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的励志故事(通用24篇)

时间:2023-11-28 14:56:54 作者:灵魂曲

励志是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怀揣坚定的信念与毅力,它可以成就我们的人生价值。这里收集了一些鼓舞人心的励志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坚持。

自信。,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残疾人的。

素材,供大家参阅!

铅山县汪二镇有名残疾人名叫汪会旺,他靠农村喜事说唱和做导游为生,尽管生活十分艰苦,却收养了5个弃婴和2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并把他们送进学校。

读书。

识字。他这一义举在当地传为佳话。

今年42岁的汪会旺出生在铅山县青溪镇银村。他2岁丧母,8岁丧父,本村一位好心的孤寡老人将他收养。不幸的是2年后,养父病逝。他自己又患上了严重的骨髓炎,右腿肌肉萎缩,落下终身残疾。病好后,为了生计,小小年纪的汪会旺凭着一副好嗓子四处给人说唱,稍大一点他便来到葛仙山做“土导游”。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不偷不抢,不取不义之财。1982年7月的一天下午,汪会旺来到铅山县汪二镇桥东村说唱,看到一个盗贼溜进一户村民家里行窃。他大喊捉贼,盗贼丢下钱物惊慌逃窜。汪会旺捡起钱物,一直等到傍晚主人回来把钱还给他。屋主被汪会旺的诚实善良感动,主动让出老房子的半边给他居住。这一年汪会旺19岁,从此他便有了一个相对固定,可以遮风避雨的“家”。

汪会旺有了落脚点缘于他的善良,收养弃婴则缘于他自己是孤儿。1989年农历八月十六,汪二镇熙熙攘攘的街头,一个女婴躺在一只竹篮里,哇哇大哭。直到第二天晚上热闹的人群散去,弃婴仍然躺在街头竹篮里,已奄奄一息。路过这里的汪会旺动了恻隐之心,把女婴抱回家并取名汪艳。他请来桥东村顾老太太帮忙护养。转眼6年过去,汪艳到了上学的年龄。汪会旺不想让汪艳跟自己一样做“睁眼瞎”。1994年7月他把汪艳送进了汪二镇中心小学。后来,汪艳的亲生父亲李火林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再见女儿一面。他托人找到了汪艳,为了满足汪艳生父的愿望,汪会旺把汪艳送回了李家。

从那以后,汪会旺又先后收养了4个弃婴。每次收养,他都不讲条件。小孩生病了,他毫无怨言地想方设法筹钱为他们治病;小孩想要上学,他也是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抚养一段时间,汪会旺和小孩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弃婴的生父或者福利部门找上门,要领走他们时,汪会旺虽然舍不得,但是却从来没有拒绝过。他总是说:“只要小孩有前途,我就高兴。”

20xx年,39岁的汪会旺终于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妻子何莲仙也是个苦命人。5年前,前夫患精神病长年在外疯走,两个孩子又在上学,生活十分艰苦。汪会旺到这里说唱时认识了她,非常同情她的遭遇并把身上仅有的35元钱给了何莲仙。何莲仙丈夫病故后,在好心人的撮合下,征得何莲仙儿子吴溯恒、女儿吴小芝同意,汪会旺把何莲仙和她的一双儿女从上饶县一起接到汪二镇桥东村,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但是,这个特殊的家庭仍然把收养弃婴当作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在艰难和困苦中坚持了下来。

汪会旺的家虽然很清贫,但他感到很幸福。妻子何莲仙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孩子们读书也很争气。只是每年多达近万元的学费、生活费压得汪会旺喘不过气来,每学期开学汪会旺都要四处筹借。汪会旺的事迹感动了大家,许多好心人纷纷向这个特殊家庭伸出了温暖的手。

1996年10月25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测试工程的一间普通教室里,一位留着平头,戴着深色眼镜,面容清癯的年轻人站在讲台上。他的面前除了一本厚厚的博士论文集,还有一根发黑的拐杖。

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博士论文答辩,素来爱挑剔的老教授们不时地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拄着拐仗作博士论文答辩的年轻人,就是我国第一位自学成才的残疾人博士后吴耀军。

出生7个月,一场病魔夺去了吴耀军一条健康的腿。童年的不幸和寂寞也把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烙印在幼小的心灵谷底。

33年前的一个黄昏,江苏省丹阳市农村一个普通农家小院,一条新生命打破了小院往日的宁静。小耀军长到了7个月,有一天突然哭闹不止。医生诊断是脑膜炎(后被确认为误诊),结果落下小儿麻痹症。望着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残腿儿子,父母哭成了泪人,儿子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呵!8岁,到了读书年龄。同村小伙伴唱着《读书郎》蹦蹦跳跳地上了学堂,可他却没有这个“权利”,躺在病床上的小耀军,撕打着床上的衣物,哭喊着非要上学,读书似乎是他与生俱来的情结。父母亲都是斗大字不识一个的庄稼汉,他们又何尝没有想过送儿子进学堂?在村小学的一间教室里,正书声琅琅。窗外,一个拄着拐杖的孩子伸长了脖子,倚着窗台往教室里探头。他紧紧盯着教室的黑板,担心漏掉一个字、一道题,他没有书本笔墨,只好靠一根拐杖支撑着沉重的躯体,用脑子强记黑板上的内容。下课的铃声响了,他重重跌倒在台阶上。终于,在一个雨天,这位满身泥水,一脸泪水、汗水的残疾孩子瞒着父母,斗胆推开教室的大门,“啪嗵”一声跪下了:“老师,求求您收下我吧,我要读书!”执拗的小耀军用一颗泯灭不掉的渴望读书的心,感染了学校所有的老师,也感染了为他整日担惊受怕的父母。学校破例收下了这位拄拐杖的特殊学生。

然而,生活并没有因他的不幸而怜悯他。由于长时间倚着拐杖走山路,小耀军细嫩的腋窝,被磨破、磨肿。钻心的疼痛,再无法使用单拐支撑身体重心。为了求学,不耽搁每天的课程,他干脆丢下单拐,爬着去上学。路上的碎石一次一次刮破他的膝盖和肘部。一天,当伤痕累累的吴耀军爬进教室时,学校水泥地上留下了一条几米长的血路!在小耀军的每学期家庭报告书中,年年都记载着“三好学生”的印记。1976年9月,吴耀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立重点中学,成为全乡唯一的秀才。初中3年,吴耀军不仅自学完了高中全部课程,而且还学习了大学。

数学。

的一部分课程,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英语、俄语和德语三国语言,并且自学了计算机应用技术。

然而,命运并没有垂青这位天资聪明、意志坚强的孩子。

初中毕业,吴耀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无锡某中专学校。或许是世俗的偏见,拖着一条残腿的吴耀军最终没能跨进学校的大门,但他从没放下心爱的书本。1981年,信心十足的吴耀军走进高考的考场,结果以高出录取分数线30多分的成绩考入南京某全国重点大学。同样因为身体的原因,再次被拒之门外。此时此刻,他明白,命运的无常和叵测是无法预测的,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靠自己的孜孜以求,命运才会低头。

1982年初春,吴耀军当上了一名代课教师。吴耀军的化学知识基础好,并且自学了许多化工技术。因此,他在1985年夏天受命于危难之际,离开学校,到乡办有机化工厂担任了技术员。到工厂后不久,他发现产品因为技术含量低、市场小,导致了产品严重积压,工厂连年亏损。他建议转产,自己整天拄着拐杖坚守生产第一线,同工人一道解决技术上出现的道道难题。由于产品质量好,适销对路,半年不到,这个工厂就赢利近20万元。随之,吴耀军被提升为技术科长,后来又担任了技术副厂长。1988年冬,在镇江出差时,吴耀军无意中从一份《光明日报》上发现一条消息:1989年全国将在具有大学同等学历的人员中招收一批硕士研究生。这条消息使他如获至宝。而这时候,离考研只有两个月时间。为了不影响同宿舍的工友休息,他每天晚上等别人睡觉后,拿着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复习资料躲到厕所里,借着微弱的灯光苦读。由于光线太暗,为了离灯光更近些,他搬来两张板凳叠在一起,自己则高高在上捧读不已。

终于,一辆绿色的邮车将招生办的信送到他刚从车间出来、沾满油污的手里。打开信,他惊呆了,他怎么也不相信自学参加的考试成绩竟夺得本考区第一。随后,宁夏大学又给他寄来了赴银川参加复试的通知书。刻不容缓,吴耀军简单地收拾一些日常用品,按规定时间赶到银川参加复试。结果顺利通过,他太兴奋了。回到老家江苏,静候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在这时,校方来信:因他是单腿残疾人,户口又在农村,不能被录取。闻此消息,吴耀军几乎晕倒过去。多舛的命运又一次戏弄了他。

求学之路,两次沉重的打击并没有击垮吴耀军的坚强意志,反而更触动了他发愤读书的激情。他不相信悲剧总是这般重演。吴耀军开始上访。穿过北京西单那条狭长的老胡同,在国家教委吴耀军向人们讲述着一根拐杖单腿求学道路上的艰辛,向人们展示了那条残腿的曲折动人的经历。教委的有关领导被深深打动了,按照国家教委有关规定,吴耀军终于被录取为宁夏大学数学系硕士研究生。于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残疾青年,靠自学考上研究生,走上了大学的讲坛。

1992年7月,吴耀军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宁夏大学数学系硕士研究生学位。吴耀军回到阔别三载的故乡江苏镇江,走上了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的讲台。每天,他都要拄着拐杖艰难登上四楼为学生授课。一天两节课,一般健康的老师也会感到口干舌燥,很辛苦。而吴耀军每天要拖着一条残腿从楼下楼上又到三尺讲台,这里蕴含着怎样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啊!大学生们深深地敬佩这位身残志坚的老师。在一次学校毕业典礼上,一位女大学毕业生给予他这样的评价:“吴老师身残志坚,他顽强的意志,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感动着我们,鞭策影响着我们。他将永远地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当上大学教师后,吴耀军的自学习惯仍然没有丢掉。在艰难的求索中,他又逐渐迷上了计算机图像处理,并产生了报考这个专业的博士生的想法。

