对戴斯德蒙娜贤惠淑德的形象,岛上的居民纷纷献出歌声,这使歌剧中出现童声合唱、女声合唱、老年热合唱、水手合唱,在不同的合唱形式中都包含了当地的风俗气息以及宗教信仰,对戴斯德蒙娜都是由衷的赞美,所以这一期间的合唱类型区域柔美、安静以及和谐,重点是为了突出戴斯德蒙娜在岛上居民印象中天使般的形象,同时这一合唱的重要的作用是引导奥赛罗对妻子错误印象的纠正,民众由衷的歌声使奥赛罗深深被打动,这些合唱的音符犹如一缕明媚的.阳光将心中对妻子的怀疑因素驱逐干净,再次面对自己纯洁高贵的妻子,奥赛罗深深的感到对妻子的内疚。那么歌剧中合唱场面起到的第一个作用是塑造戴斯德蒙娜的形象塑造,第二个作用是将任务的内心的活动表达出来,并引导了心理活动的正确方式,同时赋予歌剧表现形式上的曲折性,这样能够使奥赛罗这个人物的情感经历更加逼真。

以此来看,合唱于歌剧来说不仅仅是塑造歌剧形象的作用,还能够在歌剧表现过程中参与人物的塑造,同时合唱能够从正面、侧面不同的角度对歌剧以及歌剧中的人物进行塑造,这于歌剧来说是提升艺术水平的最佳方式。同时,中国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深受西方音乐感染的,中国音乐表现方式是以西方流行音乐作为主题蓝本的,在创作上就会出现名族化与西方大小调两种趋向的结合,如《钟鼓楼》,是融入了民族五声调式和声的。中国流行音乐多数是海外学生归来携带是舶来品,但是这种西方音乐在中国的土壤上大肆繁殖旺盛。在这个时期的作曲家,更多的是偏重于调整创作与模仿、彰显与表列的内在衔接关系,在现代性的转变中着手于rd作曲法的创作。通过作曲家不断的创作实践,作曲家的作品即渗入了民族音乐基调又结合了西方现代派音乐作曲技法,形成了当代对于音乐创作的审美最求,对于这种线性音乐艺术的转变带来新的章程,以此来看,中国歌剧在日后的发展中也将会增添炫彩斑斓的一笔,东西方音乐的融合就会对音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西方歌剧中合唱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和声与音响完整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够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同时也能够带来时而气势恢宏、时而低沉优美、时而粗狂豁达的不同感官享受,满足了观众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的艺术要求,不同的合唱组合形式给歌剧带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不同音色的搭配对歌剧的诠释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歌剧感染力的提升是通过有效合唱组成方式来体现的。

西方歌剧中合唱的艺术特征论文

网络音乐是指音乐作品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有线和无线方式传播的,其主要特点是形成了数字化的音乐产品制作、传播和消费模式。通过电信互联网提供在电脑终端下载或者播放的互联网在线音乐,无线网络运营商通过无线增值服务提供在手机终端播放的无线音乐,又被称为移动音乐。

1、多样性。

计算机的普及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对等的多媒体平台,而音乐的特点决定了它是时间和传播的艺术,二者先天的dna契合决定了网络音乐的神奇效应。由于音乐传播方式的改变,音乐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其形式上的多样化也使得我们的音乐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计算机和网络这个特殊传播载体,为许多音乐形式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使新的音乐形式的诞生和传播成为可能。网络音乐形式的多样性也是网络音乐区别于其它音乐传播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如果把网络音乐进行划分的话,它是多种多样的,如flash音乐、midi音乐、电子贺卡音乐、网络游戏音乐、网络广告音乐、网站背景音乐、网络mp3音乐、视频音乐、彩铃音乐等等;在音乐形式上,它囊括所有了音乐类型,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现代音乐、舞蹈音乐、器乐曲、声乐曲、通俗音乐等。网络中传播音乐的多样性表现为音乐形式及音乐种类的丰富多样性。

2、重复性和再现性。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作为一种信息被传播,可以带给我们愉悦和美感,在传统的传播形式中,人们只有在音乐厅、歌剧院、音乐沙龙、广场才可以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人们欣赏音乐受到了时间条件的限制,因为当时的音乐无法被原封不动的重复和再现,人们必须在现场才可以欣赏到自己喜欢的音乐,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们的许多梦想都变为了现实。广播、电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诞生打破了音乐欣赏在时间上的限制,因为音乐可以被原汁原味地再现、复制和重复,改变了音乐原有传统的传播形式给音乐传播设下的种种羁绊。

留声机、录音机、cd、mp3、vcd、dvd在音乐传播中虽然和网络音乐有着共同的特点可重复性。但音乐的欣赏内容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网络音乐传播给人们的选择视听提供了无限大的音乐欣赏空间,根本上摆脱了广播、电视在时间上、内容上对人们视听的限制。

网络的共享,科技的发展,使网络音乐的传播达到了极致,其最大的特点是音乐可以不受限制被重复、再现。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远程性特点,决定了一首乐曲从它诞生之日起,只要经过互联网来传播,就可能被无限量传递,无限量被下载,不受空间、时间的制约和限制,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上网就可以完成,使这首乐曲被反复下载和再现、不受限制地被反复欣赏,使更多的人享受到音乐重复和再现的快乐。

3、开放性和交互性。

网络和计算机的发展,使网络音乐的诞生成为可能,它巨大的存储功能保证网络听众不用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时间,就可以随时从网络上点击收听或者下载音乐。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欣赏音乐,完全平等的基础平台。互联网络的交互性传播不必像其它大众媒介那样,要借助其它的社会公共系统才能完成,它通常依靠自身平台就可以完成交互行为过程。

传统媒体在传播音乐的过程中,无疑都会受到许多的限制,而网络音乐就像一个全天候开放的书架,其所有的信息都是公开的,它音乐品种齐全,就像一个琳琅满目的商店,你可以找到任何音乐流派和音乐形式的音乐,同时你对音乐进行选择性的欣赏也是完全自由的,网络音乐无须经过专门的音乐制作部门和媒体单位的过滤就可以被网络听众所接收。它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因素,人们不必要考虑欣赏的顺序、时间,欣赏的内容也可以随时更新,音乐的风格可以自由挑选,欣赏者的欣赏好恶受到了绝对的尊重,欣赏者的审美个性得到充分释放。音乐爱好者利用网络表达个人的意见和喜好,互联网使网络音乐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网络传播的隐身性,网络的交互传播不需要馅媚迎逢,不需要矫揉造作,通过网络媒介就作品的多方面问题进行更加直接、即时和全面的交流,它们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频繁和快捷。这就使音乐创作者之间的互动、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互动、音乐创作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变得现实与可能。

4、远程性。

在传统的传播形式中,音乐的欣赏无疑带有一种贵族化的倾向,是少数人的专利,人们欣赏音乐受到了许多时间和空间、经济条件的制约;不管是多么美妙的音乐,你如果身在它处就无法欣赏,而场地的空间又决定了听众的人数是有限的,注定了好的音乐欣赏与大众无缘,也注定了好的音乐欣赏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现代的音乐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制约,使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欣赏美妙的音乐。互联网中msn、qq、bbs等网络通讯工具使音乐的交流和传播同样具有远程性的特点,好听的音乐作品、最新的音乐资料等信息,会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并与好朋友共享。在互联网中音乐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是所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由于互联网的特点,使音乐创作者、音乐爱好者、音乐传播者之间突破空间,使远距离的交流、传播、共享、创作变为了可能。

5、共享性。

网络以及数字化的应用,使某一段音乐素材能在较大范围内得以共享,数字化的时代,网络音乐迅速繁荣,网络的快捷和资源共享等特征使得绝大部分人更加青睐于网络音乐下载。目前,世界上通过网站销售的专辑以及通过收费下载形式售出的单曲数量已愈来愈高,网络销售在唱片销量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美国唱片工业协会近年来一再就一些非法侵权的网络音乐共享提出诉讼案件等,都反映了互联网时代音乐传播的迅速以及音乐共享方面的需求。

