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通用20篇)

时间:2023-11-24 05:28:05 作者:曼珠 人教版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通用20篇)

编写教学计划需要考虑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中的个别差异等因素。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个人情况等多个因素,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安排。

小学数学人教版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认识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共安排了两个例题:第一道例题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随后的试一试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角的基本特征。第二道例题是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所形成的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接下来的试一试让学生通过做活动角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含义。想想做做安排了四道题,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题,意在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第二部分为第3、4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提高对角的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它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一些常见多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在第二学段继续认识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积累感性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3、学会用尺子画角、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实物角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师问:平常大家喜不喜欢看动画片?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就先请大家看一个动画片(课件播放几何王国动画片)。

3、在学习这节课之前们先来明确本节课的目标,请大家一起来读学法指导。

二、小组探究合作。

请大家以学法指导为方向,以你们的提前预习为基础。三人为一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合作完成你们手中的小组探究合作卡。

三、小组交流展示。

展1:

探究一:认一认角各部分的名称。

展2:

探究二:画一画角。

展3:

探究三:找一找教室中你看到的各种角。

展4:

探究四:判一判角。

展5:

探究五:数一数每个图形有几个角。

展6:

探究六:比一比角的大小。

展7:

探究七:想一想红角的蓝角相等吗?

四、谈谈收获。

2、根据大家的收获,在几何王国中还有这样一首儿歌,请你们看一看。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知识,体验知识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我做到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1、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做到了内容多但有结构、有层次。

本节课的教学容量相对来说较大。要教会学生指角、认角、找角、比较角、分辩角等许多知识。但我力求做到多而不乱,并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于是,我在课堂中始终贯穿认一认,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加强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培养初步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能力培养纳入课堂中。

3、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首先,练习的设计能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其次,注重了趣味性和探索性。也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增强形象感,直观感。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当然,任何课堂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对学生整体照顾的不够,尤其是在学生展示环节。当学生在个别问题的回答上语言表述还不完整不精确时,老师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在练习的反馈上也不是很透彻和全面。另外教师的语言也有不恰当之处。教师在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还有所欠缺,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断积累和探索,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提高。

人教版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母、分子的意义,但本课时不引入分母、分子、分数线的名称。

通过小组活动,分一分学具,获得产生分数的实际需要,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生成分数的形成,并理解“分数是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通过剪一剪、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动笔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材简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课时提供了丰富的贴近学生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

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需求。

课件出示:(视频展示)小明家里来了客人,妈妈把一个大西瓜切成大小基本相等的若干份,送给客人分享,小明自己也高兴地吃了两块西瓜。

师:像分西瓜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吗?

生:我妈妈在夏天的时候,也这样切西瓜给我们吃。

师:妈妈在切西瓜的时候,每块的大小是怎样的?

生:每块的大小都是一样多的。

有:有时候,我和姐姐两人吃一个苹果,奶奶把苹果分成一样多的两份,我吃一半,姐姐吃一半。

生:前天爷爷给我和弟弟带回四个桔子,我和弟弟每人两个。

[点评]教师创设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看短片,说生活,初步体会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我得到了其中的几份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分组活动,探求新知。

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纸做的“饼”,咱们也一起来分一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学具袋中的圆纸片。

师:我们把这一个圆看作一个整体,先平均分成5份,然后分给小组成员。

学生动手操作,把圆沿直线剪开,根据小组成员的多少,分给每位同学。

[点评]这一细节,教师匠心独具,把全班同学分成了人数不等的小组,分别有一人组、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和五人组,便于学生体验“我得到了其中的几份”。由于小组成员人数不同,得到的份数必然是多元的,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为认识分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在这一环节,我们也看到,由于学生人数不同,有很多的小组不能得到相同的份数,同学们都很谦让,小组长们把多的一份给了其他成员。成功地体现了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相互谦让的美德。

师:现在我们把这一个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5份,你得到了其中的几份?

生1:我们小组有2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

生2:我们小组有3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

生3:我们小组有4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

生4:我们小组有5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

生5:我一个人一个小组,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5份。

生6:我们小组有2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梁楠也得到其中的2份,还有一份放在中间,我想如果要平均分的话,我们还需要把这一份再平均分成两份。

师: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这个我们以后会学到。你真是个爱动脑的孩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点评]学生通过小组中的分圆活动,亲身经历了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意义,教师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这一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学习数学描述数学问题的严谨性。

师:我们把这个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5份,你只得到其中的3份,怎么用数来表示呢?(作短暂停留),这个数既要能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5份,又能表示你得到了其中的3份?你能试着设计一下吗?可以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试着设计,小组讨论,显出为难情绪。教师巡视,与学生做情感交流,并不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但讨论很热烈,学生参与面广,思维活跃。

[点评]这一环节,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机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引导交流,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生:我们小组感觉很困难,既要表示平均分成了5份,又要表示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把5写在前面就写了“53”,把5写在后面就写成了“35”,与整数一样了。

教师适时夸赞:同学们真聪明,爱动脑筋,我们的祖先也和你们一样,做了这样的尝试,并发明了这种新的数:把表示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写在下面,把得到的份数写在上面,并用短横线隔开,35(分数产生了!),由于这个数是在分东西的情况下产生的,就把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读作五分之三。

课堂顿时沸腾了,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学生不由自主地念着分数:五分之三。

[点评]分数的产生,从质疑到解惑,水到渠成。

师: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分数。(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分数,读分数。)这个数表示什么意义呢?师生共同说:35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

师:你能试着把你手中得到的几份用分数来表示吗?能试着读一读这个分数吗?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写作:25,读作:五分之二。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写作:15,读作:五分之一。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5份,写作:55,读作:五分之五。我还发现,我就是得到了一整个圆。

师:你说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想一想,55和一个圆的“1”比一比,谁大谁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教案-人教版《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找角、认识角、判断角等活动,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理解角的大小只跟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2.技能目标:以学生从实物中认识角、判断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的角,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判断角。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只跟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课件、大三角板、小三角板每生一副、自制活动角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好,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看看这个可能是什么图形?(师出示图形)。

(预设:生:圆形、半圆。学生猜测之后,取出这个圆形)。

教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追问:“咦!你们这次为什么不说是圆形呢?

