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论文题目(实用21篇)

时间:2023-11-20 07:22:31 作者:雨中梧 农业科技论文题目(实用21篇)

通过学习范文范本,我们可以积累更多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思维和知识。在使用范文范本时,大家应该关注写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其文字。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农业的发展一直都是我们国家的重点,而农业的整体发展又离不开农业科技技术的支持。可对于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传播来讲,还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首先就是,农村获取农业科技的信息面单一,其次传统媒体技术受限传播的效率不是很理想。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现状,对现状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媒体开展农业科技传播存在的问题,之后给出了传统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发展对策。

农民科技素质指农民具有科技知识,理解和接受农业科技技能和熟练使用农业科技知识。农民的科技素质可以大致表明国家的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大多数农民由于缺乏高等教育,难以掌握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科技知识和相关生产技能,严重限制了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化,即使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也很难对其进行运用,新兴农业知识在生产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最终会导致农业生产以及生产力的水平的发展停滞甚至会导致倒退的情况[1]。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新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新成果对农民科学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农民的科学素质不能进一步提高,很难掌握新农业技术的应用,会严重制约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农业科技论文

【摘 要】目前,农业信息科技发展和传播的趋势大致表现为信息精准且幅度量大的增加,媒介传播将更加广泛,农民的素质提高直接推动着科技信息的使用率提高,并且网络信息这一空间将被合理利用、广阔发挥。

0.引言。

农业发展的推动,随着当今社会变化也许更加科技化,因此网络信息平台便为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它能以多媒体的形式存在,能够改变农业信息传播方式,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经济收益。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1.1有助于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当下,我国农业的科技进展越发迅速,但和发达国家比还是有落后之处,这是因为我国农村环境相对闭塞落后,不能够及时吸取新的农业科技信息,此外,农业科研开发者也没有通过有效渠道将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到农业生产中,导致生产模式传统化、单一化。因此,需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推广,争取让农民能与科技成果接轨,与科研人员有所交流,才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1.2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解决地区之间农民收入的差异。

以多方面角度来看,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决定着农业产量的优劣。科技力量是强大的,有着丰富科技经验的农业将会以想象不到的速度推动发展,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和科研经验传播越快,则农民就会对科技农业化了解越多,但是这也有地方限制,比如较为发达的区域农民接受信息可能就比较快,但落后的地方可能就会得不到科技型的农业发展,所以要平衡趋于农业发展,就要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争取将新式的科技化农业知识一样传播到落后地区,从而拉近地域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并推动经济的发展。

1.3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将决定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的竞争不能单一以数量来衡量,更重要的是质量,只有过硬的质量才能立足于激烈的竞争舞台。我国农产品也要学习发达国家,提高检测标准,大力开发农业信息科技化,因为科技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将直接决定着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不容忽视。

电视大众传媒将成为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时的主要渠道:电视是大众传媒方式,也是最适合农民接受的首选传播方式。由于现在彩电在农村普及率的提高,农民们对电视节目的关注率也大大提高,因此,通过电视作为媒介,大力宣传农业知识将成为普及科技化农业的首选方式,也是农民最易于接受的方式。

2.2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将成为重点。

电脑在信息时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电脑的信息传播速度和效果也是最快最先进的,并且目前来看,电脑在农村的普及率也逐年呈上升趋势,说民农民的素质和接受科技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尽管还是和城市的互联网普及率差别很大,但由于大量的网民出现以及外出打工流动人员的媒介,电脑在农村的普及率也会逐渐满足农业科技化的需要,成为必不可少的新时代工具。

农业科技推广站将成为农村接受科技知识的中心,随着时代发展以及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推广站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它有着集中化,固定化,便捷化的优势,并且能够通过人际传播和交流来实现农业科技化的传播。并且可以定期发放资料,组织讨论,成为学习新型农业技术的主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业信息的过量会引起针对性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农民盲目学习经验,但无法致用与实践中,这就会对生产造成影响。

3.2农业信息传播的媒介和方式也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率,因为有些人可能是通过电视传媒得到的,有些人是通过农业推广站学习的,有些可能是通过电脑多媒体学习的,因此这些传播方式不同,导致力度也不同,甚至信息相冲突,没能得到统一的标准性学习,不利于促进整体发展。

3.3在农村,农民的素质整体上还是不够高,文化教育程度浅薄,因此不易于接受创新科技的模式,大多数都缺乏文化。

目前来看,质量和数量并进是国家要求农业化发展的精神,传播媒介可以使用网络甚至手机互联网,科技信息量在大幅度增加,国家也在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化教育,例如编制专门的农业知识教育网站,印发科技农业化的宣传图册,通过广播电视的节目更新让农民学习等等,这些充分表明了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此外还有专门的农业科研人员在奋斗研究出更适合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式,因此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将会更加开阔。

4.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通过各种渠道,大大增强。

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传播将促进农民与科研人员的交流,能够将新鲜的科技知识输送到农民生产的第一线,双方交流无障碍,增加了互动,这样就更有利于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再加上电视电脑的媒介传播,宣传册的传播以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站的作用,更能够全面的去将农业科技模式普及,也能够使得农民的技术和素质得到双重的提高。

4.3农民素质提高促进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力量之源,也是科技的受益者和实施者,因此,提高农的综合素质将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由于农村大多处于远离城区的偏僻位置,不能够优越接受教育,导致农民的文化程度地下,文化普及不全面,所以农民的接受新事物能力也越发低下。然而,只有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决定着农村的致富和国家的粮食保证,因此,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不仅仅要传播科技,还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要培养有素质,有知识,有水平的农民群体,才能够实现国家的致富。因此国家需要投入资本和力度去开发农民的教育,提供一些适当的免费教育培训班,针对性地根据种植特点以及农民的地域特点去划分农业教育的普及,并且制定适当的鼓励政策,让农民能够有信息和兴趣去学习。

4.4网络信息平台也会到较好利用。

在综合了上述传输渠道以外,随着农业技术发展的进步,计算机也将投入与信息远程培训的模式中,为推动农业尽力。计算机获取的信息往往更为专业、全面、精准,因此尽管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计算机使用率不高,但是随着国家在信息教育上普及力度的加大,计算机设施也将逐渐在农村兴起,将成为宽广的农业科技教育平台,也能够以更加形象和生动的方式给以农民接受。因此,未来的趋势将注定网络信息平台会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最大的资源共享模式,能够带动整体农业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2]杨旭亮,李焕,孟庆宏,等。对现代农业经济形势下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2003,25(3):8-10.

农业科技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了农业科技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涵义,并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有选择地实行农业科技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可能性。

股份制是一种财产的组织形式,是由若干不同的所有者(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共同出资组成,出资人的收益按其出资比例进行分配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是兼股份制和合作制两种特征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目前,各类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以财产清晰为前提,以商品性和盈利性为主要目的,因此,实行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是有条件的。对于科技部门来讲,原则上是只有那些直接为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服务、完全产业化的科技活动才可适当引人股份制机制,原因是只有这样的活动才能满足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要求的上述条件。具体来说,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软科学服务活动和为经济建设提供专项研究的活动,适宜采用股份制方法,而经费半靠国家财政投人半靠商品化取得、盈利不能保证股息等于社会平均利润的科技活动则不宜采用。经济收人持续稳定增长并达到经济自立的开发性农业科研机构和民办农业科研机构的改造,以企业化、产业化为主体的新兴农业科研机构的筹建,农业新技术企业的创办和农业科技成果企业化、产业化的转化活动,可有选择地引人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而属于体制改革“稳住一头”的部分农业科技领域不宜引人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而且,由于农业科技工作一般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并以第一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大多数农业科研机构仍需要国家在经费上的扶持与资助,为此在农业科技领域引入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是有条件的、局部的。

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探讨农业科技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有选择地实行农业科技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科研范围已从以单二种养殖业等第一产业为主要对象拓展到新农药、专用肥、畜(蚕)药及疫苗制剂、植物生产调节剂等农用工业,特别近几年来农村产后加工业迅速崛起,把农业科研工作推向第二产业的研究;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又提出了乡镇规划、环境保护、信息服务、政策法规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开发工作不断加强,为农业服务的`科技第三产业正在形成。这里以二、三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农业科技工作容易形成商品化、产业化。

(二)随着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要求开发性农业科研机构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农业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并在科技活动中谋求经济利益,逐步走向经济自主。

(三)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农技部门的改革已走在农业科研单位的前面,部分县(市)已把农业局改为农业服务公司,农技服务从无偿走上了有偿,加上农业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己成为科技长人生产的重要方式。为此,有必要引人新机制,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

(四)执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后,从农业科研队伍中分流出来的人员可以以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作为劳动人股,有利于股份合作制的形成与开展。

二、在农业科技系统中引入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筹集并使用资金。农业科技发展所需资金量较大,单靠国家一个投资渠道已有相当困难,采用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有利于缓解资金问题。进一步讲,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不仅是筹资的渠道,而且把筹资与投资合二为一,有助于减少中间环节,合理分配和使用资金。这有利于改变农业科技发展资金使用土存在的各种无效性、重复性、滞后性和社会不急需研究的项目占用资金等问题。

(二)有利于引进新的经营机制。有选择地引入以赢利为目的的股份制一与股份合作制,有利于引进新的经营机制,能更有效地促进科技力量的重新配置。为解决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问题提供了新机制。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既能明确有形资产的产权,又能确保无形资产等知识产权的价值,使农业科技成果在进人生产领域中能够得到合理的保护,既维护科研系统的切身利益,又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同时,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还有利于科技合作的国际化。总之,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能够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之间、科技与经济之间建立起新型的技术经济体系。