在中国,目前大约有7200个网站提供音乐下载,大部分网站为用户提供免费的音乐下载,而一些免费的诸如kugoo之类的p2p软件更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客观地讲,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收费的在线音乐服务将与免费的网络音乐文件交换共存。免费网络音乐文件的无限扩张,收费在线音乐服务的孱弱无力,传统唱片公司收入的逐年递减,都预示着全球音像产业的重大转型期已经到来。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网络音乐迅速传播,使得许多年轻人更愿意使用小巧轻便的mp3而不是笨重的cd机,在对传统唱片业的不断冲击中,轻巧的mp3播放器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

参考文献:

[1]王国良.《漫谈网络音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4期。

[2]杨春圃.《网络音乐研宄之检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期。

[4]庄元.《音乐学视野中的当代音乐传播研宄》[j].音乐研宄.201期。

[5]胡斌.《网络音乐的多文化视角研宄》[j].人民音乐.11期。

中西方古代浮雕艺术造型语言比较论文

[摘要]在中西方古代艺术中,人类才真正开始自觉地理性地去认识和反映人的自身。对人的自身的认识和反映主要是理性意识和宇宙意识。理性意识确立了人的社会角色意识;宇宙意识对宇宙的永恒进行了深入地思索和探求,也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本刊网址]http://。

古代艺术,在中国是指从诗经开始到明代初期的艺术;而在西方是指从荷马史诗到中世纪末年的艺术。古代艺术对人自身的认识和反映又进了一大步。起始艺术虽然对人自身给予了很好地确立,但是,它对人自身感悟是直观的感性的,而古代艺术人类才真正开始自觉地理性地去认识和反映人的自身。

利驾驶。苟子也明确地主张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中和与统一。他把人的自然属性分为三个层次,即性、情、欲。性是天生的,情是性的本质表现,欲是情对外物的感应所产生的。这些都说明,古代的艺术家、思想家从一开始就很好地切入了人类自身的实质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许多正确的看法,到了后世都未能得到全部发扬光大。中西方的古代艺术史,总的来说,对人的自身的认识主要是理性意识和宇宙意识。

首先谈谈中西方古代艺术对理性意识的认识。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人也。”现代著名作家、诗人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是这样评价孔子这一说法的:“这是人的发现。”可以这样说“仁”在孔子眼中,不仅在本质上是人性的最高境界,而且在量上也是一切美德的总和。“仁”在《论语》中,出现过一百多次,几乎囊括所有的积极的人格内容和价值规范。黑格尔称孔子是“世间智者”,他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性,那就是认识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是具有理性的人,这是对整个中西方古代艺术主题的高度概括,是对人的本质的重要发现,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中国从先秦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的美,到两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唐代杜甫、韩愈等人的“文以载道”、“诗以采风”,到宋代程朱理学的“言理不言情”,弘扬的都是理性精神。同样,魏晋时期也是一个充满理性的时代。理性既表现为纯粹的哲学思辨,在诗歌领域里,表现为玄言诗风,又表现在艺术中所反映的文士阶层的人生观念和处世态度。就是在那些荒诞不经的描写中,也同样渗透着人的冷静、清醒与理智。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鲜明地倡导人的理性精神,他提出:美德即知识。这是一个为世人所称道的至理名言,强调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知识。他之后的柏拉图更是强调理性知识的重要作用。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就把培养哲学家看做是社会的头等任务。亚里士多德更是把求知的对象扩大到植物界、动物界和精神界等等领域。苏格拉底所开创的雅典学派代表了西方文化传统包括艺术传统的精髓。从古希腊的教谕诗、古罗马的训言和箴言以及中世纪劝谕的灵修文学中都可以看得出来。

他们争的是牺牲自己,保全他人。在面临生死的重大时刻,他们都不存在心理上的冲突,都忘记了自我,而考虑的是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的某一地位并由此而带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荷马史诗中的氏族首领大部分都是勇敢而无私的。阿喀琉斯的母亲曾经预言,他可能有两种命运,或者过平常生活而长寿,或者在战斗中早早死去。为了得到荣誉和尽职尽责,阿喀琉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种命运。赫克托尔的妻子规劝丈夫不要上战场,赫克托尔响亮地回答:“保卫特洛亚是我的职责。”有人说,中国人是重社会而轻自我,西方人是重自我而轻社会。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至少在古代社会不是这样的。

中西方古代艺术所揭示的人的社会角色意识,其实就是人类对自身的更深层的认识。人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论是谁,他一生下来就面临着个体和群体的关系问题。可以这样说,人的角色意识是处理好个体和群体关系的最重要的中介因素.同时,也是自我完善、自我改造、自我平衡的必要环节。许多精神境界也都是从这里产生的,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等理想的精神境界。也正因如此,是人创造了社会,人与动物的距离也就愈来愈远。人的角色意识,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深化,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深化。是人的自觉性、人的理性精神的高扬。当然啦,高扬理性正价值和负价值都存在。任一切要从社会要求出发,扮演好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势必会把自己看成具有群体生死需要,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个体;势必以社会利益来压制个人的利益。这样一来,个体的主体性就得不到尊重,本能欲望也会被排斥在个体的精神生活之外;合理的要求常常被当作有害的东西而加以压制,有些个人创造探索也会被遭到无情地扼杀。这也就是说,人的克制能力被强化了,但是,人的活泼的情感要求和感官欲望却被磨灭。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当然,高扬理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从蒙昧状态进入到文明社会的必由之路。清醒的理性战胜了原始社会的神秘迷狂,这是思想意识的一个重要而深刻的必不可少的行程。

再谈谈中西方古代艺术对宇宙意识的认识。人的宇宙意识,主要表现在艺术对宇宙无限、人生短暂觉醒式的描写。中西方古代艺术特别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典型音调是:赞叹宇宙永恒,重视生死存亡,哀伤人生坎坷,感慨人生无常,思考人生劳碌的意义,感悟人生空漠等等。而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常常表现的是人和命运的冲突,但最后都是命运战胜了人。人在宇宙面前是极为渺小的。古罗马人体雕塑无数,都毫无顾忌地肯定了人自身各种特征的美,表现了象征性的永生的精神满足和生命快感。中世纪的理论美学和宗教艺术,长达一千多年,它最早回答了人类自觉反思自身时所面临的核心问题,那就是人作为类存在的根据是什么?我们又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种反思借助于基督教尽管是一种折射性的产物,但它毕竟显示了人类的宇宙意识,这是人类历史上一大进步。

求,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是对原来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即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繁琐经术等等的怀疑和否定。表明原来意识形态的规范、标准、价值等等都是虚假的,是不可信的。只有宇宙永存,人生来去匆匆才是真的。人类宇宙意识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有“人生几何”的悲叹,又有放纵享乐的表白;有遨游仙界的想象,也有心境怡然的显示;有向往主观精神的超脱,也有实现客观现实的欲求;既有对生的迷悟,又有对死的遮蔽;既有自欺的逃避,又有养生的追求,等等。这种宇宙意识已经表现得十分清醒,说明了人的生命之后在当时就已经去想完善了。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4]周谷城,史学与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保罗塞尚与西方艺术论文

最后一幕,年迈的塞尚林中作画得知左拉来的消息佯装不在意地说我在工作,却再也画不下去。一瘸一拐从山上下来,坡着脚拖着拐杖,赶去左拉在的地方。在人群里远远的望着,听到左拉说曾经是个天才折翼的天才的时候,黯然离去。

