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案设计(专业21篇)

时间:2023-12-13 18:53:38 作者:GZ才子

高中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精选高中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策略性知识。从必修教材整体模块安排线索看,第一册第二单元是古代叙事散文,第二册第三单元是古代写景散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是古代议论散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是古代传记,第五册第二单元是古代抒情散文。

《劝学》位于必修三第三单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体会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同时要有质疑问难的精神,要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2.知识结构体系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朗读课文和梳理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思想内容进行探讨,正如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本节课就是要引导学生思考本文论证的特点。

3.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内容标准清晰的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本课就是通过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文本进一步解读,从而学会举一反三,由课内到课外,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所面对的学生已步入高中学段一个学期,尽管他们基本具备了利用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对于文言文阅读,他们大多有畏难情绪,不感兴趣。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意识和合作意识都比较强,对高中学段的语文学习充满了期待。他们不喜欢静态的知识讲授,更喜欢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置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维状态,敢表达,爱表达,从而让学生热爱上语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劝、见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三个文言虚词。

提高学生诵读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纠正不良发音并培养语感,并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

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即要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要乐学、好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以及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2、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五、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媒体的选择。

本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幻灯片,录音机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简约实用。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

本节课以单元回归为导入前奏,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综合运用“问题探究”、“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指导性策略”等教学方式方法组织教学。让师生在探究学习中增进与文本的默契感,从而使课堂呈现和谐的师生和生生关系。

【教时安排】。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导人新课。

用儒家学派的先贤孔子、庄子的学习理论引出荀子的学习理论。

一、知人论世、解题。

1.简介作者:(见导学案)。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2.翻译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比喻的论证方法。

与资源整合整合学测相关文言文考点。主要学法。

与教法讲授法、讨论法、竞赛法、小组展示课前准备ppt音频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导入:

以《三字经》中所提到的“性本善”衍生到荀子所提出的“性本恶”,从而引出《劝学》这篇文章。

二、课堂检测(小组比拼):

1.通假字:輮、有、知、暴、生。

2.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砺、参、省、跂、臾、楫、跬、螯等。

3古今异义:博学、爪牙、跪等。

4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老师进行讲解的方法。

结构:分别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主要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四、拓展训练。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1.本单元课文一篇选自《左传》、一篇选自《国语》、两篇选自《战国策》,它们都属于先秦历史散文,记事全面翔实,写人生动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本单元这些历史散文对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生活作了广泛而又具体的记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但由于时代的隔阂,文中所记载的文化习俗、典章制度,现在的人们大都不熟悉,特别是有些文言词语音义变化很大,学习时会有一些困难。

3.本单元课文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如: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计个人得失与安危,顾全大局、无私无畏的精神;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国语》、《战国策》的作者(编者)情况、写作背景、文体特点以及“十三经”、“二十四史”等有关常识。

2。了解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的地理形势以及当时的风俗习惯、礼仪、典章制度、官职称谓、人物身份等有关知识。

3.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准确地掌握本单元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音形义,能结合上下文揣摩某些词语的含义,能联系学过的课文,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4.了解并掌握本单元出现的四种文言句式的特点,掌握判断句、疑问句及宾语前置句的某种规律。

5.区别疑问句中设问与反问两种修辞方式的不同特点;了解比喻和委婉语的用法。

6.通过反复朗读,加强理解,背诵其中重点段落。

7.能够根据课文中的情节与对话,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归纳其性格特征。

8.能够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并能简要归纳各层大意,理解各层之间内在联系。

9.能够较正确地将某些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10.能够学习古人,联系现实,古为今用,写出作文。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注意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语言材料方面古今变化较大,有些文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不再使用了,比如古代一些典章制度及官职人称等,这些比较冷僻的词语学习对参照课文注释明白其意思即可,不必花费很大精力去记忆,有些词语意义虽未消失,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或者已经换成另一个词语来表述,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修(长)”、“服(穿、戴)”“谓(说、对……说)”以及“公”、“君”等尊称。这类文言常用词是学习积累的重点。还有些词语古今意义没有多大变化,而现代汉语常作复音词语或成语中的一个成分,如“形”――形体、“容”――容颜、“衣”――衣服、“妻”――妻子、“朝”――朝三暮四等。要注意积累时应举一反三。

2.随时注意积累总结特殊文言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要善于总结一般语法规律,从而掌握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比如,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疑问句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在什么情况下文言句中的宾语常置于谓语动词前边?要摸索出一般规律,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单元教学设计。

1.本单元选人的课文,语言比较浅显,内容生动有趣,篇幅也不长,可以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自己串讲课文,教师只做重点、难点的点拨。

2.《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是教读课文,要求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以培养阅读能力。《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是白读课文,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个别段落。

3.比较阅读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体会这几部历史著作在结构层次安排、人物形象刻画等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如条件允许,可尝试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如利用计算机网络发送对课文学习中重点难点内容的总结知识,发送要求进行比较阅读的典型文章,这样可大大提高课堂容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阅读后的网上作文,教师可进行单独指导,也可与其他同学进行网上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也可把板书设计成幻灯片、实物投影,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1、知识与技能: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

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

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

1、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课时:2课时。

教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

第一课时。

要点;背景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

意,划分段落,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把握对策的核。

心内容和战略方针。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

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

《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多媒体显示课文背景资料。

1、《三国志》及陈寿简介。

2、背景介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疑难词句。

吴会殆民殷国富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

2)、古今异义。

例句例字古义今义。

将军宜枉驾顾之顾。

凡三往凡。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殆。

遂用猖獗用、猖獗。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

抑亦人谋也抑。

3)、一词多义。

谓为信然()谓为信然()..

欲信大义于天下()然志犹未已()..

信义著于四海().

好为《梁父吟》()因屏人曰()..

谓为信然().

贤能为之用()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此可以为援().

