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优秀18篇)

时间:2023-11-10 16:36:57 作者:念青松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优秀18篇)

教学计划的编制需要考虑时间分配、课时安排和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因素。这里有一些高质量的教学计划样本,希望能激发您的教学创新思维和方法。

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的内容及练习八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一些表面有角的物品和三角板。教师准备小棒、三角板、纸、硬纸条、图钉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好,我们现在先一起玩一个摆小棒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教师巡视)。

师:你们摆出了什么图形?(正方形)。

师:好,现在拿走一根,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师:你们真能干,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呢?(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先读,然后请学生读一遍。)。

二、新授。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过角呢?谁来说说?(让学生自由地讲,可以拿自己的东西说)同学们都说了许多,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哪里有角?(老师的三角板,花工的剪刀上……)还有许多同学想说,请你们说说这些物品中哪里有角?(电脑显示第39页上方的三幅图)。

(一)动手探索。

师:刚才同学们都找出了许多物体表面的角,好,我们现在来试一试画一个角或做一个角,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硬纸条、图钉、彩色纸、尺子,还有白纸。如果你对角感觉还不是很清楚,可以再看看桌面上的物品,然后再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汇报,小结。

师:刚才有的同学做角,也有的画角,都很认真,那好,谁来说说你感觉角是怎么样的?(头尖尖的,两条直直的线……)。

师:我想问一下,刚才用硬纸条做角的同学,你们的角可以活动吗?角是怎么变化的?(请学生上台演示可活动的角,角张开得大,角就大,角张开得小,角就小。)。

师:用纸折角的同学,你们发现了什么?(角折得越多,角就越小,相反则大)。

师:画角的同学呢?你们又有什么想说的?谁画得比较好呢,上来展示一下。

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做角、折角、画角,做出了不同的角(展示三种不同的角),你们发现了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三)结合实践自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们所做的和所讲的都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请教一位不说话的老师吧,请打开课本第39页,看第三行三个不同的角,自己看看。

出现另两角,问:谁来说一说,它们分别都叫角的什么?

电脑显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好,请大家检查一下,你们刚才所做的角是不是都只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呢,找出来,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

师:好,下面谁来说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做活动角的学生上来讲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小结。

师:通过我们的学习认识了角是怎样的图形,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一个角只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五)画标准的角。

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关于角的知识,下面再来画一个标准的角。你可以先看书再画。

(教师巡视)。

师:请画好的同学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讲给同学们听你是怎么画的。

师:你画的顶点在哪儿?边在哪儿?(教师标出来,将之当做板书)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按这个同学的方法再画一个更好的角。

师:大家真能干,又学会画角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练习,看看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今天学的知识。

三、练习。

1、辨别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为什么?(图略)。

2、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一下两个角的大小。(图略)。

3、数出下面角的个数。(图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角的初步认识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能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老师手持两束气球进教室,一手:蓝黄蓝红;一手:红蓝红红。

生:8只。

你是怎么知道的?4+43+1+4。

2、师肯定学生的说法,给予鼓励。

3、机动方案:(1)生说出加法算式,则教师板书如上,提出3+1+4这个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来研究的。(2)生没有说算式,则引入喂小鸡的情境。

二、新知探索:

(一)教学连加:

1、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1:5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7只小鸡。

谁会列式?口头。

操作2:又来了1只。

师:这下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生:又来了1只。。。。。。

谁会列式?生说,教师板演5+2+1=8。

该怎么运算呢?生同桌交流,汇报:强调加了几次。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5加2再加1等于8。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地三个数,算出结果。

(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用小棒当作小鸡来摆一摆,说一说吗?)。

3、练习;

做一做:左边第一题:先根据图意思摆好小棒,边同桌讨论,边把算式写完整。

(二)连减教学:

1、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2、直接出示书上的连减图片:让学生看图同桌说说图意。请学生上台来指着图说说。有8只小鸡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来又走了2只,还剩下4只。

3、列式:8-2-2=4,这里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读读这个算式;8减2再减2等于4。

4、练习:做一做右边一题,看图列式说图意。不摆。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可以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

5、小结;像这样连着减的算式叫连减。。。。。。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习十一第1、2、5。

2、游戏;体育课玩游戏:

三个学生先包来3个,2个。5个;用完了放回去;减4、2、4。

四、课外延伸:

1、生活中连加连减的例子。

2、气球破了2只,老师又去买3只,怎么列式。----加减混合。

五、课后小记:

本课时用气球引入,十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在一开始教师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发言:有部分学生认为4+3再加1的列式教师板书为4+3=7+1=8应该列为4+3=77+1=8;部分为4+3+1=8,这样可以发前一个列式就是连加算式的计算过程和思考顺序。没有能很好的加以运用,主要原因是分析学生还不够通彻。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3、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小数的读、写、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学具袋(平均分成10份的白色纸条、红蓝彩带、统计表格)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测量自己的身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识小数。

1.创设超市“社会小调查”情境。

多媒体展示:超市调查情境图。

多媒体展示:两张记录单。

师:看得懂吗?(懂)你更喜欢哪张记录单?说说你的看法。

学情预设:一张记录单的价格是以“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展示,另一张记录单是以“元“为单位的形式展示的,学生对这两张记录单会有自己的看法,这里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看法,鼓励他们发表意见。

师:是呀,这两种记录各有所长,不过小女孩的这样记录单更简单、明了、方便,很值得我们来研究。

多媒体展示:突显以“元”为单位的记录单。

2.初识小数,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5.98、0.85和2.60这三个小数。

师:老师把这些数提了出来,像(5.98、0.85、2.60)这样的数,我们叫做——(小数)。

师: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都有小圆点,都是3个数字组成,点后面都是两个数字等。这里不能在学生说出小数点后,就直接打住话题,而应让学生充分说说他的观察和发现。

多媒体展示:小数点变红。

师:“.”叫做小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小数的知识。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这一单元的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在这之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还没有接触过分数,从整数到现在的分数,对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面的扩展,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特别是对分数的含义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会感到非常的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逐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

四、单元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数的加、减法。

4、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初步概念。

六、单元评价要点。

1、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4、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数加减法。

5、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6节。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课时授课日期

几分之一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2、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1。

几分之几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3、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1。

练习课加深对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1。

简单分数的加减法1、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数加减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1。

综合练习课1、比较熟练地掌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数,培养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1。

单元测试及分析检测本单元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1。

合计6。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1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6~10。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

用卡片出示已学过的一些乘法算式,指名口算。

2.完成“想想做做”6。

先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集体校对。

二、应用题练习。

1.看图口头列式解答:

(1)小鸡:

小鸭:

是小鸡的3倍。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说说为什么用乘法算?

(4)老师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因此用乘法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7。

指名完整地说说题意。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口答,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想想做做”8。

(1)出示第8题,指名说说图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题中已知小松鼠采了5个松果,大松鼠采的个数是小松鼠的3倍。求大松鼠采了多少个松果?)。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口答。集体订正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4、完成“想想做做”9。

(1)出示第9题,说说这题有几个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说说各是怎样列式的?并指导工作名学生用两句话口答题中所问的两个问题。

三、想一想。

完成“想想做做”10。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出示第一组数3,6,9,12,(),()。观察:这一组中后面的数和前面的数比,怎样?(多3)。

想一想后面的两格该怎样填?为什么?

2、独立完成第2小题,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填?

四、作业布置:

1、列式计算。

(1)4个5是多少?(2)4的3倍是多少?

(3)4和5的和是多少?(4)3的2倍是多少?

2、应用题:

(1)小红用5天的时间读完一本书,每天读4页,这本书有多少页?

(2)小红读一本书每天读4页,小明读的页数是小红的3倍,小明每天读多少页?

(3)小红读一本书第一天读4页,第二天读5页,两天一共读多少页?

3、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1)1,4,7,10,(),()。

(2)1,2,4,7,(),()。

五、教学后记: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有关角的一些知识。能正确辨别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正确画角。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经历学会知识、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和探索性。注重分层教学,发挥分层教学的重要作用。

4、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能用尺子正确的画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引出角。

二、探究新知。

1、看一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的角,三角板有三个角,(指两条边夹一个角,画弧)剪子的两片刀口形成一个角(指)凳子的每两根木条形成一个角(指)。指一指,在下面这些图形中哪部分是角。(出示吸管、水龙头)。

在生活中只要你留意,可以看到很多的角。请你想想,说说,你看到过哪些是角。

2、摸一摸。

同学们请你们摸一摸三角板上的一个角,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你们说的很对,每个角都有一个尖尖的点,这个点叫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板书:

顶点。

3、做一做。

在你们的手里都有两根硬纸条,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两根硬纸做出一个角,做好后摸一摸它的边和顶点。

你自己来做一做。

你们的小手真灵巧,做出了那么多的角。下面老师还要考考大家:

在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张纸(各种形状),请大家动动脑筋,用你们灵巧的手来折出一个角。

学生展示自己折出的角,贴到黑板上,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生和老师一起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我们认识了角,也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角,下面我们一起来把这些角画到纸上好吗?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角。(描、印、画)。

回顾画角的方法。

谁来说说我们刚才是怎么画角的?

强调:先点一个点,再从这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生用老师的方法再画角。(画大小不同的几个角)。

三、巩固练习。

1、1、完成p40页的1、2、题。

2、下面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在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4、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5、学生创作画。

修改意见:

备注。

科目:数学第课执教时间:20月日。

课题连加、连减编写者:李锋。

教学目标:1、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式题的方法,计算时能用口算的要用口算。

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同时鼓。

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式题的方法,计算时能用口算的要用口算。

教学难点: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式题的方法,计算时能用口算的要用口算。

教学准备:算术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质疑。

金色的秋天来到了,秋姑娘想给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发电报,催它们快点收集食物,准备过冬。

(出示口算卡片)。

谁能把电报发得又快又准?

生读题说结果:

13-5=18+7=。

(说出计算方法)。

9+4+3=14-5-4=。

8+7+3=7+4+6=。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小松鼠一家首先接到电报,就立即行动起来了,忙着收集松果(出示图文并茂的情境图)。

1)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板书:

松鼠爸爸收集34个松果。

松鼠妈妈收集28个松果。

小松鼠收集23个松果。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结合学生的问题进行随机指导。

当学生提出“松鼠一家一共收集了多少个松果?”时贴出问题卡片。

2.探究交流:

1)三个数相加该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把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生汇报交流:

(到黑板板演,并讲解计算过程)。

2862。

+34+23。

6285。

2828。

+3434。

62+23。

+2385。

85。

爸爸运走29个,

妈妈运走27个。

剩下的要小松鼠来运,这可愁坏了小松鼠,我们快帮它算一算吧!

1)生独立解决问题。

2)独立计算,如果有困难请身边的伙伴帮助。

3)指生板演计算方法并讲解计算过程。

4)你喜欢哪种方法?

4.师生小结。

比较不同,小结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三、实际应用。

现在,小松鼠可高兴了,坐在家里吃起松果来,它的松果上还藏着有趣的知识呢!

48+25+17=。

同桌合作完成题目。

再出示一些松果。你能又对又快地计算。

7+59+20=72-6-40=37+10-5=81-7-70=。

课堂小结:今天学习的知识,我们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修改意见:

备注。

小数的初步认识

(1)读小数。

师: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学情预设:先放手让学生根据经验自己读一读,再指名读,读的同时,展示读法。

师:谁来读一读。

(学生指名读,再读的同时指导要注意的地方)。

多媒体展示:即时展示三个小数的读法。

(2)写小数。

师:我们已经会读这些小数了,那这些小数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动手来试一试。

学情预设:这里,老师先书写一个示范,再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一写,应及时巡视指导写法。

板书:5.98元、0.85元、2.60元。

设计意图: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比较简单的,这里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直接解决。不拖泥带水,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下面小数现实含义的建构上。

2.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建构。

师:谁知道,这些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分别表示多少钱?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5元9角8分、0元8角5分、2元6角0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这里不要求学生尽全尽美地回答,只要学生能提到点自上,就说明他对于小数价格的实际含义有所了解,但也要注意学生表达的逻辑性,培养准确完整的表述能力。

小结:这些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小数点的左边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几分。

3.小练。

多媒体展示:几元几角几分的题目,并适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答案。

4.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构建。

(1)生活例举。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在哪里见过小数,老师加以肯定)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动物界的小数信息,一起来读一读吧。

多媒体展示:书上第91页的第2题。

师:看来,小数不仅可以表示价格,而且还可以表示身高、体重、速度、路程……生活中的小数真实无处不在!说到身高,你们了解自己的身高吗?想知道李老师的身高吗?(想)我的身高是1米63厘米。

板书:1米63厘米。

师:猜猜李老师的身高1米63厘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讲出正确的答案,但说不出理由来。

师:小朋友们猜得非常准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李老师的身高1米63厘米为什么能用1.63米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引出猜想老师身高用小数表示的方法,从而过度到本节课的另一核心环节——以米、分米、厘米为素材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和写法。此处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2)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多媒体展示:标有1—10的米尺。

多媒体展示:1分米长的线段和1分米字样。

师:1分米师1米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几分之几米?