(三)股份合作制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为农业科研单位改革提供了一个新模式。因为股份合作制是兼股份制与合作制两种特征的资金与劳动相结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农业科技人员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在我国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从农业科研单位分流出来的科技人员转人农业生产领域中,进行技术承包,以技术(主要是科技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人股形式,参与资金与劳动的结合,形成股份合作制的合作方式这不失为开发性农业科研单位改革的方向之一,它既利于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分流和成果增值,壮大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实力,又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科技人员的需求,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一)思想认识问题。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是我国80年代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还是一种新生事物,但股份制在世界范围内已有粼洲)多年的历史,它是利用股份公司的形式筹集资金的一种经营机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不是特定的所有制,不存在特定的社会属性。而农业科技系统中普遍表现为思想比较保守,依赖性过强,对新事物的吸收能力较弱。在条件较成熟的农业科研系统及部门引人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必须加强和统一人们对它的认识。

(二)人才结构问题。农业科技系统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是缺乏经营型人才,这卞要是几十年来的僵化体制所造成的,为此,农业科技系统中必须强化经营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_为深化改革创造条件。

(三)国家股权的设置问题。农业科技工作很难完全脱离国家的资助,这就涉及到国家股权的设置。由于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投人渠道较复杂,有必要研究国家股权设置等问题。

(四)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中,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很少,在许多领域根本就不受国家的保护;农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也很不足。为此,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将成为农业科技殷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一大障碍,对深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相当不利。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农业科技论文

摘要针对新时期对农业科技培训提出的新要求,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的措施,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参考。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运用水平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又是农民的富裕之本、农村经济发展的源泉。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更为迫切,对农业科技培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完善政策体系,规范培训行为。

把握培训原则,拓宽培训内容。以规范程序、监督管理、注重实效为重点,坚持服务产业、满足需求、分类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对象设定不同的培训模式和内容。采取普遍培训与个别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尤其要加大对种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的培训力度,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就农业产业、畜牧发展、就业创业能力建设等方面展开培训。培训内容要与时俱进,形式多样,突出重点,勇于创新。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因需而教,进行订单培训。在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特色种养、农产品深加工、病虫害综合防治、信息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村镇建设和管理、农业质量标准、市场营销、劳动力转移、第三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民族区域特色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1-2]。

2、整合培训资源,健全培训机制。

培训工作是一项社会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把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发展劳务经济当作培植经济增长新优势的主导产业,按照“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城乡互动、有序流动”的原则,采取干部抓、能人带、信息引、典型推、服务促等多种措施,切实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步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实施的齐抓共管局面,积极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组织保障体系,确保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强化组织建设,健全劳务经济服务平台,每个乡镇配备专兼职人员,为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建立健全村级劳动保障信息员队伍体系,每个村明确1名信息员,负责劳动力资源调查建档、就业培训、转移信息采集发布工作,形成四级培训转移就业服务和组织管理网络。同时,开展企业岗位对接活动,鼓励驻地各企业优先吸纳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并主动加强与外地企业的联系,采取送岗位进村、送培训到乡、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逐步形成整合资源、构筑平台、统筹培训、强化保障、整体推进的有效机制和上下联动、部门协作、供需结合的格局。

3、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国家的培训就业政策。

利用报刊、网络、电子屏显、宣传专栏和采取进社区、进农村、编排文艺节目、入户面对面宣传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知晓度,提高劳动者对技能就业、立身、成才的认识,确保惠民政策全面深入民心,切实让培训工作全程在“阳光下”运行,人人成为技能培训增收的受益者。

4、导向分明,培训目的主题明确。

开展培训的目的是要面对市场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民收入。但由于外出务工、就业较难等问题的影响,部分牧民不愿参加培训,对培训不抱任何希望。在培训中,要实行订单培训,剖析市场需求信息,把握预测市场行情,明确就业导向。可以提前和企业联合,为农民提供就业保障,切实让农牧民看到培训的希望,变“让我培训”为“我要培训”的良好态势。一是实现从重数量到重质量转变,努力实现“培养一个、成才一个、就业一个”。二是紧贴企业用工实际设置培训项目,按需培训,实行“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就业率。三是加大企业技能提升培训力度,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比重[3-4]。

5、加强服务平台建设,解决劳动力供需矛盾。

以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依托,建立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一是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状况。二是建立劳动力信息对接平台,为劳动者和用工企业提供信息。三是经常性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通过组织专场招聘、招聘下乡等活动,切实解决劳动力供需信息不通的问题。

民富则国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要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吸纳招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拓宽就业渠道,助民增收。

6、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论文

多功能农业与科技创新存在同步发展的关系。逻辑上,“隐性农业革命”的发生与多功能农业的产生是需求层面上的对应,因此,服务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科技创新亦是需求层面的对应。前文分析指出,“诱致性”引发了农业科技创新,作用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科技创新则可进一步定义为“市场需求诱致的科技创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0—,中国经济将逐渐从现在的中等收人发展中国家经济向发达国家经济的行列迈进,在此过程中,国家和社会对农业多功能的需求将逐渐提高,如继续发挥保障食物安全、改善人口营养和维护农民生计等传统功能;承担改善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提供观光景观和文化传承的功能;进一步担负起为缓解能源危机提供再生能源的功能。在该语境下,可以勾勒出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方向:

(3)社会对农业配合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需求,促使农业科技创新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节能减排低碳技术领域不断深化。

当前,中国大多数城市都面临耕地资源严重稀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转变经济增长结构,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农业的经济功能、休闲观光功能、生态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等的充分发挥,必然需要科技的强力支撑。在科技创新中突出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是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理念升华,这应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这种集成创新与社会需求相对应,表现为需求方愿意且有能力应用技术的数量总和。需要说明,这些技术应用后的获利能力取决于技术应用的制度安排,如土地的规模与经营管理制度、相应投入要素的供给能力、应用技术成果的鼓励措施、成果应用后有关产出的分配等。

根据上文提出农业功能的三个层次,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的三个方向,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创新架构、。这种架构强调了科技创新的“新思路“,即不单单在于创新产出本身的功用,更在于通过创新产出来实现必要的社会效果。动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方向应以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组学及其技术、基因功能等研究手段,开发植物光能转化和利用效率高、饲料转化和抗病能力强的`动植物新品种。资源节约型农业科技方向,应研发耕地保育与替代技术、流域水资源保障技术、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建立耕地和水分养分资源节约型农业,并推进以低值和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及示范。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方面,应重视农产品安全生产、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贮运保鲜、食品加工及营养开发等领域的攻关。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科技方面,应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农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精准化和农业装备智能化的“四化”目标。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与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两者间的内在关联,并试图勾勒出基于推进农业多功能发挥的科技创新框架。对此,本研究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推进方式:

第一,强化功能性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当前,国家层面和省(市)层面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以行业划分为主要方式,或根据近期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科技攻关计划,这样的立项导向一般只偏重经济功能,对农业其他功能的涵盖面较少或缺失。建议各层面在制定项目指南时能加强关注农业发展的功能导向作用,优化科研立项的顶层设计。

第二,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指导协调机构,使该机构根据全球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确定和调整农业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制定以功能实现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目标,协调各方面的科研资源配置,避免分散研究和重复研究。由该机构制定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把促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纳人衡量标准。

第三,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的工作机制。目前对农业科研工作的评价和审核仅由项目发出单位组织实施,使得评审的参与度较窄。建议可以探索新型科研项目评、验机制,把主管经济、生态、社会等领域的部门和专业人士纳人其中,使具体的研究工作得到多元的指导和广泛认同。

本研究在阐述农业科技创新和多功能农业内涵的基础上,初步论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勾勒了基于农业多功能实现的科技创新架构。在提出“诱致性”引起科技创新的观点基础上,通过“隐性农?业革命”的实证论述,得出社会需求引起了农业多功能拓展的论断。本研究中,市场需求的诱致创新仅限于全国范围内农业行业产值情况的宏观分析支撑,而对需求更深层次的分解,则需要讨论农业科技创新程度和方向与不同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市场规模间一一对应的关联,这也将反映出一个区域或一个科研机构如何配置资源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因此,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并把它与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路径相耦合是有必要的。另外,农业科技创新既存在市场需求的诱致,也存在要素替代的诱致,这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探讨。

作者:张晨施标俞美莲马佳顾晓君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科技论文

的积极作用尽管盐城市村级农技服务站还不健全,在设施、设备、人员、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和问题,但是通过建立村级农技服务站,积极开展村级农技服务,有效地提高了服务覆盖面,提升了服务效率,农民群众对基层农技服务的满意率也在提高。通过对全市27家运作比较良好的农技服务站的调查,村级农技服务站的积极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开辟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直接通道,实现了推广与生产的无缝对接。一直以来,我国最基层的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机构为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近年来,盐城市进一步加强了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和建设,乡镇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得到有序稳定发展。但由于乡镇综合改革,各地撤乡并镇力度较大,乡镇农技人员的服务半径扩大,而服务设施、交通实施还不能及时、完全地适应实际需求,镇村服务脱节,技术服务难以进村入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建立村级服务站有效地解决了镇村服务脱节等问题,为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机构支撑。村级服务站的建成,提高了基层农技服务的针对性、高效性,同时也为各级各类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实施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疏通了农技人员下基层的流通渠道,实现了技术人员与农民的直面沟通。乡镇级农技人员开展基层服务还存在服务精力难以集中、服务时间难以保证、服务专业不对口等客观情况,而村级服务站农技人员来源于所在村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农村一线人员,甚至大部分农技员可以说既是农技员又是农民。一定程度上,村级农技员的服务时间、精力、经验都可以得到保证,可以随时随地为所在村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咨询,必要时联系市、镇农技人员,开展现场指导,切实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搭建了农技服务的最基层平台,实现了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的良性互动。盐城市村级服务站近40%是依托运作好、信誉好的农村合作组织和农资经营网点挂牌建设,在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的同时,还提供农产品订单生产、购销服务和农资供给。有效的公益性农技服务和优质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为农民带来了方便和效益,赢得了群众信赖、树立了品牌形象,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的良性互动。