4)、难句翻译。

(一)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二)因屏人也。

(三)君与俱来。

(四)时人莫之许也。

(五)欲信大义于天下。

(六)贤能为之用。

(七)孤不度德量力。

(八)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第二课时。

一、思读课文,探究交流。

1、理清全文思路。学生划分文章段落结构,并交流看法。只要言之成理,都要肯定学生的看法。教师适时点拨:先设悬念,再加强化,既而引出二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他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的形象塑造;最后以关、张二人嫉妒,刘备解释作结。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诸葛亮对策是全文中心,也是集中刻画诸葛亮这一形象的重点。

2、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多媒体显示。

显示讨论结果:

曹:不可争。

明察天下形势孙:不可图。

隆中刘荆益二州:可争、可图。

三步走战略:

(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二、分析人物,探究表现手法。

1、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

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

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

长远。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

治才能的政治家。

(2)还能从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

a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管仲,

乐毅。――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

b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避世待时而飞.

c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矜持自重。

d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见解高明,

令人折服。

e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也……”-----治国之栋梁。

2、对人物的刻划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看看以上对诸葛亮的性格刻。

划,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

诸葛亮的答话和a属正面描写,而bcde属侧面烘托。

3、文中的刘备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刘备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

a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b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c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

d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e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五、学生齐读课文第四段。

六、作业:研讨与练习一、三。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1、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2、初步培养学生品味意境和情理的能力。

3、对作品进行比较性阅读。

【教学重点】。

理解《错误》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等特色。

2、准确把握《错误》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的诵读,感悟诗歌情感意蕴。

2、比较性阅读:通过同一主体诗歌的比较性阅读,深刻理解《错误》的艺术特色。

【教具准备】。

cai课件,录像,录音机,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提示】。

1、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2、学生利用所学的分析和鉴赏知识,反复诵读,并讨论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学习《错误》这首诗歌,体会其优美深婉的意境,掌握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妇闺怨,是中国传统诗词中历咏不衰的一个主题,而做得最多的又往往是须眉之士。他们或是以己度人描摹体恤女子情怀;或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失意与惆怅。思妇入诗,最早是从《诗经》中开始,《诗经·召南·殷其雷》中有“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感或惶?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而入词则有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一千年后,台湾诗人郑愁予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错误》,今天我们就从内容、意象、结构等几个方面来解读这首诗。

二、教师范背《错误》,听录音,学生朗读。

三、分析。

1、内容分析。

思考:通过阅读,这首诗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描写的是痴情的女子在漫长的等待中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乃至绝望的故事。

这个故事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哪?这就是我们曾学过的.意象。

2、意象分析。

明确:(多媒体展示)。

莲花(的开落)女子芳洁、封闭而又寂寞的心灵。

东风(不来)。

柳絮(不飞)。

跫音(不响)。

春帷(不揭)。

小小的寂寞的城。

小小的窗扉紧掩感情执着、专一。

青石的街道向晚。

3、结构分析。

既然短短90多字就有如此多的意象,如果不精心安排,只是随意的堆砌在一起,也不会有美的意境;也不会将女子执着专一的感情封闭而又寂寞的心灵描摹得如此的酣畅淋漓。所以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的结构,找一找诗歌的线索,试着将本诗的各个镜头按照正常的顺序来拼接一下,看一看郑愁予的时空转换艺术。

明确:本诗歌由纵横两条线索,是整个故事呈现环式结构。

横线——第一节两句是故事的结局,中间五句是对女子的漫长等待的想象,最后两句是写实。

纵线——从大景(广阔的江南)到小景(小城、街道、帷幕、窗扉和马蹄声)像从一条幽僻的小巷,从大的背景伸向寂寞的向晚的青石街道。

全诗按照:“实—虚—实”的思路来倒装的。

4、“错误”分析。

(1)我们先看一下“错误”产生的过程:(多媒体展示)。

制造者:女子制造者“我”

失之交臂漫长等待。

紧掩心扉、令有所盼可能是“归人”

无视“我”回眸难以停留,是“过客”

少妇眼中“我”是过客伤心、失望、绝望。

美丽的邂逅情节“达达的马蹄”带来美丽的期盼。

“美丽的错误”

(2)产生的原因:(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因为“我”这“达达的马蹄”打开了“你”“小小的寂寞的”心,打开了“你”“紧掩”的心扉,“你”一定误以为“我”回家了,于是,一阵惊喜,一片欢心,然而,“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当“你”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时,“你”也许更惆怅,更痛楚吧!“惊喜”是美丽的,但却是虚无的。马蹄本身是美好的,它能带给那位女子以希望。所以这个错误的美丽,是种痛苦的美丽。但这种错误毕竟能给女子带来希望,总比什么也等不到要好,所以也可以说是美丽的。

四、课堂小结。

面对这样一位含蓄隽永、情深义重的女子,诗人抱愧和解释是“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读完全诗,它表面看是由于一场误会而引起女子心中的波动和失落。但实际上,这首诗在无形之中对千古吟唱的思妇主题做了一个男人最隐衷而又最诚实的回答。为什么千年以来女子“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从而“肠断白苹洲”?只因为她们所等待的男人在她们的生命流程中,多半是“过客”,而不是“归人”。

五、比较性阅读(多媒体投影)。

思考:下面都是“倚楼望归”的三首诗,郑诗与白、温、柳都沿用了“倚楼望归”的主题和意象,但给人的感觉又是迥异的,试着做以说明。

白居易《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最后借“月明人倚楼”一句兀现,令人怅然长叹,低回久之。

温庭筠《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柳永《八声甘州》。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明确:在女主人公的处理上:白、温、柳词中,女主人公都以明确的倚楼姿态出现的,无论是“思”“恨”还是“肠断”,都是直抒胸臆,敞开心扉,但《错误》中的女子,郑愁予将其处理得十分的含蓄矜持,心理活动也十分的曲折微妙,层次跌宕,从而为全诗平添了富于古典气息的哀婉和惆怅。

六、课后作业。

1、课外阅读推荐。

《郑愁予诗选集》台湾志文出版社1988年版。

《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2、根据白词、温词、柳词及郑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一篇《不朽的失眠》的抒情散文,不少于800字。

高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并掌握成语的用法,语文教案-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2.理解作者是如何认识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

3.作者采用大量例子来阐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是如何处理详略关系的。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2、3。

教学难点:综述文章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讲一个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逐日》等,引入:这就是最早的小说。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二.词语积累:

1.注音加点字:

a.翰藻(han)记载(zai)概括(gai)。

b.脉络(mai)稗官(bai)粗糙(cao)。

c.意蕴(yun)纯粹(cui)妍媸(chi)。

d.高寀(cai)神佛(fo)敷衍(yan)。

2.解释成语:

应运而生千锤百炼有血有肉明镜照物,妍媸毕露心惊胆战大快人心权倾一时。

3.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本文纵横交织,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

三.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后回答问题,然后填表。

1.作者是按照什么来给古代小说分段的?分几个阶段?

