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部编版(模板20篇)

时间:2023-11-29 08:03:05 作者:影墨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节奏,确保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请大家关注以下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教案模板范文,相信能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部编版字系列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拿到这篇文章,我读了十遍。

前两遍我站在普通读者的立场,读这篇19世纪法国着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观察随笔,感受到文章结构的紧凑鲜明、语言的生动形象、描写的细致入微;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的确是“伟大的工程”;感受到蟋蟀这一小昆虫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还感受到作者通过拟人手法传达出的对蟋蟀的无限喜爱之情。可以说,这篇文章就是一首人类对小昆虫、小生命的赞美诗。

第五六遍,我站在教师的立场读,我找了我和学生在阅读之后共通的一些感受和疑惑:作者为什么说蟋蟀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作者是怎样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伟大工程的?这之后的四遍,我在阅读中积极地思考:怎样构建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怎样组织一个和谐的绿色的对话的课堂。思索再三,我将目光锁定在建构主义理论,锁定在其下的“抛锚式教学法”并作了教学设计。

根据上述对教材、学生及教学理论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作了如下安排:

1.学会本课生字词,会认“宅、蔽、弃、慎”等7个生字,会写“弃、毫、遇、择”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选择”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语句的品读,理解“蟋蟀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感受蟋蟀“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品质。

3.体会文章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科学家探索大自然、热爱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设计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重点是第二点,教学难点是第三点。

本课教学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对话交流达成1、2两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则在第一课时学习基础上继续对话交流以达成教学目标三。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流程安排作一说明。

第一课时我根据“抛锚式教学法”,安排了“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理解“随遇而安”,对比引出课文,用时5分钟。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自己建构的过程。所以产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度。而教师帮助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提高相关度的重要方法。所以在这第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从“说自己的家或小房间”入手,创设一种“用心创造生活”的情境,进而引入昆虫世界,理解一般昆虫的“随遇而安”和蟋蟀的不“随遇而安”,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对他们来说存在一定难度的“随遇而安”一词,为后面感受蟋蟀的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精神和其住宅的“伟大”打下了基础。

第二环节:确定问题,学生二度读文,交流阅读感受,用时10分钟。

在此环节主要完成两件事情,一是学习生字词,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环节注重将字词学习与课文语句、课文内涵结合起来进行,帮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初步感受其住宅的“伟大”,这就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同关注,真正实现两者的统一,使学生取得扎实的学习成效。第二件事是确定一个大家共同学习的问题,我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学生的阅读体验,所以用“作者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和“你获得的最深感受是什么”两个问题来启发,并最终确定本节课的研究问题:“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虽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但是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这就为确定相同的研究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学生默读课文,深入体会“伟大”,用时5分钟。

默读的好处是能够促进人的自主思考,使阅读实现个性化,同时实现新信息与学生背景知识的联系和建立。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带着确定的问题与文本进行独立对话,采用在相应语句旁作标记和批注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第二大环节的“概括”性阅读到本环节的“具体化”研读,符合阅读规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我提醒学生在默读中,关注课文中的“鱼泡泡”、插图、生字、思考题、资料袋等材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的概念。

第四环节:协作学习,反馈交流感受,提升“伟大”原因,用时15分钟。

这一环节是课堂之所以为课堂,区别于完全独立阅读的特点。建构主义认为,自主的阅读促使了学生情感的变化,而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与沟通,就能更好地实现意义建构和情感变化。所以此环节,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或图片)等各种材料佐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习伙伴、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因此构建了绿色和谐的课堂。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学生未能提升的时候给予提升、学生朗读不到位的时候给予指导。因此,本环节中,学生和教师通过对“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等具体语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学、精致、舒服和浩大壮观,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时表现出的智慧和不辞辛苦。对于学生疑惑的“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这一问题,则采用对照方式,以相当于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挖掘300米的隧道帮助学生感受,并抓住“工具的柔弱与简单”和“工程的浩大与壮观”的极大反差,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真切的感受。同时,在品析之后及时进行朗读指导,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第五环节:效果评价,自由表述思想,再激阅读热情,用时10分钟。

语文学习成效的评价内涵是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是否得到了提升,该环节通过“你看,它的住宅是多么科学、多么精致、多么舒服;你看,蟋蟀用它柔弱的、简单的工具建造了如此浩大壮观的工程。此时,你想对蟋蟀说点什么?请你把它写下来”的“我手写我心”形式,表达自己对蟋蟀热爱生活的敬佩之情,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对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最后用“文章的作者法布尔是怎样写出这篇文章的?他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方法来写?”的“激发新疑点”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情,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因此,该课文的学习,我积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遵循建构主义理论,运用“抛锚式教学法”,实现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共同提高,并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本文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一片爱国心。

本文内容较长,词语较多,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对不熟悉的词语加以解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引发学生兴趣,熟悉内容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教师先作示范,让学生模仿。

1.通过读课文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习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受贝聿铭的爱国之心,并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重点、:

1.通过读课文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心。

1、导入:由歌曲《我的中国心》导入,让学生自己谈谈歌中的感情。

2、整体感知:读书后填表,了解贝聿铭的巨大成就和成长轨迹。(学生互相交流)

3、研读课文:

(2)观察图片,说说贝聿铭的建筑特点。

4、拓展讨论:

(1)既然是介绍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为什么会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本文的标题?联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2)从贝聿铭这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身上,你能学到些什么?

a.我的根在中国。

b.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

c.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4)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一词的解释是:“(几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配合得很恰当”。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部编版字系列

《芦花鞋》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选自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以做芦花鞋卖芦花鞋送芦花鞋为线索,表现了青铜的勤劳懂事、淳朴善良。