师:对了,1分米是1米的,也就是米。米写成小数是0.1米。

多媒体展示:1分米=米=0.1米。

多媒体展示:3分米长的线段。

师:这一段是3分米,那3分米等于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呢?

学情预设:学生在前面1分米的环节已经架构了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所以这里会比较好的从模仿过渡到知识建构。

多媒体展示:3分米=米=0.3米。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0.7米吗?上来指一指。

设计意图:以形象的课件,唤起学生对分数的记忆。通过长度单位建立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知道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对于1分米、3分米和7分米的不同呈现方式,可以避免课堂的单一枯燥,也为下一环节过渡提供铺垫。

(3)感知“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师:小朋友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就会有新的发现。

多媒体展示:标有1—100的米尺。

师:现在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1厘米)。

师: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0.01米)。

多媒体展示:1厘米=米=0.01米。

师:3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米)用小数表示呢?(0.03米)。

多媒体展示:3厘米=米=0.03米。

师:那18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呢?(0.18米)。

板书:18厘米=0.18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多少分米,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厘米。

板书:米、分米、厘米。

5.巩固小练。

师:现在知道老师的身高1米63厘米为什么能写成1.63米了吗?

多媒体展示:丽丽测量身高的情境。

师:有位小朋友在测量身高,我们去看看。

师:丽丽的身高是1米20厘米,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是多少米?

学情预设:这里学生可能把1米20厘米写成1.20米和1.2米,都是正确的,应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理由。

师:如果有位小朋友的身高是1.42米,那是几米几厘米?(1米42厘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回应前面的猜想,可以使课堂结构更富整体性。通过自己的身高写成小数的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应用练习,巩固所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反过来思考“1.42米是几米几厘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做一做:。

1元是10角.

7角是元,还可以写成()元.

1元是100分.

7分是元,还可以写成()元.

1米是10分米。

5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1米是100厘米。

55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小数的古今表示法比较。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在我国古代小数是怎么表示的吗?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展示:p94的古今小数。

师:你觉得用哪种方法表示小数点比较好?

三、总结延伸。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数,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师:其实,关于小数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让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挖掘更多关于小数的奥秘吧!

角的初步认识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异分母分数连加减法的计算,并能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的连加和连减计算。

教材分析:由于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过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所以,通分是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教材先安排了三道通分的复习题,复习已学的通分知识。然后通过三个例题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例1,结合直观图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重点是引导学生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例2在例1的基础上类推出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例3,结合异分母分数连减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有时为了计算简便,可以采用不同的通分方式,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把三个分数通分p124准备题。

2.计算p124、2。

二、尝试探索建立模型。

1.教学例3。

a、出示例3。

b、读题后列出算式。

c、想一想这三个分数的分线有什么特点?怎么计算?

d、反馈讲评。

e、看书p124。

2.教学例4。

a、自学例4,看了后你想说些什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b、你觉得和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有什么时候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c、小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尝试练习p125。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基本练习p125、1--2。

2.比较大小p125、3怎么比较?

3.应用题p126、4--5。

4.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时候?你还想说些什么?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1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教师演示分苹果。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1)(2)(3)(4)。

1、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3)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

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反思:

几分之几。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95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正方形纸,彩纸条。

四、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1/10。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级,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4、5、6题。

教学反思:

分数的简单计算。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100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1)3/4里有()个1/42)2/5里有()个1/5。

3)4/8里有()个1/84)5/9里有()个1/9。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三、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可能性。

可能性(一)。

教学内容:

教材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新课。

击鼓传花游戏,鼓声停时一位同学上台抽签,签中内容有礼物、唱歌、猜谜。

猜猜他抽中了什么签?