提示:按照小说的体裁特点。分五个阶段:神话传说;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演义小说。

2.这些小说形式现在已经消失了吗?

提示:古代小说的原有传统并没有也不可能消失,这些形式自然还存在,特别是民间。

填表:

朝代发展阶段体裁特点例子。

魏晋南北朝以前起源神话传说《穆天子传》《山海经》。

魏晋南北朝发展志怪志人。

唐成熟传奇小说《长恨歌传》《李娃传》。

宋元继续发展话本小说《三国志平话》。

明清顶峰演义小说、创作小说四大名著。

四.阅读第二部分。

1.作者一共总结出几条规律?是怎样阐释的?

提示:四条规律,即中国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影响很大;古代小说创作立足于现实;受封建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对每一条规律作者都有例子分析阐明。

2.作者为什么对第三个规律要做更详细的阐释?

提示:古代小说立足于现实进行创作,对一般小说尤其是历史小说而言,读者不难理解。但神话小说怎么就立足于现实,这却是容易引起争议的。所以作者举《西游记》为例进行更详细透彻的分析阐释,以表明自己的看法并不失之偏颇,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3.最后一条规律,作者何以寥寥几笔就写完了呢?你能帮助举几个例子吗?

提示:读者结合读过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不难理解,所以略写;例子如《水浒传》《金瓶梅》遭禁,曹雪芹的遭遇等。

4.你还能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总结一点规律吗?(思考)。

五.理解课文中的引用的句子,完成课后练习二。

1.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提示:意思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积极意义,其内容的表达、形式的安排,都经过作者深沉的构思、想象,其辞藻、音律、用典等艺术形式都比较讲究。课文引用萧统之言是为了说明萧统对文学与历史等学术著作的区别已经有所认识,到唐代,我国的古代小说终于脱离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

2.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

提示: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它要晓得它有长处。缺点、长处必须都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课文引用《史通》此言,是为了生命我国古代小说对史传文学的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能够辨证地认识人和描写人。

3.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提示:意思是,明亮的镜子照物体,物体的美丽和丑陋全都清晰地显露出来。课文引用此言,是为了说明《水浒传》写人艺术的高明。

4.虽然吾书名为志怪,也不专写鬼神,却时时写人间的变异,也略微含有鉴戒。课文引用吴承恩的话,是为了说明《西游记》是立足于现实的。

六.上学期我们学过《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他们都体现了本文提到的哪些规律?请详细分析说明。(讨论)。

七.教学后记: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雷雨》。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教材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抓住这两方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本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设计理念: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犹如亲身看到,听到,感觉到雷雨的情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进行图文对照,沟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教材分析: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学情分析:到了二年级下册,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比较多的识字方法,能够独立认识一些新字。新课程倡导在生活中识字的理念也已经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他们无意或有意间识字能力不断提高,课外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因此,开展小组交流识字,相互评价能够提高孩子的识字兴趣。而且二年级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同时也积累了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生活中学生对雷雨并不陌生,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2、会写本课生字,会认生字。

3、培养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方法与途径:

在课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对雷雨有形象的感受、体验;通过自学、互相交流让学生掌握生字;看图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雷雨前、中、后的不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初步认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变化的特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五、教学难点:

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和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出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出示课件“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数他。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

你们猜出谜底是什么了吗?(雷雨)。

2、雷雨在夏季经常出现,你们注意过雷雨天气吗?雷雨天是什么样的呢?想进一步了解雷雨的特点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出示从雷雨前、雷雨中到雷雨后变化的图片。)。

(看完后)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好吗?(有的说:雷雨前周围的景物变化得真快。有的说:雨下得可大呢!有的说:雷雨过后的景色真美!)。

3、有一位作者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文章的段落.

3、课文读完了,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课文共8个自然段,1-3段写雷雨前,4-6写雷雨中,7-8写雷雨后)。

4、读准字音。

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连生字宝宝也被吸引住,要出来和你们见面了,跟他打招呼吧!(出示幻灯片)。

齐读——男女生分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5、记字形。

生字宝宝读准了,样子记住了吗?(出示幻灯片)。

压:一间工厂把泥土给压碎了。

垂:减一减,睡觉的睡减去目。

乱:舌头在嘴巴里乱摇。

(三)感悟课文。

同学们想不想欣赏雷雨的这三个不同的景象?

1、雷雨前(1――3自然段)。

(1)出示雷雨前录像: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生回答乌云、大风、闪电)。

(2)出示满天乌云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乌云?)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现在云的样子。

(有的说:无数的乌云,有的说:很厚的乌云,有的说:黑沉沉的乌云,还有的说:云很低……)。

咱来看看课文中怎么说?(出示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学习“雨”,积累好词语。

(板书:雨)。

师:哪位小朋友可以说说你看过什么样的雨?

生:大雨。

师:什么样的大雨,能描述一下吗?

生:……(师适时小结:狂风暴雨,并板书)。

师:还有什么样的雨,请你说。

生:……(板书四字词语)。

师:小朋友们知道真不少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一记。

二、揭示课题,明确自学要求。

师:原来雨有这么多种,今天我们还要去见识一种边打雷边下的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雷雨》。(展示课件)。

(板书:18、雷雨)。

生:齐读课题。

师:首先,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三位同学来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听他读的对不对,尤其是我们的生字宝宝。(相机讲四个生字)。

三、初读课文,解决生字“压、乱、垂”。

师:你们可真厉害,课文读得很流利。文中有三个句子比较难读,让我们来把它读好。

(课件出示三句话: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2、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3、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注:压下来中的“来”读轻声;垂下来中的“来”读轻声。

四、分清文章结构。

师:为什么老师要这样安排他们读课文呢?快速地默读课文,看谁能发现这个秘密。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发现了什么?