课文用空行的形式安排内容,提示学生将课文内容分为几部分来理解把握,也是前面利用小标题的方法读长文章的延伸。教学时,一是提示观察文章的编排特点,发现空行的提示,二是要引导学生从具体事情中体会主人公的人物品质,三是引导入境悟情,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意犹未尽的描写。

1.认识搓、葵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为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的内容。

3.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感受青铜一家淳朴、善良的品格。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为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的内容,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感受青铜一家淳朴、善良的品格是教学的重点,后一个也是难点。

1.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学能力的平台。

2.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合作学习不仅能互通有无,更可以提高学习的幸福指数。本节课安排了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疑惑,解决问题。

3.探究学习,拓展能力。学习一篇课文,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固然重要,碰撞思想的火花更加必不可少。我采用探究学习法,将故事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课外的延伸阅读、观察了解,感受生活中的善良淳朴。

(一)课题导入。

由作家曹文轩及《青铜葵花》引入对课文的学习,一来拓展学生的课外了解,激发课下延伸阅读的兴趣;二来奠定对本课主人公的初步认识,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习生字词。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难理解的词语。

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生字词及朗读情况。指导正音。

对易读错的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帮助识记。

对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交流解决,教师视情况指导。

(三)初读课文,总体把握。

1.资料补充。读之前先介绍作者曹文轩和《青铜葵花》,重点介绍青铜一家的人物背景。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共分为几个部分,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提示:课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讲述了青铜卖芦花鞋的故事。

3.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他主要做了什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的主人公是青铜,课文主要讲述了他雪天里卖芦花鞋的故事,青铜是一个勤劳、淳朴、善良懂事的好孩子。

(四)品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芦花鞋制作的工序是什么?为什么青铜家要做这么多芦花鞋呢?在课文第一部分中找出相关答案。

2.分角色朗读第5自然段,读完之后说一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体会到了青铜与葵花之间的纯真与美好,这一段展现了青铜与葵花的善良与淳朴。

3.积累文中描写芦花鞋的语句,感受芦花鞋的美。

句子:那柔软的芦花,竟像是长在上面的一般。被风一吹,那花都往一个方向倾覆而去,露出金黄的稻草来。让人想到落在树上的鸟,风吹起时,细软的绒毛被吹开,露出身子来。两双鞋,既像四只鸟窝,又像两对鸟。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课文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默读课文,指名学生回答。

提示:讲述了青铜雪天主动去卖剩下的十一双芦花鞋。

2.芦花鞋好卖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提示:好卖,那些芦花鞋实在太招人喜欢了,一双一双地卖了出去,仅仅过了三天,就只剩下十一双了。

3.想一想,青铜为什么执意在雪天出去卖芦花鞋呢?

4.家人与青铜的对话体现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

提示:讲述了青铜雪天卖芦花鞋的经过。

2.青铜卖鞋的时候环境怎么样?提示:下着大雪,很寒冷,街上没什么人。

4.终于等来了几个人,青铜为什么认为那几个人不会买芦花鞋?

因为他认为,城里人是不会买他的芦花鞋的,他们只穿棉布鞋和皮棉鞋。

5.当那几个人非常喜欢芦花鞋,要买鞋时,青铜有什么反应?

青铜一直疑惑着,直到人家一个劲地问他多少钱一双,他才相信他们真的要买这些鞋。他没有因为他们眼神里闪现出来的那份欣喜而涨价,还是报了他本来想卖的价。

6.你觉得青铜卖完鞋之后会有什么感觉?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让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7.再次默读这一部分,说一说你觉得青铜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指名学生回答。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读这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

青铜把自己脚上的鞋脱下来准备卖(送)给了别人。

2.青铜为什么心里觉得有点儿对不住那个没有买到鞋的人?提示:因为那个人觉得没有买到鞋,觉得很可惜,青铜心里很为那个人感到遗憾,这表明了青铜心地善良,善于为他人着想。

3.青铜最后是怎么做的?(脱下了自己脚上的那双芦花鞋,去追那个没有买到鞋的人。)。

4.读最后一句话,想一想青铜在雪地上奔跑的画面,你有什么感想?

(五)拓展延伸。

1.分小组朗读课文,谈一谈自己学完本课的感想。

2.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课文每个部分添加小标题。

3.课外阅读《青铜葵花》,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课文小结。

本文讲述了少年青铜在雪天卖芦花鞋,为了满足他人愿望甚至脱掉了自己唯一的一双新鞋卖给他人的故事,展现了青铜不怕艰苦,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

好的板书是一份微型教案,本次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地概括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感受人物品质。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夏感》(板书:夏感 梁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夏感》是一篇洋溢热情抒情散文,篇幅不长,语言优美雅致,行文调理清晰,作者立意新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劳作情景,流露出对夏的喜爱之情。

王荣生教授说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感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篇课文虽然不长,但细细品读,我觉这篇课文值得教的内容非常多。结合本文特点和我对七年级学情的了解,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描写夏季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的动词和精彩的拟人句,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3.感受作者对对夏的喜爱之情。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品味文中生动的动词和精彩的拟人句,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心理和知识水平,我将“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修改的20xx年修订的新课标指出,教学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主动积极的思维。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本节课教法上我准备采用1:朗读法。要求学生读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感情基调。读出梁衡散文刚健的风格。2.点拨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中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思维,排除障碍,突破难点。3.联想想象法。课文写夏季,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夏季自然景色的情境中。

叶圣陶先生说“凡教者必期达于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所以学法上我采用1.朗读法,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现新问题,逐步解决问题。