考博士生的大部分考试课目没学过,复习时间却只有3个月,同时他又一个人承担着90多人的高等数学教学工作,工作已经够繁重了,其艰难可想而知。可是,从苦海里挣扎出来的吴耀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夏日炎炎,江南多蚊虫。为了专心学习,穿着长裤、衬衫,仔细备好课,再自学,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结果,他不仅圆满完成了全额教学任务,而且顺利地参加了博士生考试。

1993年12月17日,一封烫金的录取通知书终于飞到了吴耀军手里———他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4系录取为博士生。

在南航大的两年多时间,吴耀军的学术道路经历了若干次转折,从硕士生的数学专业转到博士生的“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专业。这意味着他要在这两年半时间内掌握这个专业从本科到博研10年的学习知识。而在博士生期间,因为研究课题的需要,他又先后转换了控制理论、智能结构、计算机仿真、力学、复合材料、现代非线前沿科学以及智能复合材料结构等多个学术领域,自学了30多门课程,撰写了12篇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采用神经网络的强度自适应复合材料结构研究”、航空科学基金项目“智能复合材料飞机外形构件的研究”,提前半年完成了长达20多万字的博士论文。天道酬勤,全班47位博士生,吴耀军是唯一一个提前半年走到答辩台上的。

1996年11月初,吴耀军如愿以偿,将到上海交通大学震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博士生毕业前夕,深圳一家公司曾开价8000元月薪“招募”他。用他自己的话讲,随便到南京市珠江路电脑一条街上找家电脑公司,一个月拿一两千元也应该没有问题,但吴耀军还是放弃了这些机会。当记者问及为什么继续留在清苦的学术界,吴耀军的回答是:“我们国家的总体科技水平还很落后,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最大能力发挥出来的话,它的前进步伐将会快得多。国家培养我们走到这一步,我应该承包一些责任田。”雄心永驻,壮志弥坚。拄着拐杖的吴耀军,站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里,又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20xx年8月13日上午8时,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国际体育场内坐无虚席,第五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拉开了序幕。来自54个国家的800多名选手,紧张地进行着有34个项目、为期3天的国际大赛。吴洪生与其他28名中国选手也参加了比赛。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高志鹏,男,汉族,1974年生,视力残疾,山西省吕梁人,现为太原市盲童学校音乐教师。6岁时因手术失败导致双眼失明,13岁随民间学艺,18岁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插班生,28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他集写词、作曲、演唱、演奏于一身,至今已创作数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近百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过报道。

高志鹏出生在吕梁山区兴县,6岁时因手术失败双目失明。8岁那年,他让妹妹拉着他的手到学校门外听课,被老师发现,让爸爸把他领回了家。爸爸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样,爸爸教你拉二胡吧!“从那天开始,他踏上了音乐旅途,在自己心灵的舞台上演绎起不灭的火焰和无尽的执着。高志鹏11岁时,二胡水平就已超过了父亲,当他得知了”阿炳“的故事后,便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盲人音乐家。他”摸“懂了《二泉映月》,也在音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他跟着鼓乐班的师傅们沿九曲黄河一路苦学,学会了各种民间小调、晋剧曲牌,学会了唢呐、笙、箫、笛子等鼓乐班的全套乐器。15岁那年,父亲为他买了8件乐器,让他组建了自己的鼓乐班。从此,这位少年盲班主带着一伙明眼人,开始在陕西、内蒙古一带的农村闯荡。几年下来,他挣下的钱,不但贴补家用,建了新窑洞,而且还为两个哥哥娶了媳妇,供妹妹读完了初中。在外闯荡的高志鹏第一次听说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开启了一扇窗户,独自一人去太原市盲校求学。在省残联领导的帮助下,他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的一名大龄插班生。

在盲校学习的两年间,每到星期天,志鹏便抱着吉他、二胡到街头卖唱,挣学费和生活费;上课时间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于学习和创作中。1994年,他创作的歌曲《心声》,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升华奖“新歌征集中,荣获词曲创作一等奖;歌曲《满天繁星属于你》,在全国第二届盲聋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及创作奖。当中残联主席邓朴方把奖杯送到他的手中时,他感到茫茫黑夜中有了繁星般的点点希望。

如今,高志鹏的心中有了一个”神州万里行“的计划。他准备用两年时间,走访全国百所高校,为高校师生免费演奏自己的音乐作品,分享他捕捉到的照亮人生的音符。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陈xx,女,汉族,1973年生,视力残疾,一级钢琴调律师,北京市人。现北京新乐钢琴调律有限职责公司总经理,系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调律分会会员。幼年患先天性白内障双目失明。22岁毕业于北京盲校钢琴调律班。20xx年10月建立北京钢琴调律网,20xx年出版《陈xx:耳边的世界——中国第一位女盲人调律师的自传》,同年12月被江苏卫视和新浪网评为《感动20xx》十大真情人物。

盲人钢琴调律师陈xx的故事有点传奇,但都是真的。3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先天性残疾,陈xx被父母遗弃,是姥姥收养她并抚养成人。

陈xx自小对音乐比较感兴趣,学过很多乐器。自打学调琴开始,她每一天总是十三四个小时泡在钢琴边,仔细摸,用心记。学调律还务必会修琴,一个盲人手拿锤子钉钉子、刨子刨木头,受伤总是难免的,学习调律那段时光,她手上就没有一块好肉。

4年学习,陈xx掌握了欧美最先进的钢琴调律技术,但信心满怀的她立刻遭遇了残酷的现实,当时国内的人还无法理解盲人调琴师这一行业。几经周折,一家大的琴行经理考核后同意录用。但经理为难地说,这份工作需要上门为客户调琴,你此刻的状况挨家上门也太困难。再说路上车很多,出了交通事故,琴行要负责的。

为了熟悉地形路况,她请家人帮忙,把图上的地名、车站、胡同小区等一一抄写成盲文,一一记熟。有一位用户不期望盲人调律,她到用户家后,凭着眼睛仅存的一点光感,跟用户走到钢琴前,连调带修干了两个小时,客户试弹后很满意,并说他的'两台琴以后都请陈xx调。这时陈xx告诉他自己是个盲人,对方不好意思了。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陈xx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与客户见面时决不告诉自己是盲人,调琴结束后,必须要告诉用户自己是盲人。她说:“给用户调完音后,我除了教给用户一些保养知识外,还要给用户弹一首优美的曲子,这时才告诉他,我是一名盲人钢琴调律师,用户感到十分惊讶。你是盲人,你怎样来的?你调琴的时候,眼睛一向跟着手动呀!每当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真正在调琴这个圈子里闯出名气,陈xx靠的是技术。她将8000多个钢琴零件熟记于心,并能及时发现影响音准的零件,调出正确的音律。到目前,她已给上万个家庭的钢琴做过调音,足迹遍布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为了帮忙更多的钢琴用户,陈xx开通了全国第一条钢琴公益热线,每一天晚上7点到10点,她都会守候在电话机旁。在钢琴调律的路上,她最大理想就是让全国的人都明白,盲人完全能够从事钢琴调律工作。

陈xx不仅仅拥有娴熟的调琴专业技术,她还创造了许多盲人第一的奇迹: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中国盲人中第一个写自传的,第一个会骑独轮车、游泳、骑自行车、开卡丁车、滑旱冰、练跆拳道的盲人等等。陈xx说,不管路有多漫长、有多艰辛,她都会“笑对人生”。她是该笑,因为她为自己“调”出了一派光明。

九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们身残志坚,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比正常人强大,他们不倒的英雄!中华残疾人网记载九位身残志坚的朋友,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能以他们为榜样,战胜困难,做一个散发着璀璨光芒的生命。

1、郑龙华——无手着名摄影家。

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郑龙华于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86万字。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由于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却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更应该用心做事。”

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鼓励了很多参观者。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非常迷茫。但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感动。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他指着一个肢残运动员的照片说,“我能够感受到她很努力!”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9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我来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那里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不幸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需要用这些故事来进行励志教育,勇敢地面对生活。”

从1岁落入火炕失去双手后,郑龙华对于生活的磨砺便不再陌生。他用双腕夹笔写字、两次考上大学却被拒收、找工作碰壁……困顿中,同学寄给他台旧相机,22岁的他开始用双腕操作这台“精密仪器”,走街串巷为村民拍照,两年后在上海第一次获奖。

“摄影让我第一次有了自信。以前我很内向、封闭自己,因为我清楚自己跟别人不一样。”……、郑龙华说,“当别的摄影师,拍拍我的肩膀说,‘老郑,拍的不错啊’,我才觉得我和他们一样,在艺术上也能创造出好作品。”

残疾人的生活体验与他人不同,郑龙华觉得最大的不同是“困难多于顺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残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在他看来,对残疾人最致命的打击是“失去信心”。

郑龙华曾在浙江省临安市残联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更熟悉残疾人的感受:“残疾人比较敏感,有时,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不屑的动作,在常人看来没什么,但对于残疾人可能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多想。这也可以理解。”

在他看来,社会对残疾人的保障近年来提高得很快,包括教育就业等,但“仍滞后于社会发展”。此次残奥会对志愿者培训中有一条原则广为传播:帮助残疾人时,要先征得对方的允许。“他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比如残疾人有时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

2、杨佩——无臂也想飞。

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希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己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没了手,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小杨佩自己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必须先要自强、自信。自强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她现在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3、黄宇——赢得美好生活的“玻璃娃娃”

黄宇,男,汉族,1967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人,现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经理,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导致下肢严重残疾,没有进过一天校门,参加远程大学教育,取得了英语自考多项单科结业证书。1991年创办“小雨亭”刻字社,从100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发展,现已成为年营业额60余万元的中型服务企业;解决了15名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就业,曾被评为上海市肢残人百强明星和自强模范。

九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在繁华的大上海长乐路,有一家刻字工艺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创办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黄宇,先天性成骨不全,连打喷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样脆弱,成了“玻璃娃娃”。黄宇十三四岁时,30多年来他至少骨折过40多次,导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难以忍受!

