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实数说课稿大全(16篇)

时间:2023-12-16 23:17:45 作者:翰墨

教案模板可以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有一个全面的考虑,不会遗漏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这些优秀的教案模板范文,相信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在小学学过垂直的概念及画法,但由于是在小学四年级,学生接受几何知识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垂直概念中所蕴含的识别与性质,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探索,而对于画法,学生多数没有掌握这一基本技能,所以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代表任意画两条垂直直线,再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然后共同总结规范画法步骤,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很好培养了学生这一基本技能,本节课还涉及到垂直的一些性质和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这些知识的学习直接影响后续学习的情况,如画三角形的高,垂直的识别和性质的应用,垂线段、点到直线之间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因此本节课垂直的教学极其重要。另外在教材处理上比其他版教材更注重情境性,生活性、探索性,本节课教学时可关注这些有利因素,完全可以克服学习接受难,几何语音叙述难,抽像几何图形难的特点,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感悟、交流,再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完全可以上出一节轻松活泼,有趣的课来,也能够让学生的三维目标均得以实现。

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垂直的概念,并学会符号表示和书写格式,从中体会数学于生活,感受定义概念的合理性、简洁性。

2、探索并掌握画垂线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3、探索并了解垂线的一些性质,感悟实践出真知的哲理性。

重点:垂直的概念及画法。

难点:垂直概念的探索与理解。

[设计意图]:理解垂直的概念,掌握画法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关健,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出错均源于这两点学习的不到位,故如此确定重点,而对于概念的理解包含二个方面:性质与识别,学生不易理解,故须加强探索,如此确定难点。

全班同学按成绩好中差与性格互补分成6—8组,每组6人。

[设计意图]:方便学生分组讨论,利于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也是对学习杜朗口的课堂教学精华的一个体现。

1、问题:小学学过两线之间有哪些位置关系?

谁能到黑板上摆一摆。

2、学生代表摆教具。

3追问:垂直是不是相交?相交是不是垂直?

4总结:垂直是相交的特例。

5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垂直。

[设计意图]:本节课垂直的知识点起源是相交线,让学生回顾,摆一摆,加深体会垂直是相交的特例,如此设计,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是对小学知识系统的一次提升。

1、认一认:欣赏画面,从中指出垂直线。。

2、举一举:举生活中垂直的实例。

3、折一折:用一张长方形纸挤出两条垂直的成本。

4、想一想:上面我们从感性上再次认识了垂直,那么究意怎样给垂直下个定义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他们观察问题本质,勤于思考的数学思维习惯,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本质的思考。

5、议一议:哪种说法最好?

[设计意图]: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追问,并出示探索问题,从而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也为以后垂直的性质与识别的应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在这里学生的探索讨论远比教师的直接给出好得多,通过这个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三维目标在此环节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6、说一说:垂直的概念。

7、记一记:默记1分钟。

8、看一看:表示方法与用法。

9、摆一摆:让学生分组用三角板组合摆放并指出垂直的线来。

10、练一练:做2个小题目。

2、选3名学生用不同方法在黑板上画。

3、师问: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画垂线,你会画吗?

4、学生代表上黑板画,并说明画法,教师演示,共同总结方法。

5、画一画。

6、议一议:经过一点有几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既复习了垂线的多种画法,又让学生再此探索掌握了用三角板画垂直的方法,多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另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知识的基本落实。

1、问题:过路如何走最短的路线?

2、学生边走边说方法。

3、学生画出最短路线,并设计方法验证。

4、总结。

5、结合上述情境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6、演示。

7、生活小常识的应用。

[设计意图]:用过马路引出垂直的性质远比跳远实例更具生活性,一般性,情趣性,也利于学生接受,而借助这个情境又引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再借助的辅助演示,突破这一难点,而用跳运作为应用,又是对这一概念的巩固,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课后练习。

1、让学生谈收获与体会,并质疑。

2、出示本节课主要知识点,让学生体会。

设计说明。

1、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关注实效。

让学生学会垂直的画法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但多年来学生学的并不好,甚至到了初三都未学会,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时没有夯实这一基本功,设计时通过让学生先画再展示画法,再借助总结画法,再让学生画,再反馈等活动,确实让学生学会了画法,比小学的技能也有一个质的飞跃。

