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论文大全(17篇)

时间:2023-12-27 16:09:44 作者:碧墨

规划计划可以使我们更有序地完成任务,并提高效率和质量。下面是一些优秀企业的规划计划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城市规划原理论文

理,小城镇规划建设,新农村规划建设。

3、规划管理:规划地方立法研究,规划实施,规划评估,城市治理,城市规划职业资格制。

度,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大事件”

5、公共参与:公共利益,物权与城市规划,规划公开,规划监督,城市拆迁,包容性发展。

7、住房建设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业发展,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设,社区。

管理。

8、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安全:城市能源规划,城市水资源规划,城市防灾规划。

9、城市交通: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枢纽,机动化与城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

通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论文

大三这学期我接触了《城市规划原理》这门课程,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着它的独特的知识组成。它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通过对这门课程的了解,我对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有了浅层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的概念,就能将自己的所学的运用到建设自己的家乡,规划自己的家乡,让家乡变得更加美丽。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江阴。江阴,简称澄,古称暨阳,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的北端,全市面积983平方公里,虽然在共和国的版图上仅占有万分之一的土地,但也能称得上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地带。

现状和近期新建居民点的成功经验,在农村居民点规划时充分考虑了耕作半径、耕作面积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特色村庄保留等,合理地确定了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布点,等等的这一系列规划建设,使得家乡江阴的面貌焕然一新。

江阴市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和人的居住环境为目标,按照“规划城市、发展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理念,注重经济与文化、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坚持以规划为先导,超前决策,“一张蓝图绘到底”,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完善了功能设施配套,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了城市建设和城市化的步伐,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环境和市民的生活环境。然而,作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江阴在阔步向前的时候提出了一个看似有悖常理的决定,率先搞起了“不开发区”。它们包括江阴南部的6个镇:顾山、长径、祝塘、青阳、月城、徐霞客,被划为禁止建设区域,总面积占江阴市区域不开发面积的百分之六十。正因为如此,使得地处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江阴,被中国国土局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与此同时中心城区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了城市道路交通、污水、公共交通、环卫、燃气、绿化等专业规划,正在编制停车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这些规划为科学进行城市建设提供了依据。江阴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又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历史街区控制性详规。为发掘、保护、利用南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确定环境生态、文化发掘、旅游发展的战略格局,进一步彰显出水乡环境独特的魅力,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社会迫近、小汽车快速进入每家每户等等问题缺乏研究和应对措施。再次,城乡规划的审批和实施存在薄弱的环节,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随意变更规划,违反规划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出让土地的规划设计条件还不够谨慎,各类规划的审批制度还不够完善和健全。最后,就是城市规划的管理力量比较薄弱,因为会受到体制、机制的局限,还有就是规划管理人才的缺乏,从而得不到按照预期规划后的效果。为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弥补薄弱之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规划编制方面,另外一个是规划管理方面。

在规划编制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指导下,超前制定市区域综合交通、污水治理、燃气、环卫设施、垃圾处理、水利、供电、通讯等各类专业规划,实现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空间规划的全覆盖,以便超前预控重大基础设施通道和走廊。第二、依据新一轮城市总规划,合理确定分区人口规模与用地布局,深化、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对各类空间资源的开放利用和保护等做出整体安排和综合协调。第三、在水环境整治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引导城市科学、系统、有秩序推进城市水环境整治,使城市河道变成流动的河,清澈的河、美丽的河。结合轨道交通发展、人防设施的规划设计,抓紧编制和实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要按照基础设施现代化的趋势,超前预控市政基础设施通道,逐步推行市政管线共同管沟,通过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的规划建设,集约使用城市地下空间,将各种管线集中铺设和统一布局。修编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全面、系统地研究城市交通问题。要扭转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做法,致力完善城市交通结构、路网结构,加强道路交通与城市用地布局在规划上的衔接,合理确定城市道路、停车设施配建等各项指标,预控轨道交通用地,幷与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相衔接。要注重城市交通与农村交通的联结,规划不点控制好城市交通枢纽用地,紧密城乡交通联系。加快停车场布点规划,研究停车设施对城市引导和控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系统研究公共停车场的布点、停车方式、停车位的配建比等。完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快北门历史文化街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都要作为保护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2、加强规划编制各环节的跟踪管理,提高规划设计质量。对外地规划设计单位进市承接业务采用准入制和备案登记制,禁止无证和越级规划设计,运用市场机制,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规划编制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坚持开门做规划,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审批制度。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都应广泛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扩大公众参与度,增强规划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3、组织力量加强城市发展重大问题的前期调研。积极开展工作调研,加强城市发展规律和战略性研究,注重处理好全局和局部、近期和远期、发展和控制、规划和保护的关系,科学研究城市发展时序,统筹整合各类资源,走集聚、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程少;城市维护管理有待加强,脏乱差丑现象依然存在;城市统筹发展起步晚、效果不明显;部分市民文明素质不高,城市意识不强等。然而,江阴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理念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这就是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必须坚持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突出生态绿化,全力建设生态城市;必须配套完善公共设施,提升城市建设标准和质量;必须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必须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城市意识。

城市是现代化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纵观江阴,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是他们开创城市工作新局面的三大“法宝”。“三分建七分管”,大手笔的城市建设,要依靠长效管理来完善和保持。城市管理秩序井然、文明和谐。

江阴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采用“城乡整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框架”“空间管制+政策措施的实施框架”“传统内容+专题研究的技术框架”,以江阴、靖江协同发展为着眼点,探索区域统筹的措施;以乡镇工业、农村居民点的集聚为切入点,探索城乡统筹的途径;以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为基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完善市域生态系统为支撑,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深化近期建设规划内容为手段,增强的规划的可操作性,对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城市规划论文

摘要。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研究理论基础。

1.2.1土地区位理论。

1.2.3可持续发展理论。

1.2.4主成分分析法。

1.2.5熵值法。

1.2.6gis空间分析方法。

1.3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

1.4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2.3城市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分析。

3.1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

3.2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及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3综合评价指标的`计算。

3.4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评价分述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

第四章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及时空变异分析。

4.1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及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2综合评价指标的计算。

4.2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异特征。

4.2.1时间特征分析。

4.2.2空间特征分析。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5.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城市规划论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城市拥有很多魅力吸引着外来人员,大量的农民工和各种择业者涌入城市,给城市的有效运转造成很大的负担,远远超过了城市科学负载的能力。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导致城市发展中很多矛盾突出出来,以交通拥堵为例,就能形象表明人口涌入造成的城市病。基于这种情况,当地政府想要确保城市的生态良好发展,就需要采取合理手段,适当地控制外来人口的涌入,以保证实现城市的承载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

2.2与时俱进地建立生态建设保障体系。

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要能够将城市的生态环境综合考虑进去,只有将城市的环境资源和城市的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通过建立一定的低碳环保体系来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传统的城市发展规划中人们更多的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所以在进行环境保护过程中,要能够将城市居民的意识进行改变,通过采取建设生态保障体系来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同时能够将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落到实处,才有可能促使生态环境和生态结构健康发展。

2.3遵守城市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在做城市规划时,要具有前瞻性,根据城市的不断发展而进行适时的变化调整,确保城市的发展方向是科学合理的。同时也为未来城市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将城市的成长性这一原则应运于城市规划中,就是尽可能地将一个城市中的文化、建筑、经济、环境等作为一个生命体征对待,我们人类要尽最大的能力来维护生命体成长,不断帮助它发展壮大。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论文范文

理,小城镇规划建设,新农村规划建设。

3、规划管理:规划地方立法研究,规划实施,规划评估,城市治理,城市规划职业资格制。

度,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大事件”

5、公共参与:公共利益,物权与城市规划,规划公开,规划监督,城市拆迁,包容性发展。

7、住房建设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业发展,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设,社区。

