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秘诀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优质13篇)

时间:2024-02-19 18:58:06 作者:文锋

整理初一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一教案总结中,可以适当陈述自己的心得和感悟,分享教学的喜悦和挑战。

秋颂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秋颂的作者是英国诗人济慈,是诗人济慈为后人留下的最后一首颂诗,也是他一生写得最完美的抒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用诗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色写生画。学习这首颂诗,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时诗词,领会品味诗词的意境。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体会诗人蕴含在作品中的感情教学中的重难点分别是:

教学重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领会品味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意境及诗人蕴含在作品中的感情。教学时间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自读济慈的《秋颂》。

1.朗读诗歌。

2.简介作者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3.学生自学并质疑诗歌重点解析:(。

1)本文的重点是体会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要着重通过读来品味语言文字。通过较师范读,学生朗读来体会这篇文章所包含的感情。

(2)朴素的语言文字饱含着对秋天的深深赞美之情。难点理解:“雾的季节,成熟和结果的季节,是那一切催熟一切的阳光的好友”应该怎么理解?明确:秋季是多雾和丰收、成熟的季节,而太阳则既是温暖的来源,又是使得世上的生物得以成熟的主宰,所以称它为“催熟一切的阳光”。秋季和太阳既然作用是一样的,因之就称它为“阳光的好友”了。

4.《秋颂》写法简析:

(1)总分的结构方式。文章第一节用概括性的语言点明秋天是一个成熟与结果的季节,而后又从果实、果枝、果仁、好花四个方面分别写了秋天是一个果实累累的季节。

(2)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二节用第一人称----你,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充满繁忙,心怀喜悦的秋天,显得亲切自然而又真实。

(3)语言赏析:《秋颂》一文朴实的语言文字饱含着对秋天的深深赞美之情。

二比较赏析《登高》与《秋颂》两文同是写秋,你比较喜欢哪一首?谈谈喜欢的理由。引导学生多角度弹出自己的理解。

三布置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筏子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课前预习:

1、借助图书、互联网搜集并整理有关黄河的图片、诗词名句和羊皮筏子的图片及相关常识。

2、利用工具书,积累词汇。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2、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

波浪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没有你,海上的道路就可怕地寂寞;。

你是航海者最亲密的伙伴,

波浪啊!你抚爱船只,照耀白帆,

飞溅的水花是你露出雪白的牙齿。

微笑着,伴随船上的水手。

走遍天涯海角。

今天,我以欢乐的心回忆。

当你镜子般发着柔光,

让天空的彩霞舞衣飘动,

那时你的呼吸比玫瑰还要温柔迷人。

可是,为什么,当风暴来到,

你的心是多么不平静,

你掀起严峻的山峰。

却比暴风还要凶猛?

是因为你厌恶灾难吗?

是因为你憎恨强权吗?

我英勇的、自由的心啊。

谁敢在你上面建立他的统治?

我也不能忍受强暴的呼喝,

更不能服从邪道的压制;。

我多么羡慕你的性子。

波浪啊!对水藻是细语,

对巨风是抗争,

生活正应像你这样爱憎分明。

波——浪——啊!

金色花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课件投影母子亲昵、和谐的画面,同时播放歌曲《妈妈的吻》,让学生边听歌曲边欣赏画面。

师述:多么熟悉的画面,多么动听的歌曲!这不正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吗?我们的成长凝聚了父母多少爱呀。母爱是人们永远咏颂的主题。今天让我们走进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随他一起去吟唱母爱的赞歌。

二、吟读情致。

1、师述:我们先看看相关资料。(以吟读轻音乐为背景音乐,投影金色花图片,显示金色花的资料。)。

2、简介泰戈尔。

3、师述:学诗主要靠朗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说说你初读的感受。

生;这首诗写一个孩子假想变成金色花,与母亲游戏的故事。

生:这诗充满童趣,读来令人开怀。

生:这诗也体现了“我”与母亲和谐的关系。

师述:对!这首诗既体现了孩童的情趣,又体现了母子深情。那么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情?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爱的句子自由朗读,把你体会到的感情融进去。(显示:吟读情致)。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倾听、指点。