2、注重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关注三维。

学生在小学基础上对于垂直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到位,尤其对垂直的性质及识别不理解,也易混淆,这直接导致以后学习会出现以下问题:不知如何证明垂直,不会用性质。因此本节课设置一个探索活动,让学生去议一议哪种说法更好,从而规范格式,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感悟会更深刻,记忆会更长远,也激发了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3、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关注操作。

本节课中多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

4、加强的精确使用,关注有效。

仅为教学辅助手段,不可滥用,本节课只在情境引入、探索概念本质、规范画法、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时使用,可谓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既省时又激趣,而且没有冲淡数学课注重思考的本质特性。

5、注重恰当创设情境。

本节课的情境创设融入逐个教学环节中,由于生活性、趣味性、欣赏性强,极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6、因为本节课内容多且偏难,又重要,所以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为2课时。

7、本设计力求体现与融合杜朗口课堂教学的精华。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校指导工作。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中的2.1整式(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与设计特色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的作用与地位。

本章内容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的领域,是在已有的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后面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而本节所要学习的单项式的相关知识,是学习整式中最基本内容之一。

这部分内容,对扩充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以及在全面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准确快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本节的难点为单项式概念的建立,以及用单项式来描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

本节中,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对难点内容要让学生多主动探究,大胆质疑,教师也应针对难点问题,加强对学生质疑的解答力度。所采用的方法为:以多练促学生的巩固,以多思促学生的提高。

3、本节的教学目标。

结合上述分析,特为本节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方法:

以我校创立的“目标导学,展示提升”教学法为模式,用白板辅助教学,全面实现高效课堂。

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以自主探究,大胆质疑,展示提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目标确定、新知探究、当堂测试、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五个环节。

1、目标确定。

请各小组同学在小组内部交流每个人通过预习所理解到的学习目标,并汇总形成本小组的学习目标.

请各小组中心发言人同学向全班同学汇报本小组学习目标.

在各小组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生成全班同学的学习目标,并由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简练地板书,并保留到最后的小结环节。

2、新知探究。

(1)章前导入。

以韩红的一首激动人心的《天路》为切入点,引出青藏铁路,让学生在有着极大兴趣与好奇的基础上,阅读章前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章将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2)问题探究引入。

结合前面章前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列出式子。教师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数字与字母乘积时乘号的省略方法进行详细地说明。

(3)思考。

根据课本上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列出式子。教师主要负责解疑。

(4)单项式的有关概念。

结合课本,给出单项式的有关概念。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几个针对相关概念的'练习题来巩固一下。

(5)例题学习。

对例题的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以解答疑问为主的方式进行。对学生提出来的与本节相关的问题,教师应重点予以解答,如学生提不出来问题,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与概念有关的问题进行验证。

意引导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

3、当堂测试。

这一环节中,主要是测试学生本节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做更进一步的讲解与说明,以便当堂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当然,对表现较好的学生,也应该在这一环节中进行适当的鼓励。

4、课堂小结。

这一环节中,主要结合前面师生共同所制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进行一个合适的评价,并对本节的重点内容和方法以“我有什么新的收获”等形式进行总结,对学生还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也会在这一环节再做最后一次的讲解。

5、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的课程目标,并结合学生本节的学习情况,特安排了后面习题中的前两道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提高。

本节课的设计特色:

1、学生先行制定学习目标,教师在汇总学生所制定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本节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生成本节的学习目标.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探究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的质疑放在第一位,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在课堂中,白板的使用,可有效地解决学生存在问题,却不能被及时解决的现象,也避免了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累加的现象。

4、课堂小结中,结合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的目标,让学生对个人课堂学习效果进行一个反思,可更好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提升。

上述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个说课,如有不足,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人教版七年级实数说课稿与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进无理数的概念,并将数从有理数的范围扩充到实数范围.从有理数到实数,这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对于实数的运算,以后还要通过学习二次根式的运算来加深认识,因此本节的作用十分重要。

