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汉语习作兴趣论文(模板19篇)

时间:2023-12-04 10:35:45 作者:紫薇儿

范文是文学艺术的精品,我们通过欣赏范文可以体验美的感受。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如何培养一年级小学生的兴趣爱好

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小孩子培养个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给他们报辅导班,上补习班,然而有时候反倒是适得其反,没有引起小孩子的兴趣,反而使得他们越加不喜欢。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小朋友的兴趣爱好呢?应该从下面几方面培养。

一、应当为孩子提高培养兴趣的环境。如果你希望他爱上踢足球,就应当多带他去足球场,多带他看足球比赛。

二、如果你能够与他一同学习他就会更开心了,他更希望的是有人相伴,一同进步,这一方面培养了他的兴趣,另一方面更增进了你们的感情。

三、应当多为孩子讲述有关于此的趣事。不要让他以为这个事情是很枯燥的事情。

四、应当尽量启发小孩的灵感,让他们在做事情的同时收获更多快乐。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一、二年级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极其重要,也非常关键,对今后阅读习惯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

结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讲道理培养兴趣。教师可利用班会、黑板报等阵地,向学生宣传“多读书,读好书”的理念,讲明读书好的道理。可以讲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无不是从小酷爱读书,从书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使自己的脑子变得日益聪明起来的。或讲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使学生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培养阅读的兴趣。

2、巧用故事诱发阅读兴趣。故事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人人都爱听,尤其从小就是在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伴随着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喜笑颜开、欢呼雀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但在故事的最关键、最紧张处,故事嘎然而止。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被吊了起来,“后面的故事更精彩,想知道结果如何,请自己去看吧。”随即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被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阅读。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

3、开展活动提高阅读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最富于幻想,易接受新鲜事物,渴望认识生活,认识周围世界,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根据这一特点,组织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有趣的活动来引导孩子们读书。如在阅读开始之时,可引导学生做一些精美的书签,在上面写上读书的名言,并进行评比;等阅读到一定阶段,可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短剧表演;当阅读告一段落时,可进行“故事大王”、“小博士”等的评比,以督促学生多看书、多读书,提高阅读的兴趣。寓读书于活动之中。以活动引领阅读,激发阅读,促进阅读。

需要注意的是,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学生容易放任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评价形式可以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和学生一起评,还可以让学生带回家让家长评。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伙伴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在评价过程中,不管学生读书的情况如何,教师都要以肯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肯定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付出的劳动,会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终身受益。

总之,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各种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读书的兴趣也必然在读书的实践中形成。只有真正产生一种想阅读的内驱力,学生才会乐此不疲地主动去阅读、探究,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同学们的习作能力不强的原凶有很多,根据我的观察和长期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提高大家的习作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同学习作时无话可说,望“文”生畏,教师要想打开同学们心里的这个“结”,让人家每次作文时都想写,喜欢写,就必须从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激发人家对习作的兴趣人手。

同学们对习作兴趣不高,缺乏自信心,就写不出令人满意的习作。教师要让同学们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有一次,我给几个同学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我给他们谈我见到的一件新鲜事和我的体会。他们读了我的信后,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他们收到的第一封信。在作文课上,他们谈了收到信的感受。我乘机启发他们,其实写作文就是与别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还把以前的学生在报刊上发表的'作文念给他们听,让他们知道,其实习作并不难,只要自己努力,也能写出好作文来。

多看、多听多想、多说。

同学们要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多看、多听、多想、多说,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

多看就是要提高观察能力,关注身边的事物,还可以看有意义的电视节目,了解外界的变化。比如,通过看央视的新闻联播》,我们可以了解围内外的大事,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通过看央视的《探索》,我们可以了解世间万物的奥秘;通过看央视的《今日说法》,我们可以了解一些法律的条文,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多说,就是要同学们平时多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日积月累,方能生悟。”广泛阅读可以帮助同学们积累素材,克服不会写的困难。(语文教学论文)在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同学们通过大量阅读,丰富了自己的词汇库,获得了间接的经验,为习作积累了必要的材料及写作技巧。

我常常给同学们推荐一些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情节生动的书籍。如:《天方夜谭》《鲁滨逊漂流记》《童年》等,让大家快活地遨游于书海,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朴实自然的语言中找到乐趣。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结合学校大队部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开展了多种活动,如:了解霞庆历史的班会、“世界知识我知道”的竞赛、“草船借箭”表演会、查找自己生活中的陋习的讨论会、开展“一帮一”的中队主题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积累了习作的素材,提高了习作的积极性。

五、提倡学生使用个性化的语言。

作文足最富有个性的思维活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分强渊共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意识。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同学们多阅渎一些文学性强的图书,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了解个性化的语言,这对提高习作能力很有帮助。

在习作指导中,我注重培养同学们使用个性化的语言,运用夸张等修辞手法,同时在文中使用一些成语、俗语、歇后语等,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因此,同学们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写想象作文,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同学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广泛阅读,加上教师的精心指导,习作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带给学生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进入阅读,学生便进入了一扇扇文学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文明的窗口。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手段。那么,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创设良好氛围,热阅读

1、在班里建立起一个小的读书区,在读书区里,有孩子专用的书架,有属于自己的图书,这些书必须是孩子喜欢的,适应学生的读书能力。利用家长会培训家长,使他们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家长在家中摆满各种有趣的书籍,让孩子可以顺手拿来翻看与欣赏。要使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要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这需要身教。如若父母视阅读为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会乐于读书。父母经常津津有味地读书看报,对待书报总是兴趣盎然,孩子会觉得读书很有趣,对书籍充满着好奇。家长在轻松的气氛下,可以安排一小段时间,与孩子一起读几分钟书。可在外出时,带上一两本书,在公园里,在郊外,在河边,在清新的空气下,在鸟语花香的环境里,与孩子一起读上几段书。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引入图书世界,使读书成为孩子的消遣活动。

2、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声情并茂的叙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个性,知道事物善恶。学生对听故事是乐于接受的,家长、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看书,推荐书目,达到激发兴趣,扩大阅读量的目的。

3、“放任自读”任其读。课外阅读应是自主、自愿的阅读,该读什么或不该读什么应由学生兴趣决定,只要内容健康,学生爱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所谓感兴趣,就是好些熟悉的或不很熟悉,不知道或知道的不清楚的东西,这样的文章和书籍读起来很轻松,又能获得新鲜感,精神很愉快。对刚接触书籍的孩子来说,激发其兴趣,“放任自读”是最合适不过的,不要管他读什么书,就算是幽默笑话也任其读之。教师的这种“放任”态度是宽容的、心中有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享受阅读乐趣,点燃心灵的火花。

4、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家长、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以语文阅读课为源,扩充阅读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怎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持久自觉的课外阅读热情呢?怎样使学生学会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呢?可以印发适合他们阅读的自编教材,在阅读课进行阅读。也可以推荐读物,种类有:科幻小说、童话故事、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英雄人物故事。学生通过定向阅读,积累语言,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书籍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通过阅读,可以把孩子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图书世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