生:第1-3自然段是雷雨开始的时候。

师:那时雷雨还没有下,就是雷雨前的景色。

(板书:雷雨前)。

生:4-6自然段是雷雨中的景色。(板书:雷雨时)。

生:7-8自然段是雷雨后的景色。(板书:雷雨后)。

师:你看多会说啊!真会动脑筋。

五、学习“雷雨中”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幅挂图,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出示图片)。

生:雷雨中。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听到了下雨的声音。

师:雨声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生:……。

师:这里为什么用了3个“哗”?该怎么读这三个“哗”?

生:“哗”是表示雨的声音,用3个“哗”字让我体会到雨下得又急又大。

师:说得真好!这里的3个“哗”字应由轻到重地读,读出当时雨下得大而且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齐读)。

师:这是听到的,看到了什么?

生:“往窗外看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师:为什么会看不清了呢?

生:因为雨越下越大,所以外面的风景都很难看清楚了。

师:那我们该怎么读好这句话?(男同学读)。

生:……。

生:不能减去,因为写出了雨是慢慢慢慢变小的过程,而不是突然就停下来的。

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声音也会(生:慢慢变小)。

师:我们请女同学来读一读。

师:雷雨下得是有变化的,你能不能把它的变化读出来?先自己试一试,再来读给大家听听。

(板书: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地小了)。

六、学习“雷雨前”

(1)压下来:

生:“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哪位小朋友把小手借给老师来压压?仔细地看老师的动作,你要顶住哦。

师:说说你的感觉?

生:……。

生:很重。

师:读出来(学生个读)。

师:这读得怎么轻飘飘的啊!再尝试下。比原来重一些。(再读)。

师:你是天空中的第一片乌云,再来一片乌云吧。(学生个读)。

师:压得多低啊,都快碰到头顶了。再来一片乌云吧。谁再来?

(举手人多)举手的小朋友站起来,我们一起读。

高中语文教案

《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是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用散文的笔法写就的一篇艺术评论,谈的是米洛斯的维纳斯因偶然缺损双臂而意外获得了非凡的美学价值,观点建筑在哲学,文艺美学的基础上,表述又极具概括性,因而内涵深蕴。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对残缺与完美的感悟。

2、深入探讨重要语句,体会句子含义。

3、虚实相生无中生有的艺术辩证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

在巴黎的中部,有一座著名的宫殿,它的名字叫卢浮宫。有这里荟萃着无数人类文化瑰宝。其中以卢浮宫三宝最为引人注目。蒙娜丽莎以其神秘的微笑而有了永远的魅力,还有张开翅膀奏响海战凯歌的胜利女神,只是她的头颅已经失去,还有就是米洛斯的维纳斯。

不知道是岁月的流失或者是一次意外使她残缺了双臂。而事实上米洛斯的维纳斯共有两尊,可是耐人寻味的却是,双臂完好的维纳斯默默无闻,可是断了双臂的维纳斯却漂洋过海,穿越了久远久远的时代而大放异彩。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1.教师引导:日本作家清冈卓行认为:对维纳斯而言,无情的历史,偶然的毁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得的珍品。这是一个很大胆、很特别的观点。作者这个看法的建立基础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对这个观点的完整表述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

2.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上述问题。

3.学生默读完毕,找到答案,回答:作者是以艺术的名义反对对维纳斯所进行的任何复原工作的,他认为维纳斯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4.教师引导: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不知大家读着这句话时,心中有没有产生疑问。

三、引导学生研究探讨问题。

1.教师引导:课文其实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除了我们已经看过的一、二、五段外,三、四段是在谈论第一个问题的,六、七段则是谈论第二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四个段落快速找出你认为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语句。

2.学生快速浏览,划出语句。然后回答。

3.根据学生的疑难语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讨论完毕,每组派代表发言。

四、教师小结。

听了同学们对断臂维纳斯艺术的分析,我倒突然有了许多感悟,说出来给大家听听,一是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二是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这也就是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原则。

五、扩展训练: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哪些人或事物(可具体也可抽象),他们正是为了因为残缺而完美,因不完整、不圆满而更有价值。

例1: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红楼梦》有两度残缺,一是后四十回的失落。二是结局,宝玉披着大红氅子,在茫茫的雪地里踽踽独行,不知去向何处,只能看到走向一片苍茫。这个结局是残缺的,它打破了花好月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但正是这种残缺才使它具有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例2:诗歌是残缺的,它正是因为空白而带给了读者多种解读的可能性,而正因如此,才让它成了文学殿堂的一朵奇葩。如:《陌上桑》中对罗敷的刻画。

六、小结。

人生是残缺的,总有一些无法弥补的缺憾。但正是因为有了痛苦的加入,人生才更加丰富多彩。真正经历伤痛的人,才算出真正活过。黛玉的美在于她没没能实现的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美在于她历尽沧桑后即一刹那的明彻与超脱,梵高的美在于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停感到巨痛,贝多芬的美则是在失聪后用黑白键撞击出生命的悲壮文章。如果说生活中的残缺让平凡者泄漏出生命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魄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让人雀跃与敬仰。人间没有完美,完美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地方。但也许正因为如此,才点燃了人们探索追求的激情。所以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我们应有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苏轼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其实当我们学会正确对待残缺时,我们就会发现,月圆是画,月缺是诗。

板书设计:

残缺+联想=完美。

虚实相生。

参考资料:

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发现。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罗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时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成上、下两截,并与刻著名字的台座、拿着苹果的手腕以及其它断片等等一道,散落在附近的田地下。已懂得这是值钱的东西的农夫,立刻将它们埋原,并报告了在岛上的法国领事。领事稍付定金,即通知当时设在君士坦丁堡的法国大使。几乎与此同时,在爱琴海搞测量的一位法国海军士官,名叫鸠尔丢孟都尔维尔对此表示了更大的关注。这是一位希腊艺术的爱好者,当他看过这些雕像的块片以后,认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并第一个断定这就是维纳斯的雕像。于是立刻告诉农夫,法国决定把她买下,要他不必再到处声张了。随即赶到君士坦丁堡,向大使命陈详情,促使大使下了决心并派专人前去交易。不料岛上的长老出于本岛的利益而中途插手,开会议决命农夫将雕像卖给在土耳其任职的一位希腊大官,当法国人赶到岛上时已经是雕像装船的关头了。见此情景,他们几乎要动武,命令法国船舰随时准备行动。顿时,爱琴海上战云密布。恰巧,一场暴风而解了围。它推迟了土耳其船只的起航,为法国使者争得了斡旋的时机,他们软硬兼施,把雕像终于转到了法国船上。后来又给岛上赠送金钱,从而取得了岛上放弃雕像的誓约书。雕像顺利运抵巴黎,由于种种政治、人事方面的原因,一直推至1821年3月2日,国王路易十八才正式接受献礼。从这一天开始,她便成为法国国家财产。当时的登记名称是在希腊群岛中的米罗所发现的维纳斯像,并被陈列于罗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

法国获得这尊雕像时,全国一片沸腾,人们视之为国宝,并被尊称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她一直为世界上所有热爱艺术和美的人们所景仰,他们都以能亲眼目睹这尊古希腊最伟大的艺术奇迹为人生一大幸事。

2、关于维纳斯的文化背景。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

3、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魅力。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们在竞相制作复原双臂的复制品后,都为有一种画蛇添足感觉而叹息。正是这残缺的断臂似乎更能诱发出人们的美好想象,增强了人们的欣赏趣味。雕像没有追求纤小细腻,而是采用了简洁的艺术处理手法,体现了人体的青春、美和内心所蕴含的美德。整尊雕像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都能发现某种统一而独特的美。这种美不再是希腊大部分女性雕像中所表现的感官美,而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充满了无限的诗意,在她面前,几乎一切人体的艺术作品都显得黯然失色。

整个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种人体美比例,而且,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这正是古人对于人体美的赞颂和肯定,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早晨我一走进咱们云阳中学,满眼都是绿色,这种郁郁葱葱的颜色让我感到心旷神怡,我不禁想起了贺知章的《咏柳》,同学们能背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好啦,非常好,咱们中国古诗词中描写绿的句子还有很多,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背几句啊?(备注)。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2、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

3、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绿色,不仅在视觉上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给人带来希望和生机。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二、品囚绿之味。

(一)解题。

1、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明确: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文体属于——记叙性的散文。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小结:从这里可以看出,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是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是,要想对文章理解得深刻,光凭题目行吗?还是要回到文章中,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

(二)思路。

1、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更好。

【我们的方法】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

(1)寻(遇、得)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2)观(赏)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伸须、攀缘、舒叶、凋谢。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焦”字理解。)。

(3)囚绿(8—12段)。

这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引绿入室——发现生的欢喜——绿条执意向外——绿条渐瘦渐弱——打算放绿出“牢”。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4)放(释)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5)怀(念、忆)绿(14段)。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板书:文章思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2、小结: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三、赏囚绿之韵。

1、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在作者眼中,所囚之绿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1)美。

“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2)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

(3)它是柔弱的。

(4)它是倔强的、坚贞的。

“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2、小结: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它是美的,柔弱的,倔强的、坚贞的,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四、悟囚绿之魂:

1、提示: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他也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屡遭酷刑,年仅34岁的他吐血而亡。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

主题一:个人境遇的隐喻,民族命运的象征。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2、提示:难道这仅仅是文章的主旨吗?作者说:“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怎样一种魔念?你有过吗?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教案设计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讨论解疑。

即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在课前自学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得出结果,对于能贯穿整篇文章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它与自己备课时精拟的有关课文的问题相结合,作为主线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自学,圈点批画,体会理解,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领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导入新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放声读,可轻声读,怎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就怎么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继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因为问题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创新学习的课堂,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本,带着信息储备主动地走向课堂,走向教师。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来组织教学。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地方,或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初读感受,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课外知识;可以让显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画一幅画,作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写广告词、心得;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下拓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固定这一模式。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有的课,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课,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设计

同学们,如果我们遇到一个特别喜爱的东西,会有什么想法呢?(买下、得到、占有)是的,大多数人会想据为己有。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看看作者占有的什么,是怎么占有的。(板书题目作者)。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并加以赏析;。

2、结合作者简介和背景资料,体会运用象征手法的意义。

三、重难点。

体会运用象征手法的意义。

情感教育。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法,诵读感知,思考讨论,鉴赏品悟。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悟标题。

大家通过题目知道了哪些内容?(记:交代文体是散文;囚:占有、囚系;绿是描写对象;囚绿是课文主体)。

(要求:阅读过程中拿起笔随时勾画,生字词语、优美词句、疑惑句。)。

(二)重点探讨“囚绿”

1、研读第8段。

朗读第8段。

勾画出“囚绿”原因的句子。

勾画出一些关键词句,并加以简析。

分析:“牵进”是优雅、轻柔的动作,体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装饰”心情可解释为“改变、安抚、调节、慰藉”,慰藉心灵。

教师补充:“葱茏”“猗郁”词语移用,它们本是用于形容植物茂盛的,这里用来形容爱、幸福和年华,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

例句:阳光倔强地跳舞;书本害羞地合上了。

研读9-12段。

(1)朗读这几段,并寻找描写绿枝条被囚后生长变化的句子,讨论“绿”的性格特点。

最终,“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颜色“青苍--柔绿--嫩黄”,枝条“细瘦--娇弱--病态”作者对常春藤的情感发展到可怜、恼怒,滋生魔念。特点:柔弱、固执。

(2)结合“绿”的特点,讨作者赋予“绿”特殊的象征含义。

学生总结:绿象征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永不屈服。

理清文章思路,以“囚绿”的形式动宾短语来概括情节。

生答:寻--赏--囚--释--怀。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理解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手法,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

2、过程与方法方面:理清全文结构,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情感与态度方面: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点:

一是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二是理解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