管理。

8、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安全:城市能源规划,城市水资源规划,城市防灾规划。

9、城市交通: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枢纽,机动化与城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

通规划。

能,城市规划教育改革,职业道德,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城市规划论文

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对于生态城市规划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土地利用布局、生态功能区划。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城市环境条件、城市土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要以实际情况为根据,提出相应的改进、优化建议。

3.2建立低碳生态规划指标。

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中,要能够从各项指标上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规定,其中生态低碳指标是整个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通过生态低碳指标能够反应出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科学环保程度。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要能够从根本上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对生态环境建设要能够通过指标制定来完成,而生态指标的制定通常包括更多的方面,比如城市的基本功能、生态环境、城市绿色交通规划、以及城市新能源的有效利用等情况,对其进行生态规划能够更好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3.3重视整体和局部间的关系。

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城市的区域性设计,尤其是要有效地强调生态变化频繁的区域,在一个特别的位置上进行城市规划考量设计,从大的城市背景出发,认真设计细部的生态规划。强调能源以及资源的再利用。城市生态规划主要强调的是物质循环以及能量循环,这2种循环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不断地合成新物质,同时新物质又被分解成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使之具有新的使用价值。周而复始地循环利用是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设计初衷。

3.4调整人力资源。

在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要能够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管理和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在进行人员分配上,不断更新管理模式,保证整个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只有合理分配生态城市建设者的'职能和责任,优化人员管理责任,才能够保证整个自然资源的的使用率达到最佳效果,有助于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

3.5明确城市交通设计及要求。

完善合理的交通网,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减少城市生态压力,所以对城市交通网的建设,应尽可能完善、便捷。能源清洁,秩序井然。健康安全,美化环境的效果。提倡人们低碳生活,文明出行。加大新能源公共汽车的投放力度。建设完备的地下轨道交通。多途径多方法地实现城市交通的科学发展。

3.6综合防治环境污染的规划。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综合防治环境污染的规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整体上做好控制污染物排放,并要建立完善的预防环境污染的监管机制,实时监测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以功能区目标的不同为根据,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并逐步实现生态城市规划的要求。

4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生态城市建设也是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应当用生态视角来探索城市在未来的发展模式,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不断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褚忠兴.浅谈城市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05:173.

[5]赵悦.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23:120.

城市规划原理论文

【论文摘要】在城市设计针对的空间范畴中,相当一部分学者更将城市设计的对象界定于城市的公共空间。因为私人领域的设计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实践活动中都是建筑师分内的事,对城市设计的理解仍应以公共空间的塑造为主,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发挥作用。

【关键字】城市公共空间,广场,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合肥环城公园,cbd。

【正文】。

(一)概念、作用与类型。

美国学者简•雅各布(janeiacobs)认为,“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沿一定线路进行的,城市中最富有活力的地方,就是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其广义概念,则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等,而佐金()将公共空间理解为包容物质安全、地理社会、社会社区、文件识别性多个内容的容器,她认为公共空间是城市活动的容器。公共空间具有“物质”和“社会”的双重属性。物质性注重公共空间的“开放性”的外在形式和物质性功能,是对城市的体型环境特征的展示。公共空间所表现出的社会属性反映着城市的性质、经济特点、传统文化等等,其社会内涵包括了公共性、生产性和公平与公正三个方面。文森特•莫斯可(vincentmosco)等人将公共空间的内涵界定为“实行民主的一系列社会过程,也就是促进整个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决策过程中的平等和最大可能的参与。”空间具有强烈的生产性,顾名思义公共空间保障的必然是“公共”的利益。由市民直接享用公共空间,最终也应该由市民来当家话事,公共领域对于民主、平等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是公众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体现。公共空间具有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功能性多项特质,方便人们到达、休憩和日常使用,具有提供生活和感受场所、有机组织城市空间和人的行为,构成城市景观和维护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城市防灾等。

(二)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等要素构成,除有各种使用功能要求外,其数量与城市的性质、人口规模有紧密关系。城市人口越多,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量也越大,功能更复杂,条件设置内容更丰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很多,包括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在本质上属于城市设计范畴,需要做城市设计,其目的是创造功能良好、城市空间富有特色的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的重点是城市中心、广场、街道、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区等。

二、广场型城市公共空间——广场。

(一)定义、地位和分类。

人类进入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城市广场的涵义也更为丰富和深刻。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多样的定义:

《城市规划原理》中:由于城市功能的要求而设置的、供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空间。----从功能作用角度。日本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认为:城市中由各类建筑围成的城市空间。他强调边界清晰、围合感好、领域明确、与周围建筑比例协调----从空间的构成角度,城市广场主要是位于城市中心区内的以硬质为主的户外空间,它一般是由建筑物、街道、绿地和水体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在城市中的地位:城市广场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形态,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常被称为城市的“起居室”或“客厅”。广场的性质取决于其所在位置与环境、相关建筑与主体标志物的性质。现在广场的功能复合多样,仅能以其主要性质进行归类。按广场的功能性质分为集会广场、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交通广场、娱乐休闲广场、建筑广场。按广场平面组合分类,归纳起来分为单一形态和复合形态两大类广场。

(二)设计原则及重点和表现形式。

广场设计应在旧城总体规划指导下解决内外交通组织、风貌等问题,提升广场的功能和作用;尊重阳城旧城的历史风貌和旧城特色;尊重与周围环境,交通组织的协调统一。广场设计的重点主要有:功能定位、交通组织、空间层次、比例关系、注重阳城城市特色、设计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得广场,广场风貌及景观轴线、景观节点的创造。

城市广场是一个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复杂的综合体,是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构成的表现形式有二种:一是物质材料的构成形式,即构成元素——人、建筑、水体、绿化和小品的构成表现形式;二是精神或文化上的构成形式,即空间的主题与文脉,这是环境潜在的内涵。一个优美的空间环境应当是二者的统一体,否则是不科学的、违背人性甚至是乏味的。也不是一个真正的有机的空间,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体,更激不起人心灵中的深刻的感受。

三、街道型城市公共空间——步行街。

(一)概念、发展及类型。

代步行街:成为了社会活动中心。步行街有两种类型:一是旧城市原有的中心商业街通过交通管理或改造而成的步行街;二是旧城市的新区或新城市的中心区,按人车分流原则设计的步行街。旧城市的中心商业街,往往吸引大量车流和人流,就地居住的人口少,流动人口多,交通量大,道路拥挤,车辆交通和步行活动混杂,环境质量下降。把这类街区改造。而根据步行街的功能侧重,亦可将步行街分为以下几类:以商业为主要目的商业步行街,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休闲步行街,居民小区中所形成的社区、生活步行街及其他特色步行街。

简•格黑在《建筑之间的城市生活》一书中把城市生活分为三类:必要生活——基本的,带有强迫性的日常生活,如购物、上下班;选择活动——户外条件允许时人们乐于进行的活动,如散步、观光、户外休息锻炼;社交活动——公共场所的交往活动,如谈天、打招呼等。后两类活动是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所追求的,它们受环境质量的影响尤为明显。

作为城市重要建设,步行街应该具有良好的交通系统,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丰富的空间形式以及独特的景观构成。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空间易地方式,城市街道最初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徒步行走的人。街道空间自古就是“步行者的天堂”,盛天的礼仪、竞技、狂欢、市场交易都是在步行前提下存在的。我国古代的《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中记述的市井生活、京城看灯,街头买解、法场劫人、茶棚献艺等都构成了一幅幅街道生活的画卷。在城市中设置步行街(区),根本目的就是把空间留给市民,改善市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据资料表明,中等城市市民平均出行2.245次/人*日,出行耗时24分钟/次,自行车出行比重65.05%,步行出行比重32.95%.城市规划设计必须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的交通体系与休憩系统。今天,历史走了一个“之”字形,街道重新回到市民的身边,步行街(区)——作为一种富有活力的街道开敞空间——已成为现代城市设计中最基本的要素构成之一。