黄宇母亲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亲。儿子将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内心的酸痛只有自己体味。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医院,但专家都说目前还没有治愈的希望。由于肌肉萎缩,也无法整形,儿子两条腿和肢体的其他部分渐渐地都弯曲变形了。残疾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非常痛苦,但他也认识到痛苦伤心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坦然地去面对残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美好。

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宇开始要学一门技术以谋生,终于在一家刻图章的小店当起了学徒。虽然工资只有36元钱,却拥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复一日他风雨无阻地上班,因为这是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宇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他说:“机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都不要错过。”1991年,他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创办了“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开业至今,经过的发展,现在拥有两家门市部、一间工作室,面积加起来也有200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0余万元,一年的营额将近70万,公司共有12名员工,一半是残疾人。对于这点,黄宇有他自己的想法:“生意场上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很多,如果单单跟别人比每月能赚多少钱,我远远比不过别人,但是能够帮助身边的残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比赚钱有着更大的意义。”黄宇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先后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市残联青年委员会主任,被评为上海市自强模范,被评为徐汇“十佳青年”。春,黄宇与一位温柔贤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运动员共结连理,迎来了美好的生活。

4、李智华——“足艺”大学生。

李智华,女,汉族,1984年生,肢体残疾,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人,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系本科在读。一场大火失去了双臂,她没上过高中,通过顽强学习,考上了大专又专升本,现备考书法系的硕士研究生。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1984年2月14日,李智华出生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伊和背乡赵家堡村的一户农家。爸爸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患有精神病的妈妈硬是由人按着才生下了她,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1984年5月23日,父亲李国林外出寻找疯癫的妻子,出生没几个月的李智华一觉醒来将煤油灯碰倒,瞬间炕席、被子相继燃烧起来……无情的大火改变了她的一生。经过抢救,李智华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双手。

家庭贫寒的李智华,又偏偏失去了双手。对于她个人而言,是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与命运抗争,她选择了后者,她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奋斗做到和常人一样。哥哥姐姐上学去,李智华总是悄悄地跟在后面,校园里的欢声笑语,让她感到一切是那么新奇。她渐渐地学会了用脚趾夹着铅笔写字,刚开始时铅笔头怎么也夹不紧,她就用绳子把铅笔和脚趾捆在一起,绳子松了,就使劲勒。为了能写好一个简单的“0”,她竟整整练了1天,脚被磨得又红又肿。内蒙古的冬天特别冷,由于不能穿袜子,智华的双脚长满了冻疮,但她却从不哼一声。1990年9月,赵家堡村小学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李智华却因为残疾进不了教室,她便拿几块砖头垫在脚下,悄悄地站在窗外听课;没有课本,她牢牢记住黑板上的每一个字。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班里的孩子们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时,却从窗外传来李智华清脆而准确的回答声。在老师的帮助下,李智华终于走进了课堂。

夏天,小智华如愿以偿考取了旗重点中学——鲁北一中,也就是在这时,妈妈的病情却加重了,于是小智华产生了一个想法:牺牲学业,照顾妈妈。鲁北一中的领导知道她的情况后,决定收她为函授生,每周派老师为小华授课。从此,她一边做家务照顾妈妈,一边坚持学习。206月7日,她走进了普通高考的考场。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欧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终于用一双小脚叩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许许多多的单位和个人都在关爱着她的学习生活。对于社会给予自己的资助,李智华也努力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回报社会。9月,她和姐姐在包头市学习,姐妹俩每天的生活费只有3元钱。当得知同学申怀宝面临失学时,她们每月向申家寄20元钱;年非典疫情爆发,哥哥给李智华邮寄来300元卖牛粪的钱,可李智华却把这笔钱给同学们购买成防护用品;20,她被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评为“十佳学习之星”,同年,她又在陕西省大学生书法大赛中一举夺冠;20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的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207月,大专毕业的李智华被一家单位聘用,单位发给她1000元的月工资。在得知13岁少女马依曼患白血病时,李智华将自己首月工资,全部打入医院账户,作为马依曼的治疗费用。多年来,李智华还一直给农民工子女做书画辅导。《隐形的翅膀》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了李智华奋斗的经历,李智华没有双手,如同没了翅膀,但她勇敢地面对人生,靠驾驭一双脚,照样在生活中飞翔。

5、高志鹏——暗黑中捕捉闪亮音符。

高志鹏,男,汉族,1974年生,视力残疾,山西省吕梁人,现为太原市盲童学校音乐教师。6岁时因手术失败导致双眼失明,13岁随民间学艺,18岁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插班生,28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他集写词、作曲、演唱、演奏于一身,至今已创作数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近百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过报道。

高志鹏出生在吕梁山区兴县,6岁时因手术失败双目失明。8岁那年,他让妹妹拉着他的手到学校门外听课,被老师发现,让爸爸把他领回了家。爸爸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样,爸爸教你拉二胡吧!”从那天开始,他踏上了音乐旅途,在自己心灵的舞台上演绎起不灭的火焰和无尽的执着。高志鹏11岁时,二胡水平就已超过了父亲,当他得知了“阿炳”的故事后,便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盲人音乐家。他“摸”懂了《二泉映月》,也在音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他跟着鼓乐班的师傅们沿九曲黄河一路苦学,学会了各种民间小调、晋剧曲牌,学会了唢呐、笙、箫、笛子等鼓乐班的全套乐器。15岁那年,父亲为他买了8件乐器,让他组建了自己的鼓乐班。从此,这位少年盲班主带着一伙明眼人,开始在陕西、内蒙古一带的农村闯荡。几年下来,他挣下的钱,不但贴补家用,建了新窑洞,而且还为两个哥哥娶了媳妇,供妹妹读完了初中。在外闯荡的高志鹏第一次听说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开启了一扇窗户,独自一人去太原市盲校求学。在省残联领导的帮助下,他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的一名大龄插班生。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披肩的'长发、宽大的墨镜、如影随形的吉他、天籁般纯净的歌声……这是中国盲人民谣歌手周云蓬留给观众的最初印象。

周云蓬是标准的“70后”,但心理上却有着远大于实际年龄的沧桑。小时候,病魔就缠上了这个不幸的孩子。身患眼疾的他,跟随着母亲的脚步,四处求医问药,别的小朋友童年都是彩色的,而他的童年经历单调又令人绝望,充满了火车、医院、手术室和酒精棉球的味道。九岁那一年,他什么都看不到了,眼前一片黑暗。视觉的最后印象是动物园里的大象用鼻子吹口琴,以后,这个镜头,反复在他脑海中出现。梦中,他是笑着的,醒来后,他哭了!

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寻求光明!顾城的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用在周云蓬身上再合适不过。在盲童学校读书的他,以后不仅上了高中,还读了大学。在大学期间,他最喜爱的书目是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加缪的《局外人》。在大学里,周云蓬非凡的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展现,他创办了民刊,并开始写诗和歌曲,并在大学里开演唱会。大学毕业后,周云蓬开始游历全国,并以弹唱为生。四处漂泊的经历,赋予了他无穷无尽的灵感:灵敏的耳朵,让他的音乐更加纯净、细腻。他录制的音乐,开始广为人知。在他的博客里,他这样介绍自己:新世纪的候鸟歌手,冬天去南方演,夏天在北方唱,春秋去海边。媒体开始第一次用“音乐公民”来评价这位歌者。周云蓬不仅在音乐上拥有卓越的才华,在诗歌创作上,也有着过人的天赋。他认为音乐和诗歌是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他一直致力于“弥合诗歌与音乐的分离”,并在2009年,获得珠江国际诗歌节“诗歌探索奖”。

有记者问:你九岁就失明,这是否从精神上摧毁了你。他淡定地回答:不会的,那时我还没有精神,灾难来得太早,它扑了个空!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一帆风顺。遭遇挫折和不幸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把灾难看得过重,它就是一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笑对不幸和磨砺,灾难会认为它找错了人,只能在坚强者面前甘拜下风!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范文

今年已37岁的安徽池州青年李雁雁是中国第一个赴国外留学的盲人。12年间,他孤独地辗转日本、美国学医,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成为中国和亚洲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

母亲的泪水落在他的手背上。

李雁雁身世坎坷,父亲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学院的教师,“”期间在池州因公殉职,那年李雁雁仅7岁,哥哥李京京17岁,奶奶和妈妈一筹莫展,全家就靠着每月45元的补助艰苦度日。懂事的李雁雁从小成绩优异,1982年不负众望,一举考上湖南大学环境工程系空调专业,入校后越发奋发图强,每年寒暑假都留校继续学习。

1985年秋,雁雁感觉视力异常模糊,渐渐不能视物,医院确诊是青光眼发展成视神经萎缩,导致双目失明!拿着诊断书,雁雁双手战栗,痛哭着捶打冷冰冰的墙壁,瘫倒在地。

李母龚桂兰得知后,连夜赶到长沙,强忍悲痛为儿子办理退学手续。之后她四处举债,带儿子跑遍了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医院寻求治疗,但无力回天。

雁雁彻底绝望,回家后成天躲在阴暗的小房里,关起窗户,不见任何人。

母亲擦干眼泪,一次次劝慰儿子:“孩子,《盲人与灯》的故事你听过吗?黑夜里盲人执盏明灯蹒跚而行,路人问他,你啥也看不见,打灯笼干吗?盲人说,你们能看见灯笼,就会给我让路啊。孩子,自古身残志坚成就大事者不乏其人,只要自己点亮心灯,创造光明,照样能走出一条大路来!”

那一刻,雁雁的手背,感受到了母亲温暖的泪水。他鼻子一酸,决心直面命运,开始新的生活。

为了省钱,雁雁每天听收音机自学盲文。1989年夏,他听说美国一家盲校将在中国开办分校,免费函授英文便立即报名。那段时间,他每天坐在地上弯腰弓背摸练盲文,虽然腰酸背痛,却重新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修完美国盲校全部课程后,雁雁又借阅了中、美、英、法、日等国的数百本图书,开阔了视野。

他常常鼓励自己,盲人不能仅仅满足学会一门生存技能,要和正常人一样,勇于征服高等学府!