教学难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的深层思想。

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荷塘月色》朗读带和一些舒缓的音乐;并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制成ppt,做好课上展示的准备。

课时安排: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和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使学生逐渐理解文章的中心。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2分钟)。

同学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做什么呢?听音乐,音乐可以拨动心弦,而有的音乐可以使心灵宁静,不错的选择;k歌,拉两个好友到ktv狂吼一阵,一切烦恼都没了。

二、检查预习,了解时代背景(6分钟)。

请2-3名学生上台介绍作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我再从作者的人格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方面出发进行补充。

三、朗读(10分)。

1、播放朗读录音,使学生能够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要求学生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和自然段的序号)。

2、教师指导朗读。

3、齐读重点段落,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品味语言。

这样学生有了可遵循的方法,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四、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配乐默读,通过情景式阅读,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意境。

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2、设置以下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逐渐理清文章结构。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第一句,是全文的题眼。

b、画出描写作者行踪和心情的句子。

明确: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针对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本文的结构,并绘制双线索环形结构,最后我点出这一结构的特色是:内、外结构呈圆形,浑然天成。这样既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又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此结构的认识。

3、分组讨论(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讨论下面三个问题,最后请每组代表分别回答)(10分)。

a、为什么“心里不宁静”的作者要“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b、为什么认为月色“恰到好处”?

c、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1、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2、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4、联系现实,探究作者因爱绿而囚绿的做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2、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点拨法2、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也许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和它的作者是最配用“文如其人”来评价。听听几位评论家的话语,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刘长春说:“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李健吾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璞玉般的心灵。”?

今天就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陆蠡心中的那一抹绿色。

二、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师: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它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你的心中又会萌生出怎样的问题?

明确:(由学生自主回答)。

信息:“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2、提出问题:

(1)文章中的“绿”具体指的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3)囚绿的结果怎样?

师:带着这些问题,迅速默读全文。全文1600余字,默读时间4分钟左右。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请在阅读过程中拿起你的笔,养成圈点勾画、多做标记的好习惯。现在开始默读。

参考答案:(由学生自主完成)。

具体指作者寓所窗口的常春藤;。

因爱绿而囚绿;。

结果不仅放了绿而且怀念绿。

师:根据上面问题的答案,理清文章的结构。

文章结构:(由师生合作完成)。

(1)爱绿(1~7段)。为下文“囚绿”说明了原因。

(2)囚绿(8~12段)。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以“爱之深”为主线,展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放绿、怀绿(13~14段)。这两段点出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设计

1、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研究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案模板

现代新课程理念是在现代不断重视和关注教育实践和质量的基础上,以学校内部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为主,通过对学生的教学和落实实践保证学生自身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汲取,实现教师对学生教学的有效落实,体现在现代高中内部实践教学过程中,新理念是在语文教学内部教学内容的全新化、教学形式的高效化、教学实践的真正落实,体现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内部,呈现出来的是字词内容的了解掌握、赏析技能的高效以及阅读技能的有效提高和加强。

高中语文内部涉及内容较广,包括字词拼写、分析,语言文字赏析,文言古诗赏析,阅读理解,作文写作等等,内部许多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些答案是唯一的,内部分析有一些是定性的,这些内容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自身学习基础能力和文化素养,起到提升文化素养的作用,其中阅读理解的涉及和设置是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参与讨论分析的题目,旨在通过学生自身对阅读材料和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对相关疑问作出解析,实现对阅读内容真正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这样的学习内容的巧妙设置,能够不断鼓励学生有效参与语文学习课堂,保证现代学校内部语文课程教学里面阅读内容的有效落实,实现现代学生自身个性化的培养和提升,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培育。

就像一定事情的发生都是需要不断整合和得到分析一样,一定事物达到的效果需要一定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实现和达到,落实到高中语文的内部阅读教学实践上,在高中语文内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真正有效地保证学生自身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体现自身独特性,就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对语文阅读教学予以真正重视和关注,保证高中语文课堂阅读量,激发和加强学生自身的阅读个性,保证学生自身学习和阅读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不断鼓励学生参与内部阅读,让学生自身不断参与语文阅读,不断参与理解和讨论,保证学生在语文阅读内部的信息汲取量,并且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呈现和体现自身学习个性,保证自身学习能力和个性发挥的高效,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有效培育。

三、把握现代发展趋势,加强学生阅读个性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身独特性思维能力、个性化视角看法已经不断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流,这样出现一系列思维创新、应用灵活、技能高超的智能应用和运行手段和技术,帮助现代社会不断真正参与现代化。高中语文内部阅读内容的相关涉及,让学生自身通过各种思维和分析技巧和手段的了解和掌握,不断发挥自身的个性化技能和思维能力,把自身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掺杂到阅读材料内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自己对阅读材料和内容的了解和分析,实现自身阅读个性的有效培养和加强,真正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保证教学实践的有效参与。因此,教师在真正参与语文内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了解和掌握现代社会发展状况和趋势,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现状,与现代发展状态相互融合,与学生自身独特性阅读学习和能力提高相适应,真正保证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和加强。

综上所述,高中学校内部教学在现代教育教学状况下尤为重视,作为真正面向现代化的现代教育,内部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在不断参与实践和落实。语文阅读作为内部语文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参与和教学,需要学生自身真正参与其中,发挥自身参与思考的能力,保证自身参与和学习的个性化,真正保证语文内部阅读个性化的有效提高,保证教学高效性。相信在以后现代教学内部的不断完善下,现代高中语文内部教学方式和手段将更加趋于完善,现代学生自身个性和技能将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和进步,真正实现现代教学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邹海东。试析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j].成才之路,2011(33)。

[2]吕霞。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2)。

[3]蒋勇。体验、感悟式阅读教学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06(07)。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两幅图,准确地把握图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能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把故事写具体,写完整,写生动。

教学重点、难点:

能仔细观察图画,准确理解图意,并展开合理想象,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具体。

教学准备:ppt、习作用纸。

课时安排:2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篆书燕。

2、燕子是一种益鸟,自古以来,咱们中国人就很乐意燕子在自己的房屋中筑巢,生儿育女,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吉祥、有福的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习作6中的故事就发生在燕子身上.(板书:习作6)。

(二)、指导看图,把握图意。

1、请大家仔细观察两幅图,从图上你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吗?