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每位家长比较为难的事。我认为,父母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和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首先,父母自己要热爱读书,营造一个读书环境,这是培养孩子读书兴趣最有效的一种教育。在婴儿时期,家长要经常对孩子高声朗读,如果在儿童10岁以前,家长有朗读的习惯,那么,孩子的读书兴趣在成长过程中就会比较顺利地培养。

其次,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如当孩子走近书柜时,观察孩子是否径直走向某个特定的书架,或是否跟在其他孩子后面,按别人的选择来选书;当孩子阅读时,看孩子是否迅速进入了阅读状态,或看孩子阅读的时间有多长,是否经常谈论与书有关的内容等等。如果孩子能自己直接找到一本书,阅读时迅速进入情境,阅读时间较长,经常与伙伴谈论书的内容,或做有关的游戏,这说明孩子对某类书已感兴趣。

第三,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经常教育孩子爱惜图书,保持图书整洁,不撕书,不折页,并鼓励儿童保存看过的图书;家长还应该合理安排时间,每周为孩子安排一次或数次专门阅读的时间,每周一次或几次带孩子到儿童常去的图书馆或书店,帮助孩子适应图书馆,教孩子买书的技能,这样做比父母从街上带回一本书更能让孩子满足;要鼓励孩子记笔记,随便写什么都可以,写个简单的书名也好,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从阅读中获取一些东西的习惯;同时,家长还应该在家里,给孩子备一个小书架,让孩子安排自己的书,为孩子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读书空间和安静的读书环境。

第四,要经常与孩子一起讨论和交流。问孩子看过的作品中哪些最感兴趣,或某一作品中哪部分最感兴趣,为什么;作品里的人物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如果你是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等等,从而,培养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勤于思考的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阅读动机与阅读效率有着明显的正比关系。因此,教师应尽量调动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从而让他们从文本中获得快乐、美感,进而增长知识,涵养精神。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教师可以从课文的情节入手,引导学生讨论"栽玫瑰有价值"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认为"玫瑰是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看"而有的学生则认为"玫瑰没有白栽"。教师可以利用这两种看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领学生认真阅读,与文本对话,从而获取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的阅读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诱发学生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心理追求。

课堂上,有时无需太多的讲解与分析,因为教师丰富而激情的语言和动情的语调,就是一颗催发情感的种子。这时,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范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让学生在浓浓的情感世界里体验、品味,从而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展现富有情感的生命个体,积淀人生美好的情感体验。教师标准化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也像教师那样倾情阅读,体验读的乐趣。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讲到小女孩在饥寒交迫中生命垂危时的美丽幻想,我就巧妙地通过颤音与泣音的运用,就可把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同情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在教师用语言创设的浓浓的情感世界里,自然就会产生阅读的渴望,进而纵情阅读,倾诉情感。

实践证明,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各种情感包含在语言的高低强弱之中,朗读时就可以体会文字中所蕴涵的情感,从而深入理解文章,体会语感。朗读时要感情充沛,要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

在朗读中,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的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培养,从而使其语感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如教《我爱故乡的杨梅》这课时,教师以充满喜悦和对故乡无限热爱的感情为基础,以轻柔、缓慢的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这样就可以将学生带进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之中,进而体会作者表情达意之精妙,提高自己对文本语感的欣赏水平。

"学而不思则罔"。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质疑"能活跃思维,开阔思维。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凡是文章所包含的内容和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名词、术语,凡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都应当列入思考的范围。同时,让学生独立阅读,鼓励他们勤动脑,多思考,带着问题去读书,并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另外,教育是一门艺术,创造是它的生命,能在文本中寻找生活的真谛,才是生活的所在。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那么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延伸。

如教《爷爷和小树》这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小树生长,爷爷保护小树过程的图片,接着让他们读课文;读课文时顺势鼓励学生想像小树和爷爷的对话,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让大家说一说,这样学生就在读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增强了理解文字的感染力。再者,让学生利用对比,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对词语的理解。在学生发散思维想像之后,再来读文,感受人与植物的相互关爱,从中悟出文本的精髓。

读仅仅是一种手段,感悟、欣赏,寻找文之美才是目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不懂之处,有时读一两遍都不能明白。这时,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才能读出意,读出神,读出情,读出美。

语文课文只是知识的外化形式,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教材只有回到教师、学生之中,才能被激活,才能找到美化所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融入真情地读文。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起他们对小兴安岭的向往。比如可先安排学生初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春天的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喜欢可爱的小鹿,喜欢流水的声音,喜欢……、。

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受美。请学生用手里的画笔把心目中小兴安岭的春天画下来,再结合着画面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心中的美就能够得到升华。另外,还可以通过教学录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给学生视觉上的美,听觉上的美,并配以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再次阅读。字字入情,句句含义,这样,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就能产生情感共鸣,语文课堂就会在美的旋律中回味,学生在飞翔的空间寻找激情,探索文之美。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真正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读书",让学生在美美的读书中悟出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感受语文的魅力,并碰撞出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火花。当然,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只要坚持不懈,方法得当,正确引导,就一定能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成为学生不断更新知识的源泉,并伴随学生一生。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发表就是思想、观点、文章和意见等东西通过报纸、书刊或者公众演讲等形式公诸于众。笔者认为,让每一位学生的习作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不同层次的平台上发表,扩大每一位学生习作的读者范围,能够比较迅速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中就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第三学段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些都告诉教师,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书面表达能力一步步提高的成就感。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进行“发表”的实践与研究是源于一次普普通通的投稿。

9月刚开学的一天,我饶有兴致地读起了学生们在暑假里写的周记,许悦的一篇《淘气包小宝》(一只小鸟)深深地吸引了我,令我爱不释手:

那天,我正在睡午觉。突然,我的鼻子里好像进了什么东西,痒痒的,后来又被什么东西撑开了。我急忙睁开眼,哟,原来是小宝在作怪!只见它将细细的小嘴探进我的鼻孔,再撑开嘴,像一个医生在给我做检查,两眼好奇地看着黑洞洞,似乎在问:“里面有啥?”我哭笑不得。

晚餐时间到了,小宝作为家庭一员,端端正正地坐在妈妈的手臂上。妈妈饿了,夹了很多菜吃,也给我夹了许多菜。我正狼吞虎咽时,听见妈妈说:“瞧瞧它这德行!”这真是不瞧不知道,一瞧就笑倒呀!看,妈妈正夹了一筷子菜,小宝以为是给它吃的,也张嘴,妈妈把菜送到嘴里的同时,小宝也合嘴,眼神馋馋地盯着妈妈碗里剩下的菜,两三次后,它什么也没吃到,终于主动出击了。妈妈刚夹了一筷子菜,准备送到嘴里呢,说时迟,那时快,小宝闪电似的把脖子一伸,嘴巴一夹,菜就被它从空中劫走了。妈妈还什么也没发现,刚张嘴,咦,菜呢?再一看,菜居然到了小宝的嘴里!