四、公园型城市公共空间——主题公园。

(一)概念的起源。

一般认为是主题公园起源于荷兰,后来兴盛于美国。荷兰的一对马都拉家族夫妇,为纪念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独生子,而兴建了一个微缩了荷兰120处风景名胜的公园。此公园开创了世界微缩景区的先河。1952年,开业时随即轰动欧洲,成为主题公园的鼻祖。

华特·迪士尼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兴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大型主题公园——迪士尼乐园,于1955年7月17日正式开幕。迪士尼乐园将迪士尼电影场景和动画技巧结合机械设备,将主题贯穿各个游戏项目。由于能够让游客有前所未有的体验,结果即风靡了美国,再传到全世界各地。

(二)分类及特点。

根据旅游体验类型,主题公园可分为五大类,分别是:情境模拟、游乐、观光、主题和风情体验。主题公园有如下特点:主题具有独特性,每个主题公园都拥有一个很强烈的主题特色。主题公园里的景观规划设计以及游乐设施都要配合这个主题。一个鲜明而具有独特性的主题,可以给游客带来一种新奇的体验感觉,这就是一个成功主题公园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该主题公园的标志;投入高、占地面积大,主题公园的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大面积的用地。中国主题公园投资额在l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有142个,超过20亿元的有12个。如深圳欢乐谷投入资金10亿元人民币,总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游乐产品要精致化,主题公园设计必须要符合该公园的主题,一切景观和游乐设施尽量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而一个成功的主题公园的设计施工无不精巧。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高科技越来越多的运用于主题公园产品设计创造。高科技的游乐产品,将是未来主题公园创造娱乐空间的发展趋势。

(三)以合肥环城公园为例谈主题公园功能。

环城公园是在原围绕合肥老城区一周的旧城墙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多功能,开放式公园。合肥市环城公园的建设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84年全面展开,环绕老城区的绿带造就了城市“翡翠项链”的美誉,1986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优秀设计、优质工程一等奖。环城公园生态综合治理自2000年开始,本着保持风格、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挖掘文化的原则,通过污水处理回用、沟通水系、河道清淤、生态型驳岸、绿化的调整与扩建、增加地被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等综合治理,形成了水清林绿、莺飞草长的生态环境走廊,为改善合肥市的人居环境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因此城市主题公园应该具有以下社会文化,经济及环境三个方面的功能。城市公园是城市的起居空间,作为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场所。其活动空间、活动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户外活动的可能性,承担着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活动需求的主要职能,这是城市公园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功能,它为周围居民提供了很好的社会文化活动场所,随着文化活动的展开,不仅陶冶了市民的情操,提高了市民的整体素质,形成一种独特的大众文化,推进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其次,主题公园的修建其显著作用是能使周边地区的地价和不动产升值,吸引投资,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公园还承担着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功能,主要是靠绿化来完成,比如合肥环城公园具有大面积的绿化,整个西山景区被森林环绕,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在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滞尘,调节气候,降温,防风引风以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同时还能美化城市景观,具有增进社会交往,提高市民意识等功能。

五、区域型城市公共空间——cbd(centralbusinessdistrict)。

(一)概念及发展。

cbd,中央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其概念最早产生于1923年的美国,当时定义为“商业会聚之处”。随后,cbd的内容不断发展丰富,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枢。国外cbd建设已经比较成熟。纽约曼哈顿cbd、巴黎拉德方斯区、加拿大多伦多、日本新宿副都心、德国法兰克福、澳大利亚悉尼、伦敦、新加坡等大都市已经在上世纪后半叶基本形成。国内cbd经历了建设起步和发展建设阶段,现在达到一个调整提高阶段。1992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cbd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实践上,国内的多个大城市以政府为主导提出cbd规划构想。2003年,40多个城市包括一些县级市提出要建自己的cbd;到2009年,全国已经70多个城市提出兴建自己的cbd。有cbd已经成了城市化中的一个新时尚。

(二)分级及构成要素。

一级cbd:包括高端服务业(如银行业、保险业、政府和总部等)集聚形成的传统cbd,主要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公交枢纽地区。

二级cbd:新型的服务业(如公司总部、媒体、广告业、公共关系和设计业等)在距离核心区5-8公里范围内集聚形成的新型cbd。

三级cbd:由特定的专门化功能(如教育、娱乐和运动、展览和会议等)在距离核心区35-65公里范围内集聚形成的专门化cbd。

构成要素如下:

第六,cbd具有最高的服务集中性(serviceintensity)。cbd所提供的服务,涵盖经济的、行政的、管理的、娱乐和文化的服务多个方面。

结语: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关注民生,回归大众;强化整体,构筑系统;优化生态,协调自然;功能多样,汇集活力;通达顺畅,步行为先;尊重文化,提升品位;精做细部,宣导人性;鄙弃克隆,倡行创新。将广场型,街道型等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规划设计,从而达到建设现代化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城市景观设计方法》(德)普林茨著李维荣译天津大学出版社。

[2]《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赵之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吴志强李德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城市规划原理

学院:

班级:

老师:

学号:

姓名:时间:

概述:

昆明市,由于早期城市规划存在问题,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现在尤为紧张的是城市环境问题和交通问题。如何解决好城市交通问题是政府和相关专业的人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认真研究,提出有效方法协交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交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从而为市民营造一个便利的交通环境和一个舒适的城市生活。

正文:

昆明市海拔746米至4247米,面积15942平方公里,建成区98平方公里,直辖盘龙、五华、西山、官渡四个区、东川区和呈贡、晋宁、安宁、富民、嵩明、宜良、路南、禄劝八个县,人口363万多人。从公元13世纪起,昆明成为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内地连接东南亚“古南方丝绸之路”以及四川-云南-越南的枢纽和通道。改革开放以来,昆明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了云南省的交通枢纽、通讯中心及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口岸。昆明机场是中国五大国际航空港之一,约40条航线国际航线,以及省内的7条航线。昆明的公路四通八达,有5000多公里的公路通往省内各地和邻省邻国。以滇池为中心,实施“环湖交通”,实行以往的龟城交通路线。昆明市内现有沪昆铁路、成昆铁路、南昆铁路、内昆铁路、昆丽铁路、昆玉铁路、昆河铁路等12条铁路干支线。昆明市内道路总长10000余千米,京昆高速、沪昆高速、汕昆高速、广昆高速、渝昆高速、杭瑞高速、昆明绕城高速。昆明市现有公交线路290多条,日运量250万人次,共有6951辆出租车。云南80%的运量依靠公路运输,昆明因而拥有多达17个汽车客运站,在2010年新建完成投入使用六大汽车客运站,原来17个汽车客运站调整并优化至这六大汽车客运站内。

昆明市交通存在的若干问题。

昆明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圈层扩展”模式,这一模式导致的交通拥堵、交通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了对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关系这一论题的长期探讨,而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作用关系是城市生长、变化的重要内因,这一点已经成为规划界的共识。不同的交通方式对城市发展的不相同,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布局形态。快速私人交通使城市有分散发展的倾向,而公共交通与慢速交通使城市布局紧凑。公共交通线路站式布局及与步行交通的大量联系,决定了城市高密度带状、簇状的布局形态。昆明现在的交通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堵塞现象严重。近几年随着经济和居民生活的水平提高,私家车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昆明市因交通设施建设相对缓慢,加上城市空间的限制,主要是道路需求与土地供给间的矛盾。这种长时间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了城市交通的堵塞拥挤。尤其城市上下班的高峰期,交通堵塞尤为明显。在大都市存在的问题还有:因主城区规划不合理,建筑物密度过大,加上自身的地形因素影响,导致城市道路狭窄,致使人流车流拥挤、交通拥堵;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缺乏,超车挤道导致交通混乱等。