(引出用可能、不可能等词来表达,揭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一)教学例题1。

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个盆:1号盆、2号盆。

(实物:例题上的装有不同颜色小球的盆)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

展示两盆中球的颜色、数量。

1、从1号盆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依次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盆,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2、从2号盆里任意摸一个呢?请小组讨论。

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措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老师可根据盆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3、活动小结。

(二)教学例题2。

`1、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

例如:……(请学生举例几个)。

2、自已阅读书本例题2。

谁理解题目意思了,给大家解释一下。

独立完成。

3、汇报、讲评。

4、练习。

108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

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先下位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学生说)。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四、巩固练习。

p1082、3。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知道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学会画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或生活物品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大三角板、圆形纸、活动角。

学生准备:学具袋(内有小棒若干根、吸管、圆形纸、20厘米长的线绳一条)。

一、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一:猜图形,揭示角。

1、课件出示四个图形,每个图形都被遮住一部分,只露出他们的角,猜猜他们是什么图形。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角,课件演示将角剪下来。

活动二:观察角,认识角。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个角的样子,概括出角都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出示几个典型的图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角。

(从学生熟悉的四个图形中引入角,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逐渐渗透了“角是由一点出发,引出的两条线”这一知识,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了知识的渗透,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

活动三:联系实际,找角。

1、在生活中找角。

2、在图形中找角。

课件出示。

(让学生从身边找角,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在图形中找角,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活动四:动手操作,做角。

学生每四人为一组,组长拿出学具袋,小组内每人任选一样物品做角。

活动五:玩活动角。

1、学生操作:让其中一条边不变,转动另一条边,有什么发现?

2、师拿出两个一样大的角,但边一长一短,让学生比较角的大小。从而体会到教的大小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通过做角,玩角,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组成和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些知识点。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活动六:体验感悟,画角。

课件演示画角过程,学生在本上画角。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一个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难点:感知角,会判断角,并会画角。

师放多媒体,生猜图形,揭示课题。

1.第38页主题图。

生观看主题图从图中说出物体上的角,初步感知角。

2.生从自带的三角板上找角。

生生相互找角,指角。

3.生从生活中找角。

生举手汇报。

1.生折角。

生从自己折的角中探索出角的顶点和边。

2.电脑抽象出折纸的角,生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3.出示活动角让生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且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1)师变魔术引出活动角。

(2)生动手操作活动角。

(3)生说发现。

1.生探索画角的过程。

2.生说画角过程。

3.观看多媒体画角过程。

4.生再次画角。

1.判断。

2.数角。

3.比角的大小。

用角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本课通过让学生看、找、画、折、摆等形式,知道角的组成和画法。

教学过程中,用情景引入,创设漂亮的小房子,让孩子们找找这座漂亮的小房子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学生一下子就觉得感兴趣,仔细观察,回答,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吸引过来,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

1、找角。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找身边的角与自己身体上的角,找到以后让学生用手摸,感觉角的特点。

2、认识图形。抽象图形从直观到抽象,学生更容易接受掌握,认识角的各个部分的名称,正确辨别角。从而引出直角,认识直角。

3、折角。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体验数学知识,摸摸自己的角,对角的形状有直观的感知,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4、制作活动角。

这是一个难点,要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靠教师抽象的讲是行不通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深明白角的大小是与边的长短无关的,只是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5、拓展练习。一个长方形经过剪裁后,这时还剩几个角?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思路,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寓教于乐。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3、加强小组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画角。

多媒体课件、三角尺等。

两根硬纸条、图钉、圆形白纸等。

课件:出示小房子。

师:同学们,看这座小房子漂亮吗?那谁知道这座漂亮的小房子是哪些图形拼成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大家看在这些图形中还藏着另一种新的图形。(课件抽象出角)你们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图形吗?(学生发挥想象)。

师: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非常棒。这个同学所说的名称很接近数学家给它起的名称。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角。

导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一)导出角的特点。

师:同学们,在这座小房子里藏了这么多的角,那你们能不能从我们身边找到角藏在哪里呢?找到角时并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组长带领,在教室里找角。指生汇报找角,摸角的感受)。

生1:角很尖,有些扎人。

生2∶角两边直直的。

课件:画角。

师:你们能给这个部分起个名字吗?(指顶点)这个同学起的名字跟数学家起的名字很接近,我们把这部分叫做角的顶点。这个部分你们能给它起个什么名字(指两条边)这个同学起的名字跟数学家的一样,这部分我们就叫角的边。

师:同学们给角的这几部分起了名字,真了不起。那你们观察这个角有什么特点?