这篇文章没有高深的立意,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它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童心、童趣与童真,似带着花草馨香的春风扑面而来,让人为之迷醉,其中涌动着的对小生命细腻关爱的情怀深深地感动了我。

突然,我想到了前不久看到的《金陵晚报》――南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上面有一个发表小学生习作的板块。那上面的习作我细细读过,都像我身边的孩子写的一样纯朴自然、天真可爱。我通过电子邮箱很快把这篇习作寄出to没想到,仅仅过了两天,许悦的这篇习作就发表了,而且还被评为那一天的最佳习作,得到了一朵鲜艳的小红花。

当我把还散发着墨香的报纸拿到班上时,许悦的小脸因为兴奋而变得绯红,双眼也闪动着特别明亮的光彩。而其他习作也写得比较优秀的学生,羡慕的神色之下,也有一份跃跃欲试的不服气。(语文教学论文)从此,发表的意识开始植根干师生的心中,发表成了学生们写作的新目标。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发表的作用太大了。

1.发表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发表,从心理学来说是一种“高峰体验。”因成功而激发出来的强大的写作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对写作乐此不疲。

2.发表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当学生看到有那么多读者在读自己的习作时,就会驱动他们主动去留心生活、深入思考、认真写作、积极评价,努力地提高自己习作的水平。

3.专家学者对“发表”的充分肯定。从一线的教学专家,到进行教育理论研究的学者,都对发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

4.发表符合新课标关于习作教学的建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建议:积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5.发表使学生写作获得各方关注与支持。通过发表,学生获得来自伙伴、家长的鼓励,也争取到了家长对学生习作更多的支持,为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如何搭建各种平台给学生创造发表习作的机会,如何发挥这些平台提高不同层次学生习作能力的作用呢?近两年来,笔者在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习作园地――班级文化墙上的百花园。

在我班的班级文化墙上,有一面是“习作园地”。这是我班学生在校内展示自己习作的主阵地,能够非常方便快捷地把学生们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课文语言表达形式的奥妙,让学生迁移运用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小练笔。我进行批改后,会把其中优秀的小练笔及时地复印、粘贴在“习作园地”里。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课堂上发现语言、运用语言的劲头更高了,切实增长了他们的言语智慧,提高了习作能力。还有学生的《补充习题》《评价手册》中的练笔,每一单元习作教学后学生们的佳作,都会被展示在“习作园地”中。

在学习完第11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选择一本你最喜欢的书,学着课文的第三部分,把你的一两点感受写一写,可适当引用原文。我班陶b怡的练笔不但让我赞叹,而且令我深深感动:

我最喜欢爱丽丝在书中的这句话:“我们可以让金钱统治这个世界,但是,我们不能让它统治我们的心灵。心里有爱的人,他知道挣钱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不是生活的目标。”是啊,金钱有时就像一个怪物一样,世界上似乎没有什么能够打败它。但是,当金钱闪烁着爱心和美德的光辉时,它就不再是可怕的怪物,而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呀!只有爱,才能战胜金钱。一个愿意把自己的钱分享给别人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人。

二、班级习作小报――每周共享的精神大餐。

班级文化墙为学生的练笔、习作提供了一个迅捷的发表平台,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是,它有一个缺点,就是读者的面不广’仪限于同学和老师。如何让更多的人读到学生们的习作,使学生们体会到更加强烈的成功的喜悦呢?在这种情况下,班级习作小报应运而生了。

习作小报每周一期,学生人手一份,请家长和学生共同阅读。每一单元的大作文,往往是与本单元的主题结合非常紧密的,是学生本单元语文学习成果的综合体现。每一次大作文,我都把学生的习作汇集起来,以小报的方式呈现。习作小报上,更多刊登的是学生们的周记,那一篇篇真实再现学生生活的周记,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知识,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认识,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世界,深受家长的好评。

看看学生们周记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生活多么丰富、精神多么充实、语言多么鲜活、感情多么真挚,并且还对生活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三、班级博客――评改习作的自由空间。

有了班级习作小报,为什么还要班级博客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赶时髦吗?不是的。班级博客,我是作为学生们评价习作的主阵地来利用的,利用博客这一便捷、高效的平台来锻炼、提高学生评价、修改习作的能力。

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每到双休日,学生们都要写一篇周记。周记发到班级博客上,学生们必须在接下来的一周内进入班级博客,对同伴的习作进行评价,把评价写在博客后“评论”那一栏当中。评价以鼓励为主,可以从篇章结构、语言、立意、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甚至对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标点都可以进行评价。得到评论多的学生,说明他的习作赢得的关注度高,就是这次习作的获奖者。评价习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修改能力的过程。事实上,学生的评价水平是很高的,不乏真知灼见,而且充满了童趣、童真。

学生评语一览:

1.读了这篇作文后,我发现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2.你的人物对话写得很好,有生活气息,又符合各人的身份。

3.在描绘千岛湖景物的时候,你融进许多丰富合理的联想,又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令人神往。

4.你很用心地选择了这两件事情,用了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人物的特点。

5.对老师不能用“刁难”一词,因为老师的出发点是为我们好……。

6.习作中用了不少表示特殊含义的词语,给习作增添了色彩。

7.用两个小精灵吵架的方式表达出心中的犹豫不决,非常有趣!

四、报纸杂志――展示习作的更大舞台。

随着学生写作能力的增强、写作水平的提高,在班级内、学校内发表自己的习作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了。他们渴望去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渴望自己的习作变成真正的铅字。现在,儿童报刊如雨后春笋,学生发表习作的机会是很多的。一些面向整个社会的报纸,也专门开辟了小学生发表习作的板块。像南京有《南京晨报》《金陵晚报》《现代快报》和《扬子晚报》等比较有名的报纸,每周都要刊登小学生的习作。这些板块的编辑们是非常懂得儿童习作的,也是非常懂得写作真谛的行家里手。他们不在乎学生的习作立意多么高深、文采多么飞扬、语言多么优美。他们注重的是学生的习作有没有童真、童趣,是不是从小处、实处着手,只要感情真挚、感受独特,都能受到他们的青睐。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凡是好作品都是从作者心灵中飞出来的歌。”所以,教师在辅导学生习作投稿的时候,自己动手修改,把学生的习作改得面目全非,绝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是保持学生习作的“原生态”为好。

我班有一个学生叫窦睿雅,平时语文学习成绩不是太理想。有一次,我看她写的一则周记《姥姥的生日》,是用心写的,特别是这一段相当有情趣:

中午,我们去大排档吃饭,因为要给姥姥祝寿,妈妈点的菜都是姥姥爱吃的。不巧的是,服务员第一个端上来的就是长寿面,姥姥不高兴了,对服务员说:“面是最后吃的,怎么第一个端上啦?”我看那个姐姐站在那里很尴尬,就眼珠子一转,说:“姥姥,这面里有绿的青菜,红的辣椒丝,黑的木耳,黄的蛋丝,漂亮极了,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包罗万象’好不好?”“好,好!我的豆豆就是有知识。”听了姥姥的称赞,我更来劲了,又说:“这‘包罗万象’就代表着我们许多许多的爱。”姥姥更高兴了,笑得都合不拢嘴了。

我报着试试看的态度向《金陵晚报》投了稿,没想到,很快就刊登了出来。窦睿雅的习作发表了,这在班级中造成了极大的轰动,比那些平时习作写得好的学生发表了文章更令人振奋。学生们都相信:她的习作能在报纸上发表,只要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也可以。

经过几年的努力,事实证明,这样多层次地创造学生习作发表的机会,消除了一些学生惧怕习作的心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激发了全体学生的习作兴趣,调动了全体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们乐于习作,乐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乐于与别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近两年来,学生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习作50多篇,参加区、市及全国作文大赛,有十几人获奖,每位学生的习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汉语习作兴趣论文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改革,藏族地区以藏语为母语、以藏语言为语言环境的农牧区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藏语文作为自己的母语能够适应和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但是藏族地区的汉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阻碍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作文教学一直是汉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费时多而收效微。很多孩子写起作文无非就是“怕”、“厌”、“慢”、“被动”之感觉。提起笔而无从下手,语句表达不清,概念混淆,倒装句,错别字连篇。东拼西凑,内容缺乏真情实感,流水帐式;假话空话连篇,而且内容枯燥单一,不是牛羊,就是草原,不是吃饭就是写作业、睡觉,文中丝毫没有其他篇幅,干巴巴无表情达意,写作文成了学生“头疼”的一件大事,而批改作文则往往要花费更大的功夫,学生写的内容不多,老师批改的却比学生写的要多。每次批改下来、改得体无完肤、面目皆非、红字满篇。然而结果呢?收获却微不足道。这种作文综合症大大阻碍了汉语文教学的效率,使藏族地区的新课程改革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而要改变这种滞后的状况,就必须从提高这些孩子的兴趣入手,只有有了浓厚的兴趣和自信心才会有进步,有成就感,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哪些想法、感情和词语。”因此写作的初始阶段特别强调感情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本人在偏远牧区村级学校从事汉语文教学已达十年之久,总结了一些在作文教学方面的经验,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供同仁们一起讨论、交流。

1.从字、词、句下手,激发兴趣。

流利的话语、准确地语言表达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所以应该从字、词、句入手,抓好基础,为写作文夯实基础。

2.打破“母语原则”,大力提倡“汉语普通话日”

长期的“母语原则”,使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很差,影响了汉语课的正常开展,因而也影响了学生的写作,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全校师生全身心地投入和支持。让全体师生在学校坚持说汉语普通话,普通话日不说藏语,也可以规定每周星期二、四或一、三、五为全校“汉语普通话日”互相监督,持之以恒,这样下来,学生地汉语会话能力和表达能力一定会有进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避免了以往那种“怕说”“被笑话”的心理倾向,也增强了对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力。

3.分档推进原则。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各有长短”。我们的学生也一样,有“优”、“良”、“中”、“差”之说,这就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作文也一样,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作文写得好,而不能一味地去欣赏他,鼓励他,看重他;有的学生写得一般,就不能放任自流,置之不理;有的学生差,就更不能一味的去批评他,或用伤害性的语言来斥责他,一味的批评与斥责,会对学生的心灵留下伤痕,从而失去了往日的自信与追求,大多数老师往往在这方面犯下大错,忽视了这一点,所以我提倡对学生采取分档推进的方法,写不同层次的作文,并让优等生带动中等生、中等生带动学困生,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在平等、亲切的氛围中不断得到进步。

4.利用多媒体,开发、诱导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偏远藏区尤其是牧区学校的环境相对封闭,儿童远离城市,生活单调,枯燥,老师利用课内外时间收集些图片资料,利用多媒体直观的演示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观察,大胆自由创作,这样即开拓了视野和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积极性。

5.鼓励学生写作文后记。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每上完一堂课,都会有课后反思,找出不足,总结得失。我们也应该让学生每写一次作文,让他们总结得失,取长补短,持之以恒的做,写作水平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6.组织游戏,创设习作的情景。

师生在课堂内外,通过做游戏,让学生感受此次游戏的情景,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使学生置身于快乐、紧张的氛围中,游戏情景,可以是激烈,热闹的比赛场面,如:劳动比赛,体育比赛等,可以是得胜之后的快乐,也可以是人物特写等,内容不限。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创设情景,能使学生体验到具体的情景,渲染了气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习作热情,引发创作灵感,产生习作欲望,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

7.少写命题作文,提倡个性作文。

平时应该写一些看图作文或一些熟悉的事物,不宜过多的强调形势,对八九岁的孩子来说,刚刚学习写作文,就教给学生应该怎么样说,怎样写、怎么样好、怎么样不好无异于给学生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使学生感到作文可怕,困难重重,并渐渐失去对作文的信心和兴趣。相反;如果减少了对作文的统一要求,让他们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张扬个性,使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愉快的事,从而爱上写作。

8.评价作文,重中之重,不可忽视。

作文评价是习作教学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然而,教师在习作评价中往往包办多于自主,教师常常把学生的作文改得体无完肤,面目皆非,致使学生挫败多,成就感少,作文是学生心血和智慧的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评价要注意方式、方法、评语要恰当,有针对性、鼓励性,不能以偏概全,不认真评改与评价无疑是对学生创造的漠视,长期以往会严重挫伤学生的成就感,打击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评改不慎有时也会挫伤学生。当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艰苦练习后,如果看不到什么成绩,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于鼓励,就会逐渐丧失信心,变得把写作文当成一种沉重的包袱。为了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采取竭力捕捉闪光点,以各种形式激励他们,让学生感受成功。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作文是学生的劳动成果,一旦发现学生有点滴进步,比如一个词用得好、一句话用得好。我就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这个词用得真好,”“这句话写的真美”等,有些学生阅读面广,在作文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传说故事、名人名言、古诗词句,老师在评语中不妨送上一句“你真是写作高手”,“你是未来的小作家!”等,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在关注着他的进步,并和他一起感受着这进步带来的快乐,所以说,评价至关重要,我们每位老师不容忽视。

总之,要想培养和提高藏族地区小学生的汉语习作兴趣,就要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引发创作灵感,使学生产生习作欲望。只有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才能登上习作的阶梯!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汉语习作兴趣论文

提高小学生体育教学质量,语言形象化也十分重要。例如,教学走跑跳投项目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见过动物跑跳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引导:“谁能模仿大象给我们走走路?”教师以这样的引导方式,很自然就把学生带入模仿象行的教学中了。