建设存在的问题服务站点规模较小,服务设施不健全。40%以上的村级服务站点的以家庭式农资门市和示范户为主,经营规模较小,从业人员少。90%以上的村级服务站服务人员仅为1人,服务精力难以保障。村级服务站经营规模较小,虽有经营成本低、经营服务方式灵活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抗风险能力差、服务延伸面较小、缺乏长远谋划的弊端。村级服务站的硬件设施是支持其完成推广服务的必要条件,而多数村级服务站点只拥有挂牌场所、服务柜台、等基本的办公条件,电脑、打印机、媒体放映设备、专家系统等服务设施相对缺乏,影响了服务功能的发挥。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村级172专兼职农技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9人,占总人数的5.2%,中专及以上的学历的29名,占总人数的16%,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村级农技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19名,占总人数的11.2%,职称结构难以适应当前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影响了农技服务的质量。

根据对60名村级农技员的抽样调查显示,95%的村级农技员每年都有参加相关技术和知识培训,但大部分是短期非学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品种、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的及时新颖性难以完全确保。管理手段尚不完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村级服务站的运行模式多种多样,各有利弊,没有统一有效的监管手段和制度。如依赖乡镇中心和村级集体承建的村级站,有利于人员调度和设备维护,但农技员积极性不高;依赖农民合作组织、农资营销点承建的村级站,这种模式商业味较浓,站点往往过多重视盈利,对技术的关注较少;依赖农业科技大户个人承建的.村进展,不定因素较多,主管部门调控手段较少,直接管理和监管难度很大。专项资金缺口大,长久运行机制难以保障。目前我市村级规范化服务站建设大部分依托农业科技项目经费支持运行,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保障。一是工作经费缺乏,影响了服务的有效开展,遇到关键农时季节和动物防疫重要时刻,统防统治难以保障。二是农技员的待遇难以落实,仅仅依靠经营收入让村级农技员没有认同感,农技服务可干可不干,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

三、加强村级服务站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资源整合,争取多方重视。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和全社会对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的关心与支持,为建立村级服务站建设的长效机制争取条件。可整合村级供销社系统、农经系统和村集体的有效资源,开展村级农技站的建设。建议统一从村部现有的办公用房中,专门设立一间20-30平米的办公室挂牌,同时还要从村组干部、专业农技人员中明确一名同志为兼职村级农技员,并在他们的工资报酬中有所体现,也可考虑农业科技示范大户和农资营销负责人,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让村级农技人员有归属感和责任感。加强资金投入,强化服务保障。为建立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的长效机制,在坚持以事养站的基础上,要加强资金投入,一是用于必要办公设备的配置,二是对村级农技员给予适当的补贴,充分调动村级农技员做好农技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议今后的几年,各级财政参照扶持乡镇“五有”农业中心建设一样,设立专门的项目,扶持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同时对于经过选聘上岗的农技人员,设立专项基金,象村级防疫员一样,通过县、乡农技推广体系,每年给予一定服务补贴,调动他们积极性。

加强运行监管,规范农技服务。坚持“部门统筹,联办共建”的原则,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种养科技示范户等为建设载体,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为技术支撑,由各市、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统筹建设,与挂钩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以及当地邮政、通讯、气象、信贷、保险等部门联办共建,开展咨询服务、举办农民培训、组织农技活动、推动信息入户、拓展增值业务。健全村级服务站考核制度,并和资金、项目扶持挂钩,对各村所设的农资经营服务站点,逐步规范他们的服务行为,引导以服务生产为重心,以群众满意为宗旨,不搞“一挂到底”,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站点进行撤牌、轮换。

四、结语。

加强农技人员能力建设,强化人员保障。通过学历教育和持证培训,不断提高村级农技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逐步实现级村农技人员都要有高中以上学历或涉农专业中专以上的学历,全力打造高素质的村级农技队伍。可依托农业科技入户项目,将服务成效显著、群众认可的村级农技员纳入农技指导员队伍,定期参加指导员培训,考核优秀的村级农技员可享受优先资助,接受涉农大、中专学历教育。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涉农报纸是科技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类报纸、科技类报纸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即使在电视、网络、通讯极其发达的今天,报纸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这是由报纸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所决定的。报纸作为平面媒体,能够保留下来,便于携带和阅读,一张报纸可以多人、长时间、随时阅读,一时阅读不完,可以分次阅读,当时理解不了,过后还可以细细琢磨。而且报纸白底黑字,清晰、直观,一目了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媒体中,涉农报纸的权威性及可信度相对较高。电视以其传播快、覆盖面广、最易于被用户所接受,在媒体中发展势头最好。与报纸、广播等媒体相比,电视媒体视听合一的传播方式,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更为直观、生动,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能够使受众产生真实、可信的直观感受,很容易被受众理解和接受,这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拟的`[2]。但是电视节目的制作程序复杂,制作周期长、制作和播出成本高。而且传播的信息不能保存,播出后即意味着消失。加上节目的针对性弱,观众一般为被动接受,其传播效果受观众情绪的影响很大。

农业科技论文

摘要:时代发展迅速,人类生活水平提高,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的重要题目!如今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都给人类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绿色食品,绿色蔬菜,绿色水果!那样的生活该如何追随呢?此文将带您了解目前农业现状以及我对未来绿色生活的发展计划。

关键词:无土栽培立体栽培绿色蔬菜。

一、河北省农民生活现状。

1发展速度快,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规划出台后,有人欢喜有人忧!河北省的动作越来越大,就说我的家乡衡水吧!小区、工厂、铁路、公路等都加紧建设中!发展是快了,可是环境确受到很大的影响!(1)近年来汽车多了,工厂废气排放等原因,雾霾严重,衡水经常位居榜首。(2)污水排放监管不透彻,水资源受污染。(3)农业用水开采地下水,浪费情况严重!

2土地生产力弱,每亩年产不足两千元。

玉米亩产千斤,小麦亩产千斤每斤一元的情况下,每年每亩地收入才2千元。

“五年十年后谁知道还能不能种地,本来种地一年收成就很低了,过几年人老了,什么工作都做不了,又没有退休金,这后半辈子怎么活啊!”这是我们村民嘴里说出来的。我们这边的老农民文化水平低,去外地工作只能做些简单的,生活水平没保障,工资也不多。而有些家庭还有很多老人需要赡养,回家种地收入更低,想要养活一个家庭确实很困难。

3河北省近年来人口总数持续增加。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河北省总人口不断增加,外来务工人员也逐渐上升。

二、普通模式蔬菜水果的概况。

1蔬菜水果的好处多!人类生活不在单调!

色彩丰富,口味好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促进人体营养吸收!随着人们对生活的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蔬菜水果的消费意识逐渐上升!所需要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只不过,农药残留让人胆颤心惊。

2蔬菜水果产值高,农民生活水平也有提高。

3蔬菜水果病害多,农药残留严重。

传统方式种植成本低,但病害特别多,一点不打农药的蔬菜水果真的很难找。农民也不想打药危害社会,可有些时候不打药真的会绝收!其次种植蔬菜水果管理麻烦,每人所能管理的亩数有限!好些原因都制约了蔬菜种植的发展,很多种植户都放弃了种植蔬菜水果。

4蔬菜水果销售起来是个问题。

很多农家没有冷库,存储起来麻烦,如果菜品两天不能出手,品质将大打折扣!很多农户又没时间常年在外面摆摊!批发出去价格又太低,如果没有好的销路,真正能拿到手的收成,可能还不比上玉米小麦多。

三、科学种植蔬菜水果的发展。

1绿色蔬菜第一步【大棚种植】。

大棚保温比较稳定,可以种出反季的蔬菜,产量有所提高!每亩产值预计高出20%-40%之间!大棚里面病害少,农药打的也少,已经算是绿色蔬菜了,价格也会高出很多。另外,南方和国外的农产品也可以实现在本地种植。只不过前期投资要大些,没有点资本是玩不起的!

2多种蔬菜大棚对比。

大棚种类多样,造价差的很多,下图仅为个人考察。

3高科技无土栽培。

无土栽培多用其他材料,如草碳,木屑,腐殖土,等多种轻质材料固定植株。直接用营养液供养植株。优点有很多,比如虫害少啊,水资源利用充分啊,占地面积少啊等等等!有的还直接用水或者雾来培育呢,怎么样?不敢相信吧!这其中的科技含量高,需要多学习有关知识,做起事来才能游刃有余。

4立体栽培。

为了节约空间,人们想出了壁挂式种植,柜架式种植!先进的设备使得每亩所种植株数大幅度增加,据了解一亩地可以当五亩地使用!有的甚至可以当十亩地使用。这一年的收成自然要多好几倍,亩产5万不是梦!

5高科技结合。

温室里种植的蔬菜水果生长周期短,立体栽培又充分利用了空间,无土栽培节约了水资源和人力,再加上后来研究的全自动浇灌喷灌系统电脑监控温度等等设施!

亩产20万!没错,管理得当就是亩产20万,这就是高科技带给人类的厚礼!温室大棚立体无土栽培,新农民的致富之路。

四、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

1普通生产加销售模式。

农贸市场、微信、淘宝网等都可以自己做专柜来销售,自己生产自己销售,利润最大化,特殊情况供应给超市或者菜贩。

2设计包装品牌店模式。

3多思路多元化模式。

现在很火的京东众筹,即打开了销路,又有投资人帮助分担风险,加快了经营发展。另外可以走绿色生态村题材,养一些土鸡;弄个采摘园,再整个农家休闲小院!前途一片光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梦想一定要有的,万一有一天实现了呢!