塞尚追着左拉争吵时,左拉静默的眼泪。--是塞尚没读懂左拉。虽然争吵后塞尚离开左拉的家,但感觉对于塞尚来说真正的决裂或许是听到左拉说折翼的天才的时候。

如果一个画家,为了你放弃了那一刻的光线,这是真爱吧。

喜欢左拉妈妈来跟塞尚说我快喘不过气了。

结尾的字幕,火山,变幻着颜色。

《我与塞尚》观后感(二):相爱相杀里爱总是更多。

“他们争吵、决裂,但是又忍不住互相欣赏。他们就像一对注定要在一起的爱侣。”

看到他们每一次别后重逢的相拥,都会莫名想到歌德捧着席勒的尸骨时说的那句:回家吧,伟大的朋友。虽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故事,但共同之处在于这两对挚友他们都是彼此精神上的庇护所。塞尚可以抛下他最重要的工作拄着拐杖下山只为看左拉一眼,却也可以在楼梯上用最恶毒伤人的言语向左拉宣泄他累积多年的尖锐怨气。他们把对方刺得千疮百孔,几十年后过着反转过来的人生,而不能否认的是,他们没法过上缺少对方的生活。真正的离别当然比多年冰冷的决裂痛上几千倍。

左拉对别人说:“没有指针的时钟,象征我们的友谊。”

塞尚对别人说:“我很爱左拉。”

《我与塞尚》观后感(三):孤独,是追求永恒的背面图景。

忠于艺术者,将会在通往艺术的道路上不期而遇,相互认出,好像是老友相逢,亲人重聚。

青年时期,艾克斯的塞尚就这样在一群人中认出左拉的。塞尚是银行家的儿子,大宅豪门,父亲热切盼望着将来子承父业。而左拉穷,父亲早亡。但塞尚对左拉的才华几乎是信仰着的:“我多么想我画出的画能有你笔下写出的文字那么生动。”而左拉对塞尚也是交口赞赏:“这个人是天才。”他这么说着,可他心里永远埋着那么一丁点儿的怀疑。“你还需要时间证明你是天才。”

左拉一开始就知道,除了努力工作外,他要去取悦巴黎的文艺圈。就像他有了小小的成功后,告诉塞尚的一样,在巴黎取得成功,要周旋,要交游,要世俗。

可是,老实人塞尚怎么知道,即使知道,他也不屑。他质朴而直接,一心一意地信仰艺术,一心一意地信仰左拉,就像他对上帝一样的专一诚恳。即使这个世界,家庭不接受他作为画家的选择,即使巴黎的整个画家圈子不接受他,他始终有左拉这个朋友,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他,鼓励他,相信他。

可是,对一个内心纯粹,对友情怀着信仰的老实人来说,左拉心中这一丁点儿的怀疑,就是二人友情悲剧的开始。

塞尚可以接受左拉娶自己的前女友为妻,可以接受这位朋友“你要世俗”一点儿的劝谏,但他不能接受的,就是怀疑。怀疑他的才华,他的努力,他的艺术。

塞尚深处在对艺术完美表达的追求中,他说:“我有一些感觉,但我却无法将之表达出来,就像一个有金币的人,不知道如何使用它一样”,年轻的时候他暴戾,每次癫狂地,不分昼夜地作画,作完又将其撕毁,砸掉,好像作品让他永远不满足。一个真正的天才,在青年时期,常常要与内心中不受控制的狂热打交道,他甚至都不能理解这种狂热,他内心的能量爆棚,于是常常做些常人无法理解的怪事。塞尚把这种狂热用在绘画上,自从认识了绘画,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但同是狂热,一个真正的天才并不等同于疯子,他与疯子的一线之隔,就是专一的信仰,并懂得节制。塞尚的生命深处,对自己的天赋是肯定的。他选择了最终回到艾克斯,过一种隐居的生活,每日在自然里作画,以自然为师,以光影为友,一步一步自己面对自然修行。他慢慢摒弃了在巴黎时期作画的疯狂成分,在他的绘画里,渐渐表现出一种和谐,你看不出莫奈对光影碎碎念的敏感,雷诺阿的轻丽细腻,毕沙罗的温厚,梵高的强烈到要闪光,要爆炸,塞尚是质朴的,和谐的,甚至有些笨拙的复归自然的本身。艾克斯的山林,是他永恒的道场。

但一个人,总归是活在自己的时代里。漫长时间的无名,当年身边的穷小子也阔了,亲友漠视和不理解,社会的否认,这样的环境里,一个天才在冷眼中走着自己的路。他不怕,这孤独的世界上,总归还有朋友,只要一个人能够理解他,能够看出他的与众不同,他的珍贵,就够了。他相信左拉。然而,左拉,却给了他致命的一击。

业已出名的左拉写了一部《杰作》,以塞尚为原型,描写一位相信自己有天才但实际上没有天才的艺术家,最终自杀的故事。

塞尚读后,大为生气,他写了一封信给左拉,以示绝交。《塞尚和我》这部影片就是从收到这封信后左拉与塞尚的最后一次会面开始的。

是的,友情就是这样结束的,以一点怀疑开始,最后引发了一场文学艺术史上的悲催决裂。

人们不能理解,两个天才,应该惺惺相惜,怎么会决裂?

他们对于艺术都有完全的坚持:左拉每有好句,总是失眠,起夜数次,数次修改文本。塞尚创作的时候彻夜不眠,为一笔色彩想很久很久。

然而决裂是必然的。影片以它极其感性的缓慢方式,展现了艺术家看似平庸琐碎矛盾背后的根本性分裂。

左拉骨子里是科学的,现实的,塞尚骨子里却是浪漫的,极其精神性的。左拉打扮得漂亮精致,好像个资本家,塞尚满身油污,风吹日晒,祖鲁得好像个老农民。但这两个人的外表却隐藏了他们,颠倒了他们。左拉软,善于服软,所以他虽锦衣玉食,但在塞尚面前却绝望地喊出:“我就是个失败者,因为我为了畅销而写作!”塞尚硬,永不妥协,他是山间的飞鸟,在巴黎和沙龙上虚伪弥漫的世界感到窒息。左拉以软屈服于世界,违背了当初他对艺术的信仰,而塞尚却以硬抗击着世界,在日复一日的修道中成就着自己。

忠于艺术者,在艺术的道路上会与人不期而遇,也会与人失之交臂。因为信仰的道路是窄的,羡慕世界的荣华者,最终会消失在荣华里。命运和个人选择让左拉从穷小子到了大文豪,让塞尚从富二代到了每日颜料满身住在山里的疯子。左拉在世的时候就已有名,人们欢迎他,仿佛百鸟朝凤一般。塞尚一生,都没有在博物馆中看到自己的画,连艾克斯当地美术馆的馆长也发誓,只要他活着,就决不让塞尚的画进入美术馆。

然而他们已然在艺术的道路上分离。他们再也不是青年时代的塞尚和左拉。

在二人争吵过去二十年后,著名文学家衣锦还乡,左拉被众人环绕着坐在艾克斯的街上,好像一个王,显耀,受人瞩目,有自己新的妻子,孩子。塞尚听到二十年未会面的左拉来了,起初还有些赌气,后来想通了,几乎是小跑着雀跃地迎接,却在人堆里听到左拉说:“塞尚,他好吗?他曾经是有点天才的。”