在研究的过程中,利用“两边夹逼”的方法得到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给了无理数的概念后,让学生举出几个无理数,以巩固无理数的概念。然后从有理数的分类引导他们对实数进行分类。将数从有理数的范围扩充到实数范围后,有理数的所有运算法则和运算律都适用于实数。

反思:

1、对于学生对无理数概念的理解估计不足。对于一种新的概念(或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水平,他们不一定会按照我们的方式去思考,这就往往容易会出现与我们预计结果相差很远,甚至相背离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备学生时应着重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应力求做到更新,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最佳效果。

2、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是难点,特别是利用几何作图在数轴上表示,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对教学的重难点的把握和突破上还得下点功夫。

3、课堂巩固练习太少,双基知识和基本技能没得到很好的训练。

七年级数学实数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辨别、探究、合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展。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有理数的运算、单项式和多项式等内容,具备了学习本节所必须的基本运算技能。在相关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通过代数式的运算来解决问题、进行推理的活动,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互助学习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1.创设情境:先用课件展示三类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让学生加以分类,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回答问题、列举生活中的分类。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以具体生活经验为背景,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好奇心及求知欲。

2.形成概念:让学生在下列单项式中找出具有共同特征的单项式,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指导学生先观察各式,再分组讨论他们的共同特点。然后思考: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让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归纳、总结得出同类项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强化概念: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说明理由。

文档为doc格式。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2、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选择互助式学习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1.5+3=,42=.2.2ab的系数是次数是。

创设情境。

一问题1:

问题2:

(1)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事物也需要分类?能举出例子吗?如:垃圾、零钱、水果及各种产品分类.(2)生活中处处有分类的问题,在数学中也有分类的问题吗?目的在于引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加强学科联系,并注意联系生活,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形成概念议一议:。

2.思考: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看书,让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总结得出同类项的概念。

强化概念。

1、真真假假下列每组式子分别是同类项吗?为什么?

(1)x与y;(2)ab与ab;-3pq与3pq;。

(4)abc与aca与a;(5)ab与abc;。

2、k取何值时,-3xy与-xy是同类项?

(2)若和是同类项,则=;使学生牢固掌握同类项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法》的。

第1。

课时。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设置了甲、乙两个水库的水位变化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一列算式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使他们自己发现、探索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术,由有理数的乘法的练习中引出倒数的概念,进一步探索出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及乘法运算律,使同学们真正地掌握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教材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乘法(1)”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前几课的延伸与拓展,是有理数除法运算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经常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

知识目标:会运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即为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使学生在理解记忆乘法法则的基础上会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难点是确定多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及有一个为零时积的情况。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采取师生互动方式,并将分析、观察、验证相结合。通过学生主动性学习,教师的指导,练习的巩固层层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2.学法:

事先让学生预习,有不懂的再在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弄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观察、归纳、猜想、验证,并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新学知识,能熟练地进行乘法运算。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导入过程:

利用课本的问题的案例来导入,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小学已学过的乘法知识,为后面学习负有理数的乘法做铺垫。

2.探索新知过程:

首先,我引用课本的议一议和猜一猜中的两组式子,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规律,猜出结果,并自己归纳出乘法法则。其中利用导入中所书写的式子,节省课堂时间。

对于例题的选取,我先了两个例题,例题共五个小题,我先示范做一个题,其余让学生尝试用刚学的知识自己解决,这样做的目的是先示范做题的步骤和格式,再查看学生是否能正确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其中还利用例1引入有理数中倒数的概念。在例题的选取中,我还有意挑选了不同的题型的乘法计算题:例1是两个数相乘的,(1)小题是一负一正相乘,(2)小题是两个负整数相乘,(3)小题是两个负分数相乘的;例2是三个数相乘的,(1)小题含一个负数,(2)小题含2个负数。这样做既可让学生了解不同题型,也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准备。我还利用例2的第2小题添加“0”改变题目,让学生了解有一个因数为0时,积是0,我认为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了知识,也节省了课堂时间。

对于乘法中确定符号的问题,我引导学生通过对例题中式子的观察,以及对原有乘法知识的回顾,提示学生留意各个式子中负数的个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解决课本76页议一议中的积的符号的确定问题。

3.随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题的选取中,我也有意选择了多种题型加以巩固,并增加了一个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的题型,让学生再次了解要先计算小括号中的加法,明确此类题型的计算顺序。

4.小结:

以提问的形式大致回顾本节所学的内容,主要问了三个问题: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些什么内容?

