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模板20篇)

时间:2023-11-26 18:32:33 作者:薇儿

信心是实现梦想的关键,不管有多困难,都不要放弃自己。以下是一些对于励志的认识和思考的总结,希望每一篇都能给你们带来启示。

九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后来,他听说用嘴含笔也能写字画画,便自己练起来。刚开始,口水流得到处都是,牙齿也麻麻的。但他没有放弃,时间一长,嘴巴成了第二书画手段。为了挣学费,他每个寒暑假都到桂林市一些旅游区为游客写书法,一个假期下来,学费、生活费都解决了。

上高中后,汤展中更是把卖作品的区域扩大到上海、广州、深圳,乃至全国。他自豪地说:“从上高中开始,我就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我和哥哥的学费,都是卖作品赚的,为了赚钱,已经好几个年头没在家里过年了。”汤展中在潜心研习书画的同时,并没有落下学习。,他如愿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4年后,又顺利考上了该校国画专业的研究生。年8月,汤展中在参加第四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时,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相中,成为该团的一名演员和行政工作人员。现已成为中国残疾人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和南宁一所特教学校兼职老师。

成功后的汤展中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广西的残疾人朋友,总想为残疾人群体做点什么。他成了南宁市舍得残疾人职业学校的一名兼职老师,一有空,就去教学生绘画。他收了4名盲人学生和4名健全人学生,教他们画国画。他说:“教盲人绘画很需要耐心,我自身又是个残疾人,困难重重,但我会克服困难,尽量把他们教好。”汤展中追求的不只是饱暖的生活,也不只是幸福的感受,他要追求一种境界。他正在努力的愿望是漂洋过海去英格兰,把残疾人书画事业发展到国外,挑战人生的一座新的高峰。

九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在繁华的大上海长乐路,有一家刻字工艺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创办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黄宇,先天性成骨不全,连打喷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样脆弱,成了“玻璃娃娃”。黄宇十三四岁时,30多年来他至少骨折过40多次,导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难以忍受!

黄宇母亲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亲。儿子将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内心的酸痛只有自己体味。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医院,但专家都说目前还没有治愈的希望。由于肌肉萎缩,也无法整形,儿子两条腿和肢体的其他部分渐渐地都弯曲变形了。残疾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非常痛苦,但他也认识到痛苦伤心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坦然地去面对残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美好。

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宇开始要学一门技术以谋生,终于在一家刻图章的小店当起了学徒。虽然工资只有36元钱,却拥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复一日他风雨无阻地上班,因为这是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宇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他说:“机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都不要错过。”1991年,他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创办了“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开业至今,经过的发展,现在拥有两家门市部、一间工作室,面积加起来也有200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0余万元,一年的营额将近70万,公司共有12名员工,一半是残疾人。对于这点,黄宇有他自己的想法:“生意场上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很多,如果单单跟别人比每月能赚多少钱,我远远比不过别人,但是能够帮助身边的残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比赚钱有着更大的意义。”黄宇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先后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市残联青年委员会主任,被评为上海市自强模范,被评为徐汇“十佳青年”。春,黄宇与一位温柔贤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运动员共结连理,迎来了美好的生活。

4、李智华——“足艺”大学生。

李智华,女,汉族,1984年生,肢体残疾,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人,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系本科在读。一场大火失去了双臂,她没上过高中,通过顽强学习,考上了大专又专升本,现备考书法系的硕士研究生。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1984年2月14日,李智华出生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伊和背乡赵家堡村的一户农家。爸爸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患有精神病的妈妈硬是由人按着才生下了她,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1984年5月23日,父亲李国林外出寻找疯癫的妻子,出生没几个月的李智华一觉醒来将煤油灯碰倒,瞬间炕席、被子相继燃烧起来……无情的大火改变了她的一生。经过抢救,李智华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双手。

家庭贫寒的李智华,又偏偏失去了双手。对于她个人而言,是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与命运抗争,她选择了后者,她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奋斗做到和常人一样。哥哥姐姐上学去,李智华总是悄悄地跟在后面,校园里的欢声笑语,让她感到一切是那么新奇。她渐渐地学会了用脚趾夹着铅笔写字,刚开始时铅笔头怎么也夹不紧,她就用绳子把铅笔和脚趾捆在一起,绳子松了,就使劲勒。为了能写好一个简单的“0”,她竟整整练了1天,脚被磨得又红又肿。内蒙古的冬天特别冷,由于不能穿袜子,智华的双脚长满了冻疮,但她却从不哼一声。1990年9月,赵家堡村小学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李智华却因为残疾进不了教室,她便拿几块砖头垫在脚下,悄悄地站在窗外听课;没有课本,她牢牢记住黑板上的每一个字。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班里的孩子们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时,却从窗外传来李智华清脆而准确的回答声。在老师的帮助下,李智华终于走进了课堂。

夏天,小智华如愿以偿考取了旗重点中学——鲁北一中,也就是在这时,妈妈的病情却加重了,于是小智华产生了一个想法:牺牲学业,照顾妈妈。鲁北一中的领导知道她的情况后,决定收她为函授生,每周派老师为小华授课。从此,她一边做家务照顾妈妈,一边坚持学习。206月7日,她走进了普通高考的考场。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欧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终于用一双小脚叩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许许多多的单位和个人都在关爱着她的学习生活。对于社会给予自己的资助,李智华也努力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回报社会。9月,她和姐姐在包头市学习,姐妹俩每天的生活费只有3元钱。当得知同学申怀宝面临失学时,她们每月向申家寄20元钱;年非典疫情爆发,哥哥给李智华邮寄来300元卖牛粪的钱,可李智华却把这笔钱给同学们购买成防护用品;20,她被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评为“十佳学习之星”,同年,她又在陕西省大学生书法大赛中一举夺冠;20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的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207月,大专毕业的李智华被一家单位聘用,单位发给她1000元的月工资。在得知13岁少女马依曼患白血病时,李智华将自己首月工资,全部打入医院账户,作为马依曼的治疗费用。多年来,李智华还一直给农民工子女做书画辅导。《隐形的翅膀》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了李智华奋斗的经历,李智华没有双手,如同没了翅膀,但她勇敢地面对人生,靠驾驭一双脚,照样在生活中飞翔。

5、高志鹏——暗黑中捕捉闪亮音符。

高志鹏,男,汉族,1974年生,视力残疾,山西省吕梁人,现为太原市盲童学校音乐教师。6岁时因手术失败导致双眼失明,13岁随民间学艺,18岁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插班生,28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他集写词、作曲、演唱、演奏于一身,至今已创作数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近百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过报道。

高志鹏出生在吕梁山区兴县,6岁时因手术失败双目失明。8岁那年,他让妹妹拉着他的手到学校门外听课,被老师发现,让爸爸把他领回了家。爸爸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样,爸爸教你拉二胡吧!”从那天开始,他踏上了音乐旅途,在自己心灵的舞台上演绎起不灭的火焰和无尽的执着。高志鹏11岁时,二胡水平就已超过了父亲,当他得知了“阿炳”的故事后,便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盲人音乐家。他“摸”懂了《二泉映月》,也在音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他跟着鼓乐班的师傅们沿九曲黄河一路苦学,学会了各种民间小调、晋剧曲牌,学会了唢呐、笙、箫、笛子等鼓乐班的全套乐器。15岁那年,父亲为他买了8件乐器,让他组建了自己的鼓乐班。从此,这位少年盲班主带着一伙明眼人,开始在陕西、内蒙古一带的农村闯荡。几年下来,他挣下的钱,不但贴补家用,建了新窑洞,而且还为两个哥哥娶了媳妇,供妹妹读完了初中。在外闯荡的高志鹏第一次听说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开启了一扇窗户,独自一人去太原市盲校求学。在省残联领导的帮助下,他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的一名大龄插班生。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有一个小孩叫巴雷尼,他在很小的时候因为一场大病成了残疾,这使巴雷尼行动很不便。这场不幸也让巴雷尼的母亲心痛不已,她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小年纪就受尽磨难,于是母亲拉着巴雷尼的手对他说:“孩子,妈妈认为你将来一定会有非凡的成就,妈妈也相信你能用自己的双腿走出自己的人生,孩子,你能做到吗?”母亲的话让小巴雷尼得到了莫大的鼓励,他倒在妈妈的怀里放声痛哭起来。