课件:(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象这样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图形叫做角。

(二)引出直角。

生:老师指的这个角边是直直的。

(三)折角。

找一个锐角:你为什么认为你折的这个是角?(因为它有个顶点两条边)大家同意吗?谁折的角跟他的一样?生举起手中的角。

找一个钝角:谁折的角跟他的一样?生举起手中的角。你们为什么认为这个是角吗?(因为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你说说你折的这个角跟前一个一样吗?比一比。

找出三种角,贴黑板,

师:大家看,这几种不同的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答)。

(四)、巩固练习。

1、课件:判断是不是角。

2、找出下面的直角,并用直角符号表示出来。

3、思考题:一个长方形经过剪裁后,这时还剩几个角。

回家与家长用两根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活动角,下节课要用到。

这节课,我们通过找角,折角,做活动的角,发现我们身边藏着各种各样的角。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

顶点。

锐角。

直角钝角。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2.掌握用直尺画角的方法,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验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与课时设置

主体画挂图或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圆形纸片等。

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1.课件或图片出示校园生活情景图(有角的地方可以随机闪动。)

问: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

(不必强求学生把所有的角都说出来,只要能说出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演示。

3.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有角,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角?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

学生观看课件后先在小组内把看到的情景说出来,组内达成共识后,再进行班内交流。

1.直观感知角。

(1)引导学生小组内说一说、指一指身边物品中的的角,并用手感觉一下物品中角的样子。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指点角时一般只指角的顶点处,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才能组成角。)

2.初步认识角。

(1)展示实物中的角(剪刀、吸管、水龙头、球门框。)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指角时一般只指角的顶点处,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才能组成角。)

2.初步认识角。

(1)展示实物中的角(剪刀、吸管、水龙头、球门框)

(2)去掉实物,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a.先在抽象出的图形中依次闪动角的顶点和边,然后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b.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汇报交流时,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出角的样子。

学生观察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小组交流角的特征,明确: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c.拿出画有角的图纸,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4)闭眼想像角的样子。

3.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角。

(1)用纸折角。

a.提问:你能用圆形纸折一个角吗?比一比看谁折的又快又好?

b.展示学生折的角,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折的。

(选大小不同的角进行展示,出现不规的角,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

c.让学生体验角的顶点和边的特点。

(2)硬纸条做角。

a.小组合作,制一个活动角。

b.移动角的两边,观察角的大小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4.画角。

a.自己试画一个角。

b.演示画角的方法。

c.按照正确画法画角。

5.引导学生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此些新的收获?

学生闭眼想像角的样子,并用手势划出来。

学生动手折角,有的同学可能不会折,小组同学间可以相互帮助,折完后小组内说一说折的方法。

学生把小组内好的作品在投影上展示,边展示边说明折的方法,并用手指一指角。

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自己独立体验。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和图钉,先想一想怎样做,然后动手做出活动角。

小组的一名同学移动活动角,其他同学观察比较,把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再画一个自己感觉满意的角。

学生畅谈收获。

1.投影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请说明理由?

2.完成练习八的第2题。

订正时老师可以投影出示,学生边指边说。

3.比较角的大小。(练习八的第3题。)

订正是可以用活动的投影片演示一下,用以验证比较的结果。

4.拓展题。

下图中有几个角,数数看?

全班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数的结果。

学生先观察,然后再用三角板的角比一比。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科书38——39页及相应的练习。

1、结合具体活动情景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在操作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有大小,感悟到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交流能力。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绳子等。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红旗上的五角星的名称缘由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的精神面貌真不错,老师准备把这几颗五角星奖励给表现最好的同学。(课件出示五角星)这几颗星星为什么叫五角星呢?师: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通过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角是什么样的图形,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找角。

师: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角的家,在画面中,哪儿有角?

师:不仅这里有角,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然后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生生互动)。

2、摸角。

师:谁愿意说说你们找到的'角?