(预设:学生们都会迫不及待地说:“这里有角,刚才的图形没有角。”)。

师:原来小朋友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建立角的表象。

1.找角。

(一定要让学生说出角的具体位置。如果学生指不出角的正确位置,师说:“其实在我们数学里,规范的角是这样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随之闪烁物体的角,并抽象出角的图形。

2.观察角。

师:我们给这些角脱去美丽的外衣,它们就是数学中的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想一想这三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同桌说说。

(生汇报:都有一个尖,两条直直的边)。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看到两条直直的,滑滑的地方叫做角的边。

(教师边指边说,示范正确的指角方法。)。

学生模仿老师边指边说正确的指角方法。

4.找一找角的顶点和边。

a.师指,全班说。

b.一生指,其余生说。

c.师说,一生指,其余生判断。

师:观察这些角,一个角有()个顶点和()条边。

5.想像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角的样子画在我们的脑海里。

6.判断角。

7.找生活中的角。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很熟悉角了,那你能找出身边的角吗?谁能指一指?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噢。

(预设:生:黑板,钟表指针,地板砖……)。

找部分学生指明并说出(可能指着角的顶点就说是角)。

老师纠正错误,让同学们做到边指边说,明确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小结:不管角的位置怎么样,只要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就是一个角。

(二)感悟角的大小。

1.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那你们想不想动手做一个角呢?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用你灵巧的手做一个角,做好后说出它的顶点和边。

2.变一变。

师:现在我们要变角了,变角的时候我们要用心噢。

好,我们先把角慢慢变大,用心观察,角变大了吗?

再把角慢慢变小,再来一次,慢慢变大,慢慢变小。

(所有学生操作)。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我们是怎样把角变大的,怎样变小的?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越大,角越大,张开越小,角越小。

3.比一比。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方法:重叠法——把顶点和一条边对齐,看另外一条边的位置来比较大小。)。

师:好,请注意观察老师手中的角,现在你觉得谁的角大呢?

(师利用自制活动角演示,把角的两条边拉长。)。

(生说出甲生大,老师再次用重叠法比较一下。)。

再次把边拉长,让学生说出谁的角大,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以确认甲生的角大。

看来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是没关系的。

小结:角的大小只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师:现在我们用学到的新知识来解决数学王国的问题吧。

数一数每个图中共有几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角,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结合板书回顾全课)。

2.老师请每个同学回家当一次老师,你们愿意吗?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考考你们的爸爸妈妈,让他们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看看他们找的对不对,把你学到的知识将给他们听听。

数学教案-人教版《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理解角的大小。

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3、能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角。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画角。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建立角的空间观念。

一、情景导入:

(观察学生已有经验)。

那你来介绍一下,你认识的“角”是什么样子的?

看你们介绍的这么热闹,但是还有一些小朋友不认识“角”,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请出我们的新朋友。

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画角。

学生描述图片上的场景:正在踢足球的学生,拿着三角板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还有教学楼和钟楼等等,指出相应的角的位置。教师操作媒体,把相关角标志出来。并对学生的发言予以鼓励。

师:小朋友,你们真聪明!找到了藏在图上的新朋友。

刚才没介绍过的小朋友再来介绍一下这个朋友吗?

(尖尖的,直直的边……)。

师:老师现在想把角画在黑板上,留在我们的教室里。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画的。(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1.小朋友,老师刚才是怎么画的呢?谁来说一说(先画一个点,再画两条直直的线)。

2.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顶点”,把从顶点发出的两条不同方向的线叫做“边”。(板书:顶点和边)小朋友,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记住了角的各部分名称,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说你的理由。

4、再次提醒: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我们自己在画的时候可千万不要犯错哦。你能像老师一样自己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学生动手操作,用水彩笔在纸上画角)。

5.展示画的角,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贴到黑板上)。

三、寻找角,数角。感悟角有大小。

1.实践操作。

2、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

3、学生反馈,提醒注意语言的精确性,并指出顶点和边。

4、黑板的面,门的面,窗户的面,它们都是哪个平面图形呢?(长方形)。

所以,我们的长方形里就有角,让我们来数数有几个。

(课件出示长方形)。

5、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中也有角呢?(三角形,正方形)。

6、这些角的大小都是固定的,而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改变大小的活动角,它们的作用就更多了。

7、那你知道角的大小是怎么变化的吗?

谁来大胆地猜一猜。

8、拿出我们的学具角,研究一下,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9、原来角的大小是和两边*开的大小有关的。

看,剪刀的夹角是一个活动角,可以调节角的大小,

起重机的吊柄设计成活动角,工人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成不同的角来取各种东西。

四、游戏,小结。

1、一节课结束了,认识这个新朋友“角”了吗?谁愿意再仔细地来介绍一下你的朋友。

2、活动。

现在就让我们和“角”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用身体部位表示角。

师师范:两手上举,形成一个近似的角,指出顶点,和边。

学生模仿,将角变大或变小。

除了手臂,还能用其他身体部位来演示吗?