第二、故屡屡发生。着居民汽车拥有量的增加,而交通发展的相对落后,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大幅增加,这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十年,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都呈上升趋势。

第三、共交通存在的问题。(1)因为城市的道路规划大多滞后,甚至存在公共交通用地被侵占或改为其他用途等情况,造成了多种交通方式运转之间不能充分衔接协调。(2)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不足。城市中,公交车数量的增长落后于人口增长速度,导致公交车系统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另外,因为对公共交通的调度不够,在高峰期,公交车不能满足市民需求;而非高峰期时又无法有效使用,就造成了资源和成本的浪费。

第四、昆明处在云南高原山区地带,轨道交通较少,进出物资多数是靠公路运输,这也就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公路运输的压力,增加了公路拥堵、事故的频发率。

解决城市发展与交通矛盾的对策。

第一、展公交系统。公交车是城市居民主要的乘行工具,发展好公交系统可大大减轻城市的交通压力。如根据城市地形合理规划交通路线,避免交通路线的重复建设、过度聚集;城市交通实施立体覆盖,增开公交线路和车辆缓解上下班高峰期对公交的需求,以分解人流和缓解拥堵;根据城市情况,开辟公交专用路线,路线内只可行驶公交车辆其他车辆不得驶入,以保证公交车行驶速度,提高运输效率,这样可吸引更多乘客,也减轻了交通压力。

第二、制私家车的数量。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即是私家车数量过多。在城市里,私家车往往与公交车互相占道。因此可通过限制车牌单双号来控制私家车出行数量,还可通过提高停车位收费标准控制小汽车数量;另外提高汽车购买的税收、调控油价、严格控制排污指标都可抑制消费者的买车欲望。这样对缓解交通压力也有很好的帮助。

第三、理规划停车。理规划停车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城市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汽车数量却在日益增加。所以停车规划要因地制宜考虑多方因素。无论在城市商业区、居民区或是其他公共场所,公共停车库要结合当地的交通线路和规划来合理设置。如果有条件则可采用立体停车库以减少土地空间的占用。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有时也可适当划定路边停车区。总之,做好车辆停放工作,也是对缓解交通压力的有力支持。

第四、展节能交通。城市要发展就会消耗资源,而交通则是消耗资源的领域之一,所以发展节能交通是对城市发展的巨大贡献。首先想到的就是汽车对汽油的消耗问题。汽油是非再生资源,如果要可持续发展,则节能环保就必须提倡。另外,加强研究找到节能高效环保的新燃料,如压缩的天然气、乙醇汽油等,以及已经出现的电动汽车。这些都是对节能环保有利的。

必出站即可到达全国任何太中城市.由于交通发达城市间的联系变得轻而易举中小城市围绕大城市不断形。在昆明,城市的空间拓展方向应以东南、东北两个方向为主,远景向滇池流域外拓展空间。在昆明,以南北向发展主轴,北翼以昆曲高速公路为主,南翼由昆玉高速公路、昆洛公路、南昆铁路、泛亚铁路等组成,是昆明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发展轴。昆明主城区将形成“核心—网络、两轴、两带”的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两轴是中心城——海口,昆明——晋宁。两带是向东北、东南。推进国内其他城市与昆明的高铁连接,并逐渐向东南亚扩展,完善各个城市之间的各种交通联系。

城市要发展则必然考虑城市的交通。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不是矛盾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互相辅助的关系。只有认真研究,提出有效方法协调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发展,从而为市民营造一个便利的交通环境和一个舒适的城市生活。

文献检索:

《城市发展与交通关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关系》科教导刊。

《昆明市现状》。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论文范文

()。

摘要:本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我国当前的政策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综合各方面因素提出了中小城市建立规捌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方法及实现的可行性,探讨有关建立基础信息的技术问题。

关键词: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

o引言20世纪工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伴随着20世纪的悄然离去,作为其重要标志的制造业在发达国家的gdp中的比例正日趋下降。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快,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传统的工业大生产模式将遭到信息经济强有力的挑战。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和时代密切相关。小农经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中国秦砖汉瓦的宫殿式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亮点,并闻名于全世界;工业大生产时代,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摩天大楼与高大厂房给城市增光添彩,使城市建设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如何适应这种需要呢?这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1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意义。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技术手段,也是使城市规划和管理走上自动化、定量化、科学化轨道的有效途径。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在于:

(3)有效地进行城市市政工程管理,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决策。

提供辅助支持。

近年我国一些大城市相继开发研究、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投入资金大、人力多,使城市规划建设信息系统不断完善,推动了我国信息化的进展。随着城市化的加快,中小城市建设不断发展,规划管理的现代化日益重要,但由于建立规划信息系统受资金、技术等制约,实现规划管理的现代化速度与城市建设发展速度相比不相适应,因此,探讨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1确立系统的目标和结构。

要明确组织机构,制定系统框架,策划系统内容,建立系统的规范与标准。设计系统的实施方案时可将系统目标分为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实行分期适量投资、分步建设、逐步实现效益,是中小城市可行的方案。系统的近期目标是:以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工作业务为主,以城市规划管理业务所包含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为数据资源,实现两证一书为主线的城市规划管理办公的自动化、规范化;建立城市基础地形图数据库,实现城市基础测绘资料的有效管理;建立城市用地建筑市政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城市用地、建筑和市政工程信息管理的规范化和自动化;建立城市规划设计信息系统,将gis技术cad、三维动画技术有机结合,实现城市规划与建设成果管理的自动化。远期目标是:建立集城市规划、建设、土地规划、环境保护、公安消防、邮电通讯等各部门信息的全面综合地理信息系统。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涉及界面的设计、人机交互、规划数据的组织、存取、业务数据处理等工作。根据三层表达思想,我们将规划综合管理系统设计为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中间层)、数据服务层三层。用户界面层负责界面的表达、与用户的交互工作;业务逻辑层来处理核心的业务逻辑;数据服务层则负责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的管理工作。

2.2系统实施。

首先要进行城市信息系统用户需求调查,了解现有信息资源情况,分析已有信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是进行系统总体设计:系统功能设计、软硬件平台与网络设计、规划管理流程的分析与设计、各类报表的设计等。再有是建立数据库,将信息分类、建立编码体系,将应用系统分成模块开发最后是数据组织、系统合成,系统总调及试运行。

2.2.1系统开发模式选择。

基于gis的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独立开发的难度较大,而单纯的宏语言开发受到gis工具提供的编程语言能力限制,功能难以令人满意,因此,集成二次开发就成为gis应用开发的主流。

2.2.2系统数据库建设。

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关注的是“空间问题”的“总体规划”,因此数据平台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是实现国家级规划、省部级规划和市地级规划统一的根本,也是国家和省域总体规划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在数据库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共享性、独立性、高效性和可扩展性原则。

分,其中空间数据库建立尤为重要。

数据属于部门更应属于社会只有把信息变成社会资源,才能达到信息共享。数据共享并不是无限制的使用,应加强规范管理,建立使用制度。上一级部门由于管理需要可使用下一级部门的数据或部分使用,以便于进行决策,而部门之间可有偿使用。特别要注意开发利用原有的数据源,使建立的信息系统数据库文件格式相互兼容。当然也要注意数据的安全性,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及数据,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使用,例如地图数据可根据不同的需要给出不同信息含量的数据。

3系统的功能模块。

3.1规划参考模块。

规划参考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图形文件管理、规划参考、规划基础资料、辅助规划工具四个方面。图形文件管理实现了打开和关闭图形文件、保存图形文件、图形文件格式转换等基本文件操作功能;规划参考实现了技术规范参考、工作方案选择、问卷调查、成果模板分析、指标体系分析、规划模型对比参考等功能;规划基础资料实现了市情概况、执行公报、统计公报、经济概况、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城镇概况、人口概况、自然地理、年鉴、县志、地方法规等文本浏览功能;辅助规划实现了sql查询、模糊查询、精确查询、空间分析、统计图表分析、专题地图制作和基础资料检索等功能。