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的角原来是这样的一个图形(点)。想想怎样才能把你们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呢?(点、边、边)。

老师发现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这个点,还指了这两条直直的线。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吗?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指角吗?试试看。

师生一起指三角形的角、课本封面上的角。

3、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同桌合作指一指课件中的角。

师:角到底是什么模样呢?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课件演示)。

师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并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后板书(1个顶点、2条边)生再次指认实物角的各部分名称。

4、判断角。

(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如五角的角与几何中的角的区别)。

5、创造角。

师提供学具:一条绳子、两根塑料条、圆或不规则纸片。讲故事:“蓝角、红角比大小”(课件出示图)。

(在创造角的教学中,通过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及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探索,使学生感受角有大小,更好的认识角的特征,建立角的表象。在学生介绍角的时候选择一个角来比一比两个角谁大谁小,这样可以更自然的引到活动角的比较大小。)。

6、画角。

a、请学生想想说说,应该怎样画角。

b、教师规范画角的步骤。教师边画边说:先点一个点,从这个点起,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教师板演)。c、学生练习画角,教师给予鼓励。

d、学生反馈后,再画一个跟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练习反馈,实际应用。

1、师:请同学们数一数三角形有几个角,再数一数每个小组桌面上其他图形的角。

2、给你一个长方形,只能剪一刀,你能把它变成几个角学生操作后交流:不同的剪法,得到角的个数不一样。(电脑演示几种情况)。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1、谈收获。

2、学唱《角的歌》:我的名字叫做角。

我有边儿是两条。

一个顶点两条边。

所以我叫角角角(课中安排学唱《角的歌》,旋律是学生熟悉并喜爱的,加上简明扼要的歌词和动作,是对“角”的一个特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五、课外延伸。

老师要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请你回去后仔细地观察一下,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然后把它们写下来,题目就叫做:我所知道的角。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和线段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里,不给角下定义,也不讲角的度数,而是从观察事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加深其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学生的思维应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在尝试操作、讨论的过程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

纵观整节课,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

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讨我觉得自己定位的知识目标对初次接触角的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特别是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而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

通过这次校内公开课,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能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通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找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数学意义上的角;学生通过实物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设置从现实中找角、制作角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感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制作角,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创设情境

生1:有的小朋友在踢球

生2:有的小朋友在玩双杠

生3:有的小朋友在做操

生4:有位老爷爷在修剪枝叶

……

(长方形、正方形、圆、球等)

二、讲授新知

1、初步感知角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课件出示园丁剪草图)。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时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图形,(课件出示角)这个图形也有自己的名字,我们把它叫做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生1: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钟形成了角。

生2:老师手里拿的三角板也有角

……

2、初步认识角

师:(课件演示)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角,那在数学中我们怎么来表示角呢?我们看(课件出示抽出来的角)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孩子们,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子的?

(生闭眼想角的样子)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个角吗?

(生用手比划角)

师:同学们都很棒,现在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1:都是尖尖的

生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角的尖尖的这部分是角的顶点,我们看一看,角有几个顶点?

生:角有1个顶点

(生说师板书)

师:我们再看,这两条线,我们把它叫做角的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角有几条边?

(师生共数)

师:角有几条边?

生:角有2条

(生说师板书)

师:这两条边都是什么样子的?

生:这两条边都是直直的

师:(指板书)现在谁能说一说,角有什么特点?

生: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多找几个人说)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那谁能说一说这是这个角的什么?(指课件中角的顶点)

生:这是角的顶点

师:这是角的什么?(指课件中角的边)

生:这是角的边

(课件出示练习)

4、找生活中的角

5、折角

6、比较角的大小

(生自由发言)

师:那到底哪个大,哪个小呢?我们来一起比较一下吧(师比较)

师: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这两个角是一样大的,虽然这个角的两条边比这个长,但角的大小并没有改变。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我们看(出示活动的角)

(生观察)

师:这时候的角比刚才大还是小?

生:比刚才大

师:这时的角比刚才

生:比刚才小

师: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板书)

师:与两条边的长短有没有过关系呢?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师:谁能说一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7、画角

生:想

师:现在我们看黑板

(师在黑板上画角,生看)

(生在练习本上画角)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和角交上了朋友,谁能说一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8、39页、做一做及练习八第1~3题。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活动一〗引入。

从复习导入新课。

生:可以摆一个正方形。

【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做的很好,如果去掉一根小棒,又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可以摆一个三角行。

【学生继续演示】。

师:如果从三角形中拿走一根小棒,又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师边说边拿走一根小棒】。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图形———角。

〖活动二〗感知。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课件出示实物。

钟面红领巾剪刀吸管。

【课件演示从实物抽象出角来,声光提示】。

师:你能在自己身边找出角吗?找到角后摸一摸,角是什么样的?