此外,这节课我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重在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把教学过程安排为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品味赏析------小结课文、布置作业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课文导入有许多方式,本课是一篇文质优美散文。首先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我拍摄的几张校园中一年四季照片,有玉兰花开的春季,有学生在操场上挥汗如雨的夏季、满地落叶的秋季,有白雪皑皑的冬季,配上班得瑞的音乐《寂静之音》,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导入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然后出示从古至今一首首优美的描写四季的的诗句,让学生诵读,在学生美好的氛围中,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明理由。在学生的热烈的回答中过渡到本课的学习:“在作家梁衡的笔下,夏季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对夏季抱有什么态度呢?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梁衡的散文《夏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篇幅不长,我播放优美的课文朗读,要求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夏季景色,让课文描写的绿色的树林、翻滚的麦浪、匍匐的瓜苗、弯腰劳作的农民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在听读后,带着自己的美好感受自由朗读课文。此后,媒体呈现问题:“夏季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季的?”师生明确第一段总写了作者对夏的感受——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在此基础上,分别写了自然之夏、农人之夏。师生讨论课文段落的划分,理清文章的层次,文章共分三个层次,结构上是总分总方式,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最后提问:“在作者笔下,夏天是热烈、紧张、急促的,作者对夏天怀有什么感情呢?”这样的教学流程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过程进行的。新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三、品味赏析。

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拟人句和生动的动词,王荣生教授说教学要教学生看不到的东西。我展示两句话:这是一篇动词使用精美的文章;这是一篇修辞使用精美的文章。我先给学生呈现一个例句:“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我问学生能否将文中的“凝”字换成“砌”,引导学生思考,师生讨论交流,“凝”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凝”的事物是流动的,而“砌”是缺乏诗意的表达,显得生硬而且与绿烟搭配不妥。好的文章是读出来的,我要求学生去朗读这个句子,注意节奏的停顿,语气舒缓,我示范朗读,“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几份幽静和诗意。

备课中,我预设了“潜”、“扑打”“匍匐”等词,让学生充足的时间中,互相交流学习,品味这些词句的精美和情趣。

此外,我采用了变形阅读的方法,改变句式,变文为诗,增加教学的情趣。例如我将第二段文字通过变形,成为一首精美的小诗,媒体呈现如下:

夏天

芊芊细草/渐渐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

淡淡绿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

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

配上悠扬音乐,我先范读。再请学生自己朗读这首小诗,要求学生注意诗的朗读节奏语调,面带表情把小诗读得富有情趣。将朗读与语言品味结合起来,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感受到语言和感情之美。

最后我让学生小结课文,想一想,通过本文学习,你感受到了什么?学到了哪些赏析文章的方法?带着作者对夏季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吧!

作业的布置有两道题,一是课下继续诵读文中精彩语句;二学习本文写景方法,用生动的动词写几句拟人句。作业布置体现了将所学的知识由课内向课外迁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整个教学的纪念碑。板书设计我追求简介、直观、实用的原则。我把这节课的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呈现出来,增加学生的印象。

夏感

梁衡

夏季的景色 夏季的人物活动

精妙的动词 生动的拟人句

对夏的热爱之情

以上是我对《夏感》这篇课文的说课,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霸王别姬》的mtv和腾格尔的歌曲《力拔山兮气盖势》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中,调动学习兴趣。

在《乌江自刎》一课的执教中,陈老师非常好的做到了这一点。首先陈老师在第一课时疏通了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知;然后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进行自由朗读品位;再让学生进行个别朗读,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通过朗读,学生能侃侃而谈。经过了这一环节学生初步的感悟到了项羽的威武,豪爽,死的悲壮,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乌江自刎》是第二册语文读本上的一篇课文,这堂课陈老师就如何正确使用语文读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同一个作者的笔下,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鸿门宴》中项羽更多表现出来的刚愎自用,而《乌江自刎》中的项羽确是威武自信,充满豪气的。

在学生初步了解品味了文章,知道了文章是通过语言动作来刻画项羽之后之后,让学生思考:揣摩项羽当时的心理与处境,说说透过这些语言和行动,你看到了怎样的项羽?这个项羽和《鸿门宴》中的项羽有和异同?你更喜欢哪一个?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了项羽。

在此基础上,陈老师还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就“英雄是如何没落”的问题,还提到了刘邦的看法,又将项羽和勾践做了比较,让学生对英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通过两篇课文的比较阅读,在探讨了“英雄如何走向末路”之后,陈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讨论“亡项羽者何也”。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课题《要善于想象和联想》[板书],选自人教社版,高中一年级使用的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必修本第一册“写在、口语交际”部分第三单元第一课。说课内容共分三部分。

本课内容是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写作指导。关于想象和联想的内容,旧教材中没有单独编课,只是在单元训练中,配合单元练习作过简要的概述。新教材将写作单独编为一部分,更明确了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每个单元写作的指导目标更明确、更系统,而且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写作的能力。写作部分共分五个单元,本课在第三单元。前两个单元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和思考生活的意识”,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了解联想和想象的写作功能,开拓学生写作的思路,为下两个单元更好地“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意”作好铺垫。

根据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说明对于写作教学的要求,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和掌握想象和联想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2、了解想象和联想的表达功能,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开拓写作思路。这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对于联想和想象,学生并不陌生,只是长期停留在感性认识,而对于它们的理论内涵却知之甚少,所以在想象和联想时不免有荒诞不合逻辑的现象。因此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把握想象和联想的特性。

按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写作指导训练为两课时。根据教材内容,联想和想象虽然有紧密的联系,但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先分后合。第一课时先研究想象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开拓写作思路的作用,第二课时研究联想的方式方法及其在写作中的作用,然后点明联想和想象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由点到面地掌握知识系统。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主题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我采用特性发散法,先通过多媒体投影创设情境进行想象,引导学生以发散思维认识想象的两种特性,并总结规律。然后运用想象的规律进行写作思路的训练。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培养他们多角度地认识问题的能力,为开拓写作思路奠定基础。

创新教育特别重视学习的思维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操作获得知识。所以在本节教学中指导学生以观察法、想象法、讨论法等,学会多角度的思维,从而扩大思维范围,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创造力,优化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本节课教学共分六个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加上教育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人们的想象力在逐渐淡化甚至会完全丧失,这是非常可怕的。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由此可见,世界的发展是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所以我们要善于想象和联想。 (以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目的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深思)

第二步,理解想象的含义和特性

这一步主要通过五个问题来突破教学难点

1、(示投影)通过观察一幅画让学生在3分钟内想象它和什么事物相似或近似,说出的越多越好。(这一问题引入创设情境阶段。用多媒体投影图片,形象直观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和兴趣。在想象的过程还可以提示学生变化角度去观察,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的意识。)

2、进一步让学生讨论是根据什么会想到这些形象的?