1993年9月,雁雁从一本盲文杂志上获悉,世界慈善组织愿意无偿援助外国盲人去东京学习针灸和指压技术。雁雁立即致函,同年10月,该协会负责人专程来到上海,对李雁雁进行全面严格的考试。1994年元月,东京协会寄来了装有录取通知书、机票和全额奖学金证明的国际专递。

这个爆炸性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池州城大街小巷,虽然70多岁的老母亲不放心儿子独自出国生活,但是雁雁无比振奋,他发誓一定要学有所成,再回国创业!

世界名校的第一位盲人博士生。

东京八王子盲校是一所三年学制的全日制学校。刚来时,李雁雁日语听说能力太差,初考刚及格。老师劝他先修一年日语再学专业。雁雁坚持跟班学:“时间是最宝贵的,我会尽量努力的!”他每天学习到深夜,从不间断,不到一年他的每项考试都是第一,并获得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奖励。

三年后,雁雁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针灸、按摩、指压师三项日本国家执照考试。这三张执照,在日本是许多残疾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已过而立之年的雁雁可以苦尽甘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雁雁没有忘记初衷,他渴盼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圆大学梦!最终,他决定去美国继续攻读,学习以西方医学理论为基础的脊椎神经矫正疗法!

为了节省费用和时间,李雁雁同样没有选择语言预修,直接进入全英文理工科课程学习。虽然有点英语基础,但一上课他就懵了。同学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雁雁看不见又记不住,只能拿出录音机把老师的教学语言全部录下,晚上自己翻录为英文盲文输入电脑自修。

一名美国老师被他的刻苦精神所感动,亲自为他申请配备了一台可以做模拟化学实验的电脑。就这样,他用三年时间修满了全部学分,2002年7月,如愿考取国际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帕默正骨大学脊椎神经矫正专业,成为这所世界名校的第一位盲人博士生!

我要向世界证明,我可以。

李雁雁擅长学习,但是这次遇到的困难更大。四年专业课期间,他必读的教科书及参考书籍的目录就有40多页长,每一页,都是一步极其陡峻的台阶!

为了省钱,当时雁雁租住的地方是加州“最危险的贫民窟”。每天早晨6时,他背着书包拄着手杖从租住地出发,搭上轻轨电车,一小时后到校。有一天因下雪路滑,他在路上摔了几跤迟到了,到了学校又认不清教室方位,敲着手杖摸进一间教室,怯生生地问:

“请问这是e201教室吗?”

“这可是化学教室!”有人用英文回答,随即雁雁听到一阵哄然大笑。是啊,谁见过盲人去学化学?事实是反击轻蔑的最有力武器!李雁雁入学仅五个月,化学考试居然得了93分,让人刮目相看!

每晚的20时至次日凌晨1时,是雁雁学习的“黄金时段”。他的书桌上,放着一台英文盲文电脑和一台日文盲文电脑,他就在上面读书做作业发电子邮件。为了赶上功课,他坚持每晚和衣睡觉四个小时。

后来,雁雁说:“我的求学路,其实就是挑战耐力与吃苦的一个人的长征。我是一个中国残疾人,我要向世界证明我可以,没有什么困苦不可征服!”

以一流的成绩回报祖国。

2006年10月,李雁雁如期参加了学校的毕业考试,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用英语盲文应试脊椎神经矫正专业执照的考生。学校为他专设了一间教室,一个考生,四个监考老师。历时一整天的考核下来,当雁雁宣布答题完毕退场时,主考官们面面相觑目瞪口呆,绝了,李雁雁全a一次性通过!

“中国李雁雁,verygood!verygood!”考官们竖起大拇指,并以热烈的拥抱来褒奖这位神奇的中国小伙子。

2006年11月8日,在美国加州硅谷宽敞明亮气派的圣塔克拉拉会议中心,帕默正骨大学举行庄严隆重的博士毕业典礼。10点整,校长马丁博士郑重地把穿着博士服、戴着墨镜的李雁雁请上主席台:

“尊敬的各位来宾,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位独一无二的毕业博士,失明20多年求学12年,他就是来自中国安徽池州的盲人青年李雁雁。从他身上,我想我和各位师生也学到了很多书本外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潜能一旦发挥到极致,奇迹就会诞生……我们不得不承认,李雁雁的博士证书是今天全体学员中含金量最高的,他激情澎湃的内心和非凡成就将永远载入我们的心灵与校史!”

戴着墨镜的李雁雁在掌声和喝彩声中,想起了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想起了阔别12年的祖国,心潮澎湃,热泪长流。

鸿鹄展翅志向高远,我们期待归来的大雁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希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己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没了手,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小杨佩自己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必须先要自强、自信。自强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她现在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杨佩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梦想并坚信能从逆境中熬过来。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边的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飞翔。

陈燕——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

陈燕,女,汉族,1973年生,视力残疾,一级钢琴调律师,北京市人。现北京新乐钢琴调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系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调律分会会员。幼年患先天性白内障双目失明。22岁毕业于北京盲校钢琴调律班。2002年10月创建北京钢琴调律网,2004年出版《陈燕:耳边的世界——中国第一位女盲人调律师的自传》,同年12月被江苏卫视和新浪网评为《感动2004》十大真情人物。

盲人钢琴调律师陈燕的故事有点传奇,但都是真的。3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先天性残疾,陈燕被父母遗弃,是姥姥收养她并抚养成人。

陈燕自小对音乐比较感兴趣,学过很多乐器。自打学调琴开始,她每天总是十三四个小时泡在钢琴边,仔细摸,用心记。学调律还必须会修琴,一个盲人手拿锤子钉钉子、刨子刨木头,受伤总是难免的,学习调律那段时间,她手上就没有一块好肉。

4年学习,陈燕掌握了欧美最先进的钢琴调律技术,但信心满怀的她马上遭遇了残酷的现实,当时国内的人还无法接受盲人调琴师这一行业。几经周折,一家大的琴行经理考核后同意录用。但经理为难地说,这份工作需要上门为客户调琴,你现在的情况挨家上门也太困难。再说路上车很多,出了交通事故,琴行要负责的。

为了熟悉地形路况,她请家人帮助,把图上的地名、车站、胡同小区等一一抄写成盲文,一一记熟。有一位用户不希望盲人调律,她到用户家后,凭着眼睛仅存的一点光感,跟用户走到钢琴前,连调带修干了两个小时,客户试弹后很满意,并说他的两台琴以后都请陈燕调。这时陈燕告诉他自己是个盲人,对方不好意思了。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陈燕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与客户见面时决不告诉自己是盲人,调琴结束后,一定要告诉用户自己是盲人。她说:“给用户调完音后,我除了教给用户一些保养知识外,还要给用户弹一首优美的曲子,这时才告诉他,我是一名盲人钢琴调律师,用户感到非常惊讶。你是盲人,你怎么来的?你调琴的时候,眼睛一直跟着手动呀!每当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真正在调琴这个圈子里闯出名气,陈燕靠的是技术。她将8000多个钢琴零件熟记于心,并能及时发现影响音准的零件,调出正确的音律。到目前,她已给上万个家庭的钢琴做过调音,足迹遍布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为了帮助更多的钢琴用户,陈燕开通了全国第一条钢琴公益热线,每天晚上7点到10点,她都会守候在电话机旁。在钢琴调律的路上,她理想就是让全国的人都知道,盲人完全可以从事钢琴调律工作。

陈燕不仅拥有娴熟的调琴专业技术,她还创造了许多盲人第一的奇迹: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中国盲人中第一个写自传的,第一个会骑独轮车、游泳、骑自行车、开卡丁车、滑旱冰、练跆拳道的盲人等等。陈燕说,不管路有多漫长、有多艰辛,她都会“笑对人生”。她是该笑,因为她为自己“调”出了一派光明。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他是天生的侏儒,身高只有100厘米。

12月28日,他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他的到来不仅没给家里带来欢乐,反而给父母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家里人对他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因为他患上了罕见的“成骨发育不全症“,这种病人体内钙质无法固定在骨骼上,因此骨头有如玻璃般易碎,也就是俗称的“玻璃娃娃“。

他的父亲擅长吉他和电子风琴,受家庭的影响,他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7岁那年,他在电视上看了一场钢琴音乐会,着迷到神魂颠倒的地步,向父亲提出自己也想要一台钢琴,父亲满足了他的要求。

但是,一个手脚无力,行动不便的人,要想学习钢琴谈何容易。每次他都要依靠别人抱着才能上下钢琴座。有一次,父亲刚把他抱上座位,有事临时出去了,他一不小心,从座位上摔了下来,脚被摔成了骨折。

心疼他的父亲建议他学点别的,可是他死活不同意,就认定了钢琴。无奈之下,父亲想出办法,在琴上安装了一个特殊的辅助器,使他的脚较容易牵动钢琴踏板。虽然如此,他还是在练琴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意外的情况,以致于经常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但他却不管不顾,凭着顽强的毅力,近乎疯狂地练琴,这一练就是五年。

他13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父亲获悉一个剧团急需招聘一个丑角兼配角,觉得他很适合,于是送他去了。剧团内有一个名叫布鲁内的小号演奏家,在跟他合作几次之后,发现他在钢琴方面有着特殊的悟性,就推荐给打击乐演奏家洛马诺重点培养。在两位音乐家的悉心培养下,15岁时,他推出了个人的第一张专辑《闪光》。优美的曲子震撼人心,轰动法国音乐界,使他一夜之间成为“巨星“。

他第一次公开演出时,先是在台前离观众最近的地方,站了足足3分钟。最后,他笑着问:“都看够了吧?“在全场发出会意地笑过之后,才开始表演。听完他的演奏,观众被他的音乐震憾了,先是短暂的沉默,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置身于神奇的音乐世界中,他忘却了残缺肢体带来的痛苦,变得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对于取得的成绩,他仍然不满足,坚持每天练琴的时间增加到11小时,每年的独奏音乐会超过180场。有时,超负荷的训练量甚至令他的指骨折断,他也在所不惜。他的钢琴越弹越好,名气越来越大。1987年,他推出的另一张专辑《乐曲》,成为他音乐行程中决定性的转折,让成为世界级钢琴大师,他的足迹遍及纽约、米兰、东京、巴黎等著名音乐城市。所到之处,都是一片赞誉之声。这时,所有人都已经不再对他的奇特身材好奇了,而是带看钦佩的心在仰望他灵魂的“高度“。