(手指,手腕,脚,腰)。

3、学好角的知识,让角一直留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服务。

数学教案-人教版《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重点难点: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说得真好!老师这里还有一种平面图形,你知道他的名字吗?(电脑出示)。

学生:五角星。

教师:为什么定的名字叫五角星呢?

学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教师:你太聪明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五个角好吗?

学生:好!

教师边播放课件边总结。

因为五角星上有5个角所以它的名字叫五角星。角也是我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个好朋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世界,来认识一种新的图形——角。

二、走进生活——认识角。

1.认识角。

教师:有一位小朋友明明,他在自己的教室里寻找角,咱们赶紧去看看吧!仔细观察,这间教室里哪里有角?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

学生:逐一汇报。

教师:电脑揭示角,并评价。

学生:这些角,都有一些尖尖的点。

教师:你是一个特别会观察的孩子,这些角除了都有一个尖尖的点以外,还有什么?

学生: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教师:你更了不起!发现了角除了有一个尖尖的点,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顶点。

教师:你真棒!那两条线呢?

学生:边。

教师:太棒了,你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上台指出,教师电脑出示。

3.指角。

(1)指平面图形上的角。

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教师:你们同意吗?(同意)看来圆形上没有角,咱们先把它请下来好吗?(好)。

你们很会观察,都认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上有角,那你能指出这三个图形上的角在哪里吗?(能)。

这三个图形老师都把它们放在你桌子上的小信封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图形,指一指它的角吧!开始行动!

教师:谁愿意到前面指给大家看?

学生上台指出。

教师:他指的这里是角吗?

学生:是。

教师:老师把他指到的地方搬到黑板上,再看看是角吗?

教师板书。

教师:它是角吗?

学生:不是,它只是角的顶点。

教师:我很赞同你的观点。那究竟该怎样指角呢?谁愿意再来试一试。

学生上台指出。

教师:快把掌声送给他,指的多好呀!所以我们在指角的时候应该先指角的顶点,再指角的两条边,拿出你手中的平面图形和老师一起指一指。

师生共同指角。

(2)指出身边的角。

教师;多好呀!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角,你再仔细看看,你的身边有角吗?(有)。

谁愿意指给大家看看一看。

学生争相指出。

(3)欣赏生活中的角。

教师:你们真是一群特能干的孩子,我们不仅在平面图形中找到了角,还在身边发现了角,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角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生活中的角吧!

电脑播放图片。

4.练习。

教师:说一说,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角,用手势告诉我们。

三、动手画角。

教师:你们很棒,都认识了角。你能不能用你手中的笔画出美丽的角呢?(能)。

教师:你想画一个角吧?(想)那就画在作业纸上吧!

学生动手画,教师展示。

四、创造各种各样的角。

教师:咱们班的小朋友太厉害了,不仅认识了角,还学会了画角,你能创造一个角吗?(能)。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放在课桌上的信封里,现在咱们就两人一组来创造角。

学生合作创作角。

1.展示角。

教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创造的角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2.蓝角和红角的故事。

电脑播放故事。

教师:他们为什么吵起来了呢?

学生:因为他们俩争大小。

教师:红角为什么认为自己大呢?

教师:你真是一位会倾听的孩子,那结果怎样呢?他们谁打谁小?

学生:他俩一样大。

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师:你们简直是一群天才儿童,在听故事中还学会了这么重要的知识:通过蓝角和红角的比较,我们知道了他俩一样大,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利用活动角做游戏。

教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那究竟和什么有关系呢?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活动角,我们来做个好玩的游戏吧!这个角可是一个调皮的角,我们用它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听要求。

教师提要求,学生具体做。

教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两边叉开的大角就大,两边叉开的角小就小。

教师:我们快把掌声送给这位会思考的孩子!

(课件演示)通过我们玩活动角,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变大,角还可以变得更大,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距离有关。

五、练习。

六、全课小结。

教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认识了角。

教师:最后,咱们都来听一听角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吧!

(播放课件)。

小学数学人教版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等活动,直观认识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直观认识角。

教具与学具:

1多媒体、一个大三角板、纸张、纸做的各种图形等。

2、学具:纸张、尺子、小纸条、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现在在哪里站着呢?

学生:墙角。

师:、那老师的手在哪里放着呢?(课桌角)。

学生:桌角。

师:墙角、桌角,那你们知道角吗?

学生:知道或不知道。

师:没关系,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角,探索角的奥秘。

---------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探索新课。

师:那同学们就来找一找图中的角(出示图例让学生找)。

学生:找桌角、红旗图中的角、剪刀的角,钟表的角,三角板的角。

学生:折角,教师巡视指导,可以选几个折的好的或具有代表的角展示。

师: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讲一下你们组的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老师总结)。

得出结论: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边组成。

师:角也有它自己的名字,我们就来认识它。

画一个角标出顶点、边,

师:如何来标记角呢?我们用一条短弧线来标记它,

记作、1,读作角1。

三、巩固练习。

学生:做题,一道一道讲并且订正。

师:看它是不是角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顶点和两直边。

(出示下一道题)。

师:我们刚才学习标记角用、短弧线来标记,现在同学们先找出图里的角并把它用弧线标记出来,可先示范一个(可叫学生板演)。

学生:

师: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出示图)。

学生:数角,回答(并订正)。

师:我们学习了角,知道它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边组成的,而且。

我们还会标记角,读它,那同学们就找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角?

学生:

四、课后小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认识了角,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边组成的,还知道了角的各组。

成部分的名字。

五、课后作业。

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3、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在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中,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内容: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校园吗?谁来夸夸自己的校园?

2、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走进一个美丽的校园(呈现教材主题图)。

仔细观察,你在校园里看到了什么?