从此,君走阳关道,我走奈何桥。

当然,这一段塞尚跑去看左拉,也是电影艺术性的杜撰,实际上塞尚的画室离艾克斯市内远得很,塞尚拖着大瘸腿是不能一下子跑到的。

左拉与塞尚,一生缘尽,后来左拉煤气中毒死亡,老实人塞尚还是哭得天昏地转。

关于这部电影的表演,我对guillaumegallienne的感觉还停留在有点娘的喜剧演员的印象中,没想到他塞尚的老年扮相,吓我一跳。与左拉在其豪宅内吵架的时候,一个清晰的正面镜头除了头顶的头发较多以外,和塞尚本人太像了。当然,关于塞尚的头发问题,其实是本片一个不小的瑕疵。当左拉看到塞尚的自画像时,自画像的头发是比塞尚表演者本人的头发少很多的。但是guillaumegallienne却把塞尚的粗,悲催,孤独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当塞尚听到众人在左拉房间对他的非议,甚至是左拉本人也对他怀疑时感到喘不上气,遇上了在门外透气的左拉母亲,左拉母亲让他帮忙解开自己身上的束身带子,她说道:“真让人窒息。”塞尚边解边低着头,最后哭了,身后是冷而黑的大块的建筑台阶,背后是窗户明艳的光明里众人的细小喧闹,那是孤独。塞尚的孤独。他在人群中找不到共鸣,没有人理解他。他的心中有执着地对永恒的追求,可是,现实却被平庸的世俗所牵扯,一再被人的无聊和庸见所攻击。这一幕,演得好极了。

左拉的扮演者小guillaume帅是很帅,表演中规中矩,在与塞尚在楼梯上争吵的那一幕中,明显表现出了气场上的不足。

这部电影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恐怕是开幕,结束和其优美的音乐。简直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开幕每一张图都能作为摄影教材。关于艾克斯的自然风光部分,可以算得上是艾克斯旅游风光大片。结尾非常巧妙,塞尚孤独的身影融入艾克斯山林之间,然后镜头一转,直接对准了当地的圣维克多山,瞬间山体光影流变,变幻成塞尚晚年所画的.一幅幅山的图景。

当然,绝大多数观众是没有耐心看完那一幅幅塞尚用生命所画的圣维克多山图,体验他在孤独中的伟大创举,并安静地等到字幕结束的。琐碎友情的展现早已让他们尿急,或者昏昏欲睡。

在这个速食的时代里,这部影片绝不算耀眼,反而像老妈子的唠叨。许多人受了塞尚和左拉名字的吸引,本想着本片是一部惊险的撕逼传奇,没想到却看了一场文艺碎碎念。但我相信,一定会有人和我一样,喜欢这部片子,非常喜欢,以至于跑了几回电影院,反反复复地看。除去塞尚和左拉这两个耀眼的名字,这其实是一部关乎友情,内里却展现生命孤独的片子。

塞尚四十七岁死了父亲,五十岁死了妻子。此后,他画出了在艺术史上铭记千古的一系列著名作品,其中,圣维克多山风景图占有重要席位。在对此山与众不同的,棱角嶙峋的山石的观看冥想中,他形成了立体主义的画法,并把对自然本体的沉思与个人的自由表达融为一体,开创了现代艺术的先河。

里尔克说:“关于塞尚的晚年,我想我还知道一些。他苍茫,穿着破损的衣服。当他去画室时,孩子成群在他背后追跑,丢石头,好像在赶一只丧家之犬。可是在他心灵的深处,却隐藏着一个可爱的人,或者在某些被激怒的时间里,仍向罕有的访客掷出他深湛的意念。”

塞尚死于写生途中遇上的暴风雨所引起的疾病。他死之前,还在坚持工作。

死后,人们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他被发掘,被供养,像上帝一样站在现代艺术的祭坛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然而生前,他却是那样地孤独。

艺术的道路上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热闹极了。然而以艺术为生命者,注定是孤独的。因为,孤独,是追求永恒的背面图景。

《我与塞尚》观后感(四):左拉的身体住进了塞尚的灵魂。

晚上回来和朋友复述了一下电影的剧情,还查了下维基补充了点背景知识。电影的最后,屏幕上出现塞尚的画作和评论的文字(有人说塞尚是绘画界的上帝,毕加索说塞尚是所有画家的父亲,等等。),我居然流泪了。

先说说电影观感。

1画面特别干净,没有多余的色彩。特别喜欢塞尚和左拉在小船上的对话,率性自然,好像在另一个世界。

2剧情感觉有点散,但是可能就是片子的格调,两度掐掉手机回过神来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错过。

3缺乏法国艺术文学史的知识,一开始出现在酒馆里的人名字挺熟,但是具体也想不起来是画家还是作家,塞尚和马奈的冲突电影里没太看明白。

再说个人感悟。

1每次在电影里看到法国的风光都非常怀念,看到电影里塞尚上楼去找左拉,那个楼梯,和当时蜗居在ruedebabylone的那户人家简直没差。

2好像被认可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可是沉默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不是大部分都拥有着左拉的“身体”,却鲜有人想要去追逐塞尚自由的灵魂。

所以还是要先自我强大吧。

不管是有左拉还是塞尚这样一个性格鲜明的朋友,都令人羡慕。

以上。

《我与塞尚》观后感(五):跟随塞尚,从五月普罗旺斯望穿艺术之美。

五月是一个美好的月份,在最最残酷的四月之后,春天却又尚未完整退场。中法文化之春在内地做到了第十二个年头,“法国五月”艺术节却已经在香港盛放了二十四年——“自1993年以来,呈献超过500个一流的节目,是亚洲最大型的法国艺术节”。

若论重磅程度,“法国五月”的亮点或许在于艺术展览。不过专业所限,笔者感兴趣的却主要是其中电影模块的策划。今年的“法国电影之旅”以“艺术之美”为题,由港岛出了名文艺范的女星林嘉欣小姐,拣选出了十部艺术赞歌款的法国电影。其中还包括与嘉欣友谊甚深的蔡明亮导演,受法国巴黎卢浮宫邀请拍摄的《脸》,十分难得。

十部影片中最新的一部尤其适合五月观看,因为其“印象派”的影像呈现出了普罗旺斯地区恰如五月的风景。这部影片即是法国当代电影女干将达尼埃尔·汤普森执导的《我与塞尚》,讲述的是19世纪两位文化大家——现代艺术先驱、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与自然主义作家埃米尔·左拉一对密友一生的对冲与情谊。

欧洲名人传记片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类型,艺术家人生更是天然的故事题材,像是《花开花落》写萨拉菲娜、《透纳先生》写约翰·透纳。部部影片的调性上都有些相似,或许因为艺术家总是浪漫、自由、过敏又神经质的,在升华与自我毁灭之间徘徊。

《我与塞尚》共享了这样的一些特质,却胜在别具一格的结构。它首先是以二人五十岁左右时决定了彼此余生的一场争执为核心场景——左拉的短篇小说《杰作》如何刻薄地以塞尚为原型、击垮了后者,并将二人一生的交往撕碎,拼凑填充到了这段争执的气口与缝隙中。其次,影片将两个处处相反的人物并峙,叙述的不仅是好莱坞《宿敌》式的天才干仗,更创造出一连串互相干涉的对立元,透视了整个时代的冲突规则。

塞尚与左拉的关系在艺术史上是常识,对法国之外普罗大众来说却不见得耳熟。分立绘画文学两界、思想风格更是相异的二人,其实十三岁起就相识,共同成长于普罗旺斯首府艾克斯。他们曾经时远时亲,却在《杰作》事件后分崩离析,而塞尚也因此远遁山林——这对密友似乎再也没有相见。影片没有花费过多的笔墨在他们共同成长的场景,甚至也没有过分眷恋艺术家云集的盖尔波瓦咖啡馆,而时时注意,用这些段落来为二人这场决定性的争吵做脚注,殊为不易。或许会有观众认为,争吵对话戏份吃重对观赏效果略增门槛,不过,这样的设计要求台词能够敲击灵魂深处,对编剧文辞功底的考验,实在要高多了。

塞尚是印象派的代表,左拉则靠自然主义地写生巴黎成名;重形式的向往理想世界,重写实的关注现实生活;前者家境优渥却与父母离间清贫度日,后者则兢兢业业步步为营终于从巴黎底层搬入华美大宅。世间的事情如此巧合,类似的人物设定,我们可以在戈达尔与特吕弗身上找到,也可以在竹林七贤的嵇康与山涛身上找到。《我与塞尚》架设这样一对人物并不稀奇,值得注意的却是影片题名中的强调:左拉是“我”,塞尚仍是塞尚。