乐观的心态让他对未来仍充满信心,坚持每天练琴11小时以上。果然,过了不久,他的事业又迎来了辉煌的时刻,不仅签约了新的唱片公司,而且出的唱片一张比一张好,广受欢迎。尤其是与另一名法国爵士乐手格拉贝蒂合作的唱片销售量突破10万张。

他就是法国的贝楚齐亚尼,世界钢琴史上最著名的侏儒,一个乐观向上,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克服身体的巨大障碍,奏出人间最美妙乐章的残疾人。他的身材虽然矮小,但他灵魂的高度,足以让世人仰视。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

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

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讯速。

海顿一生备受ling辱,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

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欢乐颂”、“第一交响曲”、“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庄严弥撒曲”等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玉梅嫂》

雨中,那位头戴花斗笠,身穿花格衬衫的插秧女还在。瞧她裤子卷到小腿肚上,衬衫袖子卷到小膀上,戴着一付幔袖,左手拿着半把秧,右手一棵一棵飞快地插进田里。她眼睛始终是紧盯着手中的秧,一直是低着头,那怕是雨水挂满她的脸庞,也只是偶尔把头甩一甩,又低头继续栽起秧来。附近几百亩的水田里只有她一个人在静静地栽着。她就是我旧时的邻居玉梅嫂,提起玉梅嫂,那可是远近闻名的大美人噢。高中毕业两年后嫁给我队凡明哥,凡明哥在公社卫生院做合同工,在大集体年代,虽然工资不高,但小曰子过的却有滋有味的。但好景不长,凡明哥在上班的路上被汽车撞了,落了个终身残废。虽然那个汽车主儿赔了一些钱,但不到两年功天钱就用光了。八十年代初,全国实行大包干,玉梅嫂家在分集体资产时,一没分到牛,二没分到马和驴,更不要说分到队里的二台手扶拖拉机了,因为她家每年都差生产队很多钱。队长老袁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最后经队委会研究,决定无偿送一头老母猪给她饲养。

玉梅嫂起早贪黑的犁地,饿了吃一口干粮,渴了就喝一口沟里的水,三四天几亩地也就挖完了。抽水。用钉钯镂地,一个女人坚持着。

每年插秧季节,都是她家在全队最后,和她要好的几户人家,在忙完自家的田里活后有时也来帮忙,我毌亲就给她家忙过好几年。

玉梅嫂心灵手巧,心肠热。邻里关系相处的都很好,东家买二尺布叫她给儿子做一条裤子,西家买一块花布叫她给女儿做一条裙子,她总是有求必应。有一年她还用蓝洋布给我做一个书包呢。同学们都夸我的书包式样做的好看,最后我的书包在淮河中学成了流行式了呢。

玉梅嫂的文化程度很高,上高中那年,我一道解析几何不会,她却三下两下的解出来了。到现在我还为她婉惜,那时招收教师,招聘干部考试,她如果参加考的话,肯定能考上。

玉梅嫂不但文化程度高,饭菜烧的也好,本庄大凡小事都是她掌勺,我结婚的喜宴也是她的杰作。

如今,玉梅嫂老了,但风姿尤存。你看雨中那位头戴花斗笠,身穿花格子衬衫的女人。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扬州34岁盲人励志哥

1988年的冬天,我出生在西安未央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出生后的第三天由于高烧不退留下了不可挽回的后遗症,导致我语言表达障碍和行动不便,经医院鉴定属于二级残疾。

小学期间,父母每天起早贪黑接送我上学,而他们全然不知身为残疾的我每天都要忍受着同学的欺负和嘲笑,没有人愿意和我做朋友。就在初中刚开学没几天的时候,一位同学由于嘲笑我是个残疾,我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侮辱与这个同学大打出手。由于老师的及时赶到,阻止了我们的纠纷,从此,这位老师便成为了我人生中的良师益友,不断关心我支持我。在我内心里,老师的这十年照顾已经不能用感谢来表达了。

我初中毕业后,由于身体原因,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连服务生的工作都没有一个老板用我。直到,我深思熟虑后终于决定,自己的人生将要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完全程。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下,我毅然开始了我的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当我进入一个新兴的行业时,发现自己对创业经验的匮乏和行业知识不足,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都不懂,做事东拉西扯,处处碰壁。对于这样的困难我总是对自己说:“刚刚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很艰难,无论是创业资金还是人脉关系都是很艰苦的考验,必须在严峻的考验之下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无论做什么行业,首先需要:踏实的走路,从实干出发。因为争取一个客户不容易,丢失一个客户很简单。交易需靠低成本,竞争依赖高品质。不绷紧质量的弦,弹不出市场的调。因此要制定的策略是:以诚信取胜。”

20我开始和家里人搞养殖,因为和家里的意见达不成一致,所以决定开始做建材陶瓷行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年底退出建材行业。3月一个亲戚知道了我曾经有过创业的经历,便将自己的鱼需物资生意(饲料原料供应:玉米,麦麸)交给我进行打理,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对这个行业轻车熟路,两年间认识了很多饲料厂和渔药厂家的合作人,生意做的如鱼得水,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不知什么原因一大批原料订单被退了回来,导致我将两年来的所有积蓄都赔了进去,后来才分析发现是人员管理经验不足,检验质量不过关,以至最后以失败告终。

六年的创业历程,我不断的成长,我逐渐意识到,无论做什么行业,学习知识是前提,知识会让我快速、稳健的经营好这份事业。

我明白“市场是海,商业是船,质量是帆,人是舵手”,唯有知识才可以让自己能很好的把握这四个方面,不断创新突破,达到事业辉煌。“活到老,学到老”是我一直坚持的原则。

创业艰难,想要更大的成功,我还要不断的寻找和摸索。20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西部创业网,免费创业培训,申请政府扶持贷款”的消息,非常激动。通过查看网站、电话咨询、现场咨询,我了解到,陕西省、西安市政府在陕西教育学院设立了省市创业培训基地,凡陕西户籍有志于创业的朋友都可以来免费参加创业培训,合格结业者还可以申请政府免息贷款。现在已有3000多人参加了免费培训,创办企业400余家,获得创业贷款3000多万元。

多好的事情啊,创业者就需要这么一个学习的机会,可以与其他创业者交流心得体会,拓宽人际网,寻找更好的发展平台。想到这些,我立即报名,并在年10月10日参加了陕西省第11期syb创业培训班。为期15天的学习,让我收获很大,从创业项目的选择、市场评估再到企业法律责任、制定利润计划等等课程的学习,不仅提升了我的创业能力,更坚定了我的创业之路。同时我还结识了许多年轻的大学生创业伙伴,让我感到创业不再孤单。

我认为一个人富裕了不是成功,只有让周围的人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成功。虽然我是一名残疾人,但仍想用自己努力获得的果实来回报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使更多人脱离贫困。从开始,我用我的微薄之力,多次向贫困地区捐献钱物。并且,我希望能借助这个平台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加入,为了贫困地区的发展,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共同添砖加瓦!

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一步一个脚印前进。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只有不愿意做的事情。我认为,事业就像钢琴曲,高音是事业的顶峰,低音是走向衰落,我希望所有的创业者能保持中音,发展下去,一定会创造出辉煌的成绩!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有一个新认识的朋友,他很阳光,喜欢各种娱乐和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他打篮球的方式很奇特,总是用左手运球,居然能用单手在人群阻挡中准确地投篮。其实,他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出于卖弄球技,而是因为他只有一只手。这只神奇的左手居然能打一手好球,写一手好字,甚至能在钢琴上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更让我敬佩的',是他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他的言语总是那样的亲切。他工作努力,与同事朋友的关系融洽,与客户的交流愉悦。常常得到老总的嘉奖……见过许多因为身体残疾心理也一同“残疾”的人,所以一向不理解他的“健康”。直到有一天,见到了他的家人,我才醒悟。

那天,我和一个朋友去他家看他,他的父母十分热情,请我们留下吃饭。

他们一家人都很热情,谈起他的时候,言语之中总透露着无尽的温情爱意与骄傲、自豪。

那一刻,感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从来都没有想象过,这个世界原先还有这样真挚而细致的爱。一家人为了给自我残疾的只有一只左手的亲人一个平和而正常的环境,一齐改掉自我坚持了几十年的使用右手的生活习惯。

成长能够想象,在他年幼时用左手第一次笨拙地拿起筷子,夹起一片菜叶时,他的家人也正同样笨拙地、用左手反复练习那个动作,直至成为习惯。而这样的习惯与爱伴随着他,与他一齐成长。为了让他健康乐观地生活,他们把所有的爱,全部写在了左手上。

残疾人励志故事

黄宇,男,汉族,1967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人,现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经理,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导致下肢严重残疾,没有进过一天校门,参加远程大学教育,取得了英语自考多项单科结业证书。1991年创办“小雨亭”刻字社,从100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发展,现已成为年营业额60余万元的中型服务企业;解决了15名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就业,曾被评为上海市肢残人百强明星和自强模范。

在繁华的大上海长乐路,有一家刻字工艺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创办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黄宇,先天性成骨不全,连打喷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样脆弱,成了“玻璃娃娃”。黄宇十三四岁时,30多年来他至少骨折过40多次,导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难以忍受!