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再造想象的含义和特点:再造想象是根据眼前的内容,再现出记忆表象中的与之相似的景象。它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进行的想象。

(这是探寻规律阶段。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运用想象开拓思路作好铺垫。)

3、投影示一篇短诗《儿时的船》,然后提问:这首诗作者是怎样调动想象来写作的?(这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再造想象在写作中的功用,以引入教学重点。)

4、用多媒体投影播放一段影片,在某一情节中暂停播放,然后让学生推想情节会怎样发展。(用这种手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从中感悟创造性想象的特征。另外选择动画片作为引导,是因为它的创造性非常显著,便于体会想象的特点。)

5、让学生同前一种想象比较其不同特点,总结“创造想象”的特征。

创造想象: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现有的形象上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它是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大胆地虚构,超越时空去想象。

(到此学生在形象的想象中总结了想象的特征规律,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第三步,运用想象进行写作思维开拓训练

训练内容有两个

1、以投影示片段材料《o的断想》

请学生展开想象,会想到什么事物,又会悟出什么道理?

(这个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再造想象去开拓写作的思路,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在引导学生运用规律学以致用。)

2示投影材料《如果真有“时间隧道”》

让同学们想象会发生什么事。

(这是以创造想象开拓写作的思路的训练,也是再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四步,课堂小结

强调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特征以及开拓写作思路的作用。并鼓励学生保持丰富的想象力,去创造无限的世界。(总结突出本课的教学要点,加深印象,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认知。)

第五步,布置课外阅读和练笔

1、阅读《语文读本》:《论想象力两篇》《美感与联想》

2、把课堂上想象的内容整理成文,写在周记上。

(设计这样两个作业,一是按新教材的要求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互相配合,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二是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部编版字系列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戴望舒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雨过天晴的景色,给我们勾画了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诗歌语言清新明快,依次描写了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等景物,最后写了雨后走小径的独特感受。全诗结构紧凑,感情抒发真挚自然,富有韵律美,是让学生感受自然魅力的好课文。

1.认识炫、怯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情感,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4.用诗的形式,写写自己看到过的雨后天晴的景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情感,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情感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时以读为主,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等,调动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感受雨后小径的美丽。

2.朗读体会法。《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并相机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书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理解,再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鼓励、欣赏法。教师及时的点评、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探究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4.美读训练法。以看、读、听、说、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提问、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互评,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一)情境导入。

出示雨后田间小径的图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对雨后自然美景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难理解的词语。

我随后检查学生的识字和朗读情况,让学生分节朗读,互相评价、正音。

小组合作朗读,思考:诗人在雨后初晴的小径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梳理信息。教师小结。点出描写的景物。

(三)精读,想象画面。

2.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朗读。

3.师:在天晴了的时候,除了可以看到这些景物,还能看到怎样的景象呢?

学生齐读第3小节,画出景物交流。

4.教师引读第2小节,学生合作读、齐读。

理解在天晴了的时候反复出现的作用。

抓住动词赤携踏涉,体会走进大自然的快乐和惬意。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四)升华感悟。

1.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2.学生仿照诗歌形式,写写自己看到过的雨后天晴的景象。

(五)课文小结。

诗歌描写了雨后天晴小径上的美丽景色,表现了景物鲜活的生命力,展现了雨后天地间一派清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明晰化。本课的板书如下: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金色花》是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本文是首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主要写一个淘气孩子用调皮的方式回报母爱,借助“金色花”这个意象表达情感。情节简单、语言活泼、心理描写细腻、充满诗情,很适合朗读。是培养学生情感体验能力和朗诵能力的好材料。

根据教材特点、初一学生心理及语文素养和本单元整体目标,按照新课标中“知、能、情”三维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了解散文诗,掌握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积累生字词。

能力:培养诵读和比较阅读能力,由浅入深逐步理解人物内心情感,理解情感的多种表达方式,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感悟母子亲情,学会感恩。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心理和语文水平,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借物抒情的手法和有感情的朗诵;教学难点——理解亲情的多种表达方式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心理。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同时基于学生初步接触散文诗这种新文体,我采用问题引路法、比较归纳法、点拨法进行教学,以突破重点和难点;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是传统教育方法中的精华,把无声的文字还原为有声的材料更能拉近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所以我还采用诵读法教学,先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聆听配乐朗诵录音,然后亲自反复诵读,在优美轻松的氛围里,更好地理解内容,感悟亲情。

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而学习方法必须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而得到,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根据本课教学目标任务,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法、联想法、模仿法进行学习,这样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并能学以致用,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我按下面七个环节实施:

这几幅图片形象地表现出一个共同的主题——亲情无价,感恩母爱。听觉与视觉的冲击容易带动心里的联想和感动,能让学生迅速进入有关亲情的体验中。

这是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感情基调的初级阶段。优美的配乐朗诵能给学生美的享受,让他们轻松进入学习阶段。这是遵循快乐学习的原则。

这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让学生亲近文本。反复诵读,培养朗读感悟能力,突出教学重点。然后,做字词练习以巩固基础知识。体现语文的知识性、工具性。