置身学生,激情焕发兴趣。

上课时,我总是穿着整洁的运动服,精神饱满地站在学生面前。我要求自己的口令清楚响亮,示范正确,教态自然。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完成动作有困难,我能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对于有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动员大家向他学习。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活跃情绪,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利用电教,调动兴趣。

在课的开始阶段,我们把收录音机等电教器材带入体验课堂,让学生在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韵律中做操,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的兴奋点收回到体育课中,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而且使学生陶醉于美的'享受之中。既消除了紧张,又减轻了疲劳,又使学生增强了体质,还陶冶了美的情操,丰富了感情,提高了文明修养。

巧用游戏,加强趣味性。

“掷沙包投准”这个项目,多数学生不感兴趣。对此,我们可以以游戏的方法,在场地上画几个正方形并写上数字,让学生进行游戏,看谁能投中25号数字,投中的给予加分鼓励。学生被游戏所吸引,就可以消除听而生畏和感到枯燥无味的情绪。

内容故事化,吸引学生参与。

学立定跳远时,我们可以编一个小故事:“小牛蛙本领大,捉害虫保庄稼。”根据故事的发展安排教法。首先小牛蛙要自己学习跳的本领,随后小牛蛙来到田里捉害虫。这时让学生自己练习双脚用力蹬地跃起,跃过地上画的线。接着教师说近处矮处的害虫被捉光了,高处远处的稻秧上还有害虫,这就要向前上方跃起才能捉到害虫。这时便要求学生做向前上方跃起的动作。学生被故事所吸引,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己真像小牛蛙一样,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欲望。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多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上体育课是一种乐趣。

如何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论文

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以师生相互认知和了解为基础,了解和认识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前提。已有的事实表明,对学生了如指掌,是教师施教成功、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本条件之一。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了解,则往往是学生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同时带有较强的“亲师性”。如果他们比较喜欢哪个老师,他们就会比较喜欢该老师所任教的课目,会花力气、花功夫去学,成绩自然就比较好,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个教师,那么他们就会不喜欢学该老师所任教的课,甚至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成绩自然一落千丈。因此,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不能靠一时的“做秀”是来打动学生,要真正的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真心交流,用真诚赢得学生。把自己塑造成学生心目中一个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同时,对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在批评的时候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要在不伤他们自尊心,不侮辱他们人格的同时,让他们从内心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是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会真正的从心里接纳你,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淡化挫折、失败带来的心理压力。人们从事任何的活动,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当活动取得成功,愿望达到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产生一种追求,想继续取得成功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的动机和兴趣。学习也是如此,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上便很少取得成功。如果我们帮助他取得一点成绩,并给以鼓励和支持,使他转苦为乐,这就会造成他们学习转变的开始。

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的好与坏将会影响到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得好,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思路,有利于更好的掌握下一知识;评价不得体,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失去信心,对于积极性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直接的否定评价,应采取得体、鼓励性的评价。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如“你真棒”“verygood”;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如“你思维很敏捷,再想一想?能否说得更完美些。”“很好!你有动脑筋,下次再接再厉”“大家起来帮助他。”等。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法国的雕塑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的“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因此,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从一个方面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等,这种评价方法不能真实地反映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而是应该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当学生有达到目标时,教师应当不吝啬表扬,在不同的场合给予鼓励和赞赏;对于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学生,我们应该帮助其分析原因,如一张考卷;我们可以根据上面的失分情况,帮助其分析哪些是他不应该失分的题,哪些是他由于知识掌握缺漏造成的失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其重新建立自信心。同时,对于考试成绩没有达标的同学,我们可以采用“借贷”制,比如:某个学生的目标是定80分,结果只考了79分,那么我们可以先“贷”给他1分,但是要求他在下一次考试的时候,除了要达到80分的目标外,还要“还”上1分,这样即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他们有了更进一步的动机和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较呆板,黑板加粉笔,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的地位消极被动,教学氛围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感到有趣和新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幻灯、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来丰富课堂教学。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海战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甲午中日海战的录像,这样就使学生对这场战争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在讲到为什么中国会失败时,再让学生观看截取的有关的录像片段后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能够更直观地向学生呈现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变抽象为具体,从而使教学活动教得生动、学得活泼、练得扎实。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如何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论文

一、生本老师要更用心去发掘学生的兴趣,专注于经营学生的兴趣状态。

传统师本老师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千方百计想学生学得好,懂得多,所以即便是双休日,节假日都安排得满满的作业习题这些。但自己班里的学生是否喜欢学呢?状态如何呢?他是基本不管不顾的,反正作业没有做完就罚,最终造成师本老师并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学得非常辛苦、吃力的局面。学生一旦产生厌倦的情绪,后果可能是极其严重的,甚至危及学生对正常学业的兴趣。

而生本教育把学生比作各种的树苗,有的像松苗,有的像柳苗,有的像榕苗,不论是什么苗,他们都有自己的根,这个根就是慧根,有慧根就都可以长成各种各样的材料。所以我们做生本老师的责任,更在于挖掘发现学生的慧根与兴趣,不在于强迫或掌控学生学习作业应该做多少,专注于经营发展学生的兴趣状态,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喜欢的方向及任务。

二、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为平台打造更好的学习积极性。

有一位老师让自己的学生学绘画,可当老师看到学生把小鸟画成了个大黑疙瘩时,就忍不住说学生“太笨了!画的是什么呀?”这位老师这样的态度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肯定有很大打击,因为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心里面的第一个权威评价者,他们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师本老师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经常毫不负责任地、轻而易举地摧毁了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做得好时,应适时表扬,当学生做得不好或者失败时,要先发现学生有创造性的一面,然后再鼓励他们。

三、与学生分享学习的乐趣,强调参与过程的付出体悟,而非对错名次奖励这些外在。

做生本想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生本老师事实上要先有兴趣,带领学生一起寻找学习的快乐。可以说生本老师开心的笑容是学生最大的安慰,是支持学生完成艰苦学业的无穷动力。大多数学生努力学习,多少是为了换取我们老师的高兴,以好成绩好的表现作为对我们老师教导之恩的报答。

四、陪学生一道克服困难当学生出现厌学倾向,做好家校心灵沟通。

生本老师不该指责学生,应该耐心引导,先表扬学生付出的巨大努力,再告诉学生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学习上的敌人已经快要投降了,只要一鼓作气,就可以战胜他。学生的学习就是一次长征。生本老师一定要成为学生长征旅途上的战友,面对学习上的挫折,一定要与学生一起分担痛苦,并肩奋战。当学生用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解出了难题,找到了自己错误的根源,生本老师一定要把它看成是大喜事。

六、适当的学习奖励,突出付出感荣誉感。

只要学生能从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就给予适当奖励。要让学生讲清楚,成就感是怎么来的,付出了多少努力,克服了多少挫折。这样可以帮学生看清楚自己取得的成绩,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产生更大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汉语习作兴趣论文