母亲强忍着眼泪,她知道巴雷尼现在最需要的是她的鼓励和支持,而不是眼泪,如果她垮了,那么巴雷尼的人生也会一起垮掉。从那天以后,母亲为巴雷尼制订了锻炼计划,每天都会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有一次,母亲得了重感冒,还发着高烧,但是她认为自己作为母亲,不能因此放松对孩子的教育,于是依然强撑病体,满头大汗地坚持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通过锻炼,巴雷尼的身体渐渐有了好转,母亲的言传身教更是深深地教育了巴雷尼,让他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最终巴雷尼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1941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巴雷尼凭借顽强的精神战胜了残疾,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不会一直平坦,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在研究学习期间,斯蒂芬霍金得了一种怪病,是一种运动神经细胞病。这种病使行为本来就不灵活的斯蒂芬霍金更加笨拙,而且这种病迅速恶化。斯蒂芬霍金非常苦恼,以至于他认为自己活不了多久了。然而,斯蒂芬霍金并未放弃正常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他在这时结婚了,5年后他成了3个孩子的父亲。

患病的斯蒂芬霍金依然如故,甚至更加勤奋。他曾梦到自己被处死了,由此他希望,'如果我被赦免,我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他认为,'我要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拯救其他人',要做点儿善事,以回报社会对他的恩惠。勤奋的工作使斯蒂芬霍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以黑洞的研究成名于物理学界。黑洞是一种体积很小、质量很大的天体,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很大。这种天体是一种从理论上推测出来的天体。

早在200年前,一位法国科学家提出了黑洞的问题。他认为,满足一定条件的恒星,在引力的作用下会吸住自身发出的光线,而使我们看上去它是'黑暗的一团'。

然而,这种科幻般的预言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时,一位德国科学家借助广义相对论重新预言了黑洞的存在。他发现,质量等于太阳质量大小的黑洞,其直径只有2。95千米;而相当于地球质量的黑洞,直径只有0。9厘米了。到20世纪30年代末,一位美国科学家研究恒星演化时,再次研究黑洞问题。他认为,在恒星燃尽时,在引力的作用下,恒星会无休止地坍缩下去,最终就形成了黑洞。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范文

今年已37岁的安徽池州青年李雁雁是中国第一个赴国外留学的盲人。12年间,他孤独地辗转日本、美国学医,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成为中国和亚洲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

母亲的泪水落在他的手背上。

李雁雁身世坎坷,父亲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学院的教师,“”期间在池州因公殉职,那年李雁雁仅7岁,哥哥李京京17岁,奶奶和妈妈一筹莫展,全家就靠着每月45元的补助艰苦度日。懂事的李雁雁从小成绩优异,1982年不负众望,一举考上湖南大学环境工程系空调专业,入校后越发奋发图强,每年寒暑假都留校继续学习。

1985年秋,雁雁感觉视力异常模糊,渐渐不能视物,医院确诊是青光眼发展成视神经萎缩,导致双目失明!拿着诊断书,雁雁双手战栗,痛哭着捶打冷冰冰的墙壁,瘫倒在地。

李母龚桂兰得知后,连夜赶到长沙,强忍悲痛为儿子办理退学手续。之后她四处举债,带儿子跑遍了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医院寻求治疗,但无力回天。

雁雁彻底绝望,回家后成天躲在阴暗的小房里,关起窗户,不见任何人。

母亲擦干眼泪,一次次劝慰儿子:“孩子,《盲人与灯》的故事你听过吗?黑夜里盲人执盏明灯蹒跚而行,路人问他,你啥也看不见,打灯笼干吗?盲人说,你们能看见灯笼,就会给我让路啊。孩子,自古身残志坚成就大事者不乏其人,只要自己点亮心灯,创造光明,照样能走出一条大路来!”

那一刻,雁雁的手背,感受到了母亲温暖的泪水。他鼻子一酸,决心直面命运,开始新的生活。

为了省钱,雁雁每天听收音机自学盲文。1989年夏,他听说美国一家盲校将在中国开办分校,免费函授英文便立即报名。那段时间,他每天坐在地上弯腰弓背摸练盲文,虽然腰酸背痛,却重新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修完美国盲校全部课程后,雁雁又借阅了中、美、英、法、日等国的数百本图书,开阔了视野。

他常常鼓励自己,盲人不能仅仅满足学会一门生存技能,要和正常人一样,勇于征服高等学府!

1993年9月,雁雁从一本盲文杂志上获悉,世界慈善组织愿意无偿援助外国盲人去东京学习针灸和指压技术。雁雁立即致函,同年10月,该协会负责人专程来到上海,对李雁雁进行全面严格的考试。1994年元月,东京协会寄来了装有录取通知书、机票和全额奖学金证明的国际专递。

这个爆炸性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池州城大街小巷,虽然70多岁的老母亲不放心儿子独自出国生活,但是雁雁无比振奋,他发誓一定要学有所成,再回国创业!

世界名校的第一位盲人博士生。

东京八王子盲校是一所三年学制的全日制学校。刚来时,李雁雁日语听说能力太差,初考刚及格。老师劝他先修一年日语再学专业。雁雁坚持跟班学:“时间是最宝贵的,我会尽量努力的!”他每天学习到深夜,从不间断,不到一年他的每项考试都是第一,并获得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奖励。

三年后,雁雁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针灸、按摩、指压师三项日本国家执照考试。这三张执照,在日本是许多残疾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已过而立之年的雁雁可以苦尽甘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雁雁没有忘记初衷,他渴盼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圆大学梦!最终,他决定去美国继续攻读,学习以西方医学理论为基础的脊椎神经矫正疗法!

为了节省费用和时间,李雁雁同样没有选择语言预修,直接进入全英文理工科课程学习。虽然有点英语基础,但一上课他就懵了。同学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雁雁看不见又记不住,只能拿出录音机把老师的教学语言全部录下,晚上自己翻录为英文盲文输入电脑自修。

一名美国老师被他的刻苦精神所感动,亲自为他申请配备了一台可以做模拟化学实验的电脑。就这样,他用三年时间修满了全部学分,2002年7月,如愿考取国际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帕默正骨大学脊椎神经矫正专业,成为这所世界名校的第一位盲人博士生!

我要向世界证明,我可以。

李雁雁擅长学习,但是这次遇到的困难更大。四年专业课期间,他必读的教科书及参考书籍的目录就有40多页长,每一页,都是一步极其陡峻的台阶!

为了省钱,当时雁雁租住的地方是加州“最危险的贫民窟”。每天早晨6时,他背着书包拄着手杖从租住地出发,搭上轻轨电车,一小时后到校。有一天因下雪路滑,他在路上摔了几跤迟到了,到了学校又认不清教室方位,敲着手杖摸进一间教室,怯生生地问:

“请问这是e201教室吗?”