2、此时此刻,小燕子的处境怎样?

3、眼看一只燕子从天而降,这只小猫有何表现?(表情:眼睛胡须等;动作:身体、腿、爪;叫声;心理)。

4、如果你是小燕子,看到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站在面前,你会有怎样的反应?(神色:眼睛;动作:身体、头、爪、翅;叫声;内心)。

5、谁能将这个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

(三)、大胆想象。

1、图画到这儿就戛然而止了,可故事却没有结束,?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设想各种可能性)。

2、同学想象力真丰富,想到了那么多的可能性,现在请大家以组为单位说说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说到你的故事中去。

3、给所编的故事拟一个题目。

(四)、结语。

同学们想的丰富,说的精彩。无论你选择了怎样的可能性,只要你的想象合情合理就行。课后请大家将整个故事完整地写下来,再给它拟一个有个性的题目,我相信丰富的想象一定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更多的感动。

板书:  习作6。

所见。

所闻。

所想。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教案设计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变为志趣,志趣可转化为理想,理想可以成为学生前进的推动力,很多学生在某一学科或者是某些知识上积极性高,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兴趣的推动。

针对这样的学生实际,我们教师要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地通过各种条件或者途径,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感受中去体会语文阅读的魅力。如多媒体资料的展示,外出的参观学习,从而一方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再见了,亲人》一课。

在第三自然段回顾朝鲜大娘冒着生命危险到前沿阵地挖野菜而不幸中弹倒在血泊中时,作者后面用的是省略号,为什么不写了呢?教师可在这个地方设疑,然后用形象的语言来渲染当时的情景,激发学生把课文内容想象成一个个特写镜头:“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前沿阵地十分危险,敌人的炮弹不时在前沿阵地爆炸,可大嫂不顾一切,还是挖着,挖着,忽然一发炮弹在大嫂身边爆炸,大嫂顿时倒在血泊里,可是心里还是紧紧握着挖野菜的篮子。”学生听了老师有声有色的讲述,思维的闸门就会打开:是大嫂倒在血泊里,什么也不知道了;是作者太悲伤,不忍心写下去了;或许是因为大嫂的腿炸伤了……这样进行合理、灵活的思维,自然水到渠成,无需多讲,学生就会体会到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意。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自学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学贵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则资之深;资学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帮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都强调学生自学自得之意。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形成了自学习惯,就可以无老师自通,受用终生,这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

精读法。所谓精读,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3、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3.1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2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3开发图书馆(室)。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3.4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盒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进入情感交融的境界。

4、通过判断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推论阅读就是让学生利用文本的线索和已有的背景知识,对文本没有明显表达出来的内容作推测。推论阅读与预测阅读的区别在于,预测阅读是没有线索的假设,推论阅读是有线索的推测。例如《秋天的怀念》一文,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的内容就需要学生通过课文中已经呈现的内容来假想出省略的内容是什么,把握了这些作者省略去了的内容,也就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旨。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笑谈碰壁”部分,鲁迅的“碰壁论”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比较难懂,文字背后的意思就需要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鲁迅的人生经历来进行推论。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教案设计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梗概及作者,并知道同一种书有不同的版本。

2、通过自读,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3、指导学生归纳“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4、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对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激发阅读历史故事书的兴趣,让学生在“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过程中体会与享受读书的快乐。

【教学难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同学们你们爱读书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读哪些书?(在学生发言时与学生交流,从而感受读书是要经过选择的)(师板书:阅读要有选择)。

2、同学们的阅读面可真广,正是这些书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智慧,今天老师就为大家推荐一本经典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

二、初步了解书籍。

1、这样一本好书,相信有不少同学已对它有了一些了解,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介绍自己对书籍的了解时,教师穿插讲解本书的作者、书中记录的朝代、版本、目录)。

2、小结: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我们看到祖国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祖国的文化是多么的灿烂。

三、指导读好书中的一个小故事。

(一)同读一个故事,分享读书方法。

1、这么多的历史故事,串成了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还有更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都汇聚在这本书里。同学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来打开书一看究竟了。

2、正如卖考莱说的:“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

推荐一个故事《屈原沉江》,(板书:读书要讲方法)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读这个故事呢?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读书方法。(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方法。)。

3、教师总结读好一个故事的读书方法:

4、现在我们就来运用这些读书方法来阅读这个故事吧,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读书心得,看看从中能有哪些收获。

5、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读懂这篇文章:

1)文章讲了谁?讲了什么事?(2)积累了哪些好词好句?

3)你掌握了那些历史知识?(4)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启发?

(二)学生自主阅读。

1、古人云“读史可以明志”,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天空,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里,了解历史,拓展见识。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自主阅读。(生自读,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读书活动,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2、汇报交流,学生结合所做的积累卡汇报读书所得。

四、拓展全书阅读。

2进一步引导归纳总结读好整本书的读书方法:

五、小结延伸:

1、老师希望同学们让读书成为习惯,(板书:读书要成习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潜心阅读《上下五千年》,让我们一起把书里蕴含的故事读得更深,更精,更细。

2、今天的课外阅读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启迪呢?