3.2成果管理模块。

成果管理功能模块主要包括规划调研成果管理、规划研究成果管理、规划成果、关键数据查询四个方面。其中规划调研成果管理实现了调研报告和问卷汇总;规划研究成果实现了专题研究和总体研究;规划成果实现了总体规划纲要、规划附图、规划说明书、重点区域专项规划、重点部门专项规划、一般部门实施细则、乡镇规划等成果管理;关键数据查询实现了文本查询、表格查询、地图查询等功能。

3.3实时追踪模块。

实施追踪功能模块主要完成包括单一数据追踪、指标体系追踪、重要图形追踪、辅助计划等功能。单一数据追踪模块实现了gdp、工业总产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值、实际利用外资等数据追踪功能;指标体系追踪模块实现了规划指标体系、百强县标准、现代化标准、小康标准等数据追踪功能;重要图形追踪模块实现了规划关注区域图形同步对比追踪和异步对比追踪功能;辅助计划模块实现了计划数据指标同步追踪和异步对比追踪。

3.4系统维护模块。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是涉及城市庞大系统的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当今中小城市建立信息管理系统面临着以下问题:

(1)信息系统的费用大:系统的费用主要来自硬件、软件的配置及建立数据库。尽管目前市场硬件价格不断下降,但选择硬件应保证高配置、配置包括图形数据采集输入设备、数据处理和分析设备、图形显示和输出设备、软件需要功能强、易操作,目前国内流行使用删info,arc/view、mapinfo等软件。其次是建库费用:数据库的信息来自不同数据源,信息复杂且量大,特别是地图数据的输入与处理需要很高的精度和较多的时间。一般专业开发研究机构完成建城区2o万平方公里的中小城市系统建设费用不低于3o万元,对于目前中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资金紧张的局面,建立系统的费用过大,就会影响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2)信息系统规模大:一般建立城市规划信息系统时都要求其功能强、涵盖的内容多,这样就使得系统的规模大。系统规模大的好处是多用途、多功能,但也使得系统复杂而不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并发挥效益。由于我国一些大城市耗巨资建立的信息系统没有充分达到理想的效果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也使得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举步不前。如辽宁省只有沈阳市与大连市正在进行城市信息系统的建立。其它中小城市尚未建立此系统。

城市规划原理论文

姓名:班级:学号:专业:

学院:

指导老师:

日期:2013年4月20日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摘要:城镇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又是经济加速发展的推动力;在加速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种种误区,并因此带来诸多后遗症,必须来取相应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小城镇化;小城镇化道路选择。

发展小城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当统筹规划,综合清理。由于在当前小城镇化建设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在小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上,陷人了种种误区应当予以澄清,并采取相应对策。

一、误区之一:建设小城镇就是农田变作坊,瓦房变楼房由此产生了小城镇建设出现的以下几种现象:

(一)乱占耕地,盲目建厂。

有些乡村不考虑当地的资源和人口素质等状况,把耕地都建成了厂房;而厂房又建得像小作坊,建成后又无法良好运作。更有甚者,大搞运动,强迫农民出工出劳,“创造”城镇,结果是毁了农业又造不起工业。

(二)不顾实际,拔苗助长。

(二)布局混乱,规划滞后。

城镇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用今天的眼光来建设小城镇,还不等小城镇建设起来就已经落后。当前有不少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仍然缺少规划,甚至没有规划随处可见“三无”城镇,即规划无特色、建筑无风格、环保无举措。小城镇建设成了“大杂烩”,生活区、生产区、休闲区全都在一块商业区、娱乐区都往一个中心挤,垃圾无人清理,这对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二、误区之二小城镇建设就是把人口集中,让农民进镇。

由于这种片面思想使某些乡政府不用间接手段调节农民进镇数量和速度,而是直接命令式的搬迁和盲目地鼓动、误导结果又导致了下列现象的出现。

(一)盲目进城,大批失业。

小城镇建设需要大批农民进城,有些地方在城建时大力建市场,使农民进城后各就其位。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人为造城,硬性指派迁人城镇追求“聚集效应”。既没有考虑农民进镇后的就业问题,又不在改善经营环境、培育市场主体、举办实业上下功夫,而仅仅在造声势上做文章。造成进城农民生计无着落,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潜在因素或出现农民退镇返村。

(二)浪费土地,耗费资金。

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农民工”,一旦被划成市民,就在自家地上建起了住宅,占地少则七八分,多则一亩,大大浪费了可居住面积,而住宅一旦建成,便是积重难返,阻碍了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盲目进镇的农民自发兴办的非农产业,由于资金分散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从而使资金的使用成本增高,增值率降低。所以兴办小城镇应是在政策推动下,乡镇企业集中到一定程度,农村自觉有序地流人城镇,而不应当是利用行政手段“建镇”。

(三)保险滞后,缺乏保障。

农民离开土地进人小城镇面临务工经商的压力。一方面,劳动力转移制度不健全,现行政策,户籍制度,土地经营制度等改革不配套,使本来就脆弱的农民承担了完全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对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和生活服务体系,如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造成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断档”。农民的后顾之忧不能较好地解除,是小城镇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误区之三:效率的“绝对”优先。

一切以经济建设先行,其它的以后再慢慢考虑,于是忽略得最多、政府最无暇顾及的是—环境。如果在发展小城镇的一片呼声中,引进严重污染的项目,虽然工厂暂时“冒了烟”,机器“转了圈”,一旦造成污染影响了生态平衡,达到人们无法接受程度,再反过来治理污染那就要花很大的代价,将远远超过污染项目本身所产生的效益。

四、走出误区的若千思路。

由“村落”改变为标志人类文明的“城市”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是自然与人类,落后与文明,“自在”与“他在”的激烈碰撞,须正确处理好各种碰撞和冲突。先哲先贤有“天时,地利,人和”之说,小城镇建设也应“天时”之要求,择“地利”而为之,更为重要的是,人作为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探索实现城镇化的正确道路,避免再现城市发展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悲剧。

(一)应该明确村镇发展的方向不能是绝对城市化。

因为相对城市而言,村镇均是地域范围较小的居民点,它不可能具备多元化的现代功能。更主要的是它负有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经营任务。小城镇的根本目的在于在乡村和城市间建起技术,信息、资金流通的渠道和桥梁,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动力。

小城镇能否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1)能否同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2)能否吸引城乡生产要素的适当集中;(3)能否带动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这就决定了小城镇建设必须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从宏观上讲,小城镇的布局必须科学合理,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诸如人口、资源、交通、通讯、经济结构特点以及市场发展前景等建设小城镇,不能根据现在的行政区划,乡乡建镇,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不切实际地贪多求快,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下降。同时,应当修订设镇标准,增加对建镇的外部环境、服务设施等指标的考核。根据以前设镇中出现的基础设施滞后和盲目攀比等问题,需要增加硬环境指标,以便依法对设镇质量和数量进行调控。同时制定产业政策鼓励轻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限制重工业和带污染项具的开发。

(二)改革投融资体制,实行主体多元化。

以前的小城镇主要依靠政府的投人,但由于财政压力大,各级政府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因而难以支撑大范围的小城镇发展,在今后的小城镇建设中,各级政府给予资金支持仍是必要的。但政府资金的投放重点应当集中到诸如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以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得到集中利用。除政府支持之外,解决小城建设资金问题的根本之道是要逐步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元投资体制,吸收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的综合开发。其中包括各类开发公司、工商企业和城市广大居民尤其要注意吸引农民参与进来。