筏子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这篇文章是袁鹰在1961年9月去甘肃兰州体验生活,为了在三年自然灾害中给全国人民鼓劲而写的,它的文化价值只有一个字就是“斗”。整个文章节奏非常明快,声调非常响亮,意志非常昂扬。

最近重读这篇文章,我在文章中间,从原来“斗”的那种昂扬的意志中,读到了另一种文化价值,那就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融合”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实际上我们与自然是无法融合的,而在这样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过程中间,有一个问题凸显出来——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如何。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在文化价值上,就转为——“敬畏自然”,你从一开篇的四个字就能看出来:“黄河滚滚”。在黄河滚滚面前,我们的心理是怎样的?高兴、欢喜、害怕,以至于恐惧。若把这些感情排一排队,也许“害怕”会排在第一个。“畏”是因为身外的那个世界非常可怕,使我们内心产生一种害怕的心理反应。而这篇文章,就散文来说,在我看来,在那个时代,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散文的典范之作。中国散文经过五四热潮之后,出现了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五六十年代的诗化散文,以刘白羽、秦牧、杨朔为代表,他们构成了诗化散文的总体版图,袁鹰、碧野都是属于这个阵营的。他们极其强调散文的审美。杨朔自己说,“好的散文就像一首诗”,这是最早的时候,“杨朔派散文”在散新中的一次呼喊,一次散文审美的变化。然后他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这两句话,几乎成为那个时代这个群体极为重要的创作主张。这是继五四以来,又一次中国散文的黄金时代。此后就是八,九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散文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贾平凹先生主编的《美文》功不可没。他率先在《美文》中倡导“大散文”,开启了九十年代散文热的序幕。

我们大致明白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我们今天读《筏子》,或多或少心里总存在着一些疑虑,担心把它说得那么好是不是恰当。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在今天对这篇散文进行审美时,使用的标准是八,九十年代之后第二个散文黄金时期的散文审美标准。

读一篇散文,必须把这个作者放回到那个时代,把这篇文章放回到那个时代的文化主潮中去考察。其实从1958年文艺界反右总结开始,强调文学创作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指的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两个结合”是解决这一篇散文主旨的一把钥匙。

黄河滚滚。

这是冲口而出的四个字,这四个字就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基调——革命的斗志。用短促的语句表现内心的激动、兴奋与昂扬的意志。袁鹰在1982年写的《散文求索小记》中提到,在1958年,他也热烈地、真心诚意地歌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在1959年、1960年也曾非常坚决地、满腔热忱地捍卫过“三面红旗”。

在那个时代,他说“黄河滚滚”时候的热烈、热情与热望,是真诚的。这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下面,革命的浪漫主义来了。这句话以后,马上在散文的节奏上发生了变化。散文、诗,它们都讲究一个节奏。散文和诗的不同是,散文更加讲究节奏,诗更加讲究韵味、声韵。散文无韵,于是在节奏的讲究上,比诗更为着意。句号句断以后,下面一个极其长的长句子,把“黄河滚滚”铺延开来。而运用的方式是一贯的散文的手法——欲扬先抑。“即使”,这个虚词,这两个字,都是仄声字。他借着“黄河滚滚”,这样一个响亮的短语之后,一下子,接过声来,如果把“即使”换成两个平声字,这两个句子就散掉了。

即使这儿只是上游。

立马把“黄河滚滚”的气势“拉了下来”,没有让昂扬的斗志直冲云霄,而是摁住了往下拉了过来。这就是革命的浪漫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常常是把大的往小里说,把小的往大里说。()从有到无,从无到有。这里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用一个矛盾的表述去反衬“黄河滚滚”,在反衬的时候,把这一句话的气势拉了下来,但又没有一直拉到底。

但它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河边”是这一段与前一段的关联。散文在结构上的“不散”,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畅通处、系联处就在于“河边”。而写这个大水车的时候,不同于前面直面去写黄河,因为这是一个“配角”。“缓缓地转动着”,“着”把原来奔跑的欢快的笔调一下子舒缓下来了,延长了缓缓转动的节奏,把节奏拉得平稳下来,拉得慢下来。第一段虽然有“即使”,但还没有把那很迅捷很奔涌很快的节奏拉下来,所以“即使”还没有把原来的节奏拉到舒缓的样子。