“这可是化学教室!”有人用英文回答,随即雁雁听到一阵哄然大笑。是啊,谁见过盲人去学化学?事实是反击轻蔑的最有力武器!李雁雁入学仅五个月,化学考试居然得了93分,让人刮目相看!

每晚的20时至次日凌晨1时,是雁雁学习的“黄金时段”。他的书桌上,放着一台英文盲文电脑和一台日文盲文电脑,他就在上面读书做作业发电子邮件。为了赶上功课,他坚持每晚和衣睡觉四个小时。

后来,雁雁说:“我的求学路,其实就是挑战耐力与吃苦的一个人的长征。我是一个中国残疾人,我要向世界证明我可以,没有什么困苦不可征服!”

以一流的成绩回报祖国。

2006年10月,李雁雁如期参加了学校的毕业考试,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用英语盲文应试脊椎神经矫正专业执照的考生。学校为他专设了一间教室,一个考生,四个监考老师。历时一整天的考核下来,当雁雁宣布答题完毕退场时,主考官们面面相觑目瞪口呆,绝了,李雁雁全a一次性通过!

“中国李雁雁,verygood!verygood!”考官们竖起大拇指,并以热烈的拥抱来褒奖这位神奇的中国小伙子。

2006年11月8日,在美国加州硅谷宽敞明亮气派的圣塔克拉拉会议中心,帕默正骨大学举行庄严隆重的博士毕业典礼。10点整,校长马丁博士郑重地把穿着博士服、戴着墨镜的李雁雁请上主席台:

“尊敬的各位来宾,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位独一无二的毕业博士,失明20多年求学12年,他就是来自中国安徽池州的盲人青年李雁雁。从他身上,我想我和各位师生也学到了很多书本外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潜能一旦发挥到极致,奇迹就会诞生……我们不得不承认,李雁雁的博士证书是今天全体学员中含金量最高的,他激情澎湃的内心和非凡成就将永远载入我们的心灵与校史!”

戴着墨镜的李雁雁在掌声和喝彩声中,想起了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想起了阔别12年的祖国,心潮澎湃,热泪长流。

鸿鹄展翅志向高远,我们期待归来的大雁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希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己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没了手,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小杨佩自己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必须先要自强、自信。自强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她现在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杨佩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梦想并坚信能从逆境中熬过来。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边的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飞翔。

陈燕——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

陈燕,女,汉族,1973年生,视力残疾,一级钢琴调律师,北京市人。现北京新乐钢琴调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系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调律分会会员。幼年患先天性白内障双目失明。22岁毕业于北京盲校钢琴调律班。2002年10月创建北京钢琴调律网,2004年出版《陈燕:耳边的世界——中国第一位女盲人调律师的自传》,同年12月被江苏卫视和新浪网评为《感动2004》十大真情人物。

盲人钢琴调律师陈燕的故事有点传奇,但都是真的。3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先天性残疾,陈燕被父母遗弃,是姥姥收养她并抚养成人。

陈燕自小对音乐比较感兴趣,学过很多乐器。自打学调琴开始,她每天总是十三四个小时泡在钢琴边,仔细摸,用心记。学调律还必须会修琴,一个盲人手拿锤子钉钉子、刨子刨木头,受伤总是难免的,学习调律那段时间,她手上就没有一块好肉。

4年学习,陈燕掌握了欧美最先进的钢琴调律技术,但信心满怀的她马上遭遇了残酷的现实,当时国内的人还无法接受盲人调琴师这一行业。几经周折,一家大的琴行经理考核后同意录用。但经理为难地说,这份工作需要上门为客户调琴,你现在的情况挨家上门也太困难。再说路上车很多,出了交通事故,琴行要负责的。

为了熟悉地形路况,她请家人帮助,把图上的地名、车站、胡同小区等一一抄写成盲文,一一记熟。有一位用户不希望盲人调律,她到用户家后,凭着眼睛仅存的一点光感,跟用户走到钢琴前,连调带修干了两个小时,客户试弹后很满意,并说他的两台琴以后都请陈燕调。这时陈燕告诉他自己是个盲人,对方不好意思了。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陈燕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与客户见面时决不告诉自己是盲人,调琴结束后,一定要告诉用户自己是盲人。她说:“给用户调完音后,我除了教给用户一些保养知识外,还要给用户弹一首优美的曲子,这时才告诉他,我是一名盲人钢琴调律师,用户感到非常惊讶。你是盲人,你怎么来的?你调琴的时候,眼睛一直跟着手动呀!每当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真正在调琴这个圈子里闯出名气,陈燕靠的是技术。她将8000多个钢琴零件熟记于心,并能及时发现影响音准的零件,调出正确的音律。到目前,她已给上万个家庭的钢琴做过调音,足迹遍布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为了帮助更多的钢琴用户,陈燕开通了全国第一条钢琴公益热线,每天晚上7点到10点,她都会守候在电话机旁。在钢琴调律的路上,她理想就是让全国的人都知道,盲人完全可以从事钢琴调律工作。

陈燕不仅拥有娴熟的调琴专业技术,她还创造了许多盲人第一的奇迹: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中国盲人中第一个写自传的,第一个会骑独轮车、游泳、骑自行车、开卡丁车、滑旱冰、练跆拳道的盲人等等。陈燕说,不管路有多漫长、有多艰辛,她都会“笑对人生”。她是该笑,因为她为自己“调”出了一派光明。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披肩的'长发、宽大的墨镜、如影随形的吉他、天籁般纯净的歌声……这是中国盲人民谣歌手周云蓬留给观众的最初印象。

周云蓬是标准的“70后”,但心理上却有着远大于实际年龄的沧桑。小时候,病魔就缠上了这个不幸的孩子。身患眼疾的他,跟随着母亲的脚步,四处求医问药,别的小朋友童年都是彩色的,而他的童年经历单调又令人绝望,充满了火车、医院、手术室和酒精棉球的味道。九岁那一年,他什么都看不到了,眼前一片黑暗。视觉的最后印象是动物园里的大象用鼻子吹口琴,以后,这个镜头,反复在他脑海中出现。梦中,他是笑着的,醒来后,他哭了!

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寻求光明!顾城的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用在周云蓬身上再合适不过。在盲童学校读书的他,以后不仅上了高中,还读了大学。在大学期间,他最喜爱的书目是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加缪的《局外人》。在大学里,周云蓬非凡的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展现,他创办了民刊,并开始写诗和歌曲,并在大学里开演唱会。大学毕业后,周云蓬开始游历全国,并以弹唱为生。四处漂泊的经历,赋予了他无穷无尽的灵感:灵敏的耳朵,让他的音乐更加纯净、细腻。他录制的音乐,开始广为人知。在他的博客里,他这样介绍自己:新世纪的候鸟歌手,冬天去南方演,夏天在北方唱,春秋去海边。媒体开始第一次用“音乐公民”来评价这位歌者。周云蓬不仅在音乐上拥有卓越的才华,在诗歌创作上,也有着过人的天赋。他认为音乐和诗歌是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他一直致力于“弥合诗歌与音乐的分离”,并在2009年,获得珠江国际诗歌节“诗歌探索奖”。

有记者问:你九岁就失明,这是否从精神上摧毁了你。他淡定地回答:不会的,那时我还没有精神,灾难来得太早,它扑了个空!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一帆风顺。遭遇挫折和不幸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把灾难看得过重,它就是一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笑对不幸和磨砺,灾难会认为它找错了人,只能在坚强者面前甘拜下风!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一位电台主持人在自我的职业生涯中遭遇了18次辞退。她的主持风格曾被人贬得一文不值。