你能在校园里找到我们在数学课本上学过的图形吗?

其实校园里还藏着一种图形,你们瞧(在主题图上的钟面上、剪刀上、红旗上呈现红色线,标示出角)。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人知道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名字吗?

这些图形叫作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一起来看今天的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二、目标1的教学。

1、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剪刀、三角尺、钟表)仔细观察,这些物品上有角吗?谁来指一指。(在学生指角的过程中,注意告诉学生正确的指角方法。)。

2、大家手里都有三角尺,请拿出来,然后给你的同桌指一指角。

4、你们真棒!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角娃娃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丙条边相交的地方叫做顶点。

5、课件演示:认角各部分的名称。

6、指认角各部分的名称。

7、同学们学得这么带劲,为了奖励大家,老师为大家变个魔术。(两根硬纸条变成角,并让这个角随意变大变小,让学生自己用两支铅笔来模仿老师变魔术,在变魔术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

8、你能判断下面两个角的大小吗?

(首先让学生自己判断然后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出两个角一样大,并知道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9、同学们拿出小圆片,这个小圆片有角吗?你能用手中的小圆片折一个角吗?

10、同学们对目标1的学习效果怎么样呢?下面都来检测一下。

(1)、判断:下面这些图形是不是角?

(2)、请写出下面角各部分的名称。

三、目标2的教学。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把它画出来?

2、边示范画角边说明:先点一个点火,再从这个点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3、课件出示: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4、自己试着画一个角,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5、检测目标2的学习:自己画一个角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检测。

1、请标出下面角各部分的名称。

2、自己画一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找角、认识角、判断角等活动,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理解角的大小只跟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技能目标:以学生从实物中认识角、判断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

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的角,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判断角。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只跟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课件、大三角板、小三角板每生一副、自制活动角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好,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看看这个可能是什么图形?(师出示图形)。

(预设:生:圆形、半圆。学生猜测之后,取出这个圆形)。

教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追问:“咦!你们这次为什么不说是圆形呢?

(预设:学生们都会迫不及待地说:“这里有角,刚才的图形没有角。”)。

师:原来小朋友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建立角的表象。

1.找角。

(一定要让学生说出角的具体位置。如果学生指不出角的正确位置,师说:“其实在我们数学里,规范的角是这样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随之闪烁物体的角,并抽象出角的图形。

2.观察角。

师:我们给这些角脱去美丽的外衣,它们就是数学中的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想一想这三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同桌说说。

(生汇报:都有一个尖,两条直直的边)。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看到两条直直的,滑滑的地方叫做角的边。

(教师边指边说,示范正确的指角方法。)。

学生模仿老师边指边说正确的指角方法。

4.找一找角的顶点和边。

a.师指,全班说。

b.一生指,其余生说。

c.师说,一生指,其余生判断。

师:观察这些角,一个角有()个顶点和()条边。

5.想像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角的样子画在我们的脑海里。

6.判断角。

7.找生活中的角。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很熟悉角了,那你能找出身边的角吗?谁能指一指?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噢。

(预设:生:黑板,钟表指针,地板砖……)。

找部分学生指明并说出(可能指着角的顶点就说是角)。

老师纠正错误,让同学们做到边指边说,明确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小结:不管角的位置怎么样,只要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就是一个角。

(二)感悟角的大小。

1.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那你们想不想动手做一个角呢?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用你灵巧的手做一个角,做好后说出它的顶点和边。

2.变一变。

师:现在我们要变角了,变角的时候我们要用心噢。

好,我们先把角慢慢变大,用心观察,角变大了吗?

再把角慢慢变小,再来一次,慢慢变大,慢慢变小。

(所有学生操作)。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我们是怎样把角变大的,怎样变小的?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越大,角越大,张开越小,角越小。

3.比一比。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方法:重叠法--把顶点和一条边对齐,看另外一条边的位置来比较大小。)。

师:好,请注意观察老师手中的角,现在你觉得谁的角大呢?

(师利用自制活动角演示,把角的两条边拉长。)。

(生说出甲生大,老师再次用重叠法比较一下。)。

再次把边拉长,让学生说出谁的角大,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以确认甲生的角大。

看来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是没关系的。

小结:角的大小只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师:现在我们用学到的新知识来解决数学王国的问题吧。

数一数每个图中共有几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角,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结合板书回顾全课)。

2.老师请每个同学回家当一次老师,你们愿意吗?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考考你们的爸爸妈妈,让他们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看看他们找的对不对,把你学到的知识将给他们听听。

小学数学人教版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材分析:

一、内容设计。

这部分教材是初步认识角,共安排了三道例题:第1道例题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第2道例题是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做角,并在操作活动中感悟角是有大小的;第3道例题是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所形成的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接着教材还介绍了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想想做做”共安排了5道题,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3题,主要是从图形中辨认出角或数出角的个数,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第二部分为第4。5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提高对角的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二、编写特点。

1、初步认识角时,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实物,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然后,让学生从教材所给的图形中找出更多的角。就这样,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教材设计了做一个角和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活动。活动编写开放程度大,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满足学生不同学习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给出想法、做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既可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3、教材加强与其他知识内容的联系,体现综合性。比较角的大小时选择“钟面”作为学习素材,通过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不仅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变化,而且也深化了对有关钟面的认识。

4、教材结合已经初步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其他的多边形,让学生数出这些图形中角的个数,引导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既巩固了对角的初步认识,又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对多边形的认识。这些安排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数学内容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很有意义的。

5、例题的编写有层次,有一定的弹性,条理清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如“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等启发性的语言确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例题和习题可操作性强,调动了教师的能动性,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真正体现了《标准》提出的教材编写思想。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角。