(2)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什么?

(3)什么样的数互为倒数?

5.作业:

作业我同样选取不同题型的五个计算题,目的是想查看学生学的效果如何,是否对哪类题型还留有疑问。

6.自我评价:

这堂课我觉得满意的,是能够利用短暂的45分钟把要学的知识穿插在学与练当中,充分地利用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并且能让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觉得自己对于课堂上学生做练习时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处理还没有能够处理得很好,我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再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另外对于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的符号问题,我觉得自己归纳得还不是很到位,我想解决的办法是在以后的练习中再做些补充,让学生加深理解。从中我也得到一个教训,再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应该多学习教学方法,多思考如何归纳知识点,才能更好地帮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系统!

实数数学七年级教案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b.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

c.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相等。

d.数轴上的任意一个点都可以表示一个有理数。

【答案】a。

【解析】解:数轴上的点可表示为有理数和无理数。

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这两个数相等或者互为相反数。

绝对值是(  )。

2、下列说法正确是()。

a不存在最小的实数b有理数是有限小数。

c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d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本节继多边形内角和之后,突出了已知正多边形边数求内角的应用。

学生在学习本节中理解镶嵌的数学意义的同时,体会了镶嵌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培养激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生能力还不够强,结合七年级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识水平,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景,发现有些图形是不能拼在一起的,引起认知冲突。提出需要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平面图形能作镶嵌的必备条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用多边形无缝隙、不重叠地覆盖平面。

(2)从简单的正多边形入手进行实验,探讨它们独立或两两组能否镶嵌成平面图案。

能力目标:通过由浅入深的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等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探究和解决镶嵌问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获得各种体验。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镶嵌的含义。

(2)正多边形能作“平面镶嵌”的必备条件。

难点:如何设计由正多边形镶嵌的平面图形。

1、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新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七年级学生的求知心理和以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

2、学法引导。

学法突出自主探索、研讨发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必要的指点和帮助,引导学生对探究性活动进行反思,不仅关注学生是否能用以有知识去探究和解决问题,并更多地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和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和能力。

多媒体课件演示。

根据教材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观察、归纳、联想的数学思想,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为:

〔1〕导入课题:从家中装修选择地砖导入镶嵌课题研究,目的是引起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探究一: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案的观察,引入镶嵌的定义,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学生通过观察图案,动手操作,大胆猜想,探究出正多边形中只有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镶嵌成一个平面,而其他的正多边形不可能镶嵌成一个平面。

〔3〕探究二:通过用两种正多边形设计房间地板,让学生讨论探究得出各种平面图形能作“平面镶嵌”的必备条件是:图形拼合后同一个顶点的若干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4〕归纳总结:纳入知识系统。由学生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年级说课稿数学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线及平行公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说课综述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线及平行公理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主要学习:平行线的定义、画法,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的推论,它是在相交线、对顶角、垂线之后编排的,是以小学学过的平行线画法及中学学过的相交线、直线的有关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的问题,重点探讨了定义、画法、公理及推论。特点之一:它揭示了同一平面内的两直线除了相交之外的另一种位置:关系平行,为今后学习习近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八年级研究的特殊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证明两直线平行提供了重要方法和依据;特点之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使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视图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段教材承上启下、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学重要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实践能力。根据本节教材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已具备的初步的几何基础知识,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平行线的意义及平行公理,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传递性。

(2)能力目标:通过渗透类比、转化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抽象等思维能力以及视图能力。

(3)德育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学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平行公理和推论是集合证明两直线平行的重要和依据,而且这些知识的得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所以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平行公理及推论。但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接触到几何学习时间不长、内容不多,思维具有单一性,理解能力有限,对于平行公理的推论要真正弄清楚有一定难度,所以我把如何理解平行公理的推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新课程理念强调:我们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它不在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自我表现欲望高,根据加德纳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和双主教学原则,结合本段教材特点,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并以电化教学为辅助教学手段。