依据课文内容提出3个问题((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还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2)“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3)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引导学生精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中人物内心情感和表达亲情的方式,解决教学难点。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勾画圈点筛选信息,合作探究解决疑难。教师则巡视点拨,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见课件)。

这是激发学生调动以往经验体会,综合注释等资料,将阅读由感性推向理性的过渡,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理解意象,进而在写作中学会选择意象。这样,遵循了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等教学规律。

这一步主要运用联系法、比较阅读法和讲授法,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巩固诗文中意象的运用再次突出教学重点——借物抒情。

进行个别朗诵比赛和仿写诗句的练习。

教学评价:

这堂课我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切实训练了学生的朗诵能力、阅读能力、探究和表达能力。同时给学生一个亲情体验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感受能力和感恩意识,进而成长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健全人格的青年。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文章采用散文、诗歌、小故事等多种写作形式,描绘了母女情、同学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从而讴歌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亲情。本单元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亲情。同时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读书技巧。本课《羚羊木雕》较之前一课《风筝》显得比较浅显,本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对话,更适合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围绕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学情发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受文章丰富的情感。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1、知识目标:

(1)揣摩文章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等读书方法。

2、能力目标。

(1)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在整体把握要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1、教学重点:

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多媒体。

(一)导入。

关于同龄人对长大的一段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萌动。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通过引用同龄人的一段话,激起同学的同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说读课文。

浏览课文,学生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自选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当同学说完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1、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贵,爸爸妈妈的逼迫,奶奶的无能为力,万芳的仗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意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1—15段默读。

课文,标划出体现爸爸、妈妈、我三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

1、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等读书的习惯。

2、使学生在标话中感受到了爸爸妈妈不同的人物语言体现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时了解了爸爸妈妈对我的逼迫,描写了我的委屈,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爸爸妈妈的批评。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1——15段,学生进行评价。

1、由默读到有感情的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体会到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速读文章2——6段至结尾,标化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既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又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无奈、委屈、痛苦。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4、指名读、学生齐读。

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倾向。

(四)探究课文。

1、这件事究竟应该怪谁?展开辩论。

1、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文中来。

2、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父母非常的重财轻义,而我和万芳之间非常重视友谊。

3、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2、讨论: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给了万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1、不限制学生的答案,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2、交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人沟通。

小结: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场家庭矛盾,赞美真诚无私的友爱,批评重财轻义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纯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我们做事应与人商量,考虑周全些。

(五)课后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这篇小说,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与父母一起探讨后,合理地改编某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工整地写到小作文本上。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部编版字系列

本课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奇妙的童话为主题组织课文。这篇文章一如它的篇名,充满奇妙的想象,引起人阅读的兴趣。课文选自童话大师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讲述了小学生王葆在成长中听奶奶讲述奇妙的宝葫芦的故事,感受到宝葫芦的神奇,幻想自己也能有一个宝葫芦的故事。课文为我们展现了关于宝葫芦的各种奇妙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童话的美好神奇。

1.认识妖、矩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冲,会写介、绍等15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

3.读文中奶奶讲的故事,体会童话奇妙的想象,尝试根据文中的故事进行创编。

默读课文,能说出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读文中奶奶讲的故事,体会童话奇妙的想象,尝试根据文中的故事进行创编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难点。

(一)课题导入。

以影片片段《宝葫芦的秘密》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让学生默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圈出课文生字,查字典自主学习。

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抽查朗读。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讨论识字方法,帮助识记。对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交流讨论,理解意思。

(三)默读课文,整体把握。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宝葫芦奇妙在哪里?王葆为什么想要得到一个宝葫芦?

(2)奶奶给王葆讲了几个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3)这篇课文是以第几人称来写的?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4)如果你得到了宝葫芦,你会做些什么呢?

2.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1-4自然段(第一部分)。

1.读第1-4自然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提示:这一部分介绍了王葆自己,写自己要讲一个宝葫芦的故事。

2.课文第1自然段是文章的开头,这种开头有什么特点?(开门见山)。

3.引导学生体会第2、3自然段中设问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学习第5-14自然段(第二部分)。

1.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

2.读第6-9自然段,从王葆和奶奶的对话中,我们能读出什么?(写我小时候很淘气。)。

3.体会撵字运用的好处。撵用在这里,一是可以表现出奶奶年迈,追赶我十分不易,二是表现了我的调皮,体现了语言的趣味性。

4.奶奶给我讲宝葫芦的故事这一规矩的由来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2.第16自然段采用了什么构段方式?有什么作用?

提示:总分,写出了宝葫芦神奇无比。

3.宝葫芦的秘密是什么?指名学生概括。(得到这个宝葫芦的人们,可以实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幸福极了)。

1.引导学生重点体会第19自然段中破折号的作用。

提示: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2.可是那只不过是幻想罢了可我总还是要想到它。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

提示:表现了我对神奇的宝葫芦的向往,充满了童趣和天真。

3.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写我受到奶奶宝葫芦美好故事的感染,希望拥有宝葫芦的美好愿望。)。

(五)拓展延伸。

1.回顾课文内容,说一说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故事奇妙的想象?