2、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在多样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每人准备一副三角板,一些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感知。

课件出示教材提供的实物素材(钟、瓷砖、五角形、三角板等)。

1、导学:瞧!同学们,出版社的叔叔阿姨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礼物,喜欢吗?请每个小组拿出这些礼物摸一摸,看一看,他们各是什么样儿的。(学生观察、相互议论、师参与)。

2、展交:你们发现了吗?这些礼物里藏着一些新的几何图形,瞧!(课件演示抽象角的过程)我们把这些图形就叫做“角”。

这些角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请仔细观察、找一找,是几部分组成的。(先让学生说,如有困难教师帮助。)。

3、组织互学:你还能找出这些礼物的哪些地方还藏着角吗?(自己找一找,然后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长汇报学习情况。)。

4、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找出后指给同学或老师看一看。(相互评价)。

二、动手做角,加深认识。

5、导学:从叔叔阿姨送来的礼物中我们认识了角,你能说一说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相互说说后指名说)你能想办法做一些角吗?请动手试一试。

6、组织展示。(教师评价、鼓励)。

7、引导自学:看看蔬菜老师们又是怎样想办法做角的(引导学生读图)?你也拿出自己的学具学一学,做一做。做出后相互看看。

三、观察比较,感悟大小。

演示活动:教师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叉开的大小,感知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与角的大小的关系。

1、导学:刚才我们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看出两针形成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展示交流:根据你的想法判断教材74页四个钟面上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判断后在小组里说一说,相互评价。)。

3、导学:我们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先判断教材75页两个钟面上角的大小,然后再看看萝卜老师是怎样比较的。(课件演示教材所示的比较方法)。

用这种比较方法比较老师给你们画的两个角的大小,并给你的同伴说出比较的结果和比较的方法。

导学: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请想一想,试一试。(学生探索讨论后组织展示交流)。

四、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从叔叔阿姨们送来的礼物中学会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老师也想考考你们,请完成第1题。

组织交流,评价鼓励。(作出判断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判断的理由。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自己测试。

完成“想想做做”2、3题。(老师报结果学生自己评价)。

引导思考:“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全班交流。

按规律判断。(师说图形生判断,相互评价)。

3、玩一玩。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纸扇和剪刀按老师的要求玩一玩。(师说要求,生亲自操作。)。

多玩几次后组织说说得出的结论。

根据刚才的结论你能很快判断一些角的大小吗?请试试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区别的角。)。

4、总结评学,拓展延伸。

总结评学。

从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应用:“导学、展交、训练”教学模式,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巧妙地把导学、展教、训练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课堂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而展开教学。课堂活动中把课件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对角的认识,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突出了‘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到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

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2)、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2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3)、学生练习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p40页的1、2、题。

2、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学生创作画。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与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中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二、综合练习。

1、组织完成106页第7、8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小组合作完成第9题。

3、随堂练习。

四、课堂总结。

《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让学生看投影图,听录音,解答以下三道题:

2.第二小组有4个人,每人都是捐3元,清算出这4个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3.第三小组有6个人,每人都是捐5元。请算出这6个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同学们,刚才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

(二)教学例1。

1.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1)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摆红花,每次摆2朵,摆3次。

(2)让学生看图,说说是怎么摆的?摆了几个2朵?(师板书:3个2)。

(3)要求一共有几朵红花?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

(4)让学生观察这题的三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有几个相同加数相加?从而引出还可以用乘法算。

(5)认识乘号,教学乘号的写法。

引导学生与拼音字母“x”比,然后书写一遍。

(6)指导写乘法算式。

写乘法算式时,先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先写相同加数2,再写“x”。

(7)指导读乘法算式,并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2x3",表示什么?)。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请同学们听老师讲要求,独立摆方块,每排摆3个,摆4排。(师巡视)。

(1)看图说说怎么摆?摆了几个3?(师板书:4个3)。

(2)要求一共摆了多少个方块,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

(4)师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

3.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师出示一组圆形图,让学生认真看图,同桌互说图意,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4.指导看书第109~110页,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表示什么?并把课本pll0填空完整。

5.师引导学生看一看三个加法算式,找出共同的特点,比一比,哪一种算法简便,让学生说一说乘法的含义。

6.阅书,齐读乘法含义。

7.用学到的乘法知识,来解决新课前的三道复习题。

1.课本第110页"做一做"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5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3×4。

1.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

2.学到哪些方法?

3.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角的初步认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三册38--39页例1、例2、练习八1、2、7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会画角、做角,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习惯。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和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学具。

课件、手工纸、活动角。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找找角。

(一)、师出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露出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

师: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图形?(先猜圆形,再猜长方形等)。

追问:你知道刚才从信封里露出的这部分图形叫什么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整体感知角。

1、师:角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校园中就有很多,不信你就试着找找吧!(多媒体演示:美丽校园的主题图。突出:门窗上的角、钟面上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2、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找到了这么多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物品上也有角,我们一起来看看。(多媒体出示图:剪刀、饮料吸管和水管实物图片,指出在物品上显出角)。

3、师:在我们的教室中也有角你能找一找,并试着把它找出来吗。

(三)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指名指角。

生:不是,这是个点。

4、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得吗?(师示范指角)。

5、师:请同学们从身边选取一个角,像老师这样来指一指。

二、自主探究,创造角。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角。

2、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角。

3、集体交流自己创造的角,完整的指出每个角。

4、摸摸你折的角有什么感觉和发现?