生1:角尖尖的。

生2:角两边直直的。

〖活动三〗创造。

师:同学们,我们要做一个角的模型,要选择哪些学具,试着做一下。

生1:我觉得有两部分组成,两根小棒就行了。

生2:我也觉得是两部分。

师:如果没有带孔的点连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生1:不能把两根小棒连起来。

生2:不能组成一个角。

生3:组成一个角,这个孔不能少。

〖活动四〗探索。

师:同学们,你们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生1:我把两根小棒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2:我拿住一边,把另一边一拉就变大了。

师:你们能让角变小吗?

生1:把两条边合拢一下,就变小了。

生2:刚才,我们既能把角变大,又能把角变小,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与角的边有关。

师追问:与边的什么有关,长短吗?

生1:不是刚才边没有变长。

生2:不是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变大,张开的小,角就变。

师小结。

〖活动五〗画角。

师:我们认识了角,现在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角。

【学生画师巡视】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1:我是照着三角板画的。

生2:我是先画两条边,再画顶点。

生3:我是先画顶点,再画的边。

师:很好,通常我们常用生3的方法画角,请同学们看看【课件画角】,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按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看谁画的好。

【指名学生黑板上演示。】。

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前,通过对许多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一折、摸一摸、做活动角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辨认角,会画角就可以了。这部分内容,教材在编排上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如主题图“美丽的校园”和例1的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二是强调在实际活动中掌握知识,如安排了“做角”“画角”等若干活动,都是想让学生在亲自的动手操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操作,表达等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

2、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角是有大小的。能够区分角的大小。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同时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空间概念。

课件、圆形纸片、三角板、活动角。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出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露出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

师语:老师带来了一些礼物,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我露出这些图形的一部分,你们来猜一猜。(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五角星贴在黑板上。)。

师问:这些图形里藏着一个新的图形,谁知道?(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找角。

谁能将这些藏着的角找出来?(让学生上黑板找到角,适当引导正确指角。)。

三、抽象出数学中的角。

1、抽象出角的图形。

出示ppt,数学书、三角板和闹钟的图片。

角啊,不仅在黑板上的这些图形中,你能在老师出示的这些物体的表现上也找到角吗?

让学生指出角,隐去实物图片,留下3个角的图形,并出示文字(这些图形都是角)。

2、感受角的特点。

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拿出你身边的三角尺其中一个角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尖尖的。(尖尖的在数学中,我们叫做角的顶点)。

生:有两条边。(我们叫做角的边)。

师:一边用手比划出角的符号,一边说:由1个顶点和2条边组成的这样的一个图形就叫角。我们用这个弧形表示这一个角。

3、判断题。

因为边弯弯的,引导出,角的边是直的。

四、创造角。

在桌子上,老师提供了几种工具,请你用这些工具创造一个角。

教师巡视:

1、展示画的角。

2、展示折的角。

3、展示活动角。

找两位做的不一样大的角,问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你怎么知道的?

用重叠法验证,讲角的顶点和一边重叠,看另一边。

引导出:角的两边开口越大,角越大;角的两边开口越小,角越小。

4、红蓝角之争;有两个角啊,他们吵起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为什么吵架。

引导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5、习题: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6、习题:数角的个数。

五、课堂总结。

1、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认识了角有1个顶点和2条直的边,会数角的个数,角有大小,角两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两边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回到黑板上:五角星中,有几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子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有关角的知识,你对角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多媒体出示课本38页校园一角情境图)。

图中那些地方有角?

(用多媒体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

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a.说说角的样子?

b.指出下列各角中的顶点和边。

2.动手实践,感知角。

活动一:折角。

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纸,动动脑筋,看谁能用你手中的纸折出一个角?(折角是让学生能亲自动手,制作一个角,进一步感知角,获取实际经验,为形成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以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带角的图形,真正感悟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这就把角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深深的印在学生心中,也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活动二:超级“变变变”

3.画角。

每人动手画一个角,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1.下面的图中各有几个角?你能找到吗?

2.画一个有更多角的图形。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