实际上我们并不能由此成功猜想影片是否配有左拉第一人称的自白。“我与塞尚”的含义更为精妙,它似乎将“我”诠释为从创作者、观众到你我他的实在个体,而“塞尚”则成为了艺术理想的一个象征,“我”笔下的一个人物,存在于“我”的想象与对话中,并且行走于光线明灭的某个珍贵瞬间。也是因此,塞尚一角固然疯疯癫癫、脾气吓人,却在质素、品德上总显得比心机深沉的左拉“我”要高上几分,“我”对塞尚,几乎怀有自卑而妒忌的爱慕——因此影片才以塞尚的山间漫步结束,将这位现代艺术之父的心灵体悟,视为影片对永恒“艺术之美”的探寻,在现实世界里,此时左拉已经煤气中毒逝世。

或许来自导演拓展电影作用空间的企图,两位角色由两个同样叫做吉约姆的演员从青年扮演到老年:一是法兰西喜剧院“当家花旦”吉约姆·加里尼,一是玛丽昂·歌迪亚爱侣、全方位电影人吉约姆·卡内。有人曾说,塞尚的绘画颠倒过来观看,反而能感到一种奇妙的平衡感——《我与塞尚》的镜像设置,或许也灵感源于如此这般的绘画知觉。

中国观众对导演达尼埃尔·汤普森的名字或许不太熟悉,对从她笔下走出的电影作品却一定不会陌生。她是法国著名戏剧导演杰拉尔·乌里的爱女,24岁就参加了喜剧经典、票房冠军《虎口脱险》的编剧。后来,她不仅多次支持父亲的喜剧创作,也曾与拍摄《初吻》的克劳德·比诺多、拍摄《爱我就搭火车》的帕特里斯·夏侯等多位知名导演合作。作为编剧大名鼎鼎的汤普森目前已经独立执导了5部作品,而她的儿子也正在踏上电影导演的道路。

汤普森的背景提醒了我们,《我与塞尚》当然仍旧是今日法国某种新“优质电影”的一个代表。其优质体现在或许从杰拉尔·乌里言传身教而来的对欧洲文化风情、社会风俗的注重;体现在影片中超强的舞台剧特征与演员的戏剧背景;还可以体现在影片唯美、精致的美术与摄影。

面对一部画家传记片永远也不用担心的就是画面美感不过关。胆敢挑战这一题材的摄影师或导演,想必都将画家作品翻来覆去看了千万遍。因此,《我与塞尚》的每一格外景,艾克斯乡间、圣维克多山、普罗旺斯的五月,都如同塞尚本人笔下的景色,有着那样柔和的色彩、那样秩序的结构。每一位女配角,都如同绘画中的浴女,丰满而纯洁,袒露而自由。那种轻柔的触觉,甚至从影像中浮出来,与风拂过树叶的声音叠加入耳。但这样美的视听里,我们却将无法脱离塞尚与左拉,保罗与埃米尔,令人怅惘的破碎情谊,而且我们深知,这样的破碎,不是意外与误会带来的,而直接源自理想与现实两种选择的天然鸿沟。

西方歌剧中合唱的艺术特征论文

地方戏的本体审美特征,一方面是具有所有戏曲的一般审美特征(如写意性、抒情性、歌舞性、程式性等等);另一方面,是比较京、昆、评等全国大戏曲剧种而显示出来的独特的本体审美特征,也是地方戏的艺术个性特征。本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就地方戏与京、昆、评大剧种相比所显示出来的个性本体审美特征,发表若干浅见。

一、地方性。

地方性,顾名思义,系指全国各地方的戏曲剧种,因此地方性既是地方戏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它的主要本体审美特征。

地方戏是一个综合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地域文化精神、地域美学原则、地域审美习惯、地域风情、地域习俗、地域人物、地域语言等等。

如越剧,现在是浙江、江苏、福建、上海地方戏曲剧种。但它最初是在浙江嵊县一带发展形成的,后逐渐流入桐庐、富阳、海宁、杭州等地,所以带有明显的浙江地域特色。19才进入上海,但仍保留浙江的地域风味,同时吸收浙江绍剧的唱腔和京剧的舞蹈,时称“绍兴文戏”,浙江昧儿的鲜明强烈一直延续至今。其他如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杭州一带的绍剧,流行于余姚、慈溪、上虞、绍兴一带的姚剧,流行于杭州一带的杭剧,流行于金华、丽水一带的婺剧等等,也都不仅带有总体的浙江特色,而且更带有各自流行地的地域特色,可谓“大地域”中还有“小地域”,是艺术世界里的“国中之国”。

再如黑龙江的龙江剧、吉林省的吉剧,广东的粤剧,四川的川剧,安徽的黄梅戏,湖南的湘剧,广西的桂剧,云南的滇剧,海南的琼剧,贵州的黔剧等等,也分别带有各自的地域性特征。

由此可知,地方性是地方戏曲的根和神,而且也是整个中国戏曲的.根和神。所有的戏曲剧种,无一不带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即使像今天在全国流行的大剧种京剧,最早也是在徽调(安徽地方戏曲剧种)、汉调(湖北地方戏曲剧种)的基础上,吸收北京的语言特点以及秦腔(陕西地方戏曲剧种)的精华而逐渐形成发展的。

二、民间性。

中国所有的戏曲,均“兴于民间,毁于庙堂”。地方戏更是如此,每一种地方戏剧种,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本体审美特征。

例如越剧,是在民谣、山歌与民间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姚剧,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睦剧,是江西、安徽传入浙江的民间小戏--采茶戏与浙江的民问歌舞“竹马班”结合而成的;吉剧和龙江剧,也是在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地方戏的民间性审美特征,派生出地方戏的其他许多审美特征:

一是小型性。地方戏素有“地方小戏”之称,与京、昆、评大戏相对应。“地方小戏”最突出的标志是它有“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或“两小戏(小生、小旦)”之称,即演出小人物的故事。即使是宫廷戏,也平民化、民间化,演绎成寻常百姓的家常里短、儿女情长。尽管各剧种的地域特色不同,但有一个共同性特点:把帝王将相平民化、生活化、民间化,夫妻情、父子情、君臣情、父女情,全都与平民百姓毫无二致。这种“大戏化小,小戏化巧”的特征,普遍存在于各地方戏曲之中。

二是清新、率真、自由、活泼的总体艺术风格。地方戏曲不像京、昆、评大戏那样严整规范,而强化艺术创作的自由洒脱,强化创新意识与观众意识,故总体艺术风格都是清新、率真、自由、活泼的,充分显示出它们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地方戏的艺术生命永远都在民间,永远都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艺术沃土。

三、通俗性。

地方戏属于通俗艺术范畴,而不属于高雅艺术之列。地方戏贵在以俗达雅、雅俗共赏,以“俗”为其本体审美特征的主要方面。正如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所言:“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闲情偶寄》,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西方油画艺术中色彩的发展与特征论文

:在油画创作中,色彩被看成必备的表现途径,其拥有迷人的艺术魅力。经由长时间的演变与发展,西方油画中的多样色彩增加了主观的特性,拥有象征内涵。色彩装点着油画,在不同时段内,色彩凸显了独有的魅力。为此,油画学习者有必要明晰西方油画中的多样色彩,探析色彩的发展历程,明晰色彩调配的常规特性。

:西方油画艺术;色彩;发展历程;特征

西方油画承载着厚重的文明、表现情感和多样的信息。色彩是油画的表现符号之一。伴随着艺术的发展,西方油画的多样色调历经了变更,不断演变。具体而言,西方油画色彩的演变经历了初始的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阶段、印象派时期等时段。在这一历程中,各流派创作的油画运用多重色调,可被分成多种类别。解析油画创作技法不可脱离对色彩的探究。