归根究底,小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还是因为数学这门科目不能够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从而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也许窗外一只偶然飞过的鸟儿就可以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走,也许教室外面忽然有了什么轻微的响动也会让他们好奇的猜测半天。将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牢牢的吸引住小学生们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办法来吸引住他们。有一次笔者刚走进教室,便听见很多同学正在讨论刚刚的体育课,很多小朋友还依然对上节体育课所做的游戏回味不穷,依然三三两两的在一起讨论。看到这个情况,笔者知道按照这样下去这节课即便勉强的上了,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学生们的心依然还在上节体育课当中。这时笔者拿出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小猪,然后问学生们,“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小猪。”笔者接着说,“同学们想听小猪的故事吗?”学生们纷纷争先恐后的回答道:“想!”于是笔者清清嗓子,讲道:“有一天森林里的动物们集合在一起比赛讲笑话,规则是,把所有动物都逗笑了就算赢。小老虎是最先上台讲笑话的,他上去讲了个不怎么好笑的笑话,所以几乎没有动物笑。然后是小熊,他讲了个很好笑的笑话,把所有的动物都逗笑了,只有小猪没有笑,小熊只好失望的下台了。接着是小猴子,小猴子刚走上台,正准备开始讲,小猪便笑了起来。小猴子很纳闷,我这都还没讲呢,他怎么就笑了,其余动物也感到很奇怪。这时只听小猪边笑边说道:“我终于想明白刚才小熊讲的那个笑话了,太好笑了,哈哈哈。”同学们也纷纷大笑了起来。于是笔者接着说道:“大家觉得小猪笨不笨啊?”学生们异口同声的答道:“笨”。有个别调皮的学生还特别补充道:“太笨了”。然后笔者笑着说道:“下面我们将要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了,请同学们翻到书的第××页。”说完笔者又补充道:“等会要测验哦,不会做的同学就是它哦。”说完笔者笑着看了看黑板上画的小猪。同学们一听,连忙端端正正的做好,认认真真、专心致志的'听课,都不想显得自己比别人笨。于是这节课的效果出奇的好,在课后的测验中,笔者特意请了几个平时不怎么学习数学的学生来回答,结果发现连他们也回答的非常好。

二、让学生把你当朋友。

学生是否喜欢一门科目,其实与教授这节课的老师也有很大的关系。小学生还小,有逆反心理,同时喜欢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比如某些小学生,因为不喜欢老师,觉得老师太严厉,不好玩,所以也就不喜欢这名老师所教的科目,对学习这门科目始终有抵触情绪。相反如果老师和同学间关系很融洽,学生把老师当做自己的“大朋友”,感觉老师很亲切。那么他们就会自主的、积极的学习这名老师所教的科目,并因此在这门科目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所以,让学生把老师当朋友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应该随时保持自己的亲和力,不能老是板着一脸严肃的样子,这样学生会认为和你之间有很大距离,不愿意亲近你。老师平时应多主动和学生接触,聊聊天,做做游戏,多一些微笑。小孩子,你对他好,他们是可以轻易感受到的,他们也会对你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会把你当朋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很重要的,若学生和老师的关系非常融洽,在这名老师的课堂里,小学生们不会畏惧严谨的课堂压力,而是会积极主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积极举手,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有很大的响应。不会出现老师在上面提问,结果下面却没有人理会的场景。学会尊重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如果不尊重学生,那么学生也不会真正的尊重你。我们应该把学生看做一个有情感、有梦想、有看法的和我们平等的人,我们要多考虑学生的感受,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不要老是以一个大人、一个老师的身份去衡量学生。我们应该正视学生的存在,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很多时候,学生会因为老师对自己的漠视从而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老师说的,自己偏不听,老师让做的,自己偏不做,总之什么都要与老师对着干,结果导致学习成绩不好。而又因为一些老师歧视差生,从而导致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关系越来越差。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得学会尊重学生,一个不尊重学生的老师,是不可能真正和学生做朋友的。

三、多鼓励学生。

鼓励、表扬学生的正确行为,会让尚不能明确分辨是非的小学生清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非常正确的,是应该继续坚持的。鼓励学生是老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它既能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能拉近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为师生间的思想沟通架起一座信任的大桥。鼓励也是一门艺术,要在恰当的实际恰当的使用。鼓励不能盲目鼓励,比如学生在做毫无意义的事情,老师却去鼓励他,这是不正确的。鼓励,是对正确行为的一种肯定。某学生今天表现很好,以往上课爱讲话的他今天一句话也没有讲,一直认认真真的听课。这时老师就可以表扬、鼓励,在课堂上鼓励他,他感受到其余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会很光荣,很有成就感,从而一直保持着今天的状态,认真学习,不仅成绩提高了,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方便老师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天,我和妈妈爸爸去看电影,所以,我们早早就起了床。早餐过后,我们开车来到了电影院,我心奋不已,加快了脚步,把爸爸妈妈留在后头。到了电梯前的指示牌,看到了电影院是在二楼。呀!还有反斗乐园呢!顿时,心里冒出了一个想法,看完电影之后,拉着老爸去反斗乐园玩一玩!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妈的认可,但是,还是要来老爸过去才算成功的。我在心里暗暗自喜,没人注意到,我便带着这份愉快的心情走进了电影院。

我们要看的这部电影是《精武风云》,是按照爸爸来选定这部影片的,除了这个,其他的我们都不感兴趣。马上就开始了,放了一大堆广告,终于开始了,主角陈真和他的几个好兄弟一起回到中国,在中国有日本人,陈真就用一身武功与他们战斗这部电影真长,我心想,慢慢有点不耐烦了。妈妈在黑漆漆的电影院也能看出我的心事,便说:“等一会就没了啊,再耐心看会吧。”听了这番话,我只好看下去,再看了十分钟以后,终于放完啦!