2.从奶奶给王葆所讲的故事中选一个,根据已有的内容创编故事。

3.课外阅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了解王葆得到宝葫芦之后的故事。

(六)课文小结。

本课写了奶奶用宝葫芦的故事哄我听话,我从丰富多彩的故事中;感受到宝葫芦的神奇,希望自己也能有一个无所不能的宝葫芦的故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孩子的童趣天真和童话故事的神奇想象。

本次板书以文章的内容和层次展开,直观展示了宝葫芦故事的由来、故事的丰富多彩以及我由此产生的幻想,简洁完整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表现了我的童真可爱,宝葫芦故事的奇特想象。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部编版字系列

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抗美援朝时期,战斗英雄黄继光在上甘宁战役中,为了消灭敌人的一个火力点,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壮烈牺牲的事迹,颂扬了黄继光为人民利益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

全文以上级命令请求任务英勇献身占领阵地为主线,字里行间都流露出黄继光为革命利益,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伟大精神,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训练的好文章。

1.认识役、屡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的事迹。

3.准确把握课文主旨,体会黄继光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感。

熟读课文,了解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的事迹是教学的重点,准确把握课文主旨,体会黄继光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课设计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形象感知、领会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黄继光为革命利益,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伟大精神。

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分小组探究学习,查找资料、结合史料体会情感、感情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受到精神教育。

(一)导入课题。

以朝鲜战争的资料介绍导入,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人物品质做铺垫。

简介黄继光,让学生建立初步认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难理解的词语。

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生字及朗读情况。

对易读错的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帮助识记。

课件展示重点词语,学生读记。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导划分层次,把握大意。

(三)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1.读1-2自然段,思考:从四天四夜黎明之前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战士们的辛苦、战斗的激烈)。

2.这个任务是困难还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

1.黄继光是在什么情况下主动请战的?

2.画出课文中描写黄继光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三)学习第三部分(第7-11自然段)。

1.朗读这一部分,说一说你感想。

2.黄继光受了重伤,却顽强的向敌人进攻。是什么信念支持着他呢?

4.如果你是黄继光的战友,看到了这一幕,你会想些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四)学习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12自然段,师总结:黄继光用他壮举为战友们争取到了时间,也激起了战友们复仇的怒火,在这英雄气概的鼓舞下,我们的战士们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五)总结概括。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描写黄继光动作、语言、神态的词语,感受黄继光英勇无畏的气概。

2.让学生结合全文说一说学完全文的感受。

3.师:正是有许多像黄继光一样的战士,用他们的英雄壮举铸就了我们的钢铁长城。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要永远铭记黄继光,永远铭记他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课文小结。

本文描述了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在战斗中火力点久攻不下的关键时刻,主动请战,然后顽强战斗、用胸口堵住敌人枪口的壮烈行动,展现了他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彰显了他舍己为人和崇高的爱国精神。

本次板书根据故事情节,以黄继光的行动为中心展开,层次清晰地凸显了黄继光的高尚品质。

黄继光。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新课题,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借鉴,作业一个尝试,下面我就这节课做简要说明。

首先谈谈教材内容及特点,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次综合性学习围绕感受自然展开,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材来自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的材料,来自于教师的知识准备,资料的准备。大自然是富饶、美丽、慷慨的,它给予人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自然又是多情可爱的,它所拥有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蓝天、黑土、大漠、绿洲,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风格各异的人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伟大!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美学教科书,一本哲学教科书,一本优秀的文学画卷。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借助这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上一堂美学课,上一堂文学课,意义重大。学生在搜集材料中涉猎了大自然的许多方面,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对话,与同学实现了合作。在这种教材的指导下,听说读写,尤其是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中,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1、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眼,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动手收集材料:优美多姿的山川,五彩斑斓的大自然,让学生一饱眼福;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表达情感;让学生大胆想像、联想,丰富自己。从材料搜集、整理到成果展现,学生经过许多酸甜苦辣,但每一种滋味都是宝贵的。

2、注重创设情境。在钢筋水泥房里感受大自然,不免有些遗憾。但大量自然风光图景弥补了不足,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

3、把听说读写特别是口语表达融汇课堂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更注重全部学生能力的提高。

1、动手、动脑习惯。这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课前收集、整理材料,准备解说词,让学生养成好思考好动手的习惯。

2、敢于表现,显示风度。在对学生口语交际评价中一直提到“现场风度”,因为它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素质,不可忽视的能力。在不断练习实践中,提高个人的应变能力。

3、协作精神。本节课涉及小组活动,要求他们团体合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好作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任初一(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班共有50人,男生26人,女生24人。整体上女生学习的劲头比男生要大很多,她们上进心也较强,学习态度也端正。经过一学期的语文学习,学生的整体能力有较大提高,成绩也有较大上升。

一学期来,我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力求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基础教学工作进行了以记叙文、散文、诗歌为内容的现代文教学25篇,代散文,诗歌课文教学10篇;作文教学7篇;语文活动课5次。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知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材,利用工具书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通过课外书籍、网络、咨询、请教等收集有关资料,或在生活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寻找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或按照老师布置的思考题,做好准备;开设了“课前演讲”,每堂课5分钟进行说话训练(以说话为主),形式多样,畅所欲言:讲故事,品美文、聊时事。以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如:听、说、读、辩等。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补充同题材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继续采用“读书交流会”形式。进行阅读教学的辅助指导。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为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改变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三、四两个班的语文教学。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一些的教学体会。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重教学常规,重能力的培养。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两个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安塞腰鼓』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认识和理解安塞腰鼓”,教学难度比较大。

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甚至根本不懂。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一半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影响,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其次是加强课内外的辅导,尤其是各知识点的复习巩固。本学期,我辅导学生做了两本练习(《语文课课练》《语文面对面》),还有就是进行学法的指导。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

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为大面积推广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但我们也有许多困惑,如:新课程试验提倡的新的理念与当前社会现实的矛盾,目前使用的测试手段十分单一,使用试卷考试,而新教材所强调的语文能力与这种测试方式不太一致,具体表现在新教材课后练习题理解性、感悟性的题目比比皆是,基础训练的题目少而又少。