黄宇母亲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亲。儿子将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内心的酸痛只有自我体味。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医院,但专家都说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期望。由于肌肉萎缩,也无法整形,儿子两条腿和肢体的其他部分渐渐地都弯曲变形了。残疾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十分痛苦,但他也认识到痛苦悲哀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坦然地去应对残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完美。

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宇开始要学一门技术以谋生,最后在一家刻图章的小店当起了学徒。虽然工资只有36元钱,却拥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复一日他风雨无阻地上班,因为这是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宇在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他说:“机会掌握在自我的手里,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都不要错过。”1991年,他萌发了自我创业的念头,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创办了“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开业至今,经过17年的发展,此刻拥有两家门市部、一间工作室,面积加起来也有200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0余万元,一年的营额将近70万,公司共有12名员工,一半是残疾人。对于这点,黄宇有他自我的想法:“生意场上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很多,如果单单跟别人比每月能赚多少钱,我远远比但是别人,但是能够帮忙身边的残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比赚钱有着更大的好处。”黄宇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先后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市残联青年委员会主任,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自强模范,2003年被评为徐汇“十佳青年”。2004年春,黄宇与一位温柔贤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运动员共结连理,迎来了完美的生活。

文档为doc格式。

残疾人励志故事

陈州命运多舛,6岁父母离异,8岁流浪四方,13岁从火车上摔下失去双腿,18岁学会唱歌,他以木盒为腿,从四处乞讨到流浪卖唱,他用歌声行走中国,走过全国700多个城市,娶妻生子,过上幸福小康生活,从无腿乞丐成长为中国激励大师。

他的童年较同龄人相比极其不幸,刚满5岁时,父母就因感情不合而分 居,1991年,年仅8岁的他被法院判给了爸爸,没多久,爸爸把他托付给了50多岁的爷爷后,远离家门。由于爷爷、奶奶经济困难,陈州从小就没上过学,11岁时,就靠着爷爷教的一点快板和家乡戏开始外出“闯天下”了,佳木斯、北京、沈阳等地到处留下了他那幼小的足迹。

“就是这个朋友,教会了我唱歌,后来,我就用美妙的歌声引来了身边美丽的凤凰。”提及老婆和一对儿女,天生乐观的陈州更显得兴奋和开心。

陈州: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二庙乡瓦子埠村人,六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失去了父爱母爱,陈州的童年是不幸的,13岁的时候,跟随爷爷去卖艺,有一次坐反了火车从车上跳下,意外事故使他失去了双腿。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陈州最终选择了坚强面对。虽然没有了双腿,但他有健全的意志和心理,他决心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养活自己。从此在外流浪,在流浪卖艺的这些年里,陈州当过乞丐,卖过 报纸,擦过皮鞋,修过电视。

陈州亲手制作的两个普通的木盒子,一个大一个小,一个重,一个轻,一个三斤半,一个四斤半,成了平时走路时穿的鞋子,成了他的强有力的双腿,重的右手拿,这样保持行进中的平衡。陈州就是穿着这双“鞋子”走南闯北,认识了让他走上“流浪歌手”道路的“师傅”。到目前为止,街头演唱达3000多场。

陈州靠自己的坚强意志多次登山。到目前为止,陈州登了中国大大小小90多座山,正是靠着登山磨练出来的意志,陈州有这么大的勇气去坚持自己的梦想!

中外残疾人励志故事中外残疾人励志的故事

他是天生的侏儒,身高只有100厘米。

1962年12月28日,他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他的到来不仅没给家里带来欢乐,反而给父母的心里蒙上一层阴影,家里人对他的未来充满忧虑。因为他患上罕见的“成骨发育不全症”,这种病人体内钙质无法固定在骨骼上,因此骨头有如玻璃般易碎,也就是俗称的“玻璃娃娃”。

他的父亲擅长吉他和电子风琴,受家庭的影响,他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7岁那年,他在电视上看一场钢琴音乐会,着迷到神魂颠倒的地步,向父亲提出自己也想要一台钢琴,父亲满足他的要求。

但是,一个手脚无力,行动不便的人,要想学习钢琴谈何容易。每次他都要依靠别人抱着才能上下钢琴座。有一次,父亲刚把他抱上座位,有事临时出去,他一不小心,从座位上摔下来,脚被摔成骨折。

心疼他的父亲建议他学点别的,可是他死活不同意,就认定钢琴。无奈之下,父亲想出办法,在琴上安装一个特殊的辅助器,使他的脚较容易牵动钢琴踏板。虽然如此,他还是在练琴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意外的情况,以致于经常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但他却不管不顾,凭着顽强的毅力,近乎疯狂地练琴,这一练就是五年。

他13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父亲获悉一个剧团急需招聘一个丑角兼配角,觉得他很适合,于是送他去。剧团内有一个名叫布鲁内的小号演奏家,在跟他合作几次之后,发现他在钢琴方面有着特殊的悟性,就推荐给打击乐演奏家洛马诺重点培养。在两位音乐家的悉心培养下,15岁时,他推出个人的第一张专辑《闪光》。优美的曲子震撼人心,轰动法国音乐界,使他一夜之间成为“巨星”。

他第一次公开演出时,先是在台前离观众最近的地方,站足足3分钟。最后,他笑着问:“都看够吧?”在全场发出会意地笑过之后,才开始表演。听完他的演奏,观众被他的音乐震憾,先是短暂的沉默,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先站三分钟,他说:“很多人是因为好奇我的身材才来的,先让他们看个够,才会仔细听我的演奏,才能看到我灵魂的高度。”

置身于神奇的音乐世界中,他忘却残缺肢体带来的痛苦,变得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对于取得的成绩,他仍然不满足,坚持每天练琴的时间增加到11小时,每年的独奏音乐会超过180常有时,超负荷的训练量甚至令他的指骨折断,他也在所不惜。他的钢琴越弹越好,名气越来越大。1987年,他推出的另一张专辑《乐曲》,成为他音乐行程中决定性的转折,让成为世界级钢琴大师,他的足迹遍及纽约、米兰、东京、巴黎等著名音乐城市。所到之处,都是一片赞誉之声。这时,所有人都已经不再对他的奇特身材好奇,而是带看钦佩的心在仰望他灵魂的“高度”。

残疾人励志故事

高志鹏,男,汉族,1974年生,视力残疾,山西省吕梁人,现为太原市盲童学校音乐教师。6岁时因手术失败导致双眼失明,13岁随民间学艺,18岁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插班生,28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他集写词、作曲、演唱、演奏于一身,至今已创作数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近百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过报道。

高志鹏出生在吕梁山区兴县,6岁时因手术失败双目失明。8岁那年,他让妹妹拉着他的手到学校门外听课,被老师发现,让爸爸把他领回了家。爸爸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样,爸爸教你拉二胡吧!”从那天开始,他踏上了音乐旅途,在自己心灵的舞台上演绎起不灭的火焰和无尽的执着。高志鹏11岁时,二胡水平就已超过了父亲,当他得知了“阿炳”的故事后,便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盲人音乐家。他“摸”懂了《二泉映月》,也在音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他跟着鼓乐班的师傅们沿九曲黄河一路苦学,学会了各种民间小调、晋剧曲牌,学会了唢呐、笙、箫、笛子等鼓乐班的全套乐器。15岁那年,父亲为他买了8件乐器,让他组建了自己的鼓乐班。从此,这位少年盲班主带着一伙明眼人,开始在陕西、内蒙古一带的农村闯荡。几年下来,他挣下的钱,不但贴补家用,建了新窑洞,而且还为两个哥哥娶了媳妇,供妹妹读完了初中。在外闯荡的高志鹏第一次听说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开启了一扇窗户,独自一人去太原市盲校求学。在省残联领导的帮助下,他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的一名大龄插班生。

在盲校学习的两年间,每到星期天,志鹏便抱着吉他、二胡到街头卖唱,挣学费和生活费;上课时间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于学习和创作中。1994年,他创作的歌曲《心声》,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升华奖”新歌征集中,荣获词曲创作一等奖;歌曲《满天繁星属于你》,在全国第二届盲聋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及创作奖。当中残联主席邓朴方把奖杯送到他的手中时,他感到茫茫黑夜中有了繁星般的点点希望。

盲校毕业他留校工作,20在中残联的关怀下,他成为中国戏曲学院首位盲人进修大学生。在正规化、高节奏的教学环境中,为了赶上学习的进度,他几乎每晚都守在琴房,根据盲文和课堂的录音资料一点一点地摸索着指法。进修是拿不到学历的,高志鹏便参加了成人高考并成为中国戏曲学院一名正规大学生。经过顽强拼搏,高志鹏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他创作的歌曲《走出圪梁梁》、二胡曲《黄土情怀》,还分别荣获全国第六届残疾人艺术大赛金奖、银奖。更令同学们啧啧称奇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拜北京盲校李红伟为师,靠着用手摸,竟然用半年时间学会了一般得用三年时间才能掌握的钢琴调律技能!

如今,高志鹏的心中有了一个“神州万里行”的计划。他准备用两年时间,走访全国百所高校,为高校师生免费演奏自己的音乐作品,分享他捕捉到的照亮人生的音符。

中外残疾人励志故事中外残疾人励志的故事

有一个新认识的朋友,他很阳光,喜欢各种娱乐和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他打篮球的方式很奇特,总是用左手运球,居然能用单手在人群阻挡中准确地投篮。其实,他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出于卖弄球技,而是因为他只有一只手。这只神奇的左手居然能打一手好球,写一手好字,甚至能在钢琴上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更让我敬佩的,是他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他的言语总是那样的亲切。他工作努力,与同事朋友的关系融洽,与客户的交流愉悦。常常得到老总的嘉奖见过许多因为身体残疾心理也一同残疾的人,所以一直不理解他的健康。直到有一天,见到他的家人,我才醒悟。

那天,我和一个朋友去他家看他,他的父母非常热情,请我们留下吃饭。

他们一家人都很热情,谈起他的时候,言语之中总透露着无尽的温情爱意与骄傲、自豪。

那一刻,感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从来都没有想象过,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样真挚而细致的爱。班主任n一家人为给自己残疾的只有一只左手的亲人一个平和而正常的环境,一齐改掉自己坚持几十年的使用右手的生活习惯。

成长可以想象,在他年幼时用左手第一次笨拙地拿起筷子,夹起一片菜叶时,他的家人也正同样笨拙地、用左手反复练习那个动作,直至成为习惯。而这样的习惯与爱伴随着他,与他一起成长。为让他健康乐观地生活,他想念的句子们把所有的爱,全部写在左手上。