结束语。

时代发展的太快,人们的脚步也很匆忙!难免的对饮食起居凑合,有个名人说的好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大家忙碌的工作时,也多关心下自己的生活品质。绿色蔬菜水果,只是简单的一部分。想要让生活变的美好,还需要更多人来造福地球。

农业科技论文

蔬菜种子磁化处理技术能够增加蔬菜产量,具体表现为在播种前期运用磁场效应对蔬菜种子进行磁化处理,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提高种子酶的活力,使种子能够尽快的发芽,巩固了蔬菜作物的根系,使蔬菜作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有效的吸收水分与化肥成分,有效的避免病虫的危害,实现农作物增产效益的最大化。

1.2大棚静电除雾除尘技术。

大棚静电除雾除尘是通过创建电场以及电极放电来实现对空气的净化作用,能够有效的控制粉尘、微生物以及有害气体等,能够减少蔬菜作物受病虫的危害,使蔬菜能够吸收充足的热量,从而获得产量的提升。

1.3声波助长技术。

声波助长是根据蔬菜作物的声学特征,利用声波助长器发出的声波对蔬菜作物进行特殊处理,通过声波激发蔬菜的活力,增强蔬菜作物细胞内的电流速度,使营养物质在作物体内得到充分的吸收,不仅可以增强蔬菜的抗病性,而且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蔬菜产量,平均增产幅度在20%以上。

1.4二氧化碳系统及电子杀虫灯的应用。

二氧化碳系统的应用可使大棚的蔬菜含糖度提高,提高蔬菜的生长速度;电子杀虫灯的运用是通过具有特定光谱的光源和灭杀装置,对影响蔬菜生长的害虫进行灭杀,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了害虫对蔬菜的损害,有效的保护了蔬菜作物。

1.5诱虫板杀虫技术。

用诱虫板杀虫是遵循蔬菜生产绿色、环保、无公害理念,推行物理防治的一项综合技术,可用于斑潜蝇、有翅蚜虫、蓟马、叶蝉、蝇类等害虫的防治,该项技术近年来在莒县刘官庄镇蔬菜虫害防治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明显效益。

2.1搞好大棚蔬菜物理农业技术的宣传。

以莒县刘官庄镇为例,要加大设施大棚蔬菜物理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应,通过网络媒体(比如电视、微博、微信)、村科普宣传栏、印发技术明白纸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提高人们对大棚蔬菜物理农业技术的认识,让农户能够认识到运用物理农业技术能够生产出绿色蔬菜,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食用安全放心蔬菜。以此带动蔬菜产业的发展,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2.2加强设备投入,完善蔬菜市场体系。

大棚蔬菜物理农业技术由于农机设备投入成本高,投资的回收时间较长,加上目前绿色无污染的蔬菜销售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品有价无市。菜农对于物理农业技术农机设备的投入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项技术的应用发展。因此,要借鉴刘官庄镇政府的做法,政府补一点、菜农筹一点,让菜农能够用得起物理农业技术农机设备;要建立健全绿色无污染的蔬菜市场体系,拓宽绿色蔬菜销售渠道,确保蔬菜产得出销得了,优质优价。以激发农户对物理农业技术应用的兴趣,使物理农业技术应用推广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

2.3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应督促农业技术部门做好物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刘官庄镇政府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用创新的理念来实现大棚蔬菜物理技术的应用推广,就是一个典型范例。政府应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引进或者培养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对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政府把通过物理农业技术生产出来的蔬菜,到当地超市进行销售,疏通了市场的销售渠道,让人们食用健康的蔬菜,使人们能够认识到物理农业技术的优势,从而加快了物理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

莒县刘官庄镇充分认识物理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将物理农业技术运用到设施大棚蔬菜生产中,提高了蔬菜的品质和产量,降低了环境污染,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这种政府搭台、部门捧场、菜农唱戏的做法,使物理农业技术能够推广应用,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论文

摘要:档案管理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档案管理工作是指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为本单位领导决策和行使技术技能提供科学依据。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的接收与征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统计和利用服务。

1科技档案的概念。

科技档案指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从事生产、科研、基建及管理活动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应当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农业科技档案具体表现,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是表现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活动过程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载体的文件材料,是农业科技和生产活动的真实记载。因此,分析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对科学管理科技档案,提高农业科技工作质量和效率,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2档案工作的意义。

2.1领导对档案工作的价值和认识程度。决定着他们对档案工作的态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工作的发展,因此,把档案工作列入领导的议事日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规范档案工作的需要。对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则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去争取领导的重视。要使一个单位的档案工作有起色,领导和档案人员都必须重视档案工作。就档案工作而言,档案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工作成果是决定档案工作好坏的根本原因。

2.2爱岗敬业,使领导满意自己的工作。领导是否重视档案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满意不满意。因此作为一名档案工作人员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在领导和群众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印象。

2.3积极宣传,使领导增强档案意识。有些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很多缺乏档案意识,认为档案工作在一个单位里不是很重要,可有可无,对领导加强有关档案方面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要经常把有关文件材料给领导看,次数多了,自然会在领导的`脑海里留下痕迹,产生作用。尤其是一些与本单位密切相关的材料,很可能会使领导看后受到启发,并在实践中力图效仿。要经常向领导汇报档案工作情况,多谈一些搞好档案工作对单位的益处,诱导和启发领导重视档案工作。要努力服务,作为一名档案人员主要是及时地提供信息,使档案发挥其作用,从而更好地位单位的发展服务。

2.4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档案管理面临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档案数量越来越多,数量的庞大给保管和提供利用带来困难,管理方法手段的落后直接影响档案的质量,只有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才能有效地解决新形式下出现的新问题。

2.5加强管理意识。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他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又要有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尤其是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档案的基本技能。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者只有涉猎广博的专业知识,开拓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做好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

2.6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以前,档案材料的形成从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到定稿打印、传阅、整理、归档都是以手工抄写为主。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可以系统地完成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检索、打印、登记、汇集统计等工作,使文件的形成、运行、转换等各个环节与自动化办公衔接起来,这种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操作管理技术,都迫切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去掌握和运用。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也是档案工作者必然方向。所以,档案管理工作者要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边学习边操作,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特别要注重计算机和知识,信息文化的学习掌握上,努力使自己具备信息知识和网络文化的综合型档案管理人才。

2.7利用现代技术整理档案。档案汇集着大量的指标,也记载着丰富的信息,成为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档案的整理工作繁琐,重复劳动多,劳动强度大。而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整理档案,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人工立卷时,立卷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不同,对同一个文件有不同的分类,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分类不准现象,影响来卷质量,给利用工作带来不便。而利用计算机模拟人工立卷,然后按类别将属于条目的内容打印出来,作为以前的那种以“卷”为单位时来卷目录这一检索工具的替代物,也可按文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打印,即降低了人为因素在文件归档工作中的影响,又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优势,减少了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3对未来档案管理建议。

3.1提高对档案管理的认识。

进一步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明确档案管理工作是各级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3.2建立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档案规章制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手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科学的管理体系,明确职能。

3.3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以前,档案材料的形成从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到定稿打印、传阅、整理、归档都是以手工抄写为主。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可以系统地完成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检索、打印、登记、汇集统计等工作,使文件的形成、运行、转换等各个环节与自动化办公衔接起来,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

农业科技论文

0.引言。

农业发展的推动,随着当今社会变化也许更加科技化,因此网络信息平台便为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它能以多媒体的形式存在,能够改变农业信息传播方式,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经济收益。

1.1有助于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当下,我国农业的科技进展越发迅速,但和发达国家比还是有落后之处,这是因为我国农村环境相对闭塞落后,不能够及时吸取新的农业科技信息,此外,农业科研开发者也没有通过有效渠道将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到农业生产中,导致生产模式传统化、单一化。因此,需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推广,争取让农民能与科技成果接轨,与科研人员有所交流,才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1.2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解决地区之间农民收入的差异。

以多方面角度来看,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决定着农业产量的优劣。科技力量是强大的,有着丰富科技经验的农业将会以想象不到的速度推动发展,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和科研经验传播越快,则农民就会对科技农业化了解越多,但是这也有地方限制,比如较为发达的区域农民接受信息可能就比较快,但落后的地方可能就会得不到科技型的农业发展,所以要平衡趋于农业发展,就要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争取将新式的科技化农业知识一样传播到落后地区,从而拉近地域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并推动经济的发展。

1.3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将决定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的竞争不能单一以数量来衡量,更重要的是质量,只有过硬的质量才能立足于激烈的竞争舞台。我国农产品也要学习发达国家,提高检测标准,大力开发农业信息科技化,因为科技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将直接决定着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不容忽视。

电视大众传媒将成为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时的主要渠道:电视是大众传媒方式,也是最适合农民接受的首选传播方式。由于现在彩电在农村普及率的提高,农民们对电视节目的关注率也大大提高,因此,通过电视作为媒介,大力宣传农业知识将成为普及科技化农业的首选方式,也是农民最易于接受的方式。

2.2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将成为重点。

电脑在信息时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电脑的信息传播速度和效果也是最快最先进的,并且目前来看,电脑在农村的普及率也逐年呈上升趋势,说民农民的素质和接受科技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尽管还是和城市的互联网普及率差别很大,但由于大量的网民出现以及外出打工流动人员的媒介,电脑在农村的普及率也会逐渐满足农业科技化的需要,成为必不可少的新时代工具。

农业科技推广站将成为农村接受科技知识的中心,随着时代发展以及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推广站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它有着集中化,固定化,便捷化的优势,并且能够通过人际传播和交流来实现农业科技化的传播。并且可以定期发放资料,组织讨论,成为学习新型农业技术的主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业信息的过量会引起针对性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农民盲目学习经验,但无法致用与实践中,这就会对生产造成影响。

3.2农业信息传播的媒介和方式也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率,因为有些人可能是通过电视传媒得到的,有些人是通过农业推广站学习的,有些可能是通过电脑多媒体学习的,因此这些传播方式不同,导致力度也不同,甚至信息相冲突,没能得到统一的标准性学习,不利于促进整体发展。