(三)小城镇的发展要同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小城镇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应注意使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按新体制运作,避免出现“新城镇,旧体制”的现象。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改革土地制度杜绝土地无偿使用。一方面要从保护耕地出发,制定农村非农用地规划,以利于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土地的集约使用。另一方面还要探索农民进城身份转变后原有耕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以利于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2)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应大力推进小城镇的户籍改革,对于有稳定收人、稳定就业和稳定居住场所的迁移人口应允许登记本地常住人口,并逐步实现城乡户口的一体化管理,取消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限制,为农民进入城镇创造条件。(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前全面实行社会保障的条件尚不成熟,现实的最佳选择是对进人城镇而无城镇户口的农民的耕地承包权进行一定时限的保留,以此作为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为进入城镇的农民解决后顾之优。

(四)小城镇的发展要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进程相协调小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农村二、三产业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乡镇企业。因此应把乡镇企业和发展小城镇结合起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分散在村里的企业逐步搬迁到城市来,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到镇上来办企业。

(五)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与自然环境,资源环境友好相处,使之步人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轨道,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人是自然之子”的现代生态观念,承认自然界本身具有发展权。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自然成本。进一步说,在行为准则方向上应当要求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都要注意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体现整体长期发展。代际平等指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代内平等是指任何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的发展为代价。小城镇作为开发的热点,在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发展速度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小城镇的发展后劲和发展的均衡性问题。具体地来说,要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包括:农业生产以节地节水为中心;工业生产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生活服务以适度消费为中心。

环境保护方面要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改造现有生产技术,走“洁净生产”和“绿色技术”的道路,谋求资源开发,加工,消费与还原的良性循环;大力值树造林,推广生态农业;保护水资源,控制大气污染和防止噪声污染,引进治理污染工程和净化技术。

总之,小城镇发展方向的主导因素是人,当人的发展目标与自然发展目标相协调时,人才能最终享受到文明的生活环境,才能健康地生活下去。所以,在城镇建设中必须树立起一种生态理念,即:系统内耗的最小化系统扩张的理性化,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化。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原理

简述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协调与整合城市总体功能空间与环境欢喜、尊重地方文脉及生活方式以人为本、提高生态效应、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规范与标准提高土地效用保证环境质量、提供好的社区环境与设施支持。

居住用地规划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合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与环境关系,在规模、标准、分布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态;居住用地规划组织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居住用地的规划,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的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应;居住用地规划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并结合地理的、经济的、功能的因素,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城市居住地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地由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

列举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关键词:沿街线状、独立地段成片集中、综合。

(11)。

沿街现状布置。

这种布置方式应根据道路的性质和走向等综合考虑。

在交通过于繁忙的城市交通干线上一般不宜布置。在沿城市主要道路或居住区主要道路布置时,如交通髢不大,可沿道路两侧布置;当交通量较多时,则宜布置在道路一侧,以减少人流和车流的相互干扰。道路的走向也影响建筑的布置,如当道路为南北走向时.往往产生建筑朝向与沿街面貌要求之间的矛盾,尤其是采用住宅底层商店的形式时更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应在保证住宅有良好朝向的前提下考虑沿街建筑群体的艺术要求。当公共建筑布置在道路交叉口时,应注意人流和车流的合理组织,一般不宜把有大骨人流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交通量大的交叉口。可布置一些吸引人流较少的公共服务设施,并将建筑适当后退,留出小广场,以作人流集散的缓冲。

沿街线状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应根据其功能要求和行业特点相对成组集中布置。对一些吸引人流较多且时间集中的项目,如饭店、影剧院等,必须保证有足够供人流集散用的人行道宽度和车辆存放的场地。沿街线状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时,车行道与人行道圾好用绿带分隔,以保证行人的安全,并减少灰尘和汽车噪声的干扰。

为了充分保证居民的安全和创造一个富于生活气息的居住区中心,宜采用步行街的形式。

(22)。

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

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时,也应根据各类服务设施的功能要求和行业特点成组结合,分块布置,在建筑群体的艺术处理上既要考虑沿街立面的要求,又要注意内部空间的组合以及合理地组织人流和货流的线路。

(33)。

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布置。

城市土地使用性质分类:主要包括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绿化用地等。

城市土地兼容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不同的使用性质在同一地块上共处的可能性,反映了不同使用性质的土地之间亲和与矛盾的程度;其二是指在同一地块中多种用地性质选择的多样性和置换的可能性,反映了该地块的周围环境对其的约束关系。

意义:城市用地分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利于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在不同城市,不同规划方案之间可以进行类比,以及便于规划之后表的定量与统计。土地兼容性控制可以提高城市规划的弹性、活力和可操作性。

邻里单元组成原则1.规模:以一所小学所服务人口提供住房,用地面积由人口密度来定。目的使小孩上学安全。

2.边界:周边以城市干道为界,避免过境交通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提供一系列小公园及娱乐空间构成的开放空间系统,以满足特殊人群和小孩身心发展。

5.当地商店:为邻里单位人口服务,自给自足。

6.内部道路系统:利于邻里内部交通的道路系统。

出入口不能与干道对面邻里单位出入口相接。

应用邻里单位有宽阔的边界和内部街道形式,有助于实现社区目标(社区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与尊重感。

二战后,苏联和欧洲把邻里单位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为小区规划理论,规模不限于小学的服务能力,用地边界发展为以城市干道及自然地形为界,公共建筑的项目和规模也相应扩大。

我国的小区规划模式是在邻里单位概念和苏联小区规划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图解。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或城市片区)考察报告(具体题目自定)。

目的:通过对城市或城市片区的现场考察,认识城市并了解城市规划对城市形成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要求:自行选取城市或城市的某一片区,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了解其历史和现状基本情况,然后通过现场踏勘观察访谈记录等方式进一步认识该城市或片区,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写出城市考察报告,要求报告内容能有自己的观察发现和思考产生的结果。

提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特长侧重于城市某一方面的考察并自行选取表达的形式。观察角度举例:

1、城市整体的观察,城市的结构、形态、分区,城市的特性、文化气氛。

2、对城市历时的考察,发现城市生长的过程,比较不同时间段形成的片区之间的同异;

3、功能的观察,比较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差异等。。

城市片区观察:可以是分区意义上的片区也可以是自行界定的观察片区比如城市的中轴线沿线、城市的边缘区域、滨河(海)地带、历史街区等。

观察层面:功能的构成、建设的密度、空间的分布和形式、尺度、色彩、构成城市或片区特征的要素(自然的要素、人为的要素)、各色各样的人、形形式式的活动、交通流。。

作业形式:ppt文件。

时间:第七周完成。现场考察课外自行安排时间完成。

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城市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工程设施,并保证城市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途径、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的科学性。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是为购买获取土地预期收益的权利而支付的代价,即未来地租(收益)的资本化。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土地经济规律研究的深入,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土地价格尤其是城市土地价格不仅由土地利用现状决定,对土地利用前景的预期也是影响土地价格的重要因素。

从城市整体层面来看,城市未来地价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合理程度、用地功能布局、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总体容量控制标准,这些因素主要是由城市总体规划决定的。从城市局部地域来看,地块的用途、开发强度及环境控制等决定地价的因素也取决于具体的规划控制要求。

《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城市规划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整个城市规划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以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原理为重点,把规划原则和布局方法作为基础,并以城市各组成要素的规划布局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它作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理论课,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专业所涉及的全方位知识,在整个城市规划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专业教学的核心成分;它在课程结构纵向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加深并综合运用前期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它在专业学习导向上还具有引导学生入门、深造学习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观念,培养学生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能力,同时为城市设计与人居环境规划以及城镇规划与设计的实际操作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时数。

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安排,本课程计划总学时72学时,每周4学时,共18周,计4个学分。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授课表现力和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提示性问题,强化课堂中信息的双向交流,活跃气氛、提高效果。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在授课过程中,辅助采用案例教学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作为必要的教学补充,针对某一城市或城市局部区域进行实证分析教学。

(五)面向专业。

该课程是面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城市化的含义;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章简要介绍城市的产生、定义、发展过程;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规律。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