其一,文艺复兴时段。文艺复兴时期,油画调配色彩突破了偏旧路径下的固定样式,开始大胆摸索。描绘自然景色常用耀眼、奔放、流畅的色彩,增添主观性;描绘主观心态常常选取凸显某种心情的夸张色调,带有戏剧色彩。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描画远景选取了蓝绿这样的偏冷色调,并用渐进色彩增加空间感,借助光影变更,表现了画作的立体感。再如,威尼斯画派的提香善用多样色调描绘令人神往的自然景物,在其创作的《田野中的合奏》中,调配的色调含有金黄、翠绿、天蓝等颜色,色彩十分明晰,他还在田园美景中融入自身体悟,显现了亲切性。

其二,巴洛克阶段。在巴洛克时期,油画家的典型代表有鲁本斯、伦勃朗和委拉斯贵支。他们在明确了油画的主题后,借助特定色彩深化主题。在近代油画创作中,色彩也可描绘出某一特定的内涵,拥有象征意义。鲁本斯侧重创作神话类、宗教类的画作,如《复活》《末日审判》,他创作的很多作品都很洒脱,具有显著的整体性。伦勃朗是荷兰的伟大画家,自己开设画室,创作了题材多样的画作,如宗教画、风俗画、风景画和人物肖像。委拉斯贵支也侧重运用色彩表现某一情境。他擅长描绘风俗画和肖像画。在欧洲绘画史中,委拉斯贵支具有革命性的贡献,对于绘画艺术,他显示了独有的视觉体悟,重设了光线与色调的关系,创作的画作非常真实。

其三,印象派时期。到了19世纪,油画进入了印象主义特有的.时段。印象主义描绘出来的油画凸显了瞬时闪动着的多变色彩,印象主义画作中的色调被分成冷暖的双重色系,代表不同的心态。印象派画家细心探索瞬间变化的一切色调,凸显明暗关系。油画如果变更冷暖色调,则能够显现瞬时的闪烁感和律动的色调,因而更加活泼。如,凡·高创作的很多油画中增设了流动着的明晰色调,包含鲜黄色、纯蓝色等色调,这类色彩表述着激情,展现了奔放的新颖风格。20世纪初,印象派主导了油画。印象派画家注重表现自然,表达针对某一事物的印象。在创作油画时,他们寻找出了本源的情感,并且直接表达,本能宣泄色彩。色调超越了本体的画作,引发灵魂共鸣,这才是油画调配色彩的应有境界。如,莫奈的《日出·印象》借鉴装饰壁画,添加装饰色调,增设大块的差异色彩,在色调对比之中凸显视觉冲击力,增添渲染效应。

其一,色彩的象征价值。自原始社会起,人们便开始辨识色彩。历经时代变更,色彩超越本身,具有了象征价值,也增添了神秘性。如,画家高更创作的多幅油画都借助了明晰的色调比对,显现了自身敏锐的直觉,延展了想象力。他善用橙红色、强烈的亮红色描画某一想象中的远景,引发强烈幻觉,他还借助具有躁动性的色彩表现某一紧张的氛围,引发无尽联想。

其二,色彩的装饰价值。色彩装点着生活,也美化了画作。伴随文明发展,西方油画的色彩装饰日渐多样,获取了显著的进步。画家常借助平面手法,叠合多样的色调,或者通过对比凸显某一颜色,或者使不同的颜色彼此照应,共同装饰画作。如,古斯塔夫·克林姆特创作的《吻》中,色彩尤为多样,画家选取多彩构图,描绘了恋人在鲜花簇拥下亲吻的甜蜜情景,恋人周边有着绿色的草地、鲜艳的花朵,恋人身上点缀着多样的金属色调。这就显现了色彩独有的装扮价值,烘托了美好氛围。再如,描画某一餐桌,也可添加多样的色调予以装饰,烘托和谐氛围,使观赏者觉得清新、愉悦。

其三,色彩表达的心态。对比客观事物,油画蕴藏着厚重的主观心态,表达强烈的情感。依照美学原理,画家创作的画作都有着强烈的主观性,具有精神内涵。因此,画家在油画中运用的色调也超越了单一的本体,侧重表达画家的情感。通过变更组合、搭配冷暖色彩,油画流露出多样的情感。画家借助色彩表达内在情感,体现了油画的主观性。如,抽象派、印象派等都善于在油画创作中调配色彩表达情感,引发观者的共鸣。油画创作者用色彩表达情感,作品中的色块和线条都蕴含着创作者的某种情绪。

在西方油画的艺术范畴内,色彩不可缺失。油画学习者应探析色彩运用方式,采用最优的色彩调配方式,恰当调配色彩,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色彩表达情感,搭建创作者与观者沟通的桥梁,实现艺术范畴的欣赏共鸣。

[1]魏琪.西方油画中色彩的情感表现.大舞台,2014(11).

[2]董正磊.西方油画艺术中色彩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大舞台,2014(12).

[3]何菁菁.色彩在西方油画艺术中的发展及特点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4(9).

[4]朱慧.探究油画中的情感色彩的表现.艺术科技,2014(11).

西方歌剧中合唱的艺术特征论文

内容摘要:合唱的音响组合、和声织体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感。在歌剧音乐中,合唱体裁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范畴,研究合唱在歌剧艺术中的戏剧性作用是对合唱艺术理论研究的补充,有利于推动音乐专业合唱教学的理论研究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合唱创作的水平。

关键词:合唱歌剧戏剧性作用。

“戏剧性”的本意是指戏剧艺术独有的本性,它是在剧场的戏剧虚拟表演中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激起他们的情感反应的东西。所谓歌剧音乐的戏剧性,不是单指歌剧音乐中某一类体裁或某一种音响特征,而是歌剧音乐的抒情性、叙述性、冲突性这三种不同音响特性和戏剧功能的统称。而在歌剧音乐中,合唱体裁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范畴,而且种类繁多。我们对其不能简单地分类研究,因为歌剧合唱是戏剧音乐体裁,参与合唱的各声部其实是与在一定戏剧情境中活动着的人群对应的,它必须反映出这些人群的事项、意志、情感和动作,必须负载相应的戏剧使命,必须成为歌剧整体结构和戏剧进程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按一般性分类标准对它进行研究是不能反映出它的戏剧音乐的特性的。从审美意义上说,合唱的音响组合、和声织体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感,一曲曲恢宏的、深沉的、优美的合唱歌声令人久久难以忘怀。我们不妨将合唱在歌剧音乐中的戏剧性作用分为以下几种来研究,包括渲染戏剧气氛、介入戏剧冲突、揭示歌剧主题等等。

一、渲染戏剧气氛的作用。

戏剧气氛指的是某种与戏剧情境相适应,或为戏剧性情境所需要的特定的感觉空间,是由戏剧冲突这个核心散发出来的情、景能量的外显形式,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是歌剧艺术家们为了强化剧情而采用一系列艺术手法精心营造的某种视听效果。在歌剧中,特定的戏剧气氛的营造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合唱只不过是其中之一法而已。但是,用合唱来渲染戏剧气氛,有着许多便利条件。由于合唱声部构成、组合的形式十分多样,因此它的表现力极为丰富,足可以营造出形形色色的戏剧气氛来,并将它们渲染得有声有色。