3.3在农村,农民的素质整体上还是不够高,文化教育程度浅薄,因此不易于接受创新科技的模式,大多数都缺乏文化。

目前来看,质量和数量并进是国家要求农业化发展的精神,传播媒介可以使用网络甚至手机互联网,科技信息量在大幅度增加,国家也在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化教育,例如编制专门的农业知识教育网站,印发科技农业化的宣传图册,通过广播电视的节目更新让农民学习等等,这些充分表明了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此外还有专门的农业科研人员在奋斗研究出更适合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式,因此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将会更加开阔。

4.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通过各种渠道,大大增强。

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传播将促进农民与科研人员的交流,能够将新鲜的科技知识输送到农民生产的第一线,双方交流无障碍,增加了互动,这样就更有利于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再加上电视电脑的媒介传播,宣传册的传播以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站的作用,更能够全面的去将农业科技模式普及,也能够使得农民的技术和素质得到双重的提高。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力量之源,也是科技的受益者和实施者,因此,提高农的综合素质将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由于农村大多处于远离城区的偏僻位置,不能够优越接受教育,导致农民的文化程度地下,文化普及不全面,所以农民的接受新事物能力也越发低下。然而,只有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决定着农村的致富和国家的粮食保证,因此,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不仅仅要传播科技,还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要培养有素质,有知识,有水平的农民群体,才能够实现国家的致富。因此国家需要投入资本和力度去开发农民的教育,提供一些适当的免费教育培训班,针对性地根据种植特点以及农民的地域特点去划分农业教育的普及,并且制定适当的鼓励政策,让农民能够有信息和兴趣去学习。

4.4网络信息平台也会到较好利用。

在综合了上述传输渠道以外,随着农业技术发展的进步,计算机也将投入与信息远程培训的模式中,为推动农业尽力。计算机获取的信息往往更为专业、全面、精准,因此尽管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计算机使用率不高,但是随着国家在信息教育上普及力度的加大,计算机设施也将逐渐在农村兴起,将成为宽广的农业科技教育平台,也能够以更加形象和生动的方式给以农民接受。因此,未来的趋势将注定网络信息平台会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最大的资源共享模式,能够带动整体农业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2]杨旭亮,李焕,孟庆宏,等。对现代农业经济形势下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2003,25(3):8-10.

农业科技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多功能农业科技论文,请参考!

多功能农业与科技创新存在同步发展的关系。逻辑上,“隐性农业革命”的发生与多功能农业的产生是需求层面上的对应,因此,服务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科技创新亦是需求层面的对应。前文分析指出,“诱致性”引发了农业科技创新,作用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科技创新则可进一步定义为“市场需求诱致的科技创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0—,中国经济将逐渐从现在的中等收人发展中国家经济向发达国家经济的行列迈进,在此过程中,国家和社会对农业多功能的需求将逐渐提高,如继续发挥保障食物安全、改善人口营养和维护农民生计等传统功能;承担改善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提供观光景观和文化传承的功能;进一步担负起为缓解能源危机提供再生能源的功能。在该语境下,可以勾勒出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方向:

(3)社会对农业配合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需求,促使农业科技创新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节能减排低碳技术领域不断深化。

当前,中国大多数城市都面临耕地资源严重稀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转变经济增长结构,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农业的经济功能、休闲观光功能、生态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等的充分发挥,必然需要科技的强力支撑。在科技创新中突出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是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理念升华,这应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这种集成创新与社会需求相对应,表现为需求方愿意且有能力应用技术的数量总和。需要说明,这些技术应用后的获利能力取决于技术应用的制度安排,如土地的规模与经营管理制度、相应投入要素的供给能力、应用技术成果的鼓励措施、成果应用后有关产出的分配等。

根据上文提出农业功能的三个层次,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的三个方向,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创新架构、。这种架构强调了科技创新的“新思路”,即不单单在于创新产出本身的功用,更在于通过创新产出来实现必要的社会效果。动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方向应以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组学及其技术、基因功能等研究手段,开发植物光能转化和利用效率高、饲料转化和抗病能力强的动植物新品种。资源节约型农业科技方向,应研发耕地保育与替代技术、流域水资源保障技术、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建立耕地和水分养分资源节约型农业,并推进以低值和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及示范。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方面,应重视农产品安全生产、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贮运保鲜、食品加工及营养开发等领域的攻关。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科技方面,应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农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精准化和农业装备智能化的“四化”目标。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与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两者间的内在关联,并试图勾勒出基于推进农业多功能发挥的科技创新框架。对此,本研究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推进方式:

第一,强化功能性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当前,国家层面和省(市)层面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以行业划分为主要方式,或根据近期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科技攻关计划,这样的立项导向一般只偏重经济功能,对农业其他功能的涵盖面较少或缺失。建议各层面在制定项目指南时能加强关注农业发展的功能导向作用,优化科研立项的顶层设计。

第二,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指导协调机构,使该机构根据全球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确定和调整农业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制定以功能实现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目标,协调各方面的科研资源配置,避免分散研究和重复研究。由该机构制定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把促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纳人衡量标准。

第三,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的工作机制。目前对农业科研工作的评价和审核仅由项目发出单位组织实施,使得评审的参与度较窄。建议可以探索新型科研项目评、验机制,把主管经济、生态、社会等领域的部门和专业人士纳人其中,使具体的研究工作得到多元的指导和广泛认同。

本研究在阐述农业科技创新和多功能农业内涵的基础上,初步论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勾勒了基于农业多功能实现的科技创新架构。在提出“诱致性”引起科技创新的观点基础上,通过“隐性农?业革命”的实证论述,得出社会需求引起了农业多功能拓展的论断。本研究中,市场需求的诱致创新仅限于全国范围内农业行业产值情况的宏观分析支撑,而对需求更深层次的分解,则需要讨论农业科技创新程度和方向与不同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市场规模间一一对应的关联,这也将反映出一个区域或一个科研机构如何配置资源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因此,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并把它与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路径相耦合是有必要的。另外,农业科技创新既存在市场需求的诱致,也存在要素替代的诱致,这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探讨。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3.1.1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传播者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就是现代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其所具有的专业水平和科学素养成为影响现代农业科技传播质量的重要因素[7,10-11]。同时,要加强农业科技传播者的职业道德和精神的培养,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农村、爱农民,才能自觉地深入基层,真正做到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3.1.2加大农业科技传播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在稳定增加公共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开辟筹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收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科技服务事业,拓宽农业科技服务投资渠道[12]。扶持和规范新兴农业科技传播主体的发展,并在整合传统传播主体的基础上,形成农业科技传播的“合力”,打出“组合拳”。

3.2讯息方面。

首先,需要广开信息来源渠道,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的质量。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过滤,去伪存真,增强信息的实用性,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加强信息的针对性[12-13]。其次,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方式要接地气。结合农民的阅读习惯和文化知识水平,将已经筛选出来的信息加工成农民易于接受的信息,避免使用太过专业、术语化的语言,同时要注意增强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可靠性和针对性[7]。

3.3媒介方面。

3.3.1加大传统媒介的投入与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力度,转变传统媒介的发展观念,鼓励多制作农民喜爱的栏目和节目,充分发挥传统媒介“基础好、成本低、范围广”等优势。同时,提高农民的媒介素养,改变农民在媒介传受对应关系中的不对等地位[14]。3.3.2加强新媒介传播内容的把关随着传媒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样化。要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和更新,掌握农业科技传播技术的前沿动态,拓宽农业科技传播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传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10]。在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时候,要特别重视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实用性等,杜绝虚假信息对农民生产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树立新媒介在农民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3.4受众方面。

3.4.1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除了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最主要的还是农民自身主观因素阻碍了农业科技在农村的传播。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引导农民打破传统的耕作模式和务农方式,克服惰性和依赖性等心理,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提高科技消费意识,增强市场经济观念,争做科技带头人或科技示范户等[12,14]。3.4.2树立“受众本位”意识农民是涉农科技信息的消费者,在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中要树立“受众本位”意识。要尊重农民、了解农民、服务农民,注重传播能够满足农民切实技术需求的信息,并要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科技传播过程,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7]。

3.5反馈方面。

高效的传播渠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够保证信息的回流,科技信息不仅要传下去,农民对信息的意见和建议也要能够及时地收上来,这样在开展下一轮传播活动时才能有的放矢[8]。因此,要不断提高传播者对“三农”的认识,增加农村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学习,让传播者从习惯思维中跳出来,真实了解农民意愿,以便更好地做好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同时,也要不断畅通和完善传播者和农民直接交流的渠道,特别是要增强农民的创新思维和能动性,树立起“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观念,让农民愿意与传播者合作,愿意表达自己的科技需求和反馈应用效果。只有这样,农业科技传播的目的和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也才能最终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董成双,邢祥虎,薛寿鹏,等.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赵晓春,董成双,徐鹏民.农业传播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2016[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7]郑甜.基于系统论的现代农业科技传播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

[8]李海刚.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传播现状的研究与思考[d].保定:河北大学,.

[11]刘玲.农村农业科技传播路径及优化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12]谢祥.乡镇农业科技传播的影响因素与对策——以延安镇的调查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13]闫志琴.农业科技传播中信息技术应用研究[d].徐州:徐州师范大学,2011.