5、学生汇报。

6、师: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边。

三、动手操作,画画角。

2、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课件演示)。

3、学生尝试画角,指几名同学板画。(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四、游戏活动,比比角。

师:想玩游戏吗?我们就来玩一个超级变变变的游戏。

1、师:变变变,把角变大,变更大。变变变,把角变小,变更小。

2、小组内玩这个游戏,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3、指名汇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4、同桌两人把角张开同样的角度,看看会发现什么?

5、生汇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6、师总结。

五、巩固练习。

课件演示;练习八中第7题。

六、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角的初步认识连加连减

长期以来,计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脱离了学生个体。因此,计算教学总是与单调、枯燥连在一起。新课程的实施,给计算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想、设计现实、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欣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评互评等多种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并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连加、连减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安排。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这两类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从而扩大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并为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必须的基础。连加、连减虽然不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难点之一。教材先通过例1教学连加,然后呈现例2的摘丝瓜场景教学连减。接着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逐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巩固对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

连加、连减虽然不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知识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充分引导学生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多观察、多讨论、多表述,在多样的活动中深入领会并掌握知识。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景建立连加、连减的数学模型,理解连加、连减的具体含义,会进行1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

2、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

4、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连加、连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运算顺序,学会计算。使学生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

课的一开始,我就利用图片,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的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教师借此让学生在同桌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预算顺序。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利用动态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2、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于表现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让孩子们有表现的机会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让学生先发挥想象编写连减的算式,再通过自己编写的算式来编题目,充分理解连减的含义。出示板书连减,因为连减的算式动态的画面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3、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我引导学生在连加和连减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七、教学准备:图片、小棒、正方形片。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旧引新。

师:小朋友们,这个星期天,你们都到哪儿去玩儿了?(生自由发言)。

师:这个星期天,有两位小朋友,芳芳和她的弟弟也打算好了去乡下的奶奶家玩(贴出图片:芳芳和弟弟)。星期天一大早,芳芳的妈妈就带着她们姐弟俩一起乘上“口算号”公共汽车出发了。来,我们都看看有哪些口算,也来算一算吧!

师:一路上,芳芳看到车外的橘子黄了,地里的辣椒红了,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不一会儿,她便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喂鸡呢!芳芳连忙跑过去帮奶奶喂鸡。引出例1。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探究连加。

1、说图意。课件演示小鸡图(动态)。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小鸡也想和我们交朋友,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米,先跑来了两只,又跑来了一只。)。

(2)师:根据你看到的,你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学生复述图意,指名说,同桌说,齐说。

2、尝试列式。

(1)随生答板书:(1)5+2=77+1=8(2)5+2+1=8或5+1+2=8。

指名学生说说第一种方法两个算式的意思。

师:老师看到小朋友们还列出了5+2+1=8和5+1+2=8这两个算式,老师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谁能来告诉老师?(生回答)。

(师恍然大悟状)哦,老师明白了,原来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还可以直接把5、2、1三个数加起来!

(2)读算式。(师:刚才的小朋友读得真不错,你也跟着他读一读吧)。

(3)比较不同。

引导学生看这两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有三个数,两个加号,让学生给这样的算式起名字。指出:数学上叫做连加(板书:连加)生齐读。

(4)说算理:

师:5+2+1=8的8,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生先讨论,再汇报)。

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或是先算5+2=7再算7+1=8……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师:是呀,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师指板书:5+2=7),算出得数7(将7填到框中)然后再把算出的得数(强调是算出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这样的计算,也就是说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板书:从左往右)。

学生齐说计算方法。

探究连减。

师:你们帮小鸡解决了难题,他们可高兴了,过了一会儿,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原来有8只小鸡,先跑掉了2只,又跑掉了2只,)。

指名说图意(同连加)。

师: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你会编个数学小故事来考考大家吗?(学生同桌先讨论,再交流)。

师:要求还剩多少只小鸡,会列式吗?这个算式怎么读?8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还有一个2呢?8-2-2表示什么?得数4你是怎么算的?(指名学生答后齐说,师随学生回答将板书填写完整)。

指出:计算连减时一般也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把算出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也就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连加、连减,在计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的。

(三)联系情境、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看老师摆出的图,你们会列式计算吗?

操作:(1)先摆4根小棒,再摆3根,再摆1根。

(2)先摆10个正方形片,再用线划掉3个,再圈出5个)。

学生看教师操作过程分别在书本72页上列式计算。

提问:4+3+1你是怎么算的?

10-3-5同上教学并提问:为什么用10去减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4、给小鸭子找家。

师:小鸭子们在河里游玩了一会都上岸了,可是,它们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他们找一找吗?(出示图,小鸭子身上写着得数,小房子上写着相应的算式)。

学生上来给小鸭子找家,个别提问:你是怎么算的?

师:还有谁找不到家啊?哦,老师帮得数是1的小鸭子造了一座房子,但只完成了一半,小朋友们能帮它造完吗?(学生交流方框中应填几)。

师:你们真棒!咦?这里还有一只小鸭子,它为什么这么伤心啊?那怎么办呢?谁愿意给它造房子?(学生给得数是4的小鸭子造房子,指名反馈,教师将相应的连加或连减算式板书)。

5、想想做做第5题。

师:夕阳西下,芳芳跟着妈妈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奶奶家,小朋友们跟着他也一起学会了许多的新知识。现在啊,有一群小动物还想考考我们小朋友知识学得怎么样呢,小朋友们,愿意接受小动物们的挑战吗?好,我们来看图,请你看图后把算式写完整,看谁写出的算式多!(出示图片)。

生独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学生说出算式,并说说分别是怎么想的?(进行相应的反馈)。

(四)全课总结、延伸课外。

师:今天,小朋友们一起认识了哪些新朋友?怎么计算连加和连减呢?指出:在以后的计算中,小朋友们要慢慢学着把第一步的得数记在脑中,不写出来,直接写最后一步的得数。

布置作业:课后找找身边的连加和连减故事,比比谁找的多!