引导发现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形成与巩固,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学媒体我采用电化媒体,电脑媒体以其形象、颜色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感性认识,使教学目标更完美的实现,另外,电脑媒体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它可以将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思路交互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实践、类比、探索、归纳等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结合实际,情景导入。

上课开始教师首先强调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直线相交的情形,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还有不相交的情形然后教师用展示笔直的两条铁轨、立在路边的两根电线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每个图形的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启发学生:请思考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想象吗?由学生举例,教师指导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直线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平行线(板书课题)。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自然地渗透数学于实践的观点。

2、理性归纳,形成概念。

什么叫平行线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抽象、概括,尝试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特点,师生共同完善表述内容,形成概念,对于学生的积极表现,教师适时给予评价,及时鼓励,使学生增强信心,并给出平行线的符号表示及读法,指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或平行。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及时反馈,巩固概念。

为了及时巩固概念,我用出示了两道判断题:(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线段(2)长方体的两个棱。通过判断可知:长方体的两个棱既不相交也不平行,显然不是平行线,我们把这样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我用这两个定义来强调定义中“在同一平面、不相交、两条直线”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这样不但及时巩固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视图能力。

4、动手实践,理性归纳。

对于平行线的公理及推论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复习小学平行线的画法的基础上,由学生动手操作:过直线ab外一点p画已知直线ab的平行线,突出“两靠紧,推动”等重要步骤和方法,然后出示练习:按要求作图。用来强化作图技能,用投影展示学生画图,共同评判,然后引导学生在刚才的基本图形上过p再画直线ab的平行线,从而得出此平行线存在的唯一性,进而归纳出平行公理,若过直线ab再画ab的平行线,发现三条直线彼此是平行的,为什么呢?学生讨论,这样突破了教学难点。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达到思维碰撞,获得对数学最深切的感受,体会创造之乐,通过推论的得出,实现了“再创造”的过程,富有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5、反馈练习,巩固所学。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第一题是判断题,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第二题是填空题,平行公理的推论的符号表示,旨在培养学生图形与符号的转换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第三题是读语句、画图形,书本p页,旨在检查学生画图技能的形成情况,强化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设计习题力求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既注重双基,又注重能力的培养,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体现了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的要求。

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适时进行重点强调。分两层:第一层是知识和方法的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概括归纳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本节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第二层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体会和感受方面的总结。

布置作业分两层:

(1)必做:教科书。

这样设计不但及时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去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7、版面设计:

本课的版面我主要是以的形式体现的,内容包括平行线的定义、画法、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的推论等知识框架。这样使本节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实现了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准备”的理念,努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成为一种过程教学,并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适合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思考、讨论、探索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起点和教学方法。整堂课以问题思维为主线,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与学具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特别是几何画板,巧妙地把数学实验引进了数学课堂,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整堂课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通过“观察——猜想——探讨——归纳”,把知识形成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观察、实验、发现、探索、运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认识自我,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七年级数学《4.4整式》评课稿

我所要评的课是王老师上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整节课教学思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始终以“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和“辩一辩”一元一次方程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王老师语言精炼,富有亲和力与感染力;师生关系融洽,气氛和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整节课我认为王老师有两个亮点:

一、王老师这节课从“蛟龙号”下潜海底的例子导入,能使学生产生对这节课学习的.兴趣。

二、王老师做到了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课堂时间与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巩固上,王老师让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方程,让同桌来判别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另外整节课王老师都是以提问、引导和学生讨论、实践、回答的方式贯穿于本节课,始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实数的思维导图数学七年级实数

主要知识点:

1.实数的有关概念(实数、数轴、相反数、倒数、绝对值、近似数、科学记数法等)。

2.数的开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和n次方根)。

4.分数指数幂。

中考分值:

一般地,选择填空各一题(每题4分);19题可能是实数计算题(10分)。

另外实数计算也是所有涉及到计算的题目的基础。

重难点:

1.实数的有关概念比较多,想梳理清楚有一定的难度。

2.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和n次方根的准确理解和正确表示。

3.分数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的含义。

重要性:(重点不在难,而在与它十分重要;它是整个数学的基石,必须夯实它才能谈其他)。

七年级数学实数教案

2、会利用图形的分割法求图形的面积。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六章,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二、指导检测:

复习目标达到,从认真做检测题开始,下面,请看检测要求:

检测指导。

1.认真审题,细心计算;。

2.把字写端正,步骤写完整;。

3.在十五分钟内完成。

预祝大家出色完成任务!