[14]张同权.农业科技传播的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嵊州市为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1.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公共投入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投入比重或者是数量,使公共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研究。可在财政、公共投入中划拨出一定比例,按科研成果在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生产领域中取得的效益,分类分等级地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奖励政策可适当向应用技术倾斜。此外,还应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政府相关部门应调整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向评价或者鼓励的体制转型,不以论文数量的多少作为科研人员考核和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此外,科研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不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

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二是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政府应鼓励大众媒介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面和栏目,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三是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将节目的制作费用和采编人员的采访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

(三)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

政府应在农村大力增设农村书屋,有针对性地采购农业科教、种养殖、文学、法律、医疗保健等书目和报刊,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等。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培训的力度,动员、吸纳更多的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农民技术员培训基地,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增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民急需的专业技术课程,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科技培训夜校、定期请农业专家作报告,或者在农闲或节假日期间组织专家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二、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一)端正科研态度。

第一,科研工作应该是健康的,是纯粹的。科研人员应克服功利思想,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淡泊名利,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

第二,科研工作应该是真实的。农业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因此,必须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

第三,科研工作应该是科学的。科研人员应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从调查研究做起,切忌纯理论的臆想和拼凑。

(二)加强与媒介的合作。

科研人员应注重与媒介的合作。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宣传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可设立科普发言人,并通过科普发言人与媒介进行对接,借助媒体为各类社会热点、科普需求作出权威、准确的解答,不断填补科研机构与受众之间的知识沟。

三、大众媒介应加大对农民的重视力度。

(一)回归农民受众本位。

大众媒介应重视农民受众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介形式,应对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进行整合。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同一时间段,就同一主题或内容,以统一口径进行传播,以壮大传播声势,提高传播效果。针对媒介内容,对农民喜爱的信息要加以强化,对农民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要加以改善。选题时,要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际生产情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符合农民根本需求。针对农业科技节目的播放时间,大众媒介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节目播出时段尽量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从事家务劳动的时段错开,并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农闲”时增加播出时间或者根据农民需要安排重播。

(二)回归科技本位。

大众媒介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不应局限于对某个科技成果、某种实用技术或某项科技政策的传播,而是要利用持续的、不间断的科技信息流通,形成信息环境,培养农民受众的视听习惯,塑造农民受众的科学理念,提高农民受众的'科学素养。现有的农业科技节目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大众媒介应注重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业生产规律、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目的“含金量”,真正做到回归科技本位。

(三)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科学素养。

媒介工作者在制作节目和撰写报道时,应将语言通俗化,将信息“去专业化”,在兼顾信息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变死板机械的传播方式为农民容易理解的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消除广大农民受众与农业科技信息之间的隔阂。此外,媒介工作者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政策的学习和积累,完善个人的农业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消除知识盲点,避免错误报道,保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农民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是农民必须正视科学技术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主动尝试接触、积累和运用农业科学信息,积极主动地收看、收听农业科技节目,阅读农业科技报刊,参加各种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素质。

二是农民应该主动关注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辽宁省发布的农业发展政策,做到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从政策中发现机遇,为个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农民应主动接触利用多种媒介,视媒介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媒介形式,并根据媒介各自的特点,将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保存下来。此外,农民还应利用媒介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将想看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媒介进行反映,使媒介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3]董成双,邢祥虎,薛寿鹏等.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作为覆盖全国的农业科技传播的经典传统形式,是最常见、最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着政府主导作用。根据《中国农业年鉴》资料显示,截至底,全国共设立国家农技推广机构7.9万个,共核定批准人员编制60万个,实有农技人员58万人。全国绝大多数农技推广机构已实现全额拨款,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20,中央财政每年投入26亿元,用于全国2550个农业县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带动地方财政投入约100亿元支持农技推广工作[3]。各级农技推广机构成为公益性推广服务的主要力量,责任农技员和包村联户是主要工作方式;在比较效益好、附加值高的园艺、水产等产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企业等社会组织逐渐成为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农业科研院校作为成果和技术的源头,通过承担农技推广项目、建设试验示范基地、深入基层从事成果转化与技术指导,在农技推广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历史悠久,目前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各地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许多好的模式。例如,浙江衡州以农业专家为依托的“农业技术110”模式,湖南双峰以新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科技合作社”模式,河北省以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农业科技传播站”模式,山西省以经济技术承包为依托的“农村经济技术承包”模式,陕西宝鸡以专家和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北京市以综合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依托的“农村科技服务港”模式,福建南平以农业科技特派员为依托的“农业科技特派员”模式等[4]。

1.3农业农村人才培育方面。

农业部联合中组部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年培训1.8万多人,规模比增长56%;农业部联合财政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5年培育人数突破100万人;农业部联合教育部、团中央启动“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通过为期3a的培养计划,吸引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其中2015年培养1.3万多人。目前,一批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年龄相对年轻的高素质农民正在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主体力量[5]。

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图书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已成为普及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型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扩展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和服务功能,而且增强了传统媒介的互动性[6]。

2.1传播者方面。

一是传播者的“本位思想”依然存在,习惯采取单向的、灌输式的传播方式,其传播内容多以农业科学知识为主,忽略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的培养[7]。二是虽然经过近年来的改革调整,农技队伍的学历水平和素质普遍提高,但知识老化现象亟待解决。三是农业科技传播的各类主体、各种资源和各个要素缺乏有效整合,整体优势发挥不充分。

2.2受传者方面。

一是农民整体素质仍然偏低。近年来,虽然我国加强了对农民的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仍然偏低。二是农民学习应用农业科技的主动性不够,对新的产品和技术等接受难度较大,仍然习惯依靠传统技术进行农业生产。

2.3讯息方面。

一是农业科技信息来源不广。农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研发的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二是我国农业科技信息质量不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供需脱节,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的总量在不断激增,但能真正运用于生产实践、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农业科技信息却相对较少[7-8]。

2.4媒介方面。

一是目前农业频道和节目仍很少,大多数农业节目播出时间短、频次少、边缘化现象仍然存在,还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二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媒介的“把门人”作用[6],其传播内容及来源还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2.5反馈方面。

一是由于农业科技传播供需脱节,农民对科技信息的认可度和热情降低[9]。二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互动不畅。一方面农业科技传播者深入基层不够,未能准确把握农民的具体需求,未能及时了解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农民缺少自下而上的、自觉表达自身需求的主动性,以及反馈传播效果的'重要性。

培训农业科技论文

通过提前调研,了解当地技术问题和技术需求,决定培训内容。有的培训内容是按照项目要求,如新品种推广,培训人员主要讲解新品种生产性状、栽培技术、适应区域等;有的培训内容只是大概范围,如在讲解水稻病虫害防治时,培训专家应根据当地病虫害流行情况,侧重讲解典型病害,有针对性和时间性。2014年秋季长江下游地区多雨寡照,在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中应注重讲解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的防治。

2.1材料收集。

确定培训主题后,围绕主题收集相关素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选择题材要丰富,从多视角说明讲授内容,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有试验,也有对照,等。尽量利用提前调研收集的当地资料题材,更有针对性、真实性、亲和性。

2.2相关知识整理。

培训是授课老师对相关知识的一次梳理,也是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授课老师要认真整理相关知识,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气候、病原、土质、地域等,知识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必须切合实情,立足实际。农业科技源自田间地头,也发展于田间地头,最终服务于田间地头。每次科技培训,都是对授课老师农业技术的检验,也是接触实践的机会。授课老师要重视每次培训,围绕培训内容,充分准备须要传授的相关技术,多查资料,多验证,未成熟的技术不推广,有争议的方法不宣传。对农户负责,对职业负责。

2.3演示文稿制作。

演示文稿制作是授课培训的核心部分,所有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信息通过powerpoint软件展现出来,好的演示文稿对培训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powerpoint课件制作原则:层次清楚、文字简练、图文并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重点注意幻灯片文字大小适宜,确保教室后排人员能看清楚。单张幻灯片文字不宜太多,以提纲、概念性内容为主。

2.4培训会场布置。

农业科技培训地点多数在村级会议室,培训前一定要检查会场准备情况,满足培训基本条件。前台要有投影用白墙或白幕,电源插座满足投影仪和电脑使用,桌椅要干净整洁,高温季节备有茶水等。

3.1对授课人的要求。

农业科技培训面对的学员是农民,培训老师穿着应简单朴素。授课老师随时准备被农户邀请到田头、鸡舍看苗情、病情。授课老师应当站立授课,一是把自己饱满的激情传递给听课者,二是能够随时观览全局,把握学员的反应。授课老师主动将手机关闭或设置为“无声”,讲课过程中尽量不接电话。

3.2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虽然靠自觉,但授课老师的把控很重要。开课前,授课老师应当要求学员关闭手机或设置为“无声”,培训时学员不得私自讲话、议论。如果有人讲话,培训老师可以提醒不要议论,有不明白的即时提问解答。如果因为授课内容不适用导致课堂讲话多,则是授课老师的责任,前期工作没做好。

3.3。

3.3.1忌照本宣读培训以讲解为主,而不是宣读讲义。除重点概念内容讲读外,忌讳一字不落、从头到底读幻灯片内容,以读代讲。建议重点讲解概念含义,解释图片内容,补充实例等。

3.3.2语言通俗易懂根据培训对象年龄、文化层次,决定培训内容难易程度,对农户尽量用通俗语言,少用专业术语,少讲原理、病理。用农民常用的计量单位,如面积用亩、质量用斤表示等。

3.3.3内容紧跟形势授课内容要不断更新,吸收新技术、新方法。事例、病例也要及时刷新,列举当地有说服力的典型案例。授课老师讲课时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时事评述,尤其是农业方面,增加一些幽默语言描述,这样更能增加听者的兴趣。

3.3.4培训形式多样性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偏重理论学习、方法总结的可用多媒体教室培训;偏重实践操作的可走出教室,去田间地头观摩学习;也可带实物样品到教室一起认识和鉴别。如小麦后期难以除去的杂草看麦娘、菵草,采集实物样本,再讲解控制方法,农户容易看明白,印象深,记得牢。

3.3.5互动交流培训过程中,随时欢迎农户提出问题和异议。授课老师通过分析某个农户的方法或现况,以此为案例分析其优缺点、改进措施。授课结束前预留一定时间给学员提问交流,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回答,个别问题在课后解答。互动交流有助于老师了解农户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加深农户对培训技术的理解。

农业科技服务工作越来越重要,培训对象不仅是小农户,而且扩大到家庭农场主、种田专业户。培训内容也不仅是生产中的农业实用技术,还须向产前良种、良畜,产后贮藏、加工等技术延伸,还要了解新农机、新农资、金融保险、市场营销等综合技术。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农业科技培训发展的需要.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可以大力的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这一终极目标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率来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意义在于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被交流和利用。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有: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等。在信息化时代里,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人们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