客观地说,笔试的形式非常适合对语文知识的考查,可"积累、熏陶、感悟"等,单单用笔头又如何能科学地评估出来?我们的教法能否与全省的统考接轨,这是我们使用实验教材的教师最为担忧的。另外,新教材大量增选了文学作品,为语文教学增加了生气,但也增大了难度。如鲁迅的《风筝》,对于"精神虐杀"如何理解?课文结尾的含义是什么?本文独特的结构、深奥的语言,不是一个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所能接受的,即使老师绞尽脑汁,费劲心思地去讲,也难叫涉世不深的学生弄懂。对课文的一些理解,某种程度上都是强加给学生的。新编教材中古诗文太少,初中阶段正是丰富语言,发展思维的大好时期,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古诗文的语言比现代诗歌更有音乐美色彩美,更适于初一学生诵读。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为我们学校带来了挑战,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发展,我们愿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放飞学生灵动的翅膀,让他们在大语文世界里尽情地翱翔。路漫漫其修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3)班语文教学工作。我对教学工作不敢丝毫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学习。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一、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

二、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本人讲授《木兰诗》时,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制作了课件。

三、布置不同形式的语文作业,并及时批改与讲评,让学生在作业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在作业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

一、缺乏理论学习,对于课标不甚熟悉,教学观念较陈旧。

比如,没有把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自身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仍然很陈旧,无法焕发语文课堂的活力,使语文教学无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二、在教学形式上,仍然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没有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形式。

三、没有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资源来进行语文教学,使得语文课程内容仍然局限于教科书,长流活水。

总之,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课标,把课标中定性的规定熟读成诵,还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外的资源,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引领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新初一13和14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各位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各位师生的大力支持下,工作圆满结束。现将一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好习惯成就感未来。扎扎实实工作,本来就是我一向秉承的好习惯。作为一个新初一的老师,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老师没有好习惯就很难服众,很难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所以,一个学期以来,我严格遵守学校和班级秩序。刻苦读书学习,认真备课、写文章,积极参加教研,用心听课评课。

学生刚到初中,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都还停留在小学。加上又是普通班,比较懒散,所以一切都必须擦掉重新开始。

这个学期我主要抓学生的习惯,比如上课纪律,完成作业的质量,做题速度,听课方法,书写水平。

上课一本为本,课本上每一个生僻字,每一个知识点都必须讲过。书写必须工整,书写不仅在考试中很重要,而且它将为你的美好人生奠基。一旦学生打好了基础,养成了好喜惯接下来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对于新初一同学来说读书就更加重要,他是对个人素质的一种提高,也是积累素材的必要手段,所以,这个学期我们把阅读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读了《西游记》《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等十几本书,通过读书,同学们体会到不同的人生感悟,并且积累了不同的素材,为写作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为了让学生不惧怕写作,甚至爱上写作,我这个学期一开始就制定计划,每天写作,原创日更。不一定写生活,还练习写读后感,改编小故事,一个主题的文章如果没有写好,可能会连着几天写一样的文章,直到文章水平大幅度提高,师生都满意。

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都没有出现像以前的普通班同学一样的毛病,他们写字工整了,读书多了,习惯养成了,写作有水平了,每次考试看到作文也不再害怕了。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1、做人、作文,都需要关注细节。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而细节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殊不知这不起眼的细节,看在眼里便是风景,握在掌心便是花朵,揣在怀里便是阳光。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因此,关注细节不仅有利于学生作文,更有利于学生人品的形成。

2、学会细节描写,是写作专题的重点,也是中、高考语文大纲的要求。

文学作品没有细节,就不能再现人物的细部活动,难以突出人物的独特属性。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关注熟悉的地方的风景,学习描写细节的方法

教学生关注细节,应从他们身边的事入手,这样他们才会觉得有东西可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才有真情实感,才能真正的打动人心。但是,学生如何还不知写,这时方法的引导很重要,应教会他们正确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作文之时才不会有畏难情绪,并且在训练之后才有信心写好文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细心观察,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2.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理解细节描写的前提下有目的的使用细节描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文段的赏析,培养学生对细节描写的认识和追求;

2、通过写作练习,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1、情境渲染法

2 、视图直观法

3、讨论交流法

1、场景导入,引出话题

2、准确释义,出谋划策

3、巧用修辞,画出神韵

4、运用联想,丰富内涵

5、细化动作,再现过程

6、归纳方法,反馈训练

一枚钱币落在地板上

一、什么是细节描写

二、怎样写好细节描写

1、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2、 运用联想,丰富内涵

3、 细化动作,再现过程

三、品味欣赏

我觉得语文课中有生活态度的渗透,应教会孩子们关注细节 ,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可以克服孩子们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作文方法的传授很重要。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学生已在《空城计》一课中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人物性格”进行了学习,完成本课时学习任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美猴王》共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完成文意的疏通及情节的梳理。

本课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为一篇自读课文。课文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中学生阅读。且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形象,尤其受孩子们欢迎。课文主要讲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故事,虽为节选,但结构清晰,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是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的好文章。作为单元第二篇文章,也起到了巩固学习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作用。

通过分析语言、动作描写,掌握美猴王的艺术形象。

理解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本课时我设计将“研究法”、“比较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掌握小说中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及写作能力。

理解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兴趣。

多媒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1.复习:用小标题概括各段内容。

2.导入: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这只叫“美猴王”的孙猴子,他的“美”美在哪里呢?有人评论孙悟空,说他是“神、人、猴”三位一体的一个独特的形象,那么,在本文中,他的“神、人、猴”的特性又是怎样体现的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美猴王的形象特点。

二、新课教学,分析主人公形象(30分钟)

3.分析“石猴出世”与“山间生活”

(1)朗读“东胜神洲……朝游峰洞”

(2)问题a:石猴与我们生活中的猴子有什么相同之处?

问题a-a:这些描写表现了石猴什么特点?

问题b:石猴与我们生活右的猴子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4.分析“发现水帘洞”

(1)分角色朗读。

(2)点评“石猴”朗读者。

可设置问题:该同学是否读出了石猴的特点?石猴的特点是什么?

5.分析“石猴探洞,被拥为王”

(1)速读课文第四段,回答:本段对石猴的刻画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分析动作描写表现了石猴什么特点。

(3)听相关影片录音,制订揣摩石猴性格。

(4)尝试给相关影片配音

6.讨论:今天,我们从美猴王身上学到了什么?