三、学生检测,教师巡视。

a:p58“知识结构图”,完成p604、5。

b:学生检测,教师巡视,搜集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板演、更正答案:

a:分别让2名学生上堂板演,有错误,鼓励其他同学更正。

b:对改(下面,比谁能在2分钟内对改完,不出错)。

五、讨论:

1.独立更正:

2.小组讨论:(自己不能独立更正的题,小组解疑)。

3.可能出现错误,需要集体讨论:(会了的小组帮助不会的小组解疑,若没有不同答案的且正确的,肯定答案,不讨论。如果有不同意见的,让同学讨论。)。

可能出现错误需讨论的有:

评:第4题。

(1)坐标对吗?(估计问题不大)。

(2)他路上经过的地方对吗?(估计问题不大)。

(3)图形对吗?(估计问题不大)。

第5题。

(1)红色图形平移的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有两种平移的方法:第一种方法:先向上平移6个单位,再向右平移3个单位;第二种方法: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6个单位。

(2)略。

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p606、8。

思考题:p6110。

七年级数学《4.4整式》评课稿

周老师今天的课《4.4整式》,这是一节概念课,概念繁多,比如单项式的概念,次数,系数,多项式的次数,项数,次数最高的`项,整式。这样一节课要在一节课内完成目标,难度是相当的大,但周老师稳重持成,层层分解,逐个击破,交难点个个碾碎,分解在无形中。

从教学内容看,引入从学生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列代数式,从无形中体现了单项式,多项式,整式与代数式的包容关系。让知识之间形成脉络,初步形成代数知识导图。

从目标达成来看,每一个环节的展开都围绕着这几个概念,不管是学生的回答还是老师分析学生练习讨论,围绕中心展开课堂,学生在明确的目标下学习,学习效果更加理想。

从教材处理上看,由单项式到多项式再到整式,由浅入深,步步逼进。每个练习后都会有小结,让知识点概括提升到一个理论层面。

在重点难点的处理上,特别是单项式的处理上分4个基本情况:一个数,一个字母,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细节到位,详略得当。

周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板书有条不紊,清晰工整漂亮。双边活动频繁。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

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教学的理论依据是:

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的单位都是千克。在本例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1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例1教学中同时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五个步骤,特别是第2步是关键步骤。

人教版七年级有理数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方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关系,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知道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正整数指数幂;。

教学重点:

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求有理数的正整数指数幂。

教学难点:

有理数乘方结果(幂)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活动】。

谈话:

小学时我们学过几个相同的数字连加可以写成乘法形式。

比如:4+4=4×2;4+4+4=4×3;4+4+…+4=4×n.

(n个4)。

类似地,我们也会遇到几个相同的数字连乘的问题。

比如:(1)边长为7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棱长为7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1)可列算式为:,

(2)可列算式为:,

(3)可列算式为:.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1)可列算式为:7×7=49,

(2)可列算式为:7×7×7=343,

(3)可列算式为:2×2×2×2×2×2=64.

【设计意图】。

引入乘方概念的方法很多,“类比”是一种重要的获取数学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乘方的引入和乘法的引入非常相似,所以我在一开始就从回忆乘法的引入切入。这样做有两个好处:1是给学生提供可供用于类比乘方运算的基石;2是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体会到数学知识内存的逻辑美。

接下来我从乘方的发展历程入手,从正方形面积的2次问题到立方体体积的3次问题再推广到“拉面”中的6次问题。我认为这种设计比直接使用拉面问题,更贴近数学知识的本源,使得学生对乘方理解得更为深刻,也更易于学生接受乘方的意义.

二、乘方的相关概念。

【教师活动】。

1.提问:观察下面几个式子,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1)7×7,

(2)7×7×7,

(3)2×2×2×2×2×2.

【学生活动】。

观察式子,寻找共同之处。

(答:三个式子都是几个相同因数的乘法运算。)。

【设计意图】。

在上面引入内容得出的3个具有相同特征的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思考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引出乘方的概念,同时揭示乘方和乘法的关系.