最早的时候,她想到美国大陆无线电台工作。但是,电台负责人认为她是一个女性,不能吸引听众,拒绝了她。

她来到了波多黎各,期望自我有个好运气。但是她不懂西班牙语,为了熟练语言,她花了3年时光。在波多黎各的日子,她最重要的一次采访,只是有一家通讯社委托她到多米尼加共和国去采访暴 乱,连差旅费都是自我出的。在以后的几年里,她不停地工作,不停地被人辞退,有些电台甚至指责她根本不懂什么叫主持。

1981年,她来到了纽约一家电台,但是很快被告知,她跟不上这个时代。为此她失业了1年多。

有一次,她向一位国家广播公司的职员推销她的倾谈节目策划,得到他的首肯,但是那个人之后离开了广播公司。她再向另外一位职员推销她的策划,不久后,这位职员声称对此不感兴趣。她找到第三位职员,此人虽然同意接收她,却不一样意搞倾谈节目,而是让她搞一个政治主题节目。她对政治一窍不通,但是她不想失去这份工作,于是她开始“恶补”政治知识。

1982年夏天,她主持的以政治为资料的节目开播了,她凭着娴熟的主持技巧和平易近人的风格,让听众打进电话讨论国家的政治活动,包括总统人选。这在美国的电台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她几乎在一夜之间成名,她的节目成为全美最受欢迎的政治节目。

她就是莎莉?拉斐尔。此刻她的身份是美国一家自办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以前两度获全美主持人大奖,每一天有800万观众收看她主持的节目。

在美国传媒界,她就是一座金矿,无论到哪家电视台、电台,都会带来巨额的收益。莎莉?拉斐尔说:“在那段时光里,平均每一年半,我就被人辞退1次,有些时候,我认为这辈子完了。但我相信,上帝只掌握了我的一半,我越努力,我手中掌握的这一半就越大,我相信终会有一天,我会赢了命运。”赢过命运并不难,无论何时,你都要坚信:你弱时它就强,你强时它就弱。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玉梅嫂》

雨中,那位头戴花斗笠,身穿花格衬衫的插秧女还在。瞧她裤子卷到小腿肚上,衬衫袖子卷到小膀上,戴着一付幔袖,左手拿着半把秧,右手一棵一棵飞快地插进田里。她眼睛始终是紧盯着手中的秧,一直是低着头,那怕是雨水挂满她的脸庞,也只是偶尔把头甩一甩,又低头继续栽起秧来。附近几百亩的水田里只有她一个人在静静地栽着。她就是我旧时的邻居玉梅嫂,提起玉梅嫂,那可是远近闻名的大美人噢。高中毕业两年后嫁给我队凡明哥,凡明哥在公社卫生院做合同工,在大集体年代,虽然工资不高,但小曰子过的却有滋有味的。但好景不长,凡明哥在上班的路上被汽车撞了,落了个终身残废。虽然那个汽车主儿赔了一些钱,但不到两年功天钱就用光了。八十年代初,全国实行大包干,玉梅嫂家在分集体资产时,一没分到牛,二没分到马和驴,更不要说分到队里的二台手扶拖拉机了,因为她家每年都差生产队很多钱。队长老袁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最后经队委会研究,决定无偿送一头老母猪给她饲养。

玉梅嫂起早贪黑的犁地,饿了吃一口干粮,渴了就喝一口沟里的水,三四天几亩地也就挖完了。抽水。用钉钯镂地,一个女人坚持着。

每年插秧季节,都是她家在全队最后,和她要好的几户人家,在忙完自家的田里活后有时也来帮忙,我毌亲就给她家忙过好几年。

玉梅嫂心灵手巧,心肠热。邻里关系相处的都很好,东家买二尺布叫她给儿子做一条裤子,西家买一块花布叫她给女儿做一条裙子,她总是有求必应。有一年她还用蓝洋布给我做一个书包呢。同学们都夸我的书包式样做的好看,最后我的书包在淮河中学成了流行式了呢。

玉梅嫂的文化程度很高,上高中那年,我一道解析几何不会,她却三下两下的解出来了。到现在我还为她婉惜,那时招收教师,招聘干部考试,她如果参加考的话,肯定能考上。

玉梅嫂不但文化程度高,饭菜烧的也好,本庄大凡小事都是她掌勺,我结婚的喜宴也是她的杰作。

如今,玉梅嫂老了,但风姿尤存。你看雨中那位头戴花斗笠,身穿花格子衬衫的女人。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高志鹏,男,汉族,1974年生,视力残疾,山西省吕梁人,现为太原市盲童学校音乐教师。6岁时因手术失败导致双眼失明,13岁随民间学艺,18岁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插班生,28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他集写词、作曲、演唱、演奏于一身,至今已创作数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近百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过报道。

高志鹏出生在吕梁山区兴县,6岁时因手术失败双目失明。8岁那年,他让妹妹拉着他的手到学校门外听课,被老师发现,让爸爸把他领回了家。爸爸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样,爸爸教你拉二胡吧!“从那天开始,他踏上了音乐旅途,在自己心灵的舞台上演绎起不灭的火焰和无尽的执着。高志鹏11岁时,二胡水平就已超过了父亲,当他得知了”阿炳“的故事后,便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盲人音乐家。他”摸“懂了《二泉映月》,也在音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他跟着鼓乐班的师傅们沿九曲黄河一路苦学,学会了各种民间小调、晋剧曲牌,学会了唢呐、笙、箫、笛子等鼓乐班的全套乐器。15岁那年,父亲为他买了8件乐器,让他组建了自己的鼓乐班。从此,这位少年盲班主带着一伙明眼人,开始在陕西、内蒙古一带的农村闯荡。几年下来,他挣下的钱,不但贴补家用,建了新窑洞,而且还为两个哥哥娶了媳妇,供妹妹读完了初中。在外闯荡的高志鹏第一次听说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开启了一扇窗户,独自一人去太原市盲校求学。在省残联领导的帮助下,他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的一名大龄插班生。

在盲校学习的两年间,每到星期天,志鹏便抱着吉他、二胡到街头卖唱,挣学费和生活费;上课时间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于学习和创作中。1994年,他创作的歌曲《心声》,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升华奖“新歌征集中,荣获词曲创作一等奖;歌曲《满天繁星属于你》,在全国第二届盲聋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及创作奖。当中残联主席邓朴方把奖杯送到他的手中时,他感到茫茫黑夜中有了繁星般的点点希望。

如今,高志鹏的心中有了一个”神州万里行“的计划。他准备用两年时间,走访全国百所高校,为高校师生免费演奏自己的音乐作品,分享他捕捉到的照亮人生的音符。

残疾人励志故事

李智华,女,汉族,1984年生,肢体残疾,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人,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系本科在读。一场大火失去了双臂,她没上过高中,通过顽强学习,考上了大专又专升本,现备考2008年书法系的硕士研究生。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1984年2月14日,李智华出生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伊和背乡赵家堡村的一户农家。爸爸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患有精神病的妈妈硬是由人按着才生下了她,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1984年5月23日,父亲李国林外出寻找疯癫的妻子,出生没几个月的李智华一觉醒来将煤油灯碰倒,瞬间炕席、被子相继燃烧起来……无情的大火改变了她的一生。经过抢救,李智华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双手。