例如《卡门》中著名的“斗牛”合唱,它第一次出现是在序曲中,以器乐主题的形式构成序曲的中段部分。其实它的原本面貌是一首合唱曲,其音调材料来自艾斯卡米利奥的“斗牛士之歌”。当它作为合唱在第二幕出现时,其作用是强化斗牛士英武豪迈的性格,为塑造艾斯卡米利奥的形象服务;可是当它在全剧终场再次出现,并与欢腾热烈的序曲器乐主题交织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交响性场面时,它的作用就是渲染性、烘托性的,造成一种欢乐、热烈的气氛,并从整体上为卡门与霍赛最终摊牌及其悲剧性结局提供一种“情境反衬”,从而极为强烈地营造出这种悲剧性冲突的舞台效果――在这里,合唱描绘斗牛场景,渲染欢乐气氛。具体到音乐上,全曲为一具有特殊性的三部性结构的曲式――引子、a、b、a、小结尾b、a、b、大结尾。这是用减缩手法变化反复的复三部曲式。开始的引子、a、b、a、结尾为较典型的复三部曲式。但戏剧还在进行,音乐也还要向下延伸。如果复三部曲式全部反复,a部分就显得有些多余了,于是变化反复为b、a。最后还需有一个热烈气氛的结尾,b又变化反复一次,并加了一个较长的尾声。此种音乐分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效果,与威尔第的旋律天赋是有直接关系的。如大a部分旋律的动力性、震撼力;大b部分旋律的迷人性、色彩性,都给人以动心的感受。

二、介入戏剧冲突的作用。

戏剧冲突是指歌剧舞台上人物之间不同性格的矛盾,或主人公行为与不可抗拒的命运所发生的冲突,它是构成戏剧性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戏剧矛盾、戏剧冲突,是一切戏剧艺术的生命核能和美感源泉。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自然也就没有歌剧。合唱介入歌剧的戏剧冲突实际上是运用合唱音乐的旋律进行及声部交织的方式含有明显的乃至强烈的对比和冲突,有推进情节发展的动力性,或者与人物急速运行的内部和外部动作吻合的戏剧性张力。例如《被出卖的新娘》第二幕第六场,聪明的.男主人公叶尼克假装同意自以为聪明的媒人克查尔的主张,并在出卖未婚妻玛仁卡的契约上签了字。不知内情的登场群众起先对这种无情无义的举动大惑不解:“他要放弃他的爱人?哪有这样荒唐的事情!”混声合唱的四个声部起先以同音反复发出疑问,第二句以厚实复杂的四部和声强化了紧张感和力度,表达出村民们内心无法理解的感情。当他们得知这一切竟是眼前的事实时,合唱以断然决绝的口吻唱出了村民对这种出卖行为的鄙视、愤怒和抗议。合唱与叶尼克、克查尔的签约对唱穿插进行,描绘在场群众与两位重要人物之间的道德冲突和行为冲突。在这里,合唱作为构成冲突的一方面存在,从而介入到戏剧冲突之中。

三、揭示歌剧主题的作用。

主题是在作品之上或从作品中抽取出来的思想结论。在欧美戏剧理论界,人们对主题的理解和阐发大多不同。美国戏剧批评家j.h・劳逊把主题称为“基本设想”,法国批评家f・布伦退尔则称为“目的”,美国人l・埃格里认为是“前提”,而b・马修斯则赞同“主题”的提法。不过,尽管在理解上和用语上存在差异,但对主题在戏剧中的功能的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从创作角度来说,主题可能是激发歌剧艺术家原始创作冲动的基本母题。从这一母题出发,根据他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所获得的素材、灵感和启示,调动他的艺术想象和艺术手段,最终发展成为有血有肉的歌剧作品。那个曾经激活了他的艺术冲动的基本母题,在创作过程中扮演了灵魂启示者的角色,并且渗透到他在作品展开过程中、艺术结构中和形象体系中,成为统领他的作品的精神核心或思想支点。从欣赏的角度说,主题是欣赏者在歌剧审美过程中逐渐体味到的并在戏剧冲突的高潮部位和主人公命运转折的重大关口的豁然开朗的理性感悟,是他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和形象底蕴的深层探究所提炼的思想结晶。

瓦格纳的歌剧《汤豪舍》中对巡礼者大合唱,描写一批又一批在混沌尘世中受到各种欲望污染的人们成群结队地走向罗马,恳请教皇宽恕他们的罪恶。音乐充满了对宗教的虔诚和崇高庄严的情绪。瓦格纳在处理这首合唱时将它置于全剧戏剧冲突的核心位置上,它所概括的那种圣洁、真诚的情绪,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崇高和神圣,与象征维纳斯堡那种令人目眩的淫欲、诱惑和邪恶的情绪构成了歌剧全部音乐展开的基础。从序曲开始,巡礼者合唱辉煌嘹亮的音响便同维纳斯堡一系列音乐主题形成尖锐的对比与冲突,此后这首合唱曲曾数次在相关场景中出现:第一幕,汤豪舍终于离开维纳斯堡,结束糜烂生活,跪在耶稣面前忏悔以往的丑行时,巡礼者成群结队、由远及近而来,他们嘹亮的歌声使汤豪舍受了感动,决心跟随巡礼者到罗马赎罪。第二幕,在歌咏比赛会上,汤豪舍积习难改,唱了一首歌颂维纳斯的淫邪的狂热的歌,激怒了所有的人,幸亏依赖于伊丽莎白相救幸免一死,汤豪舍十分愧悔;这时,幕后又传来巡礼者大合唱的音响,汤豪舍也加入他们的行列,赴罗马赎罪。第三幕,伊丽莎白焦虑地等待汤豪舍归来,这时巡礼者大合唱的音响自远处传来,不久巡礼者纷纷从舞台上走过,但却无汤豪舍的踪影。全剧终场,当汤豪舍倒在伊丽莎白遗体旁时,又一对巡礼者唱着合唱走上台来,全剧便在“阿利路亚”的合唱声中结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瓦格纳对巡礼者大合唱的使用是从两种功能着眼的:一种是把合唱作为全剧音乐的主导动机在全剧中加以贯穿发展由他与维纳斯堡代表的一系列音乐主题构成冲突,作为全剧音乐戏剧性展开的基础;一种是赋予巡礼者大合唱以一定主题隐喻的功能,它总是作为光明的、纯洁的、神圣的象征者,不断在戏剧冲突的关键部位出现,同时以宗教的虔诚,时而以爱情的呼唤,时而以光明使者的指引,时而以天使般的圣洁,影响着汤豪舍的戏剧动作,荡漾着他内心的污浊,提升着他的灵魂,昭示着歌剧主题的人生意味。

结语。

就歌剧合唱创作来说,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艺术过程,它的戏剧性功能在实际作品中的面貌无限丰富和灵活多变,而且各种戏剧性功能之间的互相渗透、彼此交融是最为常见的现象,倒是只具有单一戏剧功能的合唱为数不多,在许多情况下,一首合唱既有这方面的功能又有那方面的功能,甚至换一个角度看,它还具有第二种乃至第三种功能。研究合唱在歌剧中的作用,主要的目的其一就是为了提高合唱理论研究的深度,加大研究方向的广度,为合唱的理论研究阔开一条新的道路;其二就是为了给现在的合唱理论教学补充一定的内容,丰富现阶段合唱教学的理论性,我们的教学不能始终停留在只分析作品、教唱作品的层面上,合唱的历史、合唱的作用、合唱的功能等内容都是我们普通高校合唱教学工作者应该教学的内容。从现代高校教学的角度来说,要求各学科都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深度,哪怕是技能技巧课程也不能脱离理论的深入研究,否则其教学就会陷入肤浅的境地。

参考文献:

[1]《合唱学新编》马革顺著上海音乐出版社版。

[2]《西洋歌剧名作解说》张弦等编译人民音乐出版社版。

[3]《合唱艺术手册》孙从音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版。

[4]《歌剧美学论纲》居其宏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版。

[5]《歌剧概论》钱苑林华著上海音乐出版社版。

[6]《歌剧音乐分析》张筠青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7]《西方合唱音乐纵览》韩斌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版。