类似于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乘法是比加法高一级的运算,乘方是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乘方是比乘法高一级的运算。

在此基础上,给出乘方的概念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教师活动】。

讲授:像上面那样,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可以简写成下列形式:

7×7可记作72;读作“7的2次方”;。

7×7×7可记作73;读作“7的3次方”;。

2×2×2×2×2×2记作26,读作“2的6次方”.

一般地,

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

求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

727326也可以看做是乘方运算的结果,这时它们表示数,分别读作“7的2次幂”、“7的3次幂”、“2的6次幂”其中7、7、2叫做底数,2、3、6叫做指数.

特别地,一个数的二次方,也称为这个数的平方,一个数的三次方,也称为这个数的立方.

【学生活动】。

思考:

1.(-4)3的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幂是多少?

2.23和32的意义相同吗?

3.(-2)3、-23、-(-2)3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4.(-32)4、-324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

理解乘方、指数、底数、幂的概念,理解乘方运算和乘法运算的关系.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所蕴含的理性、简洁和符号化之美。

三、例题讲解。

例1计算:

(1)①37;②73;③(-3)4;④(-4)3.

(2)①(21)5;②(53)3;③(-32)4.

解答:

(1)①2187;②343;③81;④-64.

(2)①321;②12527;③8116.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方运算和乘法运算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乘法运算求简单的幂的结果。

例2计算并思考幂的符号如何确定:

(1)52、0.23、(32)4;。

(2)(-4)3、(-32)5、(-1)7;。

(3)(-1)4、(-3)2、(-21)6.

解答:

(1)52=25、0.23=0.008、(32)4=8116;。

(2)(-4)3=-64、(-32)5=-24332、(-1)7=-1;。

(3)(-1)4=1、(-3)2=9、(-21)6=641.

【学生活动】。

思考,概括出有理数的幂的符号法则: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归纳很快可以总结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有理数乘方运算一般先确定符号,再确定绝对值.对于提高运算正确率有较大帮助.

四、课堂练习.

1.计算.

(1)(-5)3;(2)(-21)5;(3)(-31)4;。

(4)-53;(5)0.14;(6)18.

3.观察下列各式,然后填空:

10=101;。

100=10×10=102;。

1000=10×10×10=103;。

10000=10×10×10×10=104;。

==105;。

==106;。

==107;。

==108.

【学生活动】。

独立完成,课堂交流.

【设计意图】。

巩固当堂课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谈谈你这一节课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

归纳知识体系,提炼思想和方法.

六、作业。

课本第54页第1题。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初一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第1课时。我将从教材与学生、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课的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以及代数式、整式的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首先合并同类项的运算是建立在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之上,而熟练的整式加减运算又是各种式的运算的基础;其次,对法则的探索过程能使学生积累探索式的运算的基本经验,使学生体会到字母也可以参与运算,而且在运算中要遵循运算律,这为将来探究整式、分式的运算做好了思想方法上的准备。综上可知,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对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都将产生重要影响的课。

本课时内容分四个层级:第一,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同类项概念及其合并问题;第二,探索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得到合并的法则;第三,运用法则化简多项式,训练学生的基本运算技能,向学生展示法则的运用价值;最后是练习,提供了与所学知识相对应的、形式活泼多样、有难易层次的练习和习题。

通过以上分析,本课的重点应该是:1.经历探索合并同类项的过程,正确理解同类项概念和合并法则;2.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化简多项式。

2.学生分析。

从数的运算到含有字母的运算,学生的认知有了新的冲突。他们一方面感到好奇从而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另一方面又受到自身抽象思维不足以及过分依赖操作、模仿的学习方式的影响,所以感到困难重重,经常会出现机械死板、不会变通、屡错屡犯等问题。针对这个现实,在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具体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设计足够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从具体数的运算向抽象的字母运算转变,使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鲜活的数学,而不是由枯燥的概念和繁琐的运算堆砌而成的数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同类项的概念,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1.知识技能:能识别多项式中的同类项,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化简多项式。

2.数学思考:通过法则的探索,进一步体会字母可以象数一样参与运算,运算时应遵循数的运算律;通过合并同类项,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4.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这是教学流程图。

首先,我用教材中的问题导入课题:

比如”这样顺势就导入了课题——整式的加法和减法.