家庭贫寒的李智华,又偏偏失去了双手。对于她个人而言,是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与命运抗争,她选择了后者,她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奋斗做到和常人一样。哥哥姐姐上学去,李智华总是悄悄地跟在后面,校园里的欢声笑语,让她感到一切是那么新奇。她渐渐地学会了用脚趾夹着铅笔写字,刚开始时铅笔头怎么也夹不紧,她就用绳子把铅笔和脚趾捆在一起,绳子松了,就使劲勒。为了能写好一个简单的“0”,她竟整整练了1天,脚被磨得又红又肿。内蒙古的冬天特别冷,由于不能穿袜子,智华的双脚长满了冻疮,但她却从不哼一声。1990年9月,赵家堡村小学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李智华却因为残疾进不了教室,她便拿几块砖头垫在脚下,悄悄地站在窗外听课;没有课本,她牢牢记住黑板上的每一个字。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班里的孩子们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时,却从窗外传来李智华清脆而准确的回答声。在老师的帮助下,李智华终于走进了课堂。

1998年夏天,小智华如愿以偿考取了旗重点中学——鲁北一中,也就是在这时,妈妈的病情却加重了,于是小智华产生了一个想法:牺牲学业,照顾妈妈。鲁北一中的领导知道她的情况后,决定收她为函授生,每周派老师为小华授课。从此,她一边做家务照顾妈妈,一边坚持学习。2003年6月7日,她走进了普通高考的考场。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欧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终于用一双小脚叩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许许多多的单位和个人都在关爱着她的学习生活。对于社会给予自己的资助,李智华也努力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回报社会。2000年9月,她和姐姐在包头市学习,姐妹俩每天的生活费只有3元钱。当得知同学申怀宝面临失学时,她们每月向申家寄20元钱;哥哥给李智华邮寄来300元卖牛粪的钱,可李智华却把这笔钱给同学们购买成防护用品;2004年,她被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评为“十佳学习之星”,同年,她又在陕西省大学生书法大赛中一举夺冠;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的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2006年7月,大专毕业的李智华被一家单位聘用,单位发给她1000元的月工资。在得知13岁少女马依曼患白血病时,李智华将自己首月工资,全部打入医院账户,作为马依曼的治疗费用。多年来,李智华还一直给农民工子女做书画辅导。

残疾人励志故事

他是天生的侏儒,身高只有100厘米。

1962年12月28日,他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他的到来不仅没给家里带来欢乐,反而给父母的心里蒙上一层阴影,家里人对他的未来充满忧虑。因为他患上罕见的“成骨发育不全症”,这种病人体内钙质无法固定在骨骼上,因此骨头有如玻璃般易碎,也就是俗称的“玻璃娃娃”。

他的父亲擅长吉他和电子风琴,受家庭的影响,他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7岁那年,他在电视上看一场钢琴音乐会,着迷到神魂颠倒的地步,向父亲提出自己也想要一台钢琴,父亲满足他的要求。

但是,一个手脚无力,行动不便的人,要想学习钢琴谈何容易。每次他都要依靠别人抱着才能上下钢琴座。有一次,父亲刚把他抱上座位,有事临时出去,他一不小心,从座位上摔下来,脚被摔成骨折。

心疼他的父亲建议他学点别的,可是他活不同意就认定钢琴。无奈之下,父亲想出办法,在琴上安装一个特殊的辅助器,使他的脚较容易牵动钢琴踏板。虽然如此,他还是在练琴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意外的情况,以致于经常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但他却不管不顾,凭着顽强的毅力,近乎疯狂地练琴,这一练就是五年。

他13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父亲获悉一个剧团急需招聘一个丑角兼配角,觉得他很适合,于是送他去。剧团内有一个名叫布鲁内的小号演奏家,在跟他合作几次之后,发现他在钢琴方面有着特殊的悟性,就推荐给打击乐演奏家洛马诺重点培养。在两位音乐家的悉心培养下,15岁时,他推出个人的第张专辑《闪光》。优美的曲子震撼人心,轰动法国音乐界,使他一夜之间成为“巨星”。

他第一次公开演出时,先是在台前离观众最近的地方,站足足3分钟。最后,他笑着问:“都看够吧?”在全场发出会意地笑过之后,才开始表演。听完他的演奏,观众被他的音乐震憾,先是短暂的沉默,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先站三分钟,他说:“很人是因为好奇我的身材才来的,先让他们看个够,才会仔细听我的演奏,才能看到我灵魂的高度。”

置身于神奇的音乐世界中,他忘却残缺肢体带来的痛苦,变得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对于取得的成绩,他仍然不满足,坚持每天练琴的时间增加到11小时,每年的独奏音乐会超过10场。有时,超负荷的训练量甚至令他的指骨折断,他也在所不惜。他的钢琴越弹越好,名气越来越大。1987年,他推出的另一张专辑《乐曲》,成为他音乐行程中决定性的转折,让成为世界级钢琴大师,他的足迹遍及纽约、米兰、东京巴黎等著名音乐城市。所到之处,都是一片赞誉之声。这时,所有人都已经不再对他的奇特身材好奇,而是带看钦佩的心在仰望他灵魂的“高度”。

然而,再伟大的人物也有沉浮之时。自《乐曲》出版后,他的事业开始落入低潮,因为焦急,有一次甚至晕倒在酒吧的阶梯上。苏醒过来后,他说:“我的骨头那么脆弱,这次却竟然一点伤都没有。我告诉自己:时间还没到,上帝还不想让我去死。”

乐观的心态让他对未来仍充满信心,持每天练琴11小时以上。果然,过不久,他的事业又迎来辉煌的时刻,不仅签约新的唱片公司,而且出的唱片一张比一张好,广受欢迎。尤其是与另一名法国爵士乐手格拉贝蒂合作的'唱片销售量突破10万张。

有人曾经问他成功秘诀,他引用一位哲人的话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优秀和缺陷并存。有的人缺陷比较大,那是上帝特别偏爱它的芳香,而我就是那个格外芳香的苹果。”

1999年1月,他因肺炎病逝于纽约,年仅36岁,他留给人间最后的一句话是:“如果我真的高大,那是矮小成全的!”

他就是法国的贝楚齐亚尼,世界钢琴史上最著名的侏儒,一个乐观向上,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克服身体的巨大障碍,奏出人间最美妙乐章的残疾人。他的身材虽然矮小,但他灵魂的高度,足以让世人仰视。

残疾人励志故事

他是天生侏儒,身高只有100厘米。

1962年12月28日,他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小镇。他到来不仅没给家里带来欢乐,反而给父母心里蒙上一层阴影,家里人对他未来充满忧虑。因为他患上罕见成骨发育不全症,这种病人体内钙质无法固定在骨骼上,因此骨头有如玻璃般易碎,也就是俗称玻璃娃娃。

他父亲擅长吉他和电子风琴,受家庭影响,他还在很小时候,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兴趣。7岁那年,他在电视上看一场钢琴音乐会,着迷到神魂颠倒地步,向父亲提出自己也想要一台钢琴,父亲满足他要求。

但是,一个手脚无力,行动不便人,要想学习钢琴谈何容易。每次他都要依靠别人抱着才能上下钢琴座。有一次,父亲刚把他抱上座位,有事临时出去,他一不小心,从座位上摔下来,脚被摔成骨折。

心疼他父亲建议他学点别,可是他死活不同意,就认定钢琴。无奈之下,父亲想出办法,在琴上安装一个特殊辅助器,使他脚较容易牵动钢琴踏板。虽然如此,他还是在练琴过程中经常出现意外情况,以致于经常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但他却不管不顾,凭着顽强毅力,近乎疯狂地练琴,这一练就是五年。