三、城市的定义。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三、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四、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和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掌握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熟悉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掌握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形势。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与发展以及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

教学重点是现代城市早期思想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现代城市发展理论。

三、其他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思想。

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

3、人口罗伯特·欧文的“新协和村”(newharmony)。

4、傅立叶的“法郎吉”(phalange)。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3、其他的探索。

1、《雅典宪章》(1933年)。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3、《华沙宣言》(1981年)。

4、《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1992年)。

5、北京宣言(1999年)。

一、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

三、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四、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4学时。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编制体系;了解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过程;了解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规划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编制体系;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过程及其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教学重点是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和内容。教学难点是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

第二节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第三节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

一、调查研究的内容。

二、基础资料的内容。

第四节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三、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四、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4学时。

第四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的功能及其内部结构,以及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掌握城市不同用途的用地规划。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系统构成及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教学重点是城市用地选择和规划。教学难点是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第一节城市的系统构成。

一、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

二、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

三、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

四、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

五、城市其他系统的构成。

第二节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一、城市用地概述。

1、城市用地的概念。

2、城市用地的属性。

3、城市用地的价值。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三、城市用地的选择。

1、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2、用地选择的原则。

3、用地选择举例。

第三节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二、城市用地的构成。

第四节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规划。

一、居住用地。

二、工业用地。

三、公共设施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城市绿地。

六、城市郊区用地。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14学时。

第五章城市发展战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了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纲要的内容;掌握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了解结构规划和远景规划的涵义;掌握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要点。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要点。教学重点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纲要的内容。教学难点是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要点。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

一、“战略”的概念。

二、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

第二节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研究。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三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纲要。

1、经济发展指标。

2、社会发展指标。

3、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指标。

三、城市的性质和类型。

1、城市人口的调查。

2、估算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

第四节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背景。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战略意义。

三、生态城市、园林城市。

四、城市环境容量、合理规模和门槛理论。

第五节结构规划和远景规划。

一、国外结构规划的产生、内涵及启示。

二、远景规划的概念、内容及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4学时。

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相关概念;了解城市总体布局的原则;掌握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的内容;掌握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评定和优化方法;掌握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的内容;了解几种典型城市的总体布局方法。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法,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的内容。教学重点是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评定和优化。

第一节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一、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演化。

二、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优化。

三、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第二节城市总体布局的原则。

一、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

三、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

四、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第三节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一、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

1、城市用地和空间结构的调整。

2、城市产业结构的完善。

3、社会结构的演化。

二、城市上部机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

三、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

四、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

第四节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优化。

一、从不同角度多做不同方案。

二、方案比较的内容。

三、综合评定方案。

第五节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1、因地制宜,与河湖山川自然环境相结合。

2、均衡分布,有机构成绿地系统。

1、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关系。

3、城市景观规划与环境保护、公用设施、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关系。

三、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工程设施与城市景观规划。

1、自然环境的利用。

2、结合城市工程设施,组织城市景观规划。

3、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的利用。

第六节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总体布局。

一、矿业城市。

二、风景旅游和纪念性城市。

三、山地城市。

四、港口城市。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8学时。

第七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城市交通、城市总体布局之间的关系;掌握城市内部交通系统和对外交通系统的规划布置;学会分析具体城市的交通与道路规划。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之间的关系;城市内部交通系统和对外交通系统的规划布置。

教学重点是城市内部交通系统和对外交通系统的规划布置。教学难点是具体城市的交通与道路规划分析和评判。

第一节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

一、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关系。

二、城市交通构成与现代交通特征。

1、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3、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一、城市内部交通分布与城市道路系统。

二、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三、城市道路系统组织及道路和横断面的确定。

四、停车场的布置。

第三节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一、铁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二、港口在城市中的布置。

三、公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四、航空港在城市中的布置。

第四节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

一、城市交通运输方式的类型与结构。

二、城市对外交通综合布局。

三、城市客货运交通综合组织。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4学时。

第八章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给水、排水、防污、能源、电讯、防灾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给水、排水、防污、能源、电讯、防灾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教学重点是城市给水、排水、防污、能源、电讯、防灾规划的内容。教学难点是城市给水、排水、防污、能源、电讯、防灾规划的方法。

一、城市水源与水源保护。

第二节城市排水与防治污染规划。

一、城市环境污染。

二、排水工程的组成及系统。

三、污水处理厂的位置与用地要求。

四、固体废物场地的用地要求。

第三节城市能源、电讯规划。

一、城市能源结构。

二、城市能源系统布局。

第五节城市管线工程综合规划。

一、管线工程综合的重要性与内容。

二、工程管线的种类。

三、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设计的任务、内容、原则。

四、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设计的工作阶段、编制内容。

一、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的目的和工作内容。

二、总体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

三、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4学时。

第九章居住区规划。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居住区规划的任务、内容;掌握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掌握居住区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指标;掌握城市旧居住区的再开发方法。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居住区的相关概念和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教学重点是居住区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教学难点是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指标。

第一节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

第二节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一、居住区的组成。

1、居住区的组成要素。

2、居住区的组成内容。

3、居住区的用地组成。

4、居住区的环境组成。

二、居住区的规模。

三、居住区的类型。

四、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1、现代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

2、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

3、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观念和设计要点。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1、住宅类型的选择。

四、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1、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和内容。

2、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制定和计算方法。

3、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五、居住区道路和交通的规划布置。

1、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和分级。

2、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3、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4、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经济性。

5、居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

六、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

1、居住区绿地的功能。

2、居住区绿地的组成与标准。

3、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

4、居住区公共绿地的规划布置。

七、居住区外部环境的规划设计。

1、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的内容。

2、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3、居住区内各类室外场地的规划设计。

4、居住区环境设施小品的规划设计。

第四节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一、用地平衡表。

二、技术经济指标。

三、居住区的定额指标。

第五节城市旧居住区的再开发。

一、城市旧居住区再开发的原则、特点和方式。

二、旧居住区的维修改善和更新。

三、居住区的整治规划。

四、旧居住区的改建规划。

五、旧居住区的调查研究。

六、旧居住区再开发中的几个问题。

第六节居住区规划设计实例。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10学时。

第十章城市公共空间。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相关概念和构成要素;掌握城市商业区、城市中心、城市广场的规划方法;了解城市设计的含义、作用与内容。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公共空间的相关概念和构成要素;城市商业区、城市中心、城市广场的规划方法;城市设计的含义、作用与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方法。

第一节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与类型。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

第二节城市商业区。

一、城市商业区的形成及演变。

二、商业区的内容、分布及形式。

三、中心商务区。

四、步行商业街及步行商业区。

五、购物广场。

第三节城市中心。

一、城市中心的类型及构成。

二、城市中心布局。

1、满足居民活动不同层次的需要。

2、城市中心位置选择。

3、城市中心的交通组织。

三、城市中心的空间组织。

第四节城市广场。

一、广场在城市中的作用。

二、广场分类。

三、不同性质的广场。

四、不同形状的广场。

五、广场的规划设计。

第五节城市设计。

一、城市设计的含义与作用。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6学时。

第十一章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城市建筑文物、历史地段的保护和利用;掌握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和调整;掌握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办法;了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掌握城市更新的方式和城市更新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意义。

三、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第二节建筑保护。

一、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方式。

二、文物保护单位的利用。

三、其他需要保护的建筑。

第三节历史地段的保护。

一、历史地段保护的内容。

二、历史地段的整治与更新。

第四节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

一、城市空间格局的保护。

三、城市外围环境的控制。

四、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第五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一、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