我们出去以后,按照心里的想法,把爸爸拉过去,成功啦!在玩完四十五个游戏币以后,赢了七百多张票,我便和爸爸妈妈心满意足的回家了。

今天是最精彩,快乐的一天!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论文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通过质疑、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提高语文能力,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自主学习;营造氛围;开展活动;培养能力。

教学需要培养的是探究知识本质的主动性、自主性。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或引用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对联、俗语、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借教具帮助领悟,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构思,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向自主学习的意识中。

二、营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并对日后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之受益终生。新课程强调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人公的地位。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究。教师尽最大努力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出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如字词学习的`方法、语言积累与运用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动手实践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主题,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建构性学习。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和个性化的过程,学习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综合性学习”就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方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培养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创新实践的能力。如在上综合实践活动《桥》时,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有关桥的知识;搜集和拍摄有关桥的照片;搜集有关桥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包括有关桥的名称的由来);回想自己读过有关桥的诗文;搜集有关桥的对联、谜语、谚语、成语以及有关桥的传说和故事,等等。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先分组交流,然后集体汇报,再让他们写成专题报告,并且每组同学要向全班同学口述专题报告内容,之后,组织同学进行讨论、评估。同学们有了亲身体验,教师再适时点拨,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他们自愿组织,自主策划,自行实践。这样的学习,从实践中来,从学生中来,同学们自己动手,多种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只有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甘南民族地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论文

(福建省顺昌县第二中学)。

心理素质指个人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基本心理素质,是人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诸种品质上的特征。对中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的表现在:自尊、自信、自强以及乐观、进取、果断等。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条件。

1.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语文知识。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较为全面地掌握古今中外文学知识。第二,较为系统地掌握语言文学知识。第三,具备较全面的语文技能。

2.具备其他的文化素养。

现代的语文教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训练,而是无所不包的百科世界。所以,语文教师还必须具备其他的文化素养,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必须有一个大概的理解,说简单一点就是语文教师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知道,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

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想象,一个郁郁寡欢的语文教师能够使学生生动活泼,一个自怨自艾的语文教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鼓舞和激励。要让学生战胜自卑,自己首先必须自信,要让学生不冷漠,自己首先必须热忱,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熏陶学生。

二、利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学是以课文为载体的。而中学语文课文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权威性、示范性。课文自然成为我们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最直接、最恰当的材料。()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几乎可以涵盖我们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目标的各个方面。

作文教学是语文的难点。我们可以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让学生先做口头作文,然后再把自己所讲述的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心理素质。从教会学生观察入手,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说,是语文技能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还要学会与他人进行口头交流。课前可以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口语表达,其内容可以是国家大事、校园新闻、个人感悟等。

好的书法作品能够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在班上举办书法讲座,教给学生书法理论知识,让学生每天练字,并做到持之以恒,告诉他们一笔一画地认真揣摩、细致练习,就能养成先思后行的良好习惯。还可以让学生保存书法作业,从不断的对比中感受自己的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语文教师应该勇敢承担的重任,在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基本技能,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挑选一部分书,让学生们精读。现在学校一般都会规定每学期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必读书目,就可以作为精读的书。

精读的书,要让孩子多读几遍,刚开始看热闹,可以速读,重读时就要放慢速读,边读边思考,摘抄书中的好词好句,和家长、老师、同学展开讨论,也可以出一份小测验,看看孩子对书的记忆理解程度和总结归纳能力。

二,让学生们开展大量的,广泛的阅读,不限于文学类,更不限于专门的儿童文学,要读文学、科学、历史、人文、民俗等等各方面的书,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兴趣。

每个孩子的性格气质爱好不同,所以,读书的兴趣点和侧重点时不一样的,扩大阅读的层面,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在这方面,深入阅读思考下去。

三,要有效阅读,要提高孩子的阅读写作能力,一定要注意读和写相结合。

在读书的同时,让孩子偶尔写一写读书笔记。当然,不要每本书都让孩子写,那样,孩子会厌烦会失去阅读兴趣的。别说孩子了,就是让我们大人,每读一本书都来谈谈感受,写篇读后感,大人也会愁晕的。

所以,让孩子读写结合,但是要注意适当,让孩子自由选择他自己喜欢的书籍,至于写法也让他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可以画图,可以写读后感,可以用简要的字记录要点,暂时不会写读后感的,可以让他抄写自己感觉印象深刻的句子,这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

四,课内读写与课后读写结合进行。

课内读写主要靠老师带。语文老师带领孩子们,共同朗读一本书,就书的故事和内容进行延展和改写、新编等等,都是有趣的尝试。课堂上的读写,胜在孩子们多,一起参加,孩子们更有乐趣和积极性。

课后读写,主要依靠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开展家庭读书比赛,或者是比赛讲书,让孩子把书的内容转换成自己的理解和语言,生动地讲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输出,一种对语言表述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加深对阅读的理解,还锻炼了口语写作能力,也更有利于孩子做好语文阅读理解题目。

五,建议纸质书和电子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如今,为了促进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很多学校都会给家长们推荐一些适合学生的阅读app。这些app上的书,种类比较全,而且,都是有声书,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听,很好地利用起孩子的一些零碎时间。出门旅行的时候,等车的时候,让孩子读个两三本,比较方便,不用背着一书包书来来去去。

读纸质书的好处是,可以精读,可以在上面做标记,而且,不伤害眼睛。缺点是比较贵,买书需要花不少钱,而且,有许多家长也不太会给孩子选书。

电子书的好处是便宜,甚至是免费,书比较多,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缺点是读时间长了伤害眼睛,不利于进行深读,所以,建议读电子书一天不要读太长时间。

总结起来说,就是纸质书适合孩子反复精读,所以,家长给孩子买书,一定要选那些经典耐看的。像一些漫画类、民间故事类、儿童短小说类,就可以让他们从读书软件里看,了解涉猎一下就可以,不用过深研读。

甘南民族地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论文

第一,教学生要首先理解发散点本身。发散点所蕴含的内容,是发散思维的依据。要进行发散思维,就得把握发散点的实质,理解发散点本身,这样,发散思维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评《失街亭》,或从批评诸葛亮的角度来评,或从批评马谡的角度来评,或通过比较综合来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评,读懂《失街亭》都是其前提条件。试想,如果学生根本没读,或者根本没读懂《失街亭》,那么,他的多角度思考就没有其生长点。

第二,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比如,学生读《滥竽充数》后写读后感,要求必须从通常批评南郭先生的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即替南郭先生辩解。这实际上就是教学生逆向思维。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求得富有独特性的答案。

第三,设计发散思维的作业练习,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根据发散思维的特征,可以设计多向思维的一套题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学会克服思维定势。比如,出一个作文题,要求学生思考与此题相反的观点,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再要学生就此观点写出5个具体的作文题目,进行侧向思维训练。然后,就5个题目中的一个进行联想,根据联想的3条基本规律写出至少3个联想。通过大量的发散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和求异性,让学生能够自如地寻求新的思维领域。

作为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既离不开发散思维,也离不开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指某一个问题仅有一个最佳答案,“为了获得这个答案,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将思维直指向这个答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游国经《创造性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就是要教他们对由发散思维所提出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求得既新颖又合理的`最佳答案。

甘南民族地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论文

第一,教给学生收敛思维的基本方法,如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等。学生掌握了收敛思维的基本方法,就能有效地根据众多的、零散的信息,得出一个最佳的答案。比如,教学生给课文加小标题、编写提纲、列图表等等,其实就是在教学生抽象与概括。学生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后,就能更快、更准确地去把握文章的段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

第二,设计收敛思维的作业练习,进行收敛思维的训练。收敛思维的训练形式主要表现为选择题。供选择的材料可看成是发散思维所得出的多种结果,选择的方法就是收敛思维的基本方法,选择的过程就是收敛思维的过程。比如,就一篇作品给学生提供几个标题,要求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的标题。