他13岁那年,一个偶然机会,他父亲获悉一个剧团急需招聘一个丑角兼配角,觉得他很适合,于是送他去。剧团内有一个名叫布鲁内小号演奏家,在跟他合作几次之后,发现他在钢琴方面有着特殊悟性,就推荐给打击乐演奏家洛马诺重点培养。在两位音乐家悉心培养下,15岁时,他推出个人第一张专辑《闪光》。优美曲子震撼人心,轰动法国音乐界,使他一夜之间成为巨星。

他第一次公开演出时,先是在台前离观众最近地方,站足足3分钟。最后,他笑着问:都看够吧?在全场发出会意地笑过之后,才开始表演。听完他演奏,观众被他音乐震憾,先是短暂沉默,继而爆发出雷鸣般掌声。

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先站三分钟,他说:很多人是因为好奇我身材才来,先让他们看个够,才会仔细听我演奏,才能看到我灵魂高度。

置身于神奇音乐世界中,他忘却残缺肢体带来痛苦,变得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对于取得成绩,他仍然不满足,坚持每天练琴时间增加到11小时,每年独奏音乐会超过180场。有时,超负荷训练量甚至令他指骨折断,他也在所不惜。他钢琴越弹越好,名气越来越大。1987年,他推出另一张专辑《乐曲》,成为他音乐行程中决定性转折,让成为世界级钢琴大师,他足迹遍及纽约、米兰、东京、巴黎等著名音乐城市。所到之处,都是一片赞誉之声。这时,所有人都已经不再对他奇特身材好奇,而是带看钦佩心在仰望他灵魂高度。

然而,再伟大人物也有沉浮之时。自《乐曲》出版后,他事业开始落入低潮,因为焦急,有一次甚至晕倒在酒吧阶梯上。苏醒过来后,他说:我骨头那么脆弱,这次却竟然一点伤都没有。我告诉自己:时间还没到,上帝还不想让我去死。

乐观心态让他对未来仍充满信心,坚持每天练琴11小时以上。果然,过不久,他事业又迎来辉煌时刻,不仅签约新唱片公司,而且出唱片一张比一张好,广受欢迎。尤其是与另一名法国爵士乐手格拉贝蒂合作唱片销售量突破10万张。

有人曾经问他成功秘诀,他引用一位哲人话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苹果,优秀和缺陷并存。有人缺陷比较大,那是上帝特别偏爱它芳香,而我就是那个格外芳香苹果。

1999年1月,他因肺炎病逝于纽约,年仅36岁,他留给人间最后一句话是:如果我真高大,那是矮小成全!

他就是法国贝楚齐亚尼,世界钢琴史上最著名侏儒,一个乐观向上,勇于接受命运挑战,克服身体巨大障碍,奏出人间最美妙乐章残疾人。他身材虽然矮小,但他灵魂高度,足以让世人仰视。

残疾人励志故事

有一个新认识朋友,他很阳光,喜欢各种娱乐和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他打篮球方式很奇特,总是用左手运球,居然能用单手在人群阻挡中准确地投篮。其实,他这样做原因并不是出于卖弄球技,而是因为他只有一只手。这只神奇左手居然能打一手好球,写一手好字,甚至能在钢琴上演奏出动听乐曲。

更让我敬佩,是他对生活乐观态度和健康心态。他言语总是那样亲切。他工作努力,与同事朋友关系融洽,与客户交流愉悦。常常得到老总嘉奖……见过许多因为身体残疾心理也一同“残疾”人,所以一直不理解他“健康”。直到有一天,见到他家人,我才醒悟。

那天,我和一个朋友去他家看他,他父母非常热情,请我们留下吃饭。

他们一家人都很热情,谈起他时候,言语之中总透露着无尽温情爱意与骄傲、自豪。

那一刻,感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从来都没有想象过,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样真挚而细致爱。一家人为给自己残疾只有一只左手亲人一个平和而正常环境,一起改掉自己坚持几十年使用右手生活习惯。

成长可以想象,在他年幼时用左手第一次笨拙地拿起筷子,夹起一片菜叶时,他家人也正同样笨拙地、用左手反复练习那个动作,直至成为习惯。而这样习惯与爱伴随着他,与他一起成长。为让他健康乐观地生活,他们把所有爱,全部写在左手上。

残疾人励志故事

陈州命运多舛,6岁父母离异,8岁流浪四方,13岁从火车上摔下失去双腿,18岁学会唱歌,他以木盒为腿,从四处乞讨到流浪卖唱,他用歌声行走中国,走过全国700多个城市,娶妻生子,过上幸福小康生活,从无腿乞丐成长为中国激励大师。

他的童年较同龄人相比极其不幸,刚满5岁时,父母就因感情不合而分 居,1991年,年仅8岁的他被法院判给了爸爸,没多久,爸爸把他托付给了50多岁的爷爷后,远离家门。由于爷爷、奶奶经济困难,陈州从小就没上过学,11岁时,就靠着爷爷教的一点快板和家乡戏开始外出“闯天下”了,佳木斯、北京、沈阳等地到处留下了他那幼小的足迹。

“就是这个朋友,教会了我唱歌,后来,我就用美妙的歌声引来了身边美丽的凤凰。”提及老婆和一对儿女,天生乐观的陈州更显得兴奋和开心。

陈州: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二庙乡瓦子埠村人,六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失去了父爱母爱,陈州的童年是不幸的,13岁的时候,跟随爷爷去卖艺,有一次坐反了火车从车上跳下,意外事故使他失去了双腿。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陈州最终选择了坚强面对。虽然没有了双腿,但他有健全的意志和心理,他决心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养活自己。从此在外流浪,在流浪卖艺的这些年里,陈州当过乞丐,卖过 报纸,擦过皮鞋,修过电视。

陈州亲手制作的两个普通的木盒子,一个大一个小,一个重,一个轻,一个三斤半,一个四斤半,成了平时走路时穿的鞋子,成了他的强有力的双腿,重的右手拿,这样保持行进中的平衡。陈州就是穿着这双“鞋子”走南闯北,认识了让他走上“流浪歌手”道路的“师傅”。到目前为止,街头演唱达3000多场。

陈州靠自己的坚强意志多次登山。到目前为止,陈州登了中国大大小小90多座山,正是靠着登山磨练出来的意志,陈州有这么大的勇气去坚持自己的梦想!

残疾人励志故事

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在济南出生。小时候因患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莘县,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20xx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xx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其一是“八十年代新雷锋”,其二是"“当代保尔”。亲笔题词:“学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

残疾人励志故事

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郑龙华于2006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3719万公里,采访了出国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86万字。2007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

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鼓励了很多参观者。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非常迷茫。但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感动。我要珍惜生活中每一天,拼搏努力。”他指着一个肢残运动员的照片说,“我能够感受到她很努力!”