二、历史地段的保护范围。

三、城市外围环境控制区。

第六节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

一、全国性的法律、法规。

二、地方性的法规、规章。

第七节城市更新。

一、城市更新的目标。

二、城市更新的调查分析。

三、城市更新的方式。

四、城市更新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6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建成环境的构成与演化;掌握城市开发的类型,城市开发的经济特征,城市开发的公共干预;了解城市规划中的开发控制。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建成环境的构成与演化;城市开发的相关内容与特征;城市规划中开发控制的实施。

教学重点是城市开发的相关内容与特征。教学难点是城市规划中开发控制的实施。

第一节城市建成环境的构成与演化。

一、城市建成环境的构成。

二、城市建成环境的演化。

三、城市建成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

第二节城市开发的基本特征。

一、城市开发的类型。

1、公共开发和商业性开发。

2、新开发和再开发。

3、土地开发和物业开发。

二、城市开发的经济特征。

1、城市开发的空间经济特征。

2、城市开发的时间经济特征。

三、城市开发的公共干预。

二、开发控制的运作方式。

三、开发控制的作用机制。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行政权力与法制建设;了解城市规划的行政行为;了解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中应遵循的行政法制原则。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规划的行政与法制建设。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城市规划的行政与法制建设。

第三节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中应遵循的行政法制原则。

一、行政合法原则。

二、行政合理原则。

三、行政效率原则。

四、行政统一原则。

五、行政公开原则。

一、我国行政法的法源与效力等级。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所用教学时数为2学时。

三、考核方式。

综合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试卷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试卷成绩以闭卷考试形式考查,主要是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

四、教材选用。

【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

城市规划实习总结精选城市规划原理实践

实习目的: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来了解城市规划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加深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认识,将理论联系于实践,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成功走向社会做准备,于是,本学期我们进入了实习阶段:

1、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城市规划相关工作的意义,熟悉现行业单位方案设计方法和规划实务操作技能,使学生对城市规划相关工作实践有较全面的感性认识。

2、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进一步消化和掌握已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检查我们对学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也检查了我们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和应变能力。

3、通过这次实习,培养了我们实践中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和计算机绘图技能,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今后较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4、通过此次实习,不仅提高我们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还培养了我们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踏实、谨慎、认真的工作态度,给帮助我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观念。

实习时间:20xx年2月—20xx年7月。

实习地点:xxxx有限公司。

实习的部门或岗位:规划设计部规划实习生。

实习的内容和过程:

一、实习概述:

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做些实际项目,那我们也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

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规划设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计算机绘图能力比较熟练,设计也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芦葫画瓢准没错,规划设计时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那么,当一名合格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应该没问题了。现在才发现,城市规划设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与实际紧密结合性和可操作性。离开现场实际情况,其它一切都为零,设计不只是一味的绘图,更不是一味的照抄照搬。

自从2月开始,我在北京先后进入两家公司进行工作,均是在规划设计部以实习生的职位在岗工作。在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工作后,对城市规划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接触,也使我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其实刚出去实习的心态是浮躁的。过完年第一次到北京,也是我第一次出去找工作过独立的生活。或许是因为自己简历准备充足,工作找起来并不麻烦,第一家面试就可以直接工作。但是“得到的不知道珍贵,失去了才知道其价值”。我只是想多面试几家公司看看待遇和公司情况,这样就和几个差不多的公司失之交臂。

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中联城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开始的。面试的时候,我们boss亲自面试,问了很多关于专业的问题后,开始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两小时快题设计。其实手绘是自己的弱项,这个我也很清楚,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表达不好,我就尽量用语言来说服他。规划设计,其实并不完全在于你是否会手绘,好的设计思路也是一个亮点,但是需要的是能够表达出来并且让对方接受这才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否则,也只有自己的水平,跟着boss也只能绘图(手绘和语言表达都不怎么样的)。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DOC

近年来城市规划专业越来越受欢迎,相关人才需求量也在曾大,而且我也对这一方面很感兴趣,所以我选了城市规划原理这门公选课,在老师精彩详尽的讲解以及观看各种典型纪录片之后,我也对城市规划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了解。

首先,在上了这门课后,我了解了什么是城市规划,所谓城市规划,就是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实际与开发。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巨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在中国,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但城市发展是和人类发展一样分为很多个阶段,先是人们以群居开始,后形成交易场所,慢慢壮大,然后就出现了古代的有防御功能的城池,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就发展成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生活中心为主的城市。比如德国的吕贝克的发展图。而最吸引我的最属1898年英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他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等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科学的简历起了重要作用,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可见他与独特的眼光和前卫科学的远见。在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特别是霍华德倡导的“田园城市”。至今,城市规划仍是采取上面所说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逐渐形成以公共投资改进市政建设和控制私人用地相结台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制定城市建设法规最初的目的是维持整齐、清洁、安定的城市环境,以保障居民健康。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产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人们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寻求最佳模式。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的“广亩城市”认为城市应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平均每公顷居住2.5人,被称为城市分散主义,这两种城市模式影响甚广。从城市功能要求出发提出各种城市布局形态,如带形城市、同心圆式的环状城市、楔子状结构城市、多核心城市等;从城市中各种系统的组织出发,宏观地研究城市所在的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对于城市的规划,我认为不仅要考虑到城市近期的功能作用,经济绿化等问题,还要考虑到将来的发展问题,否则就会出现才新兴的城市,过几年就出现衰败现象,没有可在发展的空间和潜能,这样的城市可以说是失败的,它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破坏了环境当他衰败后有遗留下很多坏境问题,甚至有些的根本就没有再重建的可能,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当今世界里,造成了多少土地资源的损失,如我国的甘肃的玉门就是因为石油资源枯竭而面临着转型或废弃的十字路口,这是我国一大批因资源型城市早晚必然面对的问题,从中便可知道城市规划对于一个城市生命力的重要性了。

1.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出现解。

决单项工程建设的合理性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各个单项工程之现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间接相互关系的合理性问题。

2.城市规划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它表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文化的中心。明政府对特定地区建设和发展所要采取的行动,也是国家对城市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飞跃。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3.城市规划具有很强的先期性。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城市规划关系各行各业,影响千家万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广泛领域,城市规划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对有地村的改造中,由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各种补转非,就地城市化,集体资产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股份制公司进行赔偿费用,首先用于城中村改制居民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开行管理,将农村管理体制彻底改造为城市管理体制。

总的来说也就是;城市规划师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建设的展开在相当程度上需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运作,但纯粹的市场机制运作会出现“市场失效”的现象。因此需要政府对市场的运行进行干预,这种干预的手段是多样的,既有财政方面的,也有行政方面的,而城市规划则通过对城市土地和空间使用配置的调控,来对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从而保证城市的有序发展。

城市规划也有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城市规划通过对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的分析,结合未来发展的安排,从社会需要角度对各类公共设施进行安排,并通过土地使用的安排为公共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基础,通过开放控制保障公共利益不受损害。同时,在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保证各项公共设施与周边的建设相协同。

同时城市规划能协调社会利益,维护公平。社会利益涉及多方面,就城市规划的作用而言,主要是指由土地和空间使用所产生的社会利益之间的协调。

[参考文献][1]阮仪三主编.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城市规划实习总结精选城市规划原理实践

大学生活接近尾声,在即将踏入社会,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前,生产实习对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是正式工作前的一次演练,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锻炼我们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大好机会。

生产实习的日子终于开始了,我一直都在盼着它快点到来,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需要结合实践去理解,卷面上的分数说明不了问题,所以我想利用这次生产实习,多学点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让理论结合实际,加深我对城乡规划专业的理解,也有助于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我选择了xx设计院作为实习地点,在设计院里可以更好的了解城乡规划设计方面的工作,这是一家私人承包的设计院,设计院虽然不大,但接下的工程不少,每个人都有一台电脑,和我原先想的差不多。很幸运的是,我刚来就有地方坐,还有台电脑用,听同事说,这里原来有个同事,这段时间外出学习,正好我可以在这里实习。相信融入在这个团队可以丰富我的专业知识,拓宽视野,并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