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全过程,要经由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再从收敛思维到发散思维,即“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经由这样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因为解决问题须以知识经验为前提,也就是须以以往收敛思维的产物为前提。调集有关知识经验的过程,就是发散思维的过程。通过发散思维,使最大可能的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假设或途径。而这些假设或途径中就包含了在相对意义上最佳的、富有创造性的结果。当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后,便需要及时改变思维策略,由发散思维过渡到收敛思维。由此可见,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推进的思维程序,在经历了这样的思维行程后,才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因此,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应在单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综合训练,让学生掌握创造思维的全过程。比如,让学生在学习了小说《项链》后续写这篇小说。首先,设想贫穷的路瓦载夫人从佛来思节夫人那儿收回了项链的巨款后,她将怎样重新开始她的人生旅途。要求每人必须作三个以上的推想。然后,选出一个最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推想,写成作文,从而完成由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的全过程。

人的思维不是一种单纯的智力操作,而是与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密切相关,这一点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正因为创造性思维与个性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还得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他们强烈的创造动机,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

数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广的学科,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百分数知识时,教师要求学生搜集饮料瓶、商品外包装上的百分数;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学生解释含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以后生活中的百分数。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发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这种有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了数学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三、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四、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几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在课外活动中生趣。

课外活动能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因此它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如开展数学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探索教学规律,发现规律,增强学习兴趣。又如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小知识,数学家们的生活片断、,让学生领略数学的丰富世界,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六、在激励中促趣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应设计适合不同能力水平的作业,使广大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成绩,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积极评价,体验成功。小学生很在乎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给予学生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尤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进步时,教师应及时对其激励性评价。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切莫让自己的评价使学生对学生数学失去兴趣。

一、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境,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就会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二、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 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三、想一想。 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好书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选择的书籍要适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与时代、与生活以及小学生心理相贴近的书籍。书的内容要有思想性、文学性、故事性等,以此来激发读书的兴趣。

比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书等;对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向其推荐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物等;喜欢音乐的学生让他们多读《聂耳》、《贝多芬》的故事;喜欢文艺、体育的学生向他们介绍与之相关联的名人趣事,循循善诱,使他们从这些名人趣事中找到与自己个性特点相适应的地方,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让小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兴趣就可以将“被动”变成“主动”。

为了让学生有好书读,保证课外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我较重视现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利用学校现有的图书室,去图书室借书,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利用家长会,将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阅读的书目告诉家长,让家长给孩子买课外书,取得家长理解、支持和配合。在班上建立小的图书角,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由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每周划出一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借阅书籍,因为图书馆的书籍齐全,而且借书又能够促使学生抓紧时间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在工作中我还尝试利用学校网路资源、远程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学生从烦燥的课外读本中解脱出来,在网上看健康书、看“有声书”,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营造积极和谐的阅读氛围,是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前提。

1、学校要极力营造浓厚的读书环境与氛围,通过搞大型的读书活动,如:书香校园、读书征文比赛、读书演讲、诗朗诵等为学生创设读书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乐读书、爱读书的习惯。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注重文化建设,让学生随处感受到读书的魅力。

2、在课堂上,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我就给予表扬;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在课堂上无法了解到的知识时,我就让他向同学介绍知识的来处。在课外,我及时关注班级爱读课外书的同学,树立典型,并号召同学向他学习。这样既是对学生本人的再接再励,又是对其他同学行为选择的导向。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改为班级的读书课,结合他们平时的表现,评出班级的“阅读小能手”、“讲故事小能手”等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活动。让学生汇报读书情况,交流读书感受,分享读书的快乐。教师及时总结鼓励,提出努力方向。

受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学生在对图书的选择和识别方面还不够成熟。教师在这方面应该加强指导。包括阅读计划、内容、方法等,教会学生正确阅读、健康阅读,远离黄色等非法书刊、出版物,并耐心解决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疑问,与学生一起探讨阅读的乐趣。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内容深浅不一,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如:对于书本上的必读课文或名家名篇要用精读法;对于童话、故事类的文章就采用略读法;对于一些报刊、杂志就可用浏览的方式阅读。这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大大的提高。

2、会作读书笔记。

我要求他们学会作读书笔记:摘录文中优美的或让你感动的词句及名言警句,每周写一篇读后感,每月向全班同学推荐一篇自己的“佳作”,张贴在班级习作栏里供全班同学阅读。

3、会仿写相关片段。

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如学习阅读了《春》后,让学生写写其它的三个季节的景物。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同时提高了其写作的水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外阅读关键在于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读,才能达到读的目的,用心去感受,才能感受文章的意境和美感。阅读,表面上看是学习的方法,实际也是一种学习中的自我享受。一方面欣赏能把自己放在舒适而清静的环境里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悟。另一方面学会欣赏文中的词美、句美、文美、情感美、乐感美。从中去感到一丝丝快乐和惬意。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后,我们要引导学生“读”以致用,摘抄书中优美的语句用于写作,运用读书获得的知识实践于学习生活,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阅读要做到由课内逐步向课外延伸。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中、课本里,而应该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在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文章,充分感受祖国文字的奇妙与伟大。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在时间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如除了在“早读”时朗读所学的课文外,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等。

课外阅读是我们的一个新的生活领域,是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让我们的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想、去做、去阅读,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从而更加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不断增加丰富的课外阅读知识,同时也要有科学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读着并快乐着。只要长期坚持,语文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提高,阅读兴趣也会越来越浓,阅读习惯也一定能够养成。

甘南民族地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论文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行的深入,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人文情怀。

本文从立足课堂阵地,攻占人文高地入手,从我们的教师要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要能够改革现在陈旧的教学理念,学生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全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

小学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好多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形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学生的榜样,在这个阶段,教师的素质和素养高低对学生是有着很深影响的,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前提。

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做到自己多读多听多看,能够顺利地把握每一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能够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可以参加培训,教师可以多参加一些关于人文素养的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是教学的灵魂,只有教师有好的人文素养才能保证学生有好的人文素养。

再次可以完善考评机制,开展学生对教师的考评,让教师从评价中积极改进和进步,这样有了学生的评价,教师就会更清楚学生所想和所要,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应用于生活,这就必然要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然而教师教学往往立足于自身知识,所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反而使得学生产生了害怕甚至其他问题。

教师要改正自己在教学中思想的转变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经阶段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才能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对学生的关爱和照顾会让学生们更加努力学习和进步。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

小学教学中无论什么素质的培养都要在课堂中完成,小学阶段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内容都是来源于课堂,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要远远超过课后的很多训练和课后作业。

因此教师要能够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在这四十五分钟之上。

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章的背景介绍等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游戏或者分角色的形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更加方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能够将教材分析透彻,现在的教师很多都不认真备课,认为小学的教学并没有什么难处,然后就胡乱讲一通,其实这样对教学效果的达到是很不利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是最不好的教学模式,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