残疾人的生活体验与他人不同,郑龙华觉得最大的不同是“困难多于顺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残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在他看来,对残疾人最致命的打击是“失去信心”。

郑龙华曾在浙江省临安市残联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更熟悉残疾人的感受:“残残疾人比较敏感,有时,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不屑的动作,在常人看来没什么,但对于残疾人可能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多想。这也可以理解。”

在他看来,社会对残疾人的保障近年来提高得很快,包括教育就业等,但“仍滞后于社会发展”。此次残奥会对志愿者培训中有一条原则广为传播:帮助残疾人时,要先征得对方的允许。“他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比如残疾人有时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

残疾人励志故事

我有一位朋友,因为幼年时患了一场大病,命虽保住了,但下肢却瘫痪了。他的父亲是邮局干部,他父亲在他中学毕业后设法在邮局给他安排了一份可以坐着不动的工作,工资及各种福利待遇都与常人无别。在这个岗位上,他干了三年。按说,一个重残的人,能有一份这样安稳有保障的工作,应该是可以十分满足了。他的许多身体健康的同学,都还在为谋一份职业而四处奔波求人呢。但他却辞职了,因为他在人们的眼光中,不但看到了同情,更看到了怜悯还有不屑。他的自尊心在这种目光中一次次被刺伤,所以纵是父亲的耳光和母亲的哭求都没能阻止他。

辞职后他先是开了一间小书店,但不到半年便因城市改造房屋拆迁而不得不关门。之后,他又与人合办了一家小印刷厂,也仅仅维持了一年多,便因合伙人背信弃义而倒闭。两次经商,都没成功,而且还债台高筑,这时他的父母和朋友们又来劝他,说你一个残疾人,就别胡折腾了,多少好手好脚的人还碰得头破血流呢,何况你!父亲并且劝他趁自己还在领导岗位上,让他还是老老实实回邮局上班算了。但他没有回头,而是又选择了开饭店。这次他吸取前两次的教训,一年下来,小饭店竟赢利两万多元,于是他又开了两家连锁店。之后,他的连锁饭店不但在他居住的城市生根开花,而且还不断在周边的大小城市一间间开张。他自然也就成了事业成功的老板,且娶了漂亮能干的姑娘。当有人问他成功的经验时,他说了很多,但他说最重要的,就是千万不要同情自己。别人同情你不要紧,若自己同情自己,就会成为懦夫,失去奋斗的动力,成功也就决不可能。

在现实生活中,不单是身有残疾和病患的人,就是健康的人,在遭遇挫折和失败的打击时,也会生出悲观失望、自怜自卑的心情来。在这种情绪的笼罩下,人往往不是寄希望于他人的援手,就是一蹶不振,失去重新尝试的勇气。不同情你自己,对自己进行鞭策和批判,反省和检讨失败的原因,才会走出懦弱心理的陷阱。

事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能否战胜自己的软弱,不给自己倒在地上爬行的理由!

失败了不要给自己找借口!

残疾人励志故事

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郑龙华于20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86万字。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由于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却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更应该用心做事。”

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鼓励了很多参观者。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非常迷茫。但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感动。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他指着一个肢残运动员的照片说,“我能够感受到她很努力!”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9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我来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那里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不幸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需要用这些故事来进行励志教育,勇敢地面对生活。”

从1岁落入火炕失去双手后,郑龙华对于生活的磨砺便不再陌生。他用双腕夹笔写字、两次考上大学却被拒收、找工作碰壁……困顿中,同学寄给他台旧相机,22岁的他开始用双腕操作这台“精密仪器”,走街串巷为村民拍照,两年后在上海第一次获奖。

“摄影让我第一次有了自信。以前我很内向、封闭自己,因为我清楚自己跟别人不一样。”……、郑龙华说,“当别的摄影师,拍拍我的肩膀说,‘老郑,拍的不错啊’,我才觉得我和他们一样,在艺术上也能创造出好作品。”

残疾人的生活体验与他人不同,郑龙华觉得最大的不同是“困难多于顺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残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在他看来,对残疾人最致命的打击是“失去信心”。

郑龙华曾在浙江省临安市残联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更熟悉残疾人的感受:“残疾人比较敏感,有时,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不屑的动作,在常人看来没什么,但对于残疾人可能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多想。这也可以理解。”

在他看来,社会对残疾人的保障近年来提高得很快,包括教育就业等,但“仍滞后于社会发展”。此次残奥会对志愿者培训中有一条原则广为传播:帮助残疾人时,要先征得对方的允许。“他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比如残疾人有时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

2、杨佩——无臂也想飞。

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希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己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没了手,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小杨佩自己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必须先要自强、自信。自强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她现在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3、黄宇——赢得美好生活的“玻璃娃娃”

黄宇,男,汉族,1967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人,现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经理,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导致下肢严重残疾,没有进过一天校门,参加远程大学教育,取得了英语自考多项单科结业证书。1991年创办“小雨亭”刻字社,从100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发展,现已成为年营业额60余万元的中型服务企业;解决了15名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就业,曾被评为上海市肢残人百强明星和自强模范。

在繁华的大上海长乐路,有一家刻字工艺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创办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黄宇,先天性成骨不全,连打喷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样脆弱,成了“玻璃娃娃”。黄宇十三四岁时,30多年来他至少骨折过40多次,导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难以忍受!

黄宇母亲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亲。儿子将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内心的酸痛只有自己体味。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医院,但专家都说目前还没有治愈的希望。由于肌肉萎缩,也无法整形,儿子两条腿和肢体的其他部分渐渐地都弯曲变形了。残疾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非常痛苦,但他也认识到痛苦伤心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坦然地去面对残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美好。

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宇开始要学一门技术以谋生,终于在一家刻图章的小店当起了学徒。虽然工资只有36元钱,却拥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复一日他风雨无阻地上班,因为这是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宇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他说:“机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都不要错过。”1991年,他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创办了“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开业至今,经过的发展,现在拥有两家门市部、一间工作室,面积加起来也有200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0余万元,一年的营额将近70万,公司共有12名员工,一半是残疾人。对于这点,黄宇有他自己的想法:“生意场上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很多,如果单单跟别人比每月能赚多少钱,我远远比不过别人,但是能够帮助身边的残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比赚钱有着更大的意义。”黄宇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先后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市残联青年委员会主任,被评为上海市自强模范,被评为徐汇“十佳青年”。春,黄宇与一位温柔贤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运动员共结连理,迎来了美好的生活。

4、李智华——“足艺”大学生。

李智华,女,汉族,1984年生,肢体残疾,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人,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系本科在读。一场大火失去了双臂,她没上过高中,通过顽强学习,考上了大专又专升本,现备考20书法系的硕士研究生。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1984年2月14日,李智华出生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伊和背乡赵家堡村的一户农家。爸爸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患有精神病的妈妈硬是由人按着才生下了她,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1984年5月23日,父亲李国林外出寻找疯癫的妻子,出生没几个月的李智华一觉醒来将煤油灯碰倒,瞬间炕席、被子相继燃烧起来……无情的大火改变了她的一生。经过抢救,李智华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双手。

家庭贫寒的李智华,又偏偏失去了双手。对于她个人而言,是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与命运抗争,她选择了后者,她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奋斗做到和常人一样。哥哥姐姐上学去,李智华总是悄悄地跟在后面,校园里的欢声笑语,让她感到一切是那么新奇。她渐渐地学会了用脚趾夹着铅笔写字,刚开始时铅笔头怎么也夹不紧,她就用绳子把铅笔和脚趾捆在一起,绳子松了,就使劲勒。为了能写好一个简单的“0”,她竟整整练了1天,脚被磨得又红又肿。内蒙古的冬天特别冷,由于不能穿袜子,智华的双脚长满了冻疮,但她却从不哼一声。1990年9月,赵家堡村小学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李智华却因为残疾进不了教室,她便拿几块砖头垫在脚下,悄悄地站在窗外听课;没有课本,她牢牢记住黑板上的每一个字。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班里的孩子们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时,却从窗外传来李智华清脆而准确的回答声。在老师的帮助下,李智华终于走进了课堂。