3.1建立查询检索系统。

科研档案数量多、面广、专业性强,需要不断完善服务方式和手段,特别是充分利用信息处理和网络技术,建立快捷、实用的查询检索系统,以满足农业科研工作者对技术档案的检索需求,提高档案服务效率、质量和利用率。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完善的档案数据库,形成了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为广大读者提供先进的信息服务技术。例如英国国家档案馆通过建设国家档案目录信息网,全球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档案信息检索。

3.2制定合理利用制度。

科技档案的核心内容是科技成果,一部分科技成果具有知识产权,因此,许多档案具有机密性。正确处理科技档案保密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正确划分档案开放与限制利用范围的同时,积极做好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可以扩大科技档案的利用范围。这样,需要制定合理的档案利用制度。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正确处理保密和提供利用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划定密级,保密档案可适时解密。严格控制高机密性档案的使用范围,设定合理的档案的外借制度。建立催还制度,加速档案周转。

3.3做好档案信息编研工作。

编研工作的实质是对档案资源进行深层开发,是根据信息可以扩展和浓缩的原理对档案的原生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把散存在档案中的相关信息集中起来进行综合或分类,以便及时、有效地向利用者提供综合性的或专题性的档案信息。

显而易见,编研工作可以为广大科研工作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科技信息,但是这要求参与编研工作的档案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编研工作涉及的信息量大,因此工作量巨大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付出极大的努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档案收集、保存和利用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档案的数量与质量,要把档案这项基础工作做好,才能更好地为科技发展服务。

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断”被论证,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也显得日益重要。完善农业科技档案收集、保存和利用,为科研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对提高科研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摘要: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从传播过程的5个基本要素入手,分析与总结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传播者,加大农业科技传播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加强新媒介传播内容的把关,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树立“受众本位”意识,畅通和完善传播者和农民交流的渠道等促进与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对策建议。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传播活动,同样农业发展也离不开农业传播。农业传播是指农业传播者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农业相关政策和技术传递的活动。而农业科技传播作为农业传播的重要部分,是传播学最早关注的领域之一。农业科技传播主要传播的是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最终实现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1-2]。根据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任何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都包含5个基本要素,即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农业科技传播也不例外。为此,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从传播过程的5个基本要素入手,对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探讨促进与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有效对策。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媒体的传播时段应与农民的生活习惯相适应。例如收看电视是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应根据农民的作息、娱乐时间,调整电视台农业类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这类节目应采取纯粹的公益类节目的形式播出,时间不宜太长,中间不要穿插无关的广告,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宣传,以引起农民的关注;还要选择那些简单易懂,易操作的节目内容,这样农民才可能喜欢该节目,进而重复收看[3]。因此媒体要积极配合,从而充分发挥电视媒体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作用。这同样适用于广播媒体。

有必要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建设全方位的立体农业科技通信系统,满足农民的需要。使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其他媒体资源可以很容易地被农民使用。这将需要政府加大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降低相关税收,支持和鼓励农村科技型农业发展,科技制度建设传播和推广政策,充分依靠媒体高效率,覆盖面广等优势,支持农业科技媒体的发展。为农业科技传播媒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设农业科技媒体资源整合,传播新渠道,提高农业科技传播的效率。

目前,我们国家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有很多的沟通渠道,其中农业网站是最为常见也是最大的新媒体传播途径。当前的农业网站中,网站的主办方既有各级政府组织、科研院所,又有涉农企业和组织、新闻媒体等。从容上看,既有综合性网站和专业性网站,基本涵盖了农业技术、品种信息、市场信息农村生活、农业气象、政策法规、科研文献、农业概况、农村新闻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等工具)这种移动网络载体,传播的方式就更加方便,为农业网站的宣传更加迅速、广泛。因为手机的随身携带性,科技信息能准确传送到用户手机上。手机媒体包括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等多种形式。

参考文献:

[1]栾涛,王冲.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5):30.

[3]邓立国,李杨瑞,陆建勋,等.媒体宣传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推动作用分析——以广西农业科学院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7):821-824.

农业科技发展毕业论文

摘要:农业科技园区可以说是农业技术集中体现,也是科技成果转化惠及农业生产的典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发展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的进步,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科教兴农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效益都有重要的示范价值。本文简要介绍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定位,并论述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问题,最后探讨推动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进一步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示范园;现状;定位;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农业市场的发展以及经营体制的变化,行政推动型的农业科技示范渐渐失去优势,无法使用高效农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转包以及转租等形式出现之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适应这一形式,山东省的各个地市根据发展农业的规律,不断探索发展农业生产的新途径,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兴起。

1.1功能定位。

精品生产以及加工功能是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初衷,科技示范园的农产品并非普通的农产品,而是利用最新技术以及品种培育加工得到的优质农产品,一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1.2示范功能。

针对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我国推广农业技术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现场示范。利用高新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可以说是我国县乡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推动变革实现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建设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有利于农民接触了解现代农业,从而发挥示范作用。

1.3带动功能。

农业科技示范园能够带动农业农村生产的发展。农业技术应用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借助于园区的种苗繁育中心来推广普及名优品种。其次是借助于园区的理论同现场相结合的技术指导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以及新技术应用水平。再次是农产品加工以及园区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能够成为带动县乡农户养殖业、种植业以及加工业的龙头。

1.4休闲观光功能。

农业科技示范园一方面保持农业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有着浓重的现代化气息,再加上园林化设计以及培育的名优果蔬、花卉、珍禽装点,最终构建成为集文化性、科学性以及艺术性于一体的休闲观光景点,有利于推动县乡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2.农业科技示范园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方面的问题。

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有着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收益不够确定以及市场变数大的特点。在建设资金方面,一方面需要大力争取政府的财政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吸收社会资金投入,不过不断增强科技示范园盈利能力。不过在科技示范园的发展过程当中,如何充分吸收社会资金投资、调动管理人员主动性以及发挥科技人员作用等环节还缺乏行之有效的举措。

2.2人才方面的`问题。

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科技示范园在引进新品种以及新技术、研发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等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技术优势。不过在对新技术以及新品种等科技成果市场应用开发的过程当中,还缺乏专业的管理经营人才。

2.3技术方面的问题。

全面应用新技术是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重要特征。常用的农业新技术包括反季节生产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节水农业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绿色生产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生态系统技术、加工冷藏技术以及现代农业的管理经营技术等。不过部分新技术在科技示范园当中的应用未能实现预期效果,存在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设施栽培技术由于先期投入比较高,维护成本也较多,推高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导致投入产出率较低。

2.4产业化方面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可以说是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的要求。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往往采用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并且取得一定的效果,不过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一模式只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式的一种,产业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产业化经营当中各方面的主体是否构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共享以及风险分担。目前县乡科技示范园往往只在苗木提供、蔬菜农产品以及栽培技术的指导等环节提供一些服务,本质上仍然属于商品买卖的关系,而难以称之为产业化,并未从根本层面解决示范园产业化水平不够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受投资规模的限制,使得科技示范园苗木种苗生产以及繁育的示范比较多,而在农产品储存、加工、配送、保险还有无公害肥药剂技术的开发、市场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科技培训推广等方面远远不够,同时农民的参与性普遍不高,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化效率的改善。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示范园的人力资源以及技术力量有限,无法在苗木、农产品以及技术物资上给予农民充分的支持,再加上无法建立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以及产品收购服务,导致科技示范园的发展难以通过生产经营环节获得利益。

3.1合理选择主导技术以及主导产业。

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应当体现出一定的目的性以及区域性,着眼于为当地农业的产业化提供服务,重点发展能够体现区域带动示范效果的项目,保证符合政府以及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此过程当中,一方面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以及高质量,体现示范性、超前性以及导向性,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地区资源优势、自然环境、产业结构、产业基础以及市场发展等因素,本着因地制宜以及体现特色的原则,重点选择发展培育的农业产业。主导技术方面需要集中引进示范有着高附加值的先进技术以及优良品种,特别是可以填补地区空白,给地区带来重大效益的新技术以及新品种,例如农产品储藏技术、保鲜技术、加工技术、工厂农业技术、基因工程品种、设施农业技术、苗木脱毒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家畜良种胚胎工程技术等。

3.2改善示范园区管理水平。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能够反映出现代农业以及未来农业发展的走势,因此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并推广应用,加速传统农业的高新技术改造步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实现农业技术产业化,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安丘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发展的经验证明,在县、乡发展示范性的农业科技园,是推广农业技术的有效途径。县、乡的党委以及政府需要将园区建设当作做好本地农业以及农村工作的重要方法,从各个方面支持科技示范园的发展,发挥科技园带动效应,通过科技园的发展转变工作作风,持续推进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最终实现农业以及农村工作的根本性转变。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也需要发挥技术方面的优势,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科技工作人员的作用。当前我国拥有农业技术人员100多万人,绝大部分都在县乡工作,因此发展县乡农业科技园,能够为基层科技工作人员提供生产示范基地,有利于发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明确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定位。

近年来我国县乡财政的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地区情况,一方面要量力而行,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应当根据地区的气候以及生态类型来选择针对性的项目内容与技术手段,而不能片面追求高标准、高科技,忽视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这一环节,否则也就违背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目的,出现科技示范以及科技推广之间的脱节。园区建设和发展设施农业,都应当尽可能选择国内研制以及生产的产品与技术,这样既能够减少投资,也更加符合地区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科技示范园需要重点改善园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综合效益。农业科技示范作为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既包括新工艺以及新科技的示范,也需要包括高效益以及高回报的示范。可以说高效益以及高产出是农业科技园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发展园区的根本目的。园区建设需要将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的目标,将应用推广有着潜在经济效益的相关农业技术放在首要地位。