7.总结:

(1)石猴的形象特点中如何体现“神”“人”“猴”的特点的?请分别说明。

(2)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

三、拓展训练:(10分钟)

8.请用一百左右字对本班一位同学进行动作、描写。

四、教师解疑(2分钟)

五、结束语,布置作业(1分钟)

今天我们欣赏的是《西游记》开篇,这之后还有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精彩的故事。课后请继续阅读《西游记》后面的章节,你会获得同看电视剧看动画片不一样的感受。

提出问题

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板书课“形象”“神、人、猴”及课题。

多媒体出示真猴子图片。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板书石猴形象。

对学生朗读的语气进行指导。

板书石猴特点。

提出问题,引导分析。

多媒体播放影片录音

板书分析结果

对学生答案予以点评。(肯定鼓励为主)

学生总结后教师明确答案。

组织“我读大家猜”活动。

并对学生的作品予以点评。

答疑

布置作业

浏览课文并回答问题1。

一学生朗读

在比较中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四人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自荐进行朗读表演。

对“石猴”朗读者的语气进行点评。

揣摩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共同探讨得出结论

为影片片断配音

联系实际;分组讨论。

根据板书进行总结。

按要求写好文段,请同学朗读人们的作品,大家来猜一猜写的是谁。

提疑

回顾故事情节,为接下来的课堂分析作准备。

交待本课探究任务,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对比分析,合作探讨,更直观地了解美猴王身上的“神性”与“猴性”的特点。

既可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又可以在评论中顺利地得出探究结论。

该段为本课重点段落,结合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可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非常抽象,因此把它转化为具体问题,学生就易理解了。

总结回顾本课学习重点。

在快乐的游戏中进行训练,巩固所学。

激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指导他们进行阅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且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努力做到使课堂教学活泼起来,让趣味贯穿课堂,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虽然,在朗读及配音表演环节学生的表现并非十分出色,但他们敢于尝试、敢于表现自己,且顺利地完成了预设的分析任务,这已经算是发挥了该环节的设置功效了。本节课再次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表现舞台。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人故事的第四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当堂训练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增强,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学习交流过程中,优生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目了然,有助于差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又是自读课文。作者抓住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并穿插了确切的议论和抒情,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创造性地学习运用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展开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师生同学,分享体验,以读促写,读写相长,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一)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圈点人物性格特征的关键词句,批注描写时所用的方法。

2、学会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

3、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逐步适应“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重点:学会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

难点:运用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直接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

2、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三)自学指导。

以男女齐读和代表范读两种形式朗读课文,其中女生齐读(1~2段),a范读(3~4段),b范读(5~6段),c范读(7~8段),男生齐读(9~10段),三个代表由学生自我推荐或大家举荐,教师要注意男女搭配,可选中等生。)。

听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用不同的标记圈点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关键词,批注出描写人物时所用的方法。

(四)先学后教。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并巡视学生圈点批注的情况,适时指导点拨。

教师友情提示:可以从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面来说。

3、学习交流:

福楼拜:热情奔放、博学睿智。

“蓝色的大眼睛”“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肖像)。

有“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着一把军号”;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一次思想的飞跃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语言)。

“门铃一响……他总是亲自去开门。”“渐渐地,人越来越多……这时只见福楼拜作着大方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内裙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他分别送到前厅,最后再单独和每个人讲一小会儿,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动作)。

“他很讨厌用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古董来装饰屋子”“尤其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和超人的博学多识往往使人惊叹不已”(议论)。

“一次思想的飞跃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抒情)。

屠格涅夫:博学多识、醉心文学。

“白皙的脸”(肖像)。

“仰坐在一个沙发上”(动作)。

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还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语言)。

都德:开朗活泼、幽默健谈。

他只用几句话,就勾勒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好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语言)。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有关当局上一直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肖像)。

左拉: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动作)。

他很少讲话,不时发出几声“可是……可是……”(语言)。

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肖像)。

抓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进行了肖像、动作和语言等方面的细致描写。

教师补充:在记叙、描写时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插入了确切的议论和抒情。

(五)当堂训练:

以现场的某个人为对象,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可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或抒情或议论,写100字左右的片段。

教师巡视学生作业情况,个别辅导点拨。如果有时间,就把教师的下水作文与学生一起分享,还可选三四个同学的习作进行交流。

(六)教学反思。

在教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节课之后,同行和学校领导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细致的评议和研讨,使我受益匪浅。在广泛倾听评价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我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a、成功之处。

a、学习目标初步达成。我引导学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学习,让学生理解了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技巧。

b、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效的利用。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以优辅差,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c、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一是率先在本班展开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学生的座位编排采用了优差搭配组合。二是课件的部分图片来自学生生活的校园。三是现场录制了教学实况,大部分学生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四是教学思路旨在师生同学,分享体验,以读促写,从而达到读写相长的功效。

b、不足之处。

a、少数学生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自学习惯有待培养。

b、“后教”过程中,优生对差生的帮辅效果不明显。

c、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不够,教师引导较多。

d、当堂训练的时间没有15分,仅有10分钟供学生写作,致使一半左右的学生不能“堂堂清”。

c、教研一得。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获得有关信息,为有效调控作好充分的准备。轻负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既要做到符合课堂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又要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教师的持续发展。

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和不足,恳请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指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本学年我担任七年级160、161班语文教学工作。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是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亲身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我从中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我就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我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等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实践证明,上述做法是行之有效的,两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所任教班级名列年级一、二名。其中,赵芳、柳莹、方露等在语文学科竞赛中荣获一、二等奖。

总之,在本学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无任何有悖教学大纲和新课改要求的做法,并能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的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母校的建设与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