接着有一个细节描写,一个白描,非常棒。

从滔滔激流里吞下一木罐一木罐的黄水。

后面这两句,把本来那个气很壮的声腔,温柔一下,用了两个很散的句子,而且中间还加了逗号,跌宕开来。“倾注进木槽”,这个“进”实际上是慢慢变细的节奏。“流到”,平缓了,节奏和缓起来了。这个“进”字,你看上去它是多余的,但如果改成倾注“到”木槽,这个“到”就太响了,太粗壮了。“进”,比较细腻,“j”这个音开口小,是一个细音,不是一个洪音。然后,“流到渠道里去”,到这儿为止,从奔腾的黄河到缓缓转动的大水车,作者已经静静地站到了黄河边,已经能够静下心来,去看这个黄河了。

下面,为了进一步舒缓刚才受到惊吓的情绪,再来一处:

这是兰州特有的大水车,也只有这种比二层楼房还高的大水车,才能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

看上去前面两句是废话,但这两句废话恰恰是为后面的“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做了“桥梁”,把兰州黄河这个背景点出来了,而且指出这是“特有的”,它的“特有”是什么呢,这个水车很高很大,两层楼那么高,这个句子说得很长,絮絮叨叨,但恰恰这个絮絮叨叨的句子却给了蓄势的力量。然后他再扬上去一笔“才能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几处写到黄河,所用的指称都不相同:“黄河滚滚”、“河边”、“大河”。而这恰恰是作者在有意识地避免散文中语词堆砌的感觉,诗化散文在字句锤炼上极其强调。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创造力,独特的文学色彩。我们对所有作品,尽量不要用好坏更不能用对错去评价,而要作审美的估价。袁鹰自己就说过这样的话,他在《散文求索小记》中说,“我常想,任何散文,同其他样式的文学艺术作品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必然会带着他所产生的时代的声色光影”。应该说,袁鹰对自己的散文创作,有自己独立的构想。袁鹰17岁的时候,以一篇《师母》踏上文坛,此后,始终与时代沉浮,始终把自己那颗滚烫的心交给他所认同的那个时代。当然,时代有好有坏,作品有高有下。我们只有把能看到的作品放回到那个时代中,才能够真正去估价它的美学意义。

《筏子》就带着1960年代我们这个国家在最困难的时候给全国人民鼓劲的色彩,所以,他描写的黄河和我们现在单纯去描写雄壮的黄河的声色是不同的。这里的黄河,就像一个昂扬的民族,因此他说,即便是水车,黄河边的也和太湖边的不同,那么高,高到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到这儿,整个文章告一段落,节奏到此算一停顿。下面另起头。但另起头的时候,也不是“换了一条路”,而是语断意联。

第三段第一句话:“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岸上人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一下子你明白了,黄河滚滚,远眺;大水车,河岸;目光,由远而近,人到了河边,望向河心,望向河心的这个动作,和远眺黄河的这个动作,是一样的激动人心,是一样的节奏欢快,是一样的斗志昂扬。像突然感受到了一股磁力,你看,用的全是极其雄壮的词,“突然一股强磁力”,好像不可避免,好像无法回避,好像不得不往那儿看。“岸上人的眼光”既指作者,又指他人,所有人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

秋颂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师:目前,我们正生活在金秋时节。秋季天高气爽,云淡风轻,瓜果成熟,桂菊飘香。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喜庆的季节;更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因此,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赞秋,颂秋的诗篇。

下面我们先学习现代著名诗人郭小川《秋歌》中的一节。(多媒体展示《秋歌》)请同学们小声读一遍,注意酝酿一下感情。

(学生小声读)。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朗读。

生:秋天来了,大雁叫了;。

晴空里的太阳更红、更娇了!

谷穗熟了,蝉声消了;。

大地上的生活更甜、更好了!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声音宏量,又很整齐。就是有一点不足——。

生:有点快。

师:对。诗不能读得太快,要注意节奏和停顿。这样,不但优美动听,还能给人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

请个同学再读一遍。

生:秋天/来了,大雁/叫了;......(掌声)。

二、分析•概括。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节诗写了哪几个具体的事物?

生:第一是“大雁”,第二是“太阳”,第三是“谷穗”,第四是“蝉声”。

生:大雁——叫,太阳——更红、更娇,谷穗——熟,蝉声——消。

师:对。事物的形象描绘出来了,诗的意境也就有了。

生:老师,“蝉声消”没有描绘形象。

师:嗯——对。很好!有意境没有呢?