3.4不断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需要按照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与市场规律,主动借鉴企业管理的经验,重点在园区功能的定位、管理机制以及技术选择等环节功夫,充分体现出农业科技园带动示范的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重视技术的引进与开发,科技示范园应当加强同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技术协作,引进开发适合园区需要并且容易推广的农业技术,并且不断改善环境与优惠,吸引农业科学以及经济管理人才,为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除此之外,科技示范园还应当开放性运营,对企业、科技人才以及农民开放。企业介入有利于拓宽资金来源,改善园区的经济效益,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对科技人才开放则有利于吸引科技人员入驻园区试验示范。对农民开放则可以吸引农民到园区参观甚至实践,改善他们对农业科技的认知以及应用水平,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综上所述,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可以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确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并突出地区特色,从而不断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实现县乡农业从传统农业向市场化、专业化、区域化以及集约化现代农业的过度。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农业科技传播是将公共、准公共、私人知识与信息转化为公益化的过程,转化过程是运用好传播学理论与方法彻底解决农业科技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广大受众吸收运用农业科技知识指导其的生产生活。

农业是一个大学科、大系统,农业科技传播更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不仅涵涉农学、传播学、科技方法,而且还包括三者之间的相关相联相生的知识,是一个集成学科。研究农业科技传播不仅要掌握大学科的理论,同时还得关注这些学科之间存在那些相关相联相生东西。以来,国家对“三农”的日趋重视,国内政府职能科研院所、高校相继成立了一些农业科技传播研究机构,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了农业传媒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乡村传播研究所,主要从事农业科技传播研究,研究领域涉及传播主体、受众、媒介等方面。通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由于社会环境和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现的生产力还相对较少,农民运用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还较弱。

1.1对传播者的研究。

1.1.1对传播者涵概内容的研究。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和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位于传播起点的个人、组织、社会的混合体,是整个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核心力量,决定着传播的内容、范围、速度、质量等方面。有学者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者,黄家章、李思经认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可以分为大众传媒机构、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涉农企业、各类农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村的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和意见领袖等众多组织和个人。朱倩、黎翠红(2011)认为农业科技传播者主要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大中专院校以及农业气象监测部门。只有政府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保障农业科技传播才有实施下去能力和效益。也有学者提出传播者单一论,李昕(2011)指出只有加强提升政府统筹规划意识与主导作用,才能将农业信息传播建成一个集计算机、通信、光电、遥感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信息传播系统,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现代化、网络化、一体化。不管传播者是从广义上还是单一上看,都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科技传播者政府是核心,只有政府的全力的参与,农业科技传播才有动力和生命力。

1.1.2对传播者存在问题的研究。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48%,而美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80%以上,英、法、德等农业大国都超过60%。国内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扈映()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我国农技推广组织决策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代理链过长、代理成本过高以及委托过程的行政化,提出了委托人非政府化的建议。王彰奇()从政府管理上分析,指出影响国内农业传播效果主要是没有建立起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整合所有的涉农资源构建高效、简便、快速、实用的平台。黄家章、李思经(2010)指出从传播能力方面分析了农业科技转化率低是由于传播者能力不强,缺乏捕捉有用的农业科技价值敏感性,对于新技术、新产业及产前产后的专业知识敏感度低。吴德进()指出必须建立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以符合农业科技传播的特点,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笔者赞同吴德进这个观点。农业科技传播既不能让政府管理部门又当演员又当导演还当经济人承担全责,也不能政府全部放手不管全部商业化,而是政府主导与商业化运作主体的模式来运作农业科技传播。

1.2针对传播媒介的研究。

1.2.1针对传播媒介定义的研究传播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传播媒介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向新型媒介的互联网、3g手机等方向发展,成为农业科技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多数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多元化是农业传播的主流。程琳(2011)当前科技传播媒介主要有报章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网络、学术会议、成果展览、专利公布、技术转让、产品销售、学校教育等;面对多元化的传播媒介,传播者将会选择方便、快捷、高效、准确的方式将科技信息传达给广大受众,那么多元化传播途径社会发展必然产物。朱倩、黎翠红(2011)认为农业科技传播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既有农技推广员、宣传板、广播、电视,又有计算机网络、手机电话等现代新兴传播媒介。迟凤玲(2008)将农业科技传播分为电视、广播、报刊和杂志等在内的大众传播和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在内的人际传播两大类。笔者认为还应将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等列为第三大类新媒介传播。

1.2.2传播媒介内容的研究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对传播内容进行了研究。贺倩(2008)通过依赖路径以改变习惯,将农业科技传播分为内部路径依赖与外部路径依赖,提出了突破传统路径的快乐路径、时尚路径、媒介路径和多元供给路径。李明德、杨凌裕、张行勇()认为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介主要是在政府的公益性条件下,呈现出农业科普期刊特色不鲜明,农村电视节目资源匮乏,广播节目远离农村实际,农村网络普及率较低等特点。提出了建立公益性与商业化相结合的传播集团或合作组织经营运作农业科技传播,做到农户针对性、可操作性吸收科技知识并用以指导农业的生活生产。陈志强、黄鸫(2008)受众与电视传播数量质量的角度进行数据分析(农广播频率10套占全国总广播频率的0。42%,对农电视频道5套占全国总电视频道的0。4%;央视的“致富经”、“金土地”90%以上的农户能收到其中之一,但没看过的高达48。5%),认为当前农民不爱看涉农节目主要原因是全国统一的涉农节目太少质量不高造成的。正因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央视农业节目不如地方电视节目好。吕孟涛(2010)指出我国地域广,不同地区的农户对农事的关注点大不同,地方电台本土性、及时性正是满足地区农户最有效的填补。也有学者认为信息化时代已到来,手机、网络将是最好的传播媒介。张绍程(2010)手机短信平台的便捷、经济、实用、及时等优势等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彭光芒()提出了整合不同型的大众媒介并调整大众媒介的运作方式后综合性的媒介传播将中克服电子媒介的弱点,弥补传统媒介的不足,成为服务“三农”的有效载体。纵观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会发现,对农业科技传播的方法、途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但对受众的接受信息多少、怎样反馈信息等方面研究较少、关注的力度还不够。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大家将深入研究的内容,重点完善,将农业科技传播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1.3针对传播受众的研究。

传播学上对受传者的研究称为受众研究(或称受众分析)。农业科技传播来系统中,受众是指接受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的不同个体,是农业科技传播者的服务对象。分析研究推广对象的基本属性是农民自觉树立接受新事物的意识、改进农民行为、增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环节。因此,了解受众、尊重受众、收集处理受众反馈信息既是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原则。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针对受众信息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信息渠道与农户自身文化素质方面着手研究的有马赛平、盛晏(2006),认为我国农户获取信息的成本高,缺乏便捷、快速、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导致搜索信息行为消极;加之我国当前农户自身文化素质偏低,使用科技信息过程中降低信息的使用价值。从农民掌握信息维度研究的蒋建科、谭英、陈宏()认为农户需求农业科技类信息是从知晓度、理解度、赞同度、信奉度加以理解的,指出了建立农业专业频道将是贫困地区窟信息供求的矛盾,缩小信息鸿沟的差距。同时,认为农业信息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或信息专业户当前农业科技传播的农民主要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朱倩、黎翠红(2011)认为农业科技的受众整体素质不高,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程度不一,提出了:了解农业科技知识,掌握多方面资源和信息,加强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做好信息反馈通道。从研究受众接收的.新型模式的吴务进(2008)认为从构筑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分析了农业科技传播投入不足、科技成果供需脱节、农业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等方面,提出构建现代工业农业科技传播———农业专家大院等五种模式,对农业科技传播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思路、方法和建议。还有从受众的性别方面着手研究的董红、朱秋安(2008)认为劳动分工已由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正向男女统筹兼顾家庭与农活模式转变,新模式要全面推开需漫长的时间过程,也说农业科技传播的内容、媒介、策略必须随着受众的改变与时俱进,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变。但针对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受众选择行为、受众心理以及传播者与受众间如何互动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还须深入研究。

农业科技传播系统是将农业科技知识跨越时空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不同的传播者对受众的不同认识,所采取的传播模式也不尽相同;同时受众的个体差异对获取信息的能力、途径、方法等方面也不一样,他们就会选择适合自己获取信息的模式。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农业科技传播系统的好坏。目前我国学者对农业科技传播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农业科技传播模式按传播方式可分为交流式和辐射式,按时空关系可分为历时性传播和空间跨越式传播,按受众群体可分为定向传播和非定向传播。创新综合大众传播媒介模式研究的王彰奇(2010)认为农业科技传播的成功经验模式就当集优点整合在一起,提出了构建集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示范开发六位一体的互动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王子齐、刘波(2006)提出了重建农业科技报务体系需整合科技特派员制度、产业化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农业科技传播工程资源,同时建立公益性与经营性“双轨”运行机制是实现农业科技传播有效途径。李昕(2011)在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推行五位一体将是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制约因素极佳的对策。深化经验模式的赵庆惠、张雨(2010)提出了以科技特派员为核心提出了七种农业科技传播的新模式,同时认为科技特派员是群众需要与社会发展必然产物,是适应现代农业最为成功的传播范式。笔者认为不管是对所有成功经验模式有效整合还是深化某一种成功经验模式,其目的都是让农业科技传播整个系统有效运转,在受众满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运行成本才是真正的目的。还有学者在其他们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蔡培良、翁伯琦()指出因农业科技传播受地域性的限制,大规模过培养新型农民和职业农民必须采取区域需求,满足农户多样性的学习,采取精准传播,为避免大而无用。贺倩(2008)通过搭建绿色通道、建立绿色标准、实施绿色处理、跨越绿色壁垒四个方面,提出了农业科技绿色传播的构建方式。董红、朱秋安(2008)认为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效率低下,主要是没有反馈的信息系统,不知道对象需求,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对象的已转向女性,提出了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性的参与式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模式。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农业科技传播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变调整已有的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受众认同的模式才是最佳的、最好的模式。

2研究评述与展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