残疾人励志故事

李智华,女,汉族,1984年生,肢体残疾,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人,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系本科在读。一场大火失去了双臂,她没上过高中,通过顽强学习,考上了大专又专升本,现备考2008年书法系的硕士研究生。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1984年2月14日,李智华出生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伊和背乡赵家堡村的一户农家。爸爸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患有精神病的妈妈硬是由人按着才生下了她,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1984年5月23日,父亲李国林外出寻找疯癫的妻子,出生没几个月的李智华一觉醒来将煤油灯碰倒,瞬间炕席、被子相继燃烧起来……无情的大火改变了她的一生。经过抢救,李智华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双手。

家庭贫寒的李智华,又偏偏失去了双手。对于她个人而言,是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与命运抗争,她选择了后者,她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奋斗做到和常人一样。哥哥姐姐上学去,李智华总是悄悄地跟在后面,校园里的欢声笑语,让她感到一切是那么新奇。她渐渐地学会了用脚趾夹着铅笔写字,刚开始时铅笔头怎么也夹不紧,她就用绳子把铅笔和脚趾捆在一起,绳子松了,就使劲勒。为了能写好一个简单的“0”,她竟整整练了1天,脚被磨得又红又肿。内蒙古的冬天特别冷,由于不能穿袜子,智华的双脚长满了冻疮,但她却从不哼一声。1990年9月,赵家堡村小学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李智华却因为残疾进不了教室,她便拿几块砖头垫在脚下,悄悄地站在窗外听课;没有课本,她牢牢记住黑板上的每一个字。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班里的孩子们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时,却从窗外传来李智华清脆而准确的回答声。在老师的帮助下,李智华终于走进了课堂。

1998年夏天,小智华如愿以偿考取了旗重点中学——鲁北一中,也就是在这时,妈妈的病情却加重了,于是小智华产生了一个想法:牺牲学业,照顾妈妈。鲁北一中的领导知道她的情况后,决定收她为函授生,每周派老师为小华授课。从此,她一边做家务照顾妈妈,一边坚持学习。2003年6月7日,她走进了普通高考的考场。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欧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终于用一双小脚叩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许许多多的单位和个人都在关爱着她的学习生活。对于社会给予自己的资助,李智华也努力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回报社会。2000年9月,她和姐姐在包头市学习,姐妹俩每天的生活费只有3元钱。当得知同学申怀宝面临失学时,她们每月向申家寄20元钱;哥哥给李智华邮寄来300元卖牛粪的钱,可李智华却把这笔钱给同学们购买成防护用品;2004年,她被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评为“十佳学习之星”,同年,她又在陕西省大学生书法大赛中一举夺冠;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的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2006年7月,大专毕业的李智华被一家单位聘用,单位发给她1000元的月工资。在得知13岁少女马依曼患白血病时,李智华将自己首月工资,全部打入医院账户,作为马依曼的治疗费用。多年来,李智华还一直给农民工子女做书画辅导。

残疾人励志故事

舞蹈是要用双脚来跳的,一个舞蹈演员演出时是在用肢体动作向观众传达自己的感情,因此,人们都认为没有双腿的人根本无法跳舞。可是有一个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的弱小的年轻女子却做到了,她是四川绵竹的一位舞蹈教师,叫廖智。

这不是天方夜谭。在中央电视台的《我要上春晚》节目中,没有双腿的舞蹈演员廖智"站"在了舞台中央,跪在鼓上的她表演了一出叫《鼓舞》的舞蹈。红绸飞舞,失去双腿的廖智用自己残缺的身体在一面大鼓上旋转翻滚,做出各种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这是一场震撼人心的演出,现场掌声雷动,观众无不满含泪水地看完廖智这场令人难忘的舞蹈演出。几位资深评委在点评廖智的演出时,一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哽咽得话都说不下去,这就是一个没有双腿的舞蹈演员带给人们的巨大感动。

廖智是四川绵竹市汉旺镇人,本是一位教学生跳舞的舞蹈教师。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时,正在家中的廖智和自己十个月大的女儿及婆婆一起被埋在废墟里,被埋二十六个小时后,廖智被救出,女儿和婆婆却不幸遇难。廖智活了下来,可膝盖以下的小腿及双脚都被截去,她成了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轮椅的残疾人,这一年,她刚24岁。

一个一直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舞蹈演员突然间没有了双腿,这样的打击对她来说比失去生命更为残酷。可是仅仅在截肢后一个月,还躺在病床上的廖智为了安慰邻床养伤的小朋友,就在病床上跳舞给小朋友看。她突然有了想法,没有了双腿也一定要将自己的舞蹈事业继续下去。就是这个信念,支撑着廖智一直走到现在,成就了一个没有双腿的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的辉煌成就。

我们见过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演员跳舞,但很少看到失去双腿的人能够在舞台上一展风采。要知道,一个没有双腿的人想要跳舞何其困难,实现这个目标几乎就是在创造奇迹。然而,在众多好心人的支持和鼓励下,廖智终于站在了义演晚会的舞台上。那晚,廖智与搭档表演的是双人舞《走向希望》,她穿一条红色舞裙,男舞伴穿一件白色舞衣,两人在舞台上精彩起舞,谁也看不出这个美丽的女孩双腿被截去了。台下有观众心生疑惑,廖智的腿不是好好的吗?此时,音乐进入高潮,廖智被舞伴猛地举过头顶,她双手抓住右脚,把一只假腿取下来扔在地上,红色的裙褶就像鲜血一样,垂直下搭。顿时,全场鸦雀无声,片刻之后,所有观众均欷歔不已,泪水直流,他们都被廖智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动了。

廖智的《鼓舞》更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些成就的背后,廖智为舞蹈所经历的苦难,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廖智曾说,在经过汶川大地震这场生死劫难后,她开始明白一个词——珍惜。如果没有那场地震,廖智应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是一位幸福的年轻妈妈,女儿如今也该有三岁了,她也依然在舞蹈学校里教学生跳舞。是可怕的地震让她失去了一切,失去了亲人,也失去了自己用来跳舞的双腿。可廖智没有就此沉沦下去,她珍惜生命,笑对生活,坚强地活下来,期待自己的又一个辉煌,这就是她的信念,她成功了。

此刻,没有人否认没有双腿的舞蹈演员廖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她用自己瘦小的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用廖智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四川在雄起,灾区在雄起"。

残疾人励志故事

1988年的冬天,我出生在西安未央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出生后的第三天由于高烧不退留下了不可挽回的后遗症,导致我语言表达障碍和行动不便,经医院鉴定属于二级残疾。

小学期间,父母每天起早贪黑接送我上学,而他们全然不知身为残疾的我每天都要忍受着同学的欺负和嘲笑,没有人愿意和我做朋友。就在初中刚开学没几天的时候,一位同学由于嘲笑我是个残疾,我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侮辱与这个同学大打出手。由于老师的及时赶到,阻止了我们的纠纷,从此,这位老师便成为了我人生中的良师益友,不断关心我支持我。在我内心里,老师的这十年照顾已经不能用感谢来表达了。

2004年我初中毕业后,由于身体原因,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连服务生的工作都没有一个老板用我。直到2005年,我深思熟虑后终于决定,自己的人生将要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完全程。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下,我毅然开始了我的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当我进入一个新兴的行业时,发现自己对创业经验的匮乏和行业知识不足,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都不懂,做事东拉西扯,处处碰壁。对于这样的困难我总是对自己说:“刚刚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很艰难,无论是创业资金还是人脉关系都是很艰苦的考验,必须在严峻的考验之下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无论做什么行业,首先需要:踏实的走路,从实干出发。因为争取一个客户不容易,丢失一个客户很简单。交易需靠低成本,竞争依赖高品质。不绷紧质量的弦,弹不出市场的调。因此要制定的策略是:以诚信取胜。”

2005年我开始和家里人搞养殖,因为和家里的意见达不成一致,所以决定开始做建材陶瓷行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2005年底退出建材行业。2006年3月一个亲戚知道了我曾经有过创业的经历,便将自己的鱼需物资生意(饲料原料供应:玉米,麦麸)交给我进行打理,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对这个行业轻车熟路,两年间认识了很多饲料厂和渔药厂家的合作人,生意做的如鱼得水,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不知什么原因一大批原料订单被退了回来,导致我将两年来的所有积蓄都赔了进去,后来才分析发现是人员管理经验不足,检验质量不过关,以至最后以失败告终。

六年的创业历程,我不断的成长,我逐渐意识到,无论做什么行业,学习知识是前提,知识会让我快速、稳健的经营好这份事业。

我明白“市场是海,商业是船,质量是帆,人是舵手”,唯有知识才可以让自己能很好的把握这四个方面,不断创新突破,达到事业辉煌。“活到老,学到老”是我一直坚持的原则。

创业艰难,想要更大的成功,我还要不断的寻找和摸索。2011年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西部创业网,免费创业培训,申请政府扶持贷款”的消息,非常激动。通过查看网站、电话咨询、现场咨询,我了解到,2009年陕西省、西安市政府在陕西教育学院设立了省市创业培训基地,凡陕西户籍有志于创业的朋友都可以来免费参加创业培训,合格结业者还可以申请政府免息贷款。现在已有3000多人参加了免费培训,创办企业400余家,获得创业贷款3000多万元。

多好的事情啊,创业者就需要这么一个学习的机会,可以与其他创业者交流心得体会,拓宽人际网,寻找更好的发展平台。想到这些,我立即报名,并在2011年10月10日参加了陕西省第11期syb创业培训班。为期15天的学习,让我收获很大,从创业项目的选择、市场评估再到企业法律责任、制定利润计划等等课程的学习,不仅提升了我的创业能力,更坚定了我的创业之路。同时我还结识了许多年轻的大学生创业伙伴,让我感到创业不再孤单。

我认为一个人富裕了不是成功,只有让周围的人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成功。虽然我是一名残疾人,但仍想用自己努力获得的果实来回报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使更多人脱离贫困。从2010年开始,我用我的微薄之力,多次向贫困地区捐献钱物。并且,我希望能借助这个平台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加入,为了贫困地区的发展,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共同添砖加瓦!