生:有。

师:对。描绘形象,创造意境就是诗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板书]1、描绘形象,创造意境)。

这节诗表达诗人的什么感情没有?

生:表达了诗人歌颂秋天,赞美生活的感情。

师:真棒!这就是诗歌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板书]2、表达思想感情)可以说,没有哪一首诗不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还有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它分行排列,因此,语言——。

生:语言精炼。([板书]3、语言精炼)。

师:当然,诗歌还有很多特点,譬如讲究节奏和韵律,讲究想象和联象,等等。我们今天初次学习写诗,不要求同学们掌握那么多。

三、举例•合作。

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我们今天来个“四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每四个人一组,每人写一两句;然后按一定的结构顺序将四人的诗句排列组合在一起。我们第一次学习写诗,要求不高,同学们不要有畏难情绪。老师先念上届同学写的一首诗供大家参考。题目是《秋天来了》。同学们听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诗的顺序,二是描绘了哪些形象。

(老师慢慢地、富有表情地读这首诗)(多媒体展示)。

秋天/来了。

群群的/大雁,排着/阵型。

是/“一”字,是/“人”字。

秋天/来了。

红色的/枫叶,片片/飞散。

像/蝴蝶,像/飞鸟。

秋天/来了。

清澈的/湖水,微波/粼粼。

鱼儿/壮,虾儿/肥。

秋天/来了。

生:这首诗的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天空到树上再到水里。

生:描写了大雁,枫叶,湖水。

生:还有鱼儿,虾儿。

师:说得很对。能不能作点简要的分析?

生:第一节写雁阵是直接写它们的形状,是“一”字,是“人”字。第二节用比喻的手法写枫叶。都写得很美。

师:第三节呢?

生:还没想好。

生:第三节也是直接描写。湖水很清,所以看得到水里的鱼儿和虾儿。

生:我认为是想象。湖水再清,也不一定看得到鱼虾。用“肥”和“壮”来形容,就让人想到了秋天渔民丰收的景象。(掌声)。

师:说得非常好!现在分组合作。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写作。教师巡堂)。

四、评析•鉴赏。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不多了。现在请每组推荐一个代表朗读该组的作品。班长带头,群众加油。

生:(多媒体投影)。

是谁让枫叶落下,

随着风儿飘舞?

是谁让花儿凋零,

化在泥土之中?

是谁让苍天哭泣,

泪水染黄稻穗?

——是秋的美!

师:大家说说看,这诗怎么样?

生:第一句和第二句写得好,枫叶随风飘舞,有形象,也有意境。第三四句要改一改,“花儿凋零”好像不是颂秋。

师:那你能不能改一改?

生:没想好。

生:是谁让丹桂飘香,弥漫在空气中?

生:第五六句也要改,“苍天哭泣”不好。可以改为:是谁染黄了稻穗,农民喜庆的泪水?

师:嗯,改得不错。还可以怎样改?

生:是谁让高梁弯腰,点头向大地问好?

师:现在请班长根据同学们的意见把诗再综合一下。

生:是谁让枫叶落下,

随着风儿飞撒?

是谁让丹桂飘香,

弥漫大街小巷?

是谁染黄了稻穗,

农民喜庆的泪水?

是谁让高梁弯腰,

点头向大地问好?

——是秋天的美!(掌声)。

师:现在再有点像一首诗了。谁能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生:美丽的秋。

师:请下一个小组朗读。

生:(多媒体投影)。

习习凉风拂过窗台。

片片花瓣洒落书桌。

点点泪滴拍打脸颊。

颗颗果粒散落大地。

生:这首诗每句开头的叠字用得很好,但整首诗的意思不好懂。

师:不好懂不要紧。有些不好懂的诗是朦胧诗。不过,我们今天是初学写诗,不可能写好朦胧诗。还是先请作者说一说吧。

生:我也说不好。我们是把四个人的诗句组合起来的,只是在字词上作了一些修改。

师:既然作者都说不好,那么这首诗看来是有问题。你们组下去还要仔细推敲。

师:下面再请一个小组朗读。

生:(多媒体投影)。

秋天来了,树叶落了;。

天上的云更白、更美了:

一朵,两朵,三朵,

朵朵飘浮在蓝色的游泳池。

硅花香了,蛙声没了;。

山上的枫叶更红、更迷人了:

一片,两片,三片,

片片飞落在金色的舞台。(掌声)。

生:这首诗有点借鉴郭小川的诗,但有自己的特点。我最欣赏“朵朵飘浮在蓝色的游泳池”。白云本来是飘浮在天空,但作者却说它飘浮在蓝色的游泳池。这就不仅写了蓝天白云的美,也写秋天湖水的清澈明净。(掌声)。

生:我认为“金色的舞台”也写得很好。它突出了金秋的丰收景象,稻谷是金黄的,玉米是金黄的,梨子、柚子等等,还有好多都是金黄的。另外,红色的叶子与金色的舞台,色彩很鲜艳。(掌声)。

师:说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于学习写诗已经有一点感觉了。刚才是四个人合写一首,现在,请同学们每个人写一首。写完后,要反复推敲,认真修改。

勇气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从情节入手,了解文章是如何开头、发展、结束的,并从情节中提炼出主题。如何区分两种勇气,让学生理解法国妇女的勇气更为可贵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方法应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特别是文章的结束部分,教师必须要把难点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作者的用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生字和词语。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品味作者对两次救助过程的描绘,感悟法国妇女超人的勇气。

过程与方法:

1、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品味文章语言。

2、体会人物形象的含蓄深刻。

3、了解作者独特的叙述视角。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学生的和平信仰,培养学生爱正义,爱国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体会作者赞叹的是什么样的勇气。

2、难点:体会人物形象的含蓄深刻。

一、导入新课。

自嘲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1.下面对《自嘲》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华盖,指像花那样盖在头上的云气,这里指好的命运。因为“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

b.“破帽”一联是对自己过去处世态度的第一重回顾。上句言不改故装,下句言不识艰险。这是自嘲的第一方面:客观形势是“未敢翻身已碰头”,主观上却依然故我,不识艰险,不作相应策略之改变。

c.“躲进小楼”两句是全诗总结。诗人在检讨、回顾、剖析了自己过去的人生观、战斗姿态后表示对目前情况的自剖、自嘲。

d.诗中这些自嘲中的矛盾、悲哀和伤痛绝不说明鲁迅畏怯或偷懒,也不说明鲁迅后期作品稀少或不伟大,这些却也包含一位伟大人物严于审视自己的自谦、自叹,绝非自誉则可以确信。

2“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一联运用了哪种写作(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实际效果。

3如何理解“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中加粗的字的作用?

答案:

1.a。

2.颔联以象征的手法抒怀言志,极富有幽默感。“闹市”,本是喻指敌人横行霸道的地方,而作者却能以“破帽遮颜”胜利穿过。“中流”,水深流急,异常危险,而作者却从容不迫,饮酒泛游,激流勇进,衬托出革命战士的英勇顽强,机智灵活。

3.此联写诗人在敌人的高压下,善于选择斗争阵地,同敌人进行韧战。“躲”字,融合“巧”与“敢”的双重意味,反映出作者自信、乐观的心境和神情。最后一句写无所畏惧、韧战到底的决心。

长江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语言中,读者一时很难以发掘出,要让学生理解与评价作品的主旨,我想,能够说出来的恐怕不多,或是微乎其微吧。

但是,我们还是要教会学生读懂这相当具有难度的散文,这怎么教呢?

这篇散文虽不长,但难度不一般,还得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主要教学要点是会读几个难字,词,如“浦口”“缕缕”“哺育”“焕发”,再就是第2页课文有注释的四个难字。教读这几个难字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区别它们,如“缕”与“屡”的差别,“焕”与“唤”形与义的不同,“哺”声母的容易误读。认字是低年级教学阶段的一个任务,完成这一个任务又要比小学年级高一点难度,这主要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区别认字识字。

教学要点的第二点是给学生时间读。朗读对于这一篇课文是很重要的,因为这篇散文的抒情性很强,文字又很优美,我们不让学生读,不去感受语言,单纯地分析描写就是架空的。而这一层次的读与上面一个层次的读是不同的,上一个层次主要是认字识字层次的读,这一个层次的读,我们要给学生提出朗读要求,一是体会出作者语言的抒情性特点,二是初步感受整篇文章作者描写长江的层次性特点。完成这一内容,先给学生六到八分钟读的时间,再让不同是学生进行朗读展示,让学生比一比,评一评,看哪个学生,哪些语段读出了抒情性。这主要是让学生去感受语言。

