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设计(实用19篇)

时间:2023-12-09 14:43:43 作者:纸韵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对于制定教学计划感到困惑的教师,不妨查看一下以下的范文。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认识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教学思考。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建模思想,归纳、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3、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

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学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

难点。

1、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

2、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2。

启发探究获得新知。

活动3。

运用新知体验成功。

活动4。

归纳小结拓展提高。

活动5。

布置作业分层落实。

复习一元一次方程有关概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让学生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回顾梳理本节内容,拓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分层次布置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设计

本节主要内容是用函数的观念看一元二次方程,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教材从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入手,通过类比引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问题,并结合一个具体的实例讨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与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然后介绍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近似解的过程。这一节是反映函数与方程这两个重要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内容。

由于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再者,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因而,采用类比的方法在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大胆地猜想、交流,分组合作,同时设定一定的问题环境来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最后在老师的释疑、归纳、拓展、总结的过程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在知识掌握上,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都有所了解,对于本节所要学习的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利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应该不是难题。本节课的知识障碍,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遵循着“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我再次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能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态度、情感、价值观。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问题(2)如图,如果,那么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整理得:_________.。

整理,得: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设计

在“一次函数”一章时已经了解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本章专门设一节,通过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再次展示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一方面可以深化我们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

本节通过画图,看图,分析图,列表对比,抽象概括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不足之处是:有少部分学生对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有点费解。通过了解发现:这部分同学对一次函数和方程的关系也不熟悉,也就是数学基础不扎实,还有就是数形结合能力差,也就是不能建立数与形之间的联系。他们为什么不能很好的做到这些呢?我想,这正是本节课的要点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关注这一点,解决之。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5. 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降次”的数学方法,进一步获得对事物可以转化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

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用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种是直接开平方法,另一种是配方法。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是未知数的平方或含有未知数的一次式的平方,另一边是一个非负数,或完全平方式,如方程,和方程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法求解,在开平方时注意取正、负两个平方根。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就是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把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的形式来求解。配方时要注意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和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这两个关键步骤。

(2)熟记求根公式()和公式中字母的意义在使用求根公式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做到、、之间没有公因数,且二次项系数为正整数,这样代入公式计算较为简便。

3)当时,才能求出方程的两根。

(3)抓住方程特点,选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如果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是零,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时,就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求解。这时只要使每个一次因式等于零,分别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两个根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我们共学习了四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解方程时,要认真观察方程的特征,选用适当的方法求解。

二、教法建议。

1.方法建议采用启发引导,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获取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一系列思维活动完成,启发诱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严谨、深刻等良好思维品质.

2.注意培养应用意识.中应不失时机地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第12页 。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第二节,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及其相关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教材通过小球飞行这样的实际情境,创设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对应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有两个相等实根、没有实根的三种情况。这样,学生结合问题实际意义就能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有很好的体会;从而得出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也突出了课标的要求:注重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本节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

3.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解决问题: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

情感态度:

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亲自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五:教具、学具:课件。

六、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活动1]检查预习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2)x2-6x+9=0;(3)x2-x+1=0;(4)x2-2x-2=0.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

1.课本p94问题.

3.结合预习题1,完成课本p94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教师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习经验。

[活动3]例题学习巩固提高。

问题。

例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问题:

(1)p97.习题1、2(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评价;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实物投影出学生解题过程,教师强调正确解题思路。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解题时候暴露的共性问题作针对性的点评,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就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应用,让新知识内化升华,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八、自主小结,深化提高: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哪些数学活动?谈谈你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不足的予以补充,精彩的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

1.题促使学生反思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

2.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认知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知识的方法,力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九、分层作业,发展个性:

作业设计:(必做题)。

1.阅读教材并完成p97习题21。2:3、4.。

2.写好数学日记。

(备选题)p97习题21。2:5、6。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十、教学反思:

1.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思想方法的应用。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探究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从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之间进行分析、猜想、归纳、总结,这是重要的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类比思想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

3.强化行为反思。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活动1]检查预习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2)x2―6x+9=0;(3)x2―x+1=0;(4)x2―2x―2=0。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

1。课本p16问题。

(结合预习题1,完成课本p16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

两个交点。

两个相异的实数根。

b2―4ac0。

一个交点。

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2―4ac=0。

没有交点。

没有实数根。

b2―4ac0。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习经验。

[活动3]例题学习巩固提高。

问题:例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问题:(1)p97。习题1、2(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评价;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实物投影出学生解题过程,教师强调正确解题思路。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解题时候暴露的共性问题作针对性的点评,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就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应用,让新知识内化升华,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活动5]自主小结,深化提高: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哪些数学活动?谈谈你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不足的予以补充,精彩的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

1。题促使学生反思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

2。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认知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知识的方法,力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活动6]分层作业,发展个性:

1。(必做题)阅读教材并完成p97习题21。2:3、4。

2。(备选题)p97习题21。2:5、6。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七、教学反思:

1。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思想方法的应用。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探究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从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之间进行分析、猜想、归纳、总结,这是重要的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类比思想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

3。强化行为反思。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习日记、错题日记。

4。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基本要求;选做题属于拓广探索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真正认识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反思。这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复习课,复习的思路是概念的梳理(方法的回忆)__实践(方法的选择)__应用(方法的融合)。由于课前我做了精心准备,所以整个课堂流畅、紧凑容量大。整节课充满着”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自然的获得新的知识。

需要改进的方面:

1、设计的问题太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办法消化。

2、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课堂就应该交给学生,而不是一味的填鸭式灌输给学生,这样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复习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课,主要通过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本章内容中重点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我将复习设为两节,第一节重点讲解法。思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我发现,了解自己的不足,同时,注意加强运算。总的`设计思路较好,过程中有一个地方费时较多,主要是我没有吃透“课标”,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的推导过程不应让学生推导,因为在此费时过多,所以最后的小测试没来得及做。另为,在练习中解方程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比较,而是由我代办,这样效果反而不好。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设计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探究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从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之间进行分析、猜想、归纳、总结,这是重要的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类比思想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

3.强化行为反思。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习日记、错题日记。

4.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基本要求;选做题属于拓广探索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

一元二次方程是整个初中阶段所有方程的核心。它与二次函数有密切的联系,在以后将应用于解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及有关应用性问题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是建立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及因式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采取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寻找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特征,即等号右边必须为零,左边必须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不能是加减运算),利用零的特性,将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通过因式分解法,转化为求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将未知领域转化为已知领域,渗透了化归数学思想,让班上中等偏下学生先上黑板解题,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全班及时纠正。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看书自学的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提示:。

1.用分解因式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

2.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

3.理论依旧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教学设计精选

过程。

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研讨,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建立等量关系并加以解决,同时进一步渗透化归思想。

情感。

态度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难点探索并发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反思

1、直接开平方法应用简单,但受形式限制;开平方的时候要注意正负。

2、配方法较麻烦,用公式法更方便,故一般不采用。但配方法是一种较重要的数学方法,公式法就是由它推导出来的,而且在后面的函数中还要用到配方法,所以要掌握好。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配方的时候,要注意二次项系数应先化为1,再把常数项移到式子的右边,然后把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左边就变成了一个平方的形式,再运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出方程的解。

3、公式法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对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适用;用公式法的时候要先把方程变为一般形式,在求出方程的判别式,最后用公式求出方程的解。

4、因式分解法使用方便,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但不是所有的二次三项式都能很方便地进行因式分解。应用时要注意,等号的右边一定要为0,然后再把方程的左边进行因式分解,将方程左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的形式,令每个因式分别为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解每个方程就求出了原方程的解。

1、先观察能否用直接开平方法,能用就优先采用;

2、再观察能否用因式分解法;

3、用公式法。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法的课后反思

配方法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学习的主要思想方法。本节课我在教材的处理上,既注意到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又考虑到传统教学优势的传承,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牢固掌握、灵活应用有效结合。新的课程标准突出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所以在教学实际中,我力求将解方程的基本技能训练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融为一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因此,我先创设了一个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在教学中注意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主要以启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形式展开。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设计了几个既有联系又层层递进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本节的重点是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和理解了配方法。

小结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强调,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在知识方面,要回顾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依据;在方法方面,注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想是“降次”。课后作业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注意为下一节学习做准备。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教学设计精选

1、会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挑战自我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

根据题意,分析各类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熟练的列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弄清题意,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于学生来说解方程已不是问题了,本节课是以上一节课为基础,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只要学生读懂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用一元一次方程会解决就行了。

教学。

环节问题设计师生活动备注情境创设。

讨论交流:按怎样的解题步骤解方程才最简便?由此你能得到怎样的启发。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动手解方程。

自主探究。

问题一:

一项工作甲独做5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两人合作3天完成的工作量是,此时剩余的工作量是。

问题二:

问题三:

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时完成.现在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时,再增加两人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

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步骤及解法

配方法除了可以用来解一元二次方程之外还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

1、用于比较大小:通过作差法最后拆项或添项、配成完全平方,使此差大于零(或小于零)而比较出大小。

2、用于求待定字母的值:将原等式右边变为0,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后,再运用非负数的性质求出待定字母的取值。

3、用于求最值:将原式化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后可求出最值。

4.用于证明:“配方法”在代数证明、二次函数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步骤及解法

1、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即化为x+bx+c=0的形式。

2、将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

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4、等式左边写成完全平方形式,右边合并同类项。

5、等式两边同时开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过“降次”将它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1、直接开平方法;

2、配方法;

3、公式法;

4、因式分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反思

1、找出a,b,c的相应的数值。

2、验判别式是否大于等于0。

3、当判别式的数值符合条件,可以利用公式求根、学生第一次接触求根公式,学生可以说非常陌生,由于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结果出现错误较多。

其实在做题过程中检验一下判别式这一步单独提出来做并不麻烦,直接用公式求值也要进行,提前做这一步在到求根公式时可以把数值直接代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详略得当,不该省的地方一定不能省,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本节课第一个例题,我在引导解决此题之后,总结了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例2、3是例1的变式与提高,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也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这是这节课中的一大亮点,在讲完例题的基础上,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样学生感觉到成功的机会增加,从而有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总之通过各种激励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课堂收效大。

需要改进的方面,由于怕完不成任务,教师讲的还是多了些,以后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数学教学设计

(2)掌握的一般形式,会判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

教学重点:的概念、的一般形式。

教学难点:因式分解法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由学生说出这几个方程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的概念。

(二)新授。

1:的概念。(一个未知数、最高次2次、等式两边都是整式)。

练习。

2:的一般形式(形如ax+bx+c=0)。

任一个都可以转化成一般形式,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

3:讲解例子。

4:利用因式分解法解。

5:讲解例子。

6:一般步骤。

练习。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