在这里,我运用变式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学生感到仿佛能做出来,又觉得有点似是而非,于是你一言我一语起了争论,这时我指出思考的方向:“字母也是数,因此对字母运算一定要遵循数的运算律,动脑筋中的运算用到了哪条运算律呢?”引导学生由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

学生再次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1.并不是所有的项都可以合并;2.只有字母部分完全相同的项才可以合并。

至此,同类项的概念已是呼之欲出,这时我给出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的名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同类项下定义,注意多叫几个学生说说,各抒己见。通过这些活动,理解同类项这一难点已于无形中得到化解。

在表面的描述,为将来拓展到字母系数的同类项等留下发展的空间。当然探索和概括的过程也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使学生体会到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创新意识。

有了以上的探索经验,本课的另一个难点: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已经不难突破。我让学生思考教材中的“议一议”

多项式x2y+3x+1-4x-5x2y-5中的同类项可以合并吗?

x2y+3x+1-4x-5x2y-5。

=x2y-5x2y+3x-4x+1-5(交换律)。

=(x2y-5x2y)+(3x-4x)+(1-5)(结合律)。

=(1-5)x2y+(3-4)x+(-4)(分配律)。

=-4x2y-4x-4)。

讨论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询问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理性精神。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合并后的多项式变简单了,但并不是一定要合并成一项,强调只有同类项才可以合并。

学生运用刚刚领会到的方法解决了多项式中同类项的合并问题,一定很有成就感,盼望老师给出更多的问题,借着这个势头,我又提出新的任务:怎样在合并同类项时做到既快又准确呢?这就需要准确理解合并法则,并采取一些特别的书写方法来进行训练。

于是进入运用新知巩固训练环节,我向学生展示教材例1,鼓励学生自己完成,并讨论合并的具体方法。

例1合并同类项。

(1);(2)。

在学生练习和讨论时,教师要“耳听四方,眼观八路”,将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迅速纳入下一进程的教学活动中去。比如有的学生这样做第(2)题:

还有不少学生概括合并的法则是“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对此我做出补充说明:一是强调多项式中的项是通过加法连接而成的所以中的“—”应视为项的系数的符号二是根据分配律合并时应把项的系数相加而不是相加减。通过让学生自曝错误再辨析纠正错误学生对法则的理解更透彻了用起法则来也更得心应手了。

接下来我又以例题2为例,教给学生具体的操作步骤:一画、二换、三并,三个步骤简明扼要,便于学生模仿训练,尽快形成基本技能,并且告诉学生,熟练后还可以省略一些步骤,做到口算。

例2合并同类项。

(1);(2).

=-3x2-5x2+4x2-14x=xy3-2xy3+x3y+5x3y+9。

=(-3-5+4)x2-14=(1-2)xy3+(1+5)x3y+9。

=-4x2-14x-xy3+6x3y+9=。

训练中,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千差万别,因此仍会出现各种错误,比如不能正确识别同类项,混淆运算符号与项的符号,有理数运算错误等等,对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解题情况,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作为新的学习资料,组织学生查错因,想对策,谈体会,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互帮互学,将新知逐步内化。

合并同类项:

除了以上的例题和练习,教材还提出了多项式相等的概念,让学生再次体会合并同类项的价值,这就使得整个知识链更加完整了。教学中我这样设计:

先提出问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等吗?

莽撞的学生会脱口答出:不相等。

学生受到启发,恍然大悟,马上想到相等与否要通过运算才能下结论。这种顿悟让学生把以往对数的运算经验迁移到了现在对式的运算中,因而能更好的体会到合并同类项的价值,强化了对式子进行运算的意识和能力。接下来我又通过教材中的练习再次强化和巩固。

练习3.下列两个多项式是否相等?

习题a组3.如果多项式与多项式(其中a,b,c是常数)相等,则a=______,b=______,c=______.

在反思评价环节,我让学生从知识和课堂行为两方面进行反思评价: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以前哪些知识有联系?所学知识有何用处?

通过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倡导积极健康的学习风气。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