3、我希望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在读中悟理,读中增知。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板书)。

4、最后送给大家一首小诗,希望同学们爱上阅读。

附板书:

读书要有选择。

学会阅读读书要讲方法课内得法课外活用。

读书要成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教案设计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就在小学教育体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我国语文教育历来重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在这四个方面上的实践也颇有成效。

小学读阅读是小学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指导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阅读指导课的研究。切实提高阅读指导课的质量。那么当前的小学阅读指导课的状况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极其搜集到的材料来谈一谈如何上好小学阅读指导课。

一、要发扬小学生在阅读中的发散思维。

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二是求异。二者缺一不可,思维就是不能起飞,求同,发现规律,认识事物共性,求异,发现提点,认识事物的个性,二者互相联系,互相转化,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创造。因此,在阅读求异,即发散思维。在校学生阅读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能从事物的几个方面,多个层次来看问题,可以顺向思维,也要学习逆向思维,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讨论能力,讨论特别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讨论过程是学生反馈信息、纠正错误,提高认识,也是接受教师指导,纠正错误,提高认识,形成规律的过程。通过讨论,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思维更加活跃,沿逆向或多项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例如,小学课本中又一篇《十里长街送总理》。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有很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自发来送总理这表达了他们对总理的无比热爱之情,这是正确的。但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这就需要同学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从中学生很快得找到了这段文字的几个描写送总理的人的重点动词:拄|、靠、挤、等词语,学生在读这段文字时一定要读的重一些,一定要突出这几个动词,一定要指导学生们读出人们迫切、凝重的心情,不辞辛劳的事实就如同一幅画娟一样展现在同学们面前,那么总理的形象就得更高大了,人们对总理的爱戴就得到了升华,这样,教师诱发学生以读代讲就事半功倍了,同学门就可以在读中寻找知识。但是过多地讲究发散性思维在小学阅读指导中有了一些牵合附会和舍本逐末的弊病,追其原因就是教师过多的重视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读。例如教师在教《小站》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大谈特谈学了这篇课文的体会,而没有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读中,这样的教学就偏离了教学的目的。

二、教师在指导校学生阅读时要讲究提问的技巧。

在校学生阅读指导中,在学生不能完全自学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有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指导主要又是靠提问来体现的。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可以解释为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通过同化、顺应达到认识与外界一致即平衡的过程。而要引起学生对外界的注意就要提问,所以说提问已经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学习阅读的手段了。

1、是让学生明白思考问题的策略。

在阅读课中教师要让学生不断的思考,反复的读。例如有些时候教师问的问题并不是很难。但学生依然答不上来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读得少,没有体会课文的真正含义。从而导致了教师不得不自问自答,唱独角戏的情况出现。其实,教师应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讲究技巧指导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原因。一些专家发现了学生回答不出来问题的几种原因:(1)不知所问弄不清楚这个问题究竟问的是什么,这主要是学生对问题的问句缺乏分析理解能力,因而无从回答(2)知道问什么,但都不会组织答案,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答起。这主要是学生不能将问题的信息与答的信息联系起来。(3)心中明了,却回答不清,不能扣问而针对性的答,这主要是学生不了解各种问题回答时的基本叙述模式(4)而针对综合性问题。往往顾此失彼,或者不知从何入手,找不到突破口,这主要是学生对问题缺乏分解的技巧。针对这四个不同方面的问题,教师提问的同时就要教给学生关于各种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时的思维策略。

具体方法有,教师可以自问自答一个问题,但在问题中插入讲解得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供学生模仿,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叶老先生说过:好的文章时读出来的,美文由需美读。我想,面对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经典范文,我们应该沉下心来组织学生原汁原味的读,认真反复的读。

2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每个有经验的教师是会想方设法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能尽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对语言优美的作品,朗读其中一段,对故事强的作品,讲一些有趣的情节,如此常抓不懈定能激发学生约兴趣。

3根据程度不同分别指导。

我们要根据她们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别指导。比如指导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读课文,主要是提高她们对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在对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指导中,我侧重于开发他们的智力。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读物,在阅读中教给他们方法,提高了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

三、要注意应用最新的硬件设备来帮助学生阅读。

心理学上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小学阅读指导水平应该注重原有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使用教学课件有效的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在阅读中应用多媒体已成为小学阅读课文的新突破。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阅读中又很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阅读中,阅读教学工作主要是通过:语系、讲解、默读、朗读。等环节来俄完成。由于班集体授课、课时等影响校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速度是很慢的。而多媒体就存储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并可以随时让学生能听到标准化朗读示范。这样使学生接触大力朗的阅读材料。多媒体非常适合学生学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学习兴趣,成为他们学习的动机。这样校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得到迅速的提高。

我们要将小学阅读教育开展的更生动,更能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使的阅读教学更能促使学生增加对语言的学习兴趣。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发掘,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为语文阅读教学添砖加瓦吧!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教案设计

活动目的。

1、阅读《弟子规》片断,学习弟子规里介绍的知识,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懂得恪守规范的道理。

2、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

活动过程。

课前谈话:交流读过的好书和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弟子规》。

1、师问:同学们,我们班的口号是什么?学生回答:“读经典美文,做正人君子!”师:还记得我们读了哪些书吗?谁来说一说?生回答。师:经常读书会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学期学校向我们每位同学推荐了《弟子规》这部经典。那关于《弟子规》这部书,你知道哪些呢?(作者、书的内容等)师随机评价。

2、简介《弟子规》: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同学们养成遵纪守法习惯的最佳读物。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部奇书,读读《弟子规》。

百事孝为先,今天我们先看看《弟子规》中“入则孝”

二、学习“入则孝”

出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一)多种方式诵读。

1、教师:先请同学跟着老师读一遍。(老师示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提示学生注意停顿)。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2、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3、指名四位同学来领读。

(二)理解含义。

1、教师:读了这四句话,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思考)。

2、指明说说,读懂了哪一句。

3、播放“孟母三迁”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4、创设语言情境:

当父母呼唤我们的名字,我们应——“父母呼,应勿缓”

(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

当父母有事向我们交代,我们应——“父母命,行勿懒”

(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当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时,我们应——“父母教,须敬听”

(应该恭敬的聆听);。

当我们做错事,父母责备我们时,我们应——“父母责,须顺承”

(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5、师生分角色读:让我们演读一遍,老师读父母,你们读小朋友。

过渡:那么,当父母有过错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出示: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一)学生自读自悟。

(二)反馈。

1、指名读,知道停顿。

2、指名说说四句话意思。

(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三、多种方式背诵。

1、师引背。

2、同桌互背。

3、分组分句背。

4、其实,这几句句话是《弟子规》“入则孝”中节选的,其他内容我们可在“早读课”上诵读。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经典,读了《弟子规》的部分内容。虽然只是部分,但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弟子规》真是“千古一奇书”,可以说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集体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去看,去想,去品味,去研究,最好能够背下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