19夏天,小智华如愿以偿考取了旗重点中学——鲁北一中,也就是在这时,妈妈的病情却加重了,于是小智华产生了一个想法:牺牲学业,照顾妈妈。鲁北一中的领导知道她的情况后,决定收她为函授生,每周派老师为小华授课。从此,她一边做家务照顾妈妈,一边坚持学习。2003年6月7日,她走进了普通高考的考场。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欧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终于用一双小脚叩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许许多多的单位和个人都在关爱着她的学习生活。对于社会给予自己的资助,李智华也努力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回报社会。209月,她和姐姐在包头市学习,姐妹俩每天的生活费只有3元钱。当得知同学申怀宝面临失学时,她们每月向申家寄20元钱;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哥哥给李智华邮寄来300元卖牛粪的钱,可李智华却把这笔钱给同学们购买成防护用品;年,她被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评为“十佳学习之星”,同年,她又在陕西省大学生书法大赛中一举夺冠;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的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年7月,大专毕业的李智华被一家单位聘用,单位发给她1000元的月工资。在得知13岁少女马依曼患白血病时,李智华将自己首月工资,全部打入医院账户,作为马依曼的治疗费用。多年来,李智华还一直给农民工子女做书画辅导。《隐形的翅膀》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了李智华奋斗的经历,李智华没有双手,如同没了翅膀,但她勇敢地面对人生,靠驾驭一双脚,照样在生活中飞翔。

5、高志鹏——暗黑中捕捉闪亮音符。

高志鹏,男,汉族,1974年生,视力残疾,山西省吕梁人,现为太原市盲童学校音乐教师。6岁时因手术失败导致双眼失明,13岁随民间学艺,18岁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插班生,28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他集写词、作曲、演唱、演奏于一身,至今已创作数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近百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过报道。

残疾人励志故事

黄宇,男,汉族,1967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人,现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经理,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导致下肢严重残疾,没有进过一天校门,参加远程大学教育,取得了英语自考多项单科结业证书。1991年创办“小雨亭”刻字社,从100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发展,现已成为年营业额60余万元的中型服务企业;解决了15名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就业,曾被评为上海市肢残人百强明星和自强模范。

在繁华的大上海长乐路,有一家刻字工艺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创办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黄宇,先天性成骨不全,连打喷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样脆弱,成了“玻璃娃娃”。黄宇十三四岁时,30多年来他至少骨折过40多次,导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难以忍受!

黄宇母亲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亲。儿子将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内心的酸痛只有自己体味。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医院,但专家都说目前还没有治愈的希望。由于肌肉萎缩,也无法整形,儿子两条腿和肢体的其他部分渐渐地都弯曲变形了。残疾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非常痛苦,但他也认识到痛苦伤心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坦然地去面对残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美好。

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宇开始要学一门技术以谋生,终于在一家刻图章的小店当起了学徒。虽然工资只有36元钱,却拥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复一日他风雨无阻地上班,因为这是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宇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他说:“机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都不要错过。”1991年,他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创办了“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开业至今,经过的发展,现在拥有两家门市部、一间工作室,面积加起来也有200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0余万元,一年的营额将近70万,公司共有12名员工,一半是残疾人。对于这点,黄宇有他自己的想法:“生意场上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很多,如果单单跟别人比每月能赚多少钱,我远远比不过别人,但是能够帮助身边的残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比赚钱有着更大的意义。”黄宇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先后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市残联青年委员会主任,20被评为上海市自强模范,被评为徐汇“十佳青年”。春,黄宇与一位温柔贤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运动员共结连理,迎来了美好的生活。

残疾人励志的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残疾人励志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他是天生的侏儒,身高只有100厘米。

1962年12月28日,他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他的到来不仅没给家里带来欢乐,反而给父母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家里人对他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因为他患上了罕见的“成骨发育不全症”,这种病人体内钙质无法固定在骨骼上,因此骨头有如玻璃般易碎,也就是俗称的“玻璃娃娃”。

他的父亲擅长吉他和电子风琴,受家庭的影响,他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7岁那年,他在电视上看了一场钢琴音乐会,着迷到神魂颠倒的地步,向父亲提出自己也想要一台钢琴,父亲满足了他的要求。

但是,一个手脚无力,行动不便的人,要想学习钢琴谈何容易。每次他都要依靠别人抱着才能上下钢琴座。有一次,父亲刚把他抱上座位,有事临时出去了,他一不小心,从座位上摔了下来,脚被摔成了骨折。

心疼他的父亲建议他学点别的,可是他死活不同意,就认定了钢琴。无奈之下,父亲想出办法,在琴上安装了一个特殊的辅助器,使他的脚较容易牵动钢琴踏板。虽然如此,他还是在练琴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意外的情况,以致于经常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但他却不管不顾,凭着顽强的毅力,近乎疯狂地练琴,这一练就是五年。

他13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父亲获悉一个剧团急需招聘一个丑角兼配角,觉得他很适合,于是送他去了。剧团内有一个名叫布鲁内的小号演奏家,在跟他合作几次之后,发现他在钢琴方面有着特殊的悟性,就推荐给打击乐演奏家洛马诺重点培养。在两位音乐家的悉心培养下,15岁时,他推出了个人的第一张专辑《闪光》。优美的曲子震撼人心,轰动法国音乐界,使他一夜之间成为“巨星”。

他第一次公开演出时,先是在台前离观众最近的地方,站了足足3分钟。最后,他笑着问:“都看够了吧?”在全场发出会意地笑过之后,才开始表演。听完他的演奏,观众被他的音乐震憾了,先是短暂的沉默,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先站三分钟,他说:“很多人是因为好奇我的身材才来的,先让他们看个够,才会仔细听我的演奏,才能看到我灵魂的高度。”

置身于神奇的音乐世界中,他忘却了残缺肢体带来的痛苦,变得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对于取得的成绩,他仍然不满足,坚持每天练琴的时间增加到11小时,每年的独奏音乐会超过180场。有时,超负荷的训练量甚至令他的指骨折断,他也在所不惜。他的钢琴越弹越好,名气越来越大。 1987年,他推出的另一张专辑《乐曲》,成为他音乐行程中决定性的转折,让成为世界级钢琴大师,他的足迹遍及纽约、米兰、东京、巴黎等著名音乐城市。所到之处,都是一片赞誉之声。这时,所有人都已经不再对他的奇特身材好奇了,而是带看钦佩的心在仰望他灵魂的“高度”。

然而,再伟大的人物也有沉浮之时。自《乐曲》出版后,他的事业开始落入低潮,因为焦急,有一次甚至晕倒在酒吧的`阶梯上。苏醒过来后,他说:“我的骨头那么脆弱,这次却竟然一点伤都没有。我告诉自己:时间还没到,上帝还不想让我去死。”

乐观的心态让他对未来仍充满信心,坚持每天练琴11小时以上。果然,过了不久,他的事业又迎来了辉煌的时刻,不仅签约了新的唱片公司,而且出的唱片一张比一张好,广受欢迎。尤其是与另一名法国爵士乐手格拉贝蒂合作的唱片销售量突破10万张。

有人曾经问他成功秘诀,他引用一位哲人的话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优秀和缺陷并存。有的人缺陷比较大,那是上帝特别偏爱它的芳香,而我就是那个格外芳香的苹果。”

1999年1月,他因肺炎病逝于纽约,年仅36岁,他留给人间最后的一句话是:“如果我真的高大,那是矮小成全的!”

他就是法国的贝楚齐亚尼,世界钢琴史上最著名的侏儒,一个乐观向上,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克服身体的巨大障碍,奏出人间最美妙乐章的残疾人。他的身材虽然矮小,但他灵魂的高度,足以让世人仰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