九、板书设计、

10以内的连加连减。

5+2+1=88-2–2=4。

十、作业设计。

十一:镇街交流意见。

十二:教师使用体会。

问题研讨。

角的初步认识

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

知识点描述。

观察实物图案,抽象出数学意义中的角,了解角的组成部分,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有小。

设计思路。

导入角――感受角――认识角――比较角――小结。

教学过程。

内容。

画面。

一、导入。

1、在几何王国里的点线之家呀,有一群小伙伴正在快乐的做游戏,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动画视频,停顿1分钟)。

2、看,它们都组成了一些什么平面图形啊?哦,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一个我们以前没见过的图形。

3、这是一种新的平面图形,它的名字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探索角的秘密。

二、教学过程。

1、你知道图片中哪些地方有角吗?相信观察仔细的你一定能够找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生活中处处都有角,请拿出你的`数学书,找出数学书上的角,再用手摸一摸、扎一扎,你有什么感觉呢?是不是感觉到这里尖尖的,有点扎人,这里直直的?嗯,这个尖尖的地方,就叫“顶点”,直直的地方叫做“边”。

3、我们再来观察这些实物图,找出它们的角。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呢?你发现了吗?如果还没发现,那你就再认真观察想一想,不然我就要说答案咯,好了,我要说了,它们啊,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下面,我们来认一认,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呢?

5、好了,现在我们已经认识角了。在几何王国里有一对好朋友,它们都是角,一个叫蓝角,一个叫红角.可是有一天,他俩吵起来了。为什么呢?(课件出示动画,停顿1分钟)。

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7、你能看出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吗?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哈,它们是一样大的。好,那这两个角哪一个大呢?我们继续来用重叠法比一比,咦?原来,这个黑角大,红角小哦。

三、小结。

1、好了,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我们学习了角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而且还知道了,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本课基于《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目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符号产生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引出乘法运算,在理解与运用符号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符号的简洁性、抽象性与统一性,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p1-3。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以具体情境为背景,生成相同加数相加的式子,从而引出乘法运算;其次是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预设的学习路径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动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据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沿着“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

1、通过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及区别,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观察、分类、尝试、抽象等数学活动,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理解乘法的意义。

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1.生成算式: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列算式。

2.观察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1.算式分类:让学生将算式按照加数是否相同进行分类。

2.提出问题,点明本课的学习任务。

出示情境:怎样准确而快速地表示出“20个3相加”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看谁的办法好。

学生尝试用符号以自己的方法进行再创造。

预设方法一:3+3+3+......3。

预设方法二:20个3相加。

预设方法三:20×3。

1.方法比较:引导学生对生成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与评价。

2.符号统一:通过观察与比较让学生明白数学符号统一的必要性。

3.强化抽象:让写出“20×3”的学生阐述“是怎么想的”。

4.揭示课题:在解决加数相同的加法计算时,咱们可以用乘法表示。(板书课题)。

5.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1.看图写出算式。

2.看图提出问题。

3.看式想象图形。

1.总结:今天这节课咱们只是初步地认识了“乘法”这个新朋友,希望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留心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和它成为亲密的好朋友。

2.延伸。

在课标2011年版倡导“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本课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首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驱动学生学习乘法的需求。而后“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认识乘法的产生的必要性,进而在具体情境中,尝试解释与应用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状况,才能沟通教与学的联系,明白教师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

三种版本教材分别创设了不同主题情境图。

我们看到不同版本教材教学情境图虽不同,但设计意图一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学习新知的动力。这就说明本课学习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这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就如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设计贴近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为低年级的学生架设生活与乘法学习的桥梁,进而认识乘法。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师认为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学生掌握了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正如课标中指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是“拍板者”。应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在逐步地分析、调整中帮助其完成正确的认识。

提出“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大的创新之一。数学活动经验是学习主体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数学内涵和数学目的,体现数学本质的“数学活动”。本课的教学中,师生一起经历了“看图列算式”“创造算式”“看算式写算式”“看算式想像生活情境”等数学味十足的活动,引领学生在“生活情境”——“数学模型”——“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穿梭与转换,从而建构更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图式与结构,同时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不断积累着各样的“经验”,有活动当时的经验,还有延时反思的经验,有学生自己摸索出的`经验,也有受别人启发得出的经验。这些经验不断地转化和建构为属于学生本人的东西,从中获得并积累可贵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数学课程固然应该教会学生许多必要的数学知识,但是绝不仅仅以教会数学知识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据此,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其中,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数学模型,初步感悟数学建模的思想;在解决生活问题时引导学生将加数相同的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思想。而贯穿本课始终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形与式的对应、比较与分类,“以形助数”!让学生对乘法学习达到理解的目标层次。

角的初步认识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形纸片长方形纸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一)找角:(出示红领巾)这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红领巾是我们少先队员的标志,在红领巾上你能找到角吗?试试看。

师: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我们要爱护国旗,爱护红领巾。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的许多身上都有角,你能找到吗?试试看。

生:分小组找角。说一说、指一指。

师:(打开一把折扇,指扇柄与纸扇上沿的连接处)这是不是角呢?(多数学生会回答是角)。

师:这不是角。为什么呢?待我们知道了角的基本知识后,大家就会明白了。(教师补充完整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到板书)。

(二)折角:

师:刚才,同学们从实物中找到许许多多的角,看一看,你们桌子上的圆形纸片上有角吗?你能想法折出一个角吗?请同桌间相互帮忙完成。

生:折角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手拿锐角)有这样的吗?举起来让同学们看看。(另手拿直角)为这样的吗?举起来。

师:(教师将两个角重叠)你们知道哪个大哪个小吗?将“锐角”贴在黑板上,手中留下“直角”。

师:(拿一个钝角)有这样的吗?举起来。(将“直角”和“钝角”重叠)这两个谁更大些?(把“直角”和“钝角”贴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学生描画出角的边和顶点并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释疑:扇子的扇柄与纸扇上沿的连接处不是角的原因.