教学要点三,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主要是说对整篇文章的思路理解。我们可以预设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的标题是《长江》,你认为可以把文章分几个部分,并说说你划分的理由。几个部分的划分我的预设是1—2段是第一部分,3—7段是第二部分,第8段是第三部分。预设这样划分的理由有:从内容上看,第一部分是写长江很早醒来时的情景,第二部分是写这古老而又年轻的长江。

长江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细读课文,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本篇散文诗一唱三叹的表达特色。

3.品味学习本文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特点。

学习重点:

1.品味、学习散文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情感。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舢板()驳船()堆栈()。

粼粼()哺育()瑰丽()。

2.说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长江很早便醒过来。它以鱼肚色抹着缕缕玫瑰红的曙天,它以宽阔的江面上的黎明,它以四月的风吹拂着的麦浪似的水波,它以脸上展开的微笑,迎接过江的渡船上的火车和旅客。()。

(2)一串串的明珠一般的湖泊。()。

(3)我们看见你,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多么甜美。()。

3.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1)我想,那是祖国人民的无比的幸福生活,那是祖国人民对于未来的灿烂的理想,祖国人民奔赴未来的壮志,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光辉,照耀得你的心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2)水呵,风呵,玫瑰的曙天呵,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的祖国的赞歌。()。

二、重点研讨。

小地主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星期四下午有两节语文课,老师没备课,因为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而且这课又是略读课.所以老师让我们来讲这课,在众多参与的手中,老师选种了我。

我兴冲冲的跑上讲台,从讲桌开始向黑板走去,“恩,呵呵呵呵......”我干笑了几声,看着讲台下的同学,“妈呀,恐怖~~”我的心不禁皱了一下,“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养过小动物呢?”我问。”“养过----”大家齐声回答。“那都养过什么呢?”我接着问。“小鸭子”“小狗”“小猫”“小鸟”“小鸡”大家七嘴八舌的回答。“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代女作家周晓枫的《小地主》,看一看作家如何与动物相处。”说着,我在黑板上刷下几个大字---小地主。

“谁知道小地主和作者是怎么玩的?”其实就是问大家本文讲了几件事,但换个问法更有趣。“吃喝拉睡。”不知哪个调皮鬼喊了一声,我随机应变:“怎么吃?怎么喝?怎么拉?怎么睡?”“小地主太倔,什么都不吃,所以作者就和朋友掰开它的嘴,往里塞。”“小地主住在作者家时,它的家人老来窗台看它。”“小地主很乖,其实是往作者兜里大小便,才装乖的。”“小地主不辞而别。”大家争着回答。

“那也就是起名字、喂食、亲戚来访、离去这四见事,对不对?”我问。“对--------”“那小地主又是怎样一只鸟,作者又是怎样一个人?”我接着问。“可爱。”“淘气”“顽皮”“倔强”“善良”“博爱”大家所说的性格,让我都分不清哪个是小地主的,哪个是作者的。“好,那么,小地主就是一只可爱、顽皮、淘气、倔强的小喜鹊,作者就是一个善良、博爱的人。”我总结道。“那么,谁还有其他意见。”我问。“老师,这个作者好象不善良吧。”一位同学说。“哦,你从哪看出来的。”我走道那位同学旁边问,“从‘我有虚荣心,也希望小地主是只虚荣心强的小鸟’和‘那个小没良心的’看出来的。”我走上讲台:“同学们,大家想一想,作者说这话是不是因为她特别讨厌、特别恨小地主?”“不是”“那好,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不是因为她特别喜欢这只鸟,也希望小鸟能传递友善?”“是”“所以,作者这是通过小鸟传达人类友善的愿望。”大家在书上记下笔记。“同学们,小鸟是不是通人性的?”“是”“在这世界上,有许多动物都是通人性的,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个生灵的生命,做到人与自然共和谐!我的课讲完了,谢谢。”

成功了!

江之歌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

春风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粱,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冰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毂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