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中的现代含义研究的论文

在园林设计中色彩不仅是园林的装饰、点缀,也会通过色彩给欣赏的人们视觉上及感官情绪上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在园林设计中色彩的搭配也要根据季节变化进行变换,例如,炎炎的夏日会让大自然整体气温和气压上升,人们的身心也与之烦躁。园林搭配可选择冷色系的白色、蓝色等色系为主,使人感觉清爽。如是冰雪覆盖的冬天,可选择暖色系的红色、橘色或者黄色等系列颜色,让人感觉温暖。与此同时,应合理安排色彩亮度及重度,才可更好的表达设计含义,并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性,避免因色彩失去轻重感,影响欣赏者心情,与之适得其反。与此同时,色彩的选择要结合设计的实际进行综合考虑,既要搭配好色彩,让欣赏者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感受,也要让园林设计通过色彩表达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赋予观赏者更多的情感体验。

2.2园林设计中平面的应用。

(1)园林设计中点的应用。所有设计都离不开点、面、线这三大因素,而点就是平面设计中最为基本的设计因素,它也是设计理念中的焦点。在设计中可通过点聚集欣赏者的视线,将其设计为园林作品的焦点,更好的表达园林设计的目标和主题。在设计过程中都是通过点进行放射形成不同的图像,一点或多点可以给予作品不同的含义,赋予园林设计更多的动感。如在设计中再采用不规则的点设计,设计材料参差不齐,互相交错,让人感觉随意,心情也会放松。(2)园林设计中线的应用。线是由无数个点构成,它所具有的长度和弯曲度特点决定了构成什么样的形状的因素,也会随着长度和弯曲度产生的数值有着不同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最为常见线的应用方式为直线与曲线,直线运用的最为常见,例如,笔直的马路,绿化带的设计等,它会让园林设计规整,均匀。拱门、水塘等运用最多的为曲线,它完美的弧线让设计作品具有美感、独特。(3)园林设计中面的应用。面是点和线综合的设计,无论是直线还是曲线都可以构成几何性的平面,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平面设计在园林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设计因素,例如,园林中供人休憩的桌子平面,桥面等都是需要由平面设计。它既具有对称的平整,也可追求凌乱面,相互结合也会有不同的独特设计,也会根据园林设计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平面风格。

2.3园林设计中立体构成的应用。

立体构成主要是由点、线、面和体形成,它是传达数据额的一种感性设计形式,利用其结构为人们传达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在设计中为营造良好的环境分为,它会利用构成原则、设计材料以及力学定论,将空间中所需要的设计因素进行设计和组合。在实际应用中可分为粒体、线体和面体三种,粒体在设计中较为随意,操控性较大,可进行多方面修改。它在应用时会利用自身画龙点睛的特点,让人视觉较为放松、随意的感觉。线体的相互组合包含了平面线的所有特点,主要线体方式为左右、上下以及放射性对称,左右及上下是将物体的中心线作为对称轴,放射性对称是取物体向四周发射的具体形态进行设计。它会利用集合物体的组合,构成独特的视线效果,提高设计的整体美感,并利用不同的线体设计,将园林设计的独特效果进行表达。而面体是设计中较为多样性的形态,它利用自身的独特性将设计中的立体组合一起,形成多态的设计风格,决定了园林设计的整体意境和特色。但是面体在立体结构中占有率较大,在实际设计时,要根据设计的实际情况掌握面体的'具体形态,更好的应用实际中,与整体效果整齐划一。

西方歌剧中合唱的艺术特征论文

近代的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纵使理论与教学典范不断演变和更迭,个别美育理想受时代因素而得到偏重,然而无论在哪一个时期,都绝少有一个一致的视觉艺术教学模式。不同时代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始终围绕着三个重点:儿童、学科、社会,因时而改变取向。阿瑟艾夫兰在第一章就告诉了我们视觉艺术教育史总的规律:艺术生产者与艺术消费者在任何文明中都扮演着他们各自不同的角色。历史上有很长时期提倡艺术教育和接受艺术教育的人大都是社会名流。他们认为艺术艺术教学有着深刻社会、道德和经济方面的目的。而不同文明对艺术教育的作用、地位和接受艺术教育的人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有些社会认为各种艺术方面的知识是某一社会精英阶层的特权,有些社会则认为视觉艺术只是一种适合奴隶和工匠后代的职业。前者是以法兰西时代为代表的,后者是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

每个不同的社会的艺术教育都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古希腊罗马强调艺术教育是适合工匠和奴隶的体力活,中世纪强调艺术教育是在神的光环下宣扬神圣的教义。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的重视和天才观念的诞生,艺术家开始有了自觉意识。17、18世纪艺术教育又受到宫廷的庇护,发展了专业艺术教育。而每一个社会的视觉艺术教育浪潮都有它的时代特征。例如美国早期的绘画教育,是为了提高美国机械工业产品的设计,使能与英、法的产品在欧洲市场分庭抗争因此,训练精确而纯熟的绘画能力是主要的美术教育目标。教学方法的特征是不断临摹、重复、程序化的机械学习以及回忆默画。临摹的对象是黑板上教师的画,印刷品及其他作品,以求达到透视及比例准确。

自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工业革命之后,视觉艺术教育思潮变迁一直随着科技发展、社会经济利益、国家政治目的、对儿童发展的研究与了解、学习论的新发展与教育理念的变迁等不同因素而开展。每个思潮的兴起与消退都循着相同的发展轨迹:从起始的革新形态,渐次普及而成常模,最后蔚然成风,成为正统,而后又随着新典范的冒升而趋沉寂。但理念的更迭不断,被淘汰的往往日后以新的形态卷土重来。例如美国十九世纪末应用于工业的美术教育及19出现的社会效益取向,至七十年代再浮现建立在行为目标与成本效益上的社会绩效思潮;二十年代结合进步主义理念的“创造性自我表现”视觉艺术教育趋势与四十年代罗恩菲尔德及赫伯特·里德所强调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儿童中心视觉艺术教育;六十年代以科目改革运动发展起来的视觉艺术课程结构形式,延展至八十年代的卓越艺术教育导向,及至今有关结构与连贯性的课程改革。

1从中世纪到法兰西学院。

中世纪的艺术教育是以宣扬来世宗教的艺术教育。人的身体是丑恶的,禁欲的。优点是:贵族也从事绘画。缺点是:艺术教育只是一种传承,缺乏自由、人性等人文观念,缺乏创造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教育有三个特征:1)人文主义、人性得到张扬。例如:文艺复兴三杰都表达了很多平民的生活。2)社会的改变,赞助者多样化。例如:美第奇家族赞助的艺术家社会地位得到提高。3)教育、人文思想理论的介入。文学的、历史的、宗教故事的文本精神,古典主义法则确立。

法兰西学院则以专制主义闻名。法兰西王国的统治者系统地把文艺复兴的精神放入学院沙龙,供人临摹。这种严谨的学院主义影响了几个世纪的学院教学。其不足是:把文艺复兴的原则变成僵硬、死板的东西。

2英国对美国艺术教育的'影响。

1492年,哥伦布首先发现了美洲,到达西印度群岛。随后,西欧各国的探险家、航海家先后登上这块富饶辽阔的新大陆,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南美洲,而法国人,然后有荷兰人、北欧人,则把目光指向了北美。在16世纪向新大陆探险的竞争中,英国人显得有点迟钝。直到16世纪后半叶,在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英国的国力日渐强盛,终于加入了殖民北美的行列。16,英国第一批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到达北美。1732年,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英国先后在北美大陆的大西洋沿岸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狭长地带建立了13块英属殖民地。英国对美国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从艺术教育的角度看有以下影响:。

(1)英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在英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在美国却得到很好的发展。

(2)英国牛津大学“艺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没能实现,却在美国哈佛大学实现。

(3)英国赫伯特·斯宾塞的思想诞生于1870年,特别是在美国流行,得到sumner等人的支持。

(4)弗洛伊德对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影响。

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是英国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问世后,不仅对美国心理学界激起强烈反响,而且对包括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在内的其它人文科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