判断角的练习。

(三)做活动角。

跟老师做角变大变小的游戏,你们知道角的大小和谁有关吗?

学生实践比较归纳出角的大小和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画角。

电脑小博士教我们画角,观察一下:先画什么?然后又画什么?

你自己能画一个角吗?说一说怎样画角?出示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生:愿意。

师:你们认为可能剩下几个角呢?我们分小组剪剪看。

生: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展示作品、汇报。

四总结评价引发反思。

说的可真精彩,下课时间到了,我们快和机器猫说再见吧!

《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让学生看投影图,听录音,解答以下三道题:

2.第二小组有4个人,每人都是捐3元,清算出这4个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3.第三小组有6个人,每人都是捐5元。请算出这6个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二、引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三、新课教学。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

(二)教学例1。

1.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1)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摆红花,每次摆2朵,摆3次。

(2)让学生看图,说说是怎么摆的?摆了几个2朵?(师板书:3个2)。

(3)要求一共有几朵红花?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

(4)让学生观察这题的三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有几个相同加数相加?从而引出还可以用乘法算。

(5)认识乘号,教学乘号的写法。

引导学生与拼音字母“x”比,然后书写一遍。

(6)指导写乘法算式。

写乘法算式时,先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先写相同加数2,再写“x”。

(7)指导读乘法算式,并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2x3“,表示什么?)。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请同学们听老师讲要求,独立摆方块,每排摆3个,摆4排。(师巡视)。

(1)看图说说怎么摆?摆了几个3?(师板书:4个3)。

(4)师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

3.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师出示一组圆形图,让学生认真看图,同桌互说图意,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4.指导看书第109~110页,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表示什么?并把课本pll0填空完整。

5.师引导学生看一看三个加法算式,找出共同的.特点,比一比,哪一种算法简便,让学生说一说乘法的含义。

6.阅书,齐读乘法含义。

7.用学到的乘法知识,来解决新课前的三道复习题。

四、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0页”做一做“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5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3×4。

五、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

2.学到哪些方法?

3.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角的初步认识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能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老师手持两束气球进教室,一手:蓝黄蓝红;一手:红蓝红红。

生:8只。

你是怎么知道的?4+43+1+4。

2、师肯定学生的说法,给予鼓励。

3、机动方案:(1)生说出加法算式,则教师板书如上,提出3+1+4这个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来研究的。(2)生没有说算式,则引入喂小鸡的情境。

二、新知探索:

(一)教学连加:

1、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1:5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7只小鸡。

谁会列式?口头。

操作2:又来了1只。

师:这下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生:又来了1只。。。。。。

谁会列式?生说,教师板演5+2+1=8。

该怎么运算呢?生同桌交流,汇报:强调加了几次。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5加2再加1等于8。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地三个数,算出结果。

(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用小棒当作小鸡来摆一摆,说一说吗?)。

3、练习;

做一做:左边第一题:先根据图意思摆好小棒,边同桌讨论,边把算式写完整。

(二)连减教学:

1、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2、直接出示书上的连减图片:让学生看图同桌说说图意。请学生上台来指着图说说。有8只小鸡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来又走了2只,还剩下4只。

3、列式:8-2-2=4,这里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读读这个算式;8减2再减2等于4。

4、练习:做一做右边一题,看图列式说图意。不摆。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可以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

5、小结;像这样连着减的算式叫连减。。。。。。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习十一第1、2、5。

2、游戏;体育课玩游戏:

三个学生先包来3个,2个。5个;用完了放回去;减4、2、4。

四、课外延伸:

1、生活中连加连减的例子。

2、气球破了2只,老师又去买3只,怎么列式。----加减混合。

五、课后小记:

本课时用气球引入,十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在一开始教师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发言:有部分学生认为4+3再加1的列式教师板书为4+3=7+1=8应该列为4+3=77+1=8;部分为4+3+1=8,这样可以发前一个列式就是连加算式的计算过程和思考顺序。没有能很好的加以运用,主要原因是分析学生还不够通彻。

第七课时:倍的初步认识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练习四1~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正确解答.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

直接说出得数,并从每组中选一道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四1。

1)出示第一题,老师说明题意,学生先算一算,再选一选.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老师小结。

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方法很多,以选择一种你喜爱的方法进行口算。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四2。

1)出示第2题,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有64只蝴蝶标本,40只蜻蜓标本,求蝴蝶比蜻蜓多多少只?)。

2)“蝴蝶比蜻蜓多多少只?”还可以怎么说?

(蜻蜓比蝴蝶少多少只?)。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计算?

4)集体口答。

2.练习四3。

1)出示第3题,说题意。(妈妈牙齿有32颗,我的乳牙有20颗,我比妈妈少多少颗牙齿?)。

2)“求找比妈妈少多少颗牙齿”还可以怎么说?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4)集体口答.

3.练习四3。

1)出示第4题,说图意。(小兔子运走18个萝卜,还剩10个,一共收了多少个萝卜)。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集体口答.

三.布置作业.

练习与测试练习四(1)。

四.教学后记:课堂气氛,不活跃.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