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一步一个脚印前进。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只有不愿意做的事情。我认为,事业就像钢琴曲,高音是事业的顶峰,低音是走向衰落,我希望所有的创业者能保持中音,发展下去,一定会创造出辉煌的成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残疾人励志故事

黄宇,男,汉族,1967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人,现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经理,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导致下肢严重残疾,没有进过一天校门,参加远程大学教育,取得了英语自考多项单科结业证书。1991年创办“小雨亭”刻字社,从100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发展,现已成为年营业额60余万元的中型服务企业;解决了15名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就业,曾被评为上海市肢残人百强明星和自强模范。

在繁华的大上海长乐路,有一家刻字工艺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创办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黄宇,先天性成骨不全,连打喷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样脆弱,成了“玻璃娃娃”。黄宇十三四岁时,30多年来他至少骨折过40多次,导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难以忍受!

黄宇母亲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亲。儿子将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内心的酸痛只有自己体味。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医院,但专家都说目前还没有治愈的希望。由于肌肉萎缩,也无法整形,儿子两条腿和肢体的其他部分渐渐地都弯曲变形了。残疾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非常痛苦,但他也认识到痛苦伤心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坦然地去面对残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美好。

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宇开始要学一门技术以谋生,终于在一家刻图章的小店当起了学徒。虽然工资只有36元钱,却拥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复一日他风雨无阻地上班,因为这是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宇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他说:“机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都不要错过。”1991年,他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创办了“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开业至今,经过的发展,现在拥有两家门市部、一间工作室,面积加起来也有200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0余万元,一年的营额将近70万,公司共有12名员工,一半是残疾人。对于这点,黄宇有他自己的想法:“生意场上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很多,如果单单跟别人比每月能赚多少钱,我远远比不过别人,但是能够帮助身边的残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比赚钱有着更大的意义。”黄宇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先后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市残联青年委员会主任,20被评为上海市自强模范,被评为徐汇“十佳青年”。春,黄宇与一位温柔贤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运动员共结连理,迎来了美好的生活。

残疾人励志故事

他是天生的侏儒,身高只有100厘米。

1962年12月28日,他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他的到来不仅没给家里带来欢乐,反而给父母的心里蒙上一层阴影,家里人对他的未来充满忧虑。因为他患上罕见的“成骨发育不全症”,这种病人体内钙质无法固定在骨骼上,因此骨头有如玻璃般易碎,也就是俗称的“玻璃娃娃”。

他的父亲擅长吉他和电子风琴,受家庭的影响,他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7岁那年,他在电视上看一场钢琴音乐会,着迷到神魂颠倒的地步,向父亲提出自己也想要一台钢琴,父亲满足他的要求。

但是,一个手脚无力,行动不便的人,要想学习钢琴谈何容易。每次他都要依靠别人抱着才能上下钢琴座。有一次,父亲刚把他抱上座位,有事临时出去,他一不小心,从座位上摔下来,脚被摔成骨折。

心疼他的父亲建议他学点别的,可是他活不同意就认定钢琴。无奈之下,父亲想出办法,在琴上安装一个特殊的辅助器,使他的脚较容易牵动钢琴踏板。虽然如此,他还是在练琴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意外的情况,以致于经常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但他却不管不顾,凭着顽强的毅力,近乎疯狂地练琴,这一练就是五年。

他13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父亲获悉一个剧团急需招聘一个丑角兼配角,觉得他很适合,于是送他去。剧团内有一个名叫布鲁内的小号演奏家,在跟他合作几次之后,发现他在钢琴方面有着特殊的悟性,就推荐给打击乐演奏家洛马诺重点培养。在两位音乐家的悉心培养下,15岁时,他推出个人的第张专辑《闪光》。优美的曲子震撼人心,轰动法国音乐界,使他一夜之间成为“巨星”。

他第一次公开演出时,先是在台前离观众最近的地方,站足足3分钟。最后,他笑着问:“都看够吧?”在全场发出会意地笑过之后,才开始表演。听完他的演奏,观众被他的音乐震憾,先是短暂的沉默,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先站三分钟,他说:“很人是因为好奇我的身材才来的,先让他们看个够,才会仔细听我的演奏,才能看到我灵魂的高度。”

置身于神奇的音乐世界中,他忘却残缺肢体带来的痛苦,变得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对于取得的成绩,他仍然不满足,坚持每天练琴的时间增加到11小时,每年的独奏音乐会超过10场。有时,超负荷的训练量甚至令他的指骨折断,他也在所不惜。他的钢琴越弹越好,名气越来越大。1987年,他推出的另一张专辑《乐曲》,成为他音乐行程中决定性的转折,让成为世界级钢琴大师,他的足迹遍及纽约、米兰、东京巴黎等著名音乐城市。所到之处,都是一片赞誉之声。这时,所有人都已经不再对他的奇特身材好奇,而是带看钦佩的心在仰望他灵魂的“高度”。

然而,再伟大的人物也有沉浮之时。自《乐曲》出版后,他的事业开始落入低潮,因为焦急,有一次甚至晕倒在酒吧的阶梯上。苏醒过来后,他说:“我的骨头那么脆弱,这次却竟然一点伤都没有。我告诉自己:时间还没到,上帝还不想让我去死。”

乐观的心态让他对未来仍充满信心,持每天练琴11小时以上。果然,过不久,他的事业又迎来辉煌的时刻,不仅签约新的唱片公司,而且出的唱片一张比一张好,广受欢迎。尤其是与另一名法国爵士乐手格拉贝蒂合作的'唱片销售量突破10万张。

有人曾经问他成功秘诀,他引用一位哲人的话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优秀和缺陷并存。有的人缺陷比较大,那是上帝特别偏爱它的芳香,而我就是那个格外芳香的苹果。”

1999年1月,他因肺炎病逝于纽约,年仅36岁,他留给人间最后的一句话是:“如果我真的高大,那是矮小成全的!”

他就是法国的贝楚齐亚尼,世界钢琴史上最著名的侏儒,一个乐观向上,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克服身体的巨大障碍,奏出人间最美妙乐章的残疾人。他的身材虽然矮小,但他灵魂的高度,足以让世人仰视。

残疾人励志故事

他是天生侏儒,身高只有100厘米。

1962年12月28日,他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小镇。他到来不仅没给家里带来欢乐,反而给父母心里蒙上一层阴影,家里人对他未来充满忧虑。因为他患上罕见成骨发育不全症,这种病人体内钙质无法固定在骨骼上,因此骨头有如玻璃般易碎,也就是俗称玻璃娃娃。

他父亲擅长吉他和电子风琴,受家庭影响,他还在很小时候,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兴趣。7岁那年,他在电视上看一场钢琴音乐会,着迷到神魂颠倒地步,向父亲提出自己也想要一台钢琴,父亲满足他要求。

但是,一个手脚无力,行动不便人,要想学习钢琴谈何容易。每次他都要依靠别人抱着才能上下钢琴座。有一次,父亲刚把他抱上座位,有事临时出去,他一不小心,从座位上摔下来,脚被摔成骨折。

心疼他父亲建议他学点别,可是他死活不同意,就认定钢琴。无奈之下,父亲想出办法,在琴上安装一个特殊辅助器,使他脚较容易牵动钢琴踏板。虽然如此,他还是在练琴过程中经常出现意外情况,以致于经常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但他却不管不顾,凭着顽强毅力,近乎疯狂地练琴,这一练就是五年。

他13岁那年,一个偶然机会,他父亲获悉一个剧团急需招聘一个丑角兼配角,觉得他很适合,于是送他去。剧团内有一个名叫布鲁内小号演奏家,在跟他合作几次之后,发现他在钢琴方面有着特殊悟性,就推荐给打击乐演奏家洛马诺重点培养。在两位音乐家悉心培养下,15岁时,他推出个人第一张专辑《闪光》。优美曲子震撼人心,轰动法国音乐界,使他一夜之间成为巨星。

他第一次公开演出时,先是在台前离观众最近地方,站足足3分钟。最后,他笑着问:都看够吧?在全场发出会意地笑过之后,才开始表演。听完他演奏,观众被他音乐震憾,先是短暂沉默,继而爆发出雷鸣般掌声。

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先站三分钟,他说:很多人是因为好奇我身材才来,先让他们看个够,才会仔细听我演奏,才能看到我灵魂高度。

置身于神奇音乐世界中,他忘却残缺肢体带来痛苦,变得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对于取得成绩,他仍然不满足,坚持每天练琴时间增加到11小时,每年独奏音乐会超过180场。有时,超负荷训练量甚至令他指骨折断,他也在所不惜。他钢琴越弹越好,名气越来越大。1987年,他推出另一张专辑《乐曲》,成为他音乐行程中决定性转折,让成为世界级钢琴大师,他足迹遍及纽约、米兰、东京、巴黎等著名音乐城市。所到之处,都是一片赞誉之声。这时,所有人都已经不再对他奇特身材好奇,而是带看钦佩心在仰望他灵魂高度。

然而,再伟大人物也有沉浮之时。自《乐曲》出版后,他事业开始落入低潮,因为焦急,有一次甚至晕倒在酒吧阶梯上。苏醒过来后,他说:我骨头那么脆弱,这次却竟然一点伤都没有。我告诉自己:时间还没到,上帝还不想让我去死。

乐观心态让他对未来仍充满信心,坚持每天练琴11小时以上。果然,过不久,他事业又迎来辉煌时刻,不仅签约新唱片公司,而且出唱片一张比一张好,广受欢迎。尤其是与另一名法国爵士乐手格拉贝蒂合作唱片销售量突破10万张。

有人曾经问他成功秘诀,他引用一位哲人话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苹果,优秀和缺陷并存。有人缺陷比较大,那是上帝特别偏爱它芳香,而我就是那个格外芳香苹果。

1999年1月,他因肺炎病逝于纽约,年仅36岁,他留给人间最后一句话是:如果我真高大,那是矮小成全!

他就是法国贝楚齐亚尼,世界钢琴史上最著名侏儒,一个乐观向上,勇于接受命运挑战,克服身体巨大障碍,奏出人间最美妙乐章残疾人。他身材虽然矮小,但他灵魂高度,足以让世人仰视。

残疾人励志故事

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在济南出生。小时候因患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莘县,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20xx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xx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其一是“八十年代新雷锋”,其二是"“当代保尔